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警惕 票据诈骗陷阱多(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琪,李煜,李慧,王雨欣,任佳[1](2021)在《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及防范措施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电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的广泛应用,大学生在享受高科技便利的同时,也不断遭受着电信网络诈骗的侵扰,某些典型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大学生如何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成立了项目组,采取网络搜索典型案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对银行、公安、高校相关单位访谈等方式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所学法律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建议和措施。
赵聪[2](2021)在《逆向汇票交易引发的千万元骗局》文中提出正常的汇票贴现程序都是先交票据,再付贴现款。如果顺序颠倒了,可能会出现贴现款付出去后收不到汇票的风险。然而本案受害人黄强频频放出未收汇票即贴现的险招,结果导致贴现款1316万余元血本无归。温水煮青蛙,守约贴现让受害人吃"定心丸"受害人黄强曾在海城市某私企做过会计,后来专门做起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2016年3月26日,单福生获悉黄强在做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主动打电话给黄强,称想给黄强一张面额5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
秦知东[3](2020)在《“双11”来了 十大陷阱不得不提防》文中认为2020年"双11"已拉开序幕,相较于2019年令人绞尽脑汁依旧套路满满的玩法,今年各大电商似乎并不纠结于此,而是只有一个想法——让更多消费者"买买买",激发消费的源动力。为此,网经社特发布"双11"十大网购消费预警,包括直播带货乱象、玩法"战术"、先涨后降价格套路、社交拼购"猫腻"、特价限购实际不符、电商专供"套路"、消费金融高利息、订金陷阱、物流顽疾和退货难等方面,提醒消费者谨防促销中的各类陷阱,避免"入坑",让你放心买买买!
蒲运洁,路苗,杨宏伟[4](2020)在《高校电信诈骗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基于新疆财经大学问卷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一些弊端也随之显现。尤其是近几年,高校电信诈骗事件频发,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生活都带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新疆财经大学电信诈骗安全防范问卷调查数据入手,重点分析了高校电信诈骗的成因及解决办法,以期望引起更多高校对防范电信诈骗的重视,有效减少电信诈骗对学生人身财产造成的损失。
方群[5](2019)在《责任分担视角下我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和新业态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水平、公平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存在老龄人口多、未富先老的问题,亟需提高民众参保意识、增加养老保险基金储备。在此背景下,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针对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改革要求与任务,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变革需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增加全体国民的养老保险基金储备显得尤为必要。然而,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立时间尚短,目前仍处于基本养老保险“一支独大”,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缓慢的初级阶段,各主体存在责任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首先,在第一层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建设方面,无论是制度的顶层设计、基金管理及投资运营,还是机构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方面,政府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责任履行不到位问题,致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处于碎片化状态,各地区缴费率和替代率等参数难以统一,个人账户“空账”规模逐年加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其次,由于第二层次企业年金制度存在产品单一,保险和年金管理机构的投资管理和创新能力不强,系统维护运营成本高、财政税收优惠力度不足等多方面问题,造成企业和个人参保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企业年金的整体发展水平。最后,在第三层次商业养老保险建设方面,当前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仍处于试点阶段,税收优惠力度不大,加之个人参保意识不强,对老年生活持盲目乐观态度等因素,最终导致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的所占比例较低,与基本养老保险的规模差距较大。在此背景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已迫在眉睫。而要构建起完善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首要任务应是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分担关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最终通过参数调整和结构改革两方面的顶层设计,引导政府在承担有限责任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功能,从而满足我国居民未来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鉴于此,本文在责任分担视角下,以“我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为核心议题,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成“覆盖全民、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和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为依据。在国内外文献梳理和数据搜集、整理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当前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下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责任主体仍存在的责任缺位、错位和责任逃避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依据问题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对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应承担的主要责任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其次,通过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进一步量化了政府应承担的财政支出责任、企业和个人的缴费责任,明确了多层次养老保险的支出、缴费和待遇的适度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类改革方案,方案主要在实施成本、个体收益和制度目标实现等方面存在差异,政府可依据其政策目标和预算约束加以合理选择。再次,为验证方案中相关参数设计的合理性,本文构建了两期世代交叠模型,模拟测算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后将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效应,同时研究了提高或降低个人缴费率、企业缴费率、个人工作期税率和个人退休期税率分别会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构建对不同收入群体产生的影响,其研究结论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相关参考。最后,基于前文的测算和分析,建议从法律、制度、财政、技术与人才和社会保险体系内的配套支持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我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以期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和新业态等方面带来的挑战,构建起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提供相关建议。依据研究内容,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拓展和深化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责任分担理论并展开实证研究。本文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框架下,详细阐述了政府、企业和个人应承担的具体责任,厘清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边界。同时,通过构建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和世代交叠模型,进一步量化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和企业、个人的缴费责任,明确了各层次应负担的待遇水平和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经济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前期学者仅从某一层次或某一责任主体展开研究的局限,是对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责任分担相关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第二,对多层次养老保险的适度水平进行测算并设计出相关改革方案。作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责任量化的体现,本文进一步拓展了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理论,依据责任定位以及各责任主体面临的约束条件,构建起相应的多层次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加以测算。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类改革方案,方案主要以每一层次的财政支出水平、缴费水平和待遇水平确定为核心内容,将政府的养老保险“支出”适度区间,个人、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率”适度区间和个人“替代率”适度区间作为表征,主张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实现合理划分,这为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第三,多角度综合分析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经济效应。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在现有政策框架下,着重研究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与缴费率、递延纳税政策等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并且模拟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后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效果,进一步验证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下,各层次间存在的“替代效应”和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前期学者对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研究只侧重基本理论、各层次协调发展、国外经验借鉴或侧重对某一层次具体研究的局限,避免了“就社保论社保”的问题,还从全局性视角出发,深化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经济效应的研究路径。本文分章节具体研究思路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梳理了国内外既有文献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相应的研究方法,最后概括了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在对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理论,旨在为下文的实证分析内容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基于责任分担视角,分层次、分责任主体对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梳理。第四章主要从责任定位与责任分担角度出发,梳理了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应承担的主要责任:即政府应从制度设计、财政支持和管理监督三方面规范自身责任;企业应履行好第一、二层次的缴费责任与第二层次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责任;个人不仅需要承担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责任,同时在寻求更高层次养老保障水平的过程中,还需承担一定的投资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第五章结合前文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定位分析,通过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进一步量化了政府应承担的财政支出责任、企业和个人的缴费责任,明确了多层次养老保险的支出、缴费和待遇的适度水平,同时依据测算结果和我国实际情况,在适当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三类改革方案,方案以每一层次的财政支出水平、缴费水平和待遇水平确定为核心内容,主张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实现合理划分。第六章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框架下构建了两期世代交叠模型,通过参数校准、数值模拟和比较静态分析,着重探讨了以下三类问题:一是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责任共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是否必要?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二是提高或降低个人缴费率、企业缴费率、个人工作期税率和个人退休期税率分别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三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对不同收入群体会产生哪些影响?通过回答以上问题,从全局性视角出发,不仅着重研究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与缴费率、税收政策等变量间的相互作用,还探讨了责任分担视角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整体经济效应。第七章主要从法律支持、制度支持、财政支持、技术与人才支持和社会保险体系内的配套支持等多方面入手,系统阐述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支持机制。第八章在总结全文后,也对未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相应展望。
陈琪[6](2019)在《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研究 ——以甘肃省L市为例》文中认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深水期,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为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滋生和快速蔓延提供了空间。在甘肃省L市公安部门的重点打击之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诈骗、非法经营等涉众型经济犯罪依旧频发,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有效防范和惩治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治理者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在以往学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甘肃L市相关案例的调研,对涉众型经济犯罪进行治理研究。具体围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定义和范围进行界定,并结合L市司法实践总结出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征,为探究符合实际的治理措施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甘肃省L市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受案和量刑情况。通过对甘肃省L市各区的40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案发和量刑情况中暴露的突出问题,比如犯罪形式和手段的升级、罚金刑和缓刑适用比例较高等。此部分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打击方向。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原因与治理难点。基于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对个人和国家机关等方面进行犯罪进行原因与难点剖析。突出体现在个人防范意识欠缺、犯罪人逐利心理强;金融立法和行业监管不完善;侦查模式、追赃制度、受害人救助不完善等。第四部分则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重构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若干防治措施。在个人和企业方面,应强化对投资者的教育和警醒作用,规制企业合法经营。从国家机关角度看应完善金融立法,强化行政监管责任;建立数据共享侦查机制,创新预警模式;优化处置工作,完善追赃与救助机制等。
丁一元[7](2019)在《民营企业家刑事风控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应该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框架下的“法治经济”。目前,我国法治环境日趋健全,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呈现出不断加速的势头,中国的企业更多的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中,中国的民营企业也获得了较之以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机遇与危机并存。在政府强调运用法治手段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同时,日趋完善的法律的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调节作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面临的刑事法律风险无疑日益加剧。透视近年民营企业家犯罪数据,不难看出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刑事手段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出现在市场经济领域,是传统的“泛刑法化思维模式”在当今社会的缩影,传统观念与新经济发展模式的碰撞,为民营企业的刑事法律风险防控带来了挑战。目前,频发的民营企业家涉及经济犯罪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市场经济自我调节机制及相对滞后的规范机制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化解这几者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以及做好刑事法律角度的企业风险防控,是刑法学界、实务界及商界都极其关注的课题。故此,有必要对中国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防控中的种种困境展开专门研究。对此,作者将从民营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的基本理论、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困局、民营企业家原罪理论的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等方面,探索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的具体路径,结合亲自办理的有代表性的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类型和典型案例,对当前社会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现实态势进行分析,探究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的基本路径,以期从根本上寻求中国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的良性存活之道。
孟媛[8](2018)在《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侦查取证研究》文中提出网络诈骗犯罪猖獗,已成为重点打击的案件类型之一。网络诈骗犯罪案犯多为团伙作案,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手段智能化、形式多样且不断翻新,受害群体人数众多,地域分布广,覆盖各个阶层。整体上,此类案件危害范围广,打击犯罪成本较高,取证难度大。本文主要使用了文献研究法、学科综合法、模型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该类案件的特点、证据特征及侦查取证途径。第一部分是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概述,从刑法学、犯罪学、侦查学三个学科视角出发,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介绍了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与相关犯罪的关系、案件特点和种类,以便对该类案件的特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第二部分是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证据特点,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总结了此类案件涉及的主要证据类型,并分析了其特点,为后文探讨侦查取证工作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探讨了当前此类案件侦查取证的难点及背后原因,即:被害人报案意识较差,案件线索全面收集难;相关证据规定要求高,境内外做法认定标准不一致;电子证据的收集和保存难;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侦查协作难。第四部分探讨了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取证要领和途径,基于前三部分研究,将此类案件的侦查取证思路和途径,将传统的信息流和资金流两大取证主线细化为:域名信息流,微信、QQ等社交软件信息流,资金流,视频监控信息流和犯罪嫌疑人供述信息流共五大类。第五部分是完善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侦查取证的构想,依据第三部分所探讨的侦查取证工作难点,以及目前侦查取证实际工作情况,分别从技术、法律、机制三个方面对新时期下网络诈骗案件的侦查取证工作提出一些完善意见。本文在诸多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侦查实践,具有一定的创新:第一,较为全面、准确地归纳分析了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中证据的主要特征,有利于指导对此类案件的侦查取证;第二,将传统的信息流和资金流两大侦查取证主线细化为:域名信息流,微信、QQ等社交软件信息流,资金流,视频监控信息流和犯罪嫌疑人供述信息流共五大类,能够为实务部门侦查取证工作提供一些更为具体的理论和操作指引。
朱越婷[9](2018)在《电信金融诈骗的特征与对策分析 ——以杭州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发展,金融类犯罪越来越活跃,金融诈骗已逐渐成为危害最大的金融犯罪活动之一。它不仅严重的破坏了我国金融市场秩序,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更直接危害到广大群众的财产安全。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不难看出,防范各类金融风险是重中之重,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然而,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诈骗手段也五花八门,而电信金融诈骗已经成为了新型金融诈骗最普遍的方式之一。电信金融诈骗,受害群众成千上万、资金动辄上亿元,这无疑给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带来了新的课题,即如何预防、减少电信金融诈骗的发生。因此,深入研究电信金融诈骗的特征,找出问题、研究对策、防范诈骗,对我国金融领域犯罪的减少、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既能体现当前电信金融诈骗的特征,又能提供各种应对对策,尤其是从公安、银行、政府部门等多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手段,预防、打击电信金融诈骗。最大的意义在于让群众了解电信金融诈骗,预防电信金融诈骗,同时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理论基础,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按照理论结合实际,通过搜集公安内部系统数据,分析2016年的6898例发案数据,并选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研究了诈骗数额大小与性别、籍贯、年龄、发案地点等因素的相关关系,得出电信金融诈骗的基本特征,并结合该特征,对不同人群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研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我国当前的电信金融诈骗特点提供更加直观的了解,同时提出的对策也更具有针对性,希望能对广大群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袁赫[10](2017)在《网络电信诈骗侦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一般的诈骗犯罪相比,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有着自身独特的属性,其案件分布广泛,案件纷繁复杂且侦破难度系数较大,其社会危害性不言而喻。文章首先通过网络电信诈骗的起源与发展,现状以及网络电信诈骗成因等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得出了网络电信诈骗出现的根源并对犯罪分子常用的犯罪手段和操作步骤进行了罗列。其次,本文重点对网络电信诈骗犯罪中常遇见的困难进行了阐述和讨论,其中重点分析以公安机关机关侦破案件的角度在打击网络电信诈骗犯罪中的难点和困难。再次,简述了域外国家地区在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措施,向读者重点介绍了德美日及我国台湾地区政府职能部门采取的手段和成效。最后,笔者结合域外国家地区打击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经验技术,就我国公安机关以及社会各界怎样打击和预防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总结了若干专业对策和常规对策。在现有的制度体系和环境下,公安机关应建立网络电信诈骗的预防、控制打击平台,从电信通讯及资金链方面进一步重创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利用现有的侦查条件,提出能够应用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强的方式和方法。借此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侦办网络电信诈骗案件中遇到困难,占据侦破案件的主动,坚决遏制网络电信诈骗蔓延的势头。最大程度地减少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警惕 票据诈骗陷阱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警惕 票据诈骗陷阱多(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及防范措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电信网络诈骗背景及现状 |
二、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常见类型和手法 |
(一)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诈骗。 |
(二)兼职刷单(刷信誉)诈骗。 |
(三)中奖诈骗。 |
(四)冒充熟人诈骗。 |
(五)助学金诈骗。 |
(六)网络游戏诈骗。 |
(七)网络购物诈骗。 |
(八)交友诈骗。 |
(九)校园贷诈骗。 |
(十)注销校园贷诈骗。 |
三、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成因 |
(一)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不强是受骗的重要原因。 |
(二)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为诈骗分子精准施骗提供了便利条件。 |
(三)个别高校宣传教育不到位,给电信网络诈骗带来了可乘之机。 |
(四)作案手段狡猾,对犯罪活动难打击也是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的重要原因。 |
四、防范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对策建议 |
(一)大学生方面 |
(二)高校方面 |
1.要加大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教育力度。 |
2.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管理。 |
(三)政府相关部门方面 |
(四)司法与立法方面 |
(2)逆向汇票交易引发的千万元骗局(论文提纲范文)
温水煮青蛙,守约贴现让受害人吃“定心丸” |
放出胜负手,非常规交易藏危机 |
贴现交易额达9亿,主要受害人被骗千万 |
(3)“双11”来了 十大陷阱不得不提防(论文提纲范文)
预警一:直播带货火爆来袭,警惕售后纠纷谁买单 |
预警二:摸清优惠套路,谨防先涨后降被忽悠 |
预警三:平台玩法接踵而至,预售定金要留神 |
预警四:社交拼购或藏“猫腻”,下单需谨慎 |
预警五:特价限购、消费返现,与实际不符 |
预警六:警惕发货陷阱,避开物流高峰 |
预警七:小心被“电商专供”套路 |
预警八:了解退换货规则,注意售后时效 |
预警九:部分消费金融高利息无提示、服务费没有发票 |
预警十:小心各类诈骗,不要被“钓”钱 |
(4)高校电信诈骗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基于新疆财经大学问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电信诈骗犯罪概念及表现形式 |
(一)高效电信诈骗特征 |
(二)高校电信诈骗主要表现形式 |
1. 伪装成熟人实施诈骗 |
2. 以考试培训等名义实施诈骗 |
3. 隐藏在网络购物中的诈骗 |
4. 高薪兼职诈骗 |
5. 网络贷款诈骗 |
二、高校电信诈骗现状及成因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二)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 |
1. 调查结果 |
2. 调查结果分析 |
(三)高校电信诈骗的成因分析 |
1. 大学生好奇心强抱有侥幸心理 |
2. 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
3. 家庭、学校安全教育的欠缺 |
4. 犯罪成本低 |
三、大学生预防电信诈骗的对策建议 |
(一)提高自身辨别能力牢固心理防线 |
(二)注重学校教育管理建立校内安全防线 |
(三)构建家校联系网时刻关注学生动态 |
(四)研发防骗测试游戏模拟电信诈骗了解自身防骗能力 |
(五)构建多元一体全方位、宽领域电信监管体系切实维护学生生命财产安全 |
轻信电商平台“客服”贵州大学生被骗14万元 |
警方提示 |
(5)责任分担视角下我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
2.1.2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2.1.3 企业年金 |
2.1.4 商业养老保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
2.2.2 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理论 |
2.2.3 生命周期理论 |
2.2.4 公平正义理论 |
3 责任分担下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 |
3.1 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
3.1.1 政府责任错位 |
3.1.2 企业责任逃避 |
3.1.3 个人责任模糊 |
3.2 第二、三层次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
3.2.1 政府责任缺位 |
3.2.2 市场责任弱化 |
4 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下的责任主体定位分析 |
4.1 政府责任定位 |
4.1.1 制度设计责任 |
4.1.2 财政支持责任 |
4.1.3 管理监督责任 |
4.2 企业责任定位 |
4.2.1 缴费责任 |
4.2.2 管理责任 |
4.3 个人责任定位 |
4.3.1 缴费责任 |
4.3.2 投资管理责任 |
4.3.3 监督责任 |
5 责任分担下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测算 |
5.1 多层次养老保险政府支出适度水平测算 |
5.1.1 多层次养老保险支出适度水平模型构建 |
5.1.2 模型的相关参数设定 |
5.1.3 政府支出适度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
5.2 多层次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率适度水平测算 |
5.2.1 多层次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率适度水平模型构建 |
5.2.2 模型的相关参数设定和数据来源 |
5.2.3 个人缴费率适度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
5.3 多层次养老保险企业缴费率适度水平测算 |
5.3.1 多层次养老保险企业缴费率适度水平模型构建 |
5.3.2 模型的相关参数设定与数据来源 |
5.3.3 企业缴费率适度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
5.4 多层次养老保险个人替代率适度水平测算 |
5.4.1 多层次养老保险个人替代率适度水平模型构建 |
5.4.2 模型的相关参数设定和数据来源 |
5.4.3 个人替代率适度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
5.5 未来多层次养老保险适度水平预测 |
5.5.1 多层次养老保险个人替代率适度水平预测 |
5.5.2 多层次养老保险政府支出适度水平预测 |
5.5.3 多层次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率适度水平预测 |
5.5.4 多层次养老保险企业缴费率适度水平预测 |
5.6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改革方案设计 |
5.6.1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改革方案一——基于现行制度的小改革 |
5.6.2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改革方案二——适度调整的中间改革 |
5.6.3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改革方案三——进行结构调整的大改革 |
5.7 关于多层次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测算和方案设计的结论 |
6 责任分担下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经济效应分析 |
6.1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下经济的一般均衡分析 |
6.1.1 模型构建 |
6.1.2 模型的求解 |
6.2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前后的经济效应对比分析 |
6.2.1 参数校准及说明 |
6.2.2 数值模拟与对比分析 |
6.3 各层次养老保险缴费率和税率变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
6.3.1 第一层次缴费率变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
6.3.2 第二、三层次缴费率变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
6.3.3 工作期税率变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
6.3.4 退休期税率变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
6.4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对不同收入群体的经济效应分析 |
6.4.1 参数校准及说明 |
6.4.2 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
6.5 小结 |
7 构建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支持机制 |
7.1 法律支持 |
7.1.1 构建专门的多层次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
7.1.2 加强基金投资运营等方面的法律监管 |
7.2 制度支持 |
7.2.1 构建统一的国民年金制度 |
7.2.2 稳步推进全国统筹,降低并做实费率费基 |
7.2.3 完善养老金相关参数的科学调整机制 |
7.2.4 建立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 |
7.2.5 建立合格默认投资工具,放开个人投资选择权 |
7.2.6 适度扩大企业年金投资范围 |
7.2.7 健全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机制 |
7.3 财政支持 |
7.3.1 国有资本划转充实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
7.3.2 增强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税收优惠力度 |
7.3.3 针对不同收入群体采取差异化的财政补贴政策 |
7.4 技术与人才支持 |
7.4.1 建立个人养老储蓄账户,实现补充养老金资金归集 |
7.4.2 加强一体化养老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7.4.3 加快多层次养老保险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7.5 社会保险体系内的配套支持 |
7.5.1 增强生育保险激励功能,维护养老保险代际平衡 |
7.5.2 建立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计划的互通机制 |
7.5.3 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减轻个人养老压力 |
8 结论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情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研究 ——以甘肃省L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章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概述 |
第一节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概念 |
第二节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征 |
第二章 甘肃省L市涉众型经济犯罪现状 |
第一节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受案情况 |
第二节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量刑情况 |
第三章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原因与治理难点 |
第一节 受害人方面 |
第二节 犯罪行为人方面 |
第三节 行政监管、金融市场方面 |
第四节 侦查模式、司法认定方面 |
第五节 追赃减损、受害人救助方面 |
第四章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防治措施 |
第一节 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警醒 |
第二节 引导规制企业合法经营 |
第三节 完善金融立法,强化行政监管责任 |
第四节 完备数据共享侦查机制,创新联合预警模式 |
第五节 优化处置工作,完善追赃与救助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民营企业家刑事风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目标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动态 |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
五、本文的新颖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概述 |
第一节 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概念界定 |
一、民营经济概念界定 |
二、民营企业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民营企业法律风险基本理论 |
一、民营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的内涵 |
二、民营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种类及常见罪名 |
三、民营企业刑事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剖析 |
第三节 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沿革 |
一、民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防范与控制的起源 |
二、民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防范与控制的发展 |
三、我国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的现状与不足 |
第二章 民营企业家犯罪数据分析 |
第一节 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家犯罪报告分析 |
一、涉案民营企业家基本情况分析 |
二、民营企业家涉案罪种分析 |
三、涉案民营企业家判决结果分析 |
第二节 2017年广州企业家犯罪报告分析 |
一、广州市企业及企业家犯罪总数及类型 |
二、广州市企业及企业家犯罪种类结构 |
三、广州市企业及企业家犯罪刑罚适用 |
第三章 以案为例-剖析民营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 |
第一节 蔡某职务侵占、挪用资金、隐匿会计凭证案 |
一、职务侵占罪 |
二、挪用资金罪 |
第二节 谭某合同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贿案 |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
二、合同诈骗罪 |
三、行贿罪 |
第四章 背负“原罪”嫌疑导致民营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增大 |
第一节 民营企业的原罪之辨析 |
一、民营企业“原罪”之源 |
二、民营企业原罪的种类 |
第二节 中国民营企业家“十宗罪” |
第三节 民营企业家原罪的救赎之路 |
第五章 刑事风控的具体路径探讨 |
第一节 事前风险防范 |
一、树立刑事法律风险意识 |
二、建立刑事法律风险防范机构 |
三、优化民营企业社会关系 |
第二节 事中风险管理 |
一、尊重法律规则和秩序 |
二、学会界定财产的性质 |
三、识别、评估、防控企业经营、交易风险 |
第三节 事后专业防护 |
一、寻求专业刑事风控团队处理 |
二、民营企业的自我保护 |
三、刑事法律风险损失的控制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侦查取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概述 |
1.1 研究方法介绍 |
1.2 理论研究综述 |
1.3 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 |
1.4 网络诈骗犯罪与相关犯罪的联系及区别 |
1.4.1 网络诈骗犯罪与金融诈骗罪的联系及区别 |
1.4.2 网络诈骗犯罪与一般电信诈骗犯罪的联系及区别 |
1.5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
1.5.1 多为团伙作案,组织严密、分工明确 |
1.5.2 犯罪行为实施主体低龄化 |
1.5.3 犯罪手段智能化、形式多样且不断翻新 |
1.5.4 受害群体人数众多,地域分布广,覆盖各个阶层 |
1.6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分类 |
1.6.1 按照诈骗方式分类 |
1.6.1.1 利用电子邮件诈骗 |
1.6.1.2 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诈骗 |
1.6.1.3 利用仿冒网站诈骗 |
1.6.1.4 利用他人开设的网站诈骗 |
1.6.2 按照诈骗内容分类 |
1.6.2.1 虚假兼职类诈骗 |
1.6.2.2 虚假中奖类诈骗 |
1.6.2.3 网络购物类诈骗 |
1.6.2.4 金融理财类诈骗 |
2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涉及的主要证据类型及特点 |
2.1 物证方面的主要特征 |
2.1.1 手机、电脑等设备信息量多、获取难度大 |
2.1.2 U盘、光盘等移动存储介质数量少、易损坏 |
2.1.3 涉案银行卡数量多、虚假性强 |
2.1.4 无线网卡更换速度快、卡托唯一性突出 |
2.2 被害人陈述数量多、分散,主观性较强 |
2.3 犯罪嫌疑人口供地位重要、关联性较强,获取难度大 |
2.4 鉴定意见证明力强、周期长 |
2.5 勘验、检查、侦查实验笔录特点 |
2.5.1 勘验、检查笔录直观性突出、易于展示 |
2.5.2 侦查实验笔录必要性强,实践应用少 |
2.6 视听资料真实性突出、关联性强 |
2.7 电子证据虚拟性和介质依赖性强、不稳定特征突出 |
3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侦查取证难点 |
3.1 被害人报案意识差,案件线索全面收集难 |
3.2 相关证据规定要求过高,境内外认定标准不一致 |
3.3 电子证据的收集和保全难 |
3.3.1 电子证据的收集难 |
3.3.2 电子证据的保全难 |
3.4 队伍力量薄弱,侦查协作难 |
4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取证要领和途径 |
4.1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取证要领 |
4.1.1 以犯罪现场勘查为基础 |
4.1.2 以询问被害人为基础 |
4.1.3 强化线索与侦查途径之间的关联性 |
4.2 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取证途径 |
4.2.1 以域名信息流进行取证 |
4.2.2 以微信、QQ等社交软件信息流进行取证 |
4.2.3 以资金流进行取证 |
4.2.4 以视频监控信息流进行取证 |
4.2.5 以犯罪嫌疑人供述信息流进行取证 |
5 完善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案件侦查取证的构想 |
5.1 整合行业部门数据信息,提高线索证据利用率 |
5.1.1 加强平台管理和宣传,丰富内部数据信息 |
5.1.2 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各行业、部门数据共享 |
5.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简化对相关要素的认定 |
5.2.1 完善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主观方面“明知”的法律认定 |
5.2.2 填补对于打击出售和求购实名认证支付账户行为的法律漏洞 |
5.3 加强内外协作,强化侦查取证合力 |
5.3.1 打破警种壁垒,成立专门作战队伍 |
5.3.2 建立分级限定管理制度,严格限定转账流程 |
5.3.3 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电信金融诈骗的特征与对策分析 ——以杭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4 金融诈骗相关概念界定 |
1.5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文献 |
2.2 国外文献 |
2.3 文献述评 |
3 电信金融诈骗特征的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
3.1 影响电信金融诈骗发生的因素 |
3.2 模型设定 |
3.3 研究假设 |
4 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特征说明 |
4.2 统计性描述 |
4.2.1 发案时间特征分析 |
4.2.2 发案地点特征分析 |
4.2.3 受害人特征分析 |
4.2.4 案件属性特征分析 |
4.2.5 典型受害人画像 |
4.3 实证结果 |
5 预防电信金融诈骗的对策 |
5.1 国家、金融部门采取的对策 |
5.1.1 完善金融体制以及监管体制 |
5.1.2 多部门各司其职、联合作战 |
5.1.3 加快金融改革,引导资金流向 |
5.1.4 加强防范宣传 |
5.2 银行采取的对策 |
5.2.1 提高预警能力 |
5.2.2 提高识别能力 |
5.2.3 ATM机转账机制 |
5.2.4 全面清理银行卡 |
5.3 公安采取的对策 |
5.3.1 严肃查处,严厉打击 |
5.3.2 构建防范体系,技术先行 |
5.3.3 针对性开展强化教育培训 |
5.4 公民个人采取的对策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10)网络电信诈骗侦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概述 |
(一) 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概念 |
(二) 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形态 |
(三) 网络电信诈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二、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侦防现状及困境 |
(一) 网络电信诈骗侦办的理论分析 |
(二) 网络电信诈骗犯罪侦办的困境 |
(三) 造成网络电信诈骗犯罪侦办困境的原因 |
三、域外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现状及侦防简述 |
1、德国 |
2、日本 |
3、美国 |
4、台湾地区 |
四、我国大陆应对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对策 |
(一) 政法部门侦防对策 |
1、完善电信诈骗犯罪的立法 |
2、完善保护个人信息的立法 |
3、针对各地区立案标准不统一 |
4、针对案件线索来源单一 |
5、建立专业化队伍,加大打击力度 |
6、改善传统侦查机制 |
7、明确各部门间取证协作规范 |
8、加强国际警务合作 |
(二) 其他社会部门的管理责任和协助义务 |
1、加强金融、电信行业规范化管理 |
2、公安机关加强与银行、电信等部门联合防范 |
3、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
(三) 提高个人意识,增强防御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警惕 票据诈骗陷阱多(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及防范措施初探[J]. 郭晓琪,李煜,李慧,王雨欣,任佳. 才智, 2021(23)
- [2]逆向汇票交易引发的千万元骗局[J]. 赵聪. 检察风云, 2021(05)
- [3]“双11”来了 十大陷阱不得不提防[J]. 秦知东. 计算机与网络, 2020(21)
- [4]高校电信诈骗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基于新疆财经大学问卷分析[J]. 蒲运洁,路苗,杨宏伟. 中国防伪报道, 2020(10)
- [5]责任分担视角下我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构建研究[D]. 方群.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6]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研究 ——以甘肃省L市为例[D]. 陈琪. 甘肃政法学院, 2019(01)
- [7]民营企业家刑事风控对策研究[D]. 丁一元. 厦门大学, 2019(12)
- [8]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侦查取证研究[D]. 孟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8(04)
- [9]电信金融诈骗的特征与对策分析 ——以杭州市为例[D]. 朱越婷. 浙江大学, 2018(08)
- [10]网络电信诈骗侦防问题研究[D]. 袁赫.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