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NORs检测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Ag-NORs检测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一、Ag-NORs检测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杜文,彭歆[1](2022)在《人工智能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升,以及医疗数据的积累,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工作中逐步得到应用,可以辅助医生的诊断工作,提升诊疗效率和诊断准确性。近年来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医疗图像的识别上,常用的方法是由专家对大量图像进行标注,供机器学习图像特征,从而实现智能化的诊断。现有研究已经能通过AI技术对影像学图像、病理切片和肿瘤外观照片等进行智能化分析,实现对肿瘤的诊断。现阶段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标注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样本量过小、研究问题局限和数据模态单一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算法的不断完善以及大量优质数据的积累逐步解决。未来AI技术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综合多种来源医疗数据,辅助医生进行诊断,探索利用各种无创、易行的新方法早期发现肿瘤,彻底改变现有诊疗模式。

巩自新,何艳召,张克勋,武梦祎[2](2022)在《不同修复方法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效果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修复方法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患者89例,根据最终选取的修复方案分为A组(n=49)和B组(n=40),A组给予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修复,B组给予串联皮瓣修复。观察2组手术情况,采用华盛顿大学头颈肿瘤生活质量量表(UW-QOL)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检测唾液中唾液酸(SA)及癌胚抗原(CEA)水平。结果 A组手术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和经口进食时间分别为(6.30±1.19)h、(19.77±2.81)d和(20.32±2.19)d,明显少于B组(P<0.05);但A组皮瓣制作时间为(1.20±0.28)h,明显多于B组(P<0.05)。A组术后6个月UW-QOL量表中外观、吞咽、咀嚼、言语、肩功能、情绪评分分别为(63.29±4.54)分、(54.93±5.03)分、(47.12±6.02)分、(64.49±4.33)分、(82.20±5.43)分和(75.50±7.20)分,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和B组术后6个月UW-QOL量表中疼痛、活动、娱乐、味觉、唾液及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修复后1个月唾液中SA和CEA分别为(7.29±1.33)ng/dl和(50.04±16.62)ng/ml,明显低于B组(P<0.05)。A组血管危险发生率为2.04%,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和B组感染、皮瓣坏死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串联皮瓣修复,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张帅源,付昊杰,秦硕,李光辉,易雅群,孙明磊[3](2021)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被确诊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119例患者为实验组,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应用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检测外周血的CTCs值,分析其相关临床意义。结果:实验组的CTCs值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CTCs值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临床特征无关(P>0.05);与肿瘤负荷(P=0.000 52)、T分期(P=0.004 1)、N分期(P=0.001 9)、远处转移(P=0.002 3)、临床分期(P=0.002 2)、肿瘤周围组织浸润(P=0.016)、淋巴结转移(P=0.001 8)等临床病理指标相关。CTCs诊断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AUC值为0.932,检验能效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95%CI为0.916~0.950),当血CTCs值是8.45 FU/3 mL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866,诊断灵敏度为91.6%,特异度95.0%;CTCs诊断淋巴结转移的AUC值为0.693,检验能效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3,95%CI为0.690~0.744),当CTCs值为12.25 FU/3 mL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434,诊断灵敏度69.0%,特异度74.4%。结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检测,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辅助诊断、评估肿瘤的负荷大小,进展情况及肿瘤转移等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张帅源,秦硕,李光辉,易雅群,付昊杰,高雅靖,孙明磊[4](202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诊断价值及其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OSCC的患者93例为试验组,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外周血的CTCs值,分析其相关临床意义。结果试验组患者CTCs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试验组外周血CTCs值与患者的性别、发病部位、有无周围组织浸润无关(P>0.05),与患者年龄相关(P=0.022)、肿瘤T分期(P=0.02)、N分期(P=0.007 5)、M分期(P=0.013)、临床分期(P=0.029)、早晚期相关(P=0.022)、肿瘤分化程度(P<0.001)和淋巴结转移(P=0.006 4)相关。应用CTCs诊断OSCC的AUC值为0.925,检验能效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0,95%CI (0.876,0.974)],当CTCs值为8.450 FU/3 mL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853,诊断OSCC的敏感度为90.3%,特异性95.0%;应用CTCs诊断OSCC转移的AUC值为0.691,检验能效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0,95%CI (0.580,0.803)],当CTCs值是12.250 FU/3 mL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367,敏感度为63.6%,特异性73.3%。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颊部肿瘤与OSCC患者CTCs值呈负相关(P=0.001 08);N2分期(P=0.000 74)及M分期(P=0.026 38)与OSCC患者CTCs值呈正相关;肿瘤分化程度中高分化(P<0.000 1)及中分化(P=0.001 5)与OSCC患者CTCs值呈负相关。结论外周CTCs的检测,对OSCC的早期筛查、辅助诊断、评估转移以及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进展情况、病理分级等均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

马宇歌[5](2021)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PTEN/SMAD4对DNA损伤修复途径选择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是发生在头颈部的一类缓慢生长的高恶性腺上皮来源的肿瘤,易沿着神经向周围扩散,且易复发,血行性高转移。在三种不同分型的SACC中,实性型SACC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且长期生存率偏低。临床上针对SACC的治疗手段较为局限,术后放化疗疗效不稳定。寻找SACC的治疗靶点,优化治疗方案,提升放化疗效果,将有助于改善SACC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DNA损伤修复机制与肿瘤的耐药性密切相关,当细胞因内外界伤害产生DNA损伤后,细胞会发生损伤应答反应(DNA damage response,DDR),并激发不同的修复机制。其中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是最严重的损伤形式,细胞修复DSB以BRCA1为核心蛋白领导的经典同源末端连接(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KU70介导的经典非同源末端连接(c-Non homologous end joining,c-NHEJ)和POLQ引导的非经典非同源末端连接(alt-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alt-NHEJ)为主要途径。不同修复途径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行为,不同的肿瘤存在DNA修复途径选择的差异。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三种分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具有不同的分子表型,筛状型和管状型SACC多表现为PTEN/SMAD4高表达,实性型SACC多表现为PTEN/SMAD4表达缺失,因此认为PTEN和SMAD4的表达缺失是实性型SACC的特征基因表型,且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发现在PTEN缺失的SACC中POLQ表达的升高可引起DNA损伤的修复,提示应根据不同分子表型对SACC进行靶向治疗。因此本课题拟探讨PTEN/SMAD4双缺失SACC通过选择哪种DNA损伤修复途径实现对DSB的修复,为进一步了解SACC的发生发展以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目的方法:1.体外构建PTEN/SMAD4双敲减细胞模型以模拟实性型SACC,利用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TEN/SMAD4双敲减对DSB损伤应答反应的影响。2.检测PTEN/SMAD4双敲减SACC中BRCA1、KU70和POLQ等蛋白的表达;体外构建PTEN/SMAD4过表达细胞模型,并检测DSB修复通路蛋白表达。3.通过细胞培养PTEN/SMAD4双敲减SACC,并干扰沉默POLQ,在m RNA及蛋白水平上探索POLQ对DSB损伤应答反应和对细胞核核型的影响。4.在DNA损伤环境下,探讨在PTEN/SMAD4双敲减SACC中,继续下调POLQ后对SACC细胞DSB损伤应答反应的影响。结果:1.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与SACC83相比PTEN/SMAD4双敲减SACC83中DNA损伤应答相关基因H2AFX、ATM、ATR在m RNA水平上升高,γH2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ACC83相比,PTEN/SMAD4双敲减SACC83中HR和c-NHEJ相关蛋白BRCA1、KU70表达降低,alt-NHEJ核心蛋白POLQ和PARP1蛋白表达升高;PTEN/SMAD4过表达SACC83中HR和c-NHEJ相关蛋白BRCA1、KU70表达升高,alt-NHEJ核心蛋白POLQ表达降低。3.在PTEN/SMAD4双敲减SACC83中成功干扰POLQ后,与PTEN/SMAD4双敲减SACC83相比,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PTEN/SMAD4/POLQ共敲减SACC83中,DNA损伤应答相关基因在m RNA水平上表达降低,γH2AX蛋白表达降低。PTEN/SMAD4双敲减SACC中出现染色体放射性结构缺陷,染色体断裂等形态异常;PTEN/SMAD4/POLQ共敲减SACC中染色体异形数量减少。4.在PTEN/SMAD4双缺失SACC中下调POLQ,DNA损伤应答基因表达有所升高。实验结果说明,PTEN/SMAD4双缺失影响SACC的DNA损伤修复,依赖于POLQ。结论:在PTEN/SMAD4双敲减SACC中以alt-NHEJ为主要修复方式,在PTEN/SMAD4过表达SACC中以HR和c NHEJ为主要的修复途径;PTEN/SMAD4的缺失通过改变POLQ的表达来诱导细胞发生DSB损伤应答反应。

谢启慧[6](2021)在《小细胞外囊泡PD-L1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及影响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的作用研究&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小细胞外囊泡PD-L1与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简称口腔鳞癌,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手术为主的传统治疗手段已无法进一步改善局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的生存率。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新型肿瘤治疗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分泌的小细胞外囊泡携带关键免疫检查点蛋白PD-L1,发挥对效应T细胞的抑制作用,并且与恶性黑色素瘤及肺癌患者的免疫治疗应答显着相关。然而,小细胞外囊泡PD-L1与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是否也具有相关性目前未见报道,此外,小细胞外囊泡PD-L1的完整免疫抑制机制也有待进一步阐明。因此,本研究首先探讨小细胞外囊泡PD-L1与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的相关性及可能的免疫抑制机制。方法:首先,利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BCA蛋白定量、纳米流式检测等方法比较口腔鳞癌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循环小细胞外囊泡PD-L1的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能够显着区分口腔鳞癌患者和健康人的循环小细胞外囊泡相关指标;线性回归分析循环小细胞外囊泡PD-L1水平与口腔鳞癌患者免疫治疗应答的相关性。其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小细胞外囊泡PD-L1调控蛋白Alix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线性回归分析Alix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患者免疫治疗应答的相关性。最后,分离口腔鳞癌组织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并将其与淋巴结免疫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分析口腔鳞癌组织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对免疫细胞的作用。结果:口腔鳞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小细胞外囊泡数量、蛋白总量以及携带PD-L1水平均较健康人显着升高,其中循环小细胞外囊泡PD-L1水平能够显着区分口腔鳞癌患者和健康人。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循环小细胞外囊泡PD-L1水平与口腔鳞癌患者肿瘤负荷呈正相关,并与PD-1单抗免疫治疗疗效呈负相关。小细胞外囊泡PD-L1调控蛋白Alix在口腔鳞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循环小细胞外囊泡PD-L1水平正相关,与PD-1单抗免疫治疗应答呈负相关。流式结果显示口腔鳞癌组织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可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与成熟。结论:小细胞外囊泡PD-L1水平与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具有相关性,且可能通过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和成熟参与口腔鳞癌的免疫抑制,而Alix则可能通过影响小细胞外囊泡PD-L1分泌参与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第二部分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PD-L1抑制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研究目的:抗原提呈细胞可在其成熟后通过激活T细胞启动抗肿瘤免疫。基于前期研究发现口腔鳞癌组织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对抗原提呈细胞可能具有抑制作用,本部分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究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对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首先,利用超速离心法分离纯化口腔鳞癌细胞源性小细胞外囊泡,结合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纳米流式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等方法分析所获取小细胞外囊泡的形态、粒径、携带蛋白等特征;建立口腔鳞癌细胞源性小细胞外囊泡与抗原提呈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利用流式细胞术探究共培养处理对抗原提呈细胞增殖、凋亡和成熟的影响。其次,分别通过选择不同细胞系和慢病毒感染的方法获得配套的PD-L1高/低含量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利用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免疫印迹等方法对比不同PD-L1携带量的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调控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差异。最后,利用携带PD-L1-GFP融合蛋白的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探究共培养处理上调抗原提呈细胞表面PD-L1水平的作用、机制及意义。结果:从细胞条件培养基中成功分离人和小鼠口腔鳞癌细胞来源小细胞外囊泡,它们为特征性双凹圆盘状结构,表面携带有PD-L1蛋白,且不同口腔鳞癌细胞来源小细胞外囊泡的PD-L1携带量也有差异。共培养实验证实抗原提呈细胞以时间依赖的方式摄取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处理可显着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同时抑制其成熟并上调其细胞膜表面的PD-L1水平。PD-L1高/低含量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与抗原提呈细胞的共培养结果进一步证实,不同PD-L1携带量的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对抗原提呈细胞的抑制作用不同,并且提高PD-L1携带量可增强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对抗原提呈细胞的上述抑制作用。最后,通过将携带PD-L1-GFP融合蛋白的小细胞外囊泡与抗原提呈细胞共培养,我们发现细胞内可以检测到小细胞外囊泡所携带的PD-L1-GFP融合蛋白,并且免疫印迹实验显示抗原提呈细胞内上调的PD-L1分子主要为PD-L1-GFP融合蛋白。结论: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既可以抑制抗原提呈细胞成熟,又可以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且后者可能与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通过水平传递上调抗原提呈细胞表面PD-L1含量有关。

如斯坦木·依米提[7](2021)在《74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个病区的74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发病年龄,性别特点,民族分布,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及主要危险因素等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1月一2019年12月间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颌面创伤正颌外科、颌面肿瘤外科)住院治疗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将获取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回顾性分析其年龄、性别、族别,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及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收集743病例,其中男性475例,女性268例,男女性之比为1.77:1,50~59岁是好发年龄段,总群体平均年龄为53.67±14.30。民族分布上以汉族为主,其次是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发病部位依次为舌224例(30.15%)、腮腺96例(12.92%)、唇75例(10.09%)、牙龈72例(9.69%)、颊部67例(9.02%)、颌骨59例(7.94%)、腭部51例(6.86%)、颈部37例(4.98%)、口底25例(3.36%)、面部皮肤23例(3.09%)、颌下腺9例(1.21%)、舌下腺5例(0.67%)。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上皮来源性恶性肿瘤中的鳞状细胞癌,占的比例为59.08%。鳞状细胞癌发病部位中例数最多的部位是舌部,152例,占的比例为34.62%。吸烟的男性鳞状细胞癌患者例数为189例,占男性鳞癌患者总数的比例58.85%,吸烟的男性腺样囊性癌为26例,占男性腺样囊性癌患者总数的比例为44.07%。结论:40~80岁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好发年龄区间,50~59岁是其高峰年龄段,患者当中男性多见于女性,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民族构成比中汉族占首位(52.62%),发病部位以舌部最常见,恶性肿瘤以上皮来源性肿瘤中的鳞状细胞为多见,SCC好发部位以舌最为常见,吸烟是导致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郭治辰[8](2021)在《肿瘤微环境中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活化CXCL2/CXCR2轴促进口腔鳞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好发于头颈部,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在口腔微生物群中作用关键,能够促进形成有利于OSCC发生发展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在OSCC的TME中,P.gingivalis对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分化和侵袭转移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旨在探讨P.gingivalis在OSCC的TME中通过活化CXCL2/CXCR2轴促进OSCC进展相关机制。方法:第一部分,1.回顾性研究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收治的OSCC患者的病例及组织标本,严格随访,共计205例。按照赫尔辛基宣言关于人类组织标本的使用条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完全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实施。收集20例OSCC患者的手术组织标本(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并留取相应非肿瘤口腔组织标本(设定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OSCC患者组织标本中P.gingivalis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其与非肿瘤口腔组织标本表达水平的差异。2.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GEO数据库下载GSE87539和GSE138206表达谱基因数据库,根据平台注释信息将探针转化为相应的基因符号。GSE87539数据集共包含6组样本,实验组为P.gingivalis感染正常牙龈上皮细胞样本;对照组为单独正常牙龈上皮细胞样本,每组3个样,共6个样本。GSE138206数据集共包含12组样本,实验组为OSCC组织样本;对照组为正常口腔组织样本,每组6个样,共12个样本。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OSCC患者组织标本中CXCL2和TANs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三者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预后的影响。3.明确OSCC组织中P.gingivalis、CXCL2和TANs的免疫表达位置关系。第二部分,1.体外培养TSCCA口腔鳞癌细胞株及P.gingivalis菌株(ATCC33277),OSCC患者外周血分离TANs,以MOI=50(细菌/细胞)建立共培养模型,在共培养模型基础上构建TME细胞模型。2.利用Elisa检测TSCCA、TSCCA+TANs、TSCCA+P.gingivalis和TSCCA+P.gingivalis+TANs各组上清液中CXCL2的含量。3.通过趋化实验检测TSCCA、P.gingivalis和TSCCA+P.gingivalis各组上清液对TANs趋化能力的差异。4.检测TSCCA、TSCCA+P.gingivalis、TSCCA+TANs和TSCCA+P.gingivalis+TANs各组中TSCCA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5.加入CXCL2/CXCR2信号轴抑制剂SCH527123,比较TSCCA+P.gingivalis+TANs+SCH527123组与TSCCA+P.gingivalis+TANs组中TSCCA高侵袭的细胞生物学行为能力是否回复。6.体外培养SCC7鼠源性鳞癌细胞株,建立共培养模型,使用C57BL/6小鼠建立肿瘤动物模型,使用不同浓度SCH527123进行干预,将实验分为:对照组(SCC7)、低剂量干预组(SCC7+P.gingivalis+0.05n M SCH527123)、高剂量干预组(SCC7+P.gingivalis+0.20n M SCH527123)和实验组(SCC7+P.gingivalis),并通过体积计算、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肿瘤模型的变化。第三部分,1.利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在m 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在TME细胞模型中,EMT表型获取及所调控通路。2.构建CXCL2和CXCR2的sh RNA慢病毒载体,转染至共培养模型,检测敲低效率。3.使用阳性细胞株构建共培养模型和TME细胞模型,检测TME细胞模型中EMT表型及所调控通路的改变。结果:第一部分,1.共205例OSCC患者,P.gingivalis免疫表达呈弱阳性的有86例,119例P.gingivalis免疫表达呈强阳性,而在非肿瘤组织中呈阴性表达。2.对数据集进行标准化处理后,GSE87539数据集中共识别26469个差异基因,GSE138206中识别9443个差异基因,其中有89个基因重叠,CXCL2位于hub基因中,并且表达明显上调。第二部分,1.通过16Sr RNA测序技术对P.gingivalis菌液进行测序分析,将测序结果于pubmed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证实与标准菌株ATCC33277符合率达99.3%,利用激光共聚焦、q 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共培养模型的成功建立。2.Elisa验证TSCCA+P.gingivalis+TANs上清液组中CXCL2的含量显着高于TSCCA、TSCCA+P.gingivalis和TSCCA+TANs上清液组(P<0.001)。3.细胞趋化实验验证TSCCA+P.gingivalis上清液组对TANs的趋化能力显着高于TSCCA和P.gingivalis上清液组(P<0.001)。4.CCK8法增殖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细胞侵袭实验分别验证TSCCA+P.gingivalis+TANs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高于TSCCA、TSCCA+P.gingivalis和TSCCA+TANs组(P<0.001)。5.加入CXCL2/CXCR2信号轴抑制剂SCH527123后,TSCCA+P.gingivalis+TANs+SCH527123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表型与TSCCA+P.gingivalis+TANs组比较显着降低(P<0.001)。6.通过肿瘤动物模型验证P.gingivalis能够促进小鼠肿瘤增长,使用SCH527123干预后能够有效显着抑制肿瘤增长且高剂量组更为显着。第三部分,1.利用q RT-PCR验证TSCCA+P.gingivalis+TANs组中CXCL2(P<0.001)、CXCR2(P<0.001)、JAK1(P<0.05)、STAT3(P<0.001)和N-cadherin(P<0.01)的m RNA表达水平较TSCCA组显着升高,而E-cadherin(P<0.01)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利用Western Blot验证TSCCA+P.gingivalis+TANs组中CXCL2(P<0.001)、CXCR2(P<0.001)、JAK1(P<0.05)、STAT3(P<0.001)、p-JAK1(P<0.001)、p-STAT3(P<0.001)和N-cadherin(P<0.001)的蛋白表达水平较TSCCA组显着升高,而E-cadherin(P<0.00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构建CXCL2-sh RNA和CXCR2-sh RNA慢病毒载体,转染至共培养模型后验证敲低效率。3.利用流式细胞仪成功筛选出CXCL2/CXCR2-sh RNA共染TSCCA细胞株,通过有限稀释法成功挑取阳性克隆细胞。4.使用阳性克隆细胞进行细胞模型的建立,利用q RT-PCR验证TSCCA+P.gingivalis+TANs组与TSCCA组比较,JAK1的m RNA表达水平出现了降低(P<0.05),而STAT3(P>0.05)、N-cadherin(P>0.05)和E-cadherin(P>0.05)的m RNA表达水平较TSCCA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着。利用Western Blot验证TSCCA+P.gingivalis+TANs组与TSCCA组比较,除了N-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外,JAK1(P>0.05)、STAT3(P>0.05)、p-JAK1(P>0.05)、p-STAT3(>0.05)、E-cadherin(P>0.05)的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同时将感染慢病毒的TSCCA+P.gingivalis+TANs组与未感染慢病毒的TSCCA+P.gingivalis+TANs组进行比较,在m RNA和蛋白水平均发现JAK1/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显着降低且EMT表现出现明显的回复。结论:1.P.gingivalis、CXCL2和TANs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非肿瘤组织显着升高,三者高表达与OSC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2.TSCCA+P.gingivalis+TANs上清液组中CXCL2含量显着升高,TSCCA+P.gingivalis上清液组对TANs的趋化能力最强。3.TSCCA+P.gingivalis+TANs组中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最强,CXCL2/CXCR2信号轴抑制剂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4.动物模型验证P.gingivalis能够促进小鼠肿瘤增长,使用SCH527123干预后能够显着抑制肿瘤增长。5.TSCCA+P.gingivalis+TANs组能够通过活化CXCL2/CXCR2信号轴来激活JAK1/STAT3信号通路,使肿瘤出现EMT表型,敲低CXCL2/CXCR2信号轴能够显着降低JAK1/STAT3信号通路活化程度和逆转EMT表型。

胡耒豪,章文博,彭歆[9](2020)在《多模态影像融合在口腔颌面部肿瘤外科诊治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多模态影像融合指将医学成像设备采集到的不同影像,利用计算机软件将它们经过适当处理使其匹配、融合,融合后的多模态影像较单一模态影像信息量增加,弥补了单一模态影像的缺陷。近年来多模态影像融合大量运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外科诊疗中,多模态影像融合能通过更清晰的肿瘤显像提高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能力,丰富了数字化外科的内涵,使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外科治疗更加精确。本文综述了多模态影像融合在口腔颌面部肿瘤外科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颜明[10](2019)在《PET/CT、MRI和临床触诊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中的对比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国内外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已有不少研究,但国内单纯针对不同发病部位、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通过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行术前临床触诊、MRI及PET/CT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颈淋巴结临床触诊、MRI和PET/CT检查并详细记录诊断结果,以术后病理诊断为参照标准,计算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计算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ET/CT、MRI和临床触诊与病理诊断结果的比较: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分别为79.5%、64.1%和43.6%。PET/CT与临床触诊在检查的敏感度方面差异性显着(P<0.05),其余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舌癌病例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诊断结果比较:PET/CT、MRI、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分别为91.7%、66.7%及25.0%,PET/CT及MRI与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差异性显着(P<0.05),PET/CT与临床触诊的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差异性显着(P<0.05),其余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3.颊癌、牙龈癌病例PET/CT、MRI和临床触诊诊断结果比较:PET/CT、MRI及临床触诊的各个诊断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鳞状细胞癌PET/CT、MRI和临床触诊与病理结果比较: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分别为78.8%、60.6%和39.4%,准确率分别为72.2%、68.1%和63.9%,PET/CT与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差异性显着(P<0.05)。5.中分化鳞状细胞癌PET/CT、MRI和临床触诊与病理结果比较: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分别为100.0%、60.0%和63.9%,PET/CT与MRI及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差异性显着(P<0.05),PET/CT与临床触诊的阴性预测值差异性显着(P<0.05)。6.高分化及低分化鳞状细胞癌PET/CT、MRI和临床触诊与病理结果比较: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各个诊断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PET/CT检查较临床触诊具有更好的诊断准确率。2.对于舌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PET/CT检查比MRI和临床触诊的准确率更高。3.PET/CT对于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效果较好,但对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术前诊断效果欠佳。

二、Ag-NORs检测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g-NORs检测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智能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I技术在影像学检查中的应用
    1.1 曲面断层片
    1.2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1.3 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1.4 放射性核素检查与AI驱动的医学影像多模态融合
    1.5 肿瘤数码照片
    1.6 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
    1.7 红外热成像
2 AI技术在病理学检查中的应用
    2.1 数字化病理切片
    2.2 高光谱成像病理切片
    2.3 细胞病理学
3 AI技术在生化检测检查中的应用
    3.1 液体活检
    3.2 多数据来源的综合诊断
4 展望与总结

(2)不同修复方法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及随访方法
    1.3 实验室检查
    1.4 调查表格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A组和B组手术一般情况比较
    2.2 A组和B组术后UW-QOL量表比较
    2.3 A组和B组修复前后唾液SA、CEA比较
    2.4 A和B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3)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CTCs的富集与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外周血CTCs值的比较
    2.2 外周血CTCs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外周血CTCs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2.4 外周血CTCs检测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4)口腔鳞状细胞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CTCs的富集与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外周血CTCs值的比较
    2.2 外周血CTCs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CTCs诊断价值分析
        2.3.1 外周血CTCs检测对OSCC的诊断价值应用CTCs诊断OSCC的AUC值为0.
        2.3.2 外周血CTCs检测对OSCC转移的诊断价值应用CTCs诊断OSCC转移的AUC值为0.
    2.4 CTCs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5)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PTEN/SMAD4对DNA损伤修复途径选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1. 主要试剂
        1.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主要试剂
        1.2 Real-Time PCR 主要试剂
        1.3 Westren blotting 主要试剂
        1.4 细胞培养主要试剂
        1.5 姬姆萨染色
    2. 主要仪器设备
    3.细胞及质粒
    4.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DNA损伤修复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机制研究及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6)小细胞外囊泡PD-L1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及影响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的作用研究&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词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肿瘤源性细胞外囊泡在肿瘤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和机制
基础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小细胞外囊泡PD-L1 与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部分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PD-L1 抑制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结论
病例报告
    Case1 Radical resection of left mandibular gingival cancer followed by 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fect with fibular myocutaneous flap
    Case2 Radical resection of mandibular gingival cancer followed by 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fect with lateral upper arm flap
    Case3 Radical resection of left buccal cancer followed by 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fect with anterolateral thigh myocutaneous flap
    Case4 Radical resection of tongue cancer followed by 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fect with anterolateral thigh myocutaneous flap
    Case5 Radical resection of mandibular ameloblastoma followed by 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fect with iliac muscle flap
    Case6 Radical resection of mandibular ameloblastoma followed by 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fect with fibular myocutaneous flap
临床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首页
致谢

(7)74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内容与方法
    5 质量控制
    6 统计方法
    7 研究流程图
结果
    1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一般资料
    2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部位分布情况
    3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分布
    4 吸烟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分布
讨论
    1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年龄与性别分布分析
    2 口面部腔颌恶性肿瘤民族分布分析
    3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发病部位分布分析
    4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分布特点
    5 鳞癌、涎腺肿瘤的发病特点
    6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危险因素分析
小结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调查表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口腔鳞状细胞癌流行病学及诊治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肿瘤微环境中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活化CXCL2/CXCR2轴促进口腔鳞癌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口腔鳞癌组织中P.gingivalis、CXCL2和TANs的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及预后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P.gingivalis通过感染口腔鳞癌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进展的细胞及动物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口腔鳞癌肿瘤微环境中P.gingivalis通过活化CXCL2/CXCR2 轴激活JAK1/STAT3 信号通路促进口腔鳞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微环境促进口腔鳞癌侵袭转移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PET/CT、MRI和临床触诊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中的对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诊断概况
    1.2 临床触诊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1.3 MRI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1.4 PET/CT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颈部淋巴结分区
    2.5 评价指标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3.2 PET/CT、MRI和临床触诊与病理结果比较
    3.3 不同病损部位病例中PET/CT、MRI和临床触诊诊断结果比较
    3.4 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病例中PET/CT、MRI和临床触诊诊断结果比较
4 讨论
    4.1 PET/CT、MRI及临床触诊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诊断效果的总体分析
    4.2 PET/CT、MRI及临床触诊对不同病损部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效果的对比分析
    4.3 PET/CT、MRI及临床触诊对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效果的对比分析
    4.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Ag-NORs检测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杜文,彭歆. 口腔疾病防治, 2022(05)
  • [2]不同修复方法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效果比较[J]. 巩自新,何艳召,张克勋,武梦祎. 实用癌症杂志, 2022(01)
  • [3]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张帅源,付昊杰,秦硕,李光辉,易雅群,孙明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06)
  • [4]口腔鳞状细胞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张帅源,秦硕,李光辉,易雅群,付昊杰,高雅靖,孙明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1(05)
  • [5]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PTEN/SMAD4对DNA损伤修复途径选择的影响[D]. 马宇歌.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小细胞外囊泡PD-L1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及影响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的作用研究&病例报告[D]. 谢启慧. 武汉大学, 2021(02)
  • [7]74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D]. 如斯坦木·依米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肿瘤微环境中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活化CXCL2/CXCR2轴促进口腔鳞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 郭治辰.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9]多模态影像融合在口腔颌面部肿瘤外科诊治中的应用进展[J]. 胡耒豪,章文博,彭歆.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11)
  • [10]PET/CT、MRI和临床触诊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中的对比性分析[D]. 颜明.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Ag-NORs检测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