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隧道 — 奥地利的缆车火灾

死亡隧道 — 奥地利的缆车火灾

一、死亡隧道——奥地利发生一起缆车火灾事故(论文文献综述)

田堃[1](2021)在《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公路隧道为半封闭的狭长空间结构,故运营时均采用高标准的管理模式,据统计,隧道内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整条线路。然而,事故尤其火灾事故的灾情程度较洞外路段严重。因此,降低隧道火灾发生概率和提高灾后疏散效率就成为隧道运营安全的重点。总体来讲,国内外关于隧道火灾的研究多集中在燃烧理论、火灾场景、火源类型、结构损伤、人体伤害等方面,但关于火灾场景下的人员逃生疏散行为的研究较少,在人员逃生疏散方面的少量研究成果中,主要采用数值仿真单一手段,软件边界条件的假设性较强,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本学位申请论文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G07B05-4)课题五子课题四“离岸特长沉管隧道防灾减灾关键技术”为科技依托,以港珠澳海底特长沉管隧道安全运营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物理试验、疏散行为实测等方法,对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问题开展了较系统研究。通过分析隧道火灾时温度、能见度、有毒气体等对人员疏散的影响,确定了人员安全疏散的温度-能见度-CO浓度临界值;采用马尔科夫链概率分布统计方法获得5MW、20MW、25MW、30MW、40MW、60MW六种燃烧规模所对应的典型火灾场景;建立了公路隧道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安全疏散必须时间T(R)和人员安全疏散系数等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的研究。在隧道发生火灾时,对人员疏散有重要影响的火灾产物主要有:温度、能见度、有毒气体。气体温度对判断隧道使用者和隧道结构是否热暴露,估算探测火灾所需时间和火势蔓延的可能性以及设计通风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隧道内能见度好坏严重影响人员疏散成功率。有毒气体是火灾人员疏散致死率的直接影响因素。2)关于隧道火灾人员疏散行为及人员安全疏散系数模型的研究。问卷调查可知:人们对隧道疏散知之甚少,更不知安全设施的位置及用途;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心理行为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消防教育水平等因素显着相关。通过研究隧道火灾疏散的人员行为特性及疏散安全临界值,探究出隧道火灾安全疏散条件下的可用时间函数模型与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由此建立了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系数函数模型。3)关于马尔科夫链概率分布统计的典型火灾场景研究。通过分析不同隧道类型的火灾场景,得到了两车道、三车道隧道火灾事故着火车辆引燃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应的火灾场景及发生概率,发现了火灾场景的发生概率随燃烧规模增大呈指数降低。4)关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模型的研究。对影响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现有工程实例和疏散实践,通过单因素、双因素分析方法,获得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双因素影响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模型。5)关于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的研究。将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离散化,分成疏散准备时间、疏散运动时间、出口排队时间、通道通过时间等四个方面,研究离散后不同模型的影响因素和函数解法,最终获得基于离散模型的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形成以下主要创新性成果。1)建立了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两车道、三车道隧道火灾场景分析方法,得到了不同断面隧道火灾着火车辆引燃条件的影响因素,获得了不同火灾场景及其对应燃烧规模的发生概率。2)得到了温度-能见度-CO浓度影响下的人员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研究了基于纵向风速-燃烧规模下的可用时间函数规律,提出了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共同影响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3)获得了基于疏散行为实测的(1)疏散准备时间、(2)出口排队时间、(3)通道通过时间的模型边界参数;建立了基于增强学习的多元多汇疏散运动模型,给出了(4)疏散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离散单元的安全疏散必须时间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4)提出并建立了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系数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本论文建立的基于统计分析的人员疏散模型,为实现人员疏散的评估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建立的增强学习方法下的人员疏散路径模型,为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路径及人员的数值求解提供了支持;提出的人员安全疏散系数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为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开辟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可实现对既有运营隧道的人员疏散量化评估,并为拟建隧道中的防灾减灾和消防配套设施的设置和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胡鹏[2](2020)在《超大跨钢壳沉管隧道管节火灾力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中通道是横跨深圳、中山两地,集“桥、岛、隧、”为一体的世界一流超大集群工程。主体工程沉管隧道采用双向八车道技术标准,总长6845m,沉管段5035m,采用钢壳混凝土结构,标准管节断面跨度46m,最深处达35m,技术指标和工程规模在水底隧道领域均属世界领先水平。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采用了钢壳结构、预应力对接、半刚性接头对接等多种新型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法,隧道为两孔一管廊超大跨结构,高跨比0.23,结构趋于扁平化,又因其长大宽体型、自重大、地基松软及深水压强大等特点,火灾的发生将诱发混凝土材料性能退化、钢筋及钢壳软化、结构开裂与渗漏水等一系列灾害,修复也极为困难。基于此,本文依托深中通道工程,针对钢壳沉管隧道火灾场景设计、管节结构三维温度场、管节结构高温力学行为等方面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沉管隧道火灾场景试验依托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工程,建立局部管节的1:1.25实体隧道火灾模型,研究海底超大跨沉管隧道繁发生火灾时的隧道内烟雾蔓延情况,并通过三种不同的排烟组合方式,得到最佳通风方案。(2)隧道管节结构温度场分布规律通过火灾现场试验,研究隧道管节不同位置横截面在火灾高温条件下的温度分布特性,研究对象包括火灾高温时结构空间内温度场、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分布情况。(3)基于FDS的隧道火灾模拟根据实体隧道结构,通过FDS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按照RABT标准曲线,得到50MW的火灾功率情况下隧道结构内部温度传递与分布规律,确定温度边界条件,并通过模拟5种不同通风风速(3.3m/s、3.4m/s、3.5m/s、3.6m/s、3.7m/s)条件下隧道内烟雾扩散情况,得到临界风速值。(4)基于ANSYS的高温下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力学行为仿真模拟通过ANSYS软件建立纵向1延米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在2种工况下(不设防火板、设防火板20mm)进行热力耦合分析,得到整体结构变形图、钢材和混凝土的通过热力耦合得到的应力云图。

孙建春[3](2019)在《考虑列车阻塞效应及火源位置条件下长大铁路隧道火灾烟气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在铁路建设方面投入巨大,出现了大量运营、在建和规划中的铁路隧道,铁路隧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火灾安全问题,特别是川藏线等一批高原地区的铁路线路,隧道里程相对较长,火灾过程中烟气难以快速排出,火灾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极易造成严重的事故后果。鉴于当前世界各国已发生的隧道火灾事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和长大铁路隧道内空间特殊性,目前针对长大铁路隧道火灾安全的研究仍较为缺乏,长大隧道的火灾烟气运动特征仍需深入研究。本文围绕长大隧道区间段发生火灾,以长大铁路隧道火灾烟气蔓延规律及控制效果为核心内容,针对隧道内无阻塞火灾、隧道区间段列车阻塞火灾(分列车厢外部起火和车厢内起火)等典型火灾情景,开展了较为全面的试验研究,并进行了全尺寸数值模拟验证。论文的研究为特长铁路隧道内火灾烟气控制、人员疏散和救援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对特长铁路隧道火灾安全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动意义。论文综合采用资料调研、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烟气温度场、烟气蔓延距离以及临界风速等参数量化火灾烟气蔓延特征,对不同火灾场景开展了深入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研究了隧道内不同火源横向位置(隧道中心、隧道一侧)条件下拱顶火灾烟气最高温升与纵向衰减规律,发现了无纵向通风条件下火源处于中心位置处最高温度高于火源处于隧道一侧时,且二者差值随热释放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在纵向通风作用下,两种情况下的最高温度基本一致,通过引入风速弗劳德数表征纵向通风对最高温度的影响,建立了耦合纵向通风与火源横向位置的最高烟气温升模型;基于新提出的纵向温度衰减系数与纵向风速弗劳德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纵向通风情况下新的隧道拱顶温度衰减公式。(第3章)研究了不同列车车厢起火位置及不同列车长度条件下隧道火灾烟气蔓延规律,发现在相同热释放速率、纵向通风速率以及列车长度情况下,列车中部车厢起火时的烟气最高温升与烟气逆流长度均大于列车端部车厢起火的情况,分析了不同列车车厢起火位置与列车长度对隧道火灾烟气蔓延距离与最大温度的影响机制,结合前人经典模型,建立了不同列车车厢起火位置与列车长度条件下隧道火灾烟气逆流长度、最高温度与热释放速率以及纵向通风风速之间的无量纲关系式。(第4章)以列车车厢内部火灾情况下火灾烟气蔓延特征为核心,开展了列车车厢内部着火时,不同的列车门窗开启形式等多种工况下的隧道火灾缩尺寸试验。得到了不同火灾规模及纵向通风风速作用下,列车门窗的不同开启形式对隧道内火灾烟气蔓延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车厢内部火灾情形下不同车厢门窗开启形式情况下隧道火灾最高温升模型,热释放速率和纵向通风风速之间的无量纲关系式。并对比分析了无阻塞、有列车阻塞及车厢内部火灾等共四种场景下隧道空间内温度分布规律。(第5章)依托实际长大单洞单线铁路隧道为工程背景,利用FDS软件建立了全尺寸数值模型,对列车端部火灾和车厢内部火灾两类较为常见的火灾场景进行了全尺寸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了隧道火灾烟气蔓延基本规律,并通过设置不同长度的普速列车研究了列车长度对烟气逆流长度的影响,并与缩尺寸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验证缩尺寸试验理论模型,同时也为实际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及数据支持。(第6章)

刘宇[4](2019)在《矩形断面水下隧道火灾排烟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国内陆续建设了一大批水底隧道,修得越来越长,断面越来越大,水下隧道的建设能够解决交通干线跨越江河、海峡的限制,也可以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但由于隧道的特殊结构和相对独立性,一旦隧道发生紧急情况,将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对于矩形大断面特长水下隧道,由于隧道内部空间大、隧道长,当隧道内发生火灾时温度场及烟气蔓延具有独特性,其通风防火救援技术方案及侧部排烟道在国内缺乏经验。本文以太湖隧道为工程依托,太湖隧道具有长度长、断面大、交通量大等特点。矩形大断面隧道在非阻滞工况以及阻滞工况下火灾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排烟控烟方式,针对本工程可能发生的火灾规模,开展矩形大断面超长水下隧道控烟技术研究。结合隧道结构特点、防灾规模、火灾特性、通风排烟方式等,提出合理的矩形大断面隧道火灾控烟技术。研究非交通阻滞工况及交通阻滞工况下隧道火灾的控烟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隧道火灾热释放率研究针对矩形大断面水下隧道火源规模设定与选取问题,本文对国内外隧道火灾热释放率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地区公路隧道火源功率的试验研究,结合太湖隧道交通流量、车辆类型等实际交通条件,得出太湖隧道火灾情况下合理的火源功率。2)侧向集中排烟方式下合理排烟量的确定排烟量主要取决于烟气生成速率,而火灾中烟气生成速率主要取决于火源上方烟羽流的质量流量。通过轴对称羽流和墙型羽流模型,计算了理论烟气排放量。在此基础上考虑一定的漏风量及侧边排烟道系统排烟效率低等因素,确定大于理论产烟量的合理的排烟量。然后通过数值模拟进行验证其合理性。3)侧向集中排烟口间距和排烟口开启组数对排烟效果的影响研究对于矩形大断面特长隧道而言,发生火灾后如何有效的控制烟气的蔓延,排烟口布置的间距和排烟口开启组数是关键的环节,控制其中一个变量,改变第二个参数,设置多种工况。通过数值模拟和1:15缩比尺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分析合理的侧壁排烟口间距。4)不同纵向坡度所需临界风速规律研究研究在纵向通风排烟模式下,隧道火灾发生在不同坡度(0%坡度、±1%坡度、±2%坡度和±3%坡度)时不同纵向通风速率对烟气蔓延的控制效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抑制烟气回流所需的临界风速与隧道纵向坡度的关系,为太湖隧道火灾条件下合理的烟气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宫伟军[5](2019)在《基于不同火灾场景的城市隧道人员疏散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城市跨区域交通出行需求增大,为完善城市交通路网,提升城市商业群的交通设施服务品质,城市公路隧道在交通建设中被大量采用。城市隧道交通具备以下交通特点,即常发性、周期性交通拥堵/阻塞,朝夕现象明显,交通流量大、人员基数多,交通合流、分流交织区段复杂等,城市隧道交通环境的封闭性又与普通道路不同,一旦发生火灾,后果极其严重。城市公路隧道火灾场景的发生概率、燃烧规模、火灾引燃发展规律、人员疏散组织等与非城市隧道有较大区别,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理论计算、公式推导、交通调查、随机抽样模拟、数值仿真等方法,对城市隧道燃烧规模的发生概率与多因素影响下城市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性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疏散安全设计参数提供依据,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对城市公路隧道火灾事故资料调查,统计分析得到车辆自燃原因占66.7%,车辆相撞起火原因占25.5%。从城市交通隧道车辆火灾蔓延机理理论分析,得到仅考虑一次引燃情况时,单向交通两车道隧道内不同火灾场景下可引燃的车辆数目为0辆或1辆或2辆,单向交通三车道隧道不同火灾场景下可引燃的数目为0辆或1辆或2辆或4辆。2)编写了基于蒙特卡洛思想的两车道隧道和三车道隧道燃烧规模发生概率的模拟代码,利用MATLAB平台实现了百万次不同工况火灾场景数值模拟,得到了两车道隧道25MW燃烧规模引燃场景的发生概率在15%以上,三车道隧道25MW燃烧规模的引燃火灾场景发生概率在20%左右。从火灾发生概率和燃烧规模两方面考虑,5MW、20MW、25MW、30MW、40MW、60MW的发生概率较高。3)以上6种燃烧规模分别作为火源边界条件,开展对多因素(通风因素、交通因素、隧道坡度)影响下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性的可用时间A数值模拟,分析出火灾发生时刻隧道内的通风状态是影响人员疏散可用时间的主导因素。对隧道不同横断面位置可用时间对比,得到不同火灾场景不同疏散通道间距下的可用时间安全值A,为人员疏散通道间距的设计参数研究提供数据支撑。4)利用专业疏散仿真软件分析了不同疏散通道间距下人员安全疏散的所需时间R,以疏散安全性指标RA作为判定人员疏散安全性程度高低的依据,给出城市公路隧道不同火灾场景下安全疏散通道设计参数的建议值。利用研究结果对依托工程的火灾安全评估,得到依托工程中疏散安全参数设计安全性较高。论文结论可为同类型城市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参数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乔汝佳[6](2018)在《火灾下隧道衬砌的热力耦合分析及损伤演化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所占的比重和地位日益突出。中国已经是隧道工程的超级大国,未来还会修建更多的隧道工程。在隧道灾害中,隧道火灾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因其灾害严重,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隧道火灾不仅会威胁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火灾高温还会造成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的劣化,从而造成衬砌不同程度的破坏。隧道衬砌的损伤评估及安全评价,是保证火灾后隧道安全运营的基本条件。基于此,本文依据经典热弹性理论,对隧道衬砌火灾下的力学行为和损伤演化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圆形隧道结构的稳态热力耦合模型。根据火灾时隧道内部的温度分布特征,利用微分方程级数求解的方法,对高温下隧道衬砌和围岩的温度、位移及应力的进行了理论研究,为火灾下隧道结构的耐火行为分析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2)基于瞬态的热传导理论,建立了圆形隧道衬砌的瞬态热传导方程和平衡方程,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和微分方程级数求解的方法,对衬砌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求解。结合RABT标准火灾升温曲线,得到了火灾升温段、保温段,特别是降温段衬砌的温度和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降温段对衬砌温度和应力的影响作用。基于理论研究结果,进而研究了衬砌内表面换热系数、火灾峰值温度、加热时长以及加热速率等火灾关键参数对隧道衬砌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变化的影响作用。(3)结合衬砌温度场和热应力场的理论研究结果,对火灾下衬砌的损伤机理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基于温度评价标准和残余应力评价标准,对火灾下衬砌损伤进行评价,得到了不同加热时间和峰值温度下衬砌的损伤深度。通过损伤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两个评价标准理论上的一致性。(4)基于衬砌损伤评价的研究结果,确定了高温下混凝土发生剥落时的临界温度,建立了考虑混凝土高温爆裂的分层剥落理论模型。研究了考虑混凝土爆裂时衬砌的耐火行为和损伤演化规律,得到了衬砌损伤深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说明了考虑混凝土爆裂对隧道衬砌火灾后损伤评估和安全评价的重要性。

崔喆[7](2018)在《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价及烟雾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特长公路隧道建设数量逐年增加,行车密度逐渐增大,隧道火灾成为公路隧道最大的灾害之一。为降低隧道内火灾危害程度、保证交通安全,必须对隧道运营期的火灾风险进行评估以及对隧道火灾烟雾进行有效的控制。本文以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为依托,研究其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估以及火灾烟雾控制。本文在定性分析公路隧道交通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突出长大公路隧道运营安全特性,以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和西汉高速公路隧道群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其不同年份的事故资料,从统计分析的角度研究长大公路隧道的事故空间分布、时间分布、事故形态分布、事故车型分布;结合相关数据统计资料分析特长公路隧道的事故原因;针对公路隧道火灾事故,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其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原因等相关指标,归纳总结特长公路隧道事故致灾机理。其次,通过对常用评价方法的分析对比确定了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隧道火灾风险评价方法基本模型,基于对隧道火灾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了系统的隧道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结合专家调查对米溪梁隧道运营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该隧道火灾安全状态良好的结论。在介绍隧道火灾的基础上,从火灾的表现、烟气运动现象,再到理论模型分析比较,总结不同通风方式的特点,统计分析国内外现有的特长公路隧道运营通风方式。结合米溪梁隧道实际工程,借助Pyro Sim软件平台,建立米溪梁隧道隧道火灾数值模拟场景,对临界风速的影响因素(火源功率、纵坡、阻塞比等)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从而确定了米溪梁隧道特长公路隧道的临界风速,并且对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火灾的烟气特征进行数值仿真模拟分析,从温度分布随时间变化、坡度对温度分布影响、纵向通风风速对温度分布影响、通风和坡度共同作用对温度分布影响等角度,分析了特长公路隧道的烟气分布特征。最后,以隧道通风网络为理论基础,借助隧道通风网络计算程序,对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运营阶段的运营通风进行了模拟分析,确定了不同交通条件下的通风方案。

张剑高[8](2017)在《铁路隧道火灾临界风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铁路隧道涌现出来,其火灾安全也成为亟待解决和关注的问题。据统计火灾中85%的人员伤亡都是由有毒有害的烟气导致的,而受限于隧道的特殊结构,烟气无法立刻排出。因此,铁路隧道中火灾烟气控制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对人员安全疏散及救援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事故调研、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针对铁路隧道列车着火后隧道及横通道内临界风速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对近百年来的113起铁路隧道火灾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隧道火灾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出现次数最多,从90年代至今为事故下降期,但火灾数量依旧较大;铁路隧道中列车着火可能性更大,占所有铁路隧道火灾事故的85.84%,其中列车车厢外部火灾(特别是车厢底部火灾)发生的概率最高,且导致的火灾伤亡也最大,是火灾监控的重点;电气火灾、管理不善和人为纵火这三类原因导致的列车火灾发生频率较高,占所有火灾事故的90.27%,造成的后果也最为严重。(2)分析阻塞比对隧道临界风速的影响,采用1:20缩尺寸隧道模型,在火源功率为5.88k W时,对9种不同阻塞比的临界风速进行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有列车阻碍物时临界风速明显降低,并随着阻塞比的增大而减小,且减小比例略小于阻塞比;对临界风速的测量值进行数据拟合得到阻塞比修正系数为0.548,从而提出考虑隧道阻塞比时临界风速的计算公式;对比分析本实验所得与既往研究所得临界风速减小比例与阻塞比的关系,认为火源燃烧面高度、火源位置(火源与阻碍物的相对位置关系、火源在阻碍物内/外部)和列车侧壁开口面积是导致有列车阻碍物时临界风速减小比例与阻塞比关系不同的主要因素。(3)铁路隧道火灾时,横通道是人员逃生的重要通道,而横通道临界风速是横通道能否有效防烟的重要参数。通过对影响横通道临界风速的相关因素进行量纲分析,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量化研究了火源热释放率、纵向风速、横通道防火门高及门宽、横通道与隧道夹角等因素对横通道临界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隧道无量纲纵向风速不大于0.114时,横通道临界风速随纵向风速增大呈现3/7次方增长关系;当无量纲纵向风速大于0.114时,横通道临界风速随纵向风速的增大呈现-3/40次方减小关系;横通道临界风速与火源热释放率呈现1/3次方关系、与横通道防火门高度近似成6/5次方关系、与横通道及隧道之间的夹角成-3/8次方关系,而与防火门门宽无关。进而得到横通道临界风速的无量纲计算公式。

李奎,王志强[9](2017)在《基于统计原理的铁路隧道运营期灾害类型及防灾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统计分析了83例国内外铁路隧道运营期事故资料,研究了铁路隧道运营期间主要灾害类型、原因及防灾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铁路隧道运营期间主要灾害类型有火灾、列车碰撞、脱轨及衬砌剥落;2)铁路隧道运营期防灾应以隧道火灾为重点,同时兼顾列车碰撞、脱轨和隧道衬砌混凝土剥落等灾害;3)隧道内旅客列车火灾的主要原因为列车车辆关键部位故障、人为因素、列车车辆缺陷致列车碰撞或脱轨;4)依据土建设施规模及隧道结构分布特点,长大铁路隧道(群)运营期防灾模式可选择定点停车疏散救援模式、全长或局部范围内随机停车疏散救援模式;5)铁路隧道防灾涉及基础设施、铁道车辆和运输调度,应建立铁路隧道运营期灾害防范体系及预警系统,防止事故发生。

孙勇,乔新瑞,张术[10](2016)在《国内外轨道车辆火灾事故统计与预防措施》文中提出通过统计国内外轨道车辆火灾事故,对典型的重大轨道车辆火灾事故进行分析,找出起火的主要原因和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此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为广大车辆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和营运单位提供指导。

二、死亡隧道——奥地利发生一起缆车火灾事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死亡隧道——奥地利发生一起缆车火灾事故(论文提纲范文)

(1)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基本理论与安全疏散系数模型
    2.1 大型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1.1 大型建筑结构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1.2 典型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2 大型隧道火灾物理试验(与人员疏散相关)
        2.2.1 国外大型火灾试验
        2.2.2 国内大型火灾试验
    2.3 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模型研究
        2.3.1 宏观模型、微观模型与介观模型
        2.3.2 确定性模型与随机模型
        2.3.3 基于规则的模型与基于力的模型
        2.3.4 离散模型与连续模型
    2.4 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行为调查
        2.4.1 人员疏散的行为阶段
        2.4.2 问卷设计形式
        2.4.3 问卷调查主要结论
        2.4.4 人员疏散行为特征
    2.5 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系数模型
        2.5.1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
        2.5.2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T(R)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火灾增长蔓延的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
    3.1 隧道火灾增长理论
        3.1.1 隧道火灾增长率(Fire growth rate)
        3.1.2 隧道火灾增长模型
        3.1.3 隧道火灾的逆流传播(上游)
        3.1.4 隧道火灾的风力传播(下游)
    3.2 隧道火灾蔓延理论
        3.2.1 蔓延机理
        3.2.2 火灾蔓延模型
    3.3 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
        3.3.1 温度
        3.3.2 能见度
        3.3.3 有毒气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人员疏散火灾场景
    4.1 蒙特卡洛法基本原理
        4.1.1 未知参数的概率分布计算
        4.1.2 伪随机数及其对应未知量的计算
    4.2 公路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设计值
        4.2.1 公路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设计
        4.2.2 设计火灾的方法
        4.2.3 达到最大放热率的时间
        4.2.4 基于疏散的隧道设计火灾曲线
    4.3 隧道火灾车辆引燃模型
    4.4 两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的火灾场景及其概率模拟
        4.4.1 既有隧道交通调查
        4.4.2 两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分析
        4.4.3 不同燃烧规模概率模拟
        4.4.4 车型混入比对隧道人员疏散场景的影响
    4.5 三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的火灾场景及其概率模拟
        4.5.1 既有隧道交通调查
        4.5.2 三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分析
        4.5.3 不同燃烧规模概率模拟
        4.5.4 车型混入比对隧道人员疏散场景的影响
    4.6 不同隧道模型火灾场景引燃结果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模型
    5.1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函数模型
        5.1.1 安全疏散边界条件
        5.1.2 安全疏散仿真工况
    5.2 不同纵向风速下燃烧规模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影响
        5.2.1 零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2 小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3 大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4 燃烧规模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影响规律
    5.3 不同燃烧规模下纵向风速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影响
        5.3.1 小规模燃烧下不同纵向风速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3.2 大规模燃烧下不同纵向风速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3.3 纵向风速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影响规律
    5.4 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双因素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
    6.1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T(R)离散模型
    6.2 疏散准备时间研究T_1
    6.3 疏散运动时间研究T_2
        6.3.1 目标函数的建立
        6.3.2 多元多汇模型
    6.4 出口排队时间研究T_3
    6.5 通道通行时间研究T_4
    6.6 基于离散模型的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必须时间函数模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1 疏散准备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1.1 相似性分析
        7.1.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1.3 实测过程及结果分析
    7.2 疏散运动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2.1 相似性分析
        7.2.2 零纵坡下的人员疏散运动试验
        7.2.3 大纵坡对人员疏散运动影响试验
    7.3 出口排队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3.1 相似性分析
        7.3.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3.3 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工况
        7.3.4 0.9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5 1.8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6 1.6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7 测定结果分析
    7.4 通道通行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4.1 相似性分析
        7.4.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4.3 通道运动速度实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系数计算示例
    8.1 工程概况
        8.1.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1.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1.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2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
        8.2.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2.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2.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3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
        8.3.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3.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3.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4 人员疏散安全系数评价
        8.4.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4.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4.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1.1 主要结论
        9.1.2 主要创新点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
附录
    A 人员个体特征调查结果统计
    B 人员下车速率调查表
    C 疏散门流量系数调查表
    D 人群狭长空间运动速度调查表

(2)超大跨钢壳沉管隧道管节火灾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沉管隧道简介
        1.1.2 双层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简述
        1.1.3 国内外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回顾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火灾安全方面相关的标准、规范及导则
        1.2.2 国内外开展的隧道火灾项目
        1.2.3 隧道衬砌结构火灾高温下的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依托项目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火灾场景设计
    2.1 标准火灾场景
        2.1.1 火灾场景定义
        2.1.2 标准火灾曲线
    2.2 大比尺实体隧道火灾排烟试验
        2.2.1 大比尺实体隧道试验平台设计
        2.2.2 测量系统
        2.2.3 试验工况设计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试验现象
        2.3.2 隧道横断面温度分布
        2.3.3 烟气层高度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管节结构火灾温度场三维数值模拟
    3.1 结构温度场分布的理论计算方法
        3.1.1 热传导基本微分方程
        3.1.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3.1.3 几何条件和物理条件
    3.2 基于FDS的钢壳沉管隧道温度场模拟
        3.2.1 模拟参数的选取
        3.2.2 自燃通风条件下温度场分布规律
        3.2.3 机械通风条件下温度场分布规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隔热条件下结构的热力耦合
    4.1 热弹性力学基础
        4.1.1 热应力基本概念
        4.1.2 位移求解温度应力的平面问题
        4.1.3 高温下钢板与混凝土的热工参数
    4.2 高温下管节结构力学数值模拟
        4.2.1 荷载组合
        4.2.2 计算模型
        4.2.3 力学行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隔热条件下管节结构的热力耦合
    5.1 热工参数
        5.1.1 防火板热工参数的确定
        5.1.2 结构内表面温度的换算
    5.2 力学行为分析与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考虑列车阻塞效应及火源位置条件下长大铁路隧道火灾烟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铁路隧道发展现状
        1.1.2 铁路隧道交通承载量分析
        1.1.3 长大隧道内火灾的特点、原因及危害
    1.2 研究意义
        1.2.1 铁路隧道火灾典型案例分析
        1.2.2 长大铁路隧道火灾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隧道火灾试验研究基本现状
        1.3.2 隧道内阻塞效应下火灾研究现状
        1.3.3 列车车厢内火灾研究现状
    1.4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隧道火灾试验系统与试验设计
    2.1 引言
    2.2 相似性分析
    2.3 隧道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2.3.1 隧道火灾模型试验平台
        2.3.2 火源燃烧器
        2.3.3 试验测量系统
        2.3.4 试验列车模型
    2.4 试验参数设计
        2.4.1 纵向通风系统设计
        2.4.2 火灾试验初始环境温度影响分析
        2.4.3 火灾试验功率的设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道内不同火源位置下火灾烟气蔓延规律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
        3.2.1 试验测量设计
        3.2.2 试验工况设计
    3.3 横向不同火源位置对隧道内火灾烟气温度分布的影响研究
        3.3.1 横向不同火源位置下隧道顶部烟气温度分布规律
        3.3.2 隧道顶部最高温度(T_(max))演变规律
        3.3.3 纵向通风时隧道顶部纵向烟气温度衰减规律
    3.4 纵向火源不同组合位置下隧道内火灾烟气温度分布规律
        3.4.1 纵向通风时隧道顶部烟气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3.4.2 纵向火源不同位置下隧道顶部烟气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3.4.3 纵向火源不同顺序下隧道顶部烟气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列车纵向阻塞效应下隧道内火灾烟气蔓延规律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
        4.2.1 试验测量设计
        4.2.2 试验工况设计
    4.3 列车端部起火场景下隧道内火灾烟气温度分布规律
        4.3.1 不同纵向风速情况下隧道顶部烟气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4.3.2 不同阻塞长度情况下隧道顶部烟气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4.3.3 不同热释放速率情况下隧道顶部烟气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4.4 列车中部起火场景下隧道内火灾烟气温度分布规律
        4.4.1 不同纵向风速情况下隧道顶部烟气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4.4.2 不同阻塞长度情况下隧道顶部烟气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4.4.3 不同热释放速率情况下隧道顶部烟气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4.5 列车阻塞作用下烟气逆流长度规律
    4.6 列车阻塞作用下烟气最高温度演化规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厢内部火灾下隧道内火灾烟气蔓延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
        5.2.1 试验模型
        5.2.2 试验测量设计
        5.2.3 工况设计
    5.3 列车车厢门不同组合开门方式下隧道内火灾烟气温度分布规律
        5.3.1 不同纵向风速情况下隧道顶部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5.3.2 列车车厢门不同组合开启情况下隧道顶部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5.3.3 不同热释放速率情况下隧道顶部烟气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5.4 列车近火源车窗不同开启方式下隧道内火灾烟气温度分布规律
        5.4.1 不同纵向风速下隧道顶部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5.4.2 不同列车门和车窗开启下隧道顶部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5.4.3 不同热释放速率情况下隧道顶部烟气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5.5 四种不同火灾场景下隧道内烟气温度分布规律对比研究
        5.5.1 不同纵向风速下隧道顶部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5.5.2 列车不同着火位置下隧道顶部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5.6 车厢内部不同火灾场景下烟气最高温升演化规律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纵向通风下火灾烟气输运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6.1 数值模拟
        6.1.1 火灾数值模拟方法
        6.1.2 FDS软件介绍
    6.2 工程概况
        6.2.1 隧道选取
        6.2.2 隧道断面设计
    6.3 数值模拟设计
        6.3.1 FDS模型设计
        6.3.2 模拟工况设计
        6.3.3 模拟参数测量设计
        6.3.4 FDS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6.4 列车车厢内部火灾情况下烟气蔓延规律
        6.4.1 烟气流动及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6.4.2 纵向通风作用下火灾烟气控制效果
    6.5 列车端部火灾情况下烟气蔓延规律
        6.5.1 烟气流动及纵向温度分布规律
        6.5.2 纵向通风作用下火灾烟气控制效果
        6.5.3 烟气逆流长度演化规律
    6.6 纵向通风排烟的合理控制
    6.7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4)矩形断面水下隧道火灾排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火灾排烟技术研究现状
        1.2.2 比尺火灾试验研究现状
    1.3 依托工程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隧道火灾特性
    2.1 公路隧道火灾的原因及分类
        2.1.1 公路隧道火灾原因
        2.1.2 公路隧道火灾分类
    2.2 火灾发展的基本过程
    2.3 隧道火灾的蔓延
    2.4 火羽流模型及烟气分层
        2.4.1 火羽流模型
        2.4.2 烟气分层
    2.5 隧道通风
        2.5.1 正常通风
        2.5.2 火灾纵向排烟
        2.5.3 火灾点式排烟
        2.5.4 纵向通风与点式排烟组合式
    2.6 火灾热释放速率
        2.6.1 国内外隧道设计火灾规模要求
        2.6.2 各类车辆火灾规模研究成果
第三章 矩形断面试验隧道平台研制
    3.1 数值模拟试验平台
        3.1.1 火灾数值模拟方法
        3.1.2 FDS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3.1.3 模型尺寸及网格划分
        3.1.4 火源参数设置
        3.1.5 数值模型建立
    3.2 物理模型试验平台
        3.2.1 相似理论
        3.2.2 相似法则
        3.2.3 模型隧道
        3.2.4 通风排烟及火源系统
        3.2.5 测量系统
        3.2.6 消防系统
    3.3 小结
第四章 非交通阻滞工况控烟策略研究
    4.1 临界风速
        4.1.1 定义
        4.1.2 临界风速判别依据
    4.2 工况设置
        4.2.1 边界条件及参数
        4.2.2 FDS数值模拟工况
        4.2.3 物理模型试验工况
    4.3 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4.3.1 烟气蔓延规律
        4.3.2 温度分布规律
        4.3.3 烟气层高度
        4.3.5 临界风速数值模拟结果
    4.4 模型试验结分析
        4.4.1 烟气蔓延规律
        4.4.2 烟气温度分布规律
    4.5 小结
第五章 交通阻滞工况控烟策略研究
    5.1 合理排烟量的确定
        5.1.1 排烟量的理论计算值
        5.1.2 合理排烟量数值模拟分析
        5.1.3 小结
    5.2 侧向集中排烟模式下排烟口间距研究
        5.2.1 排烟口间距试验工况
        5.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2.3 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5.2.4 小结
    5.3 侧向集中排烟模式下排烟口开启组数研究
        5.3.1 排烟口开启组数试验工况
        5.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3 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5.3.4 小结
    5.4 太湖隧道人员疏散计算
        5.4.1 疏散场景设置
        5.4.2 人员疏散所需时间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实践情况
    1.发表的论文
    2.参与的实践项目

(5)基于不同火灾场景的城市隧道人员疏散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影响因素
        1.2.2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可用时间
        1.2.3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所需时间
        1.2.4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隧道火灾基本理论
    2.1 隧道火灾燃烧理论
        2.1.1 火源特性
        2.1.2 烟气输运特性和烟温分布规律
    2.2 城市隧道火灾蔓延机理
        2.2.1 火源辐射热模型
        2.2.2 烟气扩散模型
        2.2.3 车辆引燃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城市隧道火灾场景分析
    3.1 蒙特卡洛法基本理论
    3.2 城市隧道火灾场景分析
        3.2.1 隧道火灾随机变量分析
        3.2.2 交通组成数据准备
    3.3 城市隧道燃烧规模发生概率模拟
        3.3.1 两车道隧道燃烧规模概率模拟
        3.3.2 两车道隧道不同VZ:VD模拟结果
        3.3.3 三车道隧道燃烧规模发生概率模拟
        3.3.4 三车道隧道不同VZ:VD模拟结果
    3.4 城市隧道火灾引燃模拟
        3.4.1 数值模拟基础
        3.4.2 FDS介绍
        3.4.3 火灾仿真流程
        3.4.4 仿真建模与参数标定
        3.4.5 隧道火灾引燃发展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因素影响下城市隧道火灾仿真与疏散边界确定
    4.1 隧道火场环境对人体的危害
        4.1.1 高温烟气
        4.1.2 能见度
        4.1.3 有毒气体
    4.2 人员安全疏散的判定准则
        4.2.1 临界条件确定
        4.2.2 安全疏散准则
    4.3 模型建立及仿真工况设计
        4.3.1 火源设置与测点布设
        4.3.2 仿真工况
    4.4 火灾仿真与疏散边界分析
        4.4.1 人员高度处高温烟气
        4.4.2 人员高度处能见度
        4.4.3 人员高度处烟气毒性
        4.4.4 可用时间综合分析
    4.5 不同燃烧规模不同断面可用时间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隧道火灾人员疏散仿真
    5.1 仿真软件
        5.1.1 软件介绍
        5.1.2 仿真流程
    5.2 疏散环境设定
        5.2.1 疏散过程分解
        5.2.2 人员特征设定
        5.2.3 疏散门启闭时间
    5.3 人员疏散安全性影响因素
        5.3.1 客观影响因素
        5.3.2 主观影响因素
    5.4 疏散过程
        5.4.1 机械通风间歇期发生火灾
        5.4.2 机械通风换气期间发生火灾
    5.5 疏散结果分析
        5.5.1 全员疏散所需时间确定
        5.5.2 燃烧规模60MW疏散安全性分析
        5.5.3 其他燃烧规模下疏散安全性分析
        5.5.4 人员荷载对疏散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5.6 案例工程疏散安全性评价
        5.6.1 工程参数
        5.6.2 疏散安全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交通调查表
附录 Ⅱ 概率模拟代码
在校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发表论文
    参加项目

(6)火灾下隧道衬砌的热力耦合分析及损伤演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隧道结构防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火灾案例统计与分析
        1.2.2 隧道衬砌材料的高温性能研究现状
        1.2.3 隧道衬砌结构的高温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1.2.4 隧道衬砌结构火灾损伤与防护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2 隧道结构稳态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
    2.1 隧道内温度分布特征
        2.1.1 隧道横断面上的温度分布规律
        2.1.2 隧道纵断面上的温度分布特征
    2.2 隧道结构稳态的温度场和应力场求解
        2.2.1 隧道结构的物理力学模型
        2.2.2 稳态的温度场求解
        2.2.3 位移场和应力场求解
    2.3 算例分析
        2.3.1 内、外边界温度
        2.3.2 压力荷载
        2.3.3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隧道衬砌非稳态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
    3.1 非稳态温度场和应力场理论分析
        3.1.1 隧道衬砌的物理模型
        3.1.2 非稳态温度场求解
        3.1.3 热应力场求解
    3.2 温度场和应力场结果分析
        3.2.1 衬砌的热工参数
        3.2.2 温度场分析
        3.2.3 应力场分析
    3.3 换热系数对热应力场的影响
    3.4 火灾峰值温度对热应力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基于标准火灾升温曲线的隧道衬砌的耐火行为研究
    4.1 隧道火灾场景
    4.2 基于RABT火灾升温曲线的衬砌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
        4.2.1 衬砌温度场数学模型
        4.2.2 升温段温度场
        4.2.3 保温段温度场
        4.2.4 降温段温度场
        4.2.5 衬砌热应力场
    4.3 理论结果验证与分析
        4.3.1 理论模型的验证
        4.3.2 衬砌的温度场分析
        4.3.3 衬砌的应力场分析
        4.3.4 火焰直接作用在衬砌内表面上
    4.4 关键参数研究
        4.4.1 峰值温度
        4.4.2 加热时长
        4.4.3 升温速率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火灾下隧道衬砌的损伤演化机理研究
    5.1 混凝土材料损伤评价方法
    5.2 基于温度评价标准的衬砌损伤评价分析
        5.2.1 临界温度的确定
        5.2.2 衬砌的损伤评价分析
    5.3 基于残余应力标准的衬砌的损伤评价分析
        5.3.1 残余应力评价方法
        5.3.2 衬砌的损伤评价分析
    5.4 基于温度和应力的衬砌损伤结果的对比分析
    5.5 降温段对衬砌损伤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考虑混凝土爆裂时隧道衬砌的损伤规律研究
    6.1 混凝土高温爆裂的机理
    6.2 混凝土高温剥落对衬砌力学行为的影响
        6.2.1 分层剥落数学模型
        6.2.2 结果分析与模型验证
        6.2.3 考虑剥落时衬砌的温度场分布特征
    6.3 混凝土高温剥落对衬砌损伤深度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专利
    附录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7)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价及烟雾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路隧道事故方面
        1.2.2 火灾风险评价
        1.2.3 隧道火灾规律
        1.2.4 隧道通风控制研究方面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特长公路隧道事故特征及致灾机理
    2.1 公路隧道特性
        2.1.1 隧道行车环境特性
        2.1.2 隧道交通特性
    2.2 典型特长公路隧道事故特征
        2.2.1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征
        2.2.2 西汉高速秦岭隧道群事故特征
        2.2.3 特长公路隧道事故原因
    2.3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特征
        2.3.1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调查
        2.3.2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原因分析
        2.3.3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车型及严重程度分布特点
    2.4 特长公路隧道事故致灾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估
    3.1 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1.1 公路隧道火灾安全影响因素
        3.1.2 隧道火灾风险评价指标初建
        3.1.3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2 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价方法选取
        3.2.1 常用评价方法简介
        3.2.2 评价方法选取
        3.2.3 评价流程
        3.2.4 评价过程
    3.3 米溪梁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估
        3.3.1 米溪梁隧道项目概况
        3.3.2 指标权重计算
        3.3.3 指标综合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长公路隧道火灾烟气运动及烟雾控制方式
    4.1 隧道火灾的热动力现象
        4.1.1 烟囱效应
        4.1.2 节流效应
        4.1.3 烟气逆流层效应
        4.1.4 着火隧道的风流逆转
    4.2 隧道火灾烟气运动理论基础
        4.2.1 火灾热释放速率
        4.2.2 隧道火灾过程的理论模型
        4.2.3 隧道火灾模型比较
    4.3 特长公路隧道烟气控制方式
        4.3.1 隧道通风方式
        4.3.2 国内外特长公路隧道排烟方式
        4.3.3 特长公路隧道排烟方式选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数值模拟
    5.1 公路隧道火灾数值模拟基础
        5.1.1 模拟条件设定
        5.1.2 数值模拟软件选择
        5.1.3 隧道模型的建立
    5.2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临界风速数值模拟分析
        5.2.1 平坡临界风速的确定
        5.2.2 火源功率对临界风速的影响
        5.2.3 不同坡度对临界风速的影响
        5.2.4 不同阻塞比对临界风速的影响
    5.3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温度特征数值模拟
        5.3.1 无机械通风条件下火灾烟雾温度随时间变化
        5.3.2 坡度对公路隧道火灾烟气温度分布的影响
        5.3.3 纵向通风风速对公路隧道火灾烟气扩散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通风网络理论的隧道运营通风模拟
    6.1 公路隧道通风理论基础
        6.1.1 隧道通风网络理论
        6.1.2 竖(斜)井送排式纵向通风网络计算模型
        6.1.3 公路隧道网络通风解算
    6.2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网络通风模拟基础参数
        6.2.1 通风参数设定
        6.2.2 需风量计算
    6.3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左线运营通风模拟分析
        6.3.1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左线运营通风网络图
        6.3.2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左线不同机组工作通风模拟计算
        6.3.3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左线通风方案
    6.4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右线运营通风模拟分析
        6.4.1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右线运营通风网络图
        6.4.2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右线不同机组工作通风模拟计算
        6.4.3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右线通风方案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8)铁路隧道火灾临界风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铁路隧道火灾安全
        1.1.2 铁路隧道火灾特点
    1.2 隧道通风方式
        1.2.1 自然通风
        1.2.2 机械通风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列车火灾发生位置研究
        1.3.2 隧道内临界风速研究
        1.3.3 横通道内临界风速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铁路隧道火灾事故统计分析
    2.1 铁路隧道火灾事故案例统计
    2.2 事故案例分析
        2.2.1 事故发生时间统计分析
        2.2.2 事故发生位置特征的统计分析
        2.2.3 事故发生原因特征的统计分析
        2.2.4 火灾死亡人数统计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道阻塞比对临界风速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3.1 有列车阻碍物时临界风速的计算与分析
    3.2 隧道缩尺寸模型火灾试验
        3.2.1 试验装置
        3.2.2 试验工况
        3.2.3 临界风速确定方法
    3.3 列车阻碍物对临界风速的影响
        3.3.1 考虑阻塞比时的临界风速
        3.3.2 根据试验数据对阻塞比存在时临界风速公式的推导
        3.3.3 k与β关系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路隧道横通道临界风速研究
    4.1 横通道临界风速量纲分析
    4.2 数值建模及网格敏感性分析
        4.2.1 数值模型及相关参数
        4.2.2 网格敏感性分析
        4.2.3 模拟工况
        4.2.4 临界风速确定方法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3.1 隧道纵向风速νt影响
        4.3.2 火源热释放率Q影响
        4.3.3 防火门宽度W影响
        4.3.4 防火门高度Hb影响
        4.3.5 横通道与主隧道夹角?影响
        4.3.6 量纲公式的确定
        4.3.7 与前人公式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铁路隧道火灾事故统计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基于统计原理的铁路隧道运营期灾害类型及防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铁路隧道运营期灾害类型统计
2 列车碰撞事故原因及对策
3 列车脱轨事故原因及对策
4 火灾事故原因及对策
    4.1 旅客列车火灾事故
    4.2 货物列车火灾事故
5 隧道衬砌剥落事故原因及对策
6 结论与讨论

(10)国内外轨道车辆火灾事故统计与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轨道车辆火灾统计
    1.1 以车辆类型分类
    1.2 以起火原因类型分类
    1.3 以火灾发生时间分类
2 典型火灾事故分析
    2.1 英国卧铺车厢设计之变——汤顿卧铺车火灾
    2.2 美国客运服务的历史性变革——马里兰州火车相撞事故
    2.3 韩国轨道交通历史上最大的伤痛——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事故
    2.4 奥地利隧道火灾——卡普伦隧道缆车火灾
    2.5 埃及150年来最严重的火车事故——卢克索列车火灾
3 轨道车辆火灾事故预防措施
    3.1 火灾起始阶段的预防措施
        3.1.1 最小化火灾发生的可能
        3.1.2 延缓和阻止火灾的发展
    3.2 火灾发生后安全疏散阶段的预防措施
4 结论

四、死亡隧道——奥地利发生一起缆车火灾事故(论文参考文献)

  • [1]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D]. 田堃.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2]超大跨钢壳沉管隧道管节火灾力学行为研究[D]. 胡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考虑列车阻塞效应及火源位置条件下长大铁路隧道火灾烟气特性研究[D]. 孙建春.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4]矩形断面水下隧道火灾排烟试验研究[D]. 刘宇.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5]基于不同火灾场景的城市隧道人员疏散仿真研究[D]. 宫伟军.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火灾下隧道衬砌的热力耦合分析及损伤演化机理研究[D]. 乔汝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7]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价及烟雾控制研究[D]. 崔喆. 长安大学, 2018(01)
  • [8]铁路隧道火灾临界风速研究[D]. 张剑高.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9]基于统计原理的铁路隧道运营期灾害类型及防灾对策研究[J]. 李奎,王志强. 隧道建设, 2017(02)
  • [10]国内外轨道车辆火灾事故统计与预防措施[J]. 孙勇,乔新瑞,张术. 科技创新导报, 2016(07)

标签:;  ;  

死亡隧道 — 奥地利的缆车火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