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质量评价与功能性胃肠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媛媛,孙秀丽,贾维新[1](2021)在《综合护理干预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80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活动、日常生活、健康、支持和总体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粪便积分评分,心理自评量表评分,胃肠症状等级评分比较。结果试验组活动、日常生活、健康、支持和总体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粪便积分评分,心理自评量表评分,胃肠症状等级评分比较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功能性胃肠病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张国霞[2](2021)在《中药口服制剂治疗成年人功能性便秘的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评价中药口服制剂治疗成年人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英文检索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rbal medicine”、“TCM”及functional constipation”为关键词,使用逻辑运算符“AND”和“OR”链接,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文检索以“中医药”、“中药”、“中草药”、“中医”、“中西医”、“功能性便秘”为关键词,并使用逻辑符合“或”及“和”相连接,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1年2月1日。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试验组干预措施为中药口服制剂或者中药口服制剂联合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或普芦卡必利,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单纯服用IA级药物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或普芦卡必利,研究对象为成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于拟纳入的文献,先通过NoteExpress软件进行去重处理,然后再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筛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排除标准的文献,最后通过阅读全文,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上述操作经由2名医师独立完成。如果出现分歧则由双方讨论或由更高年资的医师商定,最终确定纳入的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Risk of Bias Tool,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软件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篇文献,共纳入2021例患者,均为中文文献。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的文献共25篇:其中23篇文献试验组干预措施为单纯口服中药制剂,2篇文献试验组的干预措施为口服中药制剂联合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有2篇文献的对照组的干预措施为普芦卡必利,其中1篇文献试验组干预措施为单纯口服中药,另1篇文献试验组干预措施为中药联合琥珀酸普芦卡必利,受纳入文献量的限制,只对试验组干预措施为单纯使用中药制剂、对照组干预措施为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的23篇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共评价了有效率、复发率和安全性三个指标。结果显示:1 就有效率而言,23篇文献均评价了临床有效率,共纳入1753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OR=3.06,95%CI[2.33,4.01],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单纯口服中药制剂治疗成年人功能性便秘的有效率高于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 就复发率而言,共有8篇文献评价了复发率,其中1篇文献既评价了治疗结束后2周的复发率,又描述了治疗结束后4周的复发率,因此将其按照2篇文献处理,共纳入655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OR=0.37,95%CI[0.25,0.53],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单纯口服中药制剂治疗成年人功能性便秘的复发率小于聚乙二醇(电解质散)。3 就不良反应发生率而言,共有19篇文献评价了安全性指标,共纳入1415例患者,有5项研究出现了不良事件,如恶心、腹痛、上腹不适、腹泻等,但均为轻度,均可自行缓解结果显示:OR=0.39,95%CI[0.13,1.12],菱形与无效线相交,总OR值的P值=0.08>0.05,中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安全性较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而言无统计学差异。4 此外,有19篇文献评价了便秘主症(排便频率、排便费力程度、排便所需时间、排便间隔时间、粪便性状等)和(或)中医证候积分,但是由于单个症状的量化标准及积分标准不尽相同,故无法进行荟萃分析,仅做描述性分析,描述性分析显示:口服中药较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而言能更快、更有效地缓解单个症状。结论:1 治疗成年人功能性便秘,口服中药制剂较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而言,临床疗效佳、远期复发率更低,二者均安全。2中药与普芦卡必利的比较有待验证。3中药联合西药疗法与西药的比较有待验证。
陈洁[3](2021)在《柴泻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虚气滞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柴泻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餐后不适综合征(PDS)脾虚气滞型的临床疗效、停药后复发情况和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丰富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FD-PDS)的临床依据。方法:将72例辨证为脾虚气滞型FD-PDS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莫沙必利组36例,柴泻组36例。莫沙必利组内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柴泻组内服柴泻汤,两组均服药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临床证候积分、生存质量量表积分变化、停药后复发情况及安全性指标,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数据分析,评价柴泻汤治疗FD-PDS(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入组61例病例。(1)中医症状积分比较:(1)组内比较:治疗后莫沙必利组和柴泻组的中医各项症状、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2)组间比较:治疗后柴泻组在改善脘腹痞满或胀痛、纳呆症状上及证候总积分方面均显着优于莫沙必利组(P<0.01)。柴泻组和莫沙必利组在改善疲乏无力症状上作用相当(P>0.05),在改善嗳气、大便稀溏症状上柴泻组优于莫沙必利组(P<0.05)。(2)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莫沙必利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67%,柴泻组为93.55%,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生存质量改善方面比较:(1)组内比较:治疗后莫沙必利组和柴泻组的生存质量量表总积分及各领域单项积分都较治疗前提高(P<0.01);(2)组间比较:治疗后柴泻组生存质量量表总积分较莫沙必利组明显提高(P<0.01);在单项领域积分上,治疗后在日常生活、健康感觉领域积分柴泻组较莫沙必利组明显提高(P<0.01);在疾病控制、不适领域积分,两组效果相当(P>0.05);在忧虑、睡眠、饮食、压力领域积分,柴泻组较莫沙必利组提高(P<0.05)。(4)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后停药4周,莫沙必利组的复发率为31.82%,柴泻组的复发率为7.41%,柴泻组复发率低于莫沙必利组(P<0.05)。结论:柴泻汤治疗脾虚气滞型FD-PDS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脘腹痞满或胀痛、纳呆、嗳气、乏力、大便稀溏症状,能使人们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且复发率更低,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特色和优势,值得推广。
葛延平[4](2021)在《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行气运脾方,对照组30例,予乳果糖口服溶液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疗程均为8周。以便秘主要症状积分,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便秘及消化不良主要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评分(PAC-QOL量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评分(FDDQL量表)为疗效评定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积分变化。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便秘主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各便秘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排便困难、腹胀、排便不尽感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2.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各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各症状发作频率上,治疗组各主要症状发作频率积分较均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的发作频率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发作频率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各症状严重程度上,两组各主要症状严重程度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餐后饱胀不适、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严重程度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便秘与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总体改善便秘与消化不良症状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5.生活质量评价: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PAC-QOL量表评分、提高FDDQL量表评分(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两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整个治疗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行气运脾法可以显着改善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便秘、消化不良等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毋洋洋[5](2021)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meta分析及张骠教授治疗经验总结》文中提出目的:对中药内服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旨在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客观提出现阶段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试验所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临床上开展相关研究设计提供合理建议。同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张骠教授治疗此病的临床经验。方法:Meta分析方面,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系统评价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运用合理的检索策略对指定的数据库进行检索。由2名研究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及元素提取。利用改良Jadad量表及Cochrane协作网的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通过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包括:对中药试验组及西药对照组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治疗后腹痛发作次数、腹痛缓解时间、腹痛严重程度、复发率,比较其疗效及安全性。名医经验总结方面,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得到张骠教授治疗本病的常用方药,并对其治疗本病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中药组在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治疗后减少腹痛发作次数、缩短腹痛缓解时间、降低腹痛严重程度、降低复发率方面优于西药对照组,疗效可靠;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对照组,安全性较好。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张骠教授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经验。结论:1.中药内服治疗儿童功能腹痛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但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进行验证。2.张骠教授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经验丰富,疗效确实,值得推广。
樊文彬[6](2020)在《肛肠科功能性便秘患者群身心状况、生活质量的调查及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肛肠科功能性便秘身心状况、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目的:调查肛肠科就诊的功能性便秘(FC)患者一般资料、便秘相关指标、精神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3例肛肠科就诊的功能性便秘和性别比例、年龄范围相匹配的4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问卷调查。对两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体质指数(BMI)、排粪频率(平均每周自发排粪,SBM)、粪便性状(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BSFS)、精神心理状况(症状自评量表,SCL-90)、便秘严重程度(Wexner便秘评分,WCS)、生活质量评分(PAC-QOL)进行比较,同时对患者的便秘相关指标、Wexner便秘评分与SCL-90评分、PAC-QOL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FC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重、体质指数、受教育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FC组较健康人群有更多的精神心理问题。FC组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比例为59.29%。FC组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情绪、焦虑情绪、敌对情绪、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其中,精神病性是FC组与对照组差异最大的因子。(3)FC组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P<0.001),FC组较健康人群生活质量差。FC组生活质量中情绪心境、满意度、担忧、生活独立性、饮食、生理6个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满意度是两组之间差异最大的因子。(4)FC组Wexner便秘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低度相关(r=0.477,P<0.001)。其中便秘病程与生活质量评分弱相关(r=0.223,P=0.017),排便时间与生活质量评分低度相关(r=0.305,P=0.001)。(5)Wexner便秘评分与SCL-90均分弱相关(r=0.200,P<0.05)。(6)SCL-90均分与生活质量评分中度相关(r=0.507,P<0.05)。结论:F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在BMI、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差异。FC组较健康人群存在明显的精神心理问题,生活质量显着降低。FC患者便秘严重程度与精神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具有相关性。二功能性便秘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玄参汤制剂联合精神心理干预在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气阴不足型功能性便秘10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一(玄参汤制剂)、试验组二(玄参汤制剂联合精神心理干预)和对照组(普芦卡必利),分别记录患者用药前及用药4周后的中医证候评分、排粪频率(SBM)、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BSFS)、Wexner便秘评分(WC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和便秘生活质量评分(PAC-QOL),分析功能性便秘患者排粪频率、粪便性状、便秘症状程度、精神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1)三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后,三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试验组一90.0%,试验组二为97.1%,对照组90.3%,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4周后,SBM均有所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4周后,BSFS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三组BSFS 3、4、5型合并后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4周后,Wexner便秘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4周后PAC-QOL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7)治疗4周后,试验组一和对照组的HAMA、HAMD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一HAMA评分总有效率为33.3%,试验组二为70.6%,对照组为2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一治疗后HAMD评分总有效率为40.0%,试验组二为76.5%,对照组为1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玄参汤制剂治疗功能性便秘4周后与普芦卡必利在中医证候疗效、排便频率、大便性状、便秘严重程度、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所改善。玄参汤制剂结合精神心理干预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便秘症状、生活质量,而且能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
刘瑜[7](2020)在《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临床特点及清淡素食干预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胃肠湿热证是功能性便秘的重要证型,包括热大于湿亚型(以大便干硬为特点称为典型便秘)和湿大于热亚型(以大便粘腻为特点称为非典型便秘)。目前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特点因纳入标准、研究方法等不同结论不一致,而对非典型便秘认识不足致相关研究非常少。饮食与功能性便秘关系密切,公认对便秘有益的是富含膳食纤维和水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类等,而辛辣刺激、油炸、烧烤、干炒类饮食可能通过影响肠神经系统、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肠道粘膜炎性状态等参与便秘的发病,肉蛋奶等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对便秘影响也存在争议。功能性便秘的治疗目前仍然以药物为主,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药物治疗带来的依赖性、副作用以及经济负担加重等问题非常突出。因此,改变饮食非常重要!清淡素食是导师根据中、西医理论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套健康饮食方案,该方案提倡增加摄入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及五谷杂粮,减少摄入高蛋白、高脂肪及易致氧化损伤的过加工食物。在既往研究中,我们发现清淡素食联合药物可显着改善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的症状,且单纯饮食即可维持疗效,但缺少更为可信、客观的证据证实。目的1、通过对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相关资料分析得到其临床特点及两亚型便秘的影响因素。2、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评价清淡素食干预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及对药物治疗的补充疗效。方法研究一:纳入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及中医脾胃病科门诊和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35例,其中典型便秘87例,非典型便秘48例。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问卷获得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和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资料、过去一年饮食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每周自发排便次数及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大便性状Bristol评分量表、便秘症状评分量表、中医证候评分量表、胃肠动力检测结果包括48小时胃肠传输时间和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信息。所收集数据用SAS 9.4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二:该部分为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分典型便秘和非典型便秘2个亚型。纳入研究一中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根据中医分型进入亚型,完成调查问卷(同研究一)、胃肠动力检测后随机分配。每个亚型按1:1:1:1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药物(典型便秘型为福松,非典型便秘型为清热降逆中药干膏粉)+饮食干预组、饮食干预+安慰剂(典型便秘型为福松安慰剂、非典型便秘型为中药干膏粉安慰剂)组、药物组、安慰剂组。饮食干预为清淡素食。药物或安慰剂用法为每日2次,1次1袋,早晚餐后半小时分服。干预期间需配合记录日记本。疗程为28天。研究者在干预第14、28天分别进行随访,28天结束后,患者复查胃肠动力检测。主要疗效指标为平均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次要疗效指标为大便性状Bristol得分、便秘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胃肠动力结果,本研究还包括安全性指标和饮食依从性指标。所收集数据用SAS 9.4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通过中日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核,编号:2017-46-1。结果研究一1、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以女性患病为主(占73.33%);年龄以41-60岁居多(占39.26%);病程中位数10.0(5.0,20.0)年,典型便秘病程较非典型便秘更长(P=0.02)。2、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大多有近3月使用通便药史(占74.07%);两型便秘每周自发排便次数以及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均低于正常,两型之间无显着差异;非典型便秘大便性状Bristol评分显着低于典型便秘(P<0.0001),排便不尽感得分显着高于典型便秘(P=0.00),而排便费力、需手法辅助排便、无便意、排便堵塞感、肛门疼痛或烧灼感、直肠肛门坠胀感得分与典型便秘比较无差异,暖气的中医证候得分高于典型便秘,而脘腹胀满、饮食减少、疲乏无力、恶心呕吐、排便困难、舌脉得分与典型便秘比较无差异。3、胃肠湿热型便秘患者多轻度焦虑(占60.00%);两型便秘在睡眠质量及其各成分得分和便秘生活质量总分及生理方面、社会心理、满意度得分均无显着差异,非典型便秘在担忧方面得分高于典型便秘(P=0.04)。4、48小时胃肠传输时间:非典型便秘钡条排出率(%)高于典型便秘[57.5(12.5,97.5)VS 10.0(0.0,55.0),P=0.00],慢传输型构成比低于典型便秘(70.45%VS 87.36%,P=0.02),直乙结肠以内钡条残留率(%)显着低于典型便秘[5.0(0.0,37.5)VS 50.0(5.0,75.0),P<0.0001]。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两型便秘测压结果均无显着差异。病理生理分型:典型便秘与非典型便秘中混合型便秘均最多,且其构成比有显着差异(83.91%VS 70.45%,P=0.04)。5、典型便秘患者进食肉类、饮水更多。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两型便秘的因素为进食肉量、大便性状评分和直乙结肠以内钡条残留率,三者与典型便秘呈正相关。研究二1、筛选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及中医脾胃病科门诊和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35例(典型便秘87例,非典型便秘48例),同意随机分组治疗124例(典型便秘84例,非典型便秘40例)进入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典型便秘退出3例,失访4例,非典型便秘退出1例,完成本研究116例(典型便秘77例,非典型便秘39例)进入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2、各型便秘内四组基线资料比较:一般资料、病史资料、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大便性状Bristol得分、便秘症状得分、中医证候得分四组均无显着差异。3、主要疗效指标:典型便秘和非典型便秘药物(福松/清热降逆中药干膏粉)+饮食干预组、饮食干预+安慰剂(福松安慰剂/清热降逆中药干膏粉安慰剂)组、药物组干预28天有效率均高于安慰剂组,药物+饮食干预较单纯药物、饮食干预有更好的疗效趋势,但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典型便秘和非典型便秘除安慰剂的其他三组干预后平均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均显着升高。4、次要疗效指标:①大便性状评分(Bristol评分):典型便秘四组干预后Bristol得分均显着降低;非典型便秘干预后四组Bristol得分均无差异。②便秘症状方面:典型便秘四组和非典型便秘除安慰剂的三组干预后症状得分均显着降低,两型便秘症状改善率四组间均有显着差异。③中医证候方面:两型便秘四组干预后证候得分均显着降低,典型便秘14、28天和非典型便秘28天四组有效率有显着差异。④48小时胃肠传输时间:饮食干预+安慰剂组能提高两型便秘钡条排出率、降低典型便秘直乙结肠以内钡条残留率;福松+饮食干预组能提高典型便秘钡条排出率和降低直乙结肠以上钡条残留率;中药组能提高非典型便秘钡条排出率、降低直乙结肠以上和直乙结肠以内钡条残留率。⑤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饮食干预+安慰剂组可提高非典型便秘肛门松弛率和肛门静息压、增加两型便秘排便感觉;福松+饮食干预组、福松组可提高典型便秘肛门松弛率;中药组可提高非典型便秘肛门松弛率。5、典型便秘福松+饮食干预组、福松组各发生1例不良反应,分别为轻微腹痛、腹泻;非典型便秘安慰剂组发生1例不良反应,为上腹胀满。6、两型便秘有饮食干预组的高依从性构成比分别为:PPS典型便秘14天、28天均为57.89%,PPS非典型便秘14天、28天分别为53.33%、66.67%。结论1、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以中年、女性患病率高,具有病程长、大多数近期服用通便药物史、伴轻度焦虑、病理生理分型以混合型便秘居多的特点,而两型便秘在饮食、大便性状及胃肠道传输功能上有显着差异。2、福松对典型便秘、清热降逆中药对非典型便秘有显着疗效。单纯清淡素食对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有显着缓解作用,还可增加药物疗效,且依从性高,但尚需更大样本证实。
刘静[8](2020)在《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对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评价,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提供指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 Med、Embase、Medline七大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时间至2020年2月13日,全面检索关于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并由两名评价员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和数据资料提取,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获得相关文献740篇,最终共纳入27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文献,共计2312例患者,其中单用柴胡疏肝散治疗组698例,对照组680例;柴胡疏肝散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组471例,对照组463例。所纳入的研究质量普遍偏低,偏倚风险较高。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OR=4.40,95%CI[2.78,6.96],P<0.00001)、改善总体症状(WMD=-2.51,95%CI[-2.87,-2.14],P<0.00001)、提高生活质量综合评分(WMD=11.26,95%CI[4.50,18.02],P=0.001)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但关于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嗳气、反酸烧心5项RCT以及在改善胃液体半排空时间方面的Meta分析显示治疗组无明显优势;柴胡疏肝散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OR=4.19,95%CI[2.35,7.49],P<0.00001)、缓解症状(WMD=-2.80,95%CI[-3.97,-1.64],P<0.00001)、改善焦虑情绪(WMD=-5.37,95%CI[-8.66,-2.08],P=0.001))、改善患者胃动素(MOT)(WMD=82.07,95%CI[74.08,90.06],P<0.00001)及餐后瘦素水平(WMD=5.70,95%CI[4.73,6.66],P<0.00001)方面较对照组有优势,对改善餐前瘦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及缓解抑郁情绪无明显优势。研究统计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不适、口干、头昏、头痛、失眠、皮疹、痉挛、神经过敏等不适,总体而言,柴胡疏肝散治疗FD安全性高。结论:柴胡疏肝散治疗FD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症状,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理化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由于原始文献都是样本量小、偏倚风险较高的研究,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且关于理化水平检测、单项症状积分、胃动力检测、复发率、生活质量评价及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等结局指标尚不充分或缺乏,建议进一步开展样本量充足甚至多中心的、设计合理、结局指标完善的随机对照试验,严格规范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使用恰当的随机序列产生方法,加强分配方案隐藏,尽量使用盲法,注意报告结局的完整性并进行随访。
孙佳琳[9](2020)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中医症状、生存质量现状,探索影响其生存质量的可能因素,以期从生存质量的角度了解FD患者的生存现状。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以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规范化处理,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年龄、性别、工作性质、文化程度、诱发因素、病程等一般资料,中医症状,生存质量状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120例FD的脾虚气滞证患者,男女比例为1:1.3,多见于31-40岁的中青年(33.3%),文化程度在大学(大专)以上(54.2%);体重正常者多见(66.7%);非体力劳动为主(85.8%);诱发因素以复合因素多见(53.3%),也可为单一因素作用,饮食因素(67.0%)最常见;病程一般较长,多在1年以上,占比达80%,最长者可达30年;亚型以PDS多见(73.3%)。(2)脾虚气滞证的症状:在症状分布方面,除胃脘痞满或胀痛、纳呆2大主症外,最常见的症状为嗳气(66.7%)、疲乏(58.3%)、身重困倦(58.3%);症状严重程度方面,胃脘痞满主症以中等程度多见,占比达一半(50.0%),纳呆主症以轻症多见(91.7%),其余出现症状均以轻症为主;亚型中症状分布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证候积分在9.79±3.37,最大值为21分,最小值为4分,证候积分与病程长短与亚型无显着相关性(P>0.05)。(3)FD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现状:①在8个维度中,总体健康GH(41.17±20.12)、精神健康MH(53.67±21.72)、情感职能RE(58.61±20.72)得分较低,均小于60分,在两大领域方面,突出表现在心理领域MCS(59.80±12.81)。健康变化方面,与去年健康状况相对比发现,有49例(40.5%)感觉差不多,34例(28.1%)感觉差一些,23例(19.0%)感觉好一些,10例(8.3%)感觉好多了,4例(3.3%)感觉差多了。②与健康人群的生存质量对比发现,在8个维中生存质量较健康人群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在社会职能SF及一般健康状况GH方面。在两大领域中,心理领域降低明显。(4)FD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①性别方面,女性在PF生理机能、RP生理职能、BP躯体疼痛、RE情感职能、MH精神健康5个维度与男性相比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年龄方面,不同的年龄分组在PCS生理领域的各个维度包括PF生理机能、RP生理职能、BP躯体疼痛、GH一般健康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P<0.01);③BMI方面,仅在PF生理机能一个维度,不同BMI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肥胖组得分最低;④工作性质方面,体力与非体力的工作者在生存质量上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⑤疾病亚型方面,EPS亚型得分在情感职能RE方面要比PDS得分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病程方面,活力VT及精神健康MH2个维度组间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病程大于10年的得分明显偏低;⑦症状严重程度方面,证候积分越高生存质量状况越差,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⑧焦虑、抑郁状态方面,存在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较无焦虑、抑郁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严重焦虑组在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精力VT、社会职能SF、情感职能RE方面得分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抑郁组在生理机能PF、精力VT、社会职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抑郁、焦虑、证候积分是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FD脾虚气滞证患者的生存质量要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尤其表现在心理健康领域;(2)性别、年龄、BMI、病程、亚型分别在不同维度上与患者的生存质量相关,应重点关注女性、年龄在40岁以上、肥胖、病程大于10年、EPS亚型的患者人群,以期进一步了解FD脾虚气滞证患者的生存质量现状;(3)中医证候积分与患者生存质量呈负相关,但是相关系数不高;焦虑抑郁状态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领域而且对生理领域也有一定程度影响;
陈瑶瑶[10](2020)在《基于RNA-Seq研究电针治疗功能性腹泻的大肠俞募穴协同效应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RNA-Seq技术检测电针俞募配穴治疗功能性腹泻大鼠的空肠及海马差异基因,并使用qRT-PCR检测方法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研究电针俞募穴治疗功能性腹泻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功能性腹泻大鼠模型与穴位效应观察:选用3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SPF级,采用SPSS制作的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5组:募穴组、俞穴组、俞募穴组、空白组和模型组。用0.3g/ml的番泻叶药液灌胃以建立功能性腹泻大鼠模型,电针组及模型组每日用番泻叶药液灌胃一次,连续十天;空白组大鼠则使用等量0.9%生理盐水灌胃。每次灌胃1小时后,对各组进行干预。俞穴组干预方式为电针大肠俞穴,募穴组干预方式为电针天枢穴,俞募穴组干预方式为电针大鼠天枢穴及大肠俞穴,每次20分钟;模型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均不予针刺,仅捆绑20分钟,每日1次;共10次。干预结束后,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24h排便粪粒数、24h粪便含水量。2.差异表达基因分析:选用3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SPF级,将其随机分为5组:募穴组、俞穴组、俞募穴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干预措施同前,干预结束后取材。随后对各组大鼠空肠和海马组织进行RNA-seq测序,并对测序筛选出的显着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pathway富集分析。3.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根据基因测序结果,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PCR验证。结果:1.模型组大鼠与空白组相比,排便粒数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俞募穴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排便粒数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俞穴组及募穴组大鼠24小时粪便粒数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模型组含水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俞募组和募穴组较模型组含水量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俞穴组粪便含水量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2.俞募配穴治疗功能性腹泻大鼠空肠组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显着性差异基因78个,下调基因27个,上调基因51个。GO功能富集和Pathway的富集结果表明,功能性腹泻大鼠空肠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体现在对消化系统的合成和代谢的影响:影响脂类代谢;矿物质结合、转运和吸收;蛋白质合成与代谢;影响胆汁分泌、补体系统等信号通路(P<0.05)。(2)与模型组相比,俞募组中显着性差异基因8个,下调基因1个,上调基因7个,GO功能富集在分子功能上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酶活性,参与的生物过程显着富集在药物反应、节律进程。Pathway显着性富集在节律等通路(P<0.05)。(3)与模型组相比,募穴组中显着性差异基因57个,下调基因33个,上调基因24个,GO功能富集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在显着富集在细胞外,在分子功能上主要富集在生长因子结合,生物过程显着富集在节律进程。在Pathway分析中发现差异基因富集在血管平滑肌收缩等通路(P<0.05)。(4)与模型组相比,俞穴组中显着性差异基因49个,下调基因25个,上调基因24个,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在显着富集在细胞内核糖体,在分子功能上主要富集在铁离子结合、血红蛋白结合、抗氧化活性、转换金属离子结合,参与的生物过程显着富集在氧代谢过程、蛋白质合成与代谢等通路(P<0.05)。3.俞募配穴治疗功能性腹泻大鼠海马组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1)模型组大鼠与空白组大鼠显着性差异基因13个,下调基因9个,上调基因4个,GO功能和Pathway均无显着性富集(P>0.05)。(2)与模型组相比,俞募组显着性差异基因5个,下调基因4个,上调基因1个,GO功能富集分析主要涉及分子功能受体结合,Pathway无显着性富集(P<0.05)。(3)与模型组相比,募穴组显着性差异基因22个,下调基因2个,上调基因20个,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位于细胞外,涉及分子功能包括G蛋白耦联受体结合,受体结合,参与的生物过程包括神经系统进程,Pathway无显着性富集(P<0.05)。(4)与模型组相比,俞穴组显着性差异基因5个,下调基因1个,上调基因4个,GO功能和Pathway均无显着性富集(P>0.05)。4.qRT-PCR基因定量结果:大鼠模型组和俞募组空肠组织AQP8、Htra2、NOD2三个目的基因RNA-seq结果和qRT-PCR结果相比较,将俞募组与模型组表达量的比值作为差异倍数,结果发现,AQP8、Htra2、NOD2等三个基因变化趋势一致,显示RNA-seq结果质量较好。结论:1.针刺大肠俞募穴可以改善功能性腹泻大鼠肠道动力亢进,降低大鼠排便量和粪便含水量。2.电针俞募配伍治疗FD空肠位点效应机制:(1)俞穴治疗FD局部效应不明确,整体功能分布较散乱,靶向性不明确;(2)募穴治疗FD局部效应肯定,通过下调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相关基因表达,调整功能性腹泻大鼠肠道动力亢进状态(3)俞募组治疗FD效应可能是由于多巴胺能神经突触通路影响离子通道蛋白改变突触传递功能,进而调节功能性腹泻大鼠肠道动力亢进的状态。3.电针俞募穴配伍治疗FD海马效应机制可能与压力信号通路相关,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二、生活质量评价与功能性胃肠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活质量评价与功能性胃肠病(论文提纲范文)
(1)综合护理干预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5 临床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2)中药口服制剂治疗成年人功能性便秘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文献综述一 西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1 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 遗传因素 |
1.2 饮食及生活方式 |
1.3 肠道免疫反应 |
1.4 结肠运动障碍 |
1.4.1 肠间质细胞减少 |
1.4.2 神经递质、激素异常 |
1.4.3 肠神经系统异常 |
1.4.4 肠道水通道蛋白异常表达 |
1.5 盆底功能障碍 |
1.6 肠道菌群失调 |
1.7 心理行为因素 |
2 功能性便秘的西医治疗 |
2.1 一般治疗 |
2.2 心理治疗 |
2.3 药物治疗 |
2.3.1 泻药 |
2.3.2 纤维素补充剂 |
2.3.3 肠道微生态制剂 |
2.3.4 5-HT受体激动剂 |
2.3.5 促泌剂 |
2.3.6 回肠胆汁酸转运抑制剂 |
2.4 手术治疗 |
2.5 生物反馈治疗 |
2.6 粪菌移植 |
文献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1 古代医家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2 现代医家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2.1 肠道实热证 |
2.2 肠道气滞证 |
2.3 肺脾气虚证 |
2.4 脾肾阳虚证 |
2.5 津亏血少证 |
3 功能性便秘的其他治疗 |
3.1 针法 |
3.2 灸法 |
3.3 推拿法 |
3.4 穴位埋线 |
3.5 耳穴压豆 |
文献研究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2 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 |
2.4 资料提取 |
2.5 文献质量评价 |
2.6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有效率 |
3.1.1 有效率的荟萃分析结果 |
3.1.2 有效率的发表偏倚检测 |
3.1.3 有效率的敏感性分析 |
3.2 复发率 |
3.2.1 复发率的荟萃分析结果 |
3.2.2 复发率的发表偏倚检测 |
3.2.3 复发率的敏感性分析 |
3.3 不良反应发生率 |
3.3.1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荟萃分析结果 |
3.3.2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发表偏倚检测 |
3.3.3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敏感性分析 |
3.4 症状积分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柴泻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虚气滞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研究方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病例选择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标准 |
2.6 病例脱落标准 |
2.7 病例终止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案 |
3.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病例入组情况 |
1.2 临床资料分布情况 |
2 中医临床疗效判定 |
2.1 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比较 |
2.2 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 |
3 生存质量评价结果 |
4 复发率比较 |
5 安全性观测结果 |
讨论与结果分析 |
1 立论依据 |
2 方药分析 |
3 疗效分析 |
3.1 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
3.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总积分及临床疗效评价 |
3.3 治疗前后两组生存质量评价结果 |
3.4 复发率比较 |
3.5 不良反应、合并用药与安全性观测指标结果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概念及流行病学现状 |
1.2 FD临床亚型分布特点 |
1.3 发病机制 |
1.4 现代医学治疗概况 |
1.5 生存质量评价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中药研究概况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对FD的治疗 |
2.4 柴泻汤组方的单味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
附表2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附表3 患者基本信息及临床观察表 |
附表4 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 |
致谢 |
(4)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分析 |
1.3 病机分析 |
1.4 中医治疗 |
2. 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研究 |
2.1 概念 |
2.2 流行病学 |
2.3 发病机制 |
2.4 西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3. 统计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疗效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理论依据 |
1.1 病位在胃与大肠,与肝脾肺等关系密切 |
1.2 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 |
2. 行气运脾为基本治法 |
2.1 脾以运为健,胃以降为和 |
2.2 大肠以润为畅,兼顾他脏 |
3. 行气运脾方组方思路 |
3.1 方义分析 |
3.2 现代药理分析 |
4. 统计结果分析 |
4.1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 |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4.3 生活质量评价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调查表 |
附录3 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C-QOL)中文版 |
附录4 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中文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meta分析及张骠教授治疗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儿童FAP的研究 |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
2.中医学对儿童FAP的研究 |
2.1 儿童FAP的病名溯源 |
2.2 儿童FAP的病因病机研究 |
2.3 中医对儿童FAP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中药内服治疗儿童FAP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选择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 |
1.4 文献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发表偏倚 |
2.7 文献证型及用药统计 |
3.讨论 |
3.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3.2 本研究发现的问题 |
3.3 对儿童FAP常见证型及药物的思考与分析 |
3.4 对中医学循证研究的思考 |
第三部分 张骠教授治疗儿童FAP的经验 |
1.研究材料 |
1.1 数据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性别、年龄、发病季度统计 |
3.2 用药统计 |
3.3 疗效评价 |
4.张骠教授治疗儿童FAP经验总结 |
4.1 经验方分析 |
4.2 常用药对分析 |
4.3 张骠教授治疗儿童FAP经验总结 |
4.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肛肠科功能性便秘患者群身心状况、生活质量的调查及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罗马Ⅳ标准对功能性便秘的的认识进展 |
1 罗马标准的起源及沿革 |
2 罗马Ⅳ标准的背景 |
3 罗马Ⅳ标准对功能性便秘的命名 |
4 功能性便秘与其他肠道疾病的关系 |
5 功能性便秘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6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的相关性进展 |
1 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的相关性 |
2 流行病学调查 |
3 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共病的现状 |
4 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共病的病因及机制 |
5 与阿片类物质诱导的便秘鉴别 |
6 评估与干预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评估 |
1 功能性便秘疗效的评估 |
2 便秘症状评估 |
3 生活质量评估 |
4 精神心理评估 |
5 其他评估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肛肠科功能性便秘身心状况、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课题来源 |
2.2 研究对象来源 |
2.3 研究对象入组 |
2.4 主要研究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排便相关指标 |
3.3 精神心理指标 |
3.4 生活质量评价 |
3.5 FC组内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FC的危险因素 |
4.2 对排便相关指标认识的差异 |
4.3 肛肠科FC患者群的治疗难度 |
4.4 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 |
4.5 便秘严重程度、精神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
5 问题与展望 |
6 调查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功能性便秘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课题来源 |
2.2 病例来源 |
2.3 试验设计 |
2.4 受试者选择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组间比较 |
3.2 中医证候 |
3.3 每周自发排粪(SBM) |
3.4 Bristol大便性状(BSFS) |
3.5 Wexner便秘评分 |
3.6 PAC-QOL生活质量评价 |
3.7 精神心理指标 |
3.8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 疗效分析 |
4.1 便秘相关指标分析 |
4.2 生活质量分析 |
4.3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4 精神心理状况疗效分析 |
5 讨论 |
5.1 中药玄参汤的应用 |
5.2 精神心理干预及评估 |
5.3 FC治疗方案的制订 |
6 问题与展望 |
6.1 此次研究 |
6.2 中医药科研 |
6.3 中医特色治疗方案的制定 |
6.4 精神心理干预 |
7 试验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附录2 功能性便秘气阴不足型中医证候积分表 |
综述 |
祖国医学对慢性便秘的认识 |
1 病名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药治疗 |
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
1 指南及共识 |
2 定义 |
3 流行病学 |
4 病因及危险因素 |
5 病理生理机制 |
6 诊断标准 |
7 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临床特点及清淡素食干预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功能性便秘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2. 机制研究进展 |
3. 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
4. 治疗研究进展 |
5. 功能性便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便秘病的历史源流 |
2. 病因病机的研究 |
3. 证型研究进展 |
4. 治疗进展 |
5.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饮食对功能性便秘影响的研究进展 |
1. 便秘的相关饮食流行病学研究 |
2. 辛辣刺激、油炸、烧烤、干炒饮食对便秘的影响研究 |
3. 高脂、高蛋白饮食对便秘的影响研究 |
4. 高盐饮食对便秘的影响研究 |
5. 素食对便秘的影响研究 |
6. 食疗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临床资料特点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清淡素食干预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研究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 |
4. 伦理审核 |
5. 试验方法 |
6. 结果 |
7.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2.1 研究设计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结局指标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处理 |
1.7 发表偏倚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文献特征 |
2.2 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
2.3 错误数据的处理 |
2.4 “柴胡疏肝散VS西医常规治疗”治疗FD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2.4.1 总有效率 |
2.4.2 症状积分 |
2.4.3 SF-36评分 |
2.4.4 胃液体半排空时间 |
2.4.5 不良反应 |
2.4.6 其他 |
2.4.7 发表偏倚分析 |
2.5 “柴胡疏肝散+西医常规治疗VS西医常规治疗”治疗FD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2.5.1 总有效率 |
2.5.2 症状积分 |
2.5.3 HAMA评分或HAMD评分 |
2.5.4 理化指标 |
2.5.5 复发率 |
2.5.6 胃动力指标 |
2.5.7 不良反应 |
2.5.8 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3.1.1 流行病学研究 |
3.1.2 生理病理机制 |
3.1.3 常用检查方法 |
3.1.4 治疗 |
3.2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3.2.1 病名渊源 |
3.2.2 病因病机 |
3.2.3 辨证论治 |
3.2.4 中成药治疗 |
3.2.5 外治 |
3.3 柴胡疏肝散的立方依据 |
3.3.1 柴胡疏肝散的主方分析 |
3.3.2 柴胡疏肝散治疗FD的理论依据 |
3.4 主要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
3.4.1 健康状况量表SF-36 |
3.4.2 胃液体半排空时间 |
3.4.3 HAMA评分 |
3.4.4 HAMD评分 |
3.4.5 胃动素(MTL) |
3.4.6 瘦素(LEP) |
3.4.7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
3.4.8 NDI指数 |
3.4.9 FDDQL量表 |
3.5 疗效总结 |
3.6 安全性分析 |
3.7 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
3.7.1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3.7.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3.7.3 结局指标 |
3.8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数据库检索式与检索结果 |
附录2 :Jadad评分量表 |
附录3 :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表 |
附录4 :推荐的消化不良症状定义 |
附录5 :文献综述 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柴胡疏肝散药理分析 |
2 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篇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2 诊断标准变化 |
3 治疗进展 |
4 疗效评价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篇二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FD与脾虚的关系 |
2 FD与气滞的关系 |
3 脾虚气滞证是FD的主要证候 |
4 健脾理气法是FD的主要治疗方法 |
5 导师张声生团队对FD脾虚气滞证的研究概况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篇三 生存质量在中医疗效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
1 生存质量的概述 |
2 生存质量的研究现状 |
3 从中医角度认识生存质量 |
4 中医学所涉及的生存质量维度及评价体系 |
5 生存质量的提出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 |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生存质量评价概况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FD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FD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现状与健康人群对比 |
3.3 FD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
3.3.1 性别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2 年龄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3 BMI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4 病程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5 西医亚型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6 工作性质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7 证候积分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8 焦虑状态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9 抑郁状态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10 生存质量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 |
4 讨论 |
4.1 FD脾虚气滞证患者一般资料 |
4.2 FD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现状 |
4.3 FD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性别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2 年龄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3 BMI及工作性质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4 亚型及病程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5 证候积分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6 焦虑及抑郁状态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7 生存质量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参考文献 |
小结 |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RNA-Seq研究电针治疗功能性腹泻的大肠俞募穴协同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选题背景 |
1.1 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疗效确定 |
1.2 俞募配穴是治疗功能性腹泻经典配穴方法之一 |
1.3 功能性腹泻与脑肠轴密切相关 |
2.研究目的 |
3.研究内容 |
4.技术路线 |
实验一 大肠俞募穴配伍对FD大鼠肠道动力调节效应研究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3 主要试剂 |
1.4 常用试剂的配置 |
2.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饲养环境 |
2.3 随机分组 |
2.4 造模 |
2.5 干预措施 |
2.6 观察指标 |
2.7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功能性腹泻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3.2 大鼠24小时排便粒数测定 |
3.3 大鼠24小时粪便含水量检测 |
实验二 俞募穴配伍对功能性腹泻大鼠空肠组织数字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3 主要试剂 |
2.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饲养环境 |
2.3 实验分组 |
2.4 造模 |
2.5 干预措施 |
2.6 取材 |
2.7 转录组测序过程 |
2.8 信息分析 |
3.结果 |
3.1 总RNA质量评价 |
3.2 数据比对和质控 |
3.3 测序饱和度分析和Reads随机性分析 |
3.4 基因定量分析 |
3.5 差异基因表达统计分析 |
3.6 GO功能注释及显着性富集分析 |
3.7 差异基因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实验三 穴位配伍对功能性腹泻大鼠海马组织数字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3 主要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动物饲养环境 |
2.3 实验分组 |
2.4 造模 |
2.5 干预措施 |
2.6 取材 |
2.7 转录组测序 |
2.8 基因表达谱分析 |
2.9 信息分析 |
3.结果 |
3.1 基因表达谱分析样品总RNA质量评价 |
3.2 海马组织数据比对和质控 |
3.3 测序饱和度和Reads随机性 |
3.4 基因定量分析 |
3.5 差异基因分析 |
3.6 差异基因的GO功能注释及显着性富集分析 |
3.7 差异基因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实验四 俞募配穴对功能性腹泻大鼠空肠组织差异基因qRT-PCR验证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试剂 |
2.方法 |
2.1 检测样本 |
2.2 检测方法步骤 |
3.结果 |
3.1 各基因扩增曲线 |
3.2 空肠荧光定量PCR结果 |
3.3 RNA-seq结果和qRT-PCR结果的对比 |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及治疗 |
2.西医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及治疗 |
3.大肠俞募穴临床效应特点分析 |
4.RNA-Seq、qRT-PCR方法选用依据 |
5.造模方法的选用 |
6.本实验结果的讨论 |
6.1 Reads数据分析与序列比对 |
6.2 功能性腹泻大鼠空肠组织差异基因功能分析 |
6.3 俞募配伍对功能性腹泻大鼠空肠位点差异基因功能分析 |
6.4 功能性腹泻大鼠海马组织差异基因功能分析 |
6.5 俞募穴配伍效应在FD大鼠海马组织中差异基因功能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附图及附表 |
附件二 综述 功能性腹泻与脑源性神经因子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生活质量评价与功能性胃肠病(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护理干预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王媛媛,孙秀丽,贾维新. 中国医药指南, 2021(27)
- [2]中药口服制剂治疗成年人功能性便秘的荟萃分析[D]. 张国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柴泻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虚气滞型)的临床研究[D]. 陈洁.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葛延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meta分析及张骠教授治疗经验总结[D]. 毋洋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肛肠科功能性便秘患者群身心状况、生活质量的调查及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D]. 樊文彬.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临床特点及清淡素食干预的疗效研究[D]. 刘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刘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9]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孙佳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基于RNA-Seq研究电针治疗功能性腹泻的大肠俞募穴协同效应机制[D]. 陈瑶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