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试验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试验

一、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兰[1](2020)在《低渗透油藏定向激活石油烃降解菌及其采油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原油在世界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进程中继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低渗透油藏的不断开发,提高油藏采收率的难度要求开发一种替代的、经济有效的原油开采工艺。微生物采油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经济、环保的三次采油技术。本论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低渗透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及特征,采用宏基因组学从微观方面研究了微生物降解原油的机理,建立了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石油烃降解菌芽孢杆菌属的定向激活营养体系,并将这一成果应用于低渗透油藏矿场现场试验。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从低渗透油藏采出液中筛选得到2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HF;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XH),且这些功能菌均能在兼性厌氧条件下生长代谢产生大量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分别将培养基表面张力降至34.00m N/m和34.63 m N/m,其最优生长p H(6~9)、矿化度(10 g/L~50 g/L)、温度(30~40℃),具有广泛的油藏环境适应性,最终选定兼性厌氧菌XH、HF作为后续研究的目标菌株。(2)研制了低渗透油藏石油烃降解菌芽孢杆菌属的定向激活营养体系。最佳配方为:原油为2 wt%;氮源Na NO3:(NH4)2SO4=2:1 0.8%;磷源KH2PO4:Na H2PO4=5:2 1.4%;酵母粉0.06%;微量元素1000:1(Zn SO4 0.3%,Ca Cl20.25%,Cu SO4 0.25%,Mg SO4·7H2O 0.15%)。同时实验发现激活后的功能菌对原油整体降解率为33.5%,正构烷烃的生物降解程度在53~75%之间,环烷烃的生物降解程度在67~75%之间;微生物群落优势菌属由Arcobacter经过6次营养体系不断刺激转接培养最终转变为Bacillus。(3)多次转接培养过程中对油滴粒径进行统计,油滴尺寸分布表明,大多数油滴的尺寸在2至15μm之间。在第一次转接培养后,粒径2~10μm的原油尺寸数量占比为69%,在第二次转接培养后,粒径2~10μm的原油尺寸数量占比为39%,在第三次至第六次转接后,粒径2~10μm的原油尺寸数量占比分别逐渐增大到52%、65%、75%和80%。油滴尺寸分布结果表明,细菌群落优势菌属的组成变化有利于原油乳化的变化。(4)生物降解前后原油中O1、N1O1、和N1O2类杂原子化合物的总丰度没有显着变化。生物降解后,杂原子类N1的丰度降低,相应的DBE的丰度也降低。相反,在生物降解后,由于生物降解过程中的氧化反应,O2类中的每一个DBE的总丰度和每一个DBE都增加。O2的分布可用于定性评价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5)石油烃降解功能菌宏基因组学研究,本研究采用Illumina PE150测序平台测序得到,石油烃降解微生物蛋白质主要集中六大分类单元,分别为C分类单元能量生产和转换,E分类单元氨基酸转运和代谢,G分类单元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K分类单元转录,P分类单元无机离子转运和代谢,S分类单元功能位置等,分别占5.03%、7.52%、5.78%、6.23%、6.33%、25.5%。新陈代谢中碳氢化合物的代谢基因数高达5625个,占新陈代谢的21.98%;氨基酸代谢基因数为4897个,占整个新陈代谢的19.13%。单加氧酶(alkm,EC:1.14.15.3)、醇脱氢酶(ADH,EC:1.1.1.1)、醛脱氢酶(ALDH,EC:1.2.1.3)在石油烃降解中很重要,在该石油烃降解菌中对应的基因编码数量分别为3、56及35个。综合以上酶、基因等,可能是该石油烃降解菌能够被无机盐离子激活且降解原油中碳氢化合物的原因。(6)玻璃微观刻蚀模型试验,考察了微生物、微生物复配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微生物复配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驱替后,原油的采收率、残油率及剩余原油的分布状态。微生物对剩余原油有分裂作用,可以将剩余原油分裂为小的、更容易驱替出孔道的小油滴,原油采收率接近91.4%;微生物复合槐糖脂表面活性剂进一步提高剩余原油的乳化现象,在微生物驱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2.6%;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不仅可以使原油剥离下来,而且进一步分裂原油为更小的油滴,使接近99%的原油驱替出来,较微生物驱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8.4%左右,在微生物复合槐糖脂驱油的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5%左右。(7)新疆低渗透油藏克拉玛依油田二东区块开展了2注10采的微生物驱现场试验(石油烃降解菌+营养剂注入)。微生物驱现场试验10口采油井均有效果,其中T20248和T20371,T20427和T20421,双向受效井T20422和T20247增油效果尤其显着。T20248月产油由最初的14 t最高增加到276.8 t,T20371月产油量由最初的17 t最高增加到187.86 t,T20427月产油量由最初的47 t最高增加到224.12t,T20421月产油量由最初的48 t最高增加到179.27 t,双向受效井T20422月产油量由最初的34 t最高增加到119.21 t,T20247月产油量由最初的14 t最高增加到101.5 t。整个实验井组产油量5个月增加了1500 t左右(未扣除递减的15%)。

岳庆友,宋力,潘一,王月超,杨双春[2](2017)在《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微生物驱油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进展,其优势有含水率下降和产油量增加、原油物性改善、残余油饱和度减小。但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应用中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在微生物驱油与压裂等技术的结合、机理研究、监测等方面,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史维娜[3](2016)在《试析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的应用》文中认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不仅是我国油气开采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更是国际上油气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机理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范围。

李雪[4](2014)在《微生物驱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技术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石油勘探规模的不断增大,我国巨型整装特大型油田越来越少,而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了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石油工业开发建设的目标逐渐转向低产、低压、低渗透油田。如何应用新技术提高此类油田的采收率,成为当前急需攻关的重要课题。微生物采油技术作为三次采油的一种重要手段,因其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强、工艺简单、对产层无伤害和无环境问题等优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尤其适用于常规水驱后油藏的强化采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子北涧峪岔油田的油藏特征,与中外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油藏的筛选标准和已实施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区块的油藏条件进行对比;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以数值模拟为手段,探讨了现场微生物驱油方案的合理浓度、注入量及注入方式等,并从中优选出最具可行性的方案,进行了微生物改善水驱效果的论证与预测;同时,在子北涧浴岔油田开展微生物驱油现场初步试验,初步探讨了微生物驱油技术对该油田的适应性,并通过现场试验结果证实了微生物驱油提高涧峪岔油田采收率的可行性。

东长玉,韩卫东,王玉堂[5](2013)在《浅析微生物采油技术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微生物采油技术成为了微生物方向研究的热点。微生物采油技术的进步将给作为不可资源的石油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突破。本文解释了微生物采油的涵义,分析了微生物采油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对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机理进行了阐述,最后探究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邓丽萍[6](2013)在《安塞油田化子坪油区长6油层组MEOR技术菌种优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简称MEOR)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自身活动及其代谢产物(包括生物气、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有机酸等)作用于油层流体和油藏岩石孔隙表面,提高原油的流动性、改善油水界面状况从而提高采收率的技术。MEOR是继传统的热力驱、化学驱、注气驱之后的第四大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与其他三次采油技术的方法相比,微生物采油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工艺简单、投资少、费用低、不损伤油层且无污染的特点。安塞油田化子坪油区长6油层组,储层的物性差、油藏压力系数低、自然能量不足、采出程度低、传统采油技术开采困难,微生物采油技术为进一步的开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本论文采取梯度稀释涂布、平板划线分离的方法从化子坪油区化208井的原油、地层水及油泥中分离纯化出14株细菌和11株真菌,通过菌种初筛和复筛后,挑选出真菌和兼性厌氧的细菌各一株。并对这两株菌种的油藏适应性进行评价,以保证菌种能在储层环境中可以良好地生长。将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且能适应油藏环境的菌种与原油作用后,分析原油的物性(附着性、粘度)并采用气相色谱的方法测定原油组分的变化,用碎屑岩薄片观察菌种对微观孔隙通道中原油的清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菌种大部分在原油平板上生长良好,但在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菌种的生长量差异性大,其中GC3和G1菌种生长良好。在后续的评价中,两株菌种均能适应油藏的环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原油的粘度,可以使培养液的pH下降,处理后的原油经过气相色谱分析其中的轻质组分明显增加。通过16SrDNA测序技术确定GC3菌种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tequilensis,同源性达到99.93%。本论文的研究在于有针对性地筛选安塞油田化子坪油区长6油层组的高效采油菌种,为今后的矿场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冯巧荣[7](2013)在《高温高压微生物驱油模拟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原油微生物作用前后渗流特征和原油组成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微生物在多孔介质驱油过程中会对油水相对渗透率产生影响,进而改善原油采收率。对微生物作用前后原油组分变化的深入分析可以反映出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对原油的作用,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微生物采油机理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微生物驱油过程及后续水驱油的多相渗流规律和驱油机理的认识,本文采用非稳态法测得了胜利油田清河采油厂油减条件下(温度50℃和压力15MPa)注微生物(本源菌和本源菌+GS1)前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对比分析了注微生物前后岩芯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与注微生物前相比,注入微生物之后岩芯的束缚水饱和度增大,残余油饱和度明显减小,而岩芯的绝对渗透率变化不大;等渗点明显右移,含水上升率明显减缓。通过TLC/FID薄层色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色质联用分析、对激活前后得到胜利油田、大庆油田共7组样品进行分析表征。原油中四组分以饱和烃和芳香烃为主,微生物作用后各组分含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清河原油检测结果显示:外源菌GS1有利于原油中其它组分像饱和烃转化;Pr/Ph值、Pr/nC17值、Ph/nC18值的增大,说明入本源菌和外源菌GS1对清河原油具有较强的降解作用,尤其是外源菌GS1。∑nC21-/∑nC22+值的增大、主碳峰的左移,说明本源菌和外源菌GS1可以有效降解清河原油的长链正构烷烃。大庆原油检测结果显示:在不同激活剂的作用下,四组分含量变化趋势相同。Pr/Ph值、Pr/nC17值和Ph/nC18值的小幅增加,说明微生物对原油的作用程度较弱.∑nc21-/∑nC22+值的减小,说明原油中长链正构烷烃相对含量增加,尤其是在②号和③号激活剂的作用下。主峰碳的右移进一步说明原油中长链正构烷烃相对含量的增加。芳烃化合物中萘系列和菲系列的变化较为明显,其次联苯系列化合物也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同时杂环芳烃,如清河原油中的二苯并呋喃发生了一定量的降解。

张维强[8](2013)在《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高新技术渗透并应用到石油开采工业。石油微生物学就是微生物学与油田开发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型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石油烃的微生物降解、油藏微生物学、生物聚合物与生物表面活性剂、石油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等。其中,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则是该学科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

阿热斯郎·牙生,买尔哈巴·阿扎提[9](2012)在《微生物采油技术机理及发展动态》文中研究指明经过70多年的发展,微生物采油技术已经成为继热力驱、化学驱、聚合物驱之后的第4种提高采收率的新的"三采"技术,我国的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上世纪末得到了迅猛发展,本文介绍了微生物采油技术机理以及我国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现状,并对其前景做了展望。

韩世庆,程远忠,安振月,姚瑞香,车正家,李红,李绘春[10](2012)在《微生物复合降黏技术在底水稠油油藏开发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文中首次提出在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中采用微生物复合降黏技术。该技术是一项针对采取水平井开发但采出程度仍然较低的稠油油藏提出了的综合技术,解决了单一微生物采油效率较低的问题。在BQ油田B64断块馆三3油组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B28KH井运用该技术后,油井原油黏度有效降低,综合含水下降,单井产量明显上升。该技术先导实验的成功,为提高同类稠油油藏,特别是采用水平井生产、底水活跃、隔夹层不发育的稠油油藏的开发,找到了一种新方法。

二、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低渗透油藏定向激活石油烃降解菌及其采油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低渗透油藏概述
        1.1.1 低渗透油藏分类及特点
        1.1.2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现状
        1.1.3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
    1.2 低渗透油藏微生物采油技术
        1.2.1 微生物采油技术分类
        1.2.2 微生物采油技术优势
        1.2.3 微生物采油技术原理
    1.3 低渗透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
        1.3.1 低渗透油藏功能菌群落结构的形成
        1.3.2 低渗透油藏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
        1.3.3 低渗透油藏微生物群落及功能菌研究的意义
        1.3.4 低渗透油藏内源微生物采油机理
        1.3.5 低渗透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1.3.6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1.4 低渗透油藏内源功能微生物激活剂研究现状
        1.4.1 低渗透油藏内源功能微生物采油技术优势
        1.4.2 低渗透油藏内源功能微生物激活剂研究
    1.5 石油烃降解菌的研究进展
        1.5.1 石油烃降解菌
        1.5.2 不同环境因素对石油烃降解菌生长的影响
        1.5.3 石油烃降解菌对原油的降解
    1.6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存在问题
        1.6.3 研究内容
        1.6.4 技术设计路线
第2章 低渗透油藏采油功能菌的筛选、评价及分类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2 功能菌菌株的富集筛选、分离纯化及保存
        2.2.3 功能菌菌种性能评价
        2.2.4 功能菌环境适应性评价
        2.2.5 功能菌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功能菌菌株富集培养及纯化分离
        2.3.2 功能菌穿刺培养
        2.3.3 功能菌菌株原油乳化性能
        2.3.4 pH对功能菌生长的影响
        2.3.5 矿化度对功能菌生长的影响
        2.3.6 温度对功能菌生长的影响
        2.3.7 功能菌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渗透油藏采出水分析及内源微生物营养激活剂筛选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3.2.3 低渗透油藏矿化度及离子组成分析
        3.2.4 低渗透油藏地层水DNA提取
        3.2.5 低渗透油藏内功能菌群分析
        3.2.6 低渗透油藏微生物群落高通量测序
        3.2.7 低渗透油藏内源微生物营养激活体系的筛选与优化
        3.2.8 气相质谱联用(GC-MS)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地层水理化性质分析
        3.3.2 低渗透油藏内源微生物生态特征分析
        3.3.3 低渗透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高通量测序与分析
        3.3.4 低渗透油藏营养物质的筛选及单因素实验
        3.3.5 低渗透油藏激活后内源微生物功能菌变化
        3.3.6 低渗透油藏激活后微生物群落变化
        3.3.7 低渗透油藏激活前后原油正构烷烃(GC-MS)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渗透油藏定向激活石油烃降解菌芽孢杆菌属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2.2 多代转接培养体系构建
        4.2.3 实验方法
        4.2.4 原油四组分分析
        4.2.5 原油红外分析
        4.2.6 原油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ESI FT-ICR MS)分析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次转接培养过程中总菌浓
        4.3.2 多次转接培养过程中微生物HDB和 SRB菌群浓度的变化
        4.3.3 多次转接培养过程中培养液p H变化
        4.3.4 定向多次转接培养过程中培养液表面张力变化
        4.3.5 限氧多次转接培养过程中乳化原油粒径分布
        4.3.6 限氧多次转接培养后原油降解(GC-MS)
        4.3.7 限氧多次转接培养后原油降解高分辨解析
        4.3.8 限氧多次转接培养后原油降解红外分析
        4.3.9 限氧多次转接培养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油烃降解功能菌的宏基因组学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2.2 样品DNA提取及检测
        5.2.3 测序及信息分析流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数据质控
        5.3.2 数据组装
        5.3.3 基因预测
        5.3.4 功能数据库注释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观可视化物理模型驱油实验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6.2.2 玻璃刻蚀微观模型制备
        6.2.3 微观驱油试验流程
        6.2.4 微观剩余油采收率计算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及形态
        6.3.2 微生物驱油剩余油分布及形态
        6.3.3 槐糖脂复配微生物驱油后剩余油分布及形态
        6.3.4 纳米颗粒复配微生物后剩余油分布及形态
        6.3.5 驱油过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低渗透油藏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
    7.1 引言
    7.2 油藏概况及开发状况
        7.2.1 油藏概况
        7.2.2 开发状况
        7.2.3 微生物采油方案设计
    7.3 现场试验实施
        7.3.1 微生物采油试验井组确定
        7.3.2 微生物采油油藏方案设计
        7.3.3 微生物采油工艺设计
        7.3.4 微生物现场采油效果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原理与研究近况
    1.1 微生物驱油原理
    1.2 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近况
        1.2.1 微生物驱油技术在国外的研究进展
        1.2.2 微生物驱油技术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2 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应用现状
    2.1 含水率下降产油量增加
    2.2 原油物性改善
    2.3 残余油饱和度减小
3 结束语

(3)试析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采油机理
2存在的问题
3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的应用——以大庆油田为例
4 结语

(4)微生物驱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技术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低渗透油藏特征及其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现状
    1.3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理论研究
    2.1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其驱油机理
    2.2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优势及特点
    2.3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
    2.4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现况及发展前景
    2.5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条件
    2.6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矿场应用
第三章 子北涧峪岔长 2 油藏储层渗流特征分析
    3.1 涧峪岔油田基本情况
    3.2 油田勘探开发历程
    3.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4 相对渗透率与水驱油特征
    3.5 岩石表面润湿性与储层敏感性特征
第四章 子北涧峪岔长 2 油藏精细地质描述
    4.1 小层划分与对比
    4.2 构造特征
    4.3 沉积相特征
    4.4 砂体展布规律
    4.5 储层“四性”关系及物性下限研究
    4.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及综合评价
第五章 涧峪岔油田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可行性与优化研究
    5.1 涧峪岔油田开展微生物驱的必要性
    5.2 微生物驱油藏地质特征及技术适应性
    5.3 微生物调驱室内研究
    5.4 微生物驱数值模拟参数优化及效果预测
第六章 现场初步试验效果评价
    6.1 试验区施工部署
    6.2 现场试验效果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5)浅析微生物采油技术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采油技术概述
    1.1 微生物采油的涵义及分类
    1.2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 微生物采油技术机理
    2.1 微生物改变原油结构
    2.2 微生物改变驱油环境
3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方法及优缺点
    3.1 微生物采油技术方法
    3.2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优缺点
        3.2.1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优点
        3.2.2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缺点
4 结论

(6)安塞油田化子坪油区长6油层组MEOR技术菌种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概述
    2.1 微生物采油的作用机理
        2.1.1 直接作用
        2.1.2 间接作用
    2.2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2.2.1 微生物单井吞吐技术
        2.2.2 微生物驱油技术
        2.2.3 微生物清蜡技术
        2.2.4 微生物调剖技术
    2.3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优点
    2.4 MEOR 技术应用的油藏筛选标准
    2.5 微生物采油在低渗透油田中的应用
    2.6 采油微生物筛选的原则与方法
        2.6.1 筛选原则
        2.6.2 菌种筛选方法与步骤
第三章 化子坪油区油藏地质概况
    3.1 地质构造特征
        3.1.1 构造特征
        3.1.2 地层特征
    3.2 储层特征及评价
        3.2.1 岩石学特征
        3.2.2 孔隙结构特征
        3.2.3 物性特征
        3.2.4 流体性质
        3.2.5 渗流特征
        3.2.6 油藏温压系统及其评价
第四章 提高采收率菌种的筛分与鉴定
    4.1 试验材料
        4.1.1 样品来源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1.4 培养基配方
    4.2 菌种的分离纯化
        4.2.1 培养基的制备
        4.2.2 菌种的富集
        4.2.3 菌种分离
        4.2.4 菌种纯化
    4.3 菌种的筛选
        4.3.1 菌种初筛
        4.3.2 菌种复筛
    4.4 菌种对油藏的适应性
        4.4.1 温度的适应性
        4.4.2 pH 适应性
        4.4.3 矿化度适应性
    4.5 菌种鉴定
        4.5.1 菌种的形态观察
        4.5.2 16SrDNA 序列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采油微生物的性能评价及机理分析
    5.1 试验仪器和材料
        5.1.1 试验仪器
        5.1.2 试验材料
    5.2 性能评价
        5.2.1 原油粘度的变化
        5.2.2 培养液 pH 的变化
        5.2.3 原油组分的变化
        5.2.4 菌体对孔隙通道的作用
    5.3 GC3、G1 菌种作用机理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温高压微生物驱油模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采油发展概况
        1.1.1 微生物采油技术原理
        1.1.2 国外微生物采油的发展
        1.1.3 国内微生物采油的发展
        1.1.4 微生物驱油技术存在的问题
    1.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温高压微生物驱油模拟实验
    2.1 驱油菌的筛选与培养
        2.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1.2 激活剂的配置
        2.1.3 外源驱油菌
        2.1.4 本源菌的激活
        2.1.5 驱油菌的复配
    2.2 微生物驱油模拟实验
        2.2.1 实验仪器与样品
        2.2.2 实验装置与过程
        2.2.3 实验结果
        2.2.4 样品处理
    2.3 岩芯渗流实验
        2.3.1 实验方案
        2.3.2 实验原理
        2.3.3 实验装置与步骤
        2.3.4 实验数据记录
    2.4 原油组分检测实验
        2.4.1 实验仪器与样品
        2.4.2 实验方法
第三章 微生物驱对渗流的影响
    3.1 引言
        3.1.1 绝对渗透率
        3.1.2 相对渗透率
    3.2 微生物驱对渗流的影响
        3.2.1 束缚水饱和度变化特征
        3.2.2 残余油饱和度的变化特征
        3.2.3 绝对渗透率的变化特征
        3.2.4 相对渗透率的变化特征
    3.3 小结
第四章 微生物降解作用
    4.1 样品来源
    4.2 检测结果与讨论
        4.2.1 原油四组分分析
        4.2.2 气相色谱检测
        4.2.3 原油的饱和烃组成变化
        4.2.4 芳香烃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
        4.2.5 原油的芳香烃组成的变化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8)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相关概念
2 国内外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
    2.1 国外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
    2.2 国内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
3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种类
    3.1 地上微生物采油技术
        3.1.1 微生物多糖
        3.1.2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与乳化剂
    3.2 地下微生物采油技术
4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
    4.1 解堵
        4.1.1 解堵机理
        4.1.2 解堵试验
        4.1.3 结论
    4.2 驱油
        4.2.1 驱油机理
        4.2.2 区块微生物驱油试验
        4.2.3 整体注采效果分析
        4.2.4 结论
5 结语

(9)微生物采油技术机理及发展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采油技术机理
    1.1 微生物改变原油组成, 使其变成低粘度原油
    1.2 微生物改变驱油环境
    1.3 微生物的直接作用
2 国内研究进展
3 我国微生物采油的主要技术
4 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展望

(10)微生物复合降黏技术在底水稠油油藏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地质概况及开发史
2 微生物复合降黏机理
3 室内实验
    3.1 内源微生物筛选与特性分析
        3.1.1 菌株形貌
        3.1.2 菌种特性
    3.2 选择性激活剂的筛选
    3.3 微生物代谢物评价
        3.3.1 菌作用前后原油表面张力
        3.3.2 原油黏度
    3.4 复合降黏剂实验分析
4 实施效果
    4.1 产油及含水率变化
    4.2 原油黏度变化
    4.3 红外光谱分析
    4.4 挥发性脂肪酸质量浓度分析
    4.5 微生物多样性调查
5 结论

四、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渗透油藏定向激活石油烃降解菌及其采油机理研究[D]. 李海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2]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J]. 岳庆友,宋力,潘一,王月超,杨双春. 应用化工, 2017(03)
  • [3]试析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的应用[J]. 史维娜. 化工管理, 2016(02)
  • [4]微生物驱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技术可行性研究[D]. 李雪.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5)
  • [5]浅析微生物采油技术及发展趋势[J]. 东长玉,韩卫东,王玉堂.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13)
  • [6]安塞油田化子坪油区长6油层组MEOR技术菌种优选研究[D]. 邓丽萍. 长安大学, 2013(05)
  • [7]高温高压微生物驱油模拟实验研究[D]. 冯巧荣.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8)
  • [8]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张维强. 通讯世界, 2013(03)
  • [9]微生物采油技术机理及发展动态[J]. 阿热斯郎·牙生,买尔哈巴·阿扎提.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16)
  • [10]微生物复合降黏技术在底水稠油油藏开发中的应用[J]. 韩世庆,程远忠,安振月,姚瑞香,车正家,李红,李绘春. 断块油气田, 2012(S1)

标签:;  ;  ;  ;  ;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