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锚杆在地下室抗浮加固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凯元,赖颖,淦家闻[1](2021)在《某小区地下室上浮事故处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某小区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完成,由于地下室顶板上未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覆土,在突发性特大暴雨后,结构局部区域发生地下室上浮导致与主楼交界处开裂及地下室部分梁、墙体开裂、框架柱上部产生裂缝。结合该小区上浮后的实际情况和原设计图纸,对现场开展了检测鉴定,并针对小区上浮事故的原因及负一、二层地下室中各类建筑构件开裂的程度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地下室组合抗浮加固方案。经几个丰水期的实践检验,该小区地下室抗浮加固工程施工质量和加固效果良好。
申诗文,孟珊,徐国艳,李宏伟,邹鹏威[2](2021)在《抗浮锚杆在地下室抗浮中的应用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地下水浮力可造成地下室底板隆起开裂、建筑物整体上浮、筏板受力不均匀,进而导致基础、竖向构件开裂甚至断裂。工程中常用的地下室浮桩方案有堆载、抗浮桩、抗浮锚杆等,其中抗浮锚杆施工工艺简单、造价低廉,使抗浮力均匀分布于底板,被大量应用在实际工程中。本工程对抗浮锚杆施工工序进行调整优化,并进行锚杆工艺试验,验证抗浮锚杆承载力特征值是否达到抗浮承载力设计值,为整个项目的抗浮锚杆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和质量保证。
何志锋,钱铭,吴生祥[3](2020)在《某公共地下建筑上浮结构检测及抗浮加固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匮乏,在公共地下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常常忽略建筑抗浮问题。针对西北地区某建筑设计未考虑地下水位变化导致底板上浮的事故,对建筑物上浮后的处理进行分析研究。在上浮结构检测鉴定基础上,对检测内容、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后续加固处理方案,并实施。加固后效果显着,解决了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上浮问题,可为以后类似工程参考。
王东华[4](2020)在《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优化与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遗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土遗址数量巨大、类型全面。然而处于露天环境下的土遗址长期遭受风蚀、雨蚀、冻融、地震等多种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影响,直接由裂隙或裂缝切割而成的不稳定块体在土遗址中普遍发育,成为影响土遗址长期保存的首要危害。因此,对土遗址中不稳定块体的理想加固方法的研究愈发受到重视。锚固技术因其具有扰动性弱、兼容性强和变形控制优异等特点,在土遗址稳定性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对常规岩土锚固工程和土遗址锚固现状的研究,认识到目前土遗址锚固工艺和性能测试技术存在诸多不足、有关于杆材、浆液以及遗址土体性状的多种锚固参数与其组合对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性能影响机制、锚固系统的传力机制尚不明晰,这些已成为制约土遗址锚固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开展了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优化和机理研究。本文在对目前通用的土遗址锚固工艺和锚固性能测试技术进行优化的基础上,研发了相关配套设备并开展了杆体类型、几何锚固参数和浆土强度比对土遗址全长黏结拉力型锚固系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通过原位锚固、拉拔测试以及界面应变监测,获得了各锚固系统的破坏模式、极限荷载、荷载-位移特征、界面应变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各锚固系统性能的优劣,阐释全长黏结拉力型锚固系统的机理。而后对常出现的杆体-浆体界面的破坏模式,应用双线黏结-滑移模型进行了全过程行为的理论分析。最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受力机制更优异的全长黏结拉压复合锚杆,并探究了其锚固性能与工作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的锚固工艺和性能测试技术进行了优化并研发了相应装备,包括可控式高效钻孔装置、钻机专用防尘装置、整套清孔装置、渗透加固锚孔壁装置、锚固注浆系统及其注浆方法、浆-土界面应变测试方法、浆-土界面应变计布设装置和拉拔测试恒力加载系统以及各设备的使用方法,这些研发成果大部分已经成功应用于本文研究。(2)对比研究木锚杆、玻璃纤维锚杆和钢筋锚杆与相同浆液组成全长黏结拉力型锚固系统性能的优劣;同时基于每种锚固系统设置了几何锚固参数对锚固系统性能影响试验,定量分析了锚杆直径、浆液厚度和黏结长度参数对杆体与浆体间的黏结强度的规律,以及定性分析了杆体与浆体间黏结应力随黏结长度的分布规律;最后从杆体类型所决定的杆体-浆体的受力机制、变形和强度特征等方面剖析了全长黏结拉力锚固系统的锚固机制,阐释了轴向锚固参数和径向锚固参数对杆体-浆体间黏结性能的影响机制,并给出了各类杆体锚固参数的优选值。(3)在杆体与锚固参数优选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成分的新型锚固浆液配合比的初选和终选测试,最终确定了以抗压强度为基准的5种浆土强度比。开展了5种浆土强度比分别与木锚杆和玻璃纤维锚杆组成的全长黏结拉力锚固系统的性能测试,得到了各锚固系统的破坏模式、极限荷载、以及荷载-位移曲线特征和双界面应变随荷载和轴向位置的分布曲线,给出了土遗址锚固系统浆土强度比的最优阈值,并探讨了浆土强度比对锚固性能的影响机制。(4)基于现场试验结果验证了双线黏结-滑移模型在土遗址全长黏结拉力锚固系统杆体-浆体界面黏结-滑移行为的适用性,并将该界面黏结-滑移全过程分成了弹性阶段、弹性-软化阶段、弹性-软化-松动阶段和软化-松动阶段等四个阶段,并推导了每个阶段所对应界面滑动量、界面剪应力分布和杆体轴向应变分布的表达式,以及获得了各阶段对应的荷载-位移关系、有效锚固长度等一系列参数的解析解;依据拉拔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参数标定,将试验值与理论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理论解的适用性,并分析了锚固参数对锚固系统性能的影响。(5)在上述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受力机制更为合理的新型全长黏结木质拉压复合锚固系统,并进行其与传统拉力锚固系统的对比试验,测试了各锚固材料物理力学兼容性以及拉压复合锚杆结构的可靠性,并对比分析了拉压复合锚固系统与拉力型锚固系统的锚固性能和破坏机制,并据其简化受力模型,给出了极限荷载的两种计算方法。
曾伟金[5](2020)在《抗浮锚杆施工技术在地下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部门越来越注重地下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抗浮锚杆是地下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能够有效地抵抗地下水的浮力,并对地下工程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进而为地下室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抗浮锚杆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控制要点,并研究了抗浮锚杆施工中的质量问题,提出了加强抗浮锚杆施工质量的措施,以期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龙海芳[6](2020)在《某地下室抗浮加固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设计选取的地下室抗浮水位不当,导致某地下室发生上浮拱起破坏。针对于此,结合实际工程,采用抗浮锚杆进行加固设计,对比锚杆均匀布置和在板跨的1/3处布置的抗浮的效果,并通过ETBAS和MIDAS对本工程进行局部抗浮和整体抗浮分析。对比锚杆计算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边坡规范》(GB 50007—2011)和《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的不同之处。分析表明,锚杆布置在板跨1/3处和锚杆均匀布置相比,两者均能减小底板弯矩,但前者使地下室底板梁的弯矩减小更为明显。
张卓然[7](2020)在《考虑上部荷载影响区的抗浮锚杆合理布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下空间也得到了大规模开发。城市建筑结构的高度不断增加,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基础埋深也越来越大;地下商城、地下车库等单建式地下结构也在不断增多。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地下结构面临着抗浮问题。如果对地下水浮力作用处理不当,则有可能造成地下结构构件损坏,甚至出现结构整体破坏的工程事故。在实际的抗浮设计中,应该考虑上部荷载、地下水浮力及基础刚度等因素对锚杆受力及筏板变形均匀性的影响。目前在地下结构的抗浮锚杆设计中,锚杆通常均匀布置布置于板底。由于地下水浮力及上部荷载对地下结构筏板的作用方式不同,将抗浮锚杆满堂均布于筏板的方式会使各锚杆受力不均匀,因此更合理的设计方法是将筏板划分为两部分,其中柱底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布置锚杆的区域为上部荷载影响区。本文针对上部荷载影响区的划分方式以及区域内抗浮锚杆的合理布置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包括:(1)对地下结构的抗浮设计原则及流程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对结构抗浮相关文献及规范中关于地下水浮力的荷载分类、抗浮稳定验算、计算存在的区别进行了扼要地综述,利用算例试算对不同规范及标准中有关抗浮锚杆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2)提出了分别以土反力和以底板弯矩为依据的两种上部荷载影响区划分方式。以筏板基础的单建式二层地下结构为模拟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法建立数值模型,对筏板厚度、柱轴力、地下水头等因素影响板底土反力以及板中弯矩进行计算,由此分析了两种方式划分的柱下板底上部荷载影响区的主要特征。(3)利用有限元模型,在柱跨板块下采取满堂均布、上部荷载影响区以外非均布共四种方式布置锚杆的条件下,对锚杆受力变异系数、筏板变形、筏板弯矩进行了计算比较,表明在上部荷载影响区外非均布锚杆的工作性能更好。利用不同板厚进行计算分析,对两种上部荷载影响区划分方式进行了对比,表明由底板弯矩划分的上部荷载影响区外布置锚杆更为合理。本文分析方法和对锚杆布置方式的分析结论,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武锐丫[8](2020)在《抗浮锚杆钢筋锚固板承载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锚杆技术的不断发展,成功的工程应用案例也层出不穷,对其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更加广泛并逐渐深入。但是现有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锚杆杆体力学性能以及扩体锚杆与地基土之间相互作用效应等锚杆本身力学机制的研究上,而对于锚杆杆体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效应却几乎没有相关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研究。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现场施工和生产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本论文对采用钢筋作为受力主筋的锚杆杆体与混凝土结构底板相衔接的锚杆钢筋锚固板承载性能进行了研究。(1)本文首先通过试验设计了18个锚杆钢筋锚固板试件,并在工程现场对其完成了足尺拉拔试验。通过试验中测得的极限承载力以及试验过程中记录的变形量,对工程中可能影响钢筋锚固板承载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足尺试验所分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建筑结构混凝土底板厚度h、锚固板冲切高度h0、钢垫板边长、锚固板连接螺旋箍筋、结构底板的上、下层主筋等因素。经过本次足尺试验的研究与分析,主要总结出以下几条结论:1)通过试验可得,锚杆钢筋锚固板破坏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钢筋锚固板混凝土底板的冲切破坏,另一种为钢筋锚固板中的钢垫板产生过大的挠曲变形,大部分试验破坏形式为两种形式的结合。2)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冲切高度对钢筋锚固板承载力影响较为明显。冲切高度越大,钢筋锚固板可承受的承载力越大。因此,当底板厚度一定时,可以通过增加冲切高度来有效提高钢筋锚固板的极限承载力。3)由于增加混凝土底板厚度时,冲切高度增大,因此也可以通过增加混凝土底板厚度来提高钢筋锚固板的极限承载力。4)其它条件相同时,钢垫板边长的增加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钢筋锚固板的极限承载力。5)当其它条件相同时,螺旋箍筋的设置可以显着提高钢筋锚固板的极限承载力。6)结构底板的上下层是否设置主筋对钢筋锚固板的极限承载力基本无影响,但设置主筋有助于减小钢筋锚固板的变形量。(2)除此之外,本文还推导了钢筋锚固板中钢垫板所受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将现场拉拔试验的数据代入推导所得的公式中进行验算。验算结果表明该承载力计算公式与现场试验结果相符,可以为实际工程生产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陈夏辉[9](2020)在《坡地建筑地下结构浮力计算及抗浮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城镇化进程得到了全面推进。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发展空间的匮乏引发出一连串的弊端,如:人民生活空间不足、道路交通堵塞、城镇绿化面积不足等。为了提高城市容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城市化建设向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拓展,开发多层次的城市空间结构势在必行。同时为了解决一、二线城市用地紧张和储备土地不足的矛盾,许多建筑开始向山区的坡地地带发展,充分利用尚未开发的山坡地。但与常规的平地地下结构相比,因山坡地的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地下水位的变化也大,季节性雨水也使得水位出现变动,勘察资料提供的抗浮水位与实际水位可能相差甚远,结构和岩土设计工程师在工程设计时如果对地下水的作用认识不足就会引发工程地下结构的抗浮失效事故。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地下结构的抗浮设防水位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介绍了国家当前的相关设计规范,指出现行规范缺少对坡地建筑地下结构抗浮水位的明确条文规定。同时对当前在工程中常用的各类抗浮措施进行介绍,重点论述了关于抗浮锚杆的研究成果。其次,分析了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地下水的渗流特性和基本定律,阐述了几种现有的坡地建筑地下结构浮力分析理论,利用修正的改进阻力系数法计算原理对广东江门鹤山某山地工程的地下结构地下水浮力进行分析,并利用有限元软件计算不同情况下坡地地下室结构底板的地下水浮力变化特点,将分析结果与改进阻力系数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合工程经验综合确定该项目地下室结构底板的抗浮水位和浮力大小。第三,基于该工程实际案例,分析该工程地下室底板被地下水顶托开裂涌水的抗浮失效的原因,指出该工程事故为局部抗浮失效事故。同时通过对不同抗浮加固方案进行分析对比,从安全性、经济性和施工方便性出发确定最终的抗浮加固设计方案为加厚地下室结构底板、设置抗浮锚杆和排水泄压的综合加固方案。该加固工程经过一个雨季期的检验,经处理后地下室新浇筑的混凝土底板表面再未出现开裂渗水或破损现象,表明按照本文研究成果确定的处理方案是可行的。最后,针对坡地建筑地下结构的特点进行相关分析,指出抗浮锚杆为坡地建筑结构抗浮设计时具备优势的抗浮措施,故对抗浮锚杆进行了相关讨论。重点介绍了抗浮锚杆的构造、分类和工作机理。基于抗浮锚杆的工作机理,探讨了影响抗浮锚杆抗拔力的因素;利用有限元软件针对不同抗浮锚杆的影响因素进行单一变量模拟,确定各种影响因素下抗浮锚杆的受力特性,总结锚杆抗拔力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现场试验进行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得出锚杆设计和施工的注意要点和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坡地建筑地下结构的抗浮设计及抗浮事故处理具有工程应用的指导意义。
吴迪[10](2020)在《变截面抗浮锚杆受力变形特性理论与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由于锚杆抗浮的诸多优势使其逐渐成为建筑抗浮措施中的一个发展方向。变截面锚杆是为了增加锚杆的抗浮能力而开发的一种新型锚杆,并被各类抗浮工程广泛应用。由于变截面锚杆的特殊构造形式,使其力学模型较等截面锚杆更为复杂,为了进一步了解变截面抗浮锚杆的受力变形特性,本文所做的工作内容如下:1.在对变截面锚杆承载力的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推导出适用于竖向布置的变截面锚杆端阻力DT的数学计算表达式。并将其作为变截面锚杆的边界条件运用于理论推导中;通过数值试验的方法,对变截面处土体的应力状态进行分析,发现数值模型中土体单元的剪应力随锚头处荷载的增加而增加,且距离锚杆最近的土体率先发生破坏。2.在剪切位移模型的理论基础上,推导出均质土体中竖向布置的等截面抗浮锚杆的轴力、位移模型。在等截面锚杆位移和轴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将变截面锚杆分为两段等截面锚杆,在利用其轴力边界条件和变截面处的位移连续性条件,从而推得变截面锚杆的轴力及位移方程;并建立均质土体中单锚受荷的数值模型对变截面锚杆的轴力及位移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发现所得理论模型能够反应出变截面锚杆的受力变形规律,可以为抗浮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3.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分别探究了锚杆的布置间距以及锚头形状等因素对周围土体的影响。发现随着锚杆布置间距的减小,锚杆间土体的剪应力及竖向位移值逐渐增大且变化不规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锚杆布置间距的建议取值;并发现,当变截面形状更复杂时,土体对锚杆的握裹性能更好,锚杆的承载力越大。4.从具体的抗浮工程实例出发建立数值模型,首先通过对比五种锚杆布置方案下底板的竖向位移值的大小来选取合理的锚杆布置方案,并利用本文所推得变截面锚杆的轴力及位移模型对最优布置方案中的单根锚杆进行计算,来探究所得理论模型在实际工程中的适用性。发现本文理论计算值更为保守,且能反映出变截面锚杆的受力变形特性,可以为工程实际提供一定参考。
二、锚杆在地下室抗浮加固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锚杆在地下室抗浮加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某小区地下室上浮事故处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地下室上浮原因分析 |
2 地下室加固设计 |
3 结论 |
(2)抗浮锚杆在地下室抗浮中的应用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抗浮锚杆设计 |
3 抗浮锚杆施工工序优化 |
4 抗浮锚杆工艺试验及数据分析 |
4.1 锚杆工艺试验 |
4.2 试验结果分析 |
5 抗浮锚杆施工工艺 |
6 结束语 |
(3)某公共地下建筑上浮结构检测及抗浮加固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地下室上浮结构检测 |
2.1 结构上浮变形观测 |
2.2 结构损伤检测 |
3 地下室上浮分析 |
3.1 原地下室抗浮设计调查 |
3.2 地下室施工情况调查 |
3.3 地下室整体抗浮验算 |
3.4 地下室上浮原因分析 |
4 地下室抗浮加固处理 |
4.1 应急抗浮处理措施 |
4.2 抗浮加固措施 |
4.3 地下室永久抗浮加固措施 |
4.4 抗浮加固整体稳定安全性验算 |
5 受损结构构件加固处理 |
6 结论 |
1)设计方面。 |
2)施工方面。 |
3)应急处理方面。 |
4)检测方面。 |
5)加固处理方面。 |
(4)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优化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岩土锚固研究综述 |
1.2.2 土遗址锚固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锚固工艺与性能测试技术优化及设备研发 |
2.1 锚固工艺优化与设备研发 |
2.1.1 可控式高效钻孔整套设备及使用方法 |
2.1.2 钻机专用防尘装置及使用方法 |
2.1.3 整套清孔装置及使用方法 |
2.1.4 渗透加固锚孔壁的装置及使用方法 |
2.1.5 锚固注浆系统及其注浆方法 |
2.2 性能测试技术与设备的研发 |
2.2.1 浆-土界面应变测试方法 |
2.2.2 浆-土界面应变计的布设装置及使用方法 |
2.2.3 拉拔测试恒力加载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杆型与几何锚固参数对全长黏结拉力锚固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 |
3.1 试验方案及过程 |
3.1.1 试验设计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室内试验 |
3.1.4 原位试验 |
3.2 杆体类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试验过程现象与破坏模式 |
3.2.2 极限荷载与荷载-位移关系特征 |
3.2.3 界面测点应变沿黏结长度分布特征 |
3.2.4 界面测点应变随荷载时步变化特征 |
3.3 几何锚固参数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试验结果 |
3.3.2 结果分析 |
3.4 锚固特性与机理 |
3.4.1 杆体类型 |
3.4.2 径向锚固参数 |
3.4.3 轴向锚固参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浆土强度特性对全长黏结拉力型锚杆锚固性能的影响研究 |
4.1 模拟试验墙的建造 |
4.1.1 干旱区夯土遗址建造工艺与取材特征 |
4.1.2 试验墙选土的工程性质 |
4.1.3 试验墙体的夯筑流程 |
4.2 锚固浆液性能测试与选型 |
4.2.1 方法与材料 |
4.2.2 墙体试样与浆体试样物理力学指标测试 |
4.3 浆土强度比对锚固性能影响试验 |
4.3.1 试验方案与过程 |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长黏结拉力锚固系统杆体-浆体界面黏结-滑移全过程分析 |
5.1 界面力学特性分析 |
5.1.1 界面的黏结应力和滑移的计算式 |
5.1.2 界面黏结-滑移曲线与双线模型 |
5.2 理想模型与界面黏结-滑移控制方程 |
5.2.1 理想模型 |
5.2.2 界面黏结-滑移控制方程 |
5.3 拉拔全过程行为分析和解析解的推导 |
5.3.1 弹性阶段 |
5.3.2 弹性-软化阶段 |
5.3.3 弹性-软化-松动阶段 |
5.3.4 软化-松动阶段 |
5.3.5 荷载-位移曲线上的特征点 |
5.4 锚固系统拉拔行为控制参数的标定 |
5.5 理论解与试验结果对比与锚固参数分析 |
5.5.1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
5.5.2 杆体轴应力和界面剪应力分布曲线对比 |
5.5.3 锚固参数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长黏结拉压复合锚杆的提出与锚固机制研究 |
6.1 全长黏结拉压复合锚杆的提出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锚杆制作及其性能 |
6.2.2 原状夯土和SH改性泥浆的制作及其性能 |
6.2.3 原位试验与双界面同步监测布设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材料兼容性与杆体结构可靠性 |
6.3.2 破坏模式 |
6.3.3 极限荷载 |
6.3.4 荷载-位移特征 |
6.3.5 杆体-浆体界面的应变 |
6.3.6 浆体-土体界面的应变 |
6.4 拉压复合锚杆锚固性能与锚固机理 |
6.4.1 土遗址加固中木材的兼容性与加筋原理 |
6.4.2 拉压复合锚固系统的工作机制 |
6.4.3 拉压复合锚固系统的承载力计算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A1.已发表学术论文 |
A2.已授权专利 |
A3.获奖情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抗浮锚杆施工技术在地下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地下室抗浮锚杆的作用 |
3. 工程简介 |
4. 锚杆施工工艺流程及控制要点 |
4.1 锚杆施工工艺流程 |
4.2 锚杆施工控制要点 |
5. 抗浮锚杆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和措施 |
6. 加强抗浮锚杆施工质量的措施 |
7. 结语 |
(6)某地下室抗浮加固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工程概况 |
3 加固方案 |
4 局部抗浮 |
5 整体抗浮 |
6 锚杆计算 |
7 结语 |
(7)考虑上部荷载影响区的抗浮锚杆合理布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地下结构抗浮失效引发的工程事故及分类 |
1.3 目前常用的抗浮措施及分类 |
1.4 国内外锚杆抗浮技术应用及研究现状 |
1.4.1 锚杆抗浮技术应用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国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结构采用抗浮锚杆的设计方法 |
2.1 地下结构的抗浮设计原则及流程 |
2.2 地下结构受地下水浮力作用的计算 |
2.2.1 结构抗浮设防水位选取 |
2.2.2 浮力计算 |
2.3 地下结构的抗浮稳定性验算 |
2.3.1 整体抗浮稳定性验算 |
2.3.2 局部抗浮验算 |
2.4 抗浮措施的选用 |
2.5 抗浮锚杆的设计方法 |
2.5.1 抗浮锚杆的构造 |
2.5.2 影响抗浮锚杆锚固力的因素 |
2.5.3 抗浮锚杆的锚固长度计算方法 |
2.5.4 抗浮锚杆杆体的横截面面积 |
2.5.5 抗浮锚杆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
2.5.6 不同规范中的锚杆计算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下结构板底上部荷载影响区研究 |
3.1 上部荷载影响区概念 |
3.2 单建式地下结构筏基计算概述 |
3.2.1 单建式地下结构筏基的计算方法 |
3.2.2 有限元分析概述 |
3.3 算例概况 |
3.3.1 地下结构布置参数 |
3.3.2 筏板基础模型 |
3.4 以土反力划分的上部荷载影响区 |
3.4.1 柱下板底土反力 |
3.4.2 板底的土反力上部荷载影响区 |
3.4.3 板底抗浮水头的影响 |
3.5 以弯矩划分的上部荷载影响区 |
3.5.1 柱底弯矩值 |
3.5.2 弯矩上部荷载影响区 |
3.5.3 抗浮水头的影响 |
3.6 两种上部荷载影响区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锚杆优化布置对比分析 |
4.1 抗浮锚杆计算 |
4.2 四种锚杆布置方式说明 |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1 筏板竖向位移 |
4.3.2 抗浮锚杆拉力 |
4.3.3 基础筏板弯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抗浮锚杆钢筋锚固板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工程应用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锚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锚固板的研究现状 |
1.4 对于现有研究成果的认识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锚杆钢筋锚固板拉拔试验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 |
2.2.1 工程地质条件 |
2.2.2 工程水文条件 |
2.3 试验目的 |
2.4 试验材料与设备选用 |
2.5 现场试验参数的确定 |
2.6 现场试验 |
2.7 本章小结 |
3 锚杆钢筋锚固板拉拔特性分析 |
3.1 冲切高度H0(底板厚度H)对钢筋锚固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3.2 钢垫板边长L对钢筋锚固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3.3 螺旋箍筋的设置对钢筋锚固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3.4 上下主筋的设置对钢筋锚固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锚杆钢筋锚固板中钢垫板承载力计算模式研究 |
4.1 锚杆钢筋锚固板中钢垫板承载力计算模式研究 |
4.1.1 钢筋锚固板中钢垫板抗拉强度计算 |
4.1.2 钢筋锚固板中钢垫板极限承载力计算 |
4.1.3 等效变换 |
4.2 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坡地建筑地下结构浮力计算及抗浮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地下水渗流作用及坡地建筑地下结构浮力的研究 |
2.1 地下水的渗流特性 |
2.2 坡地建筑地下结构浮力分析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坡地建筑地下结构的浮力计算 |
3.1 工程概况 |
3.2 公式法计算地下结构浮力 |
3.3 坡地建筑地下结构浮力数值模拟分析 |
3.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3.5 场地抗浮设计水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础底板抗浮加固方案的分析 |
4.1 地下室基础底板的开裂现状 |
4.2 地下室基础底板上浮事故的鉴定与分析 |
4.3 原有地下室结构底板的承载力分析 |
4.4 抗浮加固方案的设计 |
4.5 抗浮加固方案的施工 |
4.6 抗浮加固施工效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抗浮锚杆的受力特性和承载机理分析 |
5.1 抗浮锚杆的构造 |
5.2 抗浮锚杆的分类 |
5.3 抗浮锚杆的工作机理 |
5.4 影响抗浮锚杆抗拔承载力的因素 |
5.5 抗浮锚杆的抗拔承载力计算 |
5.6 永久性抗浮锚杆的防腐技术 |
5.7 抗拔锚杆设置自由段的分析讨论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抗浮锚杆的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 |
6.1 抗浮锚杆的现场试验 |
6.2 有限元模拟方法 |
6.3 计算模型参数 |
6.4 单根抗浮锚杆的数值模拟分析 |
6.5 群锚效应下抗浮锚杆的数值模拟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变截面抗浮锚杆受力变形特性理论与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抗浮措施 |
1.3 抗浮锚杆简介 |
1.3.1 锚杆的发展史 |
1.3.2 锚杆的定义 |
1.3.3 锚杆的分类 |
1.4 抗浮锚杆的研究现状 |
1.4.1 理论研究 |
1.4.2 试验研究 |
1.4.3 数值分析研究 |
1.5 本文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文的技术路线 |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锚杆变截面处端阻力计算及土体应力分析 |
2.1 引言 |
2.2 等截面与变截面抗浮锚杆的力学分析 |
2.2.1 等截面锚杆作用机理 |
2.2.2 变截面锚杆作用机理 |
2.3 抗浮锚杆的破坏形式 |
2.3.1 等截面锚杆破坏形式 |
2.3.2 圆形变截面锚杆破坏形式 |
2.3.3 变截面抗浮锚杆的力学分析 |
2.3.4 极限状态下变截面锚杆端阻力σ_D分析 |
2.4 变截面处土体应力分析 |
2.4.1 数值模型建立 |
2.4.2 土体Z轴向应力分析 |
2.4.3 土体X轴向应力分析 |
2.4.4 土体单元剪应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剪切位移法的抗浮锚杆受力变形分析 |
3.1 引言 |
3.2 抗浮锚杆的位移与轴力分析 |
3.2.1 剪切位移法简介 |
3.2.2 锚杆周围土体位移场 |
3.2.3 均质土体中等截面锚杆的位移和轴力 |
3.3 均质土体中圆形变截面锚杆的位移和轴力 |
3.4 变截面锚杆轴力位移验证分析 |
3.4.1 变截面锚杆数值分析 |
3.4.2 锚杆轴力及位移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抗浮锚杆与土体相互作用数值分析 |
4.1 引言 |
4.2 锚杆布置间距对土体的影响分析 |
4.2.1 单根锚杆的数值模型分析 |
4.2.2 布置间距对土体的影响分析 |
4.3 不同形状变截面与土体作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工程的锚杆剪切位移模型适用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工程背景介绍 |
5.2.1 工程结构概况 |
5.2.2 工程场地地层岩性 |
5.2.3 车库整体抗浮稳定设计 |
5.3 抗浮锚杆布置方案的比较研究 |
5.3.1 方案设计 |
5.3.2 建立数值模型 |
5.3.3 底板竖向位移结果分析 |
5.4 剪切位移模型的工程应用 |
5.4.1 单根锚杆竖向位移分析 |
5.4.2 单根锚杆轴力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锚杆在地下室抗浮加固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小区地下室上浮事故处理分析[J]. 郑凯元,赖颖,淦家闻.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 [2]抗浮锚杆在地下室抗浮中的应用与优化[J]. 申诗文,孟珊,徐国艳,李宏伟,邹鹏威. 建筑技术开发, 2021(21)
- [3]某公共地下建筑上浮结构检测及抗浮加固处理研究[J]. 何志锋,钱铭,吴生祥. 工程质量, 2020(11)
- [4]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优化与机理研究[D]. 王东华.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 [5]抗浮锚杆施工技术在地下室中的应用研究[J]. 曾伟金. 西部资源, 2020(06)
- [6]某地下室抗浮加固方案的研究[J]. 龙海芳. 绿色环保建材, 2020(08)
- [7]考虑上部荷载影响区的抗浮锚杆合理布置研究[D]. 张卓然.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抗浮锚杆钢筋锚固板承载性能研究[D]. 武锐丫.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坡地建筑地下结构浮力计算及抗浮措施研究[D]. 陈夏辉. 广州大学, 2020(02)
- [10]变截面抗浮锚杆受力变形特性理论与数值分析[D]. 吴迪.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锚杆论文; 抗浮锚杆论文;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论文; 钢筋锚固论文; 分布钢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