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块状底水砂砾岩储层合理注采井网研究

大型块状底水砂砾岩储层合理注采井网研究

一、巨厚块状砂砾岩底水油藏合理注采井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驰[1](2020)在《CN油田三工河组二段油藏综合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藏由彩9井区、彩参2井区、彩10井区3个区块组成,为边、底水能量较充足的岩性-构造油藏,目前存在着主要问题有:(1)井网不完善,不规则,井距偏大,现有井网无法充分动用剩余储量;(2)油水井数比高,注水负担大,注水强度高于本区合理吸水强度;(3)油藏剩余油零散分布,动用难度大。为分析油水分布特征、水淹规律、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和井网调整可行性,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对CN油田三工河组二段油藏进行综合治理研究。通过对CN油田三工河组二段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措施效果分析、水淹特征及剩余油潜力研究,明确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双高”阶段后油藏动用状况、水淹及剩余油分布状况,确定纵向上主要以J1s22-2小层以上为主要挖潜对象,平面上主要以注采井网不完善区、注水井井间滞留区、沉积弱势相带区等为主要挖潜区域。在此基础上开展合理开采政策研究,确定合理压力保持水平、合理注采比、注水强度、井网密度等,对比发现目前井距远大于合理井距。通过目前井网采收率标定与岩心相渗化验分析驱油效率对比分析,仍有较大的提采空间。综合动静态特征研究及潜力分析,完善了研究区注采井网。通过综合调整治理,预测20年后增产52万吨,比不调整提高采收率4.62%。

李延军,邓玉辉,刘建栋,吴畏,王剑峰,杨梓[2](2020)在《海拉尔盆地复杂断块油藏不同岩性储层开发调整技术》文中指出结合海拉尔盆地储层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分析了其不同岩性储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海拉尔盆地属于复杂断块油藏,具有含油面积小、断块破碎、构造倾角大、扇三角洲沉积、非均质性强、油层变化快等地质特点,储层岩性包含砂砾岩、裂缝性潜山、含凝灰质砂岩及特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投入开发以来,受复杂地质条件影响,砂砾岩油藏含水上升快、潜山油藏底水锥进快,含凝灰质储层特低渗及致密砂岩储层水井注入困难,难以建立有效驱动体系。针对不同岩性储层暴露的开发矛盾,以油藏精细描述为指导,实施井网加密、注聚调剖、周期注水、注CO2混相驱及大规模压裂等调整对策。通过近10年开发调整,改善了海拉尔盆地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效果,形成了一套适合海拉尔盆地复杂断块油藏不同岩性储层的综合调整技术。

辛坤烈[3](2020)在《曙光油田杜84区块兴Ⅵ组油藏开发潜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曙光油田杜84块兴Ⅵ组为厚层块状边、底水超稠油油藏,油藏早期实施蒸汽吞吐开采,后期实施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方式转换,实现油藏高速高效开发。油藏经过20多年高速开采,阶段采出程度达到43.1%,进入以剩余油挖潜为主的开发后期。为进一步明确剩余油分布潜力,本文综合采用沉积岩石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地球物理测井及油藏工程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利用岩心、测井及开发动态数据,开展了精细地质特征研究,建立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刻画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对底水油藏开发适应性开展了分析,制定了油藏剩余油挖潜对策。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五点:1、杜84块兴Ⅵ组地层划分为2个中期、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其中中期基准面旋回分别对应两个砂岩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对应8个小层。兴Ⅵ组砂体总厚度112.2m,整体上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地层逐渐变薄,自下而上各小层厚度逐层变薄。受地层抬升剥蚀作用,各小层在区块边部均有成不同程度剥蚀,上部的兴Ⅵ1-1、兴Ⅵ1-2两个小层几乎剥蚀殆尽。2、兴Ⅵ组为重力流浊积扇沉积,主要发育扇根主水道、主水道侧缘,扇中辨状水道、辫状水道侧缘,以及扇端席状砂、滨浅湖泥微相6种沉积微相。整体上扇根主水道微相、扇中辫状水道微相最为发育,自下而上扇根沉积规模不断萎缩,扇中、及扇端沉积规模不断扩大。3、油藏广泛发育底水,油水界面埋深在-810m~-890m,整体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征,兴Ⅵ组大部分区域发育一定厚度的油水过渡带,平均厚度12.7m。4、杜84块兴Ⅵ组平均单井油层有效厚度为45.1m,兴VI1砂岩组油层厚度一般在5~25m之间,平均厚度18.8m,兴VI2砂岩组含油面积及含油厚度明显增大,平均有效厚度26.3m。5、剩余油研究结果表明,油藏动用较为均匀,目前开采井段以下的避底水油层和油水过渡带,是下步剩余油挖潜的主力目标层段。通过实施水平井蒸汽吞吐,吞吐后期开展SAGD方式转换的开采模式,可以实现底部未动用油层有效动用。

章威,龙明,周焱斌,张吉磊,欧阳雨薇[4](2020)在《无夹层底水油藏注水开发图版建立与应用》文中指出针对无夹层底水油藏能否通过注水实现驱油的问题,基于渗流力学基本公式,考虑注入水到达底水所需的最长时间和最短时间,得到注入水实现驱油或者保压的理论公式,建立无夹层底水油藏注水开发的理论图版。研究结果表明:无夹层底水油藏注水开发要实现注水驱油,必须增大注采比、缩小注采井距。以渤海Q油田西区无夹层底水油藏为例,实际生产数据验证了该理论图版的可靠性。该研究成果对无夹层底水油藏的注水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该类油藏合理注采比及注采井距的确定指明了方向。

全洪慧[5](2019)在《渤海湾盆地近源陡坡带砂砾岩体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以渤海海域A油田东三段为例》文中指出近几年,随着渤海海域深层探井向陡坡带推进,近源陡坡带砂砾岩体复合油藏已成为渤海湾盆地最重要的勘探开发领域之一,但长期以来对以近源扇三角洲为沉积背景的砂砾岩体储层地质特征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本次研究针对渤海海域石臼坨突起陡坡带A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以下简称东三段)砂砾岩储层发育规律复杂且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开展近源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砂砾岩储层展布规律分析、巨厚砂体分期刻画与优势储层预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并提出A油田砂砾岩油藏合理建议,以确保油田开发方案的可靠性,降低油田开发风险。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同时结合井震循环标定法、地层厚度法建立了古近系东三段的精细地层格架。将东三段划分为低位体系域(LST)、湖侵体系域(TST)两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进一步划分为3个准层序组,6个准层序,湖侵体系域划分为3个准层序组和5个准层序,以退积式准层序为主,完成了东三段的精细地层格架的建立。2、根据沉积相标志和扇三角洲内部沉积单元的精细刻画,综合判断研究区东三段为典型的近源陡坡带退积式扇三角洲沉积,共识别出3种亚相、8种沉积微相:即扇三角洲平原亚相的主槽水道砂砾岩微相、水上泥石流砾岩微相、漫洪砂滩微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辫状水道砂岩微相、水下泥石流砂砾岩微相、漫溢砂滩微相;前扇三角洲亚相的席状砂微相、泥岩微相。3、在“源-汇”时空耦合控砂理论指导下,提出“沟-坡-槽”控砂模式,通过地球物理方法配合下的陡坡带富砂区砂体精细刻画技术,明确了古地貌对砂体展布的控制作用。4、建立了四种不同岩相对应的不同孔渗关系,得出岩性是物性的主控因素,其次是成岩作用。基于波形分类的地震相属性与振幅类属性,对1井区东三段巨厚砂体进行了纵向分期,识别出两期砂体,并刻画了扇三角洲优势储层的平面展布范围,为后续开发方案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次研究是对陡坡带砂砾岩储层特征的精细研究,解决了困惑多年的砂砾岩储层预测难题,为多个油田的勘探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油田后续井位部署、实施调整、优化注水等开发项目奠定基础。此外,本次研究可为渤海海域相似地质条件和资料条件的巨厚砂砾岩储层精细描述及开发提供技术和方法的借鉴。

王丽萍[6](2019)在《埕北低断阶区沙二段油藏特征与开发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埕北低断阶区位于大港油田南部滩海区,探明地质储量14000万吨,是油田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针对本区储层薄互发育、物性差的难点,本论文对埕北低断阶区沙二段油藏特征展开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开发对策。通过基础地质概况及研究区地质特征研究分析,分析沉积微相为控制精细刻画储层分布特征分析;并将前期研究成果模型化,建立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然后,通过典型区块的地质参数,开展油藏工程理论为基础的开采参数和开发方案的相关研究;同时,以真实地质模型为基础,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研究区开展合理的开发方案及开采参数优化研究,最后预测实际区块的开发效果。采用解释的地质资料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包括构造、断层、沉积相及储层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净毛比等)模型,为数值模拟工作奠定基础。然后,在开发方式可行性研究中,对比枯竭式、人工补充能量式注水开发等开发方式。注水开发可行性研究中,分别优化了合理注采比和注水时机,取数值模拟注采比为下限值,认为埕北低断阶注采比应达到1.0-1.5甚至更高,累积注采比应大于1.2;埕北低断阶区最适宜的注水方式为超前注水3个月,建议采用超前注水方式(超前3个月)开发该油藏。然后,对三个不同的井区开展开发井网研究分析,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井区合理井网在16-25口/km2比较合适。结合油藏工程论述的开发原则、合理开发方式、布井方式以及井距排距等指标,初步设计了4个开发方案,均为五点法直井井网。对各方案的产油量和综合含水指标预测分析及评价,优选出方案4作为研究区最佳开发方案,累积采油量1133.78万吨,综合含水率85.40%,采出程度21.35%。根据研究区块实际情况及数值模拟结果,初步建议埕北低断阶区沙二段以五点井网直井注水、400 m×100 m井网压裂后进行开发,同时考虑超前3个月注水并适当提高注采比为1.2:1。本文研究结果将在十五年内为大港油田上产500万吨提供一定的依据。

陈薪凯[7](2020)在《秦皇岛32-6油田曲流河储层单砂体精细解剖与定量表征》文中指出海上油田大井距、稀井网的开发现状,导致井间单砂体边界的预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尽管海上油田具有相对较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但仅有部分层段或部分河段井震吻合度高。如何尽可能充分利用有限的井资料与地震资料,对全区单砂体的范围与边界进行更加精准的刻画,成为海上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的关键。本文以秦皇岛32-6油田为研究对象,在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在精细的地层对比与分析确认研究区沉积环境的基础上,从岩心与测井识别入手对单砂体内部的岩相类型、成因序列、测井相特征与组合方式进行精细解剖,从测井与地震识别入手对单砂体的关键规模参数进行定量表征。最终综合使用上述成果对井震相关性差的层段的单砂体进行刻画,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为海上大井距、稀井网区块的油藏精细描述提供新的技术方法与理论依据。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与结论:(1)综合利用多种手段,探讨了河流相储层不同级别、不同可容纳空间下的地层对比方案。由于河流相储层往往缺乏绝对意义上的标志层。在划分研究区油组界面时,在识别有限标志层的基础上,根据各油组之间含砂率、河道规模与叠置样式、相序、测井曲线、地震反射特征的规律变化,划分油组界面。在划分研究区小层界面时,油组(中期旋回)内部不同可容纳空间下,河道的展布与叠置特征差异显着,需利用不同的小层对比方法结合沉积成因差异对待。(2)针对目前研究区曲流河与浅水三角洲的争议,对研究区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确认,阐明了曲流河的定相方案。研究区砂岩成分类型与分选磨圆表明研究区沉积物搬运距离较短,具有近物源区堆积的特征。泥岩颜色与孢粉资料表明研究区明下段沉积时期气候温暖干燥,广泛分布耐盐耐干旱的草原植被;沉积物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区域暴露地表;同时季节性干旱潮湿交替,决口、溢岸事件频繁发生;局部含有少量小型泛滥平原湖泊或牛轭湖。研究区概率累积曲线、岩相类型、沉积序列均显示为曲流河沉积。(3)引入Bridge理论与近年来的决口扇理论对单一点坝与决口扇砂体内部的岩相类型、成因序列、测井相特征与组合方式进行精细解剖,建立了曲流河储层单砂体的测井识别新方法。在点坝序列的细分组合方面,研究区具有4种点坝砂体的成因序列,由于环绕单一点坝砂体的最大流速靠近坝头一侧而远离坝尾一侧,使得坝头以箱型韵律为主,坝尾以钟形韵律为主,并可以以此作为油藏描述中刻画点坝展布的理论基础,为单砂体在小层范围内的平面识别提供更多的测井相组合方式。在决口扇储层的精细解剖方面,阐明了研究区明下段储层当中决口扇的沉积特征与识别标准,认为研究区决口扇储层具有良好的储层潜力。(4)利用地震地貌学方法,对保存较完好、井震吻合度高的河段进行刻画,对关键参数进行测量与对比分析,阐明了研究区关键参数的定量化关系,并基于95%置信水平分析,建立适用于研究区的宽厚比公式。对比结果显示,在宽厚比图版当中,研究区所有数据点位于Collinson公式之下,Fielding公式之上,但与Bridge公式相差较大;与Flielding图版的对比结果显示,研究区所有数据点位于2A线之下,2B线之上;与Gibling图版的对比结果显示,研究区所有数据点接近100:1的宽厚比线,且与Gibling图版当中Rangal煤系样本的吻合度较高。此外,研究区点坝的平面规模参数成比例增大,即当点坝规模增大时,点坝的宽度、长度、对应河段的弧长与拱高成比例增大。但研究区点坝曲率与平面规模参数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主要与悬移质含量有关。(5)讨论了此次单砂体精细解剖与定量表征成果在井震吻合度低的层段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建议调整主力小层单一点坝范围内的注采井关系,确保主力小层单一点坝内部有采有注,防止因单一点坝内部注入水突进,导致相邻点坝采油井受效差或富集剩余油。对于厚度小于3m的薄油层而言,其点坝预测宽度通常接近或小于一个井距,导致小层范围内相邻注采井分别钻遇不同的单一点坝砂体,砂体之间由废弃河道阻隔,从而引起井间连通性差,导致采油井不受效。针对此类薄层砂体,建议通过井间加密确保单一点坝砂体内部有采有注。

吕鹏[8](2019)在《阿尔油田阿尔29区块油藏储层特征及开发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阿尔29断块是阿尔油田新发现的含油区块,构造多期活动,地层剥蚀与沉积相变交织,储层近物源且快速堆积,横向变化大,层间非均质性强,油藏有效开发稳产难度大。论文利用岩心观察描述、分析化验资料、单井相分析、砂体展布等,确定阿尔29断块腾一上段为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前缘亚相和前扇三角洲亚相沉积。储层次生溶蚀孔隙发育,次为原生孔隙,裂缝不发育,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时,驱油效率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快速增加。论文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结合油藏工程研究和开发动态分析,确定了阿尔29区块油藏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采用一套开发层系,采用250 m井距正方形井网或300 m井距三角形井网,注水开发。阿尔29断块储层强速敏、中等偏强水敏、弱酸敏、中等偏强碱敏、中等盐敏,注水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注入水的水质以及注入速率。通过储层及开发技术政策研究,建立了合理开发方案,阿尔29-3、阿尔29-6井区生产Ⅲ油组,其余井区生产Ⅱ油组,设计注水井最大井口压力为16 MPa。由于阿尔29断块储层物性较差,建议采油井采用压裂投产的方式进行生产。

祝海燕[9](2018)在《砾岩油藏小井距聚驱适应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QD1油藏属于典型的砾岩油藏,同常规砂岩油藏相比,具有多重孔隙群介质渗流特征,以及复杂稀网状孔隙流态特征。同时,该油藏具有平面非均质性强、开发井距小等特征,因此,水驱开发阶段水窜特征明显,局部地区水淹严重。开展聚驱扩大试验后,普遍表现出聚驱见效有效期短、聚驱效果分区差异大、部分区块窜聚明显、窜聚浓度高等问题。为明确QD1油藏聚驱见效和窜聚的主控因素,针对砾岩油藏小井距聚驱适应性进行研究。首先根据油藏动态监测资料综合解释分析的结果,明确砾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渗流能力变化特征。其次建立了一套适合砾岩油藏聚驱适应性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聚驱见效指标、窜聚特征评价及产吸剖面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和分析,明确了各区聚驱见效和见聚的差异并完成了各区井组窜聚类型分类。然后从砾岩油藏的静态地质特征和注聚动态特征两个方面,采用关联分析法对砾岩油藏开展聚驱影响因素分析,明确各区聚驱见效及窜聚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该砾岩油藏Ⅲ区聚驱适应性最好,聚驱效果为Ⅲ区>Ⅰ区南>Ⅰ区北>Ⅱ区南>Ⅱ区北;砾岩油藏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异常渗流特征及应变特征是砾岩油藏小井距聚驱效果变差的根本原因;此外,投产含水、注聚前含水、井网完善后累产油、水窜通道渗透率突进系数、水侵量及窜聚程度为聚驱效果的主控因素;注采压差、聚驱阶段的最大注入速度、注水井视吸水指数及井距是窜聚的主控因素;最后提出砾岩油藏聚驱调整建议,建议砾岩油藏实施聚驱首先应明确量化其非均质性,并且要采用合理井网井距,在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注采结构。

曲国辉[10](2017)在《复杂断块油田储层特征及注水技术政策研究 ——以北部湾盆地花场地区流一段为例》文中提出我国中、新生代存在大量断块油田,其注水开发技术政策受着储层物性的控制,本文试图以花场地区为例,在储层的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孔喉特征、成岩作用和非均质性的研究基础之上,对储层的敏感性、注水技术政策和生产措施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为断块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组反射率、热解Tmax、X-衍射、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分析、压汞实验、敏感性实验、物模实验以及油藏工程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主要研究了花场地区成岩演化阶段、储层孔喉特征、储层骨架颗粒特点、储层胶结物特点、吸水特征、分注界限和注水技术政策等。镜下薄片观察发现,该油田流一段储层的岩屑为石英质(变质岩岩屑),具有极强的抗压实能力和良好的“护孔作用”,因此,将石英、燧石和石英质岩屑归为石英类碎屑成分。这样,原来认为流一段的砂岩为岩屑砂岩,实际上为长石石英砂岩。填隙物类型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矿物,使得储层的敏感性较强。该储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为了研究异常高孔带,创造性的将中成岩阶段A2亚期进一步细分为A21和A22。全区发育四个异常高孔带,中深层主要为干酪根降解产生的有机酸和粘土矿物转化产生的无机酸溶蚀储层形成,最终确定了该地区勘探深度下限为4050米。应用多种数学方法、油藏工程方法和物模实验结合地质开展了注水技术政策的研究,建立了考虑气油比、边底水能量的合理注采比计算方程,推导了笼统注水时高、低渗层的产量公式,并用长岩心双管并联模拟实验加以验证,确定了花场油田的分注动用界限为渗透率级差大于5,优选酸化和分注作为降压增注首选措施。确定了各断块的合理注采比为1.11.2,合理压力恢复速度为0.571.45MPa/a,各断块合理采油速度为0.9%1.6%,合理注入速度为1%1.95%、合理井距为250280m,合理注采井数比为0.50.76。建议应用分层注水解决吸水剖面不均匀和注水压力高等的问题,并优选土酸开展酸化解堵,实现降压增注。

二、巨厚块状砂砾岩底水油藏合理注采井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厚块状砂砾岩底水油藏合理注采井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CN油田三工河组二段油藏综合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类似油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油藏地质概况及开发现状
    2.1 地层特征
        2.1.1 地层层序
        2.1.2 构造特征
        2.1.3 沉积特征
        2.1.4 储层特征
    2.2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2.2.1 开发历程
        2.2.2 主要开发指标评价
    2.3 增产措施效果评价
        2.3.1 油井措施效果
        2.3.2 水井调驱、调剖
    2.4 油水井利用状况评价
    2.5 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剩余油描述研究
    3.1 采收率标定
    3.2 生产动态分析法
        3.2.1 产吸状况分析
        3.2.2 新钻井状况分析
    3.3 数值模拟法
        3.3.1 模型建立及历史拟合
        3.3.2 剩余油分布状况
    3.4 剩余油分布特征
第四章 合理开采技术政策研究
    4.1 合理压力保持水平
    4.2 合理注采比及注水强度
    4.3 合理井网密度
第五章 潜力分析及综合治理
    5.1 潜力分析
    5.2 注采井网完善
        5.2.1 井网参数确定
        5.2.2 加密调整区
        5.2.3 C1236 井西断鼻部署
        5.2.4 C2256 井断块部署
        5.2.5 整体部署结果
    5.3 综合治理措施
    5.4 指标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海拉尔盆地复杂断块油藏不同岩性储层开发调整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拉尔盆地储层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
    1.1 地质特征
    1.2 开发现状
2 不同岩性储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砂砾岩储层
    2.2 含凝灰质储层
    2.3 潜山储层
    2.4 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
3 开发调整技术与效果
    3.1 砂砾岩储层
        1)调整技术
        2)开发效果
    3.2 含凝灰质储层
        1)调整技术
        2)开发效果
    3.3 潜山油藏
        1)调整技术
        2)开发效果
    3.4 致密砂岩储层
        1)调整技术
        2)开发效果
4 结论

(3)曙光油田杜84区块兴Ⅵ组油藏开发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主要研究内容
    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1.1 地质概况
    1.2 开发历程及现状
第二章 精细地层对比及沉积微相研究
    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2.1.1 层序划分与对比方法
        2.1.2 层序界面的识别
        2.1.3 层序划分方案
        2.1.4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2.2 沉积微相研究
        2.2.1 沉积微相识别特征
        2.2.2 不同沉积微相测井相特征
        2.2.3 典型井沉积微相分析
        2.2.4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
第三章 油水分布特征研究
    3.1 测井二次解释
        3.1.1 二次解释的必要性
        3.1.2 测井二次解释流程
        3.1.3 测井二次解释结果
    3.2 油水界面识别与划分
        3.2.1 油水组合关系分类
        3.2.2 油水界面的确定
        3.2.3 油水分布特征
    3.3 油层发育特征
        3.3.1 油层整体发育特征
        3.3.2 各小层油层发育特征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及挖潜对策研究
    4.1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4.1.1 资料准备和工作流程
        4.1.2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4.2 剩余油分布研究
        4.2.1 超稠油剩余油研究方法
        4.2.2 剩余油分布类型
        4.2.3 剩余油分布情况
    4.3 底水油藏开发适应性分析
        4.3.1 底水上升规律研究
        4.3.2 SAGD开发可行性论证
    4.4 不同类型剩余油挖潜对策研究
        4.4.1 蒸汽吞吐井间剩余油挖潜对策
        4.4.2 隔夹层遮挡剩余油挖潜对策
        4.4.3 水淹油藏挖潜对策
        4.4.4 避底水油层挖潜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渤海湾盆地近源陡坡带砂砾岩体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以渤海海域A油田东三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现状
        1.2.2 海上中深层储层预测研究现状
        1.2.3 砂砾岩储层研究现状
    1.3 资料基础、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资料基础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区地震资料解释
    2.3 研究区构造特征分析
    2.4 研究区储层基本特征
    2.5 油藏类型、温压系统、流体性质
第三章 渤海海域复杂砂砾岩储层沉积及成因模式
    3.1 渤海复杂砂砾岩沉积模式
        3.1.1 陡坡带沉积模式
        3.1.2 缓坡带沉积模式
        3.1.3 底砾岩沉积模式
    3.2 渤海砂砾岩储层成因模式
        3.2.1 不同砂砾岩体储集空间成因
        3.2.2 成分-流体-应力三因素控制的砂砾岩储层成因模式
第四章 研究区东三段沉积特征研究
    4.1 研究区沉积背景
    4.2 物源体系分析
    4.3 扇三角洲沉积相标志分析
        4.3.1 沉积物颜色
        4.3.2 岩性特征
        4.3.3 沉积构造
        4.3.4 地震相标志
    4.4 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分析
        4.4.1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4.4.2 剖面相分析
        4.4.3 平面相分析
    4.5 扇三角洲沉积微相划分
        4.5.1 扇三角洲平原
        4.5.2 扇三角洲前缘
        4.5.3 前扇三角洲
        4.5.4 近源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4.6 近源陡坡带控砂模式
        4.6.1 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
        4.6.2 沟谷扇体体系分析
        4.6.3 坡折体系对沉积体系发育的控制
        4.6.4 盆内微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发育的控制
        4.6.5 “沟-坡-槽”控砂模式
第五章 研究区东三段储层展布规律研究
    5.1 东三段储层特征
        5.1.1 储层厚度特征
        5.1.2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3 储层物性特征
        5.1.4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5.2 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分析
        5.2.1 基于岩相分类的储层物性评价
        5.2.2 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
    5.3 井震结合主力目标区储层分布规律预测
        5.3.1 地震属性分析
        5.3.2 巨厚砂体纵向分期解释
        5.3.3 优质及风险储层预测
    5.4 近源陡坡带砂砾岩储层地质建模
        5.4.1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构造模型建立
        5.4.2 基于沉积演化及地震沉积学方法的属性模型建立
    5.5 开发方案建议
        5.5.1 基于优势储层预测的动用策略研究
        5.5.2 优势储层开发策略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6)埕北低断阶区沙二段油藏特征与开发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特征及微相展布研究
        1.2.2 注水开发现状研究
        1.2.3 合理井网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油藏特征及试采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勘探试采概况
    2.3 沉积特征研究
        2.3.1 沙二段沉积微相类型
        2.3.2 沙二段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2.4 储层特征研究
        2.4.1 岩性类型
        2.4.2 物性特征
        2.4.3 储层发育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数值模型的建立
    3.1 地质模型的建立
        3.1.1 断层模型
        3.1.2 构造模型
        3.1.3 沉积相模型
        3.1.4 属性模型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3.2.1 数值模型
        3.2.2 数值模拟的基本参数
    3.3 地质储量拟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开发方式优选及开采参数优化
    4.1 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研究
        4.1.1 埕北低断阶沙二段储层特征
        4.1.2 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结果
    4.2 压裂衰竭式开发可行性研究
        4.2.1 直井压裂衰竭开采可行性研究
        4.2.2 水平井压裂衰竭开采可行性研究
    4.3 注水开发可行性研究
        4.3.1 合理的注采比
        4.3.2 注水时机
    4.4 合理井网参数研究
        4.4.1 合理注采井数比研究
        4.4.2 合理注采井网模式研究
        4.4.3 合理井网密度研究
        4.4.4 合理井距与排距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方案部署及效果预测
    5.1 部署方案
    5.2 方案指标预测
    5.3 开发方案对比与优选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秦皇岛32-6油田曲流河储层单砂体精细解剖与定量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背景与现状
        1.2.1 河流相小层对比研究现状
        1.2.2 曲流河储层单砂体的沉积特征与识别方式的研究现状
        1.2.3 曲流河储层构型单元定量表征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质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构造概况
        2.1.3 地层概况
        2.1.4 沉积概况
        2.1.5 油藏概况
    2.2 开发概况
    2.3 资料基础
3 河流相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3.1 河流相地层对比的方法与原则
    3.2 研究区地层界面的特征与对比方法
        3.2.1 井震结合对油组界面进行识别与追踪
        3.2.3 基于沉积成因结合多种方法划分小层界面
    3.3 地层对比划分结果
4 点坝与决口扇微相特征和识别方法
    4.1 沉积环境与沉积特征分析
        4.1.1 成分特征
        4.1.2 沉积结构特征
        4.1.3 泥岩颜色特征
        4.1.4 古生物与古气候特征
        4.1.5 沉积构造与岩相类型
        4.1.6 测井相特征
        4.1.7 沉积相类型与典型井沉积微相特征
    4.2 点坝沉积序列与测井响应模式
        4.2.1 细分点坝序列的必要性与理论基础
        4.2.2 细分点坝序列在秦皇岛32-6 油田的应用
    4.3 决口扇储层的沉积特征与识别方式
        4.3.1 决口扇的沉积特征与相标志
        4.3.2 决口扇的差异分析与区分标准
5 单砂体关键规模参数的识别与定量表征
    5.1 井-震结合识别单砂体的方法与原则
    5.2 井-震结合识别确定性较大的点坝砂体
        5.2.1 地震资料选取
        5.2.2 时深转换与层位标定
        5.2.3 地震属性与岩性的对应关系分析
        5.2.4 地震属性优选
        5.2.5 体透视方法选取典型河段
        5.2.6 目标河段微调标志层微调与沿层切片提取
        5.2.7 根据沿层切片与对应小层的砂体厚度绘制沉积微相
        5.2.8 确定性较大河段的小层平面展布特征
    5.3 点坝定量化参数的统计分析与对比
        5.3.1 定量化参数类型与测量方法
        5.3.2 研究区定量化参数的统计结果
        5.3.3 研究区关键定量化参数与经典方程和图版的对比分析
    5.4 研究区关键参数经验公式建立
        5.4.1 基于95%置信水平的研究区宽厚比经验公式
        5.4.2 其它平面规模参数的定量方程
        5.4.3 曲率与悬移质含量和平面规模参数关系
6 单砂体精细解剖与定量表征的应用
    6.1 井-震吻合度低的单砂体刻画
        6.1.1 地震属性与岩性的对应关系分析
        6.1.2 基于单砂体精细解剖与定量表征的砂体刻画
        6.1.3 基于单砂体精细解剖与定量表征的沉积微相刻画
    6.2 砂体连通性与动态信息对比分析
        6.2.1 井间示踪剂测试结果分析
        6.2.2 生产动态与砂体连通性分析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阿尔油田阿尔29区块油藏储层特征及开发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沉积学研究进展
        1.2.2 渗流规律研究
        1.2.3 井网优化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4 论文技术路线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概况及地质特征研究
    2.1 区域概况
    2.2 构造特征
        2.2.1 整体构造格局
        2.2.2 阿尔29断块断裂特征
    2.3 区域地层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阿尔29断块储层特征及相渗特征研究
    3.1 地层对比研究
        3.1.1 标志层特征
        3.1.2 区域地层划分结果
    3.2 砂体展布特征
    3.3 区域沉积相研究
        3.3.1 单井沉积相分析
        3.3.2 主要沉积类型
        3.3.3 扇三角洲相沉积特征
        3.3.4 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特征
        3.3.5 油层组沉积相特征
    3.4 储层岩石学特征
        3.4.1 储层岩石类型
        3.4.2 储层物性
    3.5 阿尔29断块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3.6 阿尔29断块储油岩石润湿性研究
        3.6.1 矿物成分分析
        3.6.2 岩石润湿性测定
    3.7 阿尔29断块储层岩石敏感性研究
        3.7.1 粘土矿物分析
        3.7.2 储层岩石的速敏性
        3.7.3 储层岩石的水敏性
        3.7.4 储层岩石的酸敏性
        3.7.5 储层岩石的碱敏性
        3.7.6 储层岩石的盐敏性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阿尔29断块开发特征及技术政策研究
    4.1 阿尔29断块试油情况分析
    4.2 阿尔29断块开发层系划分
    4.3 阿尔29断块开发方式研究
        4.3.1 天然能量分析
        4.3.2 注水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4.3.3 注水压力的计算
    4.4 阿尔29断块开发井网设计
        4.4.1 开发井网类型确立
        4.4.2 井网密度的确立
    4.5 阿尔29断块油井产能研究
        4.5.1 经验公式法确定单井产能
        4.5.2 根据试采资料确定单井产能
    4.6 阿尔29断块注水井注水能力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阿尔29断块开发方案研究
    5.1 阿尔29断块开发方案部署原则
    5.2 阿尔29断块开发方案部署
        5.2.1 开发方案部署要点
        5.2.2 开发方案部署
    5.3 开发指标预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砾岩油藏小井距聚驱适应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砾岩油藏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砾岩油藏小井距聚驱试验区概况
    2.1 油藏地质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沉积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1.4 渗流特征
        2.1.5 流体性质
        2.1.6 压力系统
    2.2 水驱开发概况
        2.2.1 开发动态特征
        2.2.2 水驱开发效果
        2.2.3 存在问题
    2.3 聚驱试验概况
        2.3.1 聚驱情况概述
        2.3.2 聚驱开发现状
        2.3.3 存在问题
第3章 聚驱试验区动态监测资料解释分析
    3.1 系统试井解释分析
    3.2 不稳定试井解释分析
        3.2.1 水井不稳定试井资料综合分析
        3.2.2 油井不稳定试井资料综合分析
    3.3 示踪剂资料解释分析
    3.4 产吸剖面解释分析
        3.4.1 吸水剖面解释分析
        3.4.2 产液剖面解释分析
        3.4.3 产吸剖面一致性分析
    3.5 动态监测资料综合分析
第4章 砾岩油藏小井距聚驱适应性评价
    4.1 聚驱适应性评价体系
    4.2 聚驱效果指标评价
        4.2.1 聚驱效果评价指标
        4.2.2 研究区聚驱效果指标评价
    4.3 窜聚特征评价
        4.3.1 窜聚特征评价指标
        4.3.2 研究区窜聚特征评价
    4.4 产吸剖面评价
        4.4.1 聚驱前后产吸剖面评价指标
        4.4.2 研究区聚驱前后产吸剖面评价
    4.5 聚驱效果综合评价
第5章 砾岩油藏小井距聚驱影响因素分析
    5.1 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分析
        5.1.1 砾岩油藏储层特征
        5.1.2 砾岩储层动静态关联分析
    5.2 砾岩油藏聚驱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5.2.1 水驱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5.2.2 聚驱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5.2.3 聚驱效果主控因素分析
    5.3 砾岩油藏窜聚影响因素分析
        5.3.1 水驱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5.3.2 聚驱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5.3.3 窜聚主控因素分析
    5.4 砾岩油藏聚驱调整建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复杂断块油田储层特征及注水技术政策研究 ——以北部湾盆地花场地区流一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发展现状
        0.2.1 储集层岩石学特征
        0.2.2 成岩作用与区域成岩规律
        0.2.3 异常高孔带与储层物性
        0.2.4 注水技术政策
        0.2.5 降压增注技术
    0.3 研究内容
    0.4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层特征
    1.2 构造特征
    1.3 沉积特征
第二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及孔喉特征
    2.1 储层骨架颗粒特点分析
        2.1.1 成分
        2.1.2 结构
        2.1.3 沉积构造
    2.2 储层填隙物及胶结特点研究
    2.3 孔喉特征研究
        2.3.1 孔隙特征
        2.3.2 喉道特征及其对敏感性的影响
        2.3.3 孔隙结构
第三章 成岩作用与区域成岩规律研究
    3.1 成岩环境
        3.1.1 地温场
        3.1.2 压力场
        3.1.3 流体场
    3.2 泥岩的成岩作用
        3.2.1 有机质热演化
        3.2.2 粘土矿物转化
    3.3 砂岩的成岩作用
        3.3.1 机械压实作用
        3.3.2 胶结作用
        3.3.3 溶蚀作用
        3.3.4 交代作用
    3.4 成岩作用过程(溶蚀作用与胶结作用)的热力学研究
        3.4.1 计算公式
        3.4.2 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3.4.3 计算结果与地质意义讨论
    3.5 成岩阶段划分与区域成岩规律研究
        3.5.1 成岩阶段划分与现有成岩阶段划分规范的补充
        3.5.2 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度和敏感性的影响
    3.6 成岩史分析
        3.6.1 成岩阶段预测基本原理
        3.6.2 花 2-2 井埋藏史分析
        3.6.3 花 2-2 井有机质热演化史和成岩史
第四章 异常高孔带研究与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异常高孔带的纵向分布与成因分析
        4.1.1 异常高孔带的纵向分布
        4.1.2 异常高孔带成因分析
    4.2 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2.1 物性特征与分类
        4.2.2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储层敏感性
    5.1 储层岩石的速敏性
    5.2 储层岩石的水敏性
    5.3 储层岩石的盐敏性
    5.4 储层岩石的酸敏性
    5.5 储层岩石的碱敏性
    5.6 储层潜在伤害及防治措施
第六章 储层非均质性
    6.1 层间非均质性
        6.1.1 层间渗透率级差
        6.1.2 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
        6.1.3 层间渗透率突进系数
    6.2 平面非均质性研究
        6.2.1 101 断块和109断块
        6.2.2 107、108、121 断块
        6.2.3 114、115、117 断块
第七章 注水技术政策研究
    7.1 储层渗流特征
        7.1.1 原油润湿性
        7.1.2 油水相对渗透率
        7.1.3 见水时间预测
        7.1.4 含水等值线
    7.2 注水时机
    7.3 开发井网
        7.3.1 合理井距
        7.3.2 井网形式
    7.4 确定合理注采比
        7.4.1 计算实际注采比
        7.4.2 确定合理注采比
    7.5 合理采油速度
        7.5.1 采油速度与流动系数关系法
        7.5.2 采油速度与井网密度关系法
        7.5.3 采油速度综合研究
    7.6 合理压力恢复速度
第八章 降压增注建议
    8.1 分注技术
        8.1.1 改善纵向非均质油层水驱油效果机理
        8.1.2 垂向渗透率级差对注水井吸水特征的影响
        8.1.3 渗透率级差的确定
        8.1.4 渗透率动用级差室内模拟实验
    8.2 水质配伍性及酸化技术
        8.2.1 水质配伍性
        8.2.2 酸化技术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与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专利
读博期间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四、巨厚块状砂砾岩底水油藏合理注采井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CN油田三工河组二段油藏综合治理研究[D]. 赵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2]海拉尔盆地复杂断块油藏不同岩性储层开发调整技术[J]. 李延军,邓玉辉,刘建栋,吴畏,王剑峰,杨梓.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3]曙光油田杜84区块兴Ⅵ组油藏开发潜力研究[D]. 辛坤烈.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无夹层底水油藏注水开发图版建立与应用[J]. 章威,龙明,周焱斌,张吉磊,欧阳雨薇. 特种油气藏, 2020(02)
  • [5]渤海湾盆地近源陡坡带砂砾岩体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以渤海海域A油田东三段为例[D]. 全洪慧. 西北大学, 2019(01)
  • [6]埕北低断阶区沙二段油藏特征与开发对策研究[D]. 王丽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秦皇岛32-6油田曲流河储层单砂体精细解剖与定量表征[D]. 陈薪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阿尔油田阿尔29区块油藏储层特征及开发方案研究[D]. 吕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9]砾岩油藏小井距聚驱适应性评价研究[D]. 祝海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复杂断块油田储层特征及注水技术政策研究 ——以北部湾盆地花场地区流一段为例[D]. 曲国辉.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大型块状底水砂砾岩储层合理注采井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