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 2 型糖尿病的新药 - Farglitazar 简介

一种治疗 2 型糖尿病的新药 - Farglitazar 简介

一、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药——Farglitazar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刘琼[1](2021)在《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属中医“消渴痹症”的范畴,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随着病情进展,约有一半以上的成年患者遭受DPN,出现如感觉消失,麻木,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DPN检查普及率的升高和器械检查灵敏度的不断改进,DPN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目前DPN的发病机制复杂且不明确,其中高血糖是主要病因,其他主要涉及氧化应激,免疫机制,代谢异常等。目前,现代医学对DPN的治疗,暂无明确的特效药,治疗目的主要是稳定血糖,改善症状。中医药对DPN的治疗,基于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从病因病机出发,如阴虚燥热、瘀血阻络、脾虚气弱、肾气亏虚等;辨证其证型,如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阳虚寒凝证、湿热阻络证等;从而选择不同的方药治疗,如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等,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中医药治疗DPN具有副作用少,多靶点、多通路等特点,可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本研究前期运用网络药理学等方法,通过国际公认的疾病蛋白数据库建立了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复杂分子相互作用网络,然后运用“模块药理学”、“种子筛选方法”、“网络控制”、“处方优化”等方法,筛选出中药复方;再结合临床经验,进而确定其临床使用剂量,最终形成“六味络痹颗粒”,拟定具有补肾、活血、清热、化瘀、通络等功效,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和其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了六味络痹颗粒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db/db小鼠模型上,对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方面的影响;然后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给药第12周小鼠血清中靶标代谢物的浓度,找到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代谢物靶点,进而结合化学空间中的拓扑描述符的研究思路和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中显着特征加权(Weighted Feature Significance,WFS)模型等研究方法,构建六味络痹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空间”,以预测六味络痹颗粒作用于DPN的靶点与疗效的关系,为中药复方作用于疾病的多靶点疗效评价体系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随机选取180尾斑马鱼于烧杯中,每个烧杯30尾,水溶给予六味络痹颗粒1 1 1、333和1000 μg/mL,阳性对照组水溶给予辛伐他汀0.04 μg/mL浓度,同时设置正常组和模型组,每个烧杯(实验组)容量为25 mL。正常组水溶给予斑马鱼开口饲料,其余组别均水溶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六味络痹颗粒与高脂饲料共同处理30 h,在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分别采集斑马鱼泄殖孔上方三个体节所在区域的外周运动神经的荧光强度和周围中性粒细胞数量评价六味络痹颗粒对高糖高脂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和炎症消退作用。2选取检疫合格的SPF级雄性12周龄db/db小鼠(自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120只,体重40-50 g,按血糖值兼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木丹颗粒组,依帕司他组,六味络痹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共6个剂量组,每组20只动物,另取20只同周龄的db/m小鼠为正常组。各剂量组按20 mL/kg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给药12周,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纯水。给药期间每周监测小鼠体重。于给药第4周、6周和12周监测小鼠空腹血糖。于给药第4、6、8、10、12周,对小鼠进行机械痛阈值测定;于给药第6、12周分别测定小鼠右侧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3在给药第12周对db/db小鼠测定完神经传导速度后采集小鼠血清,首先运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来检测小鼠血清中存在的代谢物,然后对检测出来的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以确定靶标代谢物;然后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靶标代谢物的浓度,从而确定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作用靶点。4以靶标代谢物为节点,基于代谢物在血清中的浓度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定义节点间的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靶点网络和运用MCODE方法对靶点网络进行模块划分;然后运用Network Analyzer软件计算每个靶点的拓扑描述符,进而运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来确定不同网络的特异性靶点;然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计算模块对疗效的权重因子;最后建立WFS模型,以预测不同治疗组中模块/靶点对疗效的影响,且WFS模型的性能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影响:(1)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模型组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荧光强度为226708像素,正常组为275609像素,两组比较P<0.05,提示造模成功;阳性对照药辛伐他汀组的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荧光强度为270724像素,与模型组比较P<0.001,其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为90%,提示辛伐他汀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六味络痹颗粒在111 μg/mL、333μg/mL和1000 μg/mL浓度下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荧光强度分别为258442、273003和278570像素,与模型组比较均P<0.01,其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分别为65%、95%和106%,提示六味络痹颗粒对高糖高脂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对外周运动神经的炎症消退作用:模型组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周围中性粒细胞个数为13.10,与正常组(4.80个)比较P<0.001,提示模型构建成功;阳性对照药辛伐他汀组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周围中性粒细胞数为4.80个,与模型组比较P<0.001,其对斑马鱼炎症消退作用为63%,提示辛伐他汀对斑马鱼具有明显的炎症消退作用。六味络痹颗粒在111 μg/mL、333 μg/mL和1000 μg/mL浓度下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周围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7.10、6.80和5.60个,与模型组比较P均<0.001,其对斑马鱼炎症消退作用分别为46%、48%和57%,说明六味络痹颗粒对高糖高脂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具有明显的炎症消退作用。2对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的影响:(1)对血糖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给药前及给药后空腹血糖值均增加。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依帕司他组和木丹颗粒组无明显差异;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的血糖随着给药周期而持续降低,且在给药第12周时差异明显;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在给药第4、6、12周时空腹血糖值无明显差异,且无随给药周期而降低的趋势;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在给药第4、6、12周时空腹血糖值随给药周期持续增加,且在给药第12周时明显差异(P<0.05)。(2)对体重的影响:同一时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给药前及给药后体重均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在给药第4周小鼠体重降低,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在给药第3、4、5周小鼠体重均降低,但这些体重降低值均在正常生长波动范围内;其余各给样组小鼠体重无统计学差异。(3)对机械痛阈值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给药前及给药期间模型组小鼠后肢机械痛阈值均明显增加,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在给药第6、8、12周痛阈值均降低(P<0.05);六味络痹颗粒中、高剂量组在各给药周期痛阈值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木丹颗粒组在给药第6、8、10、12周痛阈值均降低,依帕司他组各给药周期痛阈值均明显降低(P<0.05)。(4)对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各给药期模型组小鼠MCV和SCV均降低。在给药第6周: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小鼠MCV明显增加;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小鼠SCV明显增加。在给药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六味络痹颗粒中、高剂量组小鼠MCV和SCV均增加;低剂量组MCV显着增加;阳性药木丹颗粒组和依帕司他组小鼠MCV和SCV均增加;提示六味络痹颗粒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小鼠的周围神经功能传导障碍。3对用药第12周时db/db小鼠的血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1)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正离子模式下共29个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共44个代谢物,其中5个代谢物在两种模式下均存在:N-甲基-L-组氨酸,L-精氨酸,牛磺酸,(11E)-十八烯酸,(9Z)-十八烯酸和牛磺胆酸。(2)木丹颗粒组与模型组比较:正离子模式下共29个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共47个代谢物,其中6个代谢物在两种模式下均存在:L-苏氨酸、N(pi)-甲基-L-组氨酸、L-精氨酸、牛磺酸、(11E)-十八烯酸、(9Z)-十八烯酸和牛磺胆酸。(3)依帕司他组与模型组比较:正离子模式下共25个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共47个代谢物,其中5个代谢物在两种模式下均存在:N-甲基-L-组氨酸,L-精氨酸,牛磺酸(11E)-十八烯酸,(9Z)-十八烯酸,牛磺胆酸。(4)分别对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木丹颗粒组和依帕司他组中检测出的代谢物建立代谢网络进行通路分析,发现六味络痹颗粒改善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与22条通路相关:氨基糖代谢,胆汁酸的生物合成,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维生素B1代谢等;木丹颗粒改善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与23条通路相关: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嘌呤代谢,三羧酸循环等;依帕司他改善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与26条通路相关:白三烯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维生素B3(烟酸酯和烟酰胺)代谢等。4对用药第12周时db/db小鼠血清中靶向代谢物的定量检测:通过对同型半胱氨酸、N-乙酰-L-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亮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精氨酸、牛磺酸、甘氨酸、牛磺胆酸、胆酸、烟酰胺、谷氨酰胺等15个靶标代谢物定量检测和分析,六味络痹颗粒在不同剂量组的作用靶点不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烟酰胺、N-乙酰-L-苯丙氨酸、亮氨酸和糖类化合物具有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发现木丹颗粒组中谷氨酰胺、天门冬氨酸、精氨酸和甘氨酸差异明显;依帕司他组中无具统计学意义的代谢物。与模型组比较,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中差异明显的代谢物为糖类、同型半胱氨酸;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为组氨酸、牛磺酸;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中为牛磺酸、同型半胱氨酸。5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Cytoscape 3.7.2软件分别对正常组、模型组、木丹颗粒组、依帕司他组、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和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建立了 7个节点数均为15,边数分别为78、69、75、82、62、68和68的靶点网络。6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中MCODE cluster插件分别对7个网络进行模块划分,发现正常组、模型组、木丹颗粒组、依帕司他组、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和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这7靶点网络中分别得到了 2、3、3、1、2、2、2个模块,且发现N-乙酰-L-苯丙氨酸和糖类这两个节点总是在同一个模块中,处于稳定状态。77个靶点网络划分模块后计算网络的基本参数显示:网络直径(Network diameter)和网络半径(Networkradius)这两个参数值在所有网络中均相同。连通分量(Connected components)、网络中心性(Network centralization)、网络异质性(Network heterogeneity)和孤立节点数(Isolated nodes)这四个参数值是随着六味络痹颗粒剂量的升高而逐渐增加。最短路径(Shortestpaths)、节点平均邻居数(Avg.number of neighbors)和网络密度(Network density)这三个参数值随着六味络痹颗粒剂量的升高而逐渐减少。8运用Kolmogorov-Smirnov test来筛选每个组靶点网络中划分模块后,与模型组比较的特异性靶点,木丹颗粒组靶点网络中胆酸、精氨酸和谷氨酸是其特异性靶点,依帕司他组靶点网络中共有2个特异性靶点,即胆酸和苏氨酸。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的特异性靶点有3个:胆酸、苏氨酸、精氨酸;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有1个特异性靶点:天门冬氨酸;而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中有3个特异性靶点:天门冬氨酸、组氨酸和牛磺胆酸。其中天门冬氨酸在六味络痹颗粒中、高剂量组这两个靶点网络中均是特异性靶点。9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与模型组比较后,每个组靶点网络中模块对疗效的权重因子: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靶点网络中,2号模块和1号模块分别对MCV和SCV的贡献度为最高的;依帕司他组靶点网络中,孤立靶点精氨酸对MCV和SCV的权重因子均为最高;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的靶点网络中,对MCV影响最大的为孤立节点谷氨酸,而对SCV影响最大的为1号模块;在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的靶点网络中,对MCV和SCV影响最大的均为网络中的孤立节点,且分别为胆酸和天门冬氨酸;在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的靶点网络中,孤立节点牛磺酸对MCV和SCV影响均为最大。10运用显着特征加权模型预测每个靶点网络中模块/孤立节点对疗效的影响分数: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中与疗效WFS-MCV和WFS-SCV最相关的靶点组合可能是天门冬氨酸、胆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组氨酸这6个靶点;依帕司他组中无论是WFS-SCV,还是WFS-MCV,均是苏氨酸最高;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中,苏氨酸的WFS-MCV和WFS-SCV均是最高的;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中,胆酸对MCV和SCV的WFS分数最高;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WFS-MCV最高的是牛磺胆酸和天门冬氨酸,而WFS-SCV最高的是2号模块(由N-乙酰-L-苯丙氨酸、糖类、亮氨酸组成)。11通过运用小鼠给药第6周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来判定WFS模型构建的性能是否稳定: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中WFS-MCV和WFS-SCV分数最高的为三个孤立节点,分别为精氨酸、天门冬氨酸、牛磺酸;依帕司他组中WFS-SCV和WFS-MCV分数最高的靶点也为三个,且均为孤立靶点,且分别为谷氨酸、甘氨酸和组氨酸。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中,1号模块(同型半胱氨酸、N-乙酰-L-苯丙氨酸、糖类、谷氨酰胺、牛磺酸、烟酰胺)的WFS-MCV最高,苏氨酸的WFS-SCV为最高;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中,胆酸和谷氨酸这两个孤立靶点的WFS-MCV最高,牛磺胆酸的WFS-SCV最高;同理,在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WFS-MCV最高的是牛磺胆酸和天门冬氨酸,而WFS-SCV最高的是胆酸和天门冬氨酸。结论1六味络痹颗粒对高脂高糖斑马鱼的外周运动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和炎症消退作用。2六味络痹颗粒,主要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瘀热阻络证,具有清热凉血,补肾通络的功效,可改善DPN神经传导速度和麻木、疼痛等症状。3六味络痹颗粒可增加db/db小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同时可降低小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空腹血糖,提示六味络痹颗粒可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且主要改善其神经传导功能障碍。4基于代谢组学检测技术,发现六味络痹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作用靶点主要是糖类、同型半胱氨酸、组氨酸和牛磺酸,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该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烟酰胺、N-乙酰-L-苯丙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和糖类代谢物。5通过构建WFS模型,有效的将靶点在网络中的拓扑结构信息与其疗效信息相关联,从而来预测模块(多靶点组合)/节点随网络结构的变化对疗效的影响,直观的将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靶点”和“效应”联系起来,构建了“靶效空间”。6基于“靶效空间”的构建方法,六味络痹颗粒在治疗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过程中,N-乙酰-L-苯丙氨酸和糖类这两个靶点联系紧密,且所在模块对SCV疗效的影响分数呈现随着中药复方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提示N-乙酰-L-苯丙氨酸和糖类这一靶点组合可能是该中药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靶点组合。

张立[2](2021)在《对甲苯磺酰维格列汀的合成研究及维格列汀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文中指出炎症是生物机体对不同损伤因子刺激产生的局部或全身机体损伤的一种免疫应答。许多常见疾病均属于炎症范畴,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创伤修复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近年来,随着抗炎药使用越来越广泛,所以寻找抗炎活性强、安全有效且毒副作用小的抗炎类新药就显得很有意义。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胡湘南教授实验室合成的对甲苯磺酰维格列汀(CQMUH-011),经重庆医科大学刘颖菊教授课题组对CQMUH-011进行的药理实验证明,CQMUH-011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和肝脏保护作用。CQMUH-011的药理活性已有深入研究,但CQMUH-011的合成路线存在反应步骤长,操作繁琐,收率低等不足。因此,本文用简单的方法优化路线,首先以盐酸金刚烷胺合成3-氨基-1-金刚烷醇;其次用L-脯氨酸通过经氯乙酰化、酰胺化、脱水氰化反应合成(S)-1-(2-氯乙酰基)吡咯烷-2-甲腈;最后将3-氨基-1-金刚烷醇、(S)-1-(2-氯乙酰基)吡咯烷-2-甲腈和对甲苯磺酰氯“一锅法”下合成目标产物CQMUH-011,并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了合成工艺。此方法降低了反应成本、减少了实验步骤,简易了操作,提高了收率,且整个实验反应过程不涉及昂贵的试剂,符合目前提倡的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合成理念。众所周知,“Me-too”药物的开发策略发现新药可以大大加快研发新药的速度,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也在应用“Me-too”的方法对许多目前已有的药物分子结构进行修饰和改进,目前已有许多成功案例。由诺华研发的维格列汀(Vildagliptin)是一种口服的DPP-Ⅳ抑制剂,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为DPP-Ⅳ抑制剂的明星药物,对其“Me-too”类研究也是众多医药企业研究的热门。山东大学徐文方教授文献报道的维格列汀“Me-too”药-硫辛酰维格列汀,经药理数据证实,该化合物与Vildagliptin相比,在降血糖作用上表现更加优异,同时生物半衰期更持久。据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胡湘南教授报道,他们实验室制备的维格列汀“Me-too”药-5-氯戊酰维格列汀,经药理研究证实,在降糖作用上,该化合物与Vildagliptin基本持平,但是毒性下降,同时能穿透血脑屏障,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避免神经元的损伤。此外,还有上述提及的CQMUH-011具有明显的抗炎效果。参照以上的结构修饰案例,本文得到了12个新的维格列汀衍生物,并对这些新衍生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酶抑制活性的初步筛选,以期望获得生物活性更高、毒副作用更小的新药物,为今后维格列汀“Me-too”类新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宋博妮[3](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2型糖尿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增长趋势,已成为继心血管、肿瘤后第三大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对2型糖尿病进行合理治疗是临床亟需攻克的重要难题。金芪降糖片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中成药,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但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BICOMS-2、Netdraw、Ucinet6.0、g CLUTO等文献计量学软件分析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文献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主要是应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采用STRING在线数据库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Microsoft Excel2016和Graph Pad Prism 8.0.2软件用以绘制功能富集条形图,R软件用以绘制通路气泡图;使用Schr?dinger软件进行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的对接。运用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 Program,TCGA)分析非糖尿病和糖尿病胰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利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套索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Cox回归预测其预后基因标志物;通过相互交换基因标志物来验证结果,并由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和国际癌症基因组数据库(the 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进行验证,从而探索非糖尿病和糖尿病胰腺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基因标志物,为科研相关人员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的结果与结论如下:(1)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现状与热点:近年来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研究关注度不断提高。本研究共纳入中文文献4045篇,英文文献654篇,中文文献有82.5%刊载在非CSCD(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期刊上,说明目前整体的研究质量不高,英文文献的影响因子均较低;不同地区、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作用机制、临床效果和研究进展上。(2)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网络药理学显示:quercetin、kaempferol、luteolin、beta-sitosterol、isorhamnetin、Stigmasterol等41个活性成分通过调控JUN、TP53、TNF、AKT1、MAPK1等166个关键靶点参与了2605条生物学功能和124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quercetin、kaempferol、luteolin与JUN、TP53、TNF、AKT1、MAPK1的结合能均≤-7.0 kcal/mol,表明这三种活性成分与靶蛋白具有强烈的结合活性,主要影响了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Hepatitis B、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从而明确了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3)利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套索算法(LASSO)Cox回归预测了非糖尿病和糖尿病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基因标志物。在非糖尿病胰腺癌患者中,一个综合的基因预后标志物由14个低风险基因(TTTY9B、RNF121、FHAD1、GTF2F2、ADAMTS19、LHFPL1、DHDH、LOC256880、SLC25A41、ZNF233、C6orf195、PCDHA11、LOC401127、TUBBP5)和6个高风险基因(CRCT1、MUC20、RTP1、C10orf111、SPACA5、FZD10)组成;同时,在糖尿病胰腺癌患者中,另一个综合基因预后标志物由5个低风险基因(SYS1-DBNDD2、NCRNA00167、IRX5、ZNF77、CATSPERG)和3个高风险基因(ZNF793、GBP6、FOSL1)组成。因此,基因标志物在非糖尿病和糖尿病胰腺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均高于临床特征(HR=1.102,P<0.0001;HR=1.212,P<0.0001),而且在在两个独立的数据库(GEO、ICGC)中验证了非糖尿病胰腺癌患者中的基因标志物,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基因标志物,为临床工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何纾文[4](2020)在《腹针治疗中心性肥胖型糖尿病前期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糖尿病前期(IGR)是转向2型糖尿病患者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积极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预防意义。目前西医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因药物的局限性及个体化的因素,其治疗效果不确切。本研究首先通过Meta分析评价针刺治疗对IGR的研究现状,其次进行探索性临床研究。腹针疗法作为一种新的针刺疗法,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取穴标准化以及辨证条理化的特点,善于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临床采用腹针疗法对中心性肥胖型IGR进行干预,为针刺治疗IGR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与研究基础。方法:1.通过数据库:中文包括: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英文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词为“糖尿病前期”、“针刺”、“随机”,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9年11月,纳入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的随机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相关文献,将筛选出的文献按照Cochrane Review Handbook质量评价标准,对所纳入的文献提取所需的基本特征与方法学特征,并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本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开发的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2.将2019.04.01-2019.12.01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心性肥胖型糖尿病前期患者25例,采用腹针联合生活方式(糖尿病健康宣教、饮食控制、运动锻炼)治疗。处方: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双滑肉门、双外陵)、双气穴、双天枢、双大横。每次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休息2天,继续下周治疗,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4周以及治疗8周时,分别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按照公式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及记录中医证候积分。结果:1.Meta分析所纳入文献8篇,共518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以有效率作结局评价的合并4篇文献,以中医证候积分作结局评价的合并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其余文献仅进行定性分析。(1)定量分析:①针刺组治疗IGR的疗效明显高于生活方式组;②针刺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优于生活方式组。(2)定性分析:大多数研究对针刺组改善FPG、2hPG、HbA1c与生活方式组相比疗效相当。(3)敏感性分析:排除治疗方法干预不同的研究后,针刺组的有效率评价结果未发生改变,说明研究结果可靠。(4)安全性分析:由于纳入的文献均未报道针刺对糖尿病前期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因此针刺治疗的不良反应尚不能定论。2.临床研究经过8周治疗后,得出以下结过:(1)总有效率为84.00%。(2)比较治疗前与治疗4周、治疗4周与治疗8周以及治疗前与治疗8周的体重、BMI、腰围、腰臀比、餐后2小时血糖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与治疗4周、治疗前与治疗8周的收缩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4周与治疗8周、治疗前与治疗8周的空腹血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eta分析研究结果示针刺组对糖尿病前期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在改善中医证候优于生活方式组。同时,针刺组在FPG、2hPG以及HbA1c的改善与生活方式组相比疗效相当。但因本次所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质量普遍不高,缺乏规范性,可能影响本次Meta分析结果,参考本研究结果时应结合临床具体情况。2.腹针疗法治疗中心性肥胖型糖尿病前期具有良好的疗效,对减重、降糖及降压有较佳的疗效,尤其对体重、BMI、腰围、腰臀比、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收缩压及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疗效,腹针疗法具有无痛、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唐智(Yordan Angelov Garov)[5](2020)在《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T2D是由相对胰岛素缺乏症引起的以口渴、易饥、多尿和体重减少为主的症状,并且是多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感染、癌症、视网膜和其他眼部病变。T2D是当今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继续从世界各国的研究进展和其他医学中寻找抗糖尿病的疗法依旧任重道远。仲景伤寒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消渴病在理论和临床上已被证明具有合理性,目前已经有多篇围绕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或其并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研究报告得到发表,然而其研究质量和报告规范尚需得到检验。本文分为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和系统评价研究两部分。研究一:文献质量评价研究目的:评价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了解和掌握经方在治疗2型糖尿病领域内循证医学进展和特点。方法:互联网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重庆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服务系统CBM,Cochrane Library,MEDLINE via OVID,PubMed,EMbase等,检索关于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所有数据库检索时限设置为建库至2019年10月。从最终纳入的文献中提取以下内容,包括:文献标题、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纳入临床试验、干预措施、偏倚风险评价工具等基本信息,和AMSTAR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PRISMA报告规范质量评价结果、同质性和发表偏倚风险。根据纳入文献在各维度上的排序和获得的赋值,在Excel 2010中绘制雷达图得出比较结果。结果:共计6项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被纳入本次文献质量评价,全部为中文文献。纳入文献发表年份为2015-2018年,纳入了包括半夏泻心汤、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和肾气丸等四张经方。纳入文献均关注RCT类型的研究,并进行了异质性和发表偏倚的检验。在本次文献质量评价中,应用AMSTAR2对纳入的6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了方法学质量的评价。比对AMSTAR2提出的关键条目,发现涉及第2、4、7、13等四项关键条目存在较明显的问题,提示相关纳入的系统评价研究可信度仅为“极低”,发现的主要问题有:①缺乏研究方案的注册信息;②未提供完整的检索策略;③未提供排除文献的完整清单及理由;④未提供原始文献的资金受助情况;⑤未对单个研究项目的偏倚风险对Meta分析结果的影响进行评价和解释。本次文献质量评价同时也考察了纳入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PRISMA报告规范方面的质量。发现的问题主要有:①未报告结构式摘要;②未报告注册信息;③未报告检索方法;④未报告完整资料条目;⑤未报告证据强度。多元评价结合雷达图结果显示,在纳入的6篇文献中,除1篇证据强度和可信度也较强以外,其余5篇文献的综合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憾,集中于发表年份、AMSTAR和PRISMA得分。研究二:目的:通过对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以期提供临床使用的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互联网医学生物学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重庆维普科技论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MEDLINE)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Embase数据库。检索语言限定为中文和英文。另外,检索两个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以补全最新临床研究:Clinical Trial和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 ICTRP)。所有数据库检索时限设置为建库至2019年10月。收集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合格文献。文献评价根据Cochrane评价手册5.3版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所有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系统评价结果:共计24项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RCT研究被纳入本次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其中1项为英文发表,其余为中文发表;全部研究项目均在中国大陆开展,包含3项多中心临床试验,其余为单中心临床研究。共纳入2243名2型糖尿病患者,涉及9张来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方,包含1个中成药“金匮肾气丸”;8个经典方剂包括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白虎加参汤、葛根芩连饮、乌梅丸/汤及苓桂术甘汤。14项研究报告了随机序列产生的方法,4项采用了分配隐藏,3项研究对受试者施行了盲法措施。除1项研究没有充分报道基线信息、1项研究因出现样本量数字不一致外,其余文献在数据完整性、选择性报告和其他偏倚方面均为低风险。Meta分析结果1.在对各个对照组的Meta分析中,经方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照单纯生活方式、经方对照中药汤剂安慰剂、经方对照西药干预等三个组在FPG、2hPG的改善上均显示出了有统计学意义的疗效。在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标HbA1c方面,纳入的研究中除两项外均对HbA1c进行了报告。纳入3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了经方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在降低HbA1c上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涉及的经方包括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纳入17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了经方在降低HbA1c上优于西药对照组。2.亚组分析显示,与西药对照的研究中,在FPG结局显着有效的有乌梅汤证、葛根芩连汤证、白虎汤证、柴胡汤证等亚组;在2hPG结局显着有效的有葛根芩连汤证、柴胡汤证等亚组;HbA1c结局显着有效的有乌梅汤证、柴胡汤证等亚组;在中医证候有效率结局显着有效的有乌梅汤证、葛根芩连汤证、白虎汤证、柴胡汤证等亚组。3.受限于纳入研究数量及其临床试验的设计质量,本次系统评价的数据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并且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风险。建议今年后的临床研究应继续关注对2型糖尿病临床诊治有参考意义的结局指标,并且更多关注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风险的降低。结论:1.文献评价研究发现纳入文献的总体质量较低,在影响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的关键条目上存在缺憾,未严谨符合报告规范,从而影响了研究结论的证据强度和可信度。建议发表更新的系统评价,并尽可能纳入更多的经方方剂以实现全面的评价。2.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经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脂代谢水平和中医证候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其中,柴胡汤证、乌梅汤证、白虎汤证和葛根芩连汤证的患者在接受对应经方治疗时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也提示临床医师从“方证对应”的思维出发,抓住主证,灵活运用经方。然而,本次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提示,关于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试验仍然存在较大的方法学限制,因此需要关注今后高质量临床研究,并及时更新本系统评价的结论。

章凯文[6](2020)在《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方证关联的原理,在全面收集中医药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的文献的基础上,引入数据挖掘的方法,从中医辨病与辨证及中西医结合等不同维度上,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思路、组方用药及方证对应的规律,以为基于文本数据的中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一种新的思路,为提高中医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的水平及新药创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中药”、“中医药”,“2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T2DM”为主题词,全面收集中国知网(CNKI)从建库至2019年10月有关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的文献。将信息提取到Excel表中,包括文献编号、文题、第一作者、发表年份、证型、对照组干预措施、治疗组干预措施、方剂名称、方药组成、剂型、剂量等,对中药名、西药名、证型进行规范化处理,使之成为结构化数据。将规范以后的结构化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使用软件中的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76篇文献,涉及10种并发症,18种合并症,5种伴随主症;所用中药剂型涉及9利种,其中较多使川的有汤剂、颗粒剂、丸剂及胶囊。在中医辨病与辨证论治二种模式中,辨证论治文献占比超过四分之三。2.总体用药规律:用药谱涉及344味药,使用频数较高的前30位药的配伍涉及传统方剂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炒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葛根、黄连等。3.因病论治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古方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当归、川芎、丹参、赤芍、葛根、天花粉、炙甘草等。4.辨证论治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古方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丹参、泽泻、茯苓、炒白术、当归、川芎、葛根、黄连等。5.本病的中医辨证涉及证型共有89种,较多见的证型有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瘀、阴虚热盛、湿热困脾、痰瘀互结、肾虚血瘀。其中气阴两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太子参、丹参、当归、川芎、赤芍、地龙等;气阴两虚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四物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玄参、五味子、丹参、茯苓等;气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补阳还五汤、桂枝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黄芪、当归、川芎、红花、赤芍、地龙、川牛膝等;气阴两虚痰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二陈汤、泽泻汤、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玄参、黄精、清半夏、茯苓、丹参等;阴虚热盛证高频用药涉及六味-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地、麦冬、山药、知母、黄连、天花粉、丹皮等;湿热困脾证高频用药涉及三仁汤、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五苓散、泽泻汤、平胃散、二陈汤、四君子汤等方,核心药味有茯苓、炒白术、葛根、黄芩、黄连、清半夏、陈皮、丹参等;痰瘀互结证高频用药涉及平胃散、泽泻汤、二陈汤、小陷胸汤、补阳还五汤、四君子汤等方,核心药味有清半夏、陈皮、竹茹、茯苓、丹参、赤芍等;肾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炙黄芪、丹参、川牛膝、红花、川芎等。6.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理中丸、泽泻汤、二陈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苍术、茯苓、黄连、丹参、葛根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炒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葛根等。7.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合并症的组方规律:(1)并发症的组方用药:并发肾病的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丹参、泽泻、茯苓等;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当归四逆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鸡血藤等;并发视网膜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玄参、山药、枸杞子、桃仁、红花、赤芍、当归、丹参、三七、葛根等;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当归、川芎、丹参、地龙、水蛭、川牛膝、桂枝等。(2)合并症的组方用药:合并高脂血症的高频用药涉及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丹参、清半夏、炒白术、茯苓、山楂、黄连、葛根等;合并抑郁症的高频用药涉及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六味地黄丸、四物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柴胡、白芍、当归、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酸枣仁、郁金等;合并高血压的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玉液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清半夏、陈皮、茯苓、炒白术、丹参、川芎、钩藤等。结论:1.2型糖尿病的中医组方主要涉及益气健脾、滋养肝肾、补肾温阳、养阴生津、祛湿利水、清热泻火、祛浊化痰、活血散瘀、理气升阳、温里祛寒等多类药的配伍,与该病的中医证型及其所涉病机要素(气阴二虚、血瘀、痰瘀、脾虚/气虚、湿热、肾虚、阴虚、热盛、肝郁、痰湿)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性。2.因病与因证不同辨治思路组方中的核心药味趋同,反映了整体用药的稳定性。辨证论治中不同证型涉及配伍药类及其药味基本类同,但各证型的组方在主体用药配伍的药味多寡及主次轻重上有所不同,表明辨证论治中病证-方药之间的关联性。3.2型糖尿病的四种并发症均以黄芪补气为核心,但各症的核心配伍有所不同,表现为重视脏腑经脉定位及对某些专属方/药的选择。三种不同合并症的组方在主体结构和核心药味选配方面各有侧重,其中合并高血脂和高血压都涉及健脾祛湿化痰,高血脂兼行滋养肝肾、清热泻火及祛瘀活血,高血压则侧重于平肝祛风活血,抑郁症则主要定位于养血疏肝,健脾调神。4.本次考察将重点聚焦于药组或药群及核心药味的配伍关系上,同时与着名成方联系起来分析,有利于发现此类方剂的配伍规律。2型糖尿病的中医防治方药的总体用药谱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着名成方主要有六味地黄丸、生脉散、玉液汤、增液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二陈汤、泽泻汤等,表明经典古方在实际应用中的普适价值。5.一定文本数量基础上的药谱及药用频数的分析可以反映出总体用药的范围和趋于集中的核心药味。不同支持度条件下的核心药味配伍关系总体上与对药对、药组及药群的分析结果相一致。提示本次数据分析具有良好的效度及稳定性。6.辨证论治条件下,基于核心药味的功效所蕴含的治法,可以推测此类方剂中进退变化可能涉及到的药对或药组及药群,而同类治方中核心药味对于专病治疗具有潜在价值。基于中医病证/病机-治法-方药的关系,参考药味性能,从本次所获得的核心方药及其药法中可以预测到2型糖尿病中医组方用药的总体规律。

王欣欣[7](2020)在《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技术适宜性、经济适宜性研究,技术操作规范研究,最终形成证据确凿、安全有效、操作规范、易于推广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方法:1.本课题将符合研究标准的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2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的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案治疗,疗程共6周。在入组前1周、治疗第3周、疗程结束后(第6周)及随访期(第10周)进行评价,运用肌电图检测DS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采用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中医症候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对该方案开展适宜性研究,考察医疗人员对该方案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调查患者对该方案的满意度评价;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该方案的经济适宜性进行研究,评价该方案的卫生经济学价值。3.依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进一步明确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应症、禁忌症,规范技术操作步骤及规程、关键技术环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等,最终形成中医药规范技术操作文本。结果:1.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1.1基线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BMI、血压、血脂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后基线具有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DSPN症状发生在下肢的患者最多,且首发症状是以四肢远端的麻木为主。(2)效应指标的基线对比两组MDN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评分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对比性。两组DSPN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SF-36量表测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两种方案治疗DSPN临床疗效结果中医综合方案和西医综合方案的有效率经ITT分析集和PPS分析集显示,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疗效相当。(1)MDNS评价结果治疗3周后组间MDNS总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治疗组在各项评分方面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在感觉障碍及反射检查两项评分方面都有所下降,且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综合方案治疗6周后对于DSPN患者的感觉障碍、肌力及肌腱反射的恢复疗效显着,且在降低感觉障碍、肌力实验两项评分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2)神经传导速度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病位在上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改善。治疗组下肢患者腓总神经及腓浅神经在治疗后疗效优于治疗前;病位在四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后比较,MN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SNCV(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6周后,下肢SNCV(腓总神经)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四肢SNCV(正中神经、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余神经在治疗后无明显改善。(3)中医症候评分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肢软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均有所改善,组内比较有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只有感觉减退改善明显。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在肢软麻木、四肢疼痛、感觉减退、四肢发凉、肢软无力及中医症状总分方面,中医综合方案优于西医常规方案;二者对于肌肉萎缩症状的改善均不明显。(4)SF-36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SF-36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有改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6周和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改善不明显。治疗6周后,中医综合方案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5)随访研究结果治疗6周结束后,随访期(第10周)观察DSPN患者的症状持续改善情况,组间没有差异性。1.3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分析经卡方检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适宜性评价结果2.1技术适宜性结果(1)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82名DSPN患者整体上对中医综合方案的评价较满意。大多数患者表示治疗时间安排合理,同时能够接受中药、皮肤针、拔罐这三种治疗方式;76.82%的患者表示该治疗方案有效。(2)医生对该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30名医生对该方案适宜性评价较高,大部分医生认为该技术的操作要求、设备要求“极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2经济适宜性评价结果间接成本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53.69个单位成本,对照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62.54个单位成本;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法结果显示,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比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的患者多获得一个单位的效果时,需要多支付71.06个单位的成本。3.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方案所涉及的技术操作参数进行切合临床实际的修订、完善和优化:(1)中药汤剂:药材标准依据;剂量;浸泡方法及时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服药方法、注意事项等。(2)皮肤针疗法:针具;取穴(经)标准;叩刺方法:叩刺角度,叩刺频率,注意事项等。(3)拔罐疗法:用具;火力大小,吸附力松紧,拖罐力度、频率、时间;注意事项等。结论:1.DSPN不仅多发生于糖尿病晚期患者中,早期也多见;DSPN临床症状在四肢都有可能出现,但更易发生在下肢;DSPN患者的临床表现有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发凉等,但首发症状以麻木为主。2.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基于对DSPN基本病因病机“气虚血瘀”及现代医学的认识,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三者联合使用的中医综合方案可以改善DSPN患者的麻木、感觉减退、发凉、乏力等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采用的“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具有有效性、安全性、适宜性、经济性和规范性,是可供临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刘培[8](2020)在《基于PI3K/AKT通路研究四君子汤调节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四君子汤调节2型糖尿病(T2DM)小鼠及大鼠糖脂代谢紊乱的药效学变化以及筛选其降糖调脂活性部位,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四君子汤调节T2DM糖脂代谢紊乱的可能作用机制,实验验证四君子汤是否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保护T2DM大鼠肝脏从而达到调节糖代谢紊乱。方法1四君子汤药液的制备及制备控制:以D-葡萄糖为对照品,采用苯酚-浓硫酸比色法测定四君子汤中总多糖的含量;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比色法测定四君子汤中总黄酮的含量;以甘草酸为对照品,采用1%香草醛乙酸-高氯酸比色法测定四君子汤中总皂苷的含量。以总多糖、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试验法优选四君子汤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曲面法优选四君子汤的最佳纯化工艺。2考察四君子汤对T2DM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调控作用: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小鼠T2DM胰岛素抵抗模型。实验设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四君子汤高剂量(SJZT-H)、四君子汤中剂量(SJZT-M)和四君子汤低剂量(SJZT-L)组,考察对小鼠体质量(W)、肝脏指数、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含量、空腹胰岛素(FINS)含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HO)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甘油三酯(TG)含量和肝糖原(Liver Glycogen,LG)含量的影响。3筛选四君子汤调节T2DM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活性部位:实验设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四君子汤水提液(SJZT)组、四君子汤水提醇沉物(SJZT-D)组和四君子汤水提醇沉上清液液(SJZT-U)组。考察小鼠W、OGTT、FBG含量、FINS含量、HOMA-IR、T-CHO含量、LDL-C含量、HDL-C含量、TG含量和LG含量。4四君子汤调节T2DM大鼠糖代谢紊乱的药效研究及活性部位筛选:实验设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SJZT组、SJZT-D组和SJZT-U组。考察大鼠W、肝脏指数、OGTT、FBG含量、FINS含量、HOMA-IR、LG含量、NO含量、SOD活性、肝脏组织形态及病理切片。5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四君子汤调节T2DM糖代谢紊乱的可能作用机制:依据TCMSP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四君子汤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依据TTD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筛选T2DM作用靶点;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映射后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四君子汤成分-靶点网络,根据自由度筛选核心有效成分-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最后对相关度前3蛋白对相关度前5成分进行分子对接。6通过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筛选的作用机制:实验设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SJZT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大鼠肝脏INSR、IRS-1、PI3K、AKT、FOXO1、GSK-3β的表达。结果1四君子汤药液的制备及制备控制:四君子汤总多糖、总黄酮、总皂苷的方法学考察显示,总多糖、总黄酮、总皂苷分别在6.5443.6 ug/mL、4.36109 ug/ml、10.9272.7u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RSD均小于3.00%,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4.28%,102.235%,100.18%,RSD<3.00%;优选的四君子汤的最佳水提工艺条件为加水量10倍,煎煮时间90分钟,煎煮3次;四君子汤的最佳醇沉工艺条件为醇沉浓度85%,浓缩液相对密度1.25g/mL,静置时间14h。2考察四君子汤对T2DM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调控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W、AUC、FBG含量、FINS含量、HOMA-IR、T-CHO含量以及肝脏指数极显着(P<0.001)升高,TG含量显着(P<0.01)升高,LDL-C含量明显(P<0.05)升高,LG含量极显着(P<0.001)降低,HDL-C含量明显(P<0.05)降低;与模型组相比,SJZT-H组小鼠W、AUC、FBG含量、FINS含量、HOMA-IR以及肝脏指数极显着(P<0.001)降低,T-CHO含量、TG含量显着(P<0.01)降低,LG含量极显着(P<0.001)升高;SJZT-M组小鼠AUC、FBG含量、FINS含量、HOMA-IR极显着(P<0.001)降低,T-CHO含量、TG含量明显(P<0.05)降低,LG含量极显着(P<0.001)升高;SJZT-L组小鼠HOMA-IR极显着(P<0.001)降低,AUC、FINS含量显着(P<0.01)降低,LG含量明显(P<0.05)升高。3筛选四君子汤调节T2DM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活性部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W、AUC、FBG含量、FINS含量、HOMA-IR以及T-CHO含量极显着(P<0.001)升高,TG含量显着(P<0.01)升高,LG含量极显着(P<0.001)降低,HDL-C含量明显(P<0.05)降低;与模型组比较,SJZT组小鼠AUC、FBG含量、FINS含量、HOMA-IR含量极显着(P<0.001)降低,TG含量、T-CHO含量明显(P<0.05)降低,LG含量极显着(P<0.001)升高;SJZT-U组小鼠AUC显着(P<0.01)降低,FINS含量、T-CHO含量明显(P<0.05)降低;SJZT-D组小鼠AUC、FBG含量、FINS含量、HOMA-IR极显着(P<0.001)降低,LG含量极显着(P<0.001)升高。4四君子汤调节T2DM大鼠糖代谢紊乱的药效研究及活性部位筛选: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AUC、FBG含量、HOMA-IR极显着(P<0.001)升高,肝脏指数显着(P<0.01)升高,FINS含量明显(P<0.05)升高,W、LG含量极显着(P<0.001)降低,SOD活性明显(P<0.05)降低,大鼠肝脏颜色变黄,质变脆,肝细胞脂肪变性严重;与模型组比较,SJZT组大鼠AUC极显着(P<0.001)降低,FBG显着(P<0.05)降低,LG含量极显着(P<0.001)升高;SJZT-D组大鼠AUC、FBG含量、NO含量明显(P<0.05)降低,LG含量极显着(P<0.001)升高,SOD活性明显(P<0.05)升高;SJZT-U组大鼠LG含量明显(P<0.05)升高;各给药组大鼠颜色、质地、肝细胞组织变性的到不同程度的改善。5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四君子汤调节T2DM糖代谢紊乱的可能作用机制:从四君子汤中筛选出113个化学成分,涉及治疗糖尿病的47个靶点;根据节点自由度≥平均自由度,筛选出核心成分22个,核心靶点27个;GO分析结果表明其涉及血糖稳态、脂肪组织发育的正调控等7个生物过程,涉及类固醇激素受体活化、药物结合等4个分子功能,包括质膜、核常染色质2个细胞组成;KEGG分析结果表明其可能主要通过AMPK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等7个信号通路治疗糖尿病有关。分子对接60%具有强烈的结合活性,40%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6通过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筛选的作用机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NSR、IRS-1、PI3K、AKT2、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P<0.001)降低,FOXO1、GSK-3β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P<0.001)升高;与模型组相比,SJZT组大鼠PI3K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P<0.001)升高,IRS-1、AKT2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P<0.05)升高,INSR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FOXO1、GSK-3β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P<0.001)降低。结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四君子汤中总多糖、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简便易行、准确可靠。优选出的最佳提取纯化工艺稳定可行,为四君子汤的给药药液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四君子汤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素功能的恢复,同时可以调节糖脂代谢紊乱。大鼠及小鼠部位筛选结果同时表明降糖调脂有效部位为水煎液。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四君子汤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2型糖尿病,选择PI3K/AKT信号通路进行验证。验证发现四君子汤能通过激活肝脏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抵抗,促进肝糖原的合成以及葡萄糖氧化分解,达到调节糖代谢紊乱的效果。

张鹏[9](2020)在《解毒通络调肝降压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导师朴春丽教授提出的“毒损肝络”理论为依据,在西药基础上联合解毒通络调肝降压方治疗,观察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糖代谢、血压变化情况等指标的疗效,进一步验证以及客观评价从“毒损肝络”角度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血糖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研究病例均来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来自吉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中医辨证符合肝胃郁热,毒损肝络证)的患者,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成对照组(盐酸二甲双胍片0.85g每日2次+氯沙坦钾片50mg日1次口服,若2周后,血压控制不佳者,可加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日1次口服)与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基础上+解毒通络调肝降压方汤剂),对照组30人,治疗组30人,进行12周的单盲、前瞻性、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研究。12周后对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血糖、血压、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血脂(TC、TG)、BMI、腰围等客观指标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与总结。结果:对照组在中医症候改善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为93.33%。在降血糖的疗效评估中,对照组为70.00%,治疗组为86.67%。在降血压的疗效评估中,对照组为76.67%,治疗组为93.33%。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改善空腹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降低血脂、BMI、腰围等方面上,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解毒通络调肝降压方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在降低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

吴耿旭[10](2020)在《五味消渴方合白虎汤治疗胃热炽盛证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五味消渴方合白虎汤对胃热炽盛证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血糖(2hPG)、餐后2小时血浆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水平、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胃热炽盛证2型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热炽盛证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均予针对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包括控制饮食、运动锻炼、健康宣教、血糖监测等治疗,对照组30例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口服治疗,1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五味消渴方合白虎汤汤剂口服治疗,处方组成:生石膏30g,铁皮石斛15g,熟地15g,知母10g,乌梅10g,党参15g,绞股蓝20g,黄连6g,干姜6g,地龙10g,僵蚕10g,粳米10g,甘草6g。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餐后两次温服。两组均予观察治疗2个周期,以4周为1个治疗周期。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血糖(2hPG)、餐后2小时血浆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并观测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压、心率、体温、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及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测指标并记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评估五味消渴方合白虎汤对胃热炽盛证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综合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两组均能够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糖代谢指标:两组均能降低FPG、2h PG、Hb A1C,治疗组降低FPG、2h PG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降低Hb A1C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4.胰岛素相关指标:两组均能降低FINS、2hINS,治疗组降低FINS、2hINS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5.其他指标:两组均能降低BMI,降低BMI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6.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前提下,五味消渴方合白虎汤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能明显改善胃热炽盛证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糖及胰岛素相关代谢指标,降低体重指数,临床疗效肯定,优于单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二、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药——Farglitazar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药——Farglitazar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研究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概况
    定量构效关系与化学空间网络、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1 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2 化学空间网络的研究进展
        3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第一部分 六味络痹颗粒的处方来源及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影响
    前言
    1 六味络痹颗粒的处方来源、组成和中医理论分析
        1.1 处方来源
        1.2 组成
        1.3 中医理论分析
    2 六味络痹颗粒对斑马鱼模型外周运动神经的影响
        2.1 六味络痹颗粒的耐受浓度的确定
        2.2 六味络痹颗粒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
        2.3 六味络痹颗粒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炎症消退作用
    3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医案
    小结
第二部分 六味络痹颗粒作用于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研究 .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对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2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3 对小鼠后肢机械痛阈值的影响
        4 对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代谢组学研究
    前言
    1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2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四部分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空间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靶点网络构建
        3 靶点网络模块的划分
        4 模块中靶点拓扑描述符的计算
        5 特异性靶点的筛选
        6 计算多靶点组合(模块)对疗效的权重因子
        7 靶效模型的建立
        8 靶效模型的验证
    结果
        1 靶点网络的构建
        2 靶点网络模块的划分
        3 拓扑描述符的计算
        4 特异性靶点的筛选
        5 多靶点组合(模块)对疗效的权重因子
        6 WFS分数
        7 WFS模型的验证
    讨论
        1 靶点的确定
        2 靶点网络的构建
        3 拓扑描述符的计算
        4 特异性靶点的筛选
        5 WFS分数的比较
        6 WFS模型的验证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对甲苯磺酰维格列汀的合成研究及维格列汀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对甲苯磺酰维格列汀的合成及其工艺优化
    第一节 3-氨基-1-金刚烷醇的合成
        1 3-氨基-1-金刚烷醇的合成路线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第二节 (S)-1-(2-氯乙酰基)吡咯烷-2-甲腈的合成
        1 (S)-1-(2-氯乙酰基)吡咯烷-2-甲腈的合成路线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S)-1-(2-氯乙酰基)吡咯烷-2-甲酸单晶的制备
        5 (S)-1-(2-氯乙酰基)吡咯烷-2-甲酸单晶的结构表征
        6 结论
    第三节 对甲苯磺酰维格列汀的合成
        1 合成路线的选择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果与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维格列汀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第一节 甲氧基甲酰维格列汀的合成
        1 甲氧基甲酰维格列汀的合成路线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构表征
    第二节 乙氧基甲酰维格列汀的合成
        1 乙氧基甲酰维格列汀的合成路线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构表征
    第三节 3,4,5-三甲氧基肉桂酰维格列汀的合成
        1 3,4,5-三甲氧基肉桂酰维格列汀的合成路线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构表征
    第四节 2-呋喃甲酰维格列汀的合成
        1 2-呋喃甲酰维格列汀的合成路线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构表征
    第五节 噻吩-2-甲酰维格列汀的合成
        1 噻吩-2-甲酰维格列汀的合成路线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构表征
    第六节 对甲基苯甲酰维格列汀的合成
        1 对甲基苯甲酰维格列汀的合成路线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构表征
    第七节 2-(乙酰氧基)苯甲酰维格列汀的合成
        1 2-(乙酰氧基)苯甲酰维格列汀的合成路线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构表征
    第八节 4-溴肉桂酰维格列汀的合成
        1 4-溴肉桂酰维格列汀的合成路线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构表征
    第九节 4-甲氧基肉桂酰维格列汀的合成
        1 4-甲氧基肉桂酰维格列汀的合成路线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构表征
    第十节 2-丁烯酰维格列汀的合成
        1 2-丁烯酰维格列汀的合成路线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构表征
    第十一节 4-氯苯乙酰维格列汀的合成
        1 4-氯苯乙酰维格列汀的合成路线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构表征
    第十二节 4-甲基-7-香豆素氧乙酰维格列汀的合成
        1 4-甲基-7-香豆素氧乙酰维格列汀的合成路线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构表征
第三部分 维格列汀衍生物的活性筛选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DPP-4抑制剂类降糖药物的应用特点和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1.1.1 2型糖尿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1.1.2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1.3 2型糖尿病的治疗
    1.2 中医对于2型糖尿病的认识
        1.2.1 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3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3.1 单味中药研究
        1.3.2 复方中药研究
    1.4 网络药理学的发展与研究进展
        1.4.1 网络药理学提出的背景与概念
        1.4.2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1.4.3 网络药理学面临的挑战
        1.4.4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价值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意义
第2章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
    2.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3.1 文献来源
        2.3.2 检索策略
        2.3.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3.4 文献筛选
        2.3.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 结果分析
        2.4.1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文献检索筛选结果
        2.4.2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文献发表年份及发表数量统计
        2.4.3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国家和地区分析
        2.4.4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文献作者所属研究机构分析
        2.4.5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文献发表期刊分布
        2.4.6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相关文献作者分布
        2.4.7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字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目的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数据库及软件
        3.3.2 金芪降糖片活性成分和潜在靶点的获得
        3.3.3 2型糖尿病相关靶点的确定
        3.3.4 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候选靶点的收集
        3.3.5 金芪降糖片“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3.3.6 候选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及关键靶点的筛选
        3.3.7 关键靶点的生物学功能与通路分析
        3.3.8 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
    3.4 研究结果
        3.4.1 金芪降糖片活性成分和靶点的收集
        3.4.2 2型糖尿病相关靶点的收集
        3.4.3 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候选靶点
        3.4.4 金芪降糖片“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构建
        3.4.5 候选靶点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及关键靶点的筛选
        3.4.6 GO生物功能富集分析
        3.4.7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4.8 分子对接验证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基因标志物比较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目的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患者临床信息的收集
        4.3.2 RNA数据收集和过滤
        4.3.3 临床因素和生存分析
        4.3.4 患者生存率与mRNA表达
        4.3.5 预后指数的构建
        4.3.6 风险分层和ROC曲线
        4.3.7 基因本体和通路富集分析
        4.3.8 患者临床信息的验证
    4.4 研究结果
        4.4.1 临床特征分析
        4.4.2 胰腺癌患者中的基因标志物分析
        4.4.3 预后基因标志物验证
        4.4.4 基因本体功能分析
        4.4.5 临床特征和预测预后的基因生物标志物比较
        4.4.6 非糖尿病胰腺癌患者的独立数据验证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三味中药活性成分及药动学参数的详细信息
附录 C 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
附录 D 交集靶点信息
附录 E 排名前三的活性成分与排名前五的靶蛋白分子对接3D和2D模式图
附录 F 胰腺癌与糖尿病的交叉验证误差曲线
附录 G 胰腺癌与非糖尿病的交叉验证误差曲线
附录 H 缩略词

(4)腹针治疗中心性肥胖型糖尿病前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1.1 定义及分类
        1.2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
        1.4 糖尿病前期与中心性肥胖的临床诊断
        1.5 干预治疗
        1.6 小结
    2.中医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前言
    1.检索策咯
        1.1 检索词
        1.2 数据库检索
        1.3 检索步骤
    2 筛选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筛选文献的具体步骤
    3 资料提取
        3.1 提取内容
        3.2 提取方法
    4 质量评价
        4.1 文献质量评价
        4.2 数据分析方法
    结果
        1.文献筛选过程
        2.纳入文献概括
        2.1 文献年代
        2.2 样本量及治疗组、对照组基线
        2.3 诊断标准
        2.4 治疗组干预措施
        2.5 对照组干预措施
        2.6 疗效评价标准
        2.7 穴位使用情况
        2.8 治疗疗程
        2.9 随访情况
        3.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1 随机序列的产生
        3.2 随机序列的隐藏
        3.3 受试者、工作者盲法
        3.4 结局评价者盲法
        3.5 结局数据完整性
        3.6 选择性报告结局
        3.7 其他方面偏倚
        3.8 总结
        4.数据分析
        4.1 定量分析
        4.2 定性分析
        4.3 敏感性分析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安全事项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疗效判定标准
        3.3 治疗前与治疗4周的比较
        3.4 治疗4周与治疗8周比较
        3.5 治疗前与治疗8周比较
    4.安全性评估
    5.研究结果小结
    讨论与分析
        1.选题依据及背景
        2.Meta分析
        2.1 循证医学及Meta分析的概念及意义
        2.2 纳入文献质量
        2.3 临床疗效分析
        2.4 安全性分析
        2.5 糖尿病前期针刺治疗的穴位分析
        3.临床研究
        3.1.腹针简介
        3.2 穴位分析
        3.3 临床研究的结果分析
    结语
        1.不足与展望
        1.1 Meta分析
        1.2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综述一: 2型糖尿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糖尿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1.2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1.3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和常见并发症
        1.4 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1.5 2型糖尿病的治疗
        1.6 小结
    综述二: 中医对2型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2.1 2型糖尿病的病名和病因病机
        2.2 2型糖尿病/消渴病的中医辨证规律
        2.3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实践
        2.4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5 经方对2型糖尿病的历史沿革
        2.6 小结
第二章 经方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质量评价研究
    1. 研究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筛选
        2.5 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2.6 雷达图表达统计结果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筛选情况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3 纳入文献方法学情况评价
        3.4 雷达图多元评价
    4. 讨论
    5. 总结
第三章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1. 研究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检索
        2.4 资料筛选及数据提取
        2.5 文献评价方法
        2.6 数据整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筛选和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特征描述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干预措施的疗效分析
    4. 讨论
        4.1 疗效与安全性
        4.2 异质性来源分析
        4.3 发表偏倚检验分析
        4.4 纳入研究的经方使用规律分析
        4.5 证据的完整性
        4.6 本研究的优缺点与创新点
        4.7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和展望
    5.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质量评价研究检索策略
    附录2: AMSTAR-2量表
    附录3: PRISMA量表
    附录4: 系统评价检索策略
致谢
个人简介

(6)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1.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
    2. 2型糖尿病原发病的中医药治疗
    3.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
        3.1 治疗微血管并发症
        3.2 治疗大血管并发症
        3.3 治疗周围神经病变
        3.4 治疗糖尿病足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检索策略及结果
    1.5 资料提取及数据规范化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2.1.1 一般信息
        2.1.2 涉及的并发症、合并症、伴随主症
        2.1.3 西药使用类别
        2.1.4 文献所涉及的中药剂型及其分布
        2.1.5 中医药治疗的不同模式(因病/辨证论治)
        2.1.6 其他中医疗法
    2.2 总体用药分析
        2.2.1 中成药的使用
        2.2.2 2型糖尿病中医治疗的总体用药分析
    2.3 2型糖尿病中医不同辨治形式的组方用药分析
        2.3.1 因病论治组方的用药规律
        2.3.2 辨证论治组方的用药规律
    2.4 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的方-证关联的分析
        2.4.1 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的证型分布
        2.4.2 2型糖尿病中医主要证型的组方用药分析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分析
        2.5.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
        2.5.2 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
    2.6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组方用药分析
        2.6.1 2型糖尿病肾病的组方用药
        2.6.2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组方用药
        2.6.3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组方用药
        2.6.4 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组方用药
    2.7 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组方用药分析
        2.7.1 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组方用药
        2.7.2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组方用药
        2.7.3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组方用药
3. 讨论
    3.1 一般信息分析
    3.2 2型糖尿病的中医组方用药的总体规律
    3.3 2型糖尿病因病与因证论治的组方用药比较
    3.4 2型糖尿病组方所涉主要药味的用量考察
    3.5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组方用药规律
        3.5.1 证型与病机
        3.5.2 主要证型的方药配伍规律
    3.6 2型糖尿病不同治疗模式的组方用药及其比较
        3.6.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用药
        3.6.2 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
        3.6.3 二种治疗模式的组方用药比较
    3.7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组方用药规律
    3.8 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组方用药规律
    3.9 对本次研究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DSPN发病率高,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点
    2.中西医针对DSPN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前期方案优化研究
    1 初步方案制定
        1.1 临床研究
        1.2 文献研究
    2 优化方案的制定
二.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及适宜性研究
    1.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2.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第一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流程图
    4.研究对象
        4.1 受试者来源
        4.2 受试者选择
    5.研究方法
        5.1 试验设计
        5.2 样本量的估算
        5.3 随机方法
        5.4 对照方法
        5.5 盲法设计
        5.6 知情同意
        5.7 伦理审批与临床试验注册
    6.干预措施
        6.1 基础干预措施
        6.2 对照组干预措施
        6.3 治疗组干预措施
    7.观测与记录
        7.1 指标选择
        7.2 观测时点与记录
        7.3 疗效判定
        7.4 资料整理、数据管理
        7.5 统计分析
        7.6 质量控制与保证
    8.研究结果
        8.1 基线情况分析
        8.2 治疗结果及数据分析
        8.3 依从性分析
        8.4 不良反应分析
第二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中医综合方案的技术适宜性研究
        3.1 研究路线
        3.2 研究方法
        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3.4 统计分析
        3.5 质量控制
        3.6 研究结果
    4.中医综合方案的经济适宜性研究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3 临床干预方法
        4.4 评价指标
        4.5 评价步骤
        4.6 研究结果
第三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中医综合技术简介
    4.研究方法
    5.研究结果
        5.1 适应症
        5.2 禁忌症
        5.3 操作方法
        5.4 注意事项
        5.5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预案
讨论
    1.对DSPN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DSPN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DSPN的认识
    2.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DSPN
        2.1 临床结局指标的选择
        2.2 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设定依据
        2.3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设定依据
        2.4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多维评价
    3.研究结果分析
        3.1 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分析
        3.2 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结果分析
        3.3 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综述一
        参考文献
    附件2 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方法(MDNS)
    附件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量表
    附件4 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附件5 调查问卷一 DSPN患者中医综合方案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6 调查问卷二 中医综合方案适宜性医生评价问卷
    附件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8)基于PI3K/AKT通路研究四君子汤调节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四君子汤提取工艺及有效部位质量控制研究
    1 材料
        1.1 药材与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总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3 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4 四君子汤提取工艺的考察
        2.5 四君子汤醇沉工艺的考察
    3 小结
第二部分 四君子汤调节T2DM小鼠糖脂代谢紊乱作用研究
    1 材料
        1.1 试剂与试药
        1.2 动物
        1.3 仪器
    2 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分组与给药
        2.4 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实验
        2.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对小鼠W的影响
        3.2 对小鼠OGTT的影响
        3.3 对小鼠FBG、FINS及 HOMA-IR的影响
        3.4 对小鼠TG、T-CHO、HDL-C、LDL-C的影响
        3.5 对小鼠LG以及肝脏指数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部分 四君子汤调节T2DM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部位筛选
    1 材料
        1.1 药材与药品
        1.2 动物
        1.3 仪器
    2 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2 造模
        2.3 分组与给药
        2.4 OGTT实验
        2.5 动物处理及指标观察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对W的影响
        3.2 对OGTT的影响
        3.3 对FBG含量、FINS含量及HOMA-IR的影响
        3.4 对TG、T-CHO、HDL-C、LDL-C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部分 四君子汤对T2DM大鼠降糖作用及活性部位筛选研究
    1 材料
        1.1 药材与药品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2 造模
        2.3 分组
        2.4 OGTT实验
        2.5 动物处理及指标观察
        2.6 病理切片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对大鼠W的影响
        3.2 对大鼠肝糖原以及肝脏指数的影响
        3.3 对大鼠OGTT的影响
        3.4 对大鼠FBG、FINS及 HOMA-IR的影响
        3.5 对大鼠NO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
        3.6 对大鼠组织观察结果
        3.7 对大鼠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4 小结
第五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四君子汤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四君子汤化学成分筛选及作用靶点预测
        1.2 T2DM靶点预测
        1.3 成分疾病相互作用靶点映射及药物-靶点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1.4 基因本体论(GO)分析
        1.5 KEGG通路富集分析
        1.6 分子对接
    2 结果
        2.1 四君子汤化学成分筛选、作用靶点预测结果以及疾病靶点预测结果
        2.2 药物成分及疾病靶点映射结果及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核心网络提取结果
        2.3 药物-疾病交集靶基因GO分析结果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2.4 四君子汤关键化合物-关键靶点-通路构建
        2.5 分子对接结果
    3 小结
第六部分 基于PI3K/AKT通路四君子汤治疗T2DM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药材与药品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逆转录实时定量PCR(RT-PCR)法检测肝脏PI3K、AKT2、INSR、IRS-1、FOXO1、GSK-3βmRNA表达
        2.2 大鼠肝脏基因 m RNA 表达及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对大鼠肝脏PI3K、AKT2、INSR、IRS-1、FOXO1、GSK-3βmRNA表达的影响
        3.2 大鼠肝脏基因 mRNA 表达及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于PI3K/Akt通路的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解毒通络调肝降压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认识进展
        1.2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1.3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2.1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流行现状
        2.2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治疗
试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病例选择标准
    4 试验病例标准
    5 研究设计与试验观察方法
    6 研究结果
    7 不良反应
讨论
    1 病因病机的探讨
    2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3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10)五味消渴方合白虎汤治疗胃热炽盛证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认识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2型糖尿病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研究设计
        3.1 分组
        3.2 治疗方案
    4 观察内容
        4.1 一般资料
        4.2 基础检测指标
        4.3 安全性观察指标
        4.4 中医疗效性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5.2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统计
    8 结果
        8.1 治疗前分析
        8.2 治疗前后分析
        8.3 综合疗效分析
        8.4 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论依据
        1.1 胃热炽盛证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证型
        1.2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治法
        1.3 治未病思想治疗2型糖尿病
        1.4 “一气周流”治疗2型糖尿病
    2 组方分析
    3 单味中药药性药效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综合疗效
        4.2 中医证候总积分
        4.3 糖、胰岛素代谢及体重指数指标
        4.4 安全性方面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药——Farglitazar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代谢组学研究[D]. 刘琼.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对甲苯磺酰维格列汀的合成研究及维格列汀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D]. 张立.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D]. 宋博妮.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4]腹针治疗中心性肥胖型糖尿病前期的研究[D]. 何纾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D]. 唐智(Yordan Angelov Garov).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D]. 章凯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D]. 王欣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基于PI3K/AKT通路研究四君子汤调节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D]. 刘培.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解毒通络调肝降压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D]. 张鹏.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1)
  • [10]五味消渴方合白虎汤治疗胃热炽盛证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D]. 吴耿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一种治疗 2 型糖尿病的新药 - Farglitazar 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