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钢完成2003年制定修订标准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飞[1](2019)在《钢铁化学成分分析ISO国际标准重复性与再现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ISO/TC 17/SC 1国际钢标准化委员会钢铁化学成分测试分技术委员会针对ISO 5725系列标准,2016年发布了ISO TR 21074:2016技术报告,正式确定了钢铁化学成分分析的国际标准制定规则。该技术报告首次应用实验室间再现性变动系数确定测量方法定量范围,提出了协同试验结果的正确度判据,规定了精密度参数与含量水平间回归方程相关系数的要求。ISO/TC 17/SC 1国内对口单位SAC/TC 183/SC 5钢铁及合金化学成分测定分技术委员会也按此ISO的最新要求进行相关标准的制修订,但在该技术报告的应用过程中发现,拟合实验室间再现性限模型的数据量有限;确定测量方法分析范围的实验室间再现性最大变动系数设置的严谨度不够;对回归方程相关系数的要求过于笼统等。本文针对63项现行有效的ISO/TC 17/SC 1标准、技术报告、技术规范,检查了参与统计分析的标准数据的有效性;分析了实验室内重复性限、实验室间再现性限及实验室内再现性限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实验室内重复性限、实验室间再现性限及实验室内再现性限与成分含量间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实验室内重复性、实验室间再现性及实验室内再现性变动系数的范围。根据实验室内重复性、实验室间再现性及实验室内再现性模型开展了以下应用研究:各精密度参数间比值关系、实验室内定量限及准定量限估计、针对分析仪器标准方法及非标方法的目标精度指标及最大精度限值、分析仪器长期稳定性的评定规则、不同测量条件下的测量方法允许差要求、测量不确定度的简便估计、新标准的测量范围的确定、精密度回归方程相关系数的要求。最终通过此研究数据提出ISO TR 21074:2016标准的修订草案建议。
许澍[2](2014)在《基于社会管制视角的云南能源计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管制主要包括控制市场交易中由负外部性所引起的有害结果,以及限制由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产品与服务对消费者和劳动者所造成的损害,政府通过建立使外部性内部化的机制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通过强制企业公开产品生产与服务中的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损害。其本质在于增进社会福利为目的,是一种包含各种复合性目的在内的,有关确保健康、安全、质量、环境及确保教育、文化等社会福利的管制,这些都意味着广义社会福利的增进。通过对这一问题深入分析,可以找到有效改善我国政府在能源领域内管制效果的途径。当然,尽管管制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但政府管制的运作也存在交易成本,甚至出现管制失灵。因此,需要提高政府管制的质量和有效性,以保证管制实现其预期目标。能源计量是为了确定用能对象的能源的完善程度而对能源及相关量的计量。加强能源计量管理,落实能源计量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的最有效途经,是走新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论文基于社会管制视角,以云南能源计量管理为研究对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云南能源计量工作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实施的内容、途径和意义,并以在企业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例,提出相应对策,为推动节能降耗、可持续性发展,建设、提高云南省能源计量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向安莉[3](2012)在《烧结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烧结行业卫生防护距离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差异,为制定合理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调研,对烧结企业的特征污染物进行无组织排放源源强的监测,分别采用“地面浓度反推法”和“点源大气扩散模型”计算卫生防护距离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结果悬浮颗粒物是烧结行业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特征污染物;在当地近5年平均风速分别为<2m/s、2~4m/s及>4m/s时,烧结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推荐值分别为1000m、900m、800m;在环境空气质量功能一类区和二类区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推荐值分别为800m与400m。结论通过对1989年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推荐的烧结行业卫生防护距离对敏感区居民健康的保护是合理可行的。
周一萍[4](2012)在《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成本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首秦公司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案,制定保障措施,促进首秦公司确立成本管控战略,有效降低产品成本。针对课题的特点,本文从系统论角度出发,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成本控制研究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对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本控制经验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成本控制的概念、内容、原则和方法,为首秦公司下一步制定成本控制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首秦公司成本控制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成本控制内容、成本控制方法和取得的效果;通过成本对比分析,高于行业平均成本200元,行业排名处于劣势,指出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体系不完善、范畴局限、分级预算不健全、数据不完善、考核不严格等主要问题,并从管理理念缺乏新意、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管理手段有待改进三个方面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成本控制先进理念和方法,结合首秦公司特点,创新性的提出了成本控制实施方案,具体包括“大成本”价值链控制的思路、购销、内部、竞争对手三方面价值链管理模式分析;“准利润中心”组织机构设置及运行模式分析;“菜单式”成本应用及信息化建设分析,并从组织、制度、文化、数据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促使企业创造有利于开展成本控制工作的氛围和环境,为首秦公司实现成本控制水平提升,提高企业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涂树林[5](2010)在《先进高强度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安全、环保、节能现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为满足汽车行业的要求,钢铁行业开发了先进高强钢,并被世界主要的汽车制造商广泛使用。先进高强度钢是衡量一个国家钢铁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产品。目前国内已批量生产各类先进高强度钢板,但是还缺少相应的国家标准。为促进钢铁工业自主创新,应尽快制定先进高强度钢国家标准。作为钢铁工业的龙头企业,宝钢向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建立中国的汽车用钢系列国家标准,并主动承担了标准的起草任务。针对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技术难度大、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工期紧张等问题,论文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的基础理论,结合项目运行的具体情况,探讨了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过程实施项目进度管理的问题。本论文综合运用项目进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结合先进高强度钢国标制定的特点,对项目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分解,制定了项目的进度控制计划,提出了项目进度控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根据项目的运行情况,对项目进度进行调整,将项目的工期控制计划之内。
蔡倩茹[6](2010)在《“标准型”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贸易壁垒方式所发挥的作用开始逐步弱化,例如关税壁垒以及非关税壁垒中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制度、自动出口限制、专断的海关估价制度以及歧视性的政府采购制度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管理、环保、劳动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不断设置以技术壁垒和社会壁垒为核心的“标准型”贸易壁垒。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有相当数量的具有传统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出口商品受到“标准型”贸易壁垒的制约,这不仅导致中国出口数量的骤减,有些商品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技术壁垒和社会壁垒结合起来,将二者归纳为“标准型”贸易壁垒,并提出如何应对“标准型”贸易壁垒,以减少我国企业在“标准型”贸易壁垒下所遭受的不利影响。何谓“标准型”贸易壁垒?本文给出的答案是:所谓“标准型”贸易壁垒,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内容上讲,是指进口国政府为了限制出口国商品流入本国,从而制定了众多严格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环保标准、技术法规以及劳工标准等等,规定外国商品要想进入本国市场,必须达到这些标准。这些严格苛刻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环保标准、技术法规就构成了技术壁垒,劳工标准则是社会壁垒的核心内容。从形式上说,“标准型”贸易壁垒可以理解为,是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不受冲击、限制外国商品流入而采用的一种惯用的、标准的手段。可以说,“标准型”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任何事情都就有两面性。“标准型”贸易壁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不例外。“标准型”贸易壁垒在制约中国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带来了积极影响。首先,“标准型”贸易壁垒可以推动中国的产品与技术创新,加速产品升级换代。这体现在,我国政府、企业为了突破技术壁垒的限制,必须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这不仅能够提高出口商品本身的科技含量,而且可以提升这一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其次,为了应对外国技术壁垒,中国政府颁布了众多法规,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技术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再次,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所实施的许多技术壁垒都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安全与健康,这些规定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消费者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SA 8000对工人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规定,有利于改善了工人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这对提高劳动者权益具有积极作用。不过,在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环境下,“标准型”贸易壁垒会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因此,中国政府、行业、企业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这种新的挑战,最大限度的发挥“标准型”贸易壁垒带来的积极作用,同时使其消极影响降至最低。因此,中国政府应该做到:使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接轨,提高企业对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的重视程度;使强制性标准向推荐性标准和法规转化;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并在各行业采纳国际标准;完善政府服务系统,建立一套反“标准型”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收集国外有关技术法规和标准的信息。作为企业和政府桥梁作用的行业协会,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投入到标准化的工作当中,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信息,帮助企业突破发达国家的“标准型”贸易壁垒。除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个行业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外,最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包括:熟悉并掌握进口国的技术法规,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完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绕开“标准型”贸易壁垒等措施。
李云梅[7](2010)在《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课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抓手。课程目标反映社会价值观和社会需求,课程内容体现大学实力与个性,课程实施影响学生成长,课程评估反映社会问责。系统地比较研究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课程,有助于探讨中国大学工商管理课程改革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良策。美国大学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为四个历史时期,即从1881年至1945的雏形期、1945年至1959年的发展期、1960至1989年的兴盛期和1990年以后的完善期;中国大学工商管理教育受到国体与政体更迭的影响,学科发展呈现出间断性特点,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发展演变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商科门类阶段(清末至1949年,不包括经济学科)阶段,广义的财经类教育阶段(1949-1987年),经济、管理学类阶段(1987-1993年),经济学门类阶段(1993-1998年,包括经济学二级类与工商管理-级类),以及管理学门类(1998年-,没有包括经济学门类)。纵观中美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发现两国大学工商管理教育表现出学科产生根源、学科性质与学科理论基础的一致性等共性。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教育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社会工业化、劳动专业化和经济市场化发展是工商管理教育产生的根源。美国大学工商管理学科遵循内在的学术逻辑办学,而中国大学工商管理教育所遵循的是外在发展逻辑,由此导致中国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发展不稳定,学术文化缺失,难以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特点的工商管理人才。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美国大学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通才到专才,再由专才到通才的螺旋上升式的发展路径;中国大学工商管理教育培养目标呈现出从通才,到专才,至专通结合的不连续的发展轨迹。美国大学工商管理教育本科课程理念包括了人本、整合、创新和伦理的思想;中国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理念表现为学问、结构、借鉴和素质要求的统一。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课程实施均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美国大学依循的是以领导、创新和沟通能力培养为主线,而中国大学则强调对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美国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给予学生充分的课程选择权,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学生。中国大学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虽然也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但苦于没有良好的途径加以落实。美国大学采取了嵌入式伦理教育方式,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与课程理论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伦理道德修养;中国大学把素质教育当作一门学问知识来教授,仍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灌输的层面上,没有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并落实到专业教育中去。此外,在课程实施方面,美国大学已经形成了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知识双向沟通的教育文化。这种倡导双向互动的教育文化极大满足了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实施要求;中国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实施呈现出单向沟通的特点。这种单向沟通的课程实施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却不利于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学生能力要素的培养。在工商管理课程评估方面,社会问责促进了美国大学对评估的重视,保证了课程实施质量;而中国目前的教育评估更多体现出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倾向于关注数据、结论,且更多地采用间接评估的方式,忽视了课程实际价值和社会的认可程度。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存在诸多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工商管理学科理论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工商管理学科性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不适应;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思想与社会主流管理理念不适应;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中学生能力要素与学科性质相互矛盾;工商管理学科课程实施方式与社会文化不适应,等等。因此,必须改革中国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工商管理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管理制度等多方面进行配套改革。为了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管理人才,中国大学应该从了解社会需求入手,根据社会对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能力诉求设计安排课程,选择合适的课程实施方式,使课程真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人际沟通、协调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干。
杨启明[8](2009)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坚定信心 应对挑战 推进电器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三届五次理事会暨分支机构秘书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节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2008年电器工业发展和协会主要工作情况一、2008年电器工业发展情况2008年,电器工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战略部署。着重为完成国家重点电力工程项目提供重大装备;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任务的落实;推进电器工业高端技术装
吴新春,杨大可[9](2008)在《关于武钢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一流装备水平的现代化钢铁生产基地与企业集团。长期以来,武钢一直也是我国钢铁行业技术标准制修订的主要承担单位。随着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在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如
吴新春,杨大可[10](2007)在《关于武钢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考》文中提出本文论述了在通过建立并实施武钢企业标准体系,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与整体管理水平、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今后的企业标准体系运行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主要工作要点的思考,对于在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中建立与实施企业标准化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武钢完成2003年制定修订标准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钢完成2003年制定修订标准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钢铁化学成分分析ISO国际标准重复性与再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钢铁化学成分检测国际标准 |
1.3 重复性、再现性精密度 |
1.4 精密度临界值 |
1.4.1 单项标准精密度限值 |
1.4.2 标准总体精密度限值 |
1.5 本文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分析标准精密度数据汇总及筛查 |
2.1 引言 |
2.2 数据汇总 |
2.3 数据筛查 |
2.3.1 实验室内重复性限筛查 |
2.3.2 实验室间再现性限筛查 |
2.3.3 实验室内再现性限筛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室内重复性研究 |
3.1 实验室内重复性限统计 |
3.1.1 变量赋值 |
3.1.2 数据变换 |
3.1.3 相关分析 |
3.1.4 回归分析 |
3.1.5 实验室内重复性限方程 |
3.2 实验室内重复性限及变异系数范围 |
3.2.1 实验室内重复性上下限估计 |
3.2.2 实验室内重复性变异系数 |
3.2.3 变异系数与Horwitz模型的比较 |
3.2.4 变异系数与ISO/TC102 中规定模型的比较 |
3.3 实验室内定量限估计 |
3.4 分析仪器测量标准偏差限值研究 |
3.4.1 10特定关系式的推导 |
3.4.2 定氢仪的测量标准差限值评估 |
3.4.3 S_(10)通用关系式的推导 |
3.4.4 激光光谱仪的测量标准差限值评估 |
3.4.5 辉光质谱仪的测量标准差限值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室间再现性研究 |
4.1 实验室间再现性限统计 |
4.1.1 变量赋值 |
4.1.2 数据变换 |
4.1.3 相关分析 |
4.1.4 回归分析 |
4.1.5 实验室间再现性限方程 |
4.2 实验室间再现性限及变异系数范围 |
4.2.1 实验室间再现性上下限估计 |
4.2.2 单项标准中临界限值的讨论 |
4.2.3 实验室间再现性变异系数 |
4.2.4 变异系数与ISO TR21074:2016 中规定模型的比较 |
4.2.5 变异系数与Horwitz模型的比较 |
4.2.6 变异系数与ISO/TC102 中规定模型的比较 |
4.3 实验室间标准差估计 |
4.4 单项标准线性回归相关系数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室内再现性研究 |
5.1 实验室内再现性限统计 |
5.1.1 变量赋值 |
5.1.2 数据变换 |
5.1.3 相关分析 |
5.1.4 回归分析 |
5.1.5 实验室内再现性限方程 |
5.1.6 实验室内再现性限及变异系数范围 |
5.2 室内和室间精密度参数间关系 |
5.2.1 回归直线估计标准误差间显着性检验 |
5.2.2 回归直线斜率间显着性检验 |
5.2.3 精密度参数间的关系 |
5.3 实验室内再现性对仪器长期稳定性的评价 |
5.3.1 长期稳定性测量的本质 |
5.3.2 试验设计及测量 |
5.3.3 时段内数据精密度检验 |
5.3.4 时段内数据正确度检验 |
5.3.5 时段内重复性检验 |
5.3.6 时段间总精密度检验 |
5.3.7 总均值正确度检验 |
5.3.8 长期稳定性时间上限确定 |
5.4 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仪长期稳定性试验 |
5.4.1 实验条件 |
5.4.2 测量数据 |
5.4.3 结果讨论 |
5.4.4 长期稳定性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量方法允许差研究 |
6.1 测量方法允许差 |
6.1.1 实验室内重复性允许差 |
6.1.2 实验室间再现性允许差 |
6.1.3 实验室内再现性允许差 |
6.1.4 标样允许差—正确度 |
6.1.5 实验室内偏倚允许差—正确度 |
6.2 测量方法正确度对回收率的推算 |
6.3 测量不确定度的简便估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ISO TR21074:2016 标准修订草案建议 |
7.1 ISO TR21074:2016 标准修订草案内容 |
7.2 T/CSTM00010.2-2017 标准的制定及修订 |
7.2.1 火花光谱测定非合金钢团体标准的制定 |
7.2.2 T/CSTM00010.2-2017 标准数据的重新统计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 |
附录A 本文统计用国际标准及精密度数据 |
附录B 本文所用符号及缩略语 |
致谢 |
(2)基于社会管制视角的云南能源计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社会管制与能源计量管理关系分析 |
2.1 社会管制理论 |
2.1.1 管制的概念和特点 |
2.1.2 社会管制的定义及目的 |
2.2 能源计量管理的内涵 |
2.2.1 能源计量的定义 |
2.2.2 能源计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
2.2.3 能源计量管理的作用 |
2.3 社会管制与能源计量管理的关系 |
2.3.1 能源计量管理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管制 |
2.3.2 能源计量是社会管制的“标尺”和“眼睛” |
2.3.3 能源计量是社会管制的具体应用和路径 |
第3章 云南能源计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 能源计量在相关行业中的实施 |
3.2 能源计量在企业中的实施 |
3.2.1 云南省的“万家企业”与“千家企业” |
3.2.2 云南省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现状 |
3.3 全面推进能源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3.1 体制机制层面 |
3.3.2 法规体系建设层面 |
3.3.3 技术服务性机构环节存在的问题 |
3.3.4 企业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强化能源计量管理的对策 |
4.1 加强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
4.2 理顺管理机制,明确管制机构职能 |
4.3 加强技术机构在能源计量管理中的作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
4.4 利用市场机制的内生动力推动管制水平提高 |
4.5 建立管制成本收益分析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烧结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方法 |
1.1 资料查阅与企业调研 |
1.2 现场监测 |
1.3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的确定 |
1.4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 |
2 结果 |
2.1 我国烧结业总体情况 |
2.2 代表性企业调研结果 |
2.3 特征污染物的确定 |
2.4 卫生防护距离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 |
2.5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
3 讨论 |
3.1 关于标准制定的合理性问题 |
3.2 关于生产规模分档问题 |
3.3 关于选择日平均容许浓度限值问题 |
3.4 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问题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4)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结构 |
第2章 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
2.1 成本控制的概念 |
2.2 成本控制的内容 |
2.2.1 事前成本控制 |
2.2.2 日常成本控制 |
2.2.3 事后成本控制 |
2.3 成本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
2.3.1 成本控制的原则 |
2.3.2 成本控制的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首秦公司成本控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构架 |
3.1.3 生产流程 |
3.2 成本控制现状 |
3.2.1 成本控制内容及方法 |
3.2.2 成本对比分析 |
3.3 存在问题 |
3.3.1 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 |
3.3.2 成本控制范畴局限 |
3.3.3 分级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 |
3.3.4 数据信息系统不完善 |
3.3.5 考核不严格 |
3.4 问题分析 |
3.4.1 管理理念缺乏新意 |
3.4.2 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
3.4.3 管理手段有待改进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首秦公司成本控制的实施方案 |
4.1 实施“大成本”价值链控制 |
4.1.1 “大成本”价值链控制思路 |
4.1.2 采购环节供应链成本控制 |
4.1.3 销售环节供应链成本控制 |
4.1.4 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 |
4.1.5 竞争对手价值链成本控制 |
4.1.6 上下游产业链成本控制 |
4.2 实施“准利润中心”控制 |
4.2.1 “准利润中心”含义及目的 |
4.2.2 “准利润中心”控制实施范围 |
4.2.3 “准利润中心”组织机构设置 |
4.2.4 “准利润中心”责权利划分 |
4.2.5 “准利润中心”控制运行模式 |
4.3 实施“菜单式”成本控制 |
4.3.1 “菜单式”成本控制理念 |
4.3.2 “菜单式”成本控制应用 |
4.3.3 “菜单式”成本控制信息化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成本控制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 |
5.2 制度保障 |
5.2.1 成本控制制度 |
5.2.2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
5.2.3 生产管理制度 |
5.2.4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5.2.5 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
5.3 文化保障 |
5.4 数据保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先进高强度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项目进度管理研究现状 |
1.3.2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发展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项目进度管理相关理论 |
2.1 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 |
2.1.1 项目进度计划编制的方法 |
2.1.2 项目进度计划编制的过程 |
2.2 项目进度计划的控制 |
2.2.1 项目进度控制的依据 |
2.2.2 项目进度控制的方法 |
2.2.3 项目进度控制工作的结果 |
第3章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概述 |
3.1 项目背景 |
3.2 项目基本信息 |
3.3 项目目标 |
3.4 项目实施流程及各阶段主要工作 |
3.5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特点 |
第4章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 |
4.1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描述 |
4.2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工作分解 |
4.3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的活动定义 |
4.4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工作责任分配 |
4.5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的活动排序 |
4.6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的时间估算 |
4.7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进度计划表的制定 |
第5章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进度控制 |
5.1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进度控制过程 |
5.2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进度控制机制 |
5.2.1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进度基准 |
5.2.2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进度报告 |
5.2.3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进度调整安排 |
5.3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的实施 |
5.4 先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进度控制成果 |
5.5 进高强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进度控制成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获奖情况 |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的简历 |
(6)“标准型”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
2 "标准型"贸易壁垒概述 |
2.1 "标准型"贸易壁垒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
2.2 技术壁垒的含义及特点 |
2.2.1 技术壁垒的含义 |
2.2.2 技术壁垒的本质 |
2.2.3 技术壁垒的特点 |
2.2.4 技术壁垒的表现形式 |
2.3 社会壁垒的含义及特点 |
2.3.1 社会壁垒的含义 |
2.3.2 社会壁垒的本质 |
2.3.3 社会壁垒的特点 |
2.3.4 社会壁垒的表现形式 |
3 中国出口遭受"标准型"贸易壁垒评述 |
3.1 中国出口遭遇"标准型"贸易壁垒概述 |
3.1.1 中国出口遭遇技术壁垒概括 |
3.1.2 中国遭遇社会壁垒概况 |
3.2 中国出口屡屡遭受"标准型"贸易壁垒的原因 |
3.2.1 中国出口遭受技术壁垒的原因 |
3.2.2 中国出口遭受社会壁垒的原因 |
4 "标准型"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 |
4.1 "标准型"贸易壁垒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
4.1.1 推动中国的产品与技术创新,加速产品升级换代 |
4.1.2 推动了我国技术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
4.1.3 提高企业的消费者意识 |
4.1.4 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扩大环保产品的出口 |
4.1.5 改善工人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 |
4.2 "标准型"贸易壁垒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
4.2.1 制约我国出口的增长 |
4.2.2 影响我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 |
4.2.3 使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降低 |
5 中国应对"标准型"贸易壁垒的措施 |
5.1 政府应对"标准型"贸易壁垒的对策 |
5.1.1 使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接轨 |
5.1.2 使强制性标准向推荐性标准和法规转化 |
5.1.3 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以及采纳国际标准 |
5.1.4 完善政府服务系统 |
5.1.5 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和TBT有关规定 |
5.2 行业协会应对"标准型"贸易壁垒的对策 |
5.2.1 明确自身职能,理顺行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
5.2.2 制定完善的行业标准和法规 |
5.2.3 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有效信息 |
5.2.4 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对外联系 |
5.2.5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应对贸易摩擦 |
5.3 企业应对"标准型"贸易壁垒的对策 |
5.3.1 熟悉并掌握进口国的法规,采用国际标准 |
5.3.2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完善经营管理 |
5.3.3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
5.3.4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绕开"标准型"贸易壁垒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课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设计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 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教育的历史演进 |
2.1 美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历史沿革 |
2.2 中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历史沿革 |
2.3 比较分析 |
本章小结 |
3 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比较 |
3.1 美国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 |
3.2 中国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 |
3.3 比较分析 |
本章小结 |
4 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理念比较 |
4.1 美国大学工商管理本科课程理念 |
4.2 中国大学工商管理本科课程理念 |
4.3 比较分析 |
本章小结 |
5 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实施比较 |
5.1 美国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的实施 |
5.2 中国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的实施 |
5.3 比较分析 |
本章小结 |
6 中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评估比较 |
6.1 美国大学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评估 |
6.2 中国大学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评估 |
6.3 比较分析 |
本章小结 |
7 结语 从借鉴到"本土化" |
7.1 研究结论 |
7.2 改革思路与措施 |
7.3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坚定信心 应对挑战 推进电器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三届五次理事会暨分支机构秘书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2008年电器工业发展和协会主要工作情况 |
一、2008年电器工业发展情况 |
二、2008年协会主要工作情况 |
(一)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为政府、行业、会员服务 |
1.为政府服务 |
2.为行业服务 |
3.为会员服务 |
(二) 实施标准化战略, 推进电工重大技术装备标准化工作 |
(三) 积极承担国家的科研课题项目 |
(四) 完成科技成果评审工作, 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 |
(五) 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组织好会展活动 |
(六) 强化信息服务, 为会员单位搭建交流平台 |
(七) 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 |
第二部分2009年电器工业面临的形势和需要把握的问题 |
一、电器工业面临的形势 |
二、需要把握的问题 |
第三部分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
一、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 把保持电器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中心任务 |
二、继续加强为政府、行业和会员服务 |
三、加大电工行业标准化工作科技创新的力度 |
四、继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 |
五、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
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
七、提高电器工业对外交流合作水平, 加强信息化服务和会展工作 |
八、提高科技质量管理水平 |
九、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 加强自身建设 |
四、武钢完成2003年制定修订标准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钢铁化学成分分析ISO国际标准重复性与再现性研究[D]. 孙晓飞. 钢铁研究总院, 2019(09)
- [2]基于社会管制视角的云南能源计量管理研究[D]. 许澍. 云南大学, 2014(02)
- [3]烧结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研究[D]. 向安莉. 武汉科技大学, 2012(02)
- [4]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成本控制研究[D]. 周一萍. 燕山大学, 2012(04)
- [5]先进高强度钢国家标准制定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 涂树林. 东北大学, 2010(05)
- [6]“标准型”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D]. 蔡倩茹.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3)
- [7]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课程比较研究[D]. 李云梅.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8]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坚定信心 应对挑战 推进电器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三届五次理事会暨分支机构秘书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节选)[J]. 杨启明. 电器工业, 2009(04)
- [9]关于武钢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考[J]. 吴新春,杨大可. 中国标准化, 2008(04)
- [10]关于武钢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考[A]. 吴新春,杨大可. 纪念第38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