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磷脂/甘油三酯比的脂肪乳剂对大鼠血脂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袁婷兰[1](2021)在《母乳脂的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及其代谢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母乳脂肪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酯,甘油三酯的组成、结构与母乳脂肪的消化、吸收、代谢关系密切。母乳脂肪天然富含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而婴儿配方奶粉中类似母乳的MLCT种类、含量均很少,由此可能导致母乳与婴儿配方奶粉的代谢差异及其机制尚未被关注。为此,本论文系统地分析比较了母乳和婴儿配方奶粉中MLCT组成和体外消化的差异,制备了母乳化MLCT结构脂,并采用动物实验探明其代谢特征。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系统研究了母乳脂中MLCT的种类、含量和结构特征,以及胎龄和哺乳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母乳中的中链脂肪酸主要是月桂酸(La,4.64%)和肉蔻豆酸(M,5.33%),其次是癸酸(Ca,0.84%),辛酸(Cy)含量少于0.1%,这些中链脂肪酸基本是以MLCT形式存在,而非中链甘油三酯(MCT);母乳中MLCT总含量约占总甘油三酯的30.38%,主要是由月桂酸或肉蔻豆酸与棕榈酸(P)、油酸(O)、亚油酸(L)组成的单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LL型)和不饱和脂肪酸甘油三酯结构;哺乳期对母乳脂肪的MLCT的组成有显着影响,而胎龄对母乳脂肪的MLCT组成影响较小。其次,分析比较了不同中链脂肪酸来源的婴儿配方奶粉(植物油基、牛乳基、牛乳/植物油基、羊乳/植物油基以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的MLCT组成及与母乳的差异。结果表明,所有奶粉的MLCT总含量和MLL含量都明显低于母乳;婴儿配方奶粉的特征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也与母乳不同,植物油基奶粉以Ca La M、La La P等甘油三酯为主,牛乳基奶粉特征的甘油三酯是由丁酸或己酸和较长链脂肪酸组成的分子;牛乳/植物油基和羊乳/植物油基奶粉特征的甘油三酯分子是Ca MP、Ca PO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奶粉的特征甘油三酯分子是Cy Ca Ca和Ca Ca Ca。同时采用模拟婴儿胃肠道体外消化模型,比较了3种婴儿配方奶粉(MCT添加量分为0、20和30%)和母乳的体外消化差异,结果表明,添加MCT的两种奶粉的胃、肠的脂解度和释放的游离脂肪酸含量高于普通奶粉,而奶粉的胃肠消化终点(120 min)脂解度均比母乳低,表明中链脂肪酸可促进消化过程中奶粉的脂肪水解;奶粉胃肠水解释放的中链脂肪酸含量均高于母乳,3号奶粉胃消化过程中释放中链脂肪酸的含量相比初始酰基化的含量较低,且低于2号奶粉,推测与3号奶粉较高含量的MLCT(7.73%>1.90%)有关,表明MLCT可能抑制中链脂肪酸的大量释放。因此,婴儿配方奶粉的MLCT组成与母乳存在显着差异,同时可能造成体外消化的差异。再次,根据母乳MLCT组成特征,以精炼鱼油和椰子油为原料,采用酶法酯交换反应制备母乳化MLCT结构脂,然后采用分子蒸馏技术纯化酯交换产物。结果表明,最优反应条件为底物比(鱼油/椰子油)1.5:1,反应温度60度,NS40086脂肪酶添加量8wt%,反应时间3 h,所得酯交换产物中的MLCT的含量为62.14%,其中MLL型含量为39.85%;在蒸馏温度200(?)下,酯交换产物达到较好的纯化效果,产物中甘油三酯含量为98.30%,MLCT含量为72.60%,其MLCT组成和母乳相似,氧化稳定性较好,固体脂肪含量较低,酸价和过氧化值达到并高于相关标准要求。最后,以母乳脂肪供能比为模型设计母乳化MLCT结构脂和物理混合油脂的奶粉油脂配方,通过小鼠试验评估高脂喂养不同种类的油脂(母乳化MLCT结构脂、物理混合油脂、高脂空白对照、低脂阴性对照)对于小鼠生长、能量代谢、血脂、脂肪组织和肝脏的脂肪代谢以及肠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脂膳食显着增加了小鼠的体重、体脂、脂肪细胞大小、血脂以及肝功能水平,降低了小鼠呼吸熵、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和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和物理混合油脂组相比,母乳化MLCT结构脂组小鼠的昼夜间呼吸熵显着性增加,能量消耗有增加趋势,体重增加比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着增加,附睾脂和肾周脂重、脂肪细胞大小以及肝脏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显着降低至低脂阴性对照组小鼠水平,肝脏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肠道的Firmicutes/Bacteroidota比和Desulfovibrionaceae等与肥胖相关的微生物丰度显着降低,Rikenellaceae和Muribaculaceae的丰度显着增加。说明母乳化MLCT结构脂可抑制高脂膳食诱导的小鼠内脏脂肪的蓄积,改善肝功能损害,并降低一些与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有关菌群的丰度,调节机体的脂肪代谢。综上,论文明确了母乳脂肪的MLCT组成、结构及其与婴儿配方奶粉油脂的差异性,制备了母乳化MLCT结构脂,并明确了其代谢特征,发现其具有抑制小鼠内脏脂肪、改善肝功能、调节脂代谢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开发高度母乳化的婴儿配方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席蕴文[2](2021)在《赤箭调节免疫、减肥、降脂、降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内容为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赤箭保健功效”课题一部分。天麻作为大宗中药材,《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alta B1.的干燥块茎,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天麻具有抗惊厥、抗眩晕、抗癫痫、催眠、镇痛、改善学习记忆力、抗抑郁、降血糖、降血脂、抗血凝、抗血栓、保护神经细胞、抑菌抗炎、提高免疫力、调节肠胃、减少肝脏损害、抗氧化性、抑制肿瘤细胞形成等作用。其地上茎杆部分(赤箭)目前多数废弃,其是否具有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有待研究。我们查阅了古籍文献,对赤箭和天麻均有记载,如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载赤箭无天麻,以“其茎如箭杆”,赤色而得名,列为上品,曰“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宋、元时期和明初将赤箭和天麻分为两味药,认为天麻药用部位是地下块茎,而赤箭用药部位是地上部分茎杆。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天麻用根,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仍须加而用之。苗则赤箭也。赤箭,天麻苗也。然与天麻治疗不同,故后人分之为二。”宋代科学家沈括云:“古方用天麻者不用赤箭,用赤箭者不用天麻。所用古方中天麻性效,两者均有之。”明代《本草纲目》云“赤箭用苗,有自表入里之功,天麻用根,有自内达表之理。”清代以后,天麻茎杆部位很少作为一味中药在使用。查阅现代文献,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天麻地上部分天麻素的含量远比地下部分高,从天麻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但天麻地上部分药理活性研究未见报道。本文从化学成分、调节免疫、预防肥胖、预防高血脂、降血糖方面研究了赤箭(天麻地上部分)的作用,并比较了赤箭与天麻的差异,为赤箭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目的:比较赤箭和天麻中腺苷、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巴利森苷B和A的成分含量;比较赤箭水提液和天麻水提液调节免疫功能、减肥、降脂、降糖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评价赤箭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6种成分的含量,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4 min,0.5%B;4~5 min,0.5%~2%B;5~10 min,2%~15%B;10~12 min,15%~20%B;12~15 min,20%~95%B;15~17 min,95%B;17~17.5 min,95%~0.5%B;17.5~20 min,0.5%B),流速 0.5 mL·min-1,检测波长 270 nm。免疫功能评价采用环磷酰胺致小鼠免疫功能低下模型,测定廓清指数、校正廓清指数及外周血象,以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并基于16S rDNA技术测定肠道菌群,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赤箭水提液和天麻水提液进行药理活性比较。预防减肥功能评价采用高脂饲料建立大鼠肥胖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药奥利司他胶囊组、中药对照荷叶水提液组、天麻粉组、天麻水提液高、低剂量组、赤箭水提液高、低剂量组。自实验开始,正常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模型对照组、实验组动物每日给予等量的高脂饲料,饲料给予量与基础饲料相同。实验组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物,连续给予45天,实验期间每周称体重2次。实验结束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Lee’s指数、肝体比、脂体比;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胰脂肪酶(PL)、脂联素(ADP)的含量;取盲肠内容物,用16S rDNA技术进行肠道菌群分析。预防高血脂功能评价采用高脂饲料建立大鼠高血脂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药阿伐他汀组、血脂康组、天麻粉组、天麻水提液高、低剂量组、赤箭水提液高、低剂量组。自实验开始,正常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模型对照组、实验组动物每日给予等量的高脂饲料,饲料给予量与基础饲料相同。实验组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物,连续给予60天。每周称体重1次。实验结束后,检测并计算各组大鼠的体重、肝体比、脂体比;检测血清中TCHO、HDLC、LDLC、TG等指标,以及血清中肝脂酶(HL)、脂蛋白脂酶(LPL)的含量,并计算动脉硬化指数(动脉硬化指数=(TCHO-HDLC)/HDLC),测定肝匀浆中的TCHO、TG;取盲肠内容物,用16S rDNA技术进行肠道菌群分析。降血糖功能评价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造模72 h后,测定小鼠空腹血糖,选取空腹血糖值大于10.0 mmol·L-1的小鼠作为造模成功小鼠。将造模成功小鼠按血糖值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药二甲双胍组、天麻水提液高、低剂量组、赤箭水提液高、低剂量组。灌胃给药4周。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每周1次称体重和测定空腹血糖(FBG),结束前一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实验结束时采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中 TCHO、HDLC、LDLC、TG。结果:赤箭粉末、醇提液中腺苷、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巴利森苷B和A这六种成分含量总和分别高于天麻粉末、醇提液,赤箭水提液和天麻水提液六种成分含量总和相近,且赤箭粉末和天麻粉末中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的总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的相关要求。免疫功能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赤箭水提液中剂量组(10 g.kg-1)、天麻水提液中、低剂量组(10,5 g.kg-1)可明显增加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廓清指数;赤箭水提液、天麻水提液高剂量组(20 g.kg-1)均可明显增高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水平。肠道菌群研究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在门水平上,赤箭水提液和天麻水提液增加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赤箭水提液、天麻水提液均可增加PrevotellaaceaeUCG-001 和 RuminococcaaceaeUCG-005 的相对丰度,降低厌氧棍状菌属,unclassifiedfErysipelotrichaceae 和 CandidatusStoquefichus 的相对丰度,这些肠道菌与免疫系统、细胞增殖、调节代谢等相关。预防肥胖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天麻粉组大鼠的终末体重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赤箭水提液低剂量组、天麻水提液低剂量组可降低PL的活力,从而降低脂类在体内的水解吸收,提示赤箭和天麻水提液可能通过抑制PL活力,从而对肥胖治疗产生积极作用。在门水平上,天麻粉、赤箭水提液和天麻水提液降低了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赤箭水提液、天麻水提液和天麻粉降低毛螺菌科norankfLachnospiraceae属的相对丰度;赤箭水提液和天麻粉降低瘤胃菌科unclassifiedfRuminococcaceae属的相对丰度;天麻水提液和天麻粉降低有害菌韦荣球菌科norankfErysipelotrichaceae属的相对丰度。预防高血脂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中的TCHO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赤箭水提液高剂量组、天麻水提液低剂量组和天麻粉末组可明显降低肝组织中TCHO含量;赤箭水提液高剂量组可升高血清中HL含量,提示赤箭水提液、天麻水提液和天麻粉末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功效。在属水平上,赤箭水提液和天麻水提液可降低有害菌艾克曼菌属(Akkermaansia)的相对丰度;赤箭水提液提高有益菌普雷沃氏菌科(unclassifiedfPrevotellaceae)的相对丰度;天麻水提液提高有益菌异杆菌属(Allobaculum)的相对丰度。降血糖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赤箭和天麻水提液组FBG、OGTT、血清中TCHO、HDLC、LDLC、TG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赤箭和天麻水提液在所试剂量范围内对链脲佐菌素致小鼠糖尿病未表现出降血糖作用。结论:赤箭粉末、醇提液、水提液所测腺苷、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巴利森苷B和A总量高于或者接近于天麻相应提取液;调节免疫、减肥、降脂实验中,赤箭水提液与天麻水提液药理活性相似;肠道菌群研究发现,赤箭水提液和天麻水提液均可以降低有害菌韦荣球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的相对丰度,提高有益菌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的相对丰度;赤箭有待进一步研究。
徐路[3](2020)在《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上常用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长期应用会出现不同概率、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草药的降脂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黄连、吴茱萸的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和吴茱萸碱1:1配伍可显着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轻高脂模型大鼠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情况,通过作用于Leptin-AMPK通路、Leptin-Jak2-Stat3通路调节脂代谢,影响SREBP2、HMGCR、PPARα、LXRα、CYP7A1、NPC1L1、SR-BI、ABCG5、ABCG8等基因的表达,以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促进胆固醇分解,以及抑制小肠胆固醇吸收。胆汁酸是体内清除胆固醇的重要形式,对于维持胆固醇的稳态和防止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有毒代谢物的积累以及肝脏和其他器官的损伤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进一步阐明黄连吴茱萸配伍的降脂机制,我们提出连萸配伍是否会影响这一重要过程。研究目的:以高脂血症模型小鼠为研究载体,以胆汁酸代谢为切入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负反馈调节通路FXR/FGF15/FGFR4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用色谱-质谱分析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探讨黄连吴茱萸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动物分组及给药48只雄性C57BL/6小鼠,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3天,称小鼠体重并记录,禁食12h,每只小鼠尾静脉取血约0.5ml,35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根据测得血清总胆固醇值及小鼠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n=8)、模型组(n=8)、阿托伐他汀组(n=8)、连萸低剂量组(n=8)、连萸中剂量组(n=8)、连萸高剂量组(n=8),使组间初始总胆固醇值及体重值无差异。空白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饲养,其余各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饲养,实验过程中所有动物自由采食和饮水。制备好中药煎剂,每日根据各组动物体重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体积为1ml/100g,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频率为1次/天,连续灌胃给药8周。2.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检测采用酶化学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介素6、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3.肝脏病理形态观察采用HE染色镜下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4.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5.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6.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检测采用色谱-质谱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研究结果:1.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2.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指数明显升高(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的肝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脂肪变性,见脂肪空泡,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可不同程度改善上述表现,其中连萸低、中、高剂量组优于阿托伐他汀组。3.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P<0.01),白介素10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水平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P<0.01)。4.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基因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肝脏CYP7A1、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GF15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5.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蛋白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1,P<0.05),肝脏CYP7A1、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FGF1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P<0.01)。6.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1)从胆汁酸的分类来看: 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空白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2.39%,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7.61%。模型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32.90%,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67.10%。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6.92%,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3.08%。 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空白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7.39%,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2.61%。模型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8.34%,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1.66%。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4.15%,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85%。(2)从差异胆汁酸来看,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粪便胆汁酸12-KLCA、GDCA、HDCA、Apo CA、CDCA、DCA、Iso LCA、LCA表达上调(p<0.05),TMCA、TUDCA、TCDCA、α-MCA表达下调(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中剂量组小鼠粪便胆汁酸7-KDCA、UDCA、CA、GCA上调(p<0.05),12-KLCA、Apo CA、Iso LCA下调(p<0.05)。结论:1.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相对复杂,脾胃升降失常是其关键病机,治当辛开苦降,升清降浊。黄连、吴茱萸配伍作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具有明显的调脂、抗炎作用。2.黄连、吴茱萸配伍通过抑制FXR/FGF15/FGFR4通路,上调CYP7A1的表达,促进胆汁酸的合成,影响胆汁酸代谢发挥调脂作用。
周盼盼[4](2020)在《四味余甘子方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四味余甘子方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ABCA1、CETP、FFA及肝脏病理变化的干预作用。并试探讨四味余甘子方对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PF级SD雄性大鼠60只,体质量200g±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为6组(n=10),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血脂康组、四味余甘子方低剂量组、四味余甘子方中剂量组、四味余甘子方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其余各组在予普通饲料基础上加脂肪乳剂灌胃造模,正常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血脂康组、四味余甘子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分别以相应剂量药物灌胃,其余各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TC、TG、HDL-C、LDL-C,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BCA1、CETP、FFA,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ABCA1的表达,并观察肝脏组织HE染色后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TC、TG、LDL-C明显升高,HDL-C、血清ABCA1明显降低(P<0.05),且肝脏ABCA1的表达亦降低(P<0.05),CETP、FFA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血脂康组及四味余甘子方低、中、高剂量组TC、TG、LDL-C下降(P<0.05),HDL-C及血清ABCA1增加(P<0.05),且肝脏组织ABCA1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CETP、FFA下降(P<0.01);四味余甘子方高剂量对血脂、ABCA1、CETP及FFA影响最大(P<0.05,P<0.01)。显微镜下可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减轻,血脂康组及四味余甘子方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基本接近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细胞形态。结论:四味余甘子方能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TC、TG、LDL-C,升高HDL-C。该方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降脂作用可能与之上调ABCA1的表达,抑制CETP的表达相关。该方抑或能通过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FFA,以抑制肝脏脂肪变性的发生。
杜映雪[5](2020)在《酶法制备中长链甘油三酯对动物脂质代谢及其相关疾病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如今,肥胖症已是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有超过39%的成年人超重,其中超过13%达到了肥胖标准。肥胖往往会引发体内脂代谢紊乱及炎性病变,还与一系列并发症如2型糖尿病、肝脂肪变性、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带来的脂肪过量摄入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开发具有减脂效果、提高机体脂代谢且具有营养价值的功能性油脂是预防肥胖一个重要途径。中长链甘油三酯(medium-and long-chain triacylglycerols,MLCT)是一种由天然油脂经过改性或结构重组得到的结构脂质(structured lipids,SL),其往往在一个甘油分子上同时具有长链脂肪酸(long chain fatty acids,LCFA)与中链脂肪酸(medium chain fatty acids,MCFA),因此MLCT具有传统油脂所不具备的特殊营养功能,在食品与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题以中链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acylglycerols,MCT)和高油酸菜籽油(high oleic rapeseed oil,HORO)为原料制备了 MLCT,并探究其对动物的脂质代谢、炎症以及相关代谢疾病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将MCT与HORO以1:1摩尔比混合,以10%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IM作催化剂,60℃下发生酯交换反应得到合成产物。用分子蒸馏法对合成产物进行纯化,通过一级分子蒸馏(进料速率2mL/min,加热温度90℃,刮板转速250 r/min)和二级分子蒸馏(进料速率1 mL/min,加热温度180℃,刮板转速250 r/min)除去游离脂肪酸、甘油一酯与甘油二酯,获得甘油三酯纯度较高的产品,并进行组成与理化性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产品甘油酯组成测定的结果显示,经纯化后产品中甘油三脂含量达到92.99%。分析总/Sn-2位脂肪酸组成发现,产品中主要LCFA为油酸(C18:0)、亚油酸(C18:1)、亚麻酸(C18:2),主要MCFA为辛酸(C8:0)、癸酸(C10:0);Sn-2位的脂肪酸组成与总脂肪酸构成基本一致。对产品中甘油三酯组成的测定结果显示,产品中MLCT的相对含量超过50%,碳当量主要集中在32~38。以上结果表明,通过酯交换法可有效合成MLCT。2、研究了 MLCT在短期内对大鼠肝脏脂质组成及脂代谢的影响。实验选取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中长链甘油三酯组(MLCT组)、中链甘油三酯组(MCT组)、高油酸菜籽油组(HORO组),每日以1g/100g体重的剂量灌胃相应脂质2周。结果显示:相较于HORO,MLCT显着降低了大鼠血浆中TG、TC及LDL-C含量,显着抑制了大鼠肝脏重量的增长,还降低了肝脏中TC、TG含量,使ApoA1/ApoB比值显着性升高。气相色谱法检测发现,各组大鼠肝脏中甘油三酯、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变化显着,说明摄入的脂质可能导致肝脏脂肪酸组成的改变,且不同脂肪酸对脂质组成影响效果不同。ELISA检测肝脏中脂质代谢相关酶发现,MCT组大鼠肝脏中HSL、cAMP和PKA水平最高,ATGL水平最低。相反,HORO组大鼠的HSL、cAMP和PKA水平最低,而ATGL水平最高。MLCT组大鼠的上述脂质代谢相关酶水平均介于MCT、HORO组之间,且高于Control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HORO,MLCT在短期内对大鼠血脂与肝脏中脂质代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能具有降低脂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3、探究了 MLCT对长期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的体内脂质代谢以及相关代谢疾病的影响。将40只4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HFD组、MLCT组、MCT组和HORO组。Control组每日给予标准饲料并以1 g/100 g体重的剂量灌胃生理盐水,HFD组每日给予高脂饲料并以1 g/100 g体重的剂量灌胃生理盐水,其他实验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并以1 g/100 g体重的剂量灌胃相应脂质,持续6周。结果显示,相比HORO,MLCT显着抑制了大鼠体重增长与组织中脂肪积累,降低了血浆中TG、TC含量,提升了 HDL-C/LDL-C比值,并降低了动脉硬化指数。MLCT还显着降低了大鼠肝脏中TG、TC含量及Apo B/ApoA1比值,使肝脏中脂代谢相关酶FAS、ACC表达量减少,LPL表达量升高。对肝脏组织切片进行油红O染色发现,MLCT组大鼠肝脏中脂滴数量较HFD组明显减少。气相色谱法检测也发现MLCT组大鼠的肝脏脂肪酸含量较HFD组降低,而HORO组与HFD组无统计学差异。此外,HORO使大鼠空腹葡萄糖耐受程度与胰岛素敏感性显着降低,而MLCT与MCT的摄入均改善了大鼠血糖代谢与胰岛素敏感性。与HORO组相比,MLCT组大鼠血浆中TNF-α、MCP-1以及内毒素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在肝脏和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中也检测到较低的TNF-α、IL-6以及较高的IL-10水平。其中,HORO与HFD组大鼠血浆MCP-1水平的升高导致了大量巨噬细胞侵入WAT。本研究表明,MLCT可有效缓解高脂饮食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从而能够降低相关代谢疾病的发生率,对于长期高脂饮食下的体内脂代谢及相关代谢疾病的改善作用要优于传统油脂。
李彤[6](2020)在《维药“古丽娜”降糖、降脂的药效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维吾尔族药“古丽娜”,即石榴花(Pomegranate Flower)是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石榴Punica granatum L.的干燥花瓣,其化学成分类别含多酚类、黄酮类、三萜类、皂苷类等,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没食子酸、鞣花酸、柯里拉京、花青素、齐墩果酸、苜蓿素、胡萝卜苷等,有收敛、止汗止血等多种功效,在石榴花的现代研究中,发现其有良好的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保护循环系统、抗炎、抗氧化、保肝等作用。本课题组在前期对石榴花乙酸乙酯、正丁醇、石油醚部位的化合物进行了分离与鉴定,而对于石榴花药效作用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鲜有研究,故本文以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为模型,研究石榴花降糖、降脂作用的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目的:(1)对比石榴花不同萃取部位对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2)对石榴花提取物中降血脂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1)以高脂饮食结合链脲佐菌素建立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分别给予石榴花不同萃取部位提取物和和阳性对照药物二甲双胍4周,测定血清胰岛素含量及其他生化指标;(2)测定石榴花各萃取部位提取物对胰岛素抵抗的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量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3)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石榴花降血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4)高脂肪乳剂灌胃法建立小鼠高脂血症模型并给予石榴花提取物及其单体化合物8周,测定血清和肝脏脂质及肝脏中PPARα、PPARγ的表达;(5)以3T3-L1前脂肪细胞为基础,CCK-8法测定石榴花提取物及其化合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给药并最后测定胞内甘油三酯含量和成脂基因的表达研究石榴花提取物及其化合物对细胞分化的影响,Hoechst染色观察凋亡状态,Annexin V/FITC-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早晚期凋亡细胞数量,研究石榴花总提取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石榴花不同萃取部位能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血脂水平、机体氧化损伤程度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并提高胰岛素抵抗的3T3-L1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提高p-Akt、PI3K、Glut4蛋白表达,水部位提取物提高PPARγ蛋白的表达;(2)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得本课题前期从石榴花中提取获得的C1、C2、C3、C4、C5为有效成分,同时获得105个石榴花降血脂作用的靶基因。富集到多个生物过程与KEGG通路,其中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的生物过程为对脂质的调节和对代谢过程的正调节,KEGG通路主要为PI3-Akt、AMPK、MAPK、Apoptosis、PPAR信号通路;(3)在动物实验验证活性成分中发现提取物和五个化合物均具有降血脂作用,其中C2效果相对最佳;(4)在低剂量石榴花提取物处理细胞时,石榴花提取物促进或不影响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并能减轻棕榈酸酯诱导的3T3-L1前脂肪细胞的凋亡,减少早晚期凋亡细胞的数量,提高Bcl-2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抑制Bax、Caspase-3 m RNA和蛋白的表达。中、高剂量石榴花、C1、C2、C4、C5处理细胞能不同程度上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减少胞内脂质蓄积,降低成脂基因的表达,中、高剂量石榴花提取物能通过抑制PI3K、p-Akt蛋白的表达抑制PI3K-Akt通路的活化,并降低PPARγ蛋白的表达。结论:石榴花提取物能通过活化PI3K-Akt通路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水部位提取物还可通过激活PPARγ受体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石榴花中的五个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其中C2在动物实验中降血脂作用最佳。石榴花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有与浓度相关的双向作用,这主要依赖对PI3K-Akt通路的调控实现。本研究为首次对石榴花对PI3K-Akt通路调节作用进行研究,这对石榴花降糖降脂和抗肥胖药用价值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孙茫[7](2020)在《丙泊酚与肥胖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丙泊酚与肥胖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相关性目的:观察正常及肥胖情况下丙泊酚暴露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丙泊酚与肥胖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相关性。方法:1.取21日龄健康SD雄性大鼠156只,随机分为基础饲料对照组36只,高脂饲料组120只。基础饲料对照组予以基础饲料喂养,高脂饲料组予以高脂饲料喂养,喂养4周后,以高脂饲料组大鼠体重大于或等于基础饲料对照组大鼠平均体重加1.4倍标准差为标准筛选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大鼠。2.从基础饲料对照组和肥胖组各随机抽取6只大鼠,收集血清检测血脂水平,取双侧肾周、睾周及肠系膜脂肪称湿重。其余大鼠进行分组干预,将基础饲料对照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亚组:正常脂肪乳组(Normal-intralipid,NL,n=12)、正常丙泊酚组(Normal-propofol,NP,n=12);将肥胖组大鼠随机分为两个亚组:肥胖脂肪乳组(Obesity-intralipid,OL,n=12),肥胖丙泊酚组(Obesity-propofol,OP,n=12)。丙泊酚和脂肪乳均通过腹腔注射,剂量分别为100 mg/kg和10 ml/kg,连续7天,每天注射一次。3.建模结束后24h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1.高脂饲料喂养四周后,符合肥胖标准的大鼠49只,肥胖建模成功率41.11%(49/120)。2.肥胖组大鼠与基础饲料对照组相比,体重显着增加(p<0.01),肥胖组双侧肾周、睾周、肠系膜脂肪总湿重显着增加(p<0.05)。与基础饲料对照组相比,肥胖组HDL(high density lipoprotein)水平显着降低(p<0.05),LDL(low density lipoprotein)、TC(total cholesterol)及TG(triglyceride)水平显着升高(p<0.05)。3.与NL组比较,NP组第1、2天逃逸潜伏期延长(p<0.01),OL组第1、2天逃逸潜伏期延长(p<0.01);与OL组比较,OP组第2-5天逃逸潜伏期显着延长(p<0.05);与NP组比较,OP组第2-5天逃逸潜伏期显着延长(p<0.05)。NL组、NP及OL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P组和OL组相比,OP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着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减少(p<0.05)。结论:肥胖情况下丙泊酚暴露可引起实验动物较长时间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损伤。正常情况下丙泊酚暴露或单独肥胖仅引起短期且可逆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下降。肥胖可能是丙泊酚损伤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重要的易感基础。第二部分丙泊酚损伤肥胖大鼠认知功能的机制目的:探讨丙泊酚损伤肥胖大鼠认知功能的机制,并探究肥胖情况下大鼠对丙泊酚暴露引起的认知功能损伤易感的潜在机制。方法:本部分建模方式及实验分组同第一部分,实验分组包括:正常脂肪乳组(Normal-intralipid,NL)、正常丙泊酚组(Normalpropofol,NP)、肥胖脂肪乳组(Obesity-intralipid,OL)以及肥胖丙泊酚组(Obesity-propofol,OP),处理同第一部分。于第7天药物注射完毕24小时后,收集标本。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Bcl-2、Bax、Cyt-C、BDNF-PI3K/Akt/GSK-3β通路相关蛋白及p-tau蛋白表达变化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观察海马细胞β-catenin表达情况。结果:1.与NP组和OL组相比,OP组细胞凋亡显着增多,Cleaved caspase-3表达显着增多(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NL组相比,OL组Bcl-2/Bax比值显着降低(p<0.01);与NP组和OL组相比,OP组Bcl-2/Bax比值显着降低(p<0.01)。2.透射电镜发现:NL组和NP组海马神经元无显着变化。OL组神经元质膜存在轻度内陷以及染色质边集。而OP组细胞基质电子密度加深、染色加深,细胞核固缩,凋亡明显。另外,NL组和NP组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无显着变化,OL组线粒体可见轻度肿胀变性,OP组线粒体变化明显,形态肿胀、空泡样变性、甚至破碎。3.与NL组相比,OL组Cyt-C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5);与NP组和OL组相比,OP组Cyt-C蛋白表达升高(p<0.01)。4.较NL组相比,NP组p-GSK-3β表达显着升高(p<0.05),其余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OL组BDNF-PI3K/Akt/GSK-3β通路蛋白表达降低(p<0.05);OP组较OL组及NP组BDNF-PI3K/Akt/GSK-3β通路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5)。5.免疫荧光发现β-catenin主要表达在NL组的胞质,NP组和OL组有散在少数细胞存在β-catenin核转位情况,而OP组β-catenin转位明显增加。6.NP组和OL组相比,OP组海马细胞Tau蛋白磷酸化显着增加(p<0.01)。结论:肥胖情况下海马细胞对丙泊酚引起的损伤更敏感。丙泊酚暴露可引起肥胖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及tau蛋白磷酸化显着增加。肥胖情况下海马细胞本身存在的线粒体轻度损伤及BDNF-PI3K/Akt/GSK-3β通路的抑制可能是重要易损基础。第三部分丙泊酚与棕榈酸对海马神经元的影响及其机制目的:观察丙泊酚与棕榈酸处理对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两者在海马神经元损伤中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1.孕18-20天健康SD孕鼠,取胎鼠海马组织进行神经元原代培养,用Neurobasal培养基加B27因子培养神经元。2.神经元培养到第7天时采用免疫荧光法用神经元特异性抗体NF200鉴定神经元,并计算神经元纯度。3.为选择合适的丙泊酚及棕榈酸的处理浓度和时间,神经元原代培养至第7日,设置不同浓度和时间的棕榈酸及丙泊酚处理,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丙泊酚和棕榈酸暴露对细胞的毒性作用。4.根据CCK8结果确定丙泊酚及棕榈酸暴露浓度和时间,于神经元培养至第7天进行相应的丙泊酚和棕榈酸处理。实验分组如下:脂肪乳剂对照组(Intralipid-Control,IC),丙泊酚对照组(Propofol-Control,PC),棕榈酸脂肪乳剂组(Palmitic-Intralipid,PI),棕榈酸丙泊酚组(PalmiticPropofol,PP)。5.干预结束后,通过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及分子通路等相关指标。结果:1.成功培养海马神经元,NF200免疫荧光鉴定培养细胞为神经元,培养纯度达到95%以上。2.CCK8结果显示棕榈酸暴露时间为24 h,暴露浓度为80μM,对神经元的活性无显着影响;丙泊酚暴露时间为2 h,处理浓度为50μM,不影响神经元活性。3.免疫荧光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P组Cleaved caspase-3表达增加(p<0.01),其余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与IC相比,PI组Bcl-2/Bax比值显着降低(p<0.01),与PC组以及PI组相比,PP组Bcl-2/Bax比值显着降低(p<0.01)。4.免疫荧光发现:PP组Cyt-C表达显着增加;IC组和PC组β-catenin主要表达在胞质,PP组β-catenin转位明显增加。5.p-tau在PP组中的表达显着增高(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着差异。6.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单独丙泊酚处理时,海马神经元BDNF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并无显着改变,单独棕榈酸处理后BDNF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蛋白表达降低,棕榈酸处理后丙泊酚暴露引起BDNF-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蛋白表达进一步下调。结论:棕榈酸处理后丙泊酚暴露可引起海马神经元凋亡及tau蛋白磷酸化显着增加。棕榈酸处理后BDNF-PI3K/Akt/GSK-3β通路的抑制可能是丙泊酚引起海马神经元凋亡显着增加的重要机制。
杨月琳[8](2020)在《牛磺酸对高脂大鼠心血管功能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水平的提升,家禽家畜的生活环境也在不断得到改善,但由于饲养管理的不科学,饲料配比不均衡,饲喂高脂饲料致使动物体摄入的脂肪含量增加,从而导致某些动物的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发病情况日趋严重。本研究探讨了牛磺酸对高脂日粮大鼠主动脉功能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选取120只4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约为140-160g/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30只,分别是对照组(C)、牛磺酸组(T)、高脂组(M)、牛磺酸预防组(M+T),C组和T组饲喂普通日粮,M组和M+T组饲喂高脂日粮,C组和M组饮用清水,T组和M+T在饮用清水中添加2%牛磺酸,均不限制饮食。饲养16周后取心血管组织,一部分组织固定液固定,用于HE染色法切片制作,另一部分组织液氮处理后,冻存于-80℃低温保存箱保存备用,用于各种生化指标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牛磺酸对高脂大鼠心血管高脂相关因子的影响:高脂组与对照组比,显着提高了心血管组织中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p<0.05),显着降低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p<0.05),牛磺酸组与高脂组比,显着降低了心血管组织中T-CHO、TG和LDL-C的含量(p<0.05),显着升高了HDL-C的含量(p<0.05);2.牛磺酸对高脂大鼠心血管氧化相关因子的影响:高脂组与对照组比,显着降低了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p<0.05),显着提高了丙二醛(MDA)含量(p<0.05),牛磺酸组与高脂组比,显着提高了T-AOC、GSH-PX和T-SOD的活力(p<0.05),显着降低了MDA含量(p<0.05);高脂组与对照组比,显着提高了谷草转氨酶(AST/GOT)、谷丙转氨酶(ALT/GP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p<0.05),牛磺酸组与高脂组比,显着降低了AST/GOT、ALT/GPT和LDH的活性(p<0.05),各组心血管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差异不明显(p>0.05)。3.牛磺酸对高脂大鼠心血管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对照组心血管细胞排列规律致密,平滑肌细胞排列整齐有序,无炎症细胞浸润外膜较薄,由疏松的结蹄组织构成。高脂组心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中膜层较厚,局部组织出现核溶解,以及细胞内有脂滴,外膜层增厚,细胞排列疏松不规则程度最高。牛磺酸预防组心血管组织形态明显改善,主动脉厚度基本恢复正常,主动脉壁层次比较清晰,平滑肌细胞排列比较整齐有序,中膜层内细胞核深染,部分可见正处于有丝分裂时期,细胞核呈现多倍染色体状态。综上所述:牛磺酸可能通过调控与高脂相关因子降低血脂、与氧化相关因子改善抗氧化性、与炎性相关因子抑制炎症损伤来改善心血管组织形态,起到对心血管功能的保护作用。
马文静[9](2020)在《高甘油三酯血症大鼠模型及血脂变化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是人体血脂异常的重要表现之一。有研究表明人体血浆甘油三酯水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建立相对稳定、合理的SD大鼠高甘油三酯血症模型,通过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的实验结果验证动物模型的一致性,对影响大鼠血脂的因素分析比较,观察血脂的变化表现。方法:根据不同类型SD大鼠血脂异常动物模型,分析不同类型高脂饲料对大鼠血脂的普遍影响。比较氢化椰子油和牛油对大鼠血浆TC和TG的作用。观察不同浓度的牛油饲料,建立高TG模型时,大鼠血浆TC和TG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制备高TG模型结果的方差分析,探讨该动物模型的重复性和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使用高TC和双项模型饲料可以重复建立高TC和高血脂动物模型。15%猪油饲料升高大鼠血浆TG较其它模型所需时间长。比较氢化椰子油和10%牛油建立高TG模型的效果时发现,牛油饲料可以快速升高大鼠血浆TG水平,且维持TC、LDL-C水平相对稳定,效果优于氢化椰子油饲料,是建立高TG模型的理想饲料。采用10%牛油饲料建立高甘油三酯模型时,大鼠血浆TG浓度是第0周的2.4倍,最高时可接近4倍,是同期对照组大鼠TG的3.5倍。建模过程中大鼠血浆TC轻度升高,比初始TC增加不超过22%,比同期对照组增加不超过27%。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饲料中牛油的浓度对大鼠血浆TC的影响没有时间交互作用。当矫正大鼠摄食量和初始TC浓度,饲料牛油浓度对血浆TC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模型持续过程中大鼠TC无显着变化。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室内大鼠体重和血脂四项均无统计学差异;总体差异来自于实验室间各项指标的差异。而且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1.血脂异常动物模型的制备过程中,高TC和高脂血症SD动物模型具备良好的重复性和一致性。2.含有10%牛油、20%蔗糖和10%果糖的高糖高脂饲料可以快速升高SD大鼠血浆甘油三酯。3.本研究使用含10%牛油的高糖高脂饲料成功建立高甘油三酯动物模型,可使模型大鼠血浆TG升高298%,并稳定持续10周。4.经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验证,该模型建立方法在实验室内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一致性,实验室间的差异与实验动物的初始状态密切相关。
廖宗力[10](2019)在《基于Leptin/JAK2/STAT3通路探讨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高脂模型兔降脂效应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高脂血症兔血脂与肝脏脂质影响、肝组织结构变化及血清脂代谢相关酶的影响;2.观察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隔药饼灸调脂机制及不同促透剂运用于药饼后施灸的增效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纯种兔40只,随机抽取8只为正常组(A),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动物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高脂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B)、无促透剂组(C)(高脂模型+水作溶剂药饼施灸)、氮酮组(D)(高脂模型+氮酮溶液药饼施灸)和冰片组(E)(高脂模型+冰片溶液药饼施灸)。干预4周后,麻醉采血、处死后取肝组织。采用酶法检测血清及肝脏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直接一步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透射比浊法测定肝组织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Apo-b);肝组织HE染色观察形态结构;采用ELISA检测血清Leptin、HSL、CYP7A1、HMG-CoA还原酶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ting检测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正常组肝细胞形态结构正常,界限清楚,排列有序,核圆且核仁明显,无脂质变性;模型组肝细胞肿大变圆,胞质疏松淡染,排列紊乱,伴肝细胞轻度水样变性,肝血窦受压变窄,肝脏内含大量脂滴;无促透剂组肝细胞稍肿大,胞质疏松淡染,排列较紊乱,无肝细胞变性,肝血窦基本正常,肝脏内脂滴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氮酮组和冰片组肝细胞大小形态基本正常,胞质染色正常,排列较有序,无肝细胞变性,肝血窦正常,两组肝脏内脂滴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较无促剂组减少;冰片组肝脏脂滴含量较氮酮组稍减少。2.与正常组比,模型组血清及肝脏TC、TG、LDL-C显着升高、HDL-C显着降低、肝组织Apo-b显着升高、肝组织ApoA-1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无促透剂组、氮酮组、冰片组血清及肝组织TC、TG、LDL-C、肝组织Apo-b显着降低、肝组织HDL-C和ApoA-1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无促透剂组比,氮酮组血清及肝脏TC、TG显着降低、肝组织ApoA-1显着升高(P<0.05或P<0.01),冰片组血清及肝组织TC、TG、LDL-C、肝组织Apo-b显着降低、HDL-C和ApoA-1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氮酮组比,冰片组血清TC、TG、LDL-C显着降低、HDL-C显着升高,冰片组肝组织TG、LDL-C、Apo-b显着降低(P<0.05或P<0.01)。3.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兔血清HSL、HMG-CoA还原酶显着升高、CYP7A1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无促透剂组、氮酮组、冰片组血清HSL及CYP7A1显着升高、HMG-CoA还原酶显着降低(P<0.01);与无促透剂组比较,氮酮组和冰片组HSL及CYP7A1显着升高、HMG-CoA还原酶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氮酮组比较,冰片组HSL及CYP7A1的升高幅度更显着(P<0.05或P<0.01),但2组对HMG-CoA还原酶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4.兔血清Leptin ELISA检测结果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eptin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无促透剂组、氮酮组、冰片组Leptin显着升高(P<0.01);与无促透剂组比较,氮酮组和冰片组Leptin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氮酮组和冰片组比较Leptin无显着差异。兔肝脏组织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eptin、JAK2、STAT3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无促透剂组、氮酮组和冰片组Leptin、Leptin Receptor、JAK2、STAT3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无促透剂组相比,氮酮组和冰片组Leptin、Leptin Receptor、JAK2、STAT3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氮酮组比,冰片组Leptin、Leptin Receptor、JAK2、STAT3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或P<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ting检测的趋势和定量PCR结果基本一致。此外,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ting显示P-JAK2和P-STAT3变化趋势与JAK2和STAT3的基本一致。结论:1.隔药饼灸对HLP兔血脂、肝脂具有良性调节作用,对肝组织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氮酮和冰片作为促透剂运用于药饼中施灸疗效更优。2.隔药饼灸可能通过影响脂代谢相关酶HSL、CYP7A1、HMG-CoA还原酶表达发挥调脂作用,氮酮和冰片作为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调节脂代谢的增效机制可能通过影响以上三个脂代谢酶实现。3.隔药饼灸能激活Leptin介导JAK2/STAT3调脂通路,上调其相关因子表达,且氮酮和冰片运用于药饼后施灸对该通路的激活更显着,这可能是隔药饼灸调脂作用机制及氮酮和冰片作为促透剂运用于药饼后施灸调脂增效机制之一。
二、不同磷脂/甘油三酯比的脂肪乳剂对大鼠血脂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磷脂/甘油三酯比的脂肪乳剂对大鼠血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母乳脂的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及其代谢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母乳甘油三酯简介 |
1.1.1 母乳甘油三酯的组成 |
1.1.2 母乳甘油三酯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1.2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定义、分布和制备 |
1.2.1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定义 |
1.2.2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天然资源分布 |
1.2.3 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的制备 |
1.3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消化吸收代谢特性 |
1.3.1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吸收性质 |
1.3.2 中长链甘油三酯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 |
1.3.3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肝脏代谢 |
1.3.4 中长链甘油三酯对血脂的调节 |
1.4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健康功能 |
1.4.1 中长链甘油三酯食用油 |
1.4.2 脂肪乳剂 |
1.4.3 其他食品 |
1.5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母乳脂肪的中链脂肪酸和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2.3 循证分析 |
2.2.4 乳脂的提取 |
2.2.5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2.2.6 甘油三酯组成的测定 |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总结文献数据分析母乳脂肪的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特征 |
2.3.2 不同哺乳期的早产儿和足月儿母乳脂肪的中链脂肪酸组成 |
2.3.3 不同哺乳期的早产儿和足月儿母乳脂肪的中长链甘油三酯种类数和总含量 |
2.3.4 不同哺乳期的早产儿和足月儿母乳脂肪的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婴儿配方奶粉与母乳的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及体外消化差异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乳脂的提取 |
3.2.4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3.2.5 甘油三酯组成的测定 |
3.2.6 模拟婴儿体外消化 |
3.2.7 消化产物脂质的组成分析 |
3.2.8 消化产物游离脂肪酸的组成分析 |
3.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中链脂肪酸组成差异比较 |
3.3.2 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差异比较 |
3.3.3 甘油三酯体外消化差异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母乳化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的酶法合成、纯化及理化性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设备 |
4.2.3 酶法合成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 |
4.2.4 分子蒸馏纯化酯交换产物 |
4.2.5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4.2.6 sn-2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4.2.7 甘油三酯组成的测定 |
4.2.8 脂质组成的测定 |
4.2.9 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测定 |
4.2.10 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
4.2.11 固体脂肪含量的测定 |
4.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酶法合成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 |
4.3.2 母乳化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的纯化 |
4.3.3 母乳化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的脂肪酸组成 |
4.3.4 母乳化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的甘油三酯组成 |
4.3.5 母乳化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的理化性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母乳化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对小鼠生长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设备 |
5.2.3 实验动物和饲料 |
5.2.4 动物饲喂及分组 |
5.2.5 代谢监测实验 |
5.2.6 样品采集 |
5.2.7 体重变化、摄食量、脏器指数计算 |
5.2.8 血清脂质水平检测 |
5.2.9 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5.2.10 脂肪组织和空肠细胞形态学观察 |
5.2.11 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测定 |
5.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小鼠的体重变化和摄食量 |
5.3.2 小鼠的能量代谢 |
5.3.3 小鼠的脏器指数 |
5.3.4 小鼠的脂肪组织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 |
5.3.5 小鼠的血脂组成 |
5.3.6 小鼠肠道形态学分析 |
5.3.7 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组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母乳化中长链甘油三酯结构脂对小鼠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6.2.2 仪器与设备 |
6.2.3 实验动物和饲料 |
6.2.4 动物饲喂及分组 |
6.2.5 样品采集 |
6.2.6 肝功能指标检测 |
6.2.7 肝脏组织形态学分析 |
6.2.8 肝脏甘油三酯含量的测定 |
6.2.9 肝脏组织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6.2.10 血清脂质组学分析 |
6.2.11 数据统计与处理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小鼠的肝脏指数 |
6.3.2 小鼠的肝功能水平 |
6.3.3 小鼠肝脏的甘油三酯水平 |
6.3.4 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学 |
6.3.5 小鼠肝脏脂肪酸组成 |
6.3.6 小鼠血清脂质组学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I:实验结果有关图表 |
附录II: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赤箭调节免疫、减肥、降脂、降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赤箭与天麻的历史沿革 |
1.2 天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
1.3 天麻现代药理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UPLC测定比较天麻和赤箭的6种成分含量 |
2.1 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赤箭和天麻增强免疫功能评价及肠道菌群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赤箭和天麻预防肥胖功能评价及肠道菌研究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赤箭和天麻预防高血脂功能评价及肠道菌群研究 |
5.1 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赤箭和天麻降血糖功能评价 |
6.1 材料 |
6.2 方法 |
6.3 结果 |
6.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西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高脂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高脂血症的治疗 |
1.3.1 饮食运动治疗 |
1.3.2 药物治疗 |
1.4 胆汁酸代谢 |
1.4.1 胆汁酸是体内胆固醇的主要代谢途径 |
1.4.2 胆汁酸代谢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
1.4.3 FXR/FGF15/FGFR4 是控制胆汁酸合成的关键通路 |
2 中医学对血脂的认识 |
2.1 膏脂的含义 |
2.2 膏脂为人体所必需的精微物质 |
2.3 膏脂的化生与脾胃关系密切 |
2.4 膏脂转输失常形成高脂血症 |
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3.1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
3.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的认识 |
3.2.1 过食肥甘厚味 |
3.2.2 过逸少劳 |
3.2.3 体质因素 |
3.2.4 情志因素 |
3.3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机的认识 |
3.3.1 脾运失健 |
3.3.2 脾胃气虚 |
3.3.3 肝失疏泄 |
3.3.4 肾失气化 |
3.3.5 肝肾阴虚 |
3.3.6 痰瘀互结 |
3.4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 |
3.5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
3.5.1 饮食疗法 |
3.5.2 适量运动 |
3.5.3 针灸治疗 |
3.5.4 中药复方 |
3.5.5 其他 |
4 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的依据 |
4.1 理论基础 |
4.2 临床经验 |
4.3 实验研究 |
5 辛开苦降法为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治法 |
5.1 辛开苦降法的含义 |
5.2 辛开苦降法调节脾胃气机升降 |
5.2.1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
5.2.2 脾胃病以寒热错杂证多见 |
5.3 历代医家对辛开苦降法的运用 |
6 黄连吴茱萸配伍为辛开苦降法的体现 |
6.1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概述 |
6.2 古代医家对黄连吴茱萸的运用 |
6.3 黄连吴茱萸药理作用研究 |
6.3.1 黄连的药理作用 |
6.3.2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 |
6.3.3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药理作用 |
6.4 黄连吴茱萸的临床研究 |
6.4.1 黄连吴茱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
6.4.2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中药煎剂制备 |
2.2 高脂饲料制备 |
2.3 动物分组 |
2.4 给药方法 |
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6 观察指标及检测指标 |
2.6.1 行为体征观察 |
2.6.2 血浆检测 |
2.6.3 肝指数(Hepatic index,HI) |
2.6.4 肝脏组织病理切片及HE染色 |
2.6.5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基因检测 |
2.6.6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蛋白检测 |
2.6.7 胆汁酸谱检测 |
2.7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
3.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饲料消耗量的影响 |
3.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3.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3.5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 |
3.5.1 对高脂模型小鼠HI的影响 |
3.5.2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
3.5.3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
3.6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
3.7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 |
3.7.1 总RNA质量检测 |
3.7.2 溶解曲线 |
3.7.3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基因表达的影响 |
3.7.4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基因表达的影响 |
3.8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3.8.1 肝、肠组织蛋白浓度 |
3.8.2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蛋白表达的影响 |
3.8.3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9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组学的影响 |
3.9.1 代谢物标准品XIC图 |
3.9.2 质控样本评价 |
3.9.3 胆汁酸成分 |
3.9.4 标准曲线结果 |
3.9.5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
3.9.6 差异胆汁酸 |
讨论 |
1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
1.1 高脂血症模型选择 |
1.1.1 高脂饲料喂养法 |
1.1.2 脂肪乳剂灌胃法 |
1.1.3 复合因素造模法 |
1.2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
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
2.1 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 |
2.2 改善高脂血症小鼠肝脏脂肪变的作用 |
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的抗炎作用 |
3.1 对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
3.2 对血清抗炎因子IL-10水平的影响 |
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的调节作用 |
4.1 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 |
4.1.1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
4.1.2 差异胆汁酸 |
4.2 对胆汁酸代谢通路的影响 |
4.2.1 胆汁酸经典合成途径 |
4.2.2 FXR/FGF15/FGFR4 通路 |
4.3 肝脏FXR |
5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探讨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中医治疗高血脂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4)四味余甘子方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内容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对象 |
3.1.2 药物与试剂 |
3.1.3 主要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标本采集及检测 |
3.3.1 标本采集 |
3.3.2 检测血脂相关指标及血清ABCA1、CETP、FFA |
3.3.3检测肝脏组织ABCA1 |
3.3.4 肝脏组织HE染色 |
3.4 统计学处理 |
3.5 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 |
4.3 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ABCA1、CETP、FFA的影响 |
4.4 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肝脏组织ABCA1的影响 |
4.5 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高脂血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酶法制备中长链甘油三酯对动物脂质代谢及其相关疾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符号注释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中长链甘油三酯 |
1.2.1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合成 |
1.2.2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分离纯化 |
1.2.3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代谢与生理功能 |
1.2.4 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应用 |
1.3 肥胖与炎症及相关代谢疾病 |
1.3.1 肥胖与炎症反应 |
1.3.2 炎症反应与代谢疾病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价值及意义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酶法制备中长链甘油三酯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酯交换反应 |
2.3.2 MLCT的分离纯化 |
2.3.3 甘油酯组成的测定 |
2.3.4 总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2.3.5 SN-2位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2.3.6 甘油三酯组成的测定 |
2.3.7 理化性质的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甘油酯组成 |
2.4.2 脂肪酸组成 |
2.4.3 甘油三酯组成 |
2.4.4 理化性质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中长链甘油三酯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动物 |
3.2.3 实验动物饲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动物饲喂及分组 |
3.3.2 样本处理 |
3.3.3 血浆中指标的测定 |
3.3.4 肝脏中脂代谢指标的测定 |
3.3.5 肝脏中甘油三酯、磷脂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3.3.6 统计学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摄食不同脂质对体重及肝脏重量的影响 |
3.4.2 摄食不同脂质对血脂的影响 |
3.4.3 摄食不同脂质对肝脏中脂代谢指标的影响 |
3.4.4 摄食不同脂质对肝脏甘油三酯、磷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4.5 摄食不同脂质对肝脏中脂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MLCT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脂代谢相关疾病及炎症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设备 |
4.2.3 实验动物 |
4.2.4 实验饲料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设计 |
4.3.2 样本处理 |
4.3.3 葡萄糖耐受实验 |
4.3.4 血浆中指标的测定 |
4.3.5 肝脏中指标的测定 |
4.3.6 肝脏中甘油三酯、磷脂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4.3.7 肝脏组织切片染色 |
4.3.8 白色脂肪组织中指标的测定 |
4.3.9 白色脂肪组织免疫组化检测 |
4.3.10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饮食对体重及组织重量的影响 |
4.4.2 不同饮食对血脂的影响 |
4.4.3 不同饮食对肝脏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
4.4.4 不同饮食对肝脏组织脂质沉积的影响 |
4.4.5 不同饮食对肝脏脂质组成的影响 |
4.4.6 不同饮食对肝脏脂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
4.4.7 不同饮食对葡萄糖耐受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4.4.8 不同饮食对组织与系统炎症的影响 |
4.4.9 不同饮食对白色脂肪组织细胞形态和巨噬细胞侵染的影响 |
4.5 讨论 |
4.5.1 MLCT对高脂饮食大鼠脂代谢的保护作用 |
4.5.2 MLCT对高脂饮食大鼠炎症的保护作用 |
4.5.3 MLCT对高脂饮食大鼠糖代谢的保护作用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酶法制备中长链甘油三酯 |
5.1.2 中长链甘油三酯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
5.1.3 MLCT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脂代谢相关疾病及炎症的影响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维药“古丽娜”降糖、降脂的药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石榴花不同萃取部位提取物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1.材料 |
1.1 动物 |
1.2 细胞株 |
1.3 主要试剂和药材 |
1.4 仪器设备 |
2.方法 |
2.1 给药溶液的提取与制备 |
2.2 动物实验 |
2.3 细胞实验 |
2.4 数据统计 |
3.结果 |
3.1 石榴花不同萃取部位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影响 |
3.2 石榴花不同萃取部位提取物对胰岛素抵抗的3T3-L1前脂肪细胞的影响 |
4.讨论 |
5.小结 |
第二章 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石榴花降脂的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 |
1.方法 |
1.1 石榴花化学成分 |
1.2 “化合物-靶基因”及“靶基因-疾病”关系网络构建 |
1.3 “高脂血症-靶基因”关系网络构建 |
1.4 “化合物-高脂血症-靶基因”关系网络构建 |
1.5 “靶基因-靶基因”关系网络构建及GO分析、KEGG通路富集 |
2.结果 |
2.1 石榴花化学成分 |
2.2 关系网络的建立 |
2.3 “靶基因-靶基因”关系网络建立与通路富集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章 石榴花提取物及其化合物对高脂血症小鼠的影响 |
1.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试剂及药材 |
2.方法 |
2.1 高脂肪乳剂的制备及高脂血症模型建立 |
2.2 给药与分组 |
2.3 血清和肝脏脂质测定 |
2.4 定量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PCR)法测定肝脏中PPARα、PPARγm RNA的表达 |
2.5 数据统计 |
3.结果 |
3.1 石榴花提取物及其化合物对高脂血症小鼠体质量和肝系数的影响 |
3.2 石榴花提取物及其化合物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中脂质的影响 |
3.3 石榴花提取物及其化合物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中脂质的影响 |
3.4 石榴花提取物及其化合物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PPARα、PPARγm RNA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5.小结 |
第四章 石榴花提取物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影响 |
1.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 |
2.方法 |
2.1 给药溶液的提取与制备 |
2.2 细胞培养 |
2.3 细胞活力测定 |
2.4 细胞分化 |
2.5 油红O染色 |
2.6 细胞凋亡模型建立与给药 |
2.7 Hoechst33258 染色 |
2.8 Annexin V-FITC-PI染色 |
2.9 Q-PCR法测定细胞中成脂和凋亡基因的表达 |
2.10 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细胞中成脂和凋亡蛋白的表达 |
2.11 数据统计 |
3.结果 |
3.1 石榴花提取物及其化合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 石榴花提取物及其化合物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
3.3 石榴花提取物及其化合物对细胞中脂质累积的影响 |
3.4 石榴花提取物及其化合物对细胞成脂基因和蛋白的影响 |
3.5 石榴花提取物对棕榈酸诱导的3T3-L1前脂肪细胞凋亡的影响 |
3.6 石榴花提取物对棕榈酸诱导凋亡细胞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5.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7)丙泊酚与肥胖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丙泊酚与肥胖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相关性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丙泊酚损伤肥胖大鼠认知功能的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丙泊酚与棕榈酸对海马神经元的影响及其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牛磺酸对高脂大鼠心血管功能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因素 |
1.2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 |
1.3 高脂饲料对心血管功能的危害 |
1.4 牛磺酸的合成 |
1.5 牛磺酸的代谢 |
1.6 牛磺酸的生理作用 |
1.6.1 牛磺酸对高脂的作用 |
1.6.2 牛磺酸对抗氧化作用 |
1.6.3 牛磺酸对炎症的影响 |
1.7 牛磺酸的生物学功能 |
1.8 牛磺酸保护心血管功能的作用机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日粮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试验器材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饲养管理 |
2.2.3 试验时间和地点 |
2.2.4 样品采集 |
2.2.5 测定指标 |
2.2.6 牛磺酸对高脂大鼠心血管形态学的测定 |
2.2.7 数据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牛磺酸对高脂大鼠心血管中高脂相关因子的影响 |
3.2 牛磺酸对高脂大鼠心血管中氧化相关因子的影响 |
3.3 牛磺酸对高脂大鼠心血管中炎性相关因子的影响 |
3.4 牛磺酸对高脂大鼠心血管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4.讨论 |
4.1 牛磺酸对高脂大鼠心血管中高脂相关因子的影响 |
4.2 牛磺酸对高脂大鼠心血管中氧化相关因子的影响 |
4.3 牛磺酸对高脂大鼠心血管中炎性相关因子的影响 |
4.4 牛磺酸对大鼠心血管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9)高甘油三酯血症大鼠模型及血脂变化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甘油三酯及其代谢特征 |
2.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和危害 |
3. 血脂异常动物模型 |
4. 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概况 |
5. 研究目的 |
5.1 研究内容 |
5.2 研究目标 |
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5.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实验一: 不同类型高脂饲料对大鼠血脂的影响 |
1 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动物饲料 |
2.3 饲料配方和营养素 |
2.4 实验方法 |
2.5 测定指标 |
2.6 仪器和试剂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3.2 对大鼠血脂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高甘油三酯血症饲料配方筛选 |
1 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动物饲料 |
2.3 饲料配方和营养素 |
2.4 实验方法 |
2.5 测定指标 |
2.6 仪器和试剂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3.2 对大鼠血脂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建立高甘油三酯血症动物模型 |
1 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动物饲料 |
2.3 饲料配方和营养素 |
2.4 实验方法 |
2.5 测定指标 |
2.6 仪器和试剂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对大鼠体重和摄食量的影响 |
3.2 对大鼠每周摄食量的影响 |
3.3 体重的协方差分析结果 |
3.4 对大鼠血浆胆固醇的影响 |
3.5 血浆胆固醇两两比较结果: |
3.6 血浆胆固醇的协方差分析结果 |
3.7 对大鼠血浆甘油三酯的影响 |
3.8 血浆甘油三酯两两比较结果: |
3.9 血浆甘油三酯的协方差分析结果 |
3.10 对大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
3.11 大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协方差分析结果 |
3.12 对大鼠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
3.13 大鼠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协方差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4.2 对大鼠血浆胆固醇的影响 |
4.3 对大鼠血浆甘油三酯的影响 |
4.4 对大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
5 小结 |
实验四: 高甘油三酯血症动物模型验证实验 |
1 目的 |
2 平行实验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3 重复性实验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Leptin/JAK2/STAT3通路探讨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高脂模型兔降脂效应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HLP兔的综合疗效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动物一般情况 |
2.2 模型评价指标 |
2.3 干预后各组兔血脂比较 |
2.4 干预后各组兔肝脏脂质比较 |
2.5 干预后各组兔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比较 |
3 讨论 |
3.1 动物选择与模型制备 |
3.2 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HLP兔疗效评价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HLP兔脂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预后各组兔血清HSL的比较 |
2.2 干预后各组兔血清HMG-CoA还原酶的比较 |
2.3 干预后各组兔血清CYP7A1的比较 |
3 讨论 |
3.1 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HLP兔脂代谢相关酶的疗效评价 |
3.2 脂代谢调节与相关酶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HLP兔Leptin/ JAK2/STAT3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预后各组兔血清Leptin的比较 |
2.2 PCR检测各组兔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基因表达 |
2.3 干预后各组兔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因子WB检测 |
2.4 干预后各组兔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因子免疫组化检测 |
3 讨论 |
3.1 基于Leptin/JAK2/STAT3通路探讨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调脂机制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全文讨论 |
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现状 |
1.1 病名概述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西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现状 |
2.1 HLP诊断标准 |
2.2 HLP病因及致病机制 |
2.3 HLP西医治疗 |
3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背景 |
3.1 经皮给药系统的概述 |
3.2 药物经皮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 |
3.3 经皮给药的优势与局限 |
4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选择 |
4.1 促透剂的概述 |
4.2 氮酮选择的依据 |
4.3 冰片选择的依据 |
5 隔药饼灸的作用 |
5.1 艾灸的作用 |
5.2 穴位的作用 |
5.3 药饼中药物的作用 |
6 隔药饼灸调脂机制及不同促透剂作用下的增效机制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Leptin/JAK2/STAT3信号通路与脂代谢研究进展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情况 |
四、不同磷脂/甘油三酯比的脂肪乳剂对大鼠血脂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母乳脂的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及其代谢特征[D]. 袁婷兰. 江南大学, 2021
- [2]赤箭调节免疫、减肥、降脂、降糖作用研究[D]. 席蕴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D]. 徐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四味余甘子方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干预作用的研究[D]. 周盼盼. 青海大学, 2020(02)
- [5]酶法制备中长链甘油三酯对动物脂质代谢及其相关疾病的影响[D]. 杜映雪. 南昌大学, 2020(01)
- [6]维药“古丽娜”降糖、降脂的药效作用研究[D]. 李彤.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7]丙泊酚与肥胖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孙茫.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8]牛磺酸对高脂大鼠心血管功能保护作用研究[D]. 杨月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3)
- [9]高甘油三酯血症大鼠模型及血脂变化的特性研究[D]. 马文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10]基于Leptin/JAK2/STAT3通路探讨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高脂模型兔降脂效应及机制[D]. 廖宗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