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奉贤将建华东最大家具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论文文献综述)
高云澄[1](2019)在《明季江南造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代造物设计是中国设计史上集大成的时期。从纵向轴看,明季是其鼎盛期;横向轴看,江南地区为全国执牛耳者。本文讨论的江南地区,空间范围以五府(苏州、松江(今上海)、常州、嘉兴、湖州)一州(太仓州)为中心,向外辐射至杭州、镇江以及南京。时间为明季四朝万历﹑泰昌﹑天启及崇祯,即1572年至1644年共七十二年。此处讨论的对象和内容即“物”,大约有以下类别组成:一﹑日常用品;二﹑工艺美术;三﹑建筑园林;四﹑机械工程,兼及参与造物的人群,主要有文人士夫、各类工匠和商贾等。本文通过梳理明季江南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对造物设计的影响,分析明季江南地区造物设计形成的历史背景,在造物设计演进的历史脉络中,总结出明季时期的造物设计的特点;结合观念﹑方式和类别三个维度,试图还原明季江南地区造物设计立体直观的面貌、接近历史真相,并聚焦社会各阶层参与造物设计活动的情况、造物设计次第和造物设计的价格等方面,试图阐释明季江南地区造物和设计本体的发展历程,从而初步揭示造物设计的演化路径。在方法运用上,一是文献法,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文献。文献选取中既考虑到设计学范围中的典籍和文献,同时也关注历史学﹑文学中的政典﹑方志﹑档案﹑日记﹑游记﹑散文﹑小品﹑手札等,既注重运用常见文献如《长物志》《遵生八笺》等,也挖掘﹑甄别﹑引用被忽略的文献。二是比较法。本文通过分析明季时江南地区的造物设计和全国其他地区、域外的造物设计进行比较,总结出造物设计之间的异、同,江南地区的造物设计的性质、特征、功能、形态等。三是互证法。近年来,随着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经济史学等学科的发展,学科间的交流、联系和结合更加的紧密。明清时期,出版印刷业发达,官刻、私刻的规模庞大。大量的明人、清人的小说、诗词、笔记、日记、戏曲、手札涌现,这些保存良好的史料是珍贵的研究资料。本文运用以上史料与正史互证,试图还原明季江南造物设计的全面、生动的面貌。本文的创新观点在以下三个方面:明季江南之所以为明代造物设计史上最为兴盛和辉煌的时期,有其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以银代役”和“一条鞭法”等利好流通的政策,晚明时已经规模化实施。江南气候宜人、地田丰腴、民众勤耕,擅经营。江南地区不仅适宜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温度以及湿度也与缫丝织布等所需条件相匹配。人文荟萃的江南,能工巧匠汇聚,名门望族云集,士匠之间的互动尤为频繁。再从中外交流方面考察,晚明时江南地区并非是西方传教士最早到达的地区,但却是最先主动接受﹑研究西方知识﹑技术与文化的地区。明季江南地区是全国造物设计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与地区。从“工”的层面来看,政策改革下,工匠的人身自由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自主创造的积极性高涨,又恰值隆庆开关,海外交流频繁,海内奢靡之风盛行,供需两旺。“时玩”层出不穷,同时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下精品迭出;从“士”的角度而言,从“弘毅”到“治身”,在延续传统礼制的同时,为造物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多样性。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技术和产品等,冲击了文人士夫的思想观念。江南地区对市场需求与机遇及时作出调整与更新,最终引领了全国文化和物质产品消费的风潮。明季江南社会宽松,趋利性明显,使得社会各阶层群体性投入造物设计活动。晚明时期工匠“身份”呈现多样化,包括“儒匠”“哲匠”等,士绅在治身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射到造物的孵化和设计中,究其原因是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参与,民间文物和器物的收藏﹑藻鉴﹑流通﹑消费等关系网络发达,市场需求促进了造物设计的发展,造物设计呼应需求,市民阶层的鉴赏购藏等行为又反馈到造物设计市场。以上成就了明季江南在近世以来中国造物设计的黄金时代。
杨铭[2](2019)在《大连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大力发展农业,需要解决的农业相关问题得到了高度重视,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农业问题,成为农业产业中后期一个必不可少的高效可行性手段。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农户与购买商之间的桥梁,线下交易模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力发展每个城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势在必行。本文围绕大连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这一领域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详细说明大连市现有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大连市农产品发展特点和大连市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现状,其次,通过调研、分析收集的数据,发现了大连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方面建设不足,农业人才供应不足,农业品牌的建设不够强,特点不够鲜明突出,物流配送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最后,借鉴江苏省宿迁市农产品电子商务优秀典型案例,得到对大连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启示,从而提出了详细的解决对策,为大连市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建设更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于淼[3](2016)在《PSEN公司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办公家具行业国际市场生产力已经处于过剩状态,所有开放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进入了买方市场,企业取胜的主要手段已不再单纯依靠产品本身或营销策略,更加全面引入了品牌的竞争。品牌无疑已经成为在这种商品极大丰富、差异性不明显的市场条件下,区分同类产品的主要标志。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将成为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品牌建设的成败将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持续发展、基业长青。本文以正在处于从行业中等水平向中上游水平阶跃发展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PSEN公司为案例,将以客户为基础的品牌资产(CBBE)理论、品牌定位模型、品牌共鸣模型、品牌识别理论等现代理论与案例公司品牌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主要围绕如何有效开展品牌建设这一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内部访谈、问卷调查、专项座谈等方法展开了研究探讨。首先对PSEN公司品牌建设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利用PEST、波特五力、SWOT三种模型工具对公司目前面临的宏观、行业及企业自身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然后通过中高层领导访谈、全体员工问卷调查及经销商专题座谈对PSEN公司品牌建设现状进行了全方位地实证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之前的现状研究,对其品牌建设的具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最后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以创建可以不断优化升级(从现状研究-战略规划-系统建设-运营管理再返回到新一轮现状研究)的品牌建设经营体系为手段、以打造积累优质品牌资产为目标的品牌建设方案。这套品牌建设具体方案中包括了品牌战略的合理规划、品牌系统的科学创建以及品牌运营管理的保障实施。在确定了品牌定位、品牌模式、目标规划和品牌延伸四项要素的品牌战略方向指导下;利用品牌元素组合、品牌次级联想杠杆和整合营销策略这三套工具体系来对PSEN品牌系统进行创建和传播从而打造和积累积极的品牌资产;并从组织、资金和人员三方面对品牌建设的运营管理给出了实施保障的配套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优化提升PSEN公司的品牌建设工作,创建及持续积累PSEN品牌资产,提升品牌形象,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助力PSEN公司完成自身向行业中上游企业跃进的发展目标的同时也为行业内其它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仲丹丹[4](2016)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研究》文中提出“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使世界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到20世纪60年代即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一时期内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与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的互动中实现的。在中国,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融合是在进入21世纪后才在很短时间内成为部分先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显着特征之一的。文化产业园区作为这种融合的产物之一,成为非常具有活力与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而其中通过对工业遗存进行改造再利用的项目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那么,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在我国典型城市的发展概况是怎样的?文化产业的原初特性使其在空间集聚过程中对宏观地理和微观载体有何特殊要求?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变迁、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进程、市场规律作为中国工业用地更新的基本构成对这种结合发展的模式有怎样的作用力?认真回答这三个问题是研究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的基本前提。基于以上动机,本研究以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特性以及中国工业用地的更新特征为切入点,以我国8个代表性城市的具体项目为基本研究范围,结合对既有现状的理解建立全观的研究架构,从经济学的视角针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进行析论,讨论这两种事物结合之基础、发展之根本推力,并试图创造一种解释上不致发生矛盾的、按不同保护再利用主体推动这种结合的不同过程对既有相关项目的分类,阐明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城市产业升级相结合的真正的、应然的内在动力及外在表现,进而为如何实现城市中心区存量土地盘活、产业结构调整与历史文化延续的整合,如何更好地从政策及发展策略上推进这一过程提供有限的理论参考。
朱颂[5](2015)在《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财产权是一项古老、传统的权利,在当前人多地少、用地紧张的现代社会,土地财产权的实现与社会多元价值的冲突成为现代法律制度亟待解决的矛盾。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制度深化改革的第一要务。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初始构造起源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产权制度,存在产权内容模糊、权利边界不清、权利流转效率低等问题。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历史变迁,阐释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理论,提出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路径、机制、对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第一章对国内外农民土地财产权产生进行了历史考察,阐述了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确立的意义。域外农民土地财产权的萌发与演变,以不同时期的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发展特点为主线,结合特定时期社会制度变革,揭示了西方社会发展与农民土地财产权演变的相互作用关系。现代西方民主法制社会逐渐孕育了独立、排他、权利内容充实的农民土地财产权。通过对我国历史上农民土地制度的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农民在土地上义务多于权利,劳役、税收成为农民土地的沉重负担,农民土地财产权的萌芽毫无生存土壤;近现代农民土地权利虽渐渐得到立法认可,但因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农民土地权利终未得到真正实施;建国后,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经历了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公社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个阶段。第二章诠释了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理论。产权理论是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土地产权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是研究产权的两种分析范式。马克思主义土地产权理论对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启示在于,公有制下土地产权权能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并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得进行适当的调整。西方经济学界产权理论认为产权独立性、完整性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基础。这两种分析范式均肯定了产权的激励作用,提高产权效率的前提需要清晰的产权界线——此为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改革方向。财产权平等理念是实现人权的基本保障,是宪法的基本原则,更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平等的内涵包括财产权起点平等、交换平等、结果平等。财产权行使理论包括财产权自由行使理论与财产权适度限制理论。财产权自由行使理论要求农民土地财产权得到法律承认与保障、并当受到侵害时获得法律救济或补偿。财产权适度限制体现在物权法定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限制、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社会义务等。第三章对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实践方式进行了分析评价。成都模式以城乡统筹为基础,确权赋能。重庆模式注重创新,指标交易独具特色。广东模式较早进行三权分置,大力倡导土地股权改革。浙江模式由下而上,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土地财产权流转。这些模式的共性特点在于农民土地财产权趋向企业制经营主体、政府主导作用凸显、农民土地财产权明晰化。各地实践模式存在主要问题在于改革常违背农民权益保障的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存在冲突、部分地区农民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各地实践改革下应充分重视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权、建构完整的农民土地财产权。第四章系统梳理我国现行法框架下农民土地财产权体系与属性,解析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障碍及原因,最后提出我国土地财产权实现障碍破解的路径。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为主要内容,具有私权属性、家庭权属性与社会保障属性。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权能残缺、效率低下、公平缺失。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要充实权利内容,回归处分权,提高提高权利利用效率,明晰权利主体地位。第五章提出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配套制度。在我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下,完善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登记制度。基于我国现有农村土地增值利益分配不公平的现状,提出均衡政府、集体、农民三方利益,以及重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建议。我国各地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存在产权交易种类混乱、交易缺乏统一规范等缺陷,应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的法律性质,注重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产权市场。
黄小明[6](2013)在《浙江东阳木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项传统工艺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阳木雕在中国诸多木雕流派中,最早开始了对产业化进程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世纪以来,随着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东阳木雕的产业化模式越来越多地被其他木雕流派所复制。产业模式可以模仿,人文内涵无法照搬。在新形势下,东阳木雕产业行走在文化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轨上。传统的生产模式、陈旧的发展理念,在限制产能扩大的同时,更制约了东阳木雕在现代市场中的发展能力。为此,本文以调查、访谈、分析等手段,分析东阳木雕产业现行的构成要素与既有资源及存在问题,构建东阳木雕产业的发展战略。文章从东阳木雕发展历程与艺术特点、取得成效入手,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及成因;然后借鉴全国其他艺术品产业与市场的成功经验,阐明实施东阳木雕产业战略的重要意义;再借助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主要是钻石理论),分析东阳木雕产业的竞争优势和东阳木雕产业价值链;最后尝试构建东阳木雕产业发展战略,主要是东阳木雕产业的基本竞争战略和产业价值链及其整合战略,强调东阳木雕要打造现代竞争核心力,必须围绕产品生产,做强品牌,形成集聚,加强融合,以建设东阳木雕文化旅游区为载体,强化东阳木雕文化内涵,优化创意和品牌,推动整体产业有序发展,并提出支撑战略实施的可行性建议。
朱春华[7](2011)在《长三角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研究》文中提出面对着日益增大的全球环保压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呼声日益高涨。木材加工业作为传统的劳动与原材料密集型产业,也在长三角地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集聚和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不仅企业数量、规模日趋扩大,而且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在空间布局上表现出一定的集聚特征和趋势。本文试图通过对长三角地区木材加工业发展历史和空间集聚特征的研究,揭示其空间集聚的演化动力和规律,预测其空间集聚演化趋势。本文以搜集到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调研素材为基础,归纳总结了长三角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的地域性特征及其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并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Arc GIS制图和数据表格等形式,对这些特征予以可视化处理和显示。在此基础上,理论与实证结合分析了长三角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的成因、演化机制和影响因素。最后对长三角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演化趋势进行辨识,提出具体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一是长三角木材加工业的空间分布具有大范围分散与局部集聚并存的特点;二是沪、苏、浙两省—市的木材加工业发展各具特色,产业高度化各不相同;三是区位优势、市场导向、政策导向是长三角地区木材加工企业集聚的主要动力;四是长三角木材加工企业向特定地区集聚的趋势显着;五是木材加工产业协作体系、产业链的成熟度与该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六是沪、苏、浙木材加工业的空间集聚沿着行业分工细化、产业高度化的方向发展。本文结合专业化分工理论与空间集聚理论研究长三角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演化问题,其中揭示的长三角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发展现状及演化的特征、成因和发展趋势,将会为该地区木材加工产业结构及其布局优化、政府木材产业政策的制定,乃至其它地区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余伟[8](2010)在《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家具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既是研究的热点,也是促进国家和地域经济快速发展,参与行业间激烈竞争的有效方法。本文在我国家具产业集群亟需升级的背景下,结合生态学、遗传学、生物学、社会网络理论、复杂网络理论,提出了家具产业集群网络形成的结构模型,对典型家具产业集群网络性能进行了分析和实证。本文采用改进的区位商法来识别产业集群,结果表明,家具产业在苏州和常州市均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产业集群现象。在对产业集群进行演化分析时,本文模拟了产业集群网络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演变,仿真结果表明中国家具必须勇敢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利用这次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本文对典型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形成进行了仿真。在分析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性能时,主要考察其知识流动性、鲁棒性和竞争力。在生成典型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流动性的仿真,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在分析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鲁棒性时,本文首先建立典型产业集群网络的模型,再通过不同的模拟攻击手段来分析网络的鲁棒性。另外提出了产业集群网络的竞争力评价体系。在实证分析中,本文选取南京、温州、上海三个城市的家具产业集群网络进行了结构比较,并进行了知识流动性、鲁棒性和竞争力分析。实证与仿真结果相比较,表明南京家具产业集群网络属于“离散型”的结构,温州和上海的为“卫星型”结构。后两者的知识流动性相对较好。但面对蓄意攻击时南京和温州的鲁棒性较差,而上海的鲁棒性最好。论文最后提出了优化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思路,以及提升家具产业集群水平的建议。
孙凌[9](2008)在《盛亚集团人造板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2年开始,短短5年时间,盛亚集团投资超过30亿元人民币打造人造板产业,引进国外领先技术生产线,建成了五个大型的纤维板生产基地,形成了100万立方米/年的产能,位居中国第一和全球第十。由于我国森林资源的不足,本行业是高度原料(木材)依赖型和市场依赖型的产业,而全国人造板产能在持续扩大,原材料-木材价格一路上涨,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另外行业竞争激烈,2005年全国产量达到2200多万立方米,盛亚公司要达到行业领先地位,规模多大合适?市场如何定位?如何竞争?这些问题,是盛亚管理层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盛亚人造板业务的宏观环境和行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企业目前面临的环境、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和企业自身具备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企业在本行业中竞争中领先应具备的关键能力,通过权衡盛亚人造板业务具有的优势、劣势,面临的外部机遇、威胁,依据基本竞争战略理论,提出系统的实施竞争战略的建议。在探讨过程中,本文重点依据MBA战略管理课程的基本分析技术和方法、产业生命周期、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以及基本竞争战略的分类和选择、竞争战略的实施等,对盛亚人造板所处环境和内部能力、挑战和不足进行探讨,对行业竞争状况进行分析。本文从企业人造板业务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公司的基本发展战略:林板一体化战略、差异化竞争战略、产业链整合战略,并为实施这些战略提供一些系统的措施和方案。
张亚男[10](2008)在《长三角发展游艇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二、上海奉贤将建华东最大家具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奉贤将建华东最大家具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1)明季江南造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路径和目的 |
四、以往学术史回顾和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一章 明季江南地区造物设计形成的动因 |
第一节 明季江南的经济和社会 |
一、江南城市、市镇发展和人口 |
二、赋税、徭役 |
三、工匠制度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 |
第二节 观念、风俗、习尚、交流 |
一、思想观念 |
二﹑风俗习尚 |
三﹑交流互动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明季江南地区社会各阶层群体与造物设计 |
第一节 参与造物设计的前提 |
一、时代趋新 |
二、千家万色 |
三、位序错动 |
第二节 造物设计的表现过程和局限性 |
一、表现过程 |
二、制约和局限 |
第三节 记载﹑传播 |
一、国史、地方志 |
二、笔记、散文、文集、日记、诗词 |
三、专业书籍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明季江南地区造物设计的特点 |
第一节 江南造物设计的传统积累 |
一、南北交融 |
二、对外交往 |
第二节 江南造物设计的表徵 |
一、精致 |
二、新颖 |
三、奇巧 |
四、整合 |
第三节 江南造物设计的本质和属性 |
一、仿古 |
二、综合 |
三、改良 |
四、创新 |
第四节 江南造物设计的类别 |
一、日常用品与消费品 |
二﹑陈设品与欣赏品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明季江南地区造物设计的次第 |
第一节 影响次第的因素 |
一、界别种类 |
二、材料材质 |
三、工时成本 |
四、技术工艺 |
第二节 判定次第的价值取向和“标准” |
一、陈设与日用 |
二、写实与写意 |
三、典雅与庸俗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明季江南地区造物设计的价格 |
第一节 江南造物的价值和价格 |
一、价格的外化 |
二、价值与价格非对等 |
三、动态变化 |
第三节 价值 |
一、价值的勘定 |
二、价值波动的主要因素 |
第三节 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
一、商品盈缩与价格升贬关系 |
二、品牌效应与价值高低关系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2)大连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农产品电子商务概述 |
2.1 电子商务相关概念 |
2.2 农产品电子商务概念 |
2.3 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大连市电子商务平台现状与问题研究 |
3.1 大连市农产品生产概况 |
3.2 大连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
3.3 大连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特点 |
3.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3.3.2 培育电子商务品牌 |
3.3.3 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 |
3.3.4 推进进村入户工程 |
3.4 大连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现状 |
3.5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3.5.1 农产品电商意识缺乏 |
3.5.2 网络平台建设不足 |
3.5.3 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
3.5.4 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 |
第四章 大连农产品电子商务问题的对策 |
4.1 其他地区经验借鉴 |
4.1.1 江苏宿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技术运用借鉴 |
4.1.2 对大连市电子商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
4.2 大连农产品产业电子商务问题的解决对策 |
4.2.1 培育农村电商主体 |
4.2.2 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开发 |
4.2.3 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与品牌化建设 |
4.2.4 加强物流体系建设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PSEN公司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品牌的概念及理论发展 |
2.1.1 品牌的概念 |
2.1.2 品牌的理论发展 |
2.2 品牌建设的概念及理论发展 |
2.2.1 品牌建设的概念 |
2.2.2 品牌建设的理论发展 |
第3章 PSEN公司品牌建设的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与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办公家具行业环境分析 |
3.2.2 主要竞争者分析 |
3.3 公司自身环境分析 |
3.3.1 PSEN公司的优势 |
3.3.2 PSEN公司的劣势 |
3.3.3 PSEN公司的机会 |
3.3.4 PSEN公司的威胁 |
第4章 PSEN公司品牌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PSEN公司简介 |
4.1.1 PSEN公司概况 |
4.1.2 PSEN公司组织架构 |
4.1.3 PSEN公司人员素质 |
4.2 PSEN品牌建设现状调查 |
4.2.1 中高层领导访谈调查 |
4.2.2 全体员工问卷调查 |
4.2.3 经销商专项座谈调查 |
4.3 PSEN公司品牌建设现状及问题 |
4.3.1 品牌价值现状及问题 |
4.3.2 品牌战略规划现状及问题 |
4.3.3 品牌识别体系现状及问题 |
4.3.4 品牌营销传播现状及问题 |
4.3.5 品牌运营管理现状及问题 |
4.4 PSEN公司品牌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简析 |
4.4.1 缺乏系统性的品牌战略规划 |
4.4.2 缺乏有效性的品牌创建工具 |
4.4.3 缺乏配套性的品牌传播策略 |
4.4.4 缺乏规范性的品牌运营管理 |
第5章 PSEN公司品牌建设方案 |
5.1 PSEN公司品牌建设方案总体设计构思 |
5.2 PSEN公司品牌战略规划 |
5.2.1 品牌定位 |
5.2.2 品牌模式 |
5.2.3 品牌建设目标规划 |
5.2.4 品牌延伸规划 |
5.3 PSEN公司品牌体系建设 |
5.3.1 品牌创建的元素组合及识别体系 |
5.3.2 品牌创建的次级联想杠杆 |
5.3.3 品牌传播的整合营销方案 |
5.4 PSEN公司品牌建设的运营管理保障 |
5.4.1 组织保障 |
5.4.2 资金保障 |
5.4.3 人员保障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一:PSEN公司品牌建设现状中高层领导访谈问题提纲 |
附录二:PSEN公司品牌建设现状中高层领导访谈受访者名单 |
附录三:PSEN公司品牌建设现状员工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动机与目的 |
1.1.1 研究动机 |
1.1.1.1 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加速与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滞后 |
1.1.1.2 产业经济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关联性的研究不足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综述 |
1.2.1 工业遗产与文化产业的交叉研究 |
1.2.2 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相关研究 |
1.2.3 中国工业用地更新相关研究 |
1.3 研究架构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架构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成果与论文创新点 |
1.4.1 研究成果 |
1.4.2 论文创新点 |
1.4.2.1 系统的调查研究 |
1.4.2.2 理论方法创新 |
1.4.2.3 对工业遗产与文化产业结合动因的研究 |
第二章 文化产业介入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发展概况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范畴界定 |
2.2.1 工业遗产 |
2.2.1.1 类型范围 |
2.2.1.2 时期范围 |
2.2.2 文化产业 |
2.2.2.1 国外的界定 |
2.2.2.2 国内的界定 |
2.3 调研地点的选择 |
2.3.1 参考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程度 |
2.3.2 考虑调研地点地域分布广度 |
2.4 各地概况 |
2.4.1 北京——现代工业遗存在世界城市 |
2.4.1.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
2.4.1.2 项目特点 |
2.4.2 上海——近代工业遗存与海派文化的融合 |
2.4.2.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
2.4.2.2 项目特点 |
2.4.3 广州——行业集聚鲜明的产业园模式 |
2.4.3.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
2.4.3.2 项目特点 |
2.4.4 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对有限文化经济资源的竞争 |
2.4.4.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
2.4.4.2 项目特点 |
2.4.5 重庆——工业形象与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载体要求的背离 |
2.4.5.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
2.4.5.2 项目特点 |
2.4.6 青岛——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集中在城市更新重点区域 |
2.4.6.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
2.4.6.2 项目特点 |
2.4.7 西安——工业遗产在世界文明古都 |
2.4.7.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
2.4.7.2 项目特点 |
2.4.8 福州——工业遗产在“侨乡” |
2.4.8.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
2.4.8.2 项目特点 |
第三章 文化产业选择工业遗产作为空间载体的动因分析 |
3.1 引言 |
3.2 文化生产的城市选择 |
3.2.1 文化生产选择工业基础雄厚的城市 |
3.2.2 文化生产的地理集中是自我强化的——以天津、北京为例 |
3.2.3 推动文化产业落脚工业遗产的城市政策——以北京、上海、福州为例 |
3.3 文化生产的区位选择 |
3.3.1 工业历史地段的地理区位优势 |
3.3.2 工业历史地段的建筑密度优势 |
3.3.3 工业历史地段的产业氛围优势 |
3.4 文化生产的建筑空间要求 |
3.4.1 工业遗产较低的使用成本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 |
3.4.2 工业遗产的空间形态特征符合文化产业的使用要求 |
3.4.3 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满足文化产业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
3.5 策略探讨: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应纳入存量规划体系 |
3.5.1 存量规划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产生的影响 |
3.5.1.1 深圳 |
3.5.1.2 上海 |
3.5.1.3 北京 |
3.5.2 存量规划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提出的新要求 |
3.5.2.1 符合城市存量规划的发展目标 |
3.5.2.2 从制度设计角度思考保护再利用模式 |
第四章 工业遗产选择文化产业作为再利用模式的动因分析 |
4.1 引言 |
4.2 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影响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以北京、上海为例 |
4.2.1 理论构建 |
4.2.1.1 划拨工业用地取得期(1954~1988) |
4.2.1.2 划拨工业用地价值凸显期(1988~1998) |
4.2.1.3 划拨工业用地解冻探索期 (1998~2008) |
4.2.1.4 划拨工业用地再利用主动结合产业调整的新时期(2008~) |
4.2.2 策略探讨 |
4.3 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以中国纺织工业格局中的“上、青、天”为例 |
4.3.1 概念界定 |
4.3.1.1 传统工业 |
4.3.1.2 “上、青、天” |
4.3.2 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作用机制 |
4.3.2.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作用——释放有形资源 |
4.3.2.2 地方行业转型升级作用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路径 |
4.3.3 行业企业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认知路径及策略探讨 |
4.3.3.1 行业企业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认知路径 |
4.3.3.2 对有形资源的价值认知阶段 |
4.3.3.3 策略探讨 |
4.4 市场规律作用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以青岛为例 |
4.4.1 理论构建 |
4.4.1.1 青岛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模式选择机制 |
4.4.1.2 市场规律作用下的投入差异 |
4.4.2 策略探讨 |
第五章 按保护再利用主体作用过程分类的实证研究 |
5.1 引言 |
5.2 原址工业企业产业升级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
5.2.1 形成动因 |
5.2.1.1 城市产业升级宏观作用分析 |
5.2.1.2 企业产业升级微观作用过程 |
5.2.2 保护再利用特点 |
5.2.2.1 保护特点 |
5.2.2.2 再利用特点 |
5.2.3 认知意义 |
5.3 高校带动下的文化产业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协同发展 |
5.3.1 形成动因 |
5.3.1.1 工业遗产位置靠近高校 |
5.3.1.2 高校改、扩建用地需求 |
5.3.1.3 高校文化产业发展需求 |
5.3.1.4 高校建筑空间特征新需求 |
5.3.2 保护再利用特点 |
5.3.2.1 多出现在“新一线城市” |
5.3.2.2 再利用主体多为艺术、设计类院校师生 |
5.3.2.3 保护再利用顺序倒置 |
5.3.3 策略建议 |
5.3.3.1 关注工业遗产周边的高校文化资源 |
5.3.3.2 高校改、扩建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相结合 |
5.3.3.3 高校文化产业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相结合 |
5.3.3.4 探求符合高校建筑空间特征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策略 |
5.3.4 认知意义 |
5.4 城市经营理念主导的保护再利用模式 |
5.4.1 多重作用分析 |
5.4.1.1 大遗址区保护 |
5.4.1.2 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手段 |
5.4.1.3 大旅游理念 |
5.4.2 认知意义 |
5.5 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
5.5.1 商务办公产业园开发 |
5.5.1.1 形成动因 |
5.5.1.2 保护再利用特点 |
5.5.2 综合性地产开发 |
5.5.2.1 形成动因 |
5.5.2.2 保护再利用特点 |
5.5.3 认知意义 |
5.6 文化发展类公司主导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
5.6.1 形成动因 |
5.6.1.1 建筑改造加建限制少 |
5.6.1.2 地方性的产业园扶植政策 |
5.6.2 保护再利用特点 |
5.6.3 认知意义 |
5.7 政府全面掌控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
5.7.1 形成动因 |
5.7.2 保护再利用特点 |
5.7.3 认知意义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观点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一 调研项目溯源 |
附录二 《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 |
附录三 《中共福州市委办公厅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利用工业厂房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办法》 |
附录四 天津市政府《天拖地块(公建)产业规划布局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期刊文章 |
专(译)着 |
论文集 |
学位论文 |
报纸文章 |
报告 |
网络资源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国内文献综述 |
(二) 国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框架 |
四、基本概念厘清 |
(一) 农民 |
(二) 土地 |
(三) 财产权 |
(四) 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 |
第一章 农民土地财产权产生之历史考察 |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孕育 |
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与农民权利 |
二、土地权利的兴起与农民权利 |
三、古希腊罗马时期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特点 |
第二节 中世纪农民土地财产权的萌发 |
一、日耳曼法制的瓦解与农民土地财产权 |
二、中世纪英国土地保有制与农民土地财产权 |
三、中世纪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特点 |
第三节 近代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流变 |
一、近代英国圈地运动与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流变 |
二、近代美国西部开发立法中的农民土地财产权 |
三、《法国民法典》颁布与物权概念的兴起中的农民土地财产权 |
四、近代西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特点 |
第四节 现代西方国家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路径之解析 |
一、土地财产权界线清晰与市场流转导向的紧密结合 |
二、政府注重农业调控手段的运用与实现 |
三、土地发展权等新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 |
第五节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发展的历史梳理 |
一、我国古代农民土地财产权状况考察 |
二、我国近现代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概述 |
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考察 |
第二章 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之基础理论 |
第一节 产权权能理论 |
一、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 |
二、西方经济学界产权权能理论 |
三、产权权能理论与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 |
第二节 产权效率理论 |
一、马克思产权效率理论 |
二、西方经济学产权效率理论 |
三、产权效率理论与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 |
第三节 财产权平等理论 |
一、财产权平等是实现人权的基本保障 |
二、财产权平等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
三、财产权平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
四、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三维平等理论 |
第四节 财产权自由行使理论 |
一、财产权自由行使之价值 |
二、财产权自由行使之理论学说 |
三、农民土地财产权自由行使之要素 |
第五节 财产权适度限制理论 |
一、财产权适度限制之价值 |
二、财产权适度限制之理论学说 |
三、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适度限制 |
第三章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实践模式 |
第一节 成都模式 |
一、“双放弃换三保障”模式 |
二、“两股一改”模式 |
三、“土地银行”模式 |
四、模式特点 |
第二节 重庆模式 |
一、“地票”模式 |
二、“股田制公司”模式 |
三、模式特点 |
第三节 广东模式 |
一、股份合作制模式 |
二、农村建设用地入市模式 |
三、“两化一流转”模式 |
四、模式特点 |
第四节 浙江模式 |
一、“两分两换”模式 |
二、规模化转包模式 |
三、土地信托模式 |
四、模式特点 |
第五节 实践中具体问题分析 |
一、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过程中的农民权益保障 |
二、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间的冲突与选择 |
三、部分地区农民参与程度低 |
第四章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之障碍与破解 |
第一节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体系与属性 |
一、我国现有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理论种类 |
二、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权能解析 |
三、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法律属性 |
第二节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障碍之表征 |
一、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功能性弱化 |
二、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差异性 |
三、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身份性色彩浓厚 |
四、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流转效率低下 |
第三节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障碍之原因 |
一、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归属不明 |
二、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权能缺失 |
三、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客体差异性 |
四、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取得规范缺失 |
五、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退出困难 |
第四节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障碍之破解 |
一、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方式创新 |
二、充实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内容:未来利益 |
三、回归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处分权:流转利益 |
四、提高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用效率:利用利益 |
五、明晰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主体地位:归属利益 |
第五章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配套制度 |
第一节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登记制度 |
一、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确权的现实状况 |
二、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下农村土地登记的新调适 |
三、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登记效力须统一 |
四、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登记辐射力的强化 |
第二节 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
一、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基础理论 |
二、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均 |
三、我国集体土地增值收益与农村土地征收的关系 |
四、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
第三节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 |
一、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的现状分析 |
二、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的法律性质及基本规范 |
三、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主体作用发挥 |
四、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土地产权市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学术成果简介 |
(6)浙江东阳木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相关的理论基础 |
1.3.1 五力模型 |
1.3.2 三大一般竞争战略 |
1.3.3 钻石模型 |
1.3.4 产业集群战略理论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2. 东阳木雕产业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 |
2.1 东阳木雕产生的背景 |
2.2 东阳木雕发展历程 |
2.3 东阳木雕的主要特点 |
2.4 东阳木雕与其他木雕的主要区别 |
2.5 东阳木雕产业发展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1 东阳发展木雕产业的主要成效 |
2.5.2 发展东阳木雕产业面临的几大难题 |
2.6 全国其他地区木雕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
2.7 实施东阳木雕产业战略的重要意义 |
3. 东阳木雕产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
3.1 资源优势分析 |
3.2 市场需求分析 |
3.2.1 东阳木雕产品已逐步成为时尚消费 |
3.2.3 东阳木雕产业在全国具有“桥头堡”意义 |
3.2.4 东阳中国木雕城市场需求量巨大 |
3.2.5 旅游业增添了东阳木雕的辐射效应 |
3.2.6 建筑和红木家具拓宽了东阳木雕市场 |
3.3 现有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
3.4 相关支持产业分析 |
3.5 政府作用分析 |
3.6 外部机遇分析 |
4. 东阳木雕产业链发展战略构思 |
4.1 木雕产业的价值链及其构成 |
4.2 东阳木雕产业价值链现状分析 |
4.3 东阳木雕产业价值链的集聚战略 |
5. 东阳木雕产业发展战略探讨 |
5.1 东阳木雕产业的基本竞争战略 |
5.1.1 基本方向与定位 |
5.1.2 “资源”保护,做“久”木雕产业 |
5.1.3 产业联动,做“宽”木雕产业 |
5.1.4 创意创新,做“强”木雕文化 |
5.1.5 深耕深延,做“大”旅游蛋糕 |
5.2 东阳木雕产业价值链及其整合战略 |
5.2.1 木雕研发设计——研究领域 |
5.2.2 传统建筑修复——建筑领域 |
5.2.3 家居装饰行业——家庭装修领域、家具领域 |
5.2.4 木雕艺术品——鉴宝收藏领域 |
5.2.5 旅游纪念品——商贸旅游领域 |
5.2.6 创意文化开发——工业旅游、文化旅游领域 |
5.2.7 非物质文化传承——文化科普教育领域 |
5.2.8 工艺美术博览会——文化节庆领域 |
5.3 东阳木雕产业战略的实施 |
5.3.1 东阳中国木雕文化旅游区 |
5.3.2 客源市场定位 |
5.3.3 建设目标 |
5.4 旅游市场营销 |
5.5 木雕产业价值链核心点:木雕纪念品 |
5.5.1 木雕纪念品规划目标 |
5.5.2 木雕纪念品开发体系 |
5.6 东阳木雕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
5.6.1 可行的政策支持 |
5.6.2 协调的配合工作 |
5.6.3 科学的育才机制 |
5.6.4 灵活的招商引资 |
5.6.5 多元的区域合作 |
5.6.6 完善的信息系统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长三角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其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的理论基础 |
1.5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1.6 研究思路及其框架结构 |
第二章 长三角木材加工业发展现状 |
2.1 沪、苏、浙木材加工业发展现状 |
2.2 长三角木材加工业发展现状的主要特征描述 |
2.3 小结 |
第三章 长三角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演化及其特征 |
3.1 全国木材加工业集聚发展现状 |
3.2 长三角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演化阶段 |
3.3 长三角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演化特征 |
3.4 小结 |
第四章 案例研究:嘉善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演化 |
4.1 嘉善简介 |
4.2 嘉善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演化阶段 |
4.3 嘉善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演化特征 |
4.4 嘉善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发展的推动因素 |
4.5 小结 |
第五章 长三角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演化机制与趋势 |
5.1 长三角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演化动力机制 |
5.2 长三角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演化趋势 |
5.3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
1.3.2 产业集群网络研究 |
1.3.3 产业集群结构演化和性能研究 |
1.3.4 家具产业集群研究 |
1.3.5 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
1.4 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家具产业集群识别理论及实证分析 |
2.1 家具产业集群概述 |
2.2 中外家具产业集群概况 |
2.2.1 世界家具产业集群概况 |
2.2.2 我国家具产业发展情况 |
2.3 家具产业集群识别理论 |
2.3.1 产业集群识别基本方法 |
2.3.2 产业集群分类 |
2.3.3 产业集群的边界 |
2.4 江苏省家具产业集群的识别 |
2.4.1 江苏家具业概况 |
2.4.2 江苏家具业集群分析 |
第三章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演变机理研究 |
3.1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演化模型 |
3.2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演化步骤 |
3.2.1 产业集群网络相关理论概念 |
3.2.2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演化的仿真步骤 |
3.3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演化的仿真流程 |
3.4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演化程序模块分析 |
3.4.1 主程序说明 |
3.4.2 各子模块分析说明 |
3.5 金融危机对家具业影响的模拟与实证比较 |
3.5.1 金融危机对家具业影响的仿真模拟 |
3.5.2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家具业出口 |
3.5.3 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家具业出口形势分析 |
3.5.4 中国家具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
第四章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动力学及结构研究 |
4.1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动力学模型 |
4.1.1 产业集群网络形成参数说明 |
4.1.2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动力学模型构建 |
4.2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性能参数 |
4.3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类型 |
4.3.1 产业集群网络动力学仿真的初始参数 |
4.3.2 典型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形成分析 |
4.4 实际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构建 |
4.4.1 各家具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相对合作频率计算 |
4.4.2 三种代表性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比较 |
第五章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知识流动性分析 |
5.1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知识流动性分析 |
5.1.1 知识流动性的仿真流程 |
5.1.2 知识流动性仿真模型的构建 |
5.2 离散型产业集群网络的仿真实例运行 |
5.3 卫星型产业集群网络的仿真实例运行 |
5.4 网络参数对知识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
5.5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性能研究之知识流动性案例分析 |
5.5.1 案例一之南京家具业集群网络构成 |
5.5.2 案例二之温州家具业集群网络构成 |
5.5.3 案例三之上海家具业集群网络构成 |
5.6 家具产业集群三个案例网络的流动性分析 |
5.6.1 输入节点为一个大中型企业时的流动性分析 |
5.6.2 输入节点为所有大中型企业时的流动性分析 |
第六章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鲁棒性和竞争力分析 |
6.1 离散型网络的鲁棒性分析 |
6.2 卫星型网络的鲁棒性分析 |
6.3 产业集群网络的竞争力分析 |
6.3.1 产业集群网络的竞争力评价体系 |
6.3.2 不同产业集群网络的竞争力比较 |
6.4 家具产业集群三个案例网络鲁棒性比较 |
6.5 家具产业集群三个案例网络竞争力比较 |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优化思路 |
7.2.1 提升产业集群网络的综合性能 |
7.2.2 促进家具产业集群网络内的合作创新 |
7.2.3 促进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开放性 |
7.2.4 促进家具产业集群网内的流动效率 |
7.3 促进家具产业集群网络建设的对策 |
7.3.1 开发家具出口贸易潜力 |
7.3.2 提升家具业出口竞争力 |
7.3.3 在危机中实现家具业创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
详细摘要 |
(9)盛亚集团人造板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公司发展概况 |
1.1 公司发展现状 |
1.2 主要产品业务 |
1.3 行业发展地位 |
第2章 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经济环境 |
2.2 市场竞争环境 |
2.2.1 国际市场 |
2.2.2 国内市场 |
2.2.3 进口出口 |
2.2.4 价格预测 |
2.3 产业政策环境 |
2.4 资源生态环境 |
2.4.1 资源供需状况 |
2.4.2 产业资源互动 |
2.5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
2.6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第3章 公司优劣势与SWOT分析 |
3.1 主要优势(Strengths) |
3.1.1 技术设备先进 |
3.1.2 区位布局合理 |
3.1.3 产业链协同 |
3.1.4 清洁生产模式 |
3.2 相对劣势(Weaknesses) |
3.2.1 资金链吃紧 |
3.2.2 专业人才短缺 |
3.2.3 管理模式滞后 |
3.3 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
3.3.1 市场需求剧增 |
3.3.2 产业重组良机 |
3.4 面临挑战(Threats) |
3.4.1 环保政策趋紧 |
3.4.2 林地成本上升 |
3.5 公司SWOT分析 |
第4章 公司战略定位与战略选择 |
4.1 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 |
4.1.1 产业竞争因素分析 |
4.1.2 行业标杆企业分析 |
4.1.3 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 |
4.2 战略目标与战略定位 |
4.3 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4.3.1 林板一体化战略 |
4.3.2 差异化竞争战略 |
4.3.3 产业链整合战略 |
第5章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
5.1 扩张生产能力 |
5.2 加快林地建设 |
5.3 建立研发体系 |
5.4 加强信息管理 |
5.5 完善组织架构 |
5.6 改进考核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长三角发展游艇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1. 选题依据 |
2. 研究意义 |
3. 研究目标 第一章 游艇产业概述 |
1.1 游艇的起源 |
1.2 游艇的定义 |
1.3 游艇的分类、设计特点及建造特点 |
1.3.1 游艇的分类 |
1.3.2 游艇的设计特点 |
1.3.3 游艇的制造特点 |
1.4 游艇产业链 |
1.4.1 游艇设计 |
1.4.2 游艇制造 |
1.4.3 游艇俱乐部 |
1.4.4 游艇租赁 |
1.4.5 关联类产业 |
1.5 游艇产业的特征 第二章 国内外游艇产业发展现状 |
2.1 世界游艇产业概况 |
2.1.1 世界游艇消费市场 |
2.1.2 世界主要游艇建造国家 |
2.1.3 世界主要游艇建造厂商及市场份额 |
2.1.4 世界游艇消费预测 |
2.2 中国游艇产业概况 |
2.2.1 中国游艇产业发展历程 |
2.2.2 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现状 第三章 长三角发展游艇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
3.1 长三角发展游艇产业的优势 |
3.1.1 经济优势 |
3.1.2 消费优势 |
3.1.3 船舶工业优势 |
3.1.4 水域资源丰富 |
3.1.5 金融主导优势 |
3.1.6 旅游资源丰富 |
3.2 长三角发展游艇产业的劣势 |
3.2.1 水污染严重 |
3.2.2 航道繁忙 |
3.2.3 游艇文化缺失 第四章 长三角游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4.1 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4.1.1 上海发展现状 |
4.1.2 浙江发展现状 |
4.1.3 江苏发展现状 |
4.2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第五章 长三角发展游艇产业的对策研究 |
5.1 发展思路 |
5.2 指导方针 |
5.3 布局要求 |
5.4 未来主要任务 |
5.4.1 政府主要任务 |
5.4.2 游艇相关商家和制造企业主要任务 |
5.4.3 科研部门和高校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注释 致谢 |
四、上海奉贤将建华东最大家具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论文参考文献)
- [1]明季江南造物研究[D]. 高云澄. 上海大学, 2019(02)
- [2]大连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 杨铭.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3]PSEN公司品牌建设研究[D]. 于淼.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 [4]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研究[D]. 仲丹丹. 天津大学, 2016(12)
- [5]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研究[D]. 朱颂. 南京大学, 2015(10)
- [6]浙江东阳木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黄小明. 复旦大学, 2013(04)
- [7]长三角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研究[D]. 朱春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8]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性能研究[D]. 余伟.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3)
- [9]盛亚集团人造板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孙凌.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7)
- [10]长三角发展游艇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张亚男.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