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戴“一副到位”角膜塑型镜片对角膜上皮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静文,廖瑞端,冯涓涓,陈咏冲,陈雪梅,朱文珲,林先轩,周建华[1](2005)在《角膜水平屈光力不对称对OK镜片定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角膜地形图检查初步探讨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中出现镜片偏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6个月的OK镜治疗患者84例162眼,平均年龄(15.59±3.29)岁,原始平均等效球镜度(-4.18±1.48)D,平均角膜水平屈光力(43.23±1.30)D。根据患者的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和试戴情况,选配DK值为58,HDS材料的一副OK镜片,连续夜戴6个月以上。定期给予包括角膜地形图在内的常规眼科检查,数据资料录入电脑,采用SPSS10.0中χ2检验及SAS中的单变量方差分析,分析镜片偏位的原因。结果:对治疗前角膜地形图资料分析发现角膜颞侧与鼻侧的水平屈光力有较明显的不对称,即鼻侧平,颞侧陡,且越向周边相差越明显。治疗6个月后,原角膜前表面屈光力颞侧比鼻侧大的66眼中有38眼出现镜片颞侧偏位(占57.58%),颞侧与鼻侧基本对称的93眼中有17眼出现颞侧偏位(占18.2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01)。而鼻侧比颞侧屈光力大的3眼中有2眼出现镜片鼻侧偏位,因病例数少未列入统计学分析。结论:治疗中镜片易向陡区偏位,角膜前表面的水平屈光力颞侧高于鼻侧的不对称性可能是造成角膜塑形术中镜片容易出现颞侧偏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徐艳春,巴秀凤,许军,吴倩,马萍萍[2](2004)在《角膜塑型术矫正近视二年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角膜塑型术 (Orthokeratology ,简称Or tho K镜 )矫正近视的远期疗效 ,了解其对近视的矫正及控制近视进展的效果。并观察其安全程度。方法 :配戴Ortho K镜二年以上的青少年近视眼患者 ,共 86例 16 6眼 ,平均年龄(15 .5± 2 .6 )岁 ( 10~ 2 5岁 ) ,平均屈光度 ( - 4 .0 2± 1.78)D( -1.5~ - 7.0D)。对配戴前、后的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眼轴、眼压进行检测 ,平均观察期为 ( 2 8.2 5± 3.74 )个月。结果 :配戴前后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 0 .2 1± 0 .10和0 .99± 0 .2 3,差异有非常显着性 (P <0 .0 1) ;配戴前后角膜水平曲率均值分别为 ( 4 3.0 5± 1.10 )D和 ( 4 0 .84± 1.38)D ;配戴前后眼轴 (眼球前后径 )均值分别为 ( 2 4 .93± 0 .82 )mm和( 2 5 .16± 0 .82 )mm ,每年眼轴增长均值为 ( 0 .12± 0 .4 1)mm ;配戴前后角膜厚度均值分别为 ( 0 .5 6 5± 0 .0 30 )mm和 ( 0 .5 5 7±0 .0 34)mm ,配戴后角膜厚度平均变薄 0 .0 0 9mm ,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1) ;配戴前后眼压均值分别为 ( 15 .95± 2 .92 )mmHg和 ( 15 .35± 2 .6 0 )mmHg ,配戴后眼压平均下降 0 .6 0mmHg,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1)。配戴Ortho K镜期间有 79眼发生过角膜点状浸润 ,占配戴眼数的 4 7.31%。结论 :Or t
黄静文,廖瑞端,冯涓涓,陈咏冲,陈雪梅,朱文辉,林先轩,周建华[3](2003)在《速降型OK镜治疗中出现角膜变形环的原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对“一片到位”速降型OK镜治疗中角膜地形图出现角膜变形环的相关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用一副OK镜连续配戴 6个月以上的患者 84例 1 62眼 ,定期给予包括角膜地形图在内的常规眼科检查 ,分析角膜变形环出现的相关因素及影响。结果 本组显示Ⅲ级及Ⅲ级以上角膜变形环的检出率达 5 6 79%。按不同原始等效球镜度、已降度数、治疗后视力、治疗中有无偏位或过紧、角膜染色的轻重程度等分组比较与角膜变形环的关系 ,组间差异均有显着性 (P <0 0 5 )。结论 角膜变形环在“一片到位”式速降型OK镜治疗中检出率较高。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原始屈光度过高、治疗中降度过大以及“一片到位”导致的镜片配适不良等因素有关。角膜变形环不但影响疗效 ,还提示了眼表结构异常的出现 ,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廖瑞端,黄静文[4](2002)在《对国内角膜塑形术操作形式的一点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廖瑞端,陈咏冲,黄静文,陈雪梅,冯涓涓,朱文珲,林先轩[5](2001)在《夜戴“一副到位”角膜塑型镜片对角膜上皮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一副到位”Ortho k在降低近视屈光度的同时能否保持角膜上皮的健康问题。方法 :研究 142例 (2 92眼 )随访 4周的Ortho k治疗患者。根据患者的屈光度、曲率和试戴情况 ,选用DK值为 5 8,HDS材料的一副镜片 ,连续夜戴 2 8天 ,次日及每周给予包括视力、主觉验光、角膜地形图和裂隙灯等眼科检查 ,比较不同镜片配适与角膜上皮染色的关系。结果 :戴镜第 2 8天 ,平均屈光度由治疗前的 - 4.2 6D降至 - 0 .80D ,裸眼视力提高到 0 .8以上占 85 %。治疗中出现镜片过紧等配适变化。同期有不同程度的角膜上皮染色 131只眼 (占 45 % ) ,其中出现在镜片过紧组占 6 1% ,明显高于活动度正常组中的 2 8%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 (P <0 .0 1)。结论 :速降型Ortho k能迅速有效地降低近视屈光度 ,但角膜染色检出率较高 ,与配适过紧显着相关。“一副到位”的“夜戴”形式容易出现配适过紧 ,影响镜下泪液循环 ,因缺氧而导致角膜上皮染色。要在提高视力的同时保持角膜上皮健康 ,必须及时修改、更换镜片 ,调整配适。“一副到位”的提法不宜提倡。
二、夜戴“一副到位”角膜塑型镜片对角膜上皮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夜戴“一副到位”角膜塑型镜片对角膜上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3)速降型OK镜治疗中出现角膜变形环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1.对象 |
2.方法 |
3.观察标准 |
结 果 |
1.治疗后角膜变形环检出率 |
2.角膜变形环产生的单因素分析 |
3.角膜变形环产生的多因素分析 |
4.角膜变形环对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 |
讨 论 |
1.角膜变形环的检出率 |
2.角膜变形环与原始屈光度及已降度数的关系 |
3.角膜变形环与镜片配适的关系 |
4.角膜变形环与视力、角膜散光的关系 |
5.角膜变形环与重影及角膜染色的关系 |
(4)对国内角膜塑形术操作形式的一点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OK镜“中国热”的原因 |
·OK镜的并发症与操作不当有关 |
·关于OK镜夜戴 |
·应强调Ortho-K个体化特性 |
·关于Ortho-K的规范管理 |
(5)夜戴“一副到位”角膜塑型镜片对角膜上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配适观察标准 |
2 结果 |
2.1 视力和屈光度的变化 |
2.2 角膜上皮染色的观察 |
2.3 治疗中镜片配适的变化 |
2.4 第4周角膜上皮染色及与镜片配适的关系 |
3 讨论 |
3.1 Ortho-K的疗效 |
3.2 速降型Ortho-K治疗中角膜上皮染色情况 |
3.3 镜片配适的变化 |
四、夜戴“一副到位”角膜塑型镜片对角膜上皮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角膜水平屈光力不对称对OK镜片定位的影响[J]. 黄静文,廖瑞端,冯涓涓,陈咏冲,陈雪梅,朱文珲,林先轩,周建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05(18)
- [2]角膜塑型术矫正近视二年后的临床观察[J]. 徐艳春,巴秀凤,许军,吴倩,马萍萍. 眼视光学杂志, 2004(01)
- [3]速降型OK镜治疗中出现角膜变形环的原因分析[J]. 黄静文,廖瑞端,冯涓涓,陈咏冲,陈雪梅,朱文辉,林先轩,周建华.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03(02)
- [4]对国内角膜塑形术操作形式的一点反思[J]. 廖瑞端,黄静文.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02(03)
- [5]夜戴“一副到位”角膜塑型镜片对角膜上皮的影响[J]. 廖瑞端,陈咏冲,黄静文,陈雪梅,冯涓涓,朱文珲,林先轩. 眼视光学杂志,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