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刘珊珊[1](2021)在《人工智能优化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框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组织方式,然而在活动前的异质分组、角色分工与责任分配,活动中的监控和指导及活动后的评价与激励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独特优势具备解决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能力。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框架,旨在为改善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提供理论指导。
易小娟[2](2021)在《智慧教室对高校学生合作学习影响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郭宸希[3](2021)在《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研究 ——以河北兴隆一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促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尤其是自2014年开始启动的“新高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学环境在发生变化。自主和合作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目前常见的传统授课方式已经无法跟上环境变化的步伐,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教学方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探明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案例的数量越来越多,占比也在增大。基于对小组合作学习地理教学模式理论基础的认识,在对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小组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切块拼接等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模式。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进行了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设计。本研究以河北省兴隆第一中学高一两个班级的学生为样本进行高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地理教学模式的认知和态度,结合教学经验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进程,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研究表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班级,学生们有了更强的学习积极性、更浓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合作探究精神等方面更突出,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本文深度挖掘实践研究过程中本文存在的不足,并对如何有效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要从确定什么样的情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和设置合理细化的小组讨论任务两方面进行完善,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把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更高实效。
张婧[4](2021)在《Investigative Study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Classroom of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ARCS Motivation Mode》文中指出《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后面简称为《课程标准》(2020))提倡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p.3)。初中作为高中的承接阶段,初中课堂有必要以《课程标准》(2020)中的要求为导向,加强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小组中与同伴互帮互助,完成共同目标的学习方式,这种方法有助于完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这已经吸引大量学者致力于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目前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已取得一些良好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解决。为探明当前合作学习潜在的问题及其诱因,本研究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系统调查。本研究在合肥市、巢湖市和阜阳市的三所中学展开,研究对象选取9名英语教师,和初中三个年级的13个自然班的学生,共计644名。笔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辅以访谈进行补充,从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态度、合作学习的实施及合作学习的评价三个维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如下:大部分初中学生对当前英语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持有较高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但仍然存在问题如下:(1)合作学习任务不明确;(2)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不均等;(3)教师课堂采用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比较低效。结合ARCS动机模式(后面简称为ARCS)的四个因素,提出三个优化对策如下:(1)采用激发性的、清晰的合作学习任务,包括有趣实用的任务材料、合理分层的合作学习过程;(2)设计学生中心参与的活动,包括灵活动态分组、线性参与与非线性参与结合;(3)采用多样的合作学习评价,包括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丰富的评价用语。本研究的结论尝试补充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使用方式,并为教师提供了有理可依的教学建议。
吴志婷[5](2020)在《小学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中开展整本书阅读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仍在探索阶段,专门性、规范性的指导多停留在案例汇总分析、教学设计层面,未形成系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理论体系,缺少连结课内外阅读的教学模式。因而研究小学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模式将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实践参考。教师将擂台式教学运用于整本书阅读是激发学生课内外阅读活力的关键。小学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展现为竞争型合作学习在课内精读、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融合。小学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的课内精读呈现为个人攻擂积分式、小组合作展示式和班级守擂比赛式三种课堂的组织形式,能实现激活课堂活力的作用;小学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的课外活动展示为阅读竞赛擂台、大声朗读分享会、思维导图画廊、对照阅读学习单和创意表达空间五种活动表现形式,能促进学生在课外愉悦地完成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导读课《没头脑和不高兴》、推进课《夏洛的网》和分享课《窗边的小豆豆》三种课型展示了擂台式教学在整本书阅读的运用。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是阅读的全过程指导。除了进行课内精读、课外阅读活动外,教师需要通过四个重点环节指导学生阅读,包括构建阅读书目选读结构为学生选定阅读书目、借助“一起学习”APP监控学生阅读进程、完善阅读评价机制测评阅读效果、分析学生学习案例反思教学得失。研究小学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在推进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调动课堂活力、促进教师阅读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魏雪倩[6](2020)在《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以Q市S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公平分为两个层次:宏观公平和微观公平,目前,教育公平问题已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也就是教育过程公平。而教育过程公平的发生场所主要是在课堂。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教育过程公平密切相关。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公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公正体验,要想解决当前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必须深入一线课堂,分析研究问题的起因和本质,找到具体可行的解决策略。本论文遵循的研究思路为:“发现问题——归因分析——解决策略”,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切入点,从微观公平视角出发,去研究当前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以及当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不仅可以解决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行为所产生的不公平现象,还可以为进一步实现教育过程公平提供参考。本文正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此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是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是调查研究设计,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工具;第四部分是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分析与总结;第五部分是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公平缺失的原因探析,重点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第六部分是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策略探析。研究发现:教师课堂语言行为在语言类型的分布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公平性;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反馈行为以及等待行为都受到学生性别、性格以及是否担任班级职务等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不公平性。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一是在学校层面:立足学校文化构建,推动学校内部公平;构建使教师获得尊重和平等权益的教师评价体系;缩小班级规模,实施小班化教学。二是在教师层面:营造平等课堂氛围,努力构建和谐课堂;承认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多元教学方式;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淡化应试功利之心;教师克服认知偏见,提高教学公平意识。三是学生层面: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维权意识;建立学生维权机制,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黄婷[7](2020)在《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问题驱动教学和合作学习法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来培养学生达成知识性和非知识性的目标。同时,社会要求、课程需要和学生发展需求都表明培养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学生是必须的。于是我们试图在整合两种教学法的基础上对其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进行实践探索。首先,笔者对问题驱动教学、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三者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在广泛的搜集材料和阅读文献后,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对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和指向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尝试完善了该模式的理论研究,包括其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的一般步骤和特点,并提出了实施该模式的七个原则和适合该模式的课程内容的四个特点。其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重庆市某中学初二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师生对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的态度进行调研。结果显示,(1)该校初二学生对物理比较感兴趣,但延展性较弱;(2)学生合作意识强烈,生生合作较多,师生合作较少;(3)教师培养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意识较强,但落到实处还不够;(4)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较弱,在理解、识别、物理表征问题上较强,在数学计算、批判质疑等方面较弱;(5)多数师生对该模式表支持态度。最后,结合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笔者根据提出的原则和实施内容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并应用于教学实验中。实验结束后,用原始物理问题组成的初二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后测,试卷的批改基于评分标准的四个维度,包括理解、识别、表达和解决物理问题。结合后测成绩、学生访谈、物理合作学习评价表对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问题意识、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该模式对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效果分层,其中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影响较大,优等生的影响略小。(2)该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问题意识、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方面发挥一定积极作用。但我们知道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还需要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此外,该模式除了应用于课堂教学外,还可以拓展至课前预习、实验教学、课后复习、课外拓展等方面。因此,该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期待在未来继续完善。
赵启宽[8](2020)在《初中物理习题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到高中新课标的发布,都预示着新时代对学生发展要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三年农村初中物理的教学工作使我发现,学生在物理习题课堂上的参与率较低,缺乏学习兴趣和激情,教学效果低下,部分学生甚至放弃了学习。针对这些问题,以落实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总体目标,选择了以初中物理习题的合作学习策略作为研究的课题,以期能够丰富初中物理习题的合作学习策略,提高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效率。通过对国内外习题教学和合作学习相关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充分了解了农村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与经验丰富的同行交流,总结出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方式的特点:全员参与、思维碰撞、优化效率、即时反馈,归纳出初中物理习题的合作学习原则:主体发展性原则、问题原始性原则、思维灵活性原则、评价多元性原则;依据这些特点、原则,初步提出了初中物理习题的合作学习基本策略,运用这些策略设计出教学实例,并通过实例比较和教师访谈,对实例进行效果评价,以此来对策略进行修正和补充。根据初步提出的策略和教学实例的效果评价,提出了初中物理习题的合作学习策略:问题探究策略、方法互鉴策略、角色分工策略、反思评价策略;这些策略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对解决当下初中合作学习形式化、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现实困惑有积极作用;同时与课程标准的时代性相呼应,能够有效落实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合作学习策略的运用建议,并对研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马雪[9](2020)在《初中语文“271”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行教学改革。改进课堂模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愈来愈多地被广大学者和一线教师提及。各地中学经过不断探索创新,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效课堂模式。如“杜郎口模式”、“循环大课堂模式”、“271高效课堂模式”等。这些课堂模式的涌现代表着教育正在顺应时代要求,把培养同时具备科学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根本目的。本文着重介绍了源起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方法,并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行情况,论述了笔者对语文学科“271”高效课堂模式的实践和反思。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及其实践意义,总结了高效课堂理论体系并对目前比较典型的高效课堂模式做出了归纳整理。对“271”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总结了“271”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其与传统课堂模式的不同之处。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归纳了整个“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第三部分以笔者的一堂语文学科“271”高效课堂实录为主要内容,展示了笔者的实践情况、课堂构建思路以及学生的表现。通过听课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来评价课堂效果。第四部分介绍了笔者对“271”高效课堂模式的反思。首先以笔者本校的实施情况为出发点,分析了其优势与弊端,其次提出了该模式在未来实施的改进方向。最后通过长期的实践与反思,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为广大一线教师以及学者带来启发。
刘佳[10](2020)在《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效能研究 ——基于南宁市两所中学的调查》文中提出距新课程改革推行已将近20年,初中英语教育已摆脱了“为什么而学”的困惑,目前值得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提高英语教师教学效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教学效能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结合自我效能感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后发现当前影响英语教学效能的因素主要是教师、学生及学校因素;随后运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法在两所中学对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效能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出当前初中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考核制度固化,教学观念与行为不同步;教学方式单一,信息技术运用效果不佳;教学设计循规蹈矩,缺乏多样性;教学内容失衡,缺少课堂训练。通过借鉴相关成功经验,本研究提出了提高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效能的建议,包括形成“效能”教学观念、有效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养;改善课堂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优化教师考核制度,提升教师教学效能等策略。
二、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智能优化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小组合作学习出现问题的原因 |
2.1.1 小组合作前的异质分组 |
2.1.2 小组合作中的指导与监控 |
2.1.3 小组合作后的评价与激励 |
2.2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主要技术 |
2.3 人工智能与教师的协同方式 |
2.4 人工智能技术在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
3 人工智能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框架 |
3.1 合作前的科学分组与分工 |
3.2 合作过程中全程监控与指导 |
3.3 合作后的客观多维评价与虚拟奖励 |
4 总结与展望 |
(3)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研究 ——以河北兴隆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
1.国外研究概况 |
2.国内研究概况 |
(四)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1.基本概念 |
2.理论基础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二、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状况及主要模式 |
(一)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状况 |
1.小组合作学习的认可度提高 |
2.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够透彻 |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缺乏互助技巧 |
(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状况的原因分析 |
1.新课改的推动 |
2.教师角色定位的困惑 |
3.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欠缺 |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模式 |
1.“小组合作接受学习”模式 |
2.“小组合作切块拼接”模式 |
3.“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 |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
(一)实验总体设计 |
1.研究对象 |
2.实验时间 |
3.实验内容 |
4.实验目的 |
5.实验过程 |
(二)创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步骤 |
1.合理的安排小组 |
2.课堂活动安排 |
3.评价机制 |
四、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设计——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 |
(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基本构架 |
(二)案例一 |
1.教学设计 |
2.总结与反思 |
(三)案例二 |
1.教学设计 |
2.总结与反思 |
五、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 |
(一)小组和个人评价 |
(二)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 |
(三)学习成绩评价 |
六、研究结论、不足与思考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 |
(三)思考 |
1.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
2.关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地理小组合作学习考核表 |
附录2 地理学习兴趣调査表 |
附录3 兴隆县高一年级联考试卷 |
附录4 河流沉积地貌学案展示 |
致谢 |
(4)Investigative Study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Classroom of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ARCS Motivation Mode(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Importance of CL in English Classroom of Junior High School |
1.2 Reasons of the Research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Research |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
2.1 Previous Study on Definition of CL |
2.2 Previous Study on Basic Elements of CL |
2.3 Previous Study on Classroom Effects of CL |
2.4 Previous Study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L |
2.4.1 Previous Study on Problems |
2.4.2 Previous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
2.5 Overall Comment |
Chapter3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3.1 Theories concerning CL |
3.1.1 Cognitive Theory |
3.1.2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
3.1.3 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 |
3.2 ARCS Motivation Mode |
3.2.1 A Brief Review of ARCS |
3.2.2 Four Elements and Teaching Ideas of ARCS |
3.3 Relevance between CL and ARCS |
Chapter4 Research Design |
4.1 Research Questions |
4.2 Research Methods and Instruments |
4.3 Research Participants |
4.4 Data Collection |
4.4.1 Data from Questionnaire |
4.4.2 Data from Classroom Observation |
4.4.3 Data from Interview |
Chapter5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5.1 Attitudes of Students to CL |
5.1.1 Approbation Degree of Students to CL |
5.1.2 Engagement of Students to CL |
5.1.3 Discussion on Attitudes of Students to CL |
5.2 Implementation of CL |
5.2.1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Topics in CL |
5.2.2 Setting of CL Goals |
5.2.3 Organization of CL |
5.2.4 Discussion on Implementation of CL |
5.3 Evaluation of CL |
5.3.1 Evaluation Methods of CL |
5.3.2 Evaluation Effect of CL |
5.3.3 Discussion on Evaluation of CL |
Chapter6 Possible Countermeasures to Problems |
6.1 Adopting Motivating and Clear CL Tasks |
6.1.1 Interesting and Practical Task Materials |
6.1.2 Proper Hierarchical CL Process |
6.2 Designing Student-centered CL Activity |
6.2.1 Flexible Dynamic Grouping |
6.2.2 Combination of Linear Participation and Nonlinear Participation |
6.3 Employing Varying CL Evaluations |
6.3.1 Diversifying Evaluation Methods |
6.3.2 Rich Terms for Evaluation |
Chapter 7 Conclusion |
7.1 Summary |
7.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1 关于合作学习的调查研究 |
Appendix2 合作学习课堂观察量表 |
Appendix3 |
(5)小学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整本书阅读研究现状 |
1.3.2 擂台式教学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整本书阅读与擂台式教学的概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整本书阅读 |
2.1.2 擂台式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合作与竞争理论 |
2.3 开展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的意义 |
2.3.1 激发课堂参与热情 |
2.3.2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
2.3.3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
2.3.4 加强阅读评价指导 |
第3章 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模式构建 |
3.1 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的课内精读 |
3.1.1 课内精读教学目标 |
3.1.2 整本书阅读擂台课堂的组织形式 |
3.2 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的课外阅读活动 |
3.2.1 课外阅读活动教学目标 |
3.2.2 整本书阅读课外擂台的活动形式 |
第4章 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的教学实践 |
4.1 选书:提供优质阅读书目 |
4.1.1 阅读书目选读原则 |
4.1.2 阅读书目选读结构 |
4.1.3 阅读书目书单制定 |
4.2 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的教学实施 |
4.2.1 导读课——以《没头脑和不高兴》为例 |
4.2.2 推进课——以《夏洛的网》为例 |
4.2.3 分享课——以《窗边的小豆豆》为例 |
4.3 进程监控机制与效果评价机制 |
4.3.1 进程监控机制:“一起学习”APP软件的使用 |
4.3.2 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
第5章 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效果分析与反思 |
5.1 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效果分析 |
5.1.1 学生个人成长研究 |
5.1.2 班级集体成长研究 |
5.2 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反思 |
5.2.1 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研究启示 |
5.2.2 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研究趋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6)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以Q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教育微观公平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追求 |
2.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微观体现 |
3.当今小学教师公平意识薄弱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微观公平 |
2.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
(二)理论依据 |
1.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
3.霍耐特的承认正义理论 |
二、调查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工具 |
1.课堂观察表 |
2.学生问卷 |
3.访谈提纲 |
三、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分析与总结 |
(一)小学教师课堂语言行为分析 |
1.教师课堂语言类型 |
2.教师课堂语言表达方式 |
(二)小学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分析 |
1.教师课堂提问对象 |
2.教师课堂提问类型 |
3.教师课堂提问区域 |
4.教师课堂叫答方式 |
(三)小学教师课堂反馈行为分析 |
1.教师课堂反馈行为类型 |
2.教师课堂反馈行为对象 |
(四)小学教师课堂等待行为分析 |
1.教师课堂等待行为类型 |
2.教师第二等待行为 |
3.小组合作环节的教师第一等待行为 |
(五)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总结 |
四、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公平缺失的原因探析 |
(一)学校大环境的制约 |
1.校园公平文化氛围营造不足,难以创造公平的环境 |
2.教师评价体系中评价标准较为单一,缺乏评价的广泛性 |
3.班级规模过大,有碍教育质量的提高 |
(二)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
1.教师课堂公平意识淡薄,对课堂公平认识不足 |
2.教师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缺乏教书育人意识 |
3.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认识 |
(三)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 |
1.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
2.小学生公平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 |
五、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策略探析 |
(一)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基础是学校 |
1.立足学校文化构建,推动学校内部公平 |
2.构建使教师获得尊重和平等权益的教师评价体系 |
3.缩小班级规模,实施小班化教学 |
(二)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关键是教师 |
1.营造平等课堂氛围,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
2.承认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
3.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淡化应试功利之心 |
4.教师克服认知偏见,提高教学公平意识 |
(三)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落脚点在学生 |
1.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维权意识 |
2.建立学生维权机制,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的要求 |
1.1.2 课程的需要 |
1.1.3 学生发展的需求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问题驱动教学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合作学习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问题解决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3 核心概念界定 |
3.1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 |
3.1.1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定义 |
3.1.2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原则 |
3.1.3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的适用范围特点 |
3.2 物理问题解决能力 |
3.2.1 物理问题解决能力 |
3.2.2 原始物理问题 |
4 初二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调查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问卷的编制 |
4.4 结果分析 |
4.4.1 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
4.4.2 学生学习物理时的合作情况 |
4.4.3 教师对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情况 |
4.4.4 初二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基本情况 |
4.4.5 学生对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的态度 |
4.4.6 教师对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的态度 |
4.5 小结 |
5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实验 |
5.1 实验设计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方法 |
5.1.3 研究样本 |
5.1.4 工具 |
5.2 实验流程 |
5.2.1 小组设置 |
5.2.2 小组培训 |
5.2.3 实施教学 |
5.2.4 实施测验 |
5.3 教学案例 |
5.4 结果分析 |
5.4.1 后测问卷结果分析 |
5.4.2 访谈分析 |
5.4.3 问题驱动下物理合作学习评价量表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二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纲要 |
附录三 问题驱动下物理合作学习评价表 |
附录四 教学案例片段 |
附录五 初中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 |
附录六 测试卷评分标准 |
附录七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成绩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初中物理习题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1.课程标准的时代要求 |
2.初中物理习题解决的现实困惑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1.物理习题 |
2.合作学习 |
3.合作学习策略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
1.国内相关研究 |
2.国外相关研究 |
三、理论基础 |
(一)合作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四、初中物理习题的合作学习理论探讨 |
(一)初中物理习题的合作学习特点 |
1.全员参与 |
2.思维碰撞 |
3.优化效率 |
4.即时反馈 |
(二)初中物理习题的合作学习原则 |
1.主体发展性原则 |
2.问题原始性原则 |
3.思维灵活性原则 |
4.评价多元性原则 |
(三)初中物理习题的合作学习策略 |
1.问题探究策略 |
2.方法互鉴策略 |
3.角色分工策略 |
4.反思评价策略 |
五、初中物理习题的合作学习策略运用实例 |
(一)运用实例 |
实例1“质量与密度”习题实例 |
实例2“浮力”习题实例 |
实例3“内能的利用”习题实例 |
(二)效果评价 |
1.实例比较分析 |
2.教师访谈评价 |
六、研究结论与运用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运用建议 |
七、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关于“初中物理习题的合作学习策略效果”的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初中语文“271”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产生背景 |
(二)语文“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高效课堂的理论研究 |
(二)“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三)“271”高效课堂研究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理论 |
一、“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
(一)“271”高效课堂模式的含义 |
(二)“271”高效课堂模式与传统课堂模式的区别 |
二、“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准备 |
(一)课堂创新性的标志——环境构建 |
(二)教师共进性的体现——集体备课 |
(三)课堂高效性的备品——导学案、双色笔、纠错本 |
(四)学生自主性的法宝——小组建设 |
三、语文“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
(一)自主探索——预习先行 |
(二)导学案引领——先导训练 |
(三)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
(四)展示与质疑——提升突破 |
(五)重难点反刍——融会贯通 |
第三章 语文“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个案分析 |
一、“271”高效课堂实录——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
(一)课前准备 |
(二)课堂教学 |
二、“271”高效课堂教学效果反馈 |
(一)教师反馈 |
(二)学生反馈 |
第四章 “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
一、“271”高效课堂模式的实践反思 |
(一)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培训不到位 |
(二)各学科评价体系差异化 |
(三)学生“功利化”学习 |
二、“271”高效课堂模式的优势 |
(一)与语文学科有机结合 |
(二)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
(三)学生能力多元化开发 |
(四)学生性格的锻造 |
三、“271”高效课堂模式的弊端 |
(一)模式理论框架复杂 |
(二)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
(三)过于依赖评价体系 |
四、“271”高效课堂模式实施的改进方向 |
(一)课前,加强教师培训 |
(二)课中,辩证看待“271”高效课堂模式 |
(三)课后,正确看待评价体系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效能研究 ——基于南宁市两所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化发展的要求 |
(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归宿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教学效能的概念厘清 |
(二)高效能教学的特征 |
(三)影响教师教学效能的因素 |
(四)提升教师教学效能的对策思考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英语教师教学效能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英语教师教学效能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一)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 |
(二)教学效能 |
(三)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能 |
(四)学校效能、教育效能与教学效能 |
(五)英语教师教学效能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自我效能理论 |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章 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因素 |
一、教师因素 |
(一)教学观念 |
(二)教学能力 |
(三)教学效能感 |
二、学生因素 |
三、学校因素 |
第四章 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效能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和问题 |
二、调查过程 |
三、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效能现状调查结果 |
(一)教师教学的成效现状 |
(二)学生学习的效果反馈 |
(三)学校环境的成效影响 |
第五章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效能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脱节 |
二、现代化教学方式运用效果不佳 |
三、教学内容失衡,教学设计固化 |
四、教师考核机制忽视教师发展 |
第六章 提升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效能的策略 |
一、形成“效能”教学观念,同步改进教学行为 |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打造多元化教学方式 |
(一)有效运用教育理论指导实践 |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 |
三、改善课堂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
(一)平衡教学内容,融入语言情境 |
(二)有效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设计 |
四、优化教师考核机制,提升英语教师教学效能 |
(一)注重教师发展过程,提升教学效能感 |
(二)细化英语教学评价指标,提升英语教师教学效能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优化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框架设计[J]. 刘珊珊.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18)
- [2]智慧教室对高校学生合作学习影响的质性研究[D]. 易小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研究 ——以河北兴隆一中为例[D]. 郭宸希.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Investigative Study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Classroom of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ARCS Motivation Mode[D]. 张婧.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5]小学整本书阅读擂台式教学研究[D]. 吴志婷.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微观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以Q市S小学为例[D]. 魏雪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索[D]. 黄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初中物理习题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 赵启宽.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初中语文“271”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D]. 马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效能研究 ——基于南宁市两所中学的调查[D]. 刘佳.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