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物问题的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马忠法,郑长旗[1](2022)在《日本决定核污水入海事件的国际法应对》文中指出自从日本政府2021年4月13日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上百万吨核污水过滤并稀释后排入大海以来,该决定便遭到了国际社会强烈的谴责与反对。然而日本政府一意孤行,丝毫没有悔改的迹象。从国际法角度来看,处理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水有专门的核废料处置规范,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标准、《核安全公约》《乏燃料管理安全与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公约》《伦敦倾废公约》及其议定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文件的相关规定。如果日本排放核污水,那将是对上述规定的公然违反,构成国际不法行为,必然导致损害性后果,由此其必须承担国家责任。对此,国际社会必须加强合作,既要根据风险预防原则,督促日本撤回"排污"决定并制定出更加安全的方案,又要建立完善的事后争端解决机制,以便在日本不遵守国际法规范排放核污水后追究其国家责任。此外国际社会要加强核废料、核污水等处理的立法,强化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核事务中的调查监督权,以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类似情形。就这次事件而言,周边国家为了日后顺利维权,要加强环境监测、保留索赔证据。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2)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苏政办发[2021]84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9月28日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江苏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何艺,霍慧敏,蒋文博,丁鹤,靳晓勤,胡华龙[3](2021)在《中国危险废物管理的历史沿革——从“探索起步”到“全面提升”》文中提出如何对危险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降低危险废物危害性的关键。回顾了中国危险废物管理法规、制度和利用处置行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并根据对危险废物的认识过程,将中国危险废物管理分为探索起步阶段、体系构建阶段、能力构筑阶段和全面提升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和重要事件,阐明了当代危险废物管理模式产生的现实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最后提出了中国建设现代化危险废物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本研究可为我国建立设现代化的危险废物管理体系、提升危险废物监管水平提供参考。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4](202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宁政办发[2021]59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9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2021年9月7日(此件公开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持续改善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依据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陈宋璇,王云,吕东,胡芝娟,梁金生[5](2021)在《京津冀工农城固废跨产业跨区域协同利用解决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京津冀地区人口密度大,重化工业发达,固废产量大,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区域内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存在统计数据信息口径不一、固废资源利用率低、固废种类多且协同不足等问题,极大阻碍了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本文依据固废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与目标,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涉及工业、农业、城市等多产业固体废物协同利用的可行性,提出了固废跨产业跨区域协同利用的整体思路和解决方案。分析研究认为,应以京津冀地区固废数据库建立为基础,依托固废大比例协同利用、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工业材料化应用、烟气超低排放等工艺技术和装置开发,形成固废协同处置集成示范基地,优化其经济运行指标参数,研究新的商业运行模式,加速产业推进。另外,社会各界还应立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宏观视角,积极制定并推行新的标准规范,形成统筹管理体系,实现京津冀工农城固废跨产业跨区域协同利用,解决京津冀地区多产业、多区域的固废处理处置难题。
钟浦城[6](2021)在《危废焚烧系统烟囱红烟排放原因分析及治理研究》文中认为危险废物焚烧处理具有无害化、资源化、减容化迅速的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危险废弃炉数量日益增多,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污染物达标排放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在目前环保部门密切关注危废焚烧排放烟气中常规污染物和二恶英等污染因子达标排放的同时,某些危废焚烧炉烟囱排出的带色烟气的视觉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重点针对某危废焚烧企业的烟囱出现的红烟等有色烟羽排放问题,对红烟发生的机理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排查危废焚烧系统烟囱排放红烟的原因。通过分析各种有色烟羽形成的可能途径,发现红烟与烟气中的红色的三价铁化合物有关。而形成红烟的主要成因为布袋除尘器出口烟气中颗粒物中Fe元素含量较高,这部分含Fe颗粒物在脱酸塔吸收液中絮凝生长,形成了粒径更大的红色颗粒物,最后随烟气排放到大气中形成红烟。(2)基于分形理论,采用实验法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研究Fe(OH)3絮状物的生长规律;基于MATLAB平台开发了模拟Fe(OH)3絮状物生长的DLA模型;通过实验法得出Fe3+浓度和反应时间与絮状物大小和紧密程度呈正相关,而吸收液流动速度与絮状物大小和紧密程度呈负相关。(3)采用物理过滤降低脱酸塔吸收液中颗粒物的浓度,从源头阻断烟囱红烟生成途径。对于物理过滤无法过滤去除的小粒径有色颗粒物,使用化学试剂改性来消除烟气排放过程中的红烟,并建立了自动加药装置与红烟在线监控平台相结合的消除红烟装置,实现对红烟现象的实时监控和快速消除。过滤与化学药剂两者共同作用,成功解决该焚烧系统的红烟问题。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排查、采样分析,明确了该危废焚烧厂红烟生成的途径,提出了过滤、化学消色和图像识别相结合的综合解决方案,解决了危废焚烧厂的环保运行难题,对于固废焚烧中有色烟羽治理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治理途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孙英杰,王亚楠,王华伟,李卫华,卞荣星,赵建伟,张大磊[7](2021)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改革与建设》文中提出通过分析《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重点从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实践-科研有机结合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对课程建设作了相应的持续改进。从课程内容、课程大纲、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环节优化课程体系;突出课堂教学的讨论、探究和学生讲授,强化信息化工具的使用,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设网络课程、固废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加强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并以此形成持续改进机制。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及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固体废物管理、处理处置和资源化技术开发及科研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翟梦瑜[8](2021)在《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内部的物质代谢和城市间的资源交换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现代城市“病”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解析城市系统管理多过程、多要素、多重不确定性的复杂特征,量化各过程与要素间的互动效应,表征多维风险对不同尺度城市系统的影响,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已成为制约城市系统管理方案有效性的关键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做好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和优化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是针对中国典型城市和多区域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考虑能源、环境、经济、水资源和气候之间的制约关系,提供全链条的“数据收集-现状评估-风险识别-责任预判-决策管理”系统评价和城市综合管理方法体系。具体地,本文通过13个案例研究,解释上述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责任划分和集成管理等问题。城市代谢系统多要素复杂性辨识方面:1)考虑不同能源使用形式(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广东省能源代谢系统的动态分析,探索广东省城市能源代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2)通过回顾性分解(1997-2017年)和前瞻性预测(2035年),从供应端、生产端和消费端回顾能源代谢变化并预测广东省未来能源系统发展风险;3)识别水利工程对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的影响,以提供水利工程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4)采用自上而下的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废问题的管理问题提出前瞻性的建议,以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集成优化管理;5)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挑战,制定不同视角(供应、生产、消费)下中国地区产业级别的具体碳排放清单。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方面:1)根据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及环境现状进行区域间的创新聚类,识别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问题;2)以南方电网为例,模拟随着大规模电力运输而转移的碳减排责任的具体分配问题;3)模拟国家电能替代政策的干预下,输电网络体现的跨区域碳排放转移问题;4)量化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以实现中国实体水和虚拟水的综合管理;5)考虑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地区的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的复杂关系,并探究三者的协同治理方式。多尺度城市系统集成管理方面:1)模拟广东省阶梯碳税政策对本省和全国各省份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影响;2)分析中国碳政策(两阶阶梯碳税政策)和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对系统的交互效应;3)探究贸易战背景下,考虑环境约束情境下的未来中国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综上,本文通过引入城市代谢的概念,整合投入产出分析、生态网络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能源系统优化模型,构建了涵盖城市、多区域与国家三个尺度的城市系统管理模型,探讨了城市系统管理面临的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利用等问题,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尺度城市系统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结果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贾辉[9](2021)在《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外商投资的金额呈增长趋势,中国对外投资也呈持续增长态势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然而,中国对外投资近年来也出现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忽视环境问题将成为导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也在增加。本文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正文包括六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第二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第三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第四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第五章(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本文通过综合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和专门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探讨了预防原则,包括双边/多边投资协定与预防原则、国际投资项目环境评估与预防原则、绿色金融与预防原则。关于国际投资协定与环境保护,本文围绕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研究了NAFTA、USMCA、CPTPP、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比较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的环境条款,对中国所参与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和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环境事件之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探讨。之后,该章节介绍了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是减少投资建设项目对环境不利影响的重要预防措施,结合《埃斯波公约》等多边国际条约和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相比较,对中国对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了讨论。最后,该章节探讨了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从绿色金融的定义和重要意义出发,梳理了绿色金融相关之国际法体系,结合美国、巴西、印度、墨西哥、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关于绿色金融的立法实践,比较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探讨了绿色金融在中国对外投资环境保护方面的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构成要件,本文探讨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将国际投资行为区分国际不法行为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两种情形讨论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其次,该章节探讨了私人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比较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环境损害国家归责之要件分析,讨论了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的国家归责问题。本文还从投资国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国家责任的承担形式、分担机制、免责情形等内容。关于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本文首先讨论了核电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核电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核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再结合中国核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和中国国内立法分析,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参与英国核电项目为例,分析了中国核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核事故之国家责任。其次,该章节探讨了航天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航天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航天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外空条约》、《责任公约》、《登记公约》、《营救协定》、《月球协定》等,结合中国航天企业“走出去”之概况,以假设案例的方式,探讨了“走出去”的中国航天企业一旦发生航天事故,是否会引发中国的国家责任等问题。最后,该章节探讨了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石油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石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议定书、《设立油污损害赔偿国际基金国际公约》及其议定书、《勘探、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其他相关国际公约,再结合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分析了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石油污染之潜在风险,并区分事故造成海洋污染和陆地污染分别就国家承担相关赔偿责任进行了分析。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应重视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本文分别在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中国特定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方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中国海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议。
朱小勇[10](2020)在《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及协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制造企业逐渐意识到环境管理对于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意义,如何在保证生产过程环保的同时又不损害其盈利能力,是目前制造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已有研究和实践表明精益制造和绿色制造能对企业的经济、环境效益产生积极影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然而,现有文献和实践案例对这两种手段的分歧和趋同研究较少,难以界定影响程度,形成协同的方法,本研究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集成效应以及协同机制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层均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加工制造系统固有能效属性及其优化创建方法研究(编号:51775392)”等项目的资助下,对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系统扩散和实践方法集成协同如何对制造企业的运营绩效产生影响,以及对产生集成协同机制的影响、驱动因素和集成协同融合程度展开研究,并对其集成协同管理体系、应用路径和评价体系等实现路径进行设计,为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对制造企业运营绩效影响分析。提出了基于田口试验设计法、测量精益浪费分析法、“3R”技术的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对固体废物消除绩效的影响程度,证实精益与绿色制造的兼容性和协同作用;提出了精益绿色制造标杆管理模型(LGMB)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对企业绩效集成协同作用的评估方法;通过对15家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到同行业和供应链对制造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提出了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绩效评估框架,建立了基于创新扩散理论(IDT)的扩散三阶段过程对绩效的影响结构假设与平衡计分卡(BSC)四个维度之间的绩效输出关系,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施产生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施方法研究。建立了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层次结构,提出了基于模糊网络层次分析法(FANP)和模糊复杂比例分析法(Fuzzy-COPRAS)的企业精益和绿色实践对生产过程效率提升和能源优化影响评估方法;构建了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践方法集成管理框架,对企业现有运营系统进行整合;并通过某汽车企业和基于碳效率的价值流程图应用案例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验证。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协同机制研究。以企业内因——人员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和解释结构模型(ISM)技术的人员跨部门协同目标评价指数与障碍因素分析方法;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了基于决策实验室技术(DEMATEL)方法的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施的主要驱动因子和影响因素;为有效评价精益绿色系统集成协同融合的程度提出了制造企业精益绿色能力成熟度模型(LGCMM)框架,建立了制造企业精益绿色集成协同(LGS)数学模型,对制造企业精益绿色系统实施水平成熟度进行评估。为研究制造企业精益绿色系统集成协同运行的实现路径,归纳总结出在中国制造企业应用精益绿色制造来实现可持续运营的具体策略和路径,并进一步逻辑推演出具体框架体系。该运行体系从战略、运营、操作三个层面系统结合而成,并包含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和工具来指导制造企业成为精益绿色企业,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废物问题的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物问题的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决定核污水入海事件的国际法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二、本文研究背景 |
(一)福岛核污水的由来 |
(二)福岛核污水的处置方案 |
(三)国际社会的态度 |
三、核废料处置的国际法律制度 |
(一)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标准 |
(二)《核安全公约》 |
(三)《乏燃料管理安全与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 |
(四)《伦敦倾废公约》 |
(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
四、日本福岛核污水入海的国家责任 |
(一)跨界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理论 |
1. 传统的国家责任 |
2. 跨界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 |
3. 跨界核污染的国家责任 |
(二)福岛核污水入海构成国际不法行为 |
1. 对《伦敦倾废公约》的违反 |
2. 对《核安全公约》的违反 |
3. 对《乏燃料管理安全与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的违反 |
4. 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违反 |
(三)福岛核污水入海将导致损害性后果 |
五、对日本核污水入海事件妥善处理的建议 |
(一)风险预防原则的事前应用 |
1. 敦促日本政府改变核污水排海的决定 |
2.联合制定安全处理核污水的方案 |
(二)争端解决机制的事后应用 |
1. 外交途径 |
2. 国际仲裁 |
3.国际司法 |
(三)完善核废料处理的国际立法 |
1.制定核废料排放的国际统一安全标准 |
2.增强相关条约的强制执行力 |
3.在核事务领域引入不遵守情事程序 |
(四)强化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调查监督权 |
(五)周边国家加强环境监测、保留索赔证据 |
六、结语 |
(3)中国危险废物管理的历史沿革——从“探索起步”到“全面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1 探索起步阶段(1995年以前) |
2 体系构建阶段(1995—2003年) |
3 能力构筑阶段(2003—2013年) |
4 全面提升阶段(2013年至今) |
5 展望 |
(5)京津冀工农城固废跨产业跨区域协同利用解决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京津冀固废综合处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固废信息统计口径不一 |
2.2 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 |
2.3 固废种类多协同处理不足 |
3 京津冀工农城固废协同利用的解决方案 |
3.1 建立固废产排特征、协同处置与综合利用数据库 |
3.2 固废协同处置关键技术研发 |
3.3 产业示范、协同处置机制和商业模式推广 |
4 结论 |
(6)危废焚烧系统烟囱红烟排放原因分析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危险废物定义及我国危险废物处置概况 |
1.1.1 危险废物来源与分类 |
1.1.2 危险废弃物危害 |
1.1.3 危险废物的处置方法 |
1.2 危险废物焚烧系统常规污染物排放控制 |
1.3 危险废物焚烧厂的红烟排放问题 |
1.3.1 该危废焚烧厂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红烟排放问题介绍 |
1.3.2 国内固废焚烧厂排放的红烟情况及原因分析 |
1.3.3 有色烟羽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2.实验方法与分析设备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装置及成分分析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危废焚烧系统烟囱红烟成因分析 |
3.1 红烟产生原因分析 |
3.2 焚烧系统排放红烟路径分析 |
3.2.1 尾部烟气污染物测试分析 |
3.2.2 红烟中红色颗粒物成分分析 |
3.2.3 布袋除尘器除尘效果分析 |
3.2.4 湿法脱酸塔内吸收液成分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Fe(OH)3 絮状物生长规律研究 |
4.1 分形理论 |
4.2 DLA模型模拟Fe(OH)3 絮状物生长规律 |
4.2.1 不同粒子数时的分形体形状 |
4.2.2 不同粒子数时的最大回转半径及分形维数变化 |
4.3 试验法研究Fe(OH)3 絮状物生长规律 |
4.3.1 不同浓度和反应时间对絮状物生长的影响 |
4.3.2 不同搅拌速度对絮状物生长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红烟治理措施研究 |
5.1 前言 |
5.1.1 脱酸塔吸收液颗粒物来源 |
5.1.2 脱酸塔吸收液颗粒物脱除方案选择 |
5.2 实验装置介绍 |
5.3 过滤法对吸收液颗粒物脱除效果分析 |
5.3.1 吸收液颗粒物浓度较高的脱除效率 |
5.3.2 吸收液颗粒物浓度较低时的脱除效率 |
5.3.3 不同粒径颗粒物中Fe元素含量比较 |
5.4 药剂添加法消除红烟 |
5.4.1 焦亚硫酸钠对红烟消除效果试验 |
5.4.2 自动加药装置 |
5.5 红烟在线监控平台 |
5.5.1 红烟在线监控平台作用 |
5.5.2 设计思路 |
5.5.3 主要实现的功能 |
5.5.4 操作使用说明 |
5.5.5 红烟在线监控平台运行效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内容与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7)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改革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完善课程建设方案 |
1.1 课程内容调整,紧密结合突出性固体废物管理与污染控制问题 |
1.2 明细课程大纲,修订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及其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体系 |
1.3 增设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对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认识和理解 |
1.4 强化课程设计过程管理,贯穿理论教学环节 |
2 建设教学团队,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课程建设 |
2.1 教学团队建设 |
2.2 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 |
2.3 教学手段的创新探索 |
3 教学实践科研相互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4 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分析,反馈持续改进 |
5 结论 |
(8)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城市代谢概念的历史与演变 |
1.2.2 城市代谢的核算与模型方法发展 |
1.2.3 城市系统的范围研究 |
1.2.4 城市系统的管理研究 |
1.3 问题提出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城市代谢系统多元复杂性协同识别 |
2.1 问题阐述: 系统复杂性特征分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投入产出分析 |
2.2.2 生态网络分析 |
2.2.3 多元统计分析 |
2.3 案例一: 基于不同能源使用形式的广东省动态能源投入产出分析 |
2.3.1 引言 |
2.3.2 模型建立 |
2.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4 主要结论 |
2.4 案例二: 未来能源系产业级预测与互动风险评估 |
2.4.1 引言 |
2.4.2 模型建立 |
2.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4.4 主要结论 |
2.5 案例三: 水利工程影响下的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分析 |
2.5.1 引言 |
2.5.2 模型建立 |
2.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5.4 主要结论 |
2.6 案例四: 基于逐步聚类假设提取模型的中国三废治理 |
2.6.1 引言 |
2.6.2 模型建立 |
2.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6.4 主要结论 |
2.7 案例五: 中国地区三视角多层次产业级的具体碳排放清单 |
2.7.1 引言 |
2.7.2 模型建立 |
2.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7.4 主要结论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 |
3.1 问题阐述: 环境不平等分析 |
3.2 研究方法 |
3.2.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
3.2.2 网络平衡方法 |
3.2.3 多元统计分析 |
3.3 案例一: 集群规模下的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分析 |
3.3.1 引言 |
3.3.2 模型建立 |
3.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4 主要结论 |
3.4 案例二: 南方电网碳排放转移轨迹下的具体环境责任分配 |
3.4.1 引言 |
3.4.2 模型建立 |
3.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4 主要结论 |
3.5 案例三: 电能替代政策干预下的输电网络中体现的跨区域碳转移 |
3.5.1 引言 |
3.5.2 模型建立 |
3.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4 主要结论 |
3.6 案例四: 中国地区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研究 |
3.6.1 引言 |
3.6.2 模型建立 |
3.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6.4 主要结论 |
3.7 案例五: 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关系的经济模拟 |
3.7.1 引言 |
3.7.2 模型建立 |
3.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7.4 主要结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系统交互式生态环境经济均衡优化管理 |
4.1 问题阐述: 城市系统管理 |
4.2 研究方法 |
4.2.1 系统优化模型 |
4.2.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
4.3 案例一: 阶梯碳税清单下的多级区域均衡联动响应分析 |
4.3.1 引言 |
4.3.2 模型建立 |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4 主要结论 |
4.4 案例二: 碳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影响的交互均衡分析 |
4.4.1 引言 |
4.4.2 模型建立 |
4.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4 主要结论 |
4.5 案例三: 贸易战背景下的未来中国电力系统管理 |
4.5.1 引言 |
4.5.2 模型建立 |
4.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4 主要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贡献与创新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荣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前言 |
第一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 |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问题 |
一、国际投资与其环境效应问题 |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问题 |
三、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的法律逻辑分析 |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律制度 |
一、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和案例 |
二、投资国关于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
三、东道国关于外商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
四、投资国与东道国双边投资协定之法律协调 |
第三节 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及其问题 |
一、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介绍 |
二、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的问题 |
第二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 |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与预防原则 |
一、预防原则之概述 |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国家预防责任之体现 |
三、中国境外投资中预防责任之体现 |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国家预防责任 |
一、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 |
二、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
三、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
四、中国境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三节 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相关之国家预防责任 |
一、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 |
二、各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
三、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
四、中国境外投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四节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中国家预防责任 |
一、国际投资协定之环境条款 |
二、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现状 |
三、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完善 |
第三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 |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
一、传统国家责任理论 |
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致国家责任 |
三、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之具体构成要件分析 |
四、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分析和完善建议 |
第二节 私人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
一、域外私人行为之国家归责 |
二、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
第四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 |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 |
一、国家责任的主要形式 |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相关国家责任的形式 |
第二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
一、跨界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
三、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损失分担机制之完善 |
第三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赔偿责任之免责情形 |
一、同意或重大过错 |
二、不可抗力 |
三、危难和危急情形 |
四、已经采取了一切必要和适当措施 |
第五章 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第一节 核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一、核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
二、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责任分析 |
三、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二节 航天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一、航天领域事故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
二、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
三、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三节 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一、石油产业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
二、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赔偿责任分析 |
三、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及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精益和绿色制造集成协同及兼容性研究现状 |
1.2.2 精益和绿色制造集成协同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现状 |
1.2.3 精益和绿色制造集成协同实证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研究 |
2.1 精益绿色制造技术集成协同对废弃物减少绩效的影响 |
2.1.1 精益绿色制造技术集成绩效相关分析与假设 |
2.1.2 试验方法 |
2.1.3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2.1.4 试验结论 |
2.2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协同实施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2.2.1 问题的提出 |
2.2.2 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 |
2.2.3 实证分析与结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效应研究 |
3.1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对组织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构建 |
3.1.1 模型假设的理论基础 |
3.1.2 理论假设和框架模型 |
3.2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对组织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3.2.1 量表变量设计和数据收集整理 |
3.2.2 实证方法的选取 |
3.2.3 假设检验分析与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施方法研究 |
4.1 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实践方法评价与集成 |
4.1.1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多目标评价体系 |
4.1.2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集成 |
4.2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集成应用案例研究 |
4.2.1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集成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案例 |
4.2.2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基于碳效率指标的价值流程图应用案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协同机制研究 |
5.1 基于内部人员跨部门整合的精益绿色制造协同机制 |
5.1.1 问题的提出 |
5.1.2 内部人员横向整合构建跨部门精益绿色共同目标 |
5.1.3 内部人员纵向整合识别精益绿色实践实施障碍 |
5.2 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精益绿色制造协同机制 |
5.2.1 利益相关者角度的驱动因素分析 |
5.2.2 利益相关者角度的驱动因素评价 |
5.3 制造企业精益绿色系统制造集成协同模型 |
5.3.1 精益绿色协同模型概念框架 |
5.3.2 精益绿色协同模型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协同运行设计 |
6.1 精益绿色集成协同管控战略方法 |
6.2 精益绿色集成协同在运营层面的运行 |
6.2.1 全局精益绿色 |
6.2.2 精益绿色集成协同核心要素 |
6.3 精益绿色集成协同在操作层面的运行 |
6.4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评价方法研究 |
6.5 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案例分析 |
6.5.1 公司运营层面的策划 |
6.5.2 公司制造车间操作层面实施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废物问题的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决定核污水入海事件的国际法应对[J]. 马忠法,郑长旗.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22(01)
- [2]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2(01)
- [3]中国危险废物管理的历史沿革——从“探索起步”到“全面提升”[J]. 何艺,霍慧敏,蒋文博,丁鹤,靳晓勤,胡华龙.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 [4]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22)
- [5]京津冀工农城固废跨产业跨区域协同利用解决方案研究[J]. 陈宋璇,王云,吕东,胡芝娟,梁金生. 中国有色冶金, 2021(05)
- [6]危废焚烧系统烟囱红烟排放原因分析及治理研究[D]. 钟浦城. 浙江大学, 2021(01)
- [7]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改革与建设[J]. 孙英杰,王亚楠,王华伟,李卫华,卞荣星,赵建伟,张大磊. 四川环境, 2021(04)
- [8]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D]. 翟梦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9]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D]. 贾辉. 中国政法大学, 2021(11)
- [10]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及协同机制研究[D]. 朱小勇.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