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墓壁画中的妇女发饰(论文文献综述)
王洋洋[1](2020)在《唐代鎏金发钗研究》文中指出唐代鎏金发钗有鎏金铜钗和鎏金银钗两类,是发钗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通过研究,不仅揭示了唐代发钗自身的演变规律,同时从侧面反映了唐代鎏金技术的发展和手工业生产格局的变化。
王锋[2](2020)在《唐代雕塑的美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唐代雕塑为对象并研究其美学特征,从多方面入手分析了唐代雕塑所蕴含的美学要素。如果说中国古代雕塑是视觉盛宴,那么我觉得唐代的雕塑应该是一种视觉鸦片。唐代雕塑带给人的视觉享受是无以言表的,与秦汉雕塑相比,从题材上说它更加丰富,上到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从表现形式上讲它的含蓄、优雅、高贵更耐人回味;与魏晋时期雕塑相比,技法上更为纯属,做工上更为精细,气韵上更为生动,表现上也更为接近人民的生活;与宋元时期雕塑相比,唐的雕塑更为理想化,宋的雕塑因过于世俗化而失去了高贵优雅的气质,明清时期的雕塑又因其太重装饰而显得过于琐碎。基于此,笔者想通过对唐代雕塑美学特征的分析更好的体会唐雕塑所展现的美感。本文主要从唐代雕塑美学特征形成的原因、唐代雕塑美学特征的表现形式以及唐代雕塑美学特征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本文由绪论、正文六章和最后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缘由、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重难点进行了剖析。第一章从唐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唐代人的审美趋向以及前代雕塑的审美经验积淀三个方面论述了唐代雕塑美学特征形成的原因。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运用调查研究,举例论证以及作品分析等方法从发展状况、造型美、服饰美、色彩美、丰腴美、女性美等角度分别论述了唐代仕女雕塑、佛教雕塑陵、墓石雕以及唐三彩的美学特征。第五章主要从空间构成,和造型等方面分析了唐代陵墓石刻的美学特征。第六章主要论述了唐代雕塑的美学特征对后世的影响。结语部分对唐代雕塑的美学特征进行了总结,对唐代不同种类雕塑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归纳,力求通过本课题大研究能为业界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刘吉淼[3](2020)在《唐代女性首饰的考古学研究》文中提出首饰是人类对美追求的体现,也是特定时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唐代孕育出灿烂的文明,唐代女性崇尚对美的追求,唐代女性首饰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从考古出土的首饰实物来看,不仅是首饰的的种类丰富,而且部分首饰工艺精湛,巧夺天工。研究考古出土的唐代女性首饰,对于后人窥探当时社会历史风尚和社会等级制度均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分四章研究唐代首饰: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唐代首饰考古发现概况和研究成果综述等。第二章主要对唐代钗,簪,梳,镯钏,耳饰,指环,珠串、链饰及项圈,宝钿花冠等八种首饰的考古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其中钗、簪、梳、镯数量和材质较多,按照不同材质划分型式。耳饰,指环,珠串、链饰及项圈,宝钿花冠出土资料较少,只划分形制不分材质。第三章结合第二章划分首饰的型式,将唐代首饰划分为五个区:Ⅰ区黄河中下游以两京地区为中心、Ⅱ区长江下游江浙地区、Ⅲ区海河流域区以京津冀为中心、Ⅳ区长江中游两湖地区、Ⅴ区:珠江下游两广地区。对前两区进行分期研究,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从首饰造型、纹饰、工艺变化和流行情况进行初步研究。第四章对唐代女性首饰的制作工艺及唐代后妃命妇的首服制度进行了探讨。
李亚[4](2019)在《丝绸之路起点上的璀璨明珠——大唐西市博物馆健康发展之路》文中提出西市是唐都长安最为繁华的国际化贸易中心,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标志之一。西市遗址不仅反映唐代与世界各国进行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载体,也是"丝绸之路"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东方起点的历史见证。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古丝绸之路上唯一的集市类遗址博物馆,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非国有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两万余件,以西市遗址出土文物和博物馆创办人吕建中先生二十年来精藏文物为主,上起商周,下迄明清,跨越绵绵三千余载。近日,本刊记者就来到素有"博物馆之城"的西安市,就大唐西市博物馆现阶段的发展建设及运营情况,有幸对博物馆馆长王彬进行了采访。据了解,大唐西市博物馆占地2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1万平方米,其中遗址保护面积0.25万平方米。
陈影[5](2019)在《明清步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女性特色首饰之一——步摇,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女性青睐。步摇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以垂珠呈现,汉代进一步解释“步摇,上有垂珠,步动则摇也”,至此步摇最基本的两个特征得以显现,其一步摇上有垂珠垂缀,其二步动则随步摇曳,这也是步摇长久以来依旧受到女性喜爱的原因,是其他类别首饰所不能及的风情。汉代,步摇作为皇后谒庙时所佩戴的重要首饰,具有浓重的封建等级意义,并且一直持续到晋代,中原地区步摇的簪戴仍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而慕容鲜卑游牧地区所戴的步摇及步摇冠摆脱了性别和等级的束缚,成为大众的步摇,深受喜爱。隋唐步摇推陈出新,新式鸟雀衔珠式步摇生动可人,并被明清所借鉴和发展。宋代步摇如宋代审美简约雅质,实属宋代之特有。明清阶段步摇开始转换名称,或“流苏”或“茉莉颤”或一般簪钗,但步摇的主要形制依旧留存。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末端,无论在造型、图案、还是材料工艺上都集历代之大成,前有历朝的积淀,后有自身的创造,故步摇在明清既沿袭前朝之传统古式,又依据明清之时代审美有所改变。明清时期奢侈繁复之风极盛,首饰装饰工艺都极尽奢华,尤其是宫廷首饰,各色金银珠宝,能工巧匠,在人力物力的绝对占有下,宫廷首饰呈现繁冗奢靡的风气,步摇亦是如此,缀珠缀玉缀宝石,加之精细的工艺,件件堪称绝品。同时吉祥纹样在明清阶段达到高潮,“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几乎成为装饰的唯一主题,在民俗文化的影响下步摇开始更接近生活,增添了一抹真诚祝福,对亲人多福多寿的祝愿,对孩童健康成长的期盼,对节日热闹喧嚣氛围的烘托…步摇鲜活立体的呈在明清审美文化之中,或是华贵或是朴素,完美融合于明清生活。本论文以明清时期的步摇首饰研究为主线,从实物、绘画壁画资料、诗词小说文献史料着手,对步摇这一首饰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着重论述明清步摇造型、图案、材料以及制作工艺,并探索在明清审美文化的影响下步摇所呈现与众不同的时代风貌。步摇不仅仅作为古代女性饰物,更是传统审美文化的解读,对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首饰甚至现代设计中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郭海文,王霁钰[6](2017)在《形象史学视角下的《奁史·钗钏门·首饰》研究》文中认为形象史学是把形与象作为史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奁史》是一部针对有关中国古代女性生活各方面原始资料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古代女性乃至整个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历代的能工巧匠用不同的材质制造出形象各异、含义迥然的女性首饰。这些方寸之间的物件,或因制作精美,或因古拙淳朴被当做赐品、贡品、定情物。它是古代严苛的等级制度的见证,也是不同时期工艺水平、审美标准的说明。历史不仅存于二十四史之间,它亦存于小女子的发髻之间、一颦一笑之间。
仵婷[7](2017)在《吐鲁番晋唐时期妇女妆饰研究》文中指出吐鲁番考古中所见大量关于妇女装饰及妆饰的实物,是研究古代社会妇女生活的重要资料。在隋唐长安及其周围地区墓葬中保留下来的关于妇女妆饰品的文物及壁画资料都属于贵族的奢华品,而在吐鲁番盆地,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古人留存下来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资料,有很多是对平民生活的反映。晋至唐时代,吐鲁番妇女已使用了发辫、假发及假髻,也使用了网帻。出土的干尸、陪葬俑、石窟壁画中遗存了很多女性发式,特别是各种髻的图像学资料,为研究唐灭高昌后中原与西域在各方面的相互交流、影响提供了丰富资料。在发型上不断追求变化与创新,使得女性的发式富于变化而别致。其装饰发式所用发饰实用性强且造型精美,有多种材质及类型的实物出土。有适用于贵族的发饰,也有适用于普通民众的发饰。吐鲁番的晋唐墓葬中尚未出现梳背实物;通过对比可知,晋唐时代的梳子与篦子是单独使用的,但是之后的回鹘高昌时代,梳篦合体,一物两用。女子面部的妆饰从内容上可分为傅粉、涂胭脂、额黄、花钿、妆靥、画眉、点唇等,吐鲁番晋唐墓地中出土了已经氧化的胭脂胡粉的实物、画眉的原料和眉笔墨棒等工具,在壁画中也可见妇女面部的额黄和花钿。同样,唇妆原料和工具也有发现,而出土文书中还记载了香料在东西商贸中经过吐鲁番。这些妇女面妆呈现出了以物饰面、大胆豪放、奇“妆”盛行、风格迥异、浓妆艳抹、色彩鲜艳等特点。吐鲁番石窟中耳环的几种类型在敦煌莫高窟中都有出现,且时代晚于莫高窟。耳坠形式多样,回鹘高昌王后与贵族妇女所戴耳坠独具特色,体现出身份高低的差异;蒙古族供养人妇女的耳坠吸收了耳钉的佩戴方式。吐鲁番石窟中出现了簪珥样式,时代较莫高窟簪珥样式为晚,而克孜尔石窟中尚未见到簪珥样式。唐代为大一统的国家,对外开放,东西文化交流融合空前繁荣,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妇女的妆饰品。另外,从文物保护与技术修复的角度来讲,研究妇女化妆品,特别是头部的装饰,有助于文物修复人员在修复残损泥俑、木俑时,更加精准地把握俑的面部颜料及色彩布局。
武晓红[8](2016)在《唐五代诗词名物专题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唐五代诗词名物为研究对象,以唐五代诗词文本为文献依托。在充分挖掘原典的基础上,将出土文献、域外文献与传世图谱、考古实物相结合,对唐五代诗词名物进行了专题考证。尝试突破传统训诂研究和单纯文学解读的观察模式,进行对还原唐五代诗词原生文学环境,揭示特定文学现象有益,且能纠正唐宋而下注本讹误的研究。在总体关照与专题拓展相结合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综合与个案两条线索编排篇章结构,以深入探讨唐五代诗词文学和名物的具体关联问题。本文共计六章内容。主要致力于以下几方面的探讨:第一,唐五代诗词名物理论研究。本论文第一章,主要对诗词名物研究和传统名物研究的分野进行了理论架构和阐释。二者的研究范围、深度和研究方法都不同。诗词名物的研究,要格外注重占有一切有价值的材料,为解析文本而服务,以突出文学本位。同时,这一章对诗词名物和诗词意象作出概念上的界定和划分。对于二者相对区分又有所勾连的关系予以分析。阐明研究诗词名物,不能离开对于名物原生态特点的考证求索。第二,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研究。金银饰品的特点在于,其具有原始财富积累意义,又衬托出唐代积极向上、充沛自信的人文与社会姿态。金银饰品是唐五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在诗词之中有充分的表现。本论文第二章分类对唐五代诗词中出现的金银饰品作出考证,主要分为冠饰、发饰、耳饰、项饰、手饰、腰饰、衣饰几部分。又着重对金银饰品在诗词中于声色表现、意象传递、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艺术特征作出释读。第三,乐器名物与唐五代诗词研究。唐五代诗词中保存了大量的乐器诗,披露了唐五代乐器的形制、演变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特质。论文第三章按照吹乐、弹拨乐、打击乐三大类对乐器进行考证。其中,对诗词中"笛"的概念进行梳理,并对吹乐在文学作品中的趋同表现进行归纳。又在考证中提出一些具体观点,如"檀槽"不是架弦琴格;"金屑"不是指金属装饰;"促柱"不是急弦行为;《乐书》中记载的"大箜篌"和"小箜篌"是竖箜篌等。最后详细剖析了乐器名物在诗词中的拟声效果,情感呈现以及意境塑造途径。第四,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诗词研究。论文的第四章以《全唐诗》及《花间集》为底本,重点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几种闺闺阁物:屏风、枕头,窗、帘幕,灯、烛,香炉进行考证。尤其对闺中名物在唐五代诗词中的特殊表现,如"枕腻"、"背灯"等现象,以及闺中物事在文学表达中的情感特质作出深入解析。在文学的语境中,还原出真实的唐五代闺阁图景。第五,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篇中的名物研究。不同的诗人选择名物各有特点,运用名物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论文的第五章主要选取了三部唐五代时经典作品:温庭筠的《菩萨蛮》,白居易《长恨歌》和杜甫的《丽人行》,从名物角度对作品进行考与论的整体关照。论文在具体论证中有所突破,如对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小山"作出全新角度的考辨;详细解析"花钿"在不同文学语境下指代不同名物的现象;纠正古往今来对于杜甫诗中"珠压腰极"的注释讹误。第六,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物词考证诠释。论文的第六章遵循个案研究的思路,选取了唐五代诗词中具有丰富内涵的三个名物词:钗头凤、簪珥、蹙金,对其进行了名物实意上的考证,又对其体现的文学意义和演变,以及突出的文化内涵作出诠释。具体名物反映了时代环境的细节,由物性到理性,再到文学情性的渗透,是一种隐性的文学生产模式,本章即对此过程予以特别关注。
赵彬宇[9](2016)在《陕西唐墓壁画中“女侍男装”形象成因考略》文中指出唐代是仕女画发展的高峰时期,但到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直观展现唐代人物画真实面貌的传世作品很少,多为后人摹本,所参照的底本也多是中晚唐时期的张萱、周昉所作,并且这些作品没有明确的纪年。直到唐代墓室壁画中仕女形象的大量出土,改变了唐代前期仕女画阙如的状况。陕西地区曾经是唐代京兆府雍州辖地,所发掘的壁画墓皆为皇室、贵戚、京畿大臣的墓葬。这些壁画墓,跨越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各个时期,多数墓葬规格、级别较高,都有墓志纪年,并且都分别属于不同级别的官僚贵族,这些墓葬基本可以代表唐代墓室壁画的整体风貌。由于唐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使得他们希望将生前的生活搬入阴间。因此,唐墓中的壁画一般都反映的是墓主生前的日常生活,墓中的女子多为侍奉墓主的侍女。而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研究唐墓壁画中的侍女形象为我们研究唐代女性的生活以及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可靠详实的图像资料。唐前期的墓室中大量出现穿着男装的侍女形象,是当时社会审美的直观反映。而这种在中国封建社会被称为“服妖”的着装风格,却是唐前期流行于各个阶层的服饰风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奇观。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都与社会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她们身上可以更直观的看到当时社会的文化和思想。女性地位和形象的变化,能直接反映出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因此,通过研究唐墓壁画中侍女着男装这一特殊的女性形象,有利于我们了解在唐代特定历史条件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审美、喜好以及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状况。本文就通过对男装侍女在墓室中所处位置、人物造型特点、服饰特点等方面,结合图片和表格等对该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梳理及比较研究,并且从唐代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女性地位和女性性别意识等方面来分析产生女着男装这一特殊现象的原因。
王洋洋[10](2015)在《中原地区出土隋唐头饰品研究》文中提出头饰品是人体装饰品之一,其小巧精致、装饰性强,作为一种工艺品,代表了当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群使用的头饰品在质地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而且往往以律法的形式加以规定,所以,作为一种贴身物件,头饰品与使用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头饰品与当时手工业发展水平、人们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相比于隋唐时期服饰研究的繁荣景象,隋唐头饰品的研究略显不足。本文主要以中原地区出土的簪、钗、梳篦、义髻四类饰品为研究对象,按照质地、形制和纹饰进行分类,并探讨各类头饰品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分析,本文将隋唐头饰品初步分为四期,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特点,并对头饰品的纹饰及其生产制作进行了探讨。
二、唐墓壁画中的妇女发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墓壁画中的妇女发饰(论文提纲范文)
(2)唐代雕塑的美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唐代雕塑美学特征形成的原因 |
第一节 唐代的时代背景 |
一、政治背景 |
二、经济背景 |
三、文化背景 |
第二节 唐代人以丰腴为美的审美趋向 |
一、以丰腴为美的审美观 |
二、丰腴审美观的影响 |
第三节 唐代之前雕塑的审美经验积淀 |
一、魏晋时期雕塑发展 |
二、魏晋时期雕塑的美学特征 |
第二章 唐代仕女雕塑的美学特征 |
第一节 仕女雕塑形象产生的背景 |
第二节 仕女雕塑美学特征的表现 |
一、丰肥雍容的造型 |
二、薄衣贴体的服饰 |
三、丰富厚重的色彩 |
四、高贵优雅的气质 |
五、花样多变的发型 |
第三章 唐代佛教雕塑的美学特征 |
第一节 佛教雕塑的发展 |
第二节 佛教雕塑美学特征的表现 |
一、庄重典雅的造型 |
二、袒胸露乳的人体美 |
三、流畅多变的线条 |
四、姿态优雅的女性美 |
第四章 唐三彩的美学特征 |
第一节 唐三彩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唐三彩美学特征的表现 |
一、多样的题材和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 |
二、丰富多彩装饰 |
三、绚烂富丽的色彩 |
第五章 陵墓石雕 |
第一节 唐代陵墓石刻的概况 |
第二节 唐代陵墓石刻美学特征的表现 |
一、恢弘壮丽的规模 |
二、饱满厚重的造型 |
第六章 唐代雕塑的美学特征对现代中国雕塑产生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唐代女性首饰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
1.2 唐代首饰的主要考古发现 |
1.3 研究现状、成果及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成果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依据、意义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依据和意义 |
1.4.2 研究方法 |
2 唐代首饰的类型分析 |
2.1 钗 |
2.1.1 金钗 |
2.1.2 银钗 |
2.1.3 铜钗 |
2.1.4 玉钗 |
2.1.5 骨钗 |
2.1.6 铁钗 |
2.1.7 唐钗小结 |
2.2 簪 |
2.2.1 金簪 |
2.2.2 银簪 |
2.2.3 铜簪 |
2.2.4 玉牙簪 |
2.2.5 骨簪 |
2.2.6 唐簪小结 |
2.3 梳及梳背 |
2.3.1 金梳 |
2.3.2 银梳 |
2.3.3 铜梳 |
2.3.4 玉牙梳 |
2.3.5 骨梳 |
2.3.6 角梳 |
2.3.7 木梳 |
2.3.8 梳及梳背小结 |
2.4 宝钿花树冠饰 |
2.4.1 花树博鬓礼冠 |
2.4.2 钿花常礼冠 |
2.4.3 宝钿花树冠饰小结 |
2.5 镯钏 |
2.5.1 金镯钏 |
2.5.2 银镯钏 |
2.5.3 铜镯钏 |
2.5.4 镯钏小结 |
2.6 指饰 |
2.6.1 指环 |
2.6.2 指饰小结 |
2.7 耳饰 |
2.7.1 耳环和耳坠 |
2.7.2 耳饰小结 |
2.8 珠串、链饰和项圈 |
2.8.1 珠串 |
2.8.2 链饰 |
2.8.3 项圈 |
2.8.4 珠串、链饰和项圈小结 |
3 唐代首饰分区分期研究 |
3.1 Ⅰ区:黄河中下游以两京地区为中心 |
3.2 Ⅱ区:长江下游江浙地区 |
3.3 Ⅲ区:海河流域以京津唐为中心 |
3.4 Ⅳ区:长江中游两湖地区 |
3.5 Ⅴ区:珠江下游两广地区 |
4 唐代首饰的工艺及唐代女性首服制度 |
4.1 唐代首饰原料来源 |
4.2 唐代首饰的制作工艺 |
4.3 唐代女性首服制度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考古出土的唐代首饰实物资料统计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丝绸之路起点上的璀璨明珠——大唐西市博物馆健康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尊重历史情怀讲好丝路故事 |
“以商养文, 以文促商”科学规范化管理与创新运营 |
搭建跨界合作平台增进文化交流互动 |
每一个博物馆人都是奋斗者, 也是追梦人 |
(5)明清步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2 明清以前步摇主要类型及其发展 |
2.1 先秦到魏晋 |
2.1.1 步动珠摇:垂珠步摇与爵兽步摇 |
2.1.2 步动叶摇:花树步摇与步摇冠 |
2.2 隋唐到宋元 |
2.2.1 上有象生:鸟雀衔珠步摇 |
2.2.2 上有雅趣:宋式步摇 |
本章小结 |
3 明清步摇艺术风格分析 |
3.1 仿古与出新:造型分析 |
3.1.1 花树型 |
3.1.2 流苏型 |
3.1.2.1 流苏 |
3.1.2.2 银链 |
3.1.3 螺旋型 |
3.2 大众的艺术:图案分析 |
3.2.1 图案分类 |
3.2.1.1 飞龙鸾凤 |
3.2.1.2 花卉鱼虫 |
3.2.1.3 人物童子 |
3.2.1.4 宗教图案 |
3.2.2 吉祥寓意 |
3.2.2.1 谐音 |
3.2.2.2 象征 |
3.2.2.3 文字 |
3.3 工匠的力量:材料及工艺 |
3.3.1 花丝镶嵌 |
3.3.2 錾刻工艺 |
3.3.3 点翠工艺 |
本章小结 |
4 传统审美文化影响下的明清步摇 |
4.1 富贵与贫穷:等级制度 |
4.1.1 皇室贵族 |
4.1.2 平民百姓 |
4.2 节日的风俗:民俗文化 |
4.2.1 元日簪梅 |
4.2.2 上元灯笼儿 |
4.2.3 端阳祈福 |
4.2.4 七夕喜鹊 |
本章小结 |
5 结论:步摇对现代首饰设计的借鉴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录A-1 |
附录A-2 |
附录B-1 |
附录B-2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形象史学视角下的《奁史·钗钏门·首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首饰的材料与形制 |
(一) 首饰的材料 |
1. 小山重叠金明灭:金属类 |
2. 香玉翠凤宝钗垂:宝石类 |
3. 头上玳瑁光:动物原料类 |
4. 蓬鬓荆钗世所稀:植物类 |
5. 磨刀剪彩唤春来:绢等 |
(二) 首饰的形制 |
1. 自然之美的凝缩 |
2. 人文之情的寄托 |
二、首饰在公私领域的用途 |
(一) 作为赏赐之物 |
1. 由皇帝进行赏赐 |
2. 由皇太后、皇后进行赏赐 |
(二) 作为进贡之物 |
1. 由臣子进献给皇帝 |
2. 由诸国进贡给中国皇帝 |
(三) 作为爱情、婚姻礼物 |
1. 定情信物 |
2. 爱情坚贞的凭证 |
(四) 节日喜庆饰物 |
三、首饰蕴含的意义 |
(一) 首饰与礼法制度 |
(二) 首饰与工艺水平 |
(三) 首饰与审美取向 |
小结 |
(7)吐鲁番晋唐时期妇女妆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动态 |
三、研究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
四、写作思路 |
第一章 吐鲁番的地理人文及妇女妆饰考古发掘概况 |
第一节 吐鲁番干热的自然条件 |
第二节 多民族交融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遗存 |
第三节 考古学视野下的妇女妆饰生活资料 |
第二章 晋唐时期吐鲁番妇女发式和发饰研究 |
第一节 吐鲁番考古所见女性发髻分类与特点 |
第二节 假髻假发的应用与文化交流中的妆饰史 |
第三节 辫发解发的政治文化内涵与影响发式变化的因素 |
第四节 吐鲁番考古中所见晋唐时代妇女头饰分类 |
第五节 梳篦合体的历史过渡与梳背 |
第三章 吐鲁番晋唐时期妇女面饰 |
第一节 考古出土、石窟壁画所见相关面饰资料 |
第二节 丝路东西妇女面妆文化交流——香料 |
第三节 晋唐时期吐鲁番考古所见妇女面饰特点 |
第四章 吐鲁番晋唐时期妇女耳饰 |
第一节 吐鲁番考古所见耳饰资料 |
第二节 吐鲁番石窟壁画所见耳饰分类 |
第三节 吐鲁番所见耳饰资料在东西装饰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
第五章 晋唐时期吐鲁番女性妆饰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吐鲁番晋唐妇女妆饰 |
第二节 影响晋唐时期吐鲁番女性妆饰的因素 |
结语 |
附录 1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唐五代诗词名物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诗词名物研究与传统名物研究的分野 |
第二节 诗词"名物"界定及与"意象"之辨 |
第三节 "名物"研究综述及相关材料 |
第四节 论文的总体目标与方法 |
第二章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 |
第一节 唐五代诗词金银饰品的类别划分 |
一 冠饰 |
二 发饰 |
三 耳饰 |
四 项饰 |
五 手饰 |
六 腰饰 |
七 衣饰 |
第二节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艺术表现 |
一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声色表现 |
二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意象组合与传递 |
三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情感寄托 |
第三章 乐器名物与唐五代诗词 |
第一节 吹乐 |
一 吹乐分类考证 |
二 吹乐在唐五代诗词中的趋同表现 |
第二节 弹拨乐 |
一 琵琶考证(阮咸、曲项、五弦、胡琴) |
二 筝考证 |
三 箜篌考证 |
第三节 打击乐 |
一 编钟、编磬 |
二 方响 |
三 鼓 |
第四节 乐器在唐五代诗词中的声情艺术特点 |
一 乐器拟声效果 |
二 乐器的情感表现 |
三 乐器传音与诗词意境的融合 |
第四章 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诗词 |
第一节 屏、枕 |
一 屏风 |
二 颇黎枕 |
三 山枕 |
第二节 窗、帘 |
一 纱窗、绿窗 |
二 青琐 |
三 绣帘 |
四 珠帘 |
第三节 灯、烛 |
一 灯、烛概述 |
二 背灯、背烛 |
第四节 香 |
一 麝香 |
二 金鸭炉 |
三 博山炉 |
第五节 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词的情感特质 |
一 "屏深"与"枕腻" |
二 "凭窗"与"卷帘" |
三 "背灯"与"香消" |
第五章 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篇名物词探论 |
第一节 温庭筠《菩萨蛮》名物意象探论 |
一 《菩萨蛮》"小山"的再考辨 |
二 名物视角下的温词创作特点:以《菩萨蛮》为例 |
三 《菩萨蛮》词牌与名物关系 |
第二节 白居易《长恨歌》名物举证释读 |
一 《长恨歌》名物举例考证 |
二 《长恨歌》名物运用技巧 |
三 《长恨歌》名物的叙事性特征 |
第三节 杜甫《丽人行》名物考释图证 |
一 服饰之属:绣罗、蹙金、(?)叶、腰极 |
二 宴饮之属:犀箸、翠釜、水精盘、鸾刀、八珍 |
三 装饰之属:云幕、锦茵 |
第六章 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物词考证诠释 |
第一节 "钗头凤"考:一个词调的形成、分合和演变考察 |
一 从妇女首饰到词中意象 |
二 从"撷芳词"到"钗头凤" |
三 "折红英"、"玉珑璁"与"惜分钗":词调异名的演化途径 |
第二节 "簪珥"考:一个唐代诗词名物的文学代言 |
一 "遗簪堕珥"的文献释义 |
一 "簪珥"的名物实意 |
三 "遗簪堕珥"的文学代言 |
第三节 "蹙金"考:一个唐代诗词名物的文化解读 |
一 唐代诗词中的"蹙金" |
一 "蹙金"的文献梳理 |
三 "蹙金"实物及其宗教意涵 |
四 "蹙金"与"盘金"、"缕金"、"贴金" |
图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陕西唐墓壁画中“女侍男装”形象成因考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唐代墓室壁画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唐代服饰的相关研究 |
1.3.3 对于唐代妇女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章 陕西地区唐代壁画墓概述 |
第3章 女侍男装人物形象研究 |
3.1 “女侍男装”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
3.1.1 “侍女”的界定 |
3.1.2 “女侍男装人物形象”的界定 |
3.2 女侍男装人物身份地位研究 |
3.2.1 女侍男装人物形象在墓室中所处位置 |
3.2.2 侍女群像中,女侍男装人物所处位置 |
3.3 女侍男装人物形象分期研究 |
3.3.1 女侍男装在整个唐墓壁画人物画中的数量分布 |
3.3.2 女侍男装人物形象的嬗变 |
3.4 女侍男装人物形象研究 |
3.4.1 女侍所穿男装服饰研究 |
3.4.2 女侍男装人物装扮研究 |
第4章 唐代女着男装现象原因分析 |
4.1 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吸收 |
4.2 宗教的相互碰撞 |
4.3 女性地位的提高与武则天等政治女性的推波助澜 |
4.3.1 唐代女子参政 |
4.3.2 唐代女子的社会交往活动 |
4.3.3 唐代女子受教育情况 |
4.3.4 婚姻自主 |
4.3.5 参加体育活动 |
4.4 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 |
4.5 安史之乱后男装侍女减少的原因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中原地区出土隋唐头饰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
1.2 隋唐头饰品研究史 |
1.2.1 研究阶段 |
1.2.2 研究成果 |
1.3 选题意义、目的及研究方法 |
1.3.1 选题意义及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簪的分类研究 |
2.1 形制分析 |
2.1.1 铜簪 |
2.1.2 银簪 |
2.1.3 金簪 |
2.1.4 玉簪 |
2.1.5 骨簪 |
2.2 流行年代 |
第三章 钗的分类研究 |
3.1 形制分析 |
3.1.1 银钗 |
3.1.2 鎏金银钗 |
3.1.3 铜钗 |
3.1.4 玉钗 |
3.1.5 金钗 |
3.1.6 骨钗 |
3.1.7 铁钗 |
3.2 流行年代 |
第四章 梳篦的分类研究 |
4.1 形制分析 |
4.1.1 玉梳 |
4.1.2 金梳 |
4.1.3 银梳、铜梳 |
4.1.4 骨角梳 |
4.1.5 木梳 |
4.2 流行年代 |
第五章 义髻的分类研究 |
5.1 形制分析 |
5.2 流行年代 |
第六章 隋唐头饰品的分期及相关问题讨论 |
6.1 分期 |
6.2 相关问题的讨论 |
6.2.1 头饰品的纹饰 |
6.2.2 头饰品的佩戴方式 |
6.2.3 头饰品的生产制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头饰品实物资料统计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唐墓壁画中的妇女发饰(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鎏金发钗研究[J]. 王洋洋. 西部考古, 2020(02)
- [2]唐代雕塑的美学特征研究[D]. 王锋. 天津美术学院, 2020(08)
- [3]唐代女性首饰的考古学研究[D]. 刘吉淼. 郑州大学, 2020(02)
- [4]丝绸之路起点上的璀璨明珠——大唐西市博物馆健康发展之路[J]. 李亚. 公关世界, 2019(14)
- [5]明清步摇研究[D]. 陈影.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2)
- [6]形象史学视角下的《奁史·钗钏门·首饰》研究[J]. 郭海文,王霁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4)
- [7]吐鲁番晋唐时期妇女妆饰研究[D]. 仵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8]唐五代诗词名物专题研究[D]. 武晓红. 浙江大学, 2016(07)
- [9]陕西唐墓壁画中“女侍男装”形象成因考略[D]. 赵彬宇.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10]中原地区出土隋唐头饰品研究[D]. 王洋洋. 西北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