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2003年净化视听典型案例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2003年净化视听典型案例

一、省工商局公布2003年查广告净化视听典型案件(论文文献综述)

李磊[1](2014)在《黑龙江省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型媒介和通信工具的出现,人类步入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自媒体时代,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推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其管理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弊端。互联网信息内容的匿名性使得网络活动更加隐蔽,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导致网上大量充斥虚假和违法的信息内容,淫秽色情信息、谣言、虚假广告等滋生,甚至发生违法犯罪。互联网信息内容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互联网信息内容必须加以严格管理。在认清网络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对政府信息内容管理的深远影响,以及传统管理方式已不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形势下,应如何发挥互联网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制度,研发更有效更科学的管理方式,己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基于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的视角,在调查黑龙江省互联网信息内容建设及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深入分析问题成因,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了更加贴近黑龙江省省情民意的具体建议,可以考虑以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视角,以强化法律和技术管制为主,以行业自律和道德宣扬为辅,探索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新型模式。对地方政府零散的研究成果加以整合,运用多学科、多视角进行系统化研究,极大地丰富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理论,将对我国省级地方政府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的实践探索有所助益。

李必鹏[2](2014)在《失范与规范:教育留学中介机构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留学中介机构是指经批准的教育服务性机构通过与国外高等院校、教育部门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与我国公民自费出国留学有关的留学中介活动的机构。教育留学中介机构从其产生发展到现在已有20余年,在推动我国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由于国家机构监管不力、法律制度不完善、教育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等因素的影响,教育留学中介机构行为失范的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有关监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规范教育留学中介机构的行为,使之健康发展,成为教育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对教育留学中介机构的研究侧重于从运营管理、品牌管理、政府监管等某一方面进行局部研究,只是简单的进行外部的描述和评价,而没有在把握整体的提前下进行深入其内部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失范与规范两个维度来研究教育留学中介机构的行为,系统而深刻的阐释行为失范背后的原因,提出标本兼治的有力措施。首先,论文回顾了我国教育留学中介机构其发展经历的四个时期:机构萌芽诞生期、发展与混乱共存期、监管与自律期、竞争加剧品牌期。其次,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来归纳出教育留学中介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失范行为类型:失真行为、失实行为、替换行为、失信行为。再次,对教育留学中介机构行为失范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找出了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最后,结合教育留学中介机构失范行为的原因,提出了搭建一个政府管理部门、留学中介机构、社会大众、教育留学行业协会各司其职、协同管理的平台,从而形成外部监管和内部自律的管理体系,进而有效规避教育留学中介机构失范行为,最终实现留学行业的繁荣发展。

左云峰[3](2012)在《某报纸药品广告违法状况及政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报纸是目前国内四大主要媒体种类之一,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党和人民政府的喉舌”,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一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高。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驱使、监管工作乏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报纸广告中也出现了许多虚假和违法广告,这其中以药品广告为甚。这些违法的药品广告因为刊登在可信度较高的媒体——报纸之上,其真实性得到了报纸公信力的背书,因而容易对人民群众产生较大的误导作用。许多人民群众因信赖这些广告而产生购买行为,从而导致经济利益和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同时报纸的公信力也遭到质疑。而一些正规经营的药品企业所投放的合法的药品广告,因为与这些违法药品广告并存,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可信度也受到了影响,影响了药品广告应有的效果。该如何对药品广告进行管理和规制,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广泛关注、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目的本文选取了某省的一种主要的本地生活类报纸媒体——《XX报》为研究对象,对其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出版的报纸上的药品广告发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创新性地引入了“广告影响值”的概念,结合发布次数和违法情形,以更有效地分析报纸药品广告的违法影响状况和影响规律,为相关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本文还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情况的研究,以更好地分析报纸药品违法广告泛滥的原因,进而提出政策规制方面的建议。研究方法本文选取了某省的一种主要的本地生活类报纸媒体——《XX报》为对象,对其在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出版的报纸上的药品广告发布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和数据分析。以《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作为报纸药品广告违法的判断标准。判断是否具有违法情形,则由两名具有国家认证资格的“广告审查员”先分别独立评判,再讨论评判结果,并以达到共同认可的结果为判断结果。以版面、广告面积、发布次数作为因子,设定报纸药品广告的广告影响力的系数,并确定“广告影响值”的计算公式。从全年、分月、按周逐日、分产品等角度,统计违法和合法药品广告的发布次数及广告影响值。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对上述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找出报纸违法药品广告和合法药品广告各自的投放状况和规律。本文对违法药品广告以分产品方式统计各种违法情形并加以分析,并对合法及违法药品广告的产品性质和生产厂家进行了总结。本文还进行了文献研究调查,并结合上述报纸药品广告的分析结果,讨论报纸药品违法广告泛滥的原因。最后,基于上述调查分析结果,结合中美两国相关领域内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情况的研究,提出政策规制方面的建议。研究结果1、报纸药品广告发布情况(1)全年总体发布规律全年报纸药品广告共发布2523条,其中违法药品广告1299条,占全部药品广告数量的51%;合法药品广告1224条,占全部药品广告数量的49%。全年药品广告的广告影响值总计:1880.43;违法药品广告总广告影响值:1635.63,占总数的87%;合法药品广告总广告影响值:244.8,占总数的13%。违法药品广告的广告影响值是合法药品广告的广告影响值的6.68倍。(2)分月发布规律违法药品广告分月的投放规律是: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前是高峰期,而春节期间是最低点。合法药品广告除一、二月未投放外,在其他十个投放月中,投放次数和广告影响值均无明显变化。(3)按周逐日发布规律违法药品广告的投放在周五、周六、周日是高峰,而周一至周四较低。合法药品广告的投放周一至周日无明显差异。(4)分产品的发布规律全年共有17个药品发布了违法药品广告,一个产品选择了全年投播,四个产品投播了五个月,两个产品投播了四个月,六个产品投播了两个月,四个产品只投播了一个月。从发布次数来看,三个产品发布超过150次,两个产品发布介于120-130次之间,发布次数在80-90次的有一个产品,五个产品的发布次数在60-70次,有六个产品的发布次数为30-40次。从广告影响值来看,一个产品的广告影响值达395,五个产品的广告影响值介于100-200之间,两个产品的广告影响值位于50-99的区间,有九个产品的广告影响值小于49。全年共有4个药品发布了合法药品广告,发布月数均为10个月,发布次数均为306次,广告影响值均为61.2。(5)各投放广告产品的类别和生产厂家所有投放药品广告的产品均为中药,生产厂家均为外省厂家。(6)各违法药品广告的具体违法情形五种违法情形的发生率达到了100%;三种违法情形未出现;其他的情形各有不同的发生率。所有违法广告都同时具有多种违规情况。2、文献研究结果(1)当前报纸违法药品广告的主要表现夸大宣传、虚假承诺;使用医生、患者形象做证明;处方药在大众媒体上发布广告;使用未经注册的商标代替药品名进行宣传;短线操作,监管难度大。(2)造成当前报纸违法药品广告乱象的原因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立法结构的缺陷;药品广告审查环节欠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对违法药品广告规定的处罚力度不够;经济利益的驱使,市场竞争激烈;诚信守法意识缺失,媒体与广告主勾结。(3)建议的解决办法修订现行法律法规,理顺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执行药品广告审查制度,实行药品广告审批公示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建设诚信制度、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4)国外文献研究结果目前美国和新西兰允许处方药直接向消费者发布广告(DTC广告)。欧盟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考虑放开对DTC广告的禁令。文献研究显示:DTC广告能够提高消费者对疾病和药物的了解,促进医患对话,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形式上需要做出一些改善。未引进DTC广告的国家如韩国认为DTC广告有一定价值,但在引进之前应持谨慎态度并做好充分准备。3、中美两国与药品广告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情况的研究结果在行业自律体系方面,我国的广告行业自律体系和自律组织的功能方面不如美国完善。在法律法规方面,美国对违法药品广告的规定更为细致,处罚更为严格。在监管体系方面,美国对违法药品广告的监测权和监管权是统一的,而在我国两者是分离的。4、对策及建议(1)改善立法状况,加强工作衔接,消除法律缝隙;(2)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执法,震慑违法行为;(3)积极引导,建立行业健康的道德和自律体系。结论经济利益驱使、立法结构缺陷以及监管措施乏力等因素,是导致报纸违法药品广告屡禁不止、日益泛滥的三大主要原因。仅从广告发布条数来讨论违法药品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可能有失偏颇,而结合广告影响值和具体违法情形,可更好地对报纸违法药品广告的违法影响进行评价。通过总结违法药品广告的投放规律,可为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工作带来便利。今后如果能从改善立法结构、增强行业自律、加大惩处力度等三个方面进行工作改进,可望减少报纸违法药品广告的出现,从而使违法药品广告对消费者的不利影响尽量减少,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刘莫鲜[4](2012)在《在虚假招聘的背后 ——对大学生求职受骗现象的质性探究》文中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就业的市场化与普通劳动者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虚不没招聘随之出现且愈演愈烈,时至今日早已泛滥成灾。由于虚假招聘不仅侵害了众多求职者的合法权益,甚至还戕害了整个社会与心理生态,故其自90年代后期以来便逐渐受到政界和新闻界的较多关注。遗憾的是,对这样一类极具现实性的社会问题,主流学界至今给予了不应有的忽视。为此,我希望能为改变这一状况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虚假招聘并非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植根于更为宽广的社会文化背景,不能脱离后者来加以简单的“就事论事”般的理解。鉴于大学生是虚假招聘的主要受害群体之一,本文以大学生求职受骗为主线,通过刻画与分析骗子受骗大学生、媒体及政府这四大利益主体在大学生求职受骗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各自所处的独特位置以及所展现的独特经验,揭示出潜藏在虑假招聘背后的社会文化危机。简而言之,本文主要讲述的是虚假招聘是如何反映并反作用于当前危机四伏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本身的。弄清一类社会现象的基本状况,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研究发现,虚假招聘极其复杂,结合行骗动机与具体行骗手法,可把其划分为四大类型:钱财陷阱、色相陷阱和特殊陷阱。其中,钱财陷阱最为普遍,它包括传销、“公关”、“星梦”、校园代理、手工制作、“任务”、“出事”、网络兼职、常规及另类陷阱等。劳力陷阱则位居其次,包括招聘考试、试用、欠薪及粉饰岗位等对上述四大利益主体在虚假招聘中所扮演角色的研究是本文的重点所在。首先来看骗子,其看似是虚假招聘的始作俑者,但研究表明,在其施骗行为背后潜藏着结构、制度与文化之多重诱因。也就是说,对于这些多来自社会底层的个体为何会走上虚假招聘之路,我们绝不能从其本身的道德水平出发来寻求答案,而必须基于现今中国社会在结构、制度与文化层面之痼疾来探寻问题的根源。结合默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与萨瑟兰的差异接触理论,我们认为,因合法机会受阻导致的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紧张与虚假招聘角色的传递和“习染”,合力促成了虚假招聘的盛行。当然,从理性选择视角出发,从事虚假招聘还必定是“合算”的,这种“违法合算”体现在:一方面,从事虚假招聘的预期或实际效用超过将时间等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另一方面,从事虚假招聘所得到的利益远大于为此所支付的成本,后者包括直接成本、道德成本和法律风险成本。为“最大化收益”,骗子会设法降低上述成本。再来看受骗大学生,他们是虚假招聘的直接受害者,也是道义上的被同情者。不过研究发现,在其受骗现象背后潜藏着社会与心理的双重危机。这些主要来自中下阶层家庭的大学生在受骗后多选择了沉默,而即便是那些采取了维权行动的受骗大学生,其维权成效也不尽如人意。在大学生令人堪忧的维权现状背后,凸显出工具理性的色彩。亦即,受骗大学生在进行维权选择时尽管无法完全藉由工具理性之计算原则去做严谨分析,但他们放弃维权的行为也是通过对维权成本与收益的大致盘算后所做出的较为“明智”的选择。至于为何受骗,虽然大学生的自我归因是“求职心切”且“欠缺社会经验”,但实际上有着更为深层的社会与心理因素。当然,更为重要的还应是前者。譬如,崇拜“潜规则”的不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招聘骗局提供了生存土壤,诱使部分大学生上当受骗。再如,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同样因受到社会结构性紧张的驱使,企图通过应聘某种越轨角色来改变自身经济境遇,结果成为骗子之越轨行为的受害者。从这一角度来看,虚假招聘中的行骗与受骗似皆源于社会的结构性失衡。最后来看媒体和政府。诸多事实无不表明,媒体在虚假招聘的泛滥中扮演着“利益同谋”的角色。这体现在,一方面,诸多传媒为追逐自身经济利益,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骗子传播虚假招聘广告的“帮凶”;另一方面,面对业内公然发布虚假招聘广告的可耻行径,众多媒体却拒绝曝光或提供曝光平台,即使是那些“乐于”揭露相关骗局的媒体在揭同行之短时往往也缺乏指名道姓的勇气和决心。换而言之,对媒体而言,经济利益和行业利益高于一切,它们为此不惜“媒”“媒”相护。而本该在虚假招聘治理中大有作为的政府,却扮演了“不够作为者”的角色:一方面,在日常监管实践中,相关职能部门面对求职者的投诉或举报,常常表现出冷漠、相互推诿、形式主义和政绩“理性”等官僚制作风;另一方面,在此类行政不作为或不够作为的背后潜藏着诸多制度缺陷,即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监管层面相关制度的漏洞。事实上,媒体和行政机关的上述行为也是在失范情境下产生的越轨反应,且同样突现出某种“理性算计概而观之,在上述四大主体留给我们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莫过于理性行动者之形象。不论是为牟取非法利益而大肆施展招聘欺诈之各色骗子,还是为了商业利益、行业利益而放纵自身或他者广告违法行为之媒体;也不论是因维权成本高于收益而放弃维权甚或沦为骗子帮凶之受骗大学生,还是沉溺于形式合理性与政绩理性的行政机关,都集中展现出一种“自利性”。也就是说,这些行为主体多在为自我的特殊利益而奋斗,唯独没有谋求公共利益。也正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所“秉持”的这种工具理性从根本上推动了虚假招聘的滋生、繁衍与“兴盛”而这恰恰突现了现今广为学者所诟病之“集体行动的困境”,也加剧着公共性原本就光天不足的中国之公共性危机。故为从根本上扭转虑假招聘泛滥的局面,我们就需从更为宽广的社会文化层面入手。应通过革新现行制度安排,重建合理的社会结构与道德文化,提升求职者自身索养等,以将虚假招聘所涉各方主体的“理性”行为从机会主义歧途重新引入有益于公众利益和社会福祉的正途。在本文中,一方面,我尽力试图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描述和呈现现今有关中国社会结构、制度与文化之痼疾。对于这类痼疾,我们的视野里已经有太多宏大叙事与情绪感慨,欠缺的反而是“事实木身”。正如孙立平所言,“事件性过程’可以动态地展示出社会生活运作的复杂逻辑,而这正是“静态的”结构或制度分析所欠缺的。为此,我先将虚假招聘视为一类事件,在众多大学生身上恰好发生了数件因虚假招聘所致之“求职受骗”的事件性过程,这类过程由许多更小的过程所构成。然后,通过对这类事件性过程之不同侧面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出事件中那些更为微妙的逻辑和机制。诚如刘瑜所言,一个个具体的个案有助于我们从意识形态的“高地”回到事实和细节的“平原”,本文目的之一正是试图通过呈现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性的相关故事,以更多地保留实践的面貌和分析的潜力。另一方面,我也力图结合“结构-制度”的分析视野,以结构、制度和文化之相关变量,来凸显或整合特定虚假招聘故事中的意义及更广的重要性,并藉此探讨解决虚假招聘的系统性措施。

吴志明[5](2012)在《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研究》文中提出药品广告在推动健康信息传播、普及公众健康知识、促进我国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药品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手段。凭借广告,一些药品企业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的市场业绩。由于受药品广告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我国药品广告违法现象十分严重,违法药品广告数量长期居高不下,给消费者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如何有效治理违法药品广告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务院2012年发布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也专门提到要严厉打击发布违法药品广告行为。要有效治理违法药品广告,就必须加强监管制度的创新建设,因此,本文尝试对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的创新进行探索性研究。首先,本文在介绍药品和药品广告基本概念及其特性的基础上,按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的药品广告发展概况及其作用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推测了我国药品广告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药品广告的意义和作用,即药品广告推动了医药行业发展并有利于推动健康信息的传播。研究指出,药品广告市场将越来越大,竞争也日趋激烈,未来药品广告的形式和内容将更加隐蔽,因此加强对药品广告的监管十分重要。其次,本文对我国药品广告存在的问题与危害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我国药品广告违法现象日趋严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资格违法;对禁止发布广告的药品做广告;对药品功能疗效做不恰当宣传;利用公众人物、患者和专业机构的名义进行宣传;使用软文的形式进行宣传等。研究指出,违法药品广告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影响人类健康;加重消费者负担;影响行业公平竞争;影响药品企业创新力;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影响政府公信力;引发道德风险。第三,本文利用利益政策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分析了我国药品广告相关主体即政府监管者、消费者、药品企业、广告经营者和媒体的利益,指出药品广告作为一类特殊的广告,不仅攸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与政府部门、消费者、药品企业、媒体及广告经营者的利益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违法药品广告各相关主体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正是这种利益关系才导致违法药品广告的屡禁不止。因此,如何通过制约和平衡各方利益,设计合理的药品广告监管制度显得尤为重要。第四,本文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药监局的门户网站作为研究样本,从药品广告信息查阅途径、公告更新周期、公告内容详尽度、监管栏目所含信息量、公众举报投诉平台建设情况5个方面,对这些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药监局的药品广告政府监管行为及监管工具应用情况做了深入的调查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我国药监部门在药品广告监管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对违法药品广告监管的重视程度不一;二是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查阅违法药品广告信息的复杂程度普遍较高;三是各省违法药品广告公告信息多数更新不及时;四是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内容详尽程度不一;五是设有违法药品广告监管专栏的省份少,有设专栏的,其所含的信息量也不够丰富;六是违法药品广告公众举报投诉平台建立不完善、不科学。第五,笔者先后走访了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工商局、福建省药监局、海峡都市报、宁德电视台和合众广告有限公司等单位和部门,与药品广告的相关的市场监管者、药品生产者、媒体发布者、广告经营者进行深度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目前药品广告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制度问题,而制度背后隐藏更深的是各种利益问题;他们一致认为只有从制度层面进行创新,才有可能从根源上解决我国违法药品广告数量长期居高不下的现状。访谈为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的创新设计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素材。第六,通过向福州市五区八县(市)的回春、惠好、康利达、融佳等13家药店,以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等7家医院的消费者发放2200份调查问卷,从定量分析角度了解消费者对药品广告的认知度情况,进一步佐证了访谈结论。研究表明,当前普遍存在违法药品广告泛滥、消费者受骗程度严重、维权意识薄弱、社会监督不力等严峻问题。第七,本文总结了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5个阶段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我国药品广告的监管体制和法律体系,归纳了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的特点;同时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的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的基本情况。研究认为,鉴往知来,洋为中用,吸收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以往成功经验以及借鉴国外药品广告监管制度之精华,对创新设计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本文以制约和平衡药品广告各方利益、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的实际,从制定一部专门的《药品广告法》、归口一个部门监管、合并成一个“药品广告监测中心”、搭建一个全国统一的“药品广告信息发布平台”、设立一部全国统一的“违法药品广告举报电话”、创办一档全国性《用药健康》栏目、修订完善药品广告相关法律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等8个方面,对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进行了创新设计,提出了我国政府对药品广告监管在体制机制改革、法律法规建设、政府职能再造、监管工具创新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凸显了研究这一课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江玲[6](2010)在《我国电视购物营销模式与信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电视购物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它利用电视传媒的特点,通过视频直观的视觉效果及音频强烈的听觉冲击力,可以把产品的外形、功效等很直观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产生了感召力从而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一步实施消费行为。因此,迅速成为频道广告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直复营销模式,电视购物迎合了现代人的消费方式,在国外已经成为一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商品营销手段。然而,电视购物引入我国后,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并成为当前媒体热门的讨论焦点。针对当下电视购物所面临的机遇及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这一营销模式及其信用机制进行了剖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薛颖洁[7](2010)在《政策设置视角下的我国网络监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在我国迅猛的发展,网络问题层出不穷,各个群体对网络监管的呼声不断。本文将从最初政策议程开始分析,分析政府为什么要监管网络、什么力量影响了它的决策,在各方面的压力影响下政府对网络做出了什么样的监管措施,继而分析这些措施不足之处的原由,来论述政府在整个网络监管政策过程中的进步与尚缺之处。通过对作者所收集材料的分析以及政府网络监管措施各方的评价考察,本文认为中国政府在网络监管的决策上公众的参与相对得到加强,围绕网络分化而成的例如网络运营商、网站公司、网络广告商、网络用户等一系列群体,积极的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并在其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迫使政府正视网络问题这一全新的监管课题。但是,在这一政府监管政策设置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导致了最后监管的失效。本文将以网络监管政策设置的过程为视角,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继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认为,通过完善网络监管政策设置过程将有助于推动政府对整个网络监管的完善,使监管取得实效,维持网络社会的秩序,推进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陈辉兴[8](2010)在《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动因及其运行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两年,公益广告研究开始成为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其中,电视公益广告因其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而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相对较多的关注,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的发展问题。但是,总体而言,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研究者大多只是对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做简单的回顾和描述或者是提出一些简单的对策,研究视角比较单一,而且系统性和理论性有所欠缺。基于此,本论文围绕中国电视公益广告为什么发展和如何发展这两大核心问题,借鉴运用社会转型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等基础理论,从发展动因和运行模式这两个层面对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进行了系统深入地探讨。首先,对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的历程做了详实地回顾和梳理,将其划分为孕育期、发轫期、成长期和探索期四个发展阶段,揭示了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本论文认为,纵观中国电视公益广告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由政府参与到政府主导、由区域性到全国性、由公益性宣传到观念传播、由企业缺位到企业参与并初步形成“媒体搭台,企业唱戏”局面的变迁过程,并且呈现出了参与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组织活动规模化、广告主题系列化和媒介发布标准化等特点。其次,对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动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揭示了中国电视公益广告产生和发展背后的深层社会动因以及来自政府、企业、媒体和第三部门的推动作用,从而回应了中国电视公益广告“为什么发展”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电视公益广告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呼唤的必然产物,是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作出回应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源自以下三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一是推进社会文明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净化广告环境的需要;三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成为了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的政策动因。而一些媒体和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积极参与也是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第三部门也成为推动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系统分析了中国电视公益广告运行模式的形成和特点,并就中国电视公益广告运行的困境及成因进行了探讨。本论文认为,自1986年以来,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先后形成了四种基本的运行模式,并且经历了由单一的电视媒体主导模式到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的多元模式并存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政府主导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由政府部门选择和确定电视公益广告活动的主题;二是带有浓厚的自上而下的政府行政指令色彩;三是电视媒体同时承担活动执行者和广告发布者的双重角色;四是共享电视公益广告作品资源。同时,政府主导模式存在多头管理、选择主题的受众导向意识不强、各实施主体被动参与、缺乏长远规划和连续性以及不重视评估效果环节等弊端。另外,中国电视公益广告运行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运行机制的缺失,政府角色的错位和广告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也是导致出现这些困境的重要原因。第四,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对中国、美国、法国、日本和韩国这五个国家的电视公益广告运行模式进行了全面地比较分析,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到了以下几个有益的启示:一是成立专门的公益广告运作机构;二是运用调查手段征集电视公益广告主题;三是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和赞助;四是重视对电视公益广告的效果进行评估。最后,针对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如何发展”的问题,本论文在立足中国国情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社会主导、政府监管”为特点的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社会化运行模式的新构想。本论文认为,总体而言,电视公益广告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物品,在政府和市场提供电视公益广告这一准公共物品都存在“失灵”的情况下,为了实现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的有效供给,宜选择通过第三部门来提供电视公益广告。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以“社会主导、政府监管”为特点的电视公益广告社会化运行模式是未来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比较合适的一个选择,而“小政府、大社会”的政策导向和广告行业协会的民间化改制则为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社会化运行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针对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社会化运行模式的构建,本论文具体地提出了以下几个合理建议:一是建立专业化的民间公益广告运作机构;二是设计科学合理的电视公益广告运作流程;三是建立稳定有效的电视公益广告筹资机制;四是建立完善的电视公益广告监管机制。

纪红[9](2009)在《互联网舆情的形成发展与引导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所具备的即时、互动、大信息量等特点为人们表达舆情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快捷的平台。近几年来,已经有许多网络舆论事件在互联网上发生、发展,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百万级点击率”的网络舆论事件屡见不鲜。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互联网舆情便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力图研究互联网舆情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引导管理的对策。在开篇部分,本文厘清了和互联网舆情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信息、舆情、公共舆论、互联网舆情等,并且借助“公共领域”的相关理论,为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奠定了基础。紧接着,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归纳了互联网舆情在我国发展的四个阶段,回顾了舆情发展和政府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的历程。进一步,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研究了互联网舆情的特点:主体、形成过程和功能。在互联网舆情主体方面,本文通过大量调查与整理多方面的资料发现:中国网民群体完全具有年纪轻、学历高、较富裕、并把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渠道和娱乐工具等突出特点。同时,年轻人、高学历者、富裕群体在政治倾向上有着鲜明的特点。在互联网舆情的形成过程方面,本文重点研究了信息升华为舆论的三大要素、网上传播的三个阶段以及网络舆情形成的四大步骤。通过近期若干网络热点案例,本文对舆情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功能方面,本文发现:民意表达、监督权力、推进改革和疏导情绪是现阶段互联网舆情的主要功能。最后,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和管理互联网舆情:指出了互联网舆情管理的三方面基本要求,几种主要管理手段,以及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同时,本文总结了当前互联网舆情引导方面的一些新思维、新探索,指出:需要寻找更符合舆论传播规律和网络传播特点的手段和技巧,来进一步促进官民网络沟通,提升沟通效果。

王寒[10](2008)在《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理标志作为保护和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重要手段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采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由于地理标志相关概念和理论在我国出现较晚,目前的研究一般局限在法理学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等层面。本文基于管理学视角系统研究了地理标志在我国初级农产品生产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设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战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方法。本文对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的注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选择了其中17个省市自治区的38种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对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350份,收回有效问卷1653份。分别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对地理标志的认知状况、对地理标志的体制评价、地理标志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初级农产品作为农业产业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益相关涉及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很多群体。本文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的利益相关者界定为农户、行业中介机构、政府、相关企业等利益主体。并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利益诉求分析和行为模式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的政府主导、行业中介主导和公司企业主导等三种主导模式。通过分析起主导作用的组成部分,阐析了各个发展模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得出不同发展模式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再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不同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的模式。在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和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系统分析了中介组织在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中的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作用,提出了以中介主导作为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主流发展模式的观点,并进一步研讨了目前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公司主导模式向中介主导模式过渡的相关问题和对策。

二、省工商局公布2003年查广告净化视听典型案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工商局公布2003年查广告净化视听典型案件(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研究特色
第2章 黑龙江省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概述
    2.1 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内涵、特征与必要性
        2.1.1 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的内涵
        2.1.2 我国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的特征
        2.1.3 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的必要性
    2.2 黑龙江省互联网建设现状
        2.2.1 互联网基础资源
        2.2.2 互联网网站
        2.2.3 网络文化产业
        2.2.4 信息内容受众
        2.2.5 新闻及媒体网站
    2.3 黑龙江省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现状
        2.3.1 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
        2.3.2 管理手段
        2.3.3 行业管理与协调指挥
        2.3.4 间接手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3.1.1 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机构建制不合理、人员编制不足
        3.1.2 涉互联网法律约束力不强,缺乏可操作性
        3.1.3 互联网行业缺乏自律基础,自律意识不强
        3.1.4 互联网信息内容产业滞后,严重制约管理工作发展
    3.2 黑龙江省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3.2.1 信息内容管理部门职能定位模糊,执法意识能力薄弱
        3.2.2 立法滞后于互联网发展,法律应用缺乏技术准备
        3.2.3 自律宣誓性强,缺乏行为规范、内部监控和执行机制
        3.2.4 扶持经费少专业人员短缺,导致产业发展和行业管理滞后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互联网信息内容“监管之道”
        4.1.1 欧美地区国家
        4.1.2 亚太地区国家
    4.2 国内先进省市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优势借鉴
        4.2.1 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
        4.2.2 互联网的“山东现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善黑龙江省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的对策
    5.1 健全监管组织结构
        5.1.1 进一步理顺互联网管理体制
        5.1.2 完善互联网管理协调机制
        5.1.3 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5.1.4 开展网络信息内容专项整治活动
        5.1.5 沟通协调和业务培训
    5.2 完善政策法规
        5.2.1 尽快修订完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
        5.2.2 完善法律规定的互联网利益各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2.3 确立执法主体资格
        5.2.4 提高从业人员法律意识
    5.3 增强行业协会的服务意识
        5.3.1 积极服务行业会员
        5.3.2 探索行业自律机制
        5.3.3 积极开展新闻评议会
    5.4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扶持力度
        5.4.1 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5.4.2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
        5.4.3 提高认识增加投入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失范与规范:教育留学中介机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留学市场火热,催生大量教育留学中介机构
        二、教育留学中介机构行为失范事件频频发生
        三、规范教育留学中介机构的行为成为社会呼声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访谈法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失范与失范行为
        二、规范
第二章 教育留学中介机构概述
    第一节 教育留学中介机构的内涵及作用
        一、教育留学中介机构的内涵
        二、教育留学中介机构的作用
    第二节 教育留学中介机构的发展轨迹
        一、机构萌芽诞生期(1978—1993)
        二、发展与混乱共存期(1994—1998)
        三、监管与自律并行期(1999—2004)
        四、竞争与品牌塑造期(2005年至今)
第三章 教育留学中介机构失范行为表现
    第一节 教育留学中介机构的失真行为
        一、失真行为的概念
        二、失真行为的表现
    第二节 教育留学中介机构的失实行为
        一、失实行为的概念
        二、失实行为的表现
    第三节 教育留学中介机构的替换行为
    第四节 教育留学中介机构的失信行为
        一、失信行为的概念
        二、失信行为的表现
第四章 教育留学中介机构行为失范原因分析
    第一节 法律法规的滞后
        一、发达国家针对教育中介组织的相关法律
        二、我国针对教育留学中介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节 部门监管不力
        一、我国对教育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概述
        二、监管不力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信用制度的缺失
    第四节 自身定位偏差
        一、理想的定位:公益性服务组织
        二、现实的定位:营利性组织
第五章 教育留学中介机构行为的规范策略
    第一节 行政规制失范行为
        一、建立各行政管理部门联动监管机制
        二、构建教育留学中介机构的评估体系
    第二节 法律完善堵塞失范行为
    第三节 伦理引导消减失范行为
        一、强化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
        二、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第四节 经济惩处制约失范行为
        一、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二、加大经济处罚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某报纸药品广告违法状况及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1、《XX报》药品广告发布规律研究
        2、《XX报》违法药品广告违法情形研究
        3、药品广告管理文献研究
        4、改善报纸药品广告违法乱象的对策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1、报纸评阅
        2、文献查阅
        3、国内外法律法规查阅
        4、专家咨询
    二、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
        1、评阅所得数据整理与分析
        2、国内外法律法规内容整理与分析
        3、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一、报纸药品广告发布情况及规律
        1、报纸药品广告全年总体发布规律
        2、报纸药品广告分月发布规律
        3、报纸药品广告按周逐日发布规律
        4、报纸药品广告分产品发布规律
        5、报纸药品广告的产品类别及生产厂家
        6、报纸违法药品广告违法情形及规律
        7、典型案例
    二、国内文献研究结果
        1、当前报纸违法药品广告主要表现形式
        2、造成当前报纸违法药品广告乱象的主要原因
        3、建议的解决办法
    三、国外文献研究结果
    四、我国与美国在药品广告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情况比较
        1、行业自律体系方面的情况比较
        2、立法和监管体系方面的情况比较
讨论
    一、《XX报》调查研究结果讨论
        1、从发布次数和广告影响值看药品广告的发布规律
        2、从产品类型和违法类型看药品广告的发布规律
    二、违法药品广告乱象的原因讨论
        1、立法缺陷的问题
        2、惩处手段和力度不够和执法不严的问题
        3、行业道德体系和行业自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对策与建议
    一、改善立法状况,加强工作衔接,消除法律缝隙
        1、改善立法结构,统一监督权和监测权
        2、在现有的立法结构下,运用网络技术加强工作衔接
        3、设立更符合当前药品广告特点的法律法规
    二、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执法,震慑违法行为
        1、修改广告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
        2、修改药品广审及备案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
        3、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从重从严处罚
    三、积极引导,建立行业健康的道德和自律体系
        1、提前制止违法违规的广告发布行为
        2、鼓励合法合规的广告发布行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在虚假招聘的背后 ——对大学生求职受骗现象的质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与背景
    第一节 虚假招聘:亟待建构的社会问题
    第二节 遭遇虚假招聘:一次巧获的求职经历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虚假招聘研究概况
    第二节 虚假广告研究概况
    第三节 越轨研究
第三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越轨理论
    第二节 理性选择理论
第四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的演进
    第二节 质性研究方法
第五章 虚假招聘的类型及模式
    第一节 最为盛行的钱财陷阱
    第二节 位居其次的劳力陷阱
    第三节 色相及特殊陷阱
第六章 骗子:“难道只有我们才有错?”
    第一节 背景:多出自社会底层
    第二节 如何行骗:多元方式与策略
    第三节 为何行骗——基于越轨与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
第七章 受骗大学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第一节 背景与受骗“流程”
    第二节 维权现状及反思
    第三节 为何受骗——基于多重视角的分析
    第四节 复杂深远的受骗影响
第八章 媒体:“手续齐全,难辨广告真假
    第一节 周刊:虚假招聘广告的“舞台”
    第二节 频频突破道德底线的传媒
第九章 政府:“这个问题难以根治
    第一节 日常监管实践:尽显官僚制作风
    第二节 制度缺陷:行政不作为的“理由”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理论启思:理性之悖与公共性危机
    第三节 实践建议:大学生求职安全网的构建
    第四节 研究质量与伦理议题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5)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研究现状
        1.2.1 国内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研究现状
        1.2.2 国外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研究现状
    1.3 立题意义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药品广告发展概况及作用
    2.1 相关概念
        2.1.1 药品
        2.1.2 药品广告
    2.2 药品广告的特殊性
        2.2.1 药品的特殊性
        2.2.2 药品广告的特殊性
    2.3 我国药品广告发展历程
    2.4 我国药品广告发展趋势
    2.5 药品广告的作用
        2.5.1 药品广告与行业发展
        2.5.2 药品广告与人类健康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药品广告存在的问题与危害
    3.1 药品广告存在的问题
        3.1.1 药品广告违法现象日趋严重
        3.1.2 违法药品广告表现形式多样化
    3.2 违法药品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3.2.1 影响人类健康
        3.2.2 加重消费者负担
        3.2.3 影响行业公平竞争
        3.2.4 影响药品企业创新力
        3.2.5 政府公信力下降
        3.2.6 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3.2.7 引发道德风险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违法药品广告成因分析
    4.1 药品广告相关利益主体概述
    4.2 药品广告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4.2.1 政府监管者利益分析
        4.2.2 消费者利益分析
        4.2.3 药品企业(广告主)利益分析
        4.2.4 广告经营者及媒体利益分析
    4.3 利益链的共同驱动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药品广告政府监管行为调查
    5.1 省级药监部门药品广告监管工具现状
        5.1.1 网络链接的复杂程度
        5.1.2 违法广告公告更新的周期
        5.1.3 公告内容的详尽度
        5.1.4 违法药品广告监管栏目所含的信息量
        5.1.5 公众举报投诉维权平台建设情况
    5.2 省级药监部门在药品广告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5.2.1 对违法药品广告监管工具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
        5.2.2 查阅违法药品广告信息的复杂程度普遍较高
        5.2.3 违法药品广告公告信息大多数更新不及时
        5.2.4 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内容详尽程度不一
        5.2.5 设有违法药品广告监管专栏的省份少,信息量也不丰富
        5.2.6 违法药品广告公众举报投诉平台建立不完善、不科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药品广告相关利益主体深度访谈
    6.1 有关访谈的说明
        6.1.1 访谈方式
        6.1.2 访谈时间和对象
    6.2 相关部门深度访谈
        6.2.1 专访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6.2.2 专访合众广告有限公司
        6.2.3 专访海峡都市报社
        6.2.4 专访宁德电视台
        6.2.5 专访福建省工商局
        6.2.6 专访福建省药监局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药品广告认知度问卷调查分析
    7.1 问卷调查设计
        7.1.1 研究假设
        7.1.2 研究变项
    7.2 结果分析
        7.2.1 调查样本分析
        7.2.2 消费者对药品广告关注情况分析
        7.2.3 药品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程度分析
        7.2.4 消费者对违法药品广告的认知度分析
        7.2.5 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国内外药品广告监管制度分析
    8.1 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的沿革
        8.1.1 计划经济阶段(1949—1977年)
        8.1.2 探索阶段(1978—1993年)
        8.1.3 发展阶段(1994-1997年)
        8.1.4 提高阶段(1998—2005年)
        8.1.5 逐步完善阶段(2006年至今)
    8.2 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现状
        8.2.1 我国药品广告的监管部门
        8.2.2 我国药品广告的法律体系
        8.2.3 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的特色
    8.3 国外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现状
        8.3.1 美国药品广告的监管
        8.3.2 澳大利亚药品广告的监管
        8.3.3 法国药品广告的监管
        8.3.4 德国药品广告的监管
        8.3.5 英国药品广告的监管
        8.3.6 日本药品广告的监管
        8.3.7 新加坡药品广告的监管
    8.4 国外药品广告监管的启示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我国药品广告监管制度创新设计
    9.1 制度创新设计具体思路
        9.1.1 制定专门的《药品广告法》
        9.1.2 归口一个部门监管
        9.1.3 合并成一个“药品广告监测中心”
        9.1.4 搭建全国统一的药品广告信息发布平台
        9.1.5 设立一部全国统一的举报电话
        9.1.6 创办一档全国性《用药健康》栏目
        9.1.7 修订药品广告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
        9.1.8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9.2 药品广告创新监管流程图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的局限性
    10.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出版的专着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我国电视购物营销模式与信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电视购物市场现状
    1.1 背景
    1.2 电视购物的定义
    1.3 我国电视购物发展状况
    1.4 亚洲地区电视购物发展状况
    1.5 西方电视购物发展状况
第二章 研究问题和文献综述
    2.1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电视购物的研究
        2.2.2 个案研究:电视购物的经营管理研究
        2.2.3 关于直复营销的研究
        2.2.4 台湾关于电视购物的研究
    2.3 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三章 电视购物的营销模式
    3.1 直复营销
        3.1.1 直复营销定义及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3.1.2 直复营销的种类
        3.1.3 直复营销的发展
        3.1.4 电视购物属于直复营销,且在实际中运用了多种直复营销方式
    3.2 电视购物形式
第四章 电视购物的信用机制
    4.1 我国电视购物中存在的问题
    4.2 我国电视购物信用机制的现状
        4.2.1 自律:“诚信公约”
        4.2.2 他律:规范和行业标准
        4.2.3 广电总局的管理
        4.2.4 即将出台的行业标准
        4.2.5 借鉴:国外对直复营销的规范
    4.3 讨论:有效的信用机制
        4.3.1 电视台承担“把关人”角色,对电视购物的产品传播进行严格审查
        4.3.2 对消费者做诚信承诺,增强电视购物的信誉度
        4.3.3 加强电视从业者的责任心
        4.3.4 借鉴台湾,加强立法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政策设置视角下的我国网络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已有研究
        (一) 有关政府监管的研究
        (二) 对网络媒介及本质的研究
        (三) 国内对于网络监管的研究
        (四) 对已有研究的简单评价
    三、本文主要观点及写作框架
    四、本文的理论基础
        (一) 政策议程设置
        (二) 公共政策抉择过程
        (三) 多源流分析框架——政策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模型
第二章 政府网络监管的必要性
    一、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二、公众议程开启:网络监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 消费者关于保护合法权益的诉求
        (二) 着作权、版权所有者关于保护合法权利的诉求
        (三) 青少年家长与教师关于整顿网络风气的诉求
        (四) 网络用户关于网络安全的诉求
        (五) 群众关于过滤虚假信息的利益诉求
第三章 政府网络监管政策设置过程与特点
    一、政府网络监管的政策设置过程——以09年网络扫黄专项行动为例
        (一) 网络扫黄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溪流
        (二) 网络扫黄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策溪流
        (三) 网络扫黄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溪流
        (四) 溪流结合与政策之窗的打开:监管政策的形成
    二、我国政府网络监管政策设置的特点
        (一) 公众参与度较高
        (二) 政府被动回应性强
第四章 我国政府网络监管政策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监管政策方案选择上的利益平衡偏差
        (一) 网络监管中的利益冲突
        1. 网络监管中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
        2. 网络监管中的商业利益链条
        3. 监管对象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 网络监管政策选择中的利益平衡偏差:政策选择失误
        1. 采用"一刀切"及强制性手段的监管措施
        2. 网络监管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寻租
    二、回应性监管政策设置的局限
        (一) 网络监管立法的分散化
        (二) 网络监管职能主体的碎片化
        1. 涉及到网络监管的职能主体
        2. 各网络监管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
        3. 网络监管职能部门碎片化:协调不力
        (三) 网络监管政策实施的非常态化
第五章 通过完善政策设置过程完善我国网络监管
    一、促进网络监管政策制定的公民参与,更加平衡各方利益
    二、政策方案上由行政强制手段向间接调节手段转变
    三、构建一体化的网络监管体系,明确各部门权责,整合监管资源
    四、由被动回应性政策设置向主动回应性转变,提高前瞻性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动因及其运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缘起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有关公益广告运作和管理的研究
        二、有关公益广告创意的研究
        三、有关公益广告功能和效果的研究
        四、有关企业参与公益广告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电视公益广告和研究的理论基础概述
    第一节 电视公益广告的内涵、特征和类型
        一、电视公益广告的内涵
        二、电视公益广告的特征
        三、电视公益广告的类型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转型理论
        二、社会责任理论
        三、公民社会理论
        四、公共物品理论
第三章 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的历程
    第一节 公益性宣传孕育电视公益广告的产生(1978-1985)
        一、从社会广告到公益广告
        二、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的萌芽
    第二节 电视公益广告栏目的兴起和发展(1986-1992)
        一、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的诞生
        二、《广而告之》与电视公益广告栏目的兴起
    第三节 多元主体助推电视公益广告成长(1993-2000)
        一、企业开始介入电视公益广告活动
        二、全国性电视公益广告活动的全面展开
        三、规范电视公益广告活动
    第四节 新形势下电视公益广告的新探索(2001-现在)
        一、政府加强对电视公益广告的组织管理
        二、电视公益广告大赛如火如茶进行
        三、媒体搭台,企业唱戏
        四、电视新闻栏目插播公益广告
第四章 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动因分析
    第一节 转型社会中的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
        一、中国电视公益广告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
        二、当代社会转型对电视公益广告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中的"媒企"责任
        一、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中的媒体责任
        二、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中的企业责任
    第三节 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中的第三部门力量
        一、第三部门在中国的兴起
        二、第二部门推动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
第五章 中国电视公益广告运行模式的形成、特点及困境分析
    第一节 中国电视公益广告运行模式的形成
        一、自行开展电视公益广告活动的三种模式
        二、政府主导模式的形成
    第二节 政府主导模式的特点和弊端
        一、政府主导模式的特点
        二、政府主导模式的弊端
    第三节 中国电视公益广告运行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电视公益广告运行的困境
        二、成因分析
第六章 国外电视公益广告运行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国外电视公益广告运行模式分析
        一、美国模式
        二、法国模式
        三、日本模式
        四、韩国模式
    第二节 中外电视公益广告运行模式比较及启示
        一、中外电视公益广告运行模式比较分析
        二、国外电视公益广告运行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中国电视公益广告运行模式的未来选择和构建
    第一节 中国电视公益广告运行模式的未来选择
        一、电视公益广告的公共物品属性
        二、中国电视公益广告有效供给的路径选择
        三、社会化运行模式: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的未来选择
    第二节 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社会化运行模式构建的现实基础
        一、"小政府、大社会"的政策导向
        二、广告行业协会的民间化改制
    第三节 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社会化运行模式构建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专业化的民间公益广告运作机构
        二、设计科学合理的电视公益广告运作流程
        三、建立稳定有效的电视公益广告筹资机制
        四、建立完善的电视公益广告监管机制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表索引
附录二:规范公益广告活动的相关文件
附录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互联网舆情的形成发展与引导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2 信息、公共领域与互联网舆情
    2.1 信息与舆情
    2.2 公共领域与舆论
    2.3 互联网舆情
3 互联网舆情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3.1 舆情初步发展阶段
    3.2 舆情快速发展阶段
    3.3 舆情持续发展阶段
    3.4 舆情发展中理性、积极因素增加阶段
4 互联网舆情的主体
    4.1 互联网舆情主体的构成与群体演变
    4.2 互联网舆情主体的政治倾向
    4.3 互联网对舆情主体政治素养的提升和改造
5 互联网舆情的形成
    5.1 舆情形成相关的传播学理论
    5.2 舆情信息的出现
    5.3 舆情信息的传播
    5.4 舆情的形成
    5.5 舆情热度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
6 互联网舆情的功能
    6.1 互联网的民意表达功能
    6.2 监督权力
    6.3 推进改革
    6.4 疏导社会情绪
7 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和管理
    7.1 互联网舆情管理的基本要求
    7.2 加强互联网舆情管理的主要手段
    7.3 互联网舆情引导的新思维
    7.4 互联网舆情引导和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8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初级农产品相关研究综述
        1.2.1 初级农产品的发展是农业产业的重要问题
        1.2.2 品牌化是初级农产品的发展出路
        1.2.3 地理标志是初级农产品品牌化的重要手段
    1.3 论文创新之处与总体框架
        1.3.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3.2 论文的总体框架
第二章 地理标志理论综述
    2.1 地理标志的概念
        2.1.1 国际通行的地理标志概念
        2.1.2 我国法规中的地理标志概念
        2.1.3 地理标志概念的区别
        2.1.4 地理标志的内涵
    2.2 地理标志发展过程
        2.2.1 贸易发展对产权保护的需求
        2.2.2 产生出“原产地名称”的新概念
        2.2.3 从原产地名称到地理标志的发展
    2.3 地理标志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2.3.1 地理标志与商标的异同
        2.3.2 地理标志与货源标志、原产地名称的异同
    2.4 “地理标志”的特征
        2.4.1 地域性
        2.4.2 品质性
        2.4.3 价值性
        2.4.4 永久性
        2.4.5 不可转让性
    2.5 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
        2.5.1 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
        2.5.2 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排除
    2.6 “地理标志”的法律特征
        2.6.1 地理标志是一种识别性的知识产权
        2.6.2 地理标志中的地理名称具有真实性
        2.6.3 地理标志不属于特定的主体
        2.6.4 地理标志权不受时间限制
        2.6.5 地理标志产品主要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
    2.7 国内外“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模式
        2.7.1 专门法模式
        2.7.2 反不正当竞争法模式
        2.7.3 商标法模式
        2.7.4 混合立法模式
第三章 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过程概述
        3.1.1 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历程
        3.1.2 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管理体制
    3.2 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环境分析
        3.2.1 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3.2.2 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3.3 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3.3.1 我国初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结构分析
        3.3.2 我国初级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第四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地理标志发展模式分析
    4.1 利益相关者理论简介
        4.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
        4.1.2 利益相关者界定
        4.1.3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
    4.2 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利益相关者分析
        4.2.1 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4.2.2 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4.2.3 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利益相关者行为模式分析
    4.3 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主导模式分析
        4.3.1 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主导模式概述
        4.3.2 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三种主导发展模式分析
    4.4 以中介主导作为地理标志主流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
        4.4.1 中介组织的基本理论分析
        4.4.2 中介组织主导的地理标志发展模式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4.4.3 中介组织主导的地理标志发展模式的产业经济学分析
        4.4.4 中介组织主导模式的综合分析
    4.5 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主导模式的过渡
        4.5.1 在经济发达地区首先推动中介组织主导模式的形成
        4.5.2 在经济次发达地区实行企业主导模式
        4.5.3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政府主导模式
        4.5.4 逐步实现由企业和政府主导模式向中介组织主导模式过渡
第五章 以行业协会推动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
    5.1 农产品行业协会概述
        5.1.1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内涵界定
        5.1.2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基本定位
    5.2 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现状
        5.2.1 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
        5.2.2 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大洋洲模式
        5.2.3 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模式
        5.2.4 国外农业行业协会基本经验总结
    5.3 我国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现状
        5.3.1 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行业协会基本情况分析
        5.3.2 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绩效分析
        5.3.3 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特点
    5.4 推动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对策
第六章 主导模式典型案例研究
    6.1 政府主导模式案例:涪陵榨菜
        6.1.1 涪陵榨菜简介
        6.1.2 涪陵榨菜地理标志发展体系
        6.1.3 涪陵榨菜地理标志存在的问题
        6.1.4 小结
    6.2 公司主导模式案例:贵州都匀毛尖
        6.2.1 都匀毛尖简介
        6.2.2 都匀毛尖地理标志发展体系
        6.2.3 都匀毛尖地理标志存在的问题
        6.2.4 小结
    6.3 中介主导模式案例:章丘大葱
        6.3.1 章丘大葱简介
        6.3.2 章丘大葱地理标志发展体系
        6.3.3 小结
    6.4 案例分析总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省工商局公布2003年查广告净化视听典型案件(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4)
  • [2]失范与规范:教育留学中介机构行为研究[D]. 李必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3]某报纸药品广告违法状况及政策建议[D]. 左云峰. 复旦大学, 2012(03)
  • [4]在虚假招聘的背后 ——对大学生求职受骗现象的质性探究[D]. 刘莫鲜. 南京大学, 2012(04)
  • [5]药品广告监管制度研究[D]. 吴志明. 沈阳药科大学, 2012(01)
  • [6]我国电视购物营销模式与信用机制研究[D]. 江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12)
  • [7]政策设置视角下的我国网络监管[D]. 薛颖洁. 复旦大学, 2010(03)
  • [8]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动因及其运行模式研究[D]. 陈辉兴. 上海大学, 2010(03)
  • [9]互联网舆情的形成发展与引导管理研究[D]. 纪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10]我国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发展模式研究[D]. 王寒. 天津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2003年净化视听典型案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