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麦1BL/1RS易位系的鉴定与评价

新小麦1BL/1RS易位系的鉴定与评价

一、小麦1BL/1RS易位新品系的鉴定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霞[1](2021)在《小偃麦种质系SN304的鉴定及重要性状QTL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6x=42)是小麦重要的近缘植物之一,具有生长繁茂、大穗多花、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对多种病虫害有良好的抗性,是小麦进行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库。利用中间偃麦草和普通小麦的远缘杂交创制的小偃麦种质系,保留了中间偃麦草的多种优良性状,是向小麦转移中间偃麦草优异基因的重要桥梁材料。目前,中间偃麦草向普通小麦转移优异的抗病、抗虫基因报道较多,关于中间偃麦草中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分子细胞遗传学和重测序等技术,对小麦-中间偃麦草种质系SN304的遗传组成进行鉴定;同时利用SN304和普通小麦YN15创建RIL群体,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手段构建了高质量的遗传图谱,进而对其不同环境中的重要性状进行QTL分析,定位来自中间偃麦草重要性状的QTL,并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小偃麦新种质。主要结果如下:1.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对SN304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结果没有检测到中间偃麦草的杂交信号;利用寡核苷酸探针套对SN304和YN15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结果发现两者在2A、7A、2B、3B、6B和7B染色体上存在明显的杂交信号差异;利用多对分子标记在SN304中扩增出中间偃麦草的特异条带。以上结果表明SN304属于小麦-中间偃麦草隐形渐渗系。2.利用包含296个家系的SN304和YN15创建的RIL群体,通过SLAF-seq技术开发多态性标记并进行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最终获得一个包含3053个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包括18个连锁群,全长1401.44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46cM。3.在不同栽培环境条件下,对SN304、YN15及RIL群体的24个重要性状进行田间调查并统计分析,除生育期等个别性状外,亲本SN304的多个重要性状均显着高于YN15,RIL群体的大多数重要性状在不同环境中均表现连续变异,变异系数在正常范围内,在基因型和环境间均达到显着水平。4.不同肥力条件下,通过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同时对24个重要性状进行QTL分析,连锁分析共检测到385个重要性状的QTL,分布在小麦的17条染色体上,单个QTL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1.52-45.84%,LOD值最大为75.34,其中有104个QTL在两个以上环境中能被检测到,59个QTL的表型变异率大于10%,为环境间稳定表达的主效QTL。通过关联分析,共检测到3709个SNP位点,有2214个SNP位点的表型贡献率超过10%,其中5个环境以上能检测到1444个SNP位点,为多环境间稳定表达的SNP位点。结合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的结果,共同的QTL位点有159个,包含82个环境间稳定表达的QTL,其中有50个QTL加性效应是来自于SN304;包含48个在低肥环境下特异表达的QTL,其中18个为主效QTL。5.在干旱环境下通过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同时对24个重要性状进行QTL检测,连锁分析共检测到102个重要性状的QTL,位于小麦的15条染色体上,单个QTL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1.99-40.85%,LOD值最大为42.88,其中有8个QTL在两个干旱环境中能被检测到,3个为干旱环境间稳定表达的主效QTL。通过关联分析,共检测到2033个SNP标记,其中有494个在两个环境中均能检测到,有1312个SNP的贡献率大于10%。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结合,共有11个共同的QTL位点,与正常水浇地环境对比,其中有10个QTL共同定位在一个区间,有1个QTL为干旱环境中特异表达的QTL。6.利用开发双端锚定引物和重测序的方法验证重要性状QTL区间与中间偃麦草的关系,对50个增效基因来自SN304的QTL区间开发双端锚定引物,找到3对定位在2B、6B和7B染色体上的引物在SN304中扩增出中间偃麦草的条带。将SN304和YN15的重测序序列与中国春参考基因组比对,发现两者在2BL、6BS和7BL的部分染色体片段明显存在差异;将差异序列与中间偃麦草基因组序列相比,发现SN304的2B染色体上的特异序列与中间偃麦草第二同源群上的一个序列具有较好的同源性。以上结果在2B染色体上的序列变化与SN304和YN15在荧光原位杂交中的差异信号相一致,而且2B染色体上定位了47个重要性状的QTL,包含6个QTL簇,初步推测2B染色体上重要性状的QTL区间与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片段的渗入相关。7.基于SN304和YN15穗子的差异,对其及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小穗家系R104和R223在二棱期和四分体时期的幼穗进行转录组分析,在两个时期关于穗子差异的差异表达基因有557和509个。通过层次聚类筛选,SN304和R104高表达的基因216个和106个,筛选到9个位于4B染色体上的候选基因,位于4B染色体上控制穗部性状定位的QTL区间,这些基因的功能需要后续的深入分析与验证。8.在SN304和YN15构建的RIL群体中筛选到20份综合性状优良、生育期较早的小偃麦种质系,14份SN304经60Co-γ射线辐照的小偃麦种质系后代,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这些小偃麦种质系的遗传组成进行了分析,为其进一步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樊森[2](2021)在《小麦1RS染色体抗病基因的编辑与材料创制》文中指出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小麦丰产与稳产至关重要。然而,小麦生产过程中常受到多种真菌病害的危害,导致减产。抗病基因的挖掘与利用对于培育抗病小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小麦育种过程中,由黑麦易位到普通小麦的1RS染色体发挥了重要作用。1RS染色体易位提供了多个抗病基因,包括抗小麦条锈病基因Yr9、抗叶锈病基因Lr26、抗秆锈病基因Sr31及抗白粉病基因Pm8等。然而,除了基因Pm8,其它抗病位点均未被克隆。本研究根据小麦1BL/1RS易位系品种矮抗58的基因组序列,选取了3个NB-ARC类型基因,Traes AK58CH1B01G008800,Traes AK58CH1B01G010100和Traes AK58CH1B01G081300,开展基因编辑及材料创制,为鉴定1RS染色体特异抗病基因及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对3个目标基因进行共线性分析和蛋白结构预测。蛋白结构预测结果显示目标基因具有NB-ARC与Rx N-terminal植物抗病结构域。目标基因区域与黑麦及普通小麦D基因组具有较好的共线性,而与中国春AB亚基因组及野生二粒小麦Zavitan、栽培二粒小麦Svevo、大麦Morex基因组等共线性较差。三个目标基因在小麦基因组非共线性区域存在部分同源片段,但是序列相似性均较低。结果表明,Traes AK58CH1B01G008800等三个基因为黑麦1RS导入到普通小麦1B染色体中的特异基因。(2)针对三个目标基因各设计了2个sgRNA靶点,成功构建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以1BL/1RS易位系材料CB037-R为受体,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开展了遗传转化,并成功获得了14株转基因后代。(3)Traes AK58CH1B01G010100的基因编辑株系1201-1,在第二个外显子区域发生了14个碱基的缺失。对T1世代进行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接种鉴定,结果显示该基因的编辑后代对条锈病和白粉病仍具有抗性。研究结果为鉴定1RS染色体的抗病基因及开展目标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参考。

徐勤省[3](2021)在《小黑麦和小滨麦新种质的筛选及遗传组成鉴定》文中提出黑麦、滨麦草等近缘植物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利用黑麦和滨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所培育的异源双二倍体材料,不仅具有亲本抗多种病害以及耐逆境胁迫等能力,而且能够克服小麦与近缘植物直接杂交的不亲和性、杂种不育等障碍,是将近缘植物优异基因导入普通小麦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继续创制培育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的基础材料。明确这些异源双二倍体的性状特点和遗传组成,有利于促进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进一步利用。本研究对实验室培育的六倍体和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滨麦等材料的抗病性、耐盐性及农艺性状特点进行了鉴定,同时结合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其遗传组成和染色体结构变异进行了分析。获得结果如下:1、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六倍体、八倍体小黑麦材料普遍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八倍体小滨麦及其后代材料均高抗条锈病,但高感白粉病。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六倍体小黑麦材料对高盐胁迫反应不同,筛选鉴定出L20190109等耐盐能力较好的材料;高盐胁迫时对八倍体小滨麦幼苗植株的地上部影响较大,中度盐胁迫对其根系有一定促进作用。2、以黑麦基因组DNA为探针,对实验室创制的36份六倍体小黑麦材料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所鉴定的35份材料含有来自黑麦的14条外源染色体,1份材料含有12条外源黑麦染色体;同时利用寡核苷酸探针套和黑麦为混合探针,对36份六倍体小黑麦材料进行鉴定,构建其FISH核型,比较发现,4份材料染色体组成有较大变异,如2D染色体代换2R染色体、6D染色体取代6A染色体,此外小黑麦材料的A基组的2A、5A、6A和7A染色体,B基组2B和7B染色体发生较大程度的结构变异。3、利用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对18份八倍体小滨麦自交后代材料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发现材料中2n=56条染色体的材料有6份,9份材料含有14条外源染色体,14份材料染色体组成变化较大;结合寡核苷酸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发现八倍体小滨麦后代材料染色体组成较为复杂,9份材料相比八倍体材料丢失2-11条数量不等的外源染色体。小滨麦材料遗传组成的鉴定,为其进一步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闫敏[4](2021)在《小麦1Dx5+1Dy10、NGli-D2和Sec-1s高代聚合体的鉴定及应用》文中认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之一,约35%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小麦籽粒中贮藏蛋白的含量和组分决定着小麦粉的品质,研究证明小麦胚乳中的α-麦醇溶蛋白是引起乳糜泻的主要原因。随着人们对面食需求的增加,小麦乳糜泻患病率也随之提高。此外,我国小麦存在着整体质量偏差,强筋不强,弱筋不弱的问题。如今,提高小麦面筋强度并选用低α-醇溶蛋白食品成为研究热点。小麦的面筋蛋白包括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它们决定着面团的延展性和弹性。高分子量的麦谷蛋白5+10亚基与小麦品质正相关,能提高面包烘烤品质。Gli-D2位点缺失的引入能降低由α-醇溶蛋白引起的乳糜泻表位水平含量,增加小麦籽粒赖氨酸含量。Sec-1位点则是导致小麦1BL/1RS易位系品质降低的主要原因。引入Sec-1缺失位点,使ω-黑麦碱不表达,改善小麦加工品质。本实验以衡观35、郑麦7698、郑麦366为遗传背景,聚合了1Dx5+1Dy10、NGli-D2和Sec-1S三个目标基因,以它们的衍生后代为供试材料,利用相关的特异引物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鉴定后代聚合体。通过测定品质性状,分析聚合体聚合后的效果,并与对照做对比进行分析:1.不同遗传背景基因聚合体材料鉴定结果:完成了对基因聚合体的鉴定,在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二聚体和三聚体共获得了697株。郑麦366聚合成功率为96.27%;郑麦7698聚合成功率为96.90%;衡观35聚合成功率为73.61%。2.基因聚合体材料品质效应:通过测定品质效应的指标可以发现,聚合了三个基因后,聚合体与对照相比,提高了面筋的强度、耐揉性以及面粉的搅拌力。不同聚合体相比,它们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不溶性谷蛋白大聚体百分含量(%UPP)和谷醇比含量得以提高,增强了面筋强度,改善了小麦粉的加工品质。3.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蛋白组分与对照相比,不溶性谷蛋白大聚体百分含量(%UPP)和谷醇比得以提高。聚合体之间相比,不溶性谷蛋白大聚体百分含量(%UPP)和谷醇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可能是遗传背景和聚合方式不同导致。4.Gli-D2位点近等缺失系乳糜泻(CD)表位水平分析:缺失Gli-D2位点可以降低乳糜泻的抗原表位水平,提高营养品质。醇溶蛋白含量以及谷醇比和CD表位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醇溶蛋白与CD表位水平极显着正相关,与谷醇比不相关。

范可欣[5](2020)在《小麦NGli-D2、Sec-1s和1Dx5+1Dy10高代聚合体的品质和农艺性状分析》文中指出培育优质小麦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人们对优质强筋小麦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改良小麦面筋强度成为研究的热点。提高谷蛋白含量、降低醇溶蛋白含量,可提高谷醇比,是提高面筋强度的有效途径,同时可以降低部分醇溶蛋白中的过敏源,减少乳糜泻等疾病的发生。面筋是小麦独有的特殊蛋白。其主要成分HMW-GS是影响小麦面筋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5+10亚基是公认的优质亚基。Sec-1位点的引入使LMW-GS含量减少和ω-醇溶蛋白含量增加,是导致小麦1BL/1RS易位系品质降低的主要原因。Sec-1位点的缺失可以消除ω-黑麦碱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Gli-D2位点的缺失,可降低α-醇溶蛋白的含量,降低醇溶蛋白导致的过敏乳糜泻(CD)表位水平。本文以衡观35、郑麦7698、郑麦366为背景的NGli-D2、Sec-1S和1Dx5+1Dy10的基因聚合体为供试材料,通过相关分子标记鉴定基因聚合体,测定聚合体加工品质指标和聚合体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了不同基因聚合体的品质、农艺效应,为优质小麦育种提供材料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不同背景基因聚合体材料:利用三对特异引物对突变体后代进基因聚合体行鉴定。获得不同背景下基因二聚体187份,三聚体62份。衡观35、郑麦7698和郑麦366为遗传背的基因聚合体的聚合率分别为13.08%-66.37%、29.91%-37.31%、11.68%。聚合率较低的基因组合为1Dx5+1Dy10和NGli-D2。2.基因聚合体品质效应:基因聚合体比亲本面筋强度和蛋白组分有所提高。其中,衡观35、郑麦7698和郑麦366的基因聚合体都达到强筋小麦标准。不同基因聚合体的品质指标增长幅度不同,这可能是不同基因聚合体的组合方式和材料遗传背景带来的不同影响。3.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UPP和谷醇比与反映蛋白面筋质量的指标显着正相关,可以作为小麦品质预测的重要参考指标。4.基因聚合体农艺效应:聚合体材料的农艺性状调查表明,基因聚合体的农艺性状并没有显着变化,且基因聚合对小麦品质有正向的影响作用,说明基因聚合体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潜力。5.通过1Dx5+1Dy10、Sec-1S和NGli-D2位点的引入,可以降低ω-黑麦碱、醇溶蛋白和劣质亚基的不良影响,证实了通过诱变育种、MAS和聚合育种的结合,改善小麦品质的方法是可行有效的,不仅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筛选了育种材料。

胡洋山[6](2018)在《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分蘖成穗的QTL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蘖成穗是小麦的重要生物学特性,明确其遗传机理,筛选和发掘与分蘖成穗相关的主效QTL位点和分子标记,对于小麦遗传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协调型1BL/1RS小麦品种川农18(CN18)和1BL/1RS易位品系T1208为亲本所构建的包含371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应用最新的小麦55K SNP芯片以及SSR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对该群体的单位面积分蘖成穗数、籽粒性状及产量进行QTL分析,明确各QTL位点在染色体的位置及其遗传效应。以期阐明分蘖成穗在QTL水平的控制机制,为进一步提升西南麦区小麦产量潜力,提高小麦育种效率,打破四川地区小麦生态穗容量的协调性小麦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分蘖成穗数控制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通过SSR标记构建遗传图谱,对成穗率进行了QTL定位研究,阐明了成穗率在QTL水平的机制,证明了成穗率是受少数主效基因及多个微效基因协同控制的数量性状,且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定位到一个控制成穗率的主效QTL位点(QSFR.sicau-4D-SSR),该QTL在两年实验中被重复检测到,且表现较为稳定,可分别解释24.48%和18.24%的表型变异。此外,在该QTL位点附近还同时存在控制分蘖数相关的QTL,为一因多效QTL。该QTL与SSR标记Xcfd23紧密连锁2.利用协调型1BL/1RS小麦品种CN18和1BL/1RS易位品系T1208为亲本所构建的包含371个株系的RIL群体为作图群体,应用最新的小麦55K SNP芯片和SSR标记进行亲本间基因分型和多态性检测,并对群体进行扫描。构建了覆盖除1BS染色体外小麦全基因组遗传图谱,图谱全长4513.95 c M,包含11583个SNP标记和59个SSR标记,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39 c M。A、B、D染色体组分别有3296、4705和3641个标记,分别占标记总数的28.31%、40.41%和31.28%。所有标记分布于2001个位点,因此将所有标记分为2001个组(Bin),每个Bin中包含1–989个标记不等,从中选取缺失率最低的一个标记代表该Bin,若标记最低缺失率相同则随机选取一个代表该Bin,各Bin中的代表标记在遗传图谱中标出,各Bin间平均距离为2.26 c M。3.对该RIL群体的初期分蘖数、冬前分蘖数、最大分蘖数、穗数、成穗率、千粒重、粒长、粒宽、穗粒数及产量进行了测定,各性状表型值均表现为正态分布,适合进行QTL定位。各性状均表现出超亲分离,可为西南麦区小麦育种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相关性分析表明,分蘖相关性状及穗数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分蘖成穗相关性状与籽粒相关性状基本呈负相关,“产量三要素”中,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均与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4.应用QTL Ici Mapping V4.1中的ICIM-ADD作图法,共计检测到26个分蘖成穗数以及成穗率相关加性QTL,分布于染色体1A、2B、2D、3A、4A、4D、5A、5D、6D和7D,单个QTL可解释0.74%–18.10%的表型变异;检测到12个籽粒性状相关加性QTL,分布于染色体1D、2A、3A、3D、4A、4B、5D和6D,单个QTL可解释2.19%–16.24%的表型变异;检测到2个控制穗粒数的加性QTL,分布于染色体2D和7D,位于7D的QTL可解释37.84%的表型变异;检测到2个控制产量的加性QTL,分布于染色体4B和7D,可分别解释8.61%和7.32%的表型变异。检测到9个一因多效QTL簇,分别位于2D、4A、4B、4D、5A、5D和6D。在2DS染色体上,具有一个控制分蘖成穗数相关性状的QTL富集区,该区域内的QTL在本研究中表现为一因多效性或协同定位。分蘖成穗数相关性状具有极显着相关性,其控制基因也倾向于获得QTL富集区,在聚合育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5.应用QTL Ici Mapping V4.1的多环境QTL分析功能,采用ICIM法,将TNES、TNPW、MTN和SN视为分蘖性状的不同时期进行多环境联合QTL分析。结果表明,共定位到8个分蘖相关的QTL,与单环境QTL定位结果相一致,分布于染色体2B、2D、4A、4D、5A、5D和7D。其中,c QTN.sicau-2D.2可在全部四个时期被检测到,分别可解释4.92%、6.90%、13.62%和17.16%的表型变异,该QTL位于2D染色体82189047–95895626的13.71 Mb区间内,在IWGSC进行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明,该QTL区间内一共包含136个Contigs,可能包含控制分蘖成穗的基因。6.应用QTL Ici Mapping V4.1的ICIM-EPI作图法,对分蘖成穗数加性×加性上位性QTL进行分析。合计检测到17对上位性QTL,其中有1对为QTL间的互作,有8对为QTL与随机位点间的互作,剩余8对为随机位点与随机位点间的互作。QTNES.sicau-2B和QTNES.sicau-5A.1为一对互作的上位性QTL,LOD值为6.59,可解释3.81%的表型变异,此QTL位点上位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7.在CN18/T1208 RIL群体中对与分蘖成穗数相关的6对SSR标记进行有效性验证和实用性评价,结果表明SSR标记Xgwm264和Xwmc169适合同时用于西南麦区小麦分蘖数和穗数的筛选,Xwmc215,Xgwm437和Xcfd23仅可用于分蘖数的筛选,Xbarc232不适用于分蘖成穗数的筛选。

吴秋红,陈永兴,李丹,王振忠,张艳,袁成国,王西成,赵虹,曹廷杰,刘志勇[7](2018)在《利用SNP芯片和BSA分析规模化定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规模化定位小麦品种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对于抗病性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Illumina Infinium i Select 90k SNP芯片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te analysis,BSA)对36个河南省小麦新品系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定位。SNP芯片检测表明,在24个小麦品系构建的抗、感池DNA间可检测到一个明显富集的SNP峰,表明其可能携带单一主效抗白粉病基因;在其他12个小麦品系构建的抗、感池DNA间可检测到多个SNP峰,推测其可能含多个抗白粉病基因。有26个小麦品系在2AL染色体上检测到的SNP数目最多,推测其携带位于2AL染色体上的Pm4b抗白粉病基因。开发出与2AL染色体上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Xwggc116,可用于这些小麦品系中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检测。研究结果表明,高通量SNP分析技术平台可以用来规模化定位小麦品种中的抗白粉病基因。明确了河南省抗白粉病小麦品系中携带Pm2、Pm4b、Pm21和新1BL/1RS易位等有限的抗白粉病基因,抗病基因资源非常狭窄,亟需引进新的多样化抗病基因资源,拓宽遗传基础,培育抗病小麦新品种。

曹廷杰,陈永兴,李丹,张艳,王西成,赵虹,刘志勇[8](2015)在《河南小麦新育成品种(系)白粉病抗性鉴定与分子标记检测》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华北地区流行的白粉菌菌株E09和E20,分别对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区域和预备试验参试材料908份(2009—2013年度)和412份(2009—2012年度)进行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Pm2、Pm4a、Pm8和Pm21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相关抗病基因的分布。结果显示,抗E09的材料占21.9%(199/908),抗E20的材料占9.5%(39/412),同时抗E09和E20的材料仅占3.6%(15/412)。在908份供试材料中,580份含有1BL/1RS,占63.9%,含Pm8或新的1RS来源抗白粉病基因;另有2份材料含6AL/6VS来源广谱抗白粉病基因Pm21,8份可能携带Pm2,2份可能含有Pm4a;有6份材料可能含有多个抗白粉病基因。表明河南省近年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系)依然含有对我国白粉菌菌系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但抗源遗传基础较窄,部分已经或正在丧失抗性,应加快引进和利用新的多样化抗病基因资源。

王红梅,厚毅清,欧巧明,陈玉梁,石有太[9](2015)在《甘肃小麦种质资源1BL/1RS易位系和HMW-GS分子检测及品质性状分析》文中认为小麦1BL/1RS易位系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是影响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确甘肃小麦品种资源中1BL/1RS易位系的分布和HMW-GS组成情况,本研究采用多重PCR体系对552份小麦引进品种、育成品种和高代品系进行分子检测,分析了1BL/1RS和非1BL/1RS易位品种的容重、蛋白质、湿面筋、赖氨酸含量、SDS沉淀值等品质参数。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检出1BL/1RS易位系202份,占总数的36.6%,冬小麦育成品种中易位系的分布频率(51.8%)显着高于引进品种(41.0%)和春小麦(31.1%)。Glu-1位点优质亚基Ax1/Ax2*、Dx5、Bx14和Bx7OE的分布比例依次是66.2%、52.5%、13.5%、1.0%,聚合多个优质亚基基因(位点)的品种频率较低。1BL/1RS易位和非1BL/1RS易位品种的容重和沉淀值参数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在遗传背景相似的情况下,Glu-B3位点的正常表达及Dx5优质亚基对1BL/1RS易位导致的品质变差有补偿作用。本研究结果对提高甘肃小麦品质改良效率具有科学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朱传杰[10](2015)在《利用CIMMYT小麦材料结合MAS技术创制抗病及农艺新种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种质材料是品种改良的基础,也是应对各类胁迫性灾害(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的重要储备资源。累加多抗基因,改良农作物抗性的育种思路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育种技术常以表型选择为主,很难做到同时对多个抗性基因进行鉴定,无法快速达到多个抗性基因聚合的育种目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的发展,利用分子标记,使快速选育累加多种抗性基因品种变得可能。本实验利用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培育的极具应用潜力的创新型品系RL6077(春性,具有小麦杆锈菌强毒性小种Ug99抗性及含有Lr68、Sr2/Yr30等多种抗慢锈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和Wheatear(7DL?7Ag新型易位系,春性,高产抗病)为材料,与黄淮麦区主栽品种进行冬、春性组配。创制:①可应对未来Ug99杆锈菌强毒性小种可能入侵的储备性抗病新品系(冬性);②农艺优良的双易位(7DL?7Ag易位和1BL/1Rs易位)冬性、高产、抗病新材料。具体方案是:利用CIMMYT新培育RL6077与西农979、周麦27等骨干品种进行冬春杂交和(或)回交,构建F2:3群体和回交群体;利用Wheatear与豫农982(1BL/1Rs易位系,冬性,高产)进行冬春性杂交,构建RIL群体。应用特异性分子标记csGS、WMS533和BF145935、Glu-B3、Sec-P1、P2分别进行抗病基因和易位类型检测,同时进行抗病性鉴定和田间农艺性状选择。结果如下:1.RL6077遗传群体中,前期筛选出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抗病株系503个。其中,在F2:3群体和回交群体中分别选出338和165个。对上述株系进行抗病基因鉴定,结果显示:F2:3群体含有Lr68和Sr2/Yr30基因的株系分别有278和305个,其中同时含有3个基因的株系有245个;回交群体中含有Lr68和Sr2/Yr30基因的株系分别有103和159个,其中同时含有3个基因的株系有97个。2.Wheatear材料RIL群体中,前期筛选出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株系738个。利用特异性分子标记对其进行易位系类型检测,结果显示:纯合1BL/1Rs易位、非1BL/1Rs易位的株系分别有324和403;纯合7DL?7Ag易位的株系353个,非7DL?7Ag易位的株系382个,其中1BL/1Rs&7DL?7Ag双易位类型的株系115个,占检测株系的15.37%。3.RL6077的F2:3群体和回交群体的诸多性状都介于两个亲本之间,很好地遗传了亲本的农艺特征;同时含有两组抗病基因的株系千粒重高于不含有抗病基因的株系。F2:3群体更易检测到抗病基因,回交群体后代更易选出农艺优良的品系,可根据育种目标选用合适的群体;本研究分别在F2:3群体和有限回交群体中选育出偏冬性、农艺优良且具有组合抗病基因(抗Ug99)的储备性新品系72和48份。4.Wheatear/豫农982的RIL群体中,1BL/1Rs易位系千粒重和叶宽显着高于非易位系;7DL?7Ag易位系在穗下节和穗粒数性状上呈正向作用;双易位系则综合了上述特性;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易位系具有良好的综合抗病性;本研究选育出偏冬性、双易位且农艺优良的新品系54份。

二、小麦1BL/1RS易位新品系的鉴定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1BL/1RS易位新品系的鉴定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小偃麦种质系SN304的鉴定及重要性状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近缘植物产量相关性状优异基因的挖掘和利用
        1.1.1 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的培育和利用
        1.1.2 长穗偃麦草Lr19 染色体区段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利用
        1.1.3 簇毛麦染色体区段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2 中间偃麦草与小麦遗传改良
        1.2.1 小麦和中间偃麦草远缘杂交进展
        1.2.2 中间偃麦草抗病基因的利用
    1.3 小麦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方法
        1.3.1 QTL定位的作图群体
        1.3.2 QTL定位方法
        1.3.3 SLAF-seq 技术与分子标记的开发应用
    1.4 小麦重要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1.4.1 小麦穗部性状QTL定位
        1.4.2 小麦籽粒性状QTL定位
        1.4.3 小麦株高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1.4.4 小麦旗叶性状的QTL定位
        1.4.5 小麦生育期的QTL定位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地点
    2.4 试验方法
        2.4.1 田间试验设计
        2.4.2 产量及相关性状田间调查
        2.4.3 原位杂交
        2.4.3.1 根尖细胞染色体制片
        2.4.3.2 探针标记
        2.4.3.3 杂交步骤
        2.4.3.4 杂交信号检测
        2.4.4 分子标记分析
        2.4.4.1 DNA提取
        2.4.4.2 分子标记类型和来源
        2.4.4.3 PCR分析
        2.4.5 遗传图谱绘制和数据分析
        2.4.5.1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2.4.5.2 表型数据、QTL分析与关联分析
        2.4.6 转录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偃麦种质系SN304的遗传组成鉴定
        3.1.1 SN304的细胞遗传学鉴定
        3.1.2 SN304的分子标记鉴定
    3.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3.2.1 多态性标记和SLAF-seq标记的筛选
        3.2.2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
    3.3 RIL群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表型变异和遗传分析
    3.4 不同肥力条件重要性状的QTL定位
        3.4.1 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3.4.2 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3.4.3 株高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3.4.4 旗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3.4.5 生育期的QTL分析
        3.4.6 QTL簇
    3.5 不同肥力条件下重要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5.1 穗部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5.2 籽粒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5.3 株高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5.4 生育期和旗叶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6 干旱环境下重要性状的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
        3.6.1 干旱环境下重要性状的连锁分析
        3.6.2 干旱环境中重要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7 SN304 重要性状QTL位点与中间偃麦草区段的关系
        3.7.1 利用重测序分析SN304与YN15的遗传组成差异
        3.7.2 SN304中重要性状QTL位点与中间偃麦草区段分析
    3.8 SN304 与YN15 幼穗发育转录组分析
        3.8.1 幼穗取样及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3.8.2 SN304与YN15幼穗发育差异表达分析
        3.8.2.1 样品间相关性分析
        3.8.2.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富集分析
        3.8.3 层次聚类挖掘幼穗发育相关基因
    3.9 次生优良小偃麦种质系的选育
4 讨论
    4.1 小麦异源染色体渐渗系
    4.2 小偃麦种质系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价值
    4.3 QTL成簇分布和性状的相关性
    4.4 SN304 重要性状QTL与已报道基因或QTL的比较
    4.5 低肥环境下产量及相关性状QTL的应用和研究
    4.6 株高与生育期的互作及对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小麦1RS染色体抗病基因的编辑与材料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麦概况
    1.2 小麦主要病害
        1.2.1 小麦条锈病的概况
        1.2.2 小麦叶锈病的概况
        1.2.3 小麦白粉病的概况
    1.3 1BL/1RS易位系
        1.3.1 1BL/1RS易位系概况
        1.3.2 1B/1R易位系抗性特征
        1.3.3 1B/1R易位系育种进展
    1.4 CRISPR/Cas9 技术
        1.4.1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1.4.2 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
        1.4.3 CRISPR/Cas9 系统介导的基因组编辑的研究进展
        1.4.4 基因编辑在种质材料创制及生物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小麦材料种植
        2.1.3 菌种和载体
    2.2 常规实验方法
        2.2.1 小麦基因组DNA的获取
        2.2.2 DNA质量检测
        2.2.3 普通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2.2.4 琼脂糖凝胶电泳与紫外成像
        2.2.5 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回收
        2.2.6 热激法连接目的片段和大肠杆菌感受态
        2.2.7 菌落PCR
        2.2.8 载体单克隆的扩繁
        2.2.9 质粒提取
        2.2.10 农杆菌转化
        2.2.11 相关试剂和培养基的配方
    2.3 实验方法
        2.3.1 sgRNA靶点序列的设计
        2.3.2 CRISPR/Cas9 表达载体的双靶点扩增引物设计
        2.3.3 CRISPR/Cas9 载体的构建
        2.3.4 T_0代小麦的编辑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目标基因的共线性分析
    3.2 目标基因的蛋白结构分析
    3.3 CRISPR/Cas9 表达载体的构建
        3.3.1 双靶点设计
        3.3.2 sgRNA双靶点重组片段的获得
        3.3.3 CRISPR/Cas9 重组质粒的获得
    3.4 T0 代转基因小麦鉴定与编辑检测
        3.4.1 转基因小麦的获取
        3.4.2 小麦转基因鉴定
        3.4.3 转基因小麦编辑情况的检测
        3.4.4 转基因小麦的表型鉴定
4 讨论
    4.1 转基因小麦品系CB037 抗病基因编辑的验证
    4.2 CRISPR/Cas9 双靶点编辑效果
    4.3 基因抗病性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小黑麦和小滨麦新种质的筛选及遗传组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远缘杂交与小麦遗传改良
        1.1.1 小麦近缘植物的优异基因
        1.1.2 双二倍体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1.1.3 异染色体系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1.1.3.1 异附加系
        1.1.3.2 异代换系
        1.1.3.3 易位系
        1.1.4 远缘杂交后代材料的鉴定
        1.1.4.1 细胞学鉴定
        1.1.4.2 原位杂交鉴定
        1.1.4.3 分子标记鉴定
    1.2 黑麦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2.1 黑麦的植物学分类及生物学特征
        1.2.2 黑麦的地理分布
        1.2.3 小黑麦的研究进展
        1.2.4 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
    1.3 滨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3.1 滨麦草的植物学分类及生物学特征
        1.3.2 滨麦草地理分布
        1.3.3 小滨麦的创制及利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地点
    2.4 实验方法
        2.4.1 农艺性状调查
        2.4.2 白粉病抗性鉴定
        2.4.3 耐盐性鉴定
        2.4.4 根尖细胞学(RTC)鉴定
        2.4.5 DNA提取
        2.4.5.1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
        2.4.5.2 DNA提取相关试剂的配制
        2.4.6 基因组原位杂交
        2.4.6.1 染色体制片
        2.4.6.2 探针配制
        2.4.6.3 杂交
        2.4.6.4 信号检测
        2.4.7 荧光原位杂交
        2.4.7.1 染色体制片
        2.4.7.2 探针标记
        2.4.7.3 杂交及信号检测
        2.4.8 原位杂交相关试剂的配制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黑麦种质系的筛选和鉴定
        3.1.1 小黑麦的性状表现
        3.1.2 小黑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鉴定
        3.1.3 小黑麦的耐盐性鉴定
        3.1.4 小黑麦的细胞学鉴定
        3.1.4.1 六倍体小黑麦的细胞学鉴定
        3.1.4.2 八倍体小黑麦的细胞学鉴定
    3.2 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
        3.2.1 小滨麦的性状表现
        3.2.2 小滨麦白粉病鉴定
        3.2.3 小滨麦苗期耐盐性鉴定
        3.2.4 小滨麦种质系的细胞学鉴定
4 讨论
    4.1 异源双二倍体的利用价值
    4.2 异源双二倍体中外源物质的检测技术
    4.3 小黑麦的染色体组组成及变异
    4.4 小滨麦的染色体组组成及变异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小麦1Dx5+1Dy10、NGli-D2和Sec-1s高代聚合体的鉴定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分子标记的研究与应用
        1.1.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基础
        1.1.2 分子标记在基因聚合上的应用
        1.1.3 分子标记在小麦品质育种上的应用
        1.1.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小麦育种中的意义
    1.2 小麦1DX5+1Dy10、醇溶蛋白和1BL/1RS在小麦品质中的作用
        1.2.1 小麦1Dx5+1Dy10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2.2 醇溶蛋白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2.3 小麦1BR/1RS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3 小麦品质性状的研究
        1.3.1 揉混参数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3.2 蛋白组分对小麦面粉的影响
        1.3.3 乳糜泻抗原表位水平对面粉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特异引物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种植
        2.2.2 小麦不同的基因聚合体鉴定方法
        2.2.2.1 小麦叶片DNA的提取(CTAB法)
        2.2.2.2 PCR扩增
        2.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2.4 凝胶成像参考结果
        2.2.3 小麦面粉磨制及蛋白质含量和水分测定
        2.2.4 揉混仪参数的测定
        2.2.5 小麦蛋白组分的测定
        2.2.6 小麦面粉乳糜泻表位水平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聚合体鉴定分析
    3.2 不同基因聚合体的品质效应分析
        3.2.1 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面粉揉混特性的分析
        3.2.2 不同的基因聚合体对小麦蛋白组分的影响
        3.2.3 Gli-D2位点近等缺失系CD表位水平的测定与分析
        3.2.4 Gli-D2位点近等缺失系CD表位水平与蛋白组分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基因聚合体上的应用
    4.2 不同聚合体揉混参数在小麦品质方面的分析
    4.3 蛋白组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4.4 小麦的乳糜泻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小麦NGli-D2、Sec-1s和1Dx5+1Dy10高代聚合体的品质和农艺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品质改良研究现状
    1.2 小麦育种研究现状
        1.2.1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现状
        1.2.2 诱变育种研究现状
    1.3 小麦蛋白质研究进展
        1.3.1 小麦蛋白质构成
        1.3.2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
        1.3.3 醇溶蛋白(Gliadin)
        1.3.4 麦谷蛋白聚合体
    1.4 1BL/1RS易位系的研究现状
    1.5 小麦籽粒蛋白组分研究现状
        1.5.1 小麦籽粒蛋白组分研究方法
        1.5.2 蛋白组分含量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1.6 小麦品质性状研究及利用
        1.6.1 沉降值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1.6.2 小麦面筋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1.6.3 面粉色泽对品质的影响
        1.6.4 揉混参数对面粉品质的影响
        1.6.5 蛋白组分对面粉品质的影响
    1.7 小麦农艺性状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特异引物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种植
        2.2.2 基因聚合体鉴定实验方法
        2.2.3 小麦面粉磨制及蛋白质含量和水分测定
        2.2.4 小麦粉沉降值的测定
        2.2.5 小麦粉面筋含量的测定
        2.2.6 小麦面粉色泽的测定
        2.2.7 小麦揉混参数的测定
        2.2.8 小麦蛋白组分的测定
        2.2.9 小麦农艺性状的测定标准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聚合体鉴定分析
    3.2 基因聚合体的品质效应分析
        3.2.1 基因聚合体对品质指标的影响
        3.2.2 基因聚合体对揉混参数的影响
        3.2.3 基因聚合体对蛋白组分的影响
    3.3 蛋白组分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4 基因聚合体农艺性状效应分析
        3.4.1 基因聚合体农艺性状表型分析
        3.4.2 基因聚合体籽粒性状效应分析
    3.5 基因聚合体籽粒性状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聚合体
    4.2 基因聚合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4.3 蛋白组分比例对小麦品质指标和面团特性的影响
    4.4 基因聚合体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4.5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分蘖成穗的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主要小麦种植区
    1.2 小麦分蘖成穗
        1.2.1 分蘖的作用和意义
        1.2.2 分蘖的发育动态特性
        1.2.3 分蘖成穗发育过程的调控
    1.3 协调型小麦
    1.4 QTL定位研究进展
        1.4.1 分子遗传标记的类型
        1.4.2 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
        1.4.3 作图群体
        1.4.4 QTL定位方法的比较
        1.4.5 小麦分蘖成穗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1.4.6 分子标记在RIL群体中有效性验证和实用性评价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应用SSR标记构建小麦遗传图谱及成穗率的QTL定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田间试验设计
        2.1.3 分蘖成穗相关性状调查
        2.1.4 基因组DNA提取
        2.1.5 鉴定亲本和群体的基因型
        2.1.6 遗传图谱的构建
        2.1.7 数据分析及QTL定位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遗传图谱的构建
        2.2.2 成穗率的QTL定位结果
        2.2.3 QSFR.sicau-4D-SSR的一因多效性
    2.3 讨论
        2.3.1 成穗率在QTL水平的控制机制
        2.3.2 SSR标记Xcfd23
        2.3.3 开发黑麦1RS染色体上分子标记的必要性
第三章 应用55K SNP芯片及SSR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高质量基因组DNA提取
        3.1.3 SNP基因分型
        3.1.4 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的质检
        3.2.2 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3.2.3 BLASTX分析
    3.3 讨论
        3.3.1 群体大小对于QTL定位结果的影响
        3.3.2 应用小麦55K芯片构建遗传图谱的意义与价值
第四章 小麦分蘖成穗等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田间试验设计
        4.1.3 分蘖成穗相关性状调查
        4.1.4 籽粒性状测定及理论产量计算
        4.1.5 数据分析及QTL定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分蘖成穗数、籽粒性状及产量的表型分析
        4.2.2 分蘖成穗、籽粒性状及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4.2.3 分蘖成穗数加性QTL分析
        4.2.4 千粒重、穗粒数及产量初步加性QTL分析
        4.2.5 多环境分蘖发育动态QTL分析及基因型与环境分析
        4.2.6 一因多效QTL簇
        4.2.7 分蘖成穗加性QTL区间内候选基因预测
        4.2.8 分蘖成穗数上位性QTL分析
    4.3 讨论
        4.3.1 分蘖成穗QTL定位结果的比较
        4.3.2 一因多效QTL簇的分析
        4.3.3 基于SSR标记与基于SNP芯片QTL定位的比较
第五章 分蘖成穗相关分子标记的有效性验证与实用性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SSR标记在RIL群体中的有效性验证和实用性评价
        5.1.3 与本研究中分蘖成穗数相关QTL紧密连锁的SNP标记的验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分蘖成穗相关SSR标记在CN18/T1208 RIL群体中的验证
        5.2.2 分蘖成穗数QTL连锁的SNP标记的验证
    5.3 讨论
        5.3.1 分子标记有效性验证的意义
        5.3.2 来源于CN18的优秀等位基因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河南小麦新育成品种(系)白粉病抗性鉴定与分子标记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及其来源
    1.2白粉病苗期抗性鉴定
    1.3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2结果与分析
    2.1河南小麦新品种(系)对白粉病菌系的苗期抗性反应
    2.2河南小麦新品种(系)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及其抗性分析
3讨论
4结论

(9)甘肃小麦种质资源1BL/1RS易位系和HMW-GS分子检测及品质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肃小麦种质资源 1BL/1RS 易位系分子检测
    2.2 甘肃小麦种质资源 HMW- GS 分子检测
    2.3 甘 肃 小 麦 品 种 ( 系 )1BL/1RS 易 位 系 和HMW- GS 优质亚基分布
    2.4 1BL/1RS易位与非1BL/1RS易位品种品质比较
    2.5 亲本相似的 1BL/1RS 易位品种与非 1BL/1RS易位品种品质比较
3 讨论
    3.1 甘 肃 小 麦 品 种 资 源 中 1BL/1RS 易 位 系 和HMW- GS 分布特点及应用
    3.2 甘肃小麦育种现状分析及建议
4 结论

(10)利用CIMMYT小麦材料结合MAS技术创制抗病及农艺新种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锈病及白粉病研究进展
        1.1.1 小麦条锈病的研究状况
        1.1.2 小麦叶锈病研究进展
        1.1.3 小麦秆锈病研究进展
    1.2 小麦 7DL·7Ag易位和 1BL/1RS易位研究进展
        1.2.1 小麦 7DL?7Ag易位研究进展
        1.2.2 小麦 1BL/1RS易位研究进展
    1.3 小麦冬、春性杂交研究进展
        1.3.1 小麦冬春性定义及分类
        1.3.2 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
        1.3.3 小麦冬春性杂交
    1.4 本研究实验设计
        1.4.1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利用RL6077材料结合MAS技术创制小麦抗病新材料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田间种植方法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2.2.2 群体间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2.2.3 群体中含抗病基因的株系农艺性状差异比较
        2.2.4 理想单株田间选择结果
    2.3 讨论
        2.3.1 携带抗病基因(抗Ug99)的储备性新品系的选育
        2.3.2 不同群体及携带不同抗病基因类型株系的重要农艺性状差异性分析
        2.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其与常规育种方法的结合
第三章 利用WHEATEAR材料结合MAS技术选育新型易位系材料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BL/1Rs易位系和 7DL·7Ag易位类型的分子检测结果
        3.2.2 RIL群体田间农艺性状分析
        3.2.3 田间单株选择结果
    3.3 讨论
        3.3.1 不同易位类型株系的重要农艺性状差异性分析
        3.3.2 冬春性品种改良
        3.3.3 易位系育种
第四章 结论
    4.1 F_(2:3) 和回交群体抗病基因及RIL群体易位类型的检测结果
    4.2 F_(2:3)] 和回交群体间差异性对比
    4.3 携带不同抗病基因株系的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4.4 不同易位类型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4.5 田间理想单株选择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小麦1BL/1RS易位新品系的鉴定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偃麦种质系SN304的鉴定及重要性状QTL分析[D]. 张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小麦1RS染色体抗病基因的编辑与材料创制[D]. 樊森.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小黑麦和小滨麦新种质的筛选及遗传组成鉴定[D]. 徐勤省.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小麦1Dx5+1Dy10、NGli-D2和Sec-1s高代聚合体的鉴定及应用[D]. 闫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5]小麦NGli-D2、Sec-1s和1Dx5+1Dy10高代聚合体的品质和农艺性状分析[D]. 范可欣.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6]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分蘖成穗的QTL定位[D]. 胡洋山.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4)
  • [7]利用SNP芯片和BSA分析规模化定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J]. 吴秋红,陈永兴,李丹,王振忠,张艳,袁成国,王西成,赵虹,曹廷杰,刘志勇. 作物学报, 2018(01)
  • [8]河南小麦新育成品种(系)白粉病抗性鉴定与分子标记检测[J]. 曹廷杰,陈永兴,李丹,张艳,王西成,赵虹,刘志勇. 作物学报, 2015(08)
  • [9]甘肃小麦种质资源1BL/1RS易位系和HMW-GS分子检测及品质性状分析[J]. 王红梅,厚毅清,欧巧明,陈玉梁,石有太.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03)
  • [10]利用CIMMYT小麦材料结合MAS技术创制抗病及农艺新种质研究[D]. 朱传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新小麦1BL/1RS易位系的鉴定与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