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铋剂、氧氟沙星、替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易惺钱[1](2021)在《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是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在人体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感染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慢性荨麻疹等胃肠外疾病相关,因此抗Hp治疗早已成为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Hp感染和胃癌双重高发,二者关系密切,危害相互叠加,其治疗是消化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率上升,Hp根除率下降,复发率升高,不良反应明显,有效治疗面临着挑战。中医药作为Hp治疗的新路径,具有不良反应小、耐药率低、不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特点,与西药联用可提高根除率,减少副作用及抗菌药物使用,保护胃黏膜,在Hp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认可。但证据较分散,仍缺乏较全面的中医理论支撑和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目的:1.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文献,全面综合当前可用证据,提炼中医药干预Hp的治疗思路。2.结合医案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整合中医治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方药,评价其临床疗效,优化Hp感染的中医药防治方案。3.在现有证据支持下,进一步揭示中药防治Hp的作用机制与证治规律,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的优势环节和精准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1.文献梳理与评价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灰色文献、医脉通等进行补充检索,7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讨论或求助第三方的方式解决分歧;运用文字描述及图表形式展示中医药抗Hp的研究现状。应用AMSTAR 2量表、GRADE软件对中药治疗Hp感染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及证据质量再评价。2.临床验证通过有效医案及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文献研究结果加以验证。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基于真实临床环境中既有医疗数据开展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价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相关疾病提供现实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证据支持。结果:1.证据图及理论探讨部分:8个中英文数据库初检共26661篇文献,自动查重后获得16461篇,依据相关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后最终纳入3563篇,其中临床研究346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2篇,指南及临床路径研究21篇。从临床研究来看,(1)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80.72%),规模多在60-100例之间;观察性研究占7.63%,多集中在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Hp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面,其与体质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占0.55%;(2)研究人群与现代医学对Hp感染特定人群处理意见一致,中医药在儿童(<14岁)及老年人(>70岁)研究相对较少。(3)干预方案多为中医药与西药联用,单用相对较少,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黄芪建中汤、六君子汤等经方应用广泛;(4)结局指标以Hp转阴、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病理疗效及安全性等为临床主要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相关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相对较少;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面,76篇中医疗法干预Hp相关性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结果显示,虽多数结论认为中医药有潜在疗效,但受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影响,证据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证据较少,难以得出较肯定的结论。在指南共识上,我国陆续颁布了五次Hp诊治共识意见或指南,为Hp治疗提供了方向;2012年第四次全国Hp感染诊治共识建议可将中药用于Hp感染的治疗,中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Hp治疗的新路径;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Hp相关“病-证”共识》的发布,为难治性Hp感染提供了中国思路。通过系统梳理当前可获得的相关证据,总的来说,中医认为Hp为湿热毒邪,其感染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邪毒内犯,正虚邪实为基本病机,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健脾益气以扶正,清热祛湿以祛邪,并施以根除Hp。2.再评价部分:中英文8个数据库中共检索出256篇中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40篇文献按扶正、祛邪、扶正祛湿兼施不同干预方式对其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定。纳入文献中7篇以扶正为主,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为常用方剂;祛邪为主的17篇,辛开苦降、清热祛湿为抑杀Hp之大法,常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温胆汤;扶正祛邪兼施的16篇,治以胃复春、荆花胃康、柴胡舒肝散等中药制剂。自2012年以来中药抗Hp相关系统评价逐年增多,Hp根除(转阴、清除)率、总有效率、胃镜病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但受系统评价制作全过程的影响,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证据质量为中、低级或极低,缺乏高质量证据。3.医案分析部分:古今医案云平台共检出158则医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2则医案进行分析,共177诊次,涉及45首处方、241味中药。其中,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陈皮、党参、蒲公英等为高频药物。所用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理气药和补虚药。从性味归经看,多用温、平、寒之性,苦、甘、辛味,主入脾、胃、肺经的中药,核心处方为芍药甘草汤和六君子加减。4.临床回顾性研究部分:(1)共纳入283例Hp感染患者,其中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患者(暴露组)114例,单用四联疗法(非暴露组)169例,治疗后暴露组Hp根除率为80.7%(92/114),非暴露组69.8%(11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服用四联药物的疗程分为7、10、14、14-42天及42天以上5个组,分析显示不同疗程与Hp根除无统计学差异(P=0.84)。283例患者中10例在Hp根除后3个月至2年内进行了复查,除暴露组1例为2年后复查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外,其他均为阴性;难治性Hp感染患者3例,其疗效可能与抗生素耐药有关;(2)暴露组96例使用中药汤剂患者111诊次中药用药数据分析显示,中药使用总频次1437次,包括不同中药252味,甘草、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等使用频次较高。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补中益气为主,其中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化痰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温、平、微寒为主,甘、辛、苦味居多,主入脾、胃、肺经,临床使用的核心处方为六君子汤和黄芩汤加减。结论:Hp属于中医的湿热邪气,其感染与宿体脾胃虚弱、Hp毒邪(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中医药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在Hp感染患者初次治疗、补救治疗及根除后等不同时期发挥治疗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或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扶正,正气旺而不受邪),或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邪,邪去正自安),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发挥抗Hp的同时,调节肠道正常菌群,修复受损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寓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成为根除Hp治疗的新路径和策略,单用或与西药联用提高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造福患者。
丁辛[2](2021)在《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幽门螺杆菌病原微生物学特征、致病机制及相关学说,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之间的关系,诠释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制效应,与六种常用抗生素进行比较。3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体重、小肠长度、血清TNF-α、IL-6浓度、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上述指标上的改善机制。4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胆囊胆汁酸代谢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胆汁酸代谢上的改善机制。5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盲肠内容物肠道菌群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肠道菌群上的改善机制。方法1幽门螺杆菌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分析汇总幽门螺杆菌的中西医研究成果,研究幽门螺杆菌在流行病学、形态学、菌体动力、生物化学、体内分布、致病机制、致病机理学说上的特征,从病原微生物自身特征及宿主免疫反应两方面阐发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的密切关系,诠释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合理性。2实验研究采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在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患者4名,入选者须经13C-尿素呼气试验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阳性;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表现;符合中医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对采集的胃粘膜进行幽门螺杆菌的鉴定及培养。培养至对数期后,调整为浓度0.5*109的菌液,制备血平板。以纸片扩散法对六种抗生素和连朴饮加减方进行药敏实验,重复3次,记录平均直径。SPF级6周龄Balb/c小鼠90只,均为雄性,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SL组)、病理模型组(BL组)、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联合治疗组(ZX组)。适应性饲养6天后,除生理盐水组(SL组)外,每组小鼠以5×109CFU/ml克拉霉素耐药菌液0.2ml隔日灌胃2次,共19天。每间隔2天记录一次体重。最后一次灌胃结束后,常规饲养3天,每组随机选取两只小鼠检测,以胃组织尿素酶实验阳性和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幽门螺杆菌定植为造模成功的标志。造模成功后,各组干预14天,生理盐水组(SL组)和病理模型组(BL组)以生理盐水0.3ml/天灌胃;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以0.5g/ml连朴饮加减方0.3ml/天灌胃;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以四联药物(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埃索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的生理盐水溶液0.3ml/天灌胃;联合治疗组(ZX组)以含抗生素四联药物的连朴饮加减方溶液0.3ml/天灌胃。给药干预结束后3天,处死各组小鼠,测量小肠段长度;固定胃组织行Warthin-Starry银染色;眶窦取血分离血清以Elisa法检测IL-6、TNF-α浓度。取下完整胆囊,以液氮速冻后-80℃冻存,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胆囊胆汁酸进行定量。取盲肠内容物,以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1幽门螺杆菌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幽门螺杆菌菌体为螺旋形、单极鞭毛结构,具有高效的尿素分解能力,这些特性使其可以在胃粘膜上皮增殖。幽门螺杆菌对定植环境要求苛刻,其主要致病机理是免疫损伤,致癌效应与多次组织修复中出现基因复制错误有关。在胃粘膜微观辩证和患者整体症状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本质研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医药在改善微环境,免疫调节上具有显着的优势,以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效果显着。在原方基础上,连朴饮加减方增加了抑菌和改善胃粘膜的药物,可以从病原微生物自身特征和宿主免疫反应两方面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连朴饮加减方在网络药理学上符合减轻炎症的潜在通路,能促进胃肠动力、提升胃泌素水平,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实验研究2.1基因检测显示本实验选取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对克拉霉素、呋喃唑酮耐药基因发生了突变。在纸片扩散法的药敏试验中,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mm、12mm、4mm、18mm、20mm、23mm,本实验选取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对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耐药。浓度为0.5g/ml的连朴饮加减方抑菌圈直径为17.78±1.64mm。2.2抗生素四联组(XY组)在胃小凹结构中可见圆球状幽门螺杆菌聚集;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黏液中散在少量杆状幽门螺杆菌。与生理盐水组(SL组)比较,病理模型组(BL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BL组)比较,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小鼠血清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连朴饮加减方联合四联治疗组(ZX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以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灌胃造模导致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升高,连朴饮加减方干预14天可降低小鼠血清TNF-α浓度,减轻炎症。2.3在43种胆汁酸中,存在组间差异的13种胆汁酸为CUCA、αMCA、βMCA、λMCA、ωMCA、CA、ACA、7-keto DCA、TCDCA、TDCA、THDCA、TLCA、GUDCA。与生理盐水组(SL组)相比,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有TCDCA、TDCA、THDCA、TLCA、GUDCA共五种胆汁酸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仅THDCA一种胆汁酸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2.4感染了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后,小鼠肠道菌群丰度显着下降(P<0.05),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在菌种和含量上生理盐水组(SL组)相似度最高;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菌群丰度明显下降,且样本离散性最大;联合治疗组(ZX组)居于两者之间。结论1王氏连朴饮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在体外实验中,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有抑杀效应,与阿莫西林的抗菌效应接近。3在小鼠体内,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有较好的抑杀效果;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不出现球形变耐药现象。4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连朴饮加减方在维持胆汁酸生理稳态上具有优势。5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连朴饮加减方在维持肠道物种多样性多样性上具有优势。6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显着,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不出现球形变耐药现象;并在维持胆汁酸代谢稳态和维持肠道物种多样性上有显着优势。
吴茜[3](2021)在《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疗程为14天的四联疗法(2种抗生素+1种PPI+1种铋剂)是目前国内外推荐的主要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该方案治疗根除Hp虽根除成功率较高,但仍面临肠道菌群紊乱、Hp耐药率高等问题。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识》发布,提倡中医药个体化辨证论治,从寒热辨证方面,将Hp感染相关疾病常见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四联疗法根除Hp的基础上,针对寒热证型的Hp根除率或症状改善差异,可应用必要的中药或中成药,这可能为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提高Hp根除率及缓解患者症状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收集Hp感染人群的病历资料,统计分析感染人群的寒热证型分布特点,进一步探讨不同中医证候的Hp根除情况,包括各证型组间Hp根除率有无差异、各证型组内经Hp根除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各证型组内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的疗效比较等。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8月1日-2020年12月3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13C呼气检测室的患者,根据Hp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经患者知情同意,采集Hp感染临床病例200例。包括Hp感染患者一般资料、Hp根除前病史采集表、Hp根除前证候评价量表、Hp根除后症状评价量表、Hp根除后疗效评价量表等。将数据双份录入EXCEL及SPSS25.0软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200例Hp感染患者中,男性92例,女性108例;年龄以青年人群居多,占比60.5%;患者学历以本科为主,占比44.5%;职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主,占比28.5%;多数(54.0%)患者为第1次检测幽门螺杆菌。2.患者证候情况Hp感染的寒热相关证候主要分为三类,其中寒热错杂证71例,占比36.5%;脾胃湿热证患者68例,占比34.0%;脾胃虚寒证患者59例占比29.5%。症状方面以上腹胀、口苦、身体困重、上腹痛、口干等最为常见。3.证候与根除率的相关性(1)回收124份根除信息,110例患者Hp根除成功,占比88.7%,14例患者Hp根除失败,占比11.3%。(2)脾胃湿热组、脾胃虚寒组、寒热错杂组根除率分别为90.0%、89.3%、87.0%,三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证型与疗效评价(1)Hp根除成功组总有效率为67.2%,Hp根除失败组总有效率为28.6%,Hp根除成功组症状改善率较Hp根除失败组高,P=0.004(<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根除Hp前后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2)证型方面,脾胃湿热组改善率(79.6%)>寒热错杂组改善率(64.1%)>脾胃虚弱(寒)组改善率(50%),P=0.040具有统计学差异。5.中西医结合治疗Hp感染疗效评价中成药或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根除Hp后,患者症状改善率达到71.4%,而单纯西药治疗组患者的改善率为63.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寒热辨证,Hp感染患者临床最常见的证型为寒热错杂证,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患者相对较少。2.寒热错杂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患者在Hp根除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症状改善方面,脾胃湿热患者根除Hp的获益将大于脾胃虚寒证患者。
吴优[4](2021)在《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引起消化道内外多种疾病的重要人类病原体。2015年的京都胃炎全球共识吹响了消灭Hp的进军号,随后,国内外共识指南根除Hp的治疗指征在不断扩大,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在2017年将“证实有Hp感染”作为治疗指征,美国休斯顿共识在2018年提出“所有Hp感染者都应治疗”,日本Hp感染共识在2019年指出“Hp感染是治疗的指征”。抗生素作为幽门螺杆菌治疗的主要成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随着抗生素相关耐药率的逐年增加,近年来患有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的人数激增。现今临床上提出了多种补救治疗方案,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是其中的治疗策略之一,多个指南指出:如果根据临床经验选择抗生素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建议行药敏试验。但目前药敏培养技术仍然不够成熟,取样过程要求高,培养周期较长,临床上难以广泛开展,因此需探索新的药敏技术。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收集了就诊于本院消化内科难治性Hp感染的患者,取其胃黏膜进行Hp新型药敏培养,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益生菌辅助治疗是目前Hp研究的热点,很多研究对其机制也有探讨,有临床研究提出适时的添加益生菌能使Hp感染后紊乱的肠道菌群得到恢复,减少了抗生素的副作用。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有益于根除Hp,支持者认为益生菌拮抗Hp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包括分泌抗菌物质、竞争抑制、干扰黏附过程、增强黏膜屏障或调节免疫等方式。体内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对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非常复杂,对益生菌作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肠道菌群,相对于此,对胃内微生态的研究却很少,既往我们认为胃内极酸性环境几乎没有微生物的存在,益生菌对胃内微生态的影响更是少见报道。因此我们对难治性Hp感染患者预补充外源性乳酸杆菌,在分子水平上探究其可否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中定植以达到调整胃内微生态并且辅助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另外,据统计,89%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相关,中国作为胃癌的高负担国家,有必要推行“Screen and treat”策略,然而中国个别城市人群的报道显示Hp筛查率偏低,普通民众对Hp的认知防治情况尚不明确,也尚缺乏来自不同专业医生防治认知的报道。因此我们开展了中国医师和一般民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的调查,对现状进行了展示,并尝试阐述民众筛查的影响因素及医生根除治疗的抗衡因素。第一部分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HP感染根除方案选择的价值目的:研究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临床感染耐药Hp菌株培养的成功率及对根除率的影响;探讨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价值;根据结果评估上海地区多次Hp根除失败患者对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的耐药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03月至2020年09月,就诊于上海市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治疗前(第0天)对其行胃镜检查,取1块胃窦粘膜组织进行药敏培养,具体方法如下:将胃黏膜组织直接放进新型肉汤培养基(含马血清、布氏肉汤)中,置于环境温度为37℃,二氧化碳浓度为10%的培养箱中,培养时长为3-5天;待液体浑浊后,滴2滴尿素溶液和2滴酚红溶液至八排管孔内,加20μl菌液吹打混匀,观察颜色变化情况,若10分钟内液体由淡黄色变成红色或者紫罗兰色,则证明幽门螺杆菌培养成功,若10分钟内没有颜色变化,则培养结果为阴性。药敏鉴定:取10u L菌液接种至新型药敏测试板微孔中,微孔中包含:阿莫西林(0.5mg/L和1mg/L)、克拉霉素(0.5mg/L和1mg/L)、甲硝唑(4mg/L和8mg/L)、左氧氟沙星(0.5mg/L和1mg/L)、呋喃唑酮(0.5mg/L和1mg/L),将药敏板放入培养箱中(设置培养条件为37℃,二氧化碳浓度为10%)培养3天后,用12孔排枪在每个微孔中加入50μl底物反应液,通常10分钟内即可辨别出微孔中的变色情况,如果液体颜色变蓝色,表明幽门螺杆菌正常生长,Hp对该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如果不变色,表明Hp对该抗生素敏感;如果低浓度孔变色,而高浓度孔未变色,则为中敏。治疗方法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2种敏感抗生素,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四联方案口服治疗10天,然后停药1月后复查13C或14C呼气试验,统计药敏培养成功率、根除率、抗生素耐药情况,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与耐药率有无关联。结果:药敏培养共纳入51人,33人药敏培养成功,培养成功率64.7%,克拉霉素耐药率81.8%,左氧氟沙星耐药率78.8%,甲硝唑耐药率45.5%,阿莫西林耐药率33.3%,呋喃唑酮耐药率9%;上海地区Hp对抗生素单一耐药率12.1%,双重耐药率36.4%,多重耐药率48.5%;根除率按ITT分析和PP分析结果为87.9%和93.5%;不同性别、年龄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和呋喃唑酮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药敏培养技术培养成功率为64.7%,上海地区对多种抗生素单一耐药率及双重耐药率均较高,根据药敏结果对难治性感染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根除率高,具有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难治性HP感染者胃微生态的影响目的:在分子水平探究益生菌是否可以调控Hp感染患者胃内微生态环境,并探讨是否可以达到辅助根除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01月,就诊于上海市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并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至少2次的患者。在益生菌干预前(第0天)和干预后(第15天)分别胃镜下取胃窦黏膜2块,提取DNA,进行16s DNA高通量测序,以检测益生菌干预前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内菌群多样性和丰度的变化,并统计益生菌干预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率。结果:本试验共纳入41例患者,胃微生态测序结果如下:(1)Alpha多样性分析:乳酸杆菌干预前后胃内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包括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l指数、PD whole tree指数、goods coverage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胃内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没有发生改变;(2)Beta多样性分析:Uni Frac热图分析、Anosim分析、物种Adnois分析、物种MRPP分析、NMDS分析和PCOA分析等结果显示乳酸杆菌干预前后胃内菌群相似,没有明显分离,表明乳酸杆菌干预前后物种多样性无显着差异;(3)LEf Se分析:乳酸杆菌干预后属水平Dorea、Faecalibacterium、Corynebacterium,科水平Corynebacteracede相对丰度显着增加;(4)临床症状:益生菌干预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极大改善(P<0.001)。结论:乳酸杆菌预干预2周对胃内各菌群相对丰度及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小,可能主要通过调节胃内某种特定菌群和肠道菌群发挥作用。第三部分我国公众幽门螺杆菌感染认知度的调查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医师和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进行全国性调查,展示现状。方法:2019年1月至2月利用互联网调研平台定量调研方式,采取描述性统计方法,覆盖全国31个省市,城市、县城、农村所有居住地区展开针对中国医生及普通民众调查问卷,均包含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知识、观念及实践的研究,普通民众问卷共计28个问题,医生问卷共计30个问题。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招募3211名普通民众和546位医生,公众问卷的回应率为12.4%,医生问卷的回应率为4.1%。普通民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知识了解的总体正确率仅为16%,对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分别为35%和43.6%。医生对幽门螺杆菌知识的掌握(83.9%)高于其他人群,对于Hp传染途径及中国Hp感染现状了解欠佳(13.0%),可能是由于最新的幽门螺杆菌相关共识反馈不佳(14.3%)。绝大多数普通民众(87.0%)和医生(82.2%)支持国家幽门螺杆菌筛查计划从而预防胃癌,且支持率与Hp知识水平相关。消化内科医生对Hp感染知识(25.3%vs10.5%,P<.001)以及相关共识(31.9%vs 10.8%,P<0.001)的掌握高于非消化内科医生,但是,对幽门螺杆菌的筛查支持率低于非消化内科医师(58.2%vs.84.2%,P<0.001),其中可能与沉重的医疗负担(67.3%)有关。结论:中国民众对Hp知识的知晓率低,Hp筛查率低,在胃癌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省份更不理想,应加强对Hp知识的健康教育。全民对Hp筛查普遍持积极态度,有助于Hp筛查及根治工作的开展,可以进一步降低中国的胃癌疾病负担。中国各科医师对Hp知识掌握水平高,普遍支持Hp全民筛查,但消化科医生对Hp筛查支持率较低,可能与医疗资源不足有关,提示卫生部门应加强Hp筛查相关的资源投入。
刘慧敏[5](2021)在《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目前所知唯一能寄生于胃黏膜的对生长条件要求极为严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饮水源、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可能与H.pylori的感染与传播有关。研究发现,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肠型胃癌的启动因子,根除H.pylori具有重大意义,可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推荐的根除方案主要是三联疗法、四联疗法,一般都需要使用两种抗生素,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H.pylori的出现,H.pylori根除率不断下降,耐药H.pylori感染已成为困扰H.pylori感染者生活质量的一大难题,也是临床和科研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H.pylori感染的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在提高H.pylori根除率的同时,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鉴于此,导师根据自已多年的临床经验,创新性地提出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在当前H.pylori耐药率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开展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的:通过比较健脾化湿法治疗方案和西药补救治疗方案,进一步验证健脾化湿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耐药H.pylori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思路。通过分析耐药H.pylori感染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进一步从中医药角度认识耐药H.pylori感染,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用药准确性。方法:采用观察性疗效评价研究设计,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的耐药H.pylori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一共纳入60例,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健脾化湿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补救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型判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的13C-尿素呼气试验DOB值、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1)本研究所纳入的60例耐药H.pylori感染病例中,脾胃虚弱证最多,占40%(24例);其次是脾胃湿热证,占35%(21例);肝胃不和证占20%(12例);胃阴不足证占5%(3例)。(2)本研究所收集的60例耐药H.pylori感染病例中,阳虚体质最为多见,占全部病例的38.3%(23例);其次是湿热体质,占13.3%(8例);气郁体质占11.7%(7例)。(3)观察组根除率为43.3%,对照组根除率为50.0%,两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4)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但观察组疗效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证型的根除率情况,观察组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以及肝胃不和证的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中以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证的根除率较高。(6)不同体质的根除率情况,观察组以气虚质、特禀质、平和质的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以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的根除率较高。(7)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根除率与性别、年龄、婚姻情况、身高、体重、吸烟与否、饮酒与否、文化程度、居住条件、中医证型及体质等无关,但可能与职业相关。(8)观察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头痛恶心、皮肤瘙痒。结论:1.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率略低于西药补救治疗方案,但两组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健脾化湿法优于西药补救治疗方案,提示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具有潜在优势。3.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多见;在体质方面,耐药H.pylori感染以阳虚偏颇体质多见。
纪朋成[6](2020)在《黄连汤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医经方黄连汤对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对Hp的抑杀效果,探讨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将2018年11月-2020年1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中医科和消化科就诊,符合慢性胃炎和Hp阳性诊断标准,经辨证属脾虚湿热证型,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黄连汤为基础方的颗粒制剂(基础方:黄连10g,姜半夏10g,桂枝10g,党参10g,干姜10g,炙甘草10g,大枣6枚),每日1剂,早晚各1次,餐后一小时服用,疗程为4周。对照组给予西药铋四联疗法,即艾司奥美拉唑20mg bid、左氧氟沙星0.2g bid、克拉霉素0.5g bid、胶体果胶铋100mg bid,早晚各1次,疗程为2周。对比分析两组研究病例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生存质量、焦虑状态、Hp根除率和数值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5.45%。两组证候疗效相比,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分析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中医症状总积分上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这表示两组药物均可改善Hp阳性慢性胃炎兼脾虚湿热证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的症状总积分,差异明显(P<0.05),说明试验组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较对照组存在明显的优势。3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分析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在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上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各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减少(P<0.05);对照组各项症状积分中胃痛、恶心呕吐症状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口苦或黏症状积分增多,有显着差异(P<0.05),其余症状积分减少,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改善疲倦乏力、胃中嘈杂、口臭症状上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其余症状积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4 Pro生存质量量表积分比较治疗前组间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项因子积分和总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各因子积分和总积分治疗前后对比均明显减少,具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各因子积分和总积分治疗前后对比,所有因子积分和总积分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心理、社会功能因子积分差异不明显(P>0.05),在反流、消化不良、排便异常、全身状况和总积分方面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5焦虑状态改善比较治疗前组间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焦虑状态积分都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6 Hp的根除率及数值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组间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13C呼气试验数值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根除率比较,试验组根除率为21.88%;对照组根除率为75.76%,对照组的Hp根除率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值变化情况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后比治疗前数值均有显着下降(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对照组数值明显小于试验组数值(P<0.05)。两组Hp数值下降人数比较,试验组治疗后Hp数值下降的人数占比为81.25%;对照组治疗后Hp数值下降的人数占比为93.94%。两组数值下降的人数占比差异不明显(P>0.05)。7不良反应评价通过安全性指标的观测,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下:试验组出现恶心干呕1例;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腹泻4例,舌痛1例。上述患者不良反应都较轻,未达到病例的脱落标准,在研究过程中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或痊愈。结论黄连汤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与铋四联疗法相比,可以显着减轻患者的不适表现,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焦虑的状态,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但在短期内根除Hp方面疗效不如铋四联疗法。若同时使用中药黄连汤与西药铋四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考虑总体疗效可能会更好,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便临床推广。
杨闪闪[7](2020)在《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目前西医治疗HP感染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是HP耐药性的增加导致根除率的下降,另一方面是HP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中药治疗HP是根据患者症状表现实施的个体化治疗,可以改变HP的生存环境,影响其黏附和定植,同时还能调整人体的内环境,提高自身抵抗力,并且可以发挥不宜耐药和调整菌群的优势,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和HP复发率。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角度探讨了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联系密切,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有较好疗效。本团队前期实验研究发现清热化湿方可明显改善HP感染小鼠的胃黏膜炎症,对HP标准菌株和耐药株均有体外抑菌的作用。研究目的以铋剂四联疗法为对照,观察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的HP根除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评价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及中西医结合科就诊的HP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采用平行随机对照方法,纳入患者随机进入清热化湿观察组(艾司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清热化湿方)和铋剂四联对照组(艾司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用药均为14天。以HP根除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疗效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安全性指标,评价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HP根除率:观察组和对照组HP根除率意向性治疗分析(ITT)分别为83.64%(46/55)和 83.64%(46/55),符合方案集分析(PP)分别为 86.54%(45/52)和 87.23%(41/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评分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治疗前后(第6周)症状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单项症状方面,观察组口苦口干、大便不畅、大便干燥、乏力、气短、尿黄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更好。在症状改善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总症状改善率(75.09%)高于对照组总症状改善率(64.90%),在单个症状方面,观察组胃脘胀满、喛气反酸、口苦口干、恶心呕吐、干呕、大便不畅、大便干燥、气短、尿黄的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5%(3/55)、17.36%(1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对脾胃湿热证患者而言,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与铋剂四联疗法的HP根除率相当,在整体症状和部分症状的改善效果上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更有优势,不良反应也较铋剂四联少。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对HP的治疗切实有效,用药较为安全,对于铋剂不耐受或有铋剂禁忌证者尤为适宜。
陈扬帆[8](2020)在《基于耐药检测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H.pylori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在药敏试验或耐药基因检测的指导下选择精准的四联方案并联合辨证中药,给予患者个体化精准治疗。观察中西结合优化方案在治疗H.pylori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治疗H.plori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收集90例自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专家门诊就诊的H.pylori阳性患者,分为对照组、试验组A、试验组B,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的铋剂四联14d,试验组A在药敏试验或耐药基因检测的指导下给予精准铋剂四联14d,试验组B在试验组A的基础上联合口服辨证中药28d,停药4周后复查。观察三组患者的H.pylori根除率、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结果:(1)对照组、试验组A、试验组B三组间治疗前的性别、年龄、胃炎类型及既往治疗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本次研究对60例患者的胃黏膜标本进行H.pylori分离培养,成功43例,失败17例,培养成功率71.7%。其中对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甲硝唑的耐药率为8.5%、6.0%、88.3%,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11.4%,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克拉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与国内平均水平相当;(3)脾胃湿热证在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中比例最高(42.2%),肝胃不和证次之(38.9%),脾胃虚弱证最低(18.9%);(4)对照组、试验组A、试验组B的根除率分别是73.3%、93.3%和96.7%。单组治疗前后比较,经x2检验,P值均小于0.05,三组均能有效根除H.pylori;试验组A与对照组、试验组B与对照组的根除率比较,经x2检验,P值分别为0.038和0.011,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A和试验组B比较,经x2检验,P=0.554>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A、试验组B的根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但试验组A和试验组B的根除率无明显差异;(5)对照组、试验组A、试验组B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0.0%、73.3%、90.0%。对照组与试验组A的临床有效率进行比较,经Wilcoxon秩和检验,P=0899>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与试验组B、试验组A与试验组B的临床有效率进行比较,经Wilcoxon秩和检验,P值分别为0.006、0.005,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B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与试验组A,对照组和试验组A的效果无明显差异;(6)对照组、试验组A、试验组B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7%、10.0%、3.3%。对照组与试验组A、对照组与试验组B、试验组A与试验组B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x2检验,P值分别为1.000、1.000、0.605,均大于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治疗前行药敏试验或耐药基因检测能够有效的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达到理想的90%以上,但并不能明显提高临床有效率;2.本研究的H.pylori耐药现状不容乐观,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等耐药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3.H.pylori感染相关性胃炎其中医辨证以脾胃湿热证最多,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4.辨证中药具有提高H.pylori根除率、提高临床有效率及降低不良反应的作用;5.基于耐药检测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的根除率、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标准四联方案且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郑丽[9](2020)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根除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收集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湖北省中医院李天望主任专家门诊就诊,经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并行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确诊为Hp感染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含铋剂四联疗法:艾司奥美拉唑酶肠溶片20mg+阿莫西林分散片1000mg+克拉霉素500mg+枸橼酸铋钾颗粒220mg,每日2次,疗程14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荆花胃康胶丸240mg,每日2次,疗程14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腹痛、腹胀、纳差、嗳气)的改善情况;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并停药1个月后复查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统计Hp根除情况,并且记录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胃癌家族史等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各项症状改善情况:(1)腹痛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腹痛程度及频度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腹痛程度及频度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胀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腹胀程度及频度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腹胀程度及频度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纳差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纳差程度及频度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纳差程度及频度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嗳气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嗳气程度及频度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嗳气程度及频度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项症状程度总积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症状程度总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各项症状程度总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各项症状总频度积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症状频度总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各项症状频度总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各项症状总积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各项症状总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1)腹痛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腹痛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2)腹胀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腹胀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3)纳差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纳差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4)嗳气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嗳气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4)两组Hp根除率比较观察组根除率为96.9%,对照组根除率为76.4%。治疗后两组患者根除率比较采用Pearson校正χ2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根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6.0%;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8.8%。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采用Pearson校正χ2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可以明显提高其根除率及改善临床症状,其效果明显高于单纯使用铋剂四联疗法,但两者间不良反应反生情况无明显差别,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具有临床推广意义,为Hp相关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张晓宁[10](2020)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耐药情况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细菌,最早由Warren和Marshall于1983年发现,主要分布于人的胃和十二指肠。H.pylori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等密切相关,此外H.pylori还与胃肠外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血管疾病、缺铁性贫血和糖尿病等有关。世界卫生组织将H.pylori列为胃癌的I级致癌物。近来京都共识将H.pylori胃炎定义为一种传染病。全球自然人群H.pylori感染率超过50%,且不同国家或地区感染率存在差异,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我国是H.pylori高感染的国家,普通人群感染率为34.52%-80.55%,多数地区人群感染率在50%左右。个人及家庭成员患有胃病史、饮用不洁水源、接受过口嚼食物、吸烟、饮生水、养狗、常食用腌制食物及熏制食物与H.pylori感染密切相关。根除H.pylori能显着减轻胃部炎症,促进溃疡愈合,并可能预防胃癌的发生。而近年来抗生素过度使用甚至滥用现象普遍,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药物耐药有增多趋势,导致H.pylori根除治疗效果下降。研究发现H.pylori耐药可能与抗菌药物诱导H.pylori球形变及不合理用药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及消化内科门诊就诊行H.pylori检测人群的临床资料,分析人群H.pylori感染的现状,分析比较不同H.pylori根除方案效果,并应用微生物检测法进行H.pylori耐药临床研究,为临床合理选择H.pylori根除方案及防治耐药提供参考。目的:了解医院体检健康人群及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患者H.pylori感染情况,比较不同根除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H.pylori耐药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为临床合理选择H.pylori根除方案及防治耐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人群及消化门诊就诊行14C-尿素酶呼气实验检测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群H.pylori感染情况。收集H.pylori根除治疗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5组,疗程均为14天,包括:A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mg+枸橼酸铋钾片220mg+左氧氟沙星胶囊200mg+阿莫西林胶囊1000mg,一天2次;B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mg+枸橼酸铋钾片220mg+左氧氟沙星胶囊200mg+克拉霉素缓释胶囊500mg,一天2次;C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mg+枸橼酸铋钾片220mg+左氧氟沙星胶囊200mg+克拉霉素缓释胶囊500mg+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500mg,一天2次;D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mg+枸橼酸铋钾片220mg+左氧氟沙星胶囊200mg+奥硝唑分散片500mg,一天2次;E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mg+枸橼酸铋钾片220mg+替硝唑片500mg+克拉霉素片500mg,一天2次,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根除效果。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随机抽取消化门诊就诊行14C-尿素酶呼气实验检测人群,了解其一般情况、生活习惯等,分析H.pylori感染的易感因素。应用微生物检测法进行H.pylori分离培养、测定耐药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共收集14C-尿素酶呼气实验检测者4215例,包括健康人群3163例,消化内科门诊患者1052例,其中男性1701例,女性2514例,平均年龄49.68±14.42岁。所有检测者中H.pylori阳性者2039例,人群H.pylori感染率为48.4%。健康人群中H.pylori阳性者1301例,感染率为41.1%,消化内科门诊患者中阳性者738例,感染率为70.2%。2.1701例男性人群中,H.pylori阳性者833例,占48.9%,2514例女性人群中H.pylori阳性者1206例,占47.9%,不同性别之间H.pylori感染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20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6组人群H.pylori感染率依次为29.2%、44.9%、49.2%、47.8%、51.5%、47.3%,各年龄组人群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共有103例患者完成问卷调查,其中H.pylori阳性者49例,男17例,女32例,平均年龄44.9±13.7岁。患者H.pylori感染与吸烟、饮酒以及其婚姻状态、长期居住地区(城市与农村)、外出就餐、家庭内分餐无明显相关性(P>0.05)。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患者H.pylori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学历组(P<0.05)。具有口臭/异味、反酸、烧心、胃痛、腹胀、嗳气、便秘、腹泻症状患者中H.pylori阳性者占比与阴性者占比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中H.pylori阳性者占比为78.4%,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者的占比(21.6%)(P<0.05),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基础病患者中H.pylori阳性者占比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及教育程度与H.pylori感染相关(P<0.05)。4.1052例消化内科门诊患者同时进行胃镜检查,包括H.pylori阳性者738例,阴性者314例。胃镜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H.pylori阳性者346例(80.7%)、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H.pylori阳性者370例(62.3%)、消化性溃疡患者中H.pylori阳性者55例(80.9%)、胃息肉患者中H.pylori阳性者31例(52.5%)、食管炎/Barrett食管患者中H.pylori阳性者87例(65.9%)、MALT患者中H.pylori阳性者3例(100%)、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中H.pylori阳性者22例(61.1%)、胃癌患者中H.pylori阳性者4例(66.7%)、残胃及吻合口炎患者中H.pylori阳性者16例(76.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息肉患者中H.pylori阳性者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者所占比例(P<0.05)。MALT、胃癌患者H.pylori阳性者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者所占比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炎/Barrett食管、胃粘膜隆起性病变、残胃及吻合口炎患者中H.pylori阳性与阴性者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738例根除H.pylori治疗患者中,共有564例根除治疗成功,总根除率为76.4%。其中A组H.pylori根除率70.1%、B组H.pylori根除率为78.6%、C组H.pylori根除率最高为82.4%、D组H.pylori根除率74.0%、E组H.pylori根除率为69.0%。5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根除效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共收集8例患者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的胃黏膜标本,其中慢性胃炎伴糜烂4例,消化性溃疡3例,胃癌1例。H.pylori分离培养成功3例,培养阳性率为37.5%,行药敏检测试验,其中1例药敏结果显示为阿奇霉素及克拉霉素耐药,阿莫西林中敏,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硫酸庆大霉素、四环素、盐酸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甲硝唑、替硝唑、利福平及呋喃唑酮敏感。结论:1.调查人群H.pylori感染率与全国感染率相近,消化内科门诊患者H.pylori感染率高于健康人群。2.人群受教育程度与H.pylori感染负相关,患有糖尿病与H.pylori感染正相关。3.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息肉密切相关。4.含铋剂四联方案可以有效根除H.pylori感染,联合益生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可以提高根除效果。5.应用微生物检测法可进行H.pylori分离培养、耐药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但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铋剂、氧氟沙星、替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铋剂、氧氟沙星、替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基于证据图的中医药抗Hp感染的研究现状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排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数据分析与形式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年度趋势 |
2.3 临床研究类型及规模 |
2.4 中医证候及体质研究 |
2.5 中医药抗Hp方式研究 |
2.6 中医药抗Hp方案临床评价 |
2.7 中医药防治方案干预时机及适用情况 |
2.8 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及临床证据评价 |
2.9 临床指南与路径研究 |
3.讨论 |
3.1 中医药抗Hp应用现状及问题 |
3.2 中医药防治Hp感染未来的研究方向 |
3.3 本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中医药抗Hp感染机理机制探讨 |
1.现代医学对Hp的认识及治疗 |
1.1 Hp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
1.2 Hp的治疗 |
2.中医对Hp感染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
2.1 中医对Hp感染的认识 |
2.2 中医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 |
2.3 扶正祛邪抗Hp感染的实践及机理机制探讨 |
3.讨论 |
第三章 中药扶正祛邪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
1.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2.4 主要结局指标和证据质量分级 |
3.讨论 |
临床验证 |
第一章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数据录入 |
2.2 数据规范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医案检索结果及特点 |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3 常用方剂使用情况 |
3.4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 |
4.讨论 |
第二章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排标准 |
1.3 数据收集及整理 |
1.4 分组方法 |
1.5 结局评价 |
2.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病例基本情况 |
3.2 治疗结局 |
4.讨论 |
结语 |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3.本研究的不足 |
4.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
个人简介 |
(2)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Hp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 |
1 Hp的流行病学特征 |
2 Hp的微生物学特征 |
2.1 Hp的形态学特征 |
2.2 Hp的菌体动力特征 |
2.3 Hp的生化特性 |
2.4 Hp的分布特征 |
3 Hp的致病机制研究 |
3.1 Hp的免疫损害 |
3.2 Hp的毒力因子 |
4 Hp的致病机理学说 |
4.1 漏屋顶(leking roof)假说 |
4.2 胃泌素(gastrin-link)假说 |
5 Hp与脾胃湿热证关系密切 |
6 Hp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 |
6.1 连朴饮的方证研究 |
6.2 连朴饮加减方药味研究 |
6.3 连朴饮加减方前期研究基础 |
第二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连朴饮加减方的组成与制备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试剂 |
2.4 患者筛选 |
2.5 微生物实验耗材制备 |
2.6 克拉霉素耐药Hp的制备 |
2.7 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冻存与复苏 |
3 结果 |
3.1 临床幽门螺杆菌培养结果 |
3.2 六种抗生素药敏结果 |
3.3 连朴饮加减方药敏结果 |
4 讨论 |
4.1 胃粘膜的选择 |
4.2 Hp的分离 |
4.3 Hp的鉴定 |
4.4 培养基的选择 |
4.5 培养环境的选择 |
4.6 用于筛选的抗生素 |
4.7 菌株的冻融与复苏 |
4.8 菌株的筛选 |
第三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HAG小鼠胃炎疗效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试剂 |
2.4 造模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菌液的制备 |
2.5 干预药物的制备 |
2.6 动物模型建立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小鼠一般情况 |
3.2 小鼠小肠长度对比 |
3.3 胃粘膜W-S银染色对比 |
3.4 血清IL-6、TNF-α浓度对比 |
4 讨论 |
4.1 造模方式 |
4.2 药物浓度的调整 |
4.3 Hp球形变解读 |
4.4 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结果 |
4.5 各组血清TNF-α、IL-6 浓度的解读 |
4.6 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的思考 |
第四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HAG小鼠胆汁酸代谢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药品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总体胆汁酸差异对比 |
3.2 组间含量有统计学差异胆汁酸 |
4 讨论 |
4.1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
4.2 胆汁酸与Hp的相关研究 |
4.3 Hp与“肝”的证素研究 |
第五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HAG小鼠肠道菌群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药品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数据处理过程和参数 |
2.5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
3.2 门水平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
3.3 组间属水平差异分析 |
3.4 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 |
3.5 Net Work分析 |
4 讨论 |
4.1 Hp与肠道菌群 |
4.2 Hp的不同治疗方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全文讨论 |
1 连朴饮加减方疗效的综合评判 |
2 问题与展望 |
3 创新点 |
3.1 沟通临床和科研的造模方式 |
3.2 多组学分析全面反映中药的整体调节效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综述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与面临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胆汁酸质谱MRM采集参数表 |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3)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1.病例来源 |
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3.诊断标准 |
4.症状分级量化及评分标准 |
5.研究方法 |
6.疗效判断标准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Hp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 |
2.Hp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
3.Hp根除结果及其根除方案的分布情况 |
4.Hp根除前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
第三节 讨论 |
1.Hp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 |
2.Hp感染的中医寒热证候学探讨 |
3.寒热不同证候的Hp根除率情况分析 |
4.不同证候的Hp感染的根除前后疗效评价 |
第四节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HP感染根除方案选择的价值 |
一、研究对象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与结论 |
第二部分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难治性HP感染者胃微生态的影响 |
一、研究对象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与结论 |
第三部分 我国公众幽门螺杆菌感染认知度的调查 |
一、研究背景 |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概况 |
1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命名 |
2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3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
6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概况 |
1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定义 |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耐药现状 |
3 幽门螺杆菌耐药的影响因素 |
4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
5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治疗现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概况 |
1 中医学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 |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证型 |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体质 |
4 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
5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治疗现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脱落标准 |
5 治疗方案 |
6 观察方法与观察指标 |
7 疗效评价标准 |
8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情况 |
3 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
4 症状改善情况 |
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讨论 |
1 选方依据与组方分析 |
2 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特点 |
3 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疗效分析 |
4 健脾化湿法根除耐药H.pylori的相关因素 |
5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7 结论 |
8 创新性 |
9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中医症状量化评分 |
附录3 辨证分型 |
附录4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黄连汤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病例选择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
1 含抗生素的治疗 |
2 益生菌 |
3 中医药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国内外研究进展 |
1 HP感染是全球公共健康问题 |
2 HP感染的诊断方法 |
3 HP感染的治疗方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治疗困境及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1 HP治疗面临的困境 |
2 西医面对HP治疗困境的对策及问题 |
3 中医药治疗HP的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相关性 |
1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证候研究 |
2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实验研究 |
3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
4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相关性探讨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干预措施 |
4 观察指标 |
5 样本量的确定依据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HP根除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
3 症状评分及改善率分析 |
4 安全性分析 |
5 脱落病例情况 |
讨论 |
1 药物方案分析 |
2 研究结果分析 |
3 研究的不足及改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基于耐药检测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H.pylori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终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和分组 |
2.2 用药方案 |
2.3 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2.6 统计学分析 |
2.7 研究流程图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基线分析 |
3.3 H.pylori耐药分析 |
3.4 H.pylori根除率的比较 |
3.5 中医证型分布 |
3.6 组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3.7 组间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3.8 疗效评价 |
3.9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一般资料分析 |
2.H.pylori耐药分析 |
3.H.pylori根除率分析 |
4.中医证型分析 |
5.临床疗效分析 |
6.中药在本次研究中作用机制的探讨 |
7.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分析 |
8.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精准治疗H.pylori的前景 |
结语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
1.现代医学对H.pylori的研究进展 |
2.祖国医学对H.pylori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9)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终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Hp根除方案 |
2.2 Hp感染及根除标准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各项症状改善情况 |
4.3 各项症状程度总积分的比较 |
4.4 各项症状总频度积分的比较 |
4.5 各项症状总积分的比较 |
4.6 各组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 |
4.7 两组Hp根除率比较 |
5 安全性评价 |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Hp的研究 |
1.1 Hp的致病因子及其治病机制 |
1.2 Hp感染现状 |
1.3 Hp感染途径 |
1.4 Hp的诊断 |
1.5 Hp的治疗 |
1.6 Hp西医治疗的优劣势 |
2 中医学对Hp的研究 |
2.1 中医对Hp的认识 |
2.2 Hp感染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2.3 Hp相关性胃炎中医证型分析 |
2.4 Hp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
2.5 Hp中医治疗的优劣势 |
3 荆花胃康胶丸的组方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4.2 根除率分析 |
4.3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
5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患者临床症状评估表 |
附录三 药物不良反应记录表 |
致谢 |
(10)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耐药情况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现状及耐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铋剂、氧氟沙星、替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D]. 易惺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D]. 丁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D]. 吴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 吴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5]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D]. 刘慧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黄连汤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纪朋成.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杨闪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耐药检测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H.pylori的临床研究[D]. 陈扬帆.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郑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10]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耐药情况临床研究[D]. 张晓宁.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