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蚕豆赤斑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周瑶,姚梦楠,缪亚梅,金建华,顾春燕,赵娜,汪凯华,王学军[1](2022)在《中国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鲜食蚕豆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主要历经了产业起步、产业雏形、产业发展阶段,目前中国鲜食蚕豆产业已到达提升阶段。本研究综述了鲜食蚕豆产业的发展阶段、影响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的几点策略,以期为将来鲜食蚕豆产业发展实现突破和不断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钱晔,谢春晖,孙吉红,王白娟,王静[2](2021)在《基于Android手机系统APP蚕豆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文中认为为种植蚕豆的贫困户提供简单、便捷防治蚕豆病虫害的方法,确保种植户的利润最大化,以大理市剑川县文榜村种植蚕豆的农户为例,构建基于Android手机系统APP蚕豆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在软件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依托Android手机系统开发平台,使用SQLite数据库技术、JAVA等信息技术开发完成手机APP系统,根据蚕豆根、茎、叶、花、果实的病虫害特征,进行智能化推理,得出对应的治疗方案,实现蚕豆种植全过程中病虫害的全面防治,实现在断网环境下,容易携带、操作简单、诊断率高的功能,为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全国脱贫攻坚贡献一份科技力量。
朱正梅,吕学高,石丽敏,宋费玲,卢华兵[3](2020)在《我国鲜食蚕豆育种概况》文中提出综述了我国鲜食蚕豆的育种现状、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并对育种中存在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提高鲜食蚕豆品种选育水平和促进鲜食蚕豆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闫智臣[4](2020)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间作绿肥对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病害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西走廊是甘肃省重要的粮食基地,绿肥-主作物间作是该区常见的种植模式。目前尚不明确该系统下主作物病害发生、危害及绿肥对主作物病害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调查了甘肃省河西走廊绿洲灌区武威试验站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主作物病害的发生情况,分析了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结构多样性,并在温室内就该区主要栽培模式毛苕子(Vicia villosa)间作小麦(Triticum aestivum)系统主作物及绿肥对病害的调控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探索发展生态绿色病害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绿肥-玉米(Zea mays)、小麦、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间作系统下,3种主作物病害主要为:玉米的锈病(Puccinia sorghi)、麦根腐平脐蠕孢叶斑病(Bipolaris sorokiniana)、圆斑病(Bipolaris zeicola),小麦的离蠕孢综合症叶斑病(B.sorokiniana)以及马铃薯的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occodes)。2、间作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毛苕子、针叶豌豆(Pisum sativum)和甜豌豆(Lathyrus odoratus)等绿肥可降低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病害发病率1.97%39.37%:(1)间作箭筈豌豆降低小麦离蠕孢综合症叶斑病发病率10.53%13.63%;间作箭筈豌豆+毛苕子降低玉米麦根腐平脐蠕孢叶斑病发病率25.27%,马铃薯早疫病发病率2.84%29.67%,马铃薯炭疽病发病率26.38%。(2)间作针叶豌豆降低玉米锈病发病率1.97%34.80%;马铃薯早疫病发病率2.83%29.90%,马铃薯炭疽病发病率39.37%。(3)间作甜豌豆降低玉米锈病发病率2.93%28.87%,马铃薯炭疽病发病率14.00%。3、温室模拟田间毛苕子-小麦间作发现,毛苕子、小麦可相互影响彼此病害的发生:间作小麦使毛苕子发病率显着增高48.67%143.62%;小麦离蠕孢综合症可造成小麦产量减产16.04%42.81%,间作毛苕子减少小麦产量损失5.98%8.10%。4、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可影响土壤中AM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田间试验中共检测到4目8科13属23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科(Glomeraceae)占各样本的46.67%81.09%,为所有样本的优势科,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层状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lamellosum)为优势种,相对丰度分别在10.97%54.11%和15.15%45.56%之间。主作物的种类是影响AM真菌群落的重要因素之一,间作绿肥可相对提高AM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土壤速效钾(AK)和全氮(TN)含量显着影响土壤AM真菌群落,且AM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越高,主作物病害发病率越低。对田间土壤养分与病害发生相关性分析表明,马铃薯早疫病与AK显着正相关,玉米叶斑病和SOM显着负相关。因此可通过间作绿肥和适当施肥,实现该区作物病害的绿色防治。
卢鹏,蔡良华,唐凯健,张芳,杨荣明[5](2018)在《江苏省四青作物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控对策》文中认为四青作物是青玉米、青蚕(豌)豆、青毛豆、青花生等收青菜用型作物的总称,是江苏省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为给江苏省四青作物科学安全生产提供参考,调查了江苏省四青作物病虫发生种类、发生特点和农药使用情况,分析了四青作物病虫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防控对策。
方唯[6](2018)在《关于青海省蚕豆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探究》文中提出蚕豆是粮食型、蔬菜型、饲料型、绿肥类兼用的农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使用方法多样,既可以作为主食,又可以作为辅食。近年来,青海省农牧局充分发挥地热资源优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蚕豆种植,既盘活了闲置田地,又能解决闲置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并改良了土壤。随着蚕豆种植产业进一步发展,蚕豆病虫害已经成为制约蚕豆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蚕豆病虫害防控质量,地区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一
范璇[7](2015)在《主要果蔬作物灰霉病菌分子检测及鉴定研究》文中提出灰霉病(gray mold)由葡萄孢属真菌(Botrytis spp.)和类似葡萄孢属真菌(Botrytis-like fungi)引起。利用分子检测的方法预测果蔬灰霉病菌以及鉴定病原种类是一种快速便捷的手段。前期研究已经明确大部分果蔬灰霉病病原种类,但大多数植物灰霉病菌都缺乏特异性分子检测和鉴定体系。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蚕豆赤斑病病原,葱属作物灰霉病病原,葡萄灰霉病病原为材料,研究其分子检测及鉴定方法。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建立了区分蚕豆上三种葡萄孢属真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蚕豆葡萄孢B.fabae和拟蚕豆葡萄孢B.fabiopsis)的分子标记及检测鉴定方法。采用RAPD和SCAR标记技术分别获得了检测和鉴定B.cinerea和B.fabiopsis的特异PCR引物Bc-f/Bc-r和Bfab-f/Bfab-r。利用NEP1基因序列(编码坏死及乙烯诱导蛋白1)设计出检测和鉴定B.fabae的特异PCR引物对Bfa-f/Bfa-r。这三对引物能在单独PCR扩增及混合PCR扩增的条件下扩增出相应种葡萄孢的基因组DNA,呈现出高度特异性。在25μL的PCR反应体系中,三对引物的灵敏度分别为:B.fabae 40 pg DNA、B.fabiopsis 40pg DNA和B.cinerea 400 pg DNA。当PCR反应体系中蚕豆DNA和Botrytis DNA重量比达到1000:1(w/w)时,不影响三对引物对目标Botrytis的检测。同时,多重PCR能检测出人工接种叶片和田间叶片中的3种葡萄孢。以上结果显示,本研究开发的多重PCR方法能被用来检测和鉴定蚕豆赤斑病菌。2.建立了区分葡萄上四种葡萄孢属真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假灰葡萄孢B.pseudocinerea、中国葡萄生葡萄孢B.sinoviticola和未定名种Botrytis sp.2)的分子标记及检测鉴定方法。采用RAPD和SCAR标记技术分别获得了检测和鉴定B.cinerea、B.pseudocinerea、B.sinoviticola和和Botrytis sp.2的特异PCR引物对Bc-f/Bc-r、Bps-f/Bps-r、Bsa-f/Bsa-r和Bsp2-f/Bsp2-r。这四对引物在单独PCR扩增的条件下能扩增出相应葡萄孢种的基因组DNA,呈现出高度特异性。在25μL的PCR反应体系中,四对引物的灵敏度分别为0.7 ng B.pseudocinerea DNA、0.7 ng B.sinoviticola DNA、0.7 ng Botrytis sp.2 DNA和400 pg B.cinerea DNA。同时,单对引物PCR能检测人工接种叶片中的4种葡萄孢。3.建立了区分葱属植物上六种葡萄孢属真菌(葱腐葡萄孢B.aclada、葱细丝葡萄孢B.byssoidea、灰葡萄孢B.cinerea、大蒜盲种葡萄孢B.porri、葱鳞葡萄孢B.squamosa和中国葱葡萄孢B.sinoallii)的分子标记及检测鉴定方法。采用RAPD和SCAR标记技术分别获得了检测和鉴定B.cinerea、B.aclada、B.byssoidea、B.porri、B.squamosa和B.sinoallii的特异PCR引物对Bc-f/Bc-r、Bac-f/Bac-r、Bby-f/Bby-r、Bpo-f/Bpo-r、Bsq-f/Bsq-r和Bsi-f/Bsi-r。这六对引物在单独PCR扩增的条件下能扩增出相应葡萄孢种的基因组DNA,呈现出高度的特异性。在25μL的PCR反应体系中,六对引物的灵敏度分别为0.07 ng B.aclada DNA、0.07 ng B.byssoide DNA、7 pg B.porri DNA、7 pg B.sinoallii DNA、7 pg B.squamosa DNA和400 pg B.cinerea DNA。同时,单对引物PCR能检测出人工接种叶片中的6种葡萄孢4.以Botrytis属及其近缘属32个种共63个菌株为材料,探讨了ITS及三个核基因(G3PDH、HSP60和RPB2)作为Botrytis属DNA条形码的可能性。通过分析Botrytis种间和种内的差异以及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选定G3PDH基因的部分序列作为Botrytis属DNA条形码,同时设计获得DNA条形码PCR引物G31-f/G31-r扩增Botrytis属及其近缘属真菌,均能产生789 bp798 bp大小的片段。测序结果显示:扩增得到的DNA片段可以区分不同种葡萄孢。由此证实G3PDH基因部分序列可以用于区分葡萄孢属真菌的DNA条形码。本研究获得的PCR引物及DNA条形码序列将有助于快速检测和区分不同葡萄孢种类。为进一步研究植物灰霉病菌的群体生物学和流行动态奠定了基础。
张磊,柴霞,钟红艳,蒋伟[8](2014)在《蚕豆赤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建议》文中研究表明从分布及危害、发病症状、病原菌、病害循环、发病因素和病害管理等方面介绍蚕豆赤斑病发生特点和防治建议。
杜成章,陈红,李艳花,曾宪琪,王萍,张继君,孟繁霞[9](2013)在《蚕豆马铃薯间作种植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控效果》文中研究指明为系统探索蚕豆赤斑病防控策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2010-2011连续2年在重庆市3个区县进行蚕豆与马铃薯间作试验。结果表明,蚕豆与马铃薯多样性种植能有效控制蚕豆赤斑病的发生,改善蚕豆产量构成因素,从而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蚕豆与马铃薯间作行比为2∶2时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控效果最好,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分别为46.5%和26.3,在此模式下经济效益最大,纯收入达18 454.9元/hm2。
杜成章,张继君,陈红,曾宪琪,王萍[10](2012)在《栽培因素对重庆稻茬免耕蚕豆影响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不同栽培因素对重庆地区稻茬免耕条件下蚕豆生产的作用,采用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研究品种、密度、施肥和播期对稻茬免耕蚕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是影响其产量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不同品种对重庆稻闲田这种高湿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异极显着(P<0.01);影响蚕豆株高的主要因素是品种自身的遗传因素和播期因素;密度、品种、施肥均对蚕豆单株粒数有显着影响(P<0.05);影响蚕豆百粒重主要由品种自身的遗传因素决定。综合考虑,重庆地区稻茬免耕蚕豆的最优措施为:‘苏03021’在10月22日播种,密度为12.7×104株/hm2,施用过磷酸钙450kg/hm2+尿素75kg/hm2,此时产量可达2725.2kg/hm2。
二、蚕豆赤斑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蚕豆赤斑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鲜食蚕豆产业发展历程 |
1.1产业起步阶段 |
1.2产业雏形阶段 |
1.3产业发展阶段 |
1.4产业提升阶段 |
2影响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3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因地制宜,各主产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
3.1.1东南沿海产区 |
3.1.2长江中上游产区 |
3.1.3云贵川产区 |
3.1.4西北春播产区 |
3.2依靠科技,提高经济效益 |
3.2.1选育出一批鲜食专用型品种,提升品质和产量 |
3.2.2研制出不同类型栽培技术,显着提高种植效益 |
3.2.3研制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提升商品品质 |
3.3完善产后服务,加强全产业链开发 |
4产业发展思考 |
4.1建立适度规模的产业生产基地,实现鲜食蚕豆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
4.2加强科技创新,利用国家体系平台,组建鲜食蚕豆产业协作网 |
4.3加强南方冬闲田绿肥鲜食蚕豆开发应用 |
4.4其他 |
(2)基于Android手机系统APP蚕豆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Android手机系统APP蚕豆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的设计 |
1.1 Android手机系统的农业智能系统构架设计 |
1.2 农业智能系统知识表建立 |
1.3 农业智能系统设计 |
1.3.1 农业智能系统流程设计 |
1.3.2 农业智能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2 基于Android手机系统的蚕豆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2.1 系统集成 |
2.2 系统实现 |
2.2.1 系统权限管理 |
2.2.2 试验对象和系统实现主要内容 |
2.3 系统测试 |
2.4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3 结语和展望 |
(3)我国鲜食蚕豆育种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鲜食蚕豆的育种现状 |
1.1 产量育种 |
1.2 抗性育种 |
1.3 品质育种 |
2 鲜食蚕豆的育种目标 |
3 鲜食蚕豆的育种方法 |
3.1 直接引种利用 |
3.2 系统育种 |
3.3 杂交育种 |
3.4 诱变育种 |
4 鲜食蚕豆育种面临的挑战 |
(4)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间作绿肥对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病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甘肃省玉米、小麦、马铃薯主要病害 |
2.1.1 玉米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
2.1.2 小麦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
2.1.3 马铃薯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
2.2 不同绿肥-主作物模式病害防控研究 |
2.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4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病害调查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点概况 |
3.1.2 样地设立情况 |
3.1.3 田间管理措施 |
3.1.4 病害调查方法 |
3.1.5 病原的分离鉴定 |
3.1.6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2 结果 |
3.2.1 绿肥间作玉米病害 |
3.2.2 绿肥间作小麦病害 |
3.2.3 绿肥间作马铃薯病害 |
3.3 讨论与结论 |
3.3.1 讨论 |
3.3.2 结论 |
第四章 毛苕子-小麦系统病害发生情况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点概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设计 |
4.1.4 试验数据采集 |
4.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2 结果 |
4.2.1 小麦离蠕孢综合症的发病情况 |
4.2.2 毛苕子匐柄霉叶斑病的发病情况 |
4.2.3 小麦、毛苕子生长及生理生化 |
4.2.4 不同处理对温室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2.5 各生理指标与小麦、毛苕子发病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与结论 |
4.3.1 讨论 |
4.3.2 结论 |
第五章 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土壤AM真菌多样性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样地设立 |
5.1.2 土壤采集 |
5.1.3 土壤DNA提取及PCR扩增 |
5.1.4 高通量测序分析 |
5.1.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5.1.6 数据的分析处理 |
5.2 结果 |
5.2.1 土壤养分含量 |
5.2.2 OTU聚类分析 |
5.2.3 AM真菌群落多样性 |
5.2.4 AM真菌群落组成 |
5.2.5 组间差异分析 |
5.2.6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
5.3 讨论与结论 |
5.3.1 讨论 |
5.3.2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江苏省四青作物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四青作物主要病虫发生现状 |
1.1 主要病虫发生种类 |
1.1.1 主要害虫 |
1.1.2 主要病害 |
1.2 病虫发生特点 |
1.2.1 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 |
1.2.2 病害发生总体重于虫害 |
1.2.3 病虫害发生受气候影响较大 |
1.3 四青作物农药使用情况 |
2 四青作物病虫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1 对病虫防治的基础研究不够 |
2.2 与四青作物相关的登记农药种类少 |
2.3 化学防治占主导地位 |
3 四青作物主要病虫防治对策与建议 |
3.1 强化对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 |
3.2 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的研究 |
3.3 加快高效安全防治药剂的筛选试验 |
3.4 探索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 |
(6)关于青海省蚕豆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蚕豆根腐病 |
1.1 危害特点 |
1.2 综合防治对策 |
2 蚕豆赤斑病 |
2.1 危害特点 |
2.2 综合防治对策 |
3 蚕豆褐斑病 |
3.1 危害特点 |
3.2 综合防治对策 |
4 蚕豆蚜虫 |
4.1 危害特点 |
4.2 综合防治对策 |
(7)主要果蔬作物灰霉病菌分子检测及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灰霉病介绍 |
1.1 蚕豆赤斑病 |
1.2 葡萄灰霉病 |
1.3 葱属作物灰霉病 |
1.4 其它经济植物灰霉病 |
2 灰霉病的侵染循环 |
3 葡萄孢属真菌分类和鉴定简介 |
4 真菌的分子鉴定 |
4.1 常规分子鉴定 |
4.2 构建系统进化树 |
4.3 DNA条形码 |
4.4 葡萄孢菌真菌分子鉴定 |
5 真菌的分子检测 |
5.1 常用真菌分子检测技术 |
5.2 葡萄孢菌分子检测 |
6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6.1 课题的意义 |
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蚕豆赤斑病菌分子检测及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供试植物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DNA提取 |
1.2.2 特异引物设计 |
1.2.3 评估引物特异性 |
1.2.4 PCR灵敏度测定 |
1.2.5 体系中添加植物基因组DNA评估引物性能 |
2 结果与分析 |
2.1 Botrytis特异引物 |
2.2 评估引物特异性 |
2.3 PCR灵敏度探究 |
2.4 PCR检测3种Botrytis的实用性 |
3 讨论 |
第三章 葡萄灰霉病菌分子检测及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供试植物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DNA提取 |
1.2.2 特异引物设计 |
1.2.3 评估引物特异性 |
1.2.4 PCR灵敏度测定 |
1.2.5 引物的实用性评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Botrytis特异引物 |
2.2 评估引物特异性 |
2.3 PCR灵敏度探究 |
2.4 PCR检测4种Botrytis的实用性 |
3 讨论 |
第四章 葱属作物灰霉病菌分子检测及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供试植物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DNA提取 |
1.2.2 特异引物设计 |
1.2.3 评估PCR引物特异性 |
1.2.4 PCR灵敏度测定 |
1.2.5 引物的实用性评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Botrytis种特异引物 |
2.2 评估PCR引物特异性 |
2.3 PCR灵敏性 |
2.4 PCR检测6种葡萄孢的实用性 |
3 讨论 |
第五章 葡萄孢属真菌及类似类群的DNA条形码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DNA提取 |
1.2.2 基因组比较及引物设计 |
1.2.3 候选条形码筛选 |
1.2.4 候选DNA条形码序列的扩增与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葡萄孢属真菌DNA条形码的筛选 |
2.1.1 基因组比较 |
2.1.2 种内种间差异比较 |
2.1.3 邻接树比较 |
2.2 DNA条形码引物 |
2.3 评估DNA条形码引物适用性 |
2.4 DNA条形码实用性评估 |
3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讨论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讨论 |
2.1 依据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 |
2.1.1 灰霉病菌的分离 |
2.1.2 形态观察 |
2.1.3 生物学特性 |
2.2 分子鉴定 |
2.3 灰霉病菌DNA条形码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常用试验试剂及方法 |
附录2 常用PCR引物及扩增方法 |
附录3 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8)蚕豆赤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布与危害 |
2 发病症状 |
3 病原菌 |
4 病害循环 |
5 诱病因素 |
6 病害管理 |
6.1 寄主抗性 |
6.2 种子及土壤消毒处理 |
6.3 栽培及耕作措施 |
6.4 减少菌源 |
6.5 寄主营养 |
6.6 药剂防治 |
7 小结与讨论 |
(9)蚕豆马铃薯间作种植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控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赤斑病调查 |
1.2.3 计算公式 |
1.2.4 经济性状考种和产量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蚕豆赤斑病的控制效果 |
2.2 不同处理对蚕豆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3 讨论 |
(10)栽培因素对重庆稻茬免耕蚕豆影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蚕豆产量影响 |
2.2 不同因素对蚕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栽培措施对蚕豆产量的影响 |
3.2 栽培措施对蚕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四、蚕豆赤斑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鲜食蚕豆产业发展研究[J]. 周瑶,姚梦楠,缪亚梅,金建华,顾春燕,赵娜,汪凯华,王学军. 农学学报, 2022
- [2]基于Android手机系统APP蚕豆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J]. 钱晔,谢春晖,孙吉红,王白娟,王静. 食品工业, 2021(09)
- [3]我国鲜食蚕豆育种概况[J]. 朱正梅,吕学高,石丽敏,宋费玲,卢华兵. 农业科技通讯, 2020(07)
- [4]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间作绿肥对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病害影响的研究[D]. 闫智臣. 兰州大学, 2020(12)
- [5]江苏省四青作物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控对策[J]. 卢鹏,蔡良华,唐凯健,张芳,杨荣明. 上海农业科技, 2018(03)
- [6]关于青海省蚕豆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探究[J]. 方唯. 农民致富之友, 2018(08)
- [7]主要果蔬作物灰霉病菌分子检测及鉴定研究[D]. 范璇.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2)
- [8]蚕豆赤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建议[J]. 张磊,柴霞,钟红艳,蒋伟. 南方农业, 2014(19)
- [9]蚕豆马铃薯间作种植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控效果[J]. 杜成章,陈红,李艳花,曾宪琪,王萍,张继君,孟繁霞. 植物保护, 2013(02)
- [10]栽培因素对重庆稻茬免耕蚕豆影响初探[J]. 杜成章,张继君,陈红,曾宪琪,王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