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卫生系统981名吸烟人员吸烟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娄阁[1](2021)在《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APP需求分析及应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我国当前慢性病健康管理APP的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用户对健康管理APP的认知、态度和功能需求,为研发社区健康管理APP提供理论依据,并形成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APP应用模式。方法:选择宁波市北仑区和济南市平阴县1 506名卒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30名患者家属、460名社区医护人员、12名专科医生、12名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采用定量问卷调查和专题小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以及对健康管理APP的认知、态度、使用和功能需求情况。定量调查资料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以SAS 9.4、SPSS 22.0、SPSSAU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健康管理APP的使用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管理APP使用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用户认知、态度和功能需求影响因素模型,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和解释访谈结果。结果:1、移动健康管理APP使用率: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APP的使用率为16.60%,社区医护人员中,有46.30%使用健康管理APP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2、健康管理APP使用影响因素分析:文化程度高(OR=3.25,95%CI:1.63~6.49)、家庭收入高(OR=4.11,95%CI:2.10~8.05)、现在吸烟(OR=1.83,95%CI:1.14~2.93)、健康管理 APP 医药广告多(OR=1.85,95%CI:1.35~2.53)与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APP的高使用率相关,而年龄高(OR=0.20,95%CI:0.10~0.38)、缺乏运动(OR=0.40,95%CI.0.28~0.57)、不良饮食习惯(OR=0.67,95%CI:0.49~0.92)与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APP的低使用率相关;男性(OR=2.07,95%CI:1.36~3.17)、全科医生(OR=2.36,95%CI:1.35~4.15)、经常运动(OR=2.32,95%CI:1.59~3.37)、使用愿意高(OR=5.57,95%CI:1.60~19.40)与社区医护人员健康管理APP的高使用率相关。3、需求分析:外部变量影响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影响用户对APP的使用态度,态度进而影响用户使用需求,包括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需求。研究对象对APP的功能需求中,需求最大的是健康监测,其次是健康教育,其他功能包括健康提醒和预警、医患互助、健康干预和其他功能。对于APP的设计,简单实用最为关键,其他包括设置激励机制、APP数据与当地卫生系统关联、操作性强等。结论:1、本研究中慢性病患者和社区医护人员健康管理APP的使用率较低,应积极促进移动健康技术与传统慢性病健康管理融合发展,提高健康管理质量和效率。2、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管理APP的自身特点,如是否有较多的医药广告与健康管理APP的使用相关。3、社区健康管理APP设计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发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APP,专注做好健康监测和健康教育,设置激励机制,提高慢性病患者和社区医护人员健康管理依从性。
于晋然[2](2021)在《常州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及其肠道菌群构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以常州地区妊娠晚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患者膳食营养状况,进一步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膳食模式,探究膳食模式与HDP之间的关系。2.探究HDP患者肠道菌群构成的变化,以期为HD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根据《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中HDP的诊断标准,选取计划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妊娠晚期HDP孕妇作为病例组,另取同期住院的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进行基本资料和食物频率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调查。利用中西医结合营养治疗计算机专家系统(NCCW)12.0软件录入膳食调查数据并计算营养素摄入量。参考《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中妊娠晚期孕妇的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或适宜摄入量(adequate intake,AI),评估研究对象是否存在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风险。进一步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膳食模式,比较不同特征孕妇的膳食模式得分。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膳食模式得分与HDP的关系。采集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指标和血生化指标的检测,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维生素的含量。2.无菌收集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样品,使用试剂盒进行粪便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并基于Illumina Hi Seq 2500平台进行16S r DNA V4区测序。将OTU丰度表与Silva 138数据库比对得到物种注释信息。通过在线分析工具Microbiome Analyst估算菌群α-多样性和相对丰度。采用R 4.0.3软件基于Bray-curtis距离估算菌群β-多样性,可视化采用主坐标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通过在线分析工具基于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进行LEf Se(LDA effect size)分析,LDA默认值为2,可视化采用LDA值分布柱状图和进化分枝图。采用Hem I 1.0软件绘制相关性热图。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70例妊娠晚期孕妇,包括72例HDP孕妇和98例对照组孕妇。HDP患者的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初产妇比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孕周显着低于对照组孕妇(P<0.05)。关于血液学指标,与对照组孕妇相比,HDP孕妇血小板压积、单核细胞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尿素、肌酐、尿酸、胱抑素C、C反应蛋白水平显着升高,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维生素A水平显着降低(P<0.05)。FFQ调查结果显示,HDP孕妇每日动物内脏、新鲜水果、膳食维生素A、膳食维生素C摄入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孕妇(P<0.05)。两组孕妇膳食脂肪摄入量均超过了推荐的供能比例,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偏低。两组孕妇膳食纤维、维生素B1、钙、铁、硒摄入量均低于80%RNI或AI,提示有摄入不足的风险。此外,HDP患者还有蛋白质、维生素B2摄入不足的风险。因子分析提取了四种膳食模式,分别为杂粮奶类模式(以杂粮类、奶类、蛋类、鱼类、绿叶蔬菜、内脏为主)、海鲜菌菇类模式(以虾蟹贝类、菌菇类、禽肉、坚果类、鱼类、非绿叶蔬菜为主)、绿叶蔬菜水果模式(以绿叶蔬菜、新鲜水果、虾蟹贝类为主)、米面豆制品模式(以米面、其他豆制品为主)。文化程度越高的孕妇越倾向于选择杂粮奶类模式,年龄超过30岁、未参加工作的孕妇更倾向于选择绿叶蔬菜水果模式,孕期被动吸烟的孕妇更倾向于选择米面豆制品模式。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孕周、孕前BMI、产次、文化程度、职业、睡眠时间、户外活动等变量后,孕妇绿叶蔬菜水果模式得分高与HDP患病风险降低有关(OR:0.53;95%CI:0.30,0.96;P<0.05),未发现其他膳食模式对HDP的影响(P>0.05)。2.本研究收集到了129份合格的粪便样品,其中55份来自病例组、74份来自对照组。结果显示,两组孕妇肠道菌群β-多样性未显着分离(P=0.094)。病例组孕妇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有降低趋势(P=0.076、0.058)。在门水平上,HDP孕妇肠道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孕妇(P<0.05)。在科水平含量大于1%的菌群中,与对照组孕妇相比,HDP孕妇拟杆菌科相对丰度显着升高,而毛螺菌科、普雷沃氏菌科和双歧杆菌科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在属水平含量大于1%的菌群中,HDP孕妇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而布劳特氏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孕妇(P<0.05)。LEf Se分析结果表明,HDP患者肠道富含拟杆菌属,对照组孕妇肠道富含双歧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布劳特氏菌属、伯克氏菌属_Caballeronia_Paraburkholderia、无色杆菌属等18种菌属。对于HDP孕妇,拟杆菌属相对丰度与孕前BMI、单核细胞百分比、产次呈显着正相关,与舒张压、尿素水平呈显着负相关(P<0.05)。布劳特氏菌属相对丰度与血小板压积水平呈显着正相关,与产次呈显着负相关(P<0.05)。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与舒张压、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5)。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与血小板压积、膳食维生素C摄入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1.HDP孕妇动物内脏、新鲜水果、膳食维生素A和维生素C摄入量较低。2.绿叶蔬菜水果膳食模式(以绿叶蔬菜、新鲜水果、虾蟹贝类摄入量较高为特点)是HDP的保护因素。3.HDP孕妇肠道菌群构成发生了显着改变,其中拟杆菌属相对丰度升高,而布劳特氏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
袁音[3](2021)在《基于综合健康评估的老年衰弱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老龄化与健康”是目前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正处于老龄化的高速发展阶段。老年人群的躯体功能、精神心理、社会支持等综合健康状况的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死亡、失能、住院等不良结局的发生发展。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量化评定健康状况,为个体健康状态的筛查和分级提供依据。衰弱是综合健康状况评价的重要标准。衰弱可升高死亡等多种负性事件的发生风险。识别衰弱的危险因素、评估衰弱的风险并早期给予精准干预,衰弱的状态可被逆转。机体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疾病的关联密切,可动态反映细胞活动和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代谢组学具有高效整合内源性和外源性暴露信息的潜力,分析老年衰弱的代谢特征有助于扩充衰弱的危险因素谱。方法第一部分通过伞状Meta分析探索与全因死亡风险相关的老年健康因素,建立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条目池;第二部分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对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并通过人群实证研究制定老年综合健康评分的常模。第三部分依托于多中心非住院老年人群的横断面研究,通过综合健康评估,基于Lasso-logistic回归探讨衰弱的影响因素,构建离散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以直观反映衰弱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潜在关系,并利用条件概率推理一个或多个影响因素对衰弱的作用强度。第四部分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寻找衰弱、衰弱前期、非衰弱老年人群代谢产物的差异表达,分析衰弱相关代谢特征。结果1.伞状Meta分析提示多种健康因素与非住院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显着相关。经流行病学可信度评价为“可信”或“高度提示性”的危险性因素包括衰弱、低体能评分、每日步数减少、代谢综合征、低体质指数(body mas index,BMI)、营养不良、现在吸烟、认知受损、握力减退、步速下降、视力损害、尿失禁、丧偶及每日睡眠>6~8小时;保护性因素为地中海饮食、高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与全因死亡存在“提示性”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高BMI、曾经吸烟、肌少症、共病和勃起障碍;保护性因素为低强度运动。每日睡眠<6~8小时和抑郁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绿地暴露增加和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则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相关,但证据级别均为“弱”。2.本研究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构建了包含躯体生理、精神心理、社会支持与环境三大维度共29个题项的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信度、效度评价均良好。通过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权重分配计算得出老年综合健康评分,并在社区和养老院共2,040名老年人中进行实证研究,制定了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均数、百分位和划界常模。老年综合健康评分与衰弱状态显着相关。3.开展多中心非住院老年人群的横断面研究,按照Fried表型、FRAIL和衰弱指数标准,衰弱的患病率分别为8.33%、8.03%和13.28%。贝叶斯网络分析提示,年龄、营养状态、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和社会支持与衰弱存在直接相关。跌倒、慢性疼痛、焦虑、血肌酐水平、视力和听力与衰弱存在间接的网络联系。知晓以上任意一个或几个影响因素的状态,可利用条件概率推理衰弱的风险。4.基于第三部分的人群资料进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提示,衰弱和衰弱前期人群血浆中多种代谢物质发生显着改变,包括氨基酸衍生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氧化脂质、胆汁酸、胆碱、酰基肉碱、甘油磷脂类等。共同的差异代谢物有4种,分别为吲哚-3-丙酸、4-甲氧基苯乙酸、胍基乙酸和D-尿胆原,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通路的扰动。差异代谢物中,胍基乙酸、sn-甘油-3-磷酸胆碱和5-氨基戊酸具有区分衰弱、衰弱前期与非衰弱状态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老年综合健康状况对全因死亡风险具有显着影响。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老年综合健康评分与衰弱状态具有显着相关性。衰弱及其影响因素构成复杂的网络关联,其中年龄、营养状态、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和社会支持与衰弱存在直接相关。衰弱和衰弱前期显着的代谢特征变化集中于氨基酸代谢通路。本研究为老年人群综合健康状况的管理和干预提供了方法学支撑和实践指导,为衰弱的早期诊断、风险预测和精准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雍娴婷[4](2021)在《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获取新疆煤矿工人健康现状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并且研究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探讨心理因素与肌肉骨骼损伤的相关性,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效果,最终为煤矿工人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与工作对策。方法: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新疆9家煤矿的煤矿工人进行问卷调查,此次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4460份,回收率93%,剔除不合格及填写内容少于80%的问卷,有效问卷4409份,问卷有效率98.8%;2)采用工作要求-工作自主量表(JDC)、职业倦怠量表(MBI)、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情况调查;3)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健康体检资料,血压、生理生化指标、特殊检查(肺功能、胸片、和心电图检查),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职业特征、心理特征对生理健康的影响;4)采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倾向性评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心理因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性;5)随机抽取440名煤矿工人进行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干预分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220人)和常规干预(220人),实施7个月后使用JDC、MBI、SCL-90、简明健康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认知评估量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2.73%。维吾尔族、年龄50岁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饮酒、工龄≥30年、掘进工、三班两倒的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高。对职业紧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民族、工种、工龄、学历、倒班情况是职业紧张的危险因素(P<0.05);2)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情况,零倦怠688(15.60%),轻度倦怠1450(32.89%),中度倦怠1891(42.89%),重度倦怠380(8.62%)。年龄≥50岁、本科及以上学历、丧偶、工龄20~29年、固定夜班、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的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高。对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工龄、倒班情况、工作要求、社会支持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P<0.05);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2.4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男性、工龄≥30年、电钳工、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高,对心理障碍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龄、工作要求、社会支持、职业倦怠是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的健康体检资料,血脂异常检出率29.20%,血压异常检出率28.8%,心电图异常检出率22.50%,职业体检结果显示,听力异常检出率14.30%;5)人口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发现:男性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50岁以上煤矿工人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行为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吸烟、饮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职业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高,工龄30年以上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高。移架工、四班三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不同心理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职业紧张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中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心理障碍阳性的煤矿工人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脂异常检出率高。6)对听力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是听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压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种、倒班情况、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心理障碍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7)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可知,肌肉骨骼损伤年患病率高达58.70%,近一年出现3个部位以上肌肉骨骼损伤患病率为59.60%,好发的部位为:腰部、颈部、肩部、背部。近一年因肌肉骨骼损伤缺勤率高达27.42%,其中,因腰部患病导致的缺勤率最高(37.2%),年龄30岁以下、月收入(元)<6000、工龄20~29年、安全检查员、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因MSDs缺勤率高;8)对煤矿工人MSDs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小学及以下学历、大专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工龄≥30年、维修工、固定夜班、静态负荷因素、动态负荷因素、体力负荷因素、环境工效学因素、振动因素、重复性操作因素、劳动组织因素的煤矿工人MSDs患病率高。9)利用倾向性评分分析心理因素(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对肌肉骨骼损伤影响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的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多因素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MSDs的危险因素;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职业紧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44),职业紧张正向影响职业倦怠(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1.164),职业倦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25),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中介)分别为0.289、0.144、0.145,中介占比约为50.1%。11)不同干预组间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血压异常、血脂异常、心电图异常、听力异常、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状况值得关注。2)心理健康水平可影响生理健康状况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因此,在煤矿工人疾病预防时,应考虑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3)对心理因素与MSDs相关性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在职业紧张与MSDs间发挥中介作用,为肌肉骨骼损伤预防提供理论依据。4)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及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为今后提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周宝[5](2020)在《苏北农村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和干预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高血压是一种常见、高发的慢性疾病,常可诱发冠心病、脑卒中、肾脏疾病等重要脏器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高血压的防控着实需要进行长期、系统的管理。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地域、风俗、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且干预措施参差不齐。根据地区的不同状况,系统性分析本地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干预策略及方案,将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高血压慢病防控水平,增强居民高血压防控意识,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研究目的:通过研究苏北地区农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和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估,为苏北农村地区高血压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病例对照研究。对江苏省北部地区的沭阳县,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共3个行政村。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1]的标准,采用成组匹配法设置病例组和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本地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高血压风险预测模型,对高血压发病进行科学预测。第二部分为社区干预试验。运用格林模式(PRECEDE-PROCEED MODEL)健康促进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对研究对象进行社区干预试验,促进研究对象对高血压的认知、信念的提升,加强其对高血压的自我管理和控制;对高血压的干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探索农村地区居民高血压管理的规范化管理模式,为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研究结果: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地区的超重或肥胖(OR=2.501,P<0.001)、高盐饮食(OR=3.103,P<0.001)、高油饮食(OR=1.806,P=0.008)、家族史(OR=3.005,P<0.001)、体育锻炼(OR=0.182,P<0.001)、吸烟(OR=4.536,P<0.001)等因素与高血压发生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OR=2.666,P<0.001)、家族史(OR=3.269,P<0.001)、高盐饮食(OR=2.646,P<0.001)、吸烟(OR=4.983,P<0.001)是研究地区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OR=0.165,P<0.001)是其保护因素。社区干预试验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收缩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的正常血压值、血压测量频率、并发脑卒中、并发心脏病、正常盐摄入量等指标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需要终生服药、血压正常后可停药、无不舒服可不服药等有坚定信念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采取措施控制血压、通过服药控制血压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服药依从性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干预组自我行为情况,如食用油的摄入量、高油饮食、食用盐摄入量、体育锻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心理精神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因高血压疾病影响不能劳动天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该地区的居民虽然对高血压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高血压知、信、行情况相对较差,对高血压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系统性的干预措施有效提升该居民的高血压知、信、行情况,促进高血压的控制,降低高血压疾病负担;对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基于格林模式的高血压干预管理的综合性、系统性方案对于农村居民高血压的防控有积极的意义。
冯祥[6](2020)在《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为依托,调查分析扬中市中老年居民常见慢性病和慢性上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现状,同时探索主要确诊慢性病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引导扬中市中老年居民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促进医疗服务供给侧转变服务模式以及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卫生政策和改善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扬中市八桥镇、油坊镇和三茅街道6个自然村(社区)中具有扬中市户籍的≥40岁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面对面式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内镜及病理诊断和实验室检测,了解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一般人口学特征、常见慢性病及慢性上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现状和健康相关行为等信息。实际发放问卷2 644份,获得有效问卷2 591份,有效率为98.0%。调查数据经现场平板调查上传至优数数据库后导出EXCEL表格,利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探索主要确诊慢性病的影响因素。结果:(1)常见慢性病患病情况本次调查共发现慢性病患者2 501人,慢性病患病率达96.53%,其中女性慢性病患病率为97.31%,男性为95.52%。慢性病按病种分,前12位分别为:慢性胃炎(72.52%)、高血压(62.52%)、血脂异常(34.89%)、子宫肌瘤(女)(12.50%)、糖尿病(10.61%)、上消化道癌前病变(7.53%)、胆囊炎/胆管炎(6.02%)、胆结石(5.44%)、十二指肠溃疡(4.09%)、胃息肉(3.98%)、类风湿性关节炎(3.01%)和萎缩性胃炎(3.01%)。在本次确诊的8种慢性病(慢性胃炎、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上消化道癌前病变、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和萎缩性胃炎)中,慢性病共病率为66.69%,其中男性慢病共病率高于女性(67.43%vs 66.11%)。(2)主要确诊慢性病患病情况扬中市中老年居民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为72.52%,不同文化程度、每日蔬菜摄入量、每日蛋类摄入量的中老年居民慢性胃炎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为62.52%,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BMI、吸烟、被动吸烟、每日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量、每日蛋类摄入量、心率、慢性病家族史的中老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34.89%,不同BMI、饮酒、饮茶、体育锻炼、每日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量、每日水产类摄入量和慢性病家族史的中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61%,女性糖尿病患病率低于男性。不同年龄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BMI、吸烟、饮茶、体育锻炼、职业性体力劳动、心率和慢性病家族史的中老年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患病率为7.53%。男性上消化道癌前病变患病率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吸烟、饮酒和每日蔬菜摄入量的中老年居民上消化道癌前病变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健康相关因素扬中市中老年居民超重率为40.64%,肥胖率为11.89%;吸烟率为22.27%,戒烟率为4.01%,不吸烟率为73.72%;经常饮酒率为18.87%,偶尔饮酒率为1.97%,不饮酒率为79.16%;被动吸烟率为44.42%;经常饮茶率为18.91%,偶尔饮茶率为0.35%,不饮茶率为80.74%;经常锻炼率17.75%;每日蔬菜摄入不足率(<300g)为29.80%;每日水果摄入不足率(<200g)为97.34%;每日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过量率(>75g)为24.93%;每日水产类摄入过量率(>75g)为20.54%;每日蛋类摄入不足率(<40g)为52.45%;每日豆制品摄入不足率(<25g)为61.75%;每日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率(<300g)为99.77%;中度工作强度率为49.21%,重度工作强度率为1.97%;心率过快者占4.55%;有慢性病家族史者占55.15%。(4)常见慢性病影响因素年龄(50~:OR=1.980,95%CI:1.232~3.183;60~:OR=4.305,95%CI:2.333~7.942)、BMI(超重:OR=1.807,95%CI:1.133~2.880;肥胖:OR=3.735,95%CI:1.459~9.559)、吸烟(吸烟:OR=0.588,95%CI:0.363~0.952;戒烟:OR=0.221,95%CI:0.099~0.495)、被动吸烟(OR=0.585,95%CI:0.379~0.903)和慢性病家族史(OR=1.755,95%CI:1.138~2.707)是慢性病的独立影响因素。(5)主要确诊慢性病影响因素每日蛋类摄入不足(OR=1.205,95%CI:1.014~1.433)与慢性胃炎的发生独立相关。年龄(50~:OR=1.976,95%CI:1.602~2.436;60~:OR=3.207,95%CI:2.478~4.150)、文化程度(初中~:OR=0.716,95%CI:0.575~0.891;高中:OR=0.669,95%CI:0.496~0.903)、BMI(超重:OR=1.804,95%CI:1.506~2.160;肥胖:OR=3.249,95%CI:2.403~4.394)、吸烟(吸烟:OR=0.569,95%CI:0.436~0.743)、被动吸烟(OR=0.766,95%CI:0.646~0.908)、每日蛋类摄入不足(OR=1.223,95%CI:1.031~1.451)、心率过快(OR=2.317,95%CI:1.469~3.653)和慢性病家族史(OR=1.634,95%CI:1.378~1.938)是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BMI(超重:OR=2.129,95%CI:1.778~2.550;肥胖:OR=3.137,95%CI:2.411~4.081)、饮酒(经常:OR=0.610,95%CI:0.481~0.775)、饮茶(经常:OR=1.492,95%CI:1.191~1.869)、体育锻炼(经常:OR=1.271,95%CI:1.024~1.579)和慢性病家族史(OR=1.258,95%CI:1.062~1.490)是血脂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OR=0.586,95%CI:0.414~0.829)、年龄(50~:OR=1.759,95%CI:1.208~2.560;60~:OR=1.726,95%CI:1.130~2.636)、文化程度(初中:OR=0.599,95%CI:0.429~0.835)、BMI(超重:OR=2.036,95%CI:1.526~2.717;肥胖:OR=2.286,95%CI:1.544~3.382)、体育锻炼(经常:OR=1.902,95%CI:1.390~2.601)、职业性体力劳动(中度:OR=0.740,95%CI:0.559~0.981)、心率过快(OR=2.292,95%CI:1.370~3.833)和慢性病家族史(OR=1.392,95%CI:1.067~1.816)是糖尿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OR=0.599,95%CI:0.443~0.809)、年龄(50~:OR=3.498,95%CI:1.775~6.895;60~:OR=8.927,95%CI:4.582~17.394)和家庭年收入(3万~:OR=0.566,95%CI:0.348~0.919;7万~:OR=0.522,95%CI:0.311~0.875;11万~:OR=0.567,95%CI:0.348~0.923)是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扬中市中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水平较高,其中以慢性胃炎为代表的慢性上消化道疾病和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代表的常见慢性病为主要患病类型。同时糖尿病和上消化道癌前病变患病率尚可。在确诊慢性病中,扬中市中老年居民慢性病共病现象较为普遍。扬中市中老年居民超重率、肥胖率、经常饮酒率、被动吸烟率处于较高水平,经常体育锻炼率、吸烟率、经常饮茶率处于较低水平。膳食摄入方面,每日蔬菜摄入、每日蛋类摄入,每日水果和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现象较为严重,而每日水产类摄入和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过量率尚可。在中老年群体中,年龄、BMI、吸烟、被动吸烟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每日蛋类摄入不足是患慢性胃炎的影响因素;年龄、文化程度、BMI、吸烟、被动吸烟、每日蛋类摄入不足、心率过快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高血压的影响因素;BMI、饮酒、饮茶、体育锻炼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BMI、体育锻炼、职业性体力劳动、心率过快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糖尿病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和家庭年收入是患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
王永斌[7](2019)在《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及其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1探讨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高温、噪声、粉尘、一氧化碳、夜光暴露、倒班)及其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及组分的关联性,寻找影响钢铁工人MetS及组分的优先可干预的职业环境因素;2探讨昼夜节律相关基因(CLOCK、RORA和PER2)、相关激素受体基因(MTNR1A和MTNR1B)多态性及其单体型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为钢铁工人MetS发生的遗传流行病学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3探讨昼夜节律相关基因、相关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之间及其与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之间的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为钢铁工人MetS发生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方法 1基于课题组在2017年2月至2017年6月建立的京津冀地区职业人群健康效应队列研究的基线资料,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问卷及体检信息完整的7664名钢铁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个体的机体因素、行为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和工作情况采用调查问卷收集;职业危害因素暴露量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收集;血压、血糖、血脂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生化指标通过实验室检测收集;人体测量学指标(腰围、腹围和颈围等)通过体格检查获取。以有害因素暴露组作为主要研究因素,采用限制性三次性样条函数(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探索有害因素暴露组和MetS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有害因素暴露组和MetS的关联性(包括累积效应和交互效应),并使用健康危险因素评分法(Health risk factor score,HRFS)探讨职业有害因素联合暴露对MetS的影响。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使用SAS9.4编程从7664人中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621名患MetS的职工作为病例组,选择898名与病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职工作为对照组。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CLOCK(rs6850524和rs1801260)、RORA(rs8034880)、PER2(rs934945和rs2304672)、MTNR1A(rs2119882)和MTNR1B(rs10830963和rs1387153)基因多态性。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不同遗传模型下昼夜节律相关基因与MetS之间的关联性。3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使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两两之间的相乘和相加交互及其累积效应;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GMDR)方法分析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之间的高维交互作用。结果 1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1)钢铁工人MetS的患病率为37.0%,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7.9%,女性患病率为26.1%;MetS组分中,腹型肥胖、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压升高和血糖水平升高的职工分别占46.6%、32.2%、21.4%、57.9%和60.8%。2)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加权倒班作业指数(Weighted shift index,WSI)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呈现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总体关联性检验x2=9.351,P=0.025;非线性检验x2=0.180,P=0.915);高温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呈现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总体关联性检验x2=8.611,P=0.035;非线性检验x2=0.532,P=0.766);噪声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呈现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总体关联性检验x2=21.400,P<0.001;非线性检验x2=7.182,P=0.028);未发现粉尘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有关联(总体关联性检验x2=2.910,P=0.406;非线性检验x2=0.582,P=0.746);CO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呈现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总体关联性检验x2=10.070,P=0.018;非线性检验x2=8.071,P=0.017)。3)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参照组(WSI<551.278天)相比,钢铁工人WSI指数在551.2781475.082、1475.0822384.207和≥2384.207天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1.075(0.9291.243)、1.088(0.9381.262)和1.204(1.0371.397);与参照组(<393.270℃·年)相比,钢铁工人高温累积暴露量在393.270619.876,619.876769.623和≥769.623℃·年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1.096(0.9231.301)、1.286(1.0481.579)和1.455(1.1701.809);与参照组(<1004.68d B(A)·年)相比,钢铁工人噪声累积暴露量在1004.6802048.770和≥2048.77d B(A)·年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1.175(1.0571.306)和1.274(1.0761.509);与参照组(<35.299mg/m3·年)相比,钢铁工人CO累积暴露量在35.299133.51和≥133.51mg/m3·年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1.237(1.0351.478)和1.056(0.7891.413);与“最暗”相比,夜光暴露在“中等”和“最亮”时,钢铁工人MetS患病风险的OR(95%CI)分别为1.275(1.1491.415)和1.387(1.2041.598)。4)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除CO累积暴露量外,其他有害因素暴露组可以显着增加男性钢铁工人MetS的患病风险(均P<0.05);在女性职工中,未发现有害因素暴露组与MetS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性(均P>0.05)。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夜光暴露—WSI、年龄—高温累积暴露量、民族—高温累积暴露量、民族—噪声累积暴露量和年龄-CO累积暴露量之间的相乘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有关。6)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组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噪声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腹型肥胖、血糖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相关;高温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血糖、血压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相关;WSI与钢铁工人血压水平升高相关。7)HRFS分析结果显示:在单一危险分数模型(Single risk score model,SRSM)中,与SRSM参照组(00.604)相比,钢铁工人暴露在0.6040.924,0.9241.159和≥1.159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分别为1.488(1.2751.736)、1.605(1.3501.909)和2.173(1.8052.616);在组合危险分数模型(Hybrid risk score model,HRSM)中,与HRSM参照组(00.472)相比,钢铁工人暴露在0.4720.708,0.7080.902和≥0.902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分别为1.310(1.1291.519)、1.577(1.3391.858)和1.991(1.6682.377)。2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基因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显示,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1)在6种遗传模型下,均未发现CLOCK基因rs6850524和rs1801260位点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存在统计学相关性。2)RORA基因rs8034880位点在等位基因模型下,携带G等位基因的钢铁工人MetS发病风险是携带A的1.16(95%CI:1.011.32)倍;在共显性模型下,携带GG基因型的职工发生MetS的风险为携带AA基因型的1.35(95%CI:1.031.76)倍;在加性模型下,随着携带G等位基因个数的增加,职工发生MetS的风险可增加16%(OR=1.16,95%CI:1.011.33)。3)PER2基因SNPs位点在6种基因模型下,未发现rs934945位点与MetS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性。而rs2304672位点在等位基因模型下,携带G等位基因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携带C等位基因的1.37(95%CI:1.081.72)倍;在共显性模型和显性模型中,携带CG+CG或GG基因型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分别是携带CC基因型的1.36(95%CI:1.041.78)和1.39(95%CI:1.071.80)倍;在超显性模型模型下,携带CC+GG基因型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携带CG基因型的1.34(95%CI:1.031.76)倍;在加性模型下,随着携带G等位基因个数的增加,职工患MetS的风险增加36%(OR=1.36,95%CI:1.081.72)。4)MTNR1A基因rs2119882位点在6种遗传模型下,均未发现其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性。5)MTNR1B基因SNPs位点中,rs10830963位点在共显性模型下,携带CC基因型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携带CG基因型的1.30(95%CI:1.011.66)倍;在超显性模型下,携带CG基因型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携带CC基因型的1.26(95%CI:1.011.56)倍。6)8个目标SNPs等位基因之间构建的单体型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无统计学关联性。3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显示,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1)rs1387153位点与CO累积暴露量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07),其它位点和有害因素暴露组之间均未观察到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2)ROAR基因rs8034880位点,MTNR1B基因rs10830963和rs1387153位点和PER2基因rs2304672位点之间及其与有害因素暴露组之间的累积效应可以显着增加钢铁工人患MetS的风险。3)GMDR识别的最佳单因子(rs1387153)和三因子基因(rs6850524-rs10830963-rs1387153)交互作用模型的训练准确性分别为0.538和0.567,测试准确性分别为0.525和0.527,交叉一致性均达到92.8%。最佳三因子交互作用模型中携带对应基因纯合突变型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纯合野生型的1.753(95%CI:1.2942.376)倍。4)GMDR识别的最佳五因子(rs6850524-rs10830963-rs1387153-WSI-夜光暴露)和六因子基因-环境(rs6850524-rs10830963-rs1387153-高温累积暴露量-WSI-夜光暴露)交互作用模型的训练准确性分别为0.677和0.718,测试准确性分别为0.562和0.534,交叉一致性分别为100.0%和91.7%。最佳五因子交互作用模型中携带对应基因纯合突变型的WSI在“2384.207”组和夜光暴露在“最亮”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携带纯合野生型和暴露于相关有害因素最低暴露量的4.248(95%CI:3.1205.784)倍;在六因子模型中为6.068(95%CI:4.4108.351)倍。结论 1 WSI、夜光暴露、高温累积暴露量、噪声累积暴露量和CO累积暴露量单独及联合效应可使钢铁工人MetS的患病风险增加,在男性钢铁工人中尤为明显。2 ROAR基因rs8034880位点,MTNR1B基因rs10830963和rs1387153位点和PER2基因rs2304672位点可能是男性钢铁工人MetS的易感位点。3 rs6850524-rs10830963-rs1387153-高温累积暴露量-WSI-夜光暴露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显着增加男性钢铁工人患MetS的风险。图24幅;表63个;参511篇。
吴春眉[8](2017)在《EQ-5D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应用于中国人群的可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建立评价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的方法和指标体系,为开展同类研究提供参考;评价和检验EQ-5D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在中国一般人群中的可适性,并与其他国家的积分体系进行比较;运用EQ-5D实证测量中国居民健康效用现状,并探讨主要影响因素;提出EQ-5D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的应用价值、范围和要点,为中国居民健康和卫生经济学研究积累方法学基础。研究方法基于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系统评价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的方法和指标;通过小组访谈和专家咨询设计调查问卷,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分别在广东省珠海市和深圳市西乡街道共抽取6132名15岁及以上居民开展问卷调查。使用各积分体系将被调查居民的EQ-5D生命质量评价结果转换为健康效用值,并系统评价和比较中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积分体系应用于中国人群的可适性。在此基础上,评价居民健康效用现状,并基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框架和Grossman健康生产函数,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居民健康效用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应用Epidata3.1软件将数据进行双录入,应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效用值积分体系的评价,应用STATA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建立了系统评价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的的方法和指标。确立了 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的系统评价应分为计量经济学评价和测量性能评价两个方面。计量经济学评价主要应用于积分体系的建立,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模型预测检验等四级检验。针对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建立了 17个常用的适宜评价指标,其他经过验证的方法和指标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测量性能评价主要应用于积分体系建立后,选择适宜方法和指标,评价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的一致性水平、聚合效度、已知组效度和横向比较的敏感性。2、EQ-5D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的可适性评价结果良好,适用于中国一般人群。在计量经济学评价中,中国、英国、日本和韩国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均基本通过各项检验。其中,中国积分体系的决定系数达0.99,平均绝对误差为0.020,预测误差大于0.05的健康状态有7个,无预测误差大于0.10的状态。与其他国家的积分体系相比,中国积分体系拟合优度较高,预测能力较好。在测量性能评价中,各积分体系均具有可靠的信度、良好的效度和较高的敏感性。与其他三个积分体系相比,中国积分体系与六维健康调查简表(SF-6D)效用值中国香港积分体系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312(P<0.05),表明聚合效度最佳,且在Cohen’s d系数的大小和敏感性等级上与日本积分体系均非常接近,稍优于英国和韩国积分体系,表明敏感性更好。3、EQ-5D测量居民生命质量和健康效用现状良好,主要影响因素是居民的年龄、就业状况、人均家庭年收入和卫生支出、慢性病患病状况、就诊史、住院史和体育锻炼。被调查居民EQ-5D健康效用值平均得分为0.980,健康效用现状良好。其中男性健康效用值(0.982)高于比女性(0.978)(P<0.001)。15~44岁青年居民健康效用值(0.991)最高,其次为45~64岁中年居民(0.978),65岁及以上老年居民的健康效用值(0.937)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青年组与老年组居民效用值差值大于最小重要差异、具有实际意义外,不同组居民效用值的差值均较小,往往无实际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年龄组、较高的人均家庭年卫生支出、患慢性病、两周内就诊史、一年内住院史对居民的健康效用均有负影响,而较高的人均家庭年收入、在业状态以及每周至少一次参加体育锻炼对居民的健康效用均有正影响。研究结论与建议对中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积分体系的系统评价初步检验了各积分体系在中国一般人群的适用性,结果显示各积分体系适用于评价中国一般人群的健康效用,评价结果以中国积分体系为优。其中,计量经济学评价显示,EQ-5D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显示具有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预测性能良好,并且通过了模型假设和参数估计的各项检验;测量性能评价显示,中国积分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敏感性,与英国、日本和韩国积分体系相比具有一定优越性。从计量经济学和测量性能两个方面,选择适宜方法和指标,可更全面地评价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EQ-5D及其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可以较好地用于居民生命质量和健康效用测量与评价,测量结果发现居民生命质量和健康效用总体水平较高,不同性别和地区居民差别不大,但随年龄增长,效用值下降幅度较大。年龄、卫生服务利用、社会经济地位和身体活动是健康效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应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措施提高居民健康效用。EQ-5D及其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为评价中国居民的生命质量、健康效用和疾病负担提供了相对简便、可靠有效、应用面广的适宜工具,将有效促进和扩宽EQ-5D测量工具在中国的应用。此外,可以使用EQ-5D-5L,尤其在健康状况较好的人群中,以降低EQ-5D-3L的天花板效应。研究创新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在选题上,本研究针对目前唯一基于中国大陆人群健康偏好的效用值积分体系——EQ-5D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首次开展了系统的评价,初步检验了该积分体系在中国一般人群中的适用性,并与不同国家的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进行了系统对比。其次,在方法上,建立了系统评价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的方法和指标,并据此对中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的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和比较,可为同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最后,在实际应用方面,本研究首次提出了 EQ-5D及其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的应用价值、范围和要点,为EQ-5D在中国居民健康和卫生经济学研究中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积累了方法学基础。研究局限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研究仅在两个城市开展抽样调查,研究结论的外推需谨慎。但国内外类似研究发现地区因素对类似研究结果的影响不明显,且与这些研究相比,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大。第二,本研究在对居民健康效用影响因素的分析中,预先设计的工具变量未能通过相关检验,无法有效消除医疗卫生费用指标带来的内生性问题。
王诗镔[9](2015)在《吉林省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现况研究》文中认为慢性病是一类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病程较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疾病总称,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障碍等疾病。伴随着快速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人群的主要死因,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骨关节疾病等慢性病较为高发,但既往尚无全面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调查。目的:掌握吉林省成人慢性病患病率的疾病谱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现况,探索该地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的关联性以及慢性病之间的关联性,确定吉林省慢性病的高危人群,为制定慢性病防制的策略和措施以及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2年抽取吉林省32个县(市、区)23050名1879岁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访谈和现场诊断筛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信息、生活行为因素、近一年慢性病患病情况、主要慢性病家族史和一般心理健康状况;现场检测主要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超重、肥胖与中心性肥胖等慢性病或危险因素进行诊断确认。参考2010年吉林省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复杂加权的方法估计慢性病的患病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绘制系统别和疾病别慢性病疾病谱,采用地理热图的方法分析主要慢性病在不同市(州)的分布情况,并探索慢性病共患病的流行情况。分别采用未考虑复杂加权的logistic回归模型和考虑复杂加权的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对比两种模型的差异,然后用复杂加权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关节炎、椎间盘疾病、慢性胃肠炎/溃疡、胆囊炎/胆结石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以及主要慢性病之间的关联性,再与采用关联规则分析apriori算法得到的慢性病之间关联性的结果进行比较,探索慢性病共患病的模式,进而探讨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策略和措施。结果:1.2012年吉林省1879岁居民自我报告慢性病总患病率为51.6%,自我报告系统别慢性病患病率前8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23.5%)、消化系统疾病(19.1%)、骨骼肌肉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18.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2.3%)、内分泌与营养和代谢疾病(7.6%)、呼吸系统疾病(5.9%)、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4.6%)、眼及附器疾病(2.1%);自我报告疾病别慢性病患病率前10位依次为高血压(13.3%)、慢性胃肠炎/溃疡(11.4%)、椎间盘疾病(11.4%)、缺血性心脏病(7.7%)、关节炎(7.0%)、胆囊炎/胆结石(6.9%)、脑血管病(5.2%)、糖尿病(5.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1%)和慢性贫血(3.0%)。经现场检测诊断,吉林省高血压患病率为30.5%,糖尿病患病率为8.2%,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7.4%。各种慢性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人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慢性病共患病的患病率为42.9%。2.2012年吉林省1879岁居民现在吸烟率和曾经吸烟率分别为31.8%和7.3%;饮酒率为33.8%,经常饮酒率为15.6%;饮食不规律者的比例为22.4%,不吃或很少吃早餐者的比例为20.3%,食盐摄入过多者的比例为38.2%,蔬菜或水果摄入不足者的比例为49.6%,蛋类及豆制品摄入不足者的比例为9.1%,奶类及奶制品摄入不足者的比例为56.9%;经常锻炼身体、偶尔锻炼身体和从不锻炼身体的比例分别为26.8%、28.6%和44.6%;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32.3%、14.6%和44.0%;心理障碍高危者、中危者和低危者的比例分别为23.8%、53.0%和23.1%。3.对于复杂抽样的样本应用复杂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与未考虑加权的logistic回归模型相比,参数估计均有所改变,偏回归系数的标准误估计值较大,估计效果更趋于保守,在复杂抽样信息完整的情况下,对于复杂抽样的样本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应采用复杂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4.与高血压相关联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加(以1844岁为参照,4559岁OR=3.087,6079岁OR=6.440, P均小于0.001)、男性(OR=1.414, P<0.001)、已婚(以单身为参照,OR=1.244, P=0.048)、离婚或丧偶(以单身为参照,OR=1.449, P=0.006)、受教育程度低(以小学及以下为参照,大专及以上OR=0.823, P=0.013)、超重(OR=1.510,P<0.001)、肥胖(OR=2.640, P<0.001)、中心性肥胖(OR=1.857, P<0.001)、经常饮酒(OR=1.749, P<0.001)、习惯吃早餐(以吃早餐为参照,不吃早餐的OR=0.860, P=0.012)、蔬菜水果摄入不足(OR=1.254, P<0.001)、奶类及奶制品摄入不足(OR=1.228, P<0.001)、经常锻炼(以经常锻炼为参照,偶尔锻炼OR=0.806,从不锻炼OR=0.751, P均小于0.001)以及有循环系统疾病家族史(OR=1.535, P<0.001);与糖尿病相关联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加(以1844岁为参照,4559岁OR=2.817,6079岁OR=3.204, P均小于0.001)、男性(OR=1.627, P<0.001)、已婚(以单身为参照,OR=2.131, P=0.008)、离婚或丧偶(以单身为参照,OR=2.131, P=0.013)、受教育程度低(以小学及以下为参照,初中OR=0.724,P<0.001,高中OR=0.719, P=0.002,大专及以上OR=0.564, P<0.001)、已退休(OR=1.444,P=0.003)、超重(OR=1.383, P<0.001)、肥胖(OR=1.518, P<0.001)、中心性肥胖(OR=1.835,P<0.001)、蔬菜水果摄入不足(OR=1.895, P<0.001)、奶类及奶制品摄入不足(OR=1.239,P=0.007)、经常锻炼(以经常锻炼为参照,偶尔锻炼OR=0.647,从不锻炼OR=0.513, P均小于0.001)、心理障碍筛查阳性(OR=1.227, P=0.007)以及糖尿病家族史(OR=2.981,P<0.001);与缺血性心脏病相关联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增加(以1844岁为参照,4559岁OR=5.320,6079岁OR=14.589, P均小于0.001)、女性(相对于女性,男性OR=0.536, P<0.001)、乡村居民(相对于乡村居民,城镇居民OR=0.771, P<0.001)、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相对于500元以下者,3000元以上者OR=0.636, P=0.003)、超重(OR=1.234, P=0.008)、肥胖(OR=1.499, P<0.001)、中心性肥胖(OR=1.377, P<0.001)、现在吸烟行为(OR=1.471, P<0.001)、蔬菜水果摄入不足(OR=1.200, P=0.005)、经常锻炼(以经常锻炼为参照,偶尔锻炼OR=0.679,从不锻炼OR=0.762, P均小于0.001)、心理障碍筛查阳性(OR=1.435, P<0.001)以及循环系统疾病家族史(OR=1.785, P<0.001);此外,本研究也探索了与血脂异常、脑血管病、关节炎、椎间盘疾病、慢性胃肠炎/溃疡、胆囊炎/胆结石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联的独立危险因素。5.常见慢性病之间存在较广泛的关联性,其中脑血管疾病与缺血性心脏病之间、脑血管病与高血压之间、糖尿病与血脂异常之间、缺血性心脏病与高血压之间、贫血与慢性胃肠炎或溃疡之间、胆囊炎/胆结石与慢性胃肠炎或溃疡之间、关节炎与椎间盘疾病之间以及糖尿病与高血压之间均呈现较强的独立关联性。结论:1.吉林省成年居民慢性病总患病率较高,高血压、慢性胃肠炎/溃疡、椎间盘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关节炎、胆囊炎/胆结石、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为流行。2.吉林省成年居民吸烟率、经常饮酒率和缺乏锻炼率均较高,不健康膳食习惯中,饮食不规律、不吃或很少吃早餐、食盐摄入过多、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以及奶类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的问题较严重。3.在复杂抽样信息完整的情况下,对于复杂抽样的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应采用复杂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4.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学指标、生活行为习惯、相关慢性病家族史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与各种慢性病之间普遍存在独立关联性,但相关联的指标和关联强度存在差异。5. Logistic回归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的联合应用有利于多角度探索慢性病之间的关联性,有针对性的预防慢性病共患病情况的流行。
林瑶[10](2012)在《我国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的现状及有效性提升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吸烟是导致肺癌等多种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吸烟列为全球性流行病并确认烟草是目前对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吸烟与健康问题正在逐渐演变成全球的一个热点。全球目前有烟民约13亿人,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如果再不对烟草加以控制,本世纪吸烟致病死亡人数将可能达到1亿人。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禁烟运动如火如荼,全球范围内,人们日益认识到禁烟的必要性。中国作为世界上烟民数量最多、烟害最重的国家。在控制吸烟方面更是责无旁贷。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以及国民健康需求下,我国实施了“公共场所禁烟”。本文首先对公共场所禁烟的内涵、由来和意义作了详细的分析。深入解读了公共场所禁烟所包含的内容,如何产生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从而为我国推行公共场所禁烟打下理论基础。其次,本文详细描述了我国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的背景、进程及举措,对公共场所禁烟在我国的形成、发展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为进一步分析我国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做好准备。再次,本文以温州市鹿城区为例,详细剖析了温州市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深刻分析存在的原因。最后,本文从国家大体的角度,借鉴发达国家公共场所禁烟经验。从政府、社会、经营者、民众这四个层面提出提升我国公共场所禁烟的有效性路径。
二、卫生系统981名吸烟人员吸烟情况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系统981名吸烟人员吸烟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APP需求分析及应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课题来源 |
摘要 |
Abstract |
略缩词说明 |
1 前言 |
1.1 慢性病疾病负担 |
1.2 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
1.3 移动健康技术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
1.3.1 体征监测 |
1.3.2 风险评估 |
1.3.3 用药管理 |
1.3.4 危险因素干预 |
1.3.5 健康知识传播 |
1.3.6 定位和预警 |
1.4 健康管理APP研究现状 |
1.4.1 健康管理APP功能和使用情况 |
1.4.2 健康管理APP需求分析现状 |
1.5 研究意义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现场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方法 |
3.4.1 研究理论基础 |
3.4.2 调查方法 |
3.5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3.6 指标定义 |
3.7 质量控制 |
3.7.1 问卷设计 |
3.7.2 现场调查 |
3.8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基本情况 |
4.1.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1.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4.2 健康管理APP使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
4.2.1 患者端 |
4.2.2 医护端 |
4.3 研究对象对APP的认知、态度、功能需求 |
4.3.1 患者端 |
4.3.2 医护端 |
4.4 专题小组访谈结果 |
4.4.1 当前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问题 |
4.4.2 研究对象对APP的功能需求 |
4.4.3 APP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
4.5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APP应用模式 |
5 讨论 |
5.1 本研究的特点 |
5.1.1 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 |
5.1.2 基于用户群体的需求分析 |
5.1.3 基于需求分析构建APP应用模式 |
5.2 研究对象健康管理APP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
5.2.1 患者端 |
5.2.2 医护端 |
5.3 研究对象对APP的认知、态度、功能需求分析 |
5.4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APP应用模式分析 |
5.5 创新性与局限性 |
5.5.1 创新性 |
5.5.2 局限性 |
6 结论 |
7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APP需求调查问卷 |
社区医护人员健康管理APP需求调查表 |
访谈提纲 |
综述 移动健康技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常州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及其肠道菌群构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常州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病例组孕妇构成情况 |
2.2 两组孕妇基本资料比较 |
2.3 两组孕妇血液学指标比较 |
2.4 两组孕妇血清维生素水平比较 |
2.5 两组孕妇膳食摄入情况比较 |
2.6 孕妇膳食模式分析 |
3 讨论 |
第二章 常州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孕妇肠道菌群的测序结果和多样性分析 |
2.2 两组孕妇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分析 |
2.3 两组孕妇肠道菌群LEfSe分析 |
2.4 肠道差异菌属与孕妇临床指标及膳食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膳食因素及肠道菌群构成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综合健康评估的老年衰弱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伦理审查证明 |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
附录4 调查员手册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老年综合健康与全因死亡风险的伞状Meta分析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文献的筛选和质量评定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情况 |
3.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
3.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4 综合健康状况与全因死亡风险关联的伞状Meta分析 |
3.5 流行病学可信度评价 |
3.6 综合健康状况与全因死亡关联汇总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构建及常模制定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 |
2.2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项目分析、效度、信度检验 |
2.3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现场调查与常模制定 |
2.4 老年综合健康评分与衰弱的关联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Delphi专家咨询情况 |
3.2 第一轮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
3.3 第二轮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
3.4 指标体系项目分析 |
3.5 指标体系确定和权重分配 |
3.6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信、效度分析 |
3.7 老年综合健康评分计算 |
3.8 老年综合健康评分常模制定 |
3.9 老年综合健康评分与衰弱的相关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基于综合健康的老年衰弱相关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
3.2 研究对象衰弱情况 |
3.3 衰弱相关因素比较 |
3.4 社区与养老院研究对象衰弱状态和临床特征比较 |
3.5 衰弱的影响因素探讨 |
3.6 老年衰弱离散贝叶斯网络构建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非靶向代谢组学老年衰弱代谢特征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2.2 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 |
2.3 统计分析和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3.2 质谱分析总体情况 |
3.3 主成分分析 |
3.4 差异代谢物分析 |
3.5 显着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3.6 差异代谢产物汇总 |
3.7 共同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
3.8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3.9 差异代谢物的衰弱诊断效能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老年综合健康评估研究现状和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4)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和方法 |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煤矿工人生理健康及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生理健康检查 |
1.3 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 |
1.4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煤矿工人心理健康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和方法 |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及效果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量计算 |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
1.4 干预方法 |
1.5 健康干预的质量控制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肌肉骨骼损伤与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5)苏北农村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和干预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高血压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高血压群组干预及效果评估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三、干预研究过程 |
四、研究结果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二、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致谢 |
(6)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资料来源与抽样方法 |
2.调查方法 |
3.调查内容 |
4.诊断标准 |
4.1 慢性病诊断标准 |
4.1.1 高血压 |
4.1.2 糖尿病 |
4.1.3 血脂异常 |
4.1.4 上消化道疾病 |
4.1.5 其他慢性病 |
4.2 健康相关因素诊断标准 |
4.2.1 吸烟行为 |
4.2.2 被动吸烟 |
4.2.3 饮酒行为 |
4.2.4 饮茶行为 |
4.2.5 体育锻炼 |
4.2.6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
4.2.7 膳食因素 |
4.2.8 职业性体力劳动 |
4.2.9 心率 |
5.质量控制 |
6.分析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体格检查结果 |
3.调查对象慢性病患病现状 |
3.1 常见慢性病患病率 |
3.2 主要确诊慢性病共病率 |
4.健康相关因素 |
4.1 体质指数 |
4.2 吸烟 |
4.3 被动吸烟 |
4.4 饮酒 |
4.5 饮茶 |
4.6 体育锻炼 |
4.7 膳食因素 |
4.8 职业性工作强度 |
4.9 心率 |
4.10 慢性病家族史 |
5.常见慢性病影响因素分析 |
6.主要确诊慢性病影响因素分析 |
6.1 慢性胃炎的影响因素 |
6.2 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
6.3 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 |
6.4 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
6.5 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讨论 |
1.常见慢性病患病率现状分析 |
2.主要确诊慢性病患病现状分析 |
3.健康相关因素现状分析 |
3.1 体质指数 |
3.2 吸烟 |
3.3 饮酒 |
3.4 被动吸烟 |
3.5 饮茶 |
3.6 体育锻炼 |
3.7 膳食因素 |
3.8 职业性工作强度 |
3.9 心率和慢性病家族史 |
4.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
4.1 常见慢性病 |
4.2 慢性胃炎 |
4.3 高血压 |
4.4 血脂异常 |
4.5 糖尿病 |
4.6 上消化道癌前病变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研究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农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7)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及其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引言 第1章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研究 |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1 研究设计 |
1.1.2 研究对象 |
1.1.3 样本量 |
1.1.4 研究现场 |
1.1.5 研究内容 |
1.1.6 资料的收集 |
1.1.7 MetS诊断标准 |
1.1.8 研究因素定义与分类 |
1.1.9 职业危害因素累积暴露量计算 |
1.1.10 其他关联变量的定义及分组 |
1.1.11 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处理 |
1.1.12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描述 |
1.2.2 钢铁工人MetS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 |
1.2.3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
1.2.4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多因素分析 |
1.2.5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各组分多因素分析 |
1.2.6 健康危险因素评分中有害因素暴露组权重的确定 |
1.2.7 健康危险因素得分在钢铁工人MetS中的分布 |
1.2.8 基于健康危险因素评分预测钢铁工人MetS患病风险的模型性能评价 |
1.2.9 健康危险因素评分与钢铁工人MetS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
1.2.10 健康危险因素评分与钢铁工人MetS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
1.2.11 单一有害因素及健康危险因素评分和钢铁工人MetS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比较 |
1.3 讨论 |
1.3.1 钢铁工人中MetS及各组分的患病和影响因素 |
1.3.2 倒班与钢铁工人MetS |
1.3.3 高温与钢铁工人MetS |
1.3.4 噪声与钢铁工人MetS |
1.3.5 CO与钢铁工人MetS |
1.3.6 夜光暴露与钢铁工人MetS |
1.3.7 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 |
1.3.8 本研究优势和劣势 |
参考文献 第2章 昼夜节律相关基因与钢铁工人MetS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设计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研究对象的入选及排除标准 |
2.1.4 样本量及检验效能的估算 |
2.1.5 研究内容 |
2.1.6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2.1.7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8 资料整理与处理 |
2.1.9 质量控制 |
2.2 结果 |
2.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描述 |
2.2.2 目标SNPs的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 |
2.2.3 目标SNPs与钢铁工人MetS的易感性分析 |
2.2.4 目标SNPs之间连锁不平衡分析 |
2.2.5 目标SNPs之间构建的单体型与钢铁工人MetS关联性分析 |
2.3 讨论 |
2.3.1 CLOCK基因与MetS的关联性 |
2.3.2 RORA基因与MetS的关联性 |
2.3.3 PER2 基因与MetS的关联性 |
2.3.4 褪黑素受体基因与MetS的关联性 |
2.3.5 本研究的优势和劣势 |
参考文献 第3章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交互作用对钢铁工人MetS易感性的影响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及设计 |
3.1.2 研究内容 |
3.1.3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基于对数线性模型的基因—基因交互和累积效应分析 |
3.2.2 基于对数线性模型的基因—环境交互和累积效应分析 |
3.2.3 基于GMDR的基因—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第4章 综述 昼夜节律紊乱的生物医学效应研究进展 |
4.1 倒班介导的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缺失 |
4.1.1 睡眠缺失和急性昼夜节律紊乱属于一种生理应激源 |
4.1.2 昼夜节律的分子起搏器 |
4.2 昼夜节律紊乱与代谢性疾病 |
4.3 昼夜节律紊乱与癌症发生风险 |
4.4 昼夜节律紊乱与心血管疾病 |
4.5 昼夜节律紊乱与心理疾病 |
4.6 结论,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EQ-5D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应用于中国人群的可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学基础 |
一、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的建立和评价 |
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四级检验与评价 |
三、生命质量评价量表的测量性能评价 |
四、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论 |
五、Grossman健康生产函数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一) 建立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
(二) 评价与对比EQ-5D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 |
(三) 实证测量居民健康效用,分析其影响因素 |
三、资料来源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 |
(二) 现场调查 |
(三)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五、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的评价方法和指标研究 |
一、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的计量经济学评价 |
二、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的测量性能评价 |
(一) 信度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
(二) 效度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
(三) 敏感性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
三、小结 第四部分 EQ-5D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的评价与比较 |
一、EQ-5D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的计量经济学评价与比较 |
二、EQ-5D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的测量性能评价与比较 |
(一) 信度 |
(二) 效度 |
(三) 敏感性 |
三、小结 第五部分 居民健康效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一、基本情况和特征 |
(一) 社会人口学特征 |
(二) 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情况 |
(三) 健康相关危险因素和行为状况 |
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状况 |
三、健康效用现状 |
四、健康效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基本OLS回归模型的建立 |
(二) 全因素OLS回归模型的建立 |
(三) 工具变量的检验 |
(四) 分析结果 |
五、小结 第六部分 讨论 |
一、EQ-5D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通过了计量经济学四级检验 |
二、EQ-5D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的信度、效度和敏感性均较好 |
三、EQ-5D及其效用值积分体系较好地测量了居民生命质量和健康效用 |
四、影响居民健康效用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收入、就业状况、卫生支出、门急诊和住院卫生服务利用以及体育锻炼 |
五、EQ-5D及其效用值积分体系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价值、范围和要点 第七部分 研究结论和建议 |
一、结论 |
(一) EQ-5D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经初步检验可适用于中国一般人群 |
(二) 从计量经济学和测量性能两个方面评价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更为全面 |
(三) EQ-5D及其效用值积分体系可较好地用于居民生命质量和健康效用的测量与评价 |
(四) 年龄、卫生服务利用、社会经济地位和身体活动是健康效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
(五) EQ-5D及其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可在中国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
二、建议 |
(一) 加强生命质量评价量表效用值积分体系评价方法和指标的研究 |
(二) 有效促进和扩宽EQ-5D测量工具在中国的应用 |
(三) 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措施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
一、创新点 |
二、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2: 调查问卷 致谢 |
(9)吉林省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慢性病概述 |
1.1.1 慢性病的定义与特点 |
1.1.2 慢性病的分类标准 |
1.1.3 慢性病的常见种类 |
1.1.4 慢性病的疾病负担 |
1.2 主要慢性病流行情况 |
1.2.1 心脑血管疾病 |
1.2.2 糖尿病 |
1.2.3 癌症 |
1.2.4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
1.2.5 慢性病共患病 |
1.3 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 |
1.3.1 人口老龄化 |
1.3.2 生活行为因素 |
1.3.3 环境因素 |
1.3.4 遗传因素 |
1.4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现况 |
1.4.1 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的监测 |
1.4.2 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
1.4.3 慢性病的卫生保健系统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抽样设计 |
2.2.1 样本量 |
2.2.2 抽样方法及步骤 |
2.2.3 调查点的确定 |
2.3 调查内容 |
2.3.1 问卷调查 |
2.3.2 体格检查 |
2.3.3 血生化检测 |
2.4 慢性病患病情况定义 |
2.4.1 自我报告慢性病患病情况 |
2.4.2 检测诊断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 |
2.4.3 慢性病共患病情况 |
2.5 慢性病危险因素相关定义 |
2.5.1 吸烟行为 |
2.5.2 饮酒行为 |
2.5.3 不健康膳食习惯 |
2.5.4 缺乏身体锻炼 |
2.5.5 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 |
2.5.6 心理障碍筛查阳性 |
2.6 数据分析 |
2.6.1 数据库结构 |
2.6.2 应答率的估计 |
2.6.3 样本代表性的评估 |
2.6.4 复杂加权估计 |
2.6.5 慢性病患病率地理热图 |
2.6.6 关联性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7.1 调查准备阶段 |
2.7.2 抽样阶段 |
2.7.3 现场调查阶段 |
2.7.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阶段 第3章 结果 |
3.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3.1.1 调查样本的年龄、性别和城乡分布 |
3.1.2 调查样本的代表性 |
3.2 研究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3.2.1 研究人群的年龄、性别和城乡分布 |
3.2.2 研究人群的婚姻状况和民族分布 |
3.2.3 研究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分布 |
3.3 慢性病患病率 |
3.3.1 自我报告慢性病患病率 |
3.3.2 检测诊断主要慢性病患病率 |
3.3.3 慢性病患病率的地区分布 |
3.3.4 慢性病共患病患病率 |
3.4 慢性病危险因素 |
3.4.1 吸烟行为 |
3.4.2 经常饮酒行为 |
3.4.3 不健康膳食习惯 |
3.4.4 缺乏身体锻炼 |
3.4.5 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 |
3.4.6 心理障碍筛查阳性 |
3.5 主要慢性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3.5.1 高血压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3.5.2 糖尿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3.5.3 血脂异常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3.5.4 缺血性心脏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3.5.5 脑血管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3.5.6 关节炎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3.5.7 椎间盘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3.5.8 慢性胃肠炎/溃疡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3.5.9 胆囊炎或胆结石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3.5.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3.6 主要慢性病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
3.6.1 慢性病间的网络图 |
3.6.2 慢性病间的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 |
3.6.3 慢性病间的关联规则分析 第4章 讨论 |
4.1 慢性病患病率 |
4.1.1 复杂加权的意义 |
4.1.2 自我报告慢性病患病率 |
4.1.3 现场诊断主要慢性病患病率 |
4.1.4 慢性病患病率的地区分布 |
4.1.5 慢性病共患病患病率 |
4.2 慢性病危险因素 |
4.2.1 吸烟行为 |
4.2.2 经常饮酒行为 |
4.2.3 不健康膳食习惯 |
4.2.4 缺乏身体锻炼 |
4.3 慢性病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
4.3.1 复杂抽样数据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 |
4.3.2 高血压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4.3.3 糖尿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4.3.4 血脂异常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4.3.5 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4.3.6 关节炎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4.3.7 椎间盘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4.3.8 慢性胃肠炎或溃疡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4.3.9 胆囊炎或胆结石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4.3.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4.4 慢性病共患病模式的研究 |
4.5 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建议 |
4.5.1 完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检测框架 |
4.5.2 制定慢性病防治行动计划 |
4.5.3 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活动 |
4.5.4 开展健康体检和筛查,推广慢性病自我管理 |
4.6 本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第5章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项目支撑和资金支持 致谢 |
(10)我国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的现状及有效性提升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国内外文献资料研究综述 |
三、理论基点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五、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公共场所禁烟的涵义、由来及意义 |
一、公共场所禁烟的涵义 |
二、公共场所禁烟的由来 |
三、公共场所禁烟的意义 |
第三章 我国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的背景、进程及举措 |
一、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的背景 |
二、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的进程 |
三、大城市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的举措 |
第四章 温州市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的现状分析 |
一、基本概况 |
二、举措与成效 |
三、存在的问题 |
四、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国际社会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的有效举措及启示 |
一、禁止卷烟销售,承诺成为无烟国 |
二、禁烟立法,总统带头实施禁烟 |
三、组建烟警,为公共场所禁烟提供执法保障 |
四、政府将规劝病人戒烟纳入医生职责 |
五、民间运动推动公共场所禁烟 |
六、启示 |
第六章 提升我国公共场所禁烟的有效性路径 |
一、政府层面:规制担纲 |
二、社会层面:全民动员 |
三、经营者层面:贯彻法规 |
四、个体层面:强化自律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卫生系统981名吸烟人员吸烟情况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APP需求分析及应用模式研究[D]. 娄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2]常州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及其肠道菌群构成分析[D]. 于晋然. 青岛大学, 2021(02)
- [3]基于综合健康评估的老年衰弱实证研究[D]. 袁音.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D]. 雍娴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5]苏北农村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和干预管理研究[D]. 周宝.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冯祥.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7]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及其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研究[D]. 王永斌.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EQ-5D效用值中国积分体系应用于中国人群的可适性研究[D]. 吴春眉.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9]吉林省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现况研究[D]. 王诗镔. 吉林大学, 2015(08)
- [10]我国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的现状及有效性提升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D]. 林瑶. 复旦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