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条山铜矿地质概论(论文文献综述)
石百顺[1](2021)在《古老克拉通变质基性岩数据库建设及原始地球化学不均一性起因研究》文中认为地幔不均一性是当今地球科学领域内的重大前沿问题,对原始不均一性起因的探讨关系到地球起源问题的基础理论。本文通过建立世界主要古老克拉通变质基性岩数据库,结合国内中条山-吕梁山野外采集样品测得的锆石U-Pb年龄及相关地球化学数据,选择合适的古老克拉通进行对比研究,继而探讨原始地球化学不均一现象及其起因,为欧阳自远团队建立的原始地球的两阶段不均一星子堆积模型提供更多成果支持。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中条山太古代基底涑水杂岩中冷口岩组表壳岩、上覆的绛县群铜凹组、中条群篦子沟组中的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年龄分别为2516±26Ma、~2213Ma、2077±29Ma。吕梁山界河口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形成年龄为1998±23Ma;吕梁群近周峪组变质玄武岩的原岩形成年龄在2152±52Ma;野鸡山群白龙山组中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形成年龄为2053±42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条山晚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涑水杂岩与上覆的绛县群和中条群内的变基性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变质基性岩均为轻稀土略富集重稀土平坦的右倾平缓型配分型式,随着时代的变新,稀土总量增加,轻重稀土分异程度却逐渐减小。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图谱中变质基性岩的微量元素表现出Nb、Ta和Ti不同程度的亏损;吕梁山古元古代的吕梁群和野鸡山群内的变基性岩也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但与中条山同时期的绛县群和中条群的地球化学特点却有明显的不同,如在不活泼元素的比值图解中,如La/Yb-Nb/Yb、Ba/La-Sr/Nd等图解中,中条山和吕梁山地区的变质基性岩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始太古代到古元古代的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原始地球化学不均一性在全球主要古老克拉通内是广泛存在的。如东皮尔巴拉地体与西皮尔巴拉地体内变质基性岩存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不均一性,表现在东皮尔巴拉地体变质基性岩的La/Yb、Nb/Yb比值相对较低,西皮尔巴拉地体变质基性岩的La/Yb、Nb/Yb比值相对较高;东皮尔巴拉地体变质基性岩的Sr/Nd比值分布范围较广,西皮尔巴拉地体变质基性岩的Sr/Nd比值较低。格陵兰西南太古宙克拉通内Isua绿岩带3.8Ga南部地体变质基性岩的Y/Tb值较低,而3.7Ga北部地体中弧内变质基性岩的Y/Tb值较高;3.8Ga南部地体变质基性岩的La/Yb、Nb/Yb比值相对较高,而3.7Ga北部地体中弧变质基性岩的La/Yb、Nb/Yb比值相对较低;3.8Ga南部地体变质基性岩的Sr/Nd、Ba/La比值较低,而3.7Ga北部地体中弧内变质基性岩的Sr/Nd比值分布范围较广。通过对吕梁山、中条山地区及东皮尔巴拉地体内不同时代的变质基性火山岩与各自基底岩石的稀土元素和HFSE对比,发现后期形成的岩石继承了古老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即岩石建造空间上的地球化学不均一性是对早期不均一性的继承。如中条山地区从基底涑水杂岩到上覆的绛县群和中条群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图谱均为轻稀土略富集,重稀土平坦的右倾型分配模式;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图谱中均表现为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
茶春成[2](2020)在《中条山横岭底铜矿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研究》文中提出横岭底铜矿床属于横岭关型铜矿,位于中条山北段成矿带。虽然对横岭关型铜矿的研究起步较早,但还存在缺乏针对横岭底铜矿地质特征的系统总结,尚存在成矿年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类型、性质,来源和成矿富集机制等科学问题。本论文以系统的野外调查为基础,通过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学研究,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厘定了成矿年代和矿床成因,得到了以下认识:(1)横岭底-寺沟铜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大致分为两期三个阶段。即早期沉积成岩期星点状矿化阶段,变质热液期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方解石石英硫化物阶段。黄铜矿化石英脉边部围岩蚀变黑云母Ar-Ar测年结果表明横岭关型铜矿床变变质热液期成矿发生于18.3亿年,可能代表主成矿事件。(2)流体包裹体及H-O同位素研究表明,变质热液期成矿流体系统由早阶段的中低温、高盐度变质流体,经过流体沸腾导致大量金属硫化物的沉淀,再经过大气降水的加入和降温等,形成晚阶段的中低温、较低盐度的混合流体,形成方解石石英硫化物脉。(3)硫、铅同位素组成表明,横岭底、寺沟铜矿床硫主要来源为生物成因硫,但可能有少量的幔源岩浆硫混合。矿石中的铅,除少部分来源于地层外,主要来源于地壳深部,可能与沿着断裂侵入的基性岩有关。(4)综合研究表明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铜矿床。
袁晓红[3](2019)在《西周中央王朝的金属控制策略——以雒邑地区出土西周铜器金属资源研究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洛邑为西周时期成周的所在地,是研究西周时期铜器制作技术、合金技术、矿料来源等问题的重点地区。如洛阳唐城花园西周贵族墓葬群、洛阳北窑机瓦厂墓葬、洛阳林校车马坑及洛阳银河小区西周贵族墓葬等出土了大量铜器。从这批铜器中选取近60件典型器物,对其中45件代表性标本进行成分分析和金相分析,对59件标本进行铅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制作铜器的矿料可能来自三个不同地区。其中一处为殷墟第四期以来一直开采、利用的金属资源产地,另外两处为西周时期新开发的金属资源产地。洛阳地区制作铜器使用的铜料大多来自中条山铜矿区,部分铜矿料、铅矿料来自东秦岭和铜绿山金属矿。对洛邑出土铜器与周原及其他西周诸侯国的铜器进行比较研究可知,洛邑铜器与各诸侯国铜器在金属资源来源、制作技术、合金技术、器形、纹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与周原地区出土铜器十分接近,由此推测周初各诸侯国的典型铜礼器是在洛阳北窑铸造。从西周青铜产业格局来看,西周中央王朝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使姬周文化向周边地区强势扩张,并与地方诸侯国文化融合,其根本动因在于西周中央王朝对金属等重要资源及技术地控制与占有。
李志丹,李效广,曾威,张超,王佳营,薛生升[4](2019)在《中条山地区铜矿壳源流体成矿:来自铜矿峪、胡家峪流体包裹体氦、氩同位素的证据》文中研究指明山西中条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成矿带,发育铜矿峪斑岩型铜矿和"胡(家峪)-篦(子沟)"型铜矿。本文对铜矿峪铜矿的黄铁矿和黄铜矿、胡家峪铜矿的黄铁矿开展了流体包裹体中的He、Ar同位素组成研究。铜矿峪黄铁矿、黄铜矿流体包裹体中的4He含量为46.23×10-8~1195.75×10-8 cm3STP/g,3He/4He比值为0.01~0.06Ra,40Ar含量为1.69×10-8~74.11×10-8 cm3STP/g;40Ar/36Ar为407~2327.8。胡家峪黄铁矿流体包裹体中4He含量为314.06×10-8~3815.87×10-8 cm3STP/g;3He/4He为0.003~0.014Ra,40Ar含量为25.62×10-8~761.51×10-8 cm3STP/g;40Ar/36Ar值为936.1~4108.6。中条山地区铜矿床3He/4He值明显指示壳源He特征,铜矿峪、胡家峪样品中幔源He的含量介于0~0.56%之间,幔源He对成矿的贡献可忽略不计。在成矿流体的40Ar/36Ar-3He/4He和40Ar*/4He-3He/4He关系图解中所有样品均投点于壳源流体区域,显示Ar为地壳来源。因此,中条山地区大规模成矿作用以壳源流体成矿为主,并未发现幔源流体参与成矿的踪迹。
李彩凤[5](2019)在《基于GIS的中条山铜矿成矿特征分析与定量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条山铜矿集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部,是我国重要的铜矿生产基地。中条山铜矿沿裂谷边界断裂带展布,新太古代末期—早中元古代经历了初始成矿期、沉积成矿期、区域变形变质成矿期和西阳河火山活动成矿期4个期次的富集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成矿系统。在充分研究中条山成矿模式并分析成矿系统关键控矿因素的基础上,基于地质矿产空间数据库,以地质异常致矿理论为指导,采用GIS技术定量提取地层、构造、岩浆、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等多元综合找矿信息,建立中条山铜矿床资源定量预测评价模型;采用证据权重法对成矿预测因子进行赋值,根据后验概率值和成矿地质条件圈定了5个找矿远景区。研究成果为中条山区域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胡子尧,井中伟[6](2019)在《垣曲商城夹墙设施功能探析》文中提出垣曲商城位于山西垣曲县古城镇南关,其西、南城垣夹墙设施格外引人瞩目。研究表明,该夹墙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军事防御,更可能是作为城内作坊冶炼出的铜料运输到南城外的隐秘通道。西城墙外向南延伸的壕沟在当时应该直达靠近黄河岸边的台地边缘,以保障城南地区作为铜料运输通道的安全。进而认为,在商代早期可能确实存在着一条以垣曲商城为重要中转站,通过黄河水路将中条山铜矿资源运送到王都地区的北方铜料运输路线。
薛生升,林伟,张双奎,王梦琦,范成龙[7](2019)在《中条山地区郭家沟基性-超基性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地质意义》文中指出中条山地区地层主要由涑水片麻杂岩、绛县群、中条群、担山石群和熊耳群组成,该区发育着名的铜矿峪型矿床、胡-篦型矿床和横岭关型矿床。中条山地区郭家沟基性-超基性岩主要侵位涑水片麻杂岩中,岩体由内向外发育透闪岩-变余辉石岩-辉长岩-斜长角闪岩的岩相分带。透闪岩LA-ICP-MS锆石U-Pb显示岩体侵位于2303Ma,属于古元古代。通过岩体野外侵位、覆盖关系,结合已有同位素资料,认为绛县群横岭关亚群沉积时限在2189Ma~2303Ma之间。同时根据岩体构造环境、岩体形态、岩相分带、铜矿化情况,以及铜凹组和篦子沟组两套含矿地层中均出现本期岩浆锆石,认为本区基性-超级性岩中发育有铜成矿作用,找矿前景乐观。
李瑞亮,金正耀,陈彪,田建花,万欣,李娜[8](2018)在《铅同位素比值法研究辽宁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铜器的矿料来源》文中研究表明东大杖子墓地作为辽宁乃至东北亚地区等级极高的战国时期墓地,自发掘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前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墓葬以及随葬品类型学、文化性质等方面,缺乏对该墓地出土青铜器矿料来源的研究。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和表面电离型固体质谱仪对该墓地出土的7件青铜样品进行了成分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成分测试结果显示7件样品中有4件为铅锡青铜,2件为锡青铜,1件未知,器物功用和合金性能基本相匹配;铅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部分器物的铜料不大可能来自内蒙古林西大井、辽宁红透山以及山西中条山等铜矿; 5件铅含量大于2%的样品铅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变化范围分别为17. 685~17. 941、15. 530~15. 612、38. 080~38. 404,其铅料来自辽宁青城子铅锌矿的可能性极大。本研究有助于探索辽宁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铜器的矿料来源,同时为研究战国时期辽西与辽东半岛的金属资源贸易和流通以及辽东半岛资源开发历史提供了科学的证据。
李洪英,骆文娟,孙军刚,杨磊,谢坤琪,周新鹏,薛生升,尹德威,郭双龙,赵凤春,吕峰杰,陈永平[9](2018)在《山西中条山铜矿峪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文中研究说明铜矿峪铜矿床位于中条山铜多金属成矿带,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斑岩型铜矿床之一。基于详尽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群包裹体成分和碳、氢、氧、硫同位素分析等研究,探讨铜矿峪铜矿床成矿流体来源、性质及其演化和成矿物质来源。铜矿峪铜矿床的成矿阶段可划分为红钠化(石英-钠长石)阶段,钾长石-石英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石英-方解石-硫化物阶段和石英-铁白云石-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Ⅰ型)、含子晶包裹体(Ⅱ型)和CO2包裹体(Ⅲ型),还有少量的富气相包裹体(Ⅳ型)和液相包裹体(Ⅴ型),成矿流体系统早期为中高温、高氧逸度、富CO2的岩浆热液,中阶段经过流体沸腾、温度降低、氧逸度降低、CO2逸失等过程演化为还原性流体,使得大量金属硫化物沉淀,最后由于大气降水的不断加入和降温等过程,形成晚期的低温、中低氧逸度、低盐度、贫CO2的大气降水热液。氢、氧同位素组成(δ18OH2O值变化范围为6.5‰~-1.10‰,δD值变化范围为-99‰~-58‰)显示,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从以原生岩浆水为主,到晚期大气降水为主。9件硫化物样品δ34S值变化于1.1‰~4.8‰,平均值为2.44‰。表明成矿物质具有深源的特征。
耿艳光[10](2018)在《中条山南河沟、桐木沟铜矿钠长岩和矿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条山是我国主要铜矿集区之一,南河沟、桐木沟铜矿体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于中条群篦子沟组和余家山组中,受地层岩性和构造控制。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磁黄铁矿为主。矿区主要发育的赋矿岩石有硅质钠长岩、碳质片岩、白云石大理岩。尽管开采半个多世纪,但对矿床成因认识仍存在分歧,有火山-沉积变质成因论、远火山沉积变质-再造热液成因论、热水喷流成因等观点。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岩矿鉴定、岩矿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原位微量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矿床地质、含矿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同期次变质和成矿年代,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研究了赋矿硅质钠长岩和矿床成因。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碳、氢、氧、铅同位素以及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分析显示:碳的具有多来源的特点;晚期脉状矿化H-O同位素组成具有变质水为基础,混合有建造水的特点;铅的来源复杂,具有混合铅的特点。金属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组成显示微细脉和脉状矿化均为热液成因。(2)硅质钠长岩在空间上与矿床密切相关,总体呈层状、似层状与矿体产状一致。实验表明是由于碳质片岩经卤水交代蚀变作用而形成的,伴随着褪色现象。表现为钾和钠元素置换的过程,其与早期细脉浸染状铜矿成矿作用密切相关。(3)金红石的年龄数据显示矿区经历了两次区域变质事件,金红石两期年龄与碳酸盐钐钕同位素成矿年龄相对应,分别约为1.96Ga和1.86Ga。结合已有地质资料表明,两期碳酸盐脉的矿化年龄分别为两期变质年龄对应的矿化事件。后期碳酸盐矿物比前期碳酸盐矿物更加富集重稀土元素。(4)确定南河沟、桐木沟铜矿属于沉积-变质铜矿床。
二、中条山铜矿地质概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条山铜矿地质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1)古老克拉通变质基性岩数据库建设及原始地球化学不均一性起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基础、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基础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原始地球起源 |
1.2.2 地球形成的两阶段性及对早期地球化学成分不均一性的影响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专题数据库建立 |
2.1 数据库框架搭建 |
2.2 数据库指标选取 |
第3章 全球主要古老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特征 |
3.1 皮尔巴拉克拉通(Pilbara Craton) |
3.1.1 东皮尔巴拉地体(East Pilbara Terrane;EP) |
3.1.2 库拉纳地体(Kurrana Terrane;KT) |
3.1.3 西皮尔巴拉超级地体(West Pilbara Superterrane;WPS) |
3.2 西南格陵兰太古宙克拉通 |
3.2.1 始太古代Isua绿岩带(~3.8Ga和~3.7Ga) |
3.2.2 中太古代(约3075Ma)Ivisaartoq–Ujarassuit绿岩带 |
3.3 华北克拉通 |
3.3.1 冀东地区 |
3.3.2 鲁山地区 |
3.3.3 中条山地区 |
3.3.4 吕梁山地区 |
第4章 古老克拉通内陆核早前寒武纪地球化学不均一现象 |
4.1 皮尔巴拉克拉通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
4.1.1 东皮尔巴拉地体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
4.1.2 西皮尔巴拉超级地体地球化学特征 |
4.1.3 东皮尔巴拉地体与西皮尔巴拉地体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不均一性 |
4.2 格陵兰西南太古代克拉通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始太古代Isua绿岩带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
4.2.2 中太古代(约3075Ma)Ivisaartoq–Ujarassuit绿岩带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
4.2.3 格陵兰西南太古宙克拉通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不均一性 |
4.3 华北克拉通区域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1 冀东地区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2 鲁山地区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3 中条山-吕梁山地区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4 华北克拉通区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不均一性 |
第5章 区域地球化学不均一性起因 |
5.1 吕梁-中条裂谷带 |
5.1.1 吕梁山和中条山地区锆石LA-ICP-MS U-Pb定年 |
5.1.2 吕梁山和中条山地区构造背景 |
5.1.3 吕梁山和中条山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
5.1.4 吕梁-中条裂谷带地球化学不均一性起因 |
5.2 东皮尔巴拉地体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条山横岭底铜矿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构造演化 |
2.6 区域矿产 |
3 横岭底-寺沟铜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4 围岩热液蚀变 |
3.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划分 |
4 流体包裹体研究 |
4.1 样品的采集和测试方法 |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4.4 流体包裹体成分 |
5 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样品采集和测试方法 |
5.2 测试结果 |
5.3 地质意义 |
6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6.1 S同位素 |
6.2 Pb同位素 |
6.3 H-O同位素 |
7 矿床成因讨论 |
7.1 成矿流体来源 |
7.2 成矿物质来源 |
7.3 成矿流体性质 |
7.4 流体演化与成矿 |
7.5 成矿时代 |
7.6 成矿模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西周中央王朝的金属控制策略——以雒邑地区出土西周铜器金属资源研究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雒邑成周的出现 |
二、洛阳出土西周青铜器概况 |
三、铅同位素方法应用于青铜器示踪研究原理与数据解读 |
四、分析方法与结果 |
(一)洛阳地区与殷墟出土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的比较 |
(二)洛阳地区与周原、国、琉璃河出土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的比较 |
(三)洛阳地区与晋国墓地、横水墓地出土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的比较 |
(四)洛阳地区与炭河里遗址、叶家山墓地出土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的比较 |
(五)洛阳地区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出土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的比较 |
五、雒邑成周地区铜器矿料来源研究 |
(一)洛阳地区铜器与西周矿山铜器比较 |
(二)根据文献及考古发掘资料探索矿料来源 |
六、西周时期雒邑地区与周边地区的青铜文化比较 |
七、西周青铜工业生产组织 |
八、结论 |
(4)中条山地区铜矿壳源流体成矿:来自铜矿峪、胡家峪流体包裹体氦、氩同位素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铜矿峪铜矿 |
2.2 胡家峪铜矿 |
3 样品及实验测试 |
4 分析结果及讨论 |
4.1 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
4.2 He和Ar同位素组成 |
4.3 成矿流体来源示踪 |
5 结论 |
(5)基于GIS的中条山铜矿成矿特征分析与定量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与铜矿资源概况 |
(1) 2.20~2.10 Ga: |
(2) 1.90~1.85 Ga: |
(3) 1.80~1.75 Ga: |
2 区域成矿模式 |
2.1 新太古—早古元古代初始成矿期(2.55~2.35 Ga) |
2.2 古元古代沉积成矿期(2.35~2.00 Ga) |
2.3 区域变形变质成矿期(1.90~1.80 Ga) |
2.4 西阳河火山活动成矿期(1.80~1.60 Ga) |
3 区域矿产预测评价模型 |
3.1 地层成矿 |
3.2 岩浆岩成矿信息 |
3.3 控矿构造成矿信息 |
3.4 物化探异常成矿信息 |
4 基于证据权模型的多元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
4.1 证据权模型及权重分析 |
4.2 找矿远景区圈定 |
5 结 论 |
(6)垣曲商城夹墙设施功能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形制布局与性质 |
二、垣曲商城布局反映铜矿的冶炼运输 |
三、垣曲商城与中条山铜矿资源 |
(7)中条山地区郭家沟基性-超基性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岩体特征 |
3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2 分析方法 |
4 分析结果 |
4.1 LA-ICP-MS锆石U-Pb年龄 |
5 讨论 |
5.1 岩体成岩年龄 |
5.2 绛县群横岭关亚群沉积时限 |
5.3 找矿前景分析 |
6 结论 |
(8)铅同位素比值法研究辽宁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铜器的矿料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样品 |
1.2 样品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材质成分分析 |
2.2 铅同位素比值及矿料来源分析 |
2.2.1 七件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对比分析 |
2.2.2 锡青铜器的铜料来源 |
2.2.3 铅锡青铜器的铅料来源研究 |
3 结论 |
(9)山西中条山铜矿峪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和矿床地质概况 |
2 样品及分析方法 |
3 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 |
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盐度研究 |
4.1 石英-钾长石阶段 |
4.2 石英-硫化物阶段 |
4.3 石英-方解石-硫化物阶段 |
4.4 方解石-硫化物阶段 |
5 流体包裹体主要成分分析 |
6 稳定同位素特征 |
6.1 氢、氧同位素组成 |
6.2 硫同位素组成 |
7 讨论 |
7.1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7.2 流体演化与成矿 |
8 结论 |
(10)中条山南河沟、桐木沟铜矿钠长岩和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位置和自然地理条件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沉积型层控铜矿床研究现状 |
1.3.2 胡-篦型铜矿研究现状 |
1.4 存在科学问题及研究目的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2.1 中晚太古代涑水杂岩 |
2.2.2 古元古代地层 |
2.2.3 中元古界西阳河群(Pt_(2+3))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构造 |
2.4.1 构造演化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地层 |
3.1.3 构造 |
3.1.4 岩浆岩以及构造环境判定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3.2.1 南河沟铜矿床特征 |
3.2.2 桐木沟铜矿床特征 |
3.3 成矿期次 |
第4章 硅质钠长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探讨 |
4.1 硅质钠长岩地质特征 |
4.2 硅质钠长岩岩相学特征 |
4.3 硅质钠长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1 主量元素特征 |
4.3.2 微量元素特征 |
4.3.3 稀土元素特征 |
4.4 硅质钠长岩成因分析 |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1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方法 |
5.1.2 原位黄铁矿微量元素 |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5.2.2 C-O同位素 |
5.2.3 H-O同位素 |
5.2.4 Pb同位素 |
5.2.5 S同位素 |
第6章 矿床年代学研究 |
6.1 赋矿岩石年代学 |
6.2 变质年代学 |
6.2.1 金红石特征 |
6.2.2 金红石微量 |
6.2.3 金红石测年 |
6.3 成矿年代学 |
6.3.1 碳酸盐矿物样品特征 |
6.3.2 碳酸盐稀土元素特征 |
6.3.3 碳酸盐矿物Sm-Nd同位素年龄及分析 |
第7章 矿床成因探讨 |
7.1 成因分析 |
7.2 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基本情况 |
2 发表论文 |
3 获奖成果证书 |
四、中条山铜矿地质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古老克拉通变质基性岩数据库建设及原始地球化学不均一性起因研究[D]. 石百顺.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条山横岭底铜矿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研究[D]. 茶春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3]西周中央王朝的金属控制策略——以雒邑地区出土西周铜器金属资源研究为中心[J]. 袁晓红. 考古学集刊, 2019(00)
- [4]中条山地区铜矿壳源流体成矿:来自铜矿峪、胡家峪流体包裹体氦、氩同位素的证据[J]. 李志丹,李效广,曾威,张超,王佳营,薛生升. 地质学报, 2019(09)
- [5]基于GIS的中条山铜矿成矿特征分析与定量预测[J]. 李彩凤. 地质学刊, 2019(03)
- [6]垣曲商城夹墙设施功能探析[J]. 胡子尧,井中伟. 考古与文物, 2019(04)
- [7]中条山地区郭家沟基性-超基性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地质意义[J]. 薛生升,林伟,张双奎,王梦琦,范成龙. 地质与勘探, 2019(01)
- [8]铅同位素比值法研究辽宁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铜器的矿料来源[J]. 李瑞亮,金正耀,陈彪,田建花,万欣,李娜. 岩矿测试, 2018(06)
- [9]山西中条山铜矿峪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J]. 李洪英,骆文娟,孙军刚,杨磊,谢坤琪,周新鹏,薛生升,尹德威,郭双龙,赵凤春,吕峰杰,陈永平. 矿床地质, 2018(05)
- [10]中条山南河沟、桐木沟铜矿钠长岩和矿床成因研究[D]. 耿艳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