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09-05冰雹天气过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秀琳,张丽娟,贾金海,刘瑜[1](2006)在《渭南市冰雹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渭南市1998—2005年的711雷达观测资料和实况资料,运用统计和对比的方法,对渭南市冰雹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源于黄龙山一带生成的对流单体,合并加强后沿合阳、澄城县交界北段入侵渭南,如果其移动路径为西北—东南—西南时必为强冰雹云;在RH I上依据回波顶高度h与45 dB z回波顶高h45的差距识别冰雹云,当h-h45≤1.5 km时,为强冰雹云,当1.5 km<h-h45≤2.0 km时,为中等雹云,当2.1 km<h-h45≤3.0 km时,为弱雹云,当h-h45>3.0 km,为雷雨云。
李秀琳,张丽娟,贾金海,刘瑜[2](2005)在《渭南东北部地区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分析》文中认为利用7a的711雷达观测资料和实践,对渭南市东北部地区冰雹天气雷达回波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利用雷达回波移动路径及雹云回波顶高与45dBz回波顶高的差距识别强冰雹云,此2条结论经过长期实践效果良好,对于提高和完善雹云识别技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隋东[3](2003)在《沈阳地区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文中认为应用中尺度MM5数值预报模式对2003年6月28日发生在沈阳地区的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并与实况观测资料进行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对流云的物理结构和演变规律及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建立了此次中尺度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触发机制的物理模型,为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提供有应用价值的思路和方法。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是受深厚的低涡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优越的动力条件,有利于对流层低层暖湿空气的抬升和中层干冷空气的注入。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是此次强对流爆发的重要触发机制,高低空急流在耦合的过程中,300hPa高空急流强度超过50m/s,850hPa低空急流强度超过20m/s,而且低空急流与高空急流刚好在高空急流出口区的位置上相交,对强对流爆发有利。干湿空气间强的风垂直切变是此次冰雹强对流爆发的又一个重要触发机制,强冷空气到达地面强迫暖湿空气抬升,致使对流层中低层出现强风垂直切变,强风垂直切变对强对流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是此次强对流爆发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触发条件。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可以使对流层中低层出现明显的逆温层,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积累,此次天气过程产生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大,形成的上升气流深厚。
张丽娟,吕俊杰,张德义[4](2002)在《2001-09-05冰雹天气过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大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基本物理量场、大气层结、以及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 ,对 2 0 0 1 -0 9-0 5渭南市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发现这次过程是高脊前下滑冷空气产生的 ,冰雹产生在大气层结不稳定、湿舌的顶部 ,低层辐合、地面能量积累的区域中。
二、2001-09-05冰雹天气过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09-05冰雹天气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渭南市冰雹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 |
2 渭南4次典型冰雹天气过程实况概述 |
3 天气背景概述 |
4 雷达回波分析 |
4.1 在PPI上, 用回波移动路径识别强冰雹云 |
4.2 在RHI回波上, 依据回波顶高度与45 dBz顶高的差值识别强冰雹云 |
5 小结 |
(3)沈阳地区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冰雹强对流天气研究概述 |
2.1 定义 |
2.2 生成及演变的尺度背景 |
2.3 沈阳历年冰雹天气过程时间分布规律 |
2.4 强对流与暴雨天气尺度环流对比 |
2.5 国外的相关研究 |
2.6 国内的相关研究 |
3 MM5模式简介 |
3.1 MM5的动力框架 |
3.2 MM5的模块结构和流程 |
3.3 模式范围 |
3.4 模式初值及侧边界的生成 |
4 沈阳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概述 |
4.1 天气实况及背景分析 |
4.2 环流形势演变概述 |
5 数值模拟结果检验 |
5.1 环流形势 |
5.1.1 高空环流形势 |
5.1.2 地面气压形势 |
5.2 降水量模拟 |
6 诊断分析 |
6.1 水汽辐合 |
6.1.1 温度及湿度的垂直分布 |
6.1.2 流场演变 |
6.2 垂直剖面 |
6.2.1 T-logP |
6.2.2 潜在稳定度和静力稳定度 |
6.2.3 涡度和静力稳定度 |
6.2.4 湿度与位温 |
6.2.5 湿位涡 |
6.2.6 垂直速度 |
6.2.7 风暴相对螺旋度 |
6.3 高低空急流 |
6.3.1 低空急流 |
6.3.2 高空急流 |
6.4 诊断量综合分析和模型建立 |
6.4.1 高低空急流耦合是此次强对流触发的重要机制 |
6.4.2 对流不稳定能量大,形成的上升气流深厚 |
6.4.3 干湿空气间有强的风垂直切变 |
6.4.4 存在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 |
6.4.5 模型建立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2001-09-05冰雹天气过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渭南市冰雹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 李秀琳,张丽娟,贾金海,刘瑜. 陕西气象, 2006(01)
- [2]渭南东北部地区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分析[A]. 李秀琳,张丽娟,贾金海,刘瑜. 陕西省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5
- [3]沈阳地区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D]. 隋东. 南京气象学院, 2003(03)
- [4]2001-09-05冰雹天气过程分析[J]. 张丽娟,吕俊杰,张德义. 陕西气象,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