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饭店建设简史

全国饭店建设简史

一、民族饭店建设简史(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丁超[2](2019)在《诗缘侯仁之——交游诗词辑考及其科学社会史意蕴》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辑录侯仁之交游诗词17首,并对部分诗词的创作时间、作者进行考订辨伪,继而对诗词的创作背景进行还原,从而勾勒出侯仁之学术人生的若干断面,填补其科学生命历程的缺环。上述基础性工作,可以呈现侯仁之以交游诗词为媒介而与史学、地学、文学、建筑规划、艺术、政治等界别构建的社会网络。这一社会网络,既体现了各领域精英对侯仁之学术和社会贡献的承认,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奖励模式。该研究对于深化中国科学社会史研究有所裨益,同时有助于厘清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历程。

刘清越[3](2019)在《天津近代建筑师的职业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受到政治、经济、技术、思想、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筑设计行业的从业者开始了由传统工匠向近代建筑师的转变。本文以首都门户、北方经济贸易中心的近代天津为切入点,选取近代时期在天津开展职业实践的中外建筑师为研究主体,通过对历史档案等一手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借助分类比较、信息数字化、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天津近代建筑师的螺旋式职业化发展进程,总结了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化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建筑师职业化对天津近代建筑设计行业带来的冲击和产生的影响,为我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当代建筑师职业发展提供参考。论文第2章分中西方两条主线,对中国古代传统工匠体系的传承发展和西方近代职业建筑师的演进历程分别进行了梳理,是对中西方建筑师不同的职业起源和形成的概述。第3章从建筑思想、建筑技术、建筑教育和建设管理模式这四个对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进程影响最大,与其联系最为紧密的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讨论。理清各自的发展阶段、转变内容和产生的社会影响,为下文进一步的分析、论述做好背景铺垫。第4章首先根据群体的来源和供职机构的不同,对天津近代建筑师进行分类。然后选取了其中八个最为典型的中外建筑设计开发机构,通过整理、归纳每个机构的运营模式、组织架构、业务类型、实践作品以及机构中所涉及的中外建筑师的生平经历,清晰地描绘出天津近代建筑师在职业实践中显现出的群体轮廓和个体形象。第5章对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四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包括职业注册制度确立表现出的法制化特征,建筑师职责范围明确表现出的责任化特征,建筑师执业规范增强表现出的规范化特征,以及建筑师行业组织创立表现出的团体化特征。第6章总结了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进程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天津近代建筑设计行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金磊[4](2018)在《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认定与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面对20世纪建筑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项目的增多,面对城市更新对近现代建筑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企盼,自2016年起第一批、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已经面世。本文从建筑作品、设计思想、科学与艺术价值诸方面研究了20世纪建筑的遗产价值与当代影响,还从跨学科角度分析了在历史建筑保护重大命题下,推进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事业的城市建筑文化价值。

刘亦师[5](2017)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新建大型旅馆建筑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在不同时代、不同政治体制下,大型旅馆都是社交聚会的中心场所和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建筑物。北京在1950年代曾建造了一批旅馆建筑:1956年前建成了和平宾馆、北京饭店等6大饭店以及供外国专家住用的友谊宾馆,1959年的十大工程中有3项也是旅馆建筑。旅馆建设贯穿了整个20世纪50年代,是建国头十年间历次建筑思想运动的重点讨论内容,也与社会主义国家建构密切相关:其建筑样式宣示了我国在冷战格局下的政治立场,从而取得对外的安全而独立的国际地位,其经营方式则反映出对内提升国家制度和管理能力的切实进展。本文以原始档案和图像史料为基础,辨析1950年代新建大旅馆的设计思想和建筑样式之异同、原因及其所反映出的当时建筑界思想的曲折发展,分析它们与我国近代及同时代西方和苏联的联系,讨论其运营所反映出新中国扩充机构、完善制度等方面的探索对国家建构所起的作用。

刘亦师[6](2017)在《建构与呈现:民族文化宫与民族饭店建设史料汇论》文中指出民族文化宫和民族饭店均属1959年国庆十大工程,其建筑艺术和施工组织水平集中体现了新中国建筑业的成就,其中民族文化宫的设计对国庆工程的建设方针的形成还起到促成作用。本文依据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建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和其他公开发行的资料,还原这两处项目建筑形式的确定过程、设计方案的演进和快速施工的过程,论述其如何通过呈现建筑形式、装饰细部和空间使用成为展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窗口。这两处建筑的兴建和使用既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反映我国在大跃进时期进行社会动员和国家建构的一个具体片段。

张镈[7](2017)在《民族饭店建设简史》文中指出本文是张镈大师写于1992年8月的回顾文章,首发在《建筑创作》2000年第一期上,本次全文刊登,只增加了英文翻译。图档和照片均为首发,图档来自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李雯[8](2016)在《当代北京装配式公共建筑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装配式建筑是目前建筑界研究、设计与讨论的焦点。在中国政府已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的环境下,装配式建筑迎来了宽广的发展机遇。与已广泛研究的装配式住宅相比,装配式公共建筑的待研究、待发展的空间更大,但也面临更多的未知和挑战。因此,业界不应盲目乐观地发展装配式公共建筑,而是应该了解中国以往的发展经验和发展规律,立足于国情现状,科学、理性地研究和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装配式公共建筑的发展,从而推进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建国之初,我国就开始了装配式公共建筑的研究与设计,其中以北京市最为典型。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根据时代特点与技术发展的影响,把建国以来北京市装配式公共建筑发展的情况划分为四个典型阶段,分别为:1950年代——学习苏联经验;1960至1970年代——进行大量自主实验研究;1980年代——引进法国预制薄板迭合楼板和南斯拉夫预制升板技术;1990年代至今——从停滞到重提装配式。本文详尽分析了各阶段的时代特点和装配式公共建筑发展情况,并选取典型装配式公共建筑案例进行经验总结,最后对每个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建国以来的北京市装配式公共建筑发展历程进行技术总结、历史发展经验总结;最后展望未来,提出发展趋势。

李雯,马英,樊则森[9](2016)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北京市装配式公共建筑发展与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时间为线索,以时代特点的影响将建国以来装配式公共建筑的发展历史分为几个典型阶段,梳理了当代北京市装配式公共建筑的发展与变迁,并选取典型建筑案例加以分析说明。

颜超[10](2015)在《北京旧城现代建筑色彩研究》文中认为北京,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又充当国家首都的职能。同时,这座城市也在迈向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城市的行程中奋力前行,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而北京旧城,作为北京城的心脏,既传承着城市的传统,又映射着北京的未来,但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古老的城市印记却越来越模糊,快速的大都市计划,也让新北京慢慢的逝去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特质。本文主要是站在现如今已形成的北京旧城城市空间,对北京旧城建国以来的现代建筑色彩进行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实地调研、讨论,并通过城市色彩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在北京旧城整体保护的大背景下,初步提出了旧城现代建筑的色彩规划原则和建议,让北京旧城的城市建筑色彩得到和谐、统一,彰显出历史城市与现代发展的色彩特质;另外根据规划原则,提出了不同方向的推荐色谱;同时,通过推荐色谱分别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进行了色谱运用的实践和尝试。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基本屡清北京的传统、现代和未来在建筑色彩上的继承关系,进一步指导今后北京旧城现代建筑的整饰、保护、建设。

二、民族饭店建设简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族饭店建设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2)诗缘侯仁之——交游诗词辑考及其科学社会史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侯仁之交游诗词编年辑考
    (一)《乱世怀业师及诸同窗》(侯仁之,1944年)
    (二)《忆江南(咏侯仁之)》(赵紫宸,1942年)
    (三)《六君子歌》(洪业,1944年)
    (四)《听侯仁之教授讲北京形势》(陈君葆,1955年)
    (五)《我们的歌》(侯仁之,1958年)
    (六)《内蒙古杂诗》四首(夏承焘,1963年)
    (七)《“榆林城”读后》(吕振羽,1965年)
    (八)《读侯仁之巨着赋呈》(于乃义,1980年)
    (九)《无题》(侯仁之,1986年)
    (十)《擦不去的》(熊秉明,1993年)
    (十一)《赠〈黄河文化〉主编侯仁之教授》(赵朴初,1994年)
    (十二)《乙亥中秋佳节喜见燕京学报新一期,感赋呈仁师侯老》(周汝昌,1995年)
    (十三)《恭贺侯仁之教授院士九十华诞》(郑孝燮,2001年)
    (十四)《敬祝侯仁之院士九十大寿》(曾昭璇,2001年)
    (十五)贺侯仁之九十寿辰诗(黄发程,2001年)
    (十六)《恭祝侯仁之教授长寿——写七言绝句二首,以志纪念》(张驭寰,2011年)
    (十七)《甘为孺子牛》(张兴根,2011年)
二侯仁之交游诗词的科学社会史意义
    (一)为你写诗——科学界的另类奖励模式
    (二)朋友圈——科学家的社会网络
结语诗作伴的科学人生

(3)天津近代建筑师的职业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
    1.5 概念界定
    1.6 既有研究综述
        1.6.1 天津近代建筑史研究
        1.6.2 我国近代建筑师、建筑设计机构研究
        1.6.3 我国近代建筑师执业状况研究
        1.6.4 既有研究不足
    1.7 研究方法
    1.8 创新点
    1.9 研究框架
第2章 中西建筑师的职业起源和形成
    2.1 中国清朝以降工匠体系的传承
        2.1.1 皇家工官制度
        2.1.2 民间匠籍制度
    2.2 西方近现代职业建筑师的发展
        2.2.1 建筑师职业角色的演进
        2.2.2 建筑师培养方式的转变
        2.2.3 行业组织和职业注册制度的建立——以英国为例
    2.3 小结
第3章 中国近代建筑师职业引入的社会背景
    3.1 观念转变——近代建筑思想的更新
        3.1.1 从消极避让到主动学习
        3.1.2 从机械模仿到辩证思考
        3.1.3 传统样式与现代风格的碰撞
    3.2 技术支撑——近代建筑技术的升级
        3.2.1 西方建筑技术的早期引入
        3.2.2 西方建筑技术的全面接受
        3.2.3 中西建筑技术的本土融合
    3.3 人才培养——近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创建
        3.3.1 西方教育制度的引入
        3.3.2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制度的形成
        3.3.3 天津近代建筑教育的发展
    3.4 制度确立——天津近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形成
        3.4.1 租界对近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引入(1860-1902)
        3.4.2 华界对近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探索(1902-1928)
        3.4.3 天津近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确立(1928-1937)
        3.4.4 天津近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发展(1937-1949)
    3.5 小结
第4章 天津近代建筑师群体的构成和职业实践
    4.1 天津近代建筑师群体的构成
        4.1.1 近代建筑师群体来源
        4.1.2 近代建筑师群体供职机构
    4.2 外国开发建设机构与建筑师在津的早期开拓
        4.2.1 先农公司(工程部)
        4.2.2 义品公司(设计部)和沙德利工程司
    4.3 中外建筑师在津的职业实践
        4.3.1 “合伙经营型”建筑设计机构
        4.3.2 “独立经营型”建筑设计机构
    4.4 小结
第5章 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的特征表现
    5.1 法制化——建筑师的职业制度
        5.1.1 民国时期的初步确立
        5.1.2 日伪时期的短暂停滞
        5.1.3 民国末期的快速发展
        5.1.4 解放初期的过渡转换
    5.2 责任化——建筑师的职责范围
        5.2.1 项目协调
        5.2.2 许可申请
        5.2.3 施工监督
        5.2.4 安全鉴定
    5.3 规范化——建筑师的执业规范
        5.3.1 收费标准
        5.3.2 工作流程
        5.3.3 工程文件
    5.4 团体化——建筑师的行业组织
        5.4.1 学术团体
        5.4.2 同业公会
    5.5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进程的规律
        6.1.1 阶段性的发展
        6.1.2 多方面的转变
        6.1.3 进程中的不足
    6.2 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进程对天津建筑设计行业的影响
        6.2.1 促进了设计思想的多元发展
        6.2.2 推动了建筑技术的长足进步
        6.2.3 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储备人才
        6.2.4 提供了有借鉴性的管理制度
    6.3 研究未尽事宜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20世纪50年代北京新建大型旅馆建筑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论:中西旅馆建筑发展简史
二、1950年代北京新建大型旅馆缕析
    1.我国旅馆的分类
    2.1956年前北京的新建旅馆
    3.1959年国庆工程的3处旅馆
三、思想与样式:新建旅馆建筑的设计与论争
    1. 投资形式、政治使命与建筑风格
    2. 旅馆设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建筑创作思想论争
四、比较视野下的旅馆设计、运营与国家建构
    1.1950年代北京的饭店设计与管理
    2. 冷战格局、标准设计与社会主义国家建构
五、结语

(6)建构与呈现:民族文化宫与民族饭店建设史料汇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建国十周年前的建筑业概况及“十大建筑”的建设方针
1.1 建国后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的发展
1.2 国庆工程的建设方针
2.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建构
3. 建造民族文化宫
3.1 设计方案的形成与演进
3.2 实施方案的结构特征与施工过程
3.3 竣工后的使用状况与“十年来民族工作展览”
4. 建造民族饭店
4.1 设计方案的形成与特点
4.2 施工方案的确定及施工过程的得失检讨
5. 结语
1.Overview Of the COnstru Cti On industry bef Ore the 10th Annivers Ary Of the P.r.C.And the Guideline f Or COnstru Cti On Of"ten Gr And Pr Oje Cts"
1.1.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1.2.Guideline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ten Grand Projects
2.the Pe OPle's re Publi C Of Chin A’s ethni C POli Cies And multiethni C st Ate buildin G
3.build the Cultur Al PAl ACe Of n Ati On Alities
3.1.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evolvement of the design scheme
3.2.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3.3.usage of the project after the completion and“ten years of ethnic work exhibition”
4.build the h Otel Of n Ati On Alities
4.1.design scheme’s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4.2.finallizing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and review the lesson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5.COn Cludin G rem Ark

(7)民族饭店建设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缘起
高级宾馆的指标数据
选址与规模的矛盾
民族饭店的基本框架
Background
Ind Icators of the advanced hotel
confl Ict of s Ite select Ion and rroject scale
Bas Ic framework of the m Inzu hotel

(8)当代北京装配式公共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发展与应用情况
    2.1 国外发展与应用情况
        2.1.1 欧洲
        2.1.2 美国——双T板的应用
        2.1.3 澳大利亚——预制速成墙
        2.1.4 日本——隔震技术
    2.2 国内发展与应用情况
        2.2.1 大陆地区
        2.2.2 香港地区
        2.2.3 台湾地区
    2.3 世界范围内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演进过程
第3章 当代北京装配式公共建筑发展研究
    3.1 时代划分的依据
    3.2 1950 年代——学习苏联经验
        3.2.1 此时期装配式公共建筑发展情况
        3.2.2 典型建筑:民族饭店
        3.2.3 本阶段小结
    3.3 1960 年代~1970 年代——进行大量自主实验研究
        3.3.1 装配式公共建筑发展情况
        3.3.2 典型建筑:北京民航大厦
        3.3.3 本阶段小结
    3.4 1980 年代——引进法国预制薄板迭合板技术和南斯拉夫预制升板技术
        3.4.1 此时期装配式公共建筑发展情况
        3.4.2 典型建筑 1:西苑饭店
        3.4.3 典型建筑 2:北京王府井商业楼
        3.4.4 本阶段小结
    3.5 1990 年代至今——从停滞到重提装配式
        3.5.1 90 年代中期装配式公共建筑停滞原因
        3.5.2 全现浇式建筑得到发展
        3.5.3 案例分析:预制外墙挂板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
        3.5.4 此时期存在的问题剖析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技术总结
    4.2 历史发展经验总结
    4.3 展望
        4.3.1 未来发展趋势之——造型的多样化
        4.3.2 未来发展趋势之二——BIM+装配式建筑
        4.3.3 未来发展趋势之三——与绿色建筑技术融合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北京市装配式公共建筑发展与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1950年代——学习苏联经验
    1.1 基本情况
    1.2 典型建筑分析——民族饭店
2 1960~1970年代——进行大量自主实验研究
    2.1 典型建筑分析——北京民航大厦
3 1980年代——引进法国预制薄板迭合板技术和南斯拉夫预制升板技术
    3.1 基本情况
    3.2 典型建筑分析——西苑饭店
4 1990年代至今——装配式建筑发展停滞,全现浇式得到发展
    4.1 问题剖析
        4.1.1 造价问题
        4.1.2 技术及管理问题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重提“装配式”
图片来源

(10)北京旧城现代建筑色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时间的界定:1949-今
        1.3.2 研究对象的主要来源
        1.3.3 空间的界定:北京旧城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阅读法
        1.4.2.2 跨学科研究法
        1.4.2.3 现场调研法
        1.4.2.4 系统分析法
    1.5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城市建筑色彩相关理论及研究状况
    2.1 建筑色彩研究的源起和概况
    2.2 色彩学的相关理论
        2.2.1 色彩体系
        2.2.1.1 孟塞尔(Munsell)颜色体系
        2.2.1.2 其他色彩体系
        2.2.2 色彩心理学
        2.2.2.1 色彩联想
        2.2.2.2 色彩的视觉感受
        2.2.2.3 色彩的象征意义
        2.2.3 色彩地理学
        2.2.3.1 自然地理要素对环境色彩的影响
        2.2.3.2 人文地理要素对环境色彩的影响
        2.2.4 色彩学与相关学科
        2.2.4.1 建筑与城市色彩
        2.2.4.2 景观与城市色彩
        2.2.5 城市色彩规划
        2.2.6 色彩的基本构成原理及运用原则
        2.2.6.1 色彩的对比
        2.2.6.2 色彩的调和
        2.2.6.3 色彩的主次
        2.2.6.4 色彩对称与均衡
        2.2.6.5 色彩节奏与韵律
        2.2.7 施色面积与色彩效果
    2.3 建筑色彩的直接作用
        2.3.1 表现作用
        2.3.2 标识作用
        2.3.3 美化作用
        2.3.4 保护作用
    2.4 建筑色彩的影响因素
        2.4.1 经济发展社会布局因素
        2.4.2 城市规划与设计因素
        2.4.3 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因素
        2.4.4 建筑设计与建造因素
        2.4.5 城市人文环境因素
        2.4.6 城市生态环境因素
        2.4.7 城市运行管理因素
    2.5 国内外城市建筑色彩理论研究
        2.5.1 国外对城市建筑色彩的理论研究
        2.5.2 国内对城市建筑色彩的理论研究
        2.5.2.1 五色体系
        2.5.2.2 建筑色彩的理论研究
        2.5.2.3 城市色彩的理论研究
    2.6 国内外城市建筑色彩实践探索
        2.6.1 国外城市建筑色彩实践
        2.6.1.1 都灵—城市色彩规划领头羊
        2.6.1.2 法国—米黄色
        2.6.1.3 日本—城市色彩规划的倡导者
        2.6.2 国内城市建筑色彩实践
        2.6.2.1 北京—城市建筑色彩初探
        2.6.2.2 武汉—新世纪建筑色彩导则的诞生
        2.6.2.3 其他城市—前仆后继的探索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京旧城现代建筑色彩调研、分析和讨论
    3.1 北京旧城城市格局的历史演变
        3.1.1 建国前北京旧城的发展概述
        3.1.2 1949-1965:旧城空间的宏大构想
        3.1.3 1966-1977:北京旧城的畸形演变
        3.1.4 1978-:旧城空间秩序的破与立
    3.2 北京旧城现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3.2.1 鸦片战争前北京旧城建筑发展概述(1840年前)
        3.2.2 1840-1949:近代建筑在北京旧城的发展
        3.2.2.1 1840-1911:西方建筑艺术崭露头角
        3.2.2.2 1912-1937:中西建筑文化水乳交融
        3.2.2.3 1937-1949:西方建筑思潮独领风骚
        3.2.3 建国以来现代建筑在北京旧城的发展
        3.2.3.1 1949-1978:本土建筑的曲折探索
        3.2.3.2 1978-2000:现代建筑的盛世繁华
        3.2.3.3 2000-:文化名城的返璞归真
    3.3 建筑色彩特征调研
        3.3.1 建筑色彩调研的方法和目的
        3.3.2 调研对象的基本框架
        3.3.3 调研结果的分析手段
    3.4 建筑色彩调研结果统计与讨论
        3.4.1 现代建筑样本例在北京旧城的分布
        3.4.2 基于城市空间的建筑色彩讨论
        3.4.2.1 历史文化保护区
        3.4.2.3 重要街道空间
        3.4.2.4 城门原址区域
        3.4.3 基于类型建筑的建筑色彩讨论
        3.4.3.1 居住建筑
        3.4.3.2 办公建筑
        3.4.3.3 教育建筑
        3.4.3.4 医疗建筑
        3.4.3.5 商业建筑
        3.4.3.6 服务建筑
        3.4.3.7 金融建筑
        3.4.3.8 文体建筑
        3.4.4 建筑空间环境调研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京旧城现代建筑的色彩成因及规划策略
    4.1 建筑色彩对建筑形式的作用
        4.1.1 强化建筑表现
        4.1.2 统一建筑环境
        4.1.3 丰富建筑空间
        4.1.4 影射建筑历史
    4.2 建筑色彩对城市色彩的作用
        4.2.1 主导城市色彩
        4.2.2 传承城市色彩
        4.2.3 更新城市色彩
    4.3 建筑色彩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4.3.1 营造宜人生存空间
        4.3.2 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4.3.3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4.3.4 指引城市未来建设
    4.4 北京旧城现代建筑色彩的成因探讨
        4.4.1 无与伦比的历史建筑
        4.4.2 与时俱进的城市规划
        4.4.3 因地制宜的建造活动
        4.4.4 有张有弛的人文环境
    4.5 北京旧城现代建筑色彩规划的建议性原则
        4.5.1 普适性色彩规划原则
        4.5.1.1 与城市景观相统一原则
        4.5.1.2 与地域特征相吻合原则
        4.5.1.3 与历史文脉相呼应原则
        4.5.1.4 与民族情结相和谐原则
        4.5.1.5 与建筑功能相匹配原则
        4.5.1.6 与色彩美学相一致原则
        4.5.2 以历史城市色彩基调为基准
        4.5.3 以历史文化保护区区域色彩为导向
        4.5.4 以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色彩为核心
        4.5.5 以历史建筑色彩为参照
        4.5.6 传统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效结合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旧城现代建筑色彩整饰、改造与建议
    5.1 北京旧城现代建筑推荐色谱
        5.1.1 历史文化保护区现代建筑推荐色谱
        5.1.2 重点街道空间现代建筑推荐色谱
        5.1.3 现代类型建筑推荐色谱
    5.2 北京旧城现代建筑色彩控制示例
        5.2.1 宏观层面色彩控制示例
        5.2.2 中观层面色彩控制示例
        5.2.3 微观层面色彩控制示例
    5.3 现代建筑的其他色彩元素整饰建议
        5.3.1 建筑铺装色彩整饰建议
        5.3.2 建筑景观色彩整饰建议
        5.3.3 建筑广告色彩整饰建议
        5.3.4 公共设施色彩整饰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1 北京建国以来“十大建筑”名录
附录2 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附录3 群众喜爱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建筑评选结果(共50项)
附录4 北京旧城现代建筑色彩成因图
附录5 本研究的调研对象名录
附录6 插图目录
附录7 表目录
附录8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民族饭店建设简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2]诗缘侯仁之——交游诗词辑考及其科学社会史意蕴[J]. 丁超. 北京史学, 2019(01)
  • [3]天津近代建筑师的职业化进程研究[D]. 刘清越. 天津大学, 2019(06)
  • [4]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认定与价值分析[J]. 金磊.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8(01)
  • [5]20世纪50年代北京新建大型旅馆建筑初探[J]. 刘亦师. 建筑师, 2017(05)
  • [6]建构与呈现:民族文化宫与民族饭店建设史料汇论[J]. 刘亦师. 建筑创作, 2017(04)
  • [7]民族饭店建设简史[J]. 张镈. 建筑创作, 2017(04)
  • [8]当代北京装配式公共建筑发展研究[D]. 李雯.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4)
  • [9]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北京市装配式公共建筑发展与变迁研究[J]. 李雯,马英,樊则森. 建筑技艺, 2016(04)
  • [10]北京旧城现代建筑色彩研究[D]. 颜超. 北京建筑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全国饭店建设简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