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种质库种子干燥处理技术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金星,屠德鹏,寇建村,冯葆昌,杜建材[1](2016)在《干燥温度对禾本科牧草种子脱水速率和发芽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掌握入库前不同干燥温度对禾本科牧草种子的干燥效果,对14种禾本科牧草种子在湿度15±3%、温度分别为15±2℃和21±2℃条件下进行连续干燥,研究不同干燥温度下种子的脱水速率和发芽率。结果表明:(1)在温度15±2℃条件下干燥11d后,只有巴哈雀稗种子含水量降至7%以下,达到入库标准;而在温度21±2℃条件下干燥,除匍匐翦股颖、披碱草和小黑麦外,其余11种牧草种子含水量均达到7%以下;(2)在两个温度下干燥后,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匍匐翦股颖发芽率显着降低(P<0.05),狗牙根、小黑麦、燕麦的发芽率变化不一,其余8种牧草种子发芽率干燥前后无显着变化。综合考虑,巴哈雀稗应在15±2℃干燥,冰草、多花黑麦草、高羊茅、紫羊茅、狗牙根、狼尾草、鸭茅应在21±2℃干燥,其余供试牧草的种子干燥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马金星,屠德鹏,寇建村,刘芳[2](2016)在《干燥温度对豆科牧草种子脱水速率和发芽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入库保存前,以相对湿度(15±3)%,温度(15±2)和(21±2)℃分别对23种豆科牧草种子进行干燥,以掌握不同的干燥温度对种子脱水速率和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11d后,在(15±2)℃的干燥温度下,14种种子含水量降至7%以下的入库标准,而在(21±2)℃的干燥温度下,除小冠花外,其余种子含水量都达到了入库标准;2)(15±2)℃的干燥温度对11种牧草种子发芽率无显着影响,使6种牧草种子发芽率较干燥前显着升高,6种显着降低,而(21±2)℃的干燥温度对15种牧草种子发芽率无影响,使5种发芽率较干燥前显着升高,3种显着降低。综合考虑,对极易脱水的种子(白花灰叶豆、百脉根、红三叶、毛蔓豆、木豆、紫花苜蓿、沙打旺、有钩柱花草、葛藤、圭亚那柱花草)和易脱水种子(二色胡枝子、柠条、紫云英)应在(15±2)℃条件下进行干燥;对难脱水种子(白三叶、大翼豆、红豆草、箭斑三叶、箭筈豌豆、绛三叶、羊柴、硬皮豆、猪屎豆)应在(21±2)℃条件下进行干燥;对极难脱水的小冠花种子干燥温度还有待研究。
赵正楠,李子敬,卜艳华,王涛,王茂良,孙宏彦[3](2016)在《不同初始含水量的万寿菊种子干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2年收获的初始含水量为15%、20%、30%的万寿菊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初始含水量的万寿菊种子适宜的干燥条件,结果表明,初始含水量为15%、20%、30%的万寿菊种子在40℃分别干燥50min、80min、110min含水量即可下降至9.0%以下,达到国家一级种子含水量要求。
赵正楠,李子敬,卜燕华,王茂良,孙宏彦[4](2016)在《两种一串红种子干燥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明加热和干燥剂两种方法干燥不同初始含水量一串红种子的适宜条件。【方法】对干燥过程中种子含水量和干燥后种子发芽率的进行测定,设置不同的干燥温度,种子初始含水量,种子与变色硅胶质量比。【结果】结果表明初始含水量为15%的一串红种子适宜40℃干燥210 min;初始含水量20%的一串红种子适宜40℃干燥240 min;初始含水量不高于24.0%的一串红种子40℃干燥是安全的;初始含水量为30%的一串红种子在35℃干燥30 min,再在40℃干燥230 min。种子与变色硅胶质量比为1∶8,初始含水量15%、20%、30%的一串红种子分别需要干燥1 d、2 d、2 d含水量达到标准。【结论】上述研究对一串红种子采后处理机械化、标准化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周静,辛霞,尹广鹍,陈晓玲,张金梅,卢新雄[5](2014)在《大豆种子在不同气候区室温贮藏的适宜含水量与寿命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不同气候区室温贮藏的大豆种子适宜含水量与贮藏寿命的关系,将含水量为2.0%8.2%大豆种子置于西宁、哈尔滨、乌鲁木齐、北京、三亚和南昌6个不同气候类型地区贮藏15年,每年定期检测种子生活力,并计算种子贮藏寿命。结果表明:大豆种子含水量在干燥至3.5%的过程中,种子活力没有明显变化,而当种子含水量低于3.0%(含3.0%)时,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明显降低。大豆种子室温贮藏的适宜含水量范围为5.0%6.0%,其具有地域广适性。适宜含水量范围与贮藏地点的年均气温和0℃以上积温显着相关,年均气温和0℃以上年积温越高,适宜含水量范围越窄;反之,则越宽。种子在西宁和哈尔滨两地的安全保存年限分别为11和9年,寿命(半活期)则达12年以上。因此,通过将种子干燥至适宜含水量并铝箔袋密封包装,大豆种子可以在室温条件下达到中期保存(10年以上)的效果。
朱恩龙[6](2012)在《青豆种子热泵干燥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关键。干燥技术作为种子加工的重要环节是减少粮食损失、提高品质和农业收益的可靠技术保证。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干燥方法在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已日益受到限制,热泵干燥在节能降耗、提高干燥品质和操作可控性等方面技术优势突出,因此加强种子热泵干燥技术理论的研究已成为现代干燥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多学科交叉理论,对青豆种子热泵低温脱水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全文内容概括如下:(1)通过静态称重法测定了青豆种子在不同温度和水分活度下的等温线及类型,利用非线性回归方法确定了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模型的参数和等温线模型的拟合优度;研究了青豆种子吸附与解吸过程热量的变化规律,根据水分活度模型确定了热动力学参数净等量吸附与解吸热数值范围。(2)研究了含水率和升温速率对青豆种子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影响规律,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测试了青豆种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通过外推法确定了数学模型。(3)利用干燥试验台进行了青豆种子干燥特性的研究,确定了有效扩散系数范围和适于描述干燥特性的模型,采用饱和D试验法分析了连续干燥和缓苏干燥工艺中干燥因素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规律,得到了青豆种子发芽率同干燥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采用降维法分析了干燥因素对发芽率的影响规律,利用麦夸特和通用全局优化法得到了青豆种子优化干燥工艺。分析了连续干燥过程的酶促保卫系统中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对缓苏干燥过程的系统不同阶段的能耗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数值解。本文得到的相关结论,为青豆种子热泵干燥过程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许美玲,张晨东,李祥,顾宝红[7](2010)在《阴雨天采收的烟草蒴果干燥处理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烟草种子成熟期气温高、阴雨天气多,采收的烟草蒴果含水量大而极易发生霉变而影响种子活力的问题,采用不同温度的烘箱、小型种子吹晾台等对不同成熟度的烟草种子进行干燥处理,以挂在种子架上自然干燥的种子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种子的初始含水量和最终含水量随种子成熟度的提高而降低。干燥效果以小型种子吹晾台为最好,干燥箱常温鼓风干燥次之,35℃干燥箱和28℃干燥箱再其之,自然干燥最差。种子活力以黄熟果较高,成熟果次之,初熟果较低;不同品种间种子活力以62号最高,60号次之,63号最低;低温干燥箱和小型种子吹晾台处理的种子活力较高,35℃和28℃干燥箱次之,自然干燥的最低。各干燥处理均对提高烟草种子活力有利,对种子均无伤害。
胡群文[8](2009)在《延长水稻种子室温贮藏寿命的生物学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物种质资源是人类繁衍、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20世纪以来,由于人口增长、环境恶化以及新品种大量推广等原因,作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丢失严重。尽管低温种质库是目前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最有效途径,但由于低温种质库的建造、运转和维护费用巨大,阻碍了它在不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推广应用。为了更广泛有效地保存种质资源,迫切需要发展一种高效节能的种质保存新技术,即在室温或接近室温条件下(如20℃)就能够达到中期保存效果(≥10年)。为此,本研究以粳稻幸实和籼稻桂朝二号种子为材料,通过分析三亚、南昌、北京、西宁、乌鲁木齐、哈尔滨等6个室温贮藏点的11年种子生活力和活力测定数据,研究在各气候区地点室温条件下贮藏种子的适宜含水量及生活力下降的特征,并从膜结构和膜脂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性、同工酶谱和同工酶基因动态表达等方面,探讨适宜含水量下,延长种子贮藏寿命的生理生化及其分子机理,为种质资源室温贮藏技术走向实用提供科学理论与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当水稻种子含水量降至3.0%时种子会产生过度干燥损伤,导致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下降。该损伤在-18℃贮藏过程中没有呈现加重的趋势。辅以适当的回湿处理,可减轻损伤。籼稻桂朝二号种子耐干燥脱水能力强于粳稻幸实。2.水稻种子贮藏11年后,南昌和三亚两个贮藏地点的所有供试种子的发芽率都降至50%以下,而北京、西宁、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地含水量10.6%-4.5%种子发芽率仍高于50%。以保持种子寿命半活期作为种子贮藏适宜含水量评价指标,即能保持发芽率50%以上的含水量即为贮藏适宜含水量。粳稻幸实和籼稻桂朝二号在各贮藏地点生活力测定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种子适宜含水量上限和极差与贮藏地点年均温和≥0℃积温呈显着负相关,适宜含水量下限则与之呈显着正相关。水稻种子适宜含水量6.5%-5.0%具有地域的广适性。适宜含水量的种子寿命可大大延长,如未干燥含水量为10.6%的幸实种子,在南昌贮藏第3年时,种子发芽率降低至50%以下,第5年时,降为0%,而适宜含水量为5.5%的种子发芽率贮藏至第9年时仍可达56.3%。3.水稻种子在室温贮藏条件下,其存活曲线呈反S形,生活力丧失不是随时间等速下降。适宜含水量的种子与未干燥种子(含水量10.6%)和过度干燥种子(含水量3.0%)种子相比,其种子生活力快速下降阶段明显推迟,且下降较缓。年均温度都是5.7℃的西宁和乌鲁木齐两个贮藏点,西宁贮藏点的种子保持生活力效果要好于乌鲁木齐,这可能和西宁≥0℃积温较低有关。4.通过对南昌室温贮藏9年干种子和萌动胚、胚乳中的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及APX、CAT、GR和SOD等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种子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与水稻种子含水量和活力之间相关不显着。干种子胚中的APX、CAT、GR、SOD酶活性与生活力、活力无显着相关;萌动12小时种子胚中APX、CAT酶活性与生活力显着相关,GR、SOD无显着相关,在胚乳中不存在任何相关。适宜含水量种子,其发芽率和活力最高,其APX、CAT活性也相对最高。利用-18℃贮藏的对照材料研究表明,过干燥种子(含水量3.0%)胚的CAT活性较适度干燥种子下降,可能是过度干燥导致生活力下降的原因之一。表明从干种子与不同萌动时期种子,以及胚和胚乳等时空差异角度来进行相关研究,将有助于更真实了解种子的衰老机理。5.高生活力和无生活力的干种子、萌动种子胚和胚乳之间,APX、GR和SOD同工酶谱没有差异。种子萌动12h时,高生活力和无生活力种子胚之间的CAT酶谱存在差异,反映出CAT同工酶谱变化与CAT活性降低相一致,与种子生活力丧失有关。6.实验结果表明,APX、GR和SOD的同工酶基因在无生活力种子和高生活力种子之间不存在差异动态表达,而无生活力种子CAT同工酶基因中的CAT A(D29966)呈现下调表达,这可能是CAT活性下降及同工酶谱改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可能是导致种子生活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刘忠玲[9](2008)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技术与保存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建设种质资源库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重视,在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居多,专业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工作比较滞后,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对国家掌握中医药发展主动性以及中药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本课题从了解我国近年来种质库的建设情况入手,掌握了种质库建设发展趋势,通过对建筑设计、设备选择、控制系统要求、干燥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建造能够满足药用植物收集、保存和研究要求的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同时,对建成的种质库进行运行监测研究,以完善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满足需求。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是种质库工作中心,本课题对种子的收集保存工作进行反复实践后,提出了收集方案以及种子入库处理程序。研究并开发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信息系统,可实现种质资源的现代化管理,也可促进种质资源的实物与信息共享。以常用药材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为研究对象了解不同含水量柴胡种子生理生化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当降低种子含水量有利于种子保存,但过度的降低种子含水量,则种子活力下降。对于相同含水量的柴胡种子,采用不同方法贮存,结果表明低温库保存的种子发芽率始终保持高水平。同时获得91种植物种子入库前干燥时间。
王娟[10](2007)在《种子热泵变温干燥过程的实验及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种子热泵变温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以及生命物质的变化规律,对热泵干燥系统进行仿真,对种子变温干燥的水分扩散过程进行模拟,再结合热泵干燥实验和种子生理实验,进行了干燥模型研究和种子干燥后生理活性的分析。文章的主要工作如下:1.种子水分扩散经验、半经验模型种子根据自身种类、干燥方式、干燥温湿度的不同其适用的水分扩散经验、半经验模型不同。我们通过热泵干燥实验,得到了白菜种子在热泵干燥过程中的含水率下降曲线,对曲线进行拟合,确定出各种经验模型中的参数,对今后计算白菜种子在特定的热泵干燥条件下的种子含水率提供相关性较高的计算公式。2.热泵干燥系统的模拟对热泵干燥系统中的各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分别进行编程模拟,构成整套热泵干燥装置的仿真系统。经过实验值与模拟值的对比,证明模拟结果相对误差在8%左右。利用仿真系统可方便地计算各种干燥条件下种子热泵干燥系统的耗功和单位能耗除湿量,为各种干燥方式的能耗对比提供可靠的数据。3.变温干燥方式的研究我们根据热泵干燥系统运行时的可行性提出了几种变温(包括间歇)干燥方式,并对干燥过程进行模拟,得到各干燥方式下的种子内部含水率分布情况,再结合热泵干燥系统的能耗、运行时间、种子水分扩散均匀性综合考虑,得到本文所研究的白菜种子的最佳变温干燥方式。4.干燥对种子生理活性的影响用种子内CAT、POD两种酶的活性和有毒物质MDA含量来衡量干燥后种子的生命活力。研究发现高温干燥过程中,CAT、POD酶活先上升后下降,MDA含量在干燥初期缓慢增加,后期急剧增加。干燥温度过高、湿度过低的干燥条件都对种子酶活破坏很大。酶活的降低主要是因为种子的干燥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非均匀性,内层水分还没有降到干燥要求时,外层已有部分种胚处于安全含水率5%以下。经过研究发现变温间歇干燥在水分扩散均匀性上优于恒温干燥,对种子内部酶活和生命活力损害较小。
二、国家种质库种子干燥处理技术的建立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种质库种子干燥处理技术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干燥温度对禾本科牧草种子脱水速率和发芽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水分测定和干燥方法 |
1.2.2 发芽率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燥对种子脱水速率的影响 |
2.2 不同干燥温度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2)干燥温度对豆科牧草种子脱水速率和发芽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发芽率测定 |
1.2.2 干燥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15±2)℃干燥对种子脱水速率的影响 |
2.2(21±2)℃干燥对种子脱水速率的影响 |
2.3 不同干燥温度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种子超干保存的适宜含水量 |
3.2 干燥温度及干燥时间对种子含水量的影响 |
3.3 干燥温度及种子含水量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4 结论 |
(3)不同初始含水量的万寿菊种子干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4)两种一串红种子干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试验材料 |
1. 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电热鼓风干燥机对不同初始含水量一串红种子的干燥效果 |
2. 2 干燥剂干燥对不同初始含水量一串红种子干燥的效果 |
3 结论与讨论 |
(5)大豆种子在不同气候区室温贮藏的适宜含水量与寿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种子干燥 |
1.2.2贮藏条件设定 |
1.2.3 种子活力和生活力测定 |
1.2.4 适宜含水量的确定 |
1.2.5 种子安全保存年限的确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豆种子耐干燥能力 |
2.2 大豆种子不同气候区室温贮藏的适宜含水量及贮藏寿命 |
2.2.1 适宜含水量 |
2.2.2 适宜含水量下的种子贮藏寿命 |
2.3 种子适宜含水量与贮藏地区年平均气温和≥0℃积温的关系 |
2.4 纸袋与铝箔袋包装种子活力变化 |
3 结论与讨论 |
3.1 不同气候区贮藏适宜含水量及影响因素 |
3.2 贮藏寿命及其应用建议 |
(6)青豆种子热泵干燥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农产品热泵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
1.2.1 粮食与食品热泵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
1.2.2 种子热泵干燥技术发展趋势 |
1.3 干燥理论研究进展 |
1.3.1 等温线的研究进展 |
1.3.2 干燥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1.3.3 玻璃化转变与种子干燥品质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试验手段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青豆平衡含水及等温线模型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仪器 |
2.2.2 试验方法 |
2.2.3 数学模型 |
2.2.4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青豆的等温线 |
2.3.2 BET 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参数 |
2.3.3 吸附与解吸模型拟合优度比较 |
2.4 青豆净等量吸附与解吸热的研究 |
2.4.1 水分活度法的净等量吸附热方程 |
2.4.2 净等量吸附热的图形分析 |
2.5 结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豆种子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青豆种子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试验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讨论 |
3.2.3 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豆种子热泵干燥特性及连续干燥最优工艺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热泵干燥试验台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4.3 热泵干燥试验台的运行特性性能试验 |
4.3.1 变容量调节的升降温试验 |
4.3.2 恒温运行试验 |
4.3.3 保温运行试验 |
4.4 青豆种子干燥特性的试验研究 |
4.4.1 材料与仪器 |
4.4.2 试验方法 |
4.4.3 有效扩散系数的研究 |
4.4.4 青豆种子薄层干燥模型适用性的研究 |
4.5 青豆种子连续干燥最优工艺的试验研究 |
4.5.1 试验方案的选取 |
4.5.2 回归设计的最优准则 |
4.5.3 饱和 D 最优设计 |
4.5.4 饱和 D 最优设计的统计检验 |
4.5.5 饱和 D 试验安排及发芽率的测定 |
4.6 干燥因素对发芽率的影响 |
4.6.1 试验结果及回归模型分析 |
4.6.2 单因素效应 |
4.6.3 响应面法的双因素效应 |
4.6.4 主成分分析 |
4.6.5 优化求解 |
4.7 干燥参数对青豆酶促保卫系统影响的试验研究 |
4.7.1 胁迫条件下种子脱水过程与劣变机理 |
4.7.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7.3 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4.7.4 试验结果 |
4.7.5 结果与分析 |
4.7.6 结论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青豆种子缓苏干燥工艺的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2 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青豆种子饱和 D 回归方程分析 |
5.3.2 饱和 D 试验结果的单因素分析 |
5.3.3 饱和 D 试验结果双因素分析 |
5.3.4 工艺参数的优化 |
5.4 缓苏干燥特性及能耗分析 |
5.4.1 缓苏干燥工艺干燥特性曲线 |
5.4.2 缓苏干燥工艺能耗分析 |
5.5 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7)阴雨天采收的烟草蒴果干燥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 料 |
1.2 蒴果的分装和干燥处理 |
1.3 种子的脱粒、精选 |
1.4 种子含水量测定 |
1.5 种子活力测定 |
1.6 数据的统计 |
1.7 种子繁殖区主要气象要素 |
2 结果及分析 |
2.1 蒴果的起始含水量比较 |
2.2 不同处理0~96 h种子含水量变化 |
2.2.1 不同成熟度的蒴果含水量变化比较 |
2.2.2 不同品种的种子含水量变化比较 |
2.2.3 不同干燥处理的种子含水量变化比较 |
2.3 不同处理间种子活力比较 |
2.4 大量烟草种子不同干燥处理方法的活力比较 |
3 讨 论 |
3.1 新采收的种子应及时干燥, 以降低含水量, 提高种子质量和活力 |
3.2 选择适当的干燥方法及时降低种子含水量 |
3.3 干燥不能对种子造成伤害 |
(8)延长水稻种子室温贮藏寿命的生物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种子贮藏含水量研究 |
1.1.1 种子超干燥贮藏研究 |
1.1.2 种子贮藏的临界含水量研究 |
1.2 种子含水量对贮藏特性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1.2.1 种子内水分的组成及对贮藏特性的影响 |
1.2.2 适宜含水量贮藏过程中生活力下降特性 |
1.2.3 适宜含水量对种子细胞结构和亚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1.2.4 适宜含水量对种子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1.3 种子抗氧化酶系统研究 |
1.3.1 种子的老化与自由基学说 |
1.3.2 活性氧的种类及生理功能 |
1.3.3 种子中活性氧的产生及清除 |
1.3.4 种子抗氧化酶系统尚待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 |
1.4 尚待探讨研究的问题 |
1.5 本实验的研究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
1.5.1 水稻种子在不同气候区室温贮藏的适宜含水量及其存活特性 |
1.5.2 不同含水量种子室温贮藏的生活力下降特性 |
1.5.3 自然老化下种子生活力下降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 |
1.5.4 自然老化下种子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动态 |
1.5.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稻种子在不同气候区室温贮藏的适宜含水量及其存活特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种子干燥 |
2.1.3 种子包装 |
2.1.4 贮藏条件 |
2.1.5 活力和生活力测定 |
2.1.6 适宜含水量的确定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长期贮藏失去生活力的种子发生褐化 |
2.2.2 水稻种子耐干燥能力及损伤分析 |
2.2.3 水稻种子在低温贮藏条件下的活力和生活力 |
2.2.4 水稻种子不同气候区室温贮藏的适宜含水量及其存活特性 |
2.2.5 种子适宜含水量与贮藏地点年均温和≥0℃积温的关系 |
2.3 讨论 |
2.3.1 种子褐化 |
2.3.2 种子耐干性与贮藏特性 |
2.3.3 不同气候区贮藏适宜含水量及影响因素 |
第三章 水稻种子含水量及活力与抗氧化酶的关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水稻种子含水量和生活力与电解质渗出物电导率的关系 |
3.2.2 水稻种子含水量和活力与种子胚和胚乳丙二醛含量的关系 |
3.2.3 -18℃贮藏条件下不同含水量水平水稻种子的抗氧化酶活性 |
3.2.4 南昌室温贮藏条件下不同含水量水稻种子的抗氧化酶活性 |
3.2.5 种子胚乳中的抗氧化酶活性 |
3.3 讨论 |
3.3.1 种子老化与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 |
3.3.2 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具有时空差异 |
3.3.3 抗氧化酶活性与种子活力下降密切相关 |
第四章 水稻不同活力水平种子的抗氧化酶同工酶谱特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水稻不同活力水平种子的APX 同工酶酶谱 |
4.2.2 水稻不同活力水平种子的CAT 同工酶酶谱 |
4.2.3 水稻不同活力水平种子的GR 同工酶酶谱 |
4.2.4 水稻不同活力水平种子的SOD 同工酶酶谱 |
4.3 讨论 |
第五章 水稻干种子总 RNA 提取的 SDS 改进法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RNA 提取前仪器及耗材的预处理 |
5.1.3 主要试剂 |
5.1.4 总RNA 提取步骤 |
5.1.5 RNA 质量检测 |
5.1.6 RNA 反转录和RT-PCR |
5.2 结果 |
5.2.1 总RNA 琼脂糖电泳结果 |
5.2.2 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 |
5.2.3 RNA 反转录及RT-PCR 扩增结果 |
5.3 讨论 |
第六章 水稻不同活力水平种子的抗氧化酶基因的动态表达 |
6.1 材料 |
6.1.1 实验材料 |
6.1.2 试剂 |
6.1.3 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 |
6.2 方法 |
6.2.1 RNA 提取 |
6.2.2 RNA 反转录 |
6.2.3 反转录PCR |
6.2.4 Real-time PCR |
6.2.5 Real-time PCR 分析各基因动态表达的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RNA 提取质量 |
6.3.2 反转录PCR 效果 |
6.3.3 高生活力种子正常萌动时抗氧化酶同工酶基因的动态表达 |
6.3.4 无生活力种子萌动时抗氧化酶同工酶基因的表达特性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技术与保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意义 |
1.2 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技术 |
1.2.1 原位保存 |
1.2.2 移位保存 |
1.3 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的现状 |
1.3.1 植物园保护体系 |
1.3.2 种质资源库保存体系 |
1.3.3 种质圃保存体系 |
1.3.4 (试管苗以及超低温)离体保存体系 |
1.3.5 综合保存体系 |
2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技术参数设计 |
2.1 种质资源库面积以及布局的确定 |
2.1.1 总体面积以及布局的设计 |
2.1.2 低温冷藏库布局以及面积的设计 |
2.2 种质库温湿度设计 |
2.3 保温防潮结构的设计 |
2.3.1 围护结构 |
2.3.2 地坪处理 |
2.4 设备选择 |
2.4.1 压缩机与制冷机的选择 |
2.4.2 机组制冷方式的选择 |
2.4.3 除湿技术的选择 |
2.4.4 控制系统要求 |
2.5 干燥条件以及方法的选择 |
2.6 种子包装的设计 |
2.7 小结 |
3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运行监测的研究 |
3.1 监测检验的内容以及方法 |
3.1.1 冷库库体设备配置检验 |
3.1.2 各库运行情况监测 |
3.2 监测检验结果与分析 |
3.2.1 冷库库体设备配置检验结果 |
3.2.2 各库运行情况监测结果 |
3.3 小结 |
4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 |
4.1 收集方法 |
4.2 收集的种质类型 |
4.3 种质资源收集要求 |
4.3.1 种质材料具有代表性 |
4.3.2 每份种质材料收集量达到标准 |
4.3.3 种质材料质量达到要求 |
4.3.4 种质材料真实 |
4.3.5 种质资源包装统一,记录详实 |
5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种子入库处理程序设计 |
5.1 种子接收 |
5.2 查找重复、去除重复 |
5.3 种子净选 |
5.4 种子生活力检测 |
5.5 编库号以及留样展览 |
5.6 种子干燥、含水量测定 |
5.7 包装、称重 |
5.8 入库定位 |
5.9 填写回执报告、退不合格种子及数据处理 |
6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种质共享研究 |
6.1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种质共享方法的研究 |
6.2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研究 |
6.2.1 研究开发共享系统的目的 |
6.2.2 数据库结构的建立 |
6.2.3 种质资源信息的网络共享 |
7 种质库保存效果初测以及主要入库种质烘干时间 |
7.1 不同含水量柴胡种子活力研究 |
7.1.1 试验材料 |
7.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7.1.3 试验方法以及步骤 |
7.1.4 结果与分析 |
7.2 种质库保存效果初测 |
7.2.1 试验材料 |
7.2.2 试验方法 |
7.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7.3 主要入库种质烘干时间 |
7.3.1 仪器 |
7.3.2 方法以及步骤 |
7.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设备零部件清单检查表 |
附录B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登记表 |
附录C 种质资源收集登记表填写说明 |
附录D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数据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种子热泵变温干燥过程的实验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种子干燥的目的 |
1.1.2 种子干燥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种子干燥理论研究现状 |
1.2.1 种子干燥理论及模型研究 |
1.2.2 热泵干燥技术的研究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白菜种子热泵干燥过程水分扩散的实验研究 |
2.1 种子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扩散经验模型 |
2.1.1 扩散方程 |
2.1.2 经验、半经验模型 |
2.2 种子热泵干燥实验 |
2.2.1 热泵干燥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2 热泵系统中的空气循环 |
2.3 热泵干燥实验装置 |
2.4 热泵干燥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
2.4.1 实验步骤 |
2.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4.3 小结 |
第三章 种子热泵干燥系统的仿真研究 |
3.1 压缩机模型 |
3.2 冷凝器模型 |
3.3 热力膨胀阀模型 |
3.4 蒸发器模型 |
3.5 热泵系统稳态模拟的算法设计 |
3.6 模拟结果分析 |
3.6.1 仿真程序的误差 |
3.6.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变温干燥的原理及各种干燥方式的比较 |
4.1 非稳态干燥动力学方程 |
4.1.1 方程的建立 |
4.1.2 方程中参数的确定及方程的简化 |
4.2 种子变温干燥传热传质过程机理分析 |
4.3 变温干燥过程模拟 |
4.3.1 非匀质扩散的完整控制方程 |
4.3.2 种子干燥过程控制方程中参数的确定 |
4.3.3 变温干燥方式 |
4.4 讨论 |
第五章 种子干燥生命物质破坏的实验研究 |
5.1 种子干燥过程中的劣变机理及酶活变化规律 |
5.1.1 种子劣变机理 |
5.1.2 干燥过程对酶活性的破坏 |
5.1.3 影响种子活性的几种生命物质 |
5.2 干燥过程中白菜种子生命物质变化的实验研究 |
5.2.1 实验内容及方法 |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3 小结 |
5.3 干燥过程对种子酶活影响的微观研究 |
5.3.1 干燥过程中种子内部水分分布的非均匀性 |
5.3.2 变温、间歇干燥方式下种子水分扩散非均匀性的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今后工作建议 |
6.1 结论 |
6.2 今后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国家种质库种子干燥处理技术的建立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干燥温度对禾本科牧草种子脱水速率和发芽率的影响[J]. 马金星,屠德鹏,寇建村,冯葆昌,杜建材. 中国草地学报, 2016(05)
- [2]干燥温度对豆科牧草种子脱水速率和发芽率的影响[J]. 马金星,屠德鹏,寇建村,刘芳. 草业学报, 2016(08)
- [3]不同初始含水量的万寿菊种子干燥技术研究[J]. 赵正楠,李子敬,卜艳华,王涛,王茂良,孙宏彦. 中国种业, 2016(05)
- [4]两种一串红种子干燥方法研究[J]. 赵正楠,李子敬,卜燕华,王茂良,孙宏彦.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6(02)
- [5]大豆种子在不同气候区室温贮藏的适宜含水量与寿命关系研究[J]. 周静,辛霞,尹广鹍,陈晓玲,张金梅,卢新雄. 大豆科学, 2014(05)
- [6]青豆种子热泵干燥理论与试验研究[D]. 朱恩龙. 天津大学, 2012(06)
- [7]阴雨天采收的烟草蒴果干燥处理技术[J]. 许美玲,张晨东,李祥,顾宝红. 种子, 2010(10)
- [8]延长水稻种子室温贮藏寿命的生物学机理研究[D]. 胡群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9]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技术与保存技术研究[D]. 刘忠玲. 东北林业大学, 2008(07)
- [10]种子热泵变温干燥过程的实验及仿真研究[D]. 王娟. 天津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