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财政违纪处理办法及定性处理

乡镇财政违纪处理办法及定性处理

一、乡镇财政违纪手法及定性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袁昊[1](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文中提出政治文献外译在我国对外宣传政治主张、讲好中国故事中承担着特殊重要的使命,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外宣工作的效果,关乎能否向国际社会准确传达中国声音。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以下简称“中国特色政治语汇”)集中反映新时期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以来提出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治国理念,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汉语文化特点,在我国当代政治话语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些语汇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题研究现状考察发现,国内外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成果不多,基于语料库分析和受众理解度调查的研究成果更为少见。本文以目的—顺应理论为指导,以中共十九大报告、2016-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2卷)汉语原文和俄语译文为语料,研究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的相关问题。课题研究既可以总结经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分析问题,促进其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依据目的—顺应理论,本文确立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以准确传播中国声音为最高目的原则,努力达到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的目标。论文研究以自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为基础,考察译文特征和翻译规律,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力争避免译文分析的主观性。按照接受美学理论,把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作为译文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项,在纽马克翻译批评的五方面内容和四个视角、黄忠廉提出的“两个三角”译评体系框架内,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语料库分析法考察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语言特征及翻译手段的应用情况发现,译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具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翻译手段统计发现,四字格和谚俗语形式的中国特色政治语汇偏用直译法;缩略语形式的语汇翻译偏用阐释法;隐喻形式的语汇翻译常使用意译和替代法;经典名句形式的语汇翻译会综合运用不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俄语受众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情况表明,译文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普遍较高。受众理解度较低的是用直译法翻译的富含民族文化信息的语汇译文,经代偿法翻译后理解度升高。对译文目的—顺应情况分析进一步证实,尽管直译在一些情况下是忠实于原文的译法,但由于汉语和俄语分属不同语系,具有自身的异质性,多数情况下更适宜综合运用包括显化、简化、范化在内的代偿式方法,以实现双向的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本文的译文评价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展开。语言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由母语干扰引起;文化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因中俄文化图式差异造成,在翻译策略上偏重了语言形式对等,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直译法。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在顺应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同时,如何使译文顺应源语文化和政治目的需要的问题,提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充分认识其政治性和特殊性,正确把握传播与接受、顺应源语与顺应目的语的关系,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技巧,努力使译文达到双向顺应的目标。最后,在对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实现了以下几方面创新:第一,综合运用语料库翻译学、目的—顺应理论、受众接受理论和翻译质量评价理论的优势,形成了较合理的理论框架;第二,运用语料库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获取译文语言特征和翻译规律的第一手资料。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一定程度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主观臆断;第三,遵循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原则,从语言顺应、语境顺应、受众理解、语言内评价和语言外评价多个视角和维度观察和评价译文,较全面总结了相关俄译的成功经验,客观分析了典型性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翻译模式构想。该研究丰富了政治文献俄译研究成果,为相关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黄振键[2](2020)在《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激励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其重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理念的革新,越来越凸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组织的激励水平的好坏,直接反映了这个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好坏。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作为Y县基层公务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县落实党纪党规监督和职务违法犯罪审查调查的专职干部,是预防和惩办腐败的专责干部,在基层的经济社会中担负着维护党纪政纪的重任,对基层党和政府的廉洁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激励制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进而影响到Y县党政系统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党风廉政建设。但同时也发现,由于从事的监督执纪工作都是“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加之当前县级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只是泛泛的依照《公务员法》来进行奖惩等激励,在运行过程中弊端逐渐显现,例如:工资低、晋升慢、交流少等,致使县级纪检监察公务员队伍中出现了工作激情减退等现象。党中央各类会议和报告中多次提出要持续深化当前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行政制度改革,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执政骨干队伍。这就有必要根据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的特点去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制度。本文以健全和完善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为目的,深入对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的激励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基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从优化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方法,探索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完善和优化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问卷和访谈的内容均围绕当前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中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进行设计。上述调查研究基本反映了Y县纪检监察系统的激励现状,找出了当前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剖析成因,提出了优化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的对策。为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实践提供指导的同时也丰富了基层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理论。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导言,主要对论文选题的理由、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加以阐述。第一章主要是对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的介绍,包括纪检监察、激励制度的相关概念界定,双因素理论的内涵阐释,以及双因素理论对优化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的适用性。第二章是对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实施的现状进行研究。通过深度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总结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运行的实际状况。第三章对当前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整理并加以提炼,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指出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当前激励制度中存在的困境并分析了制约因素。第四章是优化完善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的具体措施,主要基于第三章提出的困境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双因素理论的角度提出优化激励制度的对策。第五章是研究结论和展望。

陈晓晶[3](2016)在《新形势下惠安县纪委反腐操作制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腐败问题渐趋严重,反腐败工作任重而道远,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已成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要面对的首要问题。纪委是我国专门的党内反腐机构,处于基层地位的县级纪委更是工作在反腐倡廉的第一线。然而,纪委现有的反腐操作制度是在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的双重领导下进行,实际操作中同级党委的影响力要大于上级纪委,导致存在独立性差、专业性弱、监督力量分散等诸多问题,继续沿用以往的反腐操作制度显然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反腐要求。党的十八大后,中纪委明确提出“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三转”要求,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主业,退出党政事务性工作,缩短执纪监督战线,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为主,以达到让纪委回归主业,还主体责任于党委,突出自身监督责任的目的。本文正是利用全国纪委系统“三转”的关键时期,立足惠安县2012至2015年的腐败现状,分析比对惠安县纪委在“三转”前后的反腐操作制度,包括工作职能比对、反腐方式比对、工作作风比对、案查方式比对等,总结出惠安县纪委反腐操作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外国家、地区有效的反腐经验,进而提出县级纪委在现行反腐体制下逐步深入实现纪委“三转”的预防措施和惩治措施。其中,预防措施包括通过完善执行党内巡视监督制度改善县级纪委的独立性、加强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强化监督执纪的专业性以及加强廉政思想教育营造廉政文化氛围等;惩治措施包括通过建立监督协调机制强化协作配合意识、依法安全文明办案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等。

詹复亮[4](2015)在《贪污贿赂犯罪防控原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贪污贿赂犯罪,是人类社会十分古老的一类犯罪,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是现实社会矛盾问题的集中反映,也是执政的大敌。由于贪污贿赂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贪利性犯罪,故之往往与权力紧密联系,严重亵渎公共权力和公共职责,是腐败现象最严重、最集中的表现,也是引发社会矛盾,诱发社会风险,毒化社会风气,恶化政府与民众关系,危害国计民生,并最终威胁执政党地位和政权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安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源头性因素。根据中国现行刑法规定,贪污贿赂犯罪是一类犯罪的总称,具体包括贪污、挪用公款、受贿、单位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行贿、为利用影响力行贿、对单位行贿、介绍贿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隐瞒境外存款、私分国有资产、私分罚没财物等14种罪名。贪污贿赂犯罪是国际社会的顽疾,不是中国一国的特产。从中国的实际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反对腐败、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始终坚持一手搞经济建设,一手抓反腐败、打击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从总体上说,国家工作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奉公守法、执政为民、廉洁从政,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近年来,贪污贿赂犯罪等腐败问题趋于严重化,不断衍生出新花样、新手法,具体表现为犯罪活动进一步隐蔽化、预谋化,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犯罪领域进一步拓宽,犯罪链进一步拉长,区域性腐败、系统性腐败、家族式腐败、塌方式腐败等不断发生,呈现出区域性和领域性腐败交织、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共存、体制外和体制内挂钩,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同在,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形成了“共腐关系圈”。更为严重的是,腐败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互渗透,搞官商勾结、上下勾连,利用权力设租寻租、保租护租,政治上搞阴谋诡计,严重危害党的领导和团结统一,侵蚀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动摇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其严重性、危害性升级。如果不坚决反对,不有效遏制和预防,任凭腐败滋生蔓延,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从国际上看,全球社会包括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都没有逃脱腐败的厄运。比如美国,虽然标榜民主自由,法制比较健全,物质生活也有保障,但是腐败仍然成风。而有的执政党比如日本自民党,因腐败等诸多因素,在执政大半个世纪后竟然丢掉政权,黯然走下执政舞台。时至今日,只能联合公民党共同执政,颇令人深思。可以说,几乎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对外宣称反对腐败,却都没有找到根治良方。科学有效地防控贪污贿赂犯罪,是反腐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实践表明,腐败与反腐败是一种政治博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危害性上讲,贪污犯罪使大量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入少数当权者手中。而贿赂犯罪把交易规则带入政治领域直至污染全社会,严重破坏经济基础和政治秩序,诱发国家和社会治理之混乱。贪污贿赂犯罪的防控属于历史范畴。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控贪污贿赂犯罪等腐败现象,为全球各国执政者及广大民众所高度关注,业已成为现时国际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和共同的难题。在人类社会和当今世界,究竟有没有一个既能发展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又能有效避免贪污贿赂犯罪等腐败的良方?贪污贿赂犯罪防控原理,理当由哪些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规律性要素构成?本文带着这样的疑虑和思考,从防控原理的角度研究控制贪污贿赂犯罪的有效性问题,试图探索科学有效地防控贪污贿赂犯罪,深入推进反腐败,促进廉洁政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措施、方法和策略。本文按照这一意图和思考逻辑展开研究,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为指导,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及总分结合等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阐述了贪污贿赂犯罪行为、性质、特点、危害、成因、演变趋势和规律,以及防控措施比较和立法完善、侦查程序和措施、预防措施和策略等内容,初步检讨当下贪污贿赂犯罪防控的思路、措施、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用以提升防控贪污贿赂犯罪、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理论层次、决策层次、战略层次,进一步强化防控措施,增强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效果等内容。从行文结构和内容上讲,全文包括六部分:一是引言。这是总论部分,对研究全文作一个简要的交代,主要阐述研究贪污贿赂犯罪防控原理的缘起、基点、途径,贪污贿赂犯罪防控及贪污贿赂犯罪防控原理的含义,贪污贿赂犯罪的种类、法律特征、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内容,主要目的是为贪污贿赂犯罪防控原理研究提供基本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贪污贿赂犯罪现象。这是现象论部分,是贪污贿赂犯罪防控原理的重要基础,主要研究贪污贿赂犯罪的现状、特点、规律、趋势、危害及原因等内容,重点是对我国改革丌放30多年来贪污贿赂犯罪进行总体分析、归纳、评估,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贪污贿赂犯罪的现状,指出当前贪污贿赂犯罪具有领域广泛化、手段智能化多样化、活动群体化和有组织化、跨区域化国际化等特点,以及贪污贿赂犯罪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时期仍然会呈现易发多发态势、起伏性和波浪式滋生蔓延,表现出一定的流向轨迹、新旧交替和“黑数”等现象,并将更加趋向复杂化、有组织化和智能化等趋势。同时,本文分析了贪污贿赂犯罪对执政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文化等具有严重危害性,表明了对贪污贿赂犯罪有效防控的迫切性。此外,本文分析了贪污贿赂犯罪的原因、条件等要素,以权力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权力的因素、人的因素、制度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等方面,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贪污贿赂犯罪滋生蔓延、屡禁不止等深层次原因,主要目的是为制定防控政策措施提供基本素材和依据。三是贪污贿赂犯罪防控措施比较借鉴。这是比较借鉴论部分,主要研究古今中外对贪污贿赂犯罪的防控措施和策略等内容,首先从我国古代入手,深入考察了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中国防控贪污贿赂犯罪的智慧和有效的措施,然后考察外国对于贪污贿赂犯罪的防控措施和策略,再次对当代中国防控贪污贿赂犯罪的措施、做法、要求及借鉴等进行比较全面的回顾和分析。研究过程中,为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除了采用宏观的视角,也涉及对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及运用等问题的研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丰富防控的内涵、把握防控的方向和实际效果。四是贪污贿赂犯罪立法。这是立法论部分,主要研究中国现行刑法对贪污贿赂犯罪的规定,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完善的对策等内容。通过对当前立法现状及问题的考察分析,提出理性对待贪污贿赂犯罪刑事立法及修改完善,包括强化刑事立法的正确理念,把握立法重点于刑事政策,坚持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刑事立法与时俱进等系列观点,主要目的是为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严密法网,增强防控犯罪的能力和效果。五是贪污贿赂犯罪侦查。这是侦查论部分,主要研究侦查的概念、法律性质、侦查规律、侦查职能、侦查目标和侦查措施等内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提炼,主要目的是为强化侦查职能,增强侦查能力,提升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力度和防控的实际效果。六是贪污贿赂犯罪预防。这是预防论部分,主要研究贪污贿赂犯罪预防的基本定义、基本要素、基本属性、目标体系建立、政策措施落地等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本部分重点研究提出确立维护人民权益、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维护道德力量和维护执政党的地位和执政队伍免受侵蚀等“四位一体”防控价值目标等,最大限度地推动构建贪污贿赂犯罪防控原理,不断提升防控贪污贿赂犯罪的能力和水平,努力适应强力反腐、高压反腐、依法反腐的新形势要求。总之,研究建立贪污贿赂犯罪防控原理,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尚无先例可循。由于贪污贿赂犯罪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贪污贿赂犯罪防控原理必将博大精深,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因篇幅所限,本文仅选择六部分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阐述。这些内容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是贪污贿赂犯罪防控原理的核心部分,对于研究构建贪污贿赂犯罪防控原理、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都具有积极意义。鉴于本人学力之不逮,日常事务又十分忙碌,文中浅陋和诸多的讹误皆由本人自负,并尚希各位老师、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四川大学课题组,魏东[5](2014)在《成都市反腐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成都市反腐败工作的现状特点(一)成都市反腐败工作的现状1.贪腐违纪和轻微违法犯罪案件增长迅速,但大案要案稳中有降。就调研所了解的情况来看,近年来成都市查办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在数量上增长迅速,2012年成都市纪委自办案件的数量就大幅超过了近年来各年的年平均数,被采取“两规”、“两指”措施的人员数量也超过了近5年之和,涉案人员的级别、涉案金额、案情复杂程度均创下了近年来之最。①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对十八大前后成都市纪委立

姚磊[6](2013)在《我国县级行政监察中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以湖北省汉川市为例》文中提出行政监察是在行政系统内部设置专门的机关掌握监察职能,通过国家监察部到各省监察厅直至地市县监察局来行使监察职能,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其任命的人员的活动进行监察,它在维护政令畅通、保证政府公正廉洁、改善行政管理、提升政府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行政监察的现实运行中,由于我国市场主体的变化,管理范围增加、给监察机关和行政人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本文通过研究汉川行政监察存在的一些问题现象、分析产生原因讨论在监察工作中的某些实践方面的问题,例如:行政监察管理范围过宽、发现问题容易处理难、行政监察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行政问责难以落实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派驻监察机构设置不科学、现行行政监察体制不健全、干部结构不合理等。本文综合行政监察研究理论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通过案例分析汉川市行政监察平常工作开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强行政监察队伍建设,提高行政监察业务能力、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监察,完善政务公开,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服务。笔者在本文中以汉川市行政监察存在问题为主线,第一章总结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等介绍行政监察国内外研究成绩。第二章通过对行政监察的基本职能、核心概念、地位与作用,内容与特征进行了阐述。第三章总结了汉川市当代行政监察的创建与调整、恢复、完善和取得的成就四个方面;第四章介绍了汉川市行政监察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包括部分领导对行政监察重要性认识不足,监察对象不平等;监察容易处罚难等,并对行突出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认为原因主要包括:行政监察制度不完善,缺乏完备的行政制度,专业性人才和行政监察环境等。第五章提出了完善汉川市行政监察的合理化建议,包括修订现有相关行政监察的规定,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监察法规制度、创建良好的行政监察环境、积极推进行政监察机构改革,改革现行行政监察领导体制、同时配备一支专业化的监察员队伍,不仅赋予其充分的职权,完善各级组织行政公务,同时推进政务行政效能建设;加强行政监察机制运行中人员的交流。

钱晶晶[7](2013)在《新型受贿罪研究》文中指出受贿犯罪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而实施的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公共权力异化的结果。近年来,随着贿赂犯罪行为人经验的积累和丰富,规避法律与反侦查意识增强,受贿犯罪呈现了“高职位、高智能、高技术”相结合的现象,高智能化的受贿犯罪主体在学习和研究法律后,再将其用来化解风险、逃避打击,有着极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表现为变相贿赂行为愈来愈多,运用合法的形式来掩盖犯罪实质,行贿的方式与受贿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部分国家工作人员以交易形式、收受干股、合作投资、委托理财等更为隐蔽的方式接受贿赂,借以掩盖其犯罪实质。诸如此类,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新的、罪与非罪界限相混合的方式,索取他人财产,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产,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即为新型受贿罪。新型受贿罪中,受贿人与亲属勾结,联手作案也是受贿犯罪的突出现象。从司法实践来看,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由特定关系人代收请托人财物行为,利用此种行为方式隐藏犯罪痕迹,构成新型受贿罪中的特定关系型受贿。这些新的受贿手段不仅加大了侦查机关查办的难度,也给司法认定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对受贿犯罪的研究主要以受贿罪的立法现状为出发点,从缺陷中寻求完善。刑法学界对受贿罪的内容与范围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对于受贿罪的犯罪对象、客观方面、主体问题及共犯问题等一直存在争议。笔者结合“两高”出台的《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与《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从纷繁复杂、形式多样的新型受贿犯罪中,概括界定新型受贿罪的概念,探究其深层原因,总结出新型受贿罪的犯罪手段罪与非罪的混合性、犯罪结果具有期权化、犯罪对象扩展至财产性利益、犯罪主体具有一定的间接正犯性的共同特征。笔者依据犯罪构成理论,尤其犯罪行为客观方面行为方式的不同,将新型受贿罪分为交易形式型、干股分红型、合作投资型、委托理财型、赌博型、挂名领薪型、特定关系型、权属未变型八种基本类型,分别探讨八种新型受贿罪的概念特征、种类区分、司法认定与犯罪形态等方面的内容。在厘清新型受贿罪与普通受贿罪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新型受贿罪的共犯形态与形式竞合问题。笔者结合实践中存在的收受财物退还或者上交问题、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受贿问题论述上述行为性质与司法认定,并区分与普通受贿罪的范围。反受贿犯罪不仅是中国,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根据2010年世界各国腐败指数(以十分为清廉,分数越低,越腐败),六分以上的国家只有32个,占全部统计总数的178个国家的不到两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经济角度阐明了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在那些腐败问题尤为突出的国家,投资金额下降了5%"。世界银行的统计也显示,腐败能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下降0.5%。打击腐败刻不容缓,正如“透明国际”副主席阿卜杜拉·阿齐兹所言:“只有严厉打击各种贪污腐败行为,各国才能获得快捷和健康的发展。”在此情况下,世界各国都重视对受贿犯罪的打击力度,并将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为遏制受贿犯罪的根本举措,一方面制定反受贿罪的行政法与专门法律;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反受贿侦查部门,赋予其优越的侦查权,保障其充足的活动经费。并随着贪污贿赂的国际化趋势,加强国际社会在反贪污贿赂方面的合作。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型受贿罪犯罪手段的隐蔽性,受贿对象的扩展性,受贿行为的认定以及受贿数额的计算等热点问题,并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分析受贿罪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借鉴吸收各种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反受贿的总体设计与规范的预防工作来体现理性的倾向,以期将理论成果回归司法实践,并接受司法实践的检验。

佘云凤[8](2013)在《我国政府审计职责及其完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政府审计机关自成立三十年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在国务院的领导和支持下,政府审计在推动政府的政务公开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近几年审计署掀起的几场“审计风暴”,更是对腐败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非常鼓舞人心。政府审计已不再是陌生的词语,它已经切切实实地深入到了人民群众的工作与生活中。政府审计推进了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促进了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强化了党政干部的管理监督。审计结果从内部报告到逐步向全社会公开,从报喜不报忧到揭露各种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正体现了我国政府审计部门的决心和魄力。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在高度评价政府审计工作的同时,也发现我国现行政府审计职责在履行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整改情况不容乐观;政府审计职责的实现的目标层次较低,绩效审计职责目前尚不能落实到位;政府审计结果公告职责的履行尚不规范和完善,反馈作用没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笔者从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的独立性,政府审计管辖范围的科学设置,政府审计的法律环境和相关制度,绩效审计的相关配套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健全机制着手,在借鉴各国政府审计职责履行的启示下,提出了改善我国政府审计职责履行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我国政府审计职责的履行更加完善,从而更充分地发挥我国政府审计的积极作用。

张华[9](2011)在《当代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公民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发育与成长,强力推动了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兴起。这种基于网络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体制外公权力监督新范式,不但为公众监督公权力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而且为规范公权力运行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契机。对公权力网络监督这一具有重大现实与深远意义的新生事物,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基于对公权力网络监督的性质、范畴与价值意蕴的考察,揭示其成因、影响与功能,研究其运行机制与效度,指出它给公权力运行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其自身面临的困境与破解之道,进而提出公权力与社会协同努力,促进公权力网络监督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路。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新制度主义研究法、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整合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方法论优势的研究方法等。全文分为八章和结语等部分。第一章导论的内容包含选题的缘起与价值、核心概念界定、文献回顾、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主要创新之处与局限等部分。第二章阐释公权力网络监督的理论基石。首先,回顾公权力监督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包括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近代以来公权力监督理论的发展以及当代中国公权力监督理论的历史发展。其次,从虚拟现实理论、网络社会理论、网络政治理论、社会监督理论、场域理论等角度论述网络监督的理论基础。再次,深入分析公权力网络监督的本质内涵、内容与范畴和价值意蕴。第三章探析当代中国公权力监督的传统模式。中国公权力监督模式大致分为体制内监督与体制外监督两类。体制内监督传统模式大致可分为执政党监督、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等,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机构和相关制度,但体制内监督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体制外传统监督大致可以分为公民监督、民间团体监督、媒体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等,但传统模式下的体制外监督存在着严重缺陷。第四章揭示公权力网络监督兴起的成因。其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发展,网络社会的形成为网络监督的勃兴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与社会基础。其二,公民知情权与表达权奠定网络监督的行动基石,现行体制对公众网络监督权的支持和推动为网络监督发展扫除政治阴霾,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足和缺憾。其三,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众对网络监督的认同促成网络监督的勃兴。第五章从实践层面考察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功能与效度。第一,检视网络监督的特点、运行框架与运行机制。第二,从六个方面阐释网络监督的主要功能。第三,通过遴选出的26个典型案例,整体性分析网络监督的效度,并指出效度中存在的不足。第六章论析网络监督为公权力运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具体分析网络监督对于公共领域萌发,政治文化的进步、民主政治的提升作用,并从有限性、民主性、法治性、学习性、服务性、合法性等几个维度探讨网络监督对优化公权力运行的作用。第七章指出网络监督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之道。网络监督的发展面临着内外困境,内部困境是网络监督过程中令人不安的失范行为,外部困境是政治暴力的频繁攻击。虚实世界之间的张力进一步加剧网络监督的外部困境,政府信息公开窘境、基层政府间的“共谋”都无疑在客观上加大网络监督的难度。本章试图从防止与遏制网络监督失范、防范与遏制政治暴力滥用、缓释虚实世界之间张力等几个维度,寻求突破公权力网络监督困境的法治之道。第八章提出深化与强化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对策路径。基于对国外相关经验的分析,提出中国网络监督发展的基本路向:公权力应至少在八个方面有所作为,社会应至少在五个方面做出努力。结语部分,在简要归纳网络监督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的基础上,提出事关网络监督能否发挥更大效力的三个政治定位。可以断言,随着当下中国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公权力网络监督必定能获得更健康的发展并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属国内首次对公权力网络监督进行系统化研究的成果,深入探讨了诸多前期论者尚未涉及或涉入不深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发现和创新之处,一是深入分析公权力网络监督的性质、范畴与价值意蕴,政治暴力及虚实世界之间张力对网络监督的负面影响,弥补了国内前期研究的不足;二是发现和证明公权力网络监督除了具有预防与遏制官员腐败的功能外,还包括监督公权力建构与配置、公权力的价值导向、公权力供给制度政策的效率与效能、公权力对公共资源的配置效度等方面的重要效用;三是系统提出促进和优化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对策,含公权力主体积极转变思维坦诚接受监督,建构网络监督回应机制以实现网络监督效度最大化,改善体制内监督机构与网络监督主体的互动关系与增益有效衔接,强化公权力自律与监管以保障网络公众安全行使监督权力等内容。

李崇峰[10](2011)在《浅析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庆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财管理既是县区乡镇各项工作的关键和重点,也是难点和弱点。近期,庆阳市审计局审计部分乡镇近三年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发现的问题金额大、范围广、类型多、手法隐秘、性质严重。审计分析表明,法纪观念淡薄、规章制度缺失、监督存在死角、业务素质不高、缺乏监督协作机制是问题形成的主因。乡财管理形势严峻、任重道远。我们只有对症下药、多措并举,通过打造高素质财会队伍,建立科学规范的内控制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监督机制,全面提升监督质量等途径,才能推动和改进乡财管理工作。

二、乡镇财政违纪手法及定性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镇财政违纪手法及定性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课题综述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0.5 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目的—顺应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1 目的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2 顺应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1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2.2 基于语料库的政治语汇俄译研究
    1.3 翻译质量评价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3.1 接受美学理论
        1.3.2 纽马克的翻译批评观点
        1.3.3 黄忠廉“两个三角”译评体系
    1.4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与俄译基本原则
        1.4.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
        1.4.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及译文语言特征
    2.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
        2.1.1 语料库的类型及语料选择
        2.1.2 语料库的构成和规模
        2.1.3 语料的预处理
    2.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词汇和句法特征
        2.2.1 类符/形符比(TTR)(词汇特征)
        2.2.2 形动词和副动词(词汇特征)
        2.2.3 平均句长(句法特征)
    2.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1 四字格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2 缩略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3 隐喻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4 谚俗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5 经典名句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受众理解度调查
    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选词标准
    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设计与实施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实施
    3.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结果与分析
        3.3.1 问卷调查结果
        3.3.2 调查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的—顺应视角下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成效分析
    4.1 基于显化的目的顺应
        4.1.1 显化现象分布与统计
        4.1.2 四字格译文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3 缩略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4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5 谚俗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6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2 基于简化的目的顺应
        4.2.1 四字格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2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3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3 基于范化的目的顺应
        4.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副动词
        4.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形动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争议译文分析与评价
    5.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质量评价空间及评价视角
        5.1.1 翻译质量评价空间
        5.1.2 翻译质量评价视角
    5.2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语言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2.1 词汇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2 语法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3 修辞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3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文化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3.1 文化图示缺省
        5.3.2 文化图示冲突
        5.3.3 文化特色显现
    本章小结
结语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二、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
    三、课题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Автореферат
附录一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
附录二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结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2)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纪检监察
        二、激励制度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双因素理论
    第三节 双因素理论对完善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的适用性
第二章 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现状
    第一节 Y县纪检监察系统基本情况
    第二节 Y县纪检监察系统激励制度基本情况
        一、薪酬激励制度依托职务职级工资福利制实施
        二、考核激励制度注重平时考核和民主互评
        三、奖惩激励制度遵循奖惩并举
        四、晋升激励制度侧重领导推荐
        五、交流激励制度注重优化配置
        六、培训激励制度多采用集中培训模式
    第三节 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满意度调查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对象
        三、问卷结果数据分析
第三章 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的困境与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 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运行中存在的困境
        一、年轻公务员薪酬满意度不高
        二、考核激励制度过于粗放
        三、物质激励缺乏且反向激励效果差
        四、职务晋升通道不畅
        五、对外岗位交流较难
        六、培训效果不佳
    第二节 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的制约因素
        一、薪酬位阶设置过于僵化
        二、考核缺乏办案量化依据且重领导
        三、奖惩流于精神层面且严管意识不足
        四、晋升条件设置不合理
        五、因职业特性造成外部误解致使交流较慢
        六、培训针对性不强且形式单一
第四章 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优化的路径思考
    第一节 设计科学的薪酬体系
        一、以办案绩效为基,引入绩效工资福利
        二、工资福利适当向低职务职级公务员倾斜
    第二节 优化绩效考评
        一、掌握好考核的原则
        二、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第三节 丰富奖惩手段
        一、增加物质奖励
        二、强化内部监督约束
    第四节 拓宽晋升渠道
        一、增加非领导职务数量
        二、增设纪检监察技术职务序列
        三、推行竞争上岗制度
        四、调整公务员队伍的梯队结构
    第五节 畅通多元化交流渠道
        一、消除外部误解,打破流动界限
        二、建立人才储备库,加强流动管理
    第六节 优化培训制度
        一、做好培训的统筹安排工作
        二、加大培训内容的可操作性
        三、创新培训方式
        四、强化培训管理和后续跟踪工作
第五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2 :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现状访谈提纲
后记

(3)新形势下惠安县纪委反腐操作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理论
    1.4 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难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腐败与反腐操作制度的基本概念
    2.1 腐败概念、危害及成因
        2.1.1 腐败的概念
        2.1.2 腐败的危害
        2.1.3 腐败的成因
    2.2 反腐操作制度的相关概念
        2.2.1 反腐操作制度的概念
        2.2.2 反腐操作制度的体系架构
        2.2.3 反腐操作制度的措施架构
第3章 新形势下我国纪委反腐操作制度存在问题和改革思路
    3.1 我国纪委现有反腐操作制度存在的问题
        3.1.1 缺乏独立监督权力
        3.1.2 缺乏整体协调权力
        3.1.3 缺乏主动监督意识
        3.1.4 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3.2 新形势下我国纪委反腐操作制度改革思路
        3.2.1 改革思路之纪委转职能
        3.2.2 改革思路之纪委转方式
        3.2.3 改革思路之纪委转作风
第4章 新形势下惠安县纪委反腐操作制度的改革
    4.1 惠安县近几年腐败现状
        4.1.1 惠安县腐败的客观形势
        4.1.2 惠安县纪委反腐的尴尬处境
    4.2 新形势下惠安县纪委反腐操作制度的改革及其成效
        4.2.1 改革前后工作职能比对
        4.2.2 改革前后反腐方式比对
        4.2.3 改革前后工作作风比对
        4.2.4 改革前后案查方式比对
        4.2.5 惠安县纪委反腐操作制度改革后的成效
    4.3 惠安县纪委反腐操作制度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4.3.1 独立性尚欠缺
        4.3.2 专业性待提高
        4.3.3 监督力量仍分散
        4.3.4 思想认识不清
第5章 县级纪委反腐操作制度建设与完善的思考
    5.1 其他国家、地区反腐操作制度的经验借鉴
    5.2 完善县级纪委反腐操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5.2.1 完善执行党内巡视监督制度改善县级纪委的独立性
        5.2.2 加强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强化监督执纪的专业性
        5.2.3 加强廉政思想教育营造廉政文化氛围
        5.2.4 建立监督协调机制强化协作配合意识
        5.2.5 依法安全文明办案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贪污贿赂犯罪防控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缘起和基点
        1.1.2 研究目的和途径
        1.1.3 研究意义和作用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贪污贿赂犯罪防控原理的概念和特征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历史研究的方法
        1.3.3 实证分析法
        1.3.4 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1.3.5 比较研究法
        1.3.6 综合研究法
2 贪污贿赂犯罪现象及成因
    2.1 贪污贿赂犯罪的现状和规律
        2.1.1 贪污贿赂犯罪的现状
        2.1.2 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
        2.1.3 贪污贿赂犯罪的规律
    2.2 贪污贿赂犯罪的严重危害性
        2.2.1 危害政治和政权建设
        2.2.2 危害经济建设
        2.2.3 危害道德文化建设
    2.3 贪污贿赂犯罪的成因和趋势
        2.3.1 贪污贿赂犯罪的成因
        2.3.2 贪污贿赂犯罪的趋势
        2.3.3 贪污贿赂犯罪的新动向
3 贪污贿赂犯罪防控措施和防控机制比较借鉴
    3.1 中国古代的防控措施和防控机制
        3.1.1 以法从严惩腐
        3.1.2 建立制衡机制
        3.1.3 明确监督对象和监督内容
        3.1.4 惩腐与奖廉相结合
        3.1.5 德教与刑罚并施
    3.2 外国的防控措施和防控机制
        3.2.1 加强对反腐败的政治领导
        3.2.2 加强反腐败法制建设和实践
        3.2.3 建立健全反腐败组织机构
        3.2.4 赋予灵活高效的反腐败措施
        3.2.5 加强新闻舆论和民间监督
        3.2.6 加强事前和基础的预防
    3.3 当代中国的防控措施和防控机制及借鉴完善
        3.3.1 新中国成立前的防控措施和防控机制
        3.3.2 新中国成立后至十八大前的防控措施和防控机制
        3.3.3 十八大后的防控措施和防控机制及借鉴完善
4 当代中国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立法及完善
    4.1 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立法中的问题
        4.1.1 犯罪主体
        4.1.2 犯罪数额
        4.1.3 量刑及刑罚体系
        4.1.4 对象范围
        4.1.5 “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去留
        4.1.6 “不正当利益”的界定
        4.1.7 单位内设机构的认定
        4.1.8 利用影响力交易犯罪的认定
        4.1.9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法定刑的修改
        4.1.10 其他问题
    4.2 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立法演化趋势
        4.2.1 贪污贿赂犯罪主体的演化
        4.2.2 贪污贿赂罪客观行为规制的演化
        4.2.3 贪污贿赂犯罪量刑立法和司法解释的演化
    4.3 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立法完善
        4.3.1 强化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立法的正确理念
        4.3.2 把握立法重点与刑事政策
        4.3.3 坚持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4.3.4 推进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立法与时俱进
5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
    5.1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概述
        5.1.1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的含义和内容
        5.1.2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的法律性质
        5.1.3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的基本规律
        5.1.4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的地位和意义
    5.2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的原则和策略
        5.2.1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基本原则
        5.2.2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的策略
    5.3 贪污贿犯罪侦查的程序和措施
        5.3.1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基本程序
        5.3.2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工作措施
        5.3.3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的监督制约
6 贪污贿赂犯罪预防
    6.1 贪污贿赂犯罪预防概述
        6.1.1 贪污贿赂犯罪预防的基本含义
        6.1.2 贪污贿赂犯罪预防的基本要素
        6.1.3 贪污贿赂犯罪预防的基本属性
    6.2 贪污贿赂犯罪预防的目标体系
        6.2.1 贪污贿赂犯罪预防价值目标
        6.2.2 贪污贿赂犯罪预防战略目标
        6.2.3 贪污贿赂犯罪预防直接目标
    6.3 贪污贿赂犯罪预防的措施和策略
        6.3.1 加强预防规划分工协作
        6.3.2 改革和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6.3.3 完善贪污贿赂犯罪预防制度
        6.3.4 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
        6.3.5 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6)我国县级行政监察中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以湖北省汉川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综述
        2、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3、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三)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写作框架
    (五)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论文的创新之处
        2、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二、行政监察的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 行政监察的核心概念
    (二) 行政监察的职能
        1、监督职能
        2、惩处职能
        3、教育职能
        4、保护职能
    (三) 行政监察的地位和作用
        1、行政监察的地位
        2、行政监察的作用
    (四) 行政监察的特征
    (五) 县级行政监察的特殊性
三、汉川市行政监察的历史沿革及取得的成就
    (一) 汉川市行政监察制度的由来和变化
    (二) 汉川市行政监察的恢复
    (三) 汉川市行政监察的完善
    (四) 汉川市行政监察取得的成就
        1、从源头上遏制了不正之风
        2、优化经济环境
        3、开展专项清理
        4、提高行政效能
四、汉川市行政监察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一) 汉川市行政监察存在问题
        1、行政监察范围过宽
        2、行政监察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3、行政问责难以落实
        4、派驻纪检组监督同级组织难度大
    (二) 汉川市行政监察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派驻监察机构设置不科学
        2、现行行政监察体制不健全
        3、现行行政监察法制不健全
        4、行政监察干部结构不合理
五、汉川市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的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行政监察法规制度,依法依规履行行政执法监察职责
    (二) 创建良好的行政监察环境
    (三) 积极推进行政监察机构改革,改革现行行政监察领导体制
    (四) 加强行政监察队伍建设,提高行政监察业务能力
    (五)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监察,完善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型受贿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新型受贿罪的概述
    1.1 新型受贿罪的概念界定
        1.1.1 新型受贿罪的概念
        1.1.2 新型受贿罪的特征
    1.2 新型受贿罪的基本类型
        1.2.1 新型受贿罪类型界定的理论依据
        1.2.2 新型受贿罪的基本类型界定
    1.3 新型受贿罪的溯及力
        1.3.1 新型受贿犯罪的法律解释及相关规定
        1.3.2 法律解释的溯及力
        1.3.3 我国加入的反受贿的国际公约
2 交易形式型受贿
    2.1 交易形式型受贿概述
        2.1.1 交易形式型受贿的概念
        2.1.2 交易形式型受贿的特征
    2.2 交易形式型受贿的种类研讨
        2.2.1 低价买进型
        2.2.2 高价卖出型
        2.2.3 其他类型
    2.3 交易形式型受贿的交易标准
        2.3.1 低价购买新商品房、新车等物品市场价格的认定
        2.3.2 低价购买二手房、车等物品市场价格的认定
        2.3.3 低价购买特殊房产受贿案件中市场价格的认定
        2.3.4 受贿数额计算的基准时间
    2.4 交易形式型受贿的司法认定
        2.4.1 交易型受贿中“明显”的确定
        2.4.2 以优惠价格购买商品与以交易形式型受贿的界定
        2.4.3 国家工作人员的主观认识因素
    2.5 交易形式型受贿的违法所得之追缴
3 干股分红型受贿
    3.1 干股的概念特征
        3.1.1 干股的概念
        3.1.2 干股的特征
    3.2 干股分红型受贿的种类论析
        3.2.1 无偿取得型干股受贿
        3.2.2 借条掩护型干股受贿
        3.2.3 低价转让型干股受贿
    3.3 干股转让与股份价值的界定
        3.3.1 干股转让的认定
        3.3.2 股份价值的界定
    3.4 干股分红型受贿犯罪数额的认定
        3.4.1 瑕疵干股的受贿数额
        3.4.2 股份价值与红利数额悬殊
        3.4.3 扩股过程中接受干股
    3.5 干股分红型受贿的既未遂辨识
4 合作投资型受贿
    4.1 合作投资型受贿概述
        4.1.1 合作投资型受贿的概念特征
        4.1.2 合作投资型受贿的类型探议
    4.2 合作投资型受贿的司法认定
        4.2.1 关于实际出资的问题
        4.2.2 关于参与管理、经营的问题
        4.2.3 合作投资受贿数额的认定
    4.3 合作投资型受贿的责任竞合
        4.3.1 刑事责任竞合
        4.3.2 行政责任竞合
        4.3.3 民事责任竞合
5 委托理财型受贿
    5.1 委托理财及其法律关系概述
        5.1.1 委托理财的概念
        5.1.2 委托理财法律关系
    5.2 委托理财型受贿概述
        5.2.1 委托理财型受贿的概念
        5.2.2 委托理财型受贿的类型探议
    5.3 委托理财型受贿的司法认定
        5.3.1 “明显”标准的界定
        5.3.2 主观认识因素的认定
        5.3.3 委托理财型受贿中的疑难问题
    5.4 委托理财型受贿的数额计算
        5.4.1 委托理财型受贿的定罪界限
        5.4.2 委托理财型受贿的数额认定
6 赌博型受贿
    6.1 赌博型受贿概述
        6.1.1 赌博型受贿的概念
        6.1.2 赌博型受贿的特征
    6.2 赌博型受贿的种类论证
        6.2.1 虚假赌博型
        6.2.2 提供赌资型
        6.2.3 虚假拼赌型
        6.2.4 消除赌债型
        6.2.5 混合方式型
    6.3 赌博型受贿的司法认定
        6.3.1 赌博型受贿的理论界定
        6.3.2 赌博型受贿的数额计算
        6.3.3 赌博型受贿的罪数形态
7 挂名领薪型受贿
    7.1 挂名领薪型受贿概述
        7.1.1 挂名领薪型受贿的概念
        7.1.2 挂名领薪型受贿的类型
    7.2 挂名领薪型受贿的司法认定
        7.2.1 报酬型受贿与合法取酬的界限
        7.2.2 “双重利用”型报酬的界定
8 特定关系型受贿
    8.1 特定关系型受贿概述
        8.1.1 特定关系型受贿的概念
        8.1.2 特定关系人的理论解读
    8.2 特定关系型受贿与普通受贿罪的关系
        8.2.1 特定关系型受贿的类型
        8.2.2 特定关系型受贿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关系
    8.3 特定关系型受贿的共犯形态
        8.3.1 特定关系型受贿的理论基础
        8.3.2 特定关系型受贿的客观行为方式
        8.3.3 特定关系人构成受贿共犯的认定
9 权属未变型受贿
    9.1 权属未变型受贿之概述
        9.1.1 权属未变型受贿的概念
        9.1.2 权属未变型受贿与借用之界限
    9.2 权属未变型受贿之认定
        9.2.1 权属未变型受贿的司法认定
        9.2.2 权属未变型受贿之数额计算
    9.3 权属未变型受贿之既未遂分析
        9.3.1 受贿罪既未遂之标准
        9.3.2 权属未变型受贿之既未遂
10 新型受贿罪余论
    10.1 收受财物后退还或者上交问题
        10.1.1 收受财物后及时退还或者上交的性质认定
        10.1.2 “及时”要素的理解
        10.1.3 “退还”或“上交”的理解
        10.1.4 界定退还或者上交性质的主客观因素
        10.1.5 “不是受贿”的定性分析
        10.1.6 收受财物后退还或者上交不影响构成受贿罪的情形
    10.2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受贿问题
        10.2.1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的概念与范围界定
        10.2.2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与职后受贿、事后受贿的辨识
        10.2.3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的类型
        10.2.4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的构成要件符合性
        10.2.5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的司法认定
        10.2.6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与斡旋受贿之辨识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我国政府审计职责及其完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 文献资料综述
        (一) 国内研究资料综述
        (二) 国外研究资料综述
    三、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政府审计职责的内涵及理论分析
    一、 政府审计职责的理论概述
        (一) 政府审计职责的定义
        (二) 政府审计职责的要素
        (三) 政府审计职责的特征
    二、 我国政府审计职责履行实现的价值
        (一) 真实性审计维护社会秩序价值
        (二) 合法性审计保障社会正义价值
        (三) 效益性审计提高社会效益价值
    三、 政府审计职责的理论渊源
        (一) 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论
        (二)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第二章 我国政府审计职责履行的现状阐析
    一、 我国政府审计职责履行取得的成绩
        (一) 推进了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二) 促进了金融机构的规范经营
        (三) 强化了党政干部的监督管理
    二、 我国政府审计职责履行存在的问题
        (一) 真实、合法性审计的整改情况不容乐观
        (二) 绩效审计职责的发展落实情况步履蹒跚
        (三) 审计结果公告职责的反馈作用发挥不足
第三章 我国政府审计职责履行不完善的原因分析
    一、 政府审计独立性保障不足
        (一) 行政权力干预损害了政府审计独立性
        (二) 审计经费供给制约了政府审计独立性
        (三) 社会关系压力削弱了政府审计独立性
        (四) 自我复核业务弱化了政府审计独立性
    二、 政府审计的管辖范围存在盲区
        (一) 审计对象的盲区
        (二) 历史遗留的盲区
    三、 政府审计的法律责任和相关制度缺位
        (一) 审计法律责任约束力不足
        (二) 行政问责机制尚不够完善
    四、 绩效审计职责的相关配套不完善
        (一) 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
        (二)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
        (三) 绩效审计的审计人才结构单一
        (四) 绩效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不先进
    五、 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的相关规范措施不健全
        (一) 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缺乏法定强制措施
        (二) 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缺乏内容规范措施
        (三) 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缺乏质量控制措施
        (四) 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缺乏作用健全措施
第四章 国外完善政府审计职责履行的经验借鉴
    一、 国外主要国家不同政府审计体制的审计独立性基本特征概况
        (一) 英、美
        (二) 法、意
        (三) 德、日
    二、 国外完善政府审计职责履行的相关措施对我国的现实启示
        (一) 不同政府审计体制对独立性的保障程度不同
        (二) 引入外部力量有利于支持政府审计职责履行
        (三) 相关法律和准则有利于规范审计职责的履行
第五章 完善我国政府审计职责履行的对策探索
    一、 保证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一) 改革政府审计的管理体制
        (二) 改进政府审计的经费来源
        (三) 规范政府审计的禁止行为
        (四) 强化政府审计的外部复核
    二、 弥补政府审计管辖的盲区
        (一) 调整各级审计机关设置
        (二) 建立被审计单位信息库
        (三) 完善批量集中整改系统
    三、 优化政府审计的法律环境和相关制度
        (一) 推进以法治理念为核心的审计法律文化建设
        (二) 细化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审计法律责任
        (三) 完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
        (四) 健全对被审计单位的行政问责机制建设
    四、 落实绩效审计的相关配套
        (一) 强化公民意识和政府责任意识
        (二) 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授权
        (三) 规范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四) 优化政府绩效审计的队伍建设
    五、 健全政府审计结果公开机制
        (一) 将政府审计结果公告法定为政府审计职责
        (二) 尽快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格式和内容
        (三) 健全审计结果公告的质量控制和核准
        (四) 建立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的作用机制
结论
参考资料
致谢

(9)当代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价值
    第二节 论文核心概念解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创新与局限
第二章 公权力网络监督的理论基石
    第一节 公权力监督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公权力监督思想的形成
        二、西方近代以来公权力监督理论的发展
        三、当代中国公权力监督理论的发展
        四、公权力监督理论演进的启示
    第二节 公权力网络监督的理论基础
        一、虚拟现实理论及其在本研究的应用性
        二、网络社会理论及其在本研究的应用性
        三、网络政治理论及其在本研究的应用性
        四、社会监督理论及其在本研究的应用性
        五、场域理论及其在本研究的应用性
    第三节 公权力网络监督之正当性论析
        一、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内涵与本质
        二、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内容与范畴
        三、公权力网络监督的价值意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公权力监督之传统模式探析
    第一节 中国公权力体制内监督_之传统运行模式
        一、执政党监督
        二、政府监督:以审计监督为例
        三、人大监督:基于2007年《监督法》的文本分析
        四、司法监督
    第二节 中国公权力体制外监督之传统运行模式
        一、公民监督之传统模式
        二、民间团体监督之传统模式
        三、媒体监督之传统模式
        四、民主党派监督之传统模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兴起与体制内外的回应
    第一节 网络社会的形成与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兴起
        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
        二、网络社会的形成与影响
        三、网络社会与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兴起
    第二节 现行体制对网络监督的认同度考察
        一、作为网络监督基石的公民知情权与表达权
        二、现行体制对公民网络监督权的认同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第三节 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公众对网络监督的认同
        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二、公众对公权力网络监督的认同:基于南京市的实证调查
        三、对实证调查的评价与反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功能与效度审视
    第一节 公权力网络监督:基本特点与运行机制
        一、网络监督的特点
        二、网络监督的运行框架
        三、网络监督的运行机制
    第二节 公权力网络监督:主要功能与范畴
        一、监督公权力的建构与配置
        二、监督公权力的价值导向
        三、监督公权力供给制度政策的效率与效能
        四、监督公权力对公共资源的配置效度
        五、监督公权力的施政行为及其后果
        六、预防与遏制官员腐败
    第三节 网络监督的效度考察:基于若干典型案例的分析
        一、案例选择
        二、网络监督的效度考察
        三、基于网络监督效度的再思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机遇与挑战:基于网络监督的公权力运行论析
    第一节 网络监督与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
        一、公共领域理论审视
        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为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网络监督对当代中国公共领域发展的突出作用
    第二节 当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网络监督的影响
        一、网络监督与话语民主
        二、网络监督与参与式民主
        三、网络监督与协商民主
        四、网络监督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进步
    第三节 网络监督与公权力运行的优化
        一、网络监督与公权力有限性的实现
        二、网络监督与公权力民主性的提升
        三、网络监督与公权力法治性的完善
        四、网络监督与公权力学习性的增强
        五、网络监督与公权力服务性的回归
        六、网络监督与公权力合法性的维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困境与突破:寻求规范公权力网络监督之道
    第一节 网络监督的尴尬处境:从“人肉搜索”视角切入
        一、“人肉搜索”的缘起
        二、反腐利器辨析:“人肉搜索”悖论
        三、网络监督的困境与出路
    第二节 网络监督遭遇政治暴力
        一、政治暴力的缘起
        二、政治暴力的表现
        三、政治暴力的后果
    第三节 虚实世界之间的张力对网络监督的影响
        一、审视网络监督蕴含的内在紧张
        二、政务信息公开遭遇的窘境
        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
    第四节 寻求规范公权力网络监督的法治之道
        一、防止与遏制网络监督中的失范行为
        二、防范与遏制政治暴力
        三、缓释虚实世界之间的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对策建构:深化与强化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之路径
    第一节 国(境)外经验的启示:一个综合分析的视界
        一、以积极举措促进公权力网络监督:在政务公开方面的作法及其启示
        二、以刚性规定推进网络监督反腐:在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方面的作法及其启示
        三、以理性行为鼓励网络监督:在媒体监督和公众参与方面的作法及其启示
        四、以民主路径深化公权力网络监督:在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政府与公众联系的做法与启示
    第二节 回应网络监督发展:公权力的应有作为
        一、公权力主体必须积极转变观念坦诚接受监督
        二、推进执政者引导网络监督发展的能力建设
        三、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拓展网络监督路径
        四、建构网络监督回应机制以实现网络监督效度最大化
        五、改善体制内监督机构与网络监督主体的互动关系与增益有效衔接
        六、强化公权力自律与监管以保障网络公众安全行使监督权利
        七、涤荡腐败文化为网络监督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八、构建监控敌对势力网络渗透与网络推手负面效应的长效机制
    第三节 促进公权力网络监督发展:社会的必要努力
        一、累积与增量社会资本
        二、强化公众的权利意识增进其有效性
        三、增强法治维度下的公民参与
        四、塑造积极的公民精神
        五、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网络监督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
后记

(10)浅析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庆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特点
    (一)金额大
    (二)范围广
    (三)类型多
    (四)手法隐秘
    (五)性质严重
二、形成原因
    (一)法纪观念淡薄
    (二)规章制度缺失
    (三)监督存在死角
    (四)业务素质不高
    (五)监督检查缺乏协作机制
三、对策建议
    (一)打造一支高素质财会队伍,切实担负起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重任
    (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违纪与腐败问题的滋生蔓延
    (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监督检查机制,拓展监督范围内容
    (四)强化监督、科学监督,全面提升监督质量

四、乡镇财政违纪手法及定性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D]. 袁昊.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1(08)
  • [2]Y县纪检监察公务员激励制度优化研究[D]. 黄振键.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3]新形势下惠安县纪委反腐操作制度的研究[D]. 陈晓晶. 华侨大学, 2016(02)
  • [4]贪污贿赂犯罪防控原理研究[D]. 詹复亮. 武汉大学, 2015(01)
  • [5]成都市反腐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 四川大学课题组,魏东.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14(07)
  • [6]我国县级行政监察中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以湖北省汉川市为例[D]. 姚磊.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2)
  • [7]新型受贿罪研究[D]. 钱晶晶. 武汉大学, 2013(05)
  • [8]我国政府审计职责及其完善对策研究[D]. 佘云凤.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9]当代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研究[D]. 张华. 南京大学, 2011(03)
  • [10]浅析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庆阳市为例[J]. 李崇峰. 财会研究, 2011(04)

标签:;  ;  ;  ;  ;  

乡镇财政违纪处理办法及定性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