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前期工作要点(二)——现场调研、方案选比、推荐方案、工程设计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婷[1](2020)在《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水土保持研究已近百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从黄河流域向全国逐步推广至今,具有丰富的治理模式及经验。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发现实施小流域蓄、排、引等水土保持工程也能达到海绵效果。通过对比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有差异、有侧重、有交叠,本质均以节水、蓄水、净水为前提,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因此,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为海绵城市拓展流域治理提供应用视角及思路。根据Meta-analysis法定性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建设体系、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性。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作为海绵城市技术落地的基础支撑,因此,参考其区划、运行管理机制及技术措施体系等初步构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过程中,首次利用水土保持区划的方式方法,结合现有海绵城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海绵城市区划进行优化,并创新性地将部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纳入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体系。海绵城市建设以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参照,以流域为单元进行基础划分,既保证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可避免海绵城市空间尺度的重复,对海绵城市建设范围的边界界定有一定的启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沈月[2](2019)在《山地城市雨水径流与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凸显,为解决“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世界各地均提出了针对性的城市管理策略。就山地城市而言,独特的坡度、下垫面和用地情况等因素导致其面源污染负荷较高,使得水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重庆市悦来新城面源污染控制区内大气环境及典型下垫面(山地城市道路、公园、公共建筑及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地形地貌和排水系统现状,划分城市面源汇水单元,采用自动取样监测和人工取样监测、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污染物参数,进而开展山地城市的城市面源污染干湿沉降监测,研究山地城市快排快泄的“产-汇-流-滞-排”全过程径流与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旨在为制定面源污染治理和雨洪控制工程的技术方案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重庆市悦来新城的空气质量受温度、风速等因素影响而呈现显着的季节性特征,同时与大气干湿沉降污染物通量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从空气质量来看,PM10与PM2.5日均浓度污染占主体地位,NO2次之。从影响因素来看,大气污染物浓度与温度、环境风速呈显着的负相关,春季以外季节的大气气压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另外,悦来新城大气颗粒悬浮物中氮素的主要成份是无机氮(NO3-+NH4+);TP的浓度相比TN的浓度要低两个数量级。大气氮素沉降以湿沉降为主,占总沉降通量的61.24%;磷素沉降以干沉降为主,占总沉降通量的52.25%。悦来新城大气湿沉降的NO3--N、NH4+-N、TN、TP和ON的沉降通量分别是7.55、11.88、21.85、0.81、2.42 kg/(hm2·a),而干沉降的NO3--N、NH4+-N、TN、TP和ON的沉降通量分别是4.26、6.39、13.83、0.88、3.17 kg/(hm2·a)。(2)山地城市道路的降雨径流污染物受降雨强度、坡度、汇水面积等多个因素影响。首先,由于小降雨强度事件中降雨径流的冲刷效应高于雨量的稀释效应,因此其污染物浓度显着高于中、大降雨强度事件中的浓度,但污染物峰值均出现在降雨初始时刻及降雨量峰值后1020min。NH4+-N是道路径流水中TN的主要形式,而NO3--N的浓度较低。其次,山地城市道路的坡度越大,初期冲刷效应越显着,道路旁生物滞留带的土壤渗透性越差,整体初始冲刷效应强度呈现TN>TSS>COD>TP的特征,故推荐控制FF值为30%40%。另外,降雨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道路径流流量不仅与坡度有关,更与汇水面积呈现较强的相关性。(3)会展公园(典型山地公园)径流中TSS、COD、TP等污染物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山地城市道路类似,但TN、叶绿素a的波动性较强,其中NO3--N是公园径流雨水中TN的主要形式,占比为42%65%,而NH4+-N的浓度相对较低。公园降雨径流流量受降雨强度影响较大,但流量峰值与降雨峰值相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另外,公园降雨径流只在降雨强度较大时出现冲刷效应,且与道路污染物的冲刷效应基本一致。(4)山地城市公建及小区的雨水径流组织尤其重要。国博中心(典型公共建筑)的6个雨水调蓄池及住宅小区的5个雨水调蓄池中的水质均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中道路清洗和城市绿化用水标准。国博中心与住宅小区氮磷污染物有着不同的来源,其中住宅小区以颗粒性氮磷为主,而国博中心的氮磷来源则比较复杂。同时,受雨水调蓄池集水面积差异以及不透水集水面积占比差异影响,国博中心雨水调蓄池的回用率显着高于住宅小区。(5)三种典型山地城市下垫面(道路、公园、公建及小区)的污染负荷通量及年均负荷水平差异较大。山地城市道路TSS、COD、NO3--N、NH4+-N、ON、TN和TP的污染负荷通量分别为3120.31、567.35、9.94、10.04、5.27、25.28和5.54kg/(hm2.a)。典型公园下垫面TSS、COD、NO3--N、NH4+-N、ON、TN、TP和叶绿素a的污染负荷通量分别为456.15、226.95、3.37、4.13、1.06、8.56、1.10和0.06 kg/(hm2.a)。公共建筑下垫面TSS、COD、NH4+-N、TN和TP的污染负荷通量分别为576.63、37.12、8.55、26.33和0.68 kg/(hm2.a)。住宅小区下垫面TSS、COD、NH4+-N、TN和TP的污染负荷通量分别为559.82、21.05、1.17、17.74和1.13kg/(hm2.a)。(6)重庆市悦来新城的面源污染本底值总量主要为大气干沉降,但面源污染的主要直接输入形式则是降雨径流。悦来新城的地表水环境虽已达到重庆市批复的水功能区划要求,但面源污染作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仍需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及政策指导来应对该威胁。
金高屹[3](2019)在《夏热冬冷地区大学绿色校园改造适宜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校园是指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保护环境,减少校园整个生命周期的污染,为师生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具有环境教育功能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校园。不同于单体建筑,绿色校园的主体是校园,不仅仅包括不同功能的单体建筑,又包括一定的区域环境,同时还会涉及到教育及住宿等不同的功能性使用要求。当前我国大学校园建筑存量大,能耗高,建筑年代普遍较为久远,大多数校园修建于上个世纪中期,存在着年久老化导致的能耗加剧问题,功能改变导致的空间废弃问题,早期建设技术限制导致建筑运行不节能等等问题,因此对高校的绿色校园改造对于十九大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大学校园的绿色改造不应生搬硬套。我国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气候环境、地形地貌不同,导致改造采取的技术策略也不尽相同,为了使建筑更充分地利用和适应我国不同的气候条件,做到因地制宜的目的,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对我国进行的气候区划分,共分为七个气候区,其中夏热冬冷地区属于南北交界,此区域夏热且冬冷,四季分明,具有北方的寒冷同时具有南方的炎热,在进行建筑改造时,既需要考虑严寒的建筑保暖,又要考虑到酷暑的建筑通风和围护结构隔热,具有较高的的复杂性和可研究性,因此本次研究着眼于分析夏热冬冷地区。结合《校园绿色评价标准》中的大学部分绿色建筑的技术评价项,通过对该区域案例校园常用绿色技术的调查研究,分析技术的适宜性,利用适宜性技术在CGB集成技术平台中对实际建筑进行改造模拟,判断改造技术的适宜性,进而针对选取的实际案例校园给出适宜性绿色改造的修正措施与意见。论文分为五个部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第一章。从宏观的角度梳理大学绿色校园相关政策背景以及规范编制。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及对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性进行文献和相关规范查阅,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从而确定研究方式,为校园节能改造确定客观条件。第二部分即全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夏热冬冷地区校园建设条件进行分析。为获得校园使用者对绿色校园建设的直观感受,对样本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进行样本校园的部分实地调查,整合案例院校所用绿色建筑技术,并通过适宜性分析,筛选出适用于大学绿色校园改造的适宜性技术。第三部分是全文的第四章。首先论述了CGB软件集成的实现方式,通过前文筛选出的适宜性改造技术导入CGB技术平台进行校园部分区域改造方案的模拟。通过模拟结果,验证绿色校园改造技术的适宜性。第四部分是全文的第五章。通过对武汉某大学校园及重庆某大学校园的现状分析,结合前文对改造技术的软件模拟,对案例校园提出整体适宜性技术改造策略,从而为其他校园的适宜性改造提供可参考技术路线。第五部分是全文的第六章。梳理前文对实际项目的适宜性改造策略,总结出改造的策略体系,从建筑环境、围护结构、资源利用等方面分别提出适宜性改造的重点,同时此章总结了此次的研究工作,通过分析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
高天[4](2019)在《基于再谈判的PPP长期合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合同的不完备及PPP项目的长期性致使PPP再谈判必然存在。在PPP项目管理的研究中,如何提高合同再谈判效率、减少交易费用及保证社会资本工作积极性,以实现PPP项目的持续改善,一直是实务界与理论界的核心关切点。社会资本激励的本质是委托代理关系中对代理人的激励,合同再谈判作为保证项目持续有效进行的核心要素被视为政府激励社会资本方式的重心。业界普遍认为合同再谈判有助于政企双方实现共同利益,可以保障社会资本为项目投入成本的合理回报,社会资本应更积极履行合同义务,促进项目成功。然而,在PPP项目实践中,部分项目政府方允许再谈判,不仅未赢得社会资本的“投桃报李”,甚至出现“背信弃义”的行为,使得PPP合同再谈判陷入两难。究其原因,国家层面再谈判体系不完整、现行的PPP合同指南不详尽、地方政府管理经验不足及社会资本掌握PPP项目的大部分控制权等现象共同作用,使得再谈判的研究变得极为重要。鉴于此,本研究认为有必要识别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再谈判触发事件,将再谈判的控制分为事前和事后两方面,针对性地给出控制措施:事前将再谈判嵌入合同、事后对再谈判的实现方式进行监督,共同保障再谈判的有序实施。围绕上述研究提纲,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第一,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再谈判触发事件识别。从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工作流程要点、以往合同履行障碍及相关合同指南中分析识别出全生命周期的不确定性事件,进而汇总筛选出PPP项目再谈判的触发事件,主要有事前能力不足或寻租行为等再谈判事件和事后机会主义或帕累托最优等再谈判事件,对其起因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将其划分为事件层级和项目层级的再谈判事件。第二,PPP项目再谈判触发事件验证及控制研究。引入AHP-DEMATEL方法进行再谈判触发事件的交互影响计算,AHP方法计算纵向影响度,DEMATEL方法计算横向影响度,最终得出综合影响度,并给出综合影响的结果分析和建议。根据识别出的再谈判触发事件事前事后的产生机理,结合交互动态研究的结果,将再谈判的控制方式设置为两方面:事前机制的设计(再谈判嵌入合同)&事后问题的监督(再谈判实现方式)。第三,基于再谈判的PPP项目合同设计研究。分别给出事前、事后两方面的措施建议来控制项目的再谈判,事前机制主要是PPP合同的设计,以“策划先导、再谈判控制为主线、项目成功为目标”为主旨思想,综合考虑再谈判事件的重要程度和层级归属,给出了合同条款的设置原则和合同条款设置的建议及示例;事后监督主要是设置再谈判的实现方式,通过明确再谈判基本原则、启动条件、证据/依据、谈判路径、监管方式等保障再谈判进行,并通过田野实验观测履约效果反馈到合同的设计。综上,本研究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利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案例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通过构建再谈判注入合同条款的设置建议及再谈判条款的实现方式,建立一种适应现行PPP项目再谈判的控制方式,为提高再谈判效率、维持政企双方团结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马利英[5](2018)在《H市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之一是城市水污染现象日趋严重,给城市水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积极保护水生态环境以减少水污染,建设和改进污水处理设施以改善水环境质量,是实现城市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营造城市居民良好生活环境和切实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对城市经济的长期发展而言,保持水生态平衡,合理利用水资源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完善程度和处理能力,已经成为目前治理城市水污染的主要途径。H市污水处理厂主要收集H市经济开发区煤化工工业园内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目前进水水量及水质变化较大,系统抗冲击能力差,污水处理后出水不能稳定达标,且随着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迅速推进和大量招商引资项目的建成投产,排污量日益增加,污水厂即将达到满负荷,所以对H市污水处理厂的改扩建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基于工程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相关理论,采用科学的理论分析方法,结合国内外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方案和H市供排水的总体规划,对H市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评估,从项目投资的市场调研与策划,到影响项目建设的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风险因素等都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同时还根据H市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规划现状,对区域内的近远期污水量及项目的工程规模和设计水质进行合理的统计与估算,说明了H市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建设的重要性。综上所述,根据H市污水处理厂的自身条件和实际问题,通过对原工艺合理的技术改造,并对扩建方案优化论证,可以进一步提高该厂污水处理能力,优化出水水质,增强运行管理的灵活性,有效防治水污染危害,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研究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对同类型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吴琼芳[6](2017)在《连云港开发区中德产业园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标准化厂房项目投资数额较大,建设需要符合所在地的园区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缓解用地紧张矛盾,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产业集群等,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展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对确保项目顺利建成、运营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连云港开发区中德产业园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可研为研究对象,通过拟定项目方案、估算项目总投资和收入,并运用时间性评价指标、价值性评价指标和比率性评价指标对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此外,本文还运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对项目背景、市场环境、建设条件等进行了分析,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说明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的一般流程,是指导连云港开发区中德产业园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实施的重要理论依据。对其他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光晖[7](2017)在《可持续雨洪管理下绿地和雨水管网协同优化决策指标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地球气候的急剧变化,使得各地暴雨事件频繁发生,大暴雨事件导致各地城市不同程度的出现内涝现象,大量的地表径流积集在城市内部,堵塞道路交通,危害市民的生产生活。为了彻底解决城市内涝和黑臭水的现象,我国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战略,旨在通过改变城市下垫面的状况,增加地表下渗能力,通过可持续雨洪措施缓解城市内涝和降低地表径流污染,并达到雨水资源化利用。城市大面积的硬质地面,减少了绿地和植被的建设,加速了径流的汇聚,极易形成内涝。而携带大量污染物的雨水进入城市雨水管网,排放到城市河流中,导致城市河流的污染。城市内涝、水污染和生活用水短缺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三大水资源问题。可持续雨洪管理措施能够根据城市下垫面的原始径流特征,通过源头处理,水资源传输和集中处理等手法,对雨水资源进行下渗、净化和再利用。对城市安全和生态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绿地和城市雨水管网的协同优化建设对雨水的处理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本文通过研究建成区城市绿地和雨水管网协同优化设计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优化方法,再根据已有的关于生态城市、雨洪管理、工程建设和生态景观的资料,构成适合评价绿地和雨水管网优化设计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旨在通过分级,综合的定量和定性评价,对优化设计提出建议。该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可以运用到相关的工程设计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和改造实例,总结优化设计的相关设计要素,探析优化设计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通过文献阅读法、专家咨询法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构建可持续雨洪管理下城市绿地和雨水管网协同优化设计指标决策体系;第三部分,通过专家决策的方法,利用yaahp软件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针对二级指标中的每一项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评价的方法;第四部分,将该指标体系运用到成都腾飞大道片区,针对三个方案比选,提出优化设计的建议。本研究针对绿地和雨水管网协同优化设计进行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很好对相关的建设项目进行评估,提出科学充分的改进建议。该指标还可以运用到已建成的项目中,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王默[8](2014)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环境守法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之源。随着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量越来越大,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用水量的大幅增加和水环境污染,使得水资源可利用量大幅度减小,“水危机”日趋严重。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及节能减排的实施,污水处理行业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已初具规模,不同城市污水处理厂因进水水质水量、水温的变化,处理工艺不合理,污水处理工操作水平不高,设备完好率不高,再加上厂址选择不合理,造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严重超标,甚至引发较严重的污染事故。污水处理厂在净化污水的同时,对产生的恶臭气体、噪声、污泥没有严格按照环保法规法律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引发环境污染纠纷,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重环评审批,轻“三同时”验收,重环保投入,轻污染治理设施的维护保养,重环境监督,轻环境守法研究和教育。近年来,国家环保部开始重视环境守法体系建设,目前已发布了合成氨企业、燃煤火电企业、畜禽养殖企业、电解锰企业及印染企业五大工业企业的环境守法导则,而城市污水处理厂环境守法导则则尚未发布。本文调研了相关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守法现状,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环境守法技术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与城市污水处理厂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阐明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环境守法的选址要求、建设条件、竣工验收规定及运行期间的守法内容、工作要点、内部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责任;通过研究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守法要素和环境守法技术体系建设,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环境守法技术体系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研究发现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污水处理操作水平的高低、设备的完好率以及污泥的综合利用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环境守法的关键要素。在污水处理工艺确定后,操作水平的高低即成了首要因素。针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本文重点研究了非正常运行的现象、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并构建了成因分析图和应对措施图。
谷川[9](2014)在《美孚液化天然气船建造项目环境监理》文中提出本文所探讨的项目环境监理不同于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是以第二方为主导的环境监理模式。这种监理模式随着美孚液化天然气船(简称LNG,以下同)项目的引进,由美孚石油公司、三井商船和沪东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共同实施。美孚LNG的项目环境监理在考虑本项目实际情况和中国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照国外发达国家类似项目的管理模式,采用规范化、系统化和综合化的项目监理手段,减少施工过程中污染排放,控制项目的环境风险,避免给周围环境和社区带来破坏。本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项目环境监理的产生背景和出现意义,LNG项目环境监理定义与其他环境管理的区别,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同类项目环境监理的异同点,以明确LNG项目环境监理的理论基础和实施依据。其次,本文二、三章重点阐述了LNG项目环境监理实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分析项目环境监理的框架结构和实施流程,简述监理的软硬资源和法律责任,为正式开展项目监理做好准备。本文第四至第六章为项目环境设计准备期环境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第七至第十章为项目施工建造期环境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第十一章为项目竣工验收期的环境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在这些主要章节中,本文力求立论与举例相结合,每一部分内容按照理论、现状、解决方案来展开,以期能更好的阐述项目环境监理的每个过程和每个细节。本文通过共十一个章节LNG项目环境监理的研究,探讨适合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项目环境监理模式,构建项目建造过程中环境管理体系,督促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严控环境风险,减少环境影响,以实现项目环境管理目标,最终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徐亮[10](2013)在《高速铁路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方案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线长点多,对环境影响不可忽视。目前,我国铁路建设项目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管理监理制度主要体现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运营期主要体现为“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后环评制度。而铁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是从勘探、选线开始的,主要发生在施工期,竣工验收时,早已发生生态破坏等不可逆转得环境影响。环境监理可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以及“环境后评价制度”三者融为一体,形成对铁路建设项目建设期、运营维护期环境保护的有效监管体系。西南某铁路客运专线为《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之一的“沿长江运输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铁道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中“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中一的部分。该客运专线为双线,电力牵引,设计行车速度250km/h。线路全长308.206km(运营长度309.224km),包括经过站点的枢纽配套工程。论文主要通过对环境监理含义的延伸,明确环境监理的特点,从而确定环境监理实施的工作依据、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及工作程序、监理机构组成形式及施工期环境监理要点,结合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特点,探求西南某客运专线施工期环境监理方案。论文根据项目走向及组成等,确定环境监理工作范围为:西南某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建设范围内(即正线DKO+000-DK306+302.2以及区间枢纽相关工程)的主体工程、临时工程(施工营地、施工便道、取弃土场、制(存)梁场、预制厂、拌合站、铺轨基地、砂石料场及储存场等)施工场地以及需要特别保护的环境敏感区;以西南某铁路客运专线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水土保持方案及批复、设计方案中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为依据,明确环境监理的达标监理内容和环保工程建设情况监理内容;采取总监理工程师负责的三级监理体系;将监理时段划分为监理准备期、工程施工期及竣工试运行期,并按时段制定环境监理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及监理质量保证措施和质量控制方法等,确保环境监理在工程建设期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监督管理作用,也为今后铁路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环境监理工作的实施提供借鉴。
二、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前期工作要点(二)——现场调研、方案选比、推荐方案、工程设计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前期工作要点(二)——现场调研、方案选比、推荐方案、工程设计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及海绵城市概述 |
2.1 水土保持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
2.1.1 水土保持概念 |
2.1.2 水土保持发展历程 |
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理论 |
2.2.1 小流域综合治理概念 |
2.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历程 |
2.2.3 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体系 |
2.2.4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及总结 |
2.2.5 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案例 |
2.3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
2.3.1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 |
2.3.2 海绵城市国外发展及其主要研究 |
2.3.3 海绵城市国内发展及现状 |
2.4 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系 |
3.1 基本概念及核心理论相关性 |
3.1.1 基本概念相关性 |
3.1.2 核心理论相关性 |
3.2 建设内容(实施方法/途径)相关性 |
3.3 措施体系及技术支撑相关性 |
3.3.1 措施体系相关性 |
3.3.2 技术支撑相关性 |
3.4 运行管理及效益机制相关性 |
3.5 案例调查相关性分析 |
3.6 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关系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海绵城市体系构建 |
4.1 以流域为单元建设海绵城市的优势及必要性 |
4.1.1 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势 |
4.1.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采取流域治理的必要性 |
4.2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规划原则及范围划分 |
4.2.1 治理规划原则 |
4.2.2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范围划分 |
4.3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管理 |
4.3.1 理念及目标 |
4.3.2 管理主体和对象 |
4.3.3 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
4.3.4 管理运行 |
4.3.5 绩效考核制度 |
4.3.6 监测评价体系及数据库构建 |
4.3.7 宣传推广、民众参与及监督 |
4.4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及方法 |
4.4.1 流域治理基本思路 |
4.4.2 以流域为单位基本规划、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
4.4.3 生态自然修复 |
4.4.4 以流域为单位布控设计,形成综合治理体系 |
4.4.5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实例——深圳市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基本情况 |
5.1.3 项目现状与问题识别分析 |
5.2 以流域为单元的坪山区海绵城市水系(片区)划分 |
5.3 以流域为单元的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划分 |
5.4 以流域为单元构建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及成效 |
5.4.1 建设总体目标及建设策略 |
5.4.2 主要建设内容及成本效益分析 |
5.4.3 主要技术措施 |
5.4.4 管理运行及实施保障措施 |
5.4.5 分析与展望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表1 我国部分水土流失类型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
附录2 |
问卷调查一(新泉井小流域) |
问卷调查二(永安堡小流域) |
问卷调查三(长坑水库小流域) |
问卷调查四(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山地城市雨水径流与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镇新型化:人、地、城“三位一体” |
1.1.2 环境挑战:点源与面源污染并存,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 |
1.1.3 海绵城市建设: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式先河” |
1.1.4 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治理上下联动机制 |
1.2 城市面源污染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面源污染控制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面源污染控制研究现状 |
1.2.3 雨水资源化利用新思路 |
1.3 问题的提出、课题来源、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问题的提出 |
1.3.2 课题来源 |
1.3.3 研究目的 |
1.3.4 研究内容 |
1.3.5 技术路线 |
2 重庆市悦来新城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概况及监测 |
2.1 重庆市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建设背景 |
2.1.1 复杂的“山-水-城”错落格局 |
2.1.2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探索人、城、自然和谐相处 |
2.2 重庆市悦来新城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建设概况 |
2.2.1 建设目标 |
2.2.2 下垫面类型及周围水系 |
2.2.3 建设及改造内容 |
2.3 雨水径流及污染物迁移转化测试分析方法 |
2.3.1 研究区域及实验设计 |
2.3.2 研究方法 |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3 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大气干湿沉降污染物时间分布特性研究 |
3.1 悦来新城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空气污染物特征研究 |
3.1.1 空气污染物日均值统计分析 |
3.1.2 空气污染物质量超标情况 |
3.1.3 空气污染物时间变化 |
3.1.4 空气污染物相关性分析 |
3.2 悦来新城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气象要素及降雨事件统计 |
3.2.1 气象要素特征 |
3.2.2 降雨事件特征 |
3.3 悦来新城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干湿沉降特征研究 |
3.3.1 大气总沉降样本的氮磷分析 |
3.3.3 大气干湿沉降通量 |
3.4 本章小结 |
4 山地城市道路降雨径流污染物时空分布特性研究 |
4.1 道路径流过程污染物特征 |
4.2 道路径流汇流流量特征 |
4.3 道路径流初期冲刷效应分析 |
4.4 道路径流污染物相关性分析 |
4.5 道路生物滞留带基质形貌分析 |
4.6 道路降雨径流EMC值和年污染负荷输入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5 山地城市典型公园降雨径流污染物时空分布特性研究 |
5.1 典型公园径流过程污染物特征 |
5.2 典型公园径流汇流流量特征 |
5.3 典型公园降雨径流初期冲刷效应 |
5.4 典型公园径流污染物相关性分析 |
5.5 典型公园降雨径流EMC值和年污染负荷输入计算 |
5.6 本章小结 |
6 山地城市典型公建及小区雨水调蓄池污染物时空分布特性研究 |
6.1 雨水调蓄池污染物特征 |
6.1.1 典型公建雨水调蓄池污染物特征 |
6.1.2 住宅小区雨水调蓄池污染物特征 |
6.2 雨水调蓄池水量特征 |
6.2.1 典型公建雨水调蓄池水量特征 |
6.2.2 住宅小区雨水调蓄池水量特征 |
6.3 雨水调蓄池污染物相关性分析 |
6.3.1 典型公建雨水调蓄池污染物相关性特征 |
6.3.2 住宅小区雨水调蓄池污染物相关性特征 |
6.4 公共建筑及小区降雨径流年污染负荷输入计算 |
6.4.1 典型公建年污染负荷计算 |
6.4.2 住宅小区年污染负荷计算 |
6.5 本章小结 |
7 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面源污染负荷解析 |
7.1 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面源污染负荷统计 |
7.2 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水环境监测指标及评估方法 |
7.3 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水环境监测结果及水质评价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相关科研项目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报和获批的专利 |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3)夏热冬冷地区大学绿色校园改造适宜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宏观政策导向 |
1.1.2 地方政策与规程编制 |
1.2 研究相关发展与现状 |
1.2.1 绿色校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2.2 CGB集成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夏热冬冷地区大学绿色校园建设技术应用现状 |
2.1 夏热冬冷地区校园建设条件 |
2.2 大学校园实地调研 |
2.2.1 实地研究对象的选取与概况 |
2.2.2 实地问卷调研 |
2.2.3 绿色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
2.3 调研案例绿色校园建设技术统计与分析 |
2.3.1 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
2.3.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2.3.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2.3.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2.3.5 室内环境与污染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学校园绿色改造技术适宜性分析 |
3.1 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场地 |
3.1.1 校园规划 |
3.1.2 校园室外环境 |
3.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3.2.1 校园建筑及其围护结构 |
3.2.2 能源综合利用 |
3.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3.3.1 节水器具与设备改造 |
3.3.2 节水系统优化 |
3.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3.4.1 装饰性构件优化 |
3.4.2 建材的选择 |
3.5 室内环境与污染控制 |
3.5.1 室内环境质量改造 |
3.5.2 污染物控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GB平台的大学绿色校园适宜性改造模拟 |
4.1 CGB技术软件集成的实现方式 |
4.1.1 CAD技术的选用 |
4.1.2 GIS技术的选用 |
4.1.3 BIM技术的选用 |
4.1.4 软件集成的技术途径 |
4.2 绿色校园改造措施分类 |
4.2.1 校园规划改造 |
4.2.2 校园建筑改造 |
4.2.3 校区室外环境改造 |
4.2.4 建筑构造改造 |
4.2.5 设备节能改造 |
4.2.6 施工和后期运营管理 |
4.3 绿色校园改造适宜性模拟运行 |
4.3.1 校园规划改造模拟 |
4.3.2 校园建筑改造模拟 |
4.3.3 校园环境改造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学绿色校园适宜性改造实例探索 |
5.1 武汉某大学适宜性改造策略分析 |
5.1.1 背景信息 |
5.1.2 前期分析 |
5.1.3 适宜性改造技术的应用 |
5.2 重庆某大学适宜性改造策略分析 |
5.2.1 背景信息 |
5.2.2 适宜性改造技术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再谈判的PPP长期合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2.1 现实问题的提出 |
1.2.2 科学问题的凝练 |
1.2.3 关键问题的解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2.1 基础理论的适配 |
2.1.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1.3 不完全契约理论 |
2.2 合同相关研究基础 |
2.2.1 长期合同含义及理论基础 |
2.2.2 合同状态调整 |
2.2.3 缔约事前保证 |
2.2.4 缔约事后补偿 |
2.3 再谈判相关研究基础 |
2.3.1 再谈判含义及理论基础 |
2.3.2 再谈判发起和结果 |
2.3.3 争端解决方式 |
2.4 文献评述与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整体研究逻辑 |
3.2 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再谈判触发事件识别 |
3.2.1 研究逻辑 |
3.2.2 研究方法 |
3.3 PPP项目再谈判触发事件验证及控制研究 |
3.3.1 研究逻辑 |
3.3.2 研究方法 |
3.4 基于再谈判的PPP项目合同设计研究 |
3.4.1 研究逻辑 |
3.4.2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再谈判触发事件识别 |
4.1 PPP项目全生命周期不确定性事件分析 |
4.1.1 PPP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分析 |
4.1.2 PPP项目合同履行障碍分析 |
4.1.3 PPP相关合同指南内容分析 |
4.2 基于不确定性事件的再谈判事件起因及影响分析 |
4.2.1 项目识别阶段 |
4.2.2 项目准备阶段 |
4.2.3 项目采购阶段 |
4.2.4 项目执行阶段 |
4.2.5 项目移交阶段 |
4.3 再谈判触发事件的层级划分 |
4.3.1 触发事件层级划分依据 |
4.3.2 触发事件层级匹配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PP项目再谈判触发事件验证及控制研究 |
5.1 再谈判触发事件识别交互影响验证 |
5.1.1 AHP–DEMATEL方法概述 |
5.1.2 再谈判事件结构层次模型 |
5.1.3 触发事件初始权重的计算 |
5.1.4 触发事件间影响权重计算 |
5.1.5 触发事件综合权重的计算 |
5.2 再谈判事件交互影响的验证结果 |
5.2.1 交互影响验证结果的分析 |
5.2.2 交互影响验证结果的建议 |
5.3 基于验证结果的再谈判控制方式 |
5.3.1 事前机制的设计——再谈判嵌入合同 |
5.3.2 事后问题的监督——再谈判实现方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再谈判的PPP项目合同设计研究 |
6.1 PPP合同策划 |
6.1.1 合同形成过程 |
6.1.2 合同体系 |
6.1.3 合同策划内容 |
6.1.4 合同策划注意事项 |
6.2 事前机制设计——PPP项目合同再谈判条款设置 |
6.2.1 合同条款的设置原则 |
6.2.2 以再谈判控制为导向的合同条款的设计 |
6.3 事后问题监督——合同再谈判条款的实现方式 |
6.3.1 合同再谈判基本原则 |
6.3.2 合同再谈判启动条件 |
6.3.3 合同再谈判证据/依据 |
6.3.4 合同再谈判路径/流程 |
6.3.5 合同再谈判监管方式 |
6.3.6 田野实验观测履约效果的设想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H市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项目概况及建设必要性分析 |
2.1 城市概况 |
2.2 给水现状及规划 |
2.3 排水现状及规划 |
2.4 H市污水处理厂现状及分析 |
2.5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2.6 本章小结 |
3 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 污水量预测及处理规模的确定 |
3.2 厂址选择 |
3.3 设计水质 |
3.4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论证 |
3.5 改造工程工艺方案 |
3.6 推荐方案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项目建设的进度计划与安排 |
4.1 组织管理机构与人员编制 |
4.2 项目实施计划 |
4.3 本章小结 |
5 项目经济可行性与效益分析 |
5.1 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
5.2 项目财务综合评价 |
5.3 项目工程效益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6)连云港开发区中德产业园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4.1 引言 |
1.4.2 国内外标准化厂房建设与及经营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可行性研究现状 |
1.4.4 总结 |
2 相关概念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标准厂房 |
2.1.2 项目 |
2.1.3 项目管理 |
2.1.4 项目可行性研究 |
2.2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程 |
2.3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
2.3.1 时间性评价指标 |
2.3.2 价值性投资指标 |
2.3.3 比率性评价指标 |
2.4 标准厂房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概述 |
2.4.1 标准厂房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
2.4.2 标准厂房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特点 |
2.4.3 标准厂房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
2.4.4 标准厂房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过程 |
3 项目市场需求分析 |
3.1 宏观经济形势与市场需求预测 |
3.2 国家经济政策与市场需求预测 |
3.3 项目选址区域投资环境与市场需求预测 |
3.3.1 项目区域概况 |
3.3.2 项目区域经济及标准厂房发展概况 |
3.3.3 项目区域配套条件概况 |
3.3.4 项目区域政策配套条件 |
3.3.5 项目建设契机 |
3.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3.5 项目SWOT分析 |
3.5.1 优势(strengths) |
3.5.2 劣势(weakness) |
3.5.3 机会(opportunity) |
3.5.4 威胁(threats) |
3.6 结论 |
4 项目技术分析 |
4.1 项目选址 |
4.2 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
4.3 项目设计方案 |
4.4 项目建设条件 |
4.5 项目建设方案 |
4.6 项目管理 |
4.6.1 项目建设管理 |
4.6.2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4.6.3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
4.6.4 项目经营管理 |
4.7 环境影响评价 |
4.7.1 环境现状 |
4.7.2 建设期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 |
4.7.3 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
5 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与效益评价 |
5.1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集 |
5.1.1 投资估算 |
5.1.2 资金筹集 |
5.2 财务评价 |
5.2.1 项目经营收入测算 |
5.2.2 成本费用估算 |
5.2.3 利润及企业所得税估算 |
5.2.4 可还款资金估算 |
5.2.5 财务现金流量分析 |
5.2.6 指标评价 |
5.3 经济评价与社会效益评价 |
5.3.1 经济评价 |
5.3.2 敏感性分析 |
5.3.3 社会效益评价 |
6 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 |
6.1 风险分析 |
6.1.1 政策风险 |
6.1.2 项目工程风险 |
6.1.3 项目财务风险 |
6.1.4 管理风险 |
6.2 风险对策 |
6.2.1 政策风险对策 |
6.2.2 工程风险对策 |
6.2.3 财务风险对策 |
6.2.4 管理风险对策 |
6.3 风险分析结论 |
7 研究结论及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市场需求分析总结 |
7.1.2 技术可行性分析总结 |
7.1.3 环境可行性分析总结 |
7.1.4 经济可行性分析总结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可持续雨洪管理下绿地和雨水管网协同优化决策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1.2.1 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 |
1.1.2.2 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 |
1.1.3 传统城市雨水管网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4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雨水管网和城市绿地协同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理论研究动态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可持续雨洪管理 |
2.1.2 城市雨水管网 |
2.1.3 评价系统 |
2.2 国内外雨洪管理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雨洪管理的研究动态 |
2.2.2 国内雨洪管理研究的动态 |
2.2.3 小结 |
2.3 国内外雨水管网的研究动态 |
2.3.1 国外雨水管网的研究动态 |
2.3.2 国内雨水管网的研究动态 |
2.3.3 小结 |
2.4 国内外可持续雨洪管理相关决策指标研究动态 |
2.4.1 国外相关决策指标研究动态 |
2.4.2 国内相关决策指标研究动态 |
2.4.3 小结 |
2.5 可持续雨洪管理下绿地和雨水管网协同优化研究动态 |
2.6 国内外案例研究 |
2.6.1 国外案例研究 |
2.6.2 国内案例研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可持续雨洪管理的绿地和城市雨水管网协同优化设计研究 |
3.1 城市绿地和雨水管网关系及其水文过程 |
3.1.1 雨水的水文过程 |
3.1.2 雨水管网与城市绿地的关系 |
3.2 城市建成区绿地和雨水管网的特点 |
3.3 优化设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 |
3.3.1 优化设计的可能性分析 |
3.3.2 优化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
3.4 城市绿地和雨水管网优化设计方法 |
3.4.1 城市绿地优化设计方法 |
3.4.2 城市雨水管网优化设计方法 |
3.5 可持续雨洪管理常见措施及其分类 |
3.5.1 雨洪措施的分类 |
3.5.2 常见可持续雨洪管理措施 |
3.6 可持续雨洪管理下绿地和雨水管网协同优化设计思路 |
3.6.1 优化设计的构成要素分析 |
3.6.2 协同优化设计思路 |
第四章 可持续雨洪管理绿地和雨水管网协同优化设计决策指标体系构建和权重计算 |
4.1 层次分析法 |
4.2 指标体系构建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及操作流程 |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内容 |
4.2.2 原则、方法和操作流程 |
4.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1 相关资料的选择 |
4.3.2 一级指标的构建 |
4.3.3 二级指标的构建 |
4.3.4 小结 |
4.4 二级指标项的评估方法 |
4.4.1 对雨洪的可持续管理A |
4.4.2 工程建设B |
4.4.3 成本和经济效益C |
4.4.4 生态效益D |
4.4.5 社会和文化效益E |
4.5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4.5.1 权重的概念及相关界定 |
4.5.2 权重的计算 |
4.5.3 权重计算结果 |
4.5.4 权重结果分析 |
4.5.4.1 一级指标项权重分析 |
4.5.4.2 二级指标的权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持续雨洪管理绿地和雨水管网协同优化设计决策指标体系的应用 |
5.1 成都市概况 |
5.1.1 气候特点 |
5.1.2 地质地貌特点 |
5.1.3 降雨数据情况 |
5.2 成都市腾飞大道片区概况 |
5.2.1 区位及用地现状 |
5.2.2 现状绿地和雨水管网研究 |
5.2.3 针对现状的设计要素分析 |
5.2.4 利用XPSWMM进行雨洪风险评估 |
5.2.5 主要问题及设计原则研究 |
5.3 可持续雨洪管理绿地和雨水管网协同优化设计方案研究 |
5.3.1 方案一研究分析 |
5.3.2 方案二研究分析 |
5.3.3 方案三研究分析 |
5.3.4 指标决策体系针对方案的单项指标计算 |
5.3.5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5.3.6 指标决策体系针对方案的指标结果评价 |
5.4 针对方案提出的优化改进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思考及未来展望 |
6.1 研究总结、思考 |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城市污水处理厂环境守法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论文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环境守法 |
2.1.1 环境守法概述 |
2.1.2 环境守法相关理论 |
2.1.3 环境守法方法及途径 |
2.1.4 环境守法工作程序 |
2.2 守法技术体系概述 |
2.2.1 法律法规及法律义务 |
2.2.2 水质水量异常 |
2.2.3 非正常运行 |
2.2.4 环境守法技术要点 |
2.3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环境守法 |
2.3.1 清洁生产概述 |
2.3.2 循环经济概述 |
2.3.3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环境守法 |
2.4 城市污水处理厂概况 |
2.4.1 国外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发展 |
2.4.2 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发展 |
2.4.3 城市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方法 |
2.4.4 城市污水处理厂国内发展前景 |
第3章 城市污水处理厂环境守法技术体系研究方法 |
3.1 环境守法导则 |
3.2 构建 AHP 环境守法技术体系综合评价模型 |
3.2.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3.2.2 构建 AHP 综合评价模型 |
3.3 层次分析法(AHP) |
3.3.1 AHP 概述 |
3.3.2 基本原理与步骤 |
第4章 城市污水处理厂环境守法技术体系研究 |
4.1 城市污水处理厂典型处理工艺分析 |
4.1.1 典型污水处理工艺及产污环节 |
4.1.2 “三废”控制措施 |
4.2 城市污水处理厂守法技术体系研究 |
4.2.1 守法技术体系影响因素的筛选 |
4.2.2 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
4.2.3 确定一级指标权重 |
4.2.4 确定二级指标权重 |
4.2.5 层次总排序 |
4.3 城市污水处理厂非正常运行研究 |
4.3.1 非正常运行现象及原因 |
4.3.2 非正常运行应对措施 |
第5章 构建城市污水处理厂环境守法导则 |
5.1 环境守法导则框架 |
5.1.1 守法工作依据 |
5.1.2 选址及准入要求 |
5.1.3 建设阶段环境守法要点 |
5.1.4 运行阶段环境守法要点 |
5.1.5 环境应急及风险防控 |
5.1.6 环保管理的自评完善 |
5.2 模型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存在的问题 |
6.4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美孚液化天然气船建造项目环境监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背景概述 |
1.1 环境监理的产生及发展情况 |
1.1.1 环境监理的产生 |
1.1.2 环境监理发展路线图 |
1.2 环境监理的概念与目的 |
1.2.1 概念和监理内容 |
1.2.2 环境监理的目的 |
1.3 LNG项目环境监理定义与意义 |
1.3.1 LNG项目环境监理定义 |
1.3.2 LNG项目环境监理的意义 |
1.4 LNG项目环境监理与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异同点 |
1.5 LNG项目环境监理与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 |
1.6 LNG项目HSE监理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1.7 LNG项目HSE监理与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
1.8 国内外LNG项目环境监理对比分析 |
第2章 LNG项目环境监理的目的、内容、范围、原则和框架 |
2.1 LNG项目简介 |
2.2 LNG项目环境监理的目的 |
2.3 LNG项目环境监理的范围与时段 |
2.3.1 LNG项目监理的主要范围 |
2.3.2 LNG项目建设监理时段 |
2.4 LNG项目环境监理的原则 |
2.5 LNG项目环境监理的依据 |
2.6 LNG项目环境监理的各个阶段主要内容 |
2.7 LNG项目环境监理的框架与主要流程 |
第3章 项目组的资源、人员与责任 |
3.1 项目的责任约束 |
3.1.1 项目的合同和自愿性协议 |
3.1.2 相关法律法律、标准和规定获取和识别 |
3.1.3 项目的前期论证与审查 |
3.2 项目的生产和环境资源 |
3.2.1 项目的生产计划和主要环境监理节点 |
3.2.2 项目的生产、环保成本与预算 |
3.2.3 项目的主要生产设施设备和环境设施设备 |
3.3 项目组组成、作用及环境责任 |
3.3.1 项目监理成员的组成及责任 |
3.3.2 项目合同方和承包方责任 |
3.3.3 项目其他环境利益攸关方责任 |
第4章 项目环境监理工程分析与现状调查 |
4.1 工程分析简介 |
4.2 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
4.2.1 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 |
4.2.2 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 |
4.3 LNG项目工程分析要点举例 |
4.3.1 建造施工生产工艺流程与污染物排放 |
4.3.2 污染源强分析 |
4.3.3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
4.3.4 周围环境特征与环境敏感目标 |
4.4 项目环境影响现状调查与评价 |
4.4.1 环境影响现状调查与评价简介 |
4.4.2 举例分析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4.4.3 举例分析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4.4.4 举例分析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5章 项目的环境监理计划 |
5.1 项目环境监理计划编制原则与依据 |
5.2 项目环境监理计划内容与框架 |
5.3 项目环境方针的确立 |
5.4 项目环境监理计划主要内容介绍 |
5.4.1 项目环境目标指标体系的确立 |
5.4.2 项目相关人员及机构的环境责任 |
5.4.3 项目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 |
5.4.4 项目的培训、意识和能力 |
5.4.5 项目环境监理会议 |
5.4.6 运行控制 |
5.4.7 环境监测测量 |
5.4.8 环境监察检查 |
5.4.9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 |
5.4.10 环境事件事故 |
5.4.11 环境监督审核与评价 |
5.4.12 文件与记录管理 |
5.5 项目环境监理计划的审核 |
5.6 项目环境监理计划的颁发与环境管理手册的编制 |
第6章 项目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 |
6.1 项目环境影响识别 |
6.2 主要评价因子筛选 |
6.3 环境因素分析与评价 |
6.4 项目环境影响预测 |
6.4.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
6.4.2 水环境影响预测 |
6.4.3 声环境影响预测 |
第7章 项目的工程控制 |
7.1 污染工程控制原则 |
7.1.1 污染控制三角模式 |
7.1.2 污染总量控制原则 |
7.1.3 最优污染消减原则 |
7.1.4 资源的优化配置原则 |
7.1.5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
7.1.6 持续改进的原则 |
7.2 污染物排放的工程控制 |
7.2.1 废气排放控制 |
7.2.2 污水收集与排放控制 |
7.2.3 噪声控制 |
7.2.4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
7.2.5 其他污染控制 |
7.3 环保设施设备管理 |
第8章 项目的环境监测 |
8.1 项目环境执行标准 |
8.2 项目环境监测方案 |
8.2.1 工况监督 |
8.2.2 监测布点与采样 |
8.2.3 分析与实验方法 |
8.3 监测质量保证 |
8.3.1 人员和设备保证 |
8.3.2 水质监测质量保证 |
8.3.3 气体监测质量保证 |
8.3.4 噪声监测质量保证 |
8.3.5 固废监测质量保证 |
8.4 环境监测设备与仪器 |
8.5 项目环境监测报告 |
第9章 环境事故事件 |
9.1 环境事故的分类及法律责任 |
9.1.1 环境事故的分类及定义 |
9.1.2 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法律责任 |
9.2 环境事故的报告 |
9.3 环境事件事故的调查分析 |
9.4 环境事件事故的处置 |
第10章 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反应 |
10.1 环境事故应急管理 |
10.2 环境事故的应急响应程序 |
10.3 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 |
10.4 环境污染的事后评估和善后处置 |
10.4.1 事后评估 |
10.4.2 善后处置 |
第11章 项目环境竣工验收 |
11.1 项目环境竣工验收概述 |
11.1.1 定义 |
11.1.2 验收依据和原则 |
11.1.3 验收的重点 |
11.2 项目环境竣工验收调查 |
11.2.1 验收调查程序与技术要求 |
11.2.2 验收调查报告主要内容 |
11.3 项目环境竣工验收监测 |
11.3.1 验收监测程序与技术要求 |
11.3.2 验收监测报告主要内容 |
结论及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高速铁路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方案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铁路建设概况 |
1.1.2 铁路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问题突出 |
1.1.3 铁路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的提出 |
1.2 环境监理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施工期环境监理的依据和内容 |
2.1 环境监理 |
2.1.1 监理 |
2.1.2 环境监理 |
2.2 环境监理的工作依据 |
2.2.1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是实施环境监理的重要依据 |
2.2.2 工程设计和招标文件中的环保条款 |
2.2.3 工程环境监理的法律基础 |
2.3 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范围 |
2.3.1 环境监理的工作范围 |
2.3.2 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 |
2.4 环境监理的工作程序 |
2.4.1 施工准备阶段 |
2.4.2 施工阶段 |
2.4.3 交工及缺陷责任期阶段 |
2.5 环境监理机构组成形式 |
2.5.1 直线制项目监理机构 |
2.5.2 职能制项目监理机构 |
2.5.3 直线职能制项目监理机构 |
2.5.4 矩阵制项目监理机构形式 |
2.6 施工期环境监理要点 |
2.6.1 目标控制 |
2.6.2 组织协调 |
2.6.3 信息管理 |
第3章 高速铁路工程实例概况 |
3.1 西南某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基本概况 |
3.2 西南某铁路客运专线工程环评及水保概况 |
3.2.1 环评主要内容 |
3.2.2 环评批复及摘要 |
3.2.3 水保批复摘要 |
3.3 项目主要环境保护措施设计 |
第4章 高速铁路工程环境监理方案 |
4.1 环境监理工作范围 |
4.2 环境监理工作时段 |
4.3 环境监理工作内容 |
4.4 环境监理机构设置 |
4.5 环境监理工作程序 |
4.6 环境监理工作制度及保证措施 |
4.6.1 环境监理工作制度 |
4.6.2 施工现场巡视制度 |
4.6.3 工作记录制度 |
4.6.4 函件来往制度 |
4.6.5 培训制度 |
4.6.6 报告制度 |
4.7 环境监理质量保证措施 |
4.8 环境监理管理保证措施 |
4.9 环保质量控制的方法 |
4.9.1 事前控制 |
4.9.2 事中控制 |
4.9.3 事后控制 |
4.9.4 其他问题 |
4.10 环境监理工作要点 |
4.10.1 环境监理工作标准 |
4.10.2 环境监理工作要点 |
4.10.3 环保工程建设情况监理工作要点 |
4.11 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前期工作要点(二)——现场调研、方案选比、推荐方案、工程设计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D]. 杨文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山地城市雨水径流与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 沈月. 重庆大学, 2019(01)
- [3]夏热冬冷地区大学绿色校园改造适宜性技术研究[D]. 金高屹.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4]基于再谈判的PPP长期合同研究[D]. 高天. 天津理工大学, 2019(08)
- [5]H市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D]. 马利英.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6]连云港开发区中德产业园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D]. 吴琼芳.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7]可持续雨洪管理下绿地和雨水管网协同优化决策指标研究[D]. 李光晖.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5)
- [8]城市污水处理厂环境守法技术体系研究[D]. 王默. 武汉工程大学, 2014(03)
- [9]美孚液化天然气船建造项目环境监理[D]. 谷川. 大连海事大学, 2014(10)
- [10]高速铁路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方案探析[D]. 徐亮.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