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减影介入放射(DSA)在儿童肢体血管及相关疾病的表现及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化[1](2021)在《CT能谱多参数成像联合前、后置ASIR-V技术在门静脉检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T能谱多参数成像联合前、后置ASIR-V技术在门静脉检查中降低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CT门静脉成像检查的病人共6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使用低碘浓度(300mg I/ml)、低总量(按1.0ml/kg体重计算)对比剂,门脉期采用能谱联合前置40%权重ASIR-V模式扫描,平扫、动脉期及延迟期均采用常规模式扫描。对照组使用高碘浓度(350mg I/ml)、常规用量(按1.5ml/kg体重计算)对比剂,平扫及三期增强均采用常规模式扫描。将实验组门脉期原始能谱数据上传到GE ADW4.7工作站,首先进行如下操作:(1)选择optimal CNR程序以获得显示门静脉的最佳单能量值,再从主机中重建出后置100%权重ASIR-V的门静脉最佳单能量图像。(2)选择Material Suppressed Iodine(MSI)程序获得碘抑制图作为虚拟平扫图像。然后由两位高年资医生用双盲法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门静脉图像、实验组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实验组与对照组门静脉图像中肝实质、门静脉的CT值及噪声,计算出肝实质、门静脉的SNR及CNR。测量实验组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中肝实质、脾脏实质、胰腺实质的CT值及噪声,计算出肝实质、脾脏实质、胰腺实质的SNR。并将这些主观及客观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再邀请一位具有丰富腹部诊断经验的医师分别对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中检出的病灶进行分类并统计数目,分别比较不同种类病灶的检出率及病灶特性(大小、CNR)的差异性。计算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并比较。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门静脉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比较结果:实验组门静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3.86±0.51分,对照组主观评分为4.11±0.62分,两组间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P=0.88)。肝实质、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支、门静脉左支CT值及噪声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T值均高于对照组而噪声均低于对照组。肝实质、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支、门静脉左支SNR(实验组分别为14.04±2.85,21.34±6.74、20.45±6.02、22.90±6.63,对照组分别为6.60±1.69,6.89±1.40、7.46±1.76、7.56±1.73)以及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支、门静脉左支CNR(实验组分别为:13.60±7.20、11.71±6.99、11.51±6.80,对照组分别为:3.14±1.35、3.16±1.40、3.03±1.19)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3.14、11.90、11.74、12.68、8.06、6.80、6.95,P<0.05)。(2)实验组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比较结果:真实平扫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4.97±0.12分,虚拟平扫为4.47±0.49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真实平扫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稍高于虚拟平扫(t=5.95,P<0.05)。肝左叶、肝右叶、脾脏、胰腺的CT值(真实平扫分别为:63.23±7.64HU、62.06±7.55HU、54.37±2.82HU、47.63±8.08HU,虚拟平扫分别为:58.58±8.43HU、55.35±6.20HU、47.89±2.86HU、41.83±6.87HU)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真实平扫CT值高于虚拟平扫(t值分别为3.66、9.06、9.64、6.19,P<0.05)。肝左叶、肝右叶、脾脏、胰腺的噪声及SNR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实平扫噪声均高于虚拟平扫而SNR均低于虚拟平扫。病灶检出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碘摄入量减少约43%,门脉期有效辐射剂量减低约48%。结论CT能谱多参数成像联合前、后置ASIR-V技术在门静脉检查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其中最佳单能量联合前、后置ASIR-V技术成像可以在明显低辐射剂量、低碘摄入量的情况下获得与常规技术相当的门静脉图像质量。且虚拟平扫可用来部分代替真实平扫,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辐射剂量,又缩短了扫描时间。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2](2021)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与死亡率、截肢事件的发生以及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该全球血管指南(GVG)着重于CLTI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以此来改进循证的护理方法和强调关键性研究的亟需。CLTI相比严重肢体缺血一词更为可取,因为后者意味着灌注受损取决于单一阈值,而不是连续数值。CLTI是一种周围动脉疾病(PAD)伴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时间>2周)的临床综合征,排除静脉性、外伤性、栓塞性和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有疑似CLTI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血管专科。对肢体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分期是基本措施,目前采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基于伤口分级、缺血分级和足部感染(WIfI)的威胁性肢体分类系统。此外评估CLTI需要进行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检查,首选测量足趾压力。循证的血运重建(EBR)取决于三条相互独立的轴:病患风险、肢体的严重程度和解剖的复杂性(PLAN)。而确定一般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要根据程序评估和2年全因死亡率来定义。GVG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该系统涉及如何确定首选的目标动脉路径以及评估肢体通畅性,并将治疗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最优的血管重建策略取决于开放性旁路手术中自体静脉的可利用性。推荐EBR是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到的最佳有效数据。对于有进展性肢体威胁和高度复杂疾病的一般风险患者,静脉搭桥可能是首选方法,而解剖结构不复杂、肢体威胁中等或高病患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每一位CLTI患者都应该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血栓、降脂、降压和调节血糖的药物,以及给予戒烟、饮食、运动和预防性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指导。此外EBR建议进行长期的肢体监测。非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如脊柱刺激、气动加压、前列腺素类药物和高压氧)的有效性尚未明确。用于CLTI的再生医学方法(如细胞、基因疗法)仅限于严格执行的随机临床试验。GVG促进CLTI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终点的标准化,并且强调一项关键的卫生系统倡议:重视多学科小组和优质的保肢中心的重要性。
宋宇[3](2021)在《磁共振3D TOF-MRA和ZTE-MRA在脑血管成像及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传统三维时间飞跃法MRA(3D Time-of-Flight MRA,3D TOF-MRA)和新型零回波时间MRA(Zero Echo Time MRA,ZTE-MRA)技术的成像质量,探究ZTE-MRA在脑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及在部分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20年1月于我院放射科行脑血管3D TOF-MRA及ZTEMRA的病人的影像资料,共计31例,其中男13例,女18例。首先由两名具有丰富神经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对影像资料进行质量评分,评分内容为图像的血管可视化及饱和伪影两方面,并采用Kappa检验评估两名阅片者评分的一致性,经两名医师商讨后确定最终评分,再使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3D TOF-MRA及ZTE-MRA成像的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其次对比两组图像的各项客观评价指标,分别测量和计算图像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和对比度(Contrast Ratio,C),后采用配对样本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名阅片者的质量评分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0.6),ZTE-MRA评分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682,0.635,3D TOF-MRA评分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705,0.785;ZTE-MRA与3D TOF-MRA成像的血管可视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分别为3.65±0.49,3.61±0.56;在饱和伪影方面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分别为3.94±0.25,2.81±0.54。除在动脉瘤介入术后栓塞段成像的SNR,ZTE-MRA成像客观评估的各项指标均高于3D TOFMRA成像(P<0.05)。结论:ZTE-MRA与传统3D TOF-MRA成像技术相比,在血流状态不稳定、存在磁化率伪影的血管部位的成像表现更为出色。
杜雪婷,杨洋,黄文华,陈武标[4](2021)在《基于医学影像技术的3D打印临床应用与突破》文中指出背景:3D打印作为影像技术"实体化"的延伸,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为了满足临床应用需求,不同成像原理的影像技术与3D打印结合使得其在医学应用上有了更多可能。目的:总结不同成像原理影像技术与3D打印结合在医学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综述分析。方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CNKI、sinoMed及万方数据库,使用主题词"3D printed,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Additive Manufacturing,Ultrasonography,Ultrasound,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T,Computed Tomography,PET/CT,s PECT/CT,Radiotherapy,Digital subtraction,Ds A,3D打印,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放疗,核医学"等检索近5年内相关文献,最终纳入61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基于不同类型影像数据的3D打印医学应用主要分为临床应用、设备应用及教学应用,讨论不同影像数据源的优缺点,并概述了当前不同影像技术与3D打印结合应用的难点;②目前医学3D打印技术基于放射原理成像成型的临床应用较广,并且使用相对成熟;③而随着3D打印技术应用的深入,非电离成像方式MRI、超声也在应用中展现出较大潜力。
林宜圣[5](2017)在《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腔内介入技术在TASCⅡ分型标准中C、D型股腘动脉病变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探讨TASCⅡ分型标准的临床应用限度,和拓展腔内介入技术治疗股腘动脉病变适应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的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患者共55例(64条患肢)。男34例,女21例,年龄47~82岁,平均73±9.5岁。病变长度为15.5~26.4cm,平均19.6±5.3cm。TASCⅡ C型39例,TASCⅡ D型16例。64条肢体接受腔内介入治疗。其中49条肢体选患侧股动脉顺行穿刺,15条选对侧股动脉穿刺,“翻山”至患侧施行手术,3条肢体行腘动脉或膝下动脉逆行穿刺。单纯球囊扩张治疗7条,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术治疗48条,共置入支架77枚(金属裸支架68枚,覆膜支架9枚)。应用内膜下再通术(SIA)开通闭塞段8条。行血管腔内斑块旋切术4条。随访观察中31条患肢术后出现再狭窄≥50%,其中24条患肢再次行溶栓、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等介入治疗。通过评价技术成功率、Rutherford 7分级法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随访ABI、一期通畅率、二期通畅率和救肢率,评估腔内治疗在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通过Cox回归模型评估各因素与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本组TASC 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患者64条患肢,开通患肢59条,5条患肢因无法通过闭塞段或术中并发症终止手术,技术成功率92.2%。成功开通的59条患肢术后临床症状均改善。足背动脉ABI平均值由术前的0.35±0.12上升为术后1个月0.89±0.10,胫后动脉ABI由术前的0.43±0.15上升为术后1个月0.90±0.13。术前术后AB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Rutherford 7分级法分级统计,经介入治疗后临床有效率为92.2%(59/6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示临床疗效改善程度主要受吸烟、糖尿病、严重肢体缺血(CLI)、TASCⅡ D型(比C型)、膝下动脉流出道数目、病变动脉钙化、裸支架植入(比单纯球囊扩张)等多因素影响。手术并发症有:动脉痉挛、内膜掀起和夹层、动脉对比剂外溢、动脉远端栓塞、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迷走神经反射、穿刺点血肿和假性动脉瘤等,总发生率20.3%(13/64)。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19.3个月(6~24个月)。1、3、6、12、18和24个月的累积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8.3%、91.5%、84.3%、61.1%、53.1%、31.1%。随访观察中31条患肢术后出现再狭窄≥50%,其中24条患肢再次行溶栓、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等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和术后24个月二期通畅率分别为70.4%和60.0%。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短期疗效主要受吸烟、糖尿病、严重肢体缺血(CLI)、TASCⅡ D型(比C型)、膝下动脉流出道数目(1、2、3条)、病变动脉钙化、裸支架植入(比单纯球囊扩张)等因素影响,前6项因素降低临床疗效,裸支架植入提高临床疗效。术后再狭窄的高危害比因素主要为:男性(比女性),TASCⅡ D型(比C型),吸烟和糖尿病。结论1.介入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措施,可以减轻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病变间歇性跛行症状并提高严重缺血患者的救肢率。2.虽然腔内介入治疗在长段病变治疗中的一期通畅率不高,但相对于外科手术,其二期通畅率相近。3.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短期疗效主要受吸烟、糖尿病、严重肢体缺血(CLI)、TASCⅡ D型(比C型)、膝下动脉流出道数目(1、2、3条)、病变动脉钙化、裸支架植入(比单纯球囊扩张)等因素影响,前6项因素降低临床疗效,裸支架植入提高临床疗效。术后再狭窄的高危害比因素主要为:男性(比女性),TASCⅡ D型(比C型),吸烟和糖尿病。4.TASCⅡ指南对于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推荐治疗意见:A型首选血管腔内治疗;B型倾向于选择腔内治疗;C型若手术风险不高,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D型首选外科手术治疗。本研究的结果提示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疗效满意,安全性高,可作为首选治疗。
苏浩波[6](2016)在《Syngo iFlow评估症状性下肢动脉缺血介入腔内成形术前后循环变化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Syngo iFlow软件评估下肢动脉症状性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前后患肢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及其与传统临床疗效评估方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介入腔内治疗40例下肢动脉慢化闭塞症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58-85岁,股胴动脉TASC 11 B/C型病变)病历资料。收集术前术后完整的忠肢循环状况的评估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疼痛、冷感、跛行)评估、蹀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测量等,评价手术疗效。运用Syngo iFlow对术前术后患肢足踝部TTP值进行测量,评价肢端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采集术前和术后的股总动脉分叉部、胭动脉分叉部、踝关节水平TTP值以及胭动脉分叉部股总动脉分叉部、踝关节水平与胭动脉分叉部之间TTP差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由2名血管介入及影像诊断专科医生采用比较评价DSAjfSyngo iFlow两种方法显示血流和灌注变化信息的质量。分别采用t检验、Wilcixin秩和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Syngo iFlow口传统临床评估方法对腔内治疗前后患肢循环改善评估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40例患者通过腔内治疗成功修复股胭动脉段重度狭窄及闭塞病变。术前传统临床方法评估:疼痛评分(1.88±1.62)、冷感评分(2.15±1.25)、跛行评分(2.90±0.84)、ABI(0.35±0.08)、TcPO2(27.39±5.26 )mmHg:术后1周内评估:疼痛评分(0.22±0.42)、冷感评分(0.23±0.42)、跛行评分(0.63±0.59)、ABI(0.66±0.07)、TcP02(40.75±3.42)m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均有显着改善。SyngoiFlow评估:术前足踝水平点测量TTP值(14.54±1.89)s,术后足踝水平点测量TTP值(10.40±1.98)s;术前足踝水平区域测量TTP值(20.08±3.05)s,术后足踝水平区域测量TTP值(16.43±2.52)s,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足踝部区域血流灌注明显改善。术前股胭动脉TTP差值和胭踝动脉TTP差值分别为(6.88±1.90)s、 (8.66±1.79)s,术后股胭动脉TTP差值和胭踝动脉TTP差值分别为(4.()5±1.25)、 (7.82±1.87)s,两处TTP差值减小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血流速度增快。Spearman相关性分析足躁部点测量ΔTTP和△ ABI、△TcP02之间呈正相关(r=0.53,0.33,P<0.05):区域测量△TTP和△ABI、△TcP02之问呈正相关(r=0.63,0.41,P<0.05)。运用Syngo iFlowDSA两种方法评判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结果比较,认为Syngo Flow图像观察质量较DSA图像质量优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yngo iFlow软件可以用来实时量化分析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血管成形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其评估结果与传统临床疗效评估方法具有一致性。
付雨菲[7](2014)在《头颅CT低剂量技术及去伪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双源CT低剂量技术在头颅平扫的临床应用目的(1)探讨炫速双源CT (Dual-source CT, DSCT)100kV管电压联合基于原始数据域的迭代重建(Sinogram Af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SAFIRE)在头颅平扫检查的可行性及价值。(2)评价炫速双源CT智能最佳kV扫描技术(CARE kV)在头颅平扫中的应用及价值。材料和方法(1)60例行炫速双源CT头颅平扫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A组:管电压120kV,开启全自动动态实时射线剂量调控技术(CARE Dose4D)(参考电压120kV、参考电流320mAs);B组:管电压100kV,开启全自动动态实时射线剂量调控技术(CARE Dose4D)(参考电压120kV、参考电流320mAs),对B组采用SAFIRE1级重建得到C组图像;对B组采用SAFIRE2级重建得到D组图像;对B组采用SAFIRE3级重建得到E组图像;对B组采用SAFIRE4级重建得到F组图像:对B组采用SAFIRE5级重建得到G组图像。对7组图像的图像质量、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及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2)60例行炫速双源CT头颅平扫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A组:CARE kV设置为“On”及开启全自动动态实时射线剂量调控技术(CARE Dose4D)(参考电压120kV、参考电流320mAs);B组:CARE kV设置为"Off”及开启全自动动态实时射线剂量调控技术(CARE Dose4D)(参考电压120kV、参考电流320mAs)。对2组的图像质量、平均CT值、图像噪声、SNR、CNR及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脑白质及脑灰质的七组平均CT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用LSD-t法对脑白质及脑灰质的七组SD值进行两两比较,脑白质及脑灰质均为除A组和C组之间、F组和G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之外,其他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至G组SD值逐渐降低。B组较A组脑白质SD值增加10.33%,C组至G组较B组SD值降低14.89%,24.68%,32.34%,42.13%,45.53%。B组较A组脑灰质SD值增加15.2%,C组至G组较B组SD值降低10.76%,19.44%,27.78%,37.15%,43.75%。脑白质及脑灰质的SNR及CNR有统计学差异(P<0.05),再用LSD-t法对7组SNR及CNR两两比较,脑白质SNR除A组、B组两组、A组和C组两组和F组、G组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之外,其他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灰质SNR除A组、C组两组、B组和C组两组、F组和G组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之外,其他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NR除A组、B组两组、A组、C组两组、A组、D组两组、B组、C组两组以及C组、D组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他各组均有统计学差异。七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4.03±0.67)分、(4.00±0.69)分、(4.03±0.67)分、(4.10±0.55)分、(4.20±0.48)分、(4.10±0.55)分、(3.93±0.78)分,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ED为(2.11±0.24) mSv,B组的ED为(1.73±0.26)mS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B组的ED减少18%。(2)两组的平均C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D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脑白质SD值较B组增加4.33%,脑灰质SD值较B组增加3.32%。两组SNR值及C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脑白质SNR较B组降低2.72%,脑灰质SNR较B组降低1.88%, CNR降低3.86%。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00±0.59)分、(4.10±0.5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ED为(1.63±0.12)mSv,B组的ED为(2.10±0.25) mS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的ED减少22.60%。结论(1)头颅平扫100kV结合SAFIRE重建与120kV扫描得到的图像质量相媲美,辐射剂量较120kV组降低18%,可以用于临床。且SAFIRE5级重建中推荐使用SAFIRE3级。(2)采用同时开启CARE kV及CARE Dose4D(参考电压120kV、参考电流320mAs)行头颅CT检查,可获得优质图像,并显着降低辐射剂量。第二部分双源CT去伪影技术在头颅中的临床应用目的(1)通过对动脉瘤术后的患者行双源CT扫描并进行单能谱后处理软件行伪影的处理,探讨单能谱软件在减少金属伪影方面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术后评估及愈后评价提供新的影像选择。(2)评价多种后处理方式对减轻后颅窝伪影方面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40例颅内动脉瘤术夹闭后行双能头颅CTA复查的患者,采用单能谱成像(Monoenergetic)软件进行图像分析,选择40-190keV间隔每10keV的16组不同能谱值(keV)对颅内动脉夹产生的金属伪影进行后处理,这16组图像与融合图像共17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及图像伪影的分析和评估。(2)临床需要行头颅CT平扫并且后颅窝有伪影的成人患者40例,分别采用不同后处理方式减轻后颅窝伪影。A组卷积核D30,B组卷积核D24,C组卷积核D34,D组为A组行SAFIRE3级重建后图像Q3,E组为单能谱软件处理后的16组图像,F组为行SAFIRE3级重建后经单能谱软件处理后的16组图像。分别评价A-D组及E、F组中16组图像的后颅窝伪影,并对各感兴趣区域伪影指数和对比噪声比进行分析。结果(1)伪影指数40-90keV组高于混合组,90keV组与混合组无差别,而100-190keV组均低于混合组。对比噪声比40-60keV组及120-190keV组低于混合组,而70-110keV组与混合组无差别,数值上80-100keV高于混合组。主观图像质量方面软组织在40-90keV组的伪影减少不明显,在100-190keV组伪影明显减少,评分增加。对于金属夹的观察,40-90keV组图像质量无提高,100-190keV组伪影比混合组明显减少。(2)六组三个部位的平均CT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D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组最小,SNR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F组最大。E、F两组的16个亚组平均CT值随keV增大呈递减趋势,80keV时SD值最小,SNR值最大。结论(1)双能量CT单能谱去金属伪影技术可在选用合适的单能量重建后,消除或减轻金属夹产生的线束硬化伪影对图像的影响,使处理后的图像更能符合临床工作的需要。(2)D30经SAFIRE3级重建后的图像,减轻伪影效果较好;D30图像经SAFIRE3级和单能谱软件再处理后的图像,减轻伪影效果更佳;单纯卷积核D24图像最佳。
卢文鹏[8](2014)在《血管内介入与显微外科脑血管搭桥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颅内夹层性动脉瘤诊断及治疗困难,预后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颅内夹层性动脉瘤的患者采用个体化血管内治疗方式,与传统的显微外科脑血管搭桥治疗颅内夹层性动脉瘤方法及疗效进行对照分析,以降低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目的,为临床提供具有应用价值的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自2008年12月至2012年10月于多中心临床对比研究的夹层动脉瘤患者40例;选择标准:经影像学确诊的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分组治疗,实验组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后根据结果选择合适方法对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对照组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后选择显微外科脑血管搭桥手术治疗。研究术后3个月、6个月以Glasgow(GOS)评分分级、术后并发症及术前等待时间为指标进行疗效分析;根据术前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动脉瘤位置、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两两配对,排除不能配对的患者,通过筛选后,对其中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20例和行脑血管搭桥治疗得患者20例进行分析。对比出院3个月、6个月后的GOS评分、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脑积水、脑梗塞、二次手术等)和术前等待时间,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等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哪种治疗方法疗效确实。结果:1术后3个月Glasgow预后评分比较。脑血管搭桥组病人4例预后不良,其中2例死亡,预后不良率为20.00%;血管内治疗组2例预后不良,其中1例死亡,预后不良率分10.00%。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经spss计算得出:t=2.6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6个月Glasgow预后评分比较。脑血管搭桥组病人3例预后不良,其中2例死亡,预后不良率为15.00%;血管内介入治疗组2例预后不良,其中1例死亡,预后不良率分10.00%。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经spss计算得出:t=2.9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并发症情况脑血管搭桥组中3例病人行两次搭桥手术、2例术后感染、1例因长期卧床并发肺炎、1例脑积水,并发症发生率为35%;血管内治疗组1例并发脑积水、1例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0%。血管内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脑血管搭桥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术前等待时间对比血管内治疗组术前等待时间为(0.6±0.7)d,脑血管搭桥组术前等待时间为(13.9±2.9)d,血管内治疗术前等待时间明显少于脑血管搭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本次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中,从预后GOS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和术前等待时间方面来看,血管内治疗组要优于脑血管搭桥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在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中,血管内治疗和脑血管搭桥都是可选的方法,但血管内治疗在预后GOS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和术前等待时间三方面要优于脑血管搭桥治疗。
白爱国,马光慧,滑炎卿[9](2013)在《双能量CT血管造影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双能量成像技术并不是一个崭新的名词,早在1925年即被提出,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真正应用于临床研究[1],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早期双能量成像的临床应用。然而当时由于技术上的缺陷(例如分辨率低,扫描时间长和配位不准等),并没有被广泛应用[2]。近几年来由于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临床需求的不断增加,双能量成像技术已经在临床实践中被逐渐广泛应用起来,其中在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的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通过对国内外近期文献收集分析,对DECTA的原理和应用进行综述,期望有助于读者对DECTA有总体的认识和了解。?
应琦[10](2012)在《磁共振TRICKS在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磁共振分辨对比剂动态增强技术对糖尿病足小腿动脉病变中诊断的价值,并与DSA对比比较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比较其诊断效能。方法:对临床收集的拟诊糖尿病足小腿动脉病变的患者18例,对每个病例先后在1周内进行小腿动脉TRICKS和DSA检查,TRICKS及DSA检查均进行双侧小腿动脉检查,共计36条患肢;主要观察胭动脉、胫腓动脉主干、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共216条血管节段。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资料卡方检验,检验水准a=0.05,比较TRICKS和DSA检查对小腿动脉的狭窄诊断有无统计学差别。计算TRICKS检查发现狭窄部位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对TRICKS和DSA检查进行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进行一致性分析,P<0.05作为有无统计学差别的标准。结果:在216个动脉节段中,两种检查显示一致187条,被TRICKS高估21条,低估8条。TRICKS对于小腿狭窄动脉的判断平均的准确度为86.57%,平均的敏感度为90.98%,特异度为75.79%。TRICKS和DSA检查结果按血管狭窄程度精确分级,两者总符合率为86.57%,足背动脉符合率明显偏低为80.56%。TRICKS检查发现狭窄部位的狭窄率与DSA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结论:TRICKS是诊断小腿动脉病变的一种可靠方法,在识别血管有无狭窄方面与DSA基本等同,TRICKS与DSA比较诊断价值接近;对小腿动脉的诊断存在一定优势。
二、数字减影介入放射(DSA)在儿童肢体血管及相关疾病的表现及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减影介入放射(DSA)在儿童肢体血管及相关疾病的表现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CT能谱多参数成像联合前、后置ASIR-V技术在门静脉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门静脉影像检查技术、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3)磁共振3D TOF-MRA和ZTE-MRA在脑血管成像及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脑血管成像的常用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基于医学影像技术的3D打印临床应用与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资料来源 |
1.2文献筛选标准 |
1.3文献质量评估 |
2结果Results |
2.1基于X射线成像在医学3D打印的应用研究 |
2.1.1 CT |
2.1.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2.1.3放射治疗 |
2.2基于非电离成像在医学3D打印的应用研究 |
2.2.1 MRI |
2.2.2超声检查 |
2.3基于分子放射性核素成像在医学3D打印的应用研究 |
3讨论与总结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s |
3.1影像技术的不足 |
3.2挑战与未来 |
(5)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临床概况 |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流行病学 |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危险因素 |
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病理学基础 |
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表现 |
五、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的转归 |
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诊断 |
第二节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分期、分型标准和治疗推荐 |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症状分期 |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血管解剖分型 |
三、2014SCAI股-腘动脉介入共识声明 |
第三节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概况 |
一、去除危险因素 |
二、运动和康复治疗 |
三、药物治疗 |
四、血管外科手术治疗 |
五、血管腔内治疗 |
六、外科手术联合血管腔内治疗(Hybrid surgical and endovasculartherapy) |
七、干细胞治疗 |
八、中医药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设备和器材 |
三、治疗方法 |
四、观测指标和评价标准 |
五、随访 |
六、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一、患者一般资料 |
二、患者临床特征 |
三、介入治疗结果及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一、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的临床特点 |
二、TASCⅡ指南对C、D型股腘动脉指导价值的限度 |
三、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相关情况 |
四、临床疗效评价和再狭窄危险因素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Syngo iFlow评估症状性下肢动脉缺血介入腔内成形术前后循环变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重症下肢动脉缺血的诊断与血流动力学评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头颅CT低剂量技术及去伪影技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双源CT头颅平扫低剂量技术的临床应用 |
一 100kV结合SAFIRE技术在双源CT头颅平扫中的应用 |
二 新双源CT CARE kV技术在头颅CT平扫的临床应用 |
第二部分 双源CT去伪影技术在头颅中的临床应用 |
一 单能谱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 |
二 多种后处理方案在减轻后颅窝伪影中的应用 |
结论 |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在校期间参与课题 |
在校期间获得奖励 |
致谢 |
(8)血管内介入与显微外科脑血管搭桥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双能量CT血管造影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DECTA的基本成像原理 |
二、血管检查的应用进展 |
1. MRA: |
2. DSA: |
3. DUS: |
4. CTA: |
三、DECTA的技术实现 |
1. DECTA设备: |
2. DECTA的后处理:DECTA的后处理软件功能主要有虚拟平扫、骨质和钙化斑块去除及斑块成分的分析等。 |
四、DECTA的临床应用 |
1. 头颈部血管: |
2. 体部血管: |
3. 四肢血管: |
4. 冠状动脉: |
(10)磁共振TRICKS在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缩写、术语表 |
目次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究对象纳入标准 |
2.2 纳入病例的一般情况 |
2.3 究的技术路线及流程 |
2.4 DSA及MR成像设备及扫描标准制定 |
2.5 数据获得 |
2.6 诊断方法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5 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四、数字减影介入放射(DSA)在儿童肢体血管及相关疾病的表现及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CT能谱多参数成像联合前、后置ASIR-V技术在门静脉检查中的应用研究[D]. 陈化.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J].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Z1)
- [3]磁共振3D TOF-MRA和ZTE-MRA在脑血管成像及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对比研究[D]. 宋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医学影像技术的3D打印临床应用与突破[J]. 杜雪婷,杨洋,黄文华,陈武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18)
- [5]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D]. 林宜圣. 南方医科大学, 2017(11)
- [6]Syngo iFlow评估症状性下肢动脉缺血介入腔内成形术前后循环变化的初步研究[D]. 苏浩波. 南京医科大学, 2016(02)
- [7]头颅CT低剂量技术及去伪影技术的临床应用[D]. 付雨菲.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8]血管内介入与显微外科脑血管搭桥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D]. 卢文鹏. 承德医学院, 2014(05)
- [9]双能量CT血管造影的应用进展[J]. 白爱国,马光慧,滑炎卿.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22)
- [10]磁共振TRICKS在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D]. 应琦. 浙江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