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的不同原位检测方法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周仁钰,钟丽娟,彭丽琳,杨波,陆元志[1](2021)在《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病理特征及PD-L1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临床病理特征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5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病理科确诊的15例LELC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D-L1及广谱细胞角蛋白(pan-CK)、P40、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突触素(Syn)和Ki-67。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pstein-Barr(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结果 15例LELC患者中,男4例,女11例,年龄28~81岁,中位年龄59岁。病变部位见于肺部10例,涎腺3例,肾盂1例,鼻腔1例。光学显微镜下,癌细胞呈巢状、弥漫片状或条索状排列;细胞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胞质红染,界不清,未分化或低分化状;细胞核深染或呈空泡状,可见明显的核仁及核分裂像;间质伴丰富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an-CK、P40均为阳性,间质淋巴细胞LCA阳性; 14例样本Ki-67增殖指数≥40%。10例样本显示PD-L1膜阳性表达。14例样本EBER均为阳性。结论 LELC是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肺部,大部分病变与EB病毒感染相关。大多数病例中肿瘤细胞高表达PD-L1,提示免疫治疗可能获益。
龚一帆,唐冰花,宋新貌,汤荔,王朱健,曹文俊[2](2021)在《EB病毒血清免疫球蛋白A检测在鼻咽癌筛查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评估EB病毒抗体Z反式激活因子(Zta)/免疫球蛋白A(IgA)、EB病毒核抗原1(EBNA1)/IgA和病毒衣壳抗原(VCA)/IgA抗体结果模式分析对鼻咽癌(NPC)风险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共入组NPC患者662例、健康对照731例,临床筛查患者15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中EB病毒3种IgA抗体水平,分析不同结果模式在3组人群中的表现。结果 NPC患者组出现单独1种抗体阳性结果模式的比例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2种或3种抗体阳性的结果比例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3种抗体全阳的结果模式在NPC组中出现的概率最高,占74.77%,阳性预测值为98.82%。结论 3种抗体联合检测的结果模式有助于临床更好地评估疾病风险,并对NPC作出早期诊断。
顾挺,夏荣辉,胡宇华,田臻,王丽珍,张春叶,李江[3](2021)在《唾液腺淋巴上皮癌中PD-L1表达及CD8+T淋巴细胞浸润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唾液腺淋巴上皮癌(LEC)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在肿瘤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的浸润状况, 分析它们与唾液腺LEC临床病理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2015—2017年经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的唾液腺LEC 42例, 及2005—2017年经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为良性淋巴上皮病恶变为LEC即继发性LEC病例21例, 应用显色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B病毒感染、PD-L1和CD8的表达情况。对PD-L1表达、CD8+T淋巴细胞浸润与唾液腺LEC的类型及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1例(61/63, 96.8%)上皮细胞巢中存在EB病毒感染, 包括42例(42/42, 100%)原发性LEC及19例(19/21, 90.5%)继发性LEC。原发性LEC中, PD-L1表达(≥1)率及高表达(≥20)率分别为97.6%(41/42)和78.6%(33/42)。继发性LEC中, PD-L1表达率及高表达率分别为71.4%(15/21)和38.1%(8/21)。PD-L1在唾液腺原发性LEC中的表达率和高表达率均高于继发性LEC(P=0.004, P=0.001)。CD8+T淋巴细胞在原发性及继发性LEC中浸润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和继发性LEC中, PD-L1表达与CD8+T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均呈正相关(P=0.001, P=0.048)。结论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唾液腺LEC, 均存在较高的PD-L1表达率, 其中大部分原发性LEC为PD-L1高表达。LEC中PD-L1表达协同CD8+T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大部分患者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其中原发性LEC患者可能获益更明显。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4](2021)在《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EB病毒是人疱疹病毒家族成员之一, 与许多疾病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是儿童较为常见和重要的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与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共同组织专家撰写共识, 以规范这3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5](2021)在《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诊疗规范(2021年版)》文中研究表明1概述鼻咽癌是发生于鼻咽部黏膜的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较为罕见,占所有儿童青少年恶性肿瘤的1%~3%,好发年龄为11~20岁,中位年龄为13~16岁,男孩较女孩多见。鼻咽癌在我国南方特别是广东省的发病率较高。非角化型鼻咽癌常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有关,病理类型以非角化型未分化癌为主。儿童鼻咽癌就诊时往往已为晚期,Ⅳ期者>40%,但远处转移者<10%,其治疗效果优于成人鼻咽癌。儿童鼻咽癌最常见的症状为区域淋巴结转移引起的颈部肿块,
罗含欢,霍真,尼玛卓玛,王倩,达珍,郭平平,次仁曲珍[6](2021)在《西藏地区藏族手术切除确诊胃癌病例的病理特征及Her-2、MUC2、EB病毒检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西藏地区藏族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各个组织学类型特点及Her-2、MUC2免疫组化表达和HER2基因扩增及EB病毒检测情况,为本地胃癌患者个性化的诊疗提供依据,用于胃癌靶向治疗。方法收集近2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手术切除胃标本,其中共有手术切除胃癌标本34例,收集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全部病例均经Her-2、MUC2免疫组化染色,判读Her-2免疫组化结果为2+及以上的病例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全部病例加做EB病毒相关原位杂交(EBER)检测。结果 34例手术切除胃癌患者,男∶女=25∶9,年龄33~68岁。显微镜下,5例为早期胃癌,29例为进展期胃癌。组织学分型上,以管状腺癌为主,胃底腺腺癌2例,伴微乳头成分的腺癌2例,混合性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2例。免疫组化方面,15例Her-2为0,8例为1+,7例为2+,4例为3+。19例MUC-2为阳性,15例为阴性。11例进行了HER-2的FISH检测,6例可见阳性信号。EBER检测结果显示4例(12%)为(+),30例为(-)。结论西藏地区藏族胃癌病例组织学类型多样,以60岁以下男性患者为主。MUC2在胃癌组织及肠化腺体中均有较高的表达,尤其是在黏液成分为主的胃腺癌中高表达。EB病毒相关胃癌在西藏地区藏族占比高于内地报道。西藏地区藏族胃癌患者Her-2免疫组化2+及以上结果病例所占比例及HER2基因扩增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内地报道,这部分患者有望获益于HER-2靶向治疗。
李华顺,陈红桃[7](2021)在《进展期胃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的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表现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30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分析其MSCT征象显示和病理临床形态、不同分化程度的结果比较;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非肿瘤疾病患者28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BER原位杂交法比较两组患者胃组织标本中的EB病毒定性测定结果;探讨EB病毒感染与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据MSCT征象划分临床形态总体准确率为96.69%,分化程度总体准确率为85.10%;疾病组EB病毒阳性检出率为25.17%,高于对照组(9.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吸烟史以及饮酒史是影响EB病毒测定结果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MSCT表现能够较为准地评估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形态以及分化程度,EB病毒感染与进展期胃癌存在一定的关联,EB病毒定性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性别、吸烟史以及饮酒史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张晶晶,岳成山,刘亚军,王会霞,高山,张强,张蕾,胡勇,张明秀[8](2021)在《治疗前不同血浆EB病毒DNA水平对非高发区鼻咽癌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浆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潜伏和活化状态对非高发区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陕西省汉中市(非鼻咽癌高发区)中心医院2014年8月1日—2017年7月31日收治的318例鼻咽癌患者于治疗前进行EB病毒DNA水平定量检测,以治疗前EB病毒DNA定量≥500拷贝/ml为界值将患者分为EB病毒DNA阳性(EB病毒活化状态)组(n=199)和阴性(EB病毒潜伏状态)组(n=119),采用倾向值匹配法获得EB病毒DNA阳性组和EB病毒DNA阴性组各项资料均衡的鼻咽癌患者228例(1∶1匹配)。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率(failure-free survival, FFS),次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无局部区域进展生存率(loco-regional relapse-free survival, LRFS)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 DMFS)。结果 318例患者中,119例(37.4%)EB病毒DNA定量阴性鼻咽癌患者预后优于EB病毒DNA定量阳性组患者(3年FFS:90.3%vs 74.8%,χ2=7.193,P=0.007; OS:92.7%vs 87.8%,χ2=3.187,P=0.074; LRFS:95.3%vs 86.5%,χ2=4.521,P=0.033; DMFS:95.8%vs 85.7%,χ2=6.033,P=0.014)。用倾向值匹配法纳入的228例患者中,EB病毒DNA阴性组对比阳性组,3年FFS、OS、LRFS和DMFS分别为:89.9%vs 67.5%,χ2=4.258,P=0.039;92.3%vs 88.7%,χ2=1.210,P=0.271;95.1%vs 76.4%,χ2=4.598,P=0.032和95.6%vs 86.9%,χ2=2.665,P=0.103;Cox回归模型显示EB病毒DNA阳性是FFS、LRFS和DMFS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EB病毒呈潜伏状态的非高发区鼻咽癌患者预后更好。
蔡曌[9](2021)在《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文中指出这一博士学位课题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研究工作构成。第一章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膀胱癌的高复发率为患者带来了长期的身体和经济负担。目前对于膀胱癌的诊断已有多种基于不同技术平台的生物标志物,然而,对于患者复发风险的评估和预测还较少有相关标志物的报道。尽管在膀胱癌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基因组序列的改变,但目前对于膀胱癌肿瘤预后风险评估还尚未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生物标志物可供临床使用。本项研究旨在膀胱癌组织和尿液中探索与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评估其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对65例膀胱癌肿瘤组织DNA进行了基于芯片的比较基因组杂交实验,发现并通过real-time PCR验证了在膀胱癌组织中高频出现的5个高频拷贝数变异的基因CEP63、FOSL2、GHR、PAQR6、ZFAND3。本项研究对候选的5个拷贝数高频变异的基因在219例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的膀胱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组织样本和123例初治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的拷贝数变异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为分析候选拷贝数变异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中对所有入组患者均开展了术后随访,获得其无瘤生存期。研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风险比例回归、Logestic线性回归分析候选拷贝数变异与患者肿瘤复发风险的关系,并分别对非肌层浸润性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构建了预后预测模型。为提高在尿液中检测拷贝数变异的准确性,研究中采用了高灵敏的3D数字PCR技术,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比较了 real-time PCR 与 3D 数字PCR在尿沉渣脱落细胞中对拷贝数变异基因的检测效能,建立了尿样本中膀胱癌的诊断模型。在5个候选拷贝数变异的基因中,CEP63(p<0.01)、FOSL2(p<0.01)、PAQR6(p<0.01)在219例肿瘤组织中相比于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中的基因拷贝数显着增加。CEP63(p<0.01)和FOSL2(p<0.01)的拷贝数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组织中显着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组织。CEP63(p<0.01)和FOSL2(p=0.047)的拷贝数在高级别肿瘤中显着高于低级别肿瘤。在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肿瘤组织中CEP63的拷贝数显着增加(p<0.01)。研究中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18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1个月。所有入组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为48.3%;10年无瘤生存率为22.7%。基于219例肿瘤组织中CEP63、FOSL2、PAQR6的拷贝数变异,分别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发现CEP63和FOSL2的拷贝数增加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FOSL2和PAQR6的拷贝数增加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基于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肿瘤复发预测模型计算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预测模型为PI=1.5095×CEP63+1.47123×FOSL2,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肿瘤复发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3.434倍(p=0.0003)。基于FOSL2和PAQR6拷贝数变异,构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肿瘤复发预测模型计算预后指数,预测模型为PI=2.0440×FOSL2+2.2079×PAQR6,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发生肿瘤复发的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5.443倍(p=0.0001)。对于基于传统危险分层中的高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患者无瘤生存期更短(p=0.00056)。在膀胱癌患者尿沉渣脱落细胞中CEP63(p=0.036)与FOSL2(p<0.01)的拷贝数相比于正常对照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显着增加。应用3D数字PCR检测,发现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CEP63(p<0.01)与FOSL2(p=0.046)的拷贝数显着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样本,CEP63的拷贝数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者中显着增加(p=0.042)。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沉渣脱落细胞中CEP63的拷贝数增加(p<0.01)或FOSL2的拷贝数增加(p=0.018)预示着更大的肿瘤复发风险。基于尿样本中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在训练集(n=41)中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2个月内发生肿瘤复发的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n=41)中进行验证,预测模型为PIL=-2.679+2.083×CEP63+1.827×FOSL2,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2个月内发生肿瘤复发的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6.612倍(p=0.00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D数字PCR检测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CEP63和FOSL2拷贝数变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和0.803,灵敏度分别为0.750和0.65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86和0.708。而real-time PCR检测CEP63和FOSL2拷贝数变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1和0.685,灵敏度分别为0.475和0.42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44和0.646。进一步基于3D数字PCR联合尿样本中CEP63与 FOSL2 的拷贝数变异构建膀胱癌患者诊断型:L=-1.817+2.267×CEP63+2.695×FOSL2,该模型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58,灵敏度为85.0%,阴性预测值为83.8%。本项研究发现CEP63、FOSL2、PAQR6在膀胱癌中拷贝数增加,前两者与膀胱癌肿瘤的分期和病理分级显着相关。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能够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肿瘤复发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FOSL2、PAQR6的拷贝数变异可应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肿瘤复发的预测。在膀胱癌患者尿样本中CEP63、FOSL2的拷贝数显着增加,并与肿瘤分期相关。尿样本中CEP63和FOSL2拷贝数增加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年内发生肿瘤复发风险更高。研究中应用的3D数字PCR相比于real-time PCR检测效能更高,基于3D数字PCR的尿样本诊断模型能够较好的区分膀胱癌与正常人,为未来膀胱癌尿液检测提供了新途径。第二章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科γ亚科,是双链DNA病毒。EB病毒是人类普遍且长期感染的病毒。在世界人口中大约有95%存在终生的无症状感染。EB病毒参与了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形成,包括Burkitt’s淋巴瘤、鼻咽癌、霍奇金氏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胃癌等。EB病毒的发现距今已有50余年,但病毒的致癌机制目前仍然尚未清楚。miRNA是基因表达转录后调控的重要因子,在多种复杂的细胞生物学进程,例如细胞发育和分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某些特定miRNA的负调控作用能够引起多种器官的癌变发生。EB病毒是第一个发现的能够编码miRNA的病毒,已有研究发现部分EB病毒编码的miRNA能够调控宿主基因的表达。但对于其他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目前还尚未完全了解。本项研究旨在通过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构建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即EB病毒相关胃癌和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分析病毒miRNA在宿主细胞中对宿主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进而探索病毒miRNA对宿主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及在癌变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EB病毒相关胃癌在亚洲胃癌患者中约占6%,需要通过EBER原位杂交检测证实肿瘤组织中存在EB病毒的感染,由于EBER原位杂交尚未作为胃癌患者的常规病理检测项目,受到样本收集难度的限制,以及RNA较容易降解的特性,目前国内还尚未有基于EB病毒相关胃癌新鲜组织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8例EB病毒相关胃癌新鲜冻存组织、2株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SNU719、YCCEL1和2株EB病毒阴性胃癌细胞系AGS、HGC27进行了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宿主基因、宿主miRNA和EB病毒miRNA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联合公共数据库中38例EB病毒相关胃癌的基因表达数据,探索EB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以及宿主基因的关系。为验证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对筛选出的病毒miRNA进行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探索其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为了解筛选出的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能够显着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病毒miRNA在另一种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即鼻咽癌中的作用。我们对33例鼻咽癌新鲜冻存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探索候选病毒miRNA在鼻咽癌细胞中对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对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获得了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筛选出在肿瘤组织和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均高表达的4个病毒miRNA。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我们发现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的4个病毒miRNA靶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迁移、细胞周期调控、细胞间信号转导和DNA复制等重要生物学功能上。而对于肿瘤组织和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水平的分析发现,4个宿主miRNA在肿瘤组织与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与EB病毒miRNA的表达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9。进一步分析这4个宿主miRNA与EB病毒miRNA的序列,发现 EB 病毒 miRNA miR-BARTl-3p 与宿主 miRNA hsa-miR-29a-3p 具有相同的5’端种子区序列;而miR-BART7-3p则与宿主miRNA hsa-miR-154-3p具有相同的5’端种子区序列。由此推测上述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的调控功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进一步探索“EB病毒miRNA-宿主miRNA”关系对中的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是否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调控细胞生物学功能。首先联合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中转录组数据和 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表达谱芯片数据,以及本项研究中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共计46例EB病毒相关胃癌中肿瘤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宿主基因,结合在EB病毒相关胃癌相比于EB病毒阴性胃癌细胞中差异的宿主基因,以此对“EB病毒miRNA-宿主miRNA”关系对中的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的交集靶基因进行筛选,结果显示,在EB病毒相关胃癌肿瘤组织中差异表达,并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宿主靶基因,其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涉及细胞生长、迁移、分化等重要功能的2个信号通路。说明候选的病毒miRNA可能与其相关的宿主miRNA共同参与到对细胞生长、迁移等重要功能的调控中。进一步的体外细胞功能实验也表明了miR-BART1-3p和miR-BART7-3p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对细胞的生长起负向调控作用。此外,在另一种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鼻咽癌中,我们也构建了 EB病毒miRNA的表达谱,与EB病毒相关胃癌不同的是,miR-BART1-3p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水平较低而miR-BART7-3p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水平也仅处于中等。但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我们发现miR-BART7-3p在鼻咽癌细胞中,仍具有对细胞增殖和迁移功能的抑制作用。在上述研究中,我们构建了 EB病毒相关胃癌和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具有相同种子区序列的病毒和宿主miRNA,两者共同参与了涉及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信号通路调控。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了病毒miRNA对于胃癌和鼻咽癌细胞在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本项研究对病毒miRNA miR-BART1-3p和miR-BART7-3p在胃癌细胞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探索,发现了miR-BART7-3p在两种EB病毒相关恶性肿瘤中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从新的视角提供了 EB病毒影响肿瘤进展的可能机制,有助于促进对于上皮性恶性肿瘤中EB病毒感染在癌变中作用的理解。
霍少芬[10](2020)在《EBV-EBNA1通过募集Treg细胞构建鼻咽癌免疫抑制微环境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鼻咽癌是一种起源于鼻咽上皮并好发于广东地区的恶性肿瘤,EBV感染是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原学因素。EBNA1是EBV编码的核抗原,在EBV基因组的维持、复制、有丝分裂后的EBV基因组分离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EBNA1在所有EBV相关性疾病中均表达,为宿主细胞提供生存能力。然而,EBNA1抗原蛋白在鼻咽癌构建免疫抑制微环境中发挥何种作用?Treg细胞是限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的重要因素,然而Treg细胞是如何募集到鼻咽癌微环境中构建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的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将就此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原位杂交(ISH)检测组织EBER以明确EBV感染;二代测序(NGS)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EBNA1过表达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qRT-PCR、WB、IHC、transwe11、流式细胞术、裸鼠成瘤实验在体内、体外及患者组织水平验证EBV-EBNA1-TGFβ 1-SMAD3-PI3K-AKT-c-JUN-miR-200a-CXCL12-CXCR4 反馈环路调控Treg细胞向鼻咽癌微环境趋向性迁移;共聚焦共定位分析和Co-IP实验验证SMAD3和c-JUN形成蛋白复合体介导TGF β1信号;ChIP实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c-JUN作用于miR-200a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还用于验证miR-200a靶向CXCL12 3’UTR;肝癌裸鼠成瘤实验及C57BL/6小鼠成瘤实验验证CXCL12-CXCR4-Treg轴构建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的作用在实体瘤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研究结果:1、EBNA1表达水平与鼻咽癌Treg细胞浸润密度呈正相关关系;EBNA1高表达是鼻咽癌构建免疫抑制微环境和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指标。2、EBNA1通过激活TGF β 1-SMAD3通路促进Treg细胞向鼻咽癌微环境迁移。3、EBV-EBNA1-TGF β 1-SMAD3轴通过抑制miR-200a来募集Treg细胞构建鼻咽癌免疫抑制微环境。4、miR-200a直接靶向调控CXCL12 3’UTR区域,并与CXCL12形成CXCL12-miR-200a-CXCL12负性反馈调控环路,共同调节Treg细胞趋向性迁移。5、c-JUN直接靶向抑制miR-200a启动子区域并与CXCL12互为正性调控。EBNA1通过 CXCL12-PI3K-AKT-c-JUN-miR-200a-CXCL12反馈调控环路调节 Treg 细胞募集,构建以Treg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微环境。6、TGFβ 1通过促进c-JUN表达及增强SMAD3/c-JUN蛋白-蛋白复合体的相互作用程度来抑制miR-200a转录。7、TGF β 1以miR-200a依赖性方式正性调控CXCL12表达及由CXCL12介导的Treg细胞趋向性迁移。8、CXCL12通过上调Treg细胞的CXCR4受体来招募Treg向鼻咽癌微环境富集,且CXCL12-CXCR4-Treg轴在实体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构建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研究结论:EB病毒EBNA1 抗原蛋白通过上调鼻咽癌细胞内部的TGF β1-SMAD3-PI3K-AKT-c-JUN-CXCL12 信号轴及抑制 miR-200a 表达,并诱导 Treg 细胞表面的CXCR4受体表达上调,增强由CXCL12-CXCR4配体受体调控轴介导的趋化作用,从而促进Treg细胞向鼻咽癌微环境迁移,形成了 EBV-EBNA1-TGFβ1-SMAD3-PI3K-AKT-c-JUN-miR-200a-CXCL12-CXCR4-Treg 这种病毒—肿瘤-免疫三位一体的反馈调控机制,构建以Treg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鼻咽癌免疫逃逸。本研究创新性:我们发现并证明了 EB病毒如何建立病毒-肿瘤-免疫三位一体的反馈调控机制为鼻咽癌创造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鼻咽癌免疫逃逸。
二、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的不同原位检测方法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的不同原位检测方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病理特征及PD-L1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HE染色法 |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
1.4 原位杂交检测 |
1.5影像学检查 |
1.6 随访 |
2 结果 |
2.1 临床特征 |
2.2 病理学特征 |
2.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2.4 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
2.5 随访结果 |
3 讨论 |
3.1 LELC于1987年首次报道,认为其发生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有关[7]。 |
3.2 涎腺LELC常累及腮腺,需与转移性鼻咽癌鉴别,首选影像学检查,且其依然与EBV感染相关[11-12]。 |
3.3 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15例组织标本进行PD-L1检测,结果显示肿瘤中PD-L1膜染色阳性率为66.7%(10/15),其中4例PD-L1高表达,6例为低表达。 |
(2)EB病毒血清免疫球蛋白A检测在鼻咽癌筛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5)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诊疗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适用范围 |
3 诊断 |
3.1 临床表现 |
3.2 病理分型 |
3.2.1 角化型鳞状细胞癌 |
3.2.2 非角化型癌 |
3.2.3 基底样鳞状细胞癌 |
3.3 辅助检查 |
3.3.1 鼻咽部检查 |
3.3.2 影像学检查 |
3.3.3 EB病毒检测 |
3.3.4 病理学检查 |
3.2.5血常规、血生化及凝血功能检查 |
3.2.6其他检查 |
3.4 鉴别诊断 |
3.4.1 腺样体增生 |
3.4.2 鼻咽纤维血管瘤 |
3.4.3 鼻咽淋巴瘤 |
3.4.4 其他恶性肿瘤 |
4 临床分期及危险度分组 |
5 治疗 |
5.1 放射治疗 |
5.1.1 放疗指征 |
5.1.2 放疗时机 |
5.1.3 体位固定及模拟体位 |
5.1.4 靶区范围及重要危及器官 |
5.1.5 照射剂量 |
5.1.6 放疗技术 |
5.2系统化疗 |
5.2.1 诱导化疗 |
5.2.2 同期化疗 |
5.2.3 辅助化疗 |
5.3 手术治疗 |
5.3.1 活检手术 |
5.3.2 鼻咽局部挽救性手术 |
5.3.3 颈部手术 |
5.3.4 手术后再次放化疗 |
5.4 免疫及靶向治疗 |
6 治疗相关毒副反应监测及辅助治疗 |
6.1 放疗的远期毒副反应及随访 |
6.2 药物近期毒副反应及辅助治疗 |
7 疗效评估标准和随访 |
7.1 治疗中评估 |
7.2 治疗结束后随访时间点 |
8 转诊条件 |
8.1 适用对象 |
8.2 转诊标准 |
8.2.1 Ⅰ级转诊 |
8.2.2 Ⅱ级转诊 |
8.2.3 |
8.3 不纳入转诊标准 |
(6)西藏地区藏族手术切除确诊胃癌病例的病理特征及Her-2、MUC2、EB病毒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方法 |
1.3.1 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 |
1.3.2 EBER原位杂交染色 |
1.3.3 FISH法检测HER2基因扩增 |
2 结果 |
2.1 临床病例特征 |
2.2 Her-2及MUC2免疫组化表达情况 |
2.3 EBERISH情况 |
2.4 HER-2基因扩增情况 |
3 讨论 |
(7)进展期胃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和观察指标 |
1.2.1 MSCT检查及诊断 |
1.2.2 EB病毒定性检测(EBER原位杂交)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MSCT征象和病理临床形态的关系比较 |
2.2 MSCT征象和不同分化程度的关系比较 |
2.3 两组患者胃组织标本中EB病毒定性结果比较疾病组EB |
2.4 疾病组患者EB病毒定性结果单影响因素分析 |
2.5 影响疾病组患者EB病毒定性结果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8)治疗前不同血浆EB病毒DNA水平对非高发区鼻咽癌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血浆EBV DNA定量方法 |
1.4 随访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患者临床资料特征 |
2.2 EB病毒DNA阴性组和EB病毒DNA阳性组患者预后对比(n=318,未匹配) |
2.3 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后EB病毒DNA阴性组和EB病毒DNA阳性组患者预后对比(n=228,1∶1 匹配) |
2.4 多因素分析 |
3 讨 论 |
(9)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
导论 |
1. 膀胱癌概述 |
2. 基因拷贝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
3. 基因拷贝数变异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4. 膀胱癌中的基因拷贝数异常 |
5. 问题与展望 |
6.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基本策略 |
结果 |
第一节 本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
1.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 |
1.1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
1.2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随访情况 |
2. 膀胱癌尿样本 |
2.1 膀胱癌尿样本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
2.2 膀胱癌尿样本病例随访情况 |
第二节 膀胱癌组织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
1. 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1.1 膀胱癌肿瘤组织中的DNA拷贝数异常 |
1.2 膀胱癌肿瘤组织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
2. DNA拷贝数异常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2.1 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
2.2 DNA拷贝数异常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
3. 基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与DNA拷贝数异常的预后预测模型 |
3.1 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影响膀胱癌患者无瘤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
3.2 基于膀胱癌独立预后因素构建预后预测模型 |
3.2.1 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
3.2.2 构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
3.2.3 高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 |
第三节 基于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膀胱癌术前尿脱落细胞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
1. 膀胱癌患者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1.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的DNA拷贝数异常改变 |
1.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
2.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2.1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关系 |
2.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短期肿瘤复发的相关性 |
2.3 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短期肿瘤复发预测模型 |
第四节 基于3D数字PCR方法检测膀胱癌术前尿脱落细胞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
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1.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的DNA拷贝数异常改变 |
1.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
2. 3D数字PCR与real-time PCR对尿液中拷贝数变异分子的检测效能比较 |
2.1 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比较两者检测效能 |
2.2 构建基于3D数字PCR的术前尿样本诊断模型 |
3.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3.1 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
3.2 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
讨论 |
1. 膀胱癌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的策略 |
2. 组织中膀胱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 |
3. 尿液中膀胱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 |
4. 3D数字PCR在膀胱癌患者尿液检测中的应用 |
5. CEP63、FOSL2及PAQR6的异常改变与肿瘤的关系 |
6. 本项研究的局限性 |
本章小结 |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病例和实验材料 |
1. 膀胱癌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
2. 生物样品收集、制备和鉴定所需试剂 |
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 3D数字PCR |
5. 引物序列 |
6. 主要仪器和设备 |
7. 主要分析软件 |
二、实验方法 |
1. 尿沉渣DNA提取 |
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 扩增产物质量检测 |
4. 引物扩增标准曲线 |
5. 3D数字PCR |
6.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 |
导论 |
1. EB病毒概述 |
2. EB病毒相关的上皮性恶性肿瘤 |
3. EB病毒编码基因及其变异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4. EB病毒编码的小RNA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5.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策略 |
结果 |
第一节 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 |
一、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
二、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及宿主miRNA的表达 |
1.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
1.1 miRNA芯片质量控制 |
1.2 EB病毒相关胃癌肿瘤组织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
1.3 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
1.4 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的病毒miRNA |
1.5 探索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病毒miRNA的靶基因及其功能 |
2. EB病毒相关胃癌中宿主miRNA的表达 |
2.1 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
2.2 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
2.3 EB病毒相关胃癌中与病毒有关的宿主miRNA |
3. EB病毒编码的miRNA与宿主miRNA的相关性分析 |
3.1 探索EB编码的miRNA与宿主细胞miRNA表达的相关性 |
3.2 探索与EB病毒miRNA与相关宿主miRNA结构的相关性 |
3.3 探索与EB病毒相关的宿主miRNA的靶基因及其功能 |
三、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对宿主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EB病毒相关胃癌中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 |
1.1 转录组测序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
1.2 公共数据库中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
1.3 EB病毒相关胃癌与EB病毒阴性胃癌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
2. 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与病毒miRNA的相关性 |
2.1 从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中筛选病毒与宿主miRNA的共同靶基因 |
2.2 病毒与宿主miRNA共同靶基因KEGG信号通路富集 |
四、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功能研究 |
1. 瞬时转染后细胞中miR-BART1-3p和miR-BART7-3p的表达变化 |
2.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3.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3.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4.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第二节 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 |
一、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
二、鼻咽癌中EB病毒miRNA的表达 |
三、鼻咽癌中EB病毒miR-BART7-3p的功能研究 |
1. 瞬时转染后细胞中miR-BART7-3p的表达变化 |
2.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3.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3.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4.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讨论 |
1. 临床相关研究质量控制 |
2.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研究 |
3. 本项研究中病毒miRNA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4. 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研究 |
5. 本项研究中病毒miR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本章小结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 EB病毒相关胃癌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
2. 鼻咽癌相关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
3. 临床样品收集、制备和鉴定所需试剂 |
4. 主要试剂盒 |
5. 实时定量荧光PCR试剂 |
6. 细胞培养和miRNA转染 |
7. 常用试剂配制 |
8. 细胞培养用主要器皿 |
9. 主要仪器 |
10. 主要分析软件 |
二、实验方法 |
1.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 |
2. 芯片数据读取 |
3. 芯片数据预处理和标准化 |
4. 第二代测序 |
5. miRNA实时定量荧光PCR |
6. 总RNA样品的提取、制备及质量鉴定 |
7.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致谢 |
(10)EBV-EBNA1通过募集Treg细胞构建鼻咽癌免疫抑制微环境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第一章 EBV-EBNA1在鼻咽癌患者中的表达特征、临床病理联系及其与肿瘤浸润性Treg细胞募集的相关性分析 |
一、结果 |
1、临床组织标本中EBV-EBNA1表达丰度的鉴定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
2、临床组织标本中EBV-EBNA1感染状态与肿瘤浸润性Treg细胞募集相关 |
二、讨论 |
第二章 EBV-EBNA1通过激活TGFβ1通路促进Treg细胞向鼻咽癌微环境迁移 |
一、结果 |
1、TGFβ1在EBNA1阳性的鼻咽癌细胞和EBNA1高表达的鼻咽癌组织中表达上调 |
2、磷酸化SMAD3在EBNA1阳性的鼻咽癌细胞和EBNA1高表达的鼻咽癌组织中表达上调 |
3 、TGFβ1信号的激活促进Treg细胞在EBV-EBNA1高表达的鼻咽癌微环境中募集 |
二、讨论 |
第三章 EBV-EBNA1-TGFβ1-SMAD3轴通过抑制miR-200a来募集Treg细胞构建鼻咽癌免疫抑制微环境 |
一、结果 |
1、由EBV-EBNA1诱导的TGFβ1通过自分泌效应抑制miR-200a表达 |
2、miR-200a是TGFβ1-SMAD3信号轴的下游因子 |
3、动物模型体内验证EBV-EBNA1-TGFβ1-SMAD3轴通过抑制miR-200a来募集Treg细胞构建鼻咽癌免疫抑制微环境 |
二、讨论 |
第四章 miR-200a直接靶向调控CXCL12 3‘UTR区域,并与CXCL12形成负性反馈调控环路,共同调节Treg细胞向鼻咽癌迁移 |
一、结果 |
1、生物信息学预测CXCL12是miR-200a的靶基因 |
2、验证CXCL12是miR-200a的靶基因,miR-200a通过转录后调控机制抑制CXCL12表达及由CXCL12介导的Treg迁移 |
3、CXCL12可反向负性调控miR-200a表达 |
4、体内验证CXCL12调控Treg细胞向鼻咽癌微环境迁移 |
5、临床样本验证CXCL12调控Treg细胞向鼻咽癌微环境募集 |
二、讨论 |
第五章 c-JUN直接靶向调控miR-200a启动子区域并与CXCL12互为正性调控 |
一、结果 |
1、生物信息学预测c-JUN直接与miR-200a启动子区域结合 |
2、CXCL12通过正性调控PI3K/AKT/c-JUN信号通路来反向负性调控miR-200a表达 |
3、c-JUN通过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miR-200a启动子的方式负性调控miR-200a转录 |
4、c-JUN与CXCL12互为正性调控并形成CXCL12-PI3K-AKT-c-JUN-miR-200a-CXCL12反馈调控环路 |
5、临床样本验证c-JUN调控Treg细胞向鼻咽癌微环境募集 |
二、讨论 |
第六章 TGFβ1通过促进c-JUN表达及增强SMAD3/c-JUN蛋白-蛋白复合体的相互作用程度来抑制miR-200a转录 |
一、结果 |
1、TGFβ1通过上调SMAD3-c-JUN轴来抑制下游的miR-200a转录表达,形成TGFβ1-SMAD3-c-JUN-miR-200a调控轴 |
2、EBV-EBNA1以TGFβ1依赖性的方式调控SMAD3/c-JUN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复合体的丰度 |
3、临床样本验证c-JUN与TGFβ1-SMAD3轴的关系 |
二、讨论 |
第七章 TGFβ1以miR-200a依赖性方式正性调控CXCL12表达及由CXCL12介导的Treg细胞趋向性迁移 |
一、结果 |
1、TGFβ1可正性调控CXCL12表达 |
2、TGFβ1以miR-200a依赖性的方式调控CXCL12表达及由CXCL12介导的Treg细胞趋向性迁移 |
3、临床样本验证CXCL12与TGFβ1-SMAD3信号轴的关系 |
二、讨论 |
第八章 CXCL12通过上调Treg细胞的CXCR4受体来招募Treg向鼻咽癌微环境富集,且CXCL12-CXCR4-Treg轴在实体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构建中具有普遍适用性 |
一、结果 |
1、CXCL12-CXCR4配体受体调控轴调节Treg细胞的趋向性迁移 |
2、CXCL12-CXCR4配体受体调控轴在构建以Treg细胞介导的实体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中具有普遍适用性 |
二、讨论 |
全文小结 |
课题创新性 |
References |
附录 |
Western Blot原始图片 |
中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四、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的不同原位检测方法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病理特征及PD-L1表达分析[J]. 周仁钰,钟丽娟,彭丽琳,杨波,陆元志.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12)
- [2]EB病毒血清免疫球蛋白A检测在鼻咽癌筛查中的应用[J]. 龚一帆,唐冰花,宋新貌,汤荔,王朱健,曹文俊.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1(06)
- [3]唾液腺淋巴上皮癌中PD-L1表达及CD8+T淋巴细胞浸润状况研究[J]. 顾挺,夏荣辉,胡宇华,田臻,王丽珍,张春叶,李江.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11)
- [4]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 中华儿科杂志, 2021(11)
- [5]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诊疗规范(2021年版)[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1(10)
- [6]西藏地区藏族手术切除确诊胃癌病例的病理特征及Her-2、MUC2、EB病毒检测结果分析[J]. 罗含欢,霍真,尼玛卓玛,王倩,达珍,郭平平,次仁曲珍.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10)
- [7]进展期胃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J]. 李华顺,陈红桃.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11)
- [8]治疗前不同血浆EB病毒DNA水平对非高发区鼻咽癌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J]. 张晶晶,岳成山,刘亚军,王会霞,高山,张强,张蕾,胡勇,张明秀.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21(05)
- [9]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D]. 蔡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10]EBV-EBNA1通过募集Treg细胞构建鼻咽癌免疫抑制微环境的机制研究[D]. 霍少芬.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