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趾移植再造部分手指若干技术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涛,顾玉东[1](2021)在《足趾移植重建拇、手指的历史与现状》文中提出游离足趾移植术于1966年由我国杨东岳首创,经过国内外广大学者50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广泛应用,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拇、手指缺损修复与再造的方法。本文从足趾移植重建拇、手指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手术技术与观念的创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研究现状等方面作一介绍。
王增涛[2](2020)在《拇指及手指的全形再造》文中研究说明1966年,杨东岳成功地设计实施了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的手术,为拇、手指再造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Cobbett在1968年首次采用了趾移植再造拇指。在之后的20年里,陆续出现了许多采用不同形式足趾移植再造一个或多个拇指与手指的报道。2007年王增涛报道了一组"拇、手指全形再造"的病例,手术方式不是简单的足趾移植,而是基于正常拇、手指的结构与形态,设计、再造出一个新的拇、手指。再造所需的组织材料来自全身不同部位,足趾仍保留在足部,术后手与足均有近似正常的外形与功能,对此种再造理念拟名为"拇、手指全形再造"。近些年来,拇、手指全形再造的理念与系列术式在国内外逐渐推广开展起来,成为手指再造的国际新趋势。本文介绍我国拇、手指全形再造发展情况和常用的基本术式及对未来的展望。
柴益民[3](2018)在《中国再植再造发展与现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断指(肢)再植及拇、手指再造事业起步自上世纪60年代,随着我国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再植及再造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断指(肢)再植的成活率已不是问题,再植肢体的功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特殊类型的断指再植领域的重大突破,拓宽了断指再植的适应证。再造方面,不仅我国拇指再造积累了应对不同类型拇指缺损的大量经验,再造也逐渐向微创化、减少供区损伤的方向发展。
唐林峰[4](2018)在《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游离足趾移植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其手术技术日益成熟,成活率越来越高,临床中逐渐被广大患者接受。目前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感觉及运动功能良好的再造指,还要求有一个外形美观,甚至是外形逼真的再造指。由于解剖学上第二趾的外形及功能较拇手指相差较大,这些差异导致游离足趾再造手指术后再造指与正常手指相比存在一些外形上的“畸形”,这些畸形中以指腹膨大畸形及中节狭窄畸形最为明显,众多学者探索各种方法来改善再造指外形。近年来,我们在再造指整形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主要的整形理念是在指腹膨大处设计皮瓣,将此皮瓣转移至中节狭窄处,这样可以一次手术同时改善指腹膨大与中节狭窄畸形。在切取该皮瓣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趾动脉弓(两侧趾足底固有动脉在足趾远端交通后形成)及其分支动脉的存在,查阅相关资料,关于趾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均未见文献报道。因缺乏对其解剖学的认识,临床上行趾动脉岛状皮瓣改善再造指外形时通常凭借术者的经验切取皮瓣,这样就容易损伤趾动脉分支,损伤严重时可引起术后皮瓣血管危象,最终导致皮瓣坏死。足趾与手指同源,足部组织与手部组织在质地、外形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临床上常用足部组织瓣移植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手指再造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使用第二足趾等足部组织修复手部缺损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手指指固有动脉的解剖被我们所熟知,我们设想足趾是否与手指一样也存在趾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已经被我们前期实验所证实),而分支动脉发出的位置正好位于趾腹膨大处,我们就可以以趾端动脉弓分支动脉为蒂来设计皮瓣转移至再造指中节狭窄处来改善再造指外形。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的解剖。选取新鲜成人足标本8只,分别经足背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对足第二趾趾足底固有动脉进行显微解剖,观察趾端动脉弓的出现概率,出现位置及血管口径,趾端动脉弓发出的分支动脉的起始部位,走行方向,分支数目及血管口径情况。结果显示,8只成人足部第二趾标本中均出现趾端动脉弓,趾端动脉弓上发出5支恒定的分支,即趾端动脉弓分支动脉,我们将其命名为第15支趾端动脉弓分支动脉(由胫侧至腓侧),其中第1支及第5支在趾端动脉弓上发出后主要向远端背侧走行,沿途发出分支支配足趾末节背侧及甲床的血供。第2支及第4支自趾端动脉弓胫侧1/3段及腓侧1/3段附近发出后向趾端走行,沿途发出分支支配趾腹及趾端的血供。第3支于趾端动脉弓中1/3段发出,其发出部位可位于趾端动脉弓中点或偏胫侧及腓侧,其同样发出分支支配趾端及趾腹的血供。第二部分研究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的解剖。选取经红色乳胶灌注后的足部新鲜标本8例,自跖趾关节处离断第二趾。以第二趾两侧侧中线为两侧界,以趾端甲皱襞为远侧界,以远侧趾骨间关节为近侧界,观测趾端动脉弓分支血管蒂的长度、走形方向、血供支配范围及吻合情况,掌握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设计的点、线、面、弧。结果显示,分支血管的走形方向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向趾侧方走形,第二种为向趾端走形,第三种为向趾腹走形。三种类型的分支血管均相互吻合,形成链式血管网,该血管网的形成是皮瓣血供的重要保证。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设计的点、线、面、弧均可确定。第三部分研究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可行性。选取经红色乳胶灌注后的足部新鲜标本,自跖趾关节处离断第二趾。根据已掌握的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在第二趾实验标本上标记出趾端动脉弓分支动脉的轴线,结合第二趾趾腹膨大的位置,确定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的设计部位。结果显示,足第二趾新鲜标本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的切取及转移均顺利完成,足第二趾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可改善第二趾再造术后外形至接近正常手指。第四部分研究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改善再造指外形的临床效果。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选取游离足第二趾再造术后指腹膨大及中节狭窄畸形患者13例15指,设计应用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嵌入再造指中节狭窄处改善再造指外形。结果显示,再造指及嵌入再造指中节狭窄处皮瓣均存活,供、受区伤口均I期愈合。再造手指外形得到明显改善,基本接近正常手指外形,再造指伸屈活动良好。指腹感觉恢复良好,感觉恢复S2S3+。患者对整形后手指外形较满意。通过以上研究,掌握了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并设计了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确定了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可行性,最终将该皮瓣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宋健[5](2018)在《长手指再造的解剖学测量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随着社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高能量损伤致手外伤损伤严重程度和毁损程度不断增大,手外伤造成拇、手指缺损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再造拇、手指的方法丰富多样,对于不同程度缺损,有着不同的再造修复方式,但是,人们对再造指外形及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针对手部缺损的修复与再造,其术前术中的精准设计,还尚缺乏科学性、规范性,而更倾向于目测、个人经验、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针对拇手指缺损伴掌骨缺损以及手指近节以近的缺损的再造修复,虽然手术方式很多,但都难以达到功能和外形完美的理想程度。目的通过对正常成人手指长度、手指掌侧长度、手指骨长度及各掌指关节、第二足趾跖趾关节的相关解剖学测量,研究诸指标的正常范围及其相关性。为指导手的修复与再造制定相对标准的手术方案提供形态学基础,为手外科学提供解剖学数据。探讨应用携带跖骨的第二足趾骨、关节、肌腱等复合组织再造拇手指的手术方法及可行性,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1、对100位中国正常成人,年龄在19-35岁(男50,女50),直接测量法进行手指长度、手指掌侧长度的测量。按手部骨拍片技术要求,在同等条件下(投照方向、靶片距=100cm、电压=50kv、电流=100mA、曝光时间=0.15s等),拍摄合格的右手正位X线片,应用放大公式K=1+肢片距/焦肢距,放大率≈1.04%,测量手指骨各节长度。对34位中国正常成人,年龄在19-35岁(男17女17),行双侧手及足部64排螺旋CT扫描,扫描条件相同(电压120 kV,电流200 mA,扫描层厚2 mm,床速3 mm,螺距1.5∶1,重建间距2 mm等),常规扫描后采集图像,并将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工作站进行重建。根据需要将CT三维成像旋转,可获得轴位、冠状位、矢状位的立体图像,直接测量掌指关节、跖趾关节相关数据。以上所测数据均用SP 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例拇、手指伴掌骨缺损患者。术前采集患者的双手及双足相关解剖学测量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均为择期手术,其中采用吻合血管的踇甲皮瓣与带跖骨的第二趾骨、关节、肌腱等复合组织组合再造拇指6例,采用携带跖骨的第二趾复合组织再造拇指1例,再造手指2例。分别采用两种方式处理跖趾关节:于跖趾关节附近处约0.5cm处截断跖骨头,跖骨头沿矢状面向前由背侧向跖侧翻转70°80o以重建掌指关节。针对儿童患者,采取了保留骨骺的关节内楔形截骨的方式,更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再造拇指的外形、两点分辨觉、对掌功能、掌指关节活动度、指骨愈合情况以及供区的外形、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1、测量及计算得出了男女右手各指长、各指节长度、掌指关节及右足第二跖趾关节最大值、最小值及均值和标准差。2、本组9例拇手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424个月。再造拇指7例外形与健侧相近,指端两点分辨觉1.0-1.5cm,对掌功能恢复满意,掌指关节活动度-10°50°,1例骨折不愈合,经过二期植骨修复后指骨愈合,两点辨别觉1.2cm,对掌功能恢复满意,掌指关节活动度屈曲最大可达50°,同时有适度背伸功能。再造手指2例,因肌腱粘连、疤痕挛缩等因素功能不佳且未经二次肌腱松解手术,其中1例骨折经二期植骨愈合,1例功能外形恢复可。供足功能及外形均恢复良好,无皮肤破溃,步行无疼痛、跛行。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16]:优4例,良4例,差1例。小结通过对正常成人手指及足趾多项解剖学数据的测量,统计分析了其正常范围及相关性,为临床上拇手指的再造与修复丰富了形态学基础,提供了理论支持。(1)针对拇手指伴掌骨的缺损及手指近节以近的缺损,采取携带跖骨的第二趾复合组织进行再造是可行的,不但解决了再造指指体过短问题,也改善了再造指掌指关节的功能。(2)采取保留骨骺的关节内楔形截骨的方式,在改善再造指功能的同时也最大程度保护了跖骨头的血运及跖骨骨骺,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王凯[6](2017)在《不牺牲足趾的第二趾皮瓣瓦合再造手指中末节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牺牲足趾的第二趾皮瓣瓦合再造手指中末节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7年8月,对27例27指不同程度中末节手指缺损的患者,其中Ⅰ°缺损15例,Ⅱ°缺损7例,Ⅲ°缺损5例。在不牺牲足趾的前提下,采用取髂骨植骨、足第二趾甲背皮瓣与对侧第二趾胫侧皮瓣瓦合再造手指。其中Ⅰ°缺损中的12例指骨较完整,未行植骨,Ⅱ°缺损7例均行取髂骨植骨,远指间关节融合,Ⅲ°缺损4例取髂骨植骨,1例Ⅲ°缺损为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也未行植骨治疗。27例第二趾供区均采用髂腰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术后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27例27指再造指体全部存活,随访424个月,平均9个月,再造指指腹饱满(无指腹大而垂、无颈部狭窄),指甲生长良好(较健侧指偏短小),无畸形,指体外形良好,指腹感觉恢复满意,指腹皮肤感觉S2-S3+,全部病例指背皮肤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手指关节功能接近正常,足部除l例甲背皮瓣供区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植皮均成活,无明显的瘢痕挛缩及破溃现象,不影响患者行走。髂腰部供区线状瘢痕,愈合良好,无触痛等不适感。患者自我感觉均满意。结论采用取髂骨植骨、足第二趾甲背皮瓣与对侧第二趾胫侧皮瓣瓦合再造手指,是一种不牺牲足趾的较好的手指再造方法。修复指外形逼真(无指腹大而垂、无颈部狭窄)。供区足趾完整。
何如祥[7](2017)在《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骨瓣移植与第二足趾改形移植再造拇指的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骨瓣移植再造拇指与第二足趾改形移植再造拇指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7年6月我院对56例56个ⅡⅤ度拇指缺损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骨瓣移植与第二足趾改形移植两种方法进行拇指缺损再造术,术后对52例患者进行了3个月3.5年的适时随访,失访4例。结果:本研究56例再造拇指全部成活,再造拇指外观恢复较好,采用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骨瓣移植再造拇指的指甲大小及外形与健侧拇指相似,中节狭窄部分外形明显改善,无末节指腹膨大,与第二足趾改形移植再造拇指相比外形更加逼真。术后随访满3个月3.5年52例,再造拇指的功能及感觉恢复理想,供足行走正常,无跛行疼痛等后遗症。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共32例,“良”共10例,“可”共10例,优良率81%。结论: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骨瓣移植再造拇指一次性解决多个问题,减少患者的创伤和痛苦,缩短了治疗周期,加快愈合时间,有利于功能恢复,外形更加接近正常拇指,患者满意度较高,此术式值得推广。
杨战锋,朱新娥,王洪江[8](2017)在《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术后外形的整形方法及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术后外形的整形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29例(35指)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术后需进一步外形整形的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手指的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在术后1-2个月术后联用局部皮瓣、骨、肌腱等显微术对患者行外形整形,分析探讨整形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手术成功率达100%,手术满意度达96.55%,再造指功能恢复、血运正常,外观与正常手指基本一致。结论使用再造指一侧的"指腹"、"驼颈部"的指腹筋膜行皮瓣转移术是整形修复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术后外形缺陷的有效途径,手术简便、有效率高,推广难度低。
程国良[9](2017)在《中国足趾移植拇手指再造的发展与提高》文中提出1966年,上海华山医院在杨东岳教授带领及中山医院外科协作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利用第二足趾移植施行拇指再造获得成功,为我国及国际利用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开创了先例。1977年《中华外科杂志》发表了杨东岳等[1]"第二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40例报告",1978年由陈中伟、杨东岳、张涤生
王洪财,谭轩昂,丁德伟,郭静苹,罗亦康,杜军荣,洪加乐,黄志新[10](2016)在《第2足趾、趾-指移植—修饰性拇、手指再造》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第2足趾、趾-指移植再造拇、手指术式的改进,对其临床预后与其它方法比较,探讨最适合临床再造拇、手指的手术方案。方法自2008年9月2014年12月,我院共收治拇、手指缺损病例56例、60指。采用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46例、再造示指17例、再造中指2例,双足第2足趾移植再造示、中指2例4指。结果本组病例全部成活,功能随访49例,再造指活动功能满意,感觉恢复良好,指端两点分辨觉为0.40.6 cm。结论第2足趾移植修饰性再造拇、手指,手术过程简洁易行、手术时间短、供足损伤小,功能与外形均满意。
二、足趾移植再造部分手指若干技术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足趾移植再造部分手指若干技术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4)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的基础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足第二趾的可行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临床应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1 |
典型病例2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结论 |
综述一:再造指整形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一 |
发表论文二 |
发表论文三 |
发表论文四 |
发表论文五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长手指再造的解剖学测量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长手指再造的解剖学测量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长手指组合再造的临床应用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典型病例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游离移植第二足趾塑形再造拇手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不牺牲足趾的第二趾皮瓣瓦合再造手指中末节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前言 |
二 可行性研究 |
1 测量实验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小结 |
三 皮瓣解剖学基础 |
1 皮瓣动脉 |
2 皮瓣静脉 |
3 皮瓣神经 |
4 髂骨解剖特点 |
四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手术方法 |
五 结果 |
六 典型病例 |
七 讨论 |
1、再造的必要性 |
2、该术式的优缺点 |
3、皮瓣设计与血管吻合方法 |
4、皮瓣供区植皮 |
5、取髂骨植骨 |
6、术后康复治疗 |
7、压力套的应用 |
8、分区修复的理念及安全性 |
八 结论 |
九 参考文献 |
十 综述 |
参考文献 |
十一 发表的论文 |
十二 致谢 |
(7)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骨瓣移植与第二足趾改形移植再造拇指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病例纳入标准 |
2.1.2 病例排除标准 |
2.1.3 分组及处理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2.1 受区准备 |
2.2.2 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骨瓣组合移植方法 |
2.2.3 第二足趾改形修饰方法 |
2.2.4 第二足趾移植方法 |
2.2.5 术后处理 |
2.2.6 术后随访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一般项目 |
2.3.2 外观评分 |
2.3.3 功能评分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纳入数量分析 |
3.2 两组资料比较 |
3.2.1 两组再造拇指一般项目比较 |
3.2.2 两组再造拇指外观比较 |
3.2.3 两组再造拇指功能比较 |
3.3 不良事件及副反应 |
第四章 讨论 |
4.1 拇指缺损分度 |
4.2 拇指缺损再造术式选择 |
4.3 第二足趾一期改形修饰移植再造拇指术 |
4.3.1 第二足趾改形修饰的必要性 |
4.3.2 第二足趾改形方法选择 |
4.3.3 优缺点 |
4.3.4 手术注意事项 |
4.4 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骨瓣移植再造拇指术 |
4.4.1 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骨瓣移植再造拇指的可行性 |
4.4.2 手术适应症 |
4.4.3 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骨瓣切取要点 |
4.4.4 优缺点 |
4.4.5 手术注意事项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术后外形的整形方法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10)第2足趾、趾-指移植—修饰性拇、手指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急诊处理 |
1.2.2 第2足趾移植 |
1.2.3 术后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临床术式选择 |
3.2 第2足趾移植再造术手术注意事项 |
3.2.1 消除驼颈畸形 |
3.2.2 消除第二趾趾腹圆钝及颈部狭窄畸形 |
3.2.3 再造拇指时注意防止旋转及成角畸形 |
3.2.4 确保再造的拇、手指长度更加接近原手指 |
4 结语 |
四、足趾移植再造部分手指若干技术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足趾移植重建拇、手指的历史与现状[J]. 王涛,顾玉东.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21(03)
- [2]拇指及手指的全形再造[J]. 王增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0(05)
- [3]中国再植再造发展与现状[J]. 柴益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07)
- [4]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D]. 唐林峰. 苏州大学, 2018(01)
- [5]长手指再造的解剖学测量与临床应用研究[D]. 宋健. 新乡医学院, 2018(11)
- [6]不牺牲足趾的第二趾皮瓣瓦合再造手指中末节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D]. 王凯. 苏州大学, 2017(04)
- [7]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骨瓣移植与第二足趾改形移植再造拇指的疗效比较[D]. 何如祥. 兰州大学, 2017(04)
- [8]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术后外形的整形方法及效果分析[J]. 杨战锋,朱新娥,王洪江. 中国医疗美容, 2017(05)
- [9]中国足趾移植拇手指再造的发展与提高[J]. 程国良.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7(01)
- [10]第2足趾、趾-指移植—修饰性拇、手指再造[J]. 王洪财,谭轩昂,丁德伟,郭静苹,罗亦康,杜军荣,洪加乐,黄志新. 现代医院,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