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中生“无”——无线窄带通讯技术在银行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伟[1](2020)在《LPWAN通信技术在配电物联网状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配电网状态监测业务是配电物联网(PD-IoT)的重要应用组成部分,但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造成配电网在线监测功能的覆盖率较低,严重影响了电力物联网应用水平。因此,开展物联网新技术在配电网状态监测中的深化应用研究对支撑配电网运维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低功耗广域网(LPWAN)是面向物联网应用的创新通信技术,为配电网状态监测业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针对此,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对前期电力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应用需求进行调研,结合PD-IoT的整体业务体系和通信架构,分析了配电网状态监测的业务需求;(2)根据PD-IoT在状态监测业务中应用的通信协议和信息模型,分析了业务数据特点并进行统计描述,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G/M/1/N队列模型的通信带宽预测方法,并结合配电网状态监测业务进行了通信带宽需求分析;(3)结合业务通信需求,分析了 LPWAN在配电网中的应用选择,并重点讨论了窄带物联网(NB-IoT)及其满足业务需求的关键支撑技术,结合典型应用场景进行了无线网络规划研究,最后针对NB-IoT进行了通信性能仿真验证。本文遵循PD-IoT的总体设计原则,从业务实际需求出发,开展配电网状态监测业务通信带宽需求及NB-IoT的应用研究,对提升状态监测业务通信质量,优化资源合理配置,保证业务流量测算和技术体制选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陈宇擎[2](2020)在《天然气预付费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工抄表计费方式繁琐而复杂,以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卡为载体的家用燃气表、电表、水表等智能化设备近乎全面的覆盖了我们的生活。基于CPU卡的预付费型智能燃气表有效的改善了传统人工抄表方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家用天然气预付费控制系统采用了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在硬件设计方面以窄带物联网通信技术为主流技术开展终端和PC机之间的通信,选用MSP430F415为主控制器,外围电路模块以CPU卡接口电路及双干簧管流量脉冲采集电路为主。天然气预付费系统在软件方面遵循模块化的处理方式,对系统进行软件方向的设计与开发,完成了对应功能。系统预付费功能的实现,需要在用户卡端创立起一一对应的发卡文件系统,通过内部认证、外部认证以及3DES的算法对卡、表端数据传输进行加密处理,保证了发卡系统的安全性。将系统搭建完成后,可将此系统向工业方向进行推广,使得超声流量计在10~70m3/h流速下,引用误差均小于0.65%,测量重复性小于0.8%;采用NewtonCotes公式与复化辛普森公式对传统泄漏点定位公式进行算法改进,精确定位泄漏点,使得泄漏点定位误差控制在0.5%左右,为工业用表中快速确定故障位置带来有效保障。图48幅;表16个;参54篇。
谢东桂[3](2018)在《潮州市低压集抄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的低压集抄技术突飞猛进,从人工手工抄表,发展到485抄表方式,再到电力线载波抄表方式,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因为人力成本过高且人工的劳动效率低等原因,手工抄表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又应为485通讯布线复杂,通讯容易出错,485抄表方式也基本上被淘汰了。受电网的波动和电网负荷的影响,目前常用的电力线载波抄表抄表方式不稳定。潮州市的低压集抄建设时间早,但应用程度低、覆盖范围窄、使用技术落后,面临着被淘汰的可能。电网公司今年来大力推行"全覆盖、全采集"的工程目标,潮州市低压集抄系统的建设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如何在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进行低压集抄建设推广,成了潮州市低压集抄建设的首要问题。本文从潮州市低压集抄系统的搭建入手,研究了国内外低压集抄技术发展的历程和各个阶段的技术应用情况,并对用低压集抄系统的现状进行研究。在和国内为先进技术对比的基础上,对潮州市低压集抄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系统的改进策略,从系统组网的规范,技术方案的选定,终端设备的利用优化等内容加以研究,提出了基本的组网方式和技术方案的选型标准,用于低压集抄系统建设前期的选型,规范了潮州市低压集抄系统项目建设施工,减少了投入成本,提高了采集成功率,且方便了后期运维工作的开展。本文还根据潮州市的实际情况,结合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微功率无线通讯采集方式的设想,并对对该采集方式进行低压集抄系统的设计,进行了各种设计和系统测试,得出该技术可靠的结论。而且选定了试验台区,对微功率无线通讯技术进行试点测试,得出微功率无线传输技术在低压集抄系统建设中推广的可行性结论。又根据提出来的低压集抄系统的改进策略和应用参照标准和微功率无线抄表系统的建设建议,在潮州市潮安县沙溪镇进行了初步推广,得到了理想效果,整个研究过程和实验结果,均对潮州市低压集抄建设由指导意义,能有效地提高了潮州市低压集抄建设的进度和建设水平,提高了抄表成功率,达到预期的研究和设计目的。
李兴波[4](2009)在《基于MPEG-4的窄带视频传输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需求的不断扩大,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系统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节奏也越来越快。因此利用视频传输技术及时掌握各类系统中各关键点的实时情况变得尤为重要。目前视频传输系统正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凡是网络能够到达的地方就能进行远程视频监控。但由于有线网络自身的限制,对移动目标的实时视频传输必定需要利用无线窄带网络。因此,窄带视频传输技术的研究显得更加迫切,而且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窄带视频传输系统的解决方案。它以ARM9微处理器为核心控制芯片,同时加载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完成实时任务调度。通过Linux下Video4Linux模块提供的API操作图像传感器获得原始图像,再利用开源Xvid编码器实现对视频数据的MPEG-4标准压缩处理,获得满足无线窄带传输的高压缩比的视频数据。通过GPRS/CDMA无线窄带网络连接Internet互联网络,利用JRTPLIB库实现视频数据流的RTP传送。同时,在监控中心运行终端视频播放处理软件,对经窄带网络传送回来的移动目标实时视频数据进行解码、播放、存储及深度处理。本设计充分利用了ARM9的高速处理能力及MPEG-4标准的优秀压缩比性能,使得窄带传输系统整体性能可靠性高、实时性好。本系统可以应用于公共交通管理、银行、工厂生产线等多种场所,形成稳定的安全监控网络,有效地保障用户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信息与电子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5](2004)在《2020年中国信息与电子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信息与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需求分析信息与电子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目前,美、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已经超过传统的机械制造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技术将进一步向着信息化、综合化和智能化发展。信息与电子科学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人们的
高朝晖,孟庆恩,李文辉[6](2000)在《“有”中生“无”——无线窄带通讯技术在银行的应用》文中提出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商业银行已普遍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通讯网络,银行业正在进入一个以依靠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提高业务经营和管理的科技含
谭铭钊[7](2020)在《基于OFDM的山地、丘陵地区低压集抄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对于电网发展的不断重视,使得电网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快,智能电网被应用在我国的各个领域。随着发展,未来将全面普及低压集抄系统。我国西部地区环境差,地多人少,东部地区地少人密,使得低压集抄系统的应用变得异常的困难,使低压集抄系统的推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为了进一步提升电网计量计费的准确、高效、安全,就需要对人工集抄系统进行不断地优化,并将OFDM低压集抄系统应用于当前的电力系统中,以此提供更加满足的服务质量,改善人们电网的观念。本课题以山区、丘陵地区为代表,将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设计作为研究内容,从各个方面对低压集抄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低压集抄系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低压集抄系统的结构与组成入手,分析了低压集抄的主站、集中器、采集器、通信模块和RS-485的功能和作用,阐明了OFDM低压集抄系统通信的基本原理、设计原则与需求,为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通过对低压集抄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进行介绍,以此为基础展开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每一种预测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电网计量的集抄;再次,将低压系统的组网方式与载波方案进行合理的对比分析,得到最佳的通信方案,将为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该系统在山地、丘陵地区的应用效果和精度。最后,通讯方式方面,低压集抄系统主要可分为上、下通信方式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前面章节介绍的低压集抄系统的结构为基础,提出了OFDM低压集抄系统。并以广西的山地、丘陵地区为分析对象,在实际台区应用测试新技术,具体得出建设结论。以结论为依据促进广西地区规范建设低压集抄系统,促进广西的山地、丘陵电能采集系统规范应用,提高采集成功率。优化过去落后的抄表方式,有效的提高了电表集抄的精度与效率,降低了系统的误差,为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平稳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魏文展[8](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冷链物流温度监测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消费者对传统农产品和冷鲜活食品的需求逐年增加,所以人们对鲜活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冷链技术发展较晚,技术不成熟,冷链体系不完善,鲜活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每年的损失都比较大,因此对冷链物流过程中温度的实时温度监测和管理非常重要。目前,市场上多数的冷链温度监测产品均是针对冷藏车开发,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冷链运输的方法较为原始粗放,生鲜物品与冷冻食品均是以保温箱或泡沫箱再通过往里添加冷媒的方式进行低温冷藏运输,且多数没有温度的实时监测,导致经常引起冷链食品的安全问题和物流服务的投诉。因此针对冷链物流温度的实时监测问题,设计高性能、功耗低、成本低、安全可靠的冷链物流温度监测终端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宽阔的市场空间。近来,物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进一步为冷链物流运输的有效温度监测与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手段。本文针对冷链物流运输管理与温度监测问题的实际需求,应用嵌入式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技术,设计开发了一套嵌入在车载保温箱内的低功耗冷链物流运输实时监测终端。具体工作如下:(1)本文首先介绍了冷链物流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相关技术,包括物联网技术与窄带物联网技术,以这些技术为基础,设计了适用于实时监测终端。(2)以冷链物流运输企业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导入,详细说明冷链温度监测终端在冷链运输过程中的必要性。结合当前冷链物流运输的痛点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撰写需求说明作为终端总体的设计依据。(3)在对冷链运输管理与远程监测终端设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终端总体架构的设计。根据实际的功能需求进行嵌入式物联网测温硬件模组结构设计,为实现多点测温进行了传感器的箱内分布设计等,最终提出了一种低功耗、低成本、易操作的冷链物流温度实时监测终端设计方案。(4)硬件和软件方面的低功耗设计。硬件低功耗主要通过围绕处理器的特点和提供的外围接口选用低功耗的器件和芯片实现终端的硬件系统。设计了合理的供电电路和外围设备电路。软件低功耗主要通过充分利用单片机和外围芯片的低功耗运行方式、设计合理的程序设计来实现,主要从电源管理、休眠模式方面对主芯片进行了低功耗的程序设计。(5)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和低功耗测试。该终端具备实现温度监测终端所需要的完整软硬件功能,可以完成温度采集、温度传输和温度数据追溯等功能,并能再温度监测的过程中长期处于低功耗状态,实验测试表明,电池续航时间为157天,极大地减少了终端功耗。
陈娟[9](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家禽孵化环境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禽蛋肉类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增长,给位于家禽养殖上游的孵化产业带来了活力,促进了孵化产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孵化产业所使用的人工孵化技术是利用仿生学思想,通过模拟家禽孵化的自然环境,人为创造蛋种胚胎发育所需条件,以达孵化出幼禽的目的。本文针对目前孵化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孵化环境参数调控实时性差等不足,设计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家禽孵化环境监控系统。该系统综合应用了传感器技术、NB-IoT物联网技术、通信网络技术、OneNET云平台、Web开发等技术,其中引入的OneNET云平台是作为整个系统信息传输的中转站,搭建了Web端与终端设备的信息通道,缩短了Web应用的开发周期。本文从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等四层结构对系统进行设计。感知层选用STM32作为主控芯片,考虑低功耗、可移植性、性价比等因素选择出合适的终端传感器、执行器以及NB-IoT通信模块,为提高数据的精准性,将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使用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滤波处理;传输层使用面向NB-IoT物联网应用的LwM2M协议实现感知层和平台层的通信;OneNET云平台具有HTTP数据推送和API调用等功能,实现数据推送至Web服务器以及接收Web服务器的命令下发;Web应用系统选用Tomcat作为Web服务器,采用B/S开发模式、SSM(Spring+Spring MVC+Mybatis)网络框架,利用JSP、My SQL数据库、Ajax异步请求等技术,完成对Web端数据流通及页面功能模块的设计。针对孵化环境温湿度具有非线性、滞后性等特点,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模糊PID(BP-模糊PID)控制算法,该算法的既解决了传统PID难以在线整定参数问题,又解决了模糊控制器算法无自学习能力导致控制速度较慢的问题。经MATLAB仿真验证表明,该算法的控制效果优于传统PID以及模糊PID。系统设计完成后,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多次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设计合理、各项功能运行稳定,控制效果良好,操作简单,稳定性较高,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蒋念师[10](2020)在《面向行业APN的窄带物联网端到端质量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通信行业飞速发展,物联网(IoT)技术在各大行业也被广泛应用,窄带物联网作为物联网研究方向的一个分支,随着其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目前也进入暴发式发展阶段。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NB-IoT)是一种新型物联网解决方案和服务集成技术,运营商在为行业用户提供窄带物联网接入服务的时候,通常以配置行业APN的方式进行接入。行业APN(Access Point Name)是运营商针对行业用户提供的一种网络应用服务,是用户终端通过无线方式联接网络时必须配置的一个参数,它决定了终端接入哪种类型的无线网络。目前,在物联网用户快速增长、智能化与信息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运营商网络应用服务的客户感知能力、后续业务保障能力面临着极大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运营商面向行业APN的质量管理方式需要从基于网络本身的质量管理转变为侧重客户感知的质量保证机制。各大企业亟需对企业信息网络质量管理与客户行为感知决策分析等方面进行技术变革,以期解决传统行业APN下存在的传输效率低下、客户感知滞后等缺点。本文主要围绕对企业信息网络质量管理与客户行为感知决策分析等方面进行技术变革这一部分来进行分析,采用NB-IoT端到端管理技术与六元四阶定位法,应用一种面向行业APN的窄带物联网端到端质量管理机制,并对其进行研究设计和具体实现,主要内容为:1、探讨当今中国通信行业的发展情况及窄带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物联网框架架构的端、网、云具体内容,以及窄带物联网端到端的构建做了较为详细的综述研究与总结,提出方案研究的具体规划安排。2、对主流物联网技术——NB-IoT组网与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NB-IoT的主要技术原理与行业优势,保障了窄带物联网端到端管理机制研究的可操作性与延展性。同时研究窄带物联网端到端业务运维质量问题定位方法,对跨专业的窄带物联网业务端到端分析的“六元四阶”法进行方法整合与研究综述,引用并设计了一套涉及用户终端、无线接入、传输网、数通路由网、核心网、用户侧系统多元协同的窄带物联网全过程的运维模型,通过固化实现一键划界定位和质量差的一键调度,帮助运营商建设窄带物联网业务系统。3、整合已有的理论与数据资源,构建模型,针对现存的行业网络质量管理模式中的处理效率低下、传输内容失真、客户体感极差等严重问题,研究面向行业APN的窄带物联网端到端质量管理机制,建立精细化的窄带物联网业务指标体系,该机制与体系的最大优势为能够实现窄带物联网端到端业务质量全流程多角度的分析,建立一个窄带物联网端到端业务质量分析平台并进行测试,引用测试结果满足具体要求。4、简单论述面向行业APN的窄带物联网端到端质量管理机制应用的优势,对方案具体应用做出了预测,并对后续建设相关应用体系进行了展望。
二、“有”中生“无”——无线窄带通讯技术在银行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中生“无”——无线窄带通讯技术在银行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LPWAN通信技术在配电物联网状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LPWAN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2 配电网状态监测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配电物联网状态监测业务需求研究 |
2.1 配电物联网概述 |
2.1.1 基本特征 |
2.1.2 通信体系架构 |
2.2 配电网状态监测业务需求 |
2.2.1 业务终端规模 |
2.2.2 业务通信模型 |
2.3 LPWAN通信技术应用选择 |
2.3.1 主流的LPWAN技术 |
2.3.2 NB-IoT的技术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配电网状态监测业务通信需求研究 |
3.1 带宽预测方法概述 |
3.2 基于G/M/1/N的带宽预测方法 |
3.2.1 G/M/n排队理论基础 |
3.2.2 G/M/1/N带宽预测模型 |
3.3 状态监测业务带宽预测 |
3.3.1 系统流量模型与统计描述 |
3.3.2 混合业务的到达速率分析 |
3.3.3 状态监测业务的带宽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NB-IOT无线网络规划研究 |
4.1 NB-IoT链路层信道结构 |
4.1.1 下行信道结构 |
4.1.2 上行信道结构 |
4.2 NB-IoT无线网络部署方式 |
4.3 NB-IoT无线网络覆盖规划 |
4.3.1 链路预算方法 |
4.3.2 传播模型选择 |
4.3.3 覆盖规划方案 |
4.4 NB-IoT无线网络容量规划 |
4.4.1 接入信道容量 |
4.4.2 业务信道容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NB-IOT无线通信性能研究 |
5.1 链路级仿真原理 |
5.2 上行链路搭建及仿真分析 |
5.2.1 NB-IoT上行链路过程 |
5.2.2 仿真结果分析 |
5.3 下行链路搭建及仿真分析 |
5.3.1 NB-IoT下行链路过程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天然气预付费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管道燃气表的发展状况 |
1.1.2 低功耗集成电路和智能燃气表 |
1.1.3 窄带物联网传输技术的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智能燃气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外IC卡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3 国内外NB-IoT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天然气预付费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2.1 天然气预付费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 |
2.1.1 系统需求 |
2.1.2 系统总体结构框架 |
2.2 天然气预付费控制系统模块电路硬件设计方案 |
2.2.1 CPU卡模块硬件结构 |
2.2.2 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方案 |
2.2.3 窄带物联网通讯模块设计方案 |
2.2.4 阀门驱动电路模块设计方案 |
2.2.5 CPU卡接口电路模块设计方案 |
2.2.6 ESAM电路模块设计方案 |
2.2.7 流量计费模块设计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用户卡端预付费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
3.1 COS操作系统 |
3.2 预付费控制系统报文的安全传送与线路保护 |
3.2.1 预付费控制系统报文的安全传送 |
3.2.2 预付费控制系统线路保护MAC的计算 |
3.2.3 预付费控制系统报文数据的加密和解密过程 |
3.3 天然气预付费控制系统安全性设计与实现 |
3.3.1 系统密钥的生成及管理 |
3.3.2 系统的线路加密保护 |
3.3.3 智能CPU卡的认证过程 |
3.4 用户功能卡片工作文件及密钥体系的设计 |
3.4.1 燃气卡工作文件及密钥体系的建立 |
3.4.2 ESAM工作文件及密钥体系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然气预付费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4.1 软件开发环境 |
4.2 CPU卡通讯协议 |
4.3 天然气预付费控制系统主程序设计 |
4.4 CPU卡卡端操作流程 |
4.4.1 CPU卡操作总流程 |
4.4.2 CPU卡上电复位和掉电流程 |
4.4.3 CPU卡合法认证流程 |
4.4.4 CPU卡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
4.5 用户卡操作流程和设计和实现 |
4.6 其他重要子程序模块程序设计 |
4.6.1 中断子程序 |
4.6.2 电动机阀门动作子程序 |
4.7 天然气预付费控制系统上位机平台 |
4.7.1 CPU卡发行系统界面 |
4.7.2 CPU卡购气系统界面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天然气预付费控制系统在工业用表中的改进 |
5.1 基于波形峰值法对流量计监测模块的精度提高 |
5.1.1 原理阐述 |
5.1.2 方案设定 |
5.1.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2 基于最小二乘法压力传感器的温度补偿算法 |
5.2.1 原理概述 |
5.2.2 算法研究过程 |
5.2.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3 基于负压波管道泄漏定位算法的改进 |
5.3.1 负压波法泄漏检测与定位原理 |
5.3.2 泄漏点定位算法的改进 |
5.3.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天然气预付费控制系统终端功能测试 |
6.1 程序下载测试 |
6.2 显示模块测试 |
6.3 报警模块测试 |
6.4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潮州市低压集抄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构 |
第二章 低压集抄系统概况 |
2.1 低压集抄系统的定义 |
2.2 低压集抄系统的构成 |
2.2.1 系统主站 |
2.2.2 集中器 |
2.2.3 采集器 |
2.2.4 通信模块 |
2.2.5 系统结构 |
2.3 低压集抄系统通讯方式分析 |
2.3.1 上行通信方式 |
2.3.2 下行通信方式 |
2.4 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
2.4.1 低压集抄系统的基本功能 |
2.4.2 低压集抄系统的特点 |
2.4.3 低压集抄系统在电力生产系统中的推广和应用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潮州市低压集抄系统现状及改进策略 |
3.1 潮州市基本概况 |
3.2 潮州现有低压集抄系统建设的基本情况 |
3.3 潮州市低压集抄系统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3.4 探究适合潮州市的低压集抄系统 |
3.5 组网方式的选择 |
3.5.1 低压集抄组网方案 |
3.5.2 组网方式选择标准的建立 |
3.5.3 组网方案对比 |
3.6 载波方案的选择 |
3.6.1 485总线方案 |
3.6.2 电力线载波方案 |
3.7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微功率无线抄表系统的设计和测试 |
4.1 系统总体设计及功能简介 |
4.1.1 主站数据中心设计 |
4.1.2 集中器设计 |
4.1.3 智能电表设计 |
4.2 微功率无线系统的主要技术 |
4.2.1 无线通信模块技术 |
4.2.2 自组网机制 |
4.2.3 功率控制机制 |
4.3 微功率无线网络抄表系统测试 |
4.3.1 通信节点功耗测试 |
4.3.2 信号传输距离测试 |
4.3.3 抄表功能测试 |
4.3.4 通讯成功率测试 |
4.3.5 模块运行可靠性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功率无线系统的试点和推广 |
5.1 微功率无线技术简介 |
5.2 微功率无线技术试点 |
5.2.1 台区的选定 |
5.2.2 台区基本情况 |
5.2.3 技术分析 |
5.2.4 改造过程 |
5.2.5 改造效果 |
5.3 微功率无线技术深入探讨 |
5.3.1 技术规格 |
5.3.2 系统组成 |
5.3.3 组网模式 |
5.3.4 微功率无线技术特点 |
5.3.5 微功率无线的优势 |
5.4 微功率无线技术推广 |
5.4.1 实施范围 |
5.4.2 现状分析 |
5.4.3 组网和选型原则 |
5.4.4 实施过程 |
5.4.5 建设原则 |
5.4.6 配置原则 |
5.4.7 推广效果 |
5.4.8 项目效益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基于MPEG-4的窄带视频传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窄带传输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视频传输系统发展 |
1.2.2 传输技术比较 |
1.2.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无线窄带传输系统平台 |
2.1 系统平台结构模型 |
2.2 系统工作原理 |
2.3 系统各功能模块选型 |
2.3.1 嵌入式处理器 |
2.3.2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3.3 视频采集模块 |
2.3.4 GPRS/CDMA 通信模块 |
2.4 系统开发平台硬件概述 |
2.4.1 Flash 接口电路 |
2.4.2 SDRAM 接口电路 |
2.4.3 USB 接口电路 |
2.4.4 以太网接口电路 |
2.4.5 JTAG 调试接口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传输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3.1 系统软件结构模型 |
3.2 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 |
3.3 视频压缩标准简介 |
3.3.1 H.261 |
3.3.2 H.263 |
3.3.3 MPEG-1 |
3.3.4 MPEG-2 |
3.3.5 MPEG-4 |
3.3.6 MPEG-7 |
3.4 网络传输协议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窄带视频传输关键技术 |
4.1 流媒体技术 |
4.2 MPEG-4 编码技术研究及实现 |
4.2.1 MPEG-4 标准关键算法 |
4.2.2 MPEG-4 标准组成与特点 |
4.2.3 MPEG-4 编解码器 Xvid |
4.2.4 Xvid 到ARM 平台的移植 |
4.3 网络传输软件设计 |
4.3.1 RPT/PTCP 协议分析 |
4.3.2 MPEG-4 数据流RTP 封装 |
4.3.3 jrtplib 传输视频数据 |
4.4 Vide04Linux 加载及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传输系统调试及运行结果 |
5.1 系统开发环境建立 |
5.1.1 交叉编译环境建立 |
5.1.2 Bootloader 移植 |
5.1.3 配置编译内核 |
5.2 实现 PPP 拨号上网 |
5.3 视频数据压缩处理实现 |
5.4 视频传输系统运行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OFDM的山地、丘陵地区低压集抄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低压集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国外低压集抄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低压集抄的发展现状 |
1.2.3 山地、丘陵地区低压集抄系统应用现状 |
1.3 低压集抄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低压集抄系统的关键技术 |
2.1 低压集抄系统分类 |
2.1.1 有线信道集中抄表系统 |
2.1.2 无线信道集中抄表系统 |
2.1.3 电力线载波集中抄表系统 |
2.2 不同组网方式的对比分析 |
2.2.1 低压集抄组网方式 |
2.2.2 组网方式选择标准的建立 |
2.2.3 组网方式的对比分析 |
2.3 宽带载波与窄带载波的对比分析 |
2.4 载波方案的选择 |
2.4.1 485 总线方案 |
2.4.2 电力线载波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结构与基本原理 |
3.1 OFDM的技术背景与特点 |
3.2 低压集抄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
3.2.1 系统主站 |
3.2.2 集中器 |
3.2.3 采集器 |
3.2.4 通信模块 |
3.2.5 RS-485 线缆 |
3.3 OFDM通信的基本原理 |
3.4 OFDM的设计原则与应用分析 |
3.5 OFDM实现的具体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HC 地区的低压集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 |
4.1 低压集抄系统通讯方式分析 |
4.1.1 上行通信方式 |
4.1.2 下行通信方式 |
4.2 H-C供电局现有集抄方案的技术分析 |
4.2.1 低压集抄本地通信技术分析 |
4.2.2 低压集抄技术方案的选择 |
4.3 H-C供电局现有实例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
4.3.1 谐波干扰、信号衰减严重的环境运行实例 |
4.3.2 通信实时性,一次性成功率低的问题测试实例 |
4.3.3 地下室GPRS信号问题解决实例 |
4.3.4 窃电事件上报功能应用实例 |
4.4 低压集抄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压集抄系统的运行效果分析 |
5.1 低压集抄系统的总体方案 |
5.1.1 OFDM低压集抄的硬件架构 |
5.1.2 OFDM低压集抄的软件架构 |
5.2 OFDM低压集抄的工程测试 |
5.3 OFDM窄带高速载波方案功能效果分析 |
5.4 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5.4.1 OFDM低压集抄的抄表效果 |
5.4.2 OFDM低压集抄的抄表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物联网的冷链物流温度监测终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本研究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相关关键技术 |
2.1 物联网技术 |
2.1.1 物联网体系架构 |
2.1.2 传感器技术 |
2.1.3 嵌入式技术 |
2.2 低功耗广域网技术 |
2.3 NB-Io T技术 |
2.3.1 NB-Io T无线通信特点分析 |
2.3.2 COAP协议 |
2.4 单总线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冷链物流温度监测的需求分析 |
3.1 传统冷链运输温度监测的问题分析 |
3.1.1 难以实现精细化测温管理 |
3.1.2 缺少冷链数据追溯管理 |
3.1.3 温度监测设备的供电问题 |
3.2 冷链测温终端需求说明 |
3.2.1 撰写目的 |
3.2.2 功能需求 |
3.2.3 性能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冷链物流远程温度监测终端总体设计 |
4.1 终端系统结构设计 |
4.2 硬件选型 |
4.2.1 温度传感器 |
4.2.2 微处理器 |
4.2.3 通信模块 |
4.3 终端硬件设计方案 |
4.4 多点测温网络设计 |
4.5 数据采集与传输流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冷链物流温度监测终端硬件设计 |
5.1 测温终端硬件电路设计 |
5.1.1 传感器电路设计 |
5.1.2 NB-Io T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5.1.3 终端供电设计 |
5.1.4 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 |
5.1.5 电源匹配电路设计 |
5.2 测温终端PCB设计 |
5.2.1 PCB布局设计 |
5.2.2 PCB走线设计 |
5.2.3 设计规则检查 |
5.2.4 PCB的封装处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冷链物流温度监测终端嵌入式程序设计 |
6.1 开发环境简介 |
6.2 低功耗处理函数设计 |
6.3 传感器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
6.4 NB-Io T数据传输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冷链物流远程温度监测终端测试 |
7.1 硬件终端测试 |
7.2 终端功能测试 |
7.2.1 温度采集测试与分析 |
7.2.2 温度数据上传测试 |
7.3 冷链保温箱内多点温度监测的测试 |
7.3.1 冷链保温箱内多点温度采集测试 |
7.3.2 冷链保温箱内多点温度采集结果分析 |
7.4 功耗测试 |
7.4.1 测试环境 |
7.4.2 电流测试与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物联网的家禽孵化环境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物联网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研究现状 |
1.3.2 禽类孵化环境远程监控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和分析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家禽孵化环境对孵化的影响 |
2.1.2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 物联网通信技术选择 |
2.4 物联网云平台的选择 |
2.5 NB-IoT核心网络架构与数据通信协议分析 |
2.5.1 NB-IoT核心网络架构 |
2.5.2 数据通信协议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及分析 |
3.1 硬件总体架构 |
3.2 STM32F103ZET6 控制芯片 |
3.3 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 |
3.3.1 温湿度传感器 |
3.3.2 二氧化碳传感器 |
3.3.3 氧气传感器 |
3.4 控制模块设计 |
3.4.1 孵化环境加热加湿控制模块 |
3.4.2 孵化通风控制模块 |
3.4.3 翻蛋控制模块 |
3.5 NB-IoT模块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终端嵌入式软件设计 |
4.1.1 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 |
4.1.2 系统初始化 |
4.1.3 系统嵌入式开发总体结构 |
4.1.4 孵化环境参数采集 |
4.1.5 数据滤波处理 |
4.2 OneNET云平台设计 |
4.2.1 OneNET云平台资源模型 |
4.2.2 模组侧接入OneNET云平台 |
4.2.3 M5310-A模组侧操作 |
4.2.4 OneNET触发器管理 |
4.2.5 终端与OneNET云平台交互流程 |
4.3 Web应用程序设计 |
4.3.1 C/S与B/S网络结构模式 |
4.3.2 Web端需求分析 |
4.3.3 开发环境搭建 |
4.3.4 Web端数据库设计 |
4.3.5 MVC架构 |
4.3.6 Web端与OneNET通信设计 |
4.3.7 Web端控制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策略的选择 |
5.1 PID控制 |
5.1.1 PID控制原理 |
5.1.2 PID控制算法的应用 |
5.2 模糊PID控制 |
5.2.1 模糊控制概要 |
5.2.2 模糊控制的原理 |
5.2.3 模糊PID控制器原理 |
5.2.4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5.3 BP神经网络-模糊PID控制 |
5.3.1 人工神经网络 |
5.3.2 BP神经网络结构及原理 |
5.3.3 BP-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5.4 仿真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硬件模型搭建 |
6.2 云平台功能测试 |
6.2.1 数据流查询 |
6.2.2 云平台阈值触发测试 |
6.3 Web端系统管理 |
6.3.1 登录与注册页 |
6.3.2 数据实时显示页面 |
6.3.3 历史数据页面 |
6.3.4 控制设置页面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10)面向行业APN的窄带物联网端到端质量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
1.2 窄带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
1.3 窄带物联网架构及用户感知面临的问题 |
1.3.1 窄带物联网架构 |
1.3.2 窄带物联网端到端构建 |
1.3.3 窄带物联网用户感知面临的问题 |
1.4 项目实现量化目标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1.6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NB-IoT原理 |
2.2 NB-IoT业务概述 |
2.2.1 数据业务 |
2.2.2 短信业务 |
2.2.3 查询业务 |
2.2.4 用户鉴权业务 |
2.3 NB-IoT业务部署策略 |
2.4 NB-IoT低功耗技术 |
2.4.1 低功耗技术 |
2.4.2 低功耗模式配置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B-IoT端到端业务运维质量问题定位方法研究 |
3.1 NB-IoT运维问题 |
3.2 NB-IoT运维定位系统整体架构 |
3.3 NB-IoT全流程指标体系 |
3.4 NB-IoT运维质量定位方法 |
3.4.1 窄带物联网的端到端定界方法 |
3.4.2 网络接入成功率定界方法 |
3.4.3 网络接入时延定界法 |
3.4.4 网络切换成功率定界法 |
3.4.5 业务接入成功率定界法 |
3.4.6 业务接入时延定界法 |
3.4.7 业务传输速率定界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行业APN的NB-IoT端到端管理机制研究与实现 |
4.1 整体解决方案 |
4.2 端到端优化分析 |
4.3 关键技术方案应用与实现 |
4.3.1 信令分析 |
4.3.2 质差自动定界 |
4.3.3 仿真拨测分析 |
4.3.4 多元识别技术 |
4.4 方案实现的细节保障 |
4.5 方案测试情况与应用范例模拟 |
4.6 方案测试效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有”中生“无”——无线窄带通讯技术在银行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LPWAN通信技术在配电物联网状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 王志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2]天然气预付费控制系统的研究[D]. 陈宇擎.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潮州市低压集抄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分析研究[D]. 谢东桂. 广东工业大学, 2018(12)
- [4]基于MPEG-4的窄带视频传输系统研究[D]. 李兴波. 黑龙江大学, 2009(12)
- [5]2020年中国信息与电子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 信息与电子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上), 2004
- [6]“有”中生“无”——无线窄带通讯技术在银行的应用[J]. 高朝晖,孟庆恩,李文辉. 信息系统工程, 2000(01)
- [7]基于OFDM的山地、丘陵地区低压集抄系统设计[D]. 谭铭钊. 广西大学, 2020(07)
- [8]基于物联网的冷链物流温度监测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 魏文展.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9]基于物联网的家禽孵化环境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D]. 陈娟. 广西大学, 2021(12)
- [10]面向行业APN的窄带物联网端到端质量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 蒋念师.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