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需要质量认证

市场竞争需要质量认证

一、市场竞争需要质量认证(论文文献综述)

金昊[1](2020)在《DL涂料的竞争战略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加入WTO近二十年来,汽车市场蓬勃发展,始终保持高增长态势。自2009年起,我国汽车年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产销国。随着汽车产销量及保有量的增长,也给汽车涂料市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2018年我国汽车涂料产量达到220万吨,占涂料市场总产量的9.6%。预计2019-2022年汽车涂料产量复合增长率为9%,到2022年产量规模有望突破300万吨。其中,汽车修补漆产量占整个汽车涂料产量约26%,仅次于产量占比44%的原厂OEM涂料。目前国内汽车修补漆市场竞争者众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国内也崛起了众多国产自主汽车修补漆品牌和企业。虽然国产修补漆品牌的总销量占整个汽车修补漆市场销量的占比高达70%,但基本上都聚集在利润率很低的低端市场,在高利润率的中高端市场仍然是众多国际涂料巨头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DL公司是唯一进入汽车修补漆市场占有率前四名的中国修补漆企业。DL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汽车修补漆的研发和市场销售,一直保持稳步增长,在国内修补漆行业中是唯一可以和PPG、巴斯夫、艾仕得等世界涂料巨头相抗衡的涂料企业,肩负着振兴民族汽车修补漆品牌的重任。近年,随着修补漆行业进入成熟期、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行业环保标准不断提升的市场背景下,DL公司有必要调整其竞争战略,以应对持续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压力,提升市场占有率。本论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本文从DL公司发展现状出发,以战略群体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框架、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法等理论为指导基础,以DL公司现阶段竞争战略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分析。首先用对DL公司目前所处的宏观环境、汽车修补漆行业环境进行分析,用波特的战略群体分析来明确DL公司的现有竞争对手。其次,对DL公司的竞争对手运用竞争对手分析框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竞争对手的现有战略并预测出其可能采取的行动;然后再对各个竞争对手的能力进行分析,预测其竞争行动的效果。再次,运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分析DL公司作为一个国内汽车修补漆市场的挑战者所面临的竞争现状,以及目前DL公司在战略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通过以上分析,最后确立出DL公司适合自己发展之路的市场挑战者竞争战略,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为其竞争战略的实施落地提供保障。最后,希望本文能为DL公司以及中国其他本土汽车修补漆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实践指导。

支维清[2](2021)在《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独立的第三方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简称TIC机构),在政府监管、国际贸易和行业自律的约束下,发展迅速。第三方独立机构认证业务由于其自身公正独立的特殊性,在业务拓展时和常规的商业业务拓展有巨大的差异。处于乙方的认证机构虽然收取甲方的认证服务费用,但始终要客观中立的做出审核结论和认证判定,不能受甲方或任何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主观愿望干扰和影响。社会公信力是其开展业务最核心的美誉。口碑认同在业务拓展中,举足轻重,关系着成败。T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第三方测试、检验和认证行业的公司。本文通过外部宏观环境PEST和行业竞争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展现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管理的现状。结合T公司目前实际遇到的产品同质化、价格不一致、渠道单一、促销单向的一系列问题,借助于市场调研问卷和管理层访谈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再提出有针对性地优化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强化社会公信力的措施、服务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有限弹性的价格策略、齐头并进的渠道策略、精准投放的促销策略以及顾问式的营销策略。具体来说是增强全员的诚信意识、时时更新内部流程满足认证认可规则要求,对外宣告诚信守则并接受公众监督、严格的内部流程规范、统一审核口径、针对大客户的定制化服务、规范报价流程和调价程序、跨区域客户管理、打通现有直销渠道的垂直通道、加强和汽车权威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发和开拓整车厂、以及供应商的信息渠道、线上线下互动的主题多样化、邀请行业大咖和专家参与主题分享、积极赞助汽车行业有影响力的活动等。最后辅助以相应的实施保障措施,包括加强公共关系领域的品牌传播、积极参与汽车领域的品牌传播、建立项目型管理架构、增设汽车行业认证业务市场拓展经理一职、加强营销团队人员建设、调整薪酬结构和加强非货币性激励。通过这些改进措施和实施保障,帮助T公司拥抱环境变革,准确把握市场机遇,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公司的业务拓展水平,提高营销的效率和绩效,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任翔[3](2020)在《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品质量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元素,是社会关心、群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与其相对应的产品质量监管也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产品质量监管涉及政府、企业、消费者、第三方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横跨公共管理、法律制度、标准计量、认证检测、社会伦理等多门类学科。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或层面考量,产品质量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监管。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我国现有的以行政监管为主的产品质量监管模式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与市场监管体系的改革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导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产品质量监管过程中的法治化体系化研究,使产品质量监管领域的法制制度、监管模式从“源头立意”上就日渐式微,适应不了新形势新要求。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观念、结构、行为”三个维度,对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问题构建起新的分析路径,通过实证和比较研究对产品质量监管的法治目标、价值取向、法制结构、法治行为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路径的意见建议,从而有助于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法治化进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介绍了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情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围绕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理论基础,分析了产品质量监管相关基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相关的学科理论学说,并在本章最后结合当代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安排的实际,提出“观念—结构—行为”的分析范式,旨在对当代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路径选择问题上作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第二章探讨了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框架。以结构性研究来指导行为的分析范式作为本章的研究主线,系统详细地论述了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目标、动力、阻力和路径等四个方面。即根据对目标、动力、阻力和路径四个层面的探究,指出影响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过程中的关键动因及限制性因素,提出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路径选择呈现出观念上的渐进式、结构上的社会化、行为上的法治化的特点与趋势。第三章以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历史变迁为视角,首先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间节点分别探讨了产品质量监管的法治困境以及法治发展,对产品质量法制演进沿革进行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从观念、结构、行为三个维度阐述了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成效。最后,从前面一般性的制度构建层面的梳理上升到法治理念层面,重点探讨了当下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存在问题。第四章主要讨论对境外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借鉴。文中采取“总-分”的思路,先将境外国家的产品质量监管模式分为产品主导型监管和消费者主导型监管两种类型,并借助“观念—结构—行为”的分析范式,对每种类型下的监管理念、法制结构和监管行为进行梳理分析。随后,具体分析各国产品质量监管特点及主要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对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启示。第五章结合前文的分析提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路径的措施的建议。包括在法治观念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产品质量监管价值取向,将意识形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行政本位”向市场经济下的“尊重市场规律”转变;在法制结构方面,要深化产品质量监管体制改革,要构建科学规范的多方参与制度体系,要加强各方主体间的联系与互动,要建立监管法制影响评估分析;在法治行为方面,要强化行政监管部门的行政检查方式,要细化消费者监管权利义务,要加强企业主体责任,要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监管优势,要提高信息传递质量。最后,本文虽然围绕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这一特定背景,尝试通过构建“观念—结构—行为”分析范式,并依据此范式从目标、动力、阻力和路径选择等层面系统剖析重构当下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法治理论和整体体系框架。然而,这一尝试是否能够涵盖并较为信服地解释当下中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所面临的难题与困境,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最后一章结合实务给出的针对性意见建议,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观念—结构—行为”分析范式的可行性,但这一分析范式是否具有可迁移性并运用于其他领域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的法治化分析,还需要更充分细致的论证探讨。限于个人能力和时间精力,所有上述问题的解决寄望将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共同努力。

胥为友[4](2020)在《优乐公司认证业务台湾地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认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制定了严格的技术准入标准和认证要求。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网络安全在国际经济和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各个国家或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优乐是世界大型认证企业,台湾市场各种认证需求潜力巨大,优乐公司正在积极开发台湾市场。由于检测认证行业覆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因此本论文聚焦优乐公司台湾地区信息安全认证市场的营销策略。论文首先总结了检测认证和营销组合的相关研究,基于理论综述,论文对优乐公司的认证业务及营销现状进行了诊断和分析,挖掘出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外部宏观环境和业务环境进行了扫描和分析,接着对业务的营销策略提升进行了总体规划,完成了STP定位,设计出在台湾地区业务开展的思路和目标。论文最后,按照4P的思路,从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四个方面,设计了台湾优乐的营销策略。此外,结合服务营销的特点,讨论了内部营销,实体展示和服务过程的策略。最后,基于研究结果,论文还提出了确保营销策略的实施和保障措施。论文详细诊断了优乐公司在台湾地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供优乐公司管理者进行参考,快速认识到台湾地区的内部及外部环境,据此可以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积极发挥优势,减少劣势,最终提高优乐公司在台湾地区信息安全检测领域的竞争力,使其能在台湾地区获得更好的发展。也能够对同行业其他机构的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竺曌颖[5](2020)在《S公司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基于笔者对于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行业的整体了解,并结合本人在S公司多年的从业经历,对我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行业现状及其特点进行了介绍。该行业因为其科技前瞻性以及价值链巨大,是目前世界各国的投资热点。随着大量资本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众多新技术的研发升级,电子电气产品的不断标准化及商品化,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始终面临着标准检测认证这一道关卡。同时当前国内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上可提供同质化服务的机构繁多,导致市场竞争愈发激烈。S公司作为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检测行业中的国际外资巨头公司,如何在新的竞争形势中,不断利用自身优势保持有利的竞争地位则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本论文结合S公司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这一行业细分领域的地位和市场表现,运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宏观环境PEST分析法及SWOT优劣势分析方法,对中国市场的电子电气检测认证的宏观外部环境、内部竞争环境、S公司的优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度剖析,发觉了S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问题。随后,综合研究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了S公司应对电子电气检测认证市场竞争挑战的竞争战略,并明确指出差别化结合寻找细分领域的专一化发展战略以及引入蓝海战略是S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的优先策略。最后,本文论述了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优化组织架构、引进标准委员会资深专家、提高营销能力、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加快战略实施的技术创新。本文希望通过对S公司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的竞争战略研究,来促进S公司战略发展和管理系统的完善,为S公司的长远立足深耕中国市场提供参考思路,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子电气产品出口的标准合规化和品质提升,并为其他企业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些竞争发展思路。

姚亚芝[6](2020)在《我国语言服务市场逆向选择问题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语言服务产业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期,但却面临着逆向选择带来的严峻挑战。导致逆向选择的主要原因是语言服务市场交易双方关于语言服务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语言服务客户缺乏鉴别产品真实质量的有效信息,只能根据产品的平均质量水平决定支付意愿,由此导致优质语言服务产品被劣质语言服务产品逐出市场,帕累托最优难以实现,语言服务市场的运作效率越来越低。语言服务在提升中国软实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有效治理语言服务市场的逆向选择、进而提升语言服务质量,已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信号传递是缓解逆向选择的一种重要机制。信号指的是产品的质量信号,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上传递的能够反映产品或服务真实质量水平并对消费者具有引导意义的信息。因语言服务产业含义广泛,所涉产品特征多样,本文主要以笔译服务为例,在定性和定量分析语言服务市场逆向选择的形成及表现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有效传递语言服务市场的质量信号,重点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1)本文首先对信息劣势方,即作为语言服务客户的国内企业和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语言服务质量信号需求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网络爬虫和数据库等大数据技术,从互联网上自动抓取智联招聘近期发布的2万余条国内企业(包括语言服务企业)的语言服务类招聘广告,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招聘企业将职业翻译能力等同于外语能力,只对应聘者提出了外语水平等级要求,其中要求达到大学英语六级(CET6)的招聘岗位数量最多。由于市场上各种语言水平考试名目繁多,语言服务质量信号强度不一,大多数招聘企业并不了解职业翻译需要的能力要求远高于外语能力,因而选择依赖外语能力这一强度相对较弱的语言服务质量信号,翻译资格认证这样的高强度信号却因与外语水平考试的区分度不明显以及普及度低等原因被企业忽视而失灵。此外,本文选取了2016年到2019年上半年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开发布的12份翻译服务采购标书,对评分部分的各类质量信号及其分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语言服务企业的服务流程、价格、业绩以及团队配备是位列前四的质量信号。由于对翻译项目的重视以及经常使用翻译服务,对于翻译服务的认识水平较高,这些单位的标书评分选择了有效的、符合翻译职业特征的高强度质量信号。(2)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标书表明,业绩和价格都是高强度的质量信号。因此,本文面向语言服务市场,建立了考虑价格和业绩两种因素的信号传递模型,研究了不完全信息情况下单个语言服务提供方与多个客户之间的动态博弈和分离均衡存在的条件,定量分析对比了价格信号和业绩信号对客户购买意愿的影响,制定了语言服务提供方应采取的“按质论价”的最优定价策略。价格-业绩信号传递模型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市场均衡状态和合理制定产品报价的有效手段。实现高质高价、低质低价这种理想的分离均衡状态,取决于模型中客户数量、客户购买意愿、保留价格、产品生产成本等一系列参数。因此,应用该模型解决现实问题时,可依据实际问题中的模型参数值判断是否可以达到分离均衡,可采取措施改变部分模型参数的取值,使市场状态趋向于分离均衡;此外,还可利用该模型分析分离均衡状态下产品的最优报价,实现语言服务提供方利润最大化。(3)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标书还表明,服务流程和团队配备也是语言服务市场的两个高强度的质量信号。二者通常需要通过认证才能得以有效彰显。因此,对语言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管理的认证和对译员任职资格的认证是一种高强度的语言服务质量信号。本文构建了语言服务市场认证信号传递模型,定量分析了实现分离均衡、混同均衡的条件,推导出各种均衡状态下语言服务提供方的认证策略和客户的产品报价策略。然后,依据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分析译员进行职业资格认证的成本及其意愿。在对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以及中国译员认证制度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改革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提出了建议。最后,依据《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提供的框架,研究了语言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管理认证问题,建立了笔译服务质量管理流程和笔译服务质量SERVQUAL评价模型,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提供了确定模型中各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同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语言服务质量信号权重确定模型,便于对各种质量信号的影响进行量化评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以逆向选择为切入点,从信号传递角度探讨语言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方法,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语言服务产业研究视角。(2)采用大数据等技术,研究了国内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语言服务质量信号的需求特征,建立了基于AHP的语言服务质量信号权重确定模型。(3)构建了基于博弈论的语言服务市场价格-业绩信号传递模型和认证信号传递模型,提供了定量分析语言服务质量信号发送策略和定价策略的手段。(4)从译员和语言服务提供方两个视角,宏观上探讨了译员任职资格和语言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管理认证问题,建立了笔译服务质量SERVQUAL评价模型及基于AHP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模型。

许伟[7](2017)在《质量创新与经营绩效 ——基于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变是质量创新研究的重要背景。所谓质量创新,就是通过技术、管理和文化等多种方法,创造一种新的质量,这种质量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和使用方的需求,并帮助企业实现新目标和创造良好效益。质量管理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都相对成熟,本文的质量创新是相对于质量管理来说的,是一个质量科学研究的新视角。质量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顾客的品质需求成为趋势,这些都需要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加强质量创新,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这些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现象,迫切需要企业引入适合中国本土实际的质量创新理论框架,通过全要素创新提升企业的质量竞争力,进而赢得质量竞争优势,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绩效。质量创新与经营绩效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但现有文献对质量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的相对不足。本文系统提出了质量创新理论框架并分析了质量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本文提出的质量创新理论框架,包括从质量创新动力、质量创新目标、质量创新手段和质量创新制度等四个层面,基于这一理论框架分析了质量创新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关系及其互补因素。论文认为质量创新是提质增效的核心路径,质量创新是各种创新在产品与服务质量上的终端表现形态,质量优势是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质量创新有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经营绩效会反作用于质量创新。首先,基于企业家精神的质量创新动力。企业家是质量创新的重要主体,企业家精神是质量创新的重要动力。一些学者提出了企业家创新动力论,将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组合”。其次,面向顾客与市场的质量创新目标。质量创新目标主要包括质量需求与质量信用。质量创新是面向顾客需求的,质量需求是质量创新目标的源头。质量创新是市场评价作为衡量标准,质量信用是质量创新目标的终点。再者,面向组织内源的质量创新手段。质量创新可以来自组织内的质量子系统、质量众多要素的协同创新过程。企业主要可以利用质量大数据、质量技术和标准能力等手段实现质量创新。最后,基于系统视角的质量创新制度。质量创新制度是实现质量系统创新的制度基础,具体主要包括质量政策与质量文化等。质量政策是质量创新的外在环境约束与制度基础。质量文化是质量创新的内在环境基础和价值引领。在研究方法上,综合利用理论分析、文献研究、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倾向性得分匹配等具体工具,对质量创新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质量创新与经营绩效既受组织内部制约,又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孤立考察某一因素的难以全面分析两者内在关系和影响机制。因此,本文将在系统梳理相关理论及跟踪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相关学者的建议采用多变量分析法,从质量创新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角度,基于“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CEES)”的大规模企业调查,在湖北省、广东省大样本企业数据基础上,从质量创新动力、质量创新目标、质量创新手段和质量创新制度四个层面,实证研究质量创新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并结合中国企业质量创新实践给出合理化建议。研究结论认为,质量创新有利于经营绩效提高,经营绩效会反作用于质量创新。质量创新目标是经营绩效目标的核心内容,质量创新动力是企业经营绩效优化的动力源泉,质量创新手段是企业经营绩效提高的关键支撑,质量创新制度是企业经营绩效改善的环境基础。质量创新致力于企业经营质量的提高与经营绩效的改善,以企业家精神为质量创新动力,以质量需求和质量信用为质量创新目标,以质量大数据、质量技术、标准能力为质量创新手段,以质量文化和质量政策为质量创新制度基础,通过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力求通过价值创造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并帮助企业赢得质量竞争优势。

刘芸[8](2017)在《参与主体视角下我国标准对交易的促进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通过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ISO,2004)在国际贸易中,一般将标准视为与技术法规(又称强制性标准)相对应的,是由市场社会主体自发制定,自愿使用的规则。(WTO,1995)较多发达国家的标准体制主要由自愿性标准构成,用于满足市场主体的需要,而政府制定的技术法规主要服务于健康、安全、环保等基础公共需要。如美国标准体制主要由自愿性标准构成,由非政府性质的标准化组织在自愿协商基础上制定标准(OMB,1998),已有超过600个标准化组织制定了约5万项自愿性标准。(Breitenberg,2009)美国的标准化组织之间彼此竞争,同一领域可能有多家标准化组织制定不同的自愿性标准,其中最大的20家标准化组织制定了全美90%的标准。欧盟标准体制也是如此,除了政府发布的技术法规和指令外,主要是非政府性质的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自愿性标准构成(European Commission,1999)。然而,我国一直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制定和执行的标准体制。与国际国外普遍认同的将标准等同于自愿性标准的做法不同,我国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标准。自198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至今,我国的标准体制是由政府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制定的供企业内部使用的企业标准共同构成。由于企业标准是单个企业制定并在其内部执行的规则,影响范围有限,一般不纳作标准讨论范围内(根据上述有关“标准”定义,标准需要由多个主体共同使用,而企业标准仅适用于单个企业内部,未满足“共同使用”的准则)。除企业标准之外,我国的无论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均由政府组织制定、实施和监督,并没有市场社会主体自愿制定使用的标准。然而标准由政府主导制定与实施,所带来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即标准老化滞后,难以得到有效执行。根据标准评估和复审(截至2016年年底),在我国现有的13290项强制性标准中,有超过500%的强制性标准需要被废止,或者转为推荐性标准;在我国近10万项推荐性中,有近30%左右需要修订完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开始出现和国际国外类似的标准,在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交易达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启动标准体制改革,提出将市场和社会主体作为标准制定主体,以及标准使用的主体。在除健康、安全、环保、反欺诈等基本通用范围之外,由市场和社会主体发挥作用。在我国标准体制中,引入了自愿性标准这类与国际国外标准内涵类似的标准类型,并将此命名为团体标准。至今,我国已涌现了 515个团体标准制定组织,截至2017年3月底,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登记的我国团体标准,数量已经达到812项。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基于标准参与主体的视角,对我国标准(符合国际国外标准定义的标准)是否对交易产生促进作用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标准的制定者和使用者,相对于未使用标准者,在交易方面有较好的促进效应。标准制定者通过标准,能够获得市场竞争的话语权。同时标准和技术创新二者的互相激励,也能促进标准制定者整体效益的提升。对于标准使用者而言,通过标准使用,学习模仿标准制定者,从而大大降低了标准使用者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其开拓新市场的信用水平。对于未使用标准者,由于标准制定者和标准使用者,通过标准的制定和使用实现的显着效益提升,增加了未使用标准的竞争压力。在压力的推动下,未使用标准可能会成为新的行业追随者,或成为新的行业领先者。本文共计7章,各章研究内容简要介绍如下:第1章为导论。基于我国标准体制改革的现实背景,提炼出本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并对有关标准及标准影响效应的文献进行梳理,在评述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主题,即我国标准对交易的促进效应问题。第2章为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通过对标准以及标准效应等相关概念的界定,进一步明确本文研究的对象。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为后续分析我国标准对交易的促进效应提供理论基础。第3章为国内外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的分析。通过标准演化发展过程中参与者及效应分析,以及国内外标准体制中参与主体的横向比较,分析标准参与主体的构成的共同规律。第4章为标准促进效应的理论解释与模型构建。从标准的制定者、标准使用者、未使用标准者三大主体的角度,分别进行了标准对交易促进效应的分析。第5章为基于制定主体视角的标准效应分析。通过对我国标准两个典型案例,从标准制定主体的视角,分析对交易的促进效应。第6章为基于使用主体视角的标准效应分析。通过标准使用主体的定量分析,分析标准对使用主体在交易方面的促进效应。第7章为政策建议。从标准参与主体的角度,提出进一步提高我国标准促进效应的政策建议。第8章为总结与展望。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结论,分析本文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为: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从标准参与主体的视角,构建了标准对交易促进效应理论模型,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吴琛婷[9](2016)在《A公司质量认证服务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我国认证认可事业迅速发展,2015年,国家质监局颁发了修改后的《认证机构管理办法》,放宽了认证行业准入制度,促进了认证机构的认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加剧了认证机构市场竞争。A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完整的认证评价服务体系,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原有的质量认证服务项目营销策略的诸多弊端开始显现,如营销方法老套、营销人员配置不足、营销渠道单一等缺点,使原有的营销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A公司采取何种营销策略,满足A公司市场发展需要的同时,满足客户对自身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等方面提升的需要,提升A公司市场竞争力,满足机构整体战略规划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等相关理论,运用文献收集法、定量定性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式,通过对A公司内、外部营销环境的分析,结合A公司现有市场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对A公司进行目标市场定位,构建质量认证服务项目营销目标,提出符合A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即从专业化的营销团队策略,基于客户需要的市场调研策略,多元化的产品策略、成本优势为主导的定价策略及多途径的渠道策略等角度进行研究讨论,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其营销策略顺利实施,使企业更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高国钧[10](2016)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文中认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C)是政府为保障产品安全、公共安全、保护环境、维护消费者利益,由特定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的市场准入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其内在动力来源于政府、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于安全、效率与秩序的价值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众多的认证机构,其认证服务广泛渗透经济、社会、环境、政府管理、教育及人权保障,逐渐成长为重塑世界秩序的引导者。基于中立、客观、专业立场及“平民主义”精神,认证的理念、内容与方式具有普适性与超国家性,具有克服外部性、节约交易成本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替代政府规制市场,事实上承担着干预主体的角色。在国家干预与社会自治之间,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既有中介服务组织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异性。已有的研究探讨大多局限于认证对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影响。多年来,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颇受垢病,认证标志的“安全性”与“消费导向”价值尚未得到社会认可。保障认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有效性是认证行业的生命线,也是认证主体的基本法律义务。尽管入世以来,国家认监委组织多次专项执法行动,但效果并不佳,认证主体不实认证、认证合谋、市场主体花钱买证等认证“形式主义”尚未予以根治;另一方面,认证程序、认证模式、认证单元划分、认证收费制度规定不尽合理,导致强制性认证产品合格率不高,认证有效性不强,消费安全面临极大隐患。本质上,在产品质量治理方面,当下政府所面临的并非单向式简单干预,而是双层干预,既要直面规制微观市场,维护竞争秩序,又要对认证主体实行干预。政府经济干预权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认证主体,对这种“混合规制”的规制已有的主流经济法理论并未对此予以恰当的重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很重要,但存在问题也多,已构成对我国市场秩序及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的极大挑战,带来的命题是:什么形式和内容的法律规制能够使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系统最有效率地履行其支持市场系统的应然功能?为此,本文坚持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尝试在“国家—社会中间层—市场”的分析框架下,以风险社会为切入点,以认证权为逻辑起点,以解决认证有效性为主线,以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制度的规范性为研究重心,探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基本范畴,以公共治理理论、社会中间层理论、法律的道德性理论为基础,检视并总结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及运行的规律和特征、存在问题,细致考察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的模式、特征及趋势,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做一个一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研究,以澄清和巩固认证机构的经济法主体地位,找到认证有效性不足问题发生的内在机理及多年未根治的原因,从宏观上研判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从微观上明晰政府规制认证有效性的策略工具及法律责任实现机制。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六章,各章内容具体分述如下:第一章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在政府、社会中间层和市场三者间合理地分配权力与权利,明晰干预权力边界和责任范围,形成三方相互监督、互相促进的局面,可改变政府“一股独大”的权力配置结构。认证制度源于西方,只有观照其制度起源和发展史,才能探究和洞悉其内在的功能与价值。风险社会的来临,引发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需求,凸显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首要“安全性”应用价值,阐释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与现实的五个动因及意义。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本质上究竟有何特别的制度机理?故有必要梳理认证概念起源和沿革,从而揭示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关系的特殊性。从权力与权利的分野与耦合角度,揭示了认证权的权源、本质及其基本特征。择取公共治理理论、社会中间层理论、法律的道德性理论,分别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视角、主体间性“多元治理”视角、法律与伦理交融视角,阐明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该当性,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作理论上的铺垫。第二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特点。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具有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的双重特征,引进并借鉴于西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正在从认证大国向认证强国迈进。作为一种市场准入制度,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我国市场规制法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全景式梳理其基本内容及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制度渊源、监管体制、认证程序、认证模式及收费制度。制度渊源除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之外,还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指南、国际标准及国家认监委、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认证认可行业协会的规范性文件。从制度渊源的广泛性、复杂性、多层次性凸显了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变动性特征。良好的监管体制、科学的认证程序、优化的认证模式、市场化的收费制度对提高行政效率、认证绩效具有正向效应。上述事实性内容的交代,为概括和总结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提供素材和依据,即政府主导干预的父爱主义、质量规制的混合治理模式、发展路径的国际标准依赖、经济法调整的社会本位观、与生产许可制度两轮驱动。第三章是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应然意义上,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很重要,但现实运行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从简单模仿到改革完善,从被动依从到主动融入,在曲折探索中不断前行。在深入剖析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面板数据,总结认证主体社会化、认证证书集中化、认证市场结构寡头垄断等整体失衡基础上,梳理、研判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制度创新与完善提供靶向。大抵来说,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立法机制视角的体系性立法缺陷、基于行政干预视角的政府监管不到位、基于认证绩效视角的认证有效性不高。具体表现为:立法位阶低层次,法律规范严重冲突,立法空白,立法体系不完整;机构设置不合理,运行机制不顺畅,执法力度不够大;机构独立性不强,技术标准不协调,认证程序不规范,虚假认证未根治及认证采信度不高。立法缺陷是根源,有效性不高是制度运行的表征,而监管不力是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三个认证典型案例,运用博弈利益主体分析,进一步剖析和归纳造成上述问题的成因及影响。第四章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的域外考察与启示。作为“互补性”制度移植,认证来源与引进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其制度与实践的深入考察可为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经验和范本。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和历史传统、法系差异,世界各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运行和规制并没有统一固定的版式,从而表现为一定的“地方性知识”。在概述世界主要国家放松规制政策和行政规制权的社会转向背景基础上,检视世界主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运行状况,并从宏观上归纳了各国模式,即美国、德国的标准先行、市场推动型模式;俄罗斯、日本、印度立法规范、政府主导型模式;英国、韩国因势利导、协同推进型模式。并总结概括上述典型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启示与借鉴,即效率主义的价值判断、法治基础的权力改革、多元主体的配置结构、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法。第五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国际认证的发展趋势,需要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产业发展做出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和完善。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在坚持科学发展、认证主权的总体理念指导下,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前提,科学界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定位,统筹规划,宏观布局,理顺政府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规制相结合,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认证有效性为核心目标,在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基础上,坚持强制性产品认证与自愿性认证协同发展原则。针对目前中央力促审批制度改革背景下,同时要克服国家干预过度与干预不足的倾向,坚持国家干预适度性的经济法理念。放开认证行业,不等于政府撒手不管,干预也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范围,要正确处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与生产许可证制度两者的关系和边界,促进合格评定方式的改革创新。剖析了《合格评定法》与《技术监督法》两种立法模式的历史条件和优劣,探讨了《合格评定法》的立法导向、总体框架及立法重点,分析了强制性标准在强制性产品认证中的法律地位,建设性提出修订《标准化法》的总体导向、基本原则和建议。第六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建议。法律制度运行好坏取决于其责任的科学设计与实施。预期成本超过预期收益是有效治理的基本要求,认证主体法律责任是认证市场有序发展的保证,是认证法律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所在。然而,认证的公益性与自利性的冲突与矛盾决定了对其规制的复杂程度。在论述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法律效力和范围基础上,以提高认证有效性为目标,探讨了市场导向与强制性产品认证竞争政策的关系,提出科学构建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的指定标准、程序规则、权利救济途径。认证行为的可控性是法律规制的目标,建议从完善强制性认证信息披露机制、提升强制性认证行为规范性两个方面来强化指定认证机构的规制。最后,从法律责任创新与完善角度,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法治化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大声誉成本;连带责任的认定与实现。从适用主体、行为模式、责任承担角度对《产品质量法》与《认证认可条例》中的连带责任规定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讨连带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的程序与条件、责任分担规则等,并提出合理化的立法建议。从制度执行的个体维度,提出在保证职业独立性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厂检查员的专家责任制度。

二、市场竞争需要质量认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场竞争需要质量认证(论文提纲范文)

(1)DL涂料的竞争战略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汽车涂料简介及分类
        二、市场竞争地位
        三、竞争战略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战略群体分析
        二、竞争对手分析框架
        三、波特五力模型
        四、SWOT分析法
第三章 DL公司及其竞争环境分析
    第一节 DL公司概况
    第二节 修补漆市场的行业环境分析
        一、中国修补漆市场行业概况
        二、中国修补漆市场现状分析
        三、中国修补漆市场划分
        四、中国修补漆行业高端主流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第三节 修补漆行业的竞争者分析
        一、界定DL公司的竞争者
        二、DL公司现有竞争者简介
        三、确立竞争对手分析框架和分析步骤
        四、竞争对手分析
    第四节 DL公司的行业“五力”分析
        一、与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二、与买方的议价能力
        三、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四、防止潜在进入者的能力
        五、防止替代品的能力
第四章 DL公司竞争战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访谈设计
        二、访谈实施
    第二节 DL公司的竞争战略发展历程
        一、市场竞争者定位发展历程
        二、竞争战略发展历程
    第三节 DL公司竞争战略问题分析
        一、对行业的假设出现问题
        二、差异化战略不深入
        三、战略选择不清晰
    第四节 DL公司竞争战略的环境分析
        一、竞争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机会分析
        四、威胁分析
第五章 DL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
    第一节 竞争战略的选择
        一、DL公司的市场竞争地位
        二、市场挑战者的战略任务
    第二节 进攻战略实施
        一、正面进攻
        二、侧翼进攻
    第三节 防御战略实施
        一、阵地防御
        二、先发防御
第六章 DL公司挑战者战略的实施保障
    第一节 组织结构保障
        一、设立独立的战略保障部门
        二、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 人力资源保障
        一、合理薪酬体系的建设
        二、建立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
    第三节 企业文化保障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
        1.2.2 国内研究文献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T公司及汽车行业认证业务简介
    2.1 T公司概况
        2.1.1 T公司整体介绍
        2.1.2 T公司品牌影响力
        2.1.3 T公司财务表现
    2.2 T公司认证业务概况
        2.2.1 T公司认证业务基本情况
        2.2.2 T公司认证业务品类分布
        2.2.3 T公司认证业务组织结构
    2.3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概况
        2.3.1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简介
        2.3.2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组织结构
        2.3.3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市场份额
第3章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3.1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3.1.1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涉及的政策分析
        3.1.2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涉及的经济分析
        3.1.3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涉及的社会分析
        3.1.4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涉及的技术分析
        3.1.5 宏观环境分析小结
    3.2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竞争分析
        3.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2.2 同行的竞争威胁
        3.2.3 替代品的威胁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6 竞争分析小结
    3.3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环境总结
第4章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市场调查问卷的相关介绍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案
        4.1.2 调查问卷的对象
        4.1.3 调查问卷的发送
        4.1.4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4.1.5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
    4.2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现状
        4.2.1 产品策略的现状
        4.2.2 价格策略的现状
        4.2.3 渠道策略的现状
        4.2.4 促销策略的现状
    4.3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问题
        4.3.1 产品的同质化问题
        4.3.2 价格的不一致问题
        4.3.3 渠道的单一问题
        4.3.4 促销的单向问题
    4.4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问题原因分析
        4.4.1 营销人员的营销意识薄弱
        4.4.2 产品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
        4.4.3 价格混乱的原因
        4.4.4 渠道单一的原因
        4.4.5 促销单向性的原因
第5章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策略改进方案
    5.1 业务拓展策略改进方案目标的确定
        5.1.1 业务拓展策略改进点管理层访谈
        5.1.2 业务拓展策略改进目标
    5.2 认证业务拓展策略中强化社会公信力
        5.2.1 增强全员的诚信意识
        5.2.2 时时以最新认证认可规则要求规范内部流程
        5.2.3 对外主动宣告诚信守则并接受监督
    5.3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策略改进
        5.3.1 服务差异化的产品策略
        5.3.2 有限弹性的价格策略
        5.3.3 齐头并进的渠道策略
        5.3.4 精准投放的促销策略
        5.3.5 顾问式的营销策略
第6章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策略实施保障
    6.1 百年品牌的传播
        6.1.1 加强公共关系领域的品牌传播
        6.1.2 积极参与汽车领域的品牌传播
    6.2 组织结构的调整
        6.2.1 建立项目型管理架构
        6.2.2 增设汽车行业认证业务市场拓展经理一职
        6.2.3 加强营销团队人员建设
    6.3 激励制度的改善
        6.3.1 调整薪酬结构
        6.3.2 加强非货币性激励
    6.4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调查问卷
附录二 :针对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痛点及改进点的管理层访谈提纲
致谢

(3)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范围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基础理论与分析范式构建
    第一节 产品质量监管概述
        一、产品、质量与产品质量
        二、监管与产品质量监管
        三、产品质量监管工具
    第二节 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理论
        一、法经济学理论
        二、政府管制理论
        三、安全价值理论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管范式建构:一种法治化分析路径
        一、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初始法制状态
        二、“观念——结构——行为”法治化分析路径的建构
第二章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框架
    第一节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目标
        一、价值目标:打造协同治理的法治监管模式
        二、结构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法治平衡
        三、行为目标:形成多元协同、社会共治的法治格局
    第二节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动力来源
        一、内在动力:现代质量监管理念的嵌入
        二、外在动力:法律制度供求的非均衡
        三、直接动力:利益驱动下的理性选择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阻力因素
        一、思想阻力:理念认知滞后
        二、结构阻力:制度变迁及其路径依赖
        三、行为阻力: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第四节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路径选择
        一、观念选择:渐进式路径
        二、结构选择:社会化路径
        三、行为选择:法治化路径
第三章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变迁
    第一节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演进
        一、改革开放前的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二、改革放开后的产品质量监管制度
        三、产品质量监管法制演进沿革述评
    第二节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成效
        一、监管理念从国家权力走向公民权利
        二、监管法制从自利型走向服务型
        三、监管行为从单一手段走向多元化手段
    第三节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运行存在问题
        一、监管理念守旧,价值目标冲突
        二、法制体系内容交叉冲突,与市场实际脱节
        三、监管行为倚重运动式监管,参与主体单一
第四章 境外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借鉴
    第一节 产品主导型监管
        一、监管理念
        二、法制结构
        三、监管行为
    第二节 消费者主导型监管
        一、监管理念
        二、法制结构
        三、监管行为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管立法体系分析及启示
        一、各国产品质量监管立法体系的分析
        二、各国产品质量监管立法体系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路径
    第一节 强化产品质量监管法治观念变革
        一、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产品质量监管法治意识形态革新
    第二节 重塑产品质量监管法治结构
        一、深化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改革
        二、构建科学规范的多方参与制度
        三、优化各方主体间联系互动制度
        四、建立监管法治影响评估分析制度
    第三节 优化产品质量监管法治行为
        一、加强行政监管部门的行政检查方式手段
        二、细化消费者监管权利义务
        三、加强企业主体责任
        四、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监管优势
        五、提高信息传递质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4)优乐公司认证业务台湾地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微观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2.1.1 STP(市场细分、目标及定位)理论
        2.1.2 4PS理论及其发展
        2.1.3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2.2 认证业务营销相关研究
        2.2.1 认证的概念和内涵
        2.2.2 认证作用及有效性研究
第三章 优乐公司认证业务营销现状分析
    3.1 公司现状分析
        3.1.1 公司简介
        3.1.2 产品和业务
        3.1.3 价值链
    3.2 认证业务在台湾的营销现状分析
        3.2.1 产品
        3.2.2 价格
        3.2.3 渠道
        3.2.4 促销
    3.3 优乐公司台湾地区营销存在的问题
        3.3.1 存在问题
        3.3.2 成因讨论
第四章 优乐公司认证业务在台湾的营销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因素
        4.1.2 经济因素
        4.1.3 社会因素
        4.1.4 科技因素
    4.2 行业环境分析
        4.2.1 行业发展现状
        4.2.2 竞争结构分析
第五章 优乐公司台湾地区营销策略制定
    5.1 策略制定
        5.1.1 战略定位
        5.1.2 制定思路
        5.1.3 营销目标
    5.2 STP策略定位
        5.2.1 市场细分
        5.2.2 市场目标
        5.2.3 市场定位
    5.3 营销策略设计
        5.3.1 产品策略
        5.3.2 价格策略
        5.3.3 渠道策略
        5.3.4 促销策略
第六章 优乐公司认证业务在台湾的营销策略实施和保障
    6.1 营销策略实施方案
        6.1.1 实施步骤
        6.1.2 实施重点
        6.1.3 策略控制
    6.2 营销策略保障
        6.2.1 组织保障
        6.2.2 人员保障
        6.2.3 财务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研究回顾
        7.1.2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局限和展望
        7.2.1 研究局限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5)S公司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基本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文创新点
    1.4 研究文献综述
        1.4.1 竞争战略理论文献综述
        1.4.2 第三方检测认证竞争战略文献综述
        1.4.3 国内外文献述评与借鉴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竞争战略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产品质量认证
        2.1.2 电子电气产品法规
        2.1.3 第三方检测认证的概念
        2.1.4 检测认证机构的概念
    2.2 竞争战略相关理论综述
        2.2.1 竞争战略
        2.2.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2.3 蓝海战略
第3章 S公司外部及行业环境分析
    3.1 S公司背景和其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业务介绍
    3.2 S公司外部环境因素分析——PEST分析模型
        3.2.1 政治环境因素
        3.2.2 经济环境因素
        3.2.3 社会环境因素
        3.2.4 科技环境因素
        3.2.5 PEST分析结论
    3.3 S公司在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3.3.1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3.3.2 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3.3.3 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
        3.3.4 替代服务的威胁
        3.3.5 同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3.4 S公司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的外部环境的EFE分析
    3.5 S公司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的行业SWOT分析
        3.5.1 机遇
        3.5.2 威胁
        3.5.3 优势
        3.5.4 劣势
第4章 S公司内部环境分析及存在问题
    4.1 S公司电子电气产品部门经营概况
        4.1.1 公司在中国业务分布与电子电子电气产品部门组织架构
        4.1.2 公司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的经营业绩
    4.2 S公司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发展现状
        4.2.1 针对S公司在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内部环境IFE分析
        4.2.2 市场定位实践
        4.2.3 服务与品牌拓展
        4.2.4 资源和服务能力布局
    4.3 S公司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市场定位不够准确
        4.3.2 与国有和外资检测认证机构的同行竞争
        4.3.3 技术服务渠道拓展缓慢
        4.3.4 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认可度
        4.3.5 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文化冲突的不适应
第5章 S公司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的竞争战略选择与制定
    5.1 确定S公司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的发展目标
        5.1.1 S公司的愿景与使命
        5.1.2 S公司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的当前战略和竞争态势汇总
        5.1.3 S公司对于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发展目标
    5.2 S公司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竞争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5.2.1 竞争战略选择
        5.2.2 引入蓝海战略
        5.2.3 蓝海战略布局图之四步走框架
第6章 S公司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竞争战略的实施方式与保障
    6.1 S公司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竞争战略的实施方式
        6.1.1 加强品牌建设
        6.1.2 细分领域服务能力优化
        6.1.3 技术创新
    6.2 S公司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竞争战略的实施保障
        6.2.1 人力保障
        6.2.2 资金保障
        6.2.3 技术保障
        6.2.4 制度保障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本文研究中的不足
    7.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6)我国语言服务市场逆向选择问题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概念界定
        1.3.1 语言服务产业的定义及构成
        1.3.2 中外产业分类体系中的语言服务产业
        1.3.3 其他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语言服务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逆向选择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简要述评与本文的研究空间
3 语言服务市场逆向选择的形成与表现
    3.1 语言服务市场的质量信息不对称
        3.1.1 客户知识的有限性
        3.1.2 笔译质量的隐匿性和效用的滞后性
        3.1.3 笔译质量的难以标准化
        3.1.4 笔译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3.2 语言服务市场的逆向选择模型
        3.2.1 基本假设
        3.2.2 模型构建与分析
    3.3 逆向选择对市场和社会经济福利造成的影响
        3.3.1 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3.3.2 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语言服务市场的质量信号特征分析
    4.1 语言服务市场的质量信号特点
        4.1.1 质量信号的分类
        4.1.2 质量信号的特点
    4.2 基于大数据的企业质量信号需求特征分析
        4.2.1 研究方法
        4.2.2 SQL查询统计分析功能
        4.2.3 研究数据
        4.2.4 招聘企业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2.5 企业的语言服务质量信号需求状况与特征
    4.3 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质量信号需求特征分析
        4.3.1 数据来源
        4.3.2 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质量信号强度统计
        4.3.3 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质量信号强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价格-业绩信号传递模型及其博弈分析
    5.1 语言服务提供方与客户
        5.1.1 语言服务提供方
        5.1.2 客户
    5.2 两阶段博弈及价格-业绩信号
        5.2.1 两阶段博弈
        5.2.2 客户收益分析
        5.2.3 提供方利润及最优定价分析
    5.3 信息不对称市场中的信号传递与分离均衡
        5.3.1 分离均衡条件
        5.3.2 单一价格信号下的分离均衡
    5.4 计算示例
        5.4.1 四种场景下的最优定价和利润
        5.4.2 参数λ对分离均衡的影响
        5.4.3 参数α对业绩信号和分离均衡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语言服务市场的认证信号传递策略
    6.1 语言服务市场的认证信号传递模型
        6.1.1 基本假设
        6.1.2 面向认证的质量信号传递模型
        6.1.3 质量信号的具体形式
        6.1.4 信息非对称市场的均衡分析
        6.1.5 语言服务提供方质量信号传递策略分析
    6.2 译员资格认证研究
        6.2.1 职业资格认证的作用及有效性分析
        6.2.2 语言服务人员从业能力构成要素
        6.2.3 国际译员资格认证制度案例考察
        6.2.4 我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制度与改革建议
    6.3 语言服务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研究
        6.3.1 概述
        6.3.2 语言服务质量认证标准
        6.3.3 笔译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
        6.3.4 基于PDCA循环的笔译质量管理流程
        6.3.5 笔译服务质量的度量
    6.4 基于AHP的质量信号与SERVQUAL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4.1 多层信号与评估指标体系
        6.4.2 信号/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与步骤
        6.4.3 计算示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可能的创新点
    7.4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购买2019-2020年中国专利文献英文翻译服务项目标书评标标准
附录B 第4章所用SQL查询语句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质量创新与经营绩效 ——基于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5 本选题的难点与创新点
        1.5.1 本选题的难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经营绩效的相关文献
    2.2 质量管理与经营绩效的相关研究及述评
        2.2.1 质量管理与经营绩效存在不确定性
        2.2.2 质量管理与经营绩效关系不确定的原因解释
    2.3 质量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与述评
        2.3.1 质量创新与宏观经济效益
        2.3.2 质量创新与微观企业绩效
3 质量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3.1 质量创新理论
    3.2 质量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内在机理
        3.2.1 质量创新是提质增效的核心路径
        3.2.2 质量创新是各种创新的终端表现形态
        3.2.3 质量创新有助于企业形成长期竞争优势
    3.3 质量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分析框架
        3.3.1 基于企业家精神的质量创新动力
        3.3.2 面向顾客与市场的质量创新目标
        3.3.3 面向组织内源的质量创新手段
        3.3.4 基于系统视角的质量创新制度
    3.4 质量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的互补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质量创新目标与经营绩效
    4.1 基本情况
    4.2 研究数据来源与基本情况
    4.3 质量需求与经营绩效
        4.3.1 质量需求与经营绩效的实证检验
        4.3.2 质量需求与经营绩效的分析解释
    4.4 质量信用与经营绩效
        4.4.1 质量信用与经营绩效的实证检验
        4.4.2 质量信用与经营绩效的分析解释
    4.5 本章小结
5 质量创新动力与经营绩效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2 企业家精神与经营绩效的实证检验
    5.3 企业家精神与经营绩效的分析解释
    5.4 本章小结
6 质量创新手段与经营绩效
    6.1 基本情况
    6.2 质量大数据与经营绩效
        6.2.1 质量大数据与经营绩效实证检验
        6.2.2 质量大数据与经营绩效的分析解释
    6.3 质量技术与经营绩效
        6.3.1 质量技术与经营绩效实证检验
        6.3.2 质量技术与经营绩效的分析解释
    6.4 标准能力与经营绩效
        6.4.1 标准能力与经营绩效实证检验
        6.4.2 标准能力与经营绩效的分析解释
    6.5 本章小结
7 质量创新制度与经营绩效
    7.1 基本情况
    7.2 质量文化与经营绩效
    7.3 质量政策与经营绩效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质量创新有利于经营绩效提高
        8.1.2 经营绩效会反作用于质量创新
        8.1.3 质量创新动力是企业经营绩效优化的动力源泉
        8.1.4 质量创新目标是企业经营绩效目标的核心内容
        8.1.5 质量创新手段是企业经营绩效提高的关键支撑
        8.1.6 质量创新制度是企业经营绩效改善的环境基础
    8.2 若干政策建议
        8.2.1 加快企业家精神再造推动经营绩效改善
        8.2.2 将质量创新目标纳入企业战略目标
        8.2.3 善于利用和整合各种质量创新手段
        8.2.4 重视企业经营发展中的质量创新制度
        8.2.5 发挥市场在质量创新与绩效中的决定性作用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致谢

(8)参与主体视角下我国标准对交易的促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有关标准的研究综述
        1.2.2 标准效应的研究综述
        1.2.3 标准参与主体的研究综述
        1.2.4 已有文献的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3.3 分章节内容
    1.4 本选题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本选题的难点
        1.4.2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标准
        2.1.2 标准的分类
        2.1.3 标准化活动的参与主体
        2.1.4 促进效应
    2.2 交易成本理论
        2.2.1 交易成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2.2.2 标准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工具
        2.2.3 选用交易成本理论的主要原因
    2.3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分析
    3.1 标准产生发展过程中参与主体及其效应分析
        3.1.1 近代以前标准的参与主体及其效应分析
        3.1.2 近现代标准的参与主体及其效应分析
        3.1.3 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的纵向分析
    3.2 国外标准化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及其效应分析
        3.2.1 美国的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分析
        3.2.2 欧盟的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分析
        3.2.3 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的横向分析
    3.3 我国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分析
        3.3.1 改革前我国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
        3.3.2 改革后我国标准参与主体及其效应
    3.4 本章小结
4. 标准参与主体的促进效应理论模型构建
    4.1 标准对制定者的促进效应
        4.1.1 标准集中表达了行业领先者的经验技术
        4.1.2 制定主体通过标准能获得竞争规则话语权
        4.1.3 实现标准与技术创新二者的互相激励
    4.2 标准对使用者的促进效应
        4.2.1 行业追随者通过标准学习模仿新技术
        4.2.2 通过使用标准实现对质量的公正衡量
        4.2.3 使用标准是开拓市场的信用保证
    4.3 标准对未使用标准者的促进效应
        4.3.1 增加未使用标准者的竞争压力
        4.3.2 吸引未使用标准者成为新的行业追随者
        4.3.3 推动未使用标准者可能成为新的行业领先者
    4.4 标准促进效应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制定主体视角下标准对交易的促进效应
    5.1 对标准制定主体的促进效应:以沙湾工业洗水机标准为例
        5.1.1 无明确标准依据的洗水机行业的初创和发展
        5.1.2 缺乏标准所导致的恶性竞争危机
        5.1.3 通过标准满足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的迫切需求
        5.1.4 制定标准促进行业的再度崛起
    5.2 对标准制定主体的促进效应:以闪联标准为例
        5.2.1 标准的制定源于对市场需求的发现
        5.2.2 为降低交易成本而不断完善标准制定主体的组织架构
        5.2.3 通过标准制定获得国内外的市场认可
    5.3 本章小结
6. 使用主体视角下标准对交易的促进效应
    6.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6.2 企业使用标准的特征性事实
    6.3 主要测度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6.3.1 使用标准的测算方法
        6.3.2 企业经营绩效的测算方法
        6.3.3 匹配变量的测度指标
        6.3.4 识别策略
        6.3.5 分组统计结果
    6.4 估计结果
        6.4.1 倾向得分的Logit估计
        6.4.2 倾向匹配得分的估计结果
        6.4.3 稳健性检验
        6.4.4 平衡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政策建议
    7.1 建立发挥标准促进作用的政策体系
    7.2 不断培育发展我国标准制定主体
    7.3 鼓励在交易中使用标准进行质量衡量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内容的总结
        8.1.1 初步梳理了标准影响效应方面的的相关文献
        8.1.2 构建了标准市场促进效应的理论模型
        8.1.3 实证证明了标准对交易的促进效应
    8.2 主要结论
        8.2.1 基于国内外标准体制的比较发现标准对交易有促进作用
        8.2.2 通过案例分析证明标准对制定主体有促进作用
        8.2.3 通过定量分析证明标准对使用者有促进作用
    8.3 本文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主要编程代码
    附录2: “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CEES)主要情况
攻博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致谢

(9)A公司质量认证服务项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市场环境分析相关理论
    2.2 目标市场营销理论
    2.3 市场营销组合相关理论
第3章 A公司质量认证服务项目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质量认证行业环境现状
        3.2.1 质量认证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3.2.2 质量认证行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3.3 竞争对手分析
        3.3.1 现存竞争对手分析
        3.3.2 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第4章 A公司质量认证服务项目内部营销模式分析
    4.1 A公司概况
    4.2 A公司质量认证服务项目营销现状分析
        4.2.1 A公司质量认证服务项目业务受理流程
        4.2.2 A公司质量认证服务项目主要营销业绩
        4.2.3 A公司质量认证服务项目营销存在的问题
    4.3 A公司质量认证服务项目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威胁分析
第5章 A公司质量认证服务项目营销策略分析
    5.1 A公司质量认证服务项目目标市场定位
    5.2 A公司质量认证服务项目营销目标
    5.3 A公司质量认证服务项目营销策略
        5.3.1 专业化的营销团队策略
        5.3.2 基于客户需求的市场调研策略
        5.3.3 多元化的产品策略
        5.3.4 以成本优势为主导的定价策略
        5.3.5 多层次的营销渠道策略
第6章 A公司质量认证服务项目营销的保障措施
    6.1 完善客户回访制度
    6.2 优化内部流程管理
    6.3 加强审核员队伍管理
    6.4 重视企业形象管理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风险社会对认证的制度需求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背景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动因与意义
    第二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法理内涵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概念之界定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关系分析
        三、认证权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治理理论
        二、社会中间层理论
        三、法律的道德性理论
第二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特点
    第一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及转轨特性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历程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转轨特性
    第二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体系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渊源
        二、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运行体制
    第三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政府主导干预的父爱主义
        二、质量规制的混合治理模式
        三、发展路径的国际标准依赖
        四、经济法调整的社会本位观
        五、与生产许可制度两轮驱动
第三章 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问题
    第一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整体失衡
        一、认证主体社会化
        二、证书分布集中化
        三、寡头垄断的认证市场结构
    第二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性立法缺陷——基于立法机制视角
        二、政府监管不到位——基于行政干预视角
        三、认证有效性不高——基于认证绩效视角
    第三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影响:案例研究与批判
        一、案例述介
        二、认证法律制度移植出现异化
        三、认证合谋导致监管机制缺失
        四、政府干预不足与干预过度并存
第四章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的域外考察与启示
    第一节 主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运行概况
        一、放松规制下的制度替代
        二、行政规制权的社会转向
    第二节 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检视
        一、标准先行、市场推动
        二、立法规范、政府主导
        三、因势利导、协同推进
    第三节 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
        一、效率主义的价值判断
        二、法治基础的权力改革
        三、多元主体的配置结构
        四、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法
第五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他治与自治平衡:强制性与自愿性协同发展
        二、硬法与软法结合:适度干预理念下弹性管理
        三、认证与审批衔接:促进合格评定的方式创新
    第二节 路径选择的立法模式
        一、总体思路:《合格评定法》抑或《技术监督法》?
        二、《合格评定法》的立法导向
        三、标准改进模式——兼谈《标准化法》的修改
第六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建议
    第一节 明确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法律效力和范围
    第二节 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中市场准入制度
        一、市场导向与强制性认证竞争政策的关系
        二、认证机构的指定及救济
    第三节 强化对指定认证机构行为的规制
        一、完善强制性认证信息披露机制
        二、提升强制性认证行为的规范性
    第四节 建立健全指定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制度
        一、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
        二、完善认证制度中的连带责任
        三、完善工厂检查员的专家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市场竞争需要质量认证(论文参考文献)

  • [1]DL涂料的竞争战略与实施研究[D]. 金昊.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5)
  • [2]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策略研究[D]. 支维清.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3)
  • [3]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研究[D]. 任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优乐公司认证业务台湾地区营销策略研究[D]. 胥为友. 兰州大学, 2020(01)
  • [5]S公司在中国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认证市场的竞争战略研究[D]. 竺曌颖.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6]我国语言服务市场逆向选择问题治理研究[D]. 姚亚芝.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质量创新与经营绩效 ——基于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D]. 许伟. 武汉大学, 2017(06)
  • [8]参与主体视角下我国标准对交易的促进效应研究[D]. 刘芸. 武汉大学, 2017(06)
  • [9]A公司质量认证服务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吴琛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10]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D]. 高国钧.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市场竞争需要质量认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