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2000年癌症统计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周易[1](2021)在《南京市PM2.5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PM2.5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居民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为研究对象,使用空气污染数据、健康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等,对我国和南京市的PM2.5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空气污染因子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联性,研究了PM2.5污染和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滞后关系,通过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对南京市日呼吸系统门诊量进行了模拟,并对2021-2035年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进行预估,分析了PM2.5污染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有效治理空气污染、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解析了我国、江苏省和南京市PM2.5时空变化特征。我国PM2.5污染严重区域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天山山脉、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等地区。从2000年至2018年,我国绝大部分人口稠密区经历了一次PM2.5污染加重后减轻的过程,2014年后我国PM2.5污染区域总体上呈现出范围减小、强度减弱的趋势。江苏省的PM2.5污染空间上呈现出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的分布特征,徐州市和苏南地区是2个污染中心。2014年后江苏省PM2.5污染改善明显,尤其是苏南污染中心的改善最为显着。人为活动是导致江苏PM2.5污染的主导因素,气象要素的影响非常小。在人为影响因素中,社会进步、能源利用和交通运输是三个主要影响因素。2000年至2014年,南京市PM2.5总体上呈现出南部高于北部、主城区高于郊区的分布特征,主城区和南部的高淳区是两个污染中心。2014年后南京市PM2.5改善明显,尤其是南部地区和主城区PM2.5污染状况改善最为显着。南京市PM2.5污染浓度有着显着的季节效应,冬季、春初和秋末PM2.5污染较重,夏季和秋初污染较轻;一年12个月中PM2.5污染浓度呈U形分布,1月和12月PM2.5浓度最高,8月最低;一天24小时中,PM2.5浓度峰值主要出现在上午8-9时和夜晚21-23时。(2)确定了PM2.5是引起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关联度最大的空气污染因素,PM2.5污染对于南京市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有着约2-8年的滞后期。(3)南京市日均PM2.5浓度每提高10μg/m3会使得居民患上呼吸系统疾病风险增加0.11倍,绝大多数患者会在PM2.5污染出现2至4天后因呼吸系统疾病前往医院就诊。男性因PM2.5污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风险高于女性;0-14岁儿童因PM2.5污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风险最高,较低浓度的PM2.5也会导致儿童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其次是65岁以上老人,15至64岁的人群风险最小。(4)未来PM2.5浓度降低可显着减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的预估量。构建的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于2015年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数据有着较好的模拟效果。对全部呼吸系统疾病模拟的R2为0.7319。对2021-2035年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预估结果显示,降低PM2.5浓度可以减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不同情景下在2035年全部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预估量最多的为SSP3-7.0,约为8.4万,最少的是SSP4-3.4,约为6.6万。
尤达[2](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苏闫兵[3](2021)在《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从人文学科的视角,首先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发展沿革和合作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从主题演化和引文网络两个维度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的演进趋势与发展脉络,进一步以学科交叉视角,定量揭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的结构特征,以期对研究领域的演进趋势和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为学者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为对象。数据来源国内数据: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作为国内数据来源,分别检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相关论文题录数据,经融合去重、去除无效和不相关数据后,最终获得国内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4159条,每条数据包含标题、期刊、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等信息。国际数据:选取Web of Science(Wo S)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SCIE)和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为国际数据来源,检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题录数据。每篇文献包含标题、作者、来源期刊、发表年份、摘要、关键词、作者地址信息、参考文献和被引频次等信息。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检索、调查、阅读和分析肿瘤多学科诊疗和科学计量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书籍和政策文件,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挖掘新的创新点,以求全面客观的梳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的演化规律。2.科学计量学方法科学计量学是应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等数学方法对科学活动的投入(如科研人员、研究经费)、产出(如论文数量、被引数量)和过程(如信息传播、交流网络的形成)进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科学活动规律性的一门学科,本文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国内外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3.社会网络分析使用Pajek、VOSviewer和Gephi等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实现节点中心性分析、网络聚类分析等,并绘制网络图。4.引文分析法使用Histcite软件构建引文网络,利用Cit Net Explore实现引文网络可视化和聚类分析,并利用Pajek软件提取引文网络主路径。5.专家咨询法针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向肿瘤学领域相关专家请教,对论文观点不合理之处及时改正,结合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完成论文中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聚类的凝练。研究结果1.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国际:1971年到2019年间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稳定增加,2006年以来,呈现指数式增长趋势;美国发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我国大陆国际论文2010年以后开始快速增长,但是发展速度与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梅奥诊所、麻省总医院和法国的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是影响力最高的科研机构;国际学术界关注度最高的是乳腺肿瘤、肺肿瘤、头颈部肿瘤和结直肠四种肿瘤;期刊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受到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Annals of oncology、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等高影响力期刊的广泛关注。国内:1983年到2019年,我国肿瘤多学科研究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09年到现在为快速发展期;合作网络指标和发文分析发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八个医院不但自身影响力较为突出,而且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合作中发挥着引领的作用;结直肠癌、肺癌和肝癌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注最多的癌症;精准医学、大数据、加速康复外科、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住院时间等是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近几年新增加的热点。2.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合作现状分析1971年到2019年间,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作者、机构和国家/地区三个层次合着率和合作规模均呈上升趋势;国家/地区合作论文被引频次要高于国内机构间合作论文,高于同机构作者合作论文,并且都要高于独着论文;科研合作研究的全球区域分布极不平衡,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合作最为密切,并处于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核心,而我国大陆则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而且合作伙伴比较单一,与美国合作论文占到我国跨国/地区合作论文的60%以上;机构合作网络形成8个具有地理临近特征的聚类;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都呈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特征。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脉络20篇领域内高被引论文中16篇发表在2006年及以前,并且有5篇关键论文与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没有直接关系;主路经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可以分为早期应用研究阶段,中期的学科团队结构、功能和组织实现的探讨阶段和最近的多学科团队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的探讨阶段;多学科诊疗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重点主题,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逐渐开始深入关注多学科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决策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引文网络聚类分析发现6个规模较大的类团、规模最大的聚类关注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和结直肠癌等不同肿瘤的多学科诊疗组织构架、患者管理、诊断分期、治疗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结果的评价以及多学科诊疗相关的政策方面的研究,其余5个规模相对较大的聚类中论文主题相对集中。4.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化分析1971年到2019年间,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键词不断增加、关注的主题不断扩展,继承关键词占比不断升高,领域内研究内容和研究主题不断丰富并且稳定性不断增加;主题演化分析表明,诊疗手段、姑息治疗和诊断方法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近四十年来持续关注的主题;近十年来,精准医学和肿瘤心脏病学相关的主题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主题的出现、成长、分化及转移分析发现,持续性的研究主题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如姑息治疗主题从最开始的疼痛管理在后期逐渐扩增了疲劳、抑郁、质量指标、护理质量、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5.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学科交叉研究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学科交叉网络的规模与学科交叉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均持续增长,表明该领域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各个国家/地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学科交叉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同时间段内,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跨学科程度差异并不明显;美国在不同学科方向均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我国大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要局限于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和呼吸系统几个学科;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和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等学科一直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的主流方向。研究结论1.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较快,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外数据库论文发文趋势均显示,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2009年以后均进入快速发展状态,但是从国际数据库中国家/地区论文的分布分析发现,我国肿瘤多学科研究起步较晚,并且无论是发文量还是引文影响力,都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机构发文和被引分析同样发现,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麻省理工总医院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构均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相较于上述机构,我国一些实力雄厚的三级甲等医院在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术圈的影响力仍然偏低。2.科研合作日益受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但是全球分布不均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作者、机构、国际/地区合作率和篇均作者、机构、国家/地区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机构合作增加尤为明显,逐渐成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流合作方式。国家/地区合作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合作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并且逐渐形成了以这些国家/地区为中心的合作网络,而我国大陆、土耳其和埃及等中低收入国家/地区合作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处于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边缘。3.肿瘤多学科团队的有效配置、组织和实施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从内容和时间维度上总体可以分为早期探索、肿瘤多学科团队结构、功能、组织实现的探讨和如何提高多学科团队决策质量三个阶段。多学科会议时间优先级的高低、患者的诊断和病理信息是否充分、需要讨论病例的数量、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的特征等均为多学科团队决策能否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尽管目前缺乏充分的证据证明多学科诊疗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但是多学科诊疗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重点主题,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逐渐开始深入关注多学科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决策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分析。4.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治疗手段和姑息医学是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要内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呈多样化发展,新的研究主题不断涌现,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发现,从1971-2000年期间到2016-2019年期间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数量持续上升,研究热度明显提高,主题之间演化更加复杂;主流演化方向稳定发展并持续成为研究热点,新的研究主题和稳定的专业主题不断出现。“治疗手段”、“姑息治疗”一直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主题,受到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人员的持续不断的关注,而“精准医学”、“肿瘤心脏病学”作为领域的新出现的主题,部分学者开始聚焦相关问题,但是关注度仍然有待提高。5.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各国/地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分布差异明显学科交叉网络的规模在时间序列上持续增长,代表着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涉及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学科交叉指数总体上也在持续增长,意味着该领域研究的学科交叉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总体上看,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发文量排名前20的国家/地区主要倾向于从肿瘤学和外科学这两个学科角度来研究肿瘤诊疗相关的问题。美国从不同学科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程度都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而其他国家,除了在肿瘤学和外科学的研究比较集中以外,英国在内科学、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胃肠病和肝病学领域,法国在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和泌尿科学,意大利在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和血液学等领域表现突出。我国大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涉及的学科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医学研究与实验科学和呼吸系统,而其他学科研究比较薄弱。对策建议1.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的顺利实施通过增加资金的投入来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我国肿瘤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应当制定适当的政策,推动肿瘤多学科诊疗在我国各个省区的顺利实施。2.通过加强合作,促进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区域间协调发展一方面应当鼓励我国各区域之间积极开展跨区域多中心的合作研究,尤其是东部和西部的合作,以促进各区域肿瘤多学科诊疗质量的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积极参与跨国/地区科研合作,寻求新的跨国/地区合作伙伴,加强与不同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尽可能地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多学科诊疗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水平。3.完善学科体系,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多学科诊疗学科体系,在强化固有学科方向的同时,加强对护理学、康复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医学领域学科和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材料科学、工程生物医学、数学与计算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非医学领域学科的重视,从不同学科视角对肿瘤的诊疗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我国肿瘤诊疗决策质量的提高。主要创新点肿瘤多学科诊疗受到科研人员的大量关注,但还主要集中于临床诊疗实践和评价、多学科诊疗团队的构成等方面,缺乏对领域产生、发展、演化状况的分析,本研究将科学计量学指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题战略图、引文网络主路径分析和学科交叉测度等方法有机结合,同时运用信息可视化方法更加直观、科学的展示领域合作网络、知识演化和学科交叉图谱,系统梳理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合作、演化脉络和学科交叉情况。研究不足与展望本研究以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为对象,对领域研究现状、合作、知识演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缺乏多学科团队成员学科构成和不同学科专家在团队中角色的深入探讨。下一步,我们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对国内外肿瘤领域论文中作者添加主题标签,结合领域内专家建议,对作者的学科进行识别,探索不同国家/地区同一或者不同肿瘤诊疗团队成员的学科构成是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方法确定不同学科专家在肿瘤多学科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希望通过研究揭示肿瘤多学科团队专家学科构成的一般特征,为我国肿瘤多学科专家团队的组织实现提供参考。
方柯红[4](2021)在《不同省份膳食钠摄入水平与胃癌归因风险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估算各省膳食钠摄入量的方法;估算全国省级膳食钠平均摄入量;分析不同省份成年居民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和死亡负担。方法:膳食钠摄入量数据来自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该调查在全国范围内采用了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共选择了 150个区县作为调查点,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天24小时(3d24h)膳食回顾法结合家庭调味品称重法,共48826名成年人(≥20岁)具有完整膳食记录信息。参照2004和2009版的《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膳食钠摄入量,获得150个区县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平均钠摄入量。在150个区县膳食钠摄入量基础上,分别运用回归克里金插值法(Regression Kriging,RK)、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普通克里金插值法(Ordinary Kriging,OK)和协同克里金插值法(Cokriging Method,CK)对未开展监测调查的区县膳食钠摄入量进行估算,根据均方根误差值(Root-Mean-Square Error,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值(Mean-Absolute Error,MAE)比较不同估算方法的插值精度,选用估算精度最高的方法,对未开展调查的所有区县膳食钠摄入量进行估算。最后根据各区县的膳食钠摄入量,结合人口权重计算获得各省的膳食钠摄入量估算值。胃癌的发病和死亡数据均来自《2018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根据年报统计的2015年388个监测点的发病数和死亡数以及所有监测点的各年龄组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按该发病率、死亡率和各个监测点人口构成,计算每个监测点的各年龄组各性别组的胃癌发病比和死亡比,将计算获得的胃癌发病比、死亡比以及各地区的人口权重,计算各省的胃癌发病数和死亡数,发病率和死亡率。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报道的关于胃癌与高钠饮食的相关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以及本研究估算的膳食钠暴露水平、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计算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疾病负担。运用ArcGIS 10.7软件对未开展调查地区的膳食钠摄入量进行插值估算,运用SAS 9.4软件对膳食钠的摄入量、胃癌发病和死亡数据、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归因分值进行分析计算。结果:1.不同膳食钠摄入量估算方法的精度比较:对采用IDW、OK、CK和RK空间插值方法获得的膳食钠摄入量估算值和预留的待验证调查样本均值进行比较,四种估算方法的RMSE分别是0.72、0.66、0.65 和 0.62,MAE 分别为 0.54、0.53、0.52 和 0.50,其中 RK 插值法的 RMSE和MAE值最小,RK插值法的估算值整体更接近于实际调查样本均值。2.2012年中国不同省份居民膳食钠摄入量估算值:研究结果发现,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居民膳食钠摄入量的调查样本均值为5172 mg/d,根据调查样本均值对全国各区县(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膳食钠摄入量采用RK插值法进行插值估算,全国居民膳食钠摄入量的估算值为5201 mg/d,仅比样本调查均值高29mg/d,差值率为0.55%。膳食钠摄入量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河北、天津、山东和青海等地,南部的广西、广东和贵州等地膳食钠摄入量较低,中国居民的膳食钠摄入量在整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内地31个省份中,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最低的省份是贵州省,其摄入量为3647 mg/d,而最高的省份是位于西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摄入量为6431 mg/d;全国男性摄入量的调查样本均值为5314 mg/d,女性摄入量的调查样本均值为5028mg/d,中国男性居民50-54岁年龄组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最高,女性中55-59岁组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最高,摄入量分别为5660mg/d和5353mg/d。31个省份中估算值最低的省份是贵州省,摄入量为4204mg/d,估算值最高的省份是西藏自治区,其摄入量为6453mg/d,全国男性和女性居民估算值分别为5307 mg/d和5011 mg/d,男性和女性居民估算值最高的年龄组都是50-54岁年龄组,其摄入量的估算值为5689mg/d和5289mg/d。3.各省胃癌发病死亡情况:2015年胃癌发病人数为26.96万人,男性和女性的胃癌人数分别是18.73万人和8.23万人,发病人数最多的年龄组是65-69岁组,31个省份中胃癌患者病例数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省。全人群的胃癌患者的发病率为26.87/10万,其中男性胃癌的发病率为37.02/10万,女性胃癌的发病率为16.54/10万;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是≥80岁年龄组,发病率为167.60/10万;发病率最高的省份是甘肃省,胃癌发病率高达159.22/10万。31省胃癌的死亡人数为19.55万人,其中男性胃癌患者死亡人数是13.48万人,女性为6.07万人。胃癌的死亡人数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全人群从20-24岁组的0.03万人增加至≥80岁组的3.70万人。全人群的胃癌患者死亡率为19.48/10万,其中男性胃癌患者的死亡率为26.64/10万,女性胃癌患者的死亡率为12.19/10万。胃癌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呈增长趋势,从20-24岁组0.20/10万增加至≥80岁组的176.80/10万。31省中甘肃省的胃癌死亡率最高(51.26/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高达75.85/10万,女性为26.23/10万。4.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高钠饮食对中国居民胃癌发病的人口归因比例为29.94%,男性为30.81%,女性为27.95%;对胃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为28.95%,男性为29.72%,女性为27.23%。所有省份中,贵州省居民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的人口归因比例最低,归因分值比例为22.21%,其中男性为22.96%,女性为21.17%。其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23.74%),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男性为24.13%,女性为22.96%。西藏自治区在31省中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的归因分值比例最高,人口归因比例为36.54%,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8.38%和33.92%。在胃癌死亡病例中,高钠饮食对胃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最低的也是贵州省,其归因分值比例为21.71%,西藏自治区的居民高钠饮食对胃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最高为34.80%。5.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国居民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为8.04/10万,其中男性居民为11.41/10万,女性居民为4.62/10万;中国居民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死亡率为5.64/10万,其中男性居民为7.92/10万,女性居民为3.32/10万。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广东省居民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最低(2.51%),最高的是甘肃省,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率为24.85%;归因于高钠饮食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其值为0.29%,最高的是甘肃省(14.51%)。结论:回归克里金插值法适用于对未开展膳食调查地区的膳食钠摄入量的估算,中国居民膳食钠摄入量较高,北方高于南方,西藏自治区膳食钠摄入量最高(6453mg/d),贵州省膳食钠摄入量最低(3627mg/d)。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长趋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在甘肃、河南和四川省等地。我国居民胃癌发病和死亡归因于高钠饮食的风险性较高,各省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存在差异性,西藏自治区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最高,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随着膳食钠摄入量增加而增加。各省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和死亡也存在差异性,甘肃省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和死亡率比例最高。
刘文会[5](2021)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死亡原因的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随着癌症存活病人的不断增多,非原发性癌症死亡人数也在增加。了解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将有助于为医生、患者和医疗保健提供者制定合理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以及为头颈部肿瘤病人的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但是,目前缺乏对这些癌症存活病人主要死亡原因的综合研究。因此我们调查了HNSCC患者死亡原因的趋势和危险因素。研究方法:HNSCC患者的死亡原因可以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获得。我们使用Fine和Gray竞争风险回归模型来估计特定原因死亡率的5年累积发生率,在随访结束时对观察结果进行检查,并将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视为竞争事件。竞争风险回归模型用于评估特定原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以上统计由Stata 14.0和R 3.5.2版本软件实现。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并进行死亡率的趋势分析,结果用年度百分比变化(Annual Percent Change,APC)来衡量。分析由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m4.7.0软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分析2000年至2016年之间在SEER 18数据库中收集的164009例头颈部肿瘤病人,期间有48297例死亡患者,结果显示HNSCC患病率的快速积累。十大主要死亡原因按死亡率排序分别是:HNSCC、心脏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脑血管疾病,肺炎和流感、意外与不良反应、食道癌以及慢性肝病和败血病。癌症诊断后4年,非HNSCC死亡人数超过HNSCC死亡人数。趋势分析显示HNSCC、心脏病、肺癌、COPD、脑血管疾病和食道癌的5年累积死亡率显着下降。十个主要死亡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因患者特征而异。结论:1.按原发癌、心脏病、肺癌、COPD、脑血管疾病、肺炎和流感、意外与不良反应、食道癌、败血病和慢性肝病排名,十大主要死因患者总数占HNSCC患者死亡人数的83.9%。2.在研究期间,原发性癌症、心脏病、肺癌、COPD、脑血管疾病和食道癌的5年累计死亡率发生了显着下降,而由于其他4种原因导致的死亡率没有显着变化。3.由十大主要原因引起的死亡风险随诊断年龄、性别、种族、原发癌部位、肿瘤分期和手术而异。4.我们的发现有助于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助于改善HNSCC幸存者的生活质量。
刘蕴宇[6](2021)在《重庆市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文中提出目的:乳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我国女性健康,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本研究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数据研究院大数据平台,对2010年至2019年重庆市6家医院收治乳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子分型和手术方式等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并分析影响乳腺癌分期的危险因素以及随年代的变化趋势,为重庆市乳腺癌的防治提供准确的循证医学依据。同时,本研究从全社会角度出发,建立乳腺癌筛查方案的Markov模型,对临床乳腺检查(Clinical breast examination,CBE)筛查方案、乳腺钼靶(Mammography,MAM)筛查方案、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US)筛查方案、CBE联合MAM、CBE联合US、MAM联合US、CBE联合MAM联合US和不筛查八种乳腺癌筛查方案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优化和卫生部门制定乳腺癌筛查政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市6家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次确诊并住院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女性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建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数据库,将2010年-2019年分为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五个时间段,回顾性分析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布情况以及随年代的变化趋势。应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根据乳腺癌自然病史,建立循环周期为1年的Markov模型,采用队列分析法,模拟10万名女性人群中八种筛查方案下的成本效用,设定起始年龄为35岁,终止年龄为85岁,以3%贴现率进行贴现。以不筛查方案的成本和效用作为基线得到增量成本效用比(Incremental cost-utilities ratio,ICUR),并利用单因素敏感度分析、多因素敏感度分析和Monte Carlo分析探讨模型参数波动是否影响模型模拟结果,以验证模型的稳健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21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初治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近10年来重庆市6家医疗机构收治的乳腺癌住院患者呈整体递增趋势。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范围是25至95岁,中位年龄为54岁,平均年龄为(55.24±10.38)岁。高发年龄段为45~49岁,有393例(占20.46%)。五个时间段中位年龄分别为55、57、55、53、5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段(<45、45-49、50-54、55-59、60-64、≥65)在五个时间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9,P<0.01),随着年代变化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病理组织学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有1378例(占72.2%),其次为混合型235例(12.2%),原位癌104例占(5.4%),浸润性小叶癌71例(占3.7%),其他少见类型占比不足10%。临床分期以Ⅱ期患者为主(占52.05%),0期患者占5.41%,Ⅰ期患者占17.91%,Ⅲ期患者占21.66%,Ⅳ期患者占2.97%,五个时间段临床分期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63)。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占49.40%),Luminal A型占17.39%,三阴性亚型占16.40%,HER-2过表达型,占15.20%,五个时间段分子分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8,P<0.01),HER-2型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三阴性患者比例呈下降趋势。手术方式以改良根治术为主(占72.25%),五个时间段手术方式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06,P<0.01),传统大范围的乳腺癌根治术呈下降趋势,保乳手术率呈递增趋势,近5年保乳手术率约12.9%。前哨淋巴结活检率近5年来有下降的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ER-2阳性、三阴性乳腺癌和Ki-67指数与患者确诊时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值均<0.05)。同时,本研究对不筛查和7种乳腺癌筛查方案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显示,与不筛查方案相比,CBE、US和CBE-US筛查方案的ICUR分别为21725.08元/QALYs、115715.67元/QALYs和215201.97元/QALYs,低于本研究设置WTP阈值标准,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用价值。单因素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CBE和US筛查方案具有成本效用价值的结论对模型参数波动不敏感,CBE-US筛查方案则反之。多因素敏感度分析和结果显示,CBE筛查方案、US筛查方案和CBE-US筛查方案具有成本效用价值的概率会随着WTP阈值的提高而增加,当WTP阈值高于30000元时,US筛查方案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用价值。Monte Carlo分析结果显示,三种筛查方案的成本概率、效用概率分布趋向正态分布,说明模型模拟结果是稳定的。结论:近10年来重庆市6家医院收治的乳腺癌女性患者例数呈递增趋势,高发年龄段为45~54岁,确诊年龄有下降趋势;病理组织学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临床分期以Ⅱ期患者为主且比例无明显变化;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HER-2型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三阴性患者比例呈下降趋势;手术方式以改良根治术为主,保乳手术率呈递增趋势;HER-2阳性、三阴性乳腺癌和Ki-67>14%是影响乳腺癌分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基本反映了重庆市女性乳腺癌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注意这些特点。同时,与不筛查方案相比,CBE、US和CBE-US这三种筛查方案更具有成本效用,值得推广。因此,重庆市政府应加强CBE和US筛查的宣传力度,提高妇女筛查参与率。此外,应将乳腺癌筛查全面纳入医保名录,降低患者的自费金额。
曾庆鹏[7](2021)在《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模型构建,动态复发模式以及免疫表型、RNA修饰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小细胞肺癌是所有肺癌中,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的肺癌类型。本次研究构建并验证了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手术切除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方法:本研究回顾并分析了2000年至2014年间美国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研究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并整合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形成列线图模型。然后,通过Bootstrap法重采样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并使用2000年至2015年间在我院诊断的独立的小细胞肺癌队列对该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正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SEER数据库中共有1006例手术切除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被纳入训练队列,本院的444例患者则构成验证队列。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共计有七个预后因素被确定并纳入列线图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队列中预测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的C指数分别为0.723、0.722、0.746,在验证队列中分别为0.816、0.710、0.693。校正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生存率和实际观察生存率之间具备较佳的一致性。此外,根据预后评分分层的不同风险组患者之间的生存率也存在显着差异。为方便用户使用,该列线图模型被部署到一个网站服务器中。结论:我们开发并验证了新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手术切除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这个模型比以往广泛使用的分期系统效果更好,可以为临床医生在临床试验策略制定和设计中提供指导。背景: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进展较快,复发率高,对传统化疗易发生耐药。对于接受手术切除作为首程治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患者的复发模式尚不清楚。本次研究基于手术切除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系统分析了患者的术后复发模式及其动态变化。方法:本研究回顾并分析了2000年至2018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研究分析了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的时间及空间分布,利用核平滑法(Kernel-smoothingmethod)估计并绘制了患者的年度复发风险动态曲线,通过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了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并基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模型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方法(Restricted cubic splines)来对相关变量的生存风险进行模型化展示。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分析了576例于我院经手术治疗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截止至随访终点,共265例(46.0%)的患者发生术后复发,3年累积复发率为44.0%(95%CI,40.0.1-48.1),其中 48例(18.1%)为局部复发,172例(64.9%)为远处转移,45例患者(17.0%)合并有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多因素Fine-Gray竞争风险分析显示年龄(HR,1.35;P=0.018)、吸烟指数(HR,1.36;P=0.015)、淋巴结阳性率(HR,2.96;P<0.0001)及脉管瘤栓(HR,1.32;P=0.038)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风险动态曲线显示,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呈单峰分布,并于术后第12月达到峰值,且该分布模式在不同复发危险因素的亚组中表现一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4.30,P=0.014)、病理类型(HR,1.98,P=0.004)是小细胞肺癌患者复发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基于目前最大的手术切除的小细胞肺癌患者队列,本研究详细分析并展示了患者术后复发的模式及时间依赖的动态变化。此外,研究发现了年龄、吸烟指数、淋巴结阳性率及脉管瘤栓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对部分具有高危因素的小细胞肺癌患者,有必要制定更为严格的术后随访策略。背景: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进展较快的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目前为止,仍缺乏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给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在小细胞肺癌中仍缺乏相关的研究报道。本次研究主要探索了小细胞肺癌中PD-L1与CD8+T细胞的表达模式与临床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基于来自中国医学科院肿瘤医院共计301例手术切除的小细胞肺癌组织切片,通过免疫组化分析,系统地评价了患者的PD-L1表达情况及CD8+T细胞浸润状态,并分析了两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在301例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L1阳性表达者(以5%为截断值)有169例,CD8+T细胞密度平均值为34.03细胞/mm2,PD-L1的阳性表达与CD8+T细胞浸润密度呈显着的正相关(P<0.001)。患者的PD-L1表达与TNM分期(P=0.015),T分期(P=0.006),N分期(P=0.006)与胸膜侵犯(P=0.001)显着相关;CD8+T细胞浸润则与T分期(P=0.042)显着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D-L1表达和CD8+T细胞浸润是患者总生存率(PD-L1,HR,0.50,P<0.001;CD8+T细胞浸润,HR,0.52,P=0.005)与无病生存率(PD-L1,HR,0.63,P=0.007;CD8+T 细胞浸润,HR,0.66,P=0.035)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两者联合的分型系统显示,Ⅰ型(PD-L1+CD8+),Ⅱ 型(PD-L1-CD8-),Ⅲ 型(PD-L1+CD8-)与 Ⅳ 型(PD-L1-CD8+)患者间,预后存在差异显着(P<0.001)。结论:本次研究揭示了,PD-L1表达和CD8+T细胞浸润可以成为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可为风险相关治疗策略的实施提供指导,研究也提示了有必要在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进一步探索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效果。背景: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肺癌亚型,目前为止,仍缺乏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案。尽管免疫治疗的出现给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只有少数的小细胞肺癌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反应。N6-甲基腺苷(m6A)是肿瘤生物学和肿瘤免.疫治疗中一种新的表观遗传决定因子,但小细胞肺癌中的m6A基因修饰目前尚不清楚。方法:本次研究基于来自国际队列和国内队列共计125例小细胞肺癌组织样本的表达谱数据,系统地分析了30个广泛报道的m6A调控因子在小细胞肺癌与正常组织间的表达差异。通过生存分析筛选小细胞肺癌预后相关的m6A调控因子,并基于此构建小细胞肺癌患者m6A风险评分系统及验证。结果:研究发现,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普遍存在有异常的m6A调节因子体细胞突变,且m6A调节因子的表达谱在小细胞肺癌与正常肺组织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通过生存分析,发现了21个与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相关的m6A调节因子。通过LASSO回归模型,最终纳入了11个m6A调节因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小细胞肺癌患者m6A风险评分系统。m6A风险评分=(PRRC2A×-0.1627)+(IGF2BP1×-0.0702)+(METTL5×0.4571)+(METTL14×0.151)+(G3BP1×0.1318)+(ZCCHC4×0.1609)+(IGF2BP3×-0.1672)+(RBM15B ×-0.2846)+(ALKBH5×-0.2664)+(YTHDC2×0.0212)+(IGF2BP2×0.0184)。根据m6A风险评分的中位值,将国际队列和国内队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Kaplan-Meie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无论在国际队列或国内队列中,高低风险组患者的预后存在显着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无论在国际队列或国内队列中,m6A风险评分是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次研究初步揭示了m6A遗传修饰在小细胞肺癌中的重要意义,并有望成为新型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分子预后标志物。
夏昌发[8](2021)在《中国消除宫颈癌的最优策略和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全球消除宫颈癌的行动号召,并着手研究制定《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消除宫颈癌是否具有可行性,怎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沿着最优的路径实现消除目标是WHO和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议题。本论文将以中国为例,研究预算优化策略和消除宫颈癌的可能性,建立消除宫颈癌的最优路径并分析其公共卫生效果和卫生经济学成本效益。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流行病学模型模拟的研究设计,建立适宜我国人群宫颈癌防治效果评估的杂交模型,该模型由HPV动态传播模型和宫颈癌自然史模型组成。模型经过校准后用于模拟2015~2100年生活在我国的全部人群,并考虑我国城市化、老龄化和性行为模式的变化趋势。在当前预算和两倍于当前预算的限制下进行预算优化,分析无任何防控、维持现状不变、预算优化策略和不限制预算等情景下我国宫颈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对HPV疫苗常规接种和补接种策略、不同免疫接种史女性(未接种疫苗、接种过二价疫苗和接种过九价疫苗)的宫颈癌筛查策略进行全面评估,从中遴选出了一条消除宫颈癌的最优路径,并从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分别评价其卫生效果和成本效益。研究结果如果维持宫颈癌防治现状不变,预计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将继续上升,至2100年时可能上升至2015年的3倍。但如果我国从2020年开始采用预算优化策略,在不增加宫颈癌防控预算的情况下,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预计能在2072年和2074年消除宫颈癌。如果防控预算增加至当前预算的两倍,预计城市和农村分别在2063和2069年消除宫颈癌。如果防控预算不受限制,预计城市和农村分别在2057和2060年消除宫颈癌。在不增加预算并采用预算优化策略的情景下,与无任何防控相比,城市和农村地区预计将在2020~2100年间累计避免1102.0万和314.9万宫颈癌新发病例。我国实现消除宫颈癌目标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案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面综合不同年代出生人群各自的最佳策略而形成的一条分时期、分阶段的最优路径,包括HPV疫苗常规接种、HPV疫苗补接种、不同免疫接种史女性(未接种疫苗、接种过二价疫苗和接种过九价疫苗)的宫颈癌筛查、宫颈上皮内病变的管理和治疗等6个方面。全面采纳消除宫颈癌的最优路径后,预计我国将在2047(95%CI,2043~2050)年实现消除宫颈癌的目标。与防治现状相比,最优路径需要我国在2021~2035年间扩大宫颈癌的防控投入,但最终将使我国(于生活在或出生在2021~2100年间的女性中)节省997.11(794.41~1293.13)亿美元的经济支出,同时多挽救1.16(0.98~1.38)亿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s),贴现后的增量成本效益比(ICER)为-339(-687~-79)美元/QALY,并可在 2021~2100 年间进一步预防 7,509,192(6,922,744~8359,074)例宫颈癌新发病例和2,529,873(2,366,826~2,802,604)例宫颈癌死亡病例。研究结论维持当前宫颈癌防控策略不变,我国将难以在宫颈癌发病率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实现消除目标;但如果我国进行防控预算优化,在不增加预算的情况下可能在21世纪70年代实现消除目标。量身定制的最优路径是我国通向消除宫颈癌目标的最佳选择。如果我国从2021年(即第1个“100年目标”时)开始采纳该最优路径,我国将于2047年(即第2个“100年目标”之前)实现消除目标。最优路径需要我国在2021~2035年间增加宫颈癌防控投入,因为不论是从公共卫生、还是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投入都是值得的。
王鹏举[9](2021)在《199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及预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与死亡趋势,探究肝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因素,预测2020-2022年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及标化死亡率,评价30年间我国肝癌防治效果,为我国肝癌防治策略的制订和卫生资源的分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与死亡数据来自全球健康数据交换数据库(GHDx)。通过Joinpoint回归计算年均变化百分比(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别描述全人群、男性和女性肝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变化。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PC模型),分析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出生队列效应对肝癌发病及死亡变化的影响。通过建立ARIMA时间序列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比两模型预测精度和建模效果,对2020-2022年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进行预测。数据分析统计软件:SPSS 26.0软件、Matlab 2019软件、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8.0.1软件、Excel 2013软件,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0.05。结果:(1)1990-2019年我国肝癌粗发病(死亡)率、标化发病(死亡)率、35~64岁截缩发病(死亡)率和0~74岁累计发病(死亡)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缓慢升高的趋势,且男性均明显高于女性。其中女性的标化发病(死亡)率、35~64岁截缩发病率(死亡)和0~74岁累计发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并于2006年起趋于平稳。我国肝癌男女发病性别比和死亡性别比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发病性别比位于2.55~3.15之间,死亡性别比位于2.44~2.87之间;死亡发病比(MIR)为0.95;我国肝癌的年龄别发病(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上升,其中男性于80岁之后年龄别发病(死亡)率骤增,而女性80岁之后年龄别发病率呈缓慢下降趋势。(2)1990-2019年我国全人群和男、女标化发病率分别以年均3.13%(AAPC=-3.1347,P<0.001)、2.84%(AAPC=-2.8390,P<0.001)和3.88%(AAPC=-3.8836,P<0.001)的速度下降。我国全人群和男、女标化死亡率分别以年均3.52%(AAPC=-3.5154,P<0.001)、3.27%(AAPC=-3.2669,P<0.001)和4.10%(AAPC=-4.1022,P<0.001)的速度下降,不同时期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不同。(3)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表明,我国全人群、男性和女性的乙肝发病率、死亡率变化均受到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的影响(均有P值<0.001),且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高度重合。乙肝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全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在55-59岁达到峰值(38.93/10万和34.64/10万),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分别在55-59岁和50-54岁达到峰值(59.19/10万和52.37/10万),女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在70~74岁达到最高(19.39/10万和19.21/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期相对风险在女性中呈现单调递减趋势,在全人群和男性呈现自1990年开始下降,到2014年小幅回升的趋势。队列效应在全人群、男性和女性的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中均呈现随着出生年代的后移不断降低的趋势,即出生年代越晚的人群,乙肝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队列效应越低。(4)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0-2022年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预测的精度和效果优于ARIMA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0-2022年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将呈波动下降趋势,其预测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9.6328/10万、9.4401/10万、9.2268/10万)和(8.2277/10万、8.1624/10万、7.9894/10万)。结论:(1)1990-2019年间,我国肝癌防控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期间我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但男女性别差异依旧显着,老年人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高居不下。(2)近5年来,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和肝癌危险因素的变迁是其产生的重要因素。(3)相对于ARIMA时间序列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0-2022年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预测的精度和效果更佳,预测结果显示,2020-2022年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将呈波动下降趋势。
卫斐然[10](2020)在《EDNRB基因在肺腺癌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2018年全球肺癌的新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占恶性肿瘤的百分比分别为13%及18%,居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男性癌症中居首位,在女性癌症中居第二位。由于肺癌的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由肺癌导致人群的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等疾病负担指标呈上升趋势,直接影响了人群的期望寿命。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占肺癌40%以上,患者预后不佳。因此,研究肺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作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选择性内皮素受体B(Endothelin Receptor type B,EDNRB)基因长度约24kb,位于13q22,包含了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其编码的蛋白,即非选择性EDNRB,属于G蛋白偶联的跨膜受体蛋白。在机体中,如心血管系统、胃肠道、肺、肾、肾上腺、子宫、前列腺、脑等血管内皮细胞之中广泛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EDNR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位点是一个经常出现基因缺失的区域。有研究推测某些肿瘤抑制基因存在于此区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迄今为止,EDNRB在肺腺癌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报道鲜见。开展“EDNRB基因在肺腺癌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的主要目的:分析2013—2017年南京市居民肺癌死亡流行趋势及其疾病负担,同时利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对南京市肺癌死亡进行预测分析;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分析,建立EDNRB基因在肺腺癌中的分子作用机制,及其影响肺腺癌患者生存的假设;通过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EDNRB在肺腺癌组织表达,探讨EDNRB对肺腺癌患者生存的影响。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EDNRB对肺癌细胞生长、迁移的影响,初步探讨EDNRB对肺腺癌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可能作为分子标志的诊疗价值,为探究肺腺癌新的靶向治疗药物,改善肺腺癌患者结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从“中国疾病检测系统死亡监测网络报告数据库”中,获取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南京市肺癌死亡人群基本信息;按总人群、性别、年龄分别计算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CDR);采用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性别、年龄的人口数据进行标化;采用Joinpoint软件估算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分析肺癌死亡趋势;采用疾病分类模型GBD的简略估算方法计算YLL及YLL率;ARIMA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南京市肺癌死亡进行预测。(2)在UCSC(http://xena.ucsc.edu/)网站上搜索TCGA数据,根据癌症分类,下载31种癌症的RNA-Seq数据,同时结合Genotype Tissue Expression(GTEx)数据库(https://gtexportal.org/home)中正常组织表达数据,对EDNRB在31种常见癌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肺腺癌病人的相关临床信息数据,包括生存时间、生存状态、年龄、性别、肿瘤分期等。对于缺少预后信息、相关临床信息不全,或者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进行了筛选和删除,最终获取了996样本进行后续分析。(3)EDNRB基因表达及分组:使用ggpubr R包对31种癌症组织和正常组织中EDNRB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排序前的498例样本为EDNRB基因低表达组,排序后的498例样本EDNRB基因为高表达组。(4)生存分析:通过SPSS 20.0统计软件对获取的差异表达m RNA进行生存分析,使用Kaplan-Meier统计模型估计生存函数。将EDNRB的表达数据结合相关临床资料构建COX风险比例模型,研究EDNRB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影响。(5)富集分析:以EDNRB在肺腺癌中表达的中位值为标准,将患者划分为EDNRB高表达组和EDNRB低表达组,利用cluster Profiler R包进行EDNRB单基因的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6)通路分析:利用MSig DB数据库对筛选出的EDNRB的靶基因进行Gene ontology(GO)分析及KEGG数据库的信号通路分析,用Cytoscape_v.3.0插件Enrichment Map进行GO注释的显着性分析,获得基因集合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高频率注释、信号转导及疾病通路。(7)肺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临床资料为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手术切除收集的168例肺腺癌患者标本及临床信息。标本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专职人员处理。术后经两名病理学专家进行病理诊断。通过查阅病人的住院病案资料,汇总基本临床数据:如性别、年龄、分化程度、临床分型分期等。排除数据不完整的病例,最终纳入72例。在本次研究中,肺腺癌的分期是基于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第八版。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检测肺腺癌患者癌组织EDNRB蛋白表达。以IHC阳性染色细胞占比高低将患者分为EDNRB细胞表达高表达(阳性染色细胞占比>50%)和EDNRB细胞表达低表达(阳性染色细胞占比≤50%),进行定量数据的比较,选择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阳性率)、与患者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及临床特征(肿瘤大小,分化和分期),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运用Kaplan-Meier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生存曲线分析。以P值<0.05为统计学差异。(8)选择肺癌细胞系H1299、A549、H1650、H23、H460、H520和H466和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进行EDNRB的蛋白表达水平上的检测;建立EDNRB过表达细胞模型,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1299和H1299/EDNRB克隆、BEAS-2B细胞的EDNRB蛋白表达;采用CCK-8检测EDNRB过表达对肺癌H1299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EDNRB过表达对肺癌H1299细胞迁移的影响;检测H1299/EDNRB和H1299/Vector蛋白的表达的差异,探究EDNRB是否抑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和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影响肺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9)小鼠成瘤实验:H1299/Vector、H1299/EDNRB两种细胞株皮下接种Nude小鼠,构建荷瘤模型,评估成瘤情况。研究结果(1)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南京市因肺癌死亡的人数为14693,平均每日因肺癌死亡8.05人,其中男性10608人(72.20%),高于女性(4085,27.80%);以60岁以上为主(85.12%),肺癌死亡人群教育程度偏低,其职业大多为农民。肺癌CDR从43.17/10万升高至47.21/10万,APC为2.2%(P<0.001),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不同年龄段肺癌标化死亡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男性在70~74岁标化死亡率最高,女性在75~79岁人群标化死亡率最高。(2)5年间南京市居民肺癌YLL为302,078.27人年,YLL率为9.26‰;男性肺癌YLL为218,309.05人年,男性YLL率13.36‰,女性为83769.21人年,女性YLL率为5.14‰;男性YLL率由12.89‰上升至13.80‰(APC%=1.9,P<0.001),女性YLL率年度变化APC%无统计学差异(APC%=0.4,P=0.7)。(3)通过专家建模及人工调试,最终确定的模型参数为ARIMA(3,1,3),对模型进行白噪声检验,残差序列ACF和PACF均落在95%CI内;且残差序列Ljung-Box Q检验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统计量11.54,P=0.644);综合以上两点认为该模型的残差为白噪声序列,该模型正态化的最小BIC指标值为5.37,平稳R2为0.79,对模型的各个参数进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TCGA数据库共筛选996份肺腺癌标本信息。EDNRB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为5.09±0.06,低于正常组织(7.74±0.13)(P<0.001);Kaplan-Meier结果显示,EDNRB表达水平与肺腺癌患者生存曲线呈显着正相关(P=0.034),即EDNRB高表达的肺腺癌患者可能生存时间相对比较长;对EDNRB基因数据集中所纳入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等因素与EDNRB表达的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临床分期与患者的EDNRB表达有关;GSEA分析显示,Erk和PI3K-Akt通路的调节在TCGA数据中位于前两位,提示EDNRB的表达可能与Erk通路的调控密切相关。(5)在收集的72例临床肺腺癌组织标本中,有15例EDNRB高表达(20.8%)。EDNRB基因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相关(P<0.001),与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因素没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分析显示肺腺癌患者EDNRB表达与生存时间呈显着正相关(P<0.001)。(6)本研究检测7个肺癌细胞系H1299、A549、H1650、H23、H460、H520和H466的EDNRB的蛋白表达。EDNRB的表达量在H1299、H460细胞系中相对最低,在H1650、H520细胞中的表达最高。采用CCK-8检测结果显示,EDNRB过表达组H1299细胞增殖较对照组较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EDNRB过表达组H1299细胞迁移-率较对照组细胞迁移率低(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H1299细胞EDNRB过表达组穿膜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少(P<0.05)。(7)小鼠成瘤实验结果表明,接种H1299/EDNRB细胞的小鼠皮下肿瘤较H129/Vector小鼠肿瘤体积小。Western Blot实验所示,H1299/EDNRB组的组p-Erk、p-Akt、MMP-9、MMP-2、SMA-a、Slug、N-cadherin蛋白水平明显低于H1299/Vector组;而H1299/EDNRB组ZO1、E-cadherin蛋白水平明显高于H1299/Vector组。研究结论(1)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南京市肺癌以男性为主,多为老年人。南京市肺癌标化死亡率基本稳定;不同年龄段肺癌标化死亡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年龄人群肺癌死亡YLL率呈现增长趋势;ARIMA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可以用来对肺癌每月死亡人数进行预测。(2)TCGA数据挖掘显示,EDNRB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EDNRB是肺腺癌的抑癌基因,抑制Erk、Akt减弱癌细胞迁移和侵袭是EDNRB在肺腺癌中作用的分子机制。基于TCGA数据分析可为相关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新的思路。(3)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IHC实验结果显示,EDNRB在临床肺腺癌患者的癌组织表达、且与肺腺癌生存相关性,与TCGA数据挖掘的结果一致。EDNRB高表达的肺腺癌患者的预后优于低表达患者。(4)EDNRB的过表达的细胞实验,小鼠实验等结果显示,EDNRB是肺腺癌抑癌基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Erk和Akt信号通路影响肺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因此,EDNRB的表达水平作为肺腺癌预后的分子标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美国2000年癌症统计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2000年癌症统计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市PM2.5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PM_(2.5)来源与影响因素研究 |
1.2.2 PM_(2.5)时空分布研究 |
1.2.3 PM_(2.5)对人口暴露风险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二章 数据和方法 |
2.1 研究数据 |
2.1.1 空气污染数据 |
2.1.2 健康数据 |
2.1.3 气象数据 |
2.1.4 社会经济数据 |
2.1.5 人口数据 |
2.2 研究方法 |
2.2.1 基于机会约束的随机数据包络分析法 |
2.2.2 灰色关联分析 |
2.2.3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
2.2.4 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 |
第三章 PM_(2.5)污染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 |
3.1 全国2000-2018年PM_(2.5)时空分布特征 |
3.2 江苏省2000-2018年PM_(2.5)时空分布特征 |
3.3 江苏省PM_(2.5)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构建不同级别的投入与产出指标 |
3.3.2 基于不同级别指标的PM_(2.5)污染影响要素分析 |
3.3.3 二级投入指标对PM_(2.5)污染影响分析 |
3.3.4 二级投入指标对PM_(2.5)污染影响分析 |
3.4 南京市2000-2018年PM_(2.5)时空分布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京市空气污染因子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关联性分析 |
4.1 南京市居民死亡数据特征分析 |
4.2 空气污染影响因子构建 |
4.3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与六个空气污染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4.4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与更大时间尺度上PM_(2.5)年均浓度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京市PM_(2.5)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和滞后期的影响 |
5.1 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数据特征分析 |
5.2 PM_(2.5)浓度升高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和滞后期的影响 |
5.3 不同PM_(2.5)浓度对于不同人群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和滞后期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2021-2035 年南京市某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预估 |
6.1 基于LSTM模型的PM_(2.5)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模拟分析 |
6.2 未来不同情景下呼吸系统门诊量的预估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存在的不足 |
7.4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
结语 |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肿瘤多学科诊疗的发展概况 |
1.2.2 科学计量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分析工具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历史脉络分析 |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2.2 结果分析 |
2.2.1 引文网络总体分析 |
2.2.2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键知识基础 |
2.2.3 引文网络主路径分析 |
2.2.4 引文网络聚类分析 |
2.3 讨论和小结 |
3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态势分析 |
3.1 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
3.1.1 数据处理 |
3.1.2 分析方法 |
3.1.3 相关指标 |
3.2 结果分析 |
3.2.1 国际数据库论文年度分布 |
3.2.2 国际数据库论文国家/地区分布特征 |
3.2.3 国际数据库论文机构分布特征 |
3.2.4 国际数据库论文作者分布特征 |
3.2.5 国际数据库论文期刊分布特征 |
3.2.6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不同肿瘤分布特征 |
3.3 讨论和小结 |
4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合作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
4.1.2 合作类型 |
4.2 结果分析 |
4.2.1 研究论文合作率变化趋势 |
4.2.2 合作规模分析 |
4.2.3 不同合作类型引文影响分析 |
4.2.4 国家/地区合作网分析 |
4.2.5 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
4.2.6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
4.3 讨论和小结 |
5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数据预处理 |
5.1.3 研究时区划分和关键词阈值的选择 |
5.2 结果分析 |
5.2.1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进覆盖动态分析 |
5.2.2 不同时区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分析 |
5.2.3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动态演化路径分析 |
5.3 讨论和小结 |
6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趋势与热点分析 |
6.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
6.1.1 数据来源 |
6.1.2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6.2 结果分析 |
6.2.1 国内数据库发文趋势分析 |
6.2.2 国内数据库论文机构分布和合作分析 |
6.2.3 国内数据库论文作者分布和合作分析 |
6.2.4 国内数据库论文期刊分布 |
6.2.5 不同肿瘤多学科诊疗相关论文的时间趋势分析 |
6.2.6 国内数据库论文主题聚类和热点分析 |
6.3 讨论和小结 |
6.3.1 当前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
6.3.2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机构之间合作深度有待加强 |
6.3.3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但跨团队合作尚需深化 |
7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及国家/地区差异动态演化 |
7.1 研究方法 |
7.2 结果分析 |
7.2.1 学科整体状况分析 |
7.2.2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测度的数据构建及测度 |
7.2.3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国家/地区学科交叉程度差异分析 |
7.3 讨论和小结 |
8 讨论与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1.1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较快,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
8.1.2 科研合作日益受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但是全球分布不均 |
8.1.3 肿瘤多学科团队的有效配置、组织和实施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
8.1.4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治疗手段和姑息医学是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要内容 |
8.1.5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各国/地区学科分布差异明显 |
8.2 对策建议 |
8.2.1 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的顺利实施 |
8.2.2 通过加强合作,促进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区域间协调发展 |
8.2.3 完善学科体系,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不同省份膳食钠摄入水平与胃癌归因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目的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全国不同省份人均膳食钠摄入量估算 |
引言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膳食调查 |
1.3 协变量数据收集 |
1.4 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计算 |
1.5 克里金(Kriging)空间插值 |
1.6 膳食钠摄入量的空间插值方法比较 |
1.7 各省膳食钠摄入量估算 |
1.8 调查样本均值与估算值比较 |
1.9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样本点数据检验 |
2.2 样本点区县膳食钠摄入量的半变异函数图 |
2.3 各种空间插值方法的插值精度比较 |
2.4 各区县膳食钠摄入量的空间插值结果 |
2.5 全国各省膳食钠摄入量空间插值结果 |
2.6 全国各省男性膳食钠摄入量空间插值结果 |
2.7 全国各省女性膳食钠摄入量空间插值结果 |
2.8 各省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和估算值的差值率 |
2.9 各年龄组膳食钠摄入量的调查样本均值与估算值 |
2.10 全国各省各年龄组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和估算值 |
2.11 全国各省各年龄组各性别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和估算值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和死亡负担研究 |
引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各省膳食钠暴露水平估算 |
1.2 胃癌发病和死亡数据 |
1.3 计算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疾病负担 |
1.4 分析软件 |
2 结果 |
2.1 各年龄组发病数和死亡数情况 |
2.2 各年龄组发病率比较 |
2.3 各年龄组死亡率比较 |
2.4 各省发病数和死亡数比较 |
2.5 各省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 |
2.6 各省发病率和死亡率空间分布特征 |
2.7 各年龄组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 |
2.8 各省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 |
2.9 各年龄组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 |
2.10 各年龄组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
2.11 各省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数和死亡数 |
2.12 各省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
2.13 各省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空间分布 |
2.14 膳食钠暴露水平和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和死亡负担 |
3 讨论 |
3.1 中国成年居民的胃癌流行现状 |
3.2 胃癌流行的时间趋势 |
3.3 中国成年居民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疾病负担 |
结论 |
建议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膳食钠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死亡原因的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概述 |
2.2 HNSCC的流行病学特征 |
2.3 HNSCC的年龄,性别和种族偏好 |
2.4 HNSCC的相关危险因素 |
2.5 HNSCC的治疗 |
2.6 HNSCC的死因分析 |
2.7 结语 |
第3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变量 |
3.3 研究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患者的临床特征 |
4.2 患病率 |
4.3 十大死因 |
4.4 五年累计死亡率的趋势 |
4.5 与特定原因引起的死亡率相关的因素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重庆市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重庆市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乳腺癌患者基本资料 |
3.2 确诊时间 |
3.3 发病年龄 |
3.4 临床病理特征 |
3.5 手术方式 |
3.6 不同分期的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 |
3.7 影响乳腺癌临床分期的危险因素 |
3.8 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随年代变化趋势 |
4 讨论 |
4.1 发病年龄 |
4.2 组织学类型 |
4.3 临床分期 |
4.4 分子分型 |
4.5 手术方式 |
4.6 影响乳腺癌临床分期的危险因素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重庆市乳腺癌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Markov模型基本理论 |
2.2 乳腺癌筛查方案的Markov模型构建 |
2.3 乳腺癌筛查方案的Markov模型参数 |
2.4 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 |
3 结果 |
3.1 成本效用分析结果 |
3.2 敏感度分析结果 |
3.3 Monte Carlo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成本效用分析 |
4.2 敏感度分析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1 本研究主要进行的研究 |
2 本研究主要获得的结论 |
3 本研究创新性 |
4 本研究局限性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筛查经济学评价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模型构建,动态复发模式以及免疫表型、RNA修饰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经手术治疗后临床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复发模式及动态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小细胞肺癌肿瘤免疫微环境:PD-L1表达与CD8阳性肿瘤淋巴细胞浸润的分布及意义 |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小细胞肺癌中m6A调控因子家族的分子特征和临床相关性 |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与相关标志物研究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发表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国消除宫颈癌的最优策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全球消除宫颈癌战略 |
2 我国宫颈癌流行现状 |
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4 本研究的意义 |
5 研究目标 |
6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数据来源 |
2.1 模型参数 |
2.2 人口社会学数据 |
3 模型构建与校准 |
3.1 模型构建 |
3.2 模型校准 |
4 统计分析方法 |
4.1 研究一: 预算优化与消除宫颈癌可能性分析 |
4.1.1 预算优化方法 |
4.1.2 消除宫颈癌的可能性及其公共卫生效果分析 |
4.2 研究二: 消除宫颈癌的最优路径及其效果与成本效益分析 |
4.2.1 最优路径遴选方法 |
4.2.2 公共卫生效果及卫生经济学评价 |
4.2.3 敏感性分析 |
结果 |
1 研究一: 预算优化与消除宫颈癌的可能性 |
1.1.预算优化策略 |
1.2 消除宫颈癌的可能性 |
1.3 预算优化策略的卫生效果 |
2 研究二: 消除宫颈癌的最优路径及其效果与成本效益 |
2.1 消除宫颈癌的最优路径 |
2.2 采用最优路径消除宫颈癌的时间线 |
2.3 最优路径的公共卫生效果 |
2.4 最优路径的成本效益 |
2.5 敏感性分析 |
2.6 假设使用人均GDP作为ICER阈值 |
讨论 |
1 主要发现 |
2 与其他研究的比较 |
3 证据的政策参考价值 |
3.1 我国宫颈癌防治的成就及不足 |
3.2 建立消除宫颈癌的战略规划 |
4 本论文的优势和局限性 |
4.1 优势与创新性 |
4.1.1 研究优势 |
4.1.2 技术方法创新 |
4.1.3 研究思路创新 |
4.2 研究局限性 |
5 对未来研究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 |
文献综述 流行病学模型在宫颈癌防治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199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肝癌的发病及死亡情况 |
1.1.2 我国肝癌的发病及死亡情况 |
1.1.3 肝癌的疾病负担 |
1.1.4 肝癌的致病因素 |
1.1.5 肝癌的诊断和治疗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描述性分析 |
2.2.2 Joinpoint趋势回归分析 |
2.2.3 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 |
2.2.4 趋势预测模型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1990-2019 年我国肝癌发病情况 |
3.1.1 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变化 |
3.1.2 35~64 岁截缩发病率和 0~74 岁累计发病率变化 |
3.1.3 发病性别比变化 |
3.1.4 年龄别发病率变化 |
3.2 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Joinpoint回归结果 |
3.2.1 全人群标化发病率Joinpoint回归结果 |
3.2.2 男性肝癌标化发病率Joinpoint回归结果 |
3.2.3 女性标化发病率Joinpoint回归结果 |
3.3 1990-2019 年我国肝癌发病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 |
3.3.1 年龄效应 |
3.3.2 时期效应 |
3.3.3 队列效应 |
3.4 2020-2022 年我国肝癌发病率的预测 |
3.4.1 ARIMA模型分析及预测结果 |
3.4.2 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及预测结果 |
3.4.3 ARIMA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比较 |
3.5 1990-2019 年我国肝癌死亡情况 |
3.5.1 肝癌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变化 |
3.5.2 35~64 岁截缩死亡率和0~74 岁累计死亡率变化 |
3.5.3 死亡性别比变化 |
3.5.4 年龄别死亡率变化 |
3.6 我国肝癌标化死亡率Joinpoint回归结果 |
3.6.1 全人群标化死亡率Joinpoint回归结果 |
3.6.2 男性标化死亡率Joinpoint回归结果 |
3.6.3 女性标化死亡率Joinpoint回归结果 |
3.7 1990-2019 年我国肝癌死亡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 |
3.7.1 年龄效应 |
3.7.2 时期效应 |
3.7.3 队列效应 |
3.8 2020-2022 年我国肝癌标化死亡率的预测 |
3.8.1 ARIMA模型分析及预测结果 |
3.8.2 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及预测结果 |
3.8.3 ARIMA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1990-2019 年间我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现状 |
4.2 1990-2019 年间我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APC和 AAPC |
4.3 1990-2019 年间我国肝癌发病和死亡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
4.4 2020-2022 年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及标化死亡率预测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EDNRB基因在肺腺癌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章 2013~2017 年南京市肺癌死亡疾病负担及预测模型 |
1.1 资料来源和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TCGA数据库对EDNRB基因与LUAD关系研究 |
2.1 材料及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EDNRB基因在LUAD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
3.1 材料及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Review the role of LCSCs and EDNRB gene in mechanism of lung cancer and the potential therapeutic strategy |
Reference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美国2000年癌症统计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PM2.5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效应分析[D]. 周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D]. 苏闫兵.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不同省份膳食钠摄入水平与胃癌归因风险研究[D]. 方柯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5]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死亡原因的趋势分析[D]. 刘文会. 吉林大学, 2021(01)
- [6]重庆市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D]. 刘蕴宇.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模型构建,动态复发模式以及免疫表型、RNA修饰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D]. 曾庆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8]中国消除宫颈癌的最优策略和路径研究[D]. 夏昌发.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9]199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及预测研究[D]. 王鹏举. 兰州大学, 2021(02)
- [10]EDNRB基因在肺腺癌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卫斐然. 东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