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的分析和防控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龙吉祥[1](2021)在《住宅工程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浅析和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房地产行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房屋的整体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安全、实用和美观,但是目前现浇楼板容易出现裂缝问题,这也是房建工程施工中的一大通病。因此要加强对裂缝问题的重视,从源头分析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基于此,本文就现浇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供同行们参考。
郭向南[2](2021)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性材料,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在硬化过程中,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裂缝的产生难以避免,而裂缝也是常见的质量通病之一。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因混凝土收缩、原材料、模板支撑体系、混凝土施工艺及养护等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较好地解决了本工程在现浇混凝土楼板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裂缝问题。
张建广,刘永非[3](2021)在《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现浇混凝土楼板在施工中发生裂缝是常见的质量问题,裂缝会引起楼板渗漏,使建筑物无法正常使用。文章探讨了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特征,分析了现浇混凝楼板裂缝的成因,并研究了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防控措施。
耿鹏飞[4](2020)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控制措施及修复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在钢筋混凝土楼板浇筑过程中,裂缝是常见的质量通病,引发裂缝的原因较为复杂,如材料质量不达标、工程结构应力过大、施工人员专业素养较低等。裂缝的出现必然会影响建筑整体质量及美观度,因此,为了提升工程整体质量,施工人员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对裂缝进行防治和修复。为此,文章分析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并提出了一些控制措施和修复方法,以期给同行业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白春[5](2020)在《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煤矿采动对RC框架结构模型抗震性能影响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煤炭作为我国的重要战略资源,由于多年来一直被高强度开采,故而形成了大量的采空区。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诸如建筑物、工业厂房、道桥等工程建设逐渐向采空区边缘地带推进。但我国多数矿区位于有抗震设防烈度要求的地带,地震作用下采空区边缘地带建筑结构遭受煤矿采动灾害与地震灾害的不利影响。目前关于煤矿采动灾害与地震灾害影响下,RC框架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的试验鲜有报道,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震作用下采动区岩层动力失稳与建筑安全控制研究》项目编号(51474045)”,根据《建筑抗震试验规程》(JGJT101-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利用PKPM软件设计原型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开采沉陷学、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学,通过现场调研、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采空区边缘地带RC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结构在经过采动灾害长期影响下产生双向不均匀沉降后,对结构在地震灾害作用下其抗震性能劣化机制及动力灾变规律开展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煤矿采动影响下RC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设计。为了模拟采动灾害引起的不均匀沉降,设计采动模拟试验台。基于一致相似率理论,设计几何相似比为1/10的强度模型,横向与纵向均为两跨,高宽比为2.25。选用微粒混凝土和镀锌铁丝模拟原型混凝土与钢筋,为了进一步提高振动台试验的精确度,考虑非结构构件自重及活荷载的影响。(2)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试验模型在7度设防、8度设防地震激励下的动力响应,结构破坏形式及破坏机理。煤矿采动扰动下结构产生不均匀沉降,对结构产生初始损伤,结构自振频率降低。不均匀沉降量越大,结构的自振频率降低越多,采动初始损伤会加剧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震害。采动影响程度增大,结构底部容易过早的发生塑性损伤,消耗地震传到上部结构的能量,不利于地震能量向上层传递与分散,结构底部极易形成塑性损伤薄弱区。强震扰动下煤矿采动损伤建筑最大层间位移角超过规范限值,薄弱层位置从一层扩展到二层,存在薄弱区向上扩展现象,底部结构塑性铰急剧增加。角柱损坏最严重,中柱损害最小,抗震稳健性降低。动力破坏试验表明,采动损害影响最大的结构,其抗震稳健性衰减速率越快,角柱AI最先发生破坏失稳,倒塌范围逐渐扩大形成竖向倒塌区域,且存在P-△二阶效应作用对结构倒塌的贡献,最终导致整个底部结构的垮塌。(3)单向与双向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的损害。两种不均匀沉降影响下,共同点是:首层构件附加应力或附加变形最大,应力集中主要位于梁端、柱端、框架节点处;随着楼层位置增加,采动影响作用大幅度衰减。不同点是:单向不均匀沉降影响下,柱沿建筑物倾斜方向以单向偏心受力为主,梁以弯曲变形为主。而双向不均匀沉降影响下,柱沿对角线方向呈双向偏心,梁存在弯扭变形。(4)双向地震激励下,分别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与刚性地基假定,对煤矿采动损伤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减少数值模拟计算成本,提高结构仿真分析效率,对地基土体的影响范围进行了多种计算,提出了确定有限元模型地基土体有效范围的方法。与刚性地基假设对比可知,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结构的约束相对减弱,表现为柔性体系,结构自振周期变长。与刚性地基相比,结构在X与Z向的顶层加速度反应减弱,煤矿采动影响越大,加速度降低幅值越大。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的结构顶点位移要大于刚性地基,加速度时程曲线变化较柔,X方向的动力反应要强于Z向。煤矿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作用越大,结构顶点位移变化越显着。当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普遍比刚性地基要偏小,层间位移角的变化趋势比刚性地基要缓,尤其是对于不均匀沉降影响下的结构,这种变化更为显着。与刚性地基相比,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水平层间剪力随楼层位置增加而减小。(5)对不同土层下的煤矿采动影响下框架结构倒塌破坏规律进行了研究。不同土体条件下,结构的破坏时间所有差别。基于刚性地基假设下的结构破坏时间多数要早于硬土和软土地基,土质越软,这种破坏延迟效果越显着。在采矿采动影响相同的条件下,软土地基结构整体破坏情况要小于硬土地基,小于刚性地基。地基土体越软,不均匀沉降量越大,结构在地震动力作用下沉入土体的深度越大,结构侧向变形越严重。倒塌破坏过程表明结构的破坏既有“柱铰”破坏,又有“梁铰”破坏,存在“混合倒塌”机制现象。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上部结构反应较大,构件不同程度形成塑性损伤,耗散掉部分地震输入能,底部整体倒塌概率降低。该论文有图122幅,表55个,参考文献204篇。
董文静[6](2020)在《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综合管廊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在提升系统整体安全性能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完善综合管廊项目风险管理体系,本文从系统安全角度出发,通过运用文献对比、定性定量分析、归纳分析、支持向量机理论等方法开展了综合管廊灾害危险性及全寿命周期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分别从系统本质安全层面和风险管理策略层面提出相应防范措施,对实际工程的安全防控和风险管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综合管廊系统组成的认识,统计分析了管廊事故的主要类型,并分别从内部事故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两个层面分析了事故演化、耦合致灾机理及潜在环境风险破坏机理,对管廊系统的灾害危险性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后续风险研究奠定基础。(2)运用系统安全管理理论,针对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的策划、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进行了风险辨识和后果分析,汇总了风险清单并分析了全寿命过程的风险变化规律,提出在项目初期就应重视并开展风险管理工作。(3)根据风险清单构建了管廊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借助Matlab神经网络进行风险评价模型训练,对比了支持向量机、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及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三种方法的训练效果,结果反映了支持向量机理论模型训练精度更高、预测效果更好,在工程实例分析中也有较好地应用。(4)针对管廊系统的灾害危险性提出了本质安全防控体系的构建思路,分别从人、机、物、环境和管理五个方面着手实现系统的本质安全化。针对系统风险因素提出了政策、环境、技术、管理和安全五个层面的风险管理和防范策略。
滕健[7](2018)在《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威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全域城市化”,加强公共服务,推进文化建设等战略,在这个背景下,市政府启动了“绿轴”工程项目规划,以群众艺术馆、图书馆为依托,吸引金融商务办公、高端生态住宅、酒店、零售业等入驻,同时与市民文化中心、国际展览中心共同组成集民生服务、居住、商业等功能为一体城市新核心区。目前,“绿轴”一期工程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中,工程质量在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是最关键的部分,故本文将“绿轴”大型公共建筑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风险管理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对于该项目的质量保证乃至威海市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集成化风险控制理论,采用了集成化风险分析技术的方法,对“绿轴”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风险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提出了控制方案。首先,深入分析了影响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风险因素,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WBS-RBS法识别风险因素,构建绿轴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TRA法这一集成化风险分析技术,将TOPSIS法、RBF人工神经网络和层次分析法(AHP)三种方法相集成,建立了一种新的混凝土工程质量集成化风险分析模型。同时借助MATLAB编程软件和EXCEL数据分析工具,结合专家打分法,利用TRA模型对“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为风险控制和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最后,基于“绿轴”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风险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五项针对性的质量风险专项应对措施,此外还提出了建立权责分明的项目管理架构以及健全项目资金配置的方法。
王振平[8](2015)在《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的分析与防控》文中指出在高层住宅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框架及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被广泛采用。但在使用中发现,现浇楼板常出现裂缝,裂缝的产生给使用单位和业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针对该现象,分析现浇楼板裂缝成因,并提出防控措施。
王兴甫,任建中[9](2014)在《水电站混凝土楼面裂缝分析与防控措施》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施工中易出现的混凝土楼面裂缝问题,结合工程实例,从设计、施工、环境影响、混凝土坍落度、原材料等方面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控措施,供同行参考借鉴。
王鑫[10](2013)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裂缝成因与防控措施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几年来工作实践中的仔细观察和查阅相关混凝土内应力等方面知识,本文从设计、施工、材料等几方面分析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形成裂缝原因,并提出几点防控措施。
二、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的分析和防控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的分析和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住宅工程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浅析和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基本情况 |
3 产生裂缝的原因 |
4 产生裂缝的影响因素 |
4.1 混凝土受内部收缩的影响 |
4.2 温度对混凝土的影响 |
4.3 水化作用及干缩对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的影响 |
4.4 过早进行现浇板施工、加荷导致的裂缝 |
4.5 现浇板负弯矩筋不规范施工产生的裂缝 |
4.6 商品混凝土的原因 |
4.7 施工方法原因 |
5 现浇板裂缝的防治措施 |
6 裂缝的处理方法 |
7 结语 |
(2)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 |
2.1 混凝土因收缩诱发的裂缝 |
2.1.1 温度收缩裂缝 |
2.1.2 干燥收缩裂缝 |
2.2 原材料问题引起的裂缝 |
2.2.1 水泥的品种与强度等级、水泥用量与水灰比 |
2.2.2 砂、石集料质量不合格,外加剂选用不当 |
2.3 模板支撑体系引起的裂缝 |
2.3.1 模板支撑系统强度与刚度不够 |
2.3.2 模板支拆方法与时间不当 |
2.4 施工工艺、方法与施工管理等原因引起的裂缝 |
2.4.1 混凝土振捣不到位 |
2.4.2 缺乏对混凝土的养护措施 |
2.4.3 管线埋设处理不当 |
2.4.4 现场护筋措施不当 |
2.4.5 施工过程管理不当 |
3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防治措施 |
3.1 加强原材料的控制 |
3.2 施工工艺、方法与管理等控制措施 |
3.2.1 对模板支撑体系施工进行完善和规范 |
3.2.2 规范拆模 |
3.2.3 避开高温时段施工 |
3.2.4 完善混凝土施工工艺与方法 |
3.2.5 做好钢筋的安装与护筋的管理工作 |
3.2.6 加强混凝土养护 |
3.2.7 加强成品保护 |
4 结语 |
(3)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特征 |
2 现浇混凝楼板裂缝成因 |
2.1 设计原因 |
2.2 施工原因 |
2.3 温度原因 |
2.4 材料原因 |
3 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防控措施 |
3.1 做好工程设计 |
3.2 优化施工工艺 |
3.3 采取保温措施 |
3.4 优化材料选用 |
4 结语 |
(4)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控制措施及修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 |
1.1 跨中附近较为平直的裂缝成因 |
1.2 沿板中预埋管线位置的裂缝成因 |
1.3 沿负弯矩筋端部附近的裂缝成因 |
1.4 楼板角部约45°斜向裂缝成因 |
1.5 局部网状裂缝的成因 |
1.6 个别楼板挠曲变形裂缝成因 |
2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防控措施 |
2.1 选择高质量的混凝土原材料 |
2.2 强化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的管控 |
2.3 其他方面的裂缝防控措施 |
3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修复方法 |
4 结束语 |
(5)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煤矿采动对RC框架结构模型抗震性能影响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煤矿采动灾害对建筑物损害研究现状 |
1.2.1 采动灾害下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 |
1.2.2 采动灾害对地表扰动研究进展 |
1.2.3 建筑物抗采动灾害防护措施研究进展 |
1.2.4 采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 |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采动影响下振动台试验设计与模型制作 |
2.1 引言 |
2.2 相似理论 |
2.2.1 Buckingham定理 |
2.2.2 一致相似率 |
2.3 模型设计 |
2.3.1 原型简介 |
2.3.2 模型构件配筋计算 |
2.3.3 模型材料 |
2.3.4 缩尺模型可控相似常数 |
2.4 结构模型相似关系 |
2.4.1 模型构件自重相似计算 |
2.4.2 非结构构件及活载相似计算 |
2.4.3 物理量相似计算 |
2.5 模型主体及其他配件设计 |
2.5.1 模型主体设计 |
2.5.2 其他配件设计 |
2.5.3 模型配重设计 |
2.6 模型吊装上振动台 |
2.6.1 模型上振动台前的准备工作 |
2.6.2 试验模型上振动台及后续工作 |
2.7 本章小结 |
3 采动影响下建筑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
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3.1.1 试验研究目的 |
3.1.2 试验研究内容 |
3.2 数据采集与加载方案 |
3.2.1 测点布置及采集系统 |
3.2.2 试验用地震波 |
3.2.3 地震波输入顺序及加载工况 |
3.2.4 采动灾害模拟试验台设计 |
3.3 模型动力特性分析 |
3.4 模型动力响应分析 |
3.4.1 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3.4.2 加速度反应分析 |
3.4.3 层间变形分析 |
3.4.4 能量耗散分析 |
3.4.5 应变响应分析 |
3.4.6 试验模型宏观破坏分析 |
3.5 动力破坏试验研究 |
3.6 机理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采动影响下建筑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
4.1 引言 |
4.2 数值模拟理论 |
4.2.1 构件模型及材料本构关系 |
4.2.2 接触控制 |
4.2.3 网格划分 |
4.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 采动灾害下建筑物损害分析 |
4.3.1 建筑物单向不均匀沉降 |
4.3.2 建筑物双向不均匀沉降 |
4.3.3 建筑物破坏损害分析 |
4.4 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
4.4.1 结构动力特性 |
4.4.2 位移时程响应 |
4.4.3 动力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 |
5.1 引言 |
5.2 土-结构相互作用机制 |
5.2.1 运动相互作用 |
5.2.2 惯性相互作用 |
5.3 土-结构相互作用简化理论分析模型 |
5.3.1 质点系模型 |
5.3.2 三维实体模型 |
5.3.3 子结构分析模型 |
5.3.4 混合模型 |
5.4 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
5.4.1 结构体系动力特性影响 |
5.4.2 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
5.4.3 对建筑物地基运动的影响 |
5.5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建筑物系统运动方程 |
5.6 本章小结 |
6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采动影响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参数 |
6.2.1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 |
6.2.2 土体计算范围 |
6.2.3 地基土体与上部结构的连接 |
6.2.4 土体边界条件 |
6.3 煤矿采动影响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6.3.1 模态分析 |
6.3.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6.3.3 顶点位移响应分析 |
6.3.4 层间变形分析 |
6.3.5 结构楼层剪力分析 |
6.4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采动影响下结构倒塌破坏研究 |
6.4.1 土层参数 |
6.4.2 刚性地基下结构倒塌破坏分析 |
6.4.3 硬土地基下结构倒塌破坏分析 |
6.4.4 软土地基下结构倒塌破坏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查新结论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综合管廊发展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综合管廊国外研究现状 |
1.2.2 综合管廊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综合管廊系统架构及灾害危险性分析 |
2.1 综合管廊系统组成 |
2.1.1 管廊廊体 |
2.1.2 廊内管线 |
2.1.3 配套设施系统 |
2.2 综合管廊基本事故类型 |
2.3 管廊内部事故演化及多灾种耦合致灾机理 |
2.3.1 事故致灾演化机理 |
2.3.2 多灾种耦合致灾机理 |
2.4 管廊外部潜在风险源识别及致灾机理 |
2.4.1 管廊外部环境风险分析 |
2.4.2 潜在环境风险致灾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风险因素辨识及指标体系构建 |
3.1 综合管廊系统安全理论 |
3.2 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理论 |
3.2.1 全寿命周期理论 |
3.2.2 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 |
3.3 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各阶段风险辨识 |
3.3.1 策划阶段风险辨识 |
3.3.2 设计阶段风险辨识 |
3.3.3 施工阶段风险辨识 |
3.3.4 运营阶段风险辨识 |
3.4 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风险清单及风险变化分析 |
3.4.1 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风险清单 |
3.4.2 全寿命周期风险变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管廊全寿命风险评价模型构建及实例分析 |
4.1 风险评估理论研究背景 |
4.2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相关理论概述 |
4.2.1 支持向量机理论及其应用 |
4.2.2 BP神经网络理论及其优化算法 |
4.3 管廊项目全寿命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4.3.1 管廊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2 基于SVM的管廊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4.3.3 SVM、BP神经网络及优化后的神经网络训练结果对比 |
4.3.4 风险评价模型的选择 |
4.4 综合管廊风险评估工程实例分析 |
4.4.1 项目概况 |
4.4.2 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 |
4.4.3 项目环境因素敏感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管廊本质安全防控体系构建及风险策略研究 |
5.1 管廊系统本质安全防控体系构建 |
5.1.1 本质安全概念 |
5.1.2 系统本质安全防控体系构建 |
5.2 全寿命周期风险策略研究 |
5.2.1 政策层面 |
5.2.2 环境层面 |
5.2.3 技术层面 |
5.2.4 管理层面 |
5.2.5 安全层面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评述 |
1.3.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3.2 工程项目集成化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绿轴项目概况 |
2.1.1 工程基本建设概况 |
2.1.2 工程结构与设计概况 |
2.1.3 施工总体按排 |
2.1.4 混凝土施工条件现状 |
2.2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
2.2.1 混凝土工程质量标准 |
2.2.2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施工流程 |
2.2.3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现状 |
2.2.4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3.1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因素识别 |
3.1.1 风险识别方法和流程 |
3.1.2 WBS-RBS风险分解 |
3.1.3 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
3.2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集成化风险评估 |
3.2.1 基于TOPSIS法混凝土质量风险状态的确定 |
3.2.2 基于RBF神经网络算法质量风险概率的确定 |
3.2.3 基于AHP法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损失的确定 |
3.2.4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综合评估 |
3.3 本章小节 |
第4章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的改进措施 |
4.1 绿轴项目混凝土质量风险专项应对措施 |
4.1.1 混凝土结构构件露筋预防管理措施 |
4.1.2 原材料风险防控管理措施 |
4.1.3 混凝土养护风险防控管理措施 |
4.1.4 墙体烂根防控管理 |
4.1.5 浇筑和成品养护风险防控管理措施 |
4.1.6 季节性施工管理措施 |
4.2 建立权责分明的项目管理架构 |
4.2.1 工程管理机构 |
4.2.2 岗位人员职责 |
4.2.3 项目部质量要素职能分配 |
4.3 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配置 |
4.3.1 完善预算规划和管理制度 |
4.3.2 原材料采购的资金配置 |
4.3.3 人力物力费用的资金配置调控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的分析与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楼板裂缝的表现形式 |
2 裂缝形成的原因 |
2.1 裂缝产生的机理 |
2.2 裂缝形成的原因 |
2.2.1 设计方面[1] |
2.2.2 材料方面 |
2.2.3 施工工艺方面 |
2.2.4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3] |
2.2.5 施工及现场养护方面[4] |
2.2.6 使用方面及外界因素[5] |
3 混凝土楼板开裂的防控措施 |
3.1 设计 |
3.2 材料选择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7] |
3.3 施工操作 |
3.4 使用环境与外界因素 |
4 楼板裂缝的处理方法及实例分析 |
4.1 一般规定 |
4.2 实例分析 |
5 结语 |
(9)水电站混凝土楼面裂缝分析与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对工程楼面裂缝的分析 |
2.1 设计方面的原因 |
2.2 施工方面的原因 |
2.3 环境方面的原因 |
2.3.1 温度方面的原因 |
2.3.2 湿度方面的原因 |
2.4 混凝土方面的原因 |
2.5 原材料方面的原因 |
3 防控措施 |
4 结论 |
四、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的分析和防控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住宅工程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浅析和防治措施研究[J]. 龙吉祥. 房地产世界, 2021(11)
- [2]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防治措施研究[J]. 郭向南. 居舍, 2021(14)
- [3]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及对策[J]. 张建广,刘永非. 中国高新科技, 2021(08)
- [4]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控制措施及修复方法[J]. 耿鹏飞. 工程技术研究, 2020(24)
- [5]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煤矿采动对RC框架结构模型抗震性能影响与分析[D]. 白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1)
- [6]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D]. 董文静. 长安大学, 2020(06)
- [7]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研究[D]. 滕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8]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的分析与防控[J]. 王振平. 工程质量, 2015(01)
- [9]水电站混凝土楼面裂缝分析与防控措施[J]. 王兴甫,任建中. 水利技术监督, 2014(04)
- [10]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裂缝成因与防控措施探析[J]. 王鑫. 价值工程, 2013(26)
标签: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论文; 钢筋混凝土论文; 综合管廊论文; 混凝土裂缝论文; 混凝土振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