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山核电站三期工程大型基坑开挖爆破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吴静[1](2019)在《核电EPC项目总图设计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是我国核电项目主要采用的项目管理方式,该模式强调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龙头地位和主导作用。在核电EPC项目管理中,工程质量是主要的控制目标,而设计质量又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在核电项目的设计专业中,总图设计专业的规划方案随不同的核电项目变化大,且设计工作贯穿一个核电项目建设周期的始终,因此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了整个核电EPC项目的目标完成,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本研究着眼于核电EPC项目总图专业设计管理,以系统化、程序化的设计质量管理方法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以提升设计成品质量为管理目标,采用流程分析的方法梳理总图专业设计的内容和步骤,研究专业设计的现状和特点,找出了涉及相关方众多、成品文件图纸多等两个特点。从现状特点出发,结合当前核电项目的质量问题案例,找出了总图专业与现场沟通存在问题、设计图纸近年校审差错率较高两类在设计中实际存在的质量问题。然后,根据5M1E原则绘制关联图,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针对原因逐一拟定对策措施,研究解决方案。这些提升设计质量水平的管理方案包括形成关键节点管控工具、改善与现场的沟通机制、推广使用成品文件校审清单、发布设计成品文件通用检查规定和全面实施经验反馈制度五项。质量提升方案在总图专业设计管理工作中逐一执行,并形成管理程序得到固化,提升了总图专业的设计质量及设计管理水平。上述提升方案执行后,在核电EPC项目上得到应用。通过两组案例进行验证:案例1——T项目基坑出渣通道施工方案的确定,案例中通过有效沟通机制和关键节点管控工具的执行,避免了曾多次发生过的总图专业与现场出现的沟通问题;案例2——对一段时间内设计图纸校审卡的统计调查,案例中通过标准化和制度化校审检查管理手段的实施,显着降低了总平面设计图纸成品文件的校审差错率。两个案例验证了管理提升方案在改善总图专业设计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证明了系统化、程序化的设计质量管理方法在核电EPC项目管理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王海粟[2](2019)在《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和分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雨后春笋版出现的多车道城际高速公路急需建设大量的隧道工程,能保证车辆通行速度的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得到了相当多的青睐。在采用钻爆法施工的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建设过程中,后行洞爆破施工必然对先行洞的结构的爆破响应,影响到先行洞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依托济南绕城高速南延线大岭隧道工程,采用现场监控量测和三维动力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后行洞爆破施工时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以及先行洞的爆破振动响应进行研究,并探讨了不同围岩参数和不同爆破设计参数对先行洞爆破振动的影响,并以主要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提出了振速预测方程,提出了近接隧道爆破振动影响分区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的数值分析模型,计算得到爆破地震波在围岩中的传播规律,并与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先行洞支护结构受力状态和振动速度的分布规律,可知迎爆侧的震动响应最为强烈,最危险部位位于掌子面前方510m处的迎爆侧边墙。(2)通过单一变量法对不同围岩参数的不同取值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知容重、弹性模量、粘聚力与爆破振动强度负相关,泊松比与爆破振动强度正相关,其中,弹性模量对爆破振动强度影响较大。(3)通过单一变量法对不同爆破设计参数的不同取值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知炸药爆速、装药密度、单次进尺与爆破振动强度正相关,其中炸药爆速和单次进尺对爆破振动强度影响极大,而升降压时间对爆破振动强度影响很小。(4)采用均匀设计法设计试验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基于隧道净距、装药量、炸药爆速、围岩弹性模量四个参数的衬砌振速预测公式,提出爆破振动影响的振速分区阈值,并提出基于振速预测公式和分区阈值的爆破安全进行评估方法,今后可对类似工程进行爆破预测和设计指导。
姚佳兵,徐新,付江山,赵星宇[3](2017)在《繁华商区深基坑爆破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深圳地铁7号线华新站繁华商业区基坑爆破开挖施工为工程背景,运用FLAC3D模拟基坑周边建筑物在各种炸药单耗量的工况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并分析炸药单耗量对周边建筑物震动动力时程的最大震速的影响,通过拟合炸药单耗量和各建筑物的最大振动速度的数值关系式,得出临界震动速度所对应的炸药单耗量,以达到炸药单耗量优化的目的。
刘桂荣[4](2014)在《大型核、火电厂取水结构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大型核、火电厂厂址多位于沿江、滨海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其取水构筑物均为大型水工结构,如超大超深的循泵房沉井、大口径取水管道和取水口等,施工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风险,因此针对沿江、滨海复杂软土地层中大型取水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前景。本文依托多个实际工程,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实测、方案比选等方法,对大型核、火电厂取水水工结构的循泵房沉井、取水隧道和取水口施工技术进行较系统性地研究,主要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开展深井降水工艺、沉井下沉、助沉纠偏措施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结合施工方案比选,研发了高灵敏性软土中保护沉井嵌套桩的工艺,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江边细砂与海岛高灵敏性软土区域的循泵房沉井施工,在保障工程安全顺利完成的同时加快了施工进度、降低了工程造价。2.针对华能金陵电厂取水盾构需穿越江底抛石沉降区的施工难题,开展了盾构隧道结合气压清障施工工艺和技术的研究,并将成果应用于该工程,使盾构顺利穿越抛石沉降区,可为类似清障工程提供参考。3.在始发段为岩、土交界面的核电取水隧道施工工艺和关键技术研究中,将土压平衡盾构、新奥法、清障技术进行集成创新,首次将该集成创新工艺运用于施工,使盾构机顺利穿越复杂地层,完成了中国核电领域首个大直径盾构海底隧道。4.针对核电超大口径垂直顶升施工难题,研制了相关配套设备、开发了超大口径垂直顶升施工工艺,研究成果在三门核电一期工程中得到首次成功应用。本论文获得的施工工艺和技术研究成果,包括砂层及高灵敏性软土中沉井制作下沉控制技术、助沉纠偏措施、对嵌套桩的保护工艺;抛石沉降区中盾构结合气压清障工艺;岩土交界面中盾构、新奥法、清障技术的集成创新技术;开发的超大口径垂直顶升施工工艺,在工程中均得到了成功应用,可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苏文[5](2012)在《总承包模式下核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分析 ——以三门核电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核电建设正以高速向前发展,目前全国范围内在建核电项目多达12个。如此快速的核电发展步伐必将对核电建设安全管理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题。我国现在急需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来指引和规范核电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国外及国内目前核电建设管理模式,提出了应努力发展壮大国内核电总承包工程公司,并积极推广EPC总承包模式下的核电建设管理模式的建设性意见。同时,以我国首个国家核电建设自主化依托项目、全球第一台AP1000核电机组建设项目—三门核电一期工程的安全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例举分析了三门核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上所取得的创新实践,总结了三门核电工程建设在安全管理领域的良好经验,探讨了三门核电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所遇到的困难,并给出了解决这些困难的建设性意见。最后,文章对我国总承包模式下核电建设安全管理所遇到的瓶颈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加强核电建设总承包商安全管理能力建设和人才储备、业主与总承包商相互协持共同成长、建立核电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开展核电集团定期经验交流会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设性意见。期望上述举措能被各核电建设项目所采纳,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探索和寻求一条不断提升我国总承包模式下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之路,确保我国核电建设安全管理工作持续稳定,为我国核电建设的高速发展保驾护航。
余佳力[6](2012)在《城市隧道建设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地下隧道工程日益增多。由于城市环境的复杂性,隧道施工将会经常出现穿越或邻近密集建筑群的情况,从而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因此,研究隧道施工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厦门机场路一期工程JC2、JC3标段工程中隧道邻近或穿越地表建筑物的实际,采用理论分析、施工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隧道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探讨隧道开挖造成的地层移动和变形产生的机理,分析表明,开挖造成的地层移动和变形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施工引起的地层损失、周围地层孔隙水的变化、受剪破坏的重塑土再固结以及衬砌变形等,其中地层损失和地层疏水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是主要部分;通过随机介质理论分析隧道开挖深度、开挖断面大小和地层条件对隧道施工中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隧道埋深增大时,地表的位移和变形值也都相应减小;地表位移和变形、沉降槽的宽度均随隧道开挖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对于软弱地层,开挖影响范围大;对于较坚硬的地层,开挖影响范围小。(2)对JC2、JC3标段工程中隧道穿越的地表建筑物进行了安全监测,通过分析监测结果,得出不同结构型式、不同高度建筑物的沉降及裂缝的分布及其随施工过程而演化发展的规律:连拱隧道CRD法施工中,掌子面CRD1~4开挖期间对混合结构沉降影响最大,掌子面CRD1~5开挖期间对框架结构影响最大;裂缝多处于纵墙门窗洞口的对角处,沉降较大一侧的上角和沉降较小一侧的下角表现为开裂或者是已有裂缝的开展,沉降较大一侧的下角和沉降较小一侧的上角表现为已有裂缝的闭合;隧道施工穿越建筑物时间较长,建筑物沉降较大,裂缝宽度开展变化也较大;框架结构抵御隧道施工引起环境变化的能力强于混合结构的;低层建筑抵御隧道施工引起环境变化的敏感度高于多层建筑的。(3)基于岩石爆破理论和爆破地震波的特性,针对我国《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中地表建筑物的爆破振动判据的不足,即因忽略结构物本身的自振特性而不能充分反映爆破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提出了建筑物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的建议:对建筑物进行振动危害评价及确定建筑物的破坏判据时,应考虑爆破地震波的振动主频和建筑物自振频率的影响,并采用相关爆破规程中关于此类建筑物抗爆破振动的质点速度作为安全判据。(4)对地表建筑物在爆破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爆破地震波幅值越大,地表建筑物振动的幅值也就越大;在线性反应中,只要爆破地震波卓越频率接近地表建筑物自振频率,线性变形就会加大;在非线性反应中,若爆破地震波的卓越频率接近或大于地表建筑物的自振频率,在结构反应进入非线性阶段后,变形会减小或停止加大。若爆破地震波的卓越频率小于地表建筑物的自振频率,在结构反应进入非线性阶段后,变形可能会进一步加大;爆破振动的持续时间越长,其强迫振动引起的位移幅值出现的次数也就越多。(5)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爆破地震波作用下建筑物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模拟分析,提出如下建议:为保证建筑物在爆破地震波作用下的安全及正常使用,减小爆破地震波的最大振速,增加爆破地震波的主频,使其远离结构的自振频率,减小建筑物和爆破地震波之间的共振效应。
章涛[7](2010)在《城市隧道开挖爆破震动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及安全评价》文中认为随着爆破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结构物的爆破地震效应及其安全评估成为工程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城市隧道施工地点多集中于城市中心区,沿线地表建筑物密集。因此,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隧道等地下工程的顺利建设。有必要对爆破地震波作用下的结构震动效应及安全评估进行全面的研究。为此,本文以青岛市胶州湾海底隧道接线工程爆破开挖为工程背景,分析探讨了爆破震动强度的影响因素及传播衰减规律,以普通结构动力学理论为参照阐述了爆破震动的结构动力学理论,在总结安全评估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爆破震动安全评估体系,最后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对某框架结构工程实例在爆破震动作用下的的动力反应进行计算分析,与抗震设防烈度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反应进行比较,按照已建立的爆破震动安全评估体系对其进行了安全性评估。本文关于结构在爆破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反应与建立的爆破震动安全评估体系可以为建筑结构的抗爆设计和隧道的的施工设计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从爆破震动传播及衰减规律,爆破震动对结构的影响和爆破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安全评估三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综述,提出必须建立系统的安全评估体系,才能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做出合理的评估。(2)分析了爆破震动和爆破地震波的形成与基本参数的计算,讨论了爆破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包括振幅特性与频谱特性。提出了影响爆破地震波强度的因素:包括炸药类型的影响、爆破段数的影响、炮孔直径的影响、起爆方法对爆破震动的影响、初始抵抗线的影响与传播介质的影响,最后介绍了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青岛端接线工程爆破震动现场测试的情况,给出了针对该工程的萨道夫经验回归公式,为结构动力响应分析和安全评估做好准备。(3)以经典结构动力分析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爆破震动作用下结构动力分析的理论及方法,详细介绍了爆破震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4)对现有的爆破震动作用下对结构安全评估的一般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其存在的缺陷,以此建立了爆破震动作用下结构安全评估体系。(5)以某框架结构办公楼为工程实例,首先按照《爆破安全规程》的判别方法初步分析结构的安全性,然后通过ANSYS软件建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采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对结构进行动力分析,得出结构在爆破震动条件下和抗震设防烈度震动条件下的动力位移和内力反应的变化规律相似,但总体上来爆破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反应值比抗震设防烈度震动作用下小得多,由此,基于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知该结构在此次爆破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安全评估。
郑晓硕[8](2010)在《大冶铁矿地下开采爆破震动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发展步伐的加快,大大加强对矿产资源的使用需求。矿山生产中主要采用爆破开采技术,爆破工艺产生的震动效应极有可能造成矿山回采巷道产生冒顶及失稳破坏,从而影响到矿石的回采质量及矿工的生命安全,尤其是不间断的累积回采爆破产生的影响更大。因此,研究地下采矿回采爆破震动效应对采矿工程围岩体的影响,尤其是爆破震动累积效应,进而提出降低爆破震动效应强度的控制技术措施,对保证地下回采巷道围岩体的稳定,确保矿山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大冶铁矿东采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利用中深孔爆破技术进行落矿,这种爆破技术有着炮孔密集、装药量大等特点,其产生的爆破震动效应对大冶铁矿回采巷道围岩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不间断的爆破震动累积效应影响更大,现场个别巷道围岩边墙出现裂缝、拱顶出现危石。若能充分了解爆破对回采巷道的作用机理,尤其是爆破的累积作用,就可以提出控制爆破震动效应的措施,从而保证矿产资源的充分回收,矿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基于上述目的,本论文基于大冶铁矿东采现场爆破震动测试及回采巷道围岩声波测试数据,通过理论分析、回归分析、BP神经网络技术、FLAC3D数值模拟技术系统的分析了中深孔爆破震动效应对回采巷道的作用机理,尤其是尝试着研究巷道围岩在爆破作用下损伤的累积增长规律,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控制中深孔爆破震动效应的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爆破震动衰减规律研究。论文首先对大冶铁矿东采的实际生产爆破参数、工艺应用情况及中深孔回采爆破震动效应对回采巷道现场影响情况进行调查总结,设计为了研究以监测中深孔回采爆破对回采巷道围岩体的爆破震动效应强度为目的的爆破振动监测方案,并现场进行七次爆破震动测试,得到测试点爆破振动速度峰值、振动作用时间、爆破振动主震频率等与爆破震动效应有关的重要参数。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爆破振动主振频率的频度统计分析及分别利用监测软件自带分析模块、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数学方法进行爆破地震波衰减规律分析,并分别采用以上几种方法进行爆破振动速度峰值预测。通过频度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大冶铁矿东采中深孔爆破振动主振频率集中在45-75Hz低频段,大冶铁矿东采地下采场产生的爆破震动效应容易引起回采巷道围岩体的动态响应;爆破地震波的衰减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大冶铁矿东采地下采场产生的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和爆破地震波在中硬岩中传播规律一致,通过上述三种方法对大冶铁矿爆破振动速度峰值进行预测,三种预测方法结果较为接近,回归分析更适合现场工作人员应用。2、基于围岩体声波速度变化累积损伤研究。论文基于调查的现场资料,为了通过回采巷道围岩声波速度的变化研究爆破震动的累积效应,设计出声波测试方案,并现场进行测试,针对现场布置的每个测点进行五次测试,得到地下采场回采爆破后巷道围岩波速,并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行爆破震动累积效应的研究。随着爆破次数的增加,测试点声波速度逐渐降低,说明随着爆破次数的增加,巷道围岩受爆破影响程度不断加剧,围岩内部损伤增加,岩体完整程度逐渐降低。最后一次声波速度较前一次相比降低非常大,这与最后两次间隔最多的大爆破次数的事实相稳合,但是波速降低的数值并不是前面几次波速降低值的简单叠加,而是与爆破次数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关系,围岩体局部位置的基于声波速度的损伤值已经超出了Dsw(岩体损伤阀值),最大达到0.32,说明多次爆破振动已经对岩体造成明显的损伤。3、基于动态应力比分析爆破震动效应研究。在详细介绍动态应力比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冶铁矿东采-84m水平23#、26#及29#回采巷道围岩进行动态应力比分析,除1#测点第三次和第四次测试和3#测点第一次和第四次测试所得动态应力比垂直方向大于水平方向,其它全部都是动态应力比水平方向大于垂直方向,这一规律可以说明大冶铁矿地下采场中深孔爆破振动远区水平方向的振动要比垂直方向的振动对围岩的影响大。4、爆破震动累积损伤数值模拟。选择-84m分段26#回采巷道声波测点,以现场监测的质点爆破振动速度为输入荷载,根据围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建立计算模型,用Flac3D软件模拟经过连续六次爆破后回采巷道围岩体的主应力、剪切应力及塑性区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连续动载施加后,回采巷道围岩体的主应力及剪切应力的空间分布状态变化不是很大,但是它们的量值全都呈现非线性递增的趋势,通过对塑性区的分析得到,连续动载作用下,回采巷道的剪切屈服塑性区呈现一个连续递增过程,说明爆破振动对回采巷道的损伤是一个累积过程,从第二次到第三次爆破动载输入后,剪切屈服塑性区体积有了一个突变,说明第三次动载的输入对回采巷道的围岩的影响最大,而第三次爆破振动监测时是六次测试中现场采用装药量最大的一次,爆破振动速度峰值也是最大的,与现场测试一致;塑性区首先是从围岩的表面产生,然后在向围岩体内部发展,及爆破地震波首先影响的是既有开挖影响的范围,这说明:现状条件下,爆破震动效应对采矿工程围岩体的损伤并不是某一次爆破造成的,而是在矿山爆破规模大、频次多的情况下,围岩在爆破振动作用产生的累积损伤。将基于声波速度参量、动态应力比和数值模拟三种方法的爆破震动累积损伤结果进行对比,提出降低爆破震动效应的控制措施。
罗忆,卢文波,陈明,舒大强[9](2010)在《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研究综述》文中认为简要回顾了国内外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的发展历程,综合分析了岩石高边坡和地下洞室围岩的爆破振动破坏机理、动力稳定性评价方法和爆破振动对新浇混凝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介绍了国内矿山、水电及核电行业采用的有关建(构)筑物、岩石高边坡、地下洞室围岩、基岩以及新浇混凝土的主要爆破振动安全判据标准,并与国外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了以往爆破振动破坏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爆破安全判据中的不足,如未对爆破地震波作用下岩体中波的传播问题和边坡动力响应问题的不同破坏机理加以区分,现有爆破振动安全判据中未对振动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加以考虑等。
王鸿运[10](2009)在《深基坑爆破振动测试与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布吉污水处理厂深基坑岩石爆破开挖为工程背景,基于爆破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方法,对爆破设计的某些参数与爆破振动等工程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根据待爆岩体的性质、爆破区域周边环境、钻孔机械、炸药种类等确定爆破参数,结合地形、地势、周边环境选择爆破施工方法,合理地选择炮孔间距、起爆网络和延期时间,以爆破的有害效应降到最小。在爆破施工的同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临近的建(构)筑物进行监测,以及时了解爆破振动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按照距爆破区域中心的距离的不同,把测点分为8组分别进行讨论,分析了爆破最大振动速度、振动频率、振动持续时间和炸药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影响。对临近居民楼和人工高边坡的实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了爆破振动对居民楼和高边坡的影响。参考岩土勘察资料,根据已测振动速度、最大段起爆药量以及测点到爆源的距离,对《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中的爆破安全允许距离计算式中的系数K做了优化选择。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建立基坑岩石爆破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炸药用量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了振动速度随距离的衰减规律和随楼层的变化状况,并把爆破振动速度的实测结果和数值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数值模拟分析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对实测资料的整理分析,借助有限元软件对岩石爆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今后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二、秦山核电站三期工程大型基坑开挖爆破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山核电站三期工程大型基坑开挖爆破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核电EPC项目总图设计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项目管理及总承包模式研究 |
1.2.2 质量管理研究 |
1.2.3 设计质量管理研究 |
1.2.4 核电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
1.2.5 核电项目总图设计研究 |
1.2.6 综述小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核电EPC项目总图专业设计特点分析 |
2.1 我国核电项目总图行业现状分析 |
2.2 核电总图专业设计内容分析 |
2.2.1 厂址普选阶段 |
2.2.2 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 |
2.2.3 可行性研究阶段 |
2.2.4 初步设计阶段 |
2.2.5 施工图设计阶段 |
2.2.6 技术服务阶段 |
2.2.7 总图设计内容分析 |
2.3 核电总图专业工作流程分析 |
2.3.1 前期阶段总图专业的工作流程 |
2.3.2 设计阶段总图专业的工作流程 |
2.3.3 技术服务阶段总图专业的工作流程 |
2.4 核电总图专业设计特点分析 |
2.4.1 涉及相关方众多 |
2.4.2 成品文件图纸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核电EPC项目总图专业设计质量问题分析 |
3.1 总图设计质量问题分析 |
3.1.1 与众多相关方沟通方面的问题 |
3.1.2 成品文件图纸差错率高的问题 |
3.1.3 质量问题分析小结 |
3.2 总图设计质量问题成因分析 |
3.2.1 缺少对关键节点的管控 |
3.2.2 与现场的沟通机制不完善 |
3.2.3 校审清单未能全面推广使用 |
3.2.4 缺少成品文件检查标准 |
3.2.5 经验反馈制度落实不到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核电EPC项目总图设计质量提升方案研究 |
4.1 核电总图设计质量管理目标确定 |
4.2 核电总图设计质量提升方案提出 |
4.2.1 形成关键节点管控工具 |
4.2.2 改善与现场的沟通机制 |
4.2.3 推广使用成品文件校审清单 |
4.2.4 发布设计成品文件通用检查规定 |
4.2.5 全面实施经验反馈制度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图设计质量提升方案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
5.1 工程案例一 |
5.1.1 项目情况介绍 |
5.1.2 设计质量提升方案实施情况 |
5.1.3 设计质量提升方案成效分析 |
5.2 工程案例二 |
5.2.1 项目情况介绍 |
5.2.2 设计质量提升方案实施情况 |
5.2.3 设计质量提升方案成效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与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和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设计研究现状 |
1.2.2 爆破地震波在岩体内的传播规律研究现状 |
1.2.3 隧道爆破动力特性和结构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
1.2.4 隧道爆破振动影响分区判据及安全判据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爆破振动传播机理与结构安全判据研究 |
2.1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与岩体损伤区域分类 |
2.2 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研究现状 |
2.2.1 以加速度为判别依据 |
2.2.2 以振动速度作为判别依据 |
2.2.3 以频率—振速双因素作为判别依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及结构响应研究 |
3.1 动力数值模拟软件及其算法 |
3.1.1 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动力计算简介 |
3.1.2 爆破模拟算法 |
3.1.3 爆破荷载的类型与实现 |
3.1.4 爆破模拟边界条件 |
3.2 现场监控数据及分析 |
3.2.1 工程概况 |
3.2.2 测试设备的选取 |
3.2.3 监测数据分析 |
3.3 数值模拟及其结果分析 |
3.3.1 模型网格 |
3.3.2 计算参数 |
3.3.3 计算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影响因素研究 |
4.1 隧道爆破响应影响因素研究 |
4.2 不同围岩参数的影响 |
4.2.1 围岩容重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2.2 围岩动弹性模量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2.3 围岩泊松比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2.4 围岩粘聚力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3 不同爆破设计参数的影响 |
4.3.1 炸药爆速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3.2 炸药升降压时间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3.3 装药密度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3.4 单次爆破进尺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净距隧道爆破振速预测与影响分区研究 |
5.1 均匀设计法及均匀设计表的应用 |
5.2 爆破振动影响因素函数量化与振速预测 |
5.2.1 影响因素均匀设计试验方案 |
5.2.2 影响因素均匀设计数值试验结果 |
5.2.3 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方程拟合 |
5.3 隧道爆破振动影响分区 |
5.3.1 分区标准与方法 |
5.3.2 分区方法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繁华商区深基坑爆破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实例 |
1.1 工程简介 |
1.2 工程地质条件 |
2 数值模拟分析 |
2.1 假定条件 |
2.2 爆破荷载的确定 |
2.3 计算参数 |
2.4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
2.5 建筑物震动监测 |
2.6 计算结果分析 |
3 结语 |
(4)大型核、火电厂取水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循泵房(取水泵房)的施工工艺及技术 |
1.2.2 取水管(渠)施工工艺及技术 |
1.2.3 取水口工艺与施工技术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 背景工程介绍 |
2.1 简述 |
2.2 参与的背景工程介绍 |
2.2.1 华能金陵电厂二期机组取排水工程 |
2.2.2 浙能六横电厂一期机组取排水工程 |
2.2.3 三门核电一期取水涵管工程 |
2.3 背景工程的施工技术研究重点 |
2.3.1 火电大型循泵房沉井施工技术研究重点 |
2.3.2 核电、火电大型取水隧道施工技术研究重点 |
2.3.3 超大口径取水口垂直顶升施工工艺研究重点 |
2.4 小结 |
3 复杂地层中大型火电厂取水泵房沉井施工技术研究 |
3.1 江边粉细砂层中大型沉井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3.1.1 简述 |
3.1.2 沉井施工方案分析比选论证 |
3.1.3 江边砂层中大型沉井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3.1.4 应用效果 |
3.2 海岛电厂高灵敏性淤泥土中大型沉井下沉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3.2.1 简述 |
3.2.2 沉井施工方案分析比选 |
3.2.3 海岛高灵敏性淤泥土中大型沉井施工技术研究 |
3.2.4 施工技术应用效果 |
3.3 小结 |
4 复杂地层中大型核、火电取水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
4.1 江底抛石沉降区盾构取水隧道结合气压清障施工工艺研究及应用 |
4.1.1 简述 |
4.1.2 盾构取水管道施工方案分析比选 |
4.1.3 在江底抛石沉降区中盾构结合气压清障施工工艺研究 |
4.1.4 盾构结合气压清障施工工艺的应用效果 |
4.1.5 小结 |
4.2 起始段为岩土交界面的核电取水隧道施工工艺研究及应用 |
4.2.1 简述 |
4.2.2 盾构出洞段总体施工方案分析比选 |
4.2.3 盾构结合新奥法、冲孔清障综合施工工艺研究 |
4.2.4 小结 |
5 超大口径垂直顶升取水口施工技术研究 |
5.1 简述 |
5.2 超大口径垂直顶升取水口施工工艺研究与应用 |
5.2.1 研究的必要性 |
5.2.2 超大口径取水口垂直顶升顶力分析 |
5.2.3 核电超大口径取水口垂直顶升施工工艺研究 |
5.2.4 应用效果 |
5.3 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与成果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总承包模式下核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分析 ——以三门核电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3 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章 现阶段核电建设管理模式 |
2.1 我国现有总承包的几种模式 |
2.1.1 交钥匙工程总承包方式(EPC/Turn Key) |
2.1.2 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方式(EPC) |
2.1.3 设计加采购承包方式(EP) |
2.1.4 设计加施工承包方式(EC) |
2.1.5 设计加建造承包方式(DB) |
2.2 国际上核电建设管理模式 |
2.3 我国现有核电建设管理模式 |
第三章 三门核电工程安全管理概述 |
3.1 三门核电工程概况 |
3.1.1 工程项目背景 |
3.1.2 厂址 |
3.1.3 三门核电工程业主 |
3.1.4 三门核电工程项目技术特点 |
3.1.5 项目大事时间表 |
3.1.6 三门核电一期工程里程碑节点 |
3.2 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合同模式 |
3.2.1 合同方式 |
3.2.2 各合同方的职责分工 |
3.3 三门核电工程安全管理现状 |
3.3.1 三门核电工程安全管理的主要挑战 |
3.3.2 安全管理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实践 |
第四章 三门核电工程安全管理的经验与问题 |
4.1 三门核电工程安全管理经验 |
4.1.1 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互信机制,促成承包商主人翁精神 |
4.1.2 通过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交流沟通,促成共同进步 |
4.1.3 充分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
4.1.4 有效促进各总包商之间的良性竞争 |
4.2 三门核电工程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
4.2.1 在 EPC 总承包模式下业主安全管理所介入的深度和广度 |
4.2.2 对分包商的监管 |
4.2.3 推行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 |
4.2.4 监理单位的定位和管理 |
4.2.5 实现应急救援体系的整合 |
4.2.6 对总承包商的监管策略 |
第五章 我国总承包模式下核电建设安全管理探析 |
5.1 核电建设增速过快 |
5.2 业主在总承包模式下核电建设中的定位 |
5.3 分包单位安全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 |
5.4 缺乏标准化的安全管理要求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城市隧道建设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施工对地层变形的影响 |
1.2.2 隧道开挖对建筑物的影响 |
1.2.3 爆破地震波研究 |
1.2.4 爆破地震波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隧道开挖施工对地表建筑物影响的理论研究 |
2.1 隧道开挖施工引起地表变形的模式 |
2.2 隧道施工引起地表移动的机理 |
2.3 地层变形的特征 |
2.3.1 土层损失引起的地表移动及变形 |
2.3.2 降水引起的地表移动及变形 |
2.3.3 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影响因素 |
2.3.4 理论分析结果的验证 |
2.4 隧道开挖引起的建筑物损害形式 |
2.5 建筑物的允许变形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隧道开挖施工中地表建筑物的监测与分析 |
3.1 监测的目的和内容 |
3.1.1 监测目的 |
3.1.2 监测内容 |
3.2 监测的依据与原则 |
3.2.1 监测依据 |
3.2.2 监测原则 |
3.3 暗挖段工程概况 |
3.3.1 总体概况 |
3.3.2 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条件 |
3.3.3 建筑物概况 |
3.4 暗挖段施工方法 |
3.4.1 地表预处理措施 |
3.4.2 隧道支护措施 |
3.4.3 施工方法 |
3.4.4 地表注浆加固与抬升注浆措施 |
3.5 隧道施工中建筑物沉降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 |
3.5.1 沉降测点布置 |
3.5.2 监测结果 |
3.5.3 建筑物沉降演化规律分析 |
3.6 隧道施工中建筑物裂缝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 |
3.6.1 裂缝监测点布置 |
3.6.2 建筑物裂缝监测结果 |
3.6.3 建筑物裂缝演化规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爆破地震波特性研究 |
4.1 岩石爆破理论 |
4.1.1 岩土爆破特征 |
4.1.2 爆破应力波传播特征与衰减规律 |
4.2 爆破地震效应 |
4.2.1 爆破地震波的分类 |
4.2.2 爆破地震波的特性 |
4.2.3 爆破地震波和天然地震波的共同点和区别 |
4.3 爆破振动安全控制标准的探讨 |
4.3.1 爆破振动安全控制标准 |
4.3.2 振动安全指标存在的不足 |
4.3.3 建筑物振动安全判据的建议 |
4.4 爆破振动效应的控制措施 |
4.4.1 爆破振动的控制方法 |
4.4.2 减震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隧道爆破施工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研究 |
5.1 建筑物爆破振动反应分析 |
5.1.1 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分析 |
5.1.2 多自由度体系的反应分析 |
5.1.3 频域分析 |
5.1.4 建筑物非线性爆破振动反应分析 |
5.2 爆破地震波特征参数对建筑物振动的影响 |
5.3 爆破地震波监测分析 |
5.3.1 明挖段工程概况 |
5.3.2 爆破地震波监测 |
5.3.3 爆破振动数值模拟分析 |
5.4 建筑物监测分析 |
5.4.1 沉降监测 |
5.4.2 房屋裂缝监测 |
5.4.3 监测结果分析 |
5.5 建筑物安全振动控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本课题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和论文发表情况 |
一、参加的科研 |
二、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城市隧道开挖爆破震动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及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综述 |
1.2.1 爆破震动理论的研究 |
1.2.2 爆破震动对结构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3 爆破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安全评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爆破震动及爆破地震波综述 |
2.1 爆破震动与爆破地震波 |
2.2 爆破地震波的基本参数 |
2.3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
2.4 爆破震动强度 |
2.4.1 描述爆破震动强度的物理量 |
2.4.2 爆破震动强度的影响因素 |
2.5 爆破地震与天然地震的差异 |
2.6 爆破震动的现场测试 |
2.6.1 测试的目的及内容 |
2.6.2 工程概况 |
2.6.3 现场测试结果 |
2.6.4 回归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爆破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3.1 结构动力响应分析基础理论 |
3.1.1 单自由度体系的结构响应析 |
3.1.2 多自由度体系动力响应分析 |
3.2 爆破震动分析理论及方法 |
3.2.1 静力法 |
3.2.2 定函数分析方法 |
3.2.3 反应谱理论 |
3.2.4 时程分析法 |
3.3 爆破震动反应谱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爆破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安全评估方法 |
4.1 爆破震动安全评估的一般方法 |
4.1.1 基于《爆破安全工程》的安全评估方法 |
4.1.2 爆破地震的烈度法 |
4.2 爆破震动安全评估体系的建立 |
4.2.1 爆破震动安全评估一般方法的比较 |
4.2.2 爆破震动安全评估体系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分析爆破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反应及安全评估 |
5.1 工程概况 |
5.1.1 结构环境概述 |
5.1.2 结构属性概述 |
5.1.3 工程安全评估初步分析 |
5.2 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5.3 结构模态分析 |
5.4 基于反应谱法的爆破震动的结构安全评估 |
5.4.1 爆破震动反应谱曲线及参数的选取 |
5.4.2 结构的动力反应及分析 |
5.4.3 爆破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安全评估 |
5.5 基于弹性时程分析法的爆破震动结构的安全评估 |
5.5.1 爆破震动时程曲线及参数的选取 |
5.5.2 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 |
5.5.3 爆破震动作用结构的安全评估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加的科研实践工作 |
致谢 |
(8)大冶铁矿地下开采爆破震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研究现状 |
1.2.2 爆破震动效应的研究现状 |
1.2.3 爆破振动测试及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爆破振动测试与分析 |
2.1 大冶铁矿东采地下开采概况 |
2.1.1 采场地质条件 |
2.1.2 采场生产爆破现状 |
2.2 爆破振动测试方案 |
2.2.1 测试指标 |
2.2.2 现场测试系统 |
2.2.3 现场测点布置 |
2.3 爆破震动测试结果分析 |
2.3.1 爆破震动测试结果 |
2.3.2 测试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岩体声波速度变化的围岩累积损伤研究 |
3.1 岩体爆破损伤基本理论 |
3.1.1 围岩累积损伤理论 |
3.1.2 波动方程及岩体损伤对声波传播影响 |
3.1.3 岩体损伤判定标准 |
3.2 现场声波测试 |
3.2.1 现场测试仪器的选择 |
3.2.2 现场测点布置 |
3.3 现场声波测试数据整理与分析 |
3.4 爆破震动累积效应分析 |
3.4.1 声波速度随爆破次数的变化分析 |
3.4.2 基于声波变化爆破损伤累积增长规律研究 |
3.4.3 不同围岩深度爆破震动累积效应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动态应力比爆破震动效应研究 |
4.1 围岩爆破动态应力比损伤基本理论 |
4.2 岩体地质力学(RMR)围岩评价 |
4.2.1 RMR法基本原理 |
4.2.2 大冶铁矿东采回采巷道围岩分级 |
4.3 爆破震动动态应力比分析 |
4.4 动态应力比预测模型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爆破震动累积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
5.1 FLAC数值模拟软件基本原理 |
5.1.1 FLAC算法原理 |
5.1.2 FLAC动力分析原理 |
5.2 模型的建立 |
5.3 爆破震动数值模拟分析 |
5.3.1 回采巷道静力平衡结果分析 |
5.3.2 围岩累积损伤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爆破振动安全判据 |
1.1 临近建 (构) 筑物的爆破振动安全判据 |
1.2 岩石高边坡的爆破振动安全判据 |
1.3 地下洞室围岩的爆破振动安全判据 |
1.4 基岩的爆破振动安全判据 |
1.5 新浇混凝土的爆破振动安全判据 |
1.6 核电工程中的爆破振动安全判据 |
2 值得进一步讨论的几个问题 |
2.1 区分不同爆破振动破坏的机理与类型 |
2.2 更广泛的采用振动速度-频率双因素判据 |
2.3 考虑持续时间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的影响 |
2.4 考虑不同结构自身抗振特性 |
2.5 新浇混凝土的爆破振动安全判据 |
3 结语 |
(10)深基坑爆破振动测试与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爆破振动测试技术和爆破有限元分析方法 |
2.1 爆破振动测试技术 |
2.2 爆破有限元分析方法 |
2.3 ANSYS/LS-DYNA 简介 |
2.4 ALE 算法和爆破有限元计算边界条件 |
2.5 被爆物的本构模型 |
3 爆破监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实测数据分析 |
4 数值模拟分析 |
4.1 模型的建立 |
4.2 岩石爆破数值分析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秦山核电站三期工程大型基坑开挖爆破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核电EPC项目总图设计质量管理研究[D]. 吴静. 清华大学, 2019(02)
- [2]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和分区研究[D]. 王海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3]繁华商区深基坑爆破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分析[J]. 姚佳兵,徐新,付江山,赵星宇. 路基工程, 2017(06)
- [4]大型核、火电厂取水结构施工技术研究[D]. 刘桂荣.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7)
- [5]总承包模式下核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分析 ——以三门核电项目为例[D]. 苏文. 南华大学, 2012(08)
- [6]城市隧道建设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研究[D]. 余佳力. 武汉大学, 2012(10)
- [7]城市隧道开挖爆破震动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及安全评价[D]. 章涛. 青岛理工大学, 2010(05)
- [8]大冶铁矿地下开采爆破震动效应研究[D]. 郑晓硕. 中国地质大学, 2010(04)
- [9]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研究综述[J]. 罗忆,卢文波,陈明,舒大强. 爆破, 2010(01)
- [10]深基坑爆破振动测试与数值模拟研究[D]. 王鸿运. 华中科技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