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瘦素受体在条件性厌味大鼠脑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张连英[1](2021)在《下丘脑BCL6对外周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BCL6在下丘脑内侧基底部(mediobasal hypothalamus,MBH)对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首先,将8周的C57BL/6J小鼠,分成4组,每组6只,分别进行12周的普通饮食(ND)和高脂饮食(HFD)造模。然后将两组C57小鼠进行脑立体外科定位术,于下丘脑第3脑室定点注射腺病毒Ad-GFP或Ad-BCL6,小鼠外科手术后2天,测定小鼠体重、摄食、肛温、氧耗量、呼吸商等指标。同时测定小鼠的胰岛素耐量实验(ITT)和葡萄糖耐量实验(GTT)。取小鼠的肝脏,WAT和BAT。HE染色观察肝脏、WAT和BAT形态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的脂肪沉积情况。对BAT进行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解偶联蛋白1(UCP1)表达。瘦素刺激后,取小鼠的下丘脑,进行Western-blot检测下丘脑相关信号通路因子p-mTOR/mTOR、p-FOXO1/FOXO1、p-ERK/ERK、p-STAT3/STAT3及POMC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下丘脑p-STAT3和POMC因子表达变化。再次,在模型细胞N2A中分别转染Ad-BCL6和sh RNA-BCL6干扰质粒,葡萄糖胺造模,瘦素刺激后,Western-blot检测相关信号通路p-mTOR/mTOR、p-FOXO1/FOXO1、p-ERK/ERK、p-STAT3/STAT3及POMC的表达。结果:C57小鼠的下丘脑MBH区过表达BCL6后,在高脂饮食下小鼠均出现体重增加,摄食增多。小鼠氧耗量减少,RER减少,肛温降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下丘脑过表达BCL6后,高脂饮食诱导肝脏脂肪变性,脂质沉积增加;促进WAT体积增大;BAT空泡化明显,UCP1表达减少。下丘脑过表达BCL6降低了ARC区p-STAT3的表达水平,同时也降低了POMC的表达。而普通饮食下,下丘脑过表达BCL6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体重、摄食、肛温、RER等等差异不明显。在高脂饮食下,下丘脑过表达BCL6的小鼠,下丘脑内的p-ERK/ERK、p-mTOR/mTOR和p-FOXO1/FOXO1蛋白表达无变化,但p-STAT3和POMC蛋白表达均降低。普通饮食下,下丘脑BCL6过表达小鼠的p-mTOR/mTOR、p-ERK/ERK、p-FOXO1/FOXO1、p-STAT3和POMC蛋白表达均无变化。N2A模型细胞转染Ad-BCL6后,Western-blot检测p-mTOR/mTOR、p-ERK/ERK、p-FOXO1/FOXO1蛋白表达无变化,p-STAT3和POMC表达减少。转染sh RNA-BCL6后同样p-ERK/ERK、p-mTOR/mTOR和p-FOXO1/FOXO1蛋白表达无变化,p-STAT3和POMC表达增加。结论:下丘脑过表达BCL6降低了能量代谢和能量平衡,导致糖脂代谢紊乱,其可能的机制是BCL6抑制了下丘脑STAT3-POMC的信号通路。目的:进一步探讨下丘脑BCL6在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中的作用,并探索BCL6是否通过调控STAT3-POMC的表达从而发挥作用。方法:选择Obrb-Cre和POMC-Cre小鼠,使用依赖Cre酶表达的AAV-DIO-BCL6病毒,进行下丘脑核团定点注射,使BCL6在POMC神经元过表达后,分别进行普通饮食(ND)和高脂饮食(HFD)喂养12周。测定小鼠体重,摄食,肛温等指标。同时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ITT)。取小鼠的肝脏,WAT和BAT。HE染色观察肝脏、WAT、BAT形态学变化。小鼠的肝脏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的脂肪沉积情况。BAT进行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解偶联蛋白1(UCP1)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下丘脑ARC区p-STAT3、POMC等因子表达变化。结果:Obrb-Cre和POMC-Cre小鼠的下丘脑ARC区POMC神经元过表达BCL6后,小鼠均出现摄食增多,体重增加,胰岛素耐量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减弱。ARC区POMC神经元过表达BCL6后,高脂饮食后肝脏可见脂肪变性,脂质沉积增加;WAT体积增大;BAT空泡化明显,UCP1表达减少。在瘦素刺激下,下丘脑ARC区POMC神经元过表达BCL6,降低了ARC区p-STAT3的表达水平,同时也降低了POMC的表达。结论:下丘脑ARC区POMC神经元过表达BCL6降低了小鼠外周能量代谢和能量平衡,导致糖脂代谢紊乱,其机制是BCL6抑制了下丘脑STAT3-POMC的信号通路。目的:探讨下丘脑BCL6调节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的机制。方法:利用UCSC数据库查STAT3的启动子上游2000bp序列,同时使用Jaspar数据库预测BCL6结合STAT3启动子区域可能结合位点,对预测的STAT3启动子区域可能结合位点分别进行点突变。构建STAT3启动子上游2000bp全长启动子报告质粒和预测的结合位点的突变质粒。全长启动子报告质粒和突变质粒分别与BCL6过表达质粒一起转染HEK293T细胞进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同时构建STAT3启动子预测的结合位点的相应引物,在模型N2A细胞内转染Ad-BCL6,48小时后进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结果:Jaspar预测到的BCL6在STAT3启动子上游的-492-442和-952-965存在结合位点,荧光素酶实验显示BCL6对STAT3启动子全长和STAT3的-442-492启动子突变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BCL6对STAT3-952-965的启动子进行突变活性无抑制作用。CHIP实验检测到STAT3启动子-952-965结合位点的引物能特异性扩增出来片段,但STAT3启动子-442-492位点的引物不能扩增出来片段。扩增产物进行电泳,结果也显示,STAT3启动子-952-965结合位点出现条带,而STAT3启动子-442-492结合位点未见条带。结论:下丘脑BCL6通过结合到STAT3启动子-952-965位点,抑制STAT3转录,从而导致POMC表达减少来调控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
张雨潇[2](2021)在《蓝斑胰淀素受体调控能量平衡及享乐型摄食行为》文中认为肥胖不仅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同时还损伤心理健康与认知功能。维持长期的能量平衡是预防与干预肥胖的关键,而能量平衡的调控主要通过摄食相关肽类作用于中枢神经来实现。胰淀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摄食相关肽,在调控摄食行为中起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受体在大脑类儿茶酚胺神经元中有广泛表达,因此可以调控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与五羟色胺的释放。儿茶酚胺调控着情绪、动机、奖赏、记忆等重要心理与认知功能,这些认知功能与摄食行为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胰淀素能作用在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LC-NE)神经元来调控能量平衡以及享乐型摄食行为。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确认了胰淀素受体在LC-NE神经元上的表达。通过结合LC定位注射胰淀素受体激动剂与离体脑片电生理实验,我们揭示了胰淀素受体在蓝斑的作用机制。我们发现蓝斑胰淀素受体激活时能通过ERK通路提高蓝斑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降低小鼠的摄食行为与体重。阻断系统性给予的胰淀素受体激动剂在蓝斑的信号则阻断了胰淀素类似物导致小鼠体重和摄食下降的效果。累进比例实验发现蓝斑定位注射胰淀素类似物同时还降低小鼠的摄食动机与食物的美味带来的奖励性质。旷场实验则发现蓝斑胰淀素受体激活使趋避动机更偏向于躲避。综上所述,蓝斑胰淀素受体在内稳态驱动与享乐型驱动的摄食中起重要的作用。胰淀素对于肥胖有很好的治疗潜力,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针对肥胖治疗的靶点。
林珊珊[3](2019)在《海马CA1区Ghrelin对大鼠条件性摄食偏好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选择摄食的主要因素是源于摄入后引起愉悦感,通过摄食建立味觉感受,并积累味觉经验,即通过摄食奖赏机制促进进食。有研究报道,摄食偏好涉及多巴胺能系统,多巴胺(Dopamine,DA)可通过D1样受体参与甜类食物形成的条件性摄食偏好调控。近期有文献报道,ghrelin,一个内源性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的天然配体,也参与调节摄食奖励,ghrelin可通过与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相互作用调节摄食的情绪和动机。近期研究发现,学习记忆中枢海马(Hippocampus,Hi)也与摄食选择及条件性摄食行为有关,且海马CA1区有丰富的ghrelin受体(growth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表达。但目前海马ghrelin或GHS-R信号通路对可口食物偏好调控,尤其是对条件性摄食行为的影响,以及与DA受体信号关系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核团微量注射,以及摄食行为学等研究方法,探讨海马CA1区ghrelin对大鼠条件性摄食偏好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1.选取5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内DA-D1R和ghrelin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 1a,GHS-R1a)的表达;2.采用摄食分析实验方法,观察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及其受体拮抗剂对大鼠可口食物摄取的条件性位置偏好的影响:随机选取大鼠42只,分为6组(n=7):(1)生理盐水组(NS组):海马CA1区注射NS 0.5μl;(2)ghrelin组:海马CA1区注射1.0 nM ghrelin 0.5μl;(3)[D-LYS3]-GHRP-6组;海马CA1区注射20.0 nMGHS-R1a拮抗剂[D-LYS3]-GHRP-6 0.5μl;(4)SCH-23390组:海马CA1区注射12 nM DA-D1R拮抗剂SCH-23390 0.5μl;(5)[D-LYS3]-GHRP-6+ghrelin组:海马CA1区注射20.0 nM[D-LYS3]-GHRP-6/2.5μl+1.0 nM ghrelin/2.5μl混合液;(6)SCH-23390+ghrelin组:海马CA1区注射12 nM SCH-23390/2.5μl+1.0 nM ghrelin/2.5μl混合液。海马CA1区注射药物后立即观察大鼠0-2h普通饲料、脂肪颗粒或糖精颗粒摄入量;3.可口食物诱导条件性位置偏好(Conditional position preference,CPP)模型大鼠构建;将大鼠置于CPP操作箱(内分为白色和黑色区域),通过摄像头记录大鼠活动,筛选出在白色或黑色区域活动时间相近的大鼠,并单笼饲养。训练第1天,放上CPP操作箱中间隔板,将大鼠限制于白色区域,提供1 g糖精颗粒或1g脂肪颗粒,待大鼠适应并自由活动后放回饲养鼠笼;训练第2天,放上中间隔板,将大鼠限制在黑色适应区,给予1 g标准鼠粮,待大鼠适应并自由活动后放回饲养鼠笼。随后连续10天每天将大鼠交替放入白色或黑色区域,确保大鼠相邻两天处于不同区域接受CPP训练。训练期间确保CPP操作箱内光线、位置、训练时长等因素不变。10天后,对大鼠进行偏好测试;4.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CPP的影响:CPP训练结束后,选取已CPP训练大鼠42只,随机分为6组(n=7):(1)NS组;(2)ghrelin组;(3)[D-LYS3]-GHRP-6 组;(4)SCH-23390 组;(5)[D-LYS3]-GHRP-6+ghrelin 组;(6)SCH-23390+ghrelin组。上述各组大鼠海马CA1区注药,注药后15 min进行CPP测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注射ghrelin等药物对大鼠CPP的影响。结果:1.荧光免疫组化研究显示,在海马CA1区有呈红色荧光的GHS-R1a免疫阳性神经元,以及呈绿色荧光的DA-D1R免疫阳性神经元,并且GHS-R1a免疫阳性神经元与DA-D1R共存。提示,海马可能是ghrelin或DA的作用靶点之一。2.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0-2 h标准鼠粮摄食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NS组相比,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1.0nM),大鼠0-2h标准鼠粮累计摄食量明显增高(P<0.05)。与ghrelin组相比,海马CA1区注射ghrelin+[D-LYS3]-GHRP-6混合液(P<0.01)或ghrelin+SCH-23390(P<0.05)混合液,ghrelin促大鼠摄食效应可被阻断或减弱(P<0.05)。但单独海马CA1区注射[D-LYS3]-GHRP-6或SCH-23390,大鼠0-2h摄食量无显着改变(P>0.05)。提示,海马CA1区外源性ghrelin可促进大鼠普通食物的摄入量,该效应可能与GHS-R1a信号系统的激活有关,DA-D1R信号通路可能也参与了该过程调控。3.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0-2 h脂肪颗粒摄食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NS组相比,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大鼠0-2h脂肪颗粒摄入量明显增高(P<0.05);与ghrelin组相比,若海马CA1区注射ghrelin+[D-LYS3]-GHRP-6(P<0.01)或ghrelin+SCH-23390(P<0.05)混合液,ghrelin促大鼠脂肪颗粒摄入效应可被阻断或减弱。单独海马CA1区注射[D-LYS3]-GHRP-6或SCH-23390,大鼠0-2h脂肪颗粒摄入量无显着改变(P>0.05)。提示,海马CA1区外源性ghrelin可促进大鼠脂肪颗粒摄入量,该效应可能与GHS-R1a信号系统的激活有关,DA-D1R信号通路可能也参与了该过程调控。4.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0-2 h糖精颗粒摄取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NS对照组相比,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大鼠0-2h糖精颗粒摄入量也明显增高(P<0.05);与ghrelin组相比,海马CA1区注射ghrelin+[D-LYS3]-GHRP-6混合液(P<0.01)或ghrelin+SCH-23390(P<0.05)混合液,ghrelin促大鼠糖精颗粒摄入效应可被阻断或减弱。单独海马CA1区注射[D-LYS3]-GHRP-6或SCH-23390,大鼠0-2h糖精颗粒摄入量无显着改变(P>0.05)。提示,海马CA1区ghrelin可促进大鼠糖精颗粒摄入量,该效应可能主要通过GHS-R1a信号通路实现的,DA-D1R信号通路也参与了调控过程。5.Ghrelin促大鼠普通饲料、脂肪或糖精颗粒摄入增长率(%)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与普通饲料摄入量相比,海马CA1区注射ghrelin促0-2h脂肪颗粒(P<0.05)或糖精颗粒(P<0.05)摄食增长率显着增加。但ghrelin促脂肪颗粒与促糖精颗粒摄入增加百分比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ghrelin促大鼠可口食物的摄入效应更为显着。6.Ghrelin对大鼠糖精颗粒饮食条件性位置偏好的影响研究显示,与NS组相比,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大鼠在CPP操作箱有糖精区域(白色区域)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若海马CA1区注射ghrelin+[D-LYS3]-GHRP-6混合液(P<0.01)或ghrelin+SCH-23390(P<0.05)混合液,ghrelin诱导的大鼠在糖精区域停留时间延长效应可明显减少。但单独海马CA1区注射[D-LYS3]-GHRP-6或SCH-23390,大鼠在有糖精区或无糖精区域停留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海马CA1区ghrelin可促进大鼠饮食条件性位置偏好,即增强了糖精诱发的享乐效应,该效应与GHS-R1a信号通路激活有关,DA-D1R信号通路可能也参与了该过程调控。7.Ghrelin对大鼠脂肪颗粒食物条件性位置偏好的影响研究显示,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大鼠在CPP操作箱内有脂肪颗粒的区域(白色区域)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若海马CA1区注射ghrelin+[D-LYS3]-GHRP-6混合液(P<0.01)或ghrelin+SCH-23390(P<0.05)混合液,ghrelin诱导的大鼠在有脂肪颗粒食物区域停留时间延长的效应可被明显减弱。但单独海马CA1区注射[D-LYS3]-GHRP-6或SCH-23390,大鼠在有脂肪颗粒区或无脂肪颗粒区域停留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海马CA1区ghrelin可促进大鼠可口食物条件性位置偏好,即增强了脂肪诱发的享乐效应,该效应与GHS-R1a信号通路激活有关,DA-D1R信号通路可能也参与了该过程调控。8.Ghrelin促大鼠在有脂肪或糖精颗粒的CPP操作箱白色区域内停留时长结果分析显示,ghrelin促大鼠在有脂肪或糖精可口食物区域停留时长增长率(94.9%vs.96.2%)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鼠海马CA1区有Ghrelin和DA作用位点;海马CA1区外源性ghrelin可促进大鼠0-2h普通饲料、脂肪颗粒或糖精颗粒摄入量,并且大鼠对可口食物更为偏好;脂肪颗粒或糖精颗粒可诱导大鼠产生可口食物条件性位置偏好,海马CA1区外源性ghrelin可加强该享乐效应,GHS-R1a或DA-D1R信号通路可能也参与了该过程调控。
贾香连[4](2019)在《压力应激导致血糖代谢紊乱的中枢神经环路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环路与外周器官、组织协同作用,控制生命体的生理、代谢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启动的应激反应,需要外周器官、组织提供及时准确的反应才能帮助动物抵抗恶劣环境,保护自己的生命;这些反应包括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内分泌系统活动以及焦虑情绪等行为学的改变。在急性应激条件下,中枢神经环路招募各个神经核团以及神经环路产生焦虑行为躲避危险环境,调用基础血糖升高为应激反应提供能量以及调控应激激素的合成、释放维持应激反应。在长期应激条件下,动物行为、生理和代谢系统被长期激活,导致动物焦虑、II型糖尿病以及骨质疏松等疾病。在本研究中,我们探索了压力应激后,基础血糖和基础代谢的变化;压力应激导致基础血糖变化的中枢神经环路机制;压力应激导致焦虑情绪反应的中枢神经环路机制;压力应激后,导致骨质疏松的神经环路机制等。压力应激扰乱啮齿类动物基础血糖的波动基础血糖是评估血糖代谢和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在生理状态下,基础血糖受到日常活动和外界刺激的影响,处于动态平衡中,并且保持昼夜节律。压力应激可以导致血糖升高,然而压力应激如何影响基础血糖的波动却并不清楚。通过持续监测生理状态下小鼠的基础血糖,我们发现采血操作和轻体重引起小鼠基础血糖波动增加。24小时持续监测基础血糖浓度,我们发现基础血糖严格地遵循昼夜节律;而给予压力应激刺激时,基础血糖的昼夜节律受损;持续压力应激刺激后,基础血糖的昼夜节律仍然没有恢复。我们的研究表明急性压力应激导致小鼠基础血糖的不规则波动增大,相对长期的压力应激导致基础血糖的昼夜节律会改变。该研究结果,为压力应激刺激导致的基础血糖紊乱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为临床诊断糖代谢紊乱、二型糖尿病等提供了新的可能的诊断指标。纹状体床核前侧中γ-氨基丁酸投射到弓状核的神经环路介导应激反应压力应激刺激导致焦虑情绪以及内分泌变化。中枢神经系统中多个脑区的多种神经元以及神经环路,参与压力应激反应的调控。前人研究指出,纹状体床核(The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BNST)参与压力应激反应调控;然而,纹状体床核中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GABAergic)以及钙依赖的蛋白激酶II(CaMKII)标记的神经元以及其神经环路,如何参与压力应激调控仍没有被完全阐释。在本研究中,我们用光遗传手段操纵纹状体床核前侧中的GABAergic神经元以及CaMKII标记的神经元以及神经环路,检测在光遗传学刺激过程中小鼠的焦虑样行为以及应激激素的变化。发现在激活aBNST投射到弓状核(Solitary nucleus,ARC)的GABAergic神经环路会导致小鼠出现明显的焦虑样行为,且皮质酮、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水平都升高。光遗传学抑制aBNST投射到ARC的GABAergic神经环路,导致小鼠产生抗焦虑行为且逆转由于束缚应激导致的皮质酮、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水平的升高。用药遗传学抑制弓状核到孤束核(Solitary tract,NTS)的GABAergic神经环路后,再用光遗传学激活aBNST到NTS的GABAergic神经环路,未看到小鼠有焦虑样行为。该研究结果表明,ARC到NTS的GABAergic神经环路介导由aBNST到ARC的GABAergic神经元激活产生的焦虑样行为。该研究为进一步阐述应激反应中焦虑行为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为治疗应激刺激导致的焦虑情绪障碍提供了可能的治疗靶点。介导压力应激反应的γ-氨基丁酸能神经环路介导高血糖反应压力应激如何调用基础血糖为应激反应提供能量?本研究中,我们用光遗传学方法激活aBNST中的GABAergic神经元导致急性高血糖反应,而激活或者抑制CaMKII标记的神经元不会引起急性血糖的变化,激活aBNST中谷氨酸能神经元(Glutamatergic)也不能导致急性血糖变化。激活aBNST中Glutamatergic到下丘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VMH)的神经回路,未能直接引起基础血糖的变化。但是aBNST投射至血糖调控中枢ARC的GABAergic神经环路的激活,引起急性高血糖反应;在切除肾上腺后,该神经环路的激活仍引起高血糖反应;该结果揭示了介导压力应激反应的aBNST至ARC的GABAergic神经环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用血糖为应激反应提供能量。用药物遗传学特异性抑制ARC投射到中缝核(Raphe obscurus nucleus,ROb)的GABAergic神经回路后,再激活aBNST投射至ARC的GABAergic神经环路,导致基础血糖水平迅速下降,表明ARC到ROb的GABAergic神经回路介导压力应激导致的高血糖反应。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发现了一条自上而下的γ-氨基丁酸能神经环路,介导压力应激下,基础血糖调用的神经环路机制。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神经环路调控胰岛功能奠定基础,为治疗压力应激导致的血糖紊乱提供了重要的靶核团。压力应激导致的基础代谢失衡的神经环路机制长期过度的压力导致代谢紊乱,例如导致肥胖、导致体重减轻、导致骨质疏松等。在本研究中,我们探索了压力应激导致骨质疏松的神经机制。我们给小鼠长期的压力应激刺激后,检测小鼠胫骨骨量的变化,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小鼠的平均骨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药物遗传学抑制BNST中的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SOM)标记的神经元能逆转压力应激刺激导致的骨质疏松;进一步探索到,交感神经系统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成骨细胞。综上结果,纹状体床核前侧中生长抑素神经元介导压力应激刺激导致的骨质疏松,且在外周神经系统中,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成骨细胞来减少成骨,导致骨质疏松。该研究为压力应激导致的骨质疏松找到了可能的治疗靶点,为进一步探索中枢神经换环路调控骨代谢奠定基础。
洪小月[5](2019)在《AD模型动物中STAT3通过调控NMDA受体的表达改善认知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形成的老年斑和病理性tau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为两大典型病理学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Tau蛋白的P301L突变发生于4R tau的外显子10上,P301L突变使4R tau形成的tau纤维丝水平明显上升,P301L-hTau小鼠脑内tau磷酸化水平具有渐进性和聚积性升高,从而导致大范围神经原纤维病理学改变。研究表明,异常聚集的Tau蛋白会诱发突触损伤及神经退行性病变,从而使学习记忆能力受损,但目前其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我们以前的研究发现,hTau会改变基因转录水平,其中,转录因子STAT1在过表达hTau时,其转录因子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高,抑制NMDA受体转录,使NMDA受体蛋白水平下降,引起突触损伤,导致学习记忆障碍。而转录因子STAT3在过表达hTau时,其转录因子活性与对照相比有所下降。文献报道,同为STAT家族的STAT1和STAT3在脑内均有表达,两者可形成异源二聚体。因此我们在P301L-hTau细胞和动物模型中,探究STAT3的活性变化情况,和对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目的:探讨转录因子STAT3在AD模型小鼠中的活性变化情况、对突触复杂性和学习记忆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在P301L-hTau细胞模型中,通过荧光素报告基因和凝胶电泳迁移实验检测STAT3的转录因子活性。在STAT3flox/flox的小鼠CA3区感染cre病毒来条件性敲除STAT3。2月龄C57雄性小鼠的CA3区感染过表达P301L-hTau蛋白腺相关病毒,在整体水平上检测转录因子STAT3蛋白水平及其磷酸化水平改变,采用行为学的方法(Morris水迷宫、新事物识别、条件恐惧)来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的变化qPCR和Western Blot对突触蛋白的转录水平和表达水平进行检测,LTP来检测突触可塑性,Golgi染色检测突触树突棘密度。生物信息学来预测出STAT3可能结合调控的靶基因,荧光素报告实验来确认STAT3调控NMDA受体基因转录的机制。结果:在HEK293细胞中过表达P301L-hTau后,STAT3转录活性有所下降,EMSA实验和双荧光素报告实验结果证实在过表达P301L-hTau后,STAT3的转录因子活性是显着下降的。在细胞和整体水平过表达P301L-hTau使总的STAT3酪氨酸705位点磷酸化水平增高,而STAT3在核内聚集显着性降低,反应其活性的丝氨酸727的磷酸化水平也显着下降。通过抑制剂干预,发现P301L-hTau可激活JAK2,从而磷酸化Y705-STAT3。Co-IP结果显示STAT1和STAT3在全细胞和胞浆中结合增强,在胞核中结合减弱。质谱实验结果表明,P301L-hTau使STAT1在K410和K413位点乙酰化信号增强。试管实验表明,P301L-hTau可直接与STAT1结合,使其发生乙酰化修饰。STAT1乙酰化增强,抑制了STAT3的入核。整体水平上,2月龄小鼠CA3感染P301L-hTau病毒后,突触相关蛋白的转录与表达均受到抑制,突触可塑性下降,学习记忆受损,而条件性敲除STAT3可以模拟P301L-hTau所诱导的动物表型,过表达STAT3可以逆转P301L-hTau引起的突触损伤和学习记忆障碍。抑制STAT1乙酰化未能改善P301L-hTau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究其原因,STAT1非乙酰化增加后,入核增加,从而拮抗了STAT3诱导的NMDAR转录活性的增强。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果提示STAT3可以直接与NMDARs启动子区域结合,荧光素报告实验发现STAT3对NMDARs有转录激活作用。结论:STAT3可以激活NMDARs的转录与表达,P301L-hTau诱导的STAT3核内水平的下降会引起海马突触可塑性降低,学习记忆受损。过表达STAT3可以逆转P301L-hTau诱导的突触毒性,从而改善学习记忆;抑制STAT1乙酰化未能改善P301L-hTau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
孙丽娟[6](2019)在《肥胖基因FTO及其抑制剂在焦虑和抑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症和抑郁症的发生率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二者皆已演变为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并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二者的发生存在着双向联系,即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患者发生抑郁症的风险也明显升高,反之,随着抑郁程度的增加,患者发生肥胖症的风险也相应升高。在部分个体中,二者常呈并发的趋势,提示它们可能存在着共同的致病因素。但是目前这种现象发生的机制未明,寻找肥胖和抑郁共同的致病因素并探索其发生的机制对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显得尤为重要。人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发现,肥胖和肥胖相关基因(fat 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FTO)是一个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表现出强相关性的基因,与肥胖的发生风险相关。研究发现FTO基因第一个内含子中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存在显着关联,即FTO风险基因携带者发生肥胖的风险更高。已有大量研究报道FTO可在大脑、肝脏以及脂肪组织等代谢相关的器官中发挥代谢调节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报道了FTO基因的SNP与抑郁症状相关,提示FTO可能是肥胖和抑郁共同的致病因素之一。本研究将以肥胖基因FTO在焦虑和抑郁中的作用为切入点,探索肥胖和抑郁共发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特异性的靶点。【目的】1.明确FTO基因SNP与肥胖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关系;2.观察FTO抑制剂对肥胖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3.明确FTO在焦虑和抑郁中的作用并探索其分子机制;4.观察FTO抑制剂对焦虑和抑郁的作用。【方法】1.在一组重度肥胖(BMI>=33kg/m2)受试者中,采集血细胞提取DNA进行FTO基因多个SNPs位点检测,对所有受试者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进行焦虑状态评分,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抑郁状态评分,同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观察受试者各脑区活动度,并分析其功能连接情况,评价FTO基因的SNP与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关系。2.在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中,纳入30名肥胖患者(BMI>=28kg/m2),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轻度饮食控制(每天减少300kcal热量摄入)和生活方式干预(运动6000步)的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试验组给予恩他卡朋,200mg,每日4次,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检测体重、腰围、血糖、血脂等,并在入组时、干预3个月后及干预6个月后使用HAMA和HAMD进行焦虑和抑郁评分,fMRI观察受试者各脑区活动度,评价恩他卡朋对肥胖患者的减重效果及其精神症状的效果。3.将繁殖获得的野生小鼠(Wild Type,WT)、FTO杂合子(Heterozygous,HZ)和FTO全身敲除小鼠(Knockout,KO)小鼠,在新奇环境中,通过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EPM)和开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检测焦虑样行为,另外通过小鼠强迫游泳测试(Forced Swimming Test,FST)及小鼠悬尾测试(Tail Suspended Test,TST)检测抑郁样行为,观察各组差异;将上述各组小鼠给予慢性不可预知的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诱导抑郁症模型,使用上述实验观察行为学变化。收集小鼠粪便,进行16s rRNA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另外,使用抗生素清除小鼠肠道菌群,同时压力刺激诱导抑郁模型,观察上述小鼠行为学变化,评价肠道菌群在行为学变化中的作用。进一步通过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脂多糖水平,分析与行为指标的关系。4.使用CUMS诱导抑郁症模型,给予FTO抑制剂恩他卡朋进行干预,行为学实验观察动物焦虑样行为与抑郁样行为,评价恩他卡朋对抑郁症的效果;收集小鼠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评价肠道菌群在行为学变化中的作用。【结果】1.在重度肥胖患者中,FTOrs8050136,rs8043757,rs9939609,rs9936385,rs17817449,rs7202116,rs1421085及rs1121980的不同等位基因受试者HAMA焦虑评分有显着差异,fMRI提示不同等位基因的受试者大脑中海马/旁海马、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前扣带回活动水平有显着性差异,且前扣带回-尾状核功能连接发生显着变化。2.在肥胖患者中,与入组时相比,使用恩他卡朋干预3个月后,对照组体重及焦虑抑郁评分没有明显变化,恩他卡朋组患者的体重没有明显下降,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下降,大脑中杏仁核活动度下降。而在干预6个月后,与入组时比,两组体重、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没有明显变化。3.行为学实验发现FTOKO小鼠EPM中开放臂活动时间延长,OFT中央格活动时间延长,FST中漂浮不动时间缩短;压力刺激后FTO HZ小鼠抵抗性强于WT小鼠,不易出现焦虑和抑郁行为;肠道菌群测序发现FTO KO小鼠11种乳酸杆菌丰度明显升高,4种螺旋杆菌丰度明显下降,乳酸杆菌丰度与行为学指标具有显着相关性;抗生素清除掉肠道细菌后,不同基因型的行为差异明显减小;同时压力刺激后野生小鼠血清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明显升高,而杂合子小鼠升高不明显。4.压力应激后,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和抑郁样行为明显增多,给予恩他卡朋后减少;肠道菌群测序发现,压力应激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细菌相互作用网络复杂性下降,多种炎症相关细菌,如Escherichia/Shigella,Enterococcus,Vagococcus,Enterorhabdus丰度明显升高,给予恩他卡朋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有所升高,细菌相互作用网络复杂性升高,而Escherichia/Shigella,Enterococcus,Vagococcus,Enterorhabdus丰度有明显的下降。【结论】1.FTO SNP与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显着关联。2.恩他卡朋对肥胖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有改善作用,可能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潜在的选择。3.明确了FTO敲除后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减少压力应激下的焦虑样行为和抑郁样行为;通过宏基因组测序获得一组受FTO调控,且可能具有潜在益生作用的细菌种类。4.明确了FTO抑制剂恩他卡朋对抑郁症模型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和抑郁样行为有改善作用,可能与恩他卡朋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的纠正作用有关。
朱涛[7](2019)在《槲皮素通过调控GABAaR影响C57小鼠摄食量和改善BTBR小鼠自闭症行为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槲皮素对GABA诱导的皮层神经元生物电的抑制作用。2.研究槲皮素对生理状态C57小鼠的摄食量的影响。3.研究槲皮素对病理状态BTBR小鼠的自闭症样行为的纠正。方法1.在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元细胞中,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浓度槲皮素对GABA诱导的电流的抑制作用,以及相同浓度的槲皮素对不同浓度的GABA诱导的电流的抑制作用。2.将C57小鼠分成对照组(vehicle)、槲皮素高剂量组(Quercetin 50mg/10ml/kg)、槲皮素中剂量组(Quercetin 25mg/10ml/kg)、槲皮素低剂量组(Quercetin 10mg/10ml/kg),测定各组小鼠摄食量。3.将C57小鼠分成对照组(vehicle)、槲皮素+高剂量蝇蕈醇组(Quercetin+muscimol 0.5mg/10ml/kg)、槲皮素+中剂量蝇蕈醇组(Quercetin+muscimol 0.4 mg/10ml/kg)、槲皮素+低剂量蝇蕈醇组(Quercetin+muscimol 0.3 mg/10ml/kg),测定各组小鼠的摄食量。4.将C57小鼠分成对照组和槲皮素组,在O迷宫中评估其焦虑水平,在MRI影像中比较其脑体积大小,利用腹腔注射Li Cl复制CTA模型,评估各组条件性味觉厌恶程度。5.将C57和BTBR小鼠分成空白给药组(C57-Quercetin)、空白对照组(C57-Vehicle)、给药组(BTBR-Quercetin)和模型组(BTBR-Vehicle),各组在旷场试验、埋珠试验、理毛、三箱试验中记录其行为学指标。6.将BTBR小鼠分成m PFC模型组(BTBR-Vehicle-m PFC)和m PFC给药组(BTBR-Quercetin-m PFC),各组在三箱试验中记录其行为学指标。结果1.槲皮素能抑制10umol/L浓度的GABA诱导的电流,且槲皮素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10umol/L的槲皮素对0.3300umol/L浓度的GABA诱导的电流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强度与GABA浓度无关。2.槲皮素能降低对C57小鼠的摄食量,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25mg/10ml/kg的剂量效果最佳。3.槲皮素+不同剂量蝇蕈醇均能缓解槲皮素对小鼠的厌食作用。4.槲皮素组在O迷宫试验和CTA试验中的行为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槲皮素组与对照组的各脑区体积无显着差异(p>0.05)。5.(1)旷场试验结果: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在旷场试验中的移动距离和运动速度并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C57小鼠和BTBR小鼠的自主运动能力无显着差异;模型组在中央区域停留的时间比空白对照组更短(p<0.01),给药组在中央区域停留时间比模型组更长(p<0.01),说明槲皮素能降低BTBR小鼠的焦虑水平。(2)埋珠试验结果:模型组小鼠埋珠数量显着多于空白对照组(p<0.05),说明BTBR小鼠具有焦虑样行为和重复刻板行为,给药组埋珠数量为0,显着地少于模型组(p<0.05),说明槲皮素可以显着降低小鼠的焦虑水平和重复刻板行为。(3)理毛结果:模型组小鼠的理毛次数比空白对照组更多,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小鼠的理毛时间比模型组更少,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槲皮素能改善BTBR小鼠的刻板行为和强迫样行为。(4)三箱试验结果:模型组小鼠接触strange 1与empty的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接触strange 1与strange 2的时间也无显着差异(p>0.05),25mg/10ml/kg剂量的给药组接触stranger 1的时间多于empty(p<0.001),对strange 1与strange 2的接触时间并无显着差异(p>0.05),50mg/10ml/kg剂量的给药组接触stranger 1的时间与empty无显着差异(p>0.05),而对strange 2的接触时间多于strange 1(p<0.05),说明25mg/10ml/kg的槲皮素能改善BTBR小鼠的社会交往能力,50mg/10ml/kg的槲皮素能提高BTBR小鼠的社交新奇偏好水平。6.m PFC模型组小鼠接触strange 1与empty的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m PFC给药组接触stranger 1的时间多于empty(p<0.001),两组小鼠对strange 1与strange 2的接触时间并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槲皮素对BTBR小鼠自闭症样行为的改善与内侧前额叶相关。结论1.槲皮素能非竞争性地抑制GABA诱导的电流,该抑制作用与槲皮素浓度成正相关。2.槲皮素可以减少C57小鼠摄食量,该过程由GABAA受体介导,与致抑制和条件性味觉厌恶无关,且不损伤大脑结构像。3.槲皮素可以改善BTBR小鼠的自闭症样表型。
潘炳灿[8](2018)在《穹隆周区在小鼠运动和摄食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穹窿周区(Pe F)中的Orexin能神经元,其可发出纤维广泛投射到诸多脑区,参与运动、饮酒、以及摄食等功能调控。本研究旨在探讨穹窿周区与下丘脑海马区之间的神经纤维联系,并初步阐明穹窿周区在小鼠自发活动、摄食和饮水昼夜节律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雄性昆明小鼠,体质20-25 g,采用单侧植入电极方法损毁小鼠Pe F脑区。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方法,观察小鼠下丘脑海马区CA1(Hi-CA1)与Pe F之间的神经纤维联系;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鼠单侧损毁Pe F后,其Orexin-A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的改变情况;采用旷场实验箱,观察单侧损毁Pe F的小鼠全天、夜间以及白天的自发活动,同时记录小鼠食物和水的摄入量;采用RT-PCR方法,检测Pe F损毁小鼠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和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内褪黑素(melatonin,MT)m RNA的表达改变。结果:(1)荧光金逆行追踪研究显示,Pe F区注射荧光金7天后,在小鼠Hi-CA1区发现有荧光金标记的神经元。提示,小鼠Hi-CA1脑区可向Pe F发出神经纤维投射;同时发现,若Hi-CA1区注射荧光金,小鼠Pe F区也发现有荧光金标记的神经元。提示,小鼠Pe F脑区神经元也可发出纤维投射至Hi-CA1,即Hi-CA1和Pe F之间有双向纤维投射。(2)与假损毁组相比,左侧Pe F损毁后,小鼠两侧Pe F中的Orexin-A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显着减少(P<0.05),且损毁组左侧Orexin-A免疫阳性细胞与右侧Orexin-A免疫阳性细胞比显着下降(P<0.05);(3)与假损毁组相比,单侧损毁Pe F,小鼠24 h自发活动、摄食和饮水量无显着改变(P>0.05);且Pe F损毁小鼠白天或夜间自发活动、摄水和饮水量也无显着改变(P>0.05)。提示,Pe F损毁对小鼠24 h自发活动、摄食和饮水量这些固有行为无显着影响。(4)在假损毁组小鼠,与黑暗早期(19:00–1:00)相比,黑暗晚期(1:00–7:00)小鼠的自发活动、摄食和饮水量均显着减少(P<0.05);与黑暗早期(19:00–1:00)或黑暗晚期比较,光照早期(7:00-13:00)或光照晚期(13:00-19:00)小鼠的自发活动、摄食和饮水量进一步减少(P<0.05)。即,假损毁组小鼠从黑暗期进入光照期时,上述这些活动逐渐减少。在Pe F损毁组小鼠,与黑暗早期(19:00–1:00)相比,黑暗晚期(1:00–7:00)小鼠的自发活动、摄食和饮水量均没有明显变化(P>0.05),且上述这些指标在整个黑暗期(19:00–7:00)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然而与黑暗期(包括黑暗晚期和黑暗早期)比较,光照期(包括光照早期和光照晚期)小鼠的自发活动、摄食和饮水量显着减少(P<0.05)。相对于假损毁组,Pe F损毁组小鼠自发活动、摄食和饮水呈现夜至昼减少现象的延迟,尤其是从黑暗早期到黑暗晚期。提示,Pe F可能参与夜至昼小鼠自发活动、摄食和饮水行为调控。(5)在假损毁组小鼠,夜间(23:00-1:00)与白昼(11:00-13:00)相比,室旁核或视交叉上核MT m RNA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Pe F损毁组,与夜间(23:00-1:00)相比,白昼期间(11:00-13:00)小鼠室旁核和视交叉上核的MT m RNA表达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e F损毁诱导小鼠自发活动、摄食和饮水这些行为的夜间向白昼转化作用延迟可能与MT表达有关。结论:Pe F与Hi-CA1之间存在双向纤维联系;Pe F损毁对小鼠24 h自发活动、摄食和饮水量这些固有生活行为无显着影响;Pe F可能参与夜至昼小鼠自发活动、摄食和饮水行为调控;Pe F损毁诱导小鼠自发活动、摄食和饮水这些行为的夜间向白昼转化作用延迟可能与MT表达有关。
王忠香[9](2018)在《中央杏仁核GLP-1受体信号通路的摄食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央杏仁核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摄食调控重要作用位点之一,中央杏仁核内GLP-1受体信号通路在摄食和能量代谢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生理作用。本研究拟通过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核团微量注射等方法,观察激活或阻断中央杏仁核内GLP-1信号通路对大鼠摄食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选用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80-320 g。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中央杏仁核中GLP-1受体的分布;采用脑核团置管及中央杏仁核微量注射GLP-1受体激动剂Ex4或GLP-1受体拮抗剂Ex9,观察GLP-1受体信号通路激活或阻断对大鼠摄食量、高脂饮食、高岭土摄入、以及蔗糖和玉米油摄入的影响。结果:(1)大鼠中央杏仁核和尾壳核分别注射6-羧基荧光素(FAM)标记的Ex4(GLP-1受体激动剂),3小时后中央杏仁核内,而不是尾壳核,可见有呈黄色荧光的FAM,结合荧光免疫组化神经元核(NeuN)染色,确认FAM位于中央杏仁核神经元内。提示,GLP-1受体在中央杏仁核内的表达具有位置特异性。(2)中央杏仁核微量注射GLP-1受体激动剂Ex4,大鼠0-20 h累计摄食量显着降低(P<0.05);中央杏仁核微量注射GLP-1受体拮抗剂Ex9,大鼠0-4 h和0-20 h摄食量显着增加(P<0.05)。提示,内源性GLP-1在大鼠摄食行为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3)中央杏仁核微量注射Ex4,大鼠高岭土摄入量无显着变化(P>0.05);虽然平均每餐摄食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进食次数也无显着改变(P>0.05)。提示,中央杏仁核中GLP-1受体信号通路的激活所引起的大鼠摄食量减少并不是因恶心导致的。(4)中央杏仁核微量注射Ex4,大鼠高脂饲料第9 h始摄入量显着降低(P<0.05),持续至第20 h;大鼠高脂饮食每餐摄入量(P<0.05)以及进食餐数(P<0.05)均显着降低;中央杏仁核微量注射Ex9,大鼠0-2 h、0-4 h、0-6 h以及0-7 h高脂饮食摄食量显着增多(P<0.05)。提示,中央杏仁核内GLP-1受体信号通路兴奋可增强大鼠饱食感(每餐摄入量减少)或饱足感(进食餐数减少)。(5)中央杏仁核微量注射Ex9,大鼠0-1 h、0-1.5 h和0-2 h蔗糖(P<0.05)或玉米油(P<0.05)摄入量均显着增高,大鼠0-24h蔗糖摄取总卡路里也显着增加(P<0.05),但大鼠对玉米油0-24h总卡路里摄入无明显影响(P>0.05)。提示,GLP-1受体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参与大鼠饮食偏好调控。结论:中央杏仁核内有GLP-1受体表达,中央杏仁核内GLP-1受体信号通路参与大鼠摄食行为调控,且该信号通路的激活也对大鼠饮食偏好产生影响。中央杏仁核也是调控生理性摄食的重要位点之一。
李豪豪[10](2018)在《下丘脑室旁核多巴胺能D1受体信号通路对大鼠摄食和胃动力调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多巴胺(DA)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同时也是重要的摄食调节因子。DA在调节认知、情绪、饥饿、饱食及运动等诸多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丘脑室旁核(PVN)是参与调控摄食的重要脑核团之一。本研究目的是观察PVN内多巴胺D1受体表达,探讨PVN内注射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Fenoldopam mesylate或D1受体拮抗剂Rotundine以明确大鼠PVN多巴胺信号通路在摄食、胃酸分泌和胃运动调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以及PCR观察大鼠PVN内多巴胺D1受体免疫阳性神经元和多巴胺D1受体m RNA的表达;采用脑核团置管技术、摄食量测定、胃运动记录、胃酸分泌测量等方法观察和比较PVN内注射D1受体激动剂Fenoldopam mesylate、D4受体拮抗剂L-745870或D1受体拮抗剂Rotundine对大鼠摄食、胃酸分泌以及胃运动的影响;采用动物足部运动扫描仪检测大鼠的自发活动。结果:1.与单独注射1.2μg DA组大鼠相比,PVN内微量注射0.12μg L-745870+1.2μg DA混合液或3.6μg Rotundine+1.2μg DA混合液,大鼠0-2 h摄食量均显着降低(P<0.050.01),提示,DA可通过D1受体或D4受体信号通路参与摄食调控。但实验数据分析发现,D1受体拮抗剂Rotundine对DA诱导摄食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D4受体拮抗剂L-745870(P<0.05),提示,D1受体信号通路在DA摄食调控中占有主导地位;2.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VN内有多巴胺D1受体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RT-PCR研究结果也显示,PVN内有多巴胺D1受体m RNA的表达;3.PVN内注射不同剂量D1受体激动剂Fenoldopam mesylate(0.04μg,0.08μg,0.16μg,或0.32μg),大鼠胃运动显着增强,胃酸分泌显着增多且摄食量显着增加,并呈显着剂量依赖关系(P<0.050.01),且Fenoldopam mesylate对摄食的促进作用可持续8 h;4.PVN内注射不同剂量D1受体拮抗剂Rotundine(0.9μg,1.8μg,3.6μg,或7.2μg),可抑制大鼠胃运动,显着降低大鼠胃酸分泌,且大鼠摄食量均显着降低,并呈显着剂量依赖关系(P<0.050.01),且3.6μg Rotundine对大鼠摄食抑制作用可持续4h;5.PVN微量注射Fenoldopam mesylate,大鼠胃运动显着增强(P<0.05),胃酸分泌增多(P<0.05),且摄食量显着增加(P<0.05);PVN注射Fenoldopam mesylate+Rotundine混合液,Fenoldopam mesylate诱导的促胃运动(P<0.05)、促胃酸分泌(P<0.05)及促摄食效应(P<0.05)明显下降;6.与生理盐水组相比,PVN内注射D1受体拮抗剂Rotundine(3.6μg)或受体激动剂Fenoldopam mesylate(0.16μg),大鼠自发活动无显着改变(P>0.05);结论:PVN内多巴胺D1和D4受体信号通路的激活均可增加大鼠摄食量,促进大鼠胃运动和胃酸分泌。PVN多巴胺能神经元在摄食,胃酸分泌以及胃运动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瘦素受体在条件性厌味大鼠脑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瘦素受体在条件性厌味大鼠脑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下丘脑BCL6对外周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下丘脑BCL6在外周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中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下丘脑 BCL6 对外周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调节作用的进一步验证 |
1 实验材料(与第一部分相同的省略) |
2 实验方法(与第一部分相同的省略)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下丘脑 BCL6 调节外周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的机制 |
1 实验材料(与前面相同的省略)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下丘脑在糖脂代谢和能量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蓝斑胰淀素受体调控能量平衡及享乐型摄食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神经系统在维持能量平衡中的作用 |
1.1.1 肥胖与代谢疾病带来的生理与认知的损害 |
1.1.2 内稳态系统对于摄食行为的调控 |
1.1.3 奖赏系统对于摄食行为的调控 |
1.2 胰淀素的性质和功能 |
1.2.1 胰淀素受体的分子结构 |
1.2.2 胰淀素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
1.2.3 胰淀素受体在中枢神经的表达及其作用 |
1.3 蓝斑-NE神经元生理性质与功能 |
1.3.1 蓝斑-NE神经元的放电模式与传统功能 |
1.3.2 蓝斑-NE神经元在能量平衡与奖赏与动机中的作用 |
1.4 提出问题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药品、抗体与软件 |
2.3 行为学 |
2.3.1 短期摄食行为测试 |
2.3.2 旷场与高架十字迷宫 |
2.3.3 动机水平测试 |
2.4 脑立体定位手术 |
2.4.1 蓝斑定位 |
2.4.2 套管移植 |
2.5 全细胞膜片钳 |
2.5.1 年轻小鼠脑片准备 |
2.5.2 动作电位记录 |
2.5.3 突触传递效率分析 |
2.6 免疫组化 |
2.6.1 TH与降钙素受体共标 |
2.6.2 TH与离体电生理钳制细胞共标 |
2.7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蓝斑胰淀素受体激活降低小鼠摄食行为与体重 |
3.2 蓝斑胰淀素受体降低摄食动机以及享乐性驱动摄食行为 |
3.3 蓝斑胰淀素受体降低小鼠对于新颖环境的探索 |
3.4 胰淀素提高蓝斑NE神经元tonic放电频率 |
3.5 蓝斑胰淀素受体对于突触传递效率的调控 |
3.6 胰淀素通过ERK通路调控蓝斑-NE神经元tonic放电频率 |
4 分析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蓝斑在能量稳态型与享乐型摄食中的作用 |
4.1.2 胰淀素抑制摄食作用的神经与分子机制 |
4.2 研究的不足 |
4.3 工作展望 |
4.3.1 蓝斑胰淀素受体的环路机制 |
4.3.2 蓝斑不同的放电模式对于行为与认知活动的影响 |
4.3.3 胰淀素对于认知活动的影响 |
4.4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Acknowledgement |
(3)海马CA1区Ghrelin对大鼠条件性摄食偏好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试验仪器 |
3 主要实验药品 |
4 试剂配制 |
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6 海马CA1区置管 |
7 药物注射 |
8 摄食量检测 |
9 糖精/脂肪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好实验 |
9.1 CPP实验筛选 |
9.2 CPP实验训练 |
9.3 CPP测试 |
10 组织学检验 |
11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海马CA1区GHS-R1a和 DA-D1R免疫阳性神经元的的表达 |
2 海马CA1 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0-2 h标准饲料摄入量的影响 |
3 海马CA1 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0-2 h脂肪颗粒摄食量的影响 |
4 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0-2h糖精颗粒摄食量的影响 |
5 海马CA1 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0-2h普通饲料、脂肪和糖精颗粒摄入量比较 |
6 海马CA1 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糖精颗粒饮食条件性位置偏好影响 |
7 海马CA1 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脂肪颗粒食物条件性位置偏好的影响 |
8 海马CA1 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糖精和脂肪颗粒饮食条件性位置偏好影响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边缘叶多巴胺系统与摄食行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4)压力应激导致血糖代谢紊乱的中枢神经环路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背景知识 |
1.1.2 压力应激 |
1.1.2.1 压力应激反应的神经环路机制 |
1.1.2.2 压力应激导致焦虑行为 |
1.1.2.3 压力应激导致高血糖反应 |
1.1.2.4 压力应激影响代谢 |
1.1.2.5 压力应激影响体温调控 |
1.1.3 焦虑行为的调控 |
1.1.3.1 焦虑 |
1.1.3.2 焦虑障碍 |
1.1.3.3 焦虑模型 |
1.1.3.4 焦虑的神经机制 |
1.1.4 血糖代谢的调控 |
1.1.4.1 葡萄糖的来源以及功能 |
1.1.4.2 葡萄糖的代谢 |
1.1.4.3 葡萄糖代谢的调控 |
1.1.4.4 葡萄糖的影响因素 |
1.1.4.5 病理状态下葡萄糖代谢 |
1.1.4.6 血糖的节律波动 |
1.1.5 研究技术 |
1.1.5.1 光遗传学技术研究 |
1.1.5.2 药物遗传学技术 |
1.1.5.3 膜片钳技术 |
1.1.5.4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原位杂交技术 |
1.1.5.5 行为学研究 |
1.1.5.6 血糖代谢的研究手段 |
1.1.5.7 病毒示踪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基础血糖的研究 |
1.2.2 压力应激导致焦虑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的研究 |
1.2.3 情感障碍引起的血糖代谢异常的研究 |
1.3 我们的研究 |
1.3.1 压力应激扰乱啮齿类动物基础血糖的波动 |
1.3.2 纹状体床核前侧中到弓状核的γ-氨基丁酸能神经环路介导焦虑反应 |
1.3.3 介导压力应激反应的γ-氨基丁酸能神经环路介导高血糖反应 |
1.3.4 压力应激导致的基础代谢失衡的神经环路机制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1.5 本论文的组织安排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动物来源和饲养 |
2.2 小鼠血糖检测 |
2.2.1 小鼠基础血糖检测 |
2.2.2 小鼠在光刺激中的血糖检测 |
2.3 大鼠基础血糖的监测 |
2.3.1 血糖植入子植入 |
2.3.2 血糖植入子校准 |
2.3.3 血糖数据采集和处理 |
2.4 压力应激刺激 |
2.4.1 小鼠压力应激刺激 |
2.4.2 大鼠压力应激刺激 |
2.5 脑立体定位注射和光纤埋植 |
2.5.1 病毒注射 |
2.5.2 光纤埋植 |
2.6 光遗传刺激 |
2.7 药物遗传学 |
2.8 焦虑行为测试 |
2.8.1 旷场测试 |
2.8.2 十字高架迷宫测试 |
2.8.3 条件位置偏好行为测试 |
2.9 免疫组织化学 |
2.10 原位杂交 |
2.1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2.12 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2.13 膜片钳 |
2.14 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提取、培养以及诱导成骨分化 |
2.15 茜素红细胞化学染色 |
2.16 石蜡切片伊红-苏木素组织化学染色 |
2.17 骨量分析 |
2.18 数据分析 |
2.19 重要试剂、病毒等 |
第三章 结果 |
3.1 压力应激扰乱啮齿类动物基础血糖的波动 |
3.1.1 压力应激增加小鼠血糖的波动 |
3.1.2 大鼠基础血糖具有昼夜节律 |
3.1.3 外部压力应激刺激急性扰乱了大鼠基础血糖的昼夜节律 |
3.1.4 外部压力应激刺激导致血糖节律长期消失 |
3.2 aBNST~(Gad2)-ARC神经环路介导应激反应 |
3.2.1 aBNST中 GABAergic神经元参与压力应激反应 |
3.2.2 光激活aBNST中 CaMKII神经元和GABAergic神经元不影响小鼠焦虑样行为 |
3.2.3 aBNST中的GABAergic和 CaMKII+神经元投射到下丘脑 |
3.2.4 aBNSTCaMKII-VMH神经纤维的激活产生抗焦虑行为 |
3.2.5 光激活aBNST~(Gad2)-VMH神经环路导致小鼠焦虑 |
3.2.6 ARC~(Gad2)-NTS介导由aBNST~(Gad2)-ARC激活产生的焦虑反应 |
3.3 压力应激导致的高血糖反应的神经环路机制 |
3.3.1 激活aBNST中 GABAergic神经元引起高血糖反应 |
3.3.2 激活aBNST~(Gad2)-ARC引起高血糖反应 |
3.3.3 抑制aBNST~(Gad2)-ARC逆转由压力应激导致的高血糖反应 |
3.3.4 光激活aBNST~(Gad2)-ARC引起的高血糖反应并非依赖肾上腺 |
3.3.5 弓状核通过脑干中的孤束核和中缝核与胰腺连接 |
3.3.6 ARC~(Gad2)-ROb介导压力应激导致的高血糖反应 |
3.3.7 激活aBNST~(Vglut2)没有引起血糖变化 |
3.3.8 抑制aBNST~(Vglut2)-VMH没有引起血糖变化 |
3.4 压力应激导致基础代谢变化 |
3.4.1 长期压力应激导致代谢失衡 |
3.4.2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抑制成骨分化 |
3.5 其他:初步探索与中枢调控外周相关研究 |
第四章 讨论 |
4.1 压力应激扰乱啮齿类动物基础血糖的波动 |
4.2 介导压力应激反应的GABAergic神经环路介导高血糖反应 |
4.3 压力应激导致的基础代谢失衡的神经环路机制 |
第五章 展望 |
5.1 压力应激扰乱啮齿类动物基础血糖的波动 |
5.2 aBNST~(Gad2)-ARC神经环路介导应激反应 |
5.3 aBNST~(Gad2)-ARC神经环路介导高血糖反应 |
5.4 aBNST~(Gad2)-ARC的神经环路介导应激反应 |
5.5 其他:初步探索与中枢调控外周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作者简历 |
已发表论文 |
申请专利(申请22 项,授权3 项) |
参与科研项目完成情况 |
(5)AD模型动物中STAT3通过调控NMDA受体的表达改善认知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STAT/JAK信号通路的作用及其与AD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国际会议 |
致谢 |
(6)肥胖基因FTO及其抑制剂在焦虑和抑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肥胖患者FTO基因SNP与行为量表及大脑影像的研究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FTO抑制剂恩他卡朋对肥胖患者焦虑、抑郁及大脑影像的研究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FTO通过肠道菌群参与焦虑及抑郁行为的调节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FTO抑制剂恩他卡朋参与焦虑及抑郁行为的调节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槲皮素通过调控GABAaR影响C57小鼠摄食量和改善BTBR小鼠自闭症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槲皮素对GABA诱导的生物电的抑制作用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实验动物 |
2.实验药品和试剂 |
3.实验器材 |
(二)实验方法 |
1.皮层神经元细胞培养 |
2.神经元电生理 |
二、结果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二部分 槲皮素对C57小鼠摄食量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实验动物 |
2.实验药品与试剂 |
3.实验器材 |
(二)实验方法 |
1.不同剂量槲皮素对小鼠摄食量(food consumption)的影响 |
2.槲皮素+蝇蕈醇(muscimol)对小鼠摄食量的影响 |
3.高架O迷宫(O maze)试验 |
4.条件性味觉厌恶(CTA)试验 |
5.小鼠磁共振(MRI) |
6.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一)不同剂量槲皮素对小鼠摄食量的影响 |
(二)槲皮素+蝇蕈醇对小鼠摄食量的影响 |
(三)高架O迷宫试验 |
(四)条件性味觉厌恶试验 |
(五)小鼠磁共振(MRI)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三部分 槲皮素改善BTBR小鼠自闭症行为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实验动物 |
2.实验药品与试剂 |
3.实验器材 |
(二)实验方法 |
1.动物分组 |
2.旷场(open field)试验 |
3.埋珠(marble burying)试验 |
4.理毛(self-grooming) |
5.三箱(three-chambered social approach)试验 |
6.内侧前额叶(mPFC)定点给药 |
7.数据分析 |
二、结果 |
(一)旷场试验 |
(二)埋珠试验 |
(三)理毛 |
(四)三箱试验 |
(五)mPFC脑区定点给药 |
三、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8)穹隆周区在小鼠运动和摄食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3 主要试剂配制 |
4 主要实验仪器 |
5 实验设计及分组 |
5.1 PeF损毁 |
5.2 免疫组化染色 |
5.3 荧光金逆行追踪 |
5.4 行为分析 |
5.5 RNA提取和聚合酶链反应(RT-PCR) |
6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Hi CA1-PeF间往返神经通路 |
2 单侧PeF损毁对小鼠24h自发活动、摄食和饮水的影响 |
3 单侧PeF损毁对小鼠昼夜自发活动、摄食和饮水量的影响 |
4 单侧PeF损毁对小鼠暗期到光期自发活动、摄食和饮水的影响 |
5 侧PeF损毁对小鼠室旁核和视交叉上核MT mRNA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央杏仁核GLP-1受体信号通路的摄食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3 主要试剂配制 |
4 主要实验仪器 |
5 实验设计及分组 |
5.1 核团置管术 |
5.2 免疫组化染色 |
5.3 摄食量测定 |
5.4 高岭土摄取量测定 |
5.5 高脂饮食测定 |
5.6 蔗糖和玉米油摄取量测定 |
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中央杏仁核GLP-1 受体阳性细胞的表达 |
2 中央杏仁核微量注射GLP-1 受体激动剂或阻断剂对大鼠摄食量的影响 |
3 中央杏仁核注射GLP-1 受体激动剂对大鼠高岭土摄入量和摄食量的影响 |
4 中央杏仁核微量注射GLP-1 受体激动剂或阻断剂对大鼠高脂饮食的影响 |
5 中央杏仁核微量注射GLP-1 受体阻断剂Ex9 对大鼠蔗糖和玉米油摄入量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下丘脑室旁核多巴胺能D1受体信号通路对大鼠摄食和胃动力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实验药品 |
1.4 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3 PT-PCR |
2.4 脑室和脑核团置管 |
2.5 摄食量检测 |
2.6 自发活动的测定 |
2.7 胃酸分泌测定 |
2.8 胃运动记录 |
2.9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PVN微量注射DA D1 受体拮抗剂Rotundine或 DA D4 受体拮抗剂L-745870 对多巴胺诱导促摄食效应的影响 |
2 下丘脑PVN多巴胺D1 受体免疫阳性细胞及其mRNA的表达 |
3 PVN注射DA D1 受体激动剂Fenoldopam mesylate对大鼠胃运动、胃酸分泌及摄食量的影响 |
4 PVN注射DA D1 受体拮抗剂Rotundine对大鼠胃运动、胃酸分泌及摄食量的影响 |
5 Fenoldopam mesylate通过DA D1 受体信号通路调控大鼠胃运动、胃酸分泌及摄食量 |
6 PVN注射Rotundine或 Fenoldopam mesylate对大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瘦素受体在条件性厌味大鼠脑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下丘脑BCL6对外周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连英.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蓝斑胰淀素受体调控能量平衡及享乐型摄食行为[D]. 张雨潇.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3]海马CA1区Ghrelin对大鼠条件性摄食偏好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D]. 林珊珊. 青岛大学, 2019(01)
- [4]压力应激导致血糖代谢紊乱的中枢神经环路机制[D]. 贾香连.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19
- [5]AD模型动物中STAT3通过调控NMDA受体的表达改善认知功能[D]. 洪小月.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6]肥胖基因FTO及其抑制剂在焦虑和抑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丽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7]槲皮素通过调控GABAaR影响C57小鼠摄食量和改善BTBR小鼠自闭症行为的研究[D]. 朱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穹隆周区在小鼠运动和摄食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D]. 潘炳灿. 青岛大学, 2018(03)
- [9]中央杏仁核GLP-1受体信号通路的摄食调控研究[D]. 王忠香. 青岛大学, 2018(02)
- [10]下丘脑室旁核多巴胺能D1受体信号通路对大鼠摄食和胃动力调控研究[D]. 李豪豪. 青岛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