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72例母乳性黄疸综合征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磊[1](2020)在《清热退黄灌肠方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清热退黄灌肠方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探讨清热退黄灌肠方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作用机理,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指导思路。方法:本研究将选取的6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组30例和中药组30例,常规组予以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中药组则予以中药灌肠联合单纯西医基础治疗,每个疗程为5天,总共治疗1个疗程,研究观察治疗前后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有效率、黄疸消退时间、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等,以及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Y-谷氨酰转肽酶水平、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水平等血清学指标变化,对两组一般资料及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①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0例,常规组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2例,中药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P<0.05)。②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以及常规组在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常规组,提示中药组在改善患儿胎黄中医症候方面有明显优势。③两组治疗后TBIL、IBI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以及常规组在治疗后TBIL、IBIL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常规组。④两组治疗后ALT、AST、y-G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以及常规组在治疗后γ-GT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常规组。⑤两组治疗后CK、CK-MB、LDH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以及常规组在治疗后CK、CK-MB、LDH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常规组。⑥两组治疗后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以及常规组在治疗后CRP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常规组。⑦中药组患儿住院及光照时间均短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退黄灌肠方联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湿热郁蒸证)疗效确切,能显着改善患儿症状,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住院治疗及蓝光照射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中药灌肠作用机理可能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肝循环对药效的影响,从而有效改善肝功能损害,控制机体炎性反应有关,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了临床依据,值得进一步运用和推广。
韩姗姗[2](2019)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GRADE研究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增加人文关怀。方法:1.召开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进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排序。2.运用网络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中成药的检索,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9.1.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获得最终目标文献,并形成文献证据登记表和文献特征提取表。3.对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应用不同的条目/量表进行偏倚评估: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予AMSTAR-2量表评估;对于RCT予ROB风险偏倚评估,对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予MINORS量表评估。4.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获得相应森林图。5.专家共识:1)德尔菲法:遴选不少于30个全国各地正高职称以上的儿科/新生儿科中西医专家,以邮件方式对其展开三轮问卷,统计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指标,同时针对中成药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2)共识会议:对通过问卷仍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一致。6.运用GRADE系统对经循证研究和专家共识达成一致的中成药进行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表,并综合德尔菲票数、患者利益对中成药作出最终推荐。结果:1.循证研究:最终10种中成药67项研究纳入证据,包括41项茵栀黄制剂研究(口服液23、颗粒18)、9项清肝利胆口服液、4项四磨汤口服液、6项黄疸茵陈颗粒、2项清开灵冲剂、2项茵陈五苓糖浆、1项消炎利胆片、1项黄栀花口服液、1项肝舒乐颗粒。2.专家共识:明确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用人群对象、时机和范围、优势证型、用法用量、副作用相关等描述。3.质量评价:最终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黄疸茵陈颗粒、茵陈五苓糖浆、四磨汤口服液5种中成药纳入GRADE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的总体质量证据等级为C级,其余均为D级。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单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光疗发生率(1B);推荐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1C),降低黄疸消退失败率(2C),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考虑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效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湿重于热。推荐服用茵陈五苓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IV类证据,D级推荐),中医属阳黄,小便不利(专家共识)。暂不建议黄疸茵陈颗粒(2D)、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2D)。结论:依据GRADE系统和共识结果,最终对茵栀黄口服液予以强推荐,对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给予弱推荐,对茵陈五苓糖浆给予D级推荐,暂不推荐黄疸茵陈颗粒和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阮进成(Nguyen Tien Thanh)[3](2019)在《越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UGT1A1多态性的遗传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引言: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由未结合的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研究发现,非结合胆红素通过肝脏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的关键酶起作用,结合葡萄糖醛酸形成结合胆红素,再经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排出体外。近年来,UGT1A1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下降或者缺陷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不同的UGT1A1基因启动子和编码区多态性会导致UGT1A1基因表达量下降或酶活性降低。研究表明,高加索人中最常见的UGT1A1基因多态性是插入突变,即在启动子TATA盒的正常序列A(TA)6TAA中插入一个额外的TA,这意味着(TA)6TAA成为(TA)7TAA。而在亚洲人中,第一外显子的错义突变,尤其是c.211G>A突变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c.211G>A突变即211外显子核苷酸G被A重新放置在UGT1A1基因中,,第71位密码子GGA变成AGA导致Gly被Arg取代(Gly71Arg,G71R)。由此可见,不同种族间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的UGT1A1基因突变位点存在显着差异。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越南)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广西接壤,也是新生儿黄疸高发地区。目前关于UGT1A1基因突变与越南人群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越南与其他国家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UGT1A1的多态性频率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明确,本组对此展开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目的:探讨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启动子TATA盒和编码区第一外显子突变与越南新生儿黄疸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越南平顺省综合医院住院治疗的越南籍足月新生儿149例,日龄1~14d,出生体重2.5~4.0kg。根据是否患有高胆红素血症分为病例组(99例)和对照组(无黄疽,50例)。病例组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于2014年制定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两组性别、出生体重、喂养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新生儿溶血症、G6PD缺乏、感染、颅内出血、头颅血肿、母乳性黄疸、甲状腺功能低下、红细胞增多症、窒息、缺氧、低出生体重及其他围产因素等病因。本研究所有患儿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UGT1A1启动子TATA盒TA数目变异和编码区第一外显子突变频率,比较两组UGT1A1多态性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观察病例组UGT1A1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不同基因型患儿血清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1)检测出的突变频率从高排到低循序分别是:149名新生儿中c.211G>A 突变有 51 列(34,23%);TATA 盒的(TA)7 突变有 14 列(9,4%);c.189C>T 突变为 5 列(3,36%);c.190G>A 突变为 1 列(0.7%);c.378C>T突变为1列(0.7%);c.686C>A也为1例(0.7%)。(2)病例组和对照组c.211G>A(UGT1A1*6)突变等位基因表达频率分别为27.3%和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和对照组(TA)7(UGT1A1*28)突变等位基因表达频率分别为5.1%和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c.189C>T突变等位基因表达频率分别为2.5%和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c.211G>A纯合子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高于无突变及杂合子患儿(P均<0.05)。结论:UGT1A1编码序列变异211G>A是越南新生儿未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的突变热点。UGT1A1 c.211G>A突变不仅与越南新生儿未结合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风险有关而且与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羊希[4](2019)在《UGT1A1基因野生型和Q239X突变型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l(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yltransferase 1A1,UGT1A1)基因野生型和Q239X突变型在非洲绿猴肾细胞(cos-7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构建UGT1A1基因野生型过表达、UGT1A1基因Q239X突变型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和阴性慢病毒载体,分别对体外培养的cos-7细胞进行转染。转染72h后,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和检测cos-7细胞的转染效率,用l.Omg/L嘌呤霉素筛选1周得到稳定转染细胞株,采用DNA测序鉴定所构建的稳定转染UGT1A1基因的cos-7细胞株。将cos-7细胞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阴性慢病毒组,UGT1A1基因野生型组,UGT1A1基因Q239X杂合突变型组,UGT1A1基因Q239X纯合突变型组。PCR、Real-Time PCR和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cos-7细胞中UGT1A1 基因的DNA、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绘制非结合胆红素的标准曲线,设计两组反应,野生型为对照组,Q239X杂合突变型为实验组,催化非结合胆红素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ic acid,UDPGA)的结合反应,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igh performance 1 iquid chromatograph,HPLC)定量检测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变化,分析两组UGT1A1酶对非结合胆红素的催化活性。结果:1.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阴性病毒组、UGT1A1基因野生型组、UGT1A1基因Q239X杂合突变组、UGT1A1基因Q239X纯合突变组的cos-7细胞均可见明显的绿色荧光表达并且细胞状态良好,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均>85%,转染效率高,可用于后续实验。2.DNA测序结果显示稳定过表达UGT1A1基因野生型、Q239X杂合突变型、Q239X纯合突变型cos-7细胞株构建成功。3.结合突变位点设计引物并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扩增产物,结果显示UGT1A1基因野生型、Q239X杂合突变型、Q239X纯合突变型cos-7细胞在DNA水平均可见UGT1A1基因表达,而空白对照组、阴性慢病毒组无UGT1A1基因表达。4.Real-Time PCR结果显示UGT1A1基因野生型、Q239X杂合突变型、Q239X纯合突变型cos-7细胞UGT1A1基因的mRNA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和阴性慢病毒组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UGT1A1基因野生型、Q239X杂合突变型、Q239X纯合突变型细胞UGT1A1基因的mRNA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UGT1A1基因野生型、Q239X杂合突变型cos-7细胞在55kD处可见UGT1A1蛋白表达,蛋白表达量有差异(P<0.05),而空白对照组、阴性慢病毒组、Q239X纯合突变型组无UGT1A1蛋白表达。6.绘制非结合胆红素的标准曲线,得到方程式:y=68028x+6813.7,R2=0.9923(其中x为非结合胆红素浓度μM,y为非结合胆红素峰面积),非结合胆红素在0.25-2μM浓度范围内与非结合胆红素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7.分别用UGT1A1基因野生型、Q239X杂合突变型cos-7细胞模型匀浆催化非结合胆红素与UDPGA的葡萄糖醛酸化反应,UGT1A1野生酶和Q239X杂合突变酶在15min内的催化作用最强,使得结合胆红素的生成量最大,非结合胆红素浓度下降幅度最大,且Q239X杂合突变酶催化非结合胆红素浓度下降幅度低于UGT1A1野生酶。结论:1.UGT1A1基因Q239X突变不影响基因的转录表达。2.UGT1A1基因Q239X纯合突变使其翻译合成的谷氨酰胺变为终止密码子,基因表达终止,无UGT1A1蛋白生成。3.UGT1A1基因Q239X杂合突变可表达UGT1A1蛋白,其生成的UGT1A1酶催化非结合胆红素能力低于UGT1A1基因野生型。
陈学忠[5](2019)在《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超声及血清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鉴别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6小时99mTc-EHIDA肝胆显像、超声及血清GGT水平单用及联合应用诊断CBA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CBA提供准确性高、简便、经济的诊断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江西省儿童医院首次住院治疗的602余例持续性黄疸(2周以上)患儿病理及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分析满足条件的持续性黄疸患者254例。经内科抗感染、利胆、护肝等治疗后,黄疸完全消退或明显好转,并排除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败血症和胆总管囊肿等,诊为IHS,黄疸仍持续不退或持续加深者行腹腔镜胆道造影和(或)肝活检明确诊断,由此本研究入选的254例持续性黄疸患儿中CBA 156例,IHS 98例。所有254例患儿均在接受手术前或接受正规治疗前1周内同时采集肝功能及血常规检验血样,临床观察指标主要包括AST、血清GGT及PLT计数,并通过计算得出APRi;所有患儿均行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和超声检查,核素肝胆显像观察指标主要为45min及6h肠道内有无放射性分布,超声主要观察指标为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形态大小、胆囊壁情况、胆总管是否可见以及肝脾是否肿大等。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评估CBA组与IHS组间GGT水平及APRi值有无差异;使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APRi与病理纤维化分级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拟合各诊断变量,绘制改良法肝胆显像、腹部超声及血清GGT测定单用及联和应用诊断CBA的ROC曲线,计算并对比分析三种方法单用及联合应用诊断CB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254例持续性黄疸患儿入院日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在CB A组和IHS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CBA组和IHS组血清GGT水平分别为528.86±415.85IU/L和180.07±172.14IU/L,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7.885,P<0.05);绘制血清GGT水平诊断CBA的ROC曲线(AUC=0.82),取GGT>306.5IU/L为最佳临界值,得到血清GGT水平诊断CBA效能参数。APRi在CBA组及IHS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但APRi值大小与CBA患者的病理纤维化程度具有相关性显着(r=0.828,P<0.05)。3、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超声和血清GGT诊断CBA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4%(152/156)、88.5%(138/156)和62.8%(98/156),71.4%(70/98)、61.2%(60/98)和87.8%(86/98),87.4%(222/254)、78.0%(198/254)和72.4%(184/254),84.4%(152/180)、79.1%(144/182)和89.1%(98/110),94.6%(70/74)、83.3%(60/72)和59.7%(86/144)。三种方法单独诊断CBA的效能比较有显着意义者:改良法99m9m Tc-E HIDA肝胆显像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显着高于超声及血清GGT测定(敏感性比较X2分别为5.42、12.86,阴性预测值比较X2分别为6.56、25.43,均P<0.05)。血清GGT的特异性显着高于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及超声(X2分别4.96、12.8,均P<0.05)。4、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分别与超声联用、与血清GGT水平联用及超声与血清GGT水平联用对CB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7%(156/172)、72.1%(155/215)和70.3%(147/209),61.8%(84/145)、60.1%(59/97)和66.9%(93/139),94.5%(240/254)、84.3%(214/254)和94.5%(240/254),75.0%(156/208)、80.3%(155/193)和76.2%(147/193),84.0%(84/100)、49.6%(59/119)和60%(93/155)。两种方法联用诊断CBA的效能比较有显着意义者: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与腹部超声联用的敏感性、准确性均显着高于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与GGT联用及超声与GGT(X2分别为6.74、16.22,均P<0.05)。5、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动态显像、超声及血清GGT水平测定三者联用诊断CBA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56/166)、82.5%(80/97)、92.9%(236/254)、90.2%(156/173)、88.9%(80/90)。三种方法联用诊断与任一两者联用诊断CBA的效能比较有显着意义者:三者联用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显着高于任一两者联用(均P<0.05)。6、三者联用、任一两者联合及单用诊断CB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AUC三者联合=0.958,AUC肝胆显像+GGT=0.943,AUC肝胆显像+超声=0.909,AUC超声+GGT=0.895,AUC肝胆显像=0.844,AUCGGT=0.82,AUC超声=0.768,发现三者联用,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和超声两者联用以及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和血清GG T水平两者联用诊断CBA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9以上,显示对CBA较高的诊断准确性。结论: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与超声或(和)血清GGT水平的联合应用于CBA早期诊断的模式,准确性高,方法简便、经济、时间短和无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根据不同方法特点,优势互补,联合应用于CBA诊断研究的思路值得借鉴。血清APRi值对无创性评估CBA患儿预后及筛选手术获益者具有参考价值。
王婕[6](2018)在《黄白洗剂配阳陵泉按揉佐治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黄白洗剂经验方洗浴与配合按摩阳陵泉穴外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其中,治疗组在蓝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白洗剂洗浴配合按摩阳陵泉穴治疗,对照组在蓝光治疗的基础上,用清水洗浴,两组皆每天洗浴1次,连用5天,观察两组患儿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经皮胆红素值、血清胆红素值、胎粪转黄时间及蓝光治疗的总时间并做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主症、次症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经皮胆红素值、血清胆红素值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的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经皮胆红素值、血清胆红素值、胎粪转黄时间、蓝光治疗的总时间及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其结果为:治疗组经皮胆红素值及血清胆红素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胎粪转黄时间比对照组早(P<0.05);治疗组蓝光治疗的总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1%,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则分别为82%和77%,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白洗剂经验方洗浴与配合按摩阳陵泉穴外治新生儿黄疸,可降低其胆红素水平、缩短胎粪转黄时间、减少蓝光治疗的总时间及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作用,安全性好。
魏珊珊[7](2017)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UGT1A1基因多态性及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92例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UGT1A1)多态性分析了解上海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UGT1A1基因多态性特点及相应的胆红素水平,探讨UGT1A1基因突变与上海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汉族新生儿,排除早产、窒息、低出生体重、低体温、脱水、酸中毒、低蛋白血症(白蛋白小于30g/L)、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G6PD缺乏、感染、其他肝胆疾病及先天性疾病后采集该部分患儿外周静脉血行UGT1A1基因测序,通过Sequencher软件进行序列比对,结果得出基因突变的位置和类型,并同时收集入院时的胆红素水平,并按照血清胆红素将其分为严重高胆组和普通高胆组,两者均为病例组,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无黄疸或TSB维持在生理性黄疸水平的新生儿,对照组UGT1A1基因的多态性频率来自千人基因组数据库中的中国人群数据。比较两组新生儿UGT1A1基因Gly71Arg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观察病例组UGT1A1基因突变类型及不同突变类型所对应的胆红素水平。结果:(1)按照胆红素水平将新生儿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92例,对照组有90例,两组间在出生体重、日龄、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总胆红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符合条件的9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集其外周静脉血进行UGT1A1基因测序,根据比对结果共有76例发生突变,突变率为82.6%,检测出的突变类型按照频率高低依次为Gly71Arg杂合突变34例(37.0%)、Gly71Arg纯合突变18例(19.6%)、多重突变12例(13.0%)、Pro364Leu突变7例(7.6%)、TATA启动子插入4例(4.3%)、Pro299Gln杂合突变1例(1.1%),其中多重突变中有1例包含Gly71Arg杂合突变、Pro364Leu杂合突变和Arg367His杂合突变。(3)两组新生儿UGT1A1基因Gly71Arg多态性频率比较,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组和普通高胆红素血症组UGT1A1基因突变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高胆组Gly/Arg+Arg/Arg基因型频率为65%,严重高胆组Gly/Arg+Arg/Arg基因型频率为54.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高胆组Arg等位基因频率为42.5%,严重高胆组Arg等位基因频率为36.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将基因突变类型及野生型与各组对应的血清胆红素峰值进行比较,各组间胆红素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基因突变类型与对应的胆红素峰值各组间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携带UGT1A1基因Gly71Arg位点突变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形成有一定关系。(2)黄疸原因不明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具有较高的UGT1A1基因突变率,上海地区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为Gly71Arg杂合与纯合突变、Pro364Leu突变、TATA启动子插入,其中Gly71Arg仍是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UGT1A1基因的突变热点,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与相应的胆红素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上海地区启动子TATA盒突变少见。(3)野生型组的患儿具有较高水平的胆红素,提示可能有除UGT1A1以外的与胆红素代谢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参与了高胆红素的形成过程。
许庆辉,郭军[8](2015)在《母乳性黄疸新生儿92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母乳性黄疸综合征的发病率及发病规律以及母乳性黄疸是否对新生儿神经、精神系统发育有远期影响等。方法:研究对象必须完全符合母乳性黄疸的诊断依据,足月儿、体重≥2 500 g,母乳无代谢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确诊后每2 d测1次血清胆红素。轻度感染黄疸临床观察;中度黄疸予以停止母乳喂养至黄疸减轻,以及之后继续母乳喂养的胆红素水平观察;血清未结合胆红素≥342μmol/L时给予光疗,并分为停止母乳喂养组及继续母乳喂养组,观察两组有无差异性,观察母乳性黄疸的预后。结果:母乳性黄疸多发生在生后48 d,黄疸峰值多出现在生后23周,停母乳喂养4872 h,黄疸指数可明显下降,继续哺乳黄疸可重复出现,但不会达到原有水平。光疗时停止母乳喂养组与继续母乳喂养组胆红素下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2例患儿中除3例有烦躁、哭闹表现外,无一例核黄疸出现,无神经、精神系统损伤。结论:母乳性黄疸基本预后良好,应提倡早发现、早治疗。轻度母乳性黄疸可观察,中度者可以暂停母乳喂养,对于重度的患儿须光疗,但不必要求停止母乳喂养。
牟春笋[9](2014)在《新生儿黄疸阴阳属性影响因素及Bayes概率模型初步构建》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新生儿黄疸阴阳属性的影响因素;2.构建阴黄证及阳黄证的Bayes概率模型并评价模型在新生儿黄疸阴阳属性判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病例选择生后10天内入院的新生儿黄疸107例,记录分析可能与黄疸有关的新生儿胎内、出生及生后因素。对入选病例按照传统中医辨证方法进行辨证分型,其中阳黄组68例,阴黄组39例。于入院当日或次日进行血常规、肝功、肾功、心肌酶等指标检查,如实、完整地填写记录表格,并跟踪患儿的临床过程。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及Bayes判别分析筛选有阳性意义的指标;建立阴黄证及阳黄证的Bayes概率模型并进行评价。结果:1.新生儿黄疸阴阳属性的影响因素:在产前因素单因素分析中,母亲年龄超过35岁、喜食凉食、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比率在阴黄组明显增高,而高蛋白饮食比率在阳黄组较高(均P<0.05);在产时因素中,第二产程延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阴黄组较阳黄组明显增高(均P<0.05);产后因素中,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体质量/胎龄阴黄组较阳黄组低(均P<0.05);早产儿、红细胞增多症患儿及冬季出生的患儿比率阴黄组较阳黄组高(均P<0.05);而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生率则在阳黄组明显增高(P<0.05)。在理化指标中,阴黄组患儿HCT、MCV、RDW-SD、PDW、P-LCR、DBIL、GGT、ALP、CHE、ADA等项均较阳黄组患儿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阴黄证及阳黄证Bayes概率模型的构建:将阴黄、阳黄两组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及Bayes判别分析筛选有阳性意义的指标。对新生儿黄疸阴阳属性有阳性意义的指标为:母亲年龄、妊娠期糖尿病、胎龄、窒息、ABO溶血病、RDW-SD、LCR、DBIL、ALP及CHE。利用SPSS进行Bayes判别分析,得到Bayes判别函数系数。根据判别函数系数建立Bayes判别函数:阳黄y1=-21.701+2.589×母亲年龄+1.037×糖尿病-17.175×窒息+13.876×胎龄+6.303×ABO+2.116×RDW-SD+0.831×DBIL+0.012×ALP+1.697×LCR+0.001×CHE;阴黄y2=-33.511+2.991×母亲年龄+3.960×糖尿病-12.877×窒息+11.848×胎龄+1.820×ABO+2.231×RDW-SD+0.999×DBIL+0.023×ALP+1.916×LCR+0.002×CHE。对判别函数进行假设检验,判别函数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Wilks’λ=0.393,P=0.000)。对判别函数进行考核,阴黄及阳黄的符合率均在90%以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结论:1.新生儿黄疸的阴阳属性与多因素有关,其中母亲年龄超过35岁、喜食凉食、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第二产程延长及新生儿低胎龄、低出生体质量、窒息、红细胞增多症、出生在冬季是促进阴黄证发生的因素;而母亲高蛋白饮食、新生儿原发病为ABO溶血病则是阳黄证发生的影响因素。2.通过构建Bayes概率模型可以较准确地判别新生儿黄疸的阴阳属性。
何源,唐艳林,易海英,汪珍珍,陆敏,杨树杰[10](2013)在《母乳性黄疸婴儿免疫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婴儿免疫功能水平的变化。方法母乳性黄疸患儿53例,按血清总胆红素(totalbilirubin,TBIL)水平分为重度组(TBIL≥342μmol/L)12例、中度组(256μmol/L<TBIL<342μmol/L)20例与轻度组(TBIL≤256μmol/L)21例,选取同期母乳喂养健康新生婴儿18例为对照组,测定4组血清IgG,IgA,IgM,C3及C4含量。结果重度组IgG,IgA,IgM,C3及C4水平均低于中度组、轻度组与对照组(P<0.05);中度组IgG,C3及C4水平低于轻度组与对照组(P<0.05),IgA及IgM水平与轻度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IgG,IgA,IgM,C3及C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治疗后IgG,IgA,IgM,C3及C4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性黄疸患儿TBIL水平≥342μmol/L时,免疫功能低下,早期干预可短期恢复免疫损伤。
二、172例母乳性黄疸综合征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72例母乳性黄疸综合征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清热退黄灌肠方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及历史沿革 |
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1.3 中医辨证治法 |
1.4 中医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进展 |
2. 西医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认识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诊断及干预标准 |
2.3 西医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和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和退出研究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治疗方案 |
2.2 研究方法 |
3. 观测指标 |
3.1 安全性观测 |
3.2 疗效观测 |
4. 疗效评定 |
4.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4.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 |
6.1 一般资料 |
6.2 临床疗效比较 |
6.3 实验室指标 |
6.4 住院天数及光疗时间 |
6.5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清热退黄灌肠方的研究 |
1.1 组方依据 |
1.2 中药灌肠法依据 |
1.3 单味药研究 |
2. 结果分析与评价 |
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缩略语 |
2.0 引言 |
2.1 研究现状 |
2.1.1 流行病学 |
2.1.2 机制 |
2.1.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
2.1.4 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的原因 |
2.1.5 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 |
2.1.6 诊断 |
2.1.7 治疗 |
2.1.8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
2.1.9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及不足 |
2.2 指南制定过程 |
2.2.1 构建临床问题 |
2.2.2 循证研究 |
2.2.3 专家共识 |
2.2.4 形成证据概要表 |
2.2.5 形成推荐意见 |
2.2.6 形成初稿 |
2.3 讨论 |
2.3.1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分析 |
2.3.2 关于中医证型、时机问题 |
2.3.3 关于原始研究的设计质量 |
2.3.4 关于干预措施的相关问题 |
2.3.5 关于结局指标的相关问题 |
2.3.6 关于发表偏倚的问题 |
2.3.7 关于调查问卷的问题 |
2.3.8 关于指南制定方法学问题 |
2.4 结论 |
2.4.1 茵栀黄口服液 |
2.4.2 茵栀黄颗粒 |
2.4.3 清肝利胆口服液 |
2.4.4 茵陈五苓糖浆 |
2.5 创新点及意义 |
2.6 不足与展望 |
2.6.1 存在不足 |
2.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越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UGT1A1多态性的遗传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缩写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4)UGT1A1基因野生型和Q239X突变型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UGT1A1基因野生型和Q239X突变型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稳定转染细胞株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UGT1A1基因野生型和Q239X突变型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超声及血清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鉴别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血常规及肝功能测定 |
2.2.2 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 |
2.2.3 超声检查 |
2.2.4 持续性黄疸患儿肝脏病理纤维化分级 |
2.3 数据统计 |
第3章 结果 |
3.1 基本资料 |
3.2 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诊断CBA效能评估 |
3.3 超声诊断CBA的效能评估 |
3.4 血清GGT水平诊断CBA的效能评估 |
3.5 三种方法单独、两者联用及三者联用诊断效能的比较 |
3.6 三种方法单独、两者联用及三者联用诊断CBA的 ROC曲线分析 |
3.7 APRi与持续性黄疸患儿肝脏病理纤维化分级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黄白洗剂配阳陵泉按揉佐治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项目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1.1 两组性别比较 |
1.2 两组生产方式比较 |
1.3 两组胎龄比较 |
1.4 两组日龄比较 |
1.5 两组出生体重比较 |
2.两组经皮胆红素值比较 |
3.两组血清胆红素值比较 |
4.两组胎粪转黄时间比较 |
5.两组光疗总时间比较 |
6.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7.两组疗效比较 |
7.1 两组证候疗效比较 |
7.2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
8.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新生儿黄疸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发病原因 |
1.2 发病机制 |
1.3 临床表现 |
1.4 西医治疗 |
2.新生儿黄疸的中医学研究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3.黄白洗剂治疗黄疸的研究 |
3.1 组方依据 |
3.2 单味药研究 |
3.3 药浴疗法的研究 |
4.阳陵泉穴佐治黄疸的研究 |
5.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7)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UGT1A1基因多态性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绪论 |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标本采集 |
3.基因测序 |
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 引物的设计 |
3.3 扩增 |
3.4 电泳 |
3.5 测序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基本情况比较 |
2.各突变位点等位基因的突变率比较 |
3.两组新生儿UGT1A1基因Gly71Arg位点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
4.各组间胆红素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UGT1A1基因多态性特点及与胆红素水平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母乳性黄疸新生儿9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9)新生儿黄疸阴阳属性影响因素及Bayes概率模型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病例诊断标准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结果 |
(一) 胎内因素与黄疸属性 |
(二) 出生时因素与黄疸属性 |
(三) 生后因素与黄疸属性 |
(四) 证型转化及核黄疸发生率与黄疸属性 |
(五) 理化指标与黄疸属性 |
第二部分 阴黄证、阳黄证 Bayes 概率模型初步构建 |
一、 数据来源 |
二、 有判别意义的指标的筛选 |
(一) 新生儿黄疸阴阳属性相关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二) 新生儿黄疸阴阳属性相关因素的 Bayes 逐步判别分析 |
(三)确定有判别意义的指标 |
三、 阴黄证、阳黄证 Bayes 概率模型的建立 |
(一) 先验概率的选取 |
(二) 计算判别函数系数 |
(三) 建立 Bayes 概率模型 |
(四) 判别函数的判别规则 |
(五) 判别函数的假设检验 |
四、 Bayes 概率模型在新生儿黄疸阴阳属性判别中的价值 |
(一) Bayes 判别函数的回顾性考核 |
(二) Bayes 判别函数的前瞻性考核 |
讨论 |
一、 祖国医学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
(一) 病因病机 |
(二) 证候分类 |
二、 现代医学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
(一) 新生儿黄疸常见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 胆红素的生理功能及对其他脏器的影响 |
(三) 新生儿黄疸诊断及鉴别方法 |
三、 统计学方法在中医证候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四、 Bayes 统计的原理、优势及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一) Bayes 统计的原理 |
(二) Bayes 统计的优势 |
(三) Bayes 统计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四) Bayes 概率模型引入黄疸阴阳属性判别的意义 |
五、 研究结果分析 |
(一) 新生儿黄疸阴阳属性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二) 新生儿黄疸阴阳属性有判别意义指标的分析 |
(三) 阴黄证、阳黄证的 Bayes 概率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
六、 研究缺陷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10)母乳性黄疸婴儿免疫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2.1 4组治疗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比较 |
2.2 3组母乳性黄疸患儿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比较 |
3 讨 论 |
四、172例母乳性黄疸综合征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清热退黄灌肠方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作用的研究[D]. 杨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韩姗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越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UGT1A1多态性的遗传关联性研究[D]. 阮进成(Nguyen Tien Thanh).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4]UGT1A1基因野生型和Q239X突变型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D]. 羊希.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5]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超声及血清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鉴别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价值[D]. 陈学忠. 南昌大学, 2019(01)
- [6]黄白洗剂配阳陵泉按揉佐治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证的临床观察[D]. 王婕.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UGT1A1基因多态性及相关性分析[D]. 魏珊珊.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8]母乳性黄疸新生儿92例临床分析[J]. 许庆辉,郭军. 中国社区医师, 2015(12)
- [9]新生儿黄疸阴阳属性影响因素及Bayes概率模型初步构建[D]. 牟春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10]母乳性黄疸婴儿免疫功能研究[J]. 何源,唐艳林,易海英,汪珍珍,陆敏,杨树杰.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