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弹力纤维瘤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罗开琴,王贤芝,彭莉,邓仕军,张文林,李巅远[1](2021)在《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瓣乳头状弹力纤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心脏乳头状弹力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及超声心动图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一例主动脉瓣乳头状弹力纤维瘤并结合文献报道,总结其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等。结果心脏乳头状弹力纤维瘤少见,多无明显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宽基底或短蒂附着于心内膜的稍高或等回声团,好发于主动脉瓣。治疗首选手术切除,预后良好,不易复发。结论心脏乳头状弹力纤维瘤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特征性强,可及时、有效地诊断,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经食道较经胸超声心动图能更准确地评估。
任海华[2](2020)在《弹力纤维瘤:73例病例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8年12月经病理证实为软组织弹力纤维瘤的73例患者,总结弹力纤维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典型的病理学特点以及近远期手术疗效,为临床提供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73例经病理证实的软组织弹性纤维瘤患者被纳入研究。通过回顾性查阅山西医科大学住院患者病历,获得病例一般资料、临床诊治资料、手术记录、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及随访情况。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对弹性纤维瘤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侧别和肿瘤大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确诊为弹力纤维瘤的73例患者共90处病灶,56例患者为单发病灶,其中位于右侧肩胛下27例,位于左侧肩胛下26例,位于肚脐1例,位于主动脉瓣1例,位于右臀部1例;17例患者为双侧肩胛下角。发病年龄6-82岁,平均年龄56.4岁,男女发病率之比约1:3。肿物直径2-12cm,随访时间1个月-9年,无一例复发。本组资料中弹力纤维瘤总发病率约0.04%,男女发病率分别约0.01%及0.03%,其中女性发病率较高,是男性的2.84倍,且男女发病人数构成比经四格表χ2检验发现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9,P>0.05);单双侧发病构成比分别为76%及24%(未将臀部,脐部,主动脉纳入标准),且单双侧发病构成比经四格表χ2检验发现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4.136,P<0.05);再者本组资料显示左右侧病灶常常大小不等,右侧病灶要大于左侧病灶,右侧病灶平均体积(x±s)约(143.24±147.80)cm3,左侧病灶平均体积(x±s)约(121.59±116.95)cm3,最后左右侧病灶体积大小经两样本秩和检验发现其左右侧病灶体积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Z=1.000,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为伤口积液,本组90处病灶均经手术完整切除,发生伤口积液24处,发生率26.7%。大部分患者以疼痛、肿胀和短期内明显增大为主要症状。查体触及肩胛骨下皮肤肿物59例,短期明显增长37例,患侧上肢活动受限4例,压痛(+)26例,14例无明显症状。本组90例弹性纤维瘤病变均经手术完全切除。短期和长期的结果局部切除效果良好,没有进一步的复发。结论:该肿瘤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肩胛下角区域为主要发病部位,部分为双侧对称性发病,一般右侧病灶稍大于左侧病灶。弹力纤维瘤可发生于除了肩胛下区以外的其他部位,虽然弹力纤维瘤的诊断金标准仍是病理组织学检查,但是如果病灶位于在双侧肩胛下,且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特征表现典型时,术前可不必行穿刺组织学检查而诊断为弹力纤维瘤。研究结果可应用于制定病理检查及影像检查的标准化方法,以确保弹性纤维瘤的及时及适当诊断。
陈俊宇,冉唐飞,杨森,姜为民[3](2019)在《右上臂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合并双侧背部弹力纤维瘤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患者,女,70岁,既往2年前曾因右上臂肿块来我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病理提示为:多形性未分化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年前因右上臂原肿瘤切除处局部酸胀疼痛再次入院行手术处理,术后常规病理提示为炎性肉芽肿形成,未见明显肿瘤表现;本次因发现双侧肩胛区进行性增大肿块1年伴右臂局部疼痛2个月入院。入院后专科查体:右上臂外侧原手术处局部压痛明显,未见红肿,皮温不高,双侧背部肩胛下角处可各见1处局限性隆起
韩东亮[4](2018)在《20例背部弹力纤维瘤整形外科治疗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EFD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以及近远期手术疗效的评定,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的整形外科规范化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并分析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接诊并接受治疗的20例EFD患者,均给以肿胀麻醉下行病变全包绕切除,术后打包包扎,病变送常规病理,对其发病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以及近远期疗效评价进行研究。所有病例均于术前,术后5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采用Constant shoulder score评分表进行评估,评分内容包括疼痛、肌力、功能活动和肩关节活动度等四项。每次随访评估复发率,如果有疑似复发病例,运用超声(US)随访检查。随访数据结果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数据结果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8例为男性,12例为女性。50岁以上者患者18例,50岁以下2例。17例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者,3例为非长期重体力劳动者。9例患者存在肩背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等不适,11例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20例患者肿物均位于肩背部,其中双侧发病1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整形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临床诊断:弹力纤维瘤。术后15天拆线,均未见切口裂开、感染等相关并发症。20例病例共计36处病变均得到了较好的随访,无失访病例,术前及术后均进行了较为准确详细的评分,评分结果显示除术前评分差异外,20例患者术后5天评分均较低,均与术后早期术区疼痛不适症状加重有关,随访3次至术后3个月左右不适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年所有病例术区疼痛、功能受限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症状均恢复至正常,均未见其他不适等阳性表现。本研究病例平均随访11.50个月。Constant shoulder score由术前的平均分93.35分增加到99.75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术前和术后平均分数的差异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随访病例均未见复发。结论:1.弹力纤维瘤一旦发现,不能自行消退,且有持续增长的可能,手术早期去除是根治的关键;2.彩超、CT及MR检查是术前诊断背部弹力纤维瘤的可选检查,有创穿刺检查目前已经舍弃,术后病理检查是确诊疾病诊断的关键;3.背部弹力纤维瘤的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的肿胀麻醉技术,避免了传统全麻的高花费,同时能够减少出血及有利于术中的分离;术中应精细操作,避免重要神经、血管及邻近组织损伤,完整包绕肿物切除是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术后术区打包包扎是防止术后积血、积液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方法;4.在肿胀麻醉下行全包绕病变切除,术后打包治疗,简单,安全,有效,花费少,是目前治疗背部弹力纤维瘤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牛根亮,贺映波,张艳[5](2018)在《背部弹力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背部弹力纤维瘤的影像学征象进行评价和总结。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3例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接受CT或MRI检查,且经手术或穿刺后病理证实为背部弹力纤维瘤。13例患者均为女性,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76岁。结果背部弹力纤维瘤病变显示为背阔肌、肩胛骨下方、菱形肌及前锯肌内侧丘状或不规则状密度(或信号不均匀)软组织肿块。CT平扫显示等密度或稍低于周围肌肉组织密度,部分可见条状、线状或岛样的脂样组织。MRI平扫时病灶在T1WI上与周围肌肉组织信号相似或稍低于周围肌肉组织信号;在T2WI病灶呈稍高信号(与周围软肌肉比较),其内信号不均匀,抑脂后病灶内稍高信号被抑制。结论背部弹力纤维瘤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良性的、生长缓慢的纤维增生病变,5070岁女性好发。背部弹力纤维瘤有常见的好发部位,且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影像学(CT及MRI)表现。
韩东亮,崔光怀[6](2017)在《背部弹力纤维瘤诊断进展》文中认为肩背部弹力纤维瘤(elastofibroma dorsi,EFD)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肩胛下角深部软组织内的纤维结缔组织瘤,以老年女性多见,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普遍认为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手段。随着对本病认识的逐渐加深,对于该病的诊断及排除诊断也逐渐趋于完善,该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肩背部无症状性肿物为主,临床表现可作为重要的疑诊手段,典型的临床表现也可作出明确诊断;彩超作为相对成本较低的一种影像学辅助检查手段,可以较好的进行确诊,但也需要医生对本病有较好的认识与经验;CT与磁共振都可以较好的显示肿物的特征,但相对磁共振,CT更为便宜,更利于推广,且对肿物界限显示较为清晰。病理检查依然是本病确诊的金标准,但其是建立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之上,相对于影像学辅助检查有一定创伤。本文将从临床诊断,影像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就近几年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强对本病的了解和认识,提高确诊率。
姜成军[7](2016)在《试探弹力纤维瘤的CT诊断》文中研究说明弹力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是一种很少见的发生在肩胛下角的深面的良性软组织肿瘤,文献报道很少,影像学报道更少,对其缺乏认识,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现将本院收集的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弹力纤维瘤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总结如下,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张明,王勇,吴奇勇,张科,赵强[8](2016)在《主动脉瓣乳头状弹力纤维瘤并发冠心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脏乳头状弹力纤维瘤(papillary fibroelastomas,PFE)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心脏肿瘤,占原发心脏肿瘤的10%,仅次于黏液瘤居第二位[1]。PFE可发生于心内膜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左心,尤其是左心瓣膜。大多数PFE无临床症状,因超声心动图检查而偶然发现,少数患者可出现脑卒中、心肌梗死、心绞痛、胸闷、心悸、头晕等。为提高对PFE的认识,现结合本院诊治的1例PFE的病
姚剑,彭如臣[9](2014)在《肩背部弹力纤维瘤的64排螺旋CT诊断》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肩背部弹力纤维瘤的64排螺旋CT影像表现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间我院诊治的11例肩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的64排螺旋CT及普通螺旋CT影像表现,总结特征,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螺旋CT平扫显示,11例肩背部弹力纤维瘤病例中,双侧发病7例(63.6%),单侧发病4例(36.4%),均表现为肩胛下角内侧前锯肌、背阔肌及菱形肌深层与背侧胸廓筋膜间规则实性肿物;肿物依大小差异分别呈盘形、扁丘形,以宽基底弧面状附着于胸廓筋膜,凸面朝向体外,相邻肌肉,周围脂肪间隙清晰;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的10例病例16处病灶均具有肿物密度不均匀,但密度差异有规律,主体呈等肌肉密度,内间杂条纹样的脂肪密度区域的特点;采用普通螺旋CT扫描的一例病例双侧病灶均未见明确清晰的脂性条纹征。结论肩背部弹力纤维瘤的64排螺旋CT扫描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典型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可做出明确诊断,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高巍,刘明,青祖宏,李永焕,何蔚,刘洋[10](2014)在《背部弹力纤维瘤1例及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弹力纤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例弹力纤维瘤的B超、手术所见、病理切片特点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弹力纤维瘤多单发,女性多见,多位于肩胛下,无包膜,故不能完整切除。结论:弹力纤维瘤是一种假性肿瘤,切除后不易复发。
二、弹力纤维瘤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弹力纤维瘤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弹力纤维瘤:73例病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病例特征 |
2.2 弹力纤维瘤的统计学特点 |
2.3 弹力纤维瘤的患者年龄和病程分布 |
2.4 弹力纤维瘤的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特点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右上臂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合并双侧背部弹力纤维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
(4)20例背部弹力纤维瘤整形外科治疗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4 研究方法步骤 |
2. 临床特点 |
3. 检查 |
3.1 彩超检查 |
3.2 CT检查 |
3.3 MR检查 |
4. 手术治疗 |
5. 随访 |
6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术后情况 |
2. 影像学表现 |
2.1 彩超检查 |
2.2 CT检查 |
2.3 MR检查 |
3. 病理表现 |
4. 随访结果 |
5. 统计学结果 |
6.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概况 |
2. 病因探讨 |
3. 临床表现 |
4. 影像学检查 |
5. 病理检查 |
6. 手术治疗 |
6.1 手术设计 |
6.2 体位设计 |
6.3 麻醉方式选择 |
6.4 术中注意事项 |
6.5 美容缝合及打包治疗 |
6.6 替代治疗 |
7. 随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的文章 |
(5)背部弹力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设备与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 结果 |
2.1 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 |
2.2 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的手术及病理结果 |
3讨论 |
(6)背部弹力纤维瘤诊断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弹力纤维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
2.1 临床表现 |
2.2 彩超 |
2.3 CT表现 |
2.4 MRI表现 |
2.5 病理表现 |
3 总结 |
(7)试探弹力纤维瘤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主动脉瓣乳头状弹力纤维瘤并发冠心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9)肩背部弹力纤维瘤的64排螺旋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临床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
1.3 影像资料分析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3.1影像特征分析 |
3.2 鉴别诊断 |
(10)背部弹力纤维瘤1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四、弹力纤维瘤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瓣乳头状弹力纤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J]. 罗开琴,王贤芝,彭莉,邓仕军,张文林,李巅远. 中国医师杂志, 2021(07)
- [2]弹力纤维瘤:73例病例回顾性分析[D]. 任海华.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3]右上臂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合并双侧背部弹力纤维瘤1例[J]. 陈俊宇,冉唐飞,杨森,姜为民. 中国骨伤, 2019(02)
- [4]20例背部弹力纤维瘤整形外科治疗临床研究[D]. 韩东亮. 滨州医学院, 2018(06)
- [5]背部弹力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J]. 牛根亮,贺映波,张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03)
- [6]背部弹力纤维瘤诊断进展[J]. 韩东亮,崔光怀. 中国医疗美容, 2017(08)
- [7]试探弹力纤维瘤的CT诊断[J]. 姜成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74)
- [8]主动脉瓣乳头状弹力纤维瘤并发冠心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张明,王勇,吴奇勇,张科,赵强.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03)
- [9]肩背部弹力纤维瘤的64排螺旋CT诊断[J]. 姚剑,彭如臣.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08)
- [10]背部弹力纤维瘤1例及文献复习[J]. 高巍,刘明,青祖宏,李永焕,何蔚,刘洋. 现代肿瘤医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