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儿童气道运动模式不同(论文文献综述)
刘欣[1](2021)在《鼾症儿童语音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探讨鼾症儿童的语音特点以及手术对鼾症儿童语音的影响。从听感和声学参数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55例鼾症儿童和25例正常儿童的语音特点。分析了12例鼾症患儿手术前后的语音数据。这12例患儿分别于术前一天和术后两周左右录制语音数据,比较手术前后语音的听感变化和声学参数变化。文章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概述并讨论了国内外有关鼾症患者的语音研究,及扁桃体和腺样体的言语功能研究。第二章介绍了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首先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与假设,接着详细介绍了实验目的、实验设备、研究对象、录音词表、实验过程、数据处理方法及统计方法。第三章通过与正常儿童语音数据相对比,描写了鼾症儿童的语音特点。听感上鼾症儿童发音时并没有语音错误,但表现出了影响语音质量的鼻音过重、鼻气流紊乱、声音嘶哑、语音清晰度低等特征。对比鼾症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各项语音声学参数,发现:鼾症儿童发五个元音/a/、/?/、/i/、/u/、/y/的鼻音度均显着大于正常对照组,但鼾症组内患儿病变组织的肥大程度与元音的鼻音度值并非是正比关系,而是呈倒U型关系。鼾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各个元音的基频值及第一、二、三共振峰的频率等参数均没有显着性差异,但腺样体肥大组患儿各个元音的F3值均大于其他两组。第四章从听感和声学参数两个角度分析了手术对患儿语音的影响。听感上,术后大部分患儿说话时鼻音更重,但语音的清晰度有所提升;双侧扁桃体肥大伴腺样体肥大组中重度堵塞患儿发部分音节时需先发出鼻送气噪音这一特征消失,患儿可以顺利轻松发音;4例男性患儿和1位女性患儿出现声音变尖变细的特点。术后双侧扁桃体肥大伴腺样体肥大组及腺样体肥大组患儿的元音鼻音度值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没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就鼻辅音的鼻音度参数来看,术后扁腺肥大组四个鼻辅音的鼻音度值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只有鼻辅音声母/n/和鼻辅音韵尾/n/的显着升高(P<0.05);术后腺样体肥大组四个鼻辅音的鼻音度值呈现出下降或不变趋势。术后两类患儿五个元音的基频值都有所升高,但这种变化没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儿五个元音的F1值都有所升高;元音/a/、/?/、/y/的F2值不同程度的有所升高,/i/、/u/的F2值大幅降低;元音/a/、/u/的F3值略微降低,/?/、/i/、/y/的F3值均不同程度增高;上述变化均没有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P<0.05)。第五章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初步结论,提出了本文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户青波[2](2021)在《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髁突形态及位置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骨性Ⅱ类1分类是临床中常见的错合畸形,髁突三维方向的生长发育对下颌骨发育及正畸治疗结果均有不同程度影响。本实验通过CBCT测量颞下颌关节的三维结构,研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及不同性别间髁突位置及形态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0例无颞下颌关节病的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11-16岁,按照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分为生长发育高峰期前(男性15例,女性15例)和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两组均拍摄CBCT并应用Mimics 17.0软件进行分析,测量髁突形态及位置指标。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样本数据差异。结果:1.本实验对纳入对象的左右侧髁突的对称性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测量指标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形态及位置无明显差异。2.生长发育高峰期前,男性患者的髁突长轴径、髁突前后径,髁突头宽度均大于女性患者,男性患者的关节前间隙较女性患者小,关节后间隙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男性患者的髁突长轴径,关节窝深度,髁突头高度,关节上间隙,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均较女性患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关节窝宽度无性别差异。3.男性生长发育高峰期后髁突长轴径,髁突头高度,关节窝深度,关节窝宽度较生长发育高峰期前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生长发育高峰期后较生长发育高峰期前髁突前后径增大,关节上间隙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生长发育高峰期后较生长发育高峰期前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长发育高峰期前髁突位置位于后位者较多,生长发育高峰期后髁突位置位于前位者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生长发育高峰期后女性关节间隙小于男性。2、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男性患者的髁突长轴径,髁突头高度,关节窝深度均较女性大。3、女性髁突较男性垂直向生长量较小。4、生长发育高峰期过后患者髁突偏前位者偏多,在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需要恢复髁突正常位置。
祝奔奔[3](2019)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自动监测及睡姿调节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人群存在发生心肌梗塞、供氧不足、早上瞌睡、记忆模糊等相关疾病,具有潜在危险性。造成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仰卧睡眠时的重力因素引起的舌根和软鳄的后移或后坠,造成呼吸道空间变小或关合。治疗该症状的方式包括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口型纠正器和动手术等,但方法都存在许多的不足,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也就是我们说的使用呼吸机,使用这种方式其器械价格非常昂贵,不方便携带,舒适度差等。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本文首先根据人体呼吸原理(呼吸是由胸廓有节奏性的收缩和扩张,引起人体肺部的收缩和扩张来完成)提出一种基于聚偏氟乙稀(PVDF)传感器的睡眠呼吸检测方法。在PVDF薄膜和相关传感器特性的基础上,依据PVDF薄膜特性,设计了一种用于检测呼吸信号的PVDF传感器。通过检测呼吸时胸部运动产生的震动信号,反映睡眠者的呼吸状态,并设计了滤波电路和放大电路对检测到的震动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处理。以便于后续的信号分析。在PVDF传感器完成了睡眠呼吸信号检测后,根据自动调节睡姿的睡枕具有的止酣和改善呼吸暂停发生的作用功能,设计相应的睡枕结构和嵌入式系统,其中嵌入式系统的控制模块核心部件使用STM32F1微处理器,执行模块主要包括微型充放气泵及气囊,睡枕通过对气囊充放气可调节睡枕的斜度和高度,对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状态的实时监控,能够发掘和记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时长和频度,并通过安装在枕头中的气囊装置,调节枕头高度和斜度来把酣睡者俯卧睡姿变换为侧卧睡姿,大大提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呼吸顺畅度,有利于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同时能够提前防范许多并发症的产生,让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
王威[4](2018)在《下颌后缩以及双颌前突病人矫治后气道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安氏Ⅱ类1分类错HE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错HE畸形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颌后缩、上颌前突。利用功能矫治器导下颌向前可以纠正生长发育高峰期Ⅱ类患者矢状向不调,增加上气道的体积。考虑到气道最狭窄处往往位于软腭尖或舌根处,因此舌位置(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时,舌尖位于上切牙后方的切牙乳头处,舌背则贴于上腭以及腭部后牙区)的改变对于气道体积以及气道最小横截面积的变化影响很大。为明确不同舌位置对于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导下颌向前治疗后气道的影响,本研究在临床上选择下颌后缩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33例,分为对照组12例和试验组21例,试验组中按照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显示的舌位置又分为舌低位组以及舌高位组。试验组中使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8个月后拍摄CBCT,对照组在第1个月和8个月后拍摄CBCT。利用Dolphin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口咽处气道体积以及最小横截面积的变化。结果显示8个月后,对照组口咽处气道体积以及最小横截面积均没有明显变化;试验组口咽处气道体积以及最小横截面积均明显增大,尤其是舌高位组,气道体积以及最小横截面积比舌低位组增加的更加明显。为进一步明确不同舌位置对气道的影响,我们研究了双颌前突畸形治疗后气道的变化。双颌前突畸形也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牙颌面畸形,其面部特征常表现为前牙唇倾、唇肌闭合不全以及面下三分之一较突等。对于轻、中度牙性双颌前突的患者,正畸治疗通常选择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然后利用强支抗内收上下前牙。目前对于拔牙矫治是否会导致气道狭窄还存在争论,而考虑到上气道变小可能导致打鼾甚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因此临床上正畸医生在制定治疗计划时需要谨慎。临床上发现对于OSA病人可以通过口咽部肌肉功能训练尤其是舌肌训练来增强口咽肌肉组织紧张度,从而减少睡眠期间呼吸道的塌陷。为明确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气道是否变窄以及舌肌功能训练对于气道的影响,选择双颌前突的安氏I类患者14例。所有患者在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后配合舌肌功能训练最大程度内收上下前牙。在治疗前后拍摄CBCT。利用Dolphin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二维和三维重建,在二维的头颅侧位片上测量颌骨以及上下前牙矢状向上的变化,在三维图像上测量口咽、腭咽以及舌咽处气道体积以及口咽最小横截面积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上下颌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变化,上下前牙位置在矢状向上相比治疗前明显内收;口咽、舌咽处气道体积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增加,口咽处最小横截面积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增加,但没有统计学差异;腭咽处气道体积与治疗前相比显着增加;舌低位组经舌肌功能训练后,舌体上抬至正常位置,口咽、舌咽气道体积有所增加,口咽处最小横截面积有所增加,但没有统计学差异;舌高位组治疗前后气道体积没有明显变化。
张笑[5](2018)在《穴位埋线结合有氧运动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单纯性肥胖模型,观察穴位埋线结合有氧运动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疗效,以及各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一方面,为其临床的应用与开展提供相关依据;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穴位埋线结合有氧运动减肥的作用机制,为研究减肥的有效方法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为模型组,再用随机数字法将模型组的大鼠分为4组,为:模型组、模型+埋线组、模型+运动组、模型+埋线+运动组。实验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重、Lee’s指数、腰围等指标。实验结束后,留取血清、肾周及附睾部位脂肪。并进行相关检测:其中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仪监测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肾周及附睾部位脂肪称重。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数据管理,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一)一般情况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有氧运动、穴位埋线+有氧运动均可改善大鼠体形肥厚、毛色油量、粪便黏臭等一般情况。(二)体重造模期间:造模前对照组与造模组比较(P>0.05),提示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基线可比;造模后对照组与造模组比较(P<0.05),提示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且造模组体重高于对照组,表明造模成功。治疗期间,各组大鼠体重随时间改变(P<0.001),大鼠体重均数的组间差别随时间改变(P<0.001),各组大鼠体重均数的时间变化趋势不同(P<0.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埋线组、运动组、埋线+运动组三组体重增益值均更低。但三种治疗方式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数值上看,各组大鼠体重增益值均数排序为:模型组>对照组>埋线组>运动组>埋线+运动组。(三)Lee’s指数治疗期间,各组大鼠Lee’s指数随时间改变(P=0.006<0.05),大鼠Lee’s指数均数的组间差别随时间改变(P<0.001),各组大鼠Lee’s指数均数的时间变化趋势不同(P<0.001)。对照组及埋线组未做治疗,Lee’s指数有所增加,而埋线组、运动组、埋线+运动组Lee’s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与模型组比较(P<0.05),穴位埋线、有氧运动、穴位埋线+有氧运动均可降低大鼠Lee’s指数,且埋线+运动组减少的最多,埋线组其次,运动组再其次。但三种治疗方式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腰围治疗期间,各组大鼠腰围随时间改变(P<0.001),大鼠腰围均数的组间差别随时间改变(P<0.001),各组大鼠腰围均数的时间变化趋势不同(P<0.001)。各组大鼠的腰围均在逐渐增长,且各组大鼠腰围增益情况不尽相同。与模型组比较(P<0.05),模型组腰围增益值大于其余四组。五组大鼠腰围增益值均数模型组>对照组>运动组>埋线组>埋线+运动组。但三种治疗方式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肾周及附睾周围脂肪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P<0.05),穴位埋线、有氧运动、穴位埋线+有氧运动均有降低脂肪量的作用。但埋线组、运动组、埋线+运动组三组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数值上看,五组大鼠肾周及附睾周围脂肪量均数模型组>运动组>埋线组>对照组>埋线+运动组。(六)血脂各项指标变化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P<0.05),穴位埋线、有氧运动、穴位埋线+有氧运动均可降低TG、TC、LDL含量,同时提高HDL含量。但三种治疗方式之间的比较,血脂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数值上看,五组大鼠总胆固醇含量:模型组>运动组>埋线组>运动+埋线组>对照组;五组大鼠甘油三脂含量:模型组>运动组>埋线组>对照组>运动+埋线组;五组大鼠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模型组>对照组>运动组>埋线组>运动+埋线组;五组大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对照组>运动+埋线组>埋线组>运动组>模型组。结论:穴位埋线、有氧运动、穴位埋线+有氧运动均可改善可改善大鼠体形肥厚、毛色油量、粪便粘臭等一般情况。本实验大鼠均处于生长期,故治疗期间其体重、腰围等指标可持续增长。在一个月治疗周期内,体重、Lee’s指数、腰围均值穴位埋线结合有氧运动组较单纯穴位埋线组和单纯有氧运动组有降低趋势;肾周及附睾周边脂肪量、TC、TG、LD含量均值穴位埋线结合有氧运动组较单纯穴位埋线组和单纯有氧运动低;HD含量均值穴位埋线结合有氧运动组较单纯穴位埋线组和单纯有氧运动组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有待今后加大样本量、延长治疗周期来进一步验证。
侯月,黄朝阳,王玉平,詹淑琴[6](2017)在《罕见的成人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是一组以躯体大组肌群重复性、刻板性、节律性动作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发生于开始睡眠时和睡眠中,婴幼儿期发病常见,持续至成年或成年期发病者罕见。本文回顾分析1例成人期发病的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过。男性患者,7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睡眠中节律性敲打前额部,发作时敲打数下至数十下不等、停顿数秒后再次发作,持续1~2 h,清醒后不能回忆。多导睡眠图监测显示,睡眠效率降低,夜间觉醒次数增加、觉醒时间延长,睡眠结构紊乱,非快速眼动睡眠期1和2期比例增加,快速眼动睡眠期比例减少、潜伏期延长,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为8.40;可见数次异常行为发作,每次发作持续3~18 s、频率0.60~1.20 Hz,总发作时间6 min。临床诊断为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予氯硝西泮0.50 mg/晚和普拉克索0.0625 mg/晚规律服用33个月,效果良好。同时复习相关文献,有助于提高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
韩蓓蕾[7](2017)在《骨性Ⅰ类青少年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锥体束CT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骨性Ⅰ类均角型(正常骨面型)不同年龄组青少年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差异,以及各年龄组的性别差异;分析骨性Ⅰ类不同垂直骨面型女性青少年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差异。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期间到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因正畸治疗前检查需要而拍摄CBCT的青少年患者66例,其中骨性Ⅰ类均角型青少年患者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骨性Ⅰ类低角型青少年女性患者13例,骨性Ⅰ类高角型青少年女性患者13例。将患者CBCT图像导入MIMICS16.0软件,完成上气道重建和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测量。40例正常骨面型的青少年患者按年龄分组比较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可能存在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并采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39例不同垂直骨面型女性患者按照GoGn-SN角大小分为3组:低角组(GoGn-SN<27.3°);均角组(27.3°<GoGn-SN<37.7°);高角组(GoGn-SN>37.7°),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女性青少年患者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年龄增长,上气道的各测量项目均有增大,男性上气道L3、LAT3、LAT4、VOL1、VOL4和男性舌骨H-Y、H-EB、H-PNS以及女性上气道L1和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舌骨在各测量项目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416岁组,上气道L4、L、LAT3、VOL4和舌骨H-Y、H-EB、H-PNS,存在性别间差异(P<0.05);不同垂直骨面型组女性上气道形态在鼻咽部AP1及腭咽部AP2、R2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上气道长度、横截面、体积等差异无显着性(P>0.05);均角组AP2较低角组减小,高角组AP1和AP2均较低角组减小,高角组R2较低角组增大,差异具有显着性(AP1、R2:P<0.01;AP2:P<0.05)。不同垂直骨面型组女性舌骨位置在C3-Me、H-X、及H-S-Ba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高角组均较低角组减小,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结论:随年龄增长,男性鼻咽、喉咽体积增长明显,男性舌骨向下移位,1416岁青少年女性喉咽气道较男性大,但男性舌骨相对于颅底位置较女性更靠下。不同垂直骨面型组女性青少年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存在明显差异。
苏英锋,孙秀珍[8](2015)在《耳鼻咽喉器官结构与功能数值模拟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耳鼻咽喉器官是人体直接接触外界环境的感觉性器官,具有解剖深在、细小之特点,其功能的实现和疾病发生与外界环境紧密相关。以临床常见或疑难疾患为切入点,从中提取和凝聚理工科与临床医学学科交叉界面的科学问题,采用计算生物力学、现代信息学和计算机技术与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疗检测技术相融合的研究框架,建立生物器官数值模型,探索其在一定外界环境刺激下,功能实现的机理以及相关疾病的预测和防治具有另辟蹊径的意义。本文从实验研究和数值模型研究两个方面讨论了耳、鼻、咽、喉器官生物数值模型研究现状,并就其研究成果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讨论,对现今建立人体器官生物数值模型研究价值进行探索与展望。
刘胜男[9](2012)在《电刺激岛叶皮层对大鼠呼吸运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又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是指每晚7小时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小时并伴有嗜睡等临床症状。行多导睡眠图仪(PSG)监测可明确诊断。根据发病机制分为三类,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占大多数。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时,由于反复发作的低血氧、高碳酸血症可致神经功能失调,儿茶酚胺、内皮素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及血液动力学改变,造成全身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我国多个地区对该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发病率为4%左右,且男性高于女性。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对该疾病发病的中枢机制及可能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刻不容缓。目的:探讨电刺激岛叶皮层对大鼠呼吸运动的影响,从而对OSA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5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电刺激岛叶组:实验组15只,对照组10只;电刺激缰核组:实验组10只,对照组10只;高频电刺激阻断缰核后电刺激岛叶组20只。首先应用同心圆电极刺激岛叶皮层、缰核,同时记录大鼠呼吸曲线、颏舌肌及膈肌肌电活动,每次连续描记1小时。电刺激岛叶出现呼吸暂停确定位置后,立即高频电(200Hz,0.08-0.1mA,0.3ms)刺激缰核30min,然后刺激岛叶皮层,同时记录大鼠呼吸曲线、颏舌肌及膈肌肌电活动。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应符合正态分布。1、电刺激岛叶组:由于大鼠出血、麻醉等原因死亡。因此记录Wistar大鼠21只刺激前后呼吸曲线及颏舌肌、膈肌肌电。其中实验组12例,刺激后大鼠出现明显的呼吸暂停及不同程度的呼吸紊乱。呼吸频率较刺激前加快,呼吸幅度较刺激前加大。刺激前后二者变化差异具有显着意义。颏舌肌肌电活动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颏舌肌放电减少甚至消失,与刺激前相比,肌电幅度降低,并延续到刺激停止后一段时间才恢复到刺激前水平。同时膈肌肌电活动明显增强,表现为肌电幅度明显升高,并延续到刺激停止后一段时间才恢复刺激前水平。对照组大鼠9只,未出现呼吸暂停及呼吸紊乱,刺激前后呼吸频率和呼吸幅度无显着差异,颏舌肌及膈肌肌电无显着差异。2、电刺激缰核组:电刺激缰核后,大鼠出现明显的呼吸暂停及呼吸紊乱,颏舌肌肌电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颏舌肌放电减少甚至消失,与刺激前相比,肌电幅度降低,并延续到刺激停止后一段时间才恢复到刺激前水平。同时膈肌肌电活动明显增强,表现为肌电幅度明显升高,并延续到刺激停止后一段时间才恢复刺激前水平。3、应用200Hz高频电刺激缰核不能引起大鼠呼吸暂停,在高频电刺激缰核30min后电刺激岛叶皮层,大鼠呼吸紊乱程度较未高频电刺激缰核前程度减轻。结论:1、电刺激岛叶皮层可引起大鼠不同程度的呼吸暂停、呼吸紊乱及颏舌肌、膈肌肌电活动的改变。2、电刺激缰核可引起大鼠不同程度的呼吸暂停、呼吸紊乱及颏舌肌、膈肌肌电活动的改变。3、不同频率电刺激对大鼠呼吸运动影响不同,高频电刺激可能阻断缰核,从而阻断岛叶皮层信号传导。
于兴娟[10](2010)在《啄治法治疗儿童鼾眠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鼾眠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病,影响儿童体格、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发育,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认知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严重者可导致儿童猝死,儿童鼾眠应该引起患儿家长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关于儿童鼾眠的研究极少,对于鼾眠的治疗大多采用手术切除扁桃体及腺样体的方法。扁桃体及腺样体均是机体的免疫器官,切除后将出现免疫监视障碍,有的患儿及其家长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有的家庭则难以支付得起较高的手术费用,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费用低的治疗方法。啄治法是在中医传统外治法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中发现啄治法治疗儿童鼾眠疗效好,患儿及家长易接受。目的:本研究依照随机对照原则采用啄治法治疗儿童鼾眠,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CRP及TNF-α水平,从临床研究及实验两方面观察啄治法治疗儿童鼾眠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施以啄治法,对照组33例服用阿奇霉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侯积分的改善、单项证侯的改善、扁桃体大小的变化、腺样体大小的变化以及腺样体A/N比值的变化。实验研究是从治疗组中随机抽取10例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CRP及TNF-α水平。结果:64例患者完成了整个研究过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基线情况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25%,两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证侯积分改善上,两组治疗后证侯积分均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鼾声、睡眠中呼吸暂停、憋醒三项证侯改善上,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精神状态、口干两项证候改善上,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中的扁桃体及腺样体治疗后均明显缩小,而对照组则几乎无变化,两组相比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A/N比值上,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变化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结果显示治疗组中10例患儿的血清CRP和TNF-α水平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啄治法治疗儿童鼾眠临床疗效肯定,扁桃体缩小的同时,部分腺样体也有所缩小,改善了气道阻塞的症状。2.啄治法治疗儿童鼾眠后,患儿血清CRP及TNF-α均比治疗前下降,证实啄治法对鼾眠儿童的全身炎症有治疗作用。炎症在鼾眠患儿中所起的病理生理作用以及抗炎治疗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3.啄治法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4.对于因慢性扁桃体炎及腺样体肥大引起的儿童鼾眠,可先采用啄治法治疗,治疗后若鼾眠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可不必行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手术,避免了手术及麻醉的风险。5.啄治法治疗儿童鼾眠,安全、有效,为儿童鼾眠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二、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儿童气道运动模式不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儿童气道运动模式不同(论文提纲范文)
(1)鼾症儿童语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关于OSAHS患者术后语音变化的研究 |
1.2.2 国外关于OSAHS患者术后语音变化的研究 |
1.2.3 扁桃体和腺样体的言语功能研究 |
1.2.4 讨论 |
第2章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问题与假设 |
2.2 实验目的 |
2.3 实验设备 |
2.4 研究对象 |
2.5 录音词表 |
2.6 实验过程 |
2.7 数据处理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鼾症儿童语音特点 |
3.1 鼾症儿童语音听感特点 |
3.1.1 扁腺肥大儿童语音听感特点 |
3.1.2 腺样体肥大儿童语音听感特点 |
3.1.3 小结 |
3.2 鼾症儿童语音鼻音度特点 |
3.2.1 鼻音度定义 |
3.2.1.1 鼻音度的提取与计算 |
3.2.2 鼾症儿童元音鼻音度特点 |
3.2.2.1 关于元音鼻音度 |
3.2.2.2 鼾症儿童元音鼻音度特点 |
3.2.2.3 对元音鼻音度的语言学探讨 |
3.2.3 鼾症儿童鼻辅音鼻音度特点 |
3.2.3.1 对鼻辅音鼻音度的语言学探讨 |
3.3 鼾症儿童其它语音声学参数特点 |
3.4 小结 |
第4章 鼾症儿童术后语音变化 |
4.1 术后语音听感变化 |
4.2 术后语音鼻音度变化 |
4.2.1 元音鼻音度变化 |
4.2.2 鼻辅音鼻音度变化 |
4.2.3 讨论 |
4.3 术后其它语音声学参数变化 |
4.3.1 术前术后各项语音参数对比 |
4.3.2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8例扁腺肥大患儿术前术后语音参数 |
附录 B 4例腺样体肥大患儿术前术后语音参数 |
致谢 |
(2)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髁突形态及位置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病例资料采集及测量 |
2.2.1 头颅侧位片的拍摄及测量 |
2.2.2 CBCT 的拍摄及数据测量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双侧髁突对称性研究 |
3.2 不同性别间髁突形态及位置指标比较 |
3.3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髁突形态及位置指标比较 |
4 讨论 |
4.1 不同性别及不同发育期间关节结构差异的生理及临床意义 |
4.2 不同性别及不同发育期间关节结构差异的生理及临床意义 |
5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性Ⅱ类 1 分类患者下颌骨发育及矫治理念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自动监测及睡姿调节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综述 |
1.2.1 睡眠研究国内外现状 |
1.2.2 睡眠监测研究国内外现状 |
1.2.3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病理分析及传感器设计基础 |
2.1 病理分析 |
2.1.1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致病机理与分类 |
2.1.2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
2.2 传感器设计基础 |
2.2.1 聚偏氟乙烯压电薄膜 |
2.2.2 压电薄膜受力等效模型 |
2.3 压电薄膜的特性研究 |
2.3.1 响应特性 |
2.3.2 输入-输出特性 |
2.4 PVDF薄膜的优劣分析 |
2.4.1 PVDF与其它压电材料的比较 |
2.4.2 PVDF薄膜的优缺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 |
3.1 PVDF压电传感器的设计 |
3.1.1 换能元件研究 |
3.1.2 悬臂梁结构测试 |
3.1.3 PVDF液压传动传感器 |
3.2 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
3.2.1 第一级放大电路 |
3.2.2 第二级放大电路 |
3.2.3 滤波电路 |
3.2.4 电源电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睡姿调节枕的整体实现 |
4.1 睡姿调节枕的设计 |
4.1.1 睡枕高度研究 |
4.1.2 睡枕结构设计 |
4.2 睡枕系统设计 |
4.2.1 控制模块 |
4.2.2 信息传收模块 |
4.2.3 执行模块 |
4.3 睡枕系统软件平台搭建 |
4.3.1 睡枕系统软件环境 |
4.3.2 人机交互界面 |
4.3.3 睡枕系统流程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研究 |
5.1 压电薄膜测试 |
5.2 传感器测试 |
5.2.1 鼾声、震动呼吸信号准确性验证 |
5.2.2 睡眠呼吸暂停准确性验证 |
5.2.3 睡姿对睡眠生理信号的影响测试 |
5.3 自动睡姿调节睡枕实际测试分析 |
5.3.1 上位机测试分析 |
5.3.2 睡姿调节枕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申请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B.申请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授权/公开的专利 |
C.申请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软件着作权 |
(4)下颌后缩以及双颌前突病人矫治后气道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言 |
第一部分 下颌后缩患者Twin-block矫治前后气道变化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双颌前突拔牙治疗后患者上气道变化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舌在下颌前导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过程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穴位埋线结合有氧运动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肥胖症的研究 |
一、肥胖症的定义 |
二、肥胖症的流行病学 |
三、肥胖症的病因 |
四、肥胖症的发病机制 |
五、肥胖症的检查及诊断 |
六、肥胖症的分类 |
七、肥胖症的相关疾病及危害 |
八、肥胖症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肥胖症的研究 |
一、肥胖症的认识源流 |
二、肥胖症的病因病机 |
三、肥胖症的治疗 |
第三节 大鼠肥胖模型的研究 |
一、自发性肥胖大鼠模型 |
二、高脂膳食诱发的肥胖大鼠模型 |
三、转基因动物模型 |
四、生命早期干预形成的肥胖动物模型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研究的内容 |
第二节 实验研究的材料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环境 |
三、实验耗材与仪器 |
第三节 实验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
一、肥胖动物模型制作 |
二、实验大鼠的分组 |
三、实验治疗方法 |
四、实验取材方法 |
五、实验观察指标 |
六、实验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四节 实验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五节 实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一般情况 |
二、体重 |
三、治疗期间各组大鼠Lee’s指数 |
四、治疗期间各组大鼠腰围 |
五、治疗后大鼠肾周及附睾周围脂肪量 |
六、治疗后大鼠血脂各项指标变化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埋线处方 |
第三节 运动处方 |
第四节 穴位埋线 |
一、穴位埋线的治疗原理 |
二、穴位埋线的应用 |
三、穴位埋线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
四、穴位埋线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
第五节 减肥常见误区 |
第六节 实验讨论 |
一、动物模型的评价 |
二、实验指标的讨论 |
三、本研究的不足 |
四、本研究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骨性Ⅰ类青少年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锥体束C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实验分组 |
2. 内容与方法 |
2.1 拍摄标准 |
2.2 图像处理 |
2.3 测量项目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耳鼻咽喉器官结构与功能数值模拟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鼻腔生物数值模拟研究 |
2 上气道生物数值模拟研究 |
3 耳科生物数值模拟研究 |
4 结 语 |
(9)电刺激岛叶皮层对大鼠呼吸运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OSA 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的影像学表现 |
2.2 边缘系统和中枢自律系统 |
2.3 与睡眠调节相关的解剖结构 |
2.4 五羟色胺与 OSA |
2.5 高频电刺激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3.1 材料 |
3.1.1 药品 |
3.1.2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动物麻醉 |
3.2.3 岛叶和缰核的定位 |
3.2.4 动物呼吸检测 |
3.2.5 颏舌肌及膈肌肌电的记录 |
3.2.6 电刺激岛叶皮层 |
3.2.7 电刺激缰核 |
3.2.8 高频电刺激缰核后刺激岛叶皮层 |
3.2.9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大鼠正常呼吸曲线、颏舌肌及膈肌肌电图 |
4.1.1 大鼠正常呼吸曲线图 |
4.1.2 大鼠正常颏舌肌肌电图 |
4.1.3 大鼠正常膈肌肌电图 |
4.2 电刺激岛叶皮层对大鼠呼吸曲线及颏舌肌、膈肌肌电的影响 |
4.2.1 电刺激岛叶对大鼠呼吸曲线的影响 |
4.2.2 电刺激岛叶对大鼠颏舌肌肌电的影响 |
4.2.3 电刺激岛叶对大鼠膈肌肌电的影响 |
4.3 电刺激缰核对大鼠呼吸及颏舌肌、膈肌肌电的影响 |
4.3.1 电刺激缰核对大鼠呼吸曲线的影响 |
4.3.2 电刺激缰核对大鼠颏舌肌肌电的影响 |
4.3.3 电刺激缰核对大鼠膈肌肌电的影响 |
4.4 高频电刺激缰核 30MIN 后刺激岛叶皮层 |
4.4.1 130Hz 组 |
4.4.2 150Hz 组 |
4.4.3 180Hz 组 |
4.4.4 200Hz 组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啄治法治疗儿童鼾眠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3.1 证侯积分量表 |
3.2 扁桃体大小 |
3.3 腺样体大小(A/N比值) |
4 实验室检查 |
5 疗效评定标准 |
5.1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5.2 证侯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方法 |
7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及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
7.1 完成情况 |
7.2 未完成病例情况分析 |
7.3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
8 治疗结果 |
8.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8.2 两组治疗前后证侯积分改善比较 |
8.3 两组单项证侯改善的比较 |
8.4 两组治疗前后扁桃体大小变化的比较 |
8.5 两组治疗前后腺样体大小变化的比较 |
8.6 两组治疗前后腺样体A/N比值比较 |
8.7 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比较 |
8.8 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TNF-α水平 |
8.9 随访 |
9 典型病例 |
10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中西医对鼾眠的认识 |
2 啄治法治疗儿童鼾眠的机理探讨 |
2.1 啄治法对鼾眠患儿全身炎症有治疗作用 |
2.2 啄治法有调节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
2.3 啄治法有使扁桃体缩小的作用 |
2.4 啄治法有使部分腺样体缩小的作用 |
3 啄治治疗时出血少及无疼痛的原理 |
4 鼾眠证侯积分量表的选择 |
5 对照组的选择 |
6 啄治法治疗儿童鼾眠临床疗效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四、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儿童气道运动模式不同(论文参考文献)
- [1]鼾症儿童语音发展研究[D]. 刘欣.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髁突形态及位置影响因素的研究[D]. 户青波.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自动监测及睡姿调节枕的研究[D]. 祝奔奔.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下颌后缩以及双颌前突病人矫治后气道变化的研究[D]. 王威.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6)
- [5]穴位埋线结合有氧运动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实验研究[D]. 张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罕见的成人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一例并文献复习[J]. 侯月,黄朝阳,王玉平,詹淑琴.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7(09)
- [7]骨性Ⅰ类青少年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锥体束CT分析[D]. 韩蓓蕾.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1)
- [8]耳鼻咽喉器官结构与功能数值模拟的研究与临床应用[J]. 苏英锋,孙秀珍.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5(01)
- [9]电刺激岛叶皮层对大鼠呼吸运动的影响[D]. 刘胜男. 吉林大学, 2012(09)
- [10]啄治法治疗儿童鼾眠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 于兴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12)
标签: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论文; 儿童睡眠论文; 睡眠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