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通气在多发伤抢救中地位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白杨[1](2019)在《定位抢救模式在急诊严重多发伤抢救中应用的调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定位抢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内急救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对比定位抢救模式在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应用的效果。3.探讨新模式下各项急救护理任务进展的差异性,为进一步提升急救护理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院内创伤急救小组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定位抢救配合培训(1个月),急诊预实施,确保定位抢救模式在抢救单元中能够正确运行实施,而后于2017年1月始正式用于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护工作中。护理人员定位定职急救小组共包括3名急诊护理人员,分别为A、B、C,其定区域内急救初期护理任务分别包括以下内容,A:位于患者右侧,负责动脉血采集、导尿、除颤、急救胸外按压;B:位于患者左侧,负责ECG监测、呼吸支持、气道管理、配合按压;C:位于患者足侧,负责建立通路、静脉血标本、给药。自行设计调查表,包括创伤急救小组急救能力评估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以及患者抢救数据调查表。通过调查获取急救小组护士能力水平、患者差异性、以及创伤急救初期护理任务完成情况,即严重多发伤患者进入院内急救流程后必须第一时间完成的护理工作任务。查阅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为期18个月既往该医院院内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急诊急救抢救记录,获取对照组研究对象相关抢救资料及数据信息。该医院急诊自2017年1月正确实施定位抢救模式后,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实时急救数据进行采集、记录,确保数据准确、无误;患者急救数据采集至2018年6月止,为期18个月。根据以上纳入与排除标准,分别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进行严重多发伤救治的患者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入选63例患者,年龄19-82岁,平均45.87±17.31岁,其中女患20例,男患43例。试验组入选58例患者,年龄19-79岁,平均40.15±16.11岁,其中女患18例,男患40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发现急救护理小组能力P>0.05,统计学分析无差异;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在年龄、性别、TI指数三方面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定位抢救模式的有效性。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抢救数据对比,在用新的急救模式后,ECG监测、呼吸支持、气道清理、静脉输液建立、留置导尿、静脉血标本采集项对照组与试验组对比中P>0.05,无统计学意义;心电图采集,对照组为3.31±1.27min,试验组为2.76±0.96min(P<0.05),有统计学意义;初级急救护理总时间,对照组为38.21±8.72min,试验组为28.93±7.48min(P<0.05),有统计学意义;呼吸支持系统时间,对照组为7.88±2.58min,试验组为6.95±2.29 min(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支持系统时间,对照组为11.22±2.45min,试验组为10.17±2.31min(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定位抢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内急救中应用后,对患者的生存状况无明显影响,在急救初期护理任务完成时对患者最终预后无明显影响,安全,无不良效果。2.定位抢救模式在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应用可有效缩短创伤急救小组急救初级护理任务完成的时间,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效率,改善严重多发伤院内急救初期护理任务完成情况。3.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其他临床护理配合性急救协同操作中如何进行效率提升提供指引性方向参考,为进一步提升急救护理效率提供一定的依据。
李勇,金兆辰,蔡燕,吉木森,孔宪如,刘竟,杨宏锋,王成龙[2](2014)在《实施每日唤醒对多发伤患者血糖波动和病死率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实施每日唤醒对多发伤患者血糖波动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68例危重症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实施每日唤醒计划后首个24 h内的血糖情况,每2 h检测1次,计算血糖平均值(MEAN)、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血糖不稳定指数(GLI)、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记录30 d病死率。根据MEAN和GLI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MEAN+低GLI组(A组,34例)、低MEAN+高GLI组(B组,14例)、高MEAN+低GLI组(C组,12例)、高MEAN+高GLI组(D组,8例)4组,比较各组间血糖水平、血糖波动情况及转归水平。结果 68例患者中共死亡5例,总体病死率为7.4%,其中A组预后最佳[病死率为0(0/34)],D组预后最差[病死率为37.5%(3/8)]。血糖水平指标MEAN(mmol/L)以A、B组较低(6.7±1.3、7.6±0.8),C、D组较高(9.3±1.4、10.7±1.3)。血糖波动指标SD(mmol/L)、CV、GLI、LAGE(mmol/L)、MAGE(mmol/L)以A、C组较低(SD:1.6±0.4、1.7±0.6,CV:0.2±0.1、0.2±0.1,GLI:26.5±19.5、40.1±17.6,LAGE:4.6±2.3、6.5±1.9,MAGE:2.7±0.8、3.1±0.8),B、D组较高(SD:2.9±0.7、3.9±0.8,CV:0.4±0.1、0.4±0.1,GLI:120.5±33.2、184.6±98.4,LAGE:9.5±2.0、12.7±4.0,MAGE:6.2±1.2、7.6±1.8)。低血糖发生率以D组最高[5.8%(6/104)],B组次之[1.6%(3/182)],A、C组较低[0.9%(4/442),0.1%(2/256)]。高血糖发生率以C、D组较高[67.3%(105/156)、69.2%(72/104)],B组次之[33.5%(61/182)],A组最低[15.4%(68/442)]。A组的机械通气时间[(3.4±3.3)d]、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44.1%(15/34)]、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使用率[11.8%(4/34)]、ICU住院时间[(5.1±3.9)d]均为最佳,D组最差[分别为(9.4±5.2)d、87.5%(7/8)、75.0%(4/8)、(10.3±7.4)d]。结论每日唤醒可以减少多发伤患者血糖波动,改善患者预后。
吉云兰,朱琴[3](2013)在《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32例急救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严重多发伤休克期应根据受伤部位酌情安置患者体位,呼吸严重困难低氧血症者建立人工气道,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快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行液体复苏治疗是极为重要的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隐匿症状。结果:32例患者中痊愈出院者28例,病情好转出院者2例,病情稳定转院者1例,未愈者1例。结论:积极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是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疾病恢复的保证。
黄智勇[4](2011)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应用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呼吸机管理技术的进步,呼吸机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成熟。本文就我院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并确诊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早期呼吸机治疗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吴金[5](2011)在《损伤控制策略在ICU中的应用及其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应用损伤控制策略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及ICU在损伤控制策略中的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ICU2007年1月2010年12月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大于25分的42例严重多发伤的病人应用损伤控制策略进行救治。观察机械通气使用情况、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情况和病死率,并根据APACHEⅡ评分法进行死亡危险性预测(预测死亡概率,Ps)与实际死亡率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中33例使用机械通气,发生MODS21例,经ICU治疗9例逆转;死亡12例(28.57%),而APACHEⅡ评分预测死亡概率22例(52.38%),病死率减少,χ2=4.94,P<0.05。结论 ICU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和改善其预后有着重要的价值,应树立损伤控制ICU的理念。
杨海燕,刘汉,陈红,严莹[6](2008)在《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行有创通气的监护》文中提出
刘汉,张铮,刘颖,程惠[7](2007)在《有创通气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有创通气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时间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2004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16例严重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在脉搏氧饱和度(SpO2)<90%、动脉氧分压(PaO2)<60 mmHg时行有创通气,并观察各种参数的变化、气管内固定时间、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有创通气后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分别由机械通气前(55.1±5.0)、(266.3±32.5)mmHg升高为(80.5±14.6)、(323.5±26.5)mmHg(P<0.01)。SpO2从(83.9±6.0)%上升至(94.6±1.2)%(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由(33.0±6.9)mmHg恢复为(37.2±2.4)mmHg(P<0.01),心率(HR)从(108.7±10.8)降至(86.5±7.1)(P<0.01),血压在机械通气前为(130.9±20.5),治疗后为(123.4±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治愈14例,肺部感染9例,2例死于重型颅脑损伤。结论有创通气不仅能固定连枷胸,而且可有效地治疗肺挫伤。采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治疗(VAPbundle)是防治肺部感染的关键。
刘汉,倪海滨,刘颖,何小卫,张铮[8](2006)在《有创机械通气在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治疗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探讨连枷胸患者胸壁反常运动的固定方法、固定时间、机械通气管理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4-01~2006-07收治的16例严重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分析在SpO2<90%,PaO2<60mm Hg时立即行机械通气后各种参数的变化、气管内固定效果、固定时间、机械通气管理出现的并发症及采取的措施。结果机械通气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及心率(HR)值明显改善,与通气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械通气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高于机械通气前(P<0.05)。本组治愈14例,死亡2例,出现肺部感染9例。结论有创通气固定胸壁可靠,患者SpO2稳定,对脑外伤GCS<8分或多发伤APACHEⅡ评分>15者可首选有创通气治疗,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高,采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治疗是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
吴雪海[9](2001)在《闭合性颅脑损伤凝血分子标志物TF、TFPI的动态检测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急性颅脑损伤后,微血管出血和血栓形成的微循环障碍是继发性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凝血功能的异常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继发性颅脑损伤密切相关,探讨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的改变规律对颅脑损伤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损伤后凝血功能的改变非常复杂,目前,有关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改变规律的研究较少,并且大都停留在凝血谱和纤溶产物的探讨上。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即因子Ⅲ,结合因子Ⅶ激活成因子Ⅶa,形成生理性止血、凝血过程唯一的启动物Ⅶa/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inhibitor,TFPI)通过形成TFPI/Xa复合物而直接抑制因子Xa活性;但主要是在Ca2+参与下通过形成四聚体Xa/TFPI/Ⅶa/TF,抑制ⅦlofF的催化活性,以此来调节TF的活性,TFPI是目前所知的唯一能ll 抑制组织因子活性的生理性物质。TF和 TFPI在凝血过程中至为重要。lD 为此,我们希望通过对颅脑损伤后*F、仆PI及*P I/TI/TF的动态职测,DD 从分子角度更深层次来探讨其凝血功能变化的规律,以期指导临床诊DD 治。DD 目 的DDI.探讨闭合性颅脑损伤后凝血分子标志物 TF、TFPI及 hPIflT的动 D12.探讨TF、TFPI的表达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l13.探讨继发性颅脑损伤尤其是脑内血肿扩大、迟发血肿形成的TF、lD IN和w*I:lT7的变化韧律。DDIS69岁于 2000.7工000.11来本院急诊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除 DD 外合并冠心病、肝病、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等可能影响凝血、纤Dl 溶功能的患者及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共 42例,男 36例,女 8例。ll 正常对照组为18-57岁的键康成人,男22例,女8例。l12112.实验试剂J 美国 ADI公司的 TF、TFPI检测药盒等。13.方法D 颅脑损伤患者损伤后当天、24h、72h、7d及正常对照组健康成人D 分别抽取静脉血 Zml,用 3、8O的桐椽酸钠三钠 l:9(v/v)抗凝,3hl 内离心,冷藏于-70t冰箱内,待标本收集齐后一起测定 TF、TFPI;】同时记录患者各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PLT)和格拉斯哥(GCS)评L 分;并在入院时、及随后一周内多次头颅 CT检查。14 TF. TFPI检测IELISA法测定 TF、TFPI。15.统计 ll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上标准差(X士 S)表示,以 SPSS.0统计软 l 件分析;统计方法主要采用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法,以尸<o.05 D 为差别有显着性意义,P<0刀1为差别有高度显着性意义。- 结 果D 1.TF在颅脑损伤当天即显着升高,24h达到高峰,随后下降,至l 72h仍维持较高的水平中功.05),川基本降至正常。*【N颅脑损伤 后持续下降,至7d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a 0刀5人四个时间点TFPI/TF 31都比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卜.05人 2.在损伤当天、24 h、72h,GCS(8组 TF持续显着增高(卜.05人D 而**S>8组*F仅24卜显着升高(尸<0刀1):两组*PN于7d都显着l 降低(P<0·05)。D 3.GCS 3分组共6例,全部死亡:其TFPI有升高趋势,当天显D 着高于GCSZ4分组(厂刀.05)。]4 本实验组,继发性脑损伤有引例,无明显继发性脑损伤患者7l 例。继发性脑损伤是根据人院一周内 CT检查 1次或 2次以上,凡是0 有以下情况者即以为有继发性脑损伤发生:脑水肿,脑缺血、出血性D 病变,迟发性脑内血肿形成,小出血灶、脑挫裂伤病灶明显扩大。继l 发性颅脑损伤组TFPWF四个时间点皆显着降低,而无明显颅脑损伤 l 组仅 7d时显着降低(p<0刀5)。 5.脑内血肿扩大、迟发血肿形成 8例,其中 7例 72h内 CT复查 l 发现。脑内血肿扩大、迟发血肿形成组TF在损伤后当天、24h显着J 升高(p<0.ofL72h即降至正常;并且TFPI在72h内有回升趋势; 72h TFPI/TF未见显着降低,7d时显着降低中功.05人不同于全组颅 脑损伤患者的变化规律。而无脑内血肿扩大、迟发血肿形成组 TF—l 周内都显着升高中<0刀5人
谢秀斌,黄炳成,陆超鹏,黄波[10](2001)在《机械通气在严重多发伤的应用(附10例报告)》文中认为
二、机械通气在多发伤抢救中地位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通气在多发伤抢救中地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定位抢救模式在急诊严重多发伤抢救中应用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多发伤的临床特点、死亡高峰 |
2.1.1 多发伤的临床特点 |
2.1.2 多发伤的死亡高峰 |
2.2 多发伤的救治特点 |
2.3 多发伤的伤情评估 |
2.3.1 多发伤伤情严重程度评估 |
2.3.2 创伤指数(TI)评分 |
2.3.3 损伤严重程度计分法(ISS) |
2.3.4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EWS) |
2.4 多发伤院内急救护理现状 |
2.4.1 提高急救反应 |
2.4.2 伤情评估及诊断配合 |
2.4.3 急救护理干预 |
2.4.4 病情观察与护理 |
2.4.5 快速安全转运 |
2.5 多发伤院内急救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
3.1 实验对象 |
3.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2 患者资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建立院内严重多发伤定位急救模式 |
3.2.2 创伤急救小组成员信息调查 |
3.2.4 调查工具 |
3.3 调查方法 |
3.3.1 创伤急救小组基本资料差异性 |
3.3.2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指标差异性 |
3.4 实验数据衡量指标 |
3.5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实验数据衡量指标差异性 |
4.1.1 急救初期各项护理任务完成时间(分钟) |
4.1.2 急救初期护理任务完成总时间(分钟) |
4.1.3 循环支持系统完成时间(分钟) |
4.1.4 呼吸支持系统完成时间(分钟) |
4.1.5 其他支持系统完成时间(分钟) |
4.1.6 急救前、后生存情况对比(例)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32例急救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急救与护理 |
2.1 安置合适体位 |
2.2 呼吸支持 |
2.3 建立快速静脉通道 |
2.4 病情观察 |
2.5 预防并发症 |
2.6 心理护理 |
3 讨论 |
3.1 及时实施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3.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识别隐匿症状 |
3.3 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
(5)损伤控制策略在ICU中的应用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2.1 研究方法及评估标准 |
2.2 统计学分析 |
2.3 治疗方法 |
2.3.1 简化手术的外科处理 |
2.3.2 ICU的生命支持及治疗 |
2.3.3 正规治疗或手术 |
3 结果 |
3.1 简化手术的外科处理情况 |
3.2 ICU的生命支持及治疗情况 |
3.3 最终的正规治疗或手术情况 |
4 讨论 |
(6)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行有创通气的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机械通气模式和参数的监护 |
3.2 VAP集束化治疗与护理[7] |
3.3 撤机方法 |
(8)有创机械通气在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观察指标 |
1.4 治疗方法 |
1.4.1 有创通气治疗 |
1.4.2 其他治疗 |
1.5 统计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连枷胸固定方法 |
3.2 机械通气模式和参数 |
3.3 撤机方法 |
3.4 VAP bundle治疗 |
3.5 其他治疗措施 |
(9)闭合性颅脑损伤凝血分子标志物TF、TFPI的动态检测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正文 |
四、 综述 |
五、 附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六、 致谢 |
四、机械通气在多发伤抢救中地位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定位抢救模式在急诊严重多发伤抢救中应用的调研[D]. 白杨. 吉林大学, 2019(12)
- [2]实施每日唤醒对多发伤患者血糖波动和病死率影响的临床研究[J]. 李勇,金兆辰,蔡燕,吉木森,孔宪如,刘竟,杨宏锋,王成龙.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4(04)
- [3]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32例急救护理[J]. 吉云兰,朱琴. 交通医学, 2013(05)
- [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应用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J]. 黄智勇.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23)
- [5]损伤控制策略在ICU中的应用及其价值研究[J]. 吴金. 安徽医药, 2011(09)
- [6]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行有创通气的监护[J]. 杨海燕,刘汉,陈红,严莹.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06)
- [7]有创通气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疗效[J]. 刘汉,张铮,刘颖,程惠.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07)
- [8]有创机械通气在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治疗中的作用[J]. 刘汉,倪海滨,刘颖,何小卫,张铮. 中国急救医学, 2006(12)
- [9]闭合性颅脑损伤凝血分子标志物TF、TFPI的动态检测及意义[D]. 吴雪海. 浙江大学, 2001(01)
- [10]机械通气在严重多发伤的应用(附10例报告)[J]. 谢秀斌,黄炳成,陆超鹏,黄波.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