一、青藏铁路格拉段高原冻土站场设计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祁松涛[1](2020)在《基于B/S结构下的计算机联锁远程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联锁系统是控制铁路信号设备的核心技术,伴随着铁路运输的高速发展,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合理性、实时性和高效性也成为影响铁路控制系统运输效率和行车安全的关键因素。在我国,青藏铁路格拉段全线约有84%的线路属于平均海拔4km以上的区域,信号维护人员常年都需要面临高寒缺氧的恶劣气候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铁路也已经迈入信息化管理建设的今天,研究开发一些能够减少设备维护量、降低现场作业人员劳动强度的系统是青藏铁路发展的迫切需求,也对提高铁路运行安全,降低维修成本具有现实意义。根据这种情况,本文在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B/S结构的计算机联锁远程监测系统,并根据所设计系统的各项功能,验证了计算机联锁远程监测系统的完整性、可用性和实用性。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概述如下:(1)根据青藏铁路格拉线无人值守站因交通不便等因素,现场维护人员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计算机联锁设备故障,且无法通过远程监测有效的指挥处理的情况。在深入分析计算机联锁系统故障处理流程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一种计算机联锁远程监测系统,并详细的阐述了计算机联锁远程监测系统的系统架构、监测方式和功能设计。(2)系统采用多层B/S结构,结合BIM模型的三维模块化创建,呈现出车站室内、外计算机联锁设备状态,将多种复杂信息融汇在虚拟仿真环境中,自然的呈现在客户端操作人员面前,提高了从联锁设备获取信息的效率,较低了信息和时间的损耗。同时,通过Web浏览降低了信息查询的难度,使得计算机联锁远程监测系统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及时性。(3)实现了计算机远程监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并通过系统的联锁设备检测、电务故障统计、历史故障查看、系统管理等主要功能验证了计算机联锁远程监测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张寿红,张建忠,徐登元[2](2020)在《青藏铁路运营期关键技术及高原铁路运营维护管理》文中指出围绕青藏铁路运营期在保证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的稳定、安全、可靠,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完善卫生保障体系保持"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传播"等方面工作展开论述。重点介绍多年冻土区路基运营维护技术、运营期环境保护技术、运营期卫生保障体系等运营管理的主要研究成果、关键技术和应用效果,总结高原铁路运营维护管理体系在运营安全及管理,移动、固定设备维护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效果。青藏铁路运营维护暂无可借鉴的高原铁路维护管理经验,在运营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完善高寒高原铁路维护体系至关重要。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3](2019)在《谈青藏铁路运营期三大关键技术及高原铁路运营维护管理》文中指出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全长约1142km,其中海拔高度大于4000米的路段约960km,穿越多年冻土地带的路段约547km,青藏铁路工程建设解决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本文围绕青藏铁路运营期如何解决工程病害来保证多年冻土区工程的长期、安全、可靠,如何在实施环保措施的同时开展运营期后高寒脆弱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如何建立完善的卫生保障体系更好的保持"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传播"的现状这几个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青藏铁路运营维护没有可借鉴的高原铁路维护管理经验,所以,形成能适应高寒高原铁路维护体系至关重要,对国内外相似地域高原高寒铁路的建设也具有借鉴作用。
孟红[4](2019)在《世界屋脊上建“天路”——青藏铁路》文中研究指明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它以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紫外线强、常年积雪和气候复杂而着称于世。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但中国人就不信这个邪,立志要建成青藏铁路!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前,西藏是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级行政区。交通运输设施的落后已严
文军山[5](2017)在《青藏铁路轨道不平顺预测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青藏铁路格拉段海拔平均4500米,常年空气稀薄、含氧量不足、紫外线强、气候复杂、地质条件特殊是其显着的特征,被誉为修建在世界“第三极”上的钢铁长城。作为工务而言,要养护维修好青藏铁路,确保铁路线路设备质量安全稳定,要克服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自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开通运营后,西藏、青海两省区经济快速发展,青藏铁路列车开行密度逐年加大、通过总重显着增加,轨道承受的荷载加剧,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轨道几何形位变化发展加剧,尤其是受轨下基础、长大坡度等因素的制约,造成轨道平顺性变化的问题最为显着。这对保持多年冻土区段线路质量持续稳定,特别是防治轨道不平顺偏差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属于单线线路,近年来随着客货运量的饱和和持续增长,大大压缩了线路养护维修作业“天窗”,运输和设备养护维修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确保行车安全,对于动静态检查的设备隐患只能通过申请“临时天窗”进行整治,造成了对行车秩序的干扰。如何针对青藏铁路设备、环境、人员等特点,在不影响运输效率而又能保持轨道设备质量持续稳定,保持青藏铁路行车安全畅通,在设备养护维修上,大量通过动静态检查、合理编制维修和大修计划,以及通过对青藏铁路轨道不平顺发展变化规律总结和分析,把握青藏铁路轨道状态及其变化规律,控制线路设备质量风险,提高轨道管理水平,保持线路轨道几何平顺性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对轨道不平顺预测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青藏铁路开通以来轨检车动态检测数据,对青藏铁路轨道几何不平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对青藏铁路雁石坪-唐古拉段冻土极不稳定区建立了基于轨道质量指数的预测模型。本文对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方法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对轨道几何不平顺恶化原因和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次对轨检车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数据中存在的异常值、趋势项和里程漂移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异常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文章还对青藏铁路轨道质量指数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对雁石坪-唐古拉段轨道质量指数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预测模型。
李延森[6](2017)在《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植被覆盖及生态系统弹性变化》文中认为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单元,被看做全球变化的重要“指示器”,高原植被在缺氧、高寒、全年低温等自然条件限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适应策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高原地区的植被难免受到一定的影响。青藏铁路格拉段作为高原区里程最长、自然地理环境最复杂的工程项目之一,从2001年修建至今,其对沿线地区植被的作用如何?是否导致周围植被退化?等问题仍需探讨。本文选取青藏铁路沿线10km范围为研究区,利用1995-2014年Landsat NDVI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铁路沿线植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变化趋势与铁路的关系,分析铁路修建对沿线植被变化的影响;通过时间序列NDVI稳态变化探测,分析研究区稳态变化的时空特征,从而对研究区的各植被生态系统类型的弹性进行评价,揭示研究区各植被生态系统应对变化的能力;最后结合气温及降水数据,以及社会经济相关因素,对研究区植被变化的原因进行探索。(1)青藏铁路沿线1Okm区域范围内,以草甸生态系统分布居多,NDVI多分布在0~0.4之间,植被生长状况较差;NDVI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高、低值显着聚集分布;各植被生态系统类型的NDVI均值大小顺序为:湿地>农田>草甸>灌丛>高山植被>草原>荒漠>裸地。(2)根据“距离越远,影响越弱”的原则,对沿线10km范围分别建立0~100m、100~250m、250~500m、500~1000m、1000~2000m、2000~5000m、5000~10000m 七个缓冲区,对比各缓冲区的NDVI变化发现:1995~2014年间,各缓冲区NDVI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区NDVI与青藏高原的NDVI上升速率一致;从各缓冲区的NDVI时序曲线得出,2001年后,铁路各缓冲区的平均NDVI产生分异,植被破坏最严重的区域集中在沿线100m内,距离铁路越远,平均NDVI越高,铁路修建对区域植被生长呈现抑制作用,作用范围集中在沿线1km范围内。(3)从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上看,1995-2014年间,沿线10km范围内植被生长状况改善区域的面积约为恶化区域面积的3倍,NDVI上升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格尔木市及其周边、念青唐古拉山局部、当雄-拉萨两侧山麓,减少区域主要为铁路设施建设区、沿线居民点周边和那曲-当雄段的牧区;不同生态系统中,荒漠和裸地20年间NDVI变化最轻微,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NDVI增加最显着。(4)通过序贯T检验和生态弹性计算,发现青藏铁路沿线NDVI剧烈变化的区域主要为居民点、藏北牧区和部分河谷区等人类活动集中区,沿线城市节点和面状牧区的植被变化大于铁路两侧。由此可见,20年间,铁路沿线的植被剧烈变化主要在于其对沿线人类活动的激活;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弹性较低、NDVI较高,应该作为生态保护和监测中的重点,而裸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则由于其NDVI较低,弹性较高,是研究区生态恢复的难点。(5)研究区大部分区域符合“增温增湿,植被扩张;增温减湿,植被减少”的特征;铁路修建对沿线植被生长的影响范围不如气候变化广泛,人类活动聚集区植被变化由人类主导,以促进、维持和破坏的作用形式出现。
田葆栓,唐宏伟[7](2016)在《青藏铁路特货运输基础设施与装备技术分析》文中指出结合青藏铁路格拉段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青藏线(格拉段)机车车辆总体技术条件》的制定,阐述了青藏线路状况、环境及其对铁路运输装备的影响,综合分析了青藏铁路货物运输基础设施与装备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青藏铁路特种货物运输关注的问题。
吴卫平,窦静雅[8](2016)在《青藏铁路的节能环保作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青藏铁路运营已近10年,社会上对于其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作用颇为关心。运用权威部门通过专业监测和跟踪调查得出的后评价结论,系统阐述青藏铁路开通运营多年后,铁路建设时创建的一系列环保技术和开通运营后采取的各种环保措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计算得出,青藏铁路在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方面作出的贡献巨大。
张艳萍,管晔,吴洋[9](2015)在《青藏铁路(格拉段)军事运输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全面提高青藏铁路(格拉段)军事运输保障能力,在分析青藏铁路(格拉段)军事运输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青藏铁路(格拉段)军事运输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强青藏铁路(格拉段)军事运输组织的对策措施。
何建国[10](2011)在《青藏铁路格拉段环境保护措施现状监测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文章根据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监测,分析了污水处理、水土流失、植被恢复、沙漠化防治、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噪声及振动等环保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监测分析结果如下:(1)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14个污水处理站出水水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超标现象,全线各处理站对SS的平均去除率为70.5%,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61.7%, CODCr的平均去除率为77.1%,BOD5的平均去除率为81.5%,除坨坨河站和长江源兵营站外平均达标排放率高于85%,总体处理效果较好;(2)铁路沿线部分已破坏地表未采取防护措施,不同程度上存在水土流失问题,沱沱河大桥北和措那湖东段两处流沙区风蚀现象严重,采取石方格、骨架护坡、卵砾石覆盖地表、草皮移植、人工种草等措施进行防护的路基、路堑、取土场、弃渣场,水土保持效果良好;(3)铁路沿线大部分为无人区,人烟稀少,仅在羊八井至拉萨段有居民居住区,且居住较为分散,受铁路噪声影响的声敏感点少,在选择监测的5个最具代表性声敏感点中,古露镇中心小学和堆龙德庆县中学2处学校敏感点超出学校昼、夜间限值60dB(A)/50dB(A),其余均能满足标准,建议在两处学校声敏感点铁路边界设置隔声或声屏障设施,以降低铁路噪声对学校的影响:(4)铁路沿线受振动影响的敏感点极少,对清水河特大桥桥梁区段和路堤区段120m内的铅垂向最大Z振级监测结果均能满足《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中“铁路干线两侧”的标准要求,列车振动对加速冻土层融化有促进作用,但具体影响程度暂不好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5)青藏铁路唐古拉北段自然环境恶劣,水土保持以工程措施为主,植被恢复缓慢,唐古拉南段,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植被恢复较好;沙化较严重地段采取石方格、高立式挡风墙、沙袋式挡风墙相结合的沙障工程措施,保证了铁路运行安全,但对沙漠化治理效果并不显着,应尽快研究采取有效措施;(6)铁路沿线垃圾产量主要以旅客列车垃圾和站区生活垃圾为主,沿线实现垃圾零排放,全线垃圾收集后运往格尔木和拉萨实施卫生填埋处理,收集处理效果良好。全年垃圾收集量南山口站最多,随后依次是那曲站、拉萨站、沱沱河站,五道梁与雁石坪收集量较少,垃圾量随进藏旅客人数而变化。
二、青藏铁路格拉段高原冻土站场设计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铁路格拉段高原冻土站场设计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S结构下的计算机联锁远程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计算机联锁远程监测系统的结构及关键技术 |
2.1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基本架构 |
2.1.1 冗错联锁机 |
2.1.2 上位机 |
2.1.3 维修机 |
2.2 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2.2.1 系统结构简介 |
2.2.2 C/S系统结构概述 |
2.2.3 B/S系统结构概述 |
2.2.4 基于BIM模型的三维模块化创建 |
2.2.5 BIM模型与状态信息的联动 |
2.2.6 远程数据存储及查看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3.计算机联锁远程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系统的必要性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的性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计算机联锁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 |
4.1.1 系统的设计目标 |
4.1.2 系统的设计原则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3 系统硬件设计 |
4.3.1 车站采集端 |
4.3.2 中心服务端 |
4.4 系统主要模块功能设计 |
4.4.1 联锁监测模块 |
4.4.2 电务故障统计模块 |
4.4.3 历史故障查看模块 |
4.4.4 系统管理模块 |
4.5 数据库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计算机联锁远程监测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主要模块实现 |
5.2.1 用户登录管理 |
5.2.2 联锁设备监测 |
5.2.3 电务故障统计 |
5.2.4 历史故障查看 |
5.2.5 系统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青藏铁路运营期关键技术及高原铁路运营维护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多年冻土区路基运营维护技术 |
1.1 基础研究 |
1.1.1 长期监测系统 |
1.1.2 安全性评价体系 |
1.2 工程状态及病害类型划分 |
1.3 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防治成套技术 |
1.3.1 热融下沉病害防治 |
1.3.2 冻土退化下沉病害防治 |
1.3.3 桥头路基下沉病害防治 |
1.3.4 冻融过渡段路基病害防治 |
1.4 研究成果应用 |
2 运营期环境保护技术 |
2.1 水污染防治 |
2.2 固体废物处理 |
2.3 大气污染防治 |
2.4 野生动物通道 |
2.5 环境保护影响后评价 |
3 运营期卫生保障体系 |
3.1 健全卫生保障机构,加强基础设施 |
3.2 高原病危害因素研究 |
3.3 职工健康监护信息管理系统 |
3.4 鼠疫防控研究 |
4 高原铁路运营维护管理体系[10] |
4.1 运营安全及管理 |
4.2 移动、固定设备维护管理 |
5 结束语 |
(4)世界屋脊上建“天路”——青藏铁路(论文提纲范文)
毛泽东把修建青藏铁路列入议事日程, 说“青藏铁路修不通, 我睡不着觉” |
邓小平肯定地说:“进藏, 看来还是要修青藏铁路啊” |
江泽民批示:“修建青藏铁路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应下决心尽快开工修建” |
胡锦涛:心系青藏铁路建设, 评价它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
(5)青藏铁路轨道不平顺预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轨道不平顺预测研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轨道不平顺预测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性 |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主要结构 |
2 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方法和分析方法 |
2.1 轨道几何不平顺恶化原因及其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
2.1.1 轨道几何不平顺恶化原因 |
2.1.2 轨道几何不平顺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
2.2 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方法 |
2.2.1 轨检车检测项目 |
2.2.2 轨检车检测原理 |
2.3 轨道不平顺分析方法 |
2.3.1 峰值评分法 |
2.3.2 轨道质量指数评价法 |
2.3.3 功率谱密度法 |
2.4 本章小结 |
3 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数据预处理技术研究 |
3.1 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数据异常产生原因 |
3.2 轨检车几何不平顺检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
3.2.1 检测数据异常值的处理与修正 |
3.2.2 检测数据趋势项的剔除 |
3.2.3 检测数据里程误差自校正算法 |
3.3 本章小结 |
4 青藏线格拉段轨道质量指数变化规律 |
4.1 轨道质量指数随时间变化规律 |
4.2 冻土区与非冻土区轨道质量指数对比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5 雁石坪-唐古拉段轨道质量指数演变规律及预测 |
5.1 轨道质量指数发展趋势 |
5.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
5.3 雁石坪-唐古拉段轨道质量指数特征分析 |
5.3.1 扣分及标准差分析 |
5.3.2 轨道不平顺谱分析 |
5.3.3 轨道质量累计分布分析 |
5.4 轨道质量指数预测模型 |
5.4.1 轨道质量指数恶化和改善模型建立 |
5.4.2 轨道质量指数预测模型在大机维修周期中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详细摘要 |
(6)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植被覆盖及生态系统弹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工程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2.2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
1.2.3 生态弹性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
1.2.4 青藏铁路修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
1.3 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青藏铁路项目概况 |
2.1.2 自然环境状况 |
2.1.3 社会经济状况 |
2.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2.2.1 数据来源 |
2.2.2 数据分析方法 |
3 遥感影像预处理及修复 |
3.1 遥感影像预处理 |
3.1.1 Landsat数据预处理 |
3.1.2 MODIS数据处理 |
3.2 云、阴影及条带提取 |
3.2.1 算法实现 |
3.2.2 效果评价 |
3.3 时空适应性融合数据插补 |
3.3.1 算法实现 |
3.3.2 效果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青藏铁路沿线植被时空变化特征 |
4.1 青藏铁路沿线植被时空分布特征 |
4.1.1 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特征 |
4.1.2 1995-2014年研究区NDVI空间分布特征 |
4.1.3 1995-2014年研究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 |
4.2 1995-2014年研究区NDVI空间演变特征 |
4.3 铁路沿线植被变化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
4.3.1 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
4.3.2 气候变化与沿线植被之间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5 青藏铁路沿线稳态及弹性变化特征 |
5.1 生态系统稳态变化特征 |
5.2 生态系统弹性变化特征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8)青藏铁路的节能环保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青藏铁路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 |
1.1 高原植被景观保护 |
1.2 冻土环境保护 |
1.3 江河源水质保护 |
1.4 湿地环境保护 |
1.5 野生动物保护 |
1.6 水污染防治 |
1.7 大气污染防治 |
1.8 噪声污染防治 |
1.9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
2 青藏铁路节能减排效果测算分析 |
2.1 铁路能耗与排放数据分析 |
2.2 公路能耗与排放数据分析 |
2.3 民航能耗与排放数据分析 |
2.4 青藏铁路建成后进出西藏运量变化及特点分析 |
2.4.1 铁路客货运量变化情况 |
2.4.2 其他运输方式进出藏客货运量变化情况 |
2.4.3 进出藏客货运量变化特点 |
2.5 青藏铁路对节约能源的贡献 |
2.6 铁路对于减少排放的贡献 |
3 结束语 |
(9)青藏铁路(格拉段)军事运输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青藏铁路 (格拉段) 军事运输特点 |
1.1 天候条件复杂, 自然灾害多发, 对人员综合性心理和身体素质要求高 |
1.2 车站无人值守, 货运限制较多, 对装卸作业和特情处置的规范性要求高 |
1.3 客车结构特殊, 沿线定点排污, 对军用车辆选扣条件的功能性要求高 |
1.4 设备技术先进, 一体控制指挥, 对军事运输计划精确性要求高 |
1.5 地质结构复杂, 设施基础特殊, 对军事运输安全监控的时效性要求高 |
2 青藏铁路 (格拉段) 军事运输工作面临的问题 |
2.1 高原缺氧, 人员体能与机械设备功率下降, 快速装 (卸) 载困难 |
2.2 无人值守车站多, 沿线技术力量有限, 开设临时装卸点困难 |
2.3 装备上线限制多, 制氧客车和发电车数量少, 运输组织困难 |
2.4 军运设施不配套, 车站到发线少, 大批装 (卸) 载作业十分困难 |
2.5 沿线经济发展滞后, 依托资源有限, 战时运输保障难度极大 |
3 加强青藏铁路 (格拉段) 军事运输组织的对策措施 |
3.1 建立高原铁路军事运输规章制度体系, 进一步完善军事运输的管理机制 |
3.2 组织专题研究和试验论证, 逐步取消 (格拉段) 铁路军事运输限制条件 |
3.3 充实人员编制, 加强专业培训和部队乘行训练, 提高军运队伍整体素质 |
3.4 加强预定装 (卸) 载地域的军运设施配套建设, 努力改善站场保障条件 |
3.5 依托青藏铁路信息化管理系统, 进一步完善军事运输调度指挥手段 |
4 结语 |
(10)青藏铁路格拉段环境保护措施现状监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青藏铁路格拉段概况 |
1.2 青藏铁路格拉段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1.3 青藏铁路格拉段生态保护措施 |
1.3.1 水环境及保护措施 |
1.3.2 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
1.3.3 植被分布及保护恢复措施 |
1.3.4 水土流失及沙漠化防止措施 |
1.3.5 铁路噪声与振动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
2 污水处理效果监测评价 |
2.1 调查监测的内容 |
2.2 监测方法 |
2.3 监测结果与分析评价 |
2.3.1 三岔河大桥兵营站 |
2.3.2 昆仑山隧道兵营站 |
2.3.3 沱沱河站 |
2.3.4 长江源兵营站 |
2.3.5 安多站 |
2.3.6 那曲站 |
2.3.7 当雄站 |
2.3.8 羊八井站 |
2.3.9 羊八井隧道北口兵营站 |
2.3.10 羊八井隧道南口兵营站 |
2.3.11 拉萨西站 |
2.3.12 拉萨河大桥北兵营站 |
2.3.13 拉萨河大桥南兵营站 |
2.3.14 拉萨站 |
2.4 小结 |
2.5 建议 |
3 水土流失状况监测评价 |
3.1 调查监测的内容 |
3.2 监测方法 |
3.3 监测结果与分析评价 |
3.3.1 三岔河大桥段 |
3.3.2 昆仑山隧道北出口段 |
3.3.3 风火山隧道北出口 |
3.3.4 乌丽段 |
3.3.5 沱沱河段 |
3.3.6 措那湖段 |
3.3.7 羊八井隧道 |
3.4 小结 |
4 铁路噪声监测分析 |
4.1 监测内容 |
4.2 监测方法 |
4.3 监测仪器 |
4.4 监测结果分析评价 |
5 铁路振动监测分析 |
5.1 监测内容 |
5.2 监测方法 |
5.3 监测仪器 |
5.4 监测结果分析 |
6 植被恢复及沙漠化防治效果分析 |
6.1 植被恢复措施效果分析 |
6.1.1 鹅卵石、粒石全包路基护坡 |
6.1.2 拼装式骨架护坡 |
6.1.3 石方格 |
6.2 沙害防治措施效果分析 |
7 垃圾收集处理状况调查分析 |
7.1 收集方法 |
7.2 处理方式 |
7.3 沿线垃圾产量的变化分析 |
7.4 问题及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青藏铁路格拉段高原冻土站场设计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S结构下的计算机联锁远程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D]. 祁松涛.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2]青藏铁路运营期关键技术及高原铁路运营维护管理[J]. 张寿红,张建忠,徐登元. 中国铁路, 2020(03)
- [3]谈青藏铁路运营期三大关键技术及高原铁路运营维护管理[A].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 川藏铁路工程建造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9
- [4]世界屋脊上建“天路”——青藏铁路[J]. 孟红. 党史文汇, 2019(04)
- [5]青藏铁路轨道不平顺预测分析研究[D]. 文军山.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7(03)
- [6]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植被覆盖及生态系统弹性变化[D]. 李延森.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青藏铁路特货运输基础设施与装备技术分析[A]. 田葆栓,唐宏伟. 青藏铁路运营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
- [8]青藏铁路的节能环保作用分析[J]. 吴卫平,窦静雅. 中国铁路, 2016(06)
- [9]青藏铁路(格拉段)军事运输工作研究[J]. 张艳萍,管晔,吴洋.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5(09)
- [10]青藏铁路格拉段环境保护措施现状监测评价[D]. 何建国. 兰州交通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