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d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的预测价值

QTd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的预测价值

一、QTd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速室颤的预测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1](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提出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钟霞[2](2020)在《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与阵发性房颤发生相关的文献,实现阵发性房颤西医预警指标的筛选、建模、评估及中医证候指标的关联规则分析。方法:1.采用文献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阵发性房颤的高危因素,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通过相关性分析,初步建立起基于ROC曲线的联合预警模型及基于Norogram图的评分预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DCA评估。2.收集阵发性房颤中医医案,通过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要素及关联程度,借助于计算机数据辅助平台,建立起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指标预警数据库。结果:1.西医预警模型结果显示:年龄、BMI、尿酸、C反应蛋白、左房内径为阵发性房颤发生的独立预警因素(P<0.05)。联合预警模型预警临界值为0.481,敏感度为0.861,特异度为0.867,准确度为0.861。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各指标评分的总分范围为30-65分,对应的风险率范围为0-0.9。Nomogram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26(95%CI:0.901-0.952)。2.中医证候指标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阴虚火旺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心血瘀阻证为阵发性房颤六个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64例,心悸、舌红、疲乏是主要症状;疲乏、心悸支持度最高(71.875%)。气虚血瘀证22例,心悸、疲乏、舌紫暗有瘀斑是主要症状;疲乏、气短,疲乏、心悸、气短支持度最高(90.909%)。阴虚火旺证14例,舌红、失眠、心悸是主要症状;心悸、耳鸣,失眠、心烦支持度最高(92.857%)。痰瘀互结证13例,心悸、胸闷、苔白腻是主要症状;胸闷、苔白腻,胸闷、心悸,胸闷、心悸和苔白腻支持度最高(69.231%)。气滞血瘀证12例,心悸、胸闷、胸痛是主要症状;善太息、胸胁胀满,胸胁胀满、善太息支持度最高(66.667%)。心血瘀阻证12例,脉涩、心悸、胸痛是主要症状;胸痛、舌紫暗有瘀斑,心悸、唇甲青紫支持度最高(91.667%)。结论:本研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及Norogram图初步建立起了阵发性房颤的西医早期预警指标模型,通过对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要素的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了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间的内在规律,以预测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对于临床中及早识别阵发性房颤风险患者有一定价值。

韩志成[3](2020)在《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影响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行ICD及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CRTD)植入术的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为A1组,未发生为A2组,术后发生临床事件(死亡/再住院)为B1组,未发生为B2组,分析影响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和临床事件发生的因素,并作生存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中位随访28.4个月,A1组44例(50.5%),其中23例(26.4%)进行了恰当电击,A2组43例中有8例(9.2%)进行了误电击。50例发生了临床事件纳入B1组,全部患者随访1年时总死亡/再住院率为51.7%。生存分析显示,相比于术前QT间期离散度(QTd)<80ms患者,QTd≥80ms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P<0.001)及临床事件发生率(P=0.001)较高。对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和临床事件作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QTd≥80ms是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HR=7.575,95%CI=2.529~22.687,P<0.001)和死亡/再住院(HR=3.218,95%CI=1.285~8.061,P=0.013)的危险因素,胺碘酮(HR=0.320,95%CI=0.126~0.812,P=0.016)可降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结论:1.术前QTd≥80ms是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再住院的危险因素,2.胺碘酮可有效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刘湘[4](2020)在《动态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LVEF≥35%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及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技术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35%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其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2年3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因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者,筛选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LVEF≥3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心肌梗死组,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者为心绞痛组,并纳入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证实的无冠状动脉狭窄,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对入组人群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率振荡(HRT)、心率变异性(HRV)各项频域及时域指标、心率加速力(AC)、心率减速力(DC)、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和QTc(校正QT间期),同时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血液学检查结果。对心肌梗死组人群进行随访,记录心脏性猝死(SCD)的发生情况。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处理。结果:Part 11.研究纳入心肌梗死组173例,心绞痛组152例,对照组152例。排除随访时间少于24个月的患者,最终将138例纳入心肌梗死组。2.心肌梗死组SDNN、TP、VLF、LF、DC、TS、低危DC比例、低危AC比例、低危DRs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危DC及中危AC 比例高于对照组。和心绞痛组相比,心肌梗死组的SDNN水平低下,中危DC 比例、中危AC 比例显着升高。心绞痛组SDNN水平低于对照组。Part 21.经过为期66.0±23.6月的随访,发生SCD共10例,未发生SCD者128例。发生 SCD 者 SDNN、TP、VLF、TS、DC、低危DC、低危DRs比例低于 non-SCD者,而中危DC、中危DRs比例高于non-SCD者。2.Cox回归分析显示,SDNN、VLF、DC和DRs危险分层是心肌梗死后LVEF≥35%的患者发生SCD的预测指标。DRs危险分层和离散后的SDNN、VLF具有独立于LVEF的预测价值。SDNN、VLF和DC预测SCD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P=0.019),0.807(P<0.001),0.798(P<0.001)。3.根据SDNN、VLF、DC异常数计算累计积分,累计积分≥2分对心肌梗死后LVEF≥35%患者SCD事件的预测价值最大。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和调节障碍,以心肌梗死患者最为显着。SDNN、VLF、DC、DRs相比于AC和心率变异性的其他指标能够更敏感地反映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2.SDNN、VLF和DRs独立于LVEF等危险因素能够预测心肌梗死后LVEF≥35%患者SCD事件,联合SDNN、VLF和DC能够提高心肌梗死后SCD的预测价值。

苏兵[5](2020)在《miR-125b水平及QT离散度与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心梗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分析心室重构与QT离散度、血浆mi R-125b水平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作出QT离散度、血浆mi R-125b水平对心梗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2例。所有患者进行QT离散度测定及血浆mi R-125b表达的测定。随访所有患者心室重构的结局。根据随访结果分为两组:观察组心梗后发生心室重构的患者,对照组为心梗后未发生心室重构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类型、伴发危险因素、梗死后并发症、治疗方法、心功能等。对比两组患者左心室收缩的射血分数(LVEF)、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房内径(LAP)、心输出量(CO)、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重构指数(LVRI)、QT离散度、血浆mi R-125b相对表达量。Logistic回归分析心梗后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分析QT离散度、mi R-125b相对表达量、心室重构的相关性,作出QT离散度、mi R-125b相对表达量对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结果:1.132例患者经随访发生心室重构的为52例,发生率为39.39%,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表明资料来源可靠,具有群代表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病变部位、BMI、高密度脂蛋白、病变血管直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心功能、病变长度、Hs-CRP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彩色多普勒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LVEDD、LVEDV、LVMI、LVPW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VRI、LAP、CO、LVEF等指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两组患者QT离散度比较:观察组患者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分别为(78.82±14.93)ms、(88.81±20.21)ms,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2.39±8.76)ms、(73.19±20.33)ms(P<0.01)。4.两组患者mi R-125b相对表达量的比较:观察组患者mi R-125b相对表达量为(1.394±0.494),对照组患者患者mi R-125b相对表达量为(0.974±0.42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分析在两组单因素方差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差异的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心功能、病变长度、Hs-CRP、、mi R-125b、QTd等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高血压、Hs-CRP、心功能、病变长度、mi R-125b、QTd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6.mi R-125b相对表达量与LVEDV的相关性分析以LVEDV为因变量,mi R-125b为自变量,回归显示LVEDV与mi R-125b呈正相关,方程:Y=37.77X+43.51(r=0.561,P=0.000)。7.QT离散度与LVEDV的相关性分析以LVEDV为因变量,QT离散度为自变量,回归显示LVEDV与QT离散度呈正相关,方程:Y=1.718X-28.77(r=0.593,P=0.000)。8.QT离散度与mi R-125b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以QT离散度为因变量mi R-125b为自变量,回归显示QT离散度与mi R-125b呈正相关,方程:Y=12.44X+46.70(r=0.516,P=0.000)。9.QT离散度、mi R-125b相对表达量预测心室重构的价值:ROC曲线显示:QT离散度对心室重构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89,95%CI为0.833~0.945。根据约登指数计算,最佳预测值为:59.95ms,特异度为:84.6%,敏感度为:84.6%。mi R-125b对心室重构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12,95%CI为0.738~0.886,根据约登指数计算,最佳预测值为:0.895,特异度为:65.0%,敏感度为:88.5%。结论:1.糖尿病、高血压、Hs-CRP、心功能、病变长度为心梗后心室重构的传统危险因素。2.QT离散度与mi R-125b也是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且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王思[6](2019)在《美托洛尔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功能不全并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给予单一应用小剂量美托洛尔、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盐酸美西律治疗,观察各种不同治疗方法后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QTd改善效果及用药后不良反应、住院率、死亡率及心脏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以达到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指导用药的目标。方法1、随机将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90例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功能不全并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资料,分为A组(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组)、B组(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盐酸美西律组)、对照组(单一应用小剂量美托洛尔组),各30例。2、A组(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组)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J20150044)23.75mg/次,每日1次,及胺碘酮(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19993254)第一周每日2次口服200mg,第二周开始每日一次口服200mg。3、B组(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美西律组)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J20150044)23.75mg/次,每日1次,及盐酸美西律(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31021874)每日口服3次100mg。4、对照组(单一使用小剂量美托洛尔组)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J20150044)23.75mg/次,每日1次,服药一周后根据患者耐受量酌情增加使用剂量,最大剂量为每日1次口服47.5mg。5、规定三组患者接受调查治疗时间为4周。6、观察两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QTd改善效果及用药后不良反应、住院率、死亡率及心脏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结果1、治疗前,A组、B组及对照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与NSVT的发作频率相比均无明显差距(P>0.05);而治疗后,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联合美西律组与对照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与NSVT的发作频率对比,即(3208.61±189.83 and 3057.21±207.31 vs4017.01±179.82)次、(2.05±0.21 and 2.69±0.39 vs 4.71±0.19)次,相比A组与B组心律失常频率显着较单纯应用美托洛尔的对照组低,差距显着(P<0.05)。2、治疗前,三组患者 NT-proBNP、LVESD、LVEDD、LVEF、SV、HFEI 均无明显差距(P>0.05);而治疗后,三组患者不同时间段NT-proBNP、LVESD、LVEDD、LVEF、SV、HFEI及6min步行实验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距显着(P<0.05);且A组和 B 组患者 NT-proBNP、LVESD、LVEDD、LVEF、SV、HFEI 及 6min 步行实验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即(323±52 and 435±38 vs475±58)pg/ml、(52.51±6.84 and 49.31 ±6.33 vs 49.11±8.98)mm、(33.26±3.38 and 37.03±4.61 vs36.91±5.39)mm、(57.81±9.22 and 54.03±10.03 vs 51.89±5.34)%、(72.51±9.31 and 68.19±7.05 vs 66.91±8.02)ml、(1.79±0.34 and 1.98±0.65 vs 2.43±0.49)分、(469.37± 185.38 and 437.82± 167.28 vs408.87±191.16)m,相比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距显着(P<0.05)。3、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患者室性早搏和短阵室速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86.67%,差距显着(P<0.05);及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A组患者应用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改善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差距显着(P<0.05),但B组患者应用美托洛尔联合美西律改善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相比无明显差距(P>0.05)。4、治疗前,三组患者QTd水平(QT离散度)无明显差距(P>0.05);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QTd 期间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即(50.35±4.21 and 48.68±5.07 vs 55.87±4.68)ms,无论与组内治疗前或与组间治疗后相比区间均有所降低,差距显着(P<0.05)。5、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住院率与心脏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即(13.33 and 20.0 vs33.33)%、(6.67 and6.67 vs15.67)%,相比均显着较对照组低,差距显着(P<0.05);但A组和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即(15.67 and 23.33 vs 6.67)%,显着高于对照组,差距显着(P<0.05);而三组患者用药后均无死亡发生。6、治疗后,A组患者在规定疗程中发生一定程度的肝损伤,因此,在治疗期间应助于监测患者肝功能和实施相应保肝治疗。结论1、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与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与盐酸美西律的两种治疗方法较单一小剂量美托洛尔药物治疗心梗后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效果更佳。2、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与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与盐酸美西律的两种治疗方法患者QTd缩短优于单一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3、就药物使用安全性总结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盐酸美西律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控制心脏事件和再住院率,且显着低于对照组。4、就改善心功能效果总结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效果显着优于单一小剂量美托洛尔药物;而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盐酸美西律药物与单一小剂量美托洛尔相比名未发现显着差距;但在规定治疗期间内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可不定程度的损伤肝脏组织。

游琪[7](2019)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的无复流风险预测及围术期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均高,目前早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迅速开通罪犯血管,减少梗死面积,显着降低死亡率,但急诊PCI中有相当比例的心外膜冠状动脉开通状态下心肌组织仍存在低灌注现象,即“无复流”(no reflow,NR)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心肌微循环功能障碍(Micro vascular obstruction,MVO)。NR作为一种并发症,使住院死亡率增加5~10倍。如何早期防治无复流、预测无复流的发生,成为了心内科医生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既往针对无复流预测模型的研究[1,2]主要集中在小样本量、单中心的急诊介入治疗,难以有效筛选真正可能发生无复流的患者。部分模型获取评分标准较复杂,不利于临床推广,可能延误筛选高危病人[3,4]。本团队前期研发的无复流预测模型,能够在急诊PCI前简单、迅速评估发生无复流的风险,早期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识别高危患者,但未能阐明其对院内死亡和院外事件的预测价值,学界亦缺乏同类相关报道。本研究在该模型基础上进一步预测无复流事件的不同人群发生率,重点关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PCI治疗后的院内死亡及院外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情况,探讨无复流预测模型(no reflow score,NR score)对此类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作为无复流综合管理策略,筛查获得的无复流高危患者需在急诊PCI围术期给予有效干预措施以保护心肌,改善患者预后。急诊PCI围术期无复流现象可以造成心脏的二次打击并明显增加患者死亡率,预警及药物干预方法都是领域难题,目前临床应用的腺苷、抗栓等药物都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无复流,但收效甚微,基于中药的系统性治疗特点,可以从多种机制发挥作用,达到立体防御的效果。其中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及红花,具有抗缺血、抑血栓、抗氧化等多重功效,用于无复流损伤的防治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我们团队前期的研究工作已经得出,丹红注射液可减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围手术期的心肌损伤[5],故此本研究应用无复流风险预测模型,筛选无复流高危患者,以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作为评价干预方法,观察PCI围手术期应用丹红注射液的心肌保护作用,为无复流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方法第一部分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09年6月-2016年10月期间因STEMI行急诊PCI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按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782例患者。以无复流预测评分≥10分为分组标准,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验证本预测模型对无复流的预测能力,对患者院内及院外的MACE进行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明确高危组患者院外事件发生峰值时间。第二部分入选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我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因STEMI行急诊PCI的患者,按入组和排除标准共入选172例,按随机表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干预组,在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PCI术前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丹红注射液40m1+5%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术后继续应用4-6天。另一组为对照组,在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术后继续应用4-6天。围手术期(7±2天)行心脏磁共振检查。本部分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心脏核磁延迟增强扫描的心肌梗死面积。次级终点为PCI术后6个月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观察MACE发生率。结果:第一部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资料的回顾性分析1.一般病史:我院782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平均住院为8(6,10)天,以NR scor≥10分分组,在年龄、性别、入院killip分级、发病一急诊入院时间,以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等方面两组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PCI治疗指标: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术后出现室速或室颤、IRA球囊后扩张率方面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方面未见明显差异。3.TIMI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低危组3.9%,高危组13.6%,高危组为低危组的3.5倍,差异有显着性。4.实验室检查:在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平均压积(Hct)、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钙蛋白T(cTNT)围手术期峰值、入院血糖值(Glu)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5.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值方面差异无显着性(P>0.05)。6.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危组与高危组患者术后院内和院外的生存曲线:低危组相对于高危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明显降低,生存时间较长,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7.院内和院外随访事件的回顾性分析:852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782例完成随访,失访70例,失访率8.2%。入选的STEMI患者总的MACE发生率为23.9%,其中低危组12.6%,高危组28.6%;总死亡率为11.8%,其中院内死亡率5.3%,随访生存出院患者的死亡率为6.5%。低危组与高危组比较,院内、院外、总体MACE发生率、全因性死亡率和心因性死亡率明显低于高危组,两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7.1患者院内事件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在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心因性死亡、非心因性死亡、再发梗死)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对基线变量进行调整,NR scor≥10分,冠脉多支病变,及发生术后室速或室颤,是院内MACE发生率(全因死亡和再发梗死)、院内全因死亡率和院内心因性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7.2院外随访事件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院外随访737例患者完成随访,低危组229例,高危组508例。在相关因素分析中,NR score≥10分,冠脉多支病变,是院外MACE(全因死亡和再发梗死、因严重心衰入院、冠脉血运重建)发生率、院外全因性死亡率和院外心因性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7.3总体院内和院外事件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在相关因素分析中,NR score≥10分、冠脉多支病变是总的MACE发生率(全因死亡和再发梗死、因严重心衰入院、冠脉血运重建)、总的全因性死亡率和总的心因性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发生术后室速或室颤是总的全因性死亡率和总体心因性死亡率的危险因素。8.随访事件发生时间的分布情况:NR score高危患者的院外MACE发生率和全因性死亡发生率的峰值时间段皆为随访0-6个月和第24个月左右。第二部分PCI围手术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无复流高危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1.入组172例无复流评分为高危的患者,119例完成1次CMR检查,其中我院为99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为20例。2.术后CMR,丹红组心肌挽救指数比对照组增加,丹红组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面积较少,发生微循环障碍百分率较少,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随访,2例失访,临床随访率为98.7%。3例死亡患者中,3例死亡均和心梗并发症相关(心梗后心衰;丹红组1例,对照组2例),6个月后,丹红组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但是两组在心衰Ⅲ-Ⅳ级、再血管化、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1.无复流评分≥10分是院内、院外MACE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2.本模型具有良好鉴别能力,尤其在无复流高危患者中预测无复流的发生和随访不良事件的能力更佳;3.生存出院患者的院外MACE发生峰值时段在出院后0-6个月和24个月左右。4.STEMI患者的急诊PCI围术期应用丹红注射液可以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肌微循环障碍,减轻心肌损伤作用;5.应用心脏核磁共振客观定量的评价丹红注射液改善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功能的作用;更敏感的识别无复流区域。

王庆涛,王玉璟[8](2016)在《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指标预测》文中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饮食结构的变更、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危急重症,发病率正在不断升高。尽管医疗环境有所改善,冠心病仍然占据着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病因的重要位置,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占首位。而且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恶性心律失常的致死率极高,故对恶性心律失常进行早期预测、评估、处理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上仍然没有确切的指标可预测MI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不过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医务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心肌梗死后一些常规指标的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呈现相关性。本文将其中一些研究做一综述,为心血管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的评估提供指导。

沙晶[9](2011)在《心脏性猝死预测和治疗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碎裂QRS波对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作用[背景]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患者大多死于心力衰竭或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何选用简单、方便的无创性检测方法预测这些患者的预后,并给予积极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表明12导联心电图上存在的各种RSR’形式的碎裂QRS波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显着相关。但是,目前却少有文献报道碎裂QRS波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的预测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碎裂QRS波对伴有左室功能障碍的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全因死亡和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的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伴左室功能障碍,左室射血分数≤40%)的患者病历资料。根据12导联心电图上的QRS时限和是否存在碎裂QRS波,将入选患者分为三组:1)碎裂QRS波组(f-QRS组,QRS时限<120ms和存在碎裂QRS波,51例);2)宽QRS波组(wQRS组,QRS时限≥120ms,48例);3)非碎裂QRS波组(non-fQRS组,QRS时限<120ms,且不存在碎裂QRS波,29例)。本研究采用联合终点,即全因死亡和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包括ICD记录并给予适当治疗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结果]共入选128例患者,平均年龄54±14(19-83)岁,68%为男性。碎裂QRS波分布在下壁、侧壁和前壁的患者分别为28例(21.9%)、17例(13.3%)和20例(15.6%),其中14例(10.9%)患者至少在两个冠脉供血区域出现碎裂QRS波。碎裂QRS波组左室射血分数显着低于非碎裂QRS波组(29%±6%Vs33%±7%,P=0.013)。碎裂QRS波组和宽QRS波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非碎裂QRS组患者显着增大(分别为68.8±7.9mm,69.4±9.Omm和65.2±6.5mm,P值均<0.05)。所有入选患者平均随访14±5个月,25例(19.5%)患者出现联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或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碎裂QRS波组和宽QRS波组患者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碎裂QRS波组患者(分别为23.5%,25%和3.4%,P值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与非碎裂QRS波组患者比较,碎裂QRS波组患者生存率显着降低(P=0.02)。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碎裂QRS波(OR值7.90,P=0.015)是伴有左室功能障碍的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死亡和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伴有左室功能障碍的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存在碎裂QRS波是预测全因死亡和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强有力指标。第二部分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临床随访研究[背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防治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方法,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生存率。但ICD不适当识别和治疗是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后的-个主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不适当电击治疗,可导致患者心功能恶化,增加死亡风险。然而,目前关于不适当电击治疗的预测指标,尚无一致的结论。[目的]本研究通过随访观察植入ICD的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分析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评价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室速的疗效;分析不适当识别和治疗事件,以期得出不适当电击治疗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8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植入ICD,并能完成定期随访的患者。随访时,了解患者生存状况,并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信息,回顾ICD中记录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通过分析腔内电图评价ICD对事件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共入选115例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患者,平均年龄51±17(8-80)岁,男性78例(67.8%),其中108例(93.9%)患者为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83例(72.2%)患者植入单腔ICD。平均随访14±11(2-48)个月,8例(7.0%)患者死亡,其中5例(62.5%)死于心力衰竭。随访期间,58例(50.4%)患者发生过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速/室颤),ICD发放了适当治疗(ATP和/或电击)。46例(40%)患者共发生783次持续性室速,652次(83.3%)经ATP治疗成功转复,仅6次(0.8%)室速事件经ATP治疗后恶化为室颤,经ICD电击治疗后均成功复律。22例(19.1%)患者发生ICD不适当识别和治疗,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不适当识别室上性心动过速(81.8%),其中不适当电击治疗17例(14.8%)。植入ICD后发生首次不适当放电的中位数时间为114天。单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病史是植入ICD患者发生不适当电击治疗的一个预测指标(OR值5.3,95%可信区间1.88-14.92,P=0.002)。[结论]ICD分层治疗方案中,ATP能成功转复绝大多数室速事件;心房颤动病史是植入ICD患者发生不适当放电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计晓玲,宫立娉,苗云江,褚爱光[10](2000)在《QTd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速室颤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QTd与急性心急梗死 (AMI)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VT)、心室纤颤 (VF)的关系 ;方法 :选择 86例AMI病人其中伴VT、VF者 1 4例与非VT、VF者 72例 ,及正常人分别测其QTd、QTcd进行比较 ;结果 :AMI伴VT、VF与AMI非VT、VF二者的QTd、QTcd的值比较差异显着 ,且二者均明显高于正常人 ;结论 :当AMI时QTd≥ 1 0 0ms可做为对AMI发生VT、VF的预测指标。

二、QTd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速室颤的预测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QTd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速室颤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阵发性房颤西医预警指标模型的建立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检索策略
        3.3 文献质量控制
        3.4 文献纳入标准
        3.5 文献排除标准
        3.6 数据录入与处理
        3.7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特征描述
        4.2 单因素分析
        4.3 多因素分析
        4.4 ROC曲线的绘制与联合预警模型
        4.5 最大约登指数求预警临界值
        4.6 列线图的绘制与阵发性房颤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的构建
        4.7 DCA曲线的绘制与阵发性房颤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的评估
    5 技术路线图
二 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指标的关联规则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检索策略
        3.3 文献质量控制
        3.4 文献纳入标准
        3.5 文献排除标准
        3.6 数据录入与处理
        3.7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中医证型频数分布
        4.2 气阴两虚证
        4.3 气虚血瘀证
        4.4 阴虚火旺证
        4.5 痰瘀互结证
        4.6 气滞血瘀证
        4.7 心血瘀阻证
    5 技术路线图
讨论
    一、阵发性房颤高危因子及发生机制探讨
        1. 增龄
        2. C反应蛋白(hs-CRP)
        3. BMI(体重指数)
        4. 高尿酸
        5. 左房内径
    二、列线图(Nomogram图)与阵发性房颤评分预警模型
    三、中医学对心房颤动的认识
        1. 心房颤动中医病名溯源
        2. 心房颤动病因病机探讨
        3. 心房颤动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结合
        3.1 气阴两虚证
        3.2 气虚血瘀证
        3.3 阴虚火旺证
        3.4 痰瘀互结证
        3.5 气滞血瘀证
        3.6 心血瘀阻证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心律失常预警体系研究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律失常脉象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3)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组间临床资料比较
    2.2 随访情况
    2.3 终点事件生存分析
    2.4 终点事件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动态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LVEF≥35%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及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PART 1 应用动态心电图评价冠心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
        1. 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 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
        3. 临床用药的比较
        4. 动态心电图参数的比较
    PART 2 动态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LVEF≥35%患者SCD的预测价值
        1. 临床特征和一般资料的比较
        2. 超声心动图数据比较
        3. 用药情况比较
        4. 动态心电图参数比较
        5. SCD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5.1 预测心肌梗死后SCD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5.2 动态心电图对心肌梗死后SCD事件预测能力的评估
        模型一
        模型二
讨论
结论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风险预测新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表
致谢

(5)miR-125b水平及QT离散度与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QT离散度及微小RNA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美托洛尔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美托洛尔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
致谢

(7)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的无复流风险预测及围术期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词汇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急诊PCI无复流风险评分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及院外事件的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 PCI围手术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无复流高危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研究方案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6.结论
    7.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PCI围术期心肌损伤和保护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指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心电图指标
    1.1 破碎QRS波
    1.2 J波
    1.3 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
    1.4 心房颤动
    1.5 QT离散度
2 血液指标
    2.1 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
    2.2 C反应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
3 影像学指标
4 展望

(9)心脏性猝死预测和治疗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导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
第二部分
    导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QTd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速室颤的预测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2]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D]. 钟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D]. 韩志成.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4]动态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LVEF≥35%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及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D]. 刘湘. 苏州大学, 2020(02)
  • [5]miR-125b水平及QT离散度与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D]. 苏兵.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美托洛尔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D]. 王思. 苏州大学, 2019(02)
  • [7]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的无复流风险预测及围术期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D]. 游琪.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8]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指标预测[J]. 王庆涛,王玉璟. 海南医学, 2016(23)
  • [9]心脏性猝死预测和治疗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D]. 沙晶.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1)
  • [10]QTd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速室颤的预测价值[J]. 计晓玲,宫立娉,苗云江,褚爱光.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0(06)

标签:;  ;  ;  ;  ;  

QTd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的预测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