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蝎子病的防治

7种蝎子病的防治

一、7种蝎子病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佼[1](2021)在《蝇蛹金小蜂小RNA病毒RoWV-1的鉴定与生物学功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测序技术以及宏病毒组(Virome)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病毒被发现。寄生蜂是昆虫中物种最为丰富的生物类群之一,其上也存在着很多病毒。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 Rondani,1875)是蝇类蛹期外寄生蜂,寄主范围广泛,包括果蝇、实蝇、家蝇等,是一种有巨大开发潜力的生物防治资源。本论文针对在蝇蛹金小蜂体内发现的一种新型小RNA病毒RoWV-1展开了系列的研究,主要包括该病毒的基本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病毒与宿主蝇蛹金小蜂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1830)三者之间的生物学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蝇蛹金小蜂体内小RNA病毒RoWV-1的发现与鉴定在蝇蛹金小蜂体内,发现了一种新的正义单链RNA病毒。该病毒基因组全长为9,332 nt,包含2个线性排列不重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分别编码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和结构蛋白(Structural protein)。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可以聚类到小RNA病毒目(Picornavirales)、双顺反子病毒科(Dicistroviridae)、蟋蟀麻痹病毒属(Cripavirus),将该病毒命名为Rondani’s wasp virus 1(RoWV-1)。病毒RoWV-1存在于蝇蛹金小蜂的多种组织和不同的发育阶段,在幼虫肠道中含量最高。RoWV-1不能通过垂直传播传给寄生蜂后代,但是,RoWV-1可以通过被感染蜂的粪便进行种群之间的水平传播。通过对带毒和不带毒蜂的重要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RoWV-1对其宿主蜂的生物学特征没有显着影响。2.RoWV-1对蝇蛹金小蜂寄主黑腹果蝇生物学特征的影响RoWV-1不仅可以存在于蝇蛹金小蜂体内,还可以感染蝇蛹金小蜂的寄主黑腹果蝇,并且能够在黑腹果蝇体内大量复制和增殖。RoWV-1在黑腹果蝇体内的组织分布和发育动态分析表明,RoWV-1分布于黑腹果蝇的各个组织中,在雌虫中的病毒含量要高于雄虫,并且在雌虫肠道中病毒含量最高。RoWV-1在黑腹果蝇上不能通过垂直传播传给果蝇后代,但可通过被感染黑腹果蝇的粪便以及尸体进行水平传播。通过比较带毒和不带毒黑腹果蝇的一些重要生物学特征,发现RoWV-1可提高黑腹果蝇的产卵量、延长黑腹果蝇的发育历期,但会降低黑腹果蝇的羽化率。3.RoWV-1在蝇蛹金小蜂与黑腹果蝇之间传播途径分析RoWV-1可通过寄生蜂将病毒传到黑腹果蝇蛹中,在寄生蜂毒液中也可检测到病毒,但进入寄主黑腹果蝇蛹体内的病毒滴度一直维持很低的水平,在短时间内没有出现大量扩增的现象。另一方面,寄生蜂幼虫会通过取食带病毒黑腹果蝇蛹而感染病毒。虽然RoWV-1不能通过垂直传播从亲本传给后代,但在带病毒黑腹果蝇蛹的帮助下,寄生蜂的子代也可以携带病毒。不仅如此,当寄生蜂寄生带病毒黑腹果蝇蛹之后,寄生完成的寄生蜂也会感染病毒,并且随着寄生时间延长,病毒在寄生蜂腹部中的含量会增加。通过比较寄生蜂寄生带毒和不带毒黑腹果蝇蛹对寄生蜂重要生物学参数的影响,发现寄生蜂寄生带病毒黑腹果蝇蛹能显着提高寄生蜂的寄生成功率。4.RoWV-1编码的RNAi沉默抑制子初探昆虫宿主会产生RNAi免疫防御反应对抗病毒的入侵。病毒也会编码相应的RNAi沉默抑制子来对抗宿主的免疫防御反应。Dcr-2是RNAi抗病毒反应的核心成分之一,对黑腹果蝇的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研究发现,Dcr-2突变型果蝇对病毒RoWV-1更加敏感,主要表现在果蝇死亡率显着增加,病毒滴度的显着增加。同时,还发现,RoWV-1的非结构蛋白编码了一段保守的ds RBD结构域。在S2细胞中,包含这段保守结构域在内的RoWV-1-1A蛋白可以抑制由ds RNA诱发的RNAi反应,因此,RoWV-1-1A蛋白可能就是病毒RoWV-1所编码的RNAi沉默抑制子蛋白。综上所述,本研究在蝇蛹金小蜂体内发现的一种新型小RNA病毒RoWV-1,隶属于双顺反子病毒科,是蟋蟀麻痹病毒属的一个新成员。RoWV-1感染寄生蜂之后,对寄生蜂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影响;但是,RoWV-1感染寄生蜂的寄主黑腹果蝇之后,会导致黑腹果蝇的产卵量增加,发育历期延长,羽化率降低;为了进一步明确病毒RoWV-1与寄生蜂和寄主黑腹果蝇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还明确了病毒RoWV-1在寄生蜂和果蝇之间复杂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对于利用寄生蜂及寄主系统研究病毒的跨物种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不仅如此,本研究还鉴定了得到了病毒RoWV-1所编码的RNAi沉默抑制子蛋白RoWV-1-1A,揭示了病毒与宿主之间互相博弈的过程。总之,本研究较为系统的阐述了RoWV-1病毒与宿主蝇蛹金小蜂和黑腹果蝇三者之间的生物学关系,为深入了解寄生蜂-病毒-害虫之间的内在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鲁周南[2](2020)在《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后出血为产褥期发生的异常阴道出血性疾病,影响产后恢复,严重者甚至影响到产妇的生命。近年来剖宫产手术普及、二胎政策开放,产妇生活环境、个人生活观念、生活习性也发生了改变,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产后出血在中医古籍中以“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产后下血不止”等病名呈现,内容丰富,有深厚的文献积累。如何从中医的角度认识产后出血,发掘中医临床治疗优势?首先离不开对其源流以及学术思想的梳理总结;此外,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高效获取产后出血专科知识,亦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之一。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确定产后出血病名的中医内涵与外延,以朝代为序,研究纳入文献的病名演变、病因病机、诊断以及理法方药的流变脉络。第二部分针对导师团队研究提出的古籍、医家、知识“三维一体”获取思路,笔者采取专家访谈方法对“三维一体”进行专家意见征集,进一步补充完善了“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论证并确定了各知识要素层级,使其更符合中医古籍知识的特性并具有可操作性。论文最后以产后出血文献为例,对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知识基于不同获取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古籍阅读选择建议,对中医古籍知识的学习利用提出方法学借鉴。先秦至秦汉时期,产后病统称为“乳余疾”,出现产后疾病之萌芽。《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产后疾病“乳子病热”,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望诊、问诊、切诊综合进行妇人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开创了产孕奇经理论之先河。《金匮要略》根据产后亡血伤津的生理特点,将产后常见疾病归纳为痉病、郁冒、大便难。魏晋南北朝时期,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首次系统提出从产妇脉象的表里、寒热、大小、缓急进行预后预判,奠定了产科脉诊的基础。该时期文献至少记载了近20余种用于产后疾病治疗的药物。此期尚无“产后出血”的专篇记载,但在实践方法上却形成“产后出血”专病诊断及治疗的萌芽,该时期,产后出血疾病相关记载多以某方适应症形式提出。隋唐时期,《经效产宝》《诸病源候论》开始对产后出血相关病名有相对集中论述。《诸病源候论》记载恶露不尽、血崩病因病机为外感寒邪、虚损、瘀血。《备急千金要方》第一次提出恶露不尽与产后时间密切相关,且强调腹痛与恶寒两大伴随症状,明确了恶露不绝部分内涵,具有开创性意义。该时期产后出血相关治疗方剂数量较前丰富,共计30余首,有论有方,但未见专篇论述。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病名数量较前明显增加。此时期记载产后恶露不绝病因有虚损、瘀血、寒邪互结。产后血崩病因病机较前增加饮食不节、情志、药物因素。《妇科秘兰全书》能够较好的反映妇科产后出血诊疗思路。提出以产后7日为节点,结合腹痛情况辨虚实用药,记载成方当归建中汤、独圣散、泽兰汤、瑞莲散4首。并顺从产前、临产、产后生理状态加以调护,及时纠正产妇气血运行异常状态,预防产后出血。《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提出崩漏一定程度上是产后恶露不尽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的临床表现,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转化关系。郑氏女科提倡产后应大补气血。推出产后出血四物汤通治方,形成以四物汤为主要治疗思路与手段的完整治疗方案。梳理金元大家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刘河间等着作,整理出产后辨治思路三条。产后需扶持荣卫,调养血气;属邪气实者需攻之;产后宜大补气血为先。并整理产后处方用药30余条。该时期产后出血文献得到长足发展,疾病概念已内含“审因论治”理念;将产后出血引入急症观念,纳入到急症治疗体系中,能够清晰地根据缓急予以分化治疗;此时期着作开始出现明显学派特色,学术思想承前启后。明代,产后出血进一步发展到以出血量、势进行区分。命名呈多样化,命名称谓中明确其危重症的含义。此阶段发展了恶露不绝、血崩冲任、脏腑病因病机学说,并从病因病机层面认识到胎前、临产、产后调护的失当与产后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学术思想主要继承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体系与朱丹溪“产后大补气血”说。创新主要表现在张景岳的辨证思维与体质辨识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赵献可从阴阳真假辨治血证思路的创新、薛己的产后出血脏腑辨证理论创新。明代产后出血常用成方为四物汤与生化汤及加减体系。产后用药禁忌较前人增加活血破气药物,如三棱、莪术、红花、苏木、牛膝等14种;清热药物黄芩、黄连、栀子、黄柏4种;慎用方剂为大承气汤、五苓散,丰富了产后出血用药禁忌内涵。清代《妇科冰鉴》首次较为准确的概括产后恶露不绝定义,认为恶露超过七天,日久不断,为恶露不绝。较前增加了“产后一月恶露重来”“产后崩淋带下”病名。恶露不绝、血崩较前代增加了冲任瘀血以及虚实夹杂病因病机。脏腑理论方面,补充产后气血、营卫概念以及肝疏泄无度、肾闭藏无权病因病机。《胎产新书》完整地提出了饮食、情志、房事损伤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病因病机。清代古籍,针对出血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瘀血理论之创新;气、血、水、火的理论创新;奇经学说在产后的创新应用;中西医结合运用于临床的创新及大量原创新方出现。四物汤与生化汤辨治产后出血的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生化汤发展至清代,已经成为产科常用方,也是产后出血常选方剂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着重于对中医知识获取方法与思维的研究。基于本次产后出血文献研究,首先提炼出“医家个人经验”“官方医学教育”两种常见的知识获取方法;同时,对导师团队提出的“三维一体”获取方法进行了专家访谈论证研究。为有序快速获取古籍知识,寻求中医知识获取普适性的方法,导师团队参考人脑获取知识的思维模式,针对计算机对古籍知识的获取特点,提出“三维一体”数据模型。基于知识元、知识体概念,笔者设计出针对方法学专家、临床专家、文献专家深度访谈的问卷,对“三维一体”知识体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权重关系以及三个知识体所包含的23个知识元在知识体构成中的角色与重要性等进行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通过深入研究,系统地对“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进行了全面补充与完善;与此同时,整理元数据赋权及知识推送专家深度访谈意见,为数据模型建立提供专家意见基础。深度访谈意见包含模型中知识体、知识元的权重建议;关于不同历史时间与不同学科古籍在数据模型中的时间、空间建议;用户意见量化建议等。“以史为鉴,知往鉴来”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重要目的。如何将古代医家丰富的治疗经验与当今临床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中医产科临床提供理论思维与治疗依据,寻求中医妇产科的进一步发展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最后结合本次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综合三种不同途径的知识获取方法,整理出4种产后出血知识获取临床思维路径与69种推荐书目,为产后出血古籍知识获取提供了方法学借鉴。

李小兰[3](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张小俊,陆宏达,田全全,贾相相,任芳芳[4](2018)在《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作用和组织病理研究》文中提出为探讨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毒性影响,采用换水式渔药毒性试验的方法进行了溴氰菊酯对河蟹急性毒性实验和慢性毒性作用下组织病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河蟹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127μg·L-1、1.380μg·L-1、1.153μg·L-1和0.905μg·L-1,安全浓度(SC)为0.0905μg·L-1,溴氰菊酯对河蟹的毒性为剧毒;河蟹在溴氰菊酯浓度为0.005~0.32μg·L-1的慢性毒性作用下,分别于第7、14和21天进行鳃、肝胰腺、心脏、肠、肌肉组织和神经团的组织病理观察,鳃出现鳃小叶水肿、渗出物增加、萎缩到鳃腔闭合出现细胞坏死,肝胰腺的部分肝胰腺管中肝胰腺细胞空泡变性、坏死和肝胰腺管基膜崩解,心脏出现水肿,部分心肌纤维横纹模糊和消失到局部心肌纤维坏死,肠黏膜层柱状上皮细胞从空泡变性、部分坏死到较多上皮细胞坏死崩解脱落入肠腔,肌肉组织和神经团无组织病理变化现象。最早出现不可逆的坏死组织病理变化是在第14天的0.005μg·L-1浓度组,肝胰腺细胞坏死,此时即使去除溴氰菊酯的毒性作用,坏死已不能恢复。通过与河蟹水瘪子病组织病理的比较分析,溴氰菊酯毒性作用下的河蟹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变化特点。

黄旭华,汤庆坤,罗梅兰,黄深惠,蒋师东,夏青,黄景滩,李安华,鲁成,陈小青,毛洪斌,潘志新[5](2018)在《广西昆虫微孢子虫资源调查及其特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全面掌握广西昆虫微孢子虫资源及其分布情况,并进行感染性和分类研究,为经济昆虫微孢子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捕捉或诱虫灯引诱方式在广西蚕区的桑园、菜地及周围收集野外昆虫,显微镜检验各种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自然感染率;通过生物试验鉴定部分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食下感染性,并分别检测桑尺蠖微孢子虫和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原始寄主的胚种传染性;基于SSU rRNA序列构建昆虫微孢子虫系统发育进化树,明确昆虫微孢子虫的分类特征。【结果】广西昆虫微孢子虫资源分布广泛,大部分昆虫已感染微孢子虫,其中菜粉蝶、稻纵卷叶螟、桑螟、桑尺蠖、斜纹夜蛾和红腹灯蛾的微孢子虫自然感染率分别为54.95%、4.38%、0.08%、0.28%、0.64%和1.14%,其他鳞翅目昆虫的总体微孢子虫感染率为0.75%。部分昆虫微孢子虫可食下感染家蚕,交叉感染率达40.00%;部分昆虫微孢子虫还具有很强的胚种传染力,其中桑尺蠖微孢子虫和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原始寄主的胚种传染率分别为77.48%和66.15%。从桑尺蠖分离获得的3株微孢子虫虽然为不同的微孢子虫,但均属于Nosema属,与家蚕微孢子虫同属异种。【结论】在广西各地区存在丰富的昆虫微孢子虫资源,种类多样,且大部分昆虫微孢子虫属于Nosema属,与家蚕微孢子虫亲缘关系密切;部分野外昆虫微孢子虫还对家蚕形成交叉传染危害的风险,因此杜绝昆虫微孢子虫污染桑叶交叉感染家蚕是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李峙贤[6](2017)在《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的鉴定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导致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具有真核生物的特征,是蚕种生产和贸易上的检疫对象。随着对家蚕微孢子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对微孢子虫生活周期的了解更加明朗,深入研究家蚕微孢子虫侵染和复制增殖的分子机制,将为家蚕微粒子病的预知检查和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解旋酶DNA2具有解旋酶和核酸酶的作用,其参与DNA复制过程中冈崎片段的加工和成熟,并对DNA修复和端粒保护以及维持基因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本论文在课题组建立的家蚕微孢子虫(广东株)转录组数据库中,发现了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的解旋酶DNA2基因。通过PCR扩增和测定鉴定对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中DNA2基因的存在进行验证后,根据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ORF序列设计并筛选了特异性鉴定和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引物。对感病家蚕中肠组织和蚕卵中的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的转录表达进行了分析测定,克隆表达家蚕微孢子虫DNA2后,纯化蛋白并对重组蛋白的ATP水解活性和解旋酶活性进行了测定。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根据家蚕微孢子虫转录组数据库中的DNA2基因信息,设计了7对引物,经过PCR扩增和测序,验证了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的存在。(2)根据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的ORF序列,设计并筛选出能特异性鉴定和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DNA2基因引物。(3)对家蚕微孢子虫DNA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DNA2解旋酶具有核酸酶结构域和解旋酶结构域,推测其同时具有解旋酶和核酸酶功能。(4)在感病家蚕的中肠和蚕卵中,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的表达开始是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之后逐渐降低,最后趋于正常水平。(5)克隆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ORF全长序列,构建了pET-28a-DNA2重组质粒,并进行了原核表达,纯化获得了重组蛋白。(6)家蚕微孢子虫DNA2重组蛋白具有ATP水解活性和解旋酶活性,两种活性均需要Mg2+,Mn2+,Ca2+这三种二价金属离子的参与。全文创新之处:验证并鉴定了家蚕微孢子虫的DNA2基因,通过PCR扩增、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分析和重组蛋白的功能测定等,验证了其在家蚕微孢子虫的存在。并基于DNA2基因设计和筛选了特异引物,可用于家蚕微粒子病的检测和研究,申请了一项专利(专利申请号:201710301862.1)。本研究为深入探讨解旋酶DNA2在家蚕微孢子虫侵染宿主后的复制增殖中的作用以及家蚕微孢子虫在宿主体内复制增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为微粒子病的分子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思佳[7](2016)在《家蚕微孢子虫Met-AP2基因验证与烟曲霉素治疗效果检测》文中指出微孢子虫可以感染几乎所有动物,包括大多数的昆虫,微孢子虫和微孢子虫病的研究一直是病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家蚕微孢子虫病既可以通过水平传播,也可以经胚胎传播,威胁着各养蚕国家的蚕桑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家蚕微孢子虫病是蚕业生产上最重要的检疫防控对象。自从在人肠道微孢子虫病治疗研究中发现烟曲霉素及其衍生物、类似物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作用的靶位点是Met-AP2基因,这为家蚕微孢子虫病的治疗机理研究提供了方向。故本课题拟在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寻找家蚕微孢子虫Met-AP2基因的存在基础上,尝试应用对人微孢子虫病治疗有效的药物烟曲霉素对家蚕微孢子虫病进行模拟治疗研究,探讨药物处理前后在人工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家蚕组织中微孢子虫Met-AP2基因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家蚕微孢子虫病的治疗提供实验参考和理论依据。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开展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和转录组(广东株)研究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与烟曲霉素药物治疗相关靶基因Met-AP2进行了PCR测序验证及检测应用研究,并对其基因功能及其在家蚕组织中的不同侵染阶段的表达功能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为家蚕微孢子虫病有效治疗提供分子依据。结果如下:(1)家蚕微孢子虫Met-AP2基因的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对家蚕微孢子虫的转录组数据中推断的Met-AP2基因进行PCR克隆测序验证,经不同引物测序验证发现相似性都在93%以上,其中MC-F/R引物测序结果与转录组数据相似性高达99.9%;以引物MC-F/R,2047F/R对其他家蚕常见病原微生物及4种昆虫微孢子虫中Met-AP2基因的特异性,敏感性进行PCR鉴别,并以引物MC-F/R对相应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分析。发现家蚕微孢子虫(广东株)只存在一个Met-AP2基因,开放阅读框1077 bp,共编码358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约为45kDa,为疏水的稳定蛋白。Met-AP2基因序列上没有预测的信号肽糖基化位点及跨膜结构域,其蛋白结构中存在典型的α–helix元件。(2)建立了原核重组质粒pET-28a–met使用pET-28a载体,Rosetta感受态细胞,对Met-AP2进行原核表达,并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其分子量为45KDa,与预测结果相符。对融合蛋白进行镍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纯度较高的蛋白。(3)家蚕微孢子虫烟曲霉素治疗效果验证及Met-AP2靶基因应用对正常家蚕、感病家蚕、只添食药物烟曲霉素家蚕和感病后烟曲霉素治疗的家蚕进行了比较观察,发现添食药物之后的家蚕表面无明显的病斑。同时筛选了5对以Met-AP2基因为靶基因的LAMP引物,选了其中一个效果较好的引物LM1,优化了合适的内外引物配比和扩增温度,创新地建立一套基于Met-AP2基因的家蚕微孢子虫LAMP检测方法。同时通过对添食药物前后不同时期中肠组织的进行了LAMP检测,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烟曲霉素治疗家蚕微孢子虫病的效果,为生产上推进应用烟曲霉素药物治疗家蚕微孢子虫病提供实验参考。

周泽扬,潘国庆,向仲怀[8](2014)在《家蚕微孢子虫研究10年回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蚕微孢子虫研究在近10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其基因组学分析和侵染相关分子的研究不断推进,为深入开展家蚕微孢子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蛋白质组与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和分泌蛋白的鉴定以及在微孢子虫侵染中的生物学功能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同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详尽研究了家蚕微孢子虫侵染相关分子机制,从蚕业生产实践着手构建家蚕微孢子虫检测防控技术体系,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针对家蚕微孢子虫的家蚕抗性种质材料创建。可以预期,在近10年的研究基础上,未来对家蚕微孢子虫的研究将在侵染与垂直传播机制、分子检测、抗性素材分子育种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为其它微孢子虫的研究提供信息支持。

燕薇[9](2014)在《家蚕微孢子虫检测技术研究及蓝叶虫微孢子虫RPB1基因克隆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广泛感染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目前已知的微孢子虫种类有1300多种,分别属于160个属。家蚕微孢子虫是Nosema属的典型代表,感染家蚕后引起的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上的毁灭性疫病,不仅可以寄生家蚕幼虫、蛹和蛾,并能经蚕卵垂直传播给下一代,对蚕业生产尤其是蚕种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家蚕微粒子病的检测技术从最早的肉眼鉴定方法发展到显微镜检查以及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但近年来实验室研发的新技术在实用性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目前在蚕业检验检疫中使用的还是显微镜检测方法。由于现行的母蛾检验存在检验样本与实际使用商品不对称的问题,蚕卵检验势必会取代母蛾检验,高效、简便的蚕卵微粒子病检验技术是目前蚕业生产的迫切需求。本文建立了一种灵敏度较高的家蚕微孢子虫检测方法,成功地将玻璃珠破碎法、FTA卡和LAMP技术结合起来。首先,使用酸洗玻璃珠将家蚕微孢子虫破碎,利用FTA卡提取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其次,根据家蚕微孢子虫的核糖体大亚基LSUrRNA序列设计LAMP扩增技术所需的引物;最后,运用LAMP法检测家蚕微孢子虫,最低检测极限为101个孢子/mL。本实验所使用的LAMP引物不会对感染家蚕的主要致病细菌(灵菌、苏芸金杆菌)和真菌(白僵菌、绿僵菌、曲霉)的基因组进行假阳性扩增。应用LAMP技术对感染微粒子病的家蚕进行早期诊断时,LAMP比常规的显微镜检查提早24h左右。在利用LAMP方法检测蚕卵微粒子病时,100%检出率的蚕卵数为500粒卵(即499粒健康卵与1粒有毒卵混合)。随着样品中蚕卵总个数的增加,检出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将800粒和1000粒卵中混有1粒有毒卵(N.b卵)的实验样品在破碎时平均分装成两管,每管各加入1mLTE buffer,破碎结束后再将两管破碎液混合,其余操作不变,检出率均为100%。1/2管玻璃珠、500粒卵与1mL TE buffer混合时,在本研究探索建立的实验条件下可以达到较好的破碎、抽提和检测效果。RPB1(largest subunit of RNA polymerase II)基因是负责编码RNA聚合酶II最主要的功能亚基。本研究克隆了蓝叶虫微孢子虫RPB1基因片段,并对其基因及编码的蛋白序列的特征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家蚕微孢子虫RPB1基因序列设计6对同源引物,通过PCR扩增,克隆得到了蓝叶虫微孢子虫RPB1基因片段序列,在GenBank登录号为:KJ728831。该基因片段的长度为2933bp,包含一个长为2922bp的开放读码框,预测编码的蛋白质由974个氨基酸组成,蛋白分子量为109.38277kD,等电点为7.087。蓝叶虫微孢子虫RPB1基因片段结构为单外显子结构,编码的蛋白含有4个结构域:RPOLAN、RNApolRpb14、RNApolRpb15和RNApolRpb16。该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由四种形式组成:α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和β转角。α-螺旋和无规卷曲所占比例相当高,延伸链主要位于α-螺旋和无规卷曲之间。多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发现,Nosema sp. PA与Nosema bombycis序列相似性高达99.6%,并与Nosema bombycis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进一步证实了Nosema sp. PA属于Nosema属。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方便快捷、高效且能够广泛使用的家蚕微孢子虫的检测方法,为蚕业生产中微粒子病的检验检疫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可为日后微孢子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帮助。本研究还对蓝叶虫微孢子虫RPB1基因部分片段序列进行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为进一步探究RPB1基因编码蛋白的具体功能及其表达调控机制等奠定了基础。

龚娟娟[10](2014)在《感染家蚕微孢子虫蚕卵检测靶标的研究》文中指出微孢子虫是一类广泛寄生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其中家蚕微孢子虫是一类引起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微生物,它既可以水平传染,也可以通过胚胎垂直传递给下一代,由于其严重的危害性,已被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列为法定检验检疫对象。目前,微孢子虫的检疫主要采用母蛾镜检法,淘汰病蛾所产的卵,每年因微孢子虫烧毁的蚕卵(张)数以千万计,经济损失达数亿元。母蛾镜检法的缺陷是只通过显微镜观察容易将与微孢子虫形态的相似的其他微生物混淆,从而降低检测的准确性。另外,母蛾镜检法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过程费时费力。母蛾镜检法是一种间接检验方法,不符合商品成品检测的原则。因此,建立快速、准确、灵敏的成品蚕卵检测方法就显的非常重要。本研究采用感染与未感染微孢子虫的家蚕卵为材料,通过双向电泳技术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寻找差异蛋白作为成品蚕卵检测的靶标。采用蚕卵差异蛋白作为蚕卵检测靶标具有明显的优点,蚕卵中微孢子虫的数量相对较少。因此,采用卵蛋白具有放大的效果,检测的灵敏性将会提高,而且也符合成品检验的标准。因此,以蚕卵直接检验的方法将会具有更高的生产应用价值。将家蚕在五龄起蚕后的第一天分为两组,100头/组,开始经口添食孢子虫悬浮液(1×105,实验组)和灭菌水(对照组),一天一次,一次五微升,连续添食两天,继续正常饲喂至结茧,羽化,最后得到感染和未感染微孢子虫的蚕卵,经过镜检母蛾和对应的蚕卵,发现对照组的母蛾和对应的蚕卵中均不含微孢子虫,而实验组中的母蛾和蚕卵都含有微孢子虫。采用裂解法、PBS法和TCA-丙酮沉淀法提取感染和未感染微孢子虫的蚕卵总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比较发现,用三种不同处理方法得到的总蛋白具有各自的特异性,其中PBS法得到的蛋白条带多而且清晰。进一步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感染和未感染微孢子虫的蚕卵总蛋白质,分析差异蛋白质,结果显示感染和未感染微孢子虫蚕卵的差异蛋白质主要集中在30kDa附近,这些差异主要包括:(1)对照组中不表达,实验组中表达;(2)对照组中表达,实验组中不表达;(3)实验组中表达量高而对照组中表达量低;(4)对照组中表达量高而实验组中表达量低。在这些差异中,我们选择了重复性好,差异明显的两个点进行质谱鉴定。经质谱鉴定得到了5种可能的蛋白质:未知功能的蛋白、卵黄原蛋白、低分子量30kDa脂蛋白和气味结合蛋白。经过等电点和分子量大小的对比筛选后,确定该蛋白为家蚕的低分子量30kDa脂蛋白。根据家蚕低分子量30kDa脂蛋白基因设计引物,提取感染和未感染微孢子虫的蚕卵的RNA,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感染了微孢子虫的蚕卵中,Lip30K表达量上调,是未感染蚕卵中表达量的3倍左右。Lip30kD蛋白是成熟蚕卵中主要的一类糖脂蛋白,由脂肪体合成,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为蚁蚕的孵化提供能量,另外,体内过量表达家蚕30K蛋白有助于病毒感染后宿主的生长。本研究中发现感染微孢子虫的蚕卵中Lip30K基因上调表达,推测是因为微孢子虫在垂直传播给子代的过程中,由于蚕卵要经历一个滞育期,在这一时期,微孢子虫孢子的发育需要吸收部分能量来维持自身的最低能量代谢,同时,又不会伤害到寄主,从而诱导了Lip30K的大量表达。

二、7种蝎子病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种蝎子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蝇蛹金小蜂小RNA病毒RoWV-1的鉴定与生物学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昆虫小RNA病毒的研究进展
    1.1 昆虫小RNA病毒的分类地位
    1.2 昆虫小RNA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特征
    1.3 双顺反子病毒在昆虫中的研究
        1.3.1 双顺反子病毒的分类地位
        1.3.2 双顺反子病毒的粒子结构特征
        1.3.3 双顺反子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特征
        1.3.4 双顺反子病毒的翻译复制机制
        1.3.5 双顺反子病毒的致病性以及传播特点
    1.4 双顺反子病毒在寄生蜂中的研究概况
    1.5 昆虫抗病毒的研究进展
        1.5.1 昆虫RNAi防御病毒的天然免疫研究
        1.5.2 病毒对抗昆虫免疫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蝇蛹金小蜂体内小RNA病毒RoWV-1的发现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小RNA病毒基因组cDNA克隆以及序列验证
        2.1.3 小RNA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2.1.4 小RNA病毒的RT-PCR以及q PCR反应
        2.1.5 小RNA病毒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1.6 小RNA病毒的western blot分析
        2.1.7 小RNA病毒在寄生蜂不同组织以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
        2.1.8 小RNA病毒的免疫组化分析
        2.1.9 小RNA病毒的分离纯化与透射电镜观察
        2.1.10 小RNA病毒的水平传播以及垂直传播
        2.1.11 小RNA病毒对寄生蜂重要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2.1.12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RoWV-1包含两个线性排列不重叠的开放阅读框
        2.2.2 RoWV-1是一种单链正义RNA病毒
        2.2.3 RoWV-1是一个包含两个开放阅读框的新型双顺反子病毒
        2.2.4 RoWV-1在蝇蛹金小蜂中的滴度变化
        2.2.5 RoWV-1的颗粒的形态
        2.2.6 RoWV-1的传播途径
        2.2.7 RoWV-1对蝇蛹金小蜂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RoWV-1对蝇蛹金小蜂寄主黑腹果蝇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RoWV-1在黑腹果蝇不同组织的分布及时间表达模式分析
        3.1.3 RoWV-1在黑腹果蝇中的免疫组化分析
        3.1.4 RoWV-1在黑腹果蝇中的传播方式分析
        3.1.5 RoWV-1在黑腹果蝇中的透射电镜观察
        3.1.6 RoWV-1对黑腹果蝇的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3.1.7 RoWV-1对黑腹果蝇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相关应答基因的影响
        3.1.8 RoWV-1对黑腹果蝇卵黄多肽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3.1.9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oWV-1分布于黑腹果蝇各个组织中
        3.2.2 RoWV-1可通过黑腹果蝇进行水平传播而不能进行垂直传播
        3.2.3 RoWV-1促进黑腹果蝇产卵并且增加黑腹果蝇蛹期发育时间
        3.2.4 RoWV-1降低了黑腹果蝇蛹期Eip74B和Eip75B的表达量
        3.2.5 RoWV-1增加了黑腹果蝇卵黄多肽的表达量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RoWV-1在蝇蛹金小蜂与黑腹果蝇间传播途径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RoWV-1从蝇蛹金小蜂到黑腹果蝇的传播方式探究
        4.1.3 RoWV-1从黑腹果蝇到蝇蛹金小蜂的传播方式探究
        4.1.4 RoWV-1对蝇蛹金小蜂寄生黑腹果蝇的生物学影响
        4.1.5 RoWV-1的western blot分析
        4.1.6 RoWV-1的RT-PCR分析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RoWV-1可通过水平传播方式从寄生蜂传播到黑腹果蝇
        4.2.2 RoWV-1存在于寄生蜂毒液
        4.2.3 RoWV-1在黑腹果蝇蛹体内始终维持较低滴度
        4.2.4 RoWV-1可通过寄生被感染的黑腹果蝇传播到寄生蜂
        4.2.5 RoWV-1侵染黑腹果蝇蛹会提高寄生蜂的寄生成功率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RoWV-1编码的RNAi沉默抑制子初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与细胞
        5.1.2 细胞传代培养
        5.1.3 RoWV-1病毒粗提取液收集
        5.1.4 RoWV-1显微注射
        5.1.5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的检测
        5.1.6 体外转录和dsRNA合成
        5.1.7 Western blot分析
        5.1.8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RoWV-1对野生型黑腹果蝇有致死作用
        5.2.2 RNAi突变型果蝇对病毒RoWV-1的敏感性增加
        5.2.3 Dcr-2可以控制RoWV-1在果蝇体内的复制
        5.2.4 RoWV-1可以抑制由dsRNA引起的RNAi反应
        5.2.5 RoWV-1dsRBD可以抑制由dsRNA引起的RNAi反应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
    6.1 讨论与总结
    6.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6.3 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2)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辨证论治研究
    2 方药研究
        2.1 生化汤临床研究
        2.2 专家经验方研究
    3 针灸外治法研究
    4 名老中医治验
前言
第一部分 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古籍选择原则
        1.2 产后出血中医概念范围界定
        1.3 古籍选择结果
    2 先秦至秦汉时期对产后疾病的早期认识
        2.1 早期病名之萌芽
        2.2 产孕诊断思想之发端
        2.3 创奇经为产孕生理病理之先河
        2.4 产孕疾病早期治疗方法
        2.5 小结
    3 魏晋南北朝开创产后出血论述之先河
        3.1 病名认识的积累
        3.2 产后诊断的早期探索
        3.3 产后出血治疗的开端
        3.4 小结
    4 隋唐时期产后出血论述积累期
        4.1 病名积累与发展
        4.2 病因病机的探索
        4.3 产后出血治疗的积累
        4.4 产后调护观念的萌芽
        4.5 小结
    5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初步形成
        5.1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5.2 病名逐步完善
        5.3 病因病机理论逐渐丰富
        5.4 产科调护的逐步积累
        5.5 产后出血治疗的发展
        5.6 小结
    6 明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发展时期
        6.1 明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6.2 病名沿革
        6.3 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
        6.4 产科调护的理论进步
        6.5 诊断理论的发展
        6.6 治疗理论系统基本形成
        6.7 小结
    7 清时期产后出血理论成熟时期
        7.1 清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7.2 清代产后出血病名
        7.3 病因病机逐步丰富完善
        7.4 产后出血诊断发展
        7.5 产后出血治疗理论的完善
        7.6 调护理论的发展
        7.7 小结
第二部分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方案研究
    1 现有古籍文献知识获取
        1.1 医家个人经验
        1.2 以官方教育、考试制度为准的知识获取
    2 研究方法
        2.1 归纳法
        2.2 元数据研究方法
        2.2.1 元数据概念
        2.2.2 元数据制定原则
        2.2.3 元数据模板组成
        2.3 专家访谈法
        2.3.1 访谈对象
        2.3.2 访谈方法
        2.3.3 访谈资料的整理、存档
        2.3.4 访谈提纲
        2.4 名中医推荐法
    3 研究结果
        3.1 元数据研究结果
        3.2 深度专家访谈结果
        3.2.1 选择古籍经验
        3.2.2 选择医家经验
        3.2.3 中西医病名统一经验
        3.3 妇科名中医阅读经验研究结果
        3.4 产后出血相关知识示范性研究结果
        3.5 产后出血相关书目推荐
    4 结论
讨论
    产后出血文献给予临床的启示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对学习与教学的启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产后出血相关古籍内容提要

(3)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专着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第四节 特殊病种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第一节 蛇叹肿毒
        一、蛇叹肿毒概述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第二节 小儿疳积
        一、小儿疳积概述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四、小儿疳积现状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第三节 肚腹痛
        一、肚腹痛概述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头痛
        一、心头痛概述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作用和组织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实验河蟹和药品
    1.2 溴氰菊酯对河蟹的急性毒性实验
    1.3 溴氰菊酯慢性毒性作用下河蟹的组织病理研究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Results)
    2.1 溴氰菊酯的毒性作用
        2.1.1 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2.1.2 急性和慢性中毒症状
    2.2 溴氰菊酯对河蟹各组织的病理损伤
        2.2.1 鳃组织病理变化
        2.2.2 肝胰腺组织病理变化
        2.2.3 心脏组织病理变化
        2.2.4 肠组织病理变化
        2.2.5 肌肉和神经团
3 讨论 (Discussion)
    3.1 溴氰菊酯对养殖水生经济动物的急性毒性
    3.2 溴氰菊酯对河蟹的组织损伤

(5)广西昆虫微孢子虫资源调查及其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昆虫微孢子虫自然感染率调查
    1.3 昆虫微孢子虫感染力调查
        1.3.1 部分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
        1.3.2 部分昆虫微孢子虫的胚种传染率调查
    1.4 部分昆虫微孢子虫分子系统发育进化分析
        1.4.1 基因组DNA提取
        1.4.2 SSU r RNA序列PCR扩增及测序分析
        1.4.3 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西昆虫微孢子虫资源分布情况
    2.2 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
    2.3 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胚种传染性
    2.4 桑尺蠖微孢子虫SSU r RNA序列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6)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的鉴定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微孢子虫概述
    1.2 家蚕微孢子虫概述
    1.3 家蚕微孢子虫的分子诊断
    1.4 解旋酶DNA2的研究概述
        1.4.1 解旋酶概述
        1.4.2 解旋酶的结构和分类
        1.4.3 解旋酶DNA2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生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生物材料的制备
        2.2.2 家蚕微孢子虫DN2基因的验证分析和检测
        2.2.3 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的RT-PCR检测及转录表达分析
        2.2.4 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的原核表达
        2.2.5 DNA2融合蛋白的ATPase活性测定
        2.2.6 DNA2融合蛋白的解旋酶活性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家蚕微孢子虫(广东株)转录组DNA2基因的验证
    3.2 家蚕微孢子虫(广东株)DNA2基因特异性检测引物的筛选
        3.2.1 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的特异性
        3.2.2 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特异性检测引物筛选
    3.3 家蚕微孢子虫DNA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1 家蚕微孢子虫DNA2系统进化分析
        3.3.2 家蚕微孢子虫DNA2与其它物种DNA2的序列比对分析
        3.3.3 家蚕微孢子虫DNA2三维结构分析
    3.4 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的转录表达分析
        3.4.1 感病家蚕中肠组织中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的转录结果
        3.4.2 感病家蚕蚕卵组织中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的转录结果
    3.5 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3.5.1 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的克隆
        3.5.2 重组载体pET-28a-DNA2的构建和鉴定
        3.5.3 家蚕微孢子虫DNA2的诱导表达
        3.5.4 家蚕微孢子虫DNA2融合蛋白的Western-blot检测
        3.5.5 家蚕微孢子虫DNA2融合蛋白的浓度测定
    3.6 家蚕微孢子虫DNA2融合蛋白的ATPase活性检测
        3.6.1 荧光素化学发光值与ATP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3.6.2 DNA2融合蛋白浓度对ATP水解的影响
        3.6.3 DNA2融合蛋白ATP水解时间的研究
        3.6.4 二价金属离子及浓度对DNA2融合蛋白ATPase活性的影响
    3.7 DNA2融合蛋白的解旋活性检测
        3.7.1 家蚕微孢子虫DNA2融合蛋白解旋反应曲线
        3.7.2 解旋反应中DNA2融合蛋白浓度和底物最佳浓度的确定
        3.7.3 二价金属离子及浓度对家蚕微孢子虫DNA2融合蛋白解旋反应的影响
        3.7.4 ATP浓度对DNA2融合蛋白解旋反应的影响
        3.7.5 温度对DNA2融合蛋白解旋反应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家蚕微孢子虫DNA2的特异性
        4.1.2 家蚕微孢子虫DNA2与家蚕微孢子虫的增殖
        4.1.3 家蚕微孢子虫DNA2的核酸酶活性和解旋酶活性
    4.2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家蚕微孢子虫DNA2蛋白基因PCR产物测序结果
附录B 家蚕微孢子虫DNA2蛋白基因PCR产物测序结果与数据库对比结果
附录C 家蚕微孢子虫DNA2蛋白与其他物种DNA2蛋白多重比对
附录D 家蚕微孢子虫DNA2蛋白模拟空间结构示意图
附录E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附录F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7)家蚕微孢子虫Met-AP2基因验证与烟曲霉素治疗效果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1.前言
    1.1 微孢子虫概述
        1.1.1 微孢子虫结构
        1.1.2 微孢子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2 家蚕微孢子虫病的发病及流行
        1.2.1 家蚕微孢子虫发病及症状
        1.2.2 家蚕微孢子虫病的流行
    1.3 微孢子虫病的诊断
        1.3.1 微孢子虫病病原染色鉴别
        1.3.2 微孢子虫病的免疫学方法诊断
        1.3.3 微孢子虫病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诊断
        1.3.4 微孢子虫病的LAMP方法诊断
    1.4 微孢子虫的治疗
        1.4.1 微孢子虫的物理治疗
        1.4.2 微孢子虫的化学治疗
    1.5 烟曲霉素
        1.5.1 烟曲霉素的发现及结构
        1.5.2 烟曲霉素的用途及治疗作用进展
    1.6 Met-AP2基因的研究概述
        1.6.1 Met-AP的发现
        1.6.2 Met-AP的简介
        1.6.3 Met-AP2的结构特点
        1.6.4 Met-AP2的功能及进展
    1.7 烟曲霉素抑制Met-AP2的作用机理
    1.8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生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2.1.3 主要仪器
        2.1.4 软件及相关在线预测网站
    2.2 方法
        2.2.1 生物材料的分离、纯化、核酸提取
        2.2.2 家蚕微孢子虫Met-AP2基因注释和功能预测
        2.2.3 家蚕微孢子虫Met-AP2基因引物的设计
        2.2.4 不同昆虫微孢子虫Met-AP2基因的PCR扩增
        2.2.5 微孢子虫Met-AP2基因克隆重组质粒的构建及测序分析
        2.2.6 家蚕微孢子虫Met-AP2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2.2.7 家蚕微孢子虫Met-AP2基因原核表达
        2.2.8 家蚕微孢子虫Met-AP2基因LAMP方法建立
3 结果与分析
    3.1 烟曲霉素对家蚕微孢子虫病治疗结果
        3.1.1 烟曲霉素对家蚕微孢子虫病治疗表征观察结果
        3.1.2 烟曲霉素对家蚕微孢子虫病治疗治愈率及对家蚕影响的结果
    3.2 家蚕微孢子虫(广东株)转录组的Met-AP2基因测序结果的PCR验证
        3.2.1 家蚕微孢子虫Met-AP2基因引物筛选验证
        3.2.2 家蚕微孢子虫(广东株)转录组的Met-AP2基因测序结果验证
        3.2.3 烟曲霉素对家蚕微孢子虫病治疗前后PCR扩增结果
    3.3 家蚕微孢子虫Met-AP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分析
        3.3.1 家蚕微孢子虫Met-AP2蛋白的结构分析
        3.3.2 家蚕微孢子虫Met-AP2基因与其他物种Met-AP2基因相似性及进化树分析
    3.4 家蚕微孢子虫Met-AP2蛋白的原核表达
        3.4.1 大肠杆菌克隆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3.4.2 大肠杆菌重组表达载体pET-28A–met的构建和鉴定
        3.4.3 融合蛋白诱导结果
        3.4.4 融合蛋白的镍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
        3.4.5 融合蛋白的鉴定及浓度测定
    3.5 基于Met-AP2靶基因的LAMP方法在烟曲霉素治疗效果检测上的应用
        3.5.1 基于Met-AP2靶基因的LAMP引物的筛选结果
        3.5.2 基于Met-AP2靶基因的LM1引物组反应条件的优化
        3.5.3 基于Met-AP2靶基因的LM1引物组的特异性及灵敏度检测
        3.5.4 基于Met-AP2靶基因的LM1引物组的烟曲霉素治疗效果的检测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家蚕微孢子虫病的症状及烟曲霉素治疗情况研究
        4.1.2 家蚕微孢子虫Met-AP2基因研究
        4.1.3 家蚕微孢子虫Met-AP2蛋白研究
        4.1.4 家蚕微孢子虫病治疗效果LAMP检测研究
        4.1.5 后续工作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家蚕微孢子虫研究10年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1 家蚕微孢子虫结构基因组学研究
    1.1 家蚕微孢子虫的核型分析
    1.2 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框架图谱绘制
    1.3 家蚕微孢子虫转录组测序
    1.4 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序列分析为微孢子虫起源与系统进化提供的证据
2 家蚕微孢子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2.1 家蚕微孢子虫侵染相关分子基础研究
        2.1.1 极管蛋白的研究
        2.1.2 孢壁蛋白的研究
        2.1.3 分泌型蛋白的研究
        2.1.4 与垂直传播相关的毒力基因鉴定
    2.2 家蚕的免疫应答基因鉴定
3 家蚕微孢子虫检测技术和家蚕转基因抗性材料研究
    3.1 家蚕微孢子虫快速检测免疫学试纸条的研制
    3.2 家蚕微孢子虫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
    3.3 家蚕转基因抗性细胞系的建立
4 柞蚕微孢子虫的研究进展
5 家蚕微孢子虫的研究展望

(9)家蚕微孢子虫检测技术研究及蓝叶虫微孢子虫RPB1基因克隆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微孢子虫的研究进展
        1.2.1 微孢子虫的生活史
        1.2.2 微孢子虫基因组 DNA 的制备
    1.3 微孢子虫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微孢子虫染色镜检技术的研究进展
        1.3.2 微孢子虫免疫学检测技术的进展
        1.3.3 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微孢子虫 RPB1 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玻璃珠破碎法、FTA 卡与 LAMP 技术结合检测家蚕微孢子虫技术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蚕品种
        2.1.2 微孢子虫、细菌和真菌
        2.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微孢子虫的纯化与计数
        2.2.2 TEK 法提取 DNA
        2.2.3 玻璃珠破碎及 FTA 卡提取 DNA
        2.2.4 细菌基因组 DNA 提取方法
        2.2.5 真菌基因组 DNA 提取方法
        2.2.6 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早期家蚕实验材料制备
        2.2.7 PCR 引物设计、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2.2.8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与电泳
        2.2.9 LAMP 引物设计、反应体系、反应条件及扩增产物判断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筛选 LAMP 反应引物
        2.3.2 不同的基因组 DNA 提取方法对家蚕微孢子虫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2.3.3 本研究建立的 LAMP 法对其它几种微孢子虫检测结果
        2.3.4 本研究建立的 LAMP 法对家蚕致病真菌、细菌的检测
        2.3.5 应用 LAMP 技术对感染微粒子病的家蚕的早期诊断
    2.4 讨论
第3章 FTA 卡与 LAMP 技术结合法对蚕卵中微孢子虫检测技术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蚕品种
        3.1.2 蚕业生产用成品卵
        3.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蚕卵中混入不同比例有毒卵的检测方法
        3.2.2 成品卵 2 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比较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应用 LAMP 对蚕卵微粒子病的检测结果
        3.3.2 LAMP 法与蚁蚕镜检法对成品蚕卵微粒子病的检测率比较
    3.4 讨论
第4章 蓝叶虫微孢子虫 RPB1 基因片段序列的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微孢子虫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微孢子虫 DNA 提取方法
        4.2.2 蓝叶虫微孢子虫 RPB1 基因序列测定
        4.2.3 蓝叶虫微孢子虫 RPB1 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4.2.4 构建系统发育树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蓝叶虫微孢子虫 RPB1 基因序列的测定
        4.3.2 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蓝叶虫微孢子虫 RPB1 基因片段序列(KJ72883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感染家蚕微孢子虫蚕卵检测靶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家蚕微孢子虫和家蚕微粒子病
    1.2 家蚕微孢子虫的检测方法研究
        1.2.1 显微镜的检验法
        1.2.2 免疫学的检验法
        1.2.3 分子生物学的检验法
    1.3 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检测方法
2 引言
    2.1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2.2 本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感染与未感染家蚕微孢子虫蚕卵的制备及镜检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感染与未感染家蚕微孢子虫蚕卵总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4.1 材料及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5 感染与未感染家蚕微孢子虫蚕卵差异蛋白质的质谱结果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6 RT-PCR 验证差异蛋白质及感染家蚕微孢子虫蚕卵检测靶标的确立
    6.1 材料及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7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四、7种蝎子病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蝇蛹金小蜂小RNA病毒RoWV-1的鉴定与生物学功能研究[D]. 张佼. 浙江大学, 2021
  • [2]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D]. 鲁周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4]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作用和组织病理研究[J]. 张小俊,陆宏达,田全全,贾相相,任芳芳. 生态毒理学报, 2018(06)
  • [5]广西昆虫微孢子虫资源调查及其特性分析[J]. 黄旭华,汤庆坤,罗梅兰,黄深惠,蒋师东,夏青,黄景滩,李安华,鲁成,陈小青,毛洪斌,潘志新. 南方农业学报, 2018(08)
  • [6]家蚕微孢子虫DNA2基因的鉴定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D]. 李峙贤.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家蚕微孢子虫Met-AP2基因验证与烟曲霉素治疗效果检测[D]. 杨思佳.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8]家蚕微孢子虫研究10年回眸[J]. 周泽扬,潘国庆,向仲怀. 蚕业科学, 2014(06)
  • [9]家蚕微孢子虫检测技术研究及蓝叶虫微孢子虫RPB1基因克隆与分析[D]. 燕薇. 江苏科技大学, 2014(02)
  • [10]感染家蚕微孢子虫蚕卵检测靶标的研究[D]. 龚娟娟. 重庆师范大学, 2014(12)

标签:;  ;  ;  ;  

7种蝎子病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