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计算机与逆变器控制器网络的通讯

实现计算机与逆变器控制器网络的通讯

一、实现计算机与变频控制器网络之间的通讯(论文文献综述)

王剑涛[1](2021)在《基于PLC的风电机组仿真平台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利用风能进行发电的趋势逐渐上升,一方面风能是一种清洁、环保能源,能够有效缓解近年来出现的能源危机,而且有助于减轻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在经济成本与建设周期方面,风力发电比传统能源要更占优势。目前我国风力发电的发展速度稳步上升,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量逐年增长。随着我国风电产业的不断发展,如何选择适宜的系统控制策略以及对运行维护人员进行相关的指导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物理模型和控制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并开发出一种基于倍福PLC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风力发电机组仿真平台的主控制系统。该系统在企业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培训以及研究人员进行系统控制策略的验证优化方面有积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基本结构以及主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包括以PLC为核心的主控制系统、以变桨控制器和变频控制器为主要模拟部件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包含了机组监控界面和人机交互系统的上位机监控系统。其次针对仿真模型的实时要求进行风电机组主控制器各个结构之间的通信系统以及电气系统的搭建。通信系统主要包括现场总线PROFIBUS通信系统、以太网通信以及硬件I/O通信系统,在I/O通信系统设计中对部分电路进行了优化设计。电气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电气设备的布置和外围电路的接线,主要作用是模拟输入PLC的大型电气设备的保护信号。最后,本文对风电机组主控系统核心控制算法与控制流程进行研究与设计,包括主控制循环程序、风机启动、并网、停机等控制流程,并对机组的主循环控制流程以及相关功能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仿真系统能够按预期控制流程正常运行,而且能够对于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的故障模拟做出正确响应。

邓智谋[2](2021)在《车辆混合动力总成效率特性试验系统开发与研究》文中认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丰田量产了全世界第一款混合动力汽车第一代普锐斯车型以来,全球各国及各整车厂在混合动力车型的研发上投入了巨大的经费与精力,发展至今天已经成为各国与各整车厂极为重要的战略板块。而动力系统作为混合动力汽车区别于传统汽车最为显着的特征,亦是混合动力车辆研发的最重要环节。效率特性作为动力系统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混合动力总成开发与优化的重要目标。同时,在车辆混合动力系统研发过程中,台架试验是指导和检验设计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技术环节,所以搭建一套控制精确、响应快速的混合动力台架试验系统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上述背景,本文做了以下工作:首先,本文在对目标混合动力总成进行构型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纯电驱动、停车充电、混合驱动以及制动能量回收四个典型工作模式的功率流路径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为实现上述四种工作模式的效率特性试验,试验系统需具备的功能。并结合对试验系统的功能需求与现行国家行业标准的分析,设计了试验系统的总体方案。接下来,根据所设计的试验系统的总体方案,完成了试验系统硬件系统的选型设计。这部分主要分为电气系统、传感器系统、机械系统三个子系统的选型设计。对于电气系统,完成了对驱动(负载)电机以及变频驱动系统各个模块的选型设计;对于传感器系统,完成了转速转矩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及功率分析仪的选型设计;对于机械系统,完成了包括动力总成、传感器、驱动(负载)电机的支撑与连接部分的机械零件的设计。在完成了硬件系统的选型设计后,对试验系统上下位机的软件程序分别使用Lab VIEW与博途进行了设计开发,并对上下位机的OPC通讯进行了配置。对于下位机,完成了PLC的硬件与网络组态,并在此基础上对PLC的通讯程序与控制程序进行了编写开发;对于上位机软件,完成了人员登录管理模块、测控主程序模块、试验参数设置模块、数据查询与管理模块四个模块的程序的开发编写,实现了试验系统的测控功能。最后,对设计完成的试验系统进行了软硬件的安装,并设计了目标动力总成四种典型工作模式的效率特性试验方案,并按照所设计试验方案完成了各模式下的效率特性试验,验证了所设计搭建试验系统的测控功能的完整性与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易宇纯[3](2020)在《串联六重化交交变频控制器的研制》文中认为变频调速在电机调速方法中有着性能好、效率高的特点,针对风机水泵类负载利用变频调速方法来提高系统效率是一种合理选择。在变频领域有交交变频和交直交变频两大类,本文研究的“跳相”交交变频实现了交流到交流的直接变频,对比交直交变频来说价格更低廉、能更好地节约成本,与传统交交变频方法相比则具有变频范围更大的优势。但针对“跳相”交交变频的前期研究工作只是实现了三重化的“跳相”交交变频器,还存在着谐波含量较大、尚不能投入实际使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设计一个串联六重化的“跳相”交交变频控制器,在三重化交交变频电路的基础上扩为六重化交交变频电路以将系统谐波降低到实用化程度,并在控制部分加上转速闭环调节、故障检测机制,使六重化交交变频器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控制系统,作为一个产品能够投入使用。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有:1.介绍了串联六重化“跳相”交交变频器的系统设计思想,以STM32模块为主控板、以FPGA为次控板设计了控制器硬件电路,并设计了两个控制板的相应控制软件流程。2.分析了异步电机的机械特性,考虑到串联六重化交交变频频率离散的特点,与电机机械特性结合起来设计了分级调速的控制策略,以37.5Hz、42.86Hz、45Hz等频率为例对分级调速策略进行了说明,同时在SIMULINK里面搭建了六重化交交变频控制器闭环调速系统的模型,仿真验证了闭环调速控制思想。3.考虑到实际使用的安全性,分析了六重化交交变频电路的故障类型,结合其复杂的电路结构设计了故障检测环节,并且通过引入petri网的概念来提高故障识别效率,为以后的大规模投产提供一个排查故障的便捷途径。基于串联六重化交交变频器的故障仿真情况,以晶闸管P11为例建立了petri网模型,使用stateflow工具对设计出的petri网故障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petri网故障识别方法的有效性。4.搭建了六重化交交变频控制器的实验平台,得到了频率间隔小于1Hz的五组输出电压波形,实验结果初步验证了理论分析,但受时间和条件限制,未能将闭环调速环节和故障诊断环节在实验平台上予以实现。

胡宁[4](2020)在《混合动力式医用控温毯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医用控温毯作为人体辅助控温的主要医疗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由于国内医用控温毯的研制起步较晚,其在控温精度、功能应用、操控界面、电磁兼容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针对以上不足,本文通过研究现代医用控温毯系统特性,并结合企业设计需求,提出基于混合动力式医用控温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本文通过研究对比国内外医用控温毯的设计模式,并结合最新国家相关标准,详细列举医用控温毯的硬性设计指标和功能扩展需求;通过对现有医用控温毯驱动方案的对比,提出半导体与压缩机混合驱动的组合形式,并对其驱动方式进行研究。本文选用STM32F4微控制器作为主控芯片,并围绕该CPU分模块对外围电路进行设计;选用NTC热敏电阻和DS18B20作为机组不同测温部位的温度传感器,并分别针对其采集特性设计了采集隔离电路;为扩展机器功能需求,分别增加了信息存储、网络接口、语音预警等模块。采用改进后的MOS管全桥电路对半导体机组两端的电压大小和方向进行控制,并针对半导体导通电流反馈信号设计了采集隔离电路;根据功率驱动器件混合的特点,选用了控制变频器并设计了半导体驱动保护电路和MOS管开关电路。本文研究对比现有医用控温毯温控算法的优劣,提出分层模糊PID的控制理念,并借助Matlab工具对该温控算法的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基于μC/OS-III操作系统进行控制任务的软件开发,并分别对各任务流程进行分析;根据整机EMC测试实验,对测试方法以及相应的EMC整改方案进行了介绍。最终本文设计的机型成功完成各项技术指标的测试,并送交由国家食药总局指定的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混合驱动方案、分层模糊PID控制方案、软硬件电路设计方案和EMC隔离方案均能很好的应用于医用控温毯,并为其他医用温控设备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翟凌超[5](2020)在《基于PLC的风电机组仿真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风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风电机组装机量与日俱增的同时风电控制技术迭代速度也在日益提升,由此引发了诸多风力发电控制技术与发展速度不匹配的问题。风电场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对风机运性性能与风能可利用率至关重要,传统风电场新员工培训方式局限性日益突出,风电机组控制算法验证手段单一无法满足风电控制技术快速迭代的需要,这严重阻碍了风力发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无论对于风电场新员工培训还是风机控制算法验证,设计一套风电机组实时仿真控制平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eckhoff软硬件实现风电机组实时仿真平台设计方案,并开发出了双馈型风电机组主控系统。本文首先阐述了双馈型风电机组的整体模型,包括风电机组主控系统、搭载变桨控制器与变频控制器及其相关模型的计算机仿真系统、搭载监控界面的上位机监控系统和搭载人机交互界面的监控系统。其次根据仿真平台的实时性要求,设计并优化了风电主控系统硬件结构,包括控制器及电气设备进行选型、布置及外围电路接线设计。然后基于TwinCAT对风电机组主控系统组态系统进行开发与配置;为实现仿真培训平台的实时数据交互本文设计了仿真平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通信系统,包括PROFIBUS通信系统、通用I/O通信系统。最后,本文对风电机组主控系统核心控制算法与机组关键功能进行设计,并基于IEC61131-3编程标准对控制逻辑进行PLC程序开发,包括主控系统主控制流程、风机的启动和并网控制流程、停机控制流程、偏航控制中自动对风控制流程和自动解缆控制流程的开发。

吴天宇[6](2020)在《波纹管疲劳测试台测控系统》文中指出波纹管的疲劳测试是波纹管产品质量评估的重要环节,目前主要的波纹管制造厂商均采用定制的疲劳测试台对生产的波纹管样品进行疲劳测试,并将疲劳测试结果用于辅助波纹管设计。本课题组受德国威茨曼公司的委托,已经研制成功了第一代波纹管疲劳测试台,并已在威茨曼中国公司正常运行,在波纹管质量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威茨曼公司根据使用的情况,对波纹管疲劳测试台的技术指标及适用范围提出了更高的改进要求。本文在第一代波纹管疲劳测试台的基础上,对轴向振动频率的提高和长波纹管径向形变的抑制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优化改进,提升了测试台的品质与性能,满足了企业对波纹管疲劳测试台的实际需求。波纹管疲劳测试台测控系统的核心是轴向振动测控系统的设计,本文介绍了轴向振动系统的主要构成和原理,并对现有的波纹管疲劳测试台在疲劳测试时的“振动停滞”现象进行了说明与分析。针对上述现象,设计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振动频率控制优化方法。根据测控系统的原理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基于矢量控制策略的PMSM伺服控制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于永磁同步电机的速度-电流双环控制器的PI参数实现离线整定优化,将遗传算法迭代后的PI参数组应用于波纹管疲劳测试台,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PI参数对于轴向振动频率有较明显的提高。在内部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对于内衬管在材料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选用了新型复合材料Al2O3f/ZL109作为内衬管的主要材料,并设计了一款磨球装置用以降低内衬管与波纹管内壁的摩擦力,通过ANSYS软件对改进后的内衬管与受检波纹管进行组合仿真应力分析,测试结果证明了内衬管改进设计的效果。设计了改进后波纹管疲劳测试台的测试方案,测试过程中波纹管疲劳测试台运行状态保持稳定,工作性能符合预期,证明了改进后的波纹管疲劳测试台可以满足波纹管制造厂商提出的新技术指标,也具有更广的适用范围。

王晓伟[7](2019)在《滑盖式现代节能日光温室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温室已经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新型滑盖温室以其保温、光照足且经济实用的特点,在我国北方地区如辽宁、内蒙已广泛使用。但由于对温室控制主要以手动控制为主,自动化方面不足。因此本文针对新型滑盖温室结构特点,设计了一套基于STM32单片机为核心集数据采集与调控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滑盖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以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为依据,从硬件软件两个模块对系统进行总体设计,通过硬软件的相互协作来保证整个滑盖温室自动控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在硬件设计中,以STM32F103ZET6单片机为主控器,采用时间控制的方式,通过电机驱动来对滑盖及风窗的开闭进行控制,利用重力加速度传感器来判断滑盖和风窗运动位置,通过PID控制方法,对滑盖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惯性进行调控。同时,该系统装有数据采集器,通过传感器对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度及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子进行采集。另外系统设置有数据存储模块和显示模块,方便现场测试人员对滑盖温室环境情况随时了解。软件模块主要负责发送控制指令,通过Keil u Vision5软件平台编程实现。系统现场测试时间为冬季,参数设置依据北方冬季气候特点设置,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特点和温室内作物生长所需,通过上位机串口调试助手对参数进行调整。通过现场试验验证,电机可以按照指令并结合PID调节实现对滑盖和风窗的按时精准控制。数据采集结果表明各个环境因子相关系数均能够达到R2=0.88以上,说明该新型滑盖温室控制系统可以对温室内的环境因子准确采集,所采用PID控制方法,能够对滑盖由于惯性产生的振荡进行调节。试验结果能够满足温室内滑盖及风窗自动控制和环境采集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达到预期设计目标和要求。

Nguyen Truong Sinh[8](2018)在《动力保持型自动变速器试验台实时仿真研究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纯电动汽车的传动系统,早期多采用固定速比减速器,现在已开始采用多挡自动变速器。为了满足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发展的要求,本课题组正在开发一款用于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保持型两挡AMT。本文以用于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保持型两挡AMT的试验要求为总体目标,对该自动变速器的实时仿真与测试试验台进行研究开发。首先,本文进行建立纯电动汽车用动力保持型两挡AMT的仿真模型。在以动力保持型两挡AMT的试验要求为总体目标时,建立纯电动汽车的整体结构方案,实现主要参数选取包括整车参数和传动系统参数,搭建了一台动力保持型两挡AMT的功能样机;建立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搭建变速器的仿真模型和纯电动汽车的实时仿真模型。为了建立试验台的总体结构方案,本文按照新型变速器的“V”型开发流程采用的试验技术来进行对试验台结构分析,建立试验台测控系统与试验台的动力装置。其中,经过对试验台测控系统的要求分析,本文采用MATLAB/Simulink和Simulink Real-Time实时应用工具来创建一种基于PC机的实时仿真机,用于搭建试验台的实时仿真与控制系统。通过对试验台动力装置的要求进行分析,本文进行试验台硬件系统各部件选取与设计,采用具有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电机变频控制器结合三相交流异步电机来建立交流电反馈电封闭式试验台的总体结构方案。为了对试验台实时仿真模型与控制进行研究开发,本文根据台架传动系统的结构,进行简化分析,提出一个台架传动系统的等效动力学模型,并建立台架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然后在基于车辆动力学方程,进行分析计算出台架负载电机需要提供准确的加载转矩,并对台架的主要连接部件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设计参数。在试验台搭建完成时,本文进行实现变速器试验台实时仿真与试验并将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当变速器功能样机已放在台架上,实现所需要的仿真与试验项目,主要包括变速器换挡控制系统实时试验、车辆行驶循环工况试验等,从而验证试验台的试验功能和动力装置的控制准确度是否达到所设计的要求。

苏伟君[9](2018)在《新能源汽车变速器磨合试验方法及台架研发》文中提出在传统汽车行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嬗变的进程中,变速器经历了一个“不必用→重新用→创新用”的迂回上升式发展。现已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中关键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变速器进行磨合试验,能够消除零件早期失效带来的危害,改善各运动副的工作表面状况以及对总成装配质量进行初步测试,达到提升变速器性能的效果,进而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性、操作稳定性、经济性及安全性。然而,在新能源汽车变速器试验过程中存在忽略磨合试验重要性、磨合效率低和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对新能源汽车变速器磨合试验方法及台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效益。本文以DAT变速器为研究对象,对其磨合试验方法及试验台架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变速器结构、磨合试验目的、试验参数、试验方法及试验台类型进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对称式布置、相互对拖、齿面双向磨合、节能高效的变速器磨合试验方法,从而确定了变速器磨合试验总体设计方案。其次,进行变速器磨合试验台架的搭建:①台架机械系统结构设计。对台架机械结构进行设计,并对关键零部件进行了静力学强度校核和模态分析。②台架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对电能回收装置、变频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油温冷却系统进行了硬件选型和设计。③台架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基于CAN总线搭建了通讯系统,利用虚拟仪器LabVIEW设计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实现了在上位机界面对变速器磨合试验过程进行控制、参数实时监测以及数据处理的功能。最后,制定变速器磨合试验规范,并进行空载和加载磨合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对转速、转矩、油温等重要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对系统能量回收、试验数据和磨合效果进行分析。本文对新能源汽车变速器磨合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研制了相应的试验台架,能够一次性同时磨合两台变速器的正反齿轮面,实现变速器齿面双向磨合的效果。变速器磨合试验能够有效提升齿轮表面质量,形成可靠性高、耐磨性好且较光滑的齿轮工作面,从而验证了变速器磨合试验方法和台架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合理性。

钟建军[10](2017)在《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混合仿真试验台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汽车自动变速器具有手动变速器(MT)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简化了驾驶员的操纵复杂度,降低了驾驶员疲劳强度,改善了驾驶舒适性。传统的汽车自动变速器研发过程具有工程效率低下、安全性较差、不经济、不环保等短板,而开发一款用于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控制器开发的混合仿真台架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一个方向。AMT混合仿真台架能用于自动变速器控制器控制策略开发与测试;可在线调试控制器关键参数,围绕优化换档品质完成控制器控制策略开发;能针对不同的路况和工况,重复试验,改进代码;还能用于变速器的可靠性试验、疲劳强度试验和教学任务的演示。具有开发效率高,安全性好,可重复性强,经济环保等优点。本文首先对AMT汽车传动系统展开动力学分析,结合AMT汽车行驶过程,分析了驾驶员意图以及汽车行驶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为混合仿真建模奠定基础。接着,从课题的实际需求出发,研究了混合仿真试验台的硬件配置方案,分析了电机的转矩和功率需求特性;给出了混合仿真台架选型论证方案。之后,分析了基于xPC Target的混合仿真试验环境的架构及特点。基于上述分析,开发了包括AMT变速器模型、离合器模型、发动机模型、电子油门模型、整车动力学模型和上位机控制模型在内的6个模型,分析了各个模型的组成结构、输入输出和相互关系,开发了上位机模型与各外围设备之间的5种数据接口。最后,结合台架试验,从混合仿真试验台架的基本功能和性能着手,分析了台架驱动电机、负载电机的操控性能、响应精度;测试了CAN远程控制;分析了台架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噪音情况;利用台架系统验证了离心式离合器的初步性能;利用台架系统研究验证了液力缓速器制动性能转矩-转速曲线;分析了不同的采样周期设定对试验数据的影响;提出用特征小波基函数对含噪试验数据进行了去噪处理,分析了试验数据去噪后的实际效果。本文以MT、AMT为硬件在环的被试对象,初步组建了混合仿真台架软硬件环境,可围绕改善换档品质开发和测试控制器换档策略。开发汽车自动变速器混合仿真试验台架具有较高的应用研究价值,对自动变速器控制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现计算机与变频控制器网络之间的通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计算机与变频控制器网络之间的通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LC的风电机组仿真平台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力发电国内外发展趋势
        1.2.2 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3 基于PLC的风力发电机组仿真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风力发电基本原理与仿真系统设计
    2.1 风能发电空气动力学原理
    2.2 风力发电机组基本结构及原理
        2.2.1 双馈型风力发电机运行原理
        2.2.2 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基本结构
    2.3 仿真系统整体设计与PLC控制
        2.3.1 仿真系统组成及其功能
        2.3.2 仿真系统实现方法及其功能
        2.3.3 主控制系统硬件整体设计
        2.3.4 倍福PLC自动化控制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仿真系统通信及电气系统设计
    3.1 主控制系统通信系统设计
        3.1.1 基于PROFIBUS的现场总线设计
        3.1.2 基于TCP/IP协议的实时通讯设计
        3.1.3 主控制系统硬件I/O通信电路设计
    3.2 主控制系统电气系统设计
        3.2.1 主控制系统电气设备布置
        3.2.2 主控制系统电气系统接线
    3.3 I/O通信电路的优化设计
        3.3.1 数字量输入电路优化
        3.3.2 数字量输出电路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系统PLC控制流程及程序设计
    4.1 PLC程序开发软件及语言环境
    4.2 主循环控制流程
    4.3 风机启动流程设计
    4.4 风机并网控制流程设计
    4.5 风机停机流程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控制系统仿真实验
    5.1 系统控制流程仿真实验
    5.2 故障模拟仿真实验
        5.2.1 软件触发故障仿真实验
        5.2.2 硬件触发故障仿真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内容总结
    6.2 论文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车辆混合动力总成效率特性试验系统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台架试验技术研究现状
        1.2.2 台架试验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试验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双行星排式混合动力总成总体结构
    2.2 工作模式分析
        2.2.1 纯电驱动模式
        2.2.2 停车充电模式
        2.2.3 混合驱动模式
        2.2.4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
    2.3 试验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4 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
    2.5 试验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试验系统硬件系统设计
    3.1 电气系统的硬件选型设计
        3.1.1 驱动(模拟)电机选型设计
        3.1.2 电源系统选型设计
        3.1.3 功率单元选型设计
        3.1.4 变频控制器及PLC选型设计
        3.1.5 电池模拟器选型设计
        3.1.6 电气连接原理图设计
    3.2 传感器系统选型设计
        3.2.1 转速转矩传感器选型设计
        3.2.2 电流传感器选型设计
        3.2.3 功率分析仪选型设计
    3.3 机械系统设计
        3.3.1 动力总成部分机械设计
        3.3.2 驱动(负载)电机部分设计
        3.3.3 传感器部分机械设计
        3.3.4 机械连接装配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试验系统软件设计
    4.1 下位机程序设计
        4.1.1 PLC设备组态
        4.1.2 PLC程序设计
    4.2 上位机程序设计
        4.2.1 上位机程序总体方案设计
        4.2.2 试验人员登录与管理程序设计
        4.2.3 上位机测控主程序设计
        4.2.4 试验参数设置程序设计
        4.2.5 数据查询与管理程序设计
    4.3 上下位机OPC通讯
    4.4 本章小结
5 动力总成试验系统试验分析
    5.1 试验系统安装
    5.2 试验方案设计
        5.2.1 纯电驱动模式
        5.2.2 停车充电模式
        5.2.3 混合驱动模式
        5.2.4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
    5.3 试验流程
    5.4 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串联六重化交交变频控制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变频器发展现状
        1.2.1 交直交变频器研究现状
        1.2.2 交交变频器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串联六重化交交变频控制器的系统设计
    2.1 六重化交交变频原理
    2.2 串联六重化交交变频控制器系统结构设计
    2.3 串联六重化交交变频器的硬件结构设计
        2.3.1 单片机系统设计
        2.3.2 FPGA硬件设计
        2.3.3 六重化交交变频主电路
        2.3.4 同步信号采集及锁相环
        2.3.5 转速采集模块设计
    2.4 小结
第3章 串联六重化交交变频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3.1 六重化交交变频控制器的软件设计流程
    3.2 控制器的闭环调速策略
        3.2.1 异步电机的机械特性
        3.2.2 控制器的闭环调速策略
        3.2.3 六重化交交变频控制器PID调速仿真模型
    3.3 小结
第4章 控制器的故障检测模块设计
    4.1 控制器的故障分析
    4.2 基于petri网的控制器网络模型
    4.3 控制器故障诊断仿真
    4.4 小结
第5章 实验平台与结果分析
    5.1 实验平台
    5.2 实验结果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已见刊学术论文
    二、获奖情况

(4)混合动力式医用控温毯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医用控温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主要工作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工作
    1.4 本章小结
2 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2.1 驱动系统研究
        2.1.1 常见驱动模式研究
        2.1.2 混合驱动方案研究
    2.2 整机结构布局研究
    2.3 控制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2.4 控制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主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3.1.1 微控制器选型
        3.1.2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2 温度传感器采集电路设计
        3.2.1 温度传感器选型
        3.2.2 温度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2.3 采集隔离电路设计
    3.3 其他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3.1 水位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3.2 电流反馈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4 操作界面电路设计
    3.5 外围存储模块设计
    3.6 语音提示模块设计
    3.7 网络模块设计
    3.8 主板电源模块设计
        3.8.1 电源模块选型与总体结构设计
        3.8.2 电源电路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驱动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 驱动电路总体结构
    4.2 半导体模块驱动电路设计
        4.2.1 PWM输出隔离电路设计
        4.2.2 MOS管并联调压电路设计
        4.2.3 H桥换向电路设计
        4.2.4 滤波电路设计
    4.3 直流压缩机与变频控制器选型
    4.4 其他模块电路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控温算法研究
    5.1 现有控温模式研究
    5.2 分层模糊PID控温方案研究
        5.2.1 分层模糊PID控温方案设计
        5.2.2 分层模糊PID的具体实现
    5.3 系统仿真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软件设计
    6.1 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
        6.1.1 μC/OS-Ⅲ简介
        6.1.2 μC/OS-Ⅲ移植
    6.2 控制系统任务设计
        6.1.1 传感器采集任务
        6.1.2 操控面板任务
        6.1.3 混合驱动任务
        6.1.4 其他任务
    6.3 操作界面软件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系统调试及其电磁兼容测试
    7.1 系统硬件调试
    7.2 系统功能调试
        7.2.1 操作面板和传感器任务调试
        7.2.2 TEC机组输出调试
        7.2.3 压缩机机组输出调试
    7.3 整机调试
    7.4 系统电磁兼容测试
        7.4.1 电快速脉冲群抗干扰(EFT)测试
        7.4.2 浪涌抗干扰(SURGE)测试
        7.4.3 辐射发射(RE)测试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控板电路原理图
附录B 驱动板电路原理图
附录C 信息参照表集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基于PLC的风电机组仿真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力发电国内外发展趋势
        1.2.2 风电机组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3 基于PLC的风电机组仿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风电机组仿真平台整体设计思路
    2.1 主控系统运行环境与PLC语言特性介绍
    2.2 双馈型风电机组结构及运行原理
        2.2.1 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结构
        2.2.2 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状态研究
    2.3 仿真培训平台整体设计思路
    2.4 主控系统结构优化与硬件选型分析
        2.4.1 仿真培训平台硬件结构优化
        2.4.2 主控系统硬件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控系统组态软件及通信系统设计
    3.1 组态软件开发工具及方法
        3.1.1 TwinCAT概述
        3.1.2 PLC组态软件开发流程
    3.2 主控系统电气设备及外围电路设计
        3.2.1 塔底柜部分电气设备布置与电气设计
        3.2.2 机舱柜部分电气设备布置与电气设计
    3.3 主控系统通信系统设计
        3.3.1 主控系统的PROFIBUS-DP总线设计
        3.3.2 仿真平台的I/O转换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电机组控制流程及PLC程序设计
    4.1 PLC程序开发环境及语言标准
    4.2 主循环控制流程设计
    4.3 风机启动和并网控制流程设计
    4.4 风机停机流程设计
    4.5 偏航控制流程设计
        4.5.1 自动对风控制流程设计
        4.5.2 自动解缆控制流程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波纹管疲劳测试台测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波纹管疲劳测试台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波纹管疲劳测试台现状概述
        1.2.2 波纹管轴向振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3 受检波纹管轴向振动径向形变控制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波纹管疲劳测试台测控系统技术方案
    2.1 波纹管疲劳测试台测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及构成
    2.2 波纹管疲劳测试台测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
        2.2.1 方案概述
        2.2.2 波纹管内压控制及失效判断
        2.2.3 波纹管轴向振动控制方案
    2.3 波纹管控制器与上位控制计算机的通讯方案
    2.4 受检波纹管径向形变的控制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波纹管轴向振动测控系统设计
    3.1 波纹管轴向振动测控系统构成及主要部件选型
        3.1.1 波纹管轴向振动测控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3.1.2 波纹管轴向振动控制系统主要部件选型
        3.1.3 疲劳测试台各模块系统设计
    3.2 波纹管轴向振动控制策略及系统建模
        3.2.1 频率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2.2 波纹管轴向振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3.2.3 波纹管轴向振动矢量控制策略
        3.2.4 优化算法的确定
    3.3 基于遗传算法的PI参数离线整定
        3.3.1 遗传算法原理
        3.3.2 遗传算法整定PI参数的设计过程
    3.4 波纹管轴向振动伺服控制系统仿真
        3.4.1 仿真程序设计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受检波纹管径向形变的抑制
    4.1 受检波纹管径向形变对波纹管质量客观评估的影响
    4.2 目前抑制受检波纹管径向形变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4.2.1 目前抑制受检波纹管径向形变的方法
        4.2.2 目前所用内衬管的应力分析
    4.3 基于ANSYS仿真分析的内衬管改进设计
        4.3.1 内衬管的材料选择
        4.3.2 内衬管的结构设计
        4.3.3 改进设计的内衬管与受检波纹管的摩擦分析
        4.3.4 基于改进内衬管的波纹管检测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改进设计测试台的波纹管测试
    5.1 波纹管测试方案设计
    5.2 波纹管疲劳测试过程
    5.3 波纹管测试结果及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滑盖式现代节能日光温室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滑盖温室结构特点与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 滑盖温室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2.3 相关技术及理论
        2.3.1现场总线RS-485
        2.3.2 现场总线I~2C
        2.3.3 Savitzky-Golay平滑算法处理
        2.3.4 重力加速度转换角度算法
        2.3.5 PID控制滑盖
    2.4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自动控制器系统设计
        3.1.1 自动控制器系统结构分析
        3.1.2 单片机的选择
        3.1.3 变频控制器
        3.1.4 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柜
        3.1.5 SD存储模块及时钟模块
        3.1.6 电源模块
        3.1.7 通讯模块
    3.2 滑盖温室数据采集
        3.2.1 数据采集器功能分析
        3.2.2 传感器的选型
        3.2.3 显示模块
    3.3 滑盖及上下风窗控制模块
        3.3.1 执行机构
        3.3.2 电气控制
        3.3.3 东西墙滑件“Y”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4.2 下位机软件设计
    4.3 数据采集模块的程序设计
        4.3.1 温湿度采集模块
        4.3.2 二氧化碳、滑盖和风窗角度采集模块
        4.3.3 光照度采集模块
        4.3.4 滑盖及风窗控制模块
    4.4 液晶显示程序设计
    4.5 SD卡存储模块的软件设计
    4.6 系统通讯软件设计
        4.6.1 RS-485通讯
        4.6.2 Modbus通讯协议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5.1 滑盖温室自动控制系统测试
        5.1.1 滑盖温室内数据采集模块测试
        5.1.2 滑盖温室滑盖和风窗控制测试
    5.2 系统综合测试
    5.3 系统测量数据分析
        5.3.1 温度数据分析
        5.3.2 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数据分析
    5.4 滑盖和风窗自动控制测试
        5.4.1 滑盖及风窗定时检测
        5.4.2 PID控制参数整定与控制测试结果分析
        5.4.3 PID控制滑盖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动力保持型自动变速器试验台实时仿真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纯电动汽车自动变速器的研究现状
        1.1.1 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1.1.2 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多挡化分析
        1.1.3 纯电动汽车动力保持型自动变速器的研究现状
    1.2 自动变速器试验台试验技术概述
        1.2.1 自动变速器试验技术分析与试验台的基本类型
        1.2.2 自动变速器试验台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选题意义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1.3.1 论文选题意义
        1.3.2 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动力保持型自动变速器结构设计与动力学分析
    2.1 纯电动汽车用动力保持型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分析
        2.1.1 纯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总体结构方案
        2.1.2 动力保持型自动两挡变速器的工作原理
        2.1.3 纯电动车用动力保持型的基本参数选择
        2.1.4 纯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2.2 纯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
        2.2.1 驱动电机和变速器输入轴的动力学方程
        2.2.2 动力保持型自动两挡变速器动力学分析
        2.2.3 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动力学方程
    2.3 变速器功能样机与换挡控制方案设计
        2.3.1 变速器功能样机设计
        2.3.2 换挡控制规律分析与换挡控制器设计
    2.4 纯电动车用动力保持型自动两挡变速器的整车模型建立
    2.5 整车模型仿真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台的结构分析及硬件系统设计
    3.1 试验台的功能要求与原理结构分析
        3.1.1 纯电动车自动变速器开发流程与试验台的功能要求分析
        3.1.2 试验台的总体结构分析
        3.1.3 试验台的工作原理
    3.2 试验台动力装置系统分析与选型
        3.2.1 试验台驱动电机和负载电机的分析与选型
        3.2.2 试验台动力电机变频控制的分析与选择
    3.3 试验台测控系统的分析与选型
        3.3.1 采用dSPACE实时仿真与控制平台的方案
        3.3.2 采用NI实时仿真与控制平台的方案
        3.3.3 采用MathWorks公司提供的实时仿真与控制平台方案
        3.3.4 试验台测控系统选型与设计
    3.4 试验台硬件系统建立及实际布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台实时仿真的研究开发
    4.1 试验台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
        4.1.1 试验台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4.1.2 试验台的负载电机进行加载分析
        4.1.3 台架传动系统和目标车型仿真模型中采用的主要参数选择
    4.2 试验台实时仿真模型开发
        4.2.1 试验台实时仿真模型的工作原理
        4.2.2 试验台实时仿真模型与驱动电机变频器之间的数据接口
        4.2.3 试验台实时仿真模型与负载电机变频器之间的数据接口
        4.2.4 试验台实时仿真模型与转速转矩传感器之间的数据接口
        4.2.5 试验台实时仿真模型与变速器TCU之间的数据接口
    4.3 试验台实时仿真模型自动代码生成的设置、优化与检查分析
        4.3.1 试验台实时仿真模型自动代码生成流程与设置分析
        4.3.2 试验台实时仿真模型自动代码生成优化和检查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变速器试验台仿真与试验结果分析
    5.1 动力保持型自动两挡变速器快速仿真试验分析
    5.2 变速器换挡过程试验台实时试验结果分析
        5.2.1 试验台提供恒动力转速和转矩的变速器换挡试验
        5.2.2 试验台动力电机协调控制的变速器换挡试验
    5.3 试验台在车辆循环工况下实时仿真与控制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新能源汽车变速器磨合试验方法及台架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新能源汽车变速器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1.3 变速器试验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变速器试验台架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变速器磨合试验总体方案设计
    2.1 磨合试验对象
        2.1.1 新能源汽车简述
        2.1.2 新能源汽车变速器
    2.2 磨合试验目的
    2.3 试验方法理论分析
        2.3.1 台架试验方法分析
        2.3.2 试验参数分析
    2.4 变速器磨合试验台总体设计方案
        2.4.1 变速器试验台类型分析
        2.4.2 变速器磨合试验台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速器磨合试验台机械系统设计
    3.1 变速器试验台机械系统设计
        3.1.1 试验台底座
        3.1.2 DAT变速器动力总成支撑架
        3.1.3 联轴器
    3.2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关键零部件分析
        3.2.1 联轴器静力学分析
        3.2.2 联轴器模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速器磨合试验台控制系统设计
    4.1 试验台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1 电能回收装置
        4.1.2 驱动电机和负载电机
        4.1.3 电机变频控制系统
        4.1.4 数据采集装置
        4.1.5 油温冷却系统
    4.2 试验台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1 虚拟仪器与LabVIEW简介
        4.2.2 试验控制流程
        4.2.3 系统通讯
        4.2.4 控制系统上位机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变速器磨合试验及试验方法研究
    5.1 电机标定试验
    5.2 变速器磨合试验
        5.2.1 变速器磨合规范
        5.2.2 空载磨合试验
        5.2.3 加载磨合试验
    5.3 变速器磨合试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校外指导教师简历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混合仿真试验台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自动变速器概述
        1.1.1 自动变速器特点
        1.1.2 自动变速器分类
    1.2 AMT技术原理及特点
        1.2.1 AMT工作原理
        1.2.2 AMT换档技术特点概述
        1.2.3 AMT与其它自动变速器的比较
    1.3 变速器仿真试验台架研究概述
        1.3.1 国外自动变速器台架研究思路与特点
        1.3.2 国内仿真台架研发概述
    1.4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选题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AMT系统动力学分析
    2.1 AMT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
    2.2 AMT台架系统动力学分析
    2.3 AMT汽车行驶过程分析
        2.3.1 起步阶段
        2.3.2 加速阶段
        2.3.3 匀速阶段
        2.3.4 减速阶段
        2.3.5 停驶阶段
    2.4 AMT汽车行驶舒适性指标分析
        2.4.1 离合器滑摩功
        2.4.2 换档时间
        2.4.3 换档冲击度
        2.4.4 综合分析各指标间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AMT混合仿真试验台设计与选型
    3.1 试验台方案研究
        3.1.1 问题的提出
        3.1.2 试验台方案的分析
        3.1.3 试验台方案需求分析
        3.1.4 AMT试验台方案
    3.2 电机选型分析
        3.2.1 驱动电机选型
        3.2.2 负载电机选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xPC Target的混合仿真环境
    4.1 混合仿真及方法
        4.1.1 快速原型模型开发
        4.1.2 硬件在环仿真
        4.1.3 混合仿真
    4.2 xPC Target概述
        4.2.1 xPC Target的功能特点
        4.2.2 xPC Target的用户接口
        4.2.3 xPC Target的S-函数
    4.3 xPC Target实时仿真环境配置
        4.3.1 xPC Target硬件准备
        4.3.2 xPC Target仿真环境构建
        4.3.3 xPC Target混合仿真环境
    4.4 数据采集快速采样设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仿真台架模型及接口分析
    5.1 发动机模型
        5.1.1 发动机空转情况模拟
        5.1.2 发动机带载荷情况模拟
    5.2 离合器模型
    5.3 变速器模型
    5.4 整车动力学模型
    5.5 电子油门模型
    5.6 上位机模型
    5.7 混合仿真台架数据接口分析
        5.7.1 上位机模型与电子油门模拟器之间的数据接口
        5.7.2 上位机模型与驱动电机控制器之间的数据接口
        5.7.3 上位机模型与负载电机控制器之间的数据接口
        5.7.4 上位机模型与传感器之间的数据接口
        5.7.5 上位机与TCU之间的数据接口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台架试验及分析
    6.1 试验台操控响应
        6.1.1 转速瞬态响应控制
        6.1.2 转矩瞬态响应控制
        6.1.3 转速稳态控制
        6.1.4 转矩稳态控制
        6.1.5 CAN远程转速控制
        6.1.6 CAN远程转矩控制
    6.2 台架的噪音试验及分析
        6.2.1 控制台前噪音数据测定
        6.2.2 噪声数据测定结论分析
    6.3 采样周期的设置对试验数据的影响
        6.3.1 采样周期为1s时的试验数据及分析
        6.3.2 采样周期为50ms时的试验数据及分析
        6.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4 台架试验数据处理
        6.4.1 去噪原理和评估法则
        6.4.2 基函数和阈值规则
        6.4.3 仿真实验及分析
        6.4.4 实际信号去噪
        6.4.5 信号消噪的特点
    6.5 离心式离合器性能试验
        6.5.1 离心式离合器台架布置
        6.5.2 离心式离合器接合时的理论估算
        6.5.3 离心式离合器结合时的试验测算
        6.5.4 离合器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6.6 液力缓速器性能试验
        6.6.1 试验原理分析
        6.6.2 液力缓速器台架布置
        6.6.3 缓速器性能试验内容与方法
        6.6.4 缓速器制动试验数据及分析
        6.6.5 缓速器性能试验结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主要工作内容及意义
    7.2 创新点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实现计算机与变频控制器网络之间的通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LC的风电机组仿真平台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王剑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车辆混合动力总成效率特性试验系统开发与研究[D]. 邓智谋.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串联六重化交交变频控制器的研制[D]. 易宇纯.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4]混合动力式医用控温毯控制系统研究[D]. 胡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PLC的风电机组仿真系统设计[D]. 翟凌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波纹管疲劳测试台测控系统[D]. 吴天宇.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7]滑盖式现代节能日光温室自动控制系统设计[D]. 王晓伟.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8]动力保持型自动变速器试验台实时仿真研究开发[D]. Nguyen Truong Sinh. 清华大学, 2018(06)
  • [9]新能源汽车变速器磨合试验方法及台架研发[D]. 苏伟君. 福建工程学院, 2018(01)
  • [10]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混合仿真试验台研究与开发[D]. 钟建军. 清华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实现计算机与逆变器控制器网络的通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