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消除电场分量静态效应的静改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杰[1](2020)在《物探方法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岩溶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尤其以西南地区岩溶最为发育,包括川、鄂、湘部分地区。岩溶在宏观上的发育和分布主要受到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水动力条件控制。在地下工程建设活动中,岩溶常出现突水、突泥、坍塌等危险,因此查清岩溶发育位置,并做好预防措施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岩溶发育具有隐蔽性以及探测对象复杂性,往往单一的方法会出现误判和漏判的情况,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探方法可以减少这种情况发生。本文结合两个工区地质情况、岩溶地球物理性质和物探方法应用特点,选择了高密度电法、音频大地电磁法、探地雷达法进行研究和应用。岩溶的发育离不开水,因此岩溶溶洞常表现出低阻特征,有时洞内干燥也表现出高阻特征,岩溶溶洞充填物的变化使其和围岩具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特征。这些物性差异特征为高密度电法、音频大地电磁法和探地雷达法的使用奠定了基础。高密度电法装置类型较多,结合前人大量工程实例证明,在复杂背景干扰噪声条件下采集数据,温纳装置抗干扰性强,采集的数据可靠性更高,因此本文高密度电法数值模拟主要是在温纳(α、β、γ排列)装置下进行的。根据岩溶常表现为低阻、高阻性质以及在发育上往往不是单个存在,通过数值模拟得到高密度电法具有直观清晰的反应地下电阻率分布特征,岩溶在视电阻率剖面上表现为低阻圈闭、高阻圈闭以及半圈闭异常等具有明显解译标志;同时由于温纳装置不同排列有不同勘察特点,面对野外复杂的地质情况高密度电法在岩溶探测上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音频大地电磁法(EH-4)具有探测深度大、范围广、经济、高效等特点常用来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岩溶调查,根据岩溶常呈现高、低阻性质以及其发育往往伴随着一些地质构造,通过数值模拟得到,岩溶在TE模式下表现为圈闭的形态,在TM模式下,表现为高、低阻条带状异常。由于TE模式适合水平构造成像,TM模式适合垂直构造成像,岩溶探测时面对复杂的地质对象在成像处理时,常需要综合考虑,选取效果最好的成果图展示。对探地雷达法数值模拟,以溶洞充填物为模型,根据雷达波图像中表现特征得出溶洞顶部同相轴常呈水平特征和两侧为双曲线特征,根据波的极性变化,分析识别在半充填型溶洞中空气和水介质分界面,某种程度上可以对溶洞含水情况定性判定;在充填水介质的溶洞中雷达波衰减严重,不利于深部成像。由于高密度电法适合浅表岩溶探测,具有直观,准确反映地下电阻率分布特征,音频大地电磁法适合更大范围、更大深度岩溶调查,根据音频大地电磁法常对浅表岩溶探测分辨率较低,因此常联合高密度电法解决像隧道岩溶这种埋藏纵深大且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探测。相比高密度电法而言,探地雷达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以对岩溶溶洞充填物定性判断,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溶洞的含水量进行判定,通常将这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岩溶的识别率,即解决了高密度电法识别不准,雷达探测深度不够的问题。单一物探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探方法,结合每种方法之间的优缺点或者互补关系,可以提升岩溶探测准确性。最后结合两个典型工程实例,分别展开高密度电阻率法、探地雷达法和高密度电法、音频大地电磁法综合探测,并结合地质资料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译。通过不同背景下的岩溶探测,总结得到相关方法集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流程;总结不同工程背景下多种物探方法在岩溶探测如何互补,这对于隐伏岩溶探测物探方法选择以及综合解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锡明[2](2015)在《伊通盆地深部结构地球物理特征提取与综合研究》文中认为伊通盆地的勘探实践证明,在盆地内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据中石油第三次资源评价,在该盆地石油资源可达7.3亿吨油气当量,是吉林油田重要的油气勘探及储量接替领域。近年来,油气勘探在伊通盆地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齐家古潜山的C37井获得瞬间流量高达25600m3/h的气流,在西北缘C51井获得85000m3/d气流,所取得的勘探成果充分展示了伊通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伊通盆地位于吉林省东部,属于郯庐断裂带北延部分,呈北东45°~55°方向,狭长带状分布,为第三系沉积断陷盆地。多年来,为了深化该盆地的地质认识,加快盆地油气勘探的步伐,人们一直致力于对断裂构造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远远满足不了油气勘探的需求,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思路及研究方法,搞清制约盆地油气勘探的断裂系统及其盆地的深部地质结构,以便深化盆地的地质认识及油气成藏规律,发现油气规模储量,尽快使伊通盆地成为后续增产上储的接替领域。目前,对盆地断裂构造的研究还仅限于地震资料,由于盆地内断裂构造复杂、地层挤压破碎严重导致地震难以成像,无法利用地震资料深化盆地断裂系统的研究。更难以应用地震资料研究伊通盆地深部的地质结构,尤其是盆地的基底内幕、潜山及古生界的分布进行认识。本论文的研究就是利用盆地所取得的重磁电、地震、钻井和地质等资料,以刘光鼎教授的“一、二、三、多”解释原则为指导,应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技术,进行伊通盆地深部结构研究。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开展了多种综合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的探索,进行了深部结构地球物理特征提取,结合地质、地震和钻井资料,建立了盆地的断裂模式,深化了盆地断裂特征及基底内幕结构的认识,为深部油气勘探提供依据,并形成了一套应用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盆地复杂断裂系统、深部地质结构的新思路及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的流程,为开展同类研究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料处理及解释的经验。在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方面,本文应用多种现代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提出了利用三维密度畸变界面和三维重力视深度总梯度识别断裂信息方法。创造性的应用重力视深度滤波处理方法建立三维重力场,进行三维总梯度处理,有效地突出了断裂构造引起的重力梯度异常在三维空间的变化特征;将三维密度反演新理论应用于断裂系统的研究中,通过三维密度畸变面来研究断裂结构。在盆地火山岩分布的研究中,应用三维磁化率反演方法所获得的三维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结合钻遇火山岩井资料,成功地预测了火山岩的三维空间分布。利用三维密度与三维电阻率反演成果,结合砂砾岩与沉积岩之间的密度、电阻率差异,预测砂砾岩分布;通过研究基底岩性物性特征和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综合钻井资料和前人的地质研究成果,研究基底岩性分布;依据大地电磁测深电阻率垂向变化特征进行地质体属性识别,用钻井资料和高品质的地震资料对剖面作分层标定,并沿电性层横向起伏变化进行追索分层,结合研究区的实测物性资料,建立地质地球物理模型,进行重电约束反演,研究深部构造及基底内幕结构特征。本论文通过以上综合地球物理处理解释方法在伊通盆地的应用,获取了更多的深部地质结构的地球物理信息,对盆地的断裂特征、火山岩分布、砂砾岩分布、基底起伏特征、基底内幕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取得了深化盆地研究的一系列成果。(1)深入研究重、磁、电处理方法,提出三维重力视深度总梯度和三维密度畸变界面识别断层信息方法,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以往重磁常规处理着重于二维地球物理场的分离,研究地质体在平面上重磁响应,为了提取线性构造的三维重力场信息,提出三维重力视深度总梯度处理、三维密度反演识别断裂构造地球物理信息的方法,建立断层三维密度模型,进行三维密度反演和三维重力视深度总梯度试算,结果与模型吻合。通过对伊通盆地奢岭地区三维密度反演、三维重力视深度总梯度处理,获取三维密度和三维重力总梯度模异常,重力梯度极值连线和高强度密度畸变界面均清晰地反映了控盆边界断裂三维结构特征,并且梯度极值连线对次级断裂信息也有较好的显示。(2)针对研究的内容,建立伊通盆地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应用体系,有效地提取了伊通深部结构地球物理特征信息,为开展同类盆地研究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料处理及解释思路。1)采用变阶滑动趋势分析提取重力陡峭梯度带上的局部重力异常;2)三维重力视深度总梯度处理和三维密度反演识别断裂三维结构信息;3)重磁电二、三维反演,确定岩石密度、磁化率和电阻率二、三维空间结构变化特征;4)对大地电磁测深电阻率反演成果数据进行波场变换偏移成像、残差法和梯度法处理,提取盖层之间的电阻率差异信息;5)重电震约束反演,研究深部地质结构。(3)从重、磁、电地球物理场特征出发,进行目标场提取,研究了盆地深部结构特征,揭示了伊通盆地古生界构造格局,为下步古生界新层系油气勘探提供依据。1)断裂结构特征及与油气关系西北缘断裂较连续和平直,活动时间较长、规模较大,走向呈北东向,为高角度断裂,断面倾角沿走向变化较大,断层面局部呈舒缓波状S型产出,总体向盆地内倾,表现为正断层,在靠山屯附近倾向发生倒转而向盆地外倾;西北缘发育有平行于主断裂的次级断裂,多为逆冲断层,其断裂组合有两种形式:“犁式”与“y”冲断组合、反“y”冲断组合。新近纪因盆地反转挤压作用,在靠近盆地西北缘的地层发生强烈破碎变形,形成一条平行于盆地西北缘断裂展布的逆冲反转带,宽2-4km,基本贯通全盆地;逆冲挤压反转带下盘圈闭条件及封闭性良好,近岸水下扇体发育,物性较好、储层厚度较大,靠近生烃中心,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目前油气勘探的重要有利区带。盆地东南缘边界断裂呈扭曲展布,倾向盆地内,为早期形成、断入岩石圈基底的深大断裂,对伊通盆地形成和演化起着协调拉分作用。断裂分段性明显,特别是在马鞍山镇与大孤山镇之间断裂走向、倾向变化较大。2号断裂主要经历了早期较强的张性活动和晚期挤压活动,调节岔路河断陷与鹿乡断陷的构造活动,具有对梁家构造带和五星构造带控制作用。2号断层上盘为梁家构造带,下盘为五星构造带,两盘存在巨大的垂向断距;2号断层早期表现为张性,对盆地的沉积控制具有重大作用;后期发生压扭作用,具有逆冲性质,为油气运移主要通道。2)砂砾岩的分布规律及其油气远景通过研究C49、C51井钻遇的砂砾岩物性特征,发现砂砾岩与周围的泥岩密度电阻率有较大的差异常,密度、电阻率分别大0.14g/cm3、15Ω.m以上。利用三维密度、电阻率反演,了解西北缘密度、电阻率在三维空间的变化,结合砂砾岩沉积环境,预测砂砾岩的分布,同时综合区内的构造特征,提出了万昌组砂砾岩2个油气勘探有利目标区。3)基底内幕结构及油气潜力盆地基底岩性以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体分布为主,前第三系次之。基底顶面岩性以花岗岩为主,前第三系基底沉积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缘与东南缘断裂带内侧,呈条带状分布。变质岩主要分布在马鞍山镇-大孤山镇之间,围绕火山口分布。伊通盆地深部存在古生界证据:在控盆断裂的外侧有石炭-二叠系分布,其岩性为泥岩、灰岩、板岩、砂岩;大地电磁电阻率断面深部一般均有低电阻率体存在;基底内地震有层状反射;伊通盆地C37井天然气成因为煤型气;C27井侧钻井在伊通盆地基岩段钻遇碳酸盐岩,有力地证明了伊通盆地深部存在石炭-二叠系地层。基底内幕为两层结构:上层为花岗岩,下层为石炭-二叠系地层。从整体来看,石炭-二叠系地层埋深均大于2000m,一般在3000-4500m之间。石炭-二叠系地层主要发育在盆地的西北缘和东南缘,中部马鞍山镇-鹿乡镇之间由于花岗岩大规模侵入,石炭-二叠系地层残留不多,东南缘石炭-二叠系地层比西北缘埋深浅。石炭-二叠系构造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石炭-二叠系在基底顶面构造带、断阶带、斜坡带之下均存在局部隆起。通过重、磁、电、震及钻井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基底内存在4座潜山:小孤山-尖山高潜山带、五星高潜山带、万昌-齐家低潜山带和搜登站高潜山带,总面积达到565km2,其中万昌-齐家低潜山带已获得工业气流。C27侧钻井碳酸盐岩Ro分布在0.7-1.6%之间,进入成熟-高成熟度阶段,是较好的烃源岩,因此伊通盆地具有古生界新层系油气勘探潜力。
张刚[3](2015)在《长周期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法是研究地球壳幔电性结构的重要方法。国内利用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法进行大范围探测始于2008年,目前专门针对长周期大地电磁的研究相对较少。概括起来,长周期大地电磁的研究在两方面还有待深入:首先是长周期大地电磁数据处理问题,长周期大地电磁的信号特点、仪器设备、测站布设、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等方面与常规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相比都有其特殊性[1]:其频率更低、信号更微弱、采集时间更长、受干扰更大,研究上述条件下的长周期大地电磁数据处理问题有利于提高长周期大地电磁的处理精度;其次是长周期大地电磁正反演问题,例如对于长剖面、大深度的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传统的一维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二维矩形边界模型、三维长方体边界模型都不再适用,有必要研究地球曲率带来的影响。本文主要聚焦于第一个问题即长周期大地电磁数据处理问题进行研究,采取的对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信号特征及噪声分离技术进行研究,二是对长周期大地电磁张量阻抗估算进行研究,第三是提出基于磁场相关的远参考大地电磁方法。在研究以上方法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周期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模块。利用上述模块对攀西地区的实际长周期大地电磁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了攀西地区的壳幔电性结构特征,为该区强震发生机理、动力学问题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长周期大地电磁信号特征及噪声分离。分析了天然长周期大地电磁场的极化方向随频率变化具有任意性,相干度较高接近于1,时频特征显示同一频率的能量谱在时间曲线上分布均匀、变化缓慢,低频(10000s)电磁场强度比“死频带”(4s-20s)要高出约2个数量级,且低频部分的电场强度明显高于磁场强度;利用7种小波基函数对常见的仿真方波、阶跃和脉冲噪声这三种人文噪声压制效果进行了对比,发现db小波对上述人文噪声的压制效果最好,而中值滤波对脉冲噪声的压制效果优于db小波。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周期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模块。系统分析了全信息矢量相干度和常相干度对资料的筛选过程,认为这两种方法对测深资料处理效果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实际资料处理时,建议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实现了最小二乘法、M估计Robust算法和基于重复中位数的Robust算法,将三种估算方法应用于实测长周期大地电磁资料处理并进行了对比,结果认为重复中位数估计Robust算法处理结果较优,而M估计Robust算法处理效果介于重复中位数估计Robust算法和最小二乘法之间;将所编写程序模块应用于标准时间序列和实际长周期资料处理当中,并将处理结果与开源软件EMTF以及商业软件PRCMTMV进行对比,说明自主编写的程序模块计算正确。提出了基于磁场相关的远参考大地电磁处理方法,优化了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曲线,从而提高长周期大地电磁勘探效果。通过对仿真数据进行分析,模拟了在不同参考道、不同信噪比、仅参考道或仅基站含噪声条件下,常规远参考大地电磁对测深曲线的影响。由于常规远参考大地电磁法大都关注噪声与信号之间,或者基站噪声与参考站噪声之间的非相关性,却较少考虑基站与参考站磁场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由此提出基于磁场相关的远参考大地电磁方法。通过在基站原始资料段中添加仿真三角波、方波、正弦波噪声,分析阻抗张量估算过程的中间数据并对比处理结果,认为基于磁场相关的远参考大地电磁法能够比常规远参考大地电磁法得到更好的测深曲线,对实测资料的处理结果也说明基于磁场相关的远参考大地电磁法优于常规远参考大地电磁法。攀西构造带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将上述长周期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模块应用于盐源-永善长周期大地电磁剖面实际资料处理,并通过相关反演软件反演得到沿剖面的电性结构特征。电性结构特征发现攀西构造带岩石圈存在高电阻率异常,参考其他地球物理和地表地质资料,认为攀西岩石圈高阻柱可能存在巨厚的基性、超基性岩的堆积,并推断现今的攀西岩石圈高阻柱可能是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通道以及巨厚的基性超基性岩的堆积通道。并探讨了电性结构特征和强震震源之间的关系。
张继锋,冯兵,商磊磊[4](2014)在《基于小波分析的MT静态效应识别及校正》文中认为大地电磁测深中,观测结果常受静态效应的影响而发生畸变,增加了资料解释工作的难度。基于小波分析理论,提出使用Daubechies小波分解对有静态效应测点进行有效识别。建立含有静态体并镶嵌有高阻异常体的地垒模型,分别采用中值滤波方法、相位法和小波分析方法进行了静态效应的校正。结果表明:相位法校正结果不稳定,相对误差随频点起伏较大;中值滤波方法在高频段误差较大;基于多尺度小波分析校正方法比较稳定,误差基本不超过5%,能够有效的压制静态效应。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某区大地电磁(MT)实测数据进行了静态效应识别和校正,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李爱勇[5](2012)在《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与深层构造识别》文中研究指明长岭断陷是松辽盆地中规模较大的断陷,深层地质结构复杂、火成岩发育,地震勘探资料在深层难以获得高品质的火成岩及基底反射层信息,且钻遇深层的探井较少,资料有限,对深层的研究不够系统、全面和深入,制约了本区深层油气勘探进程。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本区的断裂构造,火山岩的分布与厚度,基底的岩性及起伏形态等深层地质结构特征,是长岭断陷深层油气勘探的关键。本文以地质、地震、钻井、岩石物性、重磁测量及CEMP资料为基础,以刘光鼎教授的“一、二、三、多”解释原则为指导,应用综合地球物理物理方法技术,系统反演了长岭断陷深层构造。采用水平方向导数、小子域滤波及水平总梯度等断裂信息强化手段,提取反映断裂的重、磁、电异常信息,划分出105条深层基底断裂,并结合地震、地质等己知资料研究了长岭断陷的断裂构造展布规律,以北北东、南北、北西向断裂控制了断凹、断凸的展布格局;依据火山岩磁性特征,利用小波分析对磁异常进行不同尺度分解,利用磁力异常小波变换细节异常划分不同深度和规模的中-基性火山岩分布,间接圈定了研究区内的火山岩分布范围;利用地震-重力联合反演法,剥离地面T4以上地层重力效应和深部区域场,分析了基底构造特征,认为本区基底岩性较为复杂,区内发育了石炭-二叠系浅变质岩和海西、燕山期侵入岩,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区东、西两边,石炭-二叠系浅变质岩分布在工区中部;东部C-P基底下有前震旦系地层分布。;利用改进的Parker法和剖面地震-重力联合反演法,反演了基底顶面埋深,进一步取得了T4-T5厚度图,即:营城组、沙河子组、火石岭组并层等厚图,并层厚度总体变化特征呈现为“东、西薄、中间厚”,营城组、沙河子组及火石岭组在长岭断陷中部最为发育,有两个发育中心:长岭断凹、乾安断凹;根据空间域重力垂向二次和四次导数异常,圈定多个有利局部构造;依据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结合石油地质条件,对长岭断陷深层油气勘探远景进行了评价,指出了3个Ⅰ类远景区,即:腰英台-达尔罕次断凸、长岭牧场次断凹和乾安断凹;另有3个Ⅱ类远景区,即:查干花次断凹、大安南断凸与苏公坨-龙凤山断阶带西段。
李爱勇,柳建新,杨生[6](2011)在《大地电磁资料处理中有效视电阻率的利用》文中认为有效视电阻率与大地电磁响应阻抗张量矩阵的模相对应,是坐标旋转不变量,在一维条件时有效视电阻率等于常规视电阻率aρ,在二维条件时等于TρE和TρM的几何平均,具有降维特征。因静态效应不影响有效视电阻率的曲线形态,所以可用平移法进行静校正,由于与旋转轴无关,对有效视电阻率进行二维反演可避免因极化模式判别不准确而带来的反演结果偏差。经系统的讨论,认为在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处理解释中,可充分利用有效视电阻率发挥作用。
刘俊昌[7](2011)在《大地电磁测深时间域拓扑处理去静态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全面了解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基础上,针对目前已有的大地电磁测深静态效应校正方法存在的不通用问题,引入数学拓扑原理为大地电磁法去静态效应提出了一种以野外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的可通用的全新方法——时间域拓扑处理去静态效应方法。为实现这一新方法,本文做了以下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工作:1)在对前人大量的文献、资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空间滤波法、阻抗张量分解法、瞬变电磁资料校正法、正反演计算法、已知地质信息的综合解释法等,所有现有的静态校正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均受一定的限制条件和人为认识参与的局限,使其难以成为可广泛应用的通用校正方法。2)从空间采样的实质出发,通过研究连续剖面(CEMAP)观测的布设特点发现,对相邻电偶极电场观测值进行叠加(电场具有可叠加性)可提取出连续剖面(CEMAP)观测结果中所隐含的变极距观测信息。据此,本文提出对连续剖面(CEMAP)的电场观测结果进行叠加拓扑处理,以获取同一记录点不同极距的观测结果。用以反映和刻画出该记录点与局部不均匀体边界的空间关系,以达到探测浅部地质体和去除静态偏移的目的。率先将拓扑方法引入物探数据处理领域。3)利用前人的理论模型,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局部不均匀体上不同部位各记录点随拓扑观测极距变化可能出现的静态偏移模型。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了拓扑处理结果的图形展示和分析解释方法。4)采用逐级叠加技术解决了现有单点观测仪器所获原始时间序列数据记录格式复杂(非适应拓扑处理采集记录格式)以及占用存储空间大等给拓扑处理所造成的技术难点。编制了适应单点两分量和剖面单分量标量叠加的两个拓扑处理程序。为拓扑处理软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5)通过野外实验对这一新方法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表明,拓扑处理技术新方法可以实现去静态的目的。野外实验也证实现有仪器设备性能指标可满足拓扑处理的基本要求,为我们开发更先进的仪器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参数。
李爱勇,杨生[8](2007)在《MT资料处理解释中有效视电阻率的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有效视电阻率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它与大地电磁响应阻抗张量矩阵的模相对应, 是个坐标旋转不变量,在一维条件时有效视电阻率等于常规视电阻率ρa,在二维条件时等于ρTE 和ρTM的几何平均,具有降维特征。因静态效应不影响它的曲线形态,所以可用平移法进行静校正,又因与旋转轴无关,对有效视电阻率进行二维反演可避免极化模式判别不准确带来的反演结果偏差。所以建议在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处理解释中充分利用有效视电阻率发挥作用.
李爱勇,唐冬春,杨生[9](2004)在《直接消除电场分量静态效应的静改方法》文中认为大地电磁测深法(MT)中的静态效应使实测的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发生畸变,导致反演解释得出错误的结果。本文基于大地电磁测深响应在高频时应具有一维响应特征这一认识,提出了对实测电场分量直接进行校正,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采用电场分量校正法可同时校正静态对MT中诸如电性主轴、二维偏离度、椭率等参数产生的畸变,使其反映出真实的地质意义。
杨生[10](2004)在《大地电磁测深法环境噪声抑制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大地电磁测深(MT)的目的在于探测地下不同深度上介质的导电性结构,它的全过程包括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反演解释。数据质量是基础,是关键,大地电磁测深的应用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质量。 如何有效地抑制各种电磁噪声,提高信噪比,消除静态效应,保证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质量,这始终是大地电磁资料采集与处理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大量的实测资料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研究了大地电磁场信号特征和环境噪声(电磁干扰和静态、地形影响)对MT资料的影响规律后,提出并研究了多种抑制环境噪声,提高数据质量的方法技术,最后通过应用实例,证实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论文通过研究不同地区近万个实测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获得了MT方法中所利用的天然电磁场的特征,并与全球电磁场平均振幅进行了对比研究。对MT资料中的噪声提出了多种分析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大地电磁测深中噪声来源、频谱特征和对MT资料质量的影响规律。引入CSAMT的理论,对MT勘探中电干扰和磁干扰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证实了磁场的信噪比要优于电场的,指出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电磁信号并不全部是干扰,其中一部分构成了有用信号。通过误差理论分析,得到了视电阻率误差与相位误差的数学关系,该结论对合理制定大地电磁测深规范以及正确建立MT反演解释的目标函数具有重要意义。用感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地质噪声对MT资料的影响规律。 论文研究了实测资料中的误差对反演解释结果的影响,明确了误差传递规律,以及静态效应对反演解释结果的影响规律,论文探讨了MT观测频率分布间隔的合理性问题。 对目前几乎所有的静态校正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结合实例作了客观评述,指出了它们的应用条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了静态效应对视电阻率曲线、阻抗相位曲线、电性主轴、二维偏离度等参数的影响规律。论文从静态效应的机理出发,提出并研究了一种对实测电场进行静校正的方法一阻抗张量校正法,该方法对阻抗张量进行了校正,所以由张量各要素计算出的所有MT参数(视电阻率,阻抗相位,二维偏离度,椭率等)均得到了校正。使这些参数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地质信息,克服了目前仅对视电阻率实施静态校正存在的问题。 从信号相关分析的角度,论文对远参考方法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纠正了目前对该方法的一些错误认识,通过具体的试验工作(如不同参考信号道试验,不同参考距试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获得了较系统的技术参数,首次提出参考距应为设计最大勘探深度的14倍。提出了电场道也可以做远参考道并与参考点的地质特征无关。论文从4个方面肯定了远参考方法在抑压制噪声中的作用,同时指出了远参考方法难以改善低频资料质量的事实。采用远参考处理时资料的误差棒会增大,文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 论文通过理论研究、针对性的试验和各种参考方式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了阻抗相位资料比视电阻率资料受噪声干扰小的结论。基于这一结论,首次提出并研究了利用阻抗相位抑制视电阻率资料中的噪声干扰的方法与原理。 通过分析目前资料圆滑方法无法消除飞点的现实,提出并研究了利用层状目标函数拟合实测资料,剔除MT资料中飞点的方法。该方法避免了常规圆滑方法对资料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并通过数值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文中提出的抑制噪声方法己逐步应用到作者所承担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处理项目中,目前完成了30多个MT(CEMP)资料处理项目,累计产值达数千万元。论文最后介绍了其中的一个应用实例,MT资料处理结果与已知地震剖面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与钻井资料相吻合,证实了各种去噪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二、直接消除电场分量静态效应的静改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接消除电场分量静态效应的静改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物探方法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预期成果 |
第2章 岩溶地质成因及物探方法应用 |
2.1 岩溶的地质成因 |
2.2 岩溶在工程中常见灾害 |
2.3 物探方法技术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球物理方法原理及技术 |
3.1 高密度电阻率法 |
3.1.1 高密度电阻率法概述 |
3.1.2 高密度电阻率法基本原理 |
3.1.3 高密度电阻率法装置及特点 |
3.1.4 数据处理 |
3.2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 |
3.2.1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概述 |
3.2.2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基本原理 |
3.2.3 数据采集 |
3.2.4 数据处理 |
3.3 探地雷达法 |
3.3.1 探地雷达法概述 |
3.3.2 探地雷达基本原理 |
3.3.3 数据采集 |
3.3.4 数据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物探方法数值模拟研究 |
4.1 高密度电法正演模拟 |
4.1.1 高密度电法正演理论 |
4.1.2 高密度电法正演数值模拟 |
4.2 音频大地电磁法正演模拟 |
4.2.1 大地电磁法正演理论 |
4.2.2 音频大地电磁法正演数值模拟 |
4.3 探地雷达法正演模拟 |
4.3.1 探地雷达正演基本原理 |
4.3.2 探地雷达数值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用实例 |
5.1 物探方法在灰岩地区岩溶调查 |
5.1.1 工区概况 |
5.1.2 物探异常推断解释 |
5.1.3 钻孔验证与结论 |
5.2 物探方法在隧道中的勘察 |
5.2.1 工区概况 |
5.2.2 物探异常推断解释 |
5.2.3 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伊通盆地深部结构地球物理特征提取与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郯庐断裂形成、演化及其研究现状 |
1.2.2 伊通断裂构造演化、性质研究现状 |
1.2.3 综合地球物理应用现状及进展 |
§1.3 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论文取得成果及创新之处 |
1.5.1 论文取得成果 |
1.5.2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地貌 |
§2.2 地质概况 |
2.2.1 区域地质 |
2.2.2 地层 |
2.2.3 构造 |
2.2.4 火山活动 |
2.2.5 油气地质条件 |
§2.3 小结 |
第三章 区域地球物理背景 |
§3.1 地层岩石物性特征 |
3.1.1 地层岩石物性资料来源 |
3.1.2 地层岩石密度特征 |
3.1.3 地层岩石磁化率特征 |
3.1.4 地层岩石电阻率特征 |
3.1.5 综合物性特征 |
§3.2 重磁场特征 |
3.2.1 区域重磁异常特征 |
3.2.2 伊通盆地重磁异常特征 |
§3.3 大地电磁场特征 |
3.3.1 大地电磁纵向电导特征 |
3.3.2 电阻率异常特征 |
§3.4 小结 |
第四章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反演 |
§4.1 伊通盆地重磁数据处理与反演 |
4.1.1 向上延拓提取剩余场 |
4.1.2 变阶滑动趋势分析提取剩余场 |
4.1.3 小波多尺度分解提取剩余场 |
4.1.4 插值切割法提取剩余场 |
4.1.5 正则化滤波方法提取剩余场 |
4.1.6 重磁三维反演 |
4.1.7 重力约束反演方法 |
§4.2 重力异常提取断裂信息技术 |
4.2.1 重力水平总梯度处理 |
4.2.2 重力梯度带增强技术 |
4.2.3 三维断裂模型密度正反演 |
4.2.4 三维重力视深度总梯度处理方法 |
§4.3 伊通盆地电性特征提取 |
4.3.1 数据预处理 |
4.3.2 定性分析 |
4.3.3 二维大地电磁反演 |
4.3.4 三维大地电磁反演 |
4.3.5 波场变换偏移成像技术 |
4.3.6 电阻率梯度法 |
4.3.7 电阻率残差法 |
§4.4 小结 |
第五章 深部结构特征及综合解释 |
§5.1 深部断裂结构特征 |
5.1.1 重磁异常断裂结构识别 |
5.1.2 电阻率异常断裂结构识别 |
5.1.3 三维密度异常断裂结构识别 |
5.1.4 三维重力视深度总梯度断裂结构识别 |
5.1.5 断裂结构特征及与油气关系 |
§5.2 火山岩分布特征 |
5.2.1 岩浆岩活动规律 |
5.2.2 火山岩的地球物理特征 |
5.2.3 火山岩分布特征 |
§5.3 万昌组砂砾岩及油气预测 |
5.3.1 万昌组砂砾岩地球物理特征 |
5.3.2 万昌组砂砾岩分布预测 |
5.3.3 万昌组砂砾岩油气远景 |
§5.4 构造层埋深与构造单元 |
5.4.1 综合地质解释思路 |
5.4.2 典型剖面综合地质解释 |
5.4.3 主要构造层特征与构造单元划分 |
§5.5 基底内幕结构及油气潜力 |
5.5.1 基底岩性的特征分析 |
5.5.2 基底内幕结构特征 |
5.5.3 潜山油气潜力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长周期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1 大地电磁信号噪声分离研究现状 |
1.3.2 大地电磁张量估算方法研究现状 |
1.3.3 远参考大地电磁方法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1.5 论文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2章 长周期大地电磁信号特点及噪声分离 |
2.1 大地电磁信号场源 |
2.1.1 太阳日变 |
2.1.2 雷电 |
2.1.3 磁暴及磁亚暴 |
2.1.4 地磁脉动 |
2.2 长周期大地电磁信号特征 |
2.2.1 电磁场的极化方向 |
2.2.2 天然电磁场的相干度 |
2.2.3 天然电磁场的时频特征 |
2.3 长周期大地电磁噪声来源 |
2.3.1 场源噪声 |
2.3.2 地质噪声 |
2.3.3 人文噪声 |
2.4 长周期大地电磁信号去噪方法研究 |
2.4.1 离散小波变换 |
2.4.2 小波去噪原理 |
2.4.3 阈值选取 |
2.4.4 小波基函数 |
2.4.5 不同小波基去噪效果对比 |
2.4.6 针对脉冲噪声的中值滤波去噪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长周期大地电磁张量估算方法研究 |
3.1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长周期大地电磁阻抗张量估算 |
3.1.1 频率选择策略 |
3.1.2 频域处理 |
3.1.3 系统标定 |
3.1.4 张量阻抗的估算 |
3.2 全信息矢量相干度对数据的筛选 |
3.2.1 实验数据试验 |
3.2.2 实测数据试验 |
3.3 常相干度对资料的筛选 |
3.3.1 常相干度对正弦波干扰资料的筛选 |
3.3.2 常相干度对方波干扰资料的筛选 |
3.3.3 常相干度对三角波干扰资料的筛选 |
3.4 基于M估计的稳健估计方法 |
3.5 基于重复中位数估计的稳健估计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磁场相关的远参考大地电磁处理方法 |
4.1 常规远参考大地电磁处理方法 |
4.1.1 高斯噪声下的远参考大地电磁 |
4.1.2 不同噪声强度下的远参考大地电磁处理效果对比 |
4.1.3 噪声仅存在于基站或参考站时对测深曲线的影响 |
4.1.4 电道与磁道作为参考道的效果对比 |
4.2 基于磁场相关的远参考大地电磁处理方法 |
4.2.1 对方波干扰的测深曲线改善 |
4.2.2 对正弦波干扰的测深曲线改善 |
4.2.3 对三角波干扰的测深曲线改善 |
4.2.4 对实测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曲线的改善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用实例:攀西构造带壳幔电性结构特征 |
5.1 区域地质背景 |
5.1.1 研究区域的主要地层 |
5.1.2 研究区域的主要断裂带 |
5.2 研究区以往地球物理方法工作程度 |
5.2.1 速度结构特征 |
5.2.2 重磁特征 |
5.2.3 电性结构特征 |
5.3 测线布置 |
5.4 数据处理 |
5.5 电性结构特征 |
5.5.1 锦屏山构造带 |
5.5.2 攀西构造带 |
5.5.3 大凉山构造带 |
5.5.4 马边构造带 |
5.6 攀西岩石圈高阻柱及其地质意义 |
5.7 攀西构造带电性结构特征与强震震源的关系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4)基于小波分析的MT静态效应识别及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理论 |
1.1 小波的定义[17] |
1.2 静态效应特点 |
1.3 静态效应识别及校正 |
1.4 相位换算方法 |
2 理论模型分析 |
3 应用实例 |
4 结论 |
(5)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与深层构造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概况 |
2.2 地质概况 |
2.2.1 区域地质特征 |
2.2.2 地层 |
2.2.3 岩浆岩 |
2.2.4 构造 |
2.3 地层岩石物性 |
2.3.1 资料收集和利用 |
2.3.2 地层综合物性特征 |
2.3.3 岩浆岩综合物性特征 |
第三章 重磁场特征及数据处理 |
3.1 重磁资料来源 |
3.2 重磁数据处理方法 |
3.2.1 异常分离方法技术 |
3.2.2 断裂信息强化方法 |
3.2.3 重磁异常正反演技术 |
3.3 重力场特征与地质认识 |
3.3.1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
3.3.2 上延处理后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
3.3.3 布格重力剩余异常特征 |
3.4 磁力异常特征与地质认识 |
3.4.1 磁力(△T)化极异常特征与地质认识 |
3.4.2 磁力(△T)化极垂向二次导数异常特征与地质认识 |
第四章 CEMP资料处理分析 |
4.1 CEMP资料质量分析 |
4.2 CEMP资料处理方法 |
4.2.1 大地电磁去噪方法研究 |
4.2.2 静态改正方法研究 |
4.2.3 有效视电阻率及其应用 |
4.2.4 反演方法 |
4.3 反演成果分析 |
第五章 深部构造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
5.1 深部断裂构造研究 |
5.1.1 断裂在重磁电异常上的标志 |
5.1.2 利用重力异常划分断裂 |
5.1.3 利用CEMP异常划分断裂 |
5.1.4 长岭断陷深层断裂构造识别 |
5.1.5 主要断裂简述 |
5.2 深层火山岩研究 |
5.2.1 长岭断陷火山岩岩性与岩相 |
5.2.2 火山岩分布研究 |
5.2.3 火山岩厚度反演 |
5.3 基底顶面反演 |
5.3.1 重力Park法求取基底顶面埋深 |
5.3.2 重磁(电)震剖面联合解释 |
5.3.3 基底顶面深度图编制 |
5.3.4 基底顶面深度反演精度分析 |
5.3.5 基底顶面起伏特征 |
5.4 局部构造分析 |
5.5 构造单元划分 |
5.6 深层油气远景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
6.1 研究成果与认识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情况 |
(6)大地电磁资料处理中有效视电阻率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有效视电阻率 |
2 利用有效视电阻率进行资料处理的优势 |
2.1 在静态校正中的优势 |
2.2 在二维反演解释中对一些问题的回避 |
2.3 逐级反演成果联贯可比 |
3 结论与建议 |
(7)大地电磁测深时间域拓扑处理去静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1.2.1 空间滤波器校正法 |
1.2.2 阻抗张量分解法 |
1.2.3 瞬变电磁法数据校正法 |
1.2.4 正反演计算改正法 |
1.2.5 基于已知地质信息的解释法 |
1.2.6 其他方法 |
1.3 静态校正方法存在的问题 |
1.3.1 对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形态的影响 |
1.3.2 阻抗张量的畸变 |
1.3.3 静态效应对电性主轴的影响 |
1.3.4 静态效应对二维偏离度的影响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静态效应成因理论探讨 |
2.1 静态效应成因 |
2.2 静态效应的表象 |
2.3 现有改正方法的不适应性 |
2.4 静态效应中隐含的地电信息 |
2.4 小结 |
第3章 空间采样与静态效应 |
3.1 空间采样的物理实质 |
3.2 静态效应与空间采样的关系 |
3.3 观测电场叠加特性的物理意义 |
3.4 小结 |
第4章 拓扑处理方法原理及拓扑序列的意义 |
4.1 拓扑处理方法原理 |
4.1.1 处理方法及基本原理 |
4.1.2 处理方法的数学实质 |
4.2 拓扑序列的意义 |
4.3 现有观测仪器的精度及拓扑处理的可行性 |
4.4 拓扑处理成果的处理解释研究 |
4.5 小结 |
第5章 拓扑数据的采集及预处理 |
5.1 数据采集观测装置布设方式 |
5.2 拓扑处理程序编制 |
5.3 资料的分类整理与分析解释 |
5.4 时频变换及阻抗张量计算预处理 |
5.5 小结 |
第6章 新方法效果实验 |
6.1 现场布设及仪器参数选定 |
6.2 实验成果及效果分析 |
6.2.1 剖面试验结果及分析 |
6.2.2 单点不同频率视电阻率—极距曲线图分析 |
6.2.3 单点视电阻率—极距断面图结果分析 |
6.2.4 单频点剖面视电阻率极距断面图结果分析 |
6.2.5 拓扑处理的剖面效果 |
6.2.6 单点试验结果及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现场实验测点布设参数表 |
附录2 单点实验MT 点文件号说明 |
附录3 论文发表情况 |
附录4 发明专利 |
附录5 在读期间负责项目情况 |
附录6 拓扑处理程序源代码 |
附录7 个人简历 |
(9)直接消除电场分量静态效应的静改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静态效应机理 |
改正方法 |
实例 |
结束语 |
(10)大地电磁测深法环境噪声抑制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大地电磁测深法环境噪声分布规律及特点 |
2.1 大地电磁场特征 |
2.2 大地电磁测深法中的噪声干扰 |
2.3 MT资料中的噪声分析 |
2.3.1 全信息矢量相干度 |
2.3.2 视电阻率、阻抗相位离差 |
2.3.3 大地电磁信号相关分析 |
2.3.4 电磁场分量的信噪比 |
2.4 噪声分布规律及特点 |
2.4.1 电磁干扰的频谱特征 |
2.4.2 电干扰与磁干扰 |
2.4.3 地质噪声对MT资料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数据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
3.3 静态效应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
3.4 两个相关问题的讨论 |
3.4.1 取样间隔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
3.4.2 最低观测频率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静态效应对MT资料的影响及阻抗张量校正方法 |
4.1 前言 |
4.2 静态校正方法概述 |
4.3 阻抗张量静态校正法原理及方法 |
4.4 静态效应对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影响 |
4.4.1 静态效应对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形态的影响 |
4.4.2 静态效应对电性主轴的影响 |
4.4.3 静态效应对二维偏离度的影响 |
4.5 平面聚类滤波法 |
4.5.1 方法原理 |
4.5.2 应用实例 |
4.6 小结 |
第五章 远参考大地电磁测深法研究 |
5.1 前言 |
5.2 常规方法张量阻抗估算中的噪声影响 |
5.3 远参考方法原理 |
5.4 远参考技术对实测资料质量的改善效果 |
5.4.1 高频数据的改善 |
5.4.2 畸变曲线的校正 |
5.4.3 弱信号资料的恢复 |
5.4.4 整体曲线质量的提高 |
5.5 远参考方法中几个技术问题的分析讨论 |
5.5.1 满足噪声不相关的距离 |
5.5.2 满足信号相关的条件 |
5.5.3 磁参考与电参考 |
5.5.4 远参考点信噪比对资料的影响 |
5.5.5 参考道布极方位的任意性 |
5.5.6 不同参考距资料分析 |
5.5.7 远参考处理后阻抗方差的改变 |
5.5.8 关于Robust方法与远参考技术的联合处理 |
5.6 小结 |
第六章 利用相位资料对畸变视电阻率曲线的恢复 |
6.1 前言 |
6.2 实测资料试验 |
6.3 噪声对不同参考方式阻抗振幅及相位资料的影响 |
6.4 由阻抗相位计算视电阻率的递推公式 |
6.5 不同参考方式视电阻率与相位视电阻率的比较 |
6.6 利用阻抗相位资料对畸变视电阻率曲线的校正 |
6.6.1 对高频视电阻率资料的校正 |
6.6.2 1Hz-0.1Hz频带间资料的校正 |
6.6.3 指示视电阻率曲线尾支变化趋势 |
6.7 小结 |
第七章 层状目标函数拟合剔除飞点去噪法 |
7.1 前言 |
7.2 方法原理 |
7.2.1 理论函数的选择 |
7.2.2 实测资料与理论函数的拟合 |
7.2.3 飞点剔除 |
7.3 理论数据的去噪试验 |
7.4 实际资料的去噪 |
7.5 小结 |
第八章 应用-青海柴达木盆地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处理解释 |
8.1 前言 |
8.2 地质任务 |
8.3 地质及地球物理概况 |
8.4 资料处理及解释 |
8.4.1 数据处理解释原则及流程 |
8.4.2 数据处理方法 |
8.4.3 定性分析方法 |
8.4.4 资料反演方法 |
8.5 地质成果 |
8.5.1 基底性质 |
8.5.2 断裂构造 |
8.5.3 构造单元 |
8.5.4 基底埋深 |
8.5.5 油气远景 |
8.6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9.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9.2 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直接消除电场分量静态效应的静改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物探方法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研究[D]. 李文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伊通盆地深部结构地球物理特征提取与综合研究[D]. 周锡明. 中国地质大学, 2015(12)
- [3]长周期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 张刚.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2)
- [4]基于小波分析的MT静态效应识别及校正[J]. 张继锋,冯兵,商磊磊.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4(04)
- [5]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与深层构造识别[D]. 李爱勇. 中南大学, 2012(03)
- [6]大地电磁资料处理中有效视电阻率的利用[J]. 李爱勇,柳建新,杨生.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1(05)
- [7]大地电磁测深时间域拓扑处理去静态方法研究[D]. 刘俊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 [8]MT资料处理解释中有效视电阻率的利用[A]. 李爱勇,杨生. 第8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论文集, 2007
- [9]直接消除电场分量静态效应的静改方法[J]. 李爱勇,唐冬春,杨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S1)
- [10]大地电磁测深法环境噪声抑制研究及其应用[D]. 杨生. 中南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