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诚信道德建设

论诚信道德建设

一、论诚信道德之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王潇晨[1](2021)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诚信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燕丽[2](2020)在《新时代中国诚信建设制度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以诚信为依托,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文化方面,坚持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的时代价值愈发明显。然而,社会失信问题屡见不鲜,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在这种背景下,诚信建设制度化作为诚信建设的新思路、新范式应运而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从制度与制度化的内涵出发,整理出了诚信建设制度化的具体涵义:以制度化的思维为指导,以构建稳定、常态、有效的诚信建设体系为目标,对诚信建设的全流程进行规范化、标准化改造的动态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主要特征与功能定位。接着对新时代我国进行诚信建设制度化的现实诉求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当下存在的价值困境,德治思维的效用递减和新时代的崭新需要。随后总结了目前我国诚信建设的现状,包括诚信制度基础和商务、政务、社会、司法诚信领域的具体实践。并据此提出了新时代中国诚信建设制度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协调机制欠缺;制度供给不足;科学规划欠缺;基础设施薄弱。最后针对诚信建设制度化面临的问题,从目标规划、规则执行和组织保障三个维度出发,探索了新时代诚信建设制度化的实施路径: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提高目标规划前瞻性和层次性;增加制度供给,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组织管理,做好资源配套;完善诚信监督和奖惩机制;大胆运用新理念和新技术。

张贝尔[3](2020)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中国“互联网+”国策的明朗,电子政府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帮助政府履职方面作用明显,不可替代。得益于政府的独特地位、丰富资源和巨大权能,以及互联网的强大场域,电子政府的施用已然从政府及其服务和监管对象范畴扩展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凸显出规范其言行、限制其权力以及监控其执行的必要和重要。为此,不仅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需要提高电子政府自身的信用度,并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力度,以此为“互联网+各行各业”和“互联网+行政”创设安全可靠的信用环境。作为电子政府构建亟待突破的障碍因素之一,电子政府信用的涵义既可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又可从多种层面来解读。首先,从技术、组织、关系等方面来理解电子政府信用,把电子政府信用理解为多方面信用的集合,如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网络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信用,政府的信用及其内外部关系的信用等。其次,可以从伦理学、经济学、法学、人机工程学等层面来解读电子政府信用。从伦理层面,电子政府信用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在其内网、外网和互联网上“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履行职责,涉及道德、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是政府处理内外部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践约行为。从经济层面,电子政府信用是指政府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守信践诺,在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信赖关系,以更低成本、更高质量和绩效令公众满意。从法律层面,电子政府信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电子政府中工作的、与电子政府打交道的和享受电子政府服务的各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二是指各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因此,电子政府信用应要求电子政府持有诚信、善意、不欺诈的主观态度,没有伪装的客观事实,尊重他人应受保护的利益。基于上述观点,本文提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是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府实施诚信行为的一种反馈或评价。从人机工程层面,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包括技术、网络和设施的信用,电子政府系统的信用,以及政府本身的信用。上述信用关系的承载者和信用活动的行为者遍及政府、其他公共组织、社会组织和私人组织。由于这些组织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承担着各自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追求利益的“经济人”的一般属性和基本特征,而“失信行为的泛滥必定表明现有的制度存在缺陷,从而使经济人发现选择机会主义的失信行为有利可图”,可见,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中涉及的众多信息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信用关系必然使电子政府信用受累于目前缺乏制度建设和规则约束的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尤其是在电子政府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及其产品,依赖网络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我国在信息技术及其核心产品方面严重依赖国外的现实境况无疑令电子政府信用保障形势严峻。基于电子政府信用的量化和可操作,遵从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原则,可以基于信息的观点将电子政府信用集合中的元素归类为信息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系统信用、信息信用、信息人信用。可将这五个组成元素作为电子政府信用构成模型的基本要素,也可以基于技术和管理参数将这五个组成元素归类为技术型要素和管理型要素。其中,技术型要素包括信息基础信用中的硬件环境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和信息系统信用;而管理型要素涵盖信息基础信用中的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信息信用和信息人信用。在五个基本要素中,信息人信用是最重要的要素,在大数据时代,政府可以获取大量有关自身、其他政府及其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信用状况记录,但这些记录并不一定是客观的,还混杂有主观的成分,需要政府在进行管理和决策过程中深入挖掘、辨识和使用,如何确定数据信用以及保证据此做出的管理和决策公平公正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但取决于政府的能力,所以,政府不得不依靠其他组织,与企业和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社会公众虽不是信息基础、信息平台、信息系统的直接建设者和运维者,却因广泛渗透与频繁使用信息基础、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而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信用主体。进一步地,本文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管理型信用要素部分解构为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信息人和信息信用,并基于“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础性要素”、“信息人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根本性要素”“信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核心性要素”“技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撑性要素”予以分别建构,搭建起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整体性框架结构。最后,分析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难题,提出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包括: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信用化;建立系统的法规政策,推进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合法化;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制度化;打造普适的共享体系,达到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最大化。此外,本文在对吉林省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吉林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吉林省信用评估中心以及负责吉林省信用信息平台搭建的祥云科技公司等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吉林省政府门户网站为信用数据来源,验证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本构成及其现实构建的难题和策略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从文献研究和积累方面看,国内尚没有关于电子政府信用体系这一论题的研究专着,也鲜见有学者和专家对该领域进行系统研究。部分成果概念繁杂,没有结合电子政府的特征进行界定,难免顾此失彼,层次不明。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政府信用”、“政府公信力”的角度来思考政府信用的内涵和外延,很少有人以“电子化”和定量化的视角去分析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逻辑内涵。本文通过对电子政府信用内涵的多方面、多视角阐释,以及对电子政府信用的构成要素的概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电子政府信用概念模糊和难量化的问题,创新性地阐释了电子政府信用的核心思想。第二,本文提炼出电子政府信用构成的五大要素:信息人信用、信息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基础信用和信息系统信用,明确解析出的电子政府信用涉及到电子政府的软硬件环境、平台、系统、信息、人等多方面信用,相应地,牵涉到其各个构成要素的构件、结构、关系、流程、权限、结果等各个层面或环节,指出其体系构建必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关涉社会公众对与之相关的所有信用主体的多方面、各层面、全流程的诚信行为实施的反馈或评价,由此要求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必须兼具平台性和延展性、生态性和合作性、创新性和革命性、公共性和政治性等特征。这些研究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提供了具体化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三,本文依据“目标定位——顶层设计——保障机制——运行模式”路径对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进行逻辑设计,创造性地提出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的基本样式,凸显出其构建目标的具体化与可行性,旨在填补战略目标和具体样态之间的间隙。基本样式是由宏观至具体的设计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有力保证总体目标定位与具体任务实现之间的关联、匹配和衔接,进而为其他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组成要素提供构建前提。考虑到信用难得易失,失去又很难恢复,且信用体系构成要素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令电子政府信用减量、受损甚至失去,以致影响电子政府的健康发展和普及深化,为保证电子政府信用不因一时一事被破坏或毁掉,除了利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五大要素全方位、深层次地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之外,还必须保证所有应用电子政府功能和使用电子政府服务的人和组织都能从中体验到电子政府言行的守信践诺,并分享到电子政府及其信用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政府不但要借助与各类组织的合作持续完善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使其渐趋系统和完整,同时,以政府为代表的信用主体还要进行经常性的诚信宣传教育,实行常态化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诫,以及加强个体乃至全社会的诚信管理和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见,以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引导个人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是正途和根本,只有做到人人讲信用、所有组织都讲信用,诚信社会才有建立根基,诚信国家形象才有望树立。

杨燕梅[4](2020)在《云南农民诚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诚信是一个人在思想、言论、行为三个方面对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诚实、守信和信任。社会成员的普遍诚信不仅是社会安定和有序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治久安、繁荣富强的内在动力。然而,在当今社会,各种失信现象频发,不仅催生了大众对一些领域的信任危机,还造成了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提防甚至加害的局面,严重破坏和阻碍了社会的和谐有序和经济的繁荣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是我国新时代的伟大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大多数社会成员在观念意识和行为习惯方面的现代化为基础。农民,作为占全国约一半的社会成员,对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没有他们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诚信,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一动力的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必须予以维护和发扬。然而,在当代,农民失信问题频发,不仅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失信现象,在村民日常交往和农村基层管理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诚信道德失范现象。这些失信现象,显示出了农民在诚信方面存在的三大问题,即诚信观念狭隘、诚信实践投机取巧、诚信保障机制失灵。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如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塑和禁锢、多元外来文化的干扰和误导;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如缺乏良好的诚信环境和有效的诚信教育;还有机制方面的原因,如缺乏有效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因此,要想切实改善农民的诚信状况,在治理路径上,首先需要政府以身作则,引领诚信风尚,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和文化氛围;其次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农民的现代诚信观教育,让其在保留和发扬优秀传统诚信观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更新诚信观念,培养诚信习惯;最后,要完善诚信保障机制,以德法兼治替代道德教化,以加强监管替代自觉至上,提高失信风险和成本。

蒲傲梅[5](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化历史的过程中,构建了诚信守义的优良传统,将其作为修身齐家处世治国的必备美德。诚信是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将“诚信”作为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同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倡导和践行诚信的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伦理规范的要求,又是党应对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的成果,为今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践行提供借鉴,对理论研究和现实生活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诚信观。然而,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频有发生,高校诚信教育体制也面临改革深化。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成为目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选题缘起和意义,介绍了研究思路、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并梳理了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阐述了理论依据,探析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和基础依据,论述了新时代诚信及诚信教育的内涵,整理概括了相关的理论基础,概述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第三部分是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和总结出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当前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是探究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路径,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最终从引领大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深入挖掘诚信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家庭与学校的联动作用,强化诚信教育师资队伍的榜样示范效应这四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应选择的具体路径。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振兴崛起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高校的全面进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位教育工作者应时刻重视诚信教育,努力打造诚信环境,广泛宣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理念。新时代大学生应积极培养自身诚信品质,促进诚信意识的形成,积极践行诚信价值观,促进自身诚信行为,为建设诚信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郭蓉[6](2020)在《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媒介技术和媒介融合传播体系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讲话。他要求“我们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拥有强大的引导力,主旋律更加高昂,让正能量更加强劲”。因此,了解大学生群体在融媒体时代下的诚信现状,提出高校利用融媒体平台培育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具体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融媒体相较于传统的信息媒介,其内容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和多样,人们可以在融媒体提供的信息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大学生对于融媒体内容的表现形式大多持喜爱的态度。这有利于高校利用融媒体在形式和技术上的具体优势,开展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在以往的诚信教育课程中,大学生主要通过课本和教师讲授的方式,学习和了解诚信的内容和具体意义。如今,通过对融媒体技术的应用,高校可以结合歌曲、图片、视频等多种丰富有趣的表现形式,对大学生开展诚信培育活动。这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对诚信价教育的热情,同时也有助于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创造力,进而实现高质量的诚信教育。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在了解融媒体与诚信的内涵上,对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由于受到网络多元价值观影响、网络匿名性错误观念、媒介素养能力的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其诚信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基于此本文认为应当构建培育大学生诚信品质的融媒体平台、发挥大学生诚信的融媒体引导功能、创新学生诚信的融媒体培育机制、完善融媒体诚信法律制度。

康莹莹[7](2020)在《中国传统诚信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研究》文中认为传统诚信观在中国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评价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诚信观在调节新时代社会关系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现象,诚信观念淡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对传统诚信观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首先,分析传统诚信观的由来和意涵。在传统诚信的历史演进方面从其萌芽、基本形成、发展以及深化四个时期来分析其文化渊源。在传统诚信观的价值意蕴方面从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诚信”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思想精华。在传统诚信观的特征方面主要表现为传统诚信的宗法血缘性、浓郁情感性、政治目的性、道德至上性以及主体自律性这五个方面。其次,传统诚信观在近现代遭受到冲击和修正,并且在新时代的共享经济和新媒体时代中面临着个人、企业、社会等各种社会诚信问题。而其在新时代遭遇困境的原因在于传统诚信观自身的局限性、市场主体诚信意识的缺失、社会关系网络缺乏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异化”。再次,诚信观因其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时期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并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上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并且社会主义诚信观在汲取传统诚信观的立身之本、处事之道、立业之本以及为政之道的基础上,实现了诚信主体地位、诚信实践范围以及诚信实施方式上的超越。最后,落脚点在新时代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创造性转化上,为了使传统诚信观更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其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开放性、以人为本、大众实践的基本导向,以及明确传统诚信观创造性转化的实现路径,如诚信依据由情感依据转向理性依据的情理合一;诚信趋向由重义轻利转向义利统一的价值结合;诚信表现由人格诚信转为道德与法律并重结合;诚信践履由道德诚信转为契约诚信。总之,对传统诚信观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是为了适应和培育新时代社会所需的诚信观,并为社会拥有良好的诚信环境提供对策和思路,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张慧[8](2020)在《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尊奉与传承。党在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诚信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倡导公民践行即为我国高度重视建设诚信社会和培育公民诚信品德的例证。作为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肩负时代重任并希冀不负众望。但仍存有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影响,失信行为时有发生、问题显现,严重影响公民诚信教育效果和国家建设伟业质量。为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促进国家发展,开展针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研究必不可缺并时不我待。本文以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研究对象,在阐明开展本项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继而借助调查问卷,分析总结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维度下存有的失信问题并探析原因。其后,一方面形成适用于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地实践策略,助力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研究。围绕这一主线,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相关内容做整体概述。界定诚信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等核心概念,提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中有关诚信的相关思想奠定本文理论依据,阐明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其次,以实证研究为依据,梳理探究部分大学生存有失信的问题并做出一定的成因分析。基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整体诚信现状良好,但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维度下仍存有普遍失信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各方面的失职所致。基于此,笔者从目标指向、主要内容、基本原则等理论层面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展开了较为深入系统的阐述,从而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就如何开展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方面,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方案。诸如:社会要健全诚信机制,营造守信环境;高校要完善诚信教育内容,践行诚信目标;家庭要发挥诚信涵育功能,夯实教育基础;个人要增强诚信内化意识,提高诚信自律等。

徐淑娟[9](2020)在《试论诚信的伦理要求和当代培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先秦到当代社会,中国传统的诚信文化在漫长的时间里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到再发展的变化过程,它既是人们提升自我的道德品行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维持存在的人伦道德之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追溯“诚”、“信”二字的字源和字形变化,对其字义展开详细分析,再进一步上升到对“诚信”一词的历史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认识“诚信”涵义逐渐丰富和转变的过程,探寻“诚信”的本质,理清诚信范畴在当代的伦理要求。“诚信”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伦理范畴,是每个个体基本德行修养的一部分,同时更是影响社会治理的道德约束力量。分析和研讨“诚信”概念的基本内容,可以发现,其包含对内不自欺、对外不欺人双重基本意蕴;与之相关联,人们在对待和把握诚信时也存在着视诚信为目的和视诚信为手段的两种态度,且两者态度对应标注的“诚信”意味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实践上的差别更大,所导致社会化影响也完全不一样,对此要予以充分认识并厘清。进一步的分析,可知“诚信”本身存在着四种境界,即他律诚信、受律诚信、自律诚信和无律诚信,这四重境界之间又是自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发展的关系,体现了道德修养的不同层次。“他律诚信”是道德的基本,“受律诚信”是道德常态,“自律诚信”是一个社会普遍追求的道德状况,而“无律诚信”才是最高的道德追求,社会的发展、道德伦理的培育,应是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识与观念,缩小不同诚信境界的差距。面对我国失信状况严重的现状,推动诚信在当代的培育和践行势不可缓。对此,除了个人要加强主体的自我修养外,家庭、学校、社会要联合打造一体化的诚信教育体系,进行全社会领域的诚信文化宣传,再辅以相关法令,为诚信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保障。只有各方联手,才能打造一个真正的诚信社会,实现中国传统诚信观念与实践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刘欢欢[10](2020)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谁来种地”这一难题成了中国前进道路上的“拦路石”。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从而保证了我国农业后继有人。截至目前,我国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已超1500万人,并朝着2000万人数迈进,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不断扩大,新的职业群体正在逐步壮大。“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行业的新兴主体,理应由也必须有符合自己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培育,这既是农民“身份”向“职业”转变的必要条件,也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既秉持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也完善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既坚持了人的全面发展原则,也保证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育和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为研究对象,在搜集相关文献和政策的基础上,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及其职业道德培育的基本内涵,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合格“新农人”的关键环节,职业道德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政府、学校、企业以及新型职业农民自身共同努力。在界定了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相关概念后,接着说明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古今中外有关职业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思想,其中诚信思想、敬业思想、义利观等构成了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认知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道德内省、实践锻炼等思想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接着根据相关数据和新闻报道,分析了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现状,分别从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定义和相关理论基础,从制度、教育、外部环境以及新型职业农民自身四个方面,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国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政策文件,提出了四点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建议:(1)建立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规范和制度体系;(2)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教育主体网络;(3)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自我培育的能力。

二、论诚信道德之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诚信道德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中国诚信建设制度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框架及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2 存在的创新点
2 诚信建设制度化内涵分析
    2.1 制度与制度化
        2.1.1 制度
        2.1.2 制度化
    2.2 诚信建设制度化
        2.2.1 含义界定
        2.2.2 主要特征
        2.2.3 功能定位
3 新时代中国诚信建设制度化的现实诉求
    3.1 价值困境:社会转型期诚信选择面临多元冲击
        3.1.1 社会分工细化冲击了价值选择的土壤——熟人社会
        3.1.2 人口充分流动削弱了诚信关系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3.1.3 个人主义崛起与价值多元化扰乱了人们的价值选择
    3.2 效用递减:德治思路下的诚信建设存在局限
        3.2.1 德治思路下的诚信建设难以逾越差序格局
        3.2.2 传统诚新理念下的诚信建设效用递减
    3.3 必然选择:新时代背景呼唤诚信建设制度化
        3.3.1 有利于新时代经济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
        3.3.2 有利于将新时代政治建设和党建工作推向更高水平
        3.3.3 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深入推进
4 新时代中国诚信建设制度化发展现实境遇
    4.1 当前中国诚信建设的具体实践
        4.1.1 制度基础:诚信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
        4.1.2 具体实践: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
        4.1.3 前景光明: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新时代机遇
    4.2 当前诚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1 协调机制欠缺:地方落实有差异、联动机制不健全
        4.2.2 制度供给不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更新不够及时
        4.2.3 科学规划欠缺:诚信制度的实用性与执行力较低
        4.2.4 基础设施薄弱:诚信建设区域性、行业性发展不平衡
5 新时代中国诚信建设制度化路径探析
    5.1 价值引领:深化诚信道德内在约束机制
        5.1.1 完善诚信道德评价体系
        5.1.2 完善诚信教育机制
        5.1.3 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形成协同效应
    5.2 目标规划:继续完善,增强前瞻性和层次性
    5.3 规则执行:增加制度供给,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5.3.1 增加制度供给,完善规则体系
        5.3.2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5.4 组织保障:强化组织管理,做好资源配套
        5.4.1 成立强有力的诚信建设专门机构
        5.4.2 完善配套学术研究和人才培育
    5.5 监督机制:完善诚信监督与奖惩机制
        5.5.1 完善诚信监督机制
        5.5.2 创新诚信奖惩机制
    5.6 技术支撑:大胆运用新理念和新技术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
        (一)美国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二)欧盟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三)中国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三、理论依据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二)三维信用论
        (三)制度经济学理论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相关概念
    一、政府信用相关概念的理解
        (一)信任
        (二)信用
        (三)政府信用
    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内涵特征
        (一)电子政府信用的概念理解
        (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内涵范畴
        (三)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主要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础性要素
    一、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目标定位
        (一)文化定位
        (二)制度定位
        (三)平台定位
    二、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顶层设计
        (一)基于治理视角的顶层设计
        (二)基于法律关系的顶层设计
        (三)基于政治生态的顶层设计
    三、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保障机制
        (一)信息人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二)信息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三)技术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四、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模式
        (一)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样式
        (二)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人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根本性要素
    一、信息人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一)信息人信用的概念模型
        (二)信息人信用的属性
    二、信息人信用的权义解析
        (一)电子政府行政人的权利解析
        (二)电子政府行政人的义务解析
        (三)“行政相对人”和“利益相关方”信用的权义解析
    三、对信息人信用的检验研究
        (一)构建评估指标的现实目标
        (二)构建评估指标的层次逻辑
    四、信息人信用的建构路径
        (一)目录式建构——相应电子政府信息人的核心信用功能需求
        (二)互动式建构——提高电子政府信息人的协同治理能力
        (三)监督式建构——完善电子政府信息人的行政治理意愿
        (四)成果式建构——适应电子政府信息人的主流信用评价模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核心性要素
    一、信息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一)信息信用的概念模型
        (二)信息信用的属性
    二、信息信用规制解析
        (一)信息建设的整体性规制
        (二)信息治理的制度性规制
        (三)信息供给的异质性规制
        (四)信息管控的格式化规制
    三、对信息信用的实证研究
        (一)构建模型推演的背景描述
        (二)构建模型推演的取样调查
        (三)构建模型推演的实证研究
        (四)构建模型推演的回归分析
    四、信息信用的形塑路径
        (一)改善信息传递性,塑造信用形象
        (二)增强信息互动性,提升信用影响
        (三)提高信息响应度,巩固信用粘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撑性要素
    一、技术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一)技术信用的概念模型
        (二)技术信用的属性
    二、技术信用配置解析
        (一)技术信用与供需配适的差异化
        (二)技术信用与制度驱动的缺失化
        (三)技术信用与全球网络的安全化
    三、对技术信用的优化研究
        (一)技术信用的危害案例
        (二)构建技术信用的现实描述
    四、技术信用的发展路径
        (一)协同技术制度发展
        (二)划归技术规范界限
        (三)提升技术治理高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策略
    一、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难题
        (一)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制度保障
        (二)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推进合力
        (三)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执行保障
    二、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信用化
        (二)建立系统的法规政策,推进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合法化
        (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制度化
        (四)建立普适的共享体系,达到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最大化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后记

(4)云南农民诚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调查地点的选取缘由
    1.5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云南农民诚信问题及其表现
    2.1 诚信观念狭隘
        2.1.1 诚信表现呈“差序格局”
        2.1.2 诚信标准“人严我松”
    2.2 诚信实践投机取巧
        2.2.1 “己所不欲,还施于人”
        2.2.2 商业活动中随意毁约
    2.3 诚信保障机制失灵
        2.3.1 人情关系信任被不当利用
        2.3.2 亲缘信任遭受危机
第三章 农民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文化方面的原因
        3.1.1 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塑和禁锢
        3.1.2 多元外来文化的干扰和误导
    3.2 社会方面的原因
        3.2.1 缺乏良好的诚信环境
        3.2.2 缺乏有效的诚信教育
    3.3 机制方面的原因
        3.3.1 缺乏有效的伦理道德规范
        3.3.2 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
第四章 改善农民诚信问题的对策
    4.1 加强对农民的诚信教育
        4.1.1 宣扬正确的现代诚信理念
        4.1.2 重树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4.2 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和氛围
        4.2.1 改善农民的生存处境
        4.2.2 加强政府的诚信引领
        4.2.3 强化媒体的价值引导
    4.3 改进诚信保障机制
        4.3.1 以德法兼治替代道德教化
        4.3.2 以加强监管替代自觉至上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5)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2.1 新时代诚信教育的基本内涵解析
        2.1.1 诚信
        2.1.2 诚信教育
    2.2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诚信教育相关理论
        2.2.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
        2.2.3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理论
3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3.1.1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3.1.2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3.2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大学生的诚信认知和诚信行为相偏离
        3.2.2 教育者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引导力不足
        3.2.3 诚信教育介体资源未被充分挖掘利用
        3.2.4 高校诚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3.3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大学生诚信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较弱
        3.3.2 诚信教育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
        3.3.3 诚信教育缺乏情感关怀
        3.3.4 高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4.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分析
    4.1 引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1.1 加强自主学习,强化诚信认知
        4.1.2 提升精神境界,培养诚信情感
        4.1.3 积极参加实践,自觉践行诚信
    4.2 深入挖掘诚信教育的载体资源
        4.2.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4.2.2 积极促进各种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4.2.3 有效利用新媒体教育的新阵地
    4.3 强化诚信教育师资队伍的榜样示范作用
        4.3.1 涵养道德情操,提升道德修养
        4.3.2 积累扎实学识,提升慧识人格
        4.3.3 注重言行举止,做到言传身教
    4.4 发挥社会、家庭与学校的联动作用
        4.4.1 提高社会对诚信教育的导向作用
        4.4.2 重视家庭对诚信教育的引导作用
        4.4.3 提高学校信用机制对诚信教育的督促作用
结语
附录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6)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融媒体与大学生诚信
    2.1 融媒体与诚信概述
        2.1.1 融媒体概述
        2.1.2 融媒体的特征
        2.1.3 诚信的概念
    2.2 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诚信的特点
        2.2.1 大学生诚信呈现出差异性
        2.2.2 大学生诚信呈现出可塑性
        2.2.3 大学生诚信呈现出长期性
    2.3 融媒体培育大学生诚信的意义
    2.4 小结
第3章 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诚信培育优势
    3.1 融媒体时代下使用人数优势
    3.2 融媒体时代下培育渠道优势
    3.3 融媒体时代下内容创新优势
    3.4 融媒体时代下培育主体优势
    3.5 小结
第4章 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诚信缺失分析
    4.1 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4.1.1 融媒体时代下失信侥幸心理
        4.1.2 融媒体时代下经济欺诈行为
        4.1.3 融媒体时代下社交平台失信
    4.2 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诚信缺失成因
        4.2.1 融媒体时代下传统培育方式落后
        4.2.2 融媒体时代下不良信息干扰性强
        4.2.3 融媒体时代下错误价值观念盛行
        4.2.4 社会与法律因素
    4.3 小结
第5章 融媒体时代下培育大学生诚信策略
    5.1 构建培育大学生诚信的融媒体平台
        5.1.1 整合大学生诚信融媒体资源
        5.1.2 创建有影响力的诚信教育融媒体
        5.1.3 把握融媒体发展优势
    5.2 发挥大学生诚信的融媒体引导功能
        5.2.1 转变高校教师教育理念
        5.2.2 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5.2.3 注重实践在诚信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5.3 创新大学生诚信的融媒体培育机制
        5.3.1 形成多形式的培育方式
        5.3.2 开展互动式的培育方式
        5.3.3 关注学生反馈的培育方式
    5.4 完善融媒体诚信法律制度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附录 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7)中国传统诚信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由来和意涵
    第一节 传统诚信观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演进
        一 传统诚信观的萌芽阶段
        二 传统诚信观的基本形成阶段
        三 传统诚信观的发展时期
        四 传统诚信观的深化和成熟时期
    第二节 传统诚信观的价值意蕴
        一 传统文化中“诚”的观念
        二 传统文化中“信”的观念
        三 传统文化中“诚信”的观念
    第三节 传统诚信观的特征分析
        一 传统诚信观的宗法血缘性
        二 传统诚信观的浓郁情感性
        三 传统诚信观的政治目的性
        四 传统诚信观的道德至上性
        五 传统诚信观的主体自律性
第二章 传统诚信观的现代困境
    第一节 中国传统诚信资源在当代遭遇困境
        一 传统诚信观在近现代进程中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二 共享经济下的诚信问题
        三 新媒体时代下的诚信问题
    第二节 传统诚信观遭遇困境的原因
        一 传统诚信思想自身的局限性
        二 市场主体诚信意识的缺失
        三 共享经济自身原因
        四 新媒体技术的“异化”
第三章 社会主义诚信观对传统诚信观的汲取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的丰富内涵
        一 社会主义诚信观的形成要义
        二 “仁”的诚信文化
        三 “孝”的诚信文化
        四 “善”的诚信文化
    第二节 传统诚信观是社会主义诚信观的重要文化渊源
        一 “人格诚信”的立身之本
        二 “情感依据”的处事之道
        三 “重义轻利”的立业之本
        四 “取信于民”的为政之道
第四章 社会主义诚信观对传统诚信观的超越
    第一节 社会主义诚信观的应然要求
        一 弘扬自律诚信,补充他律诚信
        二 重视诚信意识的培养和宣传
    第二节 诚信主体地位上的超越
        一 打破传统诚信中主体地位的不平等
        二 丰富传统人际关系,赋予契约诚信理念
    第三节 诚信实践范围上的超越
        一 国家诚信方面的超越
        二 社会诚信方面的超越
        三 个人诚信方面的超越
第五章 新时代推动传统诚信观的创造性转化
    第一节 传统诚信观创造性转化的基本导向
        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二 “开放性”的基本导向
        三 “以人为本”的基本导向
        四 “大众实践”的基本导向
    第二节 传统诚信观创造性转化的实现路径
        一 诚信依据由情感依据转向理性依据
        二 诚信趋向由重义轻利转向义利统一
        三 诚信表现由人格诚信转为道德与法律并重
        四 诚信践履由道德诚信转向契约诚信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诚信的内涵
        (二)诚信教育的内涵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二、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诚信的相关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的相关理论
        (三)西方文化中诚信的相关观念
    三、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合格公民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应有之举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三)保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及原因探析
    一、基由调查问卷所显现的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一)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问卷的基本概述
        (二)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三)当代大学生基本诚信现状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部分大学生存有诚信品质下滑倾向
        (二)部分大学生所受诚信教育效果不佳
        (三)部分大学生仍然存有欺瞒家人现象
        (四)部分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修为不高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诚信相关机制尚不健全削弱了约束功效
        (二)学校诚信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减弱了教育效果
        (三)家庭诚信教育要素尚不达标偏离了培育目标
        (四)个人对己诚信要求尚不严格降低了诚信标准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指向
        (一)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认知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诚信理念
        (三)督促大学生践行内修的诚信品质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践诺履约教育
        (二)求真务实教育
        (三)以信立身教育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原则
        (二)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三)榜样示范与赏罚分明相结合原则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健全社会诚信监管机制,营造教育环境
        (一)制度先行,健全社会诚信保障机制
        (二)惩恶扬善,加大失信行为惩罚力度
        (三)氛围熏陶,推进诚信社会建设
    二、完善高校诚信教育内容,践行诚信目标
        (一)改弦易张,变革高校诚信教育
        (二)制度保障,完善高校诚信体系
        (三)优化环境,营造高校诚信氛围
        (四)整合资源,强化诚信教育效果
    三、发挥家庭诚信涵育功能,夯实诚信教育基础
        (一)讲信修睦,重视家庭诚信教育
        (二)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四、增强诚信内化意识,凸显大学生诚信自律能力
        (一)立身行道,增强诚信责任担当
        (二)严于律己,树立诚信自律意识
        (三)淡泊明志,坚定理想信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试论诚信的伦理要求和当代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诚信”概念的历史演变
    一、“诚”的流变
        (一)诚的字形演变
        (二)诚的含义
    二、“信”的演变
        (一)信的字形演变
        (二)信的含义
    三、“诚信”的历史流变
        (一)诚信的早期萌芽
        (二)诚信的发展阶段
        (三)新时代的诚信
第二章 诚信的伦理意蕴
    一、诚信的内容
        (一)对内:不自欺
        (二)对外:不欺人
    二、两种诚信态度
        (一)诚信之为目的:内在诚信或真诚信
        (二)诚信之为手段:外在诚信或假诚信
    三、四重诚信境界
        (一)他律诚信
        (二)受律诚信
        (三)自律诚信
        (四)无律诚信
第三章 诚信的当代培育
    一、以主体的自我修养为根本
        (一)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二)自我诚信修养的方式
    二、以诚信教育为基础
        (一)教育不足是诚信缺失的原因
        (二)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诚信教育
    三、以诚信宣传为主要辅助方法
        (一)宣传薄弱是诚信缺失的原因
        (二)增强诚信文化宣传覆盖面
    四、以诚信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障
        (一)诚信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的危害
        (二)完善诚信法律法规体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及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型职业农民
        (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
        (三)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
    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必要性
        (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重要性
第三章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相关理论依据
    一、中国古代优秀的职业道德培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职业道德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古代道德培育的主要途径
    二、西方职业道德培育思想
        (一)西方职业道德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西方道德培育的主要途径
    三、中国共产党的职业道德培育思想
        (一)中国共产党职业道德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共产党的农民教育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
    五、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
第四章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现状分析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现状
    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现状
        (一)职业道德培育取得的成绩
        (二)职业道德培育存在的问题
    三、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职业道德培育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体系不完善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薄弱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四)道德自我培育的能力不足
第五章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对策
    一、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伦理规范和相关制度体系
        (一)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培育相关制度建设
    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网络
        (一)地方政府: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教育的主导者
        (二)学校: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者
        (三)企业: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教育的支持者
    三、营造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良好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环境
    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自我培育的能力
        (一)提升科学文化水平
        (二)提升道德自觉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四、论诚信道德之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诚信教育研究[D]. 王潇晨. 西南大学, 2021
  • [2]新时代中国诚信建设制度化路径研究[D]. 孙燕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 [3]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D]. 张贝尔. 吉林大学, 2020(08)
  • [4]云南农民诚信问题研究[D]. 杨燕梅.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 蒲傲梅.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6]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 郭蓉.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7]中国传统诚信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研究[D]. 康莹莹. 郑州大学, 2020(02)
  • [8]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D]. 张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9]试论诚信的伦理要求和当代培育[D]. 徐淑娟. 安徽大学, 2020(07)
  • [10]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研究[D]. 刘欢欢.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诚信道德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