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老万厂金矿成矿矿物来源研究

贵州老万厂金矿成矿矿物来源研究

一、贵州老万场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海[1](2021)在《贵州西南部架底和大麦地玄武岩中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文中提出架底大型金矿和大麦地中型金矿是近年来在贵州西南部玄武岩分布区新发现的以玄武质岩石为主要容矿岩石的卡林型金矿床的典型代表。这两个矿床位于南盘江-右江卡林型金矿成矿区北段之莲花山背斜核部及南东翼次级揉褶带,金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主要赋存于构造蚀变体(SBT)中和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的层间破碎蚀变带中,金矿体在空间上呈上、下叠置关系,容矿岩石主要为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凝灰岩、角砾状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及角砾状凝灰岩,少量为玄武岩、角砾状灰岩。针对架底和大麦地金矿成矿过程,本研究系统开展了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主-微量元素、岩相学、矿物学、载金矿物微区主-微量元素、同位素(H-O、C-O、S、Pb、Hg)和流体包裹体等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黔西南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卡林型金矿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本文主要揭示了架底和大麦地金矿的矿物生成顺序、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过程、以玄武岩为容矿岩石的金矿与黔西南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金矿的重要相似性和关键差别等,建立了玄武岩容矿金矿床成矿模式,总结了玄武岩分布区卡林型金矿找矿标志,并进行了找矿远景分析。本次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架底和大麦地金矿中的矿物由成矿前期、热液成矿期和局部氧化期三期事件形成,其中热液成矿期可进一步分为成矿主阶段和成矿晚阶段;成矿前的峨眉山玄武岩中的矿物主要包含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磁铁矿,以及少量的钛铁矿和磷灰石;热液成矿期成矿主阶段形成的矿物主要包括含砷黄铁矿、毒砂、似碧玉石英(局部为石英)、伊利石、(铁)白云石(局部为钙-镁菱铁矿)、金红石和磷灰石,这些矿物主要呈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成矿晚阶段形成的矿物主要包括方解石、雄黄、辉锑矿、石英、雌黄,这些矿物多呈脉状充填在矿体附近的开放空间;在后期表生氧化作用下,在浅地表岩石中局部可见绿泥石、赤铁矿和褐铁矿。(2)金以不可见金形式主要赋存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中,载金黄铁矿和毒砂富集Au、As、Sb、Hg、Tl、Cu等成矿元素。硫化作用形成含砷黄铁矿和毒砂,并导致金的沉淀成矿。硫化作用是金等元素沉淀的关键因素。(3)成矿元素(Au、As、Sb、Hg、Tl)在矿化过程中显着加入,少量Bi、Te、Se、Cd和Ag在矿化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加入。大量K2O的加入可能与粘土化过程有关,CaO含量基本不变说明去钙化作用不显着。Si O2、Fe2O3、CaO、MgO、Ti O2和P2O5含量基本不变,但存在形式发生了改变;Si、Ca、Mg在成矿前主要存在于硅酸盐矿物(如:斜方辉石、斜长石、单斜辉石)中,成矿后Si主要以石英、伊利石的形式存在,Ca、Mg主要存在于(铁)白云石中;Fe在成矿前主要存在于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磁铁矿、钛铁矿中,成矿后主要存在于黄铁矿、毒砂、(铁)白云石中;Ti在成矿前主要存在于钛铁矿中,成矿后主要存在于金红石中;P在成矿前主要存在于岩浆成因的磷灰石中,成矿后主要存在于热液成因和岩浆成因的磷灰石中。(4)架底、大麦地金矿成矿期石英的δDV-SMOW值为-56~-81‰,δ18OH2O值为10.9~12.5‰,其成矿流体可能主要为岩浆热液。成矿期白云石δ13C值为-3.24~-6.15‰,表现为以深部幔源碳为主;δ18OH2O值为8.27~12.06‰,显示成矿热液可能主要为岩浆热液,不排除有变质水的加入。辉锑矿δ34S值为-0.90~-1.90‰,成矿流体中的硫可能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辉锑矿铅同位素组成显示铅主要为造山带来源,并有壳源铅的混合。全岩δ202Hg值为-0.63~1.38‰,?199Hg值为-0.02~-0.12‰,显示了岩浆来源Hg的特征。综合H-O、C-O、S、Pb、Hg同位素分析,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是深部岩浆释放形成的岩浆热液成矿流体,并在上升过程和成矿过程中由于水-岩反应导致岩浆热液混有地层的同位素组成信息。(5)架底和大麦地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50~210℃)、中-低盐度(8~12wt%NaCleq.)、低密度(0.69~0.94g/cm3)等特征。(6)架底和大麦地金矿与黔西南沉积岩容矿卡林型金矿以及区内其他卡林型金矿可能属于同一成矿系统,它们形成于同一区域成矿事件,这些金矿最有可能是同一区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下的产物。(7)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揭示了贵州西南部架底和大麦地玄武岩中金矿床成矿过程并建立了玄武岩容矿金矿床成矿模式:综合H-O、C-O、S、Pb、Hg同位素分析以及对黔西南地区重磁数据研究,表明深部隐伏花岗质岩浆释放含金成矿流体。成矿流体富含Au、As、Sb、Hg、Tl等成矿元素及CH4、CO2等挥发分,具有高压-超高压力等特征。在燕山期构造作用下,成矿流体沿深大断裂上涌至P2m与P3β之间的区域构造滑脱面。部分成矿流体侧向运移并与区域构造滑脱面附近的岩石发生水-岩交代反应形成SBT。部分成矿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至P3β的凝灰岩中或层间破碎带的玄武质火山角砾岩中时,由于岩石孔隙度差等原因,成矿流体侧向运移。当成矿流体汇聚于构造高点位置(如:背斜核部,穹隆)后,与富Fe玄武质岩石发生水-岩反应,玄武质岩石中的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磁铁矿、钛铁矿等矿物发生溶解,释放出Fe2+等,释放出的Fe2+与成矿流体中的S和As结合形成含砷黄铁矿和毒砂,Au-HS络合物发生分解,Au以不可见金形式进入含砷黄铁矿和毒砂,硫化作用形成载金含砷黄铁矿和毒砂,导致金沉淀富集,分别形成SBT中的金矿体和P3β中的金矿体。与此同时,水-岩反应还形成似碧玉石英(局部为石英)、(铁)-白云石(局部为钙-镁菱铁矿)、伊利石、金红石和磷灰石。在成矿晚阶段,方解石、雄黄、辉锑矿、石英、雌黄等矿物呈脉状充填在矿体附近的开放空间。(8)玄武岩分布区卡林型金矿找矿标志主要有:地球化学标志(Au-As-Sb-Hg组合异常)、金矿氧化矿标志、构造标志(莲花山背斜、构造蚀变体(SBT)、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的层间破碎蚀变带等构造高点)、地层标志(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岩性标志(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岩石孔隙度较高、岩性复杂多样、富含铁且其顶板为厚层致密岩层的岩性组合)、蚀变标志(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白云石化、粘土化)。(9)玄武质岩石也是卡林型金矿很好的赋矿围岩,莲花山背斜构造带乃至整个玄武岩分布区具有类似地质特征的区域均具有较好的卡林型金矿找矿前景,如砂厂、上寨及呼都等地是下一步寻找卡林型金矿的有利靶区。

赵东杰[2](2020)在《滇黔桂卡林型金矿区地球化学背景与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滇黔桂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卡林型金矿产区。本文以该区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和中国地球化学基准值计划岩石及土壤数据,研究了金及其伴生元素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与空间分布,并与美国内华达州卡林型金矿区进行了对比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对水系沉积物20种元素进行因子分析,得到4个因子:因子1(Co、Cr、Cu、Nb、Ni、Ti、V)代表研究区内与基性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地质过程和Cu、Ti成矿作用;因子2(B、F、Li、U)代表研究区右江盆地内浅海相台地环境下的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和U成矿作用;因子3(Ag、Bi、Cd、Pd、Zn)代表了与各种中-低温成矿作用有关的地质过程;因子4(As、Au、Hg、Sb)代表了研究区卡林型金矿,热液型汞锑矿等成矿作用。(2)滇黔桂地区是我国重要的Au、As、Sb、Hg富集区,四种元素在区域断裂和二级景观区分布一致性明显。以百分位数85%为异常下限,在研究区共圈定出Au的地球化学省5处、As的地球化学巨省和地球化学省各1处、Sb的地球化学省7处、Hg的地球化学省6处,这些地球化学异常大部分也是各类矿床大规模产出的部位。(3)区内Au、As、Sb、Hg背景值最高的构造单元是右江盆地,地层为三叠系:岩石中泥岩、页岩、砂岩、硅质岩Au、As、Sb、Hg背景值最高。这些高背景值区域也是卡林型金矿、热液型汞锑矿密集产出的部位。从岩石到水系沉积物,后期的次生风化作用导致Au、As、Sb、Hg发生明显富集。水系沉积物中Au、As、Sb、Hg背景值不受背景岩石的严格制约,其元素含量对背景岩石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是高背景岩石不是决定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形成的唯一因素。(4)通过中国滇黔桂地区和美国内华达州卡林型金矿区元素含量特征对比发现,中国土壤As、Sb、Hg背景含量均高于美国土壤;内华达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卡林型金矿区,各层位土壤中与卡林型金矿关系密切的As、Sb、Hg背景含量均低于滇黔桂地区,暗示两种可能性:1)中国滇黔桂地区As、Sb、Hg元素在土壤中发生了显着富集,2)中国滇黔桂地区仍有较大找矿潜力。

王均[3](2019)在《贵州省晴隆大厂矿集区成矿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贵州省晴隆大厂矿集区位于兴义隆起区即兴义穹盆构造变形区,研究区内地壳浅部出露的沉积盖层,主要是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其沉积作用以海相沉积为主,海陆过渡相及陆相沉积次之,二叠世中晚期有大陆火山溢流拉斑玄武岩的喷溢。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第四系。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盖层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总体特征表现为以北东向断裂为主的“堑一垒”镶嵌的断块组合,其断裂多为北东、北北东向平行排列的高角度正断层,局部见北西向、近南北向断裂发育;并伴随大量的北东、北西、北北东背向斜平行排列。主要矿产为锑、金,典型矿床有晴隆大厂锑矿、水银洞金矿等,是贵州省重要的锑、金矿产地之一。本文从“三位一体”-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矿床成因、成岩成矿时代,建立成矿机制和找矿模型。本文以现有的研究成果,根据物探在三维空间形态下对截取的二维剖面进行反演说明:研究区及周边存在大厂中酸性岩体,并推断引起该剩余重力异常低的地质体三维空间形态,为研究该区域成矿模式提供支撑。根据本次对贵州省晴隆大厂矿集区成矿期内石英测试显示,Rb-Sr等时线年龄为94.3±5.9Ma,说明晴隆大厂矿集区内的锑、金矿形成时期为燕山期。根据最新的成矿流体研究,以及本次岩矿石样品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幔深处的中酸性岩浆。本文根据矿集区锑金矿产属“远程低温热液型”,选择“侵入岩体型矿产”矿产预测方法,建立1个大厂模型区。通过MARS软件的二值化处理,用人工输入变化区间实现连续变量赋值,提取有意义的原始数据,在MRAS软件中采用特征分析法进行定位预测。最终共圈定最小预测区5个:大厂最小预测区、黑山箐-地油坪最小预测区、油菜冲最小预测区、放马坪最小预测区、马场最小预测区。

陶平,陈启飞,祁连素[4](2019)在《黔西南金矿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文中认为本文对黔西南金矿成矿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获得了系统认识。黔西南金矿的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性和继承性,其中卡林型金矿的主成矿期为燕山期,土型金矿为卡林型金矿在第四纪表生环境中改造而成。多级区域构造对多级成矿单元有逐级控制规律。卡林型金矿床分布具丛聚性、方向性、等距性,并与古构造有关。矿体在多层次滑脱构造系统及拆离断层中呈有序分布,也在褶皱-断裂构造中呈有序分布。成矿元素组合及共伴生矿产也具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与黔西南金矿相关的矿床成矿系列有两个,亚系列有四个。在上述认识基础上,为其建立了统一的区域成矿模式。

杨思涛,王均,赵锋,陈星,吕绍玉,宋振涛,陈昌阔,赵荣[5](2019)在《贵州省普安县黄泥田锑、金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文中研究指明贵州省普安县黄泥田锑、金矿区属于贵州省晴隆大厂矿集区北西部范畴,区内断层以北西向为主,局部发育北东向断层;其次,北西向与北东向的褶曲、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局部节理裂隙内及附近见硅化、黄铁矿化、方解石、绿泥石化、角砾岩化、褐铁矿化、高岭石化等蚀变现象。地表1:5万水系沉积物Au、As、Sb、Hg等元素异常的规模大,强度高,异常形态好,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异常组合元素齐全。目前,区内已发现的构造蚀变体(SBT)厚度5-6m,可见硅化、黄铁矿化、高岭石化、方解石化、褐铁矿化等矿化蚀变现象。根据构造蚀变体(SBT)为黔西南金锑矿富集就位的场所,为贵州省西南部低温成矿域远景区的直接的金锑矿找矿标志。因此,初步认为在该矿区的第一赋矿空间具有寻找金锑矿的前景。

曾国平[6](2018)在《黔西南矿集区西段微细浸染型金矿构造控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又称为卡林型金矿或类卡林型金矿。鉴于我国的卡林型金矿与美国典型的卡林型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有区别,矿床成因也存在争议,姚书振等(2013)建议使用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表述该类金矿床,既突出其矿石建造特点,又体现其成矿作用特征。黔西南矿集区是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的重要产出地,区内构造发育,具有明显的构造控矿特点,是研究构造控矿作用的理想基地。本文以黔西南矿集区西段典型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为研究对象,对水银洞、戈塘和架底三个金矿床的已知矿体、矿化蚀变带进行了重点调查,查明了区内典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运用构造地球化学、物探、矿床地球化学以及构造解析等方法手段,厘定了区内的成矿地质体、成矿流体系统、控矿构造系统和成矿结构面。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区内构造控矿规律,构建构造控矿地质模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讨论构造控矿作用机制。本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本文对区内典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区内金矿的赋矿地层主要为中晚二叠系地层;容矿岩石以不纯碳酸盐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褶皱和断裂构造均较为发育,以NE向和EW-NWW向构造为主。金矿体可分为层控型和切层断控型两类,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或似脉状。矿石主要呈浸染状、网脉浸染状和角砾状,发育特征的黄铁矿、毒砂、雄黄(雌黄)和石英等与成矿有关的中低温矿物组合。围岩蚀变以硅化、伊利石化、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热液成矿期可划分出四个成矿阶段,即:黄铁矿-毒砂阶段(Ⅰ)、石英-砷黄铁矿阶段(Ⅱ)、黄铁矿-方解石阶段(Ⅲ)和方解石-雄黄-雌黄-萤石阶段(Ⅳ)。第Ⅱ阶段为主成矿阶段。2、本次在戈塘金矿田开展了构造地球化学剖面研究,显示出区内花岗岩类特征元素和主成矿元素的含量在空间上呈现协同变化的规律,且在已知矿段明显富集,暗示成矿作用与深部花岗岩关系密切。航磁和重力资料的重新解译,也揭示出矿集区深部存在规模较大的隐伏花岗岩基和岩体,它们与区内矿田和矿床存在良好的空间配置关系。结合载金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数据以及继承锆石的年代学证据,认为燕山期隐伏岩体可能为成矿提供了矿源和热源。3、为了解析区内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矿流体系统,本文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研究,并搜集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层控型和断裂型矿体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特征:中低温(100260℃)、低盐度(08 wt.%NaCl)、流体密度(0.541.27 g/cm3)及压力(6.14359.2Mpa)变化范围大,反映两类矿体可能为同一成矿流体系统产物。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均一温度和盐度直方图指示区内层控型矿体的均一温度(180240℃)明显高于断裂型矿体(120180℃),且没有明显的不混溶和沸腾作用。流体包裹体中Au(低于检测限3.8±0.5×10-6),Sb(10±420×10-6),As(80±3090±20×10-6)的含量较高,但不含Fe。两类矿体的氢氧、碳氧同位素没有明显区别,结合惰性气体组成和同位素示踪图解,揭示区内金矿的成矿流体系统可能是由深部超压岩浆期后热液和浅部大气降水混合形成。4、为了追溯成矿物质的源区,本文对典型矿床的硫化物作了单矿物硫铅同位素分析,结合已有的硫同位素数据作统计直方图。结果显示,热液成矿期硫化物δ34S值(-3.988.4‰),表现出幔源岩浆硫的特点。前人对载金黄铁矿原位的δ34S值(±5‰)也指示区内金矿的硫主要为岩浆硫。热液成矿期硫化物的△β=18.00468.102,△γ=6.59274.006,投点图解同样显示出幔源岩浆作用的特点。为了分析金的赋存状态,本次研究搜集了大量电子探针电子成像以及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区内主要的载金矿物,Au主要以化学结合态(Au1+)进入含砷黄铁矿和毒砂的结构。水-岩反应是区内金矿主要的成矿作用,元素的带入带出研究指出Fe质在水-岩反应过程中表现为不活动组分,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铁-硫关系图解同样说明硫化作用是关键的成矿机制。5、根据构造解析,黔西南矿集区西段的控矿构造主体可以划分为NE向和EW-NWW向两个主体走向。以雄武-泥堡-老万厂一线为界限,该界限以西的构造主要表现为NE向构造,包括莲花山、雄武、泥堡以及大厂背斜;该界限以东的构造表现为EW-NWW向与NE向构造的复合,包括大垭口、戈塘和灰家堡背斜。区内的成矿结构面主要有断裂构造、有利岩层和层间破碎带。断裂构造成矿结构面主要发育于灰家堡矿田;有利岩层主要指龙潭组地层中的不纯碳酸盐岩;层间构造成矿结构面包括峨眉山玄武岩二段中的层间构造和中上二叠统之间的构造蚀变体(SBT)。区内深部的层状成矿结构面与浅部的断裂构造成矿结构面共同构成了区内“上断下层”的两层楼构造控矿模式。综合节理分析和有限应变测量,指出戈塘矿田经历了主压应力为NNE-SSW向和NW-SE向两个构造应力场,且NNE-SSW向构造应力场的影响相对更明显,成矿期构造经历了从压扭性向张性转换的过程,且主要表现为张性环境。6、通过编制特征的构造图解,本文总结区域的构造控矿规律:黔西南矿集区西段具有强弱应变区块相间分布的空间构造格局,大致以雄武-泥堡-老万厂一线为界,该界线以东的区域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主要产于弱应变区块,矿床产出主要受EW-NWW向背斜构造控制;该界线以西的区域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强应变带,或者是强弱应变区块的过渡区,矿床产出主要受NE向被背斜构造控制。为了分析矿田尺度的构造控矿规律,本文对典型金矿田开展了成矿结构面趋势面分析、矿化强度累计频率分析以及构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灰家堡矿田的金矿化明显受灰家堡背斜控制,金矿化主要产于构造急剧变化的部位,该矿田内金矿化存在两次金成矿作用,SBT也至少经历了两次构造活动;戈塘金矿田的矿体受戈塘背斜控制,向南东倾伏,由北西向南东具有成行成列分布的特点,金矿化具有多阶段性,且与SBT的形成不同步;莲花山金矿田的矿体受莲花山背斜控制作用明显,主要分布于莲花山背斜的南东翼,构造叠加的过渡区,层间破碎带和构造蚀变体(SBT)是两个主要的赋矿构造。7、为了分析总结区内成矿流体迁移规律,本文以矿田为单位搜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区间和含砷黄铁矿硫同位素数据。利用数据作图,图解指示区内成矿流体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侧向迁移,但灰家堡矿田内的侧向迁移是可能存在的。此外,区内锑、汞和铊矿与区内金矿可能为同一成矿系统组成部分。选择水银洞金矿床的典型剖面,利用剖面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矿床尺度的流体迁移规律,结果显示背斜核部对成矿流体的圈闭作用是构造蚀变体(SBT)中形成大规模矿体的重要控制因素,背斜核部的切层断裂裂隙是成矿流体迁移至上覆龙潭组地层的重要通道,成矿流体顺层交代含铁质不纯碳酸盐岩则形成龙潭组内部的层状矿体。8、本文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构建了区内的构造控矿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有限元模拟软件COMSOL为平台,开展构造变形-流体迁移-成矿物质迁移的耦合数值模拟,利用数值模拟结果讨论矿田(床)级构造控矿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构造对成矿的控制表现为对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的迁移和富集成矿提供通道与成矿空间,其关键因素在于构造与围岩之间的渗透率差异。断裂构造是成矿流体到达成矿部位的主要通道;背斜褶皱对成矿流体的圈闭作用导致成矿流体向核部聚集并富集成矿;背斜核部切层的断裂裂隙控制成矿流体的垂向迁移;龙潭组的粘土岩层的圈闭作用控制成矿物质选择性地沿渗透率高的不纯碳酸盐岩中侧向迁移,并与之发生硫化反应富集成矿。构造活动对成矿的控制主要表现为构造应力引起地质块体的应力形变。伸展构造活动对于在短时间内爆发式形成大规模矿集区(如黔西南矿集区)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最后对研究区的找矿预测进行了探讨。

陈肖鹏,张朝晖[7](2010)在《贵州老万场金矿喀斯特石漠化区苔藓植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贵州老万场红土型金矿石漠化区的苔藓植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金矿石漠化区有6科15属28种(含变种)苔藓植物,丛藓科和真藓属占优势;(2)区系地理成分含世界分布(17.86%)、泛热带分布(3.57%)、热带亚洲分布(14.29%)、北温带分布(25.00%)、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3.57%)、温带亚洲分布(3.57%)、东亚分布(14.29%)和中国特有分布(17.86%)8个分布类型;(3)生活型仅含矮丛集型(92.86%)和交织型(7.14%)2个类型。苔藓植物在老万场金矿石漠化区中是优势的先锋植被,将来有必要对苔藓在金矿石漠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作用和功能进一步探索。

王甘露,朱笑青,叶帆[8](2009)在《界面矿床与峨眉山玄武岩》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称发育在下二叠统茅口灰岩与覆盖其上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之间界面上的众多矿床为界面矿床,并列出了各类代表性界面矿床的地质特征。从这些地质特征可以看出:界面是成矿的有利空间。富含成矿物质的峨眉山玄武岩的多期次喷发以及喷发-成岩-风化-喷发的多旋回机制使成矿物质得以逐渐富集而成矿,形成了一个以玄武岩为中心的Cu-Ag-Sb-S-Fe-Mo的成矿序列。

刁理品[9](2007)在《贵州普晴锑金矿区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找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在中央财政补助中央(地方)矿产勘查项目《贵州省晴隆县大厂锑(金)矿田西部普晴锑金矿普查》(项目编号:295050028-6)的资助下完成。通过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大厂锑矿和老万场红土型金矿两个典型矿床地质及控矿因素、普晴矿床地质特征研究,为在普晴勘查区应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找矿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元素富集层位与粒度的研究,确定了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采样层位为土壤淀积层上部、样品粗加工粒级为-20~+40目粒级段、指示元素以Au、Sb、As、Cu为主,最大限度的确定了此次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在查阅前人在红土型金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区特殊的喀斯特条件,建立了红土型(氧化型)金矿的成矿模式,用以指导本区红土型金矿的找矿。在研究普晴锑金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和元素异常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理想模式。通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的应用,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异常,结合地层、岩性等有利控矿因素圈定了4个找矿靶区,确定了各靶区的主要找矿矿种,对各靶区了进行必要的山地工程验证。实践证明,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找矿方法在本区是有效的。并在此基础上,较系统的总结了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方法步骤。

江洪,张朝晖[10](2007)在《贵州晴隆老万场红土型金矿三种藓类植物及其土壤基质的重金属元素测定及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晴隆老万场红土型金矿三种苔藓植物体及其土壤中Au、Ca、Mg、Cu、Pb、Tl、Zn、Hg八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并对植物体与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及植物对金属的富集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金矿区生长的苔藓体内金属元素普遍比较高,其体内金属元素含量的顺序与土壤中的金属元素的顺序基本一致。不同物种植物体对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却有较大的差异。Mg-Hg在0.01水平上达到极显着正相关,Au-Zn、Tl-Cu在0.05水平上达到显着正相关。皱叶毛口藓和芽孢银藓对Au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因此,它们在该地区对红土型金矿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二、贵州老万场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老万场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西南部架底和大麦地玄武岩中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项目依托
    1.3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方案
    1.5 主要创新点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活动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架底金矿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矿体特征
    3.2 大麦地金矿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矿体特征
第四章 热液蚀变及矿物生成顺序
    4.1 成矿前期矿物
    4.2 成矿期矿物和热液蚀变
    4.3 氧化期矿物
    4.4 小结
第五章 元素地球化学
    5.1 主量元素
    5.2 微量元素
    5.3 稀土元素
    5.4 元素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
    5.5 矿化过程中元素的带入带出
    5.6 小结
第六章 载金矿物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
    6.1 含砷黄铁矿
    6.2 毒砂
    6.3 金物相分析
    6.4 金的赋存状态
    6.5 元素沉淀机制
    6.6 小结
第七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7.1 氢、氧同位素
    7.2 碳、氧同位素
        7.2.1 碳同位素
        7.2.2 氧同位素
    7.3 硫同位素
    7.4 铅同位素
    7.5 汞同位素
    7.6 小结
第八章 流体包裹体
    8.1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8.1.1 水溶液流体包裹体
        8.1.2 CO_2-H_2O气液两相和三相流体包裹体
        8.1.3 CH_4-H_2O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
    8.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8.3 流体包裹体成分
    8.4 小结
第九章 成矿过程
    9.1 与黔西南沉积岩容矿卡林型金矿对比
    9.2 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
    9.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第十章 找矿标志与找矿远景
    10.1 找矿标志
    10.2 找矿远景
第十一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表彰
    附录三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表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及各分析元素检测限
附表2 全岩主-微量元素Spearman相关系数
附表3 EPMA标样及EPMA和 LA-ICP-MS检测限
附表4 黄铁矿和毒砂EPMA分析结果(ppm)
附表5 黄铁矿和毒砂LA-ICP-MS分析结果(ppm)

(2)滇黔桂卡林型金矿区地球化学背景与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工作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工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断裂及构造单元划分
        2.3.1 NE向断裂
        2.3.2 NW向断裂
        2.3.3 SN向断裂
    2.3 岩浆活动与隐伏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3. 地球化学数据来源与特征
    3.1 数据预处理
    3.2 描述性统计
    3.3 元素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
        3.3.1 元素组合特征
        3.3.2 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金、砷、锑、汞时空分布特征
    4.1 水系沉积物金砷锑汞区域断裂分布
    4.2 水系沉积物金砷锑汞地理景观分布
    4.3 金元素时空分布
        4.3.1 水系沉积物金地球化学分布
        4.3.2 岩石金地球化学分布
        4.3.3 水系沉积物与岩石金对比
    4.4 砷元素时空分布
        4.4.1 水系沉积物砷地球化学分布
        4.4.2 岩石砷地球化学分布
        4.4.3 水系沉积物与岩石砷对比
    4.5 锑元素时空分布
        4.5.1 水系沉积物锑地球化学分布
        4.5.2 岩石锑地球化学分布
        4.5.3 水系沉积物与岩石锑对比
    4.6 汞元素时空分布
        4.6.1 水系沉积物汞地球化学分布
        4.6.2 岩石汞地球化学分布
        4.6.3 水系沉积物与岩石汞对比
    4.7 本章小结
5. 滇黔桂地区与内华达州对比
    5.1 区域地质背景
        5.1.1 区域地层、构造
        5.1.2 区域岩浆活动
        5.1.3 矿床区域分布
        5.1.4 构造演化及控矿作用
    5.2 矿床地质特征
        5.2.1 赋矿地层及控矿构造
        5.2.2 矿化蚀变及载金矿物
        5.2.3 成矿物化条件及稳定同位素特征
        5.2.4 成矿时代及成矿模式
    5.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中美采样方法及检出限对比
        5.3.2 中美全境砷、锑、汞对比
        5.3.3 滇黔桂地区与内华达州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贵州省晴隆大厂矿集区成矿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1.2 贵州省晴隆大厂矿集区锑、金矿床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科学问题及科学意义
        1.3.1 论文的选题依据
        1.3.2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案及方法技术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质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3 区域矿产
    本章小结
3 晴隆大厂矿集区地质特征
    3.1 矿集区地层及建造
        3.1.1 地层
        3.1.2 建造划分
        3.1.3 沉积岩建造特征
        3.1.4 大陆溢流火山岩建造
        3.1.5 热液蚀变硅质岩建造
        3.1.6 侵入岩建造特征
    3.2 矿集区构造特征
        3.2.1 矿集区断层
        3.2.2 矿集区褶皱
        3.2.3 成岩构造
        3.2.4 控矿构造特征
    本章小结
4 矿集区矿产特征
    4.1 矿集区矿产分布特征
        4.1.1 概况
        4.1.2 金属矿床、点分布特征
        4.1.3 非金属矿床、点分布特征
    4.2 成矿地质体特征
        4.2.1 成矿构造特征
        4.2.2 成矿地质体地球物理特征
    本章小结
5 矿集区成矿作用研究
    5.1 矿体宏观特征
    5.2 矿化蚀变
    5.3 矿物特征
    5.4 矿物共生组合及生成顺序
    5.5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6 成矿流体
    5.7 成矿温度
    5.8 成矿深度
    5.9 成矿时代
    5.10 成矿机制
    本章小结
6 矿集区预测模型建立与找矿预测
    6.1 矿产预测方法类型及预测模型区选择
    6.2 矿产预测模型及模型区资源潜力分析
        6.2.1 典型矿床预测模型
        6.2.2 预测研究区预测模型的建立
        6.2.3 模型区深部及外围资源潜力预测分析
    6.3 预测要素变量的构置与选择
        6.3.1 预测要素选择
        6.3.2 变量的构置
    6.4 预测区圈定
        6.4.1 预测区圈定方法及原则
        6.4.2 预测单元的圈定
    6.5 勘查建议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黔西南金矿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成矿规律
    1.1时间分布规律
        1.1.1矿源层的形成
        1.1.2卡林型金矿床的形成
    1.2空间分布规律
        1.2.1多级构造对多级成矿单元的逐级控制规律
        1.2.2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参见图3、图4)
        1.2.3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
        1.2.4成矿元素组合及共伴生矿产的分布规律
        1.2.5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相关的矿床成矿系列
2区域成矿模式
3结论

(5)贵州省普安县黄泥田锑、金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2.2 构造
4 结论

(6)黔西南矿集区西段微细浸染型金矿构造控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微细浸染型金矿研究现状
        1.2.2 黔西南矿集区综合研究现状
        1.2.3 构造成矿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1.3 选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及重要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格架
        2.2.1 基底结构
        2.2.2 盖层断裂-褶皱体系
    §2.3 区域岩浆活动
        2.3.1 喷出岩浆岩
        2.3.2 侵入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1 区域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2.4.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矿产资源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水银洞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概况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
        3.1.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2 戈塘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概况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3 架底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概况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4 小结
第四章 成矿地质体
    4.1 构造地球化学元素异常与隐伏岩体的关系
    4.2 物探解译与成矿地质体性质
        4.2.1 矿集区成矿地质体性质推定
        4.2.2 戈塘矿区隐伏岩体综合物探剖面异常与金矿化关系
    4.3 成矿地质体厘定
第五章 成矿流体系统
    5.1 成矿流体特征
        5.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1.2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
        5.1.3 成矿流体组成成分
    5.2 成矿流体来源
        5.2.1 氢氧同位素
        5.2.2 碳氧同位素
        5.2.3 惰性气体
    5.3 成矿物质来源
        5.3.1 硫同位素
        5.3.3 铅同位素
    5.4 金赋存状态与成矿机制
        5.4.1 金的赋存状态
        5.4.2 成矿机制
第六章 控矿构造系统及成矿结构面
    6.1 区域构造特征
    6.2 矿田构造特征
        6.2.1 灰家堡矿田
        6.2.2 戈塘矿田
        6.2.3 莲花山矿田
    6.3 控矿构造期次
        6.3.1 成矿前构造
        6.3.2 成矿期构造
        6.3.3 成矿后构造
    6.4 成矿结构面
        6.4.1 成矿结构面类型及特征
        6.4.2 成矿结构面组合关系
        6.4.3 矿区应力场特征
        6.4.4 有限应变测量及应力场分析
    6.5 控矿构造体系
        6.5.1 控矿构造空间结构
        6.5.2 控矿构造演化过程
第七章 构造控矿规律
    7.1 区域构造控矿规律
    7.2 矿田构造控矿规律
        7.2.1 灰家堡矿田
        7.2.2 戈塘矿田
        7.2.3 莲花山矿田
    7.3 成矿流体迁移规律
        7.3.1 矿集区流体迁移规律
        7.3.2 矿床流体迁移规律---以水银洞金矿床为例
第八章 构造控矿模拟与讨论
    §8.1 构造控矿地质模型
    §8.2 构造控矿数值模拟
        §8.2.1 数值模拟原理与方法
        §8.2.2 构造控矿数值模拟
        §8.2.3 数值模拟结果
    §8.3 构造控矿作用机制讨论
        §8.3.1 构造类型对成矿的控制
        §8.3.2 构造活动对成矿的控制
    §8.4 找矿预测探讨
第九章 主要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7)贵州老万场金矿喀斯特石漠化区苔藓植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野外工作
    2.2 室内工作
        2.2.1 标本鉴定
        2.2.2 苔藓植物区系地理分析
3 结果
    3.1 苔藓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3.2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3.3 生活型分析
4 讨论

(8)界面矿床与峨眉山玄武岩(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矿床实例
    2.1 晴隆大厂锑矿
    2.2 关岭丙坝铜矿
    2.3 老万场红土型金矿
    2.4 大方猫场硫铁矿矿床
    2.5 遵义铜锣井锰矿
    2.6 界面矿床的总体特征
3 矿床成困分析
    3.1 玄武岩具多期多旋回喷发喷溢的特点
    3.2 玄武岩富含成矿元素与矿化剂元素
    3.3 淋滤实验研究
4 结论

(9)贵州普晴锑金矿区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1.2 大厂锑(金)矿田简介及研究现状
        1.2.1 大厂锑(金)矿田简介
        1.2.2 矿床成因及找矿研究现状
        1.2.3 红土型金矿研究现状
        1.2.4 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发展现状
    1.3 选题依据
    1.4 解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
        1.4.1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完成的工作量及调研工作介绍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单元及区域构造演化
        2.1.1 中国南方构造演化
        2.1.2 贵州构造单元及区域构造演化
    2.2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2.3 地层
    2.4 岩浆岩
第三章 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3.1 大厂锑金矿田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体特征
    3.2 矿田典型矿床简介
        3.2.1 大厂锑矿床
        3.2.2 老万场金矿
    3.3 普晴锑金矿床地质特征
        3.3.1 地层
        3.3.2 构造
        3.3.3 矿体特征
    3.4 控矿因素
        3.4.1 原生锑(金)矿床的控矿规律
        3.4.2 红土型(氧化型)金矿控矿因素
第四章 普晴锑金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4.1 元素富集层位与粒度研究
        4.1.1 土壤层位与粒度
        4.1.2 野外工作部署与方法技术
        4.1.3 方法试验结果分析
    4.2 红土化作用地球化学
        4.2.1 主化学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4.2.2 风化过程中元素迁移
    4.3 红土化作用过程中金的迁移与富集
        4.3.1 成矿年龄讨论
        4.3.2 金的迁移富集过程
        4.3.3 成矿模式
第五章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及应用
    5.1 理论依据和方法概述
    5.2 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的适应性分析
        5.2.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适应条件
        5.2.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本区找矿适应性分析
        5.2.3 生态景观特征
    5.3 方法应用
        5.3.1 取样层位及粒度确定
        5.3.2 指示元素确定
        5.3.3 方法实施
    5.4 背景值及其上限值的确定
    5.5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分析
        5.5.1 金异常特征分析
        5.5.2 锑异常特征分析
        5.5.3 铜异常特征分析
        5.5.4 砷异常特征分析
    5.6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统计分析
        5.6.1 因子分析
        5.6.2 R型聚类分析
        5.6.3 Q型聚类分析
        5.6.4 元素组合异常
    5.7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5.7.1 表生环境下元素的活动性
        5.7.2 元素的分带性
        5.7.3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理想模式
    5.8 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找矿方法步骤
第六章 土壤地球化学找矿及靶区优选
    6.1 异常解释与评价的原则
    6.2 找矿标志
    6.3 找矿靶区的优选
    6.4 工程验证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B 野外照片

四、贵州老万场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西南部架底和大麦地玄武岩中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D]. 李俊海. 贵州大学, 2021
  • [2]滇黔桂卡林型金矿区地球化学背景与分布特征[D]. 赵东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3]贵州省晴隆大厂矿集区成矿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D]. 王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4]黔西南金矿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J]. 陶平,陈启飞,祁连素. 贵州地质, 2019(02)
  • [5]贵州省普安县黄泥田锑、金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J]. 杨思涛,王均,赵锋,陈星,吕绍玉,宋振涛,陈昌阔,赵荣. 中国金属通报, 2019(02)
  • [6]黔西南矿集区西段微细浸染型金矿构造控矿作用研究[D]. 曾国平.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7]贵州老万场金矿喀斯特石漠化区苔藓植物研究[J]. 陈肖鹏,张朝晖.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 [8]界面矿床与峨眉山玄武岩[J]. 王甘露,朱笑青,叶帆. 矿产与地质, 2009(03)
  • [9]贵州普晴锑金矿区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找矿预测[D]. 刁理品.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10]贵州晴隆老万场红土型金矿三种藓类植物及其土壤基质的重金属元素测定及相关性分析[J]. 江洪,张朝晖. 广西植物, 2007(04)

标签:;  ;  ;  ;  ;  

贵州老万厂金矿成矿矿物来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