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文化交际视角:英汉言语行为中的称赞语与回应(论文文献综述)
陈丝雨(SAITHAREE NAMFON)[1](2021)在《汉泰称赞语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称赞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中最常见的礼貌用语之一,在日常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称赞这一言语行为的外在产物,而且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方式。但由于各国文化背景的不同,称赞语的使用方式及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不尽相同。中泰两国人民由于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称赞表达和应答方面也有各自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因此,本文主要将汉泰称赞语进行对比研究。本文以中泰影视作品中的称赞语作为研究的语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类,形成本文的汉泰称赞语语料库。以语用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汉泰称赞语使用场合、称赞话题、词类、句法形式以及应答语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汉泰称赞语在使用场合、称赞话题、词类、句法形式以及应答语方面均有异同。汉泰称赞语的使用场合大多相同,但汉语称赞语还出现在请求场合,而泰语没有;汉泰称赞语话题主要集中在能力成就、人品性格、外貌和所有物四个方面,但使用频率不同;汉泰称赞语的使用词语相同,但使用词的表达方式大有不同;汉泰称赞语的句法形式都是规约化的,但二者的句法特点却各有不同;汉泰称赞应答语都符合“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但在非同意称赞中,汉语称赞应答语存在沉默型和贬低型,而泰语只有沉默型。本研究从语言对比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汉泰称赞语的研究,为汉泰称赞语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也为中泰的语言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时提供参考,同时能够促进中泰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彼此称赞语的使用方式。
韩安宜[2](2021)在《面向母语为英语学习者的汉语称赞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大多数民族来说,交际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礼貌语的使用,作为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更加注重交际的得体性。称赞语,对生活中得体地进行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出于各种交际需求,学好汉语称赞语对母语为英语学习者(下文的“学习者”亦指“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来说十分必要。本文从汉英语贴近日常生活的影视剧中收集了大量语料,以此为基础结合前人学者的研究,分析了汉英称赞语在内容、表达方式、功能及其应答上的不同,发现了汉语称赞语多使用间接称赞方式称赞对方的能力等内向性方面,且具有丰富的表达功能和回应形式,为此后对母语为英语学习者的称赞语使用情况分析奠定基调。而后从教材和学习者出发,结合等级水平测试大纲和教学大纲考察称赞语在口语教材中的编排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习者的汉语称赞语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以此分析学习者在汉语称赞语使用方面的问题,由此分别从教材、教学者和学习者角度提出了建议,以期为面向母语为英语学习者的汉语称赞语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苏倩[3](2020)在《来华留学生汉语礼貌语语用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与设计》文中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用偏误研究越来越成为一个趋势。本文首先提出汉语礼貌语语用偏误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收集整理国内外对语用偏误和礼貌语研究的文献资料,然后引入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等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对比法和偏误分析等方法,对来华留学生礼貌语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主要是青岛大学的留学生,不限国别、汉语水平。在对来华留学生礼貌语问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出现偏误的地方和礼貌语各个方面偏误的比重:称呼语、招呼语、恭维语、告别语是偏误出现比较少的方面。道歉语、批评语、拒绝语偏误出现多,感谢语、请求语掌握情况较好。然后总结礼貌语语用偏误形成原因,进一步从教学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减少偏误的应对措施。教师要设计文化活动,进行跨文化比较教学,深入讲解语用知识;学生要深入理解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多与中国人交流,在情景中练习汉语;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资源。最后是留学生汉语礼貌语文化课教学设计,以称呼语为例,对礼貌语进行文化教学。结语部分总结语用偏误研究的现状,礼貌语各个方面出现偏误的多少以及这项研究的意义。
卢燕清[4](2020)在《泰国汉语学习者“称赞-应答”言语行为习得研究》文中指出语用习得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二语语用习得研究刚刚起步,相关的研究成果还不多。因此本研究以汉语称赞语为例,对泰国汉语二语学习者“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使用情况进行探究,揭示泰国汉语学习者“称赞—应答”言语行为习得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提出教学建议,以期促进对泰汉语教学工作。本文采用“书面语篇补全测试”(DCT)的方法收集数据,调查泰国本土汉语学习者和来华泰国汉语学习者汉语“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使用情况。本文借助IBM SPSS Statistic 21.0统计软件对DCT收集的数据进行编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学习环境”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称赞-应答”言语行为使用量和质量的影响不显着。第二,“汉语水平”和“汉语学习时长”显着影响泰国汉语学习者“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使用量和质量。“HSK水平等级”越高的泰国汉语学习者,其“称赞-应答”言语行为使用量更多、质量更好。来华泰国汉语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中国)学习汉语的时间越长,其汉语“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使用量更多、质量更好。第三,泰国本土汉语学习者在泰国本土学习汉语的时间越长,其汉语“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质量并没有显着提高。“在泰学习汉语3-5年”以及“在泰学习汉语5年以上”的两组泰国本土汉语者,其汉语语用能力发展都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
张黎倩[5](2020)在《“称赞”义“真X”结构与对泰汉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礼貌原则的跨文化研究。而称赞语作为一种重要的礼貌现象,在不同文化中有着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对“称赞”功能项目的教学研究能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建议,拉进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增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自信和兴趣,为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带来具体、可行的建议。本文以《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中罗列的110项功能项目为依据,选取其中的“称赞”类中“真X”类功能项目为研究对象,对“称赞”功能项目三类表达方式进行专题考察。本文不仅从形式和意义上进行考察,还以中高级泰国学生为代表,设置不同情境对“称赞”义“真X”进行语用分析,并对中高级泰国学生习得“称赞”义“真X”出现的偏误进行探讨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参考的建议。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现状,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第二部分是对“称赞”义“真X”功能项目表达方式的专题考察。对“真+形容词”类、“真+动词”类、“(某人)+动词+得+真+褒义形容词”类表达方式,分别从形式、意义、语用以及偏误方面进行考察。第三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的“真X”教学的总结。总结主要的偏误原因,并给出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建议。第四部分是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得出结论,并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本文基于语料库搜集到的语料,统计频率较高的“真X”结构表达方式,从形式和意义上进行细致的分析。根据四种称赞话题设计情境,对“真X”进行语用分析。我们设计相应的习题考察泰国学生对“称赞”义“真X”的习得情况,收集并分析了每道习题的偏误句,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泰国学生在习得“称赞”义“真X”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分为误代、误加、误用、遗漏、错序、成分冗余、句式杂糅等偏误。从学生的偏误中,我们总结出主要的偏误原因:第一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第二是“真”本身特点的影响,第三是目的语过度泛化的影响,第四是教师教学的影响。最后本文给出具有实用性的教学建议,以期提高对泰汉语教学课堂效率,并为泰国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一定的帮助。
高萌[6](2020)在《面向母语为英语留学生的汉语恭维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最近几年中国与许多国家交往日益密切,很多外国友人渴望来中国学习。面对日益增加的交际需求,学好作为日常交际用语之一的恭维语对学生来讲更加重要。留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不同形式的恭维语,有利于提高留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双方交际的一致性。本文通过了解汉英恭维语表达方式和功能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分析这些差异会对教学产生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对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进行汉语恭维语教学。首先我们从汉英恭维语的定义和分类出发,对比汉英恭维语在表达方式和功能上存在的差异,提前对母语是英语的留学生在在学习汉语恭维语时会出现哪些问题作出预判。其次对《交际汉语》《汉语口语301例》《快乐交流阶梯会话课本》三套教材的恭维语选择情况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后,我们又采取问卷调查法来对留学生使用恭维语的情况进行调查,最后结合访谈法来增加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同时对所做的调查进行分析,发现留学生使用恭维语时会出现恭维语表达方式选择不当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作出分析。最后采取定量分析法并结合之前的研究结果对教材、教师以及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提供一些切实建议。
陈佳琳[7](2019)在《《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中称赞言语行为的编排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称赞语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礼貌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对他人所具有的某种优势出于真心或维系面子进行积极评价的言语,主要有缩短双方社会距离,维系双方人际关系,表达说话者某种情感等作用。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教材中分布的称赞言语行为进行总体及分级分册的统计分析。对《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中称赞言语行为涉及的话题、词汇、句式以及回应方式进行归类并进行定量分析,对《发展汉语》的不同层级、不同课型教材中称赞言语行为话题、词汇、句式以及回应方式匹配度做专项研究。根据量化分析研讨《发展汉语》中称赞言语行为的编排特点。通过对册别教材中称赞言语行为归类和统计,本文发现教材中对称赞言语行为的编排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教材采用称赞言语行为发出-回应结构分离式教学,使得沉默型回应策略百分比极高;教材有意识的将称赞言语行为中话题、词汇、句式、回应策略按照一定原则分阶段的侧重训练培养,分课型教材相互补充配合;教材部分称赞语的编排呈现出欧化趋向等特点。但教材也存在着分布不均衡,层级课型配合不完善等问题,对于功能言语行为的编排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建议。1.立体化编排模式;2.称赞言语行为的编排应兼顾典型性与真实;3.提供必要的语用信息;4.不同层级教材的称赞语可逐步适当包含一定的文化色彩。
韩泽伟[8](2019)在《跨文化背景下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称赞语作为“社会交往的润滑剂”,若能正确使用,有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沟通等。“称赞”与“称赞反馈”是一个完整的言语事件,一方做出称赞,另一方要做出回应。本文通过对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的研究得出结论:性别、汉语水平都是影响中亚留学生称赞语不同反馈的因素,其中男性相比于女性更倾向于使用拒绝的反馈,女性的赞同反馈高于男性;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倾向于使用赞同的反馈,中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在称赞语反馈上使用状况良好,偶尔出现语用失误,高级汉语水平学生已经可以熟练使用各种反馈。针对性别和汉语水平变量下出现差异的原因,笔者结合跨文化、语用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在称赞语语料收集上笔者认为,观察所获得的语料最为真实,最符合交际学的原则,但是问卷所得语料则为研究提供了足够的量的支持。
刘环环[9](2018)在《基于英专本科生二语抱怨语跟踪考察的语用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鉴于国内鲜有对抱怨语的跟踪研究,本研究从修饰语的视角对同一批英语专业本科生在一、二、三年级产出的二语抱怨语进行跟踪对比研究,以考察受试在不同年级实施抱怨言语行为所使用的内部修饰语和外部修饰语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而挖掘受试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规律,并以抱怨言语行为为例开展二语语用课堂教学设计,以期为二语语用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本文借助语篇补全测试(DCT)的方法来收集语料,整个研究的时间跨度为三年,即每年九月初在无干扰、自然状态下收集一次语料,受试在规定时间(二十分钟)内补全问卷中的八个情景对话(情景以社会权势、社会距离和抱怨事件的严重程度为变量)。其中包括(1)餐馆点餐、(2)加油站兼职、(3)与同学打电话、(4)电影院买票、(5)商店退货、(6)家教、(7)领导面谈、(8)个人隐私八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情景。本研究旨在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在一、二、三年级实施二语抱怨言语行为所使用的内部修饰语和外部修饰语进行跟踪研究,分析受试在不同年级所使用的内部修饰语和外部修饰语有何相似性和差异性,探究受试二语语用发展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语抱怨语的语用教学设计。本研究结果表明,英语专业本科生在不同年级产出的二语抱怨言语行为所使用的内部修饰语呈倒V型发展趋势,外部修饰语呈线性递减趋势,且在一、二年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内部修饰语使用过度现象;受试在不同年级所使用的内、外部修饰语有相同的选择偏好,分别为“加强语”、“礼貌标记语”、“缓和语”和“解释说明”、“协商解决”、“消除异议”;受试在内、外部修饰语使用方面均表现出,随着英语水平(或学习时间)的增加,其抱怨言语行为的严厉程度加重的趋势;受试对各交际情境因素的敏感性大小依次为:事件严重程度>社会权势>社会距离。本研究不仅丰富了言语行为研究,对于发展学生的二语语用能力和高校教师进行二语语用教学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首先,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用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学习语言背后蕴藏的文化、社会规则、语用得体性等语用知识,注重发展自身的语用能力。其次,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教会学生语言知识,还应该创设语言情境,进行语用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从修饰语的视角对英语专业本科生产出的二语抱怨语进行跟踪研究,考察受试在一、二、三年级产出的二语抱怨语所使用的内部修饰语和外部修饰语,对比其中的异同点,进而挖掘受试二语语用能力的发展规律,用于指导二语语用教学。同时,本研究不同于以往研究的地方在于,不局限于定量、定性或者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是采用新兴的可视化技术,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国外言语行为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了相关科学知识图谱。后续研究还可以在以下方面改进:一、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增加受试数量,力求全面而客观地反映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二语语用发展情况。二、本研究采用语篇补全测试的方法收集语料,虽然这种方法是二语语用习得和语用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数据采集方法,但它并不能等同于真实语境,无法代表英语专业本科生二语抱怨语产出的实际情况;且为了确保跟踪研究多次收集数据的可比性,本研究三次语料收集均使用了相同的问卷,这很可能导致受试因此失去答题兴趣而敷衍了事,或者对后续语料收集带来干扰,语料收集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有待后续的学者进一步改进。
周韫奇[10](2018)在《汉英称赞语对比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称赞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应用范围广泛,使用频率高,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它对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通常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表达称赞的方式,各方面的差异都容易导致交际双方产生误解,所以在进行称赞语行为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交际场合的不同,更为恰当地使用称赞语。合适的称赞语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一个很好的润滑作用,帮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更好地进行交流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部分,这一章简要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理据、研究理论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第二章笔者尝试从结构、对象、用语方式、话题以及功能五方面对英汉称赞语的不同进行了语料收集以及全方位的对比分析,力求更为全面地进行汉英称赞语对比。第三章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出发,寻找英汉称赞语产生差异的原因。第四章对华中科技大学在华学习的西方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西方在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称赞语时容易产生的偏误和学习现状,并根据调查的结果,提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以及教材编写两方面提出了一定的意见和建议。第五章作为最后一张,为结语部分,笔者在第五章对本论文的整体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且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今后关于本论题的研究的期待和展望。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英汉言语行为中的称赞语与回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文化交际视角:英汉言语行为中的称赞语与回应(论文提纲范文)
(1)汉泰称赞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方法 |
六、语料来源 |
第一章 汉泰称赞语概述 |
第一节 汉泰称赞语的界定及其功能 |
一、汉泰称赞语的界定 |
二、汉泰称赞语的功能 |
第二节 汉泰称赞语的类型 |
一、汉泰直接称赞语 |
二、汉泰间接称赞语 |
第二章 汉泰称赞语使用场合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汉语称赞语使用场合 |
第二节 泰语称赞语使用场合 |
第三节 汉泰称赞语使用场合的异同 |
一、汉泰称赞语使用场合的相似处 |
二、汉泰称赞语使用场合的不同处 |
第三章 汉泰称赞语话题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汉语称赞语话题 |
一、汉语称赞语的外貌话题 |
二、汉语称赞语的所有物话题 |
三、汉语称赞语的能力成就话题 |
四、汉语称赞语的人品性格话题 |
第二节 泰语称赞语话题 |
一、泰语称赞语的外貌话题 |
二、泰语称赞语的所有物话题 |
三、泰语称赞语的能力成就话题 |
四、泰语称赞语的人品性格话题 |
第三节 汉泰称赞语话题的异同 |
一、汉泰称赞语话题的相似处 |
二、汉泰称赞语话题的不同处 |
第四章 汉泰称赞语词类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汉语称赞语词类 |
第二节 泰语称赞语词类 |
第三节 汉泰称赞语词类的异同 |
一、汉泰称赞语词类的相似处 |
二、汉泰称赞语词类的不同处 |
第五章 汉泰称赞语句法形式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汉语称赞语句法形式 |
第二节 泰语称赞语句法形式 |
第三节 汉泰称赞语句法形式的异同 |
一、汉泰称赞语句法形式的相似处 |
二、汉泰称赞语句法形式的不同处 |
第六章 汉泰称赞应答语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汉语称赞应答语 |
第二节 泰语称赞应答语 |
第三节 汉泰称赞应答语的异同 |
一、汉泰称赞应答语的相似处 |
二、汉泰称赞应答语的不同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2)面向母语为英语学习者的汉语称赞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汉英称赞语概述 |
第一节 汉英称赞语定义 |
一、汉语称赞语定义 |
二、英语称赞语定义 |
第二节 汉英称赞语分类 |
一、汉语称赞语分类 |
二、英语称赞语分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汉英称赞语对比及其差异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
第一节 汉英称赞语内容、表达方式、功能及其应答的对比 |
一、汉英称赞语内容对比 |
二、汉英称赞语表达方式对比 |
三、汉英称赞语功能对比 |
四、汉英称赞语应答对比 |
第二节 汉英称赞语差异形成原因 |
一、外界环境因素 |
二、内在心理因素 |
第三节 汉英称赞语对比下的汉语称赞语特征 |
一、汉英称赞语对比下的汉语称赞语内容特征 |
二、汉英称赞语对比下的汉语称赞语表达方式特征 |
三、汉英称赞语对比下的汉语称赞语功能特征 |
四、汉英称赞语对比下的汉语称赞语应答特征 |
第四节 汉英称赞语差异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
一、汉英称赞语差异对教材编写的影响 |
二、汉英称赞语差异对教学者教学的影响 |
三、汉英称赞语差异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称赞语考察与分析 |
第一节 大纲中的汉语称赞语相关内容考察与分析 |
一、《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大纲》中汉语称赞语的考察与分析 |
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汉语称赞语的考察与分析 |
第二节 《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和《汉语口语速成》中的称赞语考察与分析 |
一、《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和《汉语口语速成》初级教材中的称赞语考察与分析 |
二、《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和《汉语口语速成》准中级教材中的称赞语考察与分析 |
三、《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和《汉语口语速成》中级教材中的称赞语考察与分析 |
第三节 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汉语称赞语考察总结 |
一、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和《大纲》中的称赞语相关内容对照分析 |
二、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称赞语编排的优点 |
三、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称赞语编排的有待商榷之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汉语称赞语使用情况考察 |
第一节 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汉语称赞语使用情况考察说明 |
一、调查情况介绍 |
二、问卷介绍 |
第二节 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汉语称赞语使用情况考察结果及分析 |
一、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汉语称赞语使用情况考察结果统计 |
二、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汉语称赞语使用情况考察结果分析 |
三、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汉语称赞语使用考察总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汉语称赞语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称赞语的编写建议 |
一、课文内容设置关注面要广 |
二、教材注释要与课文内容充分结合 |
三、教材练习多角度扩充 |
第二节 关于教学者称赞语教学的建议 |
一、教学者的整体素质要不断提高 |
二、教学者要有序进行课堂教学 |
三、教学者应积极关注学习者的课下学习 |
四、教学者应全面把握学习者、教材情况 |
第三节 关于母语为英语学习者称赞语学习的建议 |
一、端正态度,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
二、认真对待课堂内外学习 |
三、学习者要有效应对教学者与教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称赞语语料 |
致谢 |
(3)来华留学生汉语礼貌语语用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留学生汉语礼貌语语用偏误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章 留学生汉语礼貌语语用偏误形成原因 |
第一节 文化背景的差异 |
第二节 语用规则讲解和语用教学不足 |
第三节 学习者自身因素 |
第三章 减少留学生汉语礼貌语语用偏误的措施 |
第一节 教师应做的努力 |
第二节 学生应做的努力 |
第三节 学校要给学生提供资源 |
第四章 留学生汉语礼貌语文化课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汉语称呼语文化课教学原则 |
第二节 汉语称呼语文化课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汉语称呼语文化课教案设计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泰国汉语学习者“称赞-应答”言语行为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称赞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汉语为二语的称赞语习得研究 |
三、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调查问卷设计 |
第四节 编码方案 |
一、称赞策略的编码方案 |
二、称赞语应答策略的编码方案 |
第二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泰国汉语学习者“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使用情况 |
一、泰国汉语学习者“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使用量 |
二、泰国汉语学习者“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质量 |
三、小结 |
第二节 泰国汉语学习者“称赞-应答”言语行为使用的影响因素 |
一、汉语水平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称赞-应答”言语行为使用的影响 |
二、学习时长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称赞-应答”言语行为使用的影响 |
三、学习环境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称赞-应答”言语行为使用的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章 相关讨论 |
第一节 学习环境与语用能力的发展 |
第二节 汉语水平与语用能力的关系 |
一、泰国汉语学习者“HSK水平等级”与语用能力的关系 |
二、泰国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时长”与语用能力的关系 |
第三节 提升泰国汉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教学建议 |
一、关于“称赞-应答”的使用量问题 |
二、关于“称赞-应答”的质量问题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泰国本土学生汉语“书面语篇补全测试”问卷(中泰双语版) |
附录 (二)泰国来华留学生汉语“书面语篇补全测试”问卷(中泰双语版) |
致谢 |
(5)“称赞”义“真X”结构与对泰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称赞语研究成果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成果 |
1.2.2 国内研究成果 |
1.2.3 国内研究不足之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理论 |
1.4.2 研究方法 |
2 “称赞”义“真X”功能项目表达方式考察 |
2.1 专题一:“真+形容词”类表达方式考察 |
2.1.1 形式和意义考察 |
2.1.2 语用考察 |
2.1.3 偏误考察 |
2.2 专题二:“真+动词”类表达方式考察 |
2.2.1 形式和意义考察 |
2.2.2 语用考察 |
2.2.3 偏误考察 |
2.3 专题三:“(某人)+动词+得+真+褒义形容词”类表达方式考察 |
2.3.1 形式和意义考察 |
2.3.2 语用考察 |
2.3.3 偏误考察 |
3 泰国学生习得“称赞”义“真X”的偏误原因及教学建议和启示 |
3.1 偏误原因 |
3.1.1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3.1.2 “真”本身特点的影响 |
3.1.3 目的语过度泛化的影响 |
3.1.4 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 |
3.2 教学建议 |
3.2.1 “称赞”义“真+形容词”的教学建议 |
3.2.2 “称赞”义“真+动词”的教学建议 |
3.2.3 “称赞”义“真+形容词”做情态补语的教学建议 |
3.3 教学启示 |
3.3.1 “称赞”义“真X”结构的教学启示 |
3.3.2 日后教授泰国学生的启示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称赞”义“真 X”授课前调查 |
附录2 “称赞”义“真 X”授课后练习 |
致谢 |
(6)面向母语为英语留学生的汉语恭维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汉英恭维语概述 |
第一节 汉英恭维语的定义 |
一、汉语恭维语的定义 |
二、英语恭维语的定义 |
第二节 汉英恭维语的分类 |
一、汉语中的恭维语分类 |
二、英语中的恭维语分类 |
第二章 汉英恭维语对比及差异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
第一节 汉英恭维语表达方式的对比 |
一、汉语恭维语的表达方式 |
二、英语恭维语的表达方式 |
第二节 汉英恭维语功能的对比 |
一、汉语恭维语的功能 |
二、英语恭维语的功能 |
三、汉英恭维语功能的分析 |
第三节 汉英恭维语使用差异形成的原因 |
一、文化背景因素 |
二、社会关系因素 |
三、价值观念的因素 |
四、思维方式因素 |
第四节 汉英恭维语差异对教学产生的影响 |
一、汉英恭维语表达方式差异对汉语恭维语教学的影响 |
二、汉英恭维语使用功能的差异对汉语恭维语教学的影响 |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材中恭维语的分布情况调查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材中恭维语分布 |
一、关于选择对外汉语教材及原因 |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汉语恭维语的分布情况 |
第二节 简述对外汉语教材中恭维语的分布情况 |
一、对外汉语教材中恭维语表达方式的分布情况 |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恭维语功能的分布情况 |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材中恭维语编写情况的分析 |
一、对外汉语教材中关于恭维语编写的优点 |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关于恭维语编写的不足 |
第四章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恭维语的使用情况考察 |
第一节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恭维语使用情况调查的说明 |
一、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恭维语使用情况的基本调查内容 |
二、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恭维语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及说明 |
第二节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恭维语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恭维语存在的问题 |
二、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恭维语使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五章 面向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汉语恭维语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材中汉语恭维语的编写建议 |
一、对教材中课文内容的建议 |
二、对教材中课文注释的建议 |
三、对教材中课后习题的建议 |
第二节 关于汉语恭维语教学的建议 |
一、重视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能力 |
二、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改变对学生的提问方式 |
三、教学时应重视情境教学法,丰富练习形式 |
第三节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恭维语学习建议 |
一、主动学习,增强文化对比意识能力 |
二、积极参加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增强语言交际能力 |
三、积极搜索时效性强的语料,加强自主学习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汉语恭维语习得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汉英恭维语语料 |
(7)《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中称赞言语行为的编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方法 |
1.3 选题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理论基础 |
1.6 语料来源及教材情况 |
2 《发展汉语》称赞言语行为的话题分布 |
2.1 称赞言语行为话题分类 |
2.2 《发展汉语》称赞言语行为话题的整体分布情况 |
2.3 《发展汉语》各级各册教材关于称赞话题分布情况 |
2.4 《发展汉语》各级各类教材中关于称赞话题的匹配分析 |
3 《发展汉语》称赞言语行为的词汇分布 |
3.1 称赞言语行为词汇分类 |
3.2 《发展汉语》称赞言语行为词汇的整体分布情况 |
3.3 《发展汉语》各级各册教材关于称赞词汇分布情况 |
3.4 《发展汉语》各级各类教材中关于称赞词汇的匹配分析 |
4 《发展汉语》称赞言语行为的句式分布 |
4.1 称赞言语行为句式分类 |
4.2 《发展汉语》称赞言语行为句式的整体分布情况 |
4.3 《发展汉语》各级各册教材关于称赞句式分布情况 |
4.4 《发展汉语》各级各册教材关于称赞句式比重的匹配分析 |
5 《发展汉语》称赞言语行为的回应策略分布 |
5.1 称赞言语行为回应策略分类 |
5.2 《发展汉语》称赞言语行为的回应策略分布情况 |
5.3 《发展汉语》各级各册教材关于称赞回应策略分布情况 |
5.4 《发展汉语》各级各册教材关于称赞回应策略分布匹配分析 |
6 《发展汉语》称赞言语行为编排特点及建议 |
6.1 《发展汉语》称赞言语行为编排特点 |
6.2 《发展汉语》称赞言语行为编排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跨文化背景下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相关理论阐述 |
1.4.1 跨文化相关理论 |
1.4.2 语用学相关理论 |
1.4.3 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 |
1.5 称赞语相关概念界定 |
1.5.1 称赞语概念界定 |
1.5.2 称赞语常用话题分类 |
1.5.3 称赞语反馈类型分类 |
1.6 文献综述 |
1.6.1 国外相关研究 |
1.6.2 国内相关研究 |
1.7 研究方案 |
1.7.1 变量说明 |
1.7.2 研究样本说明 |
1.7.3 研究方法 |
2 跨文化背景下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
2.1 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整体情况分析 |
2.2 性别因素影响下的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类型分布 |
2.2.1 性别因素影响下的称赞语反馈类型整体数据分布 |
2.2.2 基于性别因素的各汉语水平群体下称赞语反馈类型数据分布 |
2.2.3 基于性别因素的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使用实例分析 |
2.3 汉语水平因素影响下的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类型分布 |
2.3.1 汉语水平因素影响下的称赞语反馈类型整体数据分布 |
2.3.2 基于汉语水平因素的各性别群体下的称赞语反馈类型数据分布 |
2.3.3 基于汉语水平因素的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使用实例 |
3 跨文化背景下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差异原因分析 |
3.1 不同研究方法下结论的差异与原因分析 |
3.2 不同性别群体下结论的差异与原因分析 |
3.3 不同汉语水平下结论的差异与原因分析 |
4 本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本研究的建议 |
4.2.1 本研究对教师和学生的建议 |
4.2.2 本研究对跨文化交际的建议 |
4.2.3 本研究的优缺点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语篇补全测试 |
附录2 半封闭问卷 |
附录3 俄语版半封闭式问卷 |
附录4 访谈提纲 |
附录5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基于英专本科生二语抱怨语跟踪考察的语用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言语行为研究述评 |
2.1.1 国外言语行为研究的发文量年度分布 |
2.1.2 国外言语行为研究的主题词共现分析 |
2.1.3 国外言语行为研究的文献共被引分析 |
2.1.4 国外言语行为研究的作者共被引分析 |
2.1.5 国外言语行为研究的期刊共被引分析 |
2.1.6 小结 |
2.2 国内言语行为研究述评 |
2.2.1 国内言语行为研究的总体概况 |
2.2.2 国内言语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
2.2.3 国内言语行为研究的研究性质 |
2.2.4 国内言语行为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 |
2.2.5 对国内言语行为研究的思考 |
2.2.6 小结 |
2.3 抱怨言语行为研究述评 |
2.3.1 国外抱怨言语行为研究 |
2.3.2 国内抱怨言语行为研究 |
2.3.3 成绩与不足 |
2.3.4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3.1 言语行为理论 |
3.2 面子理论 |
3.3 语用能力与语用教学 |
3.4 抱怨言语行为修饰语分类 |
3.4.1 国外抱怨言语行为修饰语分类 |
3.4.2 国内抱怨言语行为修饰语分类 |
3.4.3 本研究的抱怨言语行为修饰语分类 |
3.5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线图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4 语料收集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5.1 结果分析 |
5.1.1 受试在不同年级产出二语抱怨语所使用的内部修饰语分析 |
5.1.2 受试在不同年级产出二语抱怨语所使用的外部修饰语分析 |
5.1.3 受试在不同情景产出二语抱怨语所使用的内、外部修饰语分析 |
5.2 讨论 |
5.2.1 受试在不同年级所使用的内部修饰语在策略范围方面有何变化? |
5.2.2 受试在不同年级所使用的内部修饰语在频次方面有何变化? |
5.2.3 受试在不同年级所使用的外部修饰语在策略范围方面有何变化? |
5.2.4 受试在不同年级所使用的外部修饰语在频次方面有何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抱怨言语行为的语用教学设计 |
6.1 抱怨言语行为的教学目标 |
6.2 抱怨言语行为教学内容的设计 |
6.2.1 一年级教学内容 |
6.2.2 二年级教学内容 |
6.2.3 三年级教学内容 |
6.3 抱怨言语行为的教学方式 |
6.4 抱怨言语行为的教学示例 |
6.4.1 一年级教学案例 |
6.4.2 二年级教学案例 |
6.4.3 三年级教学案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发现与启示 |
7.1 研究发现 |
7.2 研究启示 |
7.3 本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语篇补全测试问卷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汉英称赞语对比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理论背景 |
1.2.1 言语行为理论 |
1.2.2 合作原则 |
1.2.3 礼貌原则 |
1.2.4 称赞应答语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相关研究工作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汉英称赞语对比分析 |
2.1 汉英称赞语结构对比 |
2.1.1 汉语称赞语中常用的句法结构 |
2.1.2 英语称赞语中常用的句法结构 |
2.2 汉英称赞语对象对比 |
2.2.1 中国称赞语对象 |
2.2.2 西方称赞语对象 |
2.3 汉英称赞语方式对比 |
2.3.1 汉语称赞语方式 |
2.3.2 英语称赞语方式 |
2.4 汉英称赞语话题对比 |
2.4.1 公开话题和非公开话题 |
2.4.2 话题类型 |
2.5 汉英称赞语功能对比 |
2.5.1 交际功能 |
2.5.2 话语功能 |
3. 汉英称赞语产生差异的原因 |
3.1 行为准则 |
3.2 生活方式 |
3.3 思维方式 |
3.4 价值取向 |
3.5 宗教信仰 |
4. 称赞语教学情况调查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4.2 称赞语的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4.2.1 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启发 |
4.2.2 对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启发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跨文化交际视角:英汉言语行为中的称赞语与回应(论文参考文献)
- [1]汉泰称赞语对比研究[D]. 陈丝雨(SAITHAREE NAMFON).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12)
- [2]面向母语为英语学习者的汉语称赞语教学研究[D]. 韩安宜.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来华留学生汉语礼貌语语用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与设计[D]. 苏倩. 青岛大学, 2020(02)
- [4]泰国汉语学习者“称赞-应答”言语行为习得研究[D]. 卢燕清. 广西大学, 2020(07)
- [5]“称赞”义“真X”结构与对泰汉语教学研究[D]. 张黎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面向母语为英语留学生的汉语恭维语研究[D]. 高萌.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7]《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中称赞言语行为的编排分析[D]. 陈佳琳. 暨南大学, 2019(02)
- [8]跨文化背景下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影响因素研究[D]. 韩泽伟.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9]基于英专本科生二语抱怨语跟踪考察的语用教学设计研究[D]. 刘环环.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10]汉英称赞语对比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D]. 周韫奇.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