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罩RTM工艺技术研究

天线罩RTM工艺技术研究

一、用于雷达罩的RTM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德润,丁新静,梁钒,刘鑫燚,谢铁秦,邹红阳[1](2021)在《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RTM工艺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复合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制件产品复杂性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逐渐衍生出多种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而树脂传递模型(RTM)及其派生工艺是一种高质量、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和绿色化的闭模成型工艺。本文简要介绍了RTM成型工艺原理、RTM衍生工艺成型过程及特点、RTM工艺应用现状以及RTM用树脂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RTM工艺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琇廷[2](2021)在《低介电常数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透波材料具有低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耐候性好等优良特性,广泛应用于雷达等装备。相比于无机透波材料,有机透波材料由于较强的分子可设计性与优异的可加工性能,且质轻高强,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飞行器速度和信号精度需求的不断提升,对有机树脂基体的耐热性和介电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制和开发兼具高耐热、低介电常数、高介电稳定性的透波树脂基体对于提升雷达等装备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PETI)树脂因其特有的化学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耐高温、耐低温、抗辐射以及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耐化学腐蚀等优点,同时该树脂中苯乙炔活性端基赋予了聚酰亚胺树脂较宽的加工窗口,拓宽了树脂的应用领域。然而,PETI的介电常数一般为3.5~3.0,不能满足新一代透波树脂基体的要求。因此,制备兼具高耐热、低介电常数与损耗,同时兼具优异可加工性能的聚酰亚胺树脂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先通过分子结构调整,合成了一种具有优异可加工性能的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基体,并将热重排结构、小分子活性稀释剂和纳米杂化粒子引入树脂中,制备了一系列综合性能优良的低介电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基体,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耐高温树脂难加工等问题,设计合成了新型结构的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PI-n),系统研究了该树脂的可加工性能及其固化动力学特性。通过结构设计在苯乙炔树脂基体中引入了柔性醚酮结构与不对称结构,制备的PI预聚物具有较高的溶解性(在NMP和DMAc中溶解度>30wt%)和较低的熔体粘度(<28 Pa.s)。通过对苯乙炔固化动力学的模拟计算,得出理论固化条件;且通过对苯乙炔固化机理与动力学方程探究,更深入地理解了苯乙炔的固化特点,为后续的改性与加工提供了理论支撑。细致分析了树脂可加工性能、热稳定性能、机械性能与聚合度之间的关系。测试结果表明,预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随着聚合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154~210℃);固化后树脂的Tg随着聚合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313~265℃),同时表现出较优异的机械性能与耐热性能。2)为了对上述基体树脂的耐热性能和介电特性进行改性,将含有热重排结构的邻羟基二胺单元引入到树脂主链中,制备出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和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的聚(酰亚胺-co-羟基酰亚胺)共聚树脂(PI-co-HPI)。详细研究了邻羟基酰亚胺结构在高温下通过热重排反应生成高刚性、低极性的苯并恶唑结构的过程,考察了热重排反应对树脂的分子堆砌状态、热稳定性、机械性能、介电性能以及与增强纤维的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聚物中极性羟基的存在增加了其溶解性能(在NMP中的溶解度高达50wt%)。热重排反应有利于增加体系的自由体积,加上共聚单元上引入的低极性三氟甲基,使得固化共聚树脂PI-co-PBO的介电常数明显降低(纯PI树脂的介电常数为3.55),为3.4~2.6。同时,生成的苯并恶唑结构提升了固化树脂的耐热稳定性,使得固化树脂的5wt%失重温度(Td5)从纯PI树脂的455℃提高到PI-co-PBO-60的491℃。3)为了进一步降低树脂的熔体粘度,提升固化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设计合成了一种含Cardo结构的反应性小分子稀释剂,并通过一种简单物理共混的方式引入到PI基体中,制备了一系列共混树脂基体PI/Cardo;利用Cardo大体积效应增加树脂的自由体积,小分子刚性结构降低预聚物的熔体粘度,活性端基增加固化树脂的交联密度进而提升其耐热稳定性。研究表明,Cardo-HPI的引入可以有效地降低基体树脂的熔体粘度,提高共混树脂的可加工性能。固化共混树脂的Tg从原始PI树脂的264℃提高到PI/Cardo-40的403℃,其耐热稳定性得到大幅提高。且由于大体积Cardo基团和热重排导致的松散分子堆砌以及生成的低极性苯并恶唑结构,使得固化共混树脂膜的介电常数从3.4降至2.5。更重要的是,由于交联密度增加使得固化共混膜的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在-150~250℃的温度范围内展示出优异的稳定性。因此,这种具有优异可加工性能、较高热稳定性能以及出色介电特性的共混树脂基体在高温透波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4)为了制备兼具低介电常数和优异粘结性能的聚酰亚胺树脂,将多氨基超支化聚硅氧烷(NH2-HBPSi)通过原位聚合嵌入到聚酰亚胺主链中,制备出一系列复合树脂PI/HBPSi;主要研究了NH2-HBPSi对树脂可加工性能、分子堆积、热稳定性能、介电性能以及粘结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大体积支化结构增加自由体积,加上纳米粒子的“介电限域效应”降低了固化树脂的介电常数,当NH2-HBPSi含量从0增加到30wt%,固化复合树脂膜的介电常数从3.29逐渐降低到2.19,且基本不影响其可加工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硅氧烷结构的引入有利于提高树脂的粘结性能,如PI/HBPSi-10与Kevlar纤维之间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达到最高值为35.8 MPa,而纯PI树脂的IFSS仅为27.3 MPa;与金属合金之间的粘结强度也比纯PI树脂的提高了50%。因此,所制备的高粘结、低介电复合树脂为下一代透波复合材料的生产提供一种途径。

戴煊[3](2020)在《基于自洽聚类分析的2.5D编织复合材料多尺度分析》文中认为雷达罩在现代民航客机、战斗机以及各类中远程导弹的通信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性能需求,既要具有优良的通信性能,又要具有在高温热载荷和潮湿环境下良好运行的综合力学性能。本文聚焦于一种应用于雷达罩的新型2.5DSiO2/SiO2编织材料,该材料内部具有复杂微观几何结构,对这种大型结构件进行全尺寸真实模型模拟需要的计算成本过大,因此在细观尺度使用SCA(self-consistent-analysis)自洽聚类分析算法对单胞进行降阶,建立多尺度分析框架实现细观单胞的高速求解并且为宏观雷达罩的力学响应进行预报。本论文以弹性力学应力平衡方程为基础进行了SCA自洽聚类分析算法理论推导及SCA算法流程的搭建,包络Lippman-Schwinger积分方程和相互作用张量的求解。搭建SCA算法多尺度分析框架,完成了SCA算法应用于2.5D单胞的完整流程,为后续细观和宏观两个尺度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在细观尺度上,根据雷达罩的编织工艺进行区域划分,基于区域划分建立参数变化的2.5D编织材料细观几何单胞,然后使用SCA自洽聚类分析算法实现2.5D单胞快速求解和宏观等效性能计算,并通过和有限元结果进行对比验证SCA算法在该2.5D单胞的可行性。分别改变SCA算法中基体和纤维的聚类数量,研究聚类数对SCA计算精度的影响。然后对细观2.5D单胞施加单轴拉伸、单轴压缩、纯剪切和双轴拉伸载荷,研究在多种载荷下SCA的计算精度。在宏观尺度上,将求得的不同几何参数单胞的宏观等效性能和实验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产生偏差的原因并验证SCA算法的可靠性。并且将得到的等效参数分别赋予宏观尺度雷达罩结构的不同区域,对雷达罩进行有限元模拟确定其危险位置并给相应对策。本论文以2.5D编织SiO2/SiO2陶瓷基复合材料雷达罩为研究对象通过雷达罩区域划分和SCA自洽聚类分析算法在细观单胞的应用,验证了2.5D单胞SCA多尺度框架的可行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对于这种内部具有复杂微观几何结构的大型结构件计算效率低和危险点位置判断不准确的问题。

薛昊[4](2020)在《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RTM成型工艺及界面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疲劳性好和缓冲性能好等优点,且其具有低成本、低能耗,绿色环保等优良特性。但在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Resin Transfer Molding,RTM)领域,受到植物纤维本身缺陷和RTM工艺特点的制约,存在性能不稳定,注胶过程难以控制、树脂与纤维浸渍效果不理想导致的界面性能较差等缺点。本研究以竹纤维(BF)作为增强体,以环氧树脂(EP)作为基体树脂,通过RTM工艺制备了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BF/EP),考察了增强体竹纤维和基体环氧树脂间的界面润湿性能以及纤维含量、注射压力、成型温度及真空度等工艺参数对材料力学性能、冲模时间和孔隙率的影响。同时,通过偶联剂(KH550)和润湿剂(毕克358N)对其进行界面改性,并探究偶联剂和润湿剂对改性复合材料力学强度和热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其界面润湿增强机理。旨在优化RTM成型工艺参数,探究试验范围内最优工艺方案,同时通过改性提升复合材料界面性能,进而提升其物理性能,为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从竹纤维表面自由能和竹纤维与环氧树脂间的动态接触角两方面来考察环氧树脂E-51对竹纤维的润湿性。研究结果表明:竹纤维与环氧树脂间的动态接触角为76.63,两者间动态接触角小于90°,证明本实验所用环氧树脂对竹纤维有一定的润湿性。竹纤维的色散分量、极性分量和表面自由能经计算分别为27.25 mN/m、15.05 mN/m、42.30 mN/m;而环氧树脂的表面张力为41.30 mN/m,经偶联剂/润湿剂改性后,环氧树脂表面张力进一步下降,在润湿剂质量分数为2 wt%时,环氧树脂表面张力达到最低值31.33 mN/m;均低于竹纤维的表面自由能。因此,从热力学的角度判断,本实验所用环氧树脂可自发浸润竹纤维。(2)采用RTM成型工艺制备了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主要考察了纤维含量、注射压力、成型温度、真空度等RTM工艺参数对成型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孔隙率以及RTM工艺冲模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竹纤维增强体可有效增强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且随着纤维含量在一定范围内(0~40wt%)的增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之提高。但竹纤维在基体中达到40wt%后,继续提高纤维含量反而使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下降。在纤维含量为40wt%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抗冲击强度达到最佳,分别为52.74 MPa、131.41 J/m。综合而言,在本研究范围内,纤维含量为40wt%时,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TG与DSC测试表明,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吸热峰提前、达到吸热峰峰值的温度也逐渐上升,这说明竹纤维的加入、降低了聚合物达到相同熔融程度的温度、缩短了聚合物的熔融时间。RTM工艺成型过程中,成型温度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最为明显,在纤维含量为40wt%、成型温度为120℃、注射压力为0.5MPa、真空度为-0.07 MPa时,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52.74MPa;注射压力升高,会导致冲模时间的降低,但随着注射压力不断升高,冲模时间的降低呈现出趋于平缓的趋势,在注射压力为0.9MPa时,冲模达到最小值62s;提高真空度可有效降低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孔隙率。当真空度为-0.07MPa时,孔隙率达到最低值1.327%。(3)利用偶联剂/润湿剂对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进行改性,主要研究了不同种类,不同添加量的改性剂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动态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环氧树脂经偶联剂/润湿剂改性后,BF/EP复合材料拉伸、弯曲、抗冲击等力学性能得到显着提高,其中偶联剂改性对力学性能的改善有更明显的作用。当竹纤维含量为40%,偶联剂质量分数为3 wt%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优,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抗冲击强度分别为74.76 MPa、91.76 MPa、214.92 J/m;偶联剂改性后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提高、损耗模量降低;润湿剂改性后,材料损耗模量较偶联剂更明显降低,两种改性均使材料的动态热力学性能得到提高;通过SEM和FTIR的分析表明,偶联剂和润湿剂均可通过改善树脂的润湿性来提高树脂与纤维间的界面相容性。

孟祥福[5](2019)在《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叶轮制件的RTM工艺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三维编织RTM的成型工艺制备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很多的国防军工领域被广泛的使用,但在水下环境的叶轮,没有发现相关的报道,本课题开展了三维编织整体成型预制体和RTM工艺应用于水下叶轮的设计和生产的研究。本文从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三维编织工艺与树脂传递模塑成型两大工艺,系统的研究了叶轮产品的一般工艺设计流程和相应的制备环节。开展了RTM流道的优化和RTM注射中压力与辅助真空度的选择,从叶轮三维编织预制体的实际制备、RTM注射成型模具的设计加工,以及叶轮产品的RTM工艺试验等方面展开了相应的研究。通过对三维编织预制体成型的纤维种类、工艺方法等分析,结合叶轮制品的特殊结构特点,创新地将不同三维编织方法相结合,同时进行了叶轮预制体整体成型的叶根的结构设计,满足了叶轮三维编织预制体的整体性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小批量的试制。此外,本文研究了叶轮RTM模具的一种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实际加工,用于RTM工艺试验的研究工作。通过RTM的工艺研究获得了可以指导叶轮类制品RTM的基本注射流道的方向设计、RTM注射压力1 bra和RTM辅助真空度700 mmHg等工艺指标。最后按照相应的优选工艺参数制备最终成品叶轮,并进行主要的产品性能检测,包括叶轮的整体尺寸、声学性能和叶轮叶片的力学性能检测三部分。结果表明,按此工艺要求生产的叶轮样件能满足产品级别检验的指标,可以通过产品级别的验收,为后续叶轮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合理的工艺指导体系。文中有图43幅,表17个,参考文献56篇。

李是卓[6](2019)在《聚酰亚胺纤维增强氰酸酯基透波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强高模聚酰亚胺(PI)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高低温性能、电性能、耐候性等,作为结构透波复合材料的增强体拥有独到的优势。氰酸酯树脂(CE)具有极为突出的介电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等。目前关于高强高模PI纤维增强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尚无较为完整的研究及性能评价,急需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复合材料成型需求设计了 CE-0、CE-TN、CE-TPN、CE-TEN几种氰酸醋树脂体系,确定了树脂体系的固化工艺,并对几种树脂浇铸体进行性能测试。结果显示,CE-TPN体系具有最为优异的综合性能,介电常数为2.9左右,介电损耗因子为0.007左右;冲击强度为14.2kJ/m2,较未改性CE-0样品提高94%;以S30M型PI纤维为增强体,改性氰酸酯树脂作为基体制备单向复合材料样条,经测试,PI/CE-TPN样品的层间剪切强度值最高,为55.82MPa,比未改性样品提高28%。2.分析了热压罐成型工艺中加压点与抽真空时间对复合材料含胶量的影响,经分析,140℃恒温60min后加压,加压后20min停止抽真空条件下的成型效果最好,含胶量为35.6%,介电常数为3.15~3.25,介电损耗因子为0.004~0.006,层间剪切强度为66.2MPa,拉伸强度与模量为1485.1MPa和80.9GPa,压缩强度与模量为322.0MPa和68.4GPa,弯曲强度与模量为766.1MPa和40.8GPa;制备PPTA纤维、芳Ⅲ纤维、石英纤维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对比发现,PI纤维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佳,说明PI纤维为结构透波复合材料提供了一个新的设计和选材方案。3.采用不同浓度的两种上浆剂(A、B)对PI纤维进行上浆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的纤维以及纤维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性能表征。结果显示,经过上浆处理的纤维,拉伸强度略有提高,经过4.0 wt%A和1.0 wt%B上浆剂处理的PI纤维,其制备的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分别提高19.16%和13.92%;通过复合材料的DMA测试发现,上浆后纤维制备的复合材料较未上浆样品,Tg最高提升10℃以上,说明两种条件下的上浆处理有效提高了 PI纤维的界面性能及热稳定性。

成敏苏,张建川,邓杰[7](2018)在《用于雷达罩RTM成型的石英布/氰酸酯复合材料》文中认为讨论了环氧改性氰酸酯树脂的特性和成型工艺,石英布/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的特性,以及用RTM(树脂传递成型)工艺生产出的石英布/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雷达罩的性能。结果表明,这样生产得到的雷达罩,其微波透射率是良好的。

刘健[8](2016)在《民用飞机机头雷达罩材料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头雷达罩是飞机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制造材料直接影响到飞机的使用性能。本文对雷达罩所应用的材料,即树脂基体、增强材料、夹层材料、胶膜材料、防静电与防腐蚀材料、吸波材料以及防雷击材料进行了综述,为民用飞机机头雷达罩所用材料的选择提供了方向。

梅启林,冀运东,陈小成,黄志雄[9](2014)在《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工艺与装备进展》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技术(LCM)的发展历程,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艺方法,包括树脂传递模塑(RTM)、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VARTM)、树脂浸渍模塑(SCRIMP)、树脂膜渗透(RFI)、结构反应注射模塑(SRIM)和脉动灌注(PP)等的技术特点、研发现状及装备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液体模塑成型工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工艺未来将向整体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肖卫东,黄一清,蔡正燕[10](2013)在《潜用雷达天线罩材料及成型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述潜用雷达天线罩材料以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雷达天线罩中的应用,介绍潜用复合材料典型成型工艺及其发展趋势,指出高性能雷达天线罩的研究发展方向。

二、用于雷达罩的RTM工艺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雷达罩的RTM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RTM工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RTM工艺及发展
    2.1 RTM介绍
    2.2 RTM工艺应用进展
    2.3 RTM用树脂的研究进展
3 结语

(2)低介电常数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透波材料概述
        1.1.2 透波复合材料
        1.1.3 透波树脂基体
    1.2 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
        1.2.1 聚酰亚胺树脂
        1.2.2 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的合成与改性
    1.3 材料介电特性
        1.3.1 介电性能介绍
        1.3.2 影响介电性能的因素
        1.3.3 降低介电常数的方法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的合成及其固化动力学
    2.1 引言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原料
        2.2.2 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预聚物的制备
        2.2.3 固化树脂薄膜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预聚物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2.3.2 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的非等温DSC数据分析
        2.3.3 模型拟合法研究固化动力学
        2.3.4 非模型拟合法研究固化动力学
        2.3.5 树脂的固化及其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邻羟基热重排结构聚酰亚胺树脂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2.1 实验原料
        3.2.2 无规共聚邻羟基聚酰亚胺预聚物的合成
        3.2.3 邻羟基聚酰亚胺预聚物的热转化和交联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预聚物PI-co-HPI制备与表征
        3.3.2 预聚物PI-co-HPI的热交联和热重排反应
        3.3.3 固化树脂PI-co-PBO热学性能
        3.3.4 固化树脂PI-co-PBO介电性能
        3.3.5 固化树脂PI-co-PBO的机械性能
        3.3.6 固化树脂PI-co-PBO/玻纤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应性稀释剂/聚酰亚胺低介电树脂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2.1 实验原料
        4.2.2 小分子活性稀释剂Cardo-HPI的合成
        4.2.3 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基体的合成
        4.2.4 共混预聚物PI/Cardo及其固化薄膜的制备
        4.2.5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ardo-HPI的合成
        4.3.2 预聚物PI与Cardo-HPI的相互作用
        4.3.3 热重排转化过程研究
        4.3.4 固化树脂PI/Cardo的微观形貌
        4.3.5 固化树脂PI/Cardo的自由体积
        4.3.6 固化树脂PI/Cardo的热学性能
        4.3.7 固化树脂PI/Cardo的机械性能
        4.3.8 固化树脂PI/Cardo的介电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支化聚硅氧烷/聚酰亚胺复合树脂的制备及其介电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内容
        5.2.1 实验原料
        5.2.2 多氨基超支化聚硅氧烷的制备
        5.2.3 复合预聚物PI/HBPSi的制备
        5.2.4 复合固化树脂PI/HBPSi的制备
        5.2.5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H_2-HBPSi的合成
        5.3.2 复合预聚物PI/HBPSi的性能
        5.3.3 复合固化树脂PI/HBPSi薄膜的微观形貌
        5.3.4 复合固化树脂PI/HBPSi的热学及相关性能
        5.3.5 复合固化树脂PI/HBPSi的拉伸性能
        5.3.6 复合固化树脂PI/HBPSi薄膜的介电特性
        5.3.7 复合树脂PI/HBPSi的粘结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二:固化动力学理论基础

(3)基于自洽聚类分析的2.5D编织复合材料多尺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2.5 D编织SiO_2/SiO_2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2.1 2.5D编织SiO_2/SiO_2陶瓷基复合材料发展与制备
        1.2.2 2.5D编织SiO_2/SiO_2细观几何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 编织结构复合材料细观分析方法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SCA算法理论推导及流程实现
    2.1 引言
    2.2 SCA算法理论推导
        2.2.2 材料簇理论基础
        2.2.3 Lippmann-Schwinger方程理论推导
    2.3 SCA算法流程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2.5D编织材料RVE建模及SCA算法验证
    3.1 引言
    3.2 2.5D编织材料RVE建模
        3.2.1 RVE网格划分
        3.2.2 RVE建模流程
    3.3 2.5D编织材料聚类分析
        3.3.1 SCA聚类结果可视化验证
        3.3.2 SCA聚类降解模型求解精度验证
    3.4 2.5D编织材料等效性能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2.5D编织材料实验及雷达罩结构有限元模拟
    4.1 引言
    4.2 2.5D编织复合材料单轴拉伸实验
        4.2.1 实验流程
        4.2.2 单轴拉伸实验与SCA模拟数据对比分析
    4.3 2.5D编织复合材料压缩实验
        4.3.1 实验流程
        4.3.2 单轴压缩实验与SCA模拟数据对比分析
    4.4 2.5D编织复合材料四点弯曲实验
        4.4.1 实验流程
        4.4.2 四点弯曲实验与SCA模拟数据对比分析
    4.4 雷达罩结构有限元模拟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RTM成型工艺及界面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竹资源利用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竹资源及其利用研究现状
        1.2.2 竹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及其研究现状
    1.3 环氧树脂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
    1.4 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原理及其研究现状
    1.5 复合材料界面改性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图
2 环氧树脂的流变特性及竹纤维的润湿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竹纤维尺寸分布
        2.3.2 竹纤维表面形态
        2.3.3 竹纤维化学成分
        2.3.4 环氧树脂流变特性研究
        2.3.5 环氧树脂表面张力分析
        2.3.6 偶联剂/润湿剂改性对环氧树脂表面张力的影响
        2.3.7 竹纤维表面自由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竹纤维含量对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3.2 TRM工艺参数对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注射压力对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冲模时间的影响
        3.3.4 竹纤维/环氧树脂的孔隙率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界面改性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界面改性对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界面改性对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动态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 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4.3.4 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改性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叶轮制件的RTM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三维编织预制体技术
        1.1.1 二步法编织
        1.1.2 四步法编织
    1.2 RTM工艺的特点
    1.3 RTM工艺的一般流程
        1.3.1 预制体的制备
        1.3.2 模具的设计与加工
        1.3.3 RTM成型与固化
    1.4 RTM工艺应用于叶轮类产品的现状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课题主要内容
2 叶轮三维编织整体预制体成型研究及制备
    2.1 纤维材料的选择
        2.1.1 高性能碳纤维
        2.1.2 芳纶纤维
        2.1.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2.2 叶轮三维编织预制体工艺设计
        2.2.1 叶轮桨毂设计
        2.2.2 叶片网格剖分
        2.2.3 桨毂与叶片连接处设计
    2.3 叶轮三维编织预制体整体成型
        2.3.1 叶轮预制体成型工艺流程
        2.3.2 叶轮预制体成型工艺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叶轮RTM模具设计加工与验证
    3.1 叶轮模具设计仿真
        3.1.1 进料口位置对模具设计的仿真
        3.1.2 树脂交接线对模具设计的仿真
    3.2 叶轮成型模具设计要求
        3.2.1 进料口、排气口与密封要求
        3.2.2 叶片分型面要求
        3.2.3 模具材料要求
        3.2.4 金属嵌件定位要求
    3.3 叶轮成型模具设计与加工
        3.3.1 叶轮成型模具的初步设计
        3.3.2 叶轮成型模具设计优化
        3.3.3 叶轮成型模具加工与检验
    3.4 复合材料叶轮注射成型验证
        3.4.1 基体材料配方及配制
        3.4.2 模具装配
        3.4.3 注射成型
        3.4.4 复合固化
    3.5 本章小结
4 RTM注胶排气系统优化和注射参数对制品的影响研究
    4.1 研究方案
    4.2 叶轮RTM质量的评价方式
    4.3 叶轮样件的制备
        4.3.1 使用的工装模具
        4.3.2 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4.3.3 使用的材料
        4.3.4 叶轮制备过程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手工目测比对探查的结果
        4.4.2 超声波内部质量的无损检测结果
    4.5 工程样件的制备与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叶轮产品的性能检测与工艺参数的确认
    5.1 叶轮产品的检验
        5.1.1 叶轮的型值检测
        5.1.2 叶轮的声学检测
        5.1.3 叶轮的力学检测
    5.2 叶轮产品工艺状态的确认
        5.2.1 叶轮三维编织整体预制体成型工艺
        5.2.2 叶轮RTM成型工艺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6)聚酰亚胺纤维增强氰酸酯基透波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酰亚胺纤维
        1.1.1 聚酰亚胺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1.1.2 聚酰亚胺纤维的发展与应用
        1.1.3 PI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2 结构透波复合材料
        1.2.1 透波复合材料的增强纤维
        1.2.2 透波复合材料的基体树脂
    1.3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1.3.1 热压罐成型工艺
        1.3.2 RTM成型工艺
        1.3.3 拉挤成型工艺
    1.4 本论文的背景、内容与创新点
        1.4.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1.4.2 本论文的内容
        1.4.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改性氰酸酯树脂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测试与表征
        2.2.4 改性氰酸酯树脂胶液配方设计与制备
        2.2.5 改性氰酸酯树脂浇铸体的制备
        2.2.6 手糊成型工艺制备单向复合材料样条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改性氰酸酯树脂体系固化工艺的确定
        2.3.2 改性氰酸酯树脂体系的介电性能
        2.3.3 改性氰酸酯树脂体系的力学性能
        2.3.4 PI/CE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酰亚胺纤维增强氰酸酯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测试与表征
        3.2.4 湿法缠绕制备复合材料预浸料
        3.2.5 真空袋热压罐法制备复合材料层合板
        3.2.6 复合材料试样的加工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I/CE-TPN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对复合材料含胶量的影响
        3.3.2 PI/CE-TPN复合材料含胶量对介电性能的影响
        3.3.3 PI/CE-TPN复合材料含胶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4 聚酰亚胺纤维复合材料与其他增强体复合材料性能对比
        3.3.5 加入中空玻璃微珠对复合材料介电常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酰亚胺纤维上浆处理及界面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测试与表征
        4.2.4 PI纤维束上浆工艺
        4.2.5 手糊成型工艺制备PI/CE-TPN单向复合材料样条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上浆剂溶液浓度对纤维本征性能的影响
        4.3.2 上浆剂溶液浓度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已接收的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7)用于雷达罩RTM成型的石英布/氰酸酯复合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原材料
    1.2 试样制备
        1.2.1 环氧改性氰酸酯树脂浇注体制备
        1.2.2 RTM工艺石英布/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层压板制备
        1.2.3 RTM工艺石英布/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雷达罩制备
    1.3 性能测试
        1.3.1 环氧改性氰酸酯树脂粘度
        1.3.2 环氧改性氰酸酯树脂浇注体密度和玻璃化温度
        1.3.3 环氧改性氰酸酯树脂浇注体力学特性
        1.3.4 氰酸酯树脂浇注体的介电常数ε和损耗因子tanδ
        1.3.5 石英布增强的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
        1.3.6 石英布/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的ε和tanδ
    1.4 雷达罩测试
2 结果和讨论
    2.1 环氧改性氰酸酯树脂的粘度
    2.2 环氧改性氰酸酯树脂性能
        2.2.1 环氧改性氰酸酯树脂力学性能
        2.2.2 环氧改性氰酸酯树脂的热物理性能
        2.2.3 环氧改性氰酸酯树脂的介电性能
    2.3 石英布/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的特性
        2.3.1 石英布/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3.2 石英布/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2.3.3 石英布增强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雷达罩的透波性能
3 结论

(8)民用飞机机头雷达罩材料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雷达罩用材料的发展历程分析
    2.1 树脂基体材料
    2.2 增强材料
    2.3 夹层材料
    2.4 胶膜材料
    2.5 防静电、防腐蚀材料
    2.6 防雷击材料
    2.7 吸波材料
3 结语

(9)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工艺与装备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液体模塑成型工艺技术进展
    2.1 树脂传递模塑成型技术 (RTM)
        2.1.1 发展历程
        2.1.2 典型应用
        2.1.3 发展趋势
    2.2 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 (VARTM)
        2.2.1 发展历程
        2.2.2 典型应用
        2.2.3 发展趋势
    2.3 RTM-Light工艺
        2.3.1 发展历程
        2.3.2 典型应用
        2.3.3 发展趋势
    2.4 树脂浸渍模塑 (SCRIMP)
        2.4.1 发展历程
        2.4.2 典型应用
        2.4.3 发展趋势
    2.5 树脂膜渗透工艺 (RFI)
        2.5.1 发展历程
        2.5.2 典型应用
    2.6 结构反应注射模塑 (SRIM)
        2.6.1 发展历程
        2.6.2 典型应用
        2.6.3 发展趋势
    2.7 脉动灌注
3 液体模塑成型装备技术进展
    3.1 工业化生产线
    3.2 树脂注射设备
        3.2.1 单组分注射设备
        3.2.2 多组分注射系统
    3.3 典型装备
4 液体模塑成型技术的发展趋势
5 致谢

四、用于雷达罩的RTM工艺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RTM工艺的研究进展[J]. 于德润,丁新静,梁钒,刘鑫燚,谢铁秦,邹红阳. 纤维复合材料, 2021(03)
  • [2]低介电常数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李琇廷. 东华大学, 2021
  • [3]基于自洽聚类分析的2.5D编织复合材料多尺度分析[D]. 戴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RTM成型工艺及界面改性研究[D]. 薛昊.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5]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叶轮制件的RTM工艺设计[D]. 孟祥福.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6)
  • [6]聚酰亚胺纤维增强氰酸酯基透波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是卓.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7]用于雷达罩RTM成型的石英布/氰酸酯复合材料[J]. 成敏苏,张建川,邓杰. 材料开发与应用, 2018(05)
  • [8]民用飞机机头雷达罩材料的选择研究[J]. 刘健. 通讯世界, 2016(12)
  • [9]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工艺与装备进展[J]. 梅启林,冀运东,陈小成,黄志雄.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4(09)
  • [10]潜用雷达天线罩材料及成型工艺研究[J]. 肖卫东,黄一清,蔡正燕. 造船技术, 2013(05)

标签:;  ;  ;  ;  

天线罩RTM工艺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