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离子色谱法同时检测F~-、CH_3COO~-、HCOO~-、Cl~-离子的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晋敏[1](2021)在《基于芳基四羧酸和BODIPY配体的荧光MOFs的合成》文中提出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由金属离子或金属簇与有机连接体通过自组装形成的多孔结晶固态材料,在气体的存储与分离、催化、磁性、药物输送、质子传导、生物成像以及荧光传感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了金属有机框架在荧光传感方面的应用。本文合成了两种配体:具有π芳香体系的2,3,5,6-四(4-羧基苯基)吡嗪(L1)和荧光染料配体1,3,5,7-四甲基-2,6-二吡啶基-8-苯基-4,4-二氟硼烷基胍(L2)。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三种新型MOF材料:[Zn(L1)0.5(L3)0.5(H2O)]·DMF(M1,L3=1,2-二(4-吡啶基)乙烯);[Cd(L2)(NO3)(COO)(DMF)]·3H2O·2DMF(M2);[Cd(L2)(IPA)]·H2O(M3,IPA=间苯二甲酸)。单晶X-射线衍射表明:M1具有三维结构,M2为一维双链结构,M3为二维网状结构。PXRD表明三种配合物都具有较高的相纯度,TG表征证明三种配合物的热稳定性都很好。荧光实验结果表明:M1可以通过荧光淬灭在水溶液中选择性地识别两种硝基呋喃类的抗生素(呋喃西林NFZ和呋喃妥因NFT),检测限分别为19.6μM和17.9μM;淬灭常数分别为5.2×104 M-1和5.5×104 M-1。M1还可以在水溶液中检测Fe3+,检测限低至3.4μM,淬灭常数为2.24×105 M-1。在无水乙醇中,M2可以通过荧光淬灭检测Fe3+,检测限为1.17μM;在DMF中,M2可以通过荧光淬灭识别Cr2O72-,检测限为26.4μM;在DMSO溶液中,M3能够选择性地识别F-,检测限为3.06μM,淬灭常数为5.14×103 M-1。抗干扰实验表明三种配合物都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我们还讨论了可能的识别机理。
李改燕[2](2020)在《多元稀土离子配合物荧光探针对典型无机离子污染物的灵敏选择性检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显,对环境中污染物进行快速准确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传统检测方式,荧光分析法具有快速、灵敏、便捷的优点,近年来逐渐成为分析的热点。稀土离子荧光探针可以发射稀土离子特有的荧光,具有尖锐的荧光峰、较长的荧光寿命和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等特点,这些独特的发光特性使其在荧光探针的构建中备受青睐。磷酸盐(Pi)和铜离子不仅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也存在于人体中,它们的灵敏选择性检测对于保障环境安全与人体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无机阴阳离子的荧光检测法大多是基于单发射荧光探针,且荧光材料的制备存在过程繁琐、需高温合成等缺点。本论文通过合理选择有机配体,构建了一种双发射比率荧光探针可用于可视化检测磷酸盐;同时构建了一种多元稀土离子配合物荧光探针,实现了在水溶液中快速、灵敏、选择性检测铜离子。具体内容如下:(1)双功能镧系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作为比率荧光探针对Pi的可视化超灵敏检测。在MOFs中,环丙沙星(CIP)作为能量供体来增强Eu3+的荧光,而均苯四甲酸(BTEC)的引入可以使CIP-Eu3+配合物聚集起来并发生聚集诱导能量转移现象,使Eu3+在614 nm处的荧光强度进一步提高(增强约40倍)。加入Pi后,CIP会从Eu-MOFs中释放出来造成红色荧光不断猝灭而蓝色荧光不断增强,415 nm与614 nm处荧光强度比值的对数(log(F415/F614))与Pi浓度在0.01~10μM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由此构建了用于检测Pi的比率荧光探针。荧光猝灭机理表明,Pi猝灭Eu3+荧光属于动、静结合猝灭过程且静态猝灭占据主导地位。该Eu-MOFs材料对Pi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超高的灵敏度(检测限达4.4 n M),实现了对环境样品和人体尿样中Pi的灵敏选择性检测。(2)多元稀土离子配合物荧光探针对铜离子的灵敏选择性检测。吡啶-2,6-二羧酸(DPA)能与Eu3+配位,通过能量转移敏化Eu3+发射的红色荧光;聚乙烯亚胺(PEI)不仅能与Eu3+配位,同时可以通过选择性识别铜离子使DPA-Eu3+-PEI发射的红色荧光猝灭。而铜离子对DPA-Eu3+的荧光几乎无影响。实验表明,DPA-Eu3+-PEI可以在1 min内实现对铜离子的荧光响应,荧光猝灭效率与铜离子在0.02~10μM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达8 n M。荧光猝灭机理表明,铜离子引起的荧光猝灭是基于发生于激发态复合物DPA-Eu3+-PEI-Cu2+之间的电荷转移过程,即所谓的光诱导电荷转移(PET)猝灭。该荧光探针应用于废水和人体尿样中铜离子浓度的检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王井井[3](2020)在《镇江肴肉中亚硝酸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镇江肴肉是镇江传统肉制品,因其口味独特、营养价值丰富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亚硝酸盐,且加工过程中难以降解,容易造成镇江肴肉中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由于摄入过量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有必要建立镇江肴肉中的亚硝酸盐的快速检测方法。目前亚硝酸盐检测的方法有电化学法、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色谱法等,但在检测速度和灵敏性上仍面临一定的挑战。近年来,表面拉曼增强光谱(SERS)技术因其检测快速、灵敏度高备受关注,已在食品安全、生命科学、国家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地应用。鉴于此,本论文开展了基于SERS技术的镇江肴肉中亚硝酸盐的快速、高灵敏检测方法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4-氨基苯硫酚的亚硝酸盐SERS检测机理。4-氨基苯硫酚(4-ATP)作为拉曼信号分子已被广泛应用,但在构建SERS检测体系过程中4-ATP特征峰易改变,针对该问题,本论文从理论上和实验上研究了可能引起4-ATP特征峰变化的因素,在实验上开展了对溶剂效应、激光功率、基底、反应介质、反应时间、空气或其他离子引起的SERS信号变化的研究,利用肉眼观察和紫外分光光谱法开展了对4-ATP自身反应和4-ATP与亚硝酸盐反应的差异性研究。在理论上开展了对亚硝酸盐触发4-ATP特征峰变化从而可以实现4-ATP检测亚硝酸盐的机制以及可能诱导4-ATP自身发生反应产生b2 SERS峰(1142、1388和1432 cm-1)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介质中4-ATP特征峰不受激光功率、基底、反应时间、空气及水溶液的影响,通过肉眼观察和紫外分光光谱法可以区分4-ATP的自身反应形成的4,4-二巯基偶氮苯(DMAB)和亚硝酸盐与4-ATP反应形成的4-二氮烯基苯硫酚。研究表明4-ATP溶液的PH小于2时,4-ATP特征峰稳定,为构建肴肉中亚硝酸盐的SERS快速检测提供理论基础。2.镇江肴肉中亚硝酸盐的SERS检测方法。针对现有SERS基底的增强效果较差的问题,利用聚苯乙烯(PS)球作为模板合成氧化锌(ZnO)纳米球,溶解形成中空,最后在表面负载银纳米颗粒(AgNPs)合成具有较好增强效果的中空氧化锌银(ZnO@Ag)纳米球,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红外和紫外光谱表征方法对合成的中空ZnO@Ag纳米球进行了表征。同时针对现有SERS检测亚硝酸盐灵敏度较低的问题,利用4-ATP作为重氮剂和1-NA作为偶联剂建立亚硝酸盐传感器,对建立体系的特异性和抗干扰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中空ZnO@Ag纳米球的拉曼增强因子为:3.17×108,建立的亚硝酸盐检测传感器的线性范围(1.0×10-81.0×10-3 mol·L-1),检测限(LOD)为0.3×10-8 mol·L-1,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较强。同时,将建立的方法用于镇江肴肉样本的加标回收检测,且用t检验对紫外分光光谱法(GB5009.33—2016)与SERS测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无显着性差异。研究表明建立的SERS传感器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镇江肴肉中亚硝酸盐的痕量检测。3.基于SERS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的镇江肴肉中亚硝酸盐快速检测方法。针对SERS检测技术在现场检测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通过合成简单的金银核壳纳米颗粒(Au@Ag NPs)作为增强基底,开展了基于化学计量学的SERS检测新方法研究,为实现肴肉中亚硝酸盐的快速现场化检测提供新思路。采用依次还原氯金酸(HAuCl4·4H2O)和硝酸银(AgNO3)合成Au@Ag NPs,并用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EDS,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对合成的基底进行了表征,利用已建立的传感器采集光谱并进行偏最小二乘(PLS)建模。结果表明建立模型的训练集相关系数(rc)0.967,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数(RMSECV)0.426.预测集相关系数(rp)0.9734,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0.383。利用建立的方法对镇江肴肉加标回收样品进行检测,同时用紫外分光光谱法与SERS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无显着性差异。研究表明建立的SERS传感器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镇江肴肉中亚硝酸盐的痕量检测。本论文建立了镇江肴肉中亚硝酸盐的快速检测方法。从理论上和实验上研究了可能引起4-ATP特征峰变化的因素,引入1-NA建立检测体系,合成了中空氧化锌银纳米颗粒作为SERS基底,实现对亚硝酸盐的痕量检测。最后将建立的体系与PLS结合实现了对镇江肴肉的快速、高灵敏检测。
张玉凤[4](2020)在《基于荧光素的逻辑门控探针对重金属以及氟离子的检测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重金属污染尤为严重,它们随着废气、废水流入到大气、江河、土壤等,最终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当人体摄入过量的重金属会使各个机能被损坏最终导致生病甚至死亡。此外,氟离子作为最小的阴离子,非常难被检测,它们的过量摄入也会使人类患病,因此重金属以及氟离子的快速灵敏检测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门。目前,大多数在复杂环境中对分析物的检测需要多个探针同时进行或者探针只能实现一对一检测,而本论文制备的两种以荧光素为荧光团的逻辑门控探针,能够避免以上缺点,以一对多的方式实现对重金属和氟离子的检测,从而为实现阴离子与阳离子的同时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我们设计合成的“AND”逻辑门控1-(3’,6’-双((叔丁基二苯基甲硅烷基)氧基)-3-氧螺螺(异吲哚啉-1,9’-黄嘌呤)-2-基)-3-苯基硫脲(FPSi)荧光探针在DMSO/H2O(7:3,V/V)溶液中可以实现对Hg2+和F-的快速(3 min)同时检测。我们在荧光素母体上连接了叔丁基二苯基硅基和氨基硫脲分别作为F-与Hg2+的识别基团。在FPSi溶液中只加入F-或者Hg2+吸收和荧光光谱均无任何变化,只有当两种离子同时存在时,FPSi溶液会产生强烈的黄绿色荧光。在干扰物质存在时,探针FPSi对Hg2+和F-表现出非常好的选择性。质谱证明了FPSi对Hg2+和F-的响应主要是由于F-引发的Si-O键的断裂和Hg2+引发的脱硫化反应从而使得荧光素母环的螺环打开,最终发出强烈的黄绿色荧光。此外,我们还成功研究了探针在实际水样和土样的检测,这为实现对复杂样品的检测奠定了一定基础。2.我们仍然以荧光素为荧光团,通过对其进行修饰,制备了一种“OR-AND”逻辑门控比色传感器,该传感器以F-作为辅助试剂可以快速实现Pb2+和Cd2+的同时检测。当在FP溶液中加入Pb2+或者Cd2+时,吸收光谱中533 nm处的吸收峰升高,374 nm处的吸收峰下降,且溶液均由无色变为浅紫色。然而,当在含有两种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加入F-时,含有Pb2+的溶液会褪色而含有Cd2+的溶液的颜色会变成深紫色。探针FP对Pb2+的检测限为0.42μM,对Cd2+的检测限达到0.53μM。我们采用质谱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并将该探针应用于实际水样品的检测,较低的相对误差和较好的相对回收率表明该传感器为实现多种物质的同时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娅[5](2017)在《上海市大气颗粒物和降水中的离子化学特征》文中认为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雾霾问题愈演愈烈,2013年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雾霾天气。上海市在2013年12月初,严重雾霾天气持续了一周左右,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空气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湿沉降进行清除,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凝结并粘住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物,它是大气污染物被清除的最有效且最快速的过程之一。为了较全面系统地分析上海市大气干湿沉降的离子化学特征,本研究以大气颗粒物和降水中水溶性离子为主线,于2015年4月~9月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旅游学院6楼楼顶(高约25米)采集了降水、PM2.5、PM10、和分级样品。本文对其中降水样品的pH值和电导率进行了定量测定,并建立离子色谱法测定降水、PM2.5、PM10和分级样品中的主要水溶性离子(K+、Na+、Ca2+、Mg2+、NH4+、F-、Cl-、Br-、NO2-、NO3-、PO43-、SO42-)和有机酸根离子(HCOO-、CH3COO-、C2042-)的浓度,结合实验室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其组成、粒径分布和来源,探讨降水对大气颗粒物中离子的冲刷作用。研究数据表明,降水样品pH平均值为5.88,酸雨约占总降水次数的43%,降水的酸性程度情况是9月份>6月份>7月份>5月份。降水样品电导率的平均值为27.8μs/cm,降水电导率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缓的状态。降水样品中电导率与离子总浓度呈正相关,降水电导率的大小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不是由某一单一因素所决定,主要与降水中水溶性离子以及大气中的污染物有关。降雨样品中5种阳离子总浓度变化范围在28.7~651.5μeq/L之间。11种阴离子的总浓度变化范围在46.2~314.7μeq/L之间。测定的21份PM2.5样品中,离子总浓度变化范围在9.17~65.36μg/m3之间,16份PM10样品,离子总浓度变化范围在11.54~88.45μg/m3之间。在不同介质中,各离子的组成和排列顺序皆有差异。PM2.5和PM10中NO3-和SO42-的质量比分别为0.73、1.39,说明固定源(燃煤排放)对PM2.5中的氮、硫贡献更大,而在PM10中移动源(机动车尾气)贡献较大。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主要集中在粒径>9.0μm和0.7~1.1μm之间的颗粒物中,NO3-和S042-的质量比值都不相同,比值大于1的集中在粒径范围为3.3~4.7μm之间的颗粒物,说明这一粒径段的颗粒物受移动源的影响更大。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在降水、PM2.5和PM10中,NH4+与SO42-、NO3-都具有显着相关性,从不同源的贡献发现人类活动排放是上海市大气干湿沉降中S042-和NO3-的主要来源。降水对PM2.5、PM10中大部分离子都有较为明显的冲刷作用,其中对Ca2+的清除率最大。PM10以及PM2.5雨后各离子的生成率也不同,其中,六周期的 PM2.5 样品中降雨对 Ca2+、C2042-、SO42-、NH4+、NO3-、Mg2+、CH3COO-等离子的清除率较大。PM10中降雨对NO2-、F-、BrO3-、Ca2+、HCOO-、Cl-、K+、NO3-、SO42-、Mg2+、Br-等离子的清除率相对较大一些,雨后Br03-、F-、HCOO-、Ca2+、NO3-、Mg2+、Br-等这些离子的生成率都高于或等于100%。在分级颗粒物中,多种离子雨中浓度大于雨前浓度,降水对分级颗粒物中离子的冲刷作用并不明显。
茹嘉喜[6](2016)在《基于钌和铱配合物的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化学传感器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和环境学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有机染料相比,磷光配合物具有特殊且优越的光学性能,包括大的Stokes位移、长的激发态寿命、发光光谱易于调节以及能够被可见光激发等。尽管磷光配合物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但其在时间分辨和生物成像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还远远不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磷光化学传感器的发展和在诸多领域中的应用。因此,进一步设计和开发具有磷光响应的磷光配合物功能材料已经成为配位化学、分析化学、超分子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将基于磷光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一系列基于钌和铱配合物的磷光化学传感器,探索其对环境有害Hg2+离子的专一性识别以及自身的光谱变化,尝试其在时间分辨和细胞成像领域的深入应用。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的内容:第一章:简述了磷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背景及设计原则,并着重总结了基于铱和钌配合物的磷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第二章:我们采用“化学计量计”的方法,利用Hg2+促进的脱硫环化反应,合成了一个基于铱配合物的磷光化学传感器P1。该传感器对Hg2+表现出磷光增强响应,并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宽的pH值适用范围。我们将该传感器用于时间分辨发光检测和细胞的共聚焦发光成像。第三章:通过改变取代基位置,我们得到了一个基于铱配合物的比率型磷光化学传感器P3,实现了对Hg2+离子识别的可视化检测。该传感器中加入Hg2+之后,其磷光发射波长发生了明显的红移,由黄绿色变为橘黄色。说明取代基位置对磷光化学传感器的发射波长具有重要影响。同样,该传感器也被用于时间分辨发光检测和细胞中Hg2+离子分布的成像研究。第四章:设计和合成了一个基于钌配合物的Hg2+磷光化学传感器P5。该传感器不仅表现出优良的水溶性、可见光激发和发射以及对Hg2+表现出磷光增强响应,而且展示出很高的灵敏度,其检测限小于2 ppb。通过时间分辨发射光谱,该磷光配合物可以有效消除背景荧光的干扰,提高检测的信噪比。同时,由于该传感器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其在活细胞中成像的应用对Hg2+在生物体内的生理作用研究很有帮助。第五章:通过改变辅助配体,设计并合成了另一个基于钌配合物的Hg2+磷光化学传感器P7。该传感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表现出极低的检测限(1.1 ppb)。该传感器在水或HEPES缓冲溶液中,对Hg2+表现出显着的发光增强。通过时间分辨发光检测,该传感器能够有效消除复杂环境中背景荧光及散射光的干扰,提高检测的信噪比。同样,由于它具有很低的细胞毒性,我们将其成功的用于活细胞内Hg2+的检测。第六章:系统地总结了这些磷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原则、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时间分辨和细胞成像领域的应用。
陈晓春[7](2016)在《纳米纸质传感器对环境中氟离子的可视化检测》文中研究说明氟离子的检测在近几十年来受到极大的关注。快速现场检测水中氟离子对坏境检测和环境保护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在本论文中,经过表面功能化修饰的发光的氧化石墨烯和银纳米颗粒由于苯基硼酸和二醇之间可以形成硼酸酯键而连接在一起。我们利用二者间的共振能量转移作用设计了一个新的用可视化试纸检测氟离子的分析方法。发光的氧化石墨烯的荧光被连接在其上的银纳米颗粒猝灭。在氟离子的作用下,硼酸酯键被破坏,转化为三氟硼酸盐,银纳米颗粒与发光的氧化石墨烯断开,从而引起发光的氧化石墨烯的荧光恢复。实验结果表明在氟离子的浓度为0.05-0.55nmol/L的范围内,荧光强度的恢复与氟离子的浓度呈线性关系。通过计算,氟离子的检测极限为9.07pmol/Lo利用这一原理,我们成功的制备了一种可视化检测氟离子的纸质传感器。这一纸质传感器可以快速灵敏的检测氟离子,并且具有快速,简单,有效和低成本等优点,通过肉眼可以看到纸质传感器检测氟离子的检测极限为0.1μmol/L。
韦美静[8](2015)在《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察尔汗盐湖卤水中阴阳离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省察尔汗盐湖卤水资源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极大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前盐湖卤水的分析检测同样成为了分析化学研究的热门,而离子色谱法具有选择性好、检测快捷及同时分析多种离子的特征,被普遍应用于化工、制药、环境分析等领域。本文采用离子色谱测定了察尔汗盐湖卤水中多种离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察尔汗盐湖卤水中7种阳离子建立了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察尔汗盐湖卤水中Li+、Na+、K+、Rb+、Cs+、Mg2+和Ca2+。使用Ion Pac CS12A型分离柱和Ion Pac CG12A型保护柱,淋洗液为12mmol/L甲基磺酸,流速为1.0m L/min,进样体积为50μL。在优化条件下各离子检出限为0.00422.1969μg/L,峰高、峰面积及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73%,各离子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5,加标回收率为90.62%113.54%。该方法前处理操作简便、准确,适于察尔汗盐湖卤水中7种阳离子的同时测定。2.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察尔汗盐湖卤水中5种无机阴离子建立了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察尔汗盐湖卤水中Cl-、Br-、CO32-、SO42-和I-。采用Ion Pac AS19型分离柱和Ion Pac AG19型保护柱,电导检测。在淋洗液KOH为22mmol/L、流速为1.0m L/min、柱温32℃的条件下,5种阴离子23min内完全分离,各离子检出限为0.28205.8007μg/L,各离子相关系数不低于0.9998,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43%,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0.06%110.32%。该方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察尔汗盐湖卤水中5种无机阴离子的同时测定。3.梯度淋洗-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盐湖卤水中9种阴离子建立了梯度淋洗-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盐湖卤水中F-、Cl-、NO2-、Br-、NO3-、SO42-、CH3COO-、HCOO-和C2O42-。选用Ion Pac AG19型保护柱及Ion Pac AS19型分离柱、418mmol/L KOH溶液梯度洗脱。在流速为1.0m L/min、柱温32℃、进样量25μL和最佳梯度淋洗条件下,9种阴离子在35min完全分离,各离子检出限为0.65349.3311μg/L,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2,相对标准偏差为0.16%3.03%,盐湖卤水样品测定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0.00%111.49%。该方法重复性好、快速、简单,可用于盐湖卤水中9种阴离子的同时测定。
殷美雪[9](2015)在《中国中东部地区大气湿沉降中的离子化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人口的迅猛增长,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发展。雾霾的出现预示了空气质量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对于雾霾给人类造成的种种困扰,使得社会各界对空气污染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因此,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大气环境质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不仅需要法律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对污染气体的化学组分进行详细研究,这也成为解决当前空气污染问题的根本有效的途径。降雪能够充分冲刷大气中的颗粒物、飘尘或气溶胶,降雪中的化学组分能够充分反映同一时间大气中的化学组分,因此,对于降雪中化学组分的研究成为研究大气中化学组分的一个重要方面。自2013年底入冬至2014年初冬季结束,全国共有两次大范围降雪,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本硕士论文,在两次大范围降雪期间,在伊犁、郑州、石家庄、青岛、嘉祥、南京、杭州、武汉、临安、西安、兰州和广德全国12个城市采集降雪样品,12个城市基本覆盖了两次大范围降雪区域,共采集到降雪样品(包括空白样品在内)67个。以降雪中水溶性离子为主线,建立离子色谱法测定降雪样品中5种阳离子K+、Na+、Ca2+、Mg2+、NH4+和7种无机阴离子F-、Cl-、Br-、NO2-、NO3-、PO43-、SO42-以及3种有机酸根离子HCOO-、CH3COO-、C2O42-的方法,再结合实验室分析、模式解析等,研究其空间分布、组成和来源。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线上联用测定了降雪中元素溴和碘的物种,并对其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建立了离子色谱法快速测定降雪样品中5种阳离子(K+、Na+、Ca2+、Mg2+、NH4+)和7种无机阴离子(F-、Cl-、Br-、NO2-、NO3-、PO43-、SO42-)以及3种有机酸根离子(HCOO-、CH3COO-、C2O42-)的方法。5种阳离子的检出限在0.00170.0081μg/m L之间,10种阴离子的检出限在0.344.64μg/L之间。除PO43-的加标回收率在76.5%外,其余各离子的加标回收率均在80%130%之间。(2)中国中东部地区降雪中离子平均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SO42->Na+﹥NH4+﹥Ca2+﹥K+﹥NO3-﹥Mg2+﹥Cl-﹥HCOO-﹥CH3COO-﹥NO2-﹥F-﹥C2O42-﹥Br-﹥PO43-。(3)12个城市离子总量的高低与空气质量指数的高低大体呈一致趋势。石家庄、西安、郑州的AQI和离子总量均较高;青岛、南京、伊犁、杭州和临安的AQI和离子总量均较低。(4)不同城市降雪中所含的离子种类各不相同,相同离子间的含量上相差较大。西安、石家庄和兰州采集的降雪样品中各离子的含量均相对较高,其中西安的样品中Ca2+、K+、Mg2+、Na+、NH4+的含量在所有城市中是最高的,浓度分别为14.706mg/L、6.706mg/L、6.124mg/L、13.432mg/L、10.203mg/L。(5)五种阳离子在商务区、工业区和文教区的含量相对较高,在郊区和居住区的含量相对较低;不同功能区阳离子浓度的平均值:商务区>工业区>文教区>郊区>居住区。和其他功能区相比,商务区各离子的含量相对较高,可能周围是交通密集区域,汽车尾气排放量相对较大,造成该区域离子含量较高。(6)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离子之间即存在正相关,也存在负相关,Mg2+与Ca2+的相关系数为1,Mg2+对酸根离子的中和作用可能强于NH4+,同时,NO3-可能先于SO42-而被Mg2+中和,而NO3-可能先于SO42-被Ca2+中和;富集因子分析显示,12个城市降雪中的Cl-主要来自于非海洋源,SO42-与NO3-可能主要来自于人为源,Ca2+、K+与Mg2+可能主要来自于地壳或土壤;后向轨迹分析显示,两次降雪过程中的主导气团均为NW气团,该气团为大陆性气团,其在传输过程中将携带大量的陆源物质对降雪中的化学组分产生重要影响。(7)运用ICP-MS检测降雪样品中元素溴和碘的总量,该方法的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9,I的检出限为1.891μg/L,Br的检出限为0.012μg/L,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80%120%之间,统计分析发现溴和碘在石家庄浓度最高,在杭州和临安浓度最低,且溴和碘均在工业区的浓度最高,在郊区的浓度最低。(8)运用HPLC-ICP-MS线上联用分别测定样品中溴和碘的物种,I-、IO3-在2min之内就可以完全分离,Br-、Br O3-在3min以内就可以完全分离。I-、IO3-与Br-、Br O3-的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9,检出限分别为0.023μg/L、0.073μg/L、0.241μg/L、0.213μg/L,精密度分别为1.150%、3.858%、3.029%、2.167%,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80%120%之间,实际样品检测分析发现除在兰州检测到IO3-外,其余城市均只检测到I-和Br-,且碘离子占总碘的含量最高不超过51%,Br-占总溴的含量高达94%。
刘云玲[10](2011)在《水体中氟的检测与治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阐述了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介绍了离子选择电极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荧光法、分光光度法等水中氟离子的检测方法;并对化学沉淀法、絮凝沉淀法、吸附法等水中氟离子的去除方法进行了综述。
二、高效离子色谱法同时检测F~-、CH_3COO~-、HCOO~-、Cl~-离子的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离子色谱法同时检测F~-、CH_3COO~-、HCOO~-、Cl~-离子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芳基四羧酸和BODIPY配体的荧光MOFs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属有机框架 |
1.2 金属有机框架在荧光传感方面的应用 |
1.2.1 金属有机框架对阳离子的识别 |
1.2.2 金属有机框架对阴离子的识别 |
1.2.3 金属有机框架对有毒物质的识别 |
1.2.4 金属有机框架对常见溶剂的识别 |
1.2.5 金属有机框架对农药的识别 |
1.2.6 金属有机框架对抗生素的识别 |
1.2.7 金属有机框架对炸药的识别 |
1.2.8 金属有机框架对挥发性有机物的识别 |
1.2.9 金属有机框架对生物分子的识别 |
1.3 金属有机框架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1.4 论文选题依据 |
第二章 配体、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2.1 配体的合成 |
2.1.1 配体L~1的合成 |
2.1.2 配体L~2的合成 |
2.2 配合物M1-M3 的合成 |
2.3 晶体结构的测定方法 |
2.4 配合物M1-M3 的晶体结构描述 |
2.5 配合物M1-M3的PXRD与TG |
2.6 配合物M1-M3 的固体荧光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合物M1 的荧光性能研究 |
3.1 荧光性质 |
3.1.1 荧光测试过程 |
3.1.2 M1对NFZ和NFT的荧光识别 |
3.2 M1对Fe~(3+)的荧光识别 |
3.3 重复利用实验 |
3.4 M1 浸泡强酸强碱后的荧光识别能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合物M2、M3 的荧光性能研究 |
4.1 配合物M2 的荧光性质 |
4.1.1 荧光测试过程 |
4.1.2 M2对Fe~(3+)的荧光识别 |
4.1.3 M2对Cr_2O_7~(2-)的荧光识别 |
4.1.4 试纸条的制备 |
4.2 配合物M3 的荧光性质 |
4.2.1 荧光测试过程 |
4.2.2 M3对F~-的荧光识别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多元稀土离子配合物荧光探针对典型无机离子污染物的灵敏选择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稀土离子配合物荧光探针概述 |
1.1.1 荧光 |
1.1.2 稀土离子的发光 |
1.1.3 稀土离子配合物 |
1.2 稀土离子荧光传感的检测机理 |
1.2.1 动态猝灭与静态猝灭 |
1.2.2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 |
1.2.3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
1.2.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
1.2.5 聚集诱导发光(AIE) |
1.3 稀土离子荧光传感进展 |
1.3.1 阳离子 |
1.3.2 阴离子 |
1.3.3 小分子 |
1.3.4 pH、温度等其他 |
1.4 论文的研究设想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双功能镧系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比率荧光探针对磷酸盐的可视化超灵敏检测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材料的合成 |
2.2.3 材料的表征 |
2.2.4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2.2.5 比率荧光检测Pi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荧光探针的设计思路 |
2.3.2 MOFs合成条件的优化 |
2.3.3 MOFs和 MOFs-Pi的表征 |
2.3.4 Pi与 MOFs的作用机理 |
2.3.5 Pi检测条件的优化 |
2.3.6 比率荧光测定Pi |
2.3.7 实际样品分析 |
2.4 结论 |
3 多元稀土离子配合物荧光探针对铜离子的灵敏选择性检测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3.2.3 Cu~(2+)测定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荧光探针的设计思路 |
3.3.2 实验条件优化 |
3.3.3 Cu~(2+)的定量检测 |
3.3.4 Cu~(2+)的选择性检测 |
3.3.5 实际样品测定 |
3.3.6 荧光猝灭机理探讨 |
3.4 本章小结 |
4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镇江肴肉中亚硝酸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镇江肴肉及其亚硝酸盐危害物 |
1.1.1 镇江肴肉简介 |
1.1.2 镇江肴肉中亚硝酸盐 |
1.1.3 亚硝酸盐的危害性 |
1.2 亚硝酸盐检测常规方法 |
1.2.1 分光光度法 |
1.2.2 电化学法 |
1.2.3 色谱法 |
1.2.4 化学发光法 |
1.2.5 毛细管电泳法 |
1.2.6 常规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
1.3 表面增强拉曼(SERS)检测技术 |
1.3.1 拉曼光谱及表面增强拉曼技术 |
1.3.2 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增强机理及基底 |
1.3.3 表面增强拉曼检测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4-氨基苯硫酚的亚硝酸盐SERS检测机理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与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不同因素对4-ATP的影响 |
2.2.4 检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因素对4-ATP的 SERS特征峰的影响 |
2.3.2 亚硝酸盐的SERS检测体系的建立 |
2.4 小结 |
第三章 镇江肴肉中亚硝酸盐的SERS检测方法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与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中空ZnO球的制备方法 |
3.2.4 中空ZnO@Ag纳米球的制备方法 |
3.2.5 检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
3.2.6 实际样品的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SERS基底的表征 |
3.3.2 检测体系建立及分析 |
3.3.3 检测体系的优化 |
3.3.4 特异性分析 |
3.3.5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3.6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及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ERS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的镇江肴肉中亚硝酸盐快速检测方法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剂与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金银核壳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4.2.4 SERS光谱的采集及定量模型的建立方法 |
4.2.5 模型的验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金银核壳纳米颗粒的表征结果 |
4.3.2 PLS模型结果 |
4.3.3 实际样本检测结果及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硕士期间获得的个人荣誉 |
硕士期间发表的专利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基于荧光素的逻辑门控探针对重金属以及氟离子的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 |
1.2.1 荧光产生的机理 |
1.2.2 荧光的两种光谱 |
1.2.3 荧光探针的传感机理 |
1.3 有机小分子比色探针 |
1.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1.3.2 比色探针的传感机理 |
1.4 分子逻辑门 |
1.4.1 AND逻辑门 |
1.4.2 OR逻辑门 |
1.4.3 半加法器 |
1.5 研究进展 |
1.5.1 Hg~(2+)探针 |
1.5.2 Cd~(2+)探针 |
1.5.3 Pb~(2+)探针 |
1.5.4 F~-探针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一种基于荧光素的“AND”逻辑门FPSi探针用于同时检测Hg~(2+)和F~-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2.3 化合物的合成 |
2.2.4 紫外和荧光光谱的测定 |
2.2.5 水样品和土壤样品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探针FPSi的设计思路 |
2.3.2 探针FPSi对 F~-和Hg~(2+)的光谱响应 |
2.3.3 探针FPSi的选择性研究 |
2.3.4 “AND”逻辑门的构建 |
2.3.5 FPSi的检测机理的探究 |
2.3.6 pH及响应时间探究 |
2.3.7 FPSi探针的实际应用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一种“OR-AND”逻辑门为基的多功能比色传感器用于同时检测Pb~(2+)和Cd~(2+)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仪器 |
3.2.2 主要试剂 |
3.2.3 化合物的合成 |
3.2.4 紫外光谱的测定 |
3.2.5 水样品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探针FP的设计思路 |
3.3.2 探针FP的吸收光谱响应 |
3.3.3 探针FP的选择性实验 |
3.3.4 “OR-AND”逻辑门的构建 |
3.3.5 FP的检测机理的探究 |
3.3.6 pH及响应时间探究 |
3.3.7 FP探针的实际应用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和创新点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上海市大气颗粒物和降水中的离子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降水化学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内容及研究方法 |
2.1 样品采集与保存 |
2.1.1 采样时间及地点 |
2.1.2 采样滤膜的选择 |
2.1.3 PM2.5、PM10样品 |
2.1.4 分级粒径段大气颗粒物样品 |
2.1.5 降水样品 |
2.1.6 样品总数 |
2.2 样品的预处理 |
2.2.1 大气颗粒物样品 |
2.2.2 雨水样品 |
2.3 分析方法 |
2.3.1 雨水样品电导率的测定 |
2.3.2 雨水样品pH值的测定 |
2.3.3 大气颗粒物和雨水中水溶性离子的测定 |
2.4 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的收集 |
2.5 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 |
2.6 数据分析方法 |
2.6.1 相关性分析 |
2.6.2 富集因子分析 |
2.6.3 不同源的贡献 |
第3章 大气颗粒物和雨水中离子分析方法的建立 |
3.1 水溶性离子分析方法概述 |
3.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3 实验步骤 |
3.4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章 上海市降水的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 |
4.1 降水量 |
4.2 酸度特征 |
4.3 电导率 |
4.3.1 电导率的变化情况 |
4.3.2 电导率与其他因子之间的关系 |
4.4 离子浓度特征 |
4.4.1 离子浓度水平 |
4.4.2 各离子的百分比含量 |
4.4.3 阴阳离子总浓度相关性 |
4.5 离子来源分析 |
4.5.1 降水中各个离子之间的相关性 |
4.5.2 富集因子 |
4.5.3 不同源的贡献 |
4.6 上海市大气降水化学特征与其他地区的比较 |
第5章 上海市大气颗粒物中离子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
5.1 离子特征 |
5.1.1 浓度水平 |
5.1.2 各离子所占百分比 |
5.2 上海市大气颗粒物中离子浓度与国内其他城市的比较 |
5.3 离子平衡 |
5.4 离子来源分析 |
5.4.1 各个离子之间的相关性性 |
5.4.2 富集因子分析 |
5.4.3 不同源的贡献 |
第6章 大气降水对大气颗粒物的冲刷作用 |
6.1 PM2.5 中各离子浓度在降雨前后的变化 |
6.2 PM10中各离子浓度在降雨前后的变化 |
6.3 分级粒径颗粒物中各离子浓度在降雨前后的变化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钌和铱配合物的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基于重金属配合物的磷光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 |
1.1 磷光化学传感器概述 |
1.1.1 磷光化学传感器的组成 |
1.1.2 磷光化学传感器的分类与设计原则 |
1.1.3 时间分辨发光检测的原理 |
1.1.4 磷光化学传感器的优势 |
1.2 铱配合物磷光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 |
1.2.1 铱配合物的结构特点 |
1.2.2 铱配合物的发光特点 |
1.2.3 铱配合物传感器的应用 |
1.3 钌配合物磷光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 |
1.3.1 钌配合物的结构特点 |
1.3.2 钌配合物的发光特点 |
1.3.3 钌配合物传感器的应用 |
1.4 本论文的设计理念与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铱配合物的增强型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
2.2.3 磷光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
2.2.4 磷光及紫外性质测试 |
2.2.5 TD-DFT计算 |
2.2.6 细胞培养与细胞毒性实验 |
2.2.7 细胞成像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设计、合成与表征 |
2.3.2 光物理性质研究 |
2.3.3 选择性和竞争性实验 |
2.3.4 滴定实验 |
2.3.5 响应时间测试 |
2.3.6 酸碱的影响 |
2.3.7 反应机理 |
2.3.8 传感机理 |
2.3.9 传感器在时间分辨发光检测方面的应用 |
2.3.10 传感器在细胞成像方面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三章 基于铱配合物比率型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
3.2.3 磷光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
3.2.4 磷光及紫外性质测试及TD-DFT计算 |
3.2.5 细胞成像与细胞毒性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合成与表征 |
3.3.2 初步传感性质的研究 |
3.3.3 最佳测试条件的选择 |
3.3.4 选择性和竞争性实验 |
3.3.5 滴定实验 |
3.3.6 传感机理 |
3.3.7 反应机理 |
3.3.8 在时间分辨发光检测方面的应用 |
3.3.9 在细胞成像方面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四章 基于钌配合物的增强型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性质及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和药品 |
4.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
4.2.3 磷光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
4.2.4 时间分辨发光检测 |
4.2.5 TD-DFT计算 |
4.2.6 细胞成像与细胞毒性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光物理性质研究 |
4.3.2 初步传感性质的研究 |
4.3.3 滴定实验 |
4.3.4 选择性和竞争性实验 |
4.3.5 响应时间测试 |
4.3.6 酸碱的影响 |
4.3.7 传感机理 |
4.3.8 反应机理 |
4.3.9 传感器在时间分辨发光检测方面的应用 |
4.3.10 传感器在细胞成像方面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五章 基于钌配合物的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性质研究及其生物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和药品 |
5.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
5.2.3 磷光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
5.2.4 磷光及紫外性质测试 |
5.2.5 TD-DFT计算 |
5.2.6 细胞成像与细胞毒性实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选择性和竞争性实验 |
5.3.2 滴定实验 |
5.3.3 响应时间测试 |
5.3.4 酸碱的影响 |
5.3.5 传感机理 |
5.3.6 反应机理 |
5.3.7 传感器在时间分辨发光检测方面的应用 |
5.3.8 传感器在细胞成像方面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六章 总结 |
6.1 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 |
6.2 磷光化学传感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
6.3 理论计算与机理探讨 |
6.4 时间分辨发光检测 |
6.5 细胞毒性与共聚焦成像 |
6.6 与其它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比较 |
6.7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本论文涉及的部分名词缩写及诠释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纳米纸质传感器对环境中氟离子的可视化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氟离子的检测方法 |
1.2.1 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
1.2.2 离子色谱法 |
1.2.3 比色法 |
1.2.4 荧光传感器法 |
1.3 石墨烯与氧化石墨烯 |
1.3.1 石墨烯 |
1.3.2 氧化石墨烯 |
1.3.3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特征 |
1.3.4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1.4 发光的氧化石墨烯的研究背景 |
1.5 银纳米粒子 |
1.6 可视化试纸检测氟离子的研究背景 |
1.7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理 |
2.1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2.2 荧光检测的机理 |
2.2.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
2.2.2 PET |
2.2.3 荧光材料 |
2.3 发光的氧化石墨烯的发光原理 |
2.4 荧光传感器的设计原理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 发光的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 |
3.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3.2.2 发光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3.2.3 发光氧化石墨烯的表征方法 |
3.3 柠檬酸稳定的银纳米颗粒的制备 |
3.3.1 柠檬酸稳定的银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3.3.2 银纳米颗粒的表征方法 |
3.4 纳米荧光探针的构建 |
3.4.1 发光氧化石墨烯的表面功能化修饰 |
3.4.2 银纳米粒子的表面功能化修饰 |
3.4.3 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 |
3.4.4 纳米荧光探针的表征方法 |
3.5 荧光法检测F~-离子 |
3.5.1 用纳米荧光探针检测F~-离子 |
3.5.2 选择性实验 |
3.5.3 表征方法 |
3.6 用荧光纸质传感器检测F~-离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发光氧化石墨烯的表征 |
4.1.1 甘氨酸修饰前后氧化石墨烯吸收光谱变化 |
4.1.2 甘氨酸修饰前后氧化石墨烯荧光的变化 |
4.1.3 甘氨酸修饰的发光氧化石墨烯的红外光谱 |
4.2 银纳米颗粒和合成与表面功能化修饰 |
4.2.1 银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
4.2.2 银纳米颗粒的表面功能化修饰与表征 |
4.3 发光的氧化石墨烯的表面功能化修饰与表征 |
4.3.1 发光的氧化石墨烯的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
4.3.2 发光的氧化石墨烯的荧光光谱表征 |
4.4 GO-diol-MPBA-AgNPs纳米荧光探针的组装与表征 |
4.4.1 共振能量转移原理 |
4.4.2 GO-diol-MPBA-AgNPs纳米荧光探针的组装与表征 |
4.5 GO-diol-MPBA-AgNPs纳米荧光探针检测氟离子 |
4.5.1 纳米荧光探针检测氟离子 |
4.5.2 选择性实验 |
4.6 检测氟离子的纸质传感器的构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8)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察尔汗盐湖卤水中阴阳离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离子色谱技术概述 |
1.2.1 离子色谱简介 |
1.2.2 离子色谱仪器系统 |
1.2.3 离子色谱技术分离原理 |
1.2.4 离子色谱的检测方法 |
1.2.5 样品的前处理 |
1.2.6 离子色谱方法的特点 |
1.2.7 离子色谱法在分析测定方面的应用 |
1.3 盐湖卤水资源概况 |
1.3.1 国内外盐湖资源简介 |
1.3.2 青海省察尔汗盐湖资源概况 |
1.3.3 盐湖卤水资源的分析测定方法概述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察尔汗盐湖卤水中7种阳离子 |
2.1 试验部分 |
2.1.1 仪器与试剂材料 |
2.1.2 色谱条件 |
2.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1.4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
2.2.2 校准曲线、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
2.2.3 重复性试验 |
2.2.4 空白测定及背景消除 |
2.2.5 样品测定及加标回收率试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察尔汗盐湖卤水中5种无机阴离子 |
3.1 试验部分 |
3.1.1 仪器与试剂材料 |
3.1.2 色谱条件 |
3.1.3 标准溶液的配置 |
3.1.4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最佳淋洗条件的选择 |
3.2.2 线性方程、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
3.2.3 重复性试验 |
3.2.4 样品的测定精度及稀释比选定 |
3.2.5 加标回收率试验 |
3.2.6 其他卤水样品测定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梯度淋洗-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盐湖卤水中9种阴离子 |
4.1 试验部分 |
4.1.1 仪器与试剂材料 |
4.1.2 色谱条件 |
4.1.3 标准溶液的配置 |
4.1.4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淋洗液浓度的选择 |
4.2.2 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
4.2.3 重复性试验 |
4.2.4 样品测定 |
4.2.5 加标回收率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国中东部地区大气湿沉降中的离子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大气中的离子研究 |
1.3 大气中的溴和碘研究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
2.1 采样城市及区域概况 |
2.1.1 采样城市分布 |
2.1.2 采样城市概况 |
2.2 样品的采集、保存与运输 |
2.3 样品的预处理与分析 |
2.3.1 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
2.3.2 离子分析 |
2.3.3 元素分析 |
2.3.4 形态分析 |
2.3.5 其他主要仪器和试剂 |
2.4 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
2.4.1 采样过程的质量控制及空白实验 |
2.4.2 实验数据的质量控制 |
2.5 相关数据的收集 |
2.6 数据分析方法 |
2.6.1 相关性分析方法 |
2.6.2 富集因子分析方法 |
2.6.3 不同源的贡献 |
2.6.4 后向轨迹分析方法 |
第3章 降雪中离子分析方法的建立 |
3.1 离子的分析方法概述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离子色谱的分析性能 |
3.3.2 降雪样品的测定实例 |
3.3.3 结论 |
第4章 降雪中离子的浓度特征及来源解析 |
4.1 降雪中离子的浓度特征 |
4.1.1 不同离子所占的比重 |
4.1.2 离子总量与AQI的关系 |
4.1.3 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对比 |
4.2 降雪中离子的分布特征 |
4.2.1 不同城市离子的分布特征 |
4.2.2 不同功能区离子的分布特征 |
4.2.2.1 不同离子在不同功能区的分布 |
4.2.2.2 不同功能区离子的总量特征 |
4.3 离子的来源解析 |
4.3.1 相关性 |
4.3.2 富集因子 |
4.3.3 不同源对降雪中主要成分的贡献 |
4.3.4 后向轨迹 |
第5章 降雪中溴和碘的总量及形态特征 |
5.1 溴和碘总量的测定方法 |
5.2 溴和碘形态的测定方法 |
5.2.1 实验方法 |
5.2.2 实际样品的测定 |
5.3 降雪样品中Br和I的总量特征 |
5.3.1 Br和I的总量在不同城市的差异 |
5.3.2 Br和I在不同功能区的分布 |
5.4 降雪样品中溴和碘的形态特征 |
5.4.1 不同城市碘的形态分布特征 |
5.4.2 可溶性碘占总碘的比例 |
5.4.3 不同城市溴的形态分布特征 |
5.4.4 可溶性溴占总溴的比例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水体中氟的检测与治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氟与人体健康 |
2 环境水中氟的检测 |
2.1 离子选择电极法 |
2.2 离子色谱法 |
2.3 气相色谱法 |
2.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5 原子吸收光谱法 |
2.6 原子发射光谱法 |
2.7 荧光法 |
2.8 分光光度法 |
3 水中氟的治理 |
3.1 化学沉淀法 |
3.2 絮凝沉淀法 |
3.3 吸附法 |
四、高效离子色谱法同时检测F~-、CH_3COO~-、HCOO~-、Cl~-离子的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芳基四羧酸和BODIPY配体的荧光MOFs的合成[D]. 刘晋敏. 河北大学, 2021(09)
- [2]多元稀土离子配合物荧光探针对典型无机离子污染物的灵敏选择性检测[D]. 李改燕. 浙江大学, 2020(02)
- [3]镇江肴肉中亚硝酸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方法研究[D]. 王井井. 江苏大学, 2020(02)
- [4]基于荧光素的逻辑门控探针对重金属以及氟离子的检测研究[D]. 张玉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上海市大气颗粒物和降水中的离子化学特征[D]. 陈娅.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6]基于钌和铱配合物的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 茹嘉喜. 兰州大学, 2016(08)
- [7]纳米纸质传感器对环境中氟离子的可视化检测[D]. 陈晓春.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2)
- [8]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察尔汗盐湖卤水中阴阳离子的研究[D]. 韦美静. 青海大学, 2015(09)
- [9]中国中东部地区大气湿沉降中的离子化学特征[D]. 殷美雪.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1)
- [10]水体中氟的检测与治理研究进展[J]. 刘云玲.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