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投影教学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朱可人[1](2021)在《公共教室平面的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要有显着提高。建筑设计也应与国家发展目标相适应,将数字技术融入建筑设计中,提高设计过程的智能化。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快速发展,将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通过程序设置目标与规则、定义函数、运行计算机实现自动甚至自主创作设计。该方法近年来已成为建筑设计领域重要的探索方向。本论文聚焦于高校公共教室平面设计,尝试找到一种计算机自动生成的应用策略,公共教室平面设计当中有较多重复性元素,可用可视化编程的方式提高设计效率,减少人为误差。但是,当前在这方面还缺少较为理想研究成果。本文对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方法进行了梳理,对高校公共教室空间进行了归类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用可视化编程途径实现高校公共教室平面布局生成方法,并形成公共教室平面自动生成设计模块。为建筑数字化、智慧化领域发展提供借鉴。第一章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进行阐释,对论文中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论文框架进行梳理。第二章对参数化设计、可视化编程、代码编程和复杂算法进行分析和梳理,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对基于可视化编程与代码编程的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方法进行比较,确定运用可视化编程软件、参数化技术的方法进行计算机自动生成研究。第三章对高校公共教室进行实地调研,对不同类型公共教室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相关设计规范、人因工程学尺寸,得出适合于高校公共教室的模数尺寸,为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提供数据支持。第四章到第六章是用可视化编程软件、参数化技术对公共教室平面布局自动生成进行了重点探讨,通过可视化编程软件Grasshopper对三种平面布局设计逻辑、设计规则进行转译,搭建参数化模型,分别开发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及公共教室组合平面自动生成的三个模块。其中第四章以标准化公共教室平面为研究对象,即教室平面形状、尺寸不受约束,根据其生成逻辑建立参数化模型,开发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自动生成模块,实现通过调动参数自动生成相应平面布局。第五章在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自动生成模块的基础上,加入教室平面形状、尺寸的约束,对矩形与非矩形教室平面布局方式进行了研究,建立参数化模型,开发具有约束边界的公共教室平面自动生成模块。第六章以公共教室组合平面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规模教室的组合方式,加入教辅空间生成平面,建立参数化模型,开发公共教室组合平面自动生成模块。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开发公共教室平面自动生成模块,减少设计人员的重复性工作,提高设计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对于公共教室平面自动设计起到引领性作用,是数字化、智慧化建筑设计方面的有益补充,按照该思路可沿用至其他领域平面布局设计中。
宋晓璐[2](2021)在《希沃软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完成。因此在一线教学领域,交互式一体机辅助于课堂教学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具有代表性的希沃白板的应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推广,在这之中关于希沃软件与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研究得就更少了。许多一线教师难以将希沃软件与课堂实际内容结合,这种使用方式并不能体现一体机的“互动”功能,教师向学生展示、传输信息,信息的流向是单一的,不能实现真正发挥希沃白板的教学资源优势。所以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希沃软件的各项功能,探索其与高中数学课堂有效融合的方式方法。这样的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和实验研究进行。第一部分用文献研究法研究了希沃软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了解到目前希沃软件在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上的空缺。第二部分继续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学习教育学理论,找到支撑本研究的建构主义理论、双重编码理论、视听教育教学理论,之后通过希沃学院等官方平台了解学习希沃软件的各个功能并予以整理汇总。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得出希沃软件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实际应用状况,即教师普遍在情感上认同希沃软件应用于高中课堂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如何制作交互式课件,如何将希沃软件的各种功能合理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这三个方面存疑。本文的第四部分针对一线教师的困惑,利用希沃软件制作了三个交互式教学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实践参考。第五部分是将三个交互式课件用于高中数学课堂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考试的方式测试其实效性。分析比较对照班和实验班考试成绩的均值、标准差和T检验结果,得出希沃软件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确是有优势的。
李响,李思萦[3](2021)在《基于实时投影技术的手绘教学模式实践探索》文中提出教师利用实时投影技术优化手绘课堂教学模式,能够直观、动态、全面地向学生展示手绘过程,并在课堂中随时针对学生遇到的技法问题进行"镜头特写"的指导。教师还可以实时录制手绘课堂教学过程,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按照课程体系上传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在课后的自主训练中随时随地回看教师示范,回顾知识点。通过实时投影技术优化课程教材,能够创造一种学生课堂中"看得清"、课堂外"记得清",教师授课全方位、无遗漏且实时把控学生学习状况的教学模式。
邓鹏[4](2021)在《基于LCOS的室内高精度三维重建》文中研究表明面对传统建筑行业对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行业。针对目前室内抹灰机器人无法实现大面积准确识别、重建物体的问题,本论文研究了相移法技术、NCC算法立体匹配技术、三维点云重建技术等关键技术,最终采用了基于LCOS投影技术的三维重建方案,并对传统的算法进行了改进,搭建了一套基于LCOS的室内三维重建系统。本论文的大体研究方向如下:1、本文研究了室内多种三维重建技术,并对相移法相位解包裹过程中产生的尖峰尖谷误差进行了算法的优化。对室内三维重建技术中的双目三维重建、TOF三维重建、结构光三维重建的原理分别进行了探讨,并采用格雷码的方式对相移法的相位进行了展开,对相位展开后产生的尖峰尖谷误差通过移动相移相位进行了优化。2、研究了三维重建中关键的立体匹配技术,利用二分算法以及计算公式优化对NCC匹配算法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一套基于本系统方案的匹配策略。对基于灰度匹配的SAD算法、NCC算法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公开的数据集对它们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然后提出一套匹配策略,首先采用粗匹配缩小匹配范围,在粗匹配的结果上采用改进的NCC算法进行插值匹配,对计算的窗口按照二分算法进行选取,并对改进前后的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对三维点云重建算法及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着名的斯坦福数据集兔子模型对三种算法进行了实验测试分析,最终选取综合性能较好的泊松算法作为本系统三维重建模型展示关建算法。3、本文设计并采用LCOS技术搭建了一套室内三维重建系统。首先通过相机标定工具对海康相机进行了标定,得到了相机的内参外参,然后通过串口对LCOS驱动进行发送命令控制,同时设置相机的外触发模式,进而对目标进行投影捕获,利用改进后的算法对室内人脸模型进行了三维重建测试,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并对三维重建后的模型进行了误差理论分析,最后利用标准球进行了实际的精度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达到了本实验环境下的工程要求。
徐睿[5](2021)在《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整合信息网络技术、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广受关注已成趋势。综合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可以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体验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基于“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的研究在现状调查基础上,总结已有实验室建设的相关经验,针对上海市科学学习领域与技术学习领域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展开了研究。本研究目标:(1)调查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学习实验室现状;(2)开发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路径;(3)打造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4)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在D、Z小学、F初中、H高中开展配套课程的教学应用研究。在“建设-使用-反馈-调整”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将综合实验室建设、配套课程开发、综合实验室应用有机整合,以真实教学需求促进实验室建设,以实验室功能推动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形成良性循环。(5)建设成功一批综合实验室样例,开发、积累一批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且在应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本论文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并提出研究设计方案。第二章介绍调查研究开展情况,对中小学科学与技术领域实验室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四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介绍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第五章从课程要素、开发思路、课程类型、课程开设实例四个角度介绍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的研究情况。第六章从行动研究的四个阶段介绍综合实验室环境带来的教学变革。第七章简述本研究结论、创新及对未来展望。
杨丽君[6](2021)在《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众多高校开始新建、扩建、改建项目,这些高校建设工程成为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大量耗资巨大的高校建设项目,首要任务是防止投资资金的流失,防止各参建方故意增加工程造价,需要对高校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及时审查纠正违规举措,确保项目有序建设。在项目实际应用中,校方不仅要参考第三方审计机构提出的审计成果,还需要从自身角度对项目进行跟踪审查,正确评估项目审计风险,承担提高审计质量的责任。故对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进行风险评价研究成为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论文通过梳理高校工程项目分类、审计常用基本方法、审计运行模式,对全寿命周期审计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并对全寿命周期审计流程进行梳理,结合A大学基本情况以及目前现场进度情况和工期滞后的原因,从全寿命周期的立项决策阶段、设计筹划阶段、招标过程阶段、施工建设阶段、竣工结算阶段、运营维护阶段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筛选识别得到22个风险指标,从而构建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基于对比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审计特点,构建了基于ANP和投影寻踪分析的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风险评价模型,由于指标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影响关系,采用ANP构建网络层次结构,并计算指标综合权重。基于投影寻踪理论,通过投影系统的多维特征量进行系统判别,将数据归一化处理后投影得到最佳映射方向,得到投影特征值,计算求得最优解,实现对高校建设项目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价分析。最后,用A大学实训中心项目进行实例应用,用ANP和投影寻踪审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研究,得出施工建设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的风险等级是Ⅲ级,立项决策阶段、招标过程阶段、运营维护阶段的风险等级是Ⅱ级,设计筹划阶段的风险等级是Ⅰ级,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尤阳[7](2021)在《基于实时三维面部合成的虚拟教师教学系统》文中研究说明在虚拟教学中,授课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而虚拟教师授课主要通过直观的面部表情传递信息,因此面部合成的实效性至关重要。但传统的面部表情合成方法,存在因驱动复杂拓扑结构模型出现的局部失真、细微表情欠缺现象,因计算量较大带来的延迟现象等。为此本文基于面部高质量建模和面部表情实时驱动两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有效提升了合成面部的真实性和实时性。在三维面部建模方面,本文在传统纹理映射的基础上针对拼接重合点较少、侧脸效果失真、衔接处拼接效果差等不足提出了基于正面及左右侧面照片的纹理合成方法。通过设定一个标准纹理模板,基于四角网格的图像变形算法、仿射变换进行分区域映射,建立出更具真实感且与表演者高相似度的面部纹理。生成模型后,针对模型与表演者面部特征点之间的匹配度低、特定器官容易出错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模型特定器官特征点局部坐标系的方法对模型的特征点数据进行优化,实现了模型与表演者面部的精确高质量匹配。在面部实时驱动方面,本文针对传统方法生成复杂面部表情时局部失真、延迟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肌群分布的径向基函数(Radial-Basis Function,RBF)插值变形人脸表情驱动算法。将面部划分成三个区域分别进行插值,根据肌肉模型选取控制点,减少非必要的面部数据,优化了面部合成效率,从而提高了表情重构的实时性。为了实现逼真的面部表情合成,使模型的皱纹等细微面部特征更加接近真实表情,提出了一种创建皱纹表的纹理合成方法,该方法可以根据目标表情,提取并合成适当的表情性皱纹,最终得到更贴合表演者的细微表情特征。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算法的有效性,本文展示了12个较为复杂表情的合成效果,并完成了多种表情驱动算法下合成表情的精度和速度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正面及左右侧面照片的纹理合成算法、基于肌群分布的RBF面部表情驱动算法和细微表情合成算法生成的人脸不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时效上均满足虚拟教师系统需求,并已推广至大中小学教育、宣传片制作等领域。
王本寰[8](2020)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随着产业转型结构的升级,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方向快速发展。加工制造产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给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中职学校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贴近现代企业岗位能力实际需求,培养满足企业岗位用人标准的新型高技能型人才。《机械制图》作为加工制造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核心地位。《机械制图》通过图样准确表达工程零件、机械设备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是表达设计意图和制造要求以及交流经验的重要技术手段,被称为工程界的语言。但是,由于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存在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脱离企业实际需要,忽视学生心智认知与实践经验,过分强调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忽视工程实践的训练操作,教师照本宣读、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空间想象力得不到有效激发、实践能力缺乏有效训练,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满足不了新时代智能制造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满足新时代智能制造对机械设计加工类人才能力的新需求,本文提出将三维CAD技术融入机械制图课程中的新型融合式教学方法。该方法是将原有基于二维设计思想的传统《机械制图》课程与三维CAD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进行有机融合重组及优化创新,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满足新时代智能制造需求的新型高技能型人才。本论文从中职学生的心智规律和经验水平入手,改变先从画法几何到三视图,由二维图形到三维立体图的传统学科教学模式,通过引入学生经验世界的生活案例,顺应中职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心理过程,同时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研究如何有效地将三维CAD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构建工作过程,帮助学生容易实现“由物得图”、“由图想物”的思维转换,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改变学生不愿思考、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逐步成长为满足企业需求的具备读图、制图能力的新型技能人才。
王洪江,李作锟[9](2020)在《“5G+全息投影”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文中研究表明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能提供超高速、低延时的信息传递通道,而全息投影能提供以立体成像、虚实结合的创新感知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将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契机。文章基于"5G+全息投影"的技术内涵与特点,从创设新环境、构建新课程、发展新教师、提供新服务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其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影响,表明"5G+全息投影"将有助于促进中小学智慧教育建设,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沈晓婷[10](2020)在《希沃白板软件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教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学课堂开始普及。英语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英语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过去十几年里,教育教学软件如春笋般不断涌现,各学校斥巨资安装设备以及培训教师学习使用各种教育教学软件,然而对使用教育软件效果的反馈往往没有及时跟上。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却一直处于薄弱环节。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和兴趣,是对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理论的进一步延展;对高中一线教师用信息技术开展写作教学提供一个实例借鉴;同时也促进教师思考专业能力和技术素养的提升;对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方面则既是能力的促进又是兴趣的培养。本研究在学生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等环节将希沃白板软件的教学资料推送、师生端互动、思维导图、多屏投影、分层作业布置等多个功能融合进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本研究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在高中英语写作课堂中如何深度融合希沃白板软件?(2)深度融合希沃白板软件于写作教学中对高中生英语写作兴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3)深度融合希沃白板软件于写作教学中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提升是否有显着效果?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高三(9)班(10)班的90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一学期的运用希沃白板软件深度融合英语写作的教学实验,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课堂观察、调查问卷、半结构化访谈和写作测试收集数据。在教学实验前,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用写作测试题进行英语写作水平前测;在教学实验中,笔者在实验班综合运用希沃白板软件的教学资料推送、师生端互动、思维导图、多屏投影、分层作业布置等功能融合进写作教学,对照班使用普通教师常规运用希沃白板软件的功能(呈现PPT)进行写作教学;在实验后,笔者用写作测试题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英语水平后测,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实验结束后笔者使用SPSS17.0分析实验收集的数据得出结果。本文研究发现,与传统写作教学中孤立地应用教育软件的某个功能对比,综合运用希沃白板软件的多种功能(教学资料推送、师生端互动、思维导图、多屏投影、分层作业布置等),令其与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能够使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得以提高,同时写作水平有显着的提升。实验前后测数据对比表明,实验班的学生综合运用希沃白板软件学习英语写作后的成绩比对照班的成绩有了显着的提升;实验班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表明,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英语写作教学与希沃白板软件融合的教学模式持肯定的意见,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实验的结果一致。访谈结果的分析表明,学生在使用希沃白板软件的英语写作课堂的热情更高,更富有积极性,同时访谈中学生希望软件的写作评阅功能应该更加完善和智能。基于研究结果,笔者证实了希沃白板软件促进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可行的操作借鉴。
二、浅谈投影教学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投影教学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教室平面的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创新点 |
1.7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概述 |
2.1 参数化设计 |
2.1.1 参数化设计 |
2.1.2 基于参数化设计逻辑 |
2.1.3 参数化设计研究现状 |
2.1.4 参数化设计应用案例 |
2.2 可视化编程 |
2.2.1 可视化编程软件 |
2.2.2 可视化编程软件在设计中的应用 |
2.3 代码编程和复杂算法 |
2.3.1 代码编程 |
2.3.2 生成设计算法 |
2.4 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应用实例 |
2.4.1 基于Python的适老化卫生间平面计算机自动生成研究 |
2.4.2 基于Grasshopper的自动排砖方法研究 |
2.5 章节小结 |
第三章 高校公共教室平面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
3.1 公共教室平面设计 |
3.1.1 公共教室分类 |
3.1.2 公共教室平面布局基本内容 |
3.1.3 公共教室相关规范 |
3.2 普通教室设计原则 |
3.2.1 普通教室设计要求 |
3.2.2 普通教室平面形状 |
3.3 阶梯教室设计原则 |
3.3.1 阶梯教室设计要求 |
3.3.2 阶梯教室室内设计 |
3.4 公共教室案例调研及基本尺度推导 |
3.4.1 教室调研案例 |
3.4.2 公共教室基本尺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 |
4.1 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生成逻辑及规则 |
4.1.1 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生成逻辑 |
4.1.2 确定公共教室功能区域尺寸 |
4.1.3 确定公共教室平面尺寸 |
4.2 构建基于Grasshopper的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布局参数化模型 |
4.2.1 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布局参数设置 |
4.2.2 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布局参数化模型构建过程 |
4.2.3 构建理想尺寸公共教室平面布局自动生成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 |
5.1 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生成逻辑及规则 |
5.1.1 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生成逻辑 |
5.1.2 确定公共教室平面功能分区 |
5.1.3 确定座位区排布方式 |
5.1.4 确定家具位置 |
5.2 构建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布局参数化模型 |
5.2.1 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布局参数设置 |
5.2.2 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布局参数化模型程序编写 |
5.2.3 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布局参数化构建过程 |
5.2.4 具有边界约束的公共教室平面布局自动布局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教室组合平面的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 |
6.1 教学楼标准化平面设计原则及其布局 |
6.1.1 教学楼标准化平面设计原则 |
6.1.2 教学楼标准化平面柱网形式 |
6.1.3 教学楼辅助空间布局 |
6.2 教室组合平面生成模型预定义 |
6.2.1 平面模数推导 |
6.2.2 基于模数尺寸的公共教室规模 |
6.2.3 基于模数尺寸的教室平面组合 |
6.3 教室组合平面布局自动生成设计流程及规则 |
6.3.1 确定教室组合平面基础尺寸规则 |
6.3.2 教室组合平面功能分区规则 |
6.3.3 教室组合平面教室排布规则 |
6.4 基于Grasshopper的教室组合平面布局参数化模型 |
6.4.1 教室组合平面布局参数化模型程序编写 |
6.4.2 教室组合平面布局参数化模型构建过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学期间完成工程项目实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希沃软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理论基础与软件介绍 |
2.1 希沃软件 |
2.2 教育教学理论 |
2.3 高中数学 |
3.希沃软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分析 |
3.1 调查前期准备 |
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 访谈结果分析 |
3.4 调查结论 |
4.希沃软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
4.1 应用案例一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
4.2 应用案例二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
4.3 应用案例三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
5.教学案例的应用效果分析 |
5.1 教学实践分析 |
5.2 师生反馈分析 |
5.3 学生成绩分析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希沃软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2 希沃软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3 孝义市第二中学校高二数学周测二 |
附录4 成绩表 |
致谢 |
(3)基于实时投影技术的手绘教学模式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手绘技能教学现状 |
二、手绘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的目标 |
三、实践与探索的具体内容 |
1. 改革课程大纲 |
2. 搜集相关资料 |
3. 课堂中实时投影技术的整合与运用 |
4. 优化课程教材 |
5. 短视频媒体的运用 |
结语 |
(4)基于LCOS的室内高精度三维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LCOS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三维重建国内外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室内三维重建技术研究 |
2.1 相机模型原理 |
2.2 双目三维重建原理 |
2.3 TOF三维重建原理 |
2.4 结构光三维重建原理 |
2.4.1 格雷码结构光 |
2.4.2 正弦光栅结构光 |
2.5 各方案优缺点分析 |
2.6 改进的相位展开算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匹配算法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立体匹配约束准则 |
3.3 匹配代价算法 |
3.4 本系统的匹配方案 |
3.4.1 具体匹配 |
3.4.2 NCC匹配算法改进 |
3.5 点云重建算法 |
3.5.1 点云重建算法实验 |
3.5.2 点云重建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室内三维重建系统实验 |
4.1 相机及投影设备选型 |
4.1.1 投影设备选型 |
4.1.2 相机选型 |
4.2 系统硬件设计 |
4.2.1 系统软硬件组成 |
4.2.2 系统工作流程 |
4.2.3 系统模块设计与软件实现 |
4.3 系统实验与结果分析 |
4.3.1 结构光图片制作 |
4.3.2 相机的标定和图片采集 |
4.3.3 立体匹配与点云重建实验 |
4.3.4 三维重建精度理论分析与验证 |
4.3.4.1 误差理论分析 |
4.3.4.2 实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后续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二、实验室作为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
三、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三、工具设计 |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一、实验室及配套情况 |
二、实验室教学使用情况 |
第三节 调查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 |
第一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前提条件 |
一、实验安全 |
二、灵活匹配 |
三、便于学习 |
四、环境舒适 |
五、活动开放 |
第二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重点突破 |
一、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
三、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
四、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
五、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
一、实验室的基础要求分析 |
二、可移动实验室环境的打造 |
三、实验室装备的功能 |
四、实验室器材的配备 |
第二节 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
一、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确定 |
二、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建设 |
第三节 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
一、无线网络 |
二、无线投影 |
三、移动终端 |
四、视频系统 |
五、物联设备 |
第四节 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
一、根据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发展趋势进行配备 |
二、提升综合实验室数字化实验设备的配备效率 |
第五节 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
一、实验环境的整体建设 |
二、实验室配套用房的整体规划 |
三、实验员的整体配备 |
四、综合实验室管理的配套跟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 |
第一节 课程要素 |
一、课程目标 |
二、课程内容 |
三、课程实施方式 |
四、课程评价 |
第二节 课程开发思路 |
一、从内容出发建设课程 |
二、从仪器配备出发建设课程 |
三、从环境支持出发建设课程 |
第三节 课程类型 |
一、替代式课程 |
二、主题式课程 |
三、系列式课程 |
第四节 课程开设实例 |
一、D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
二、Z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
三、F初中课程开设实例 |
四、H高中课程开设实例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合实验室教学应用的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计划研究阶段 |
第二节 初步实践探索阶段 |
一、结合课内外教学实践,体现工程教育新思想 |
二、高度整合信息化环境,打开教学实践新天地 |
第三节 深入实践探索阶段 |
一、大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体现整合与学习进阶思想 |
二、功能区自由转场切换,促进教学过程适配与灵活 |
三、系列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 |
四、主题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拓展应用思维 |
第四节 实施效果评价阶段 |
一、促进教师行为变化 |
二、促进学习方式变化 |
三、促进教研活动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校实验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简历 |
二、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 |
2.1 高校建设工程审计基本理论 |
2.1.1 高校工程项目分类 |
2.1.2 审计的基本方法 |
2.1.3 审计运行模式 |
2.1.4 全寿命周期跟踪审计的特殊性分析 |
2.1.5 全寿命周期跟踪审计流程 |
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1 高校建设工程与其他工程的区别 |
2.2.2 风险管理阶段划分 |
2.2.3 风险管理主要流程 |
2.3 博弈论 |
2.4 投影寻踪法 |
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A大学实训中心基本情况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工程各参建单位 |
3.1.3 目前现场进度情况 |
3.2 工期滞后原因分析 |
3.3 A大学实训中心项目审计风险识别 |
3.3.1 项目风险分解(RBS) |
3.3.2 潜在风险初步识别与分析 |
3.3.3 风险精确识别 |
3.4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5 审计风险评价等级划分 |
4 构建审计风险评价模型 |
4.1 风险评价方法的确定 |
4.2 ANP计算指标权重 |
4.3 投影寻踪分析进行风险评价 |
4.3.1 投影寻踪基本思路 |
4.3.2 构建投影指标函数 |
4.3.3 风险等级评价 |
5 实例应用 |
5.1 项目概况 |
5.1.1 基本概述 |
5.1.2 审计模式 |
5.1.3 审计程序 |
5.1.4 总目标成本 |
5.1.5 月进度款审核情况 |
5.2 基于ANP-投影寻踪的风险评价 |
5.2.1 求解风险指标权重 |
5.2.2 A大学实训中心项目审计风险评价 |
5.3 风险控制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超矩阵和加权超矩阵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7)基于实时三维面部合成的虚拟教师教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面部建模方法 |
1.2.2 面部表情合成技术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深度彩色相机标定和面部特征点坐标提取 |
2.1 Kinect硬件平台介绍 |
2.1.1 Kinect传感器内部结构和外形介绍 |
2.1.2 Kinect工作原理 |
2.2 Kinect相机的校准 |
2.2.1 校准实验准备 |
2.2.2 内参数校准 |
2.2.3 外参数和相对位置校准 |
2.2.4 校准结果 |
2.3 面部识别和特征点坐标提取 |
2.3.1 MPEG-4 面部参数标准 |
2.3.2 CANDIDE-3 三维面部网格模型 |
2.3.3 面部特征点坐标提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特征点调整和纹理映射的三维面部建模 |
3.1 传统面部纹理合成方法 |
3.2 基于正面及左右侧面照片的纹理合成方法 |
3.2.1 纹理合成算法 |
3.2.2 基于四角网格的图像变形算法 |
3.2.3 模型重建 |
3.3 三维面部模型特征点优化 |
3.3.1 面部特征点分析 |
3.3.2 面部特征点坐标系的建立与转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真实性实时性的面部表情合成 |
4.1 基于拉普拉斯的面部表情驱动方法 |
4.1.1 面部表情捕捉 |
4.1.2 基于拉普拉斯变形的面部表情转移 |
4.1.3 表情面部模型的姿态迁移 |
4.2 基于RBF函数的面部表情驱动方法 |
4.2.1 RBF函数介绍 |
4.2.2 高斯核函数介绍 |
4.2.3 面部网格模型驱动 |
4.3 基于肌群分布的RBF面部表情驱动算法 |
4.4 细微表情特征的建立 |
4.4.1 皱纹表的建立 |
4.4.2 具有皱纹的表情合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及实验结果分析 |
5.1 系统组成 |
5.1.1 系统的软件硬件平台 |
5.1.2 系统流程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选取基本表情 |
5.2.2 面部特征点检测 |
5.2.3 面部表情模拟 |
5.3 虚拟教师教学系统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8)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机械制图 |
二、三维CAD |
三、融合式教学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4MAT教学模式 |
第三章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作用与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作用 |
一、培养机械类人才技能的支撑作用 |
二、在课程体系中发挥桥梁的作用 |
第二节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材选用缺乏针对性与适用性 |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 |
三、教学过程欠缺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 |
四、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
五、教学评价忽视学生的差异发展 |
第四章 《机械制图》融入三维CAD教学的意义与可行性 |
第一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意义 |
一、助推教学模式创新 |
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
三、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
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 |
第二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可行性 |
一、三维CAD软件简洁、高效、易学 |
二、融入三维CAD技术符合学科知识逻辑性 |
三、融入三维CAD技术可实现知识结构转换 |
第五章 《机械制图》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原则与方法 |
第一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原则 |
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
二、机械制图为主,三维CAD为辅 |
第二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方法 |
一、调整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
二、丰富教学手段——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直观演示法 |
四、转变教学思维——引入三维建模思维 |
五、创新教学评价——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
第六章 《机械制图》课程与三维 CAD 技术融合教学的实践 |
第一节 “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教学实践 |
一、教学准备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效果 |
四、教学反思 |
第二节 “球阀装配体测绘”教学实施 |
一、教学准备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效果 |
四、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问卷提纲 |
附录三 “组合体三视图画法”教学设计 |
附录四 “球阀装配体测绘”教学设计 |
附录五 “组合体三视图画法”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六 “球阀装配体测绘”教学效果访谈提纲 |
致谢 |
(9)“5G+全息投影”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5G网络概述及教育应用 |
(一)5G网络概述 |
(二)5G网络的教育应用 |
1. 理论层面 |
2. 实践层面 |
三、全息投影技术概述及教育应用 |
(一)全息投影技术概述 |
(二)全息投影技术的教育应用 |
1. 资源层面。 |
2. 环境层面。 |
3. 教学层面。 |
四、“5G+全息投影”助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新发展 |
(一)新环境 |
1. 全新的远程教学环境 |
2. 全新的线下学习环境(校园,教室,实验室) |
(二)新课程 |
1.“5G+全息投影”支撑结构优化 |
2.“5G+全息投影”支撑内容展现 |
3.“5G+全息投影”支撑内容扩充 |
(三)新教师 |
1.“5G+全息投影”对教师的新要求 |
2.“5G+全息投影”对教师培训的变革 |
(四)新服务 |
1. 新优质资源服务 |
2. 新公共服务体系 |
五、未来展望 |
(10)希沃白板软件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标的要求 |
1.1.2 希沃白板软件的应用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教育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 |
2.1.1 国内相关研究 |
2.1.2 国外相关研究 |
2.2 关于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
2.2.1 国内相关研究 |
2.2.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理论 |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3 动态系统理论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和工具 |
4.3.1 研究方法 |
4.3.2 研究工具 |
4.4 研究过程 |
4.4.1 实验前测 |
4.4.2 教学过程 |
4.4.3 实验后测 |
4.5 数据收集 |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
5.1 深度融合的措施 |
5.2 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影响 |
5.3 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发现 |
6.2 教学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学生对于英语写作与希沃白板软件深度融合的兴趣问卷调查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深度融合希沃白板软件的英语写作教学课堂观察表 |
附录5 教学案例 |
致谢 |
四、浅谈投影教学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教室平面的计算机自动生成设计研究[D]. 朱可人.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希沃软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宋晓璐. 西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实时投影技术的手绘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 李响,李思萦. 美术教育研究, 2021(09)
- [4]基于LCOS的室内高精度三维重建[D]. 邓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D]. 徐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6]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风险评价研究[D]. 杨丽君.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7]基于实时三维面部合成的虚拟教师教学系统[D]. 尤阳.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8]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研究[D]. 王本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9]“5G+全息投影”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J]. 王洪江,李作锟. 教育信息技术, 2020(10)
- [10]希沃白板软件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D]. 沈晓婷. 西南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